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影响生猪免疫效果的因素与对策

浅析影响生猪免疫效果的因素与对策

浅析影响生猪免疫效果的因素与对策
浅析影响生猪免疫效果的因素与对策

浅析影响生猪免疫效果的因素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生猪养殖加快了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近几年我国暴发了生猪“高热病”(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征、猪Ⅱ型圆环病毒、猪瘟、链球菌等混合感染),对病原的多重感染病情复杂程度加大,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疫病的发生已提到关键议题上,而做好全面的预防(即疫苗接种、药物预防、消毒灭菌)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关键,其中的疫苗免疫为最主要因素。然而在接种疫苗后,仍表现有临床症状和亚临床症状,皆因疫苗无法使个体产生足够的抗体。而此原因的形成,包括众多的因素,因此,须进行多方面的防控。

1.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1.1母源抗体因素

母源抗体水平过高,在注射时未降至一定抗体水平,则会出现干扰抗体产生,或者是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能力。母源抗体水平过于低下,则对新出生的子猪存在很大的危险性,极易受外界病原的入侵。

1.2疫苗因素

疫苗的质量。疫苗质量是生猪免疫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免疫效果。而疫苗的生产技术落后,选择的疫苗毒株的抗原性差,毒力不稳定,生产不规范,受污染,免疫效力低下,免疫期短,则可造成免疫原性下降。而出现疫苗瓶裂破损,性状改变,苗内出现异物等导致免疫失败。

疫苗保管。疫苗的生产、流通、储存及使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疫苗和保管规定进行。疫苗对光照、温度有很高的要求。温度不当,冷藏保存误为冷冻保存或者冻干苗稀释后保存则会造成反复冻融过程而改变疫苗性状,从而影响效价;阳光的直射往往会使疫苗的效价降低;疫苗同样存在有效期,免疫效价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疫苗的使用。根据地方流行性特点来使用疫苗,则可大幅提高免疫水平。尤其是在病源复杂,小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区域,需要免疫抗体监测和血清学分析,不同毒株的疫苗无法产生同一相等抗体,不同的血清学型应使用不同毒株的疫苗,方可起到较大幅度的保护作用。而同一疫苗不同的剂量也会使疫苗的效力不同,当使用2头份和4头份的猪瘟疫苗免疫时,产生抗体水平和受野毒攻击后水平分别为1∶32降至1∶8;1∶64降至<1∶64。同时在盲目联合使用疫苗时,则可引起较剧烈的注射反应,干扰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降低疫苗效价,不同的稀释液也因疫苗载体不同而影响免疫效果。

1.3免疫接种的因素

消毒。消毒又分为器械消毒和注射部位消毒。很多情况下,未能做到器械使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1.接种剂量一定剂量范围内,免疫力产生和接种剂量成正比,即:疫苗接种剂量越大,产生的免疫应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但接种剂量不能任意增减,应按生物制品规定进行。剂量过大过小均可造成免疫耐受性,影响免疫效果,剂量过大还容易出现接种反应。 2.接种次数活疫苗在体内得到繁殖,产生较好免疫效果,故活疫苗一般接种一次。死疫苗、灭活疫苗及类毒素注人人体后不能繁殖,且反应迅速、消失快,如不进行多次注射,常常达不到免疫效果。需强化l~2次才能产生较好免疫力。 3.接种间隔时间包括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间的间隔。前者的时间长短根据预防接种制剂的性质、产生免疫反应的快慢、注射后机体吸收快慢而定。我国目前规定:不加吸附的疫苗,最低限度间隔7~10天注射一次;类毒素或吸附制剂,间隔4~8周。若免疫计划安排有困难,应适当延长间隔时间。缩短间隔时间可能影响免疫效果。加强免疫间隔需根据体内抗体消失的快慢而定。按时进行加强免疫,能很快提高体内抗体水平,增强免疫效果。 4.免疫途径每种生物制品均有最适宜的途径。如小儿麻痹糖

丸口服效果最好、最方便,麻疹疫苗、白百破二联疫苗则以皮下注射效果最好。应根据疫苗的免疫机理,选择最适宜的接种途径。 5.年龄新生儿期开始合成抗体,可成功接种卡介苗。母体特异性IgG一般持续到生后6个月,故8个月后才需接种麻疹疫苗,否则干扰抗体形成,影响免疫效果。 6.冷链系统管理疫苗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方法制成。大部分为是蛋白质,或由脂类、多糖和蛋白质合成复合物,有的还是活微生物,一般均怕热、怕光,需要冷藏。为了保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均在适当的冷藏条件下进行,需要的多环节链式贮存、运输设备称为冷链。冷链设备的短缺或管理不善会影响到疫苗的免疫效果,甚至因此出现接种反应。

浅析猪的免疫抑制

浅析猪的免疫抑制 (一)引起猪群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 (1)传染性免疫抑制性疾病 猪瘟野毒感染可导致猪胸腺萎缩,猪蓝耳病毒可损伤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圆环病毒可造成免疫抑制,最明显的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猪感染肺炎支原体不但破坏气管、支气管。包括清除病原微生物的纤毛同时还可使肺泡内巨噬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下降,导致呼吸道免疫力减弱。 (2)应激因素 大量研究证明,在过冷、过热、拥挤、断奶、产仔、混群、运输、免疫接种等应激因素下,猪体内会产生异常代谢物,同时某些激素水平也会大幅提高,他们影响淋巴细胞活性,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应激会过多的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机体免疫器官和淋巴组织的蛋白合成,造成胸腺等免疫器官的萎缩、肿大。 (3)环境中的理化因素 霉菌毒素、重金属、工业化学污染物质不但能够导致机体中毒发生疾病,还能干扰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生理机能,过多或过长时间摄入这些物质会使免疫组织器官活性降低,生成抗体减少,造成免疫抑制。 (4)药理性因素 有些药物如地塞米松皮质激素类药物,氯霉素一类的药物,毒性比较强的药物,及时在治疗量水平也能抑制免疫系统,当长时间使用或过量使用等都会干扰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使抗体生成减少,造成免疫抑制。 (5)营养性因素 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猪的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必须的营养物质,若缺乏或各种成分之间搭配不当,会诱导机体继发性缺陷。造成免疫抑制,当猪群营养良好,猪群健康的时候注射疫苗比猪群营养不良、猪群不健康的时候注射疫苗产生的效果好。 (二)免疫抑制对养猪生产的影响 (1)导致猪群免疫失败 霉菌毒素污染饲料,病毒性疾病如猪瘟、蓝耳病毒、圆环病毒等感染猪群后会引起猪群免疫力下降,导致免疫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疫苗注射后不能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抗体,临

环境因素对猪的影响

1、温度:猪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差,只有极少的汗腺可以在热天进行调节,也只有极少的汗毛抵御冬季的寒冷。因此,猪舍必须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效果,只有温度适宜,使猪感到舒服,才能获得高的生产性能。在高温的情况下体热平衡破坏,体温升高、内分泌机能减弱,而体内氧化作用加强,造成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肝脏解毒作用减弱;此外,高温可导致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衰竭,体温升高使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重要器官蛋白质变性,则出现昏迷,最后衰竭而死。过冷则会引起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抵抗力降低,引起呼吸器官病和肠炎、下痢等疾病,低温也是关节炎等疾病的环境诱因。因此温度过高或高或过低都会使猪产生应急反应,导致不良后果。肉猪生长最适宜的气温是:体重60kg之前为16-22℃(最低14℃),体重60-90kg为14-20℃(最低4℃),体重90千克以上为12-16℃(最低10℃)。或者可以用公式计算出某一体重的猪所要求的适宜环境温度: T=-0.06W+26式中T----最适宜的环境温度 w----猪的体重(kg) 当外界环境温度高于30℃时,就应该采取降温措施,打开纵向排风系统,喷洒凉水或加喂青绿多汁饲料。 2、湿度:湿度对猪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机体的体热调节来影响猪的生产力和健康,它是与温度、气流、辐射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适宜的湿度下,湿度对猪的生产力和健康影响不大。空气湿度过高使空气中带菌微利沉降率提高从而降低了咳嗽和肺炎的发病率,但是高湿度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滋生。容易患疥癣、湿疹等疾患,另外高湿常使饲料发霉垫草发霉,造成损失。猪舍内空气湿度过低,易引起皮肤和外露粘膜干裂,降低其防卫能力使呼吸道及皮肤病发病率高。因此建议猪舍的相对湿度以50--70%为宜。 3、密度:育肥猪大群饲养、同槽进食能提高食欲,促进生长,有效利用圈舍和设备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如分群不合理,又会因咬架、争食等而影响猪的增重。分群时一般把来源相同、体重接近、强弱和气质基本一致的猪合群喂养。每群猪的头数不宜太多,要依圈舍面积和饲养密度而定。实践证明,15—60kg的生长育肥猪每头所需面积为0.6—1.0㎡,60kg 以上的育肥猪每头需1.0-1.2㎡,每2头育肥猪要有20~30厘米长的饲槽。每圈头数以10-20头为宜。但具体数目可因不同环境条件而异,在我国北方,由于平均气温低且气候干燥,可适当增加饲养密度;南方的夏季气温较高,湿度大,则应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4.通风换气:集约化高密度饲养的生长育肥猪一年四季都需通风换气,通风可以排除猪舍中多余的水汽,降低舍内湿度,防止围护结构内表面结露,同时可排除空气中的尘埃、微生物、有毒有害气体(如NH3、H2S、CO2等),改善猪舍空气的卫生状况。所以,猪舍在任何季节都需要通风,特别是冬季往往为防寒而关闭门窗,造成舍内潮湿和空气卫生状况恶化,必须注意适当通风。在冬季通风和保温是一对矛盾,有条件的企业可用在满足温度供应的情况下,根据猪舍的湿度要求控制通风量;为了降低成本,应该在保证猪舍环境温度基本得以满足的情况下采取通风措施,但在冬季一定要防止“贼风”的出现。猪舍内气流以0.1-0.2m/s为宜,最大不要超过0.25m/s. 5.光照适宜的太阳光能加强机体组织的代谢过程,提高猪的抗病能力。然而过强的光照会引起猪的兴奋,减少休息时间,增加甲状腺的分泌,提高代谢率,影响增重和饲料转化率。育肥猪舍内的光照可暗淡些,只要便于猪采食和饲养管理即可,使猪得到充分休息。 6.噪音猪舍的噪音来自于外界传入,舍内机械和猪只争斗等方面。噪音会使猪的活动量增加而影响增重,还会引起猪的惊恐,降低食欲。因此,要尽量避免突发性的噪音,噪音强度以不超过85dB为宜。而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兴奋神经,刺激食欲,提高代谢机能,就像人听音乐心情舒畅一样。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适当的放些轻音乐,对猪的生长是有利的。 相信广大养猪的朋友如果在以上问题加以注意,肯定能在养猪业上获得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免疫学习题及答案(含答案)

免疫学部分 一、概述 【A型题】 1.免疫的概念是: A.机体的抗微生物感染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排除非自身物质的功能 D.机体识别、杀灭与清除外来微生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物质的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的后果是 A.易发生肿瘤 B.易发生超敏反应 C.易发生感染 D.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E.易发生免耐受 3.免疫应答对机体是: A.有利的反应 B.不利的反应 C.有时有利,有时不利 D.适当时有利,不适当时不利 E.以上都不是 【X型题】 1.免疫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可表现为 A.阻止病原微生物入侵 B.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 C.清除体内损伤、衰老细胞 D.诱导组织细胞突变 E.防止肿瘤发生 二、抗原 【A型题】 1.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为多少才具有免疫原性? A.<10kD B.< 9kD C.=10kD D.>10kD E.>100kD 2.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感染的微生物抗原 3.TD-Ag得名,是因为它 A.在胸腺中产生 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只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 E.相应的抗体产生需T细胞辅助 4.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 A.抗原决定基 B.抗原的大小 C.抗原的电荷性质 D.载体的性质 E.抗原的物理性状 5.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 6.异嗜性抗原广泛存在于: A.人与人之间 B.动物与动物之间 C.植物与植物之间 D.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 E.不同种属之间 7.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提示: A.自身耐受的终止 B.机体易受微生物感染 C.免疫监视功能被抑制 D.免疫应答被抑制 E.抗原的免疫原性增强 8.接种牛痘疫苗后机体产生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反映了这两种抗原分子的

养猪场环境影响评价(全面版)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学生实践作业 课程名称:《环境影响评价》作业四 专业班级: 小组成员: 2015年 12 月 21 日

目录 一、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 0 (一)主要的环境污染 0 1.施工期主要的污染 0 2.运营期主要的污染 0 (二)环境影响分析 (3) 1.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 (3) 2.运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 (3) 二、项目环境影响的防治对策 (5) (一)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5) 1.施工废气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5) 2.施工噪声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6) 3.施工废水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6) 4.施工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7) 5.水土流失评价与防治措施 (8) (二)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8) 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8) 2.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9) 3.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9) 4.固体废物评价与防治措施 (9) 三、项目的相关问题的思考 (9) (一)简述项目选址是否合理 (10) (二)确定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10) (三)对环境空气影响的主要因子,计算卫生防护距离可选择的因子 (10) (四)本项目污染治理应关注的因素 (10) (五)给出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公式,并指出主要参数的来源及意义 (10) (六)养猪场选址时应主要考虑的因素 (11)

(七)本项目在项目概况及分析中应交代清楚的内容 (11) (八)给出营运期环境管理基本要求 (12) (九)除水环境影响、环境空气影响外,还应关注的方面 (12) (十)猪场粪便处理是否存在问题 (12) 附录:作业四 (13)

一、项目的环境影响识别 (一)主要的环境污染 1.施工期主要的污染 (1)废气 1)各类燃油动力机械在场地平整、物料运输等施工作业时,会排放各 、SO2、烟尘。 类燃油废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NO X 2)土石方装卸、水泥作业、运输时产生的扬尘,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TSP。 (2)废水 运输车辆冲洗水、混凝土工程的灰浆,建(构)筑物冲洗、打磨等作业产生的污水,主要污染物为SS。施工期,若施工人员平均按50人/d,每人每天用水30L计,则施工人员生活污水量为d。 (3)噪声 本项目不设计打桩,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装载机、推土机、水泥车、运输车等施工机械作业时产生的噪声。噪声源强约75~90dB(A)。 (4)固废 项目施工期固废主要是工程施工时产生的建筑垃圾,约d。 (5)水体流失 项目场址区大部分为农田、有少量的农田防护林及灌草丛,养猪场采取半封闭式养殖因此,项目基础工程开挖等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2.运营期主要的污染 (1)噪声 表1 拟建项目主要噪声源强表

最新动物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免疫学试题及答 案

《免疫学基础》 一. 填空题(每空0.5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 获得性免疫包括:________获得性免疫和_______获得性免疫。 2.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有遗传因素、__________、________和应急因素。 3. 构成抗原条件之一的异物性是指异种物质、___________物质、______________物质和自身变性物质。 4. 任何一种完全抗原均可看成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复合物。 5. 常见的T细胞亚群有____________T细胞、____________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 6. 其他免疫细胞包括有________细胞、________细胞、粒细胞和红细胞等。 7. 免疫球蛋白有五种,即IgA、_______、_______、IgE和IgD。 8. 构成单体分子的重链又称为_____链、轻链又称为______链。 9. 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出现的免疫球蛋白是_______,最后出现的是________。 10.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是经过三个阶段完成的,第一为________阶段,第三为___________阶段。 11.请举出两种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因子:_________、_________。 12.细胞免疫效应的意义包括__________作用,引发__________反应,引发组织移植排斥反应和抗肿瘤免疫。 13.参与免疫因答调节的细胞亚群主要是________细胞和_______细胞。 14.变态反应中的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________型变态反应,III型变态反应又称为 ___________型变态反应。 15.抗急性侵袭性感染免疫是由抗体、________、________酶和吞噬细胞相互配合,以发挥最大的免疫作用。 16.免疫性不育的原因有:精子抗原性不育,________抗原性不育和__________感染性不育。 17.机体对肿瘤免疫的应答是以细胞免疫为主,尤其是________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________细胞、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等。 18.影响血清学反应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pH值、杂质异物。 19.举出两种人工自动免疫常用的生物制品:_________、_______。 20.举出两种与标记抗体有关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 抗原必定是异体物质。 2. 半抗原即抗原决定簇。 3. 给动物注射高免血清,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4. 所有的抗原物质均可经消化道进行免疫。 5. Ig分子的C区,其氨基酸排列是比较稳定的。 6. 异噬抗原的存在,可引起机体发生自身免疫病。 7. II型变态反应是体内抗原抗体的量比例不合适而造成的。 8. 免疫抑制剂是免疫调节剂之一。 9. 毒素与相应抗毒素结合后,毒素被中和,但经稀释或冻融,毒素又可重现毒性。 10.电解质对血清学反应影响不大。 11.环状沉淀反应是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血清。 12.某些细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在补体存在时可发生溶菌反应。 13.补体不能单独与抗原结合,但可以和抗体结合。 14.疫苗只能保护接种动物本身。

各阶段猪的免疫程序图表

各阶段猪的免疫程序 一、生长肥育猪的免疫程序 1日龄:猪瘟弱毒苗超免,仔猪生后在未采食初乳前,先注射一头份猪瘟弱毒苗,隔1-2小时后再让仔猪吃初乳,这适用于常发猪瘟的猪场。 7-15日龄:气喘病苗。 10日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肌注或皮下注射。 10-15日龄:仔猪水肿苗。 20日龄:肌注猪瘟苗。 25-30日龄:肌注伪狂犬病弱毒苗。 30日龄:肌注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 35-40日龄:仔猪副伤寒菌苗,口服或肌注(在疫区,首免后,隔3-4周再二免)。 60日龄:猪瘟、肺疫、丹毒三联苗,2倍量肌注。

二、后备公、母猪的免疫程序 配种前1个月肌注细小病毒疫苗。 配种前20-30天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每年春天(3-4月份),肌注乙型脑炎疫苗1次。 配种前1个月接种1次伪狂犬疫苗。 三、经产母猪免疫程序 空怀期: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每年肌注一次细小病毒灭活苗,3年后可不注。 每年春天3-4月份肌注1次乙脑苗,3年后可不注。 产前2周肌注气喘病灭活苗。 产前45天、15天,分别注射K88、K99、987P大肠杆菌苗。 产前45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产前35天,皮下注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苗 猪配套免疫程序

注:什么是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是动物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是指动物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暂时性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的高度易感。当前各种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广泛存在于我国猪群之中,是造成疫苗免疫失败与诱发各种疾病的元凶之一。因此,当前在防控猪病中首先要消除猪群中存在的造成免疫抑制的各种因素,重点控制好免疫抑制性疾病,提高猪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保障猪群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造成的重大损失。 什么是免疫麻痹? 在一定限度内,抗体的产量随抗原的用量而增加;但抗原量过多,超过一定的限度,抗体的形成反而受到抑制,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麻痹”。有些养殖场超剂量多次注射免疫,这样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麻痹,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猪瘟是商品猪免疫的重点,很多猪场为什么注射猪瘟疫苗还会发生猪瘟呢?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占很大因素,试验表明,在猪瘟疫苗中添加特福(猪用转移因子)能有效减少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的发生,快速产生和提高抗体水平。 要减少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免疫失败的发生必须制定一个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合理使用疫苗,切勿滥用、乱用疫苗,如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浪费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一、猪场免疫的目的: 一是控制或净化"猪场内"危害大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支原体等); 二是产生或加强“猪群对外界”流行疾病的抗体。 二、制作免疫程序的原理: 1、后备猪: 在配种前,产生一些主要繁殖疾病的抗体,为了减少微生物繁殖病的发生。主要免疫对象蓝耳病、伪狂犬、细小病毒、猪瘟、乙脑和口蹄疫。 2、经产母猪: 一般在怀孕后期接种常见病(非繁殖性病苗)的疫苗,可以提高初乳中的抗体;使乳猪在哺乳期不易发病,主要的免疫对象--大肠杆菌、链球菌、副嗜血、支原体、放线杆菌。 3、空怀母猪:免疫繁殖性的疫苗,避免在怀孕期使用繁殖性疫苗引起严重后果。主要的免疫对象:蓝耳、伪狂犬、猪瘟、细小。 4、季节:每年的3—4月、10--11月份天气好,也是猪群体质最好的时候。免疫后产生的抗体较高,公猪所要免疫的苗,都安排这断时间,一年两次。主要免疫的苗(猪瘟、蓝耳、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连苗、伪狂犬、乙脑、),母猪: 主要免疫的苗、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乙脑)

影响动物用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影响动物用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灭活疫苗,是将一些病毒或细菌等病原,采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手段,使病原失去感染动物机体的能力,但保留其免疫原性,再加入一些特定的佐剂制成的。 一、是灭活疫苗本身存在的问题 1、抗原含量不够;灭活疫苗抗原含量的高低有时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2、佐剂优劣不同,也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灭活疫苗在生产过程中一般都会加上一些佐剂,目的主要有缓释、增强抗原免疫原性、减少免疫应激等作用,佐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疫苗抗原产生抗体水平。 3、疫苗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环境不当会造成疫苗效果的改变。 灭活疫苗一般建议储存在2-8℃左右环境,长时间高温或者在低温条件下都会影响疫苗的效果,如果在低温条件下,家禽灭活疫苗(油乳剂)会产生冻结,解冻后疫苗油水分层,这个时候疫苗已经失效,不能持续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效果减弱。 二、在实际免疫操作中,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1、动物机体状况好坏直接关系到疫苗免疫效果 疫苗接种到动物上,需要抗原刺激动物本身的免疫器官,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从而最终产生抗体,但动物机体如果本身存在一些疾病或者免疫功能障碍,如免疫抑制病时,疫苗接种后,动物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弱甚至产生不了免疫应答,这时接种的疫苗很多情况下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效。 2、接种途径也会对疫苗效果造成很大影响。 一般灭活疫苗大多靠注射接种,采用皮下或肌肉注射,不同部位注射,产生的效果也有差异。因此疫苗接种需按疫苗规定的接种途径接种免疫。 3、接种操作方式对疫苗效果造成影响 家禽用油苗静置时间过久的话会出现疫苗中抗原不均匀现象,因此需在注射过程中经常摇晃疫苗,使抗原混合均匀,如果不摇晃有可能接种到每个动物个体抗原量不同,造成疫苗效果不好,均匀度差的现象。 4、接种前后饲养管理对疫苗效果影响很大。 饲养管理好坏,对灭活疫苗效果的影响非常大,动物生活的环境是否舒适会对动物机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好的环境,动物机体健康,免疫器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反之则免疫器官受损,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免疫效果。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及综合防控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及综合防控 当前生猪养殖中存在多病种频发、感染状态复杂、控制难度大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猪群中普遍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猪群一旦感染此类疾病,其免疫系统便遭到破坏或受到抑制,使猪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增高,导致疾病的频发。大多数免疫抑制性疾病常以亚临床感染的形式出现,很难在早期被发现,容易被人们忽视。因此,免疫抑制性疾病重在预防、综合防控,才能达到标本兼治。本文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析了免疫抑制性疾病对猪群造成的各种危害,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提高养殖户对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效果。 1 免疫抑制性疾病造成的危害 1.1 损伤免疫系统、降低免疫功能,增加疾病的易感性。 (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入侵机体后,侵染巨噬细胞,尤其是肺泡巨噬细胞,在细胞内增殖,使巨噬细胞破裂、溶解、崩溃,造成肺泡巨噬细胞数量减少,肺泡壁增厚,淋巴组织呈现衰竭状态,同时也降低了肺泡巨噬细胞对其他病原的免疫力,使其他细菌或病毒继发感染[1]。 (2)猪圆环病毒2型 猪圆环病毒2型病毒感染后,一方面使机体血液中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2],另外该病毒还能引起淋巴细胞凋亡,抗原递呈细胞递呈抗原能力减弱,同时降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机能,使病猪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抗病力下降[3]。 (3)猪瘟 猪瘟病毒先在扁桃体内复制,然后转移到周围淋巴结,最终在脾脏、骨髓、内脏淋巴结和小肠淋巴结样组织中大量繁殖,破坏机体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进而破坏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导致多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入[4]。 (4)气喘病 支原体首先在猪的上呼吸道黏膜繁殖,损伤呼吸道黏膜的纤毛和上皮细胞,削弱和抑制纤毛系统清除异物和病原体的能力,进而波及下呼吸道,损伤肺泡黏膜,最终改变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及免疫调节的功能,抑制肺脏的免疫应答,造成免疫抑制,从而诱发细菌、病毒的感染。 (5)霉菌毒素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几点因素

对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我主要与大家探讨以下几点。 1:疾病方面的因素: 大家知道,机体内细胞在健康状态下,有对外来物质自我鉴别的能力,抗原物质进入体内后,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进入识别阶段,机体细胞正常进入免疫应答状态,免疫应答是一个连续不可分割的过程。当机体感染疾病或正在发生某些病毒性疾病时,就会造成机体细胞的这种正常自我识别发生紊乱,病毒感染机体时可对宿主组织或器官造成直接或间接损伤从而致病,但也可能并无组织器官损伤,而致病理变化或易发生继发感染。 当机体的这种自我识别保护能力被干扰后,病毒或细菌便会趁机定值而引起组织器官病变例如:马立克病毒与鸡痘病毒,所以也就直接造成了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链条的破坏。 当机体感染球虫时,球虫会破坏肠道黏膜及淋巴样组织,造成肠道弥漫性出血直接造成机体造血器官功能紊乱,主要参与免疫应答的T细胞及B细胞相应减少,传染性贫血等疾病也会造成这样的免疫细胞的减少。 所以在机体完全健康时免疫抗原,是机体获取良好免疫应答的基础保证。 2:营养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机体在相应的日龄阶段体重不达标,例如:鸡群的密度,发生过疾病等等,这样会使一部分鸡处于非健康状态,一些特

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活化性降低。下面主要介绍几种营养物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蛋白质与能量营养不良时可导致某些组织萎缩,黏膜分泌减少,造成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过量的氨基酸会造成抑制抗体的合成,,不合理的额外添加氨基酸对免疫效果是非常不利的。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和黏膜表面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对合成抗体作用很大,对鸡的早期法氏囊免疫器官具有保健作用。 维生素E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形成,巨噬细胞不仅有吞噬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它还具有对抗原递呈,传导,内化抗原加工等作用,对注射免疫部位引起的炎症,可配合抗菌素治疗,从而起到快速恢复炎症的作用。 维生素C不仅具有抗应激及抗感染等作用,还有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特殊作用。 所以说机体获取合理的营养,机体各项生理指标达到健康标准,是保证免疫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3:免疫增效剂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大家知道,某些抗原需要经过多次免疫才能刺激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理想的抗体产生,一些免疫增效剂类药物在此时便起到了诱导与激活免疫细胞的作用,这些药物要严格按照疗程才会具有诱导与激活免疫系统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在免疫抗原接种的前2天与后2-3天内都要使用。有的人只使用1天或一次是完全没有效果的(增效剂与疫苗保护剂一定要分清,脱脂奶粉是疫苗保护剂,左旋咪唑等

环境因素对猪的影响1

环境因素对猪的影响 10级动科3班 20100082 秦文超 核心提示:环境因素对猪的作用和影响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只有为猪只创造良好的生存和生产条件,才能达到投入最少量的饲料,获取数量多,质量好的产品的效果。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密度,通风换气,舍内有害气体,光照和噪音等。 一、温度的影响 高温与低温对猪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周令和不同体重的猪对温度都有着不同的适应范围,即猪生长发育的临界温度,也叫适宜温度。据有关资料显示:仔猪1周龄适宜温度是27~32度,2周龄是25-27度,3~4周龄是23-25度,4~5周龄是21~23度。体重15~50千克肉猪适宜温度为25-22度,50~100千克为22~20度。体重100千克以上成年猪为18~20度。 猪在处于高于适宜温度时,仔猪则会发生狂燥不安,食欲减退,发育缓慢的表现。气温每增加1度,育肥猪日增重减少30克,饲料消耗增加60~70克。夏季气温过高,不仅影响猪的采食量和增重,而且可能导致中暑直至死亡,因此必须采取降温措施。方法是经常向地面喷洒凉水;在圈外搭凉棚,防止日光暴晒;圈内设置浴池或喷水淋浴;猪舍通风,安置电风扇或通风机;清洁的饮水要供应不断。另外,搞好环境绿化也有助于改善猪舍内的温度。 猪在处于低于适宜温度时,仔猪则会发生疫病。育肥猪则气温每

温低,用于维持体温的能量增加,使饲料消耗增加,猪的增重减慢。这样冬季采取保温措施是提高冬季饲养效果的关键。对于封闭式猪舍要吊顶棚,挂草帘或门帘;对于敞开式猪舍要加设塑料棚,并覆盖稻草帘,白天拉起,黑夜覆盖以利保温。适当多装猪(增加密度),以猪体互相来取暖和猪体散热来保持舍内温度。猪圈四周的裂缝要堵抹严实,以防贼风侵袭。另外,给猪饮温水、不喂冰冷饲料。 高温与低温对猪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周令和不同体重的猪对温度都有着不同的适应范围,即猪生长发育的临界温度,也叫适宜温度。据有关资料显示:仔猪1周龄适宜温度是27~32度,2周龄是25-27度,3~4周龄是23-25度,4~5周龄是21~23度。体重15~50千克肉猪适宜温度为25-22度,50~100千克为22~20度。体重100千克以上成年猪为18~20度。 猪在处于高于适宜温度时,仔猪则会发生狂燥不安,食欲减退,发育缓慢的表现。气温每增加1度,育肥猪日增重减少30克,饲料消耗增加60~70克。夏季气温过高,不仅影响猪的采食量和增重,而且可能导致中暑直至死亡,因此必须采取降温措施。方法是经常向地面喷洒凉水;在圈外搭凉棚,防止日光暴晒;圈内设置浴池或喷水淋浴;猪舍通风,安置电风扇或通风机;清洁的饮水要供应不断。另外,搞好环境绿化也有助于改善猪舍内的温度。 猪在处于低于适宜温度时,仔猪则会发生疫病。育肥猪则气温每

温热环境因素对畜禽健康的影响

温热环境因素对畜禽健康的影响温热环境是指炎热、寒冷或温暖、凉爽的空气环境,是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主要是由空气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太阳辐射等温热因素综合而成。温热环境主要通过热调节对畜禽发生作用。温热环境对畜禽健康和生产力的影响,因畜禽种类、品种、个体、年龄、性别、被毛状态以及对气候的适应性等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上热能的主要来源,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太阳辐射的光和热对畜禽生理机能、健康和生产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l)光光是一种电磁波,根据人的视觉,可将其分为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照射到动物体,其能量在被照部位及皮下组织中转变为热,引起温度升高,血管扩张,皮肤潮红,局部循环加强,组织营养和代谢得到改善。在畜牧生产上,常常用红外线灯作为热源对雏鸡、仔猪、羔羊和病畜进行照射,不仅可以御寒,而且改善了血液循环,促进了生长发育,效果良好。但过强的红外线作用于动物体时,可使动物的体热调节机能发生障碍,产生日射病,甚至产生化学灼伤,引起羞明、视觉模糊等眼睛疾病。 紫外线具有杀菌、抗询楼病、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的作用。但过度紫外线照射时,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如体温升高,生产力下降等,严重时可出现光照性皮炎、光照性眼炎等。 可见光是太阳辐射中能使人和动物产生光觉和色觉的部分,它是

动物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离开光,动物就从多方面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可见光对机体新陈代谢的影响,与光照强度有关。过强的光照会引起畜禽精神兴奋,减少休息时间,增加甲状腺素的分泌,提高代谢率,从而降低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因此,任何畜禽在肥育期应减弱光照强度。 季节性的光照变化对畜禽的繁殖机能有调节作用。光照的季节性变化,使动物按照光的信号,全面调节其生理活动,其中之一是季节性的性活动,如马、驴、猫、禽类等是在每年春季日照逐渐增长时发情、配种,而绵羊、山羊、鹿等是在秋冬日照逐渐缩短时其性活动增多。在工厂化养鸡中,利用人工控制光照,消除了季节对鸡的影响,使鸡一年中均衡产蛋,收到很好的效果。 (2)太阳辐射在高温时,强烈的太阳辐射,影响畜体的热调节,破坏热平衡,对畜禽的各种生产力都有不良的影响。猪对太阳辐射能的作用较敏感,暴露在31.5℃的太阳光下暴晒30min,结果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都显著升高,试验证明,夏季在没有荫蔽牧地上的牛、羊,增重率和饲料利用率都较有荫蔽牧地上的牛、羊为低。因此,在放牧地上种植遮阳树或搭盖凉棚,可避免太阳的直接辐射,能收到良好的饲养效果。 2.空气沮度空气温度是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力的首要温热因素。空气温度对畜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热交换上,当温度低于畜禽体表温度时,畜禽体内的热量即以辐射、传导、对流方式散人周围环境;当温度高于畜禽体表温度时,畜禽的散热除传导、对流、辐射方

免疫学试题及答案(绝对精品)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共同抗原: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2、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 学基因。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CK: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剌激而合 成、分泌的一类具有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蛋白物质 的总称。 CK 能调节白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 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是除免疫球蛋 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4、TAA:指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但可在肿瘤细胞异位 表达或出现量的改变,包括某些糖蛋白、胚胎性抗 原等。 5、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 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疫应答。 四、简答题(共30分) 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答:V区:结合抗原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C区:激活补体;结合Fc受提:调理作用; 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黏膜 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答:1)溶解细菌、细胞 2)调理作用 3)引起炎症反应 4)清除免疫复合物 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一、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1。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2。某些病理情况下,可介导自身细胞溶解,导致组织损伤与疾病。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一)免疫粘附与调理作用、(二)促炎症作用、(三)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用、(四)免疫调节作用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几点因素资料讲解

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 几点因素

对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我主要与大家探讨以下几点。1:疾病方面的因素: 大家知道,机体内细胞在健康状态下,有对外来物质自我鉴别的能力,抗原物质进入体内后,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进入识别阶段,机体细胞正常进入免疫应答状态,免疫应答是一个连续不可分割的过程。当机体感染疾病或正在发生某些病毒性疾病时,就会造成机体细胞的这种正常自我识别发生紊乱,病毒感染机体时可对宿主组织或器官造成直接或间接损伤从而致病,但也可能并无组织器官损伤,而致病理变化或易发生继发感染。 当机体的这种自我识别保护能力被干扰后,病毒或细菌便会趁机定值而引起组织器官病变例如:马立克病毒与鸡痘病毒,所以也就直接造成了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链条的破坏。 当机体感染球虫时,球虫会破坏肠道黏膜及淋巴样组织,造成肠道弥漫性出血直接造成机体造血器官功能紊乱,主要参与免疫应答的T细胞及B细胞相应减少,传染性贫血等疾病也会造成这样的免疫细胞的减少。 所以在机体完全健康时免疫抗原,是机体获取良好免疫应答的基础保证。 2:营养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机体在相应的日龄阶段体重不达标,例如:鸡群的密度,发生过疾病等等,这样会使一部分鸡处于非健康状态,一

些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活化性降低。下面主要介绍几种营养物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蛋白质与能量营养不良时可导致某些组织萎缩,黏膜分泌减少,造成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过量的氨基酸会造成抑制抗体的合成,,不合理的额外添加氨基酸对免疫效果是非常不利的。维生素A对维持上皮和黏膜表面功能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对合成抗体作用很大,对鸡的早期法氏囊免疫器官具有保健作用。 维生素E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形成,巨噬细胞不仅有吞噬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它还具有对抗原递呈,传导,内化抗原加工等作用,对注射免疫部位引起的炎症,可配合抗菌素治疗,从而起到快速恢复炎症的作用。 维生素C不仅具有抗应激及抗感染等作用,还有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特殊作用。 所以说机体获取合理的营养,机体各项生理指标达到健康标准,是保证免疫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3:免疫增效剂类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对免疫效果的影响:大家知道,某些抗原需要经过多次免疫才能刺激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理想的抗体产生,一些免疫增效剂类药物在此时便起到了诱导与激活免疫细胞的作用,这些药物要严格按照疗程才会具有诱导与激活免疫系统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在免疫抗原接种的前2天与后2-3天内都要使用。有的人只使用1天或一次是完全没有效果的(增效剂与疫苗保护剂一定要分清,脱脂奶粉是疫苗保护剂,

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

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同一硬币的两面 Joaquim. Segales 和Edward G. Clark 现在人们同意免疫系统在断乳后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中起着重要作用。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一贯伴随着淋巴器官的肉芽肿炎性浸出物,并导致一定百分率病例的致死性PMWS。然而PCV2对免疫系统的效应尚未充分鉴定,许多疑问尚街澄清。对PCV2感染来讲,免疫系统似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用PCV2和其他病毒如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猪细小病毒(PPV)作实验性共同感染研究,表明这些病毒能刺激和激活免疫系统,从而在共同感染猪内增进了PCV2的增殖。为此,刺激免疫系统是触发PMWS的重要事件。另一方面,严重的淋巴组织病损包括淋巴细胞缺失和这些组织中免疫细胞亚群的其他变化是严重发病猪的规律性特征,推断PMWS感染猪对其他免疫原不能增进有效的免疫应答,也是本病致病机理的部分原因。换一句话说,二个明显矛盾的效应,即免疫刺激和免疫抑制,可被用于描述同一综合征的免疫学效应。这是可能的吗?这些和其他疑问是本评论要提出的,它总结了我们目前了解的有关猪免疫系统和PCV2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在免疫系统细胞中PCV2的增殖 除了在许多非淋巴组织中有淋巴组织细胞浸润外,PMWS病猪的特征性病理损害为恒定地包含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缺失连同淋巴器官的肉牙肿炎症。PCV2核酸和抗原主要从PMWS病猪组织浆中检出,极少在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的细胞核内检出。病毒可从全身巨噬细胞中检出,包括肝(Kupffer细胞),肺的肺泡和间质细胞,其他任何器官系统炎症浸润液中的巨噬细胞。在另一方面。虽然在严重的PMWS病猪中看到显著的淋巴细胞缺失,但从淋巴细胞不能检出PCV2核酸或抗原,或者发现极少。在实验性PMWS 中,有关免疫系统的细胞观察到类似的病毒分布模式。在病理损害的严重程度、淋巴组织中病毒存在量和临床后果之间具有了强力的正相关。 按照定量观点,与其他类型细胞中病毒物质的分布情况作比较,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中含有的PCV2量最多。然而奇怪的是DNA病毒如PCV2,从所周知是在细胞内罕有发现。事实上,尚不明了这些病毒物质有多少可归因于在巨噬细胞中产生病毒感染,若其他部位产生的病毒阳性物质引起吞噬作用。如果巨噬细胞中大部分病毒标记物质代表了吞噬作用,那么猪体内那些是主要“产生”PCV2的细胞?对这个问题的明确回答尚未得到,但已经知道血细胞和其他上皮细胞或内皮细胞证明在细胞内存在的病毒标记物质,由此推断这些类型的细胞在病毒生产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已知道,在静止期或激活期的巨噬细胞中PCV2不增殖,虽然粒细胞群体中有一个刺激了因素刺激的巨噬细胞,它确实激励了生产性病毒感染。骨髓中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系统细胞前身在病毒增殖中的作用应该探索。

环境因素对猪只健康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国畜禽业 中种2019.08 环境因素对猪只健康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李晓波 (河北省迁安市农业农村局064400) 摘要:环境因素是影响猪只健康的首要因素,做好环境控制工作是确保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分析环境因素对猪只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几点控制措施。关键词:养猪;环境因素;猪只健康;控制措施作者简介:李晓波(1972.11-),女,河北省迁安市人,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疫病预防控制。 1环境因素对猪只健康的影响 环境是猪场的基础,是保证猪只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环境条件较差会导致猪只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影响养殖效益。 1.1猪场选址对猪只健康的影响 猪场选址要综合考虑地势、空气、土壤、水源等多方面的因素。如果猪场建设在空气质量较差的地区,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会影响猪只呼吸系统健康。土壤和水源如果被寄生虫、致病微生物等污染会增加养殖场的发病率。低洼处或河道边建立的猪场湿度较高,猪只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容易发生皮肤病、蹄病等。靠近公路或居住区的养殖场容易遭受噪音、粉尘等的侵袭,致使猪只患病。 1.2猪场内的布局对猪只健康的影响 猪场内的生活区、生产区、管理区等布局设置的不合理也容易对猪只健康造成威胁。生产、生活不分区不利于猪场内疫病的防控,部分猪场没有设置隔离观察舍,无法对引进猪只进行隔离观察,容易导致外界疫病的侵袭。猪场内的粪污处理设施设置不合理,为病原微生物滋生提供有利条件,导致猪场患病率增加 [1] 。 1.3猪舍内环境对猪只健康的影响 猪舍内的环境控制工作是日常养殖中的重点,包括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空气质量控制、环境卫生控制等。温湿度不合适容易使猪只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增高。猪舍内的空气质量是影响猪只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因素。良好的环境卫生控制能减少猪舍内的病原微生物数量,降低发病率。 2环境控制措施2.1科学选址 猪舍应选择远离公共生活区、远离工厂和其他养殖场的背风向阳地区,要求地势高燥,附近有充足干净的水源。附近没有疫区,同时还应考虑猪场内的电力和运输条件。 2.2合理布局 猪场内的设施和布局要符合实际生产需求,并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设置。猪场内要包含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且各个分区之间要根据用途和风向依次排列,设置围墙进行分隔。设置引进猪隔离观察舍,并远离生产区。门口设置消毒池,猪舍要有一定的采光,并保持良好的通风。猪舍内的地面要光滑,便于处理粪污。此外,猪舍构造还应兼具防寒保暖和遮阳避暑的作用[2]。 2.3控制好猪舍内的温湿度 空气温湿度是评价猪舍内温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温度过低 容易导致猪只发生感冒等疾病。温度过高会使猪只出现热应激,引起疾病。猪舍内温度控制要点是冬季的防寒保暖和夏季的防暑降温。 2.4加强猪场环境管理 对猪场的环境进行良好的管理是打造猪健康生长发育环境条件的基础保障,只有对猪场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猪只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养猪技术也得到一定进步,对猪场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因此,及时调整猪场内的管理程序要及时,同时,对猪场制定环境管理措施还能对养殖人员进行约束,以保证环境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2.5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猪场要结合当地疫病发病特点和流行情况,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制定符合本场实际养殖需求的消毒免疫制度,并要严格执行,避免疫病对猪场的侵袭。首先,猪场内的器具、设施,猪舍内外环境、猪场周围环境、粪污池、排污道等均需要定期消毒,有疾病发生时需要进行紧急消毒。消毒剂的选择要安全、无害,对猪只没有刺激性,也不能腐蚀器具设备。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且免疫接种前后避免消毒。 2.6注意日常饲养的环境管理 日常饲养过程中要注意对环境的管理。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动物禁止一同饲养。饲料保存室要远离粪污。猪舍内要有良好的通风。定期打扫猪舍内外环境,保证饮水的清洁,水源附近禁止放置污水、垃圾等。对于新引进的猪只要进行隔离饲养观察,确保无病后才能进场饲养。在猪场内发生疫病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对猪场内的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随意堆放 [3] 。 3小结 本文主要论述内容是猪场环境及其控制措施。了解猪场和猪舍的环境特点、管理需求、设备与环境控制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完成环境控制工作,并对猪场内设备实施、控制措施进行评价,随时调整环境控制方案,以保证猪只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在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红,徐阳,葛凤杰.环境温度变化对仔猪和生长肥育猪健康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6(20):267. [2]席磊,施正香,李保明.猪饲养环境的福利问题与安全猪肉生产的对策[C].第十届全国家畜环境科学讨论会论文集,2006. [3]王宗尉.舍内环境与猪健康水平多元回归模型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9. 畜业技术|饲养管理 11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