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州市中职教育课程建设背景目标策略内容

广州市中职教育课程建设背景目标策略内容

广州市中职教育课程建设背景目标策略内容
广州市中职教育课程建设背景目标策略内容

广州市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的背景、目标、策略和内容

邱才训

摘要:课程是育人的蓝图。当前,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反映在课程的设计质量上。本文主要从背景、目标、策略和内容等方面简要介绍广州市的一项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广州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关键词:广州中职教育课程建设

上世纪末,我国中职教育在高中阶段中所占比重曾一度跌至低谷,职业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随着我国跻身于WTO、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制造业大国地位逐步确立、服务业发展的步伐骤然加快,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期望值陡然上升,于是在世纪之初的短短几年中,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人们都在津津乐地谈论着一个话题:什么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它引发的深层思考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只是规模的发展,而必须是规模和质量的同步发展,并且质量发展才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为此,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于2005至2008年开展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广州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本研究立足广州,研究广州,为广州中职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命活力。

一、研究背景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迅速,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快速递增、初中毕业生分流比例的宏观调控,到国家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所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度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

(一)挑战性选择

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条件处于最好的历史时期。但是,从职业教育的内源性条件看,一些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

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而导致这一偏差的直接原因是课程设置。为解决这一问题,使中职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2005年6月,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做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对职业教育影响深远的选择——决定以课程建设研究作为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并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作为引领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课题。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是一个兼有普教和职教教研功能的教研机构,中职教研工作长期以来习惯于在教学研究的微观层面开展工作,较少涉足职业教育的区域发展和课程建设等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加之长期受到普教以“考研”为主的工作方式的影响,在工作中往往采用普教教研模式来开展职教教研工作,教研方式单一,研究的面偏窄,已无法适应职教发展新形势的要求。2004年,我们提出市教研室要成为中职教育改革的核心阵地,教研工作要突破旧的教研定势,创新教研内容和方式,要关注宏观研究,参与中观研究,积极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选择从中观乃至宏观层面开展课程建设研究,意味着中职教研工作要改变习以为常的微观研究方式,去探索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去进行一种新的适应。这或许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因此,这实际上是一个艰难的挑战性的选择。

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证明我们必须果断地进行这种选择。因为,广州是一个大都市,是南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中心城市,这里有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广州必须在全国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教育形象。可遗憾的是,广州已经错过了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即广州没有参与1999年至2002年处于高潮期的全国层面的职业教育改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自己不主动参与改革必定被世人所遗忘!在新一轮职教课程改革大潮到来的时候,广州不能再犹豫了,广州必须抓住机遇,积极投入改革,扎实有效地开展课程建设研究,努力走在全国职教改革的潮头。

(二)主要动因

1.以学科课程为主线的课程模式与社会、经济的转型不相适应。

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就业所需的职业能力,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以学科课程为主线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这一目标定位已经不相适应。它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其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它培养的往往只是学生单一的专业知识和单项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后往往不能直接就业,必须经过用人单位的二

次培训才能上岗。只有引进相关岗位所需的工作过程知识将知识和技能二者迁移、融通才能形成企业需要的专业能力。总之,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终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难以实现的。

2.以学科课程为主线的课程模式与学生的现状不适应。

由于受传统的人才观和学生观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被认为是初中教育的“失败者”。他们普遍文化基础较差,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的认知水平与学科课程的学习不相适应,即现阶段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中职课程模式严重脱离学生实际,这必然导致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严重不足。因此,探索和建构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职业教育规律,适合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需求的课程模式,是当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任务。

3.局部研究成效显著,为全面开展区域性课程建设奠定基础。

自2001年以来,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在中职学校深入开展了实行学分制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学校调整了课程结构,增设了选修课程,进行了分层教学,实施了发展性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从2004年起市教研室开展了全市专业布局的调研,初步摸清了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的发展情况,学校专业类别构成情况,规模排在前十位的专业人数加工制造业类专业发展趋势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市教研室中职文科开展了全市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初步建构了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框架;一些专业教研会与企业合作,开发新的专门化方向,并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设了平台;市教研室在全市中职学校中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对完善学校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一些学校的成功的课程改革个案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这些局部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为在全市全面开展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市教研室选择了22所试点学校,把分散、局部、自发的改革研究整合起来,开展了区域性课程建设探索。

(三)当前职业教育的矛盾分析

在我国,中职教育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与学生的智能现状和学习需求不相适应,已是十分严重的现象。我们应当揭示这些现象背

后的矛盾,只有解决这些本质上的矛盾,职业教育才可能健康发展。

当前职业教育至少存在四大矛盾。

第一是学校与企业的矛盾。我国一直没有理顺职业学校与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相互关系,学校埋怨企业不参与职业教育,企业埋怨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好用;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目标就是要求学校必须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没有任何法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必须拥有和肩负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许多企业虽然有资金、技术、市场、设备和就业渠道,但缺乏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类型是“学校为主”的类型,即学校是职业教育的单一主体。根据国际的经验,尽管我们意识到最优化的职业教育类型应当是“校——企合作型”或者“企——校合作型”并且努力去建构这些类型,但只有学校单方面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校企合作前路漫漫,困难重重。

第二是课程与实施的矛盾。以往是专家制定课程,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课程设置脱离专业和学生实际,课程内容偏繁、偏难、偏旧。教师对专家编制的课程往往执行不了或执行不到位,造成教学实施与课程设置存在较大落差。许多学校纷纷“自力更生”开发校本课程,不少校本课程由于既基于学校的经验积累,又联袂企业共同开发,并且吸收专家的指导意见,因此比较切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同时也与企业的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吻合,因此广受学生和企业欢迎。由于教师既是课程的编制者,又是课程的执行者,因此教学实施得心应手,教学效果较好。当然,由于学校人力资源的差异,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明显参差不齐,有待于在实践中反思与提高。

第三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理论与实践脱离是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其表现在于,如何处理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关系,这些都是一直困扰中等职业教育的难题。在学校扩招的影响下,部分中职学校曾一度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教学,削弱专业技能培训,背离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而启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后,又有部分中职学校则以“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由,随意降低专业理论教学要求,随意削弱甚至取消文化基础课,把学历教育完全让位于职业培训,使中职教育出现了不是“理论脱离实践”,便是“实践脱离理论”的摇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不变革中职学校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设置模式,就无法克服中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弊端。

第四是教师与学生的矛盾。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问题,导

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客观上是中职生源几乎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中下生,按义务教育的评价标准,这些学生均被认为是“能力和素质低下”的学生,并且这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中职生的“总体素质”是“每况愈下”。要知道,客观上这种生源“现实”是很难改变的。必须从主观上去分析这种矛盾存在的原因。主观上,原因之一是教师的学生观未能转变,我们应当用一种全新的,先进的学生观来看待学生,那就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这种学生现认为,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的差异,不是智力水平的差异,而是智力类型的差异,也就是说,普高学生的智力类型适于“学科课程”的学习,即适于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等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而中职学生的智力类型,可能更适于“行动课程”的学习,即适于动手操作、现场实践、手脑并用等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原因之二是课程模式陈旧、脱离学生实际、课程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错位,教学方式与普教雷同,与学生的智力类型严重脱节,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缺乏工作的成就感。综上所述,我们要问:到底是让课程适应学生还是让学生适应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必须为中职学生创设适合他们的智力类型的课程。

二、研究目标及学术思想

(一)目标的确立

广州市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所确立的目标是:

1.通过课程建设研究,探索以市场联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运用宏观统筹、合理布局、结构平衡、整体优化的策略,形成长短结合,以长为主;宽窄并存,以宽为主,体现专业集群和专业链优势的专业课程设置构架。

2.通过课程建设研究,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职教理念,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和权重,开发综合化和专题化课程,探索模块化组合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

3.通过课程建设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学分制,开展分流、分层次教学探索,实践产教结合教学、项目教学,加强实训教学,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灵活、生动的学习方式。从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师培训,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加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总之,通过课程建设,更新课程内容,优化区域和学校职教课程设置,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发展学校的办学内涵,提高学校主动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意识和能力,增强学校的职教功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营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术思想概述

广州市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的主要学术思想是:

1.中职教育课程建设,必须符合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就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就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其次在稳定就业的基础上,人们将谋求职业生活的发展,充分发挥其职业能力,挖掘自身潜力;再次,职业生涯在更高层次上是职业者以自身职业作为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载体,对从事的职业具有很高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中职教育课程建设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中职教育课程建设,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

职业教育的功能分为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它通过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促进了整个社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人才结构的优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是指: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了国民素质教育的职能,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素质高的社会公民的任务。因此,职业教育决不是纯粹的技术教育,职业教育不仅要把受教育者从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为职业人,而且要使其成为社会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结构性职业能力。

3.中职教育课程建设,必须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色

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培养目标必须明确指向某一职业群,培养一线岗位需求的从业者,使受教育者不但具有在某一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职业群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因此,职业学校应从环境上把学校建成具有职业氛围的教学车间、教学工厂。学校的实训场室要按照职业工作环境来设计和建设,使学生和教师从与实际生产、服务完全接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职业工作场景的影响,营造一定的企业文化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顾客意识、服务意识、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职业教

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研究策略

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很强的实践价值。研究的成果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上。在理论方面,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回答为什么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实践方面,要回答设置怎样的课程体系,才能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以学科为主体的中职教育供给型课程模式,从根本上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客观上以学科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已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绊脚石。因此,必须创新课程模式、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机制,更新课程内容、变革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方式。

对于这样一个区域性的研究课题,研究策略的正确选择十分重要。针对广州市中职教育发展的“市情”和“校情”,我们确定了如下研究策略。

(一)“统”核心理念,“放”课程模式

2000年以来,广州中职教育改革在激烈的争论中取得了许多突破。我们逐步认识到,在中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在指导思想上,应突出强调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这是从传统的升学导向朝就业导向转变的突破;在培养目标上,提出中职教育应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任务;在课程运行机制和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上,许多学校尝试实行学分制并取得了理想的成效,出现了校企合作、工读结合、订单培养、弹性学制等课程模式,出现了多元课程型态结合的课程结构,这些变化显示了,中职教育正在走出计划培养、升学导向、学科本位和课堂中心的怪圈,向着市场驱动、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读结合转变。从这些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中职教育理念和同一性和课程模式的多元性。

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人才,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但课程建设不能形而上,广州是一个有近一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有十二个区、县,区域的发展状况不同,学校的层次不同,因此用理想化的划一的课程建设思维方式引领全市的课程改革是不可取的,不可能用一个模式去统揽一个地区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步伐该有多大,取决于学校自身的条件。那些实力强、条件优的学校可以走得快一些、远一些;而实力较弱、政府投入较少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量力而行;就是同等实力的学校,也可以依据办学个性和特色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课程模式,要给不同层面的学校留下自主创造的空间。

(二)整体设计,分题实施

所谓整体设计就是全市的课程建设研究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案,即《以就业为导向的广州(区域)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研究方案》。本课题2005年启动研究,2006年被立项为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面上重点课题。又在半年之后,再次被立项为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启动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研究》的子课题。

所谓分题实施,是指在总课题方案的引领和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全市中职学校从四个层面开展课程改革研究。

课题研究领域:

这四个层面课程研究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课程建设研究必须致力于回答如下问题:

可见,在总课题之下可以派生出多层面多内容的研究选题,这些选题有的在市教研室立项,有的在各专业教研会立项,而不是全市只研究一个题目,只研究一

种课程模式。

(三)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课程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有正确的理念来引领,要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作铺垫,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内进入全员研究的状态,在全市所有中职学校全面铺开。所以市教研室决定选择若干所学校先行试点,当课题研究总体方案传达到各中职学校后,很多学校都要求加入到试点行列,最后确定了22所学校作为试点校,这些学校既有市直属学校,也有区属学校,既有“国重”学校,也有非国重学校。试点学校的取样力求覆盖不同的学校层面,目的是为不同层面学校的课程改革探路。试点学校可以从学校整体层面开展课程改革尝试,也可以只选择某些专业进行专业试点尝试。课题研究进程规划是试点学校用三年时间开展研究,三年后全市开展全员研究。

(四)教研员引领,依托教研会

在课程建设研究过程中,教研员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教研员的引领主要是理论引导和科研方法引导。教研员要向学校和教师传播现代职教课程理论和先进的课程观念,帮助教师提升理论素养,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对课程建设目标的认同。教研员要辅导教师学习教育科研方法,将各种研究方法付诸实践,提高教师的研究、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研究质量。市教研室要求每位教研员以一至若干所试点学校作为研究基地,直接参与试点学校的选题研究。在教研员的引领下,各专业教研会将课程建设作为教研会工作的中心任务,使教研会成为教师、学校开展课程改革学术研究和实践交流的大平台。

教研员与学校教师具有不同的优势,一方面,学校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教研员有系统、整体的研究意识和对改革个案系统整合的能力,两者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强大的研究效应,这就是1+1>2。随着课程建设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学校争抢教研员的现象。课程建设研究工作对推动教研室和教研会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教研员自主发展成为专家型教研员,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研究内容概述

(一)关于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所谓专业课程目标即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它是基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指向专业设置的目标,它是专业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方向和依据。专业课

程目标在结构上分为总目标和分类目标。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重新定位,相应地专业课程目标也要重新厘定。

以职业高中为例,1986年6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供试行的《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中规定:“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职业高级中学的任务是培养中级技术人员的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人和从业人员。职业高级中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能直接从事某一职业(工种)的技术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文化课,要具有相当于普通高中水平,有健康的体格”。

4年之后,1990年12月,国家教委在认真总结4年来职业高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颁发了经修订的新的《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中规定:“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职业高级中学的任务是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农民、中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职业高级中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纪律、职业习惯、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掌握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有健康的体魄。”

在这两个《意见》中,后者对前者做了实质性的改动:一是职业高中的任务,原来的提法是“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人和从业人员。”新《意见》中把几种人员的顺序作了调整,首先是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和具有中级技术水平的农民,其次是中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二是在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上,不再单独提出“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文化课要具有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和“具有能从事某一种职业(工种)的技术理论”,而改为“掌握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关于课程结构的重新建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模式的本质内涵。所谓专业课程结构,是指组成专业课程系统的各个要素间的稳定的相互联系,即系统内各要素间的排列组合方式。

课程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结构是指学校或专业课程中各组成部

分的组织、排列、配合的形式。狭义的课程结构是指一个课程门类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配合的形式,它要解决的是某一门类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三段式结构”的课程模式。其基本特征是:⑴课程型态单一。主要由学科课程构成,突出学科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⑵课程等级化。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不同类别,这些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处于基础地位的课程比处于应用地位的课程更为重要,更具有稳定性,更具有教育意义。⑶课程实施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应用。课程实施普遍从抽象到具体、由基础到应用、由理论到操作,导致理论与实践割裂、知识与应用分离。

“三段式结构”的课程模式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一种“供给驱动”型专业设置模式,具有明显的政府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取向。这种课程模式已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无法适应当前动态变化的市场,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中职教育面临着调整和创新课程结构,建构新的课程模式的紧迫任务。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模式应当是动态变化的。不仅因为专业设置外部需求,即经济、科技、社会变化对人才结构和人业人员资格的影响,而且还因为教育本身也直接受到经济、科技、社会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向学习者提出了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发展、增强职业适应能力和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目标,引发了培养目标发生变化。由此也必定引发课程结、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三).关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开发和重组

课程内容是课程模式的重要载体。一旦课程结构改变,课程内容必将发生相应增删、调整、更新和重组。

传统的中职教育课程以学科课程为主体。学科型态的课程所承载的内容一般是遗产性的编码知识,即以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符号来表征的间接性经验知识。而职业教育课程所承载的内容主要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直接经验知识,因此,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严重滞后于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迫切要求必须打破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三段式”课程模式的最本质的原因。改革中职教育的课程内容,不是只对内容作简单的删减,不是机械地降低学习要求,也不是随意地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在课程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以职业能力、职业资格和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重组、转换,开发有别于学科课程型态的行动课程,如项目课

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使中职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再与职业资格割裂,与专业实践隔离,而是与职业功能具有一致性的工作过程知识。

(四).关于课程实施方式的变革

课程结构单一必然导致教学方法单一。中职教育课堂教学一度充斥着“规—例”法的教学,这种方法通常是先“规”后“例”,即先进行概念和原理的讲解,然后再举例子“对号入座”,这种教学方法把理论的认知作为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而把实践作为理论的延伸,于是“在黑板上练技能,在课堂上开机器”随处可见。在课程实施中,理论与实践“错位”,使职业教育教学面临种种困惑,必须把这种被颠倒了的关系再颠倒过来,即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不是理论知识,而是源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职业教育必须重视让学生“基于行动而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只有当学生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当前实践所遇到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变革传统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一件十分艰难、痛苦的事情。课程创新过程中将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先进的课程模式与落后的课程实施方式”并存的局面,因此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策略、方式、方法的变革,也是课程建设研究中十分紧迫、不容忽视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5.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第六次 1986-1991 1986年《 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1998年。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前七次改革的简评: 1:注重课程内容量的增减,忽视课程自身结构的调整。2:课程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论证和指导。3:主要体现课本的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1996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强化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并在必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规划建设业务送审图纸深度和要求的规定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规划建设业务送审图纸深度和要求的规定 (试行) 为提高我局立案及行政审批效率,规范规划建设业务审批成果,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信息库,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各类规划建设业务送审图纸一览表

第二条用地类业务送审图纸的深度和要求 一、现状地形图 1.采用广州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测绘; 2.图纸比例为1/500或1/2000; 3.盖有原勘测单位的现状地形图章; 4.图纸为蓝图,可用铅笔在其中一份图上标示建设用地的位置,不得使用其他彩色线条或色块。 二、总平面关系布置图 1.反映建设项目的工艺流程关系; 2.标明建设项目的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等基本指标; 3.标注尺寸和图纸比例; 4.盖有建设单位的印章。 三、总平面规划图 1.标明图纸要素,如图名、指北针、比例尺、图例、图标、图签等; 2.附有建筑明细表,明确保留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功能、层数、面积、编号等;3.附有技术经济指标表,明确总用地面积、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 4.盖有建设单位的印章、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的出图章和资质章。 第三条规划类业务送审图纸的深度和要求 一、现状地形图 1.采用广州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测绘; 2.图纸比例为1/500或1/2000; 3.盖有原勘测单位的出图章; 4.图纸为蓝图,不得使用其他任何标示。 二、绘制在1/500广州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的现状地形图上的总平面图 1.蓝图加绘墨线图,图纸不得使用任何彩色线条或色块; 2.要求与相应阶段的总平面规划图相同; 3.盖有建设单位的印章、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的出图章。 三、总平面规划图 (一)基地区位图(可附在总平面规划图上) 1.图纸为蓝图,不得使用任何彩色线条或色块; 2.标明图纸要素,如图名、指北针、图例、图标、图签等;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课件(DOC 165页)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课件(DOC 165页)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2) 1 回顾与挑战 (14)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4)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5) 1.3机遇与挑战 (24) 结语 (40) 2 目标与定位 (41) 2.1城市发展目标 (41)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1) 2.3城市规划目标 (43) 3 发展战略 (45)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5)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3)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68)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5)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0) 4 空间与特色 (98) 4.1城镇体系 (102) 4.2 空间结构 (106) 5 实施策略 (146)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0)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4)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58)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59)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摘要:本文试图从教育课程、现实问题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旋涡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目前教育界内外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定以及高考制度和方式的改革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估计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困难性?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认真的准备。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困难性有充分的准备,改革可能最终成为纸上谈兵,或走弯路乃至最终失败。由于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到人的培养和发展的事业,是牵涉到基础教育整体和各个局部的关键领域,是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这就规定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广泛性、艰巨性和持久性。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和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种过于依赖行政力量的干预的作法,将使课程改革可能再次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从而难以走出那种急进的、急躁的、急于求成的改革误区。国内外的课程改革实践证明,企图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来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也许会使我们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7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国际教育界早在70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 ),(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 )目标和( )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 )、(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 )和(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 )、(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 )和(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 。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呈现方式、()方式和( )方式的变革。 一、填空题 1、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课堂、书本 4、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综合课程 5、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教学、评估、考试命题 8、甄别与选拔 9、开发者10、教学容、教师的教学、师生互动 二、简答题 1.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第三,结合教学实践。 3.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4.简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1)课程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5.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或:怎样认识学生是影响课程标准编制的重要理论基础?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编写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篇) 目录 第一节术语 (3) 第二节建筑高度 (5) 第三节建筑间距 (8) 第四节建筑退让间距 (11) 第五节建筑工程外部附属设施 (16) 第六节居住建筑天井 (19) 第七节骑楼 (21) 第八节建筑场地竖向设计 (25) 附录本标准与准则用词说明 (30)

第一节术语 1.1 建筑工程 指新建、改建、扩建各类永久性或临时性建(构)筑物以及原状维修工程。 1.2 城市居民自住建筑工程 指城市非农业人口居民凭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兴建的仅供自己居住的建筑工程。 1.3 建筑场地 指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用地。 1.4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 1.4.1 指一定地块内建筑工程规划建设的总建筑面积,包括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建筑面 积的总和。具体计算方法应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 执行。 1.4.2 建筑工程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可以分为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和自然计算的 总建筑面积。 1.5 容积率 指一定地块内,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与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1.5.1 计算容积率的总建筑面积包括: (1)地面以上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上的架空层、避难层、屋顶梯间和电梯机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2)以下建筑的建筑面积,但是地面以下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库、设备用房的建筑面积除外。 1.5.2 净建设用地面积是指扣除宽度为15米以上的城市道路、城市河涌等用地面积的 建设用地面积。 1.6 建筑密度 指一定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总面积占净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1.7 规划户数 指一定地块内居住建筑所规划的居住人口户数。 1.8 建筑层数 指建筑层高2.2米以上的建筑自然层数(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

广州教育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2017年部门预算

广州教育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2017年部门预算 目录 第一部分广州教育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概况 一、部门主要职能 二、部门预算单位构成 三、部门人员构成 第二部分2017年部门预算安排情况说明 第三部分2017年部门预算报表 一、收支预算总表 二、收入预算总表 三、支出预算总表 四、财政拨款收支总表 五、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表 六、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预算表 七、一般公共预算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 八、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表 九、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表 十、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预算表 十一、项目支出政府采购预算表 十二、项目绩效目标表 第一部分广州教育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概况 一、广州教育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能 负责广州教育城建设项目的组织、协调、指导立项和建设工作;负责广州教育城建设项目建设信息的收集管理和数

据统计工作;负责广州教育城建成后校区移交、搬迁等工作;负责协调广州教育城院校与产业企业的配置对接、协调发展等工作;负责组织入驻广州教育城院校原校区资产的开发、运营和维护等工作;负责广州教育城建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二、部门预算单位构成 广州教育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部门)设事业单位1个,其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1个。 纳入2017年部门预算编报范围单位详细情况见下表: 三、部门人员构成 总编制人数26人,在职实有人数11人,其中:事业编制11人。 与2016年对比,编制人数与上年持平,在职实有人员减少了6人。 第二部分2017年部门预算安排情况说明 一、2017年部门预算收支情况总体说明 广州教育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2017年收支总预算 16,384.52万元(详见表一),其中:本年收入16,384.52万元,占收入预算100%;本年支出16,384.52万元。 二、2017年部门预算收入预算情况说明 2017年度收入预算16,384.52万元(详见表二),其中:财政拨款收入(财政补助收入)16,384.52万元(包括: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用地篇)

广州市城市规划局二○○五年五月

目录 第一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相容性 (4) 1.1用地分类及代码 (4) 1.2 建设用地相容性 (7) 第二节建设项目用地选址原则 (9) 2.1 一般原则 (9) 2.2 城市建设用地的选址原则 (9) 2.2.1居住用地 (9) 2.2.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0) 2.2.3工业用地 (11) 2.2.4 仓储用地 (12) 2.2.5对外交通用地 (13) 2.2.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13) 2.3 村建设用地选址原则 (16) 2.3.1村民住宅用地 (16) 2.3.2村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6) 2.3.3村经济发展用地 (16) 2.3.4村绿化和市政设施用地 (17) 第三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18) 3.1 一般规定 (18) 3.2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18) 3.3村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19) 3.3.1 一般要求 (19) 3.3.2村民住宅用地 (20) 3.3.3村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20) 3.3.4村经济发展用地 (22) 3.3.5村绿化和市政设施用地 (22) 第四节名词解释 (23)

第一节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相容性 1.1 用地分类及代码 1.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结 合广州市规划用地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了划 分和归类。 1.1.2广州市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8中类,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1.1的规定。【条文说明:1.1.1 城市用地分类参考《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及《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表1.1 广州市用地分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 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的理解和看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反应 从国际教育发展看,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是当前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许多国家的政府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都十分重视中小学课程改革。诸如重视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国际视野,身心健康等,都是各国教育期待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英语已经成为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学习和掌握外语对于国家和个人本身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做好英语学科的课程改革可以培养学生开放的国际视野,使学生的成长融入国际化发展潮流。 二、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的必然要求 我国英语现行的课程中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和弊端 1. 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语言的实用性。 英语本身作为一门语言,用于交际中使用。现在大本分教师将考试练习作为讲授的重点,忽视了对于语言使用的讲解和操练。学生学会的语言得不到练习,不知道在什么情景下合理的使用。使得长期以来我们处于一种封闭式的教条英语学习氛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 2. 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目前在学生身上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会的学习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一味的填鸭、灌输讲授枯燥的语法知识。只要求学生记住标准答案,忽略了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 3. 教育评价上忽视评价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功能。 在英语教学中的评价合理使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但目前,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忽略评价,学生并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长期处于盲目学习的状态。上述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以及

发展的个性和全面性,不利于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面对上述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也正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实行课程改革是完全必要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解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英语的课程改革注重强调的是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培养学生饿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论文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学院:教育学院 年级:2006级2班 姓名:李晓阳 学号:222006305211063 指导老师:范蔚教授

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理论认识的综述 (李晓阳 222006305211063) 【摘要】自200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已经经历了近八个年头。在这期间,社会各界对新课改给予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从政府官员到学生家长,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教育工作者纷纷献言献策,或总结经验,或积极探索,或针砭时弊,或解读政策。下面,我将就一些近年来关于对新课改的理论认识进行总结概括,希望对现行的课改有所裨益。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综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的一项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2004年9月,引人注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自治区)启动。从2006年秋开始,安徽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增加到10个。这些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全面铺开。本次课改的范围之广、力度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是一场“革命”。既然是一场“革命”,那就要有大动作,要有新气象,要与旧传统泾渭分明。 以下,我将就新课改的原因、目标、特点、具体教学方法现存问题及新的探究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原因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教育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以我国的基础教育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增强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还表现在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长期压抑,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削弱甚或消失。因此,本着“人的发展”的理念,当前世界各国普遍进行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就我国而言,课改历经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学校课程中应试教育仍然势力强大,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并未得以根本性扭转,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以落实,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并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平性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全面发展,还学生以自由,与体现主体性思想不谋而合;公开性或开放性原则与教育的不断变化相,追求终身发展理念异同工;公正性原则与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全体学生有所发展的观念殊途同归。基础课程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要之举,而且是教育改革制度化、改革行为合法化、增强改革成果有效性、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政策介入教育实践问题的重大尝试。同时,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标准、师生关系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张显出课程改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2019-2019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 标 一、2019-2019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体目标是:——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 ——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

——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 整个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19-2019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制定、实验和修订;2019-2019年,逐步在全国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用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形成纵向衔接、层次递进的目标。新课程体系将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发扬人文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国家法律、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民主法治精神,做负责任的现代公民。 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对中华民族命运具有责任感;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意识。 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具有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具有为国家发展和人类和平而服务的态度。四、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具有克服困难、应付挫折

广州科技教育城中轴广场和开元路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公告【模板】

广州科技教育城中轴广场和开元路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公告 根据穗发改[2019]699号、增发改投[2020]69号批准,并且本工程具有相应资金证明,XX市XX区公共建设项目管理服务中心现对广州科技教育城中轴广场和开元路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进行公开招标,选定承包人。 一、工程名称:广州科技教育城中轴广场和开元路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 二、招标单位:XX市XX区公共建设项目管理服务中心 联系人:XXX 联系电话:******** 招标代理机构:XX公司 联系人:XXX 联系电话:******** 招标监督机构:XX市XX区建设工程招标管理办公室 投诉电话:******** 三、建设地点:XX区朱村街道朱村大道西(XX市XX区科教城一期科技小镇范围内)。 四、项目概况:本工程由中轴广场工程和开元路工程两部分组成,其中:(一)中轴广场工程: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49797平方米,分南北广场两个区域,由桥底花园相连接。其中南广场占地面积约为73718平方米,主要建设水景、活动广场、绿化及景观小品等;北广场占地面积约为71306平方米,主要建设活动广场、生态桥、水景、绿化及景观小品等;桥底花园占地面积约为4773平方米,为接通南北广场的通道,主要建设尚礼大道景观桥(路线长约180m,桥梁长约60m,按城市主干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60km/h,红线宽度为50~64m,双向六车道)、桥底活动花园、水景等;(二)开元路工程:南北走向,位于中轴广场两侧,南起广汕公路,北止敬学路,东线沿线分别与石湖路、万川东路、尚礼大道、官庄路等道路平交,西线沿线分别与尚义大道、万川东路、尚礼大道、官庄路等道路平交,交叉口间距约290m,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结构 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4.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 理办法 1

【发布单位】81905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6-12-16 【生效日期】1987-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广州市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城市规划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广州地区进行各项建设,都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服从城市规划管理,执行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城市建设必须执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和耗能多、占地广、污染严重、交通源大的工业项目,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市中心区的人口和部分企业事业单位,要有计划地向市郊工业点和卫星城镇疏散。 第四条第四条城市建设必须执行节约土地的国策,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地。 第五条第五条城市建设实行新区开发与旧城区改造相结合的办法,按照带状组团式的布局统一规划,成片、成线地进行综合开发与改造,搞好相应的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 第六条第六条广州市城市规划局(以下称市规划局)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主管机关,负责全市的建设规划管理工作。 各区、县、镇的城建管理部门,在市规划局的指导下,负责本区、县、镇的建设规划管理工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协同做好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规划的编制与管理

第七条第七条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详细规划。 全市的近期建设规划每五年编制一次,由市规划局与有关单位协同编制。 城市重要地区(段)规划、居住小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由建设单位根据市规划局提供的规划要点,委托有规划设计证书的单位编制。 城市街区规划,由所在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城市建设各专业规划,由各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 城镇、村镇规划,由所在区、县人民政府组织镇、乡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编制。 第八条第八条编制城市街区规划、重要地区(段)规划、居住小区规划,必须明确用地规模和功能,控制合理的建筑间距、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合理确定道路系统、公共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分布位置,制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全市的近期建设规划和各专业规划,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各专业部门的发展计划相衔接,使城市各方面建设协调发展。 城镇规划,应确定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各项用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