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秋水》知识梳理(教师版)

《秋水》知识梳理(教师版)

《秋水》知识梳理(教师版)
《秋水》知识梳理(教师版)

《秋水》知识梳理(教师版)

一、文常填空

1、《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由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组成,其中有许多优秀语言故事被后世传颂,如庖丁解牛等。庄子名周,与道家创始人老子被后世并称为“老庄”。

2、《庄子》以秋水为线索,以写秋水始,以议秋水终,文章重心在第二段,北海若认为人的眼界受到时间、空间和见识的限制。

3、“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中的“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是夏启、商汤、周武王。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望洋兴叹、见笑大方(贻笑大方)

二、词法、句法知识梳理

(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②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③拘于虚也。(“虚”通“墟”,处所。)

④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通“毫”,毫毛。)

(二)找出古今异义现象并解释

1、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于是: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修饰)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面目:古义脸,面容;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3、野语有言曰(野:古义俗;今义不受约束的)

4、从而誉之(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示顺承或者引出结果)

5、东面而视(东面:古义脸朝东;今义表方向)

6、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大方:古义多学识的;今义慷慨,不小气)

7、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8、此其过江河之流(江河: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9、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国: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专指我国全部领土。)

(三)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1、语

野语有言曰(谚语)

仲尼语之以为博(谈论)

2、穷

今我睹子之无穷也(穷尽,尽头)

日暮途穷(尽头,引申为处境困窘)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

3、殆

则殆矣(危险)

思而不学则殆(危险)

殆例送死(几乎)

4、见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看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同“现”)

5、数

不可为量数(计算)

号物之数谓之万(数量)

(四)虚词

1、焉

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语气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为什么,表疑问)

且焉置土石(哪里)

2、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以为:认为)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把……当作……)

仲尼语之以为博(以为:而显示)

伯夷辞之以为名(以为:而获得)

3、之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取独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

野语有之曰代词,指代后面的一句话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

(五)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照时节)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少:以……为少)

3、轻伯夷之义者(轻:以……为轻)

4、以其亏人愈多(亏:使动用法,使……亏损)

5、顺流而东行(东:名词做状语,向东)

6、众闻而非之(非:副词作动词,非难,指责)

7、号物之数谓之万(号:名作动,号称)

8、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多:形容词作动词,满足,夸耀)

(六)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拘于虚也、笃于时也、束于教也被动句

6、百川灌河省略介词“于”

7、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介后

8、径流之大定语后置

9、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宾语前置

10、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固定格式:“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1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固定格式:“且夫……”,译为:况且……”。)

三、形象化说理是庄子散文的一大特色,请联系课文内容加以评价。

见《教参》P126

(完整版)师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 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 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着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着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 (1)实词 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 2不见水端.(尽头) 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 4始.(开始)吾弗.(不)信 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 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 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 8束.(束缚)于教也 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 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 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 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 13水旱不知.(觉,影响) 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 15不可为量数.(计算) 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 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 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 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 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 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 (2)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 2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专通某种学问) 3计中国 ..之在海内(中原地区) (3)通假字

1 不辩.牛马 (“辩”同 “辨”,辨识。) 2拘于虚.也 (“虚”通"墟",所居之所) 3人卒.九州 (”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 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 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动词,认为) 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 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 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 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 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 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 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 13于.是焉(介词,在) 14至于.北海(介词,到) 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 17莫大于.海(介词,比) 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 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 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 三、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 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3今我睹子之穷.也 (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 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 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 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7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形容词做动词,以为多。) 8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作名,美景) 9尽.此矣(形作动,终结)

初中教材知识点梳理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备注:红色字体重点记忆 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一)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为了明确表达意义,正数前面加上符号“+”,这里 的“+”通常省略; 负数:小于0的数叫负数,在正数的前面加上符号“-”。(重点看教材例子) (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1.2.1 有理数 (一)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二)有理数的分类: ① ② 1.2.2 数轴 (一)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二)画数轴的步骤:(1)画直线;(2)在直线上取一点作为原点;(3)确定正方 向,并用箭头表示(4)根据需要选取适当单位长度。 (三)一般的,设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右边,与原点的距离 是a 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左边,与原点的距离是a 个单位长度。 1.2.3 相反数 (一)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一般地a 和-a 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二) 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1.2.4 绝对值 (一)绝对值: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远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 ???????????????? ?正整数整数零负整数有理数正分数分数负分数

(二)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 1.; 2.; 3.。 4.有理数大小比较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 2. (三)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一)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二)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三)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0。 (四)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五)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 2.; 3.。

招教考试知识点

招教考试知识点 【篇一:招教考试知识点】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 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 (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 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 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秋水》翻译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至:到。百:众多。川:河流。灌:注入。河:古今异义。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泾:同“径”,直。泾流:直流的水波。之:代词,这样。涘:水边,岸。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的河岸。之:助词,的。辩:同“辨”,分辨,辨认。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的小河流的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的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河伯:传说的黄河之神。欣然:高兴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以:认为,觉得。之:助词,的。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为:是。尽:都,全部。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走。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东面:面朝着东方。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而:连词,表修饰。端:尽头,边际。(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焉:助词,无义。始:才。旋:旋转,掉转。其:代词,他。面目:古今异义。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的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闻:听说,听到。道:道理。百:泛指多。以为:认为。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莫:没有谁。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说我啊,说的就是我啊。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这时候,河神才掉转他的脸,仰视着海神若,感叹地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 专题组织单元:八组。两次综合性学习:“语言的艺术”“走进信息世界”。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在每组课文之后设有“词语盘点”总计词语334个。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共计 181个;“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共计153个。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 2.阅读部分 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一般为每分钟不 少于300字。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理解重点句子3.习作 明确提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习作不少于400字。 4.综合性学习 “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说,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了解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 (三)高年级段的教学目标 项目具体目标 语文基汉语 拼音 常用汉字3000个 汉字2500个常用字。 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字,辨析形近字。

础知 识部分 书写规范,行款正确,有一定的速度。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辨别词语感情色彩。 句子理解句子意思。 推想文章中语句的意思,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背诵优秀诗文60篇。 积累常用成语。 阅读默读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理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并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了解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累计 145万字。 习作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分段表述;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40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能稍做准备,做简单的发言;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 的意见; 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注意使用文明用语。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资料;能够把搜集的资料进行简单整理,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四)五年级下册教材的习作训练 组别写作内容备注第一组给远方小学生写信应用文

《师说》课堂练习教师版

《师说》课堂练习 韩愈传世名言:(要求背默)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5、丈夫属有念事业无穷年。 6、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7、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8、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9、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sì奖励。洎jì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章疏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bìn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zhuàn。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zh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è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黜,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秋水》翻译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至:到。百:众多。川:河流。 灌:注入。河:古今异义。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泾:同“径”,直。泾流:直流的水波。之:代词,这样。 涘:水边,岸。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的河岸。之:助词,的。辩:同“辨”,分辨,辨认。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的小河流的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的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河伯:传说的黄河之神。欣然:高兴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以:认为,觉得。之:助词,的。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为:是。尽:都,全部。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走。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东面:面朝着东方。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而:连词,表修饰。端:尽头,边际。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 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焉:助词,无义。 始:才。旋:旋转,掉转。其:代词,他。面目:古今异义。 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的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

《师说》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学生、教师)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小学而大遗. 5.士大夫之族.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8.作《师说》以贻.之 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 4.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 5.今之众人。古义:今义: 6.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吾从而师之。④吾师道也。 ⑤齐师伐我。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行 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⑤行弗乱其所为 5.复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④山重水复疑无路 ⑤不敢出一言以复 6.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⑧废先王之道。 7.解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从 ①惑而不从师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惑而不从师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群聚而笑之 ⑦择师而教之 ⑧如是而已 2.之 ①青,取之于蓝。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重点整理

《秋水》翻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至:到.百:众多.川:河流.灌:注入.河:古今异义.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泾:同“径”,直.泾流:直流地水波.之:代词,这样.涘:水边,岸.渚:水中地小块陆地.崖:高地河岸.之:助词,地.辩:同“辨”,分辨,辨认.b5E2R。 秋天地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地小河流地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地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p1Ean。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地.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河伯:传说地黄河之神.欣然:高兴地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地样子.以:认为,觉得.之:助词,地.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为:是.尽:都,全部.DXDiT。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地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走.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地大海,指东海地北部.东面:面朝着东方.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而:连词,表修饰.端:尽头,边际.RTCrp。(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地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地.焉:助词,无义.始:才.旋:旋转,掉转.其:代词,他.面目:古今异义.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地样子.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地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听到地道理很多.闻:听说,听到.道:道理.百:泛指多.以为:认为.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莫:没有谁.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说我啊,说地就是我啊.之:宾语前置地标志.5PCzV。 在这时候,河神才掉转他地脸,仰视着海神若,感叹地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地就是我啊.jLBHr。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秋水》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秋水》 精选重点知识点汇总梳理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 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 (1)实词 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 2不见水端.(尽头) 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 4始.(开始)吾弗.(不)信 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 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 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 8束.(束缚)于教也 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 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 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 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 13水旱不知.(觉,影响) 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 15不可为量数.(计算) 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 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 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 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 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 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 (2)古今异义

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 2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专通某种学问) 3计中国 ..之在海内(中原地区) (3)通假字 1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 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 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 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 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 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 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 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 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 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 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 13于.是焉(介词,在) 14至于.北海(介词,到) 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 17莫大于.海(介词,比) 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 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 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 三、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 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 4东面 ..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

《师说》知识点整理教师版教学教材

《师说》知识点整理 教师版

精品文档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4.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二.实词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秋水》翻译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至:到。百:众多。川:河流。灌:注入。河:古今异义。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泾:同“径”,直。泾流:直流得水波。之:代词,这样。涘:水边,岸。渚:水中得小块陆地。崖:高得河岸。之:助词,得。辩:同“辨”,分辨,辨认。 秋天得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得小河流得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得水就是这样大,两岸与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就是牛就是马。 2、于就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就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就是由前一事引起得。于:介词,在。就是:代词,这(时)。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河伯:传说得黄河之神。欣然:高兴得样子。然:形容词词尾,……得样子。以:认为,觉得。之:助词,得。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为:就是。尽:都,全部。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得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走。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得大海,指东海得北部。东面:面朝着东方。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而:连词,表修饰。端:尽头,边际。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瞧,瞧不到水得尽头。 4、于就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就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就是由前一事引起得。焉:助词,无义。始:才。旋:旋转,掉转。其:代词,她。面目:古今异义。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得样子。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得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听到得道理很多。闻:听说,听到。道:道理。百:泛指多。以为:认为。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莫:没有谁。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说我啊,说得就就是我啊。之:宾语前置得标志。 在这时候,河神才掉转她得脸,仰视着海神若,感叹地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得就就是我啊。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师说》导学案教师版

潼南中学高2014级《师说》导学案 预习自测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二、知识链接: 1、关于“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 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 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3、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的倡导者。,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夯实基础 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借助课下注释,认真巩固落实。 四、阅读 1、自由诵读,注意字音,把不懂的字音勾画出来。老师对相关字音进行点评。 2、学生齐读,熟悉课文,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梳理探究

《秋水》文言文知识整理

《秋水》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2.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认。 二、古今异义 1.于是焉河伯欣然而喜 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义:脸。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 3.至于北海 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义:慷慨,不吝啬。5.百川灌河 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东面而视面向,面朝 2.名作状 (1)秋水时至按季节 (2)顺流而东行向东

3.形容词意动用法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认为...少,小看 (2)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轻,轻视 4.形容词作名词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景 四、一词多义 1.见 (1)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表被动 (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看见 2.若 (1)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2)以为莫己若动词,比得上 3.始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2)始吾弗信开始 4.闻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动词,听说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名词,见闻,学识5.之 (1)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2)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3)仲尼之闻助词,的

(4)两涘渚崖之间助词,的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 (6)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 (7)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助词,的 (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 (9)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助词,的 (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助词,的 6.于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在。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五、特殊句式 1.被动句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宾语前置句 (1)我之谓也(“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我谓也”。)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己”置于谓语动词“若”前面,即“莫若己”。)(3)东面而视(宾语“东”置于谓语动词“面”前面,即“面东而视”。)3.定语后置 (1)闻道百(即“闻百道”) 4.省略句 (1)百川(于)灌河(省略介词“于”) (2)(河伯)顺流而东行(省略主语“河伯”)

教材知识点梳理解析

九年级化学目录及教材重难点梳理 九年级化学上册目录: 1、化学的魅力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1.2走进化学实验室 1.3物质的提纯 1.4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2、浩瀚的大气 2.1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2.2神奇的氧气 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3、走进溶液的世界 3.1水 3.2溶液 3.3溶液的酸碱性 4、燃料及其燃烧 4.1燃烧与灭火 4.2碳 4.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4.4化学燃料

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的魅力主要重难点 1.1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别,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体现 出的性质:稳定性,能使指示剂变色,可燃性等。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4)化学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来研究新材料,如 光导纤维。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1.2走进化学实验室 1)认识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2)了解一些常见的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操作要求:试管、酒精灯、广口瓶、细口瓶、 集气瓶、试管夹、托盘天平和砝码、量筒等实验仪器的使用及操作要求、同时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等实验室操作规则。 1.3物质的提纯 1)掌握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并且会区分。 2)会物质提纯的方法——过滤、蒸发,掌握过滤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操作,明白过滤 的原理,在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掌握蒸发的方法。 1.4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1)单质及化合物的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是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是化合物。单质是 元素的游离态,化合物是元素的化合态。 2)21种常见元素的记忆,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为:O 、Si 、Al、Fe 、Ca 、Na,以及元 素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②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有些还可以表示单质的化学式(金属和稀有气体)。 3)化学式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③表示该物质由何 种元素组成、④表示一个某某分子由几个某某原子构成。 第二章、浩瀚的大气主要重难点

师说教师版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教师版)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如师。古义:今义: 三、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四、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③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学习) ⑤齐师伐我。(军队)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②惑而不从师(有疑惑)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4.行 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实行)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队伍,行列) 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品行,行为) ⑤行弗乱其所为(用行动) 五、解释一词多义(虚词) 1.而 ①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连词,表顺承,不译)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连词,表并列,并且,同时)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顺承,不译) ④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却) ⑤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但是) ⑥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不译) ⑦择师而教之(连词,表顺承,不译) 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而已,罢了) 2.之 ①青,取之于蓝。(代靛青)②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⑧彼童子之师。(的) 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⑩.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3.于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②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对象,可不译)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④而耻学于师。(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⑥其皆出于此乎?(从) ⑦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 4.乎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 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⑤嗟

《秋水》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秋水》翻译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至:到。百:众多。川:河流。灌:注入。河:古今异义。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泾:同“径”,直。泾流:直流的水波。之:代词,这样。涘:水边,岸。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的河岸。之:助词,的。辩:同“辨”,分辨,辨认。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众多的小河流的水都注入了黄河,直流的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辨不清是牛是马。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焉:语气词,表停顿,不译。河伯:传说的黄河之神。欣然:高兴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以:认为,觉得。之:助词,的。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为:是。尽:都,全部。 在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 3.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连词,表修饰。东:名词做状语,向东。行:走。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东面:面朝着东方。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朝。而:连词,表修饰。端:尽头,边际。 (河伯)顺着河流向东走,到了北海,面朝着东方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于是:古今异义。古义:在这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焉:助词,无义。始:才。旋:旋转,掉转。其:代词,他。面目:古今异义。古义:指面部,脸。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望洋向若:仰视着海神若。望洋:仰视的样子。若:海神名。而:连词,表修饰。叹:感叹。野语:俗语。之:代词,这样。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闻:听说,听到。道:道理。百:泛指多。以为:认为。莫己若:即“莫若己”,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莫:没有谁。若:比得上。我之谓:即“谓我”,说我啊,说的就是我啊。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这时候,河神才掉转他的脸,仰视着海神若,感叹地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