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墨乐之韵:第一章第三节书法表演的历史表征与当下呈现

墨乐之韵:第一章第三节书法表演的历史表征与当下呈现

墨乐之韵:第一章第三节书法表演的历史表征与当下呈现
墨乐之韵:第一章第三节书法表演的历史表征与当下呈现

《墨乐之韵:李斌权音乐书法研究》

第三节书法表演的历史表征与当下呈现

我一直认为,书法是可以表演的。一个综合素养深厚、传统功力精湛而性情豁达、气度豪放的书法家,完全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在“观者如山”的情况之下写出变化万端、精彩绝伦的书法作品来。李斌权所积极探索的音乐书法,在有意无意之间给我们提出了对书法表演进行再认识的理论命题,即到底如何正确看待书法的表演性。创作完成的书法作品,展现的是书法的空间性,然而这只是书法艺术的属性之一,这一特性我们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观摩可以获得各自的感受。我们更多的时候,只能看到书家最后完成的那件作品,而无缘看到他的创作过程。除了空间性,书法还有时间性。书法的时间性是在创作过程中体现的。但一般情况下,书法家的创作都是在书斋里独自完成的,当这种书斋式创作方式成为一种创作常态的时候,一旦有人当众书写,就很有可能被一些人产生误解,什么“作秀”、“哗众取宠”等等的嘲讽之词也就随之而来。但自古以来,好的书法作品却不一定都是在书斋式创作状态下完成的,譬如王羲之书写《兰亭序》就是一个当众书写(亦即表演)的特殊例子。假如那时候有音像设备,把王羲之创作《兰亭序》的整个过程录制下来供人们欣赏,估计人们对书法现场表演的看法也就会大大改变了。甚至可以据此更加直观地感受“天下第一行书”的诞生过程。从这个意义而言,也可以说,也许把书法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全部表现出来,书法艺术才是完整的。书法表演不存在可不可以和对与错的问题,只存在表演技巧和艺术品味高低的问题。

古代典籍中关于书法表演性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乃至东汉。据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记载:东汉陈遵“善篆隶,每书,一座皆惊,时人谓之‘陈惊座’”。“惊座”之名,具有很强的现场感,意谓人们不仅叹服其书法,而且欣赏他当时现场作书潇洒自如的独特风采。灵帝时还有个师宜官,以善书著名,据卫恒《四体书势》记载:宜官“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计钱足而灭之。”师宜官在酒店墙上写字,动辄遭人围观,且可以当酒钱,说明当时人们对师宜官的书法表演是非常欣赏的。在强盛而开放的唐代,书法表演更加普遍,张旭、怀素都是典型的例子。张旭学书,有观公孙大娘舞剑而顿悟草书的故

事。这正是打通书法与音乐、舞蹈的一个典型事例。元刘有定注郑杓《衍极》卷一有这样的记载:

张旭字伯高,苏州吴人。仕唐为左率府长史。嗜酒,善楷隶,尤工草书。每大醉,叫呼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笔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也。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其意,又闻鼓吹而得其法,又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旭尝与裴旻、吴道子相遇于洛下,各陈其能,裴舞剑一曲,张草书一壁,吴画一壁,时人以为一日获睹三绝。

张旭堪称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不可多见的奇才。他不仅“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韩愈语),而且把草书创作演绎成一种真正意义的“行为艺术”。从上述记载可知,他的草书,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因“闻鼓吹”而得“法”——鼓吹之声有抑扬顿挫、低回高亢等等变化,其声音铿锵悦耳,奇妙变幻,引人入胜。他甚至“以头濡墨”,也就是以头发蘸墨来作书,显然是当时可以观赏的创作表演。他与裴旻、吴道子同场舞剑作书作画,“时人”“获睹”其精绝之技,堪称是唐代书法创作表演的一个奇特现象。李斌权先生的音乐书法表演与其何其相似乃尔?!

继张旭之后,唐代另一位狂草大家怀素,也是书法表演的积极践行者。据载,大历年间,怀素随张谓来到长安,经张谓介绍,结识颜真卿等公卿名流,并在长安的僧房酒肆间面对众人挥毫作书,引起巨大轰动。此事在他的《自叙帖》中有着详细的记录和不厌其烦的表白。受张旭之影响,怀素作书也非同寻常,《自叙帖》里有这样的诗句:“粉璧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窦翼)他的书写速度很快,深受时人见重,“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戴叔伦),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动人场景。他也与张旭一样,喜嗜酒纵性:“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丽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许瑶)其酒后作书的豪放与豁达非一般书家所能及。

怀素在京都长安的书法表演,是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十分广泛的历史事实。后来结束长安之行,回到湖南后,仍然在各地巡回表演。李白曾做《草书歌行》描述其创作状态云:“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风雪何茫茫。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这说明,书法表演现象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大抵草书创作表演,到唐代后期渐成一种风气,故影响上及天子。晚唐不少草书家不仅在民间有大量的创作表演活动,还被召入朝,当殿表演,受到皇帝赏赐。如释亚栖“对殿庭草书,两赐紫袍,一时为之荣”。(见《宣和书谱》卷十九)高闲“召入对御前草书,遂赐紫衣,加大德号”。(见《宋高僧转》卷三十)

宋代以后,能够见于文献记载的典型书法表演活动不多。但宋代书法家在雅集中的书法创作,依然具有表演的性质。黄庭坚是宋代草书大家,他的创作也受到时人看重,晚年亦有对人作草书表演的情况。如其《跋朱应仲卷》中记载:“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0)四月丙午,承天寺经藏南,试金崖石研、诸葛元笔。研不滞墨,墨不凝笔,但观者如墙,殊增暑气。”(《黄庭坚全集》别集,卷八)这“观者如墙”的创作场面,在古代应该是不多见的。

此外还有宋杨万里记载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在湖南永州时,创作书法的一段故事云:山谷美丈夫也,今画者莫之肖。……喜为人作字及留题。吾乡人士持练素以往(求字),几上如积,忽得意,一扫千字。一日访陶豫。豫置酒,且令人汛除其堂之壁。先生曰:“何为者”?豫离立而请曰:“敢丐一字为宠光”。先生曰:“诺”。酒半酣,取索笔大书,下语惊坐。(见《诚斋集》卷七十二,《蒋彦回传》)

我们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黄庭坚也经常在墙壁上当着众人即兴表演书法,只不过他没有张旭、怀素的那种狂呼奔走习惯。时至明末清初,草书再次复兴,名家不乏其人,创作表演活动也屡见不鲜。其中如祝允明、徐渭、王铎、傅山等人皆许多故事,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详述了。

需要指出的是,到北宋以降,由于帖学渐兴,文人书法占据书坛主流地位。我们知道,文人书法素来以宁静闲雅、恬淡秀逸为最高审美标准,因此书法也被视为文人士大夫之书斋雅玩,案头清供,一些书家往往将大庭广众之下挥掌捋袖表演娱人当做是一种不太体面的事情。于是,连苏轼这样放达的文人,对颠张醉素也颇为不屑,这说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思想意识支配下,不同的书家对现场表演体现出不同的认识和态度。苏轼曾作有一诗,叫《题王逸少帖》,诗曰:“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何曾梦见王与钟,妄自粉饰欺盲聋。有如市娼抹青红,妖歌嫚舞眩儿童。谢家夫人淡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天门荡荡惊跳龙,出林飞鸟一扫空。为君草书续其终,待我他日不匆匆。”苏轼认为张旭怀

素的书法表演像娼妓涂脂抹粉,招摇过市一般丑陋可憎。这与唐代众多诗人对张旭怀素热情赞颂的大量诗作形成鲜明的对比。某种程度上,在这种特殊保守的思想氛围下,书法的表演性在文人士大夫阶层趋于沉寂,但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依然或多或少地继续存在着。当代书家对书法表演的看法态度上,与封建文人的保守思想和苏轼的这首诗可谓关系甚大。但却很少有人认真系统地分析其中的道理和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书法在“文革”等因素的影响下,沉寂多年之后,再次走向复兴。展览文化盛行三十多年来,发展十分迅猛,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技法统绪的研究传承方面,经过几代书家的共同努力,可以说已经基本上弥补了几十年禁锢所形成的断裂和缺失,把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高度。经典意识的觉醒,对当代书法的品味的提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让人们能够通过当代的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直观地感受到当代书法在“古风犹存”的基础之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在书法与现代教育体系接轨和书法艺术市场化等多个方面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书法观念上,还基本上没有跳出宋元以来文人书法的藩篱。这与我国历史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现实原因有关。那些具有叛逆性格的艺术家们,往往被保守者视之为“另类”,予以打压和排斥。以展览为主要形式的书法活动,由于其自身的局限,它所关注和展示的仍然只是书法的空间属性,而对书法的时间属性即书法的表演性依然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进一步的的关注与挖掘。在这种情况之下,反倒是一些从事现代派书法的人,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多,他们在当代书法主流意识的限域之外,搞过一些类似于行为艺术的书法表演。但这些艺术家因其试图打破汉字规范的艺术取向很难为人们所充分理解和接受,因此,他们的艺术探索迄今为止尚未被书法主流社会所真正接纳。即使在主流书法界,极少数曾经探索书法表演的艺术家如曾来德、王冬龄等,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其本人对此也仅仅停留在一种忽发奇想、偶一为之的层面上,并未进行深入的理论思索和认真的试验推广。这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但无论主流社会是否接纳,这种现象毕竟在现实当中真实地存在着。而且拥有为数不少的受众群体。

近年来李斌权的音乐书法探索实践,在获得较大范围内的拥护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质疑,这里面的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但无论如何,他终归又把这个问题重新推到了当代书法界尤其是理论界人士的面前。目前

由此引发的一番热议表明,这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涉及书法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书法与其他艺术的内在联系、书法艺术的普世性、书法艺术时间属性的开拓与发掘以及当代书法艺术观念的更新等等诸多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书法界认真思索。

李斌权先生在现代舞台的光影环境下,充分利用多种音乐的手段,把书法表演推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舞台上进行立体展示。他随着音乐挥毫作草,气定神闲,收放自如,时快时慢,洋洋洒洒。时而闲庭信步,时而疾风骤雨,颇有当年旭素遗风。特别是在音乐书法的探索实践当中,把中国书法和西方音乐的结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有效打通东西方审美欣赏心理的限域,比之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表演,可以说这是一个重大突破。这种书法表演,应该成为现代艺术表演的一个新项目,大力提倡,不断发展。当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也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观看李斌权的维也纳音乐书法表演,其中最精彩的,或者说最有诱惑和感染力的,当属音乐与书法同题、同步的几首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杨升庵《三国演义开篇词》和毛泽东《沁园春·雪》等。当然,这类创作需要作曲、演唱、弹奏几个方面都完成同题创作,难度较大,要求很高。一个音乐书法表演专场,要使全部作品都达到一个水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无论如何,李斌权先生的音乐书法把书法表演这种特殊形式发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也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突破。

目录序………………………………………………………赵长青前言………………………………………………………傅德锋

第一部分音乐书法之理论阐释

第一章音乐书法的历史起源与本体演进

第一节音乐书法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音乐与书法的内在审美关联

第三节书法表演的历史表征与当下呈现

第四节李斌权音乐书法的本体评述

第五节音乐书法文化生态学分析

第六节音乐书法的社会审美心理学研究

第二章音乐书法的艺术美学、文化学与社会学特征第一节音乐书法的观赏性

第二节音乐书法的普世性

第三节音乐书法的传播性

第四节音乐书法的社会公共性

第五节音乐书法的民族性与全球性

第六节音乐书法的社会价值定位

第三章音乐书法发展前景展望

第一节音乐书法引发的相关问题分析

第二节音乐书法的群众性、普及性与文化产业功能第三节音乐书法对娱乐文化的引导与提升

第四节音乐书法对传统书法生存空间的现代拓展第五节音乐书法的文化传承

第六节音乐书法的表现形式创新与未来预测

第二部分访谈对话

探寻李斌权的艺术世界

——中央数字书画频道《书画人生》栏目访谈

日常书写与现场书写

——关于音乐书法与传统书法接受搜狐网文化频道访谈

娱己悦人弘扬书法

——傅德锋对话李斌权

第三部分社会专家名流对音乐书法之评价

刘艺评音乐书法…………………………………………刘艺

书法名家聚首畅谈书法和音乐的关系………………王熊宪等

我举双手欢迎

——看李斌权音乐书法表演感怀……………………何西来墨乐结合新意纷呈……………………………………任平

书法音乐文学

——从李斌权的成功融合谈起………………………李廷华音乐书法与当代书法观念的创新

——关于李斌权音乐书法引起的思考……………………西中文“阳春白雪”需要更多的“粉丝”

——由李斌权“音乐书法”引起的思考……………斯舜威李斌权的音乐书法………………………………………姜寿田

从行为艺术看“音乐书法”……………………………毛万宝

浅说书法与音乐的艺术通感

——兼谈李斌权的音乐书法…………………………秋子时间与空间的文化律动

——我看李斌权的书法音乐会…………………………朱中原略论书法表演

——致李斌权先生……………………………………黄君博大沉雄,宏阔幽远的生命乐章

——李斌权“音乐书法”探索刍议……………………傅德锋美美与共

——李斌权的“音乐书法”解读……………………薛元明类型书法的时间与空间

——李斌权音乐书法的本质……………………………张瑞田从文化角度审视李斌权的音乐书法………………………邱世鸿

表现性与情境性的探索与回归

——李斌权书法音乐会的另一种解读………………朱中原

音乐·行为·大众

——简论李斌权先生“音乐书法”的探索与创作……韩少轩齐天乐

——谈李斌权的音乐书法………………………李金豹我看音乐书法……………………………………………陈智

书与乐会,是谓氤氲

——李斌权“音乐书法”论……………………………薛帅杰高山流水视听间

——为李斌权先生的“音乐书法”感动………………傅爱国第四部分网友对音乐书法之评论

艺术创作中的场效应与催化剂

——兼论李斌权之音乐书法……………………………张全义阔步大笔时代强音

——我看李斌权和他的音乐书法………………………李志宏书乐同台视听并行

——中国音乐书法家第一人李斌权书法艺术解读…………江智猛

墨随乐舞,书法艺术的全新理解与阅读………………………王炳学书法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寿建刚当书法遇到音乐…………………………………………………彭双龙李斌权先生音乐书法之管窥……………………………………孔祥宇墨之舞乐之容——管窥李斌权先生音乐书法………………李启明墨之舞乐之韵——李斌权先生音乐书法赏读………………谢天勇浅谈李斌权老师音乐书法………………………………………谢吉昌书法与音乐的成功嫁接…………………………………………冯春宝

第五部分附录

(英译部分专家评论)

About Li Binquan

About Music-Calligraphy

Wonderful paragraphs in review articles on Music-Calligraphy

后记………………………………………………………………朱中原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

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

中国简明书法史(附简明历史年表)

中国简明书法史(附简明历史年表) 【先秦书法】 甲骨文章法特点:字行有自右向左,也有自左向右。艺术特点:结体简洁,清俏劲健 甲骨文 金文商周时期定义:古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图形文字指的是金文艺术特点:均匀对称线条圆润富有装饰性和表现性大盂鼎,毛公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 石鼓文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石刻之祖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刻石艺术特点:结体方整匀称,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书写笔意浓厚 古文是指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所用的文字 大篆狭义:石鼓文广义:小篆以前所有的文字 石鼓文 小篆代表碑刻: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艺术特点:笔画圆转流畅,结体呈纵势长方形,左右对称均衡,结构严谨工整玉箸篆:秦小篆/铁线篆:唐篆 秦诏版统一法度衡石丈尺的诏书,刻在衡器上的铜

版中 秦简《青川木牍》:甘肃;《云梦睡虎地秦简》:湖南 《青川木牍》【汉代书法】 隶书隶变:圆转笔画变为方折,纵势字形变为横势中国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在东汉时期,篆、隶、真、行、草五体都已具备,并在民间流行 西汉代表作(记住出土地)孙膑兵法:山东; 居延汉简:内蒙; 武威汉简:甘肃; 鲁孝王刻石 东汉碑刻三大风格 一:优美整齐,秀逸端庄:《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熹平石经》二:古朴劲健,方整雄浑:《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三:古朴自然潇洒,意趣盎然而浪漫多姿(摩崖):《石门颂》、《西峡颂》、《杨淮表记》西峡颂末尾刻有书写者仇靖,是迄今见到的最早的署有书写者姓名的碑刻石※后人评价:汉隶正则※秦八体与汉六体的对应:小篆→小篆;隶书→佐书;摹印→缪篆;最早的书法理论家:蔡邕他最著名观点:书者,散也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东汉崔瑗《草书势》最早探讨书法理论:萧何 《乙瑛碑》 《西峡颂》

中国文字书法的发展史

中国文字书法的发展史 (一)早期的文字 汉字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三)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作品有《马王堆帛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四)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五)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智永(南朝-隋唐)是这一时期主要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七代孙子,其主要作品有:《千字文》。 (六)书学鼎盛的唐代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中国书法史

中国书法史 中国书法的历史和中国文字使用的历史一样悠久。自从甲骨文发明以来,中国书法的字体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产生了数量众多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这些书法家和书法作品构成了中国书法的深厚传统。中国书法在古代已经是一门成熟的艺术,有丰富、完整、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很多理论著作是书法家艺术实践的总结,极大地影响了后人的书法学习和创作。 先秦 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一般认为中国书法的历史最 早可以溯源到汉字的起源时期。原始汉字的面貌和形成时期没有确切的证据被发现,而目前发现的汉字最早的成熟形态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保留有部分象形文字色彩的汉字形态,从十九世纪末人们发现甲骨文到现在已经有超过15万片的甲骨出土。甲骨文开始成为人们艺术欣赏的对象,并从这些甲骨上发现了中国书法的元素:汉字书写的结体、布局等等。 显然,把文字刻写到坚硬的甲骨远比写到竹简、缣帛或纸张上,要难得多。人们大多认为,在使用甲骨文的时代,能够同时掌握文字识别和刻写技术的人是非常少的,而这些人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些书法家。尽管如此,在当时书法也不大可能从生活实用中区别出来,人们还没有有意识地去创造和欣赏书法作品。 商、周两个朝代,青铜器得到普遍地使用。一些青铜器上还铭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金文。由于铭刻有文字的青铜器的大多是钟和鼎,金文也称为

钟鼎文。这些铭刻于钟鼎上的文字,大多是记述当时天子、诸王侯、贵族的祭祀典礼、狩猎、征战、诏命、封赐等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 一般认为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主要汉字形态,较早期的金文保存了很多和甲骨文风格相近的特点,后来则渐渐拉开距离,越来越具有独立的风格特征。也有人认为金文有自身独立的起源,而且它起源的时代甚至比甲骨文更早,只是由于周朝人“事鬼敬事而远之”(《礼记·表记》),主要用来占问鬼神的甲骨文不像商朝那样受到重视,所以导致了甲骨文的衰落和金文的盛行。 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金文风格厚重雄浑、典雅壮丽,代表作品有《毛公鼎》、《大盂鼎》和《散氏盘》。其中《毛公鼎》对后世的书法家影响很大,清朝书法家李瑞清甚至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这句话说明《毛公鼎》被认为是学习书法的“必修课”。 周朝末期,在石鼓、碑石、摩崖等石制物体上铭刻文字开始出现,这些文字被后人称为石刻文字。石刻文字表现出了某些和金文不同的特点,但是金文和石刻文字都被归入“大篆”的范围。现存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春秋、战国时期,竹简和木牍开始广泛作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由于简牍的廉价,文字从此才可能开始被一般的平民所掌握。文字学习和书写的主要群体,才可能开始由掌握专门技能的人变为一般的平民。而中国书法也开始有了比较广泛的生活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分裂的时期,在秦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前,各诸侯国在文字、货币、度量衡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由于历史的原因,汉字形态的发展出现了民间和官方两条路线。因此,汉字的具体形态在从大篆向小篆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线性一致的过程。后来的人们就在这个时期的简牍文字中,发现了最初形态的隶书。 与简牍的广泛使用相适应,毛笔也开始作为主要的直接书写工具。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毛笔一直是中国人主要的书写工具。使用毛笔书写成为中国书法的重要特点,从此中国书法的整体面貌就大致定型了。 秦汉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

高中部书法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指导思想: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自身还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如果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当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会大有裨益。因此,本学期的书法兴趣小组根据书法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设计以下教学计划: 一、活动目的: 通过书法兴趣小组的活动,使学生的书法特长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 二、活动要求: 1、组织学生按时参加活动,并保持室内清洁。 2、每周一下午进行活动,小组成员必须准时到达书法教室。 3、书法小组成员应严格遵守纪律,不准在书法室大声喧哗,不准做与书法学习无关的事。 4、每次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都应按时完成。 5、爱护书法教室内的设施和用品。 三、活动内容: 1、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书法常识知识,(书法种类、常用工具、基本的使用方法)。

2、以楷书为主,以其他书法为辅,以临贴为主进行教学。 3、给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时间和空间。 4、欣赏名人名作提高欣赏水平。 四、采取的措施: (1)书法教师要认真负责,把它看成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使小组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丰富。 (2)做好组织工作 在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要挑选各班有一定书法基础、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要选出有工作能力、成绩也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兴趣小组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骨干力量。 (3)安排好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一般情况下每周组织一次,要坚持课余活动的原则。 (4)订立必要制度,抓好思想工作 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习制度,准时参加书法学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期结束时,要举办全校性的书法作品展览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书法发展史

书法欣赏讲座 (2005年4月9日) 主讲人杭向阳 一、汉字是一门艺术 在世界各国文字中,只有中国书法成为艺术,可以悬挂展览、贩卖及布置之用;并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为何独有中国书法能达到艺术境界,首先要让学生完全了解。中国书法所以能成为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中国书法所书写的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演进而成,也就是从图画抽象化而成,因此,中国文字便有抽象画的底子,如“大”字便接近抽象画正面的人,具有艺术的性质。 中国文字不仅是抽象画,依照中国文字演进的过程,其抽象化程度也不同,更形成各种不同的抽象画,真是多姿多彩,令人叹为观止。首先,将中国文字演进的过程,从目前可考的资料而言,最早是商周铜器上的金文和龟甲牛骨上的甲骨文,以及许慎《说文解字》上所收的古文、籀文及大篆等,这些文字因资料不足,无法明确看出其演进的痕迹,且在秦以前,乃选择与小篆相应的“大篆”为名。在先秦大篆是最接近图画的,在商周之际的金文,许多图腾和绘画极为近似。秦始皇以小篆统一天下文字,小篆乃自大篆简化、抽象化而来;此大篆更不像绘画。秦代小篆流行之际,监狱事务繁忙,小篆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又加以简化和抽象化,便成了隶书;汉初逐渐美化,又成为八分,比小篆更不像图画了。汉代为因应工商业的发达,隶书又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再加以简化抽象化,又产生章草、行书和楷书;楷书到了三国已相当成熟,直到隋唐才完全摆脱隶书,它比隶书更抽象化,更不像图画。行书到了晋代王羲之父子已达到巅峰,因笔画比楷书更简化,也更抽象化。章草到二王父子又简化成今草,到唐代张旭怀素更进而简化成狂草,又比行书更不像图画,更抽象化;中国文字的演进,到了唐代才告一段落,自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以至行书、草书逐渐抽象化,千万各种不同程度的抽象画,使中国书法的表现精绝无比。 第二,从书法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书法更多的使用毛笔书写,因而书法便有了艺术性。中国毛笔的发明,以长沙战国楚墓发现的兔毫笔最早,据考古发现,殷墟出土的甲骨片所残留的朱书和墨迹,是用毛笔所书写的,甲骨文字小像蝇头,毛笔的制造不是相当精良是不能写的。可见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毛笔已经相当精良,其发明还要早。有关秦朝大将蒙恬制毛笔的传说也已经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毛笔的最大特点是有尖,毫毛劲直富有弹性,是动物的毛所制成,含墨性良好,书写时可以表现笔锋的趣味,可以写出方笔和圆笔,双可作中锋与侧锋;加上笔画的大小和粗细的变化,可以说功能齐备完美,让书法家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这是中国毛笔所独具的特性。 第三是中国书法使用墨锭,这种墨在汉以前是天然石墨,三国时曹操尚有收藏,陆云《与兄机书》:“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到了汉代因天然石墨已用尽,遂发明松烟墨,中国书法使用墨条,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墨彩,由于没有五彩艳丽的颜色,更有一种中国特有的气韵,既高雅,又平淡,令人有脱俗的感觉;这和西方的绘画,在色彩上有极大的差异。然而,中国书法虽然用墨,但是仍可由墨的浓淡分出不同的层次的色彩,在表现上仍能达到序变的目的。近年来,部分书法家提倡彩色书法,将书法写成五颜六色,显得有为俗气,至今仍无法获得书法界的认同。这就是中国书法的一大特色。 第四是中国书法使用宣纸和版纸。中国书法使用宣纸和版纸,与洋纸不同,其吸墨性很强,落笔之后,墨汁立刻渗入纸背,使墨与纸浑然合一,无法分离,这种墨在纸上有深沉、沉著的感觉,在欣赏上比较耐看;与西方洋纸,色彩浮在表面的感觉大异其趣,这也是形成中国书法的一大特色。 如今,钢笔、圆珠笔等硬笔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的主要书写工具,由于汉字的特殊性,硬笔书法也成了书法艺术大花园的一朵奇葩,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 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

中国古代书法解读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文字之始,即书法之始。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一门独步世界的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国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书法则无从谈起。古人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人们书写汉字,作为记录的手段时,具有文化交流、传播的实用价值,而在书写过程中对汉字进行艺术创作时,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价值。 书法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我们透过书法的线条表象,窥探种种不同的生命运动和心灵轨迹。书法史,实际上就是运动史、生命史,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本书书法流派传承线索清晰,书法理论阐释与艺术鉴赏并-重,作者的个人见解则穿插于广征博引和美学追问之中。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被誉为“世界上最高的艺术”。书法是文字艺术。文字是文明的标志,文字艺术是文明的奇葩。汉字始,书法始。中华民族第一个用线条表示汉字意思的人,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位书法家。 书法是时间的艺术,空间的艺术,运动的艺术。我们透过书法的线条表象,窥探种种不同的生命运动和心灵轨迹。书法史,实际上就是运动史、生命史,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本书论述了自上古至清末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发展,并以其特有轨迹进行历史分期:混沌萌生(史前至夏);浑然入序(商至西汉);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崇规隆法(隋唐五代);尚意宣情(宋至明中);抒性扬理(明中至清)。全书书法流派传承线索清晰,书法理论阐释与艺术鉴赏并重,作者的个人见解则穿插于广征博引和美学追问之中。 两晋时期 魏晋名家-书圣王羲之书法魏晋名家-书圣王羲之书法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在这里我们就来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 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

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概述 书法概述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

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书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情况,加深学生对祖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各种书体演变的大致情况和各历史时期主要书家及代表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体验和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中国书法的起源和中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各种书体演变的大致情况和各历史时期主要书家及代表作品。教学难点:各历史时期书体演变及风格、特征的认识和把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互致问候,目视学生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出书法作品。师:同学们都知道,书法是我们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今仍放射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书法艺术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三.进行新课: (一)引导学生分析早期文字符号的特点。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第24页第二段落“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仰韶文化陶器只就有刻划的图形和符号,学者认为这就是简单的文字。而且这种符号是用刀刻出来的。刀痕非常清晰。这表明五千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经以刀代笔,创造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2.播放多媒体幻灯:远古时期的文字符号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早期文字符号的特点。设问1:这些文字符号的字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象形。 3.通过播放多媒体幻灯,举例说明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倘若"书画同源"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 书法意识起源于涂抹和刻划,就是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仰韶文化

书法历史小故事图文稿

书法历史小故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书法历史小故事 汉字的起源 汉字渊源于象形,它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故称象形文字。这是我国文字的一大特点,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汉字的产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历史,在上古社会,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结绳”和“契刻”(就是用刀在木片以及陶器上刻符号)来记事。“结绳”的办法是文字的雏形,“契刻”则是萌芽状态的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功臣书法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丞相李斯将六国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同,去其各异,以秦国文字做基础加以综合整理,编写仓颉篇、爱厉篇、博学篇作为典范,为官方正式标准字体使用。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统一文字的运动。秦朝以前的篆书统称为大篆,秦始皇时期通过对大篆删繁就简而创制的一种书体叫小篆。小篆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形体匀圆齐整,刚健流美。 “临池”的由来 我国东汉书法家张芝从小就爱写字。日日临写,从不间断。他每天在院中的池水里洗刷笔砚,日子久了,池子里的清水都被墨染黑了。后人用的“临池”一词就是指张芝刻苦练字的故事。 “行书”的来历 相传“行书”是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创造的。刘德升少时读书,凡事都爱动脑筋。他感到写楷书太死板、又很慢,写草书虽快,可又太潦草不易

辨认。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他终于把楷书与草书的笔法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用笔畅快、字形秀美、又易辨认的新书体——“行书”。 画龙点睛 传说南朝梁代画家僧繇在佛寺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当时看他作画的人很多,可他画的龙都不点眼睛,说要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上天。大家不信,一定要他点上,他刚把一条龙的眼睛点上,突然天空雷霆大作,墙壁被震破,这条龙便腾空飞起。 王羲之学书 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从七岁起,就跟父亲学字。十二岁时,又游历名山大川,遍览前代大书法家的字,扩展了胸怀,开阔了眼界,书法意境也更高远了。他终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书体,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 东床快婿 东晋太尉郗鉴有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对其疼爱有加,眼看到了出嫁年龄,郗太尉就派人到丞相王导家为女儿选对象。王家是名门望族,府上的后生都很优秀,一听说郗太尉要为宝贝女儿选女婿,个个打扮一新出来相见。唯有一人躺在东院书房靠东墙的一张床上,坦腹仰卧,无动于衷。郗鉴闻讯后说:“这个东床上的年轻人不做作、很豁达,正是我要找的女婿呀!”遂将女儿嫁给了他。此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东床快婿”一词即由此而来,成为理想女婿的代称。后来又衍生出“东床驸马”、“东床娇婿”等。(摘自家庭百科)

中国书法史演变

中国书法史演变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从书法角度欣赏,甲骨文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为中国书法艺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基调和韵律。 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金文是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金文依附于青铜器、铸鼎的祭祀礼器,因此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钟鼎文中以《司母戊鼎》、《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在秦统一中国前,通行文字繁杂,互通甚难很不规范,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普及小篆,小篆成为官方文字。文字的统一,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从李斯的《泰山石刻》看,小篆具有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特点,作为官方文字不便速写。于是,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速书写的隶书应运而生。关于隶书的产生,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说:“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邈因罪入狱,在狱中整理隶书三千字,得到秦始皇赞赏,赦免其罪并封为御史。此为传闻,虽不足为信,但是,秦代隶书出现已成定论,只是秦代隶书还多有篆意。到了汉代,隶书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官方标准字体,并且进入了定型化时期。汉代隶书笔画平直,结构简便,顿挫明显,尤其是碑刻,精妙绝伦。同时,为了字的方整和书写便利,隶书把用作偏旁的独体字规定特殊的形态,例如“刀”做右旁时则写成“刂”,使隶书较篆书易记、易写,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显得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书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草。所以隶书在书法艺术上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人们在使用文字时,总是希望文字好认一些,写得简便一些,尤其在事务急迫繁忙之时更是如此。同时,在由篆到隶的演化中,由于毛笔快写和笔法发展的缘故,草书便产生了。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说:“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书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一时期草书含隶意较多,笔画往往还带有波磔,字与字之间无牵挂,称为“章草”。其代表人物有杜度、蔡邕等。《宣和书谱》中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

-答案中国书法史

1 书法定义的要点不包括()。 ?A、书写工具 ?B、表现对象 ?C、表现方法 ?D、书写人群 我的答案:D 2 日本的文字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他们是中国古代()的转写。?A、楷书 ?B、草书 ?C、行书 ?D、隶书 我的答案:B 3 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汉字文化圈。() ?A、韩国 ?B、日本 ?C、阿富汗 ?D、新加坡 我的答案:C 4 从广义上讲,书法就是书写文字的方法。() 我的答案:√ 5 一个概念内涵丰富了,外延也会随之扩大。() 我的答案:X 1

仰韶文化代表的是()早期的考古学文化。?A、山东地区 ?B、黄河中下游 ?C、黄河中上游地区 ?D、长江流域地区 我的答案: 2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用的文字是()。 ?A、小篆 ?B、甲骨文 ?C、金文 ?D、汉隶 我的答案:A 3 书法艺术的自觉时期大约可以划在()时期。?A、唐朝 ?B、西周 ?C、明朝 ?D、魏晋 我的答案:D 4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我的答案:√ 5 书法的历史就是文字的历史。() 我的答案:× 1 奚仲发明了()。 ?A、稼

?B、邢 ?C、书 ?D、车 我的答案:D 2 埃及最古老的文字是()。 ?A、楔形字 ?B、表形字 ?C、圣书字 ?D、汉字 我的答案: 3 下列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错误的是()。?A、结绳记事说 ?B、瓷器符号说 ?C、源于图画说 ?D、其余八卦说 我的答案: 4 《诗经》是十三经之首。() 我的答案:X 5 后稷是西周人的祖先。() 我的答案:√ 1 以下属于南宋著名学者郑桥的作品是()。?A、《题临安邸》 ?B、《过零丁洋》 ?C、《满江红》

中国书法史汇总

绪论(一) 1 书法定义的要点不包括()。 A。书写工具 B。表现对象 C。表现方法 D。书写人群 正确答案: D 2 日本的文字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他们是中国古代()的转写。A。楷书 B。草书 C。行书 D。隶书 正确答案: B 3 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汉字文化圈。() A。韩国 B。日本 C。阿富汗 D。新加坡

正确答案: C 4 从广义上讲,书法就是书写文字的方法。()正确答案:√ 5 一个概念内涵丰富了,外延也会随之扩大。()正确答案:× 绪论(二) 1 仰韶文化代表的是()早期的考古学文化。A。山东地区 B。黄河中下游 C。黄河中上游地区 D。长江流域地区 正确答案: C 2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用的文字是()。 A。小篆

B。甲骨文 C。金文 D。汉隶 正确答案: A 3 书法艺术的自觉时期大约可以划在()时期。A。唐朝 B。西周 C。明朝 D。魏晋 正确答案: D 4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正确答案:√ 5 书法的历史就是文字的历史。() 正确答案:× 关于文字起源问题的考察(一)

1 奚仲发明了()。 A。稼 B。邢 C。书 D。车 正确答案: D 2 埃及最古老的文字是()。 A。楔形字 B。表形字 C。圣书字 D。汉字 正确答案: C 3 下列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错误的是()。A。结绳记事说 B。瓷器符号说 C。源于图画说 D。其余八卦说 正确答案: B 4

《诗经》是十三经之首。() 正确答案:× 5 后稷是西周人的祖先。() 正确答案:√ 关于文字起源问题的考察(二) 1 以下属于南宋著名学者郑桥的作品是()。 A。《题临安邸》 B。《过零丁洋》 C。《满江红》 D。《通志》 正确答案: D 2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主张的观点。A。儒家

中国书法史

《中国书法史》——章节内容填空式梳理 第一章先秦书法 1、____、____和____等原始文化时期的陶器上所存留的刻画象形符号,对认识、了解早期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 2、许慎指出汉字是对自然万物的象形和源于指事符号,近年来出土的实物也进一步证明了许氏关于汉字源于____及____的论断。(原始图画、刻画符号) 3、文字学家一般认为,汉字大约形成于____,____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字体系。(夏代,夏商之际) 4、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学术界公认是商代中后期的____和____。(甲骨文,金文) 5、中国书法至少已有____年以上的历史。(3500) 6、先秦时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写工具,审美视觉中的“___”、“____”、“____”等范畴均源于此。(刀味、笔味、金石味) 7、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我们都称其为“____”。(大篆) 8、从商到秦统一,汉字的演变表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____和____的嬗变之中。(书体、字形) 一、汉字的起源 1、中国书法是以____为载体的特有艺术。(汉字)

2、古代人们为了帮助记忆和交际,发明了结绳、刻契和原始图画。其中____是象形文字的前身或来源。(原始图画) 3、文字是人们在长期的____中逐渐创造并完善起来的。(社会实践) 4、战国时期有仓颉造字说。荀子在《____》中否定仓颉造字说,认为仓颉是整理文字的人。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重新肯定仓颉造字说。清末学者____发挥了荀子说,不但肯定仓颉只是第一个整理文字的人,并指出文字是____创造的唯物观点,推翻了长期以来的仓颉造字说。(《解蔽篇》,章炳麟,群众) 5、汉字的萌芽,可以上溯到距今约____年前的新石器时代。(8000) 6、从考古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贾湖文化的刻符——仰韶文化陶器刻画——____是一脉相承的。(殷墟甲骨文) 7、结绳、刻契等实物记事到陶器上等拟物体形象的符号,都揭示了汉字创造的两大基本途径:____和____,从而勾勒出汉字由____阶段、原始文字阶段到____的发展脉络。(象形、指事,先文字、古文字) 二、殷商时期的书法 1、____时期,是目前所见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7 世纪初到公元前11世纪,共六七百年。(殷商) 2、____和____是殷商时期书法的代表。它们是考古资料可证实的数量较多又相当成熟的最早文字。(甲骨文、金文) 3、甲骨文又称“____”、“____”、“____”等。现出土累积约15万片,单字总数有____多个,目前可识____多个。(龟甲文字、卜辞、殷墟书契,4600,1000)

中国历史十大书法家最有代表性,按时间顺序排名)

中国历史十大书法家(最有代表性,按时间顺序排名) 钟繇 王羲之 褚遂良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怀素 米芾 赵孟頫 董其昌 历史上的女书法家: 王羲之的草、楷、行书,千古景仰。他的老师是东晋着名的女书法家,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卫夫人学习王国时钟繇的书法,达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在卫夫人之前,还有一位女书法家。她就是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驰名的东汉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她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父亲蔡邕,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蔡文姬继承家学,在书法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唐、宋、元、明,也出现不少女书法家。唐代的女书法家有吴采鸾、薛涛、武则天。吴采鸾所书小楷,很有钟繇、王羲之的笔意,遒劲古雅,可与卫夫人媲美。薛涛所书《陈思王美女篇》,行书,笔势跌宕秀逸。武则天书写草体,书法婉约。宋代女书法家有朱淑真,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管道升是

元代女书法家。字仲姬,她是赵孟俯的妻子,赵孟俯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工书善画,书法为元代宗师。 管道升刚嫁给赵孟俯的时候,她的书法比丈夫还好,后来赵孟俯迎头赶上了,并超过了妻子。管道升写的《梅花》赋小楷,清丽幽闲。 魏晋南北朝:曹操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索靖卫恒卫夫人谢安王珣薄绍之萧思话萧衍王荟王僧虔王志王慈羊欣 隋唐五代 : 智永贺知章张旭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李邕徐浩怀素孙过庭柳公权杨凝式 宋辽金: 李建中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欧阳修林逋赵佶薛绍彭白玉蟾朱熹张即之吴琚文天祥 元代赵孟頫杨维桢鲜于枢倪瓒邓文原康里巎巎饶介冯子振张雨柯九思明代: 董其昌王铎文徵明祝允明徐渭王宠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陈淳陈献章陈继儒陈洪绶憨山蔡羽唐寅米万钟莫是龙沈度沈粲宋克孙慎行释担当文彭解缙邢侗姚绶张弼 清代: 傅山八大山人伊秉绶金农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顾炎武石涛宋曹查士标郑簠包世臣巴慰祖陈鸿寿铁保莫友芝张照周亮工高凤翰郑燮汪士慎李鱓黄慎梁巘刘墉王文治钱沣万经龚贤丁敬黄易赵之谦翁同龢翁方纲吴让之徐三庚吴大徵沈曾植曾国藩张裕钊俞樾杨守敬姚鼐蒲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 中国历史上的三位奸臣书法家 蔡京、秦桧、严嵩虽堪称书法大家,但因他们的奸邪而被废字, 故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极少。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河北安国中学刘辉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本文对此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中国书法史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书法年表 说明: 一、本年表采用公元纪年与中国历史纪年对照方式编排。 二、年表中的月份采用阴历。 先秦 (史前——公元前221年) 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2000年 仰韶文化时期,生产大量具有各类几何抽象图案纹和抽象刻画符号的彩陶。 河姆渡文化时期,生产大量带有纹案的彩陶。 大汶口文化时期,多种象形符号有规律地刻在大口缸的外沿部位。 良渚文化时期,大量玉雕带有刻画符号。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盛行,上面有大量的抽象刻画符号和刻字,这些文字与现行文字属于不同的符号系统。有学者推断它们是一种已经消失、或走入误区的秘密文字,或行业文字,或刻画游戏。 传说伏羲氏(太昊)作八卦;又获景龙之瑞,始作龙书。 传说神农氏(一说即炎帝)因嘉禾八穗,作穗书,以颁时令。 传说黄帝以云为图腾,并命其史官沮诵、仓颉始造文字;又因卿云而作云书。 传说少昊氏以鸟为图腾,作鸾凤书,文章衣物,取以为象。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朝

启承禹位,建立夏朝,禅让制结束,王位传子自此开始。 期间,有近三十种刻画符号,多数为抽象线条,少数类似于甲骨文,但与原始的象形文字有别。 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朝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后期,商王文丁为母戊作《司母戊大方鼎》,为商代青铜器之最。其题铭带有明显的装饰意味,标志美化装饰文字形体风气的盛行。 期间,大量文字刻于龟甲、兽骨上,是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现存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西周 武王十一年,商亡。 武王时期铸造《利簋》等青铜器、铭。 康王时期铸造《大盂鼎》等青铜器、铭。 共王时期铸造《墙盘》等青铜器、铭。 孝王时期铸造《大克鼎》等青铜器、铭。 期间,“篆引”形式基本成熟,书法开始了其自觉的审美之路。公元前827年(西周宣王元年甲戌) 是年,《毛公鼎》铸成,为先秦青铜铭文之冠。 公元前816年(宣王十二年乙酉) 是年,《虢季子白盘》铸成。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49年东周(春秋—战国) 春秋晚期,秦国作《石鼓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