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专题讲座

教育学专题讲座

教育学专题讲座
教育学专题讲座

教育学专题讲座

主讲惠州学院朱安安副教授

第一讲教育学与教育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事实: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理论

横: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学校领导与管理

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并被教育工作者当做一个个的“问题”提出、议论、评说、解释并寻求解决矛盾的有关问题。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主要揭示两大教育规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规律

(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

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既是专门研究教育的基础理论的学科又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实用学科

3.教育学科在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特定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终身教育理论阐述的教育新概念

教育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渗透到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出生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社会教育

校︱普通教育↗小

教︱→中

育︱↘大

∣职业教育↗初等

︱→中等

︱↘高等

∣成人教育↗初等

︱→中等

︱↘高等

︱特殊教育

︱回归教育

↓↓↓

死亡

(三)教育的科学定义

1.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

(四)三种教育形式之比较

共同点:反映在教育的本质和广义的教育概念中。

区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①有目的、有计划自发的、偶然的自发性、偶然性

教育对象大众化

②系统性零碎的、片断的零碎性、片断性

教育内容多样化

③教育环境优越以血缘为基础,时间持久,作用显著教育方法信息化

五、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

教育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延续需要以及社会中每个成员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

1.生产劳动中提出了教育产生的需要;

2.生产劳动提供了教育产生的可能条件:人脑、语言。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的教育形态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

②教育形式极为简单,内容十分贫乏。

③教育没有阶级性,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

2.古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

①学校教育的出现,学校教育和原始形态教育的并存。

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③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严重脱离生产劳动。

3.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教育

现代教育的共同点——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大致相同。

①教育制度的日趋完善,教育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科学,智力开发受到重视。

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趋于结合。

现代教育的不同点——社会制度不同。

①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隐蔽性),而社会主义教育具有全民性(理想)。

②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目的的二重性:

一方面把资产阶级的子女培养成管理生产、经营商业、从事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的上等人;

另一方面把劳动人民及其子女训练成既能创造利润,又恭顺能干的奴仆。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社会成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教育的性质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生产性 4.阶级性

5.教育的两大社会职能:

①传递社会生产知识(科技知识)。

②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意识)。

第二讲教育与社会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比例。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部分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道德品质——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质量、规格)↘科学技术知识、劳动技能、智力、体力——由生产力水平决定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进。

(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

可能劳动力———教育——→现实劳动力

2.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潜在的知识形态生产力———教育——→现实生产力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新工艺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思想政治发展方向

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为谁服务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①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②利用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③利用思想上优势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部分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以巩固、完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影响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1.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2.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

三、教育与文化意识形态

(一)什么是文化意识形态

文化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法律观念、道德观念、科学、艺术、宗教、风俗、社会风气等方面,影响人们精神活动的总和。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构成。

(二)文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作用

1.文化意识形态影响着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

2.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

3.文化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对教育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

(三)教育对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

1.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2.吸收、融合文化的功能

3.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第三讲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指作为个体的人从出生到生命终止时,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进行的量变和质变过程。

人﹁生理发展——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机能增长

的︳基∣↑影

发︳础↓∣响

展﹂心理发展——人的精神方面发展(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绪与情感、意志、

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

﹂社会适应性

人的发展体系:发展基础(条件)、发展能力(基础)、发展指向(倾向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①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②遗传素质的逐步成熟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a遗传素质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

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

c遗传素质的成熟期,也就是教育的关键期。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

评“遗传决定论”——遗传素质有可塑性↗随环境、教育

→随实践活动

↘随生活条件

2.环境——人的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发展的方向、进程和速度

环境——围绕人们周围的客观世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庭的人员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状况、家长的

生活态度与行为表现、家长文化程度及对子女态度与教养方式)

→学校环境(学校教育的方针、基本制度、教育内容、学校物质设备、教师水平、集体

活动、人际关系、管理水平等)

↘社会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

3.主观能动性——人的发展的内因和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

评“环境决定论”: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引导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的功能:(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3)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根据: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学校教育是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施教机构,对人的影响全面和深刻。

③学校的教师是经过专业训练、培养的专职施教人员。

④学校具备培养人的专门设施。

条件:(评“教育万能论”):

①合理的社会条件,是充分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

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与环境因素相一致。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③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a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住发展关键期。

b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

c适应人的身心发展阶段性,教育要有针对性。

d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尊重发展的生命性和可能性。

e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第四讲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

1.社会价值↗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2.人的价值↗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人的需要

(二)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价值取向(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

2.社会本位价值取向(重视社会的需要)。

3.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提出的并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也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内容。

(二)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既全面发展又具有独立个性。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四、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一)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基础教育

任务:↗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

↘为社会提供劳动后备力量

(二)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1.何谓全面发展教育:即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的教育。

2.正确认识和处理五育关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①五育各有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不同作用。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动力作用。

智育——为实施其它四育提供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

体育——为实施其它四育提供物质基础。

美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增健、以美添巧。

劳动技术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

②五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③学校工作中应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注意避免两种倾向。

第五讲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问题: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教师的作用是越来越削弱,还是越来越突出?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搜集信息能力及对不同来源的信息网络时代教师进行判断、选择、整合的能力)

的特殊作用→育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格培养、心理辅导、学习方法指点等)↘教学手段的言传身教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

问题:1.教师职业是传递性劳动,还是创造性劳动?

2.教师职业是专业、准专业或非专业劳动?

3.教师职业是个体劳动,还是社会性、公益性劳动?

(一)教师职业的创造性

(二)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学科专业、教育科学专业)

1.教师职业天职是“学高为师,身正为德(范)”。

2.教师的培养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

3.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独立自主权。

4.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

5.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综合起来看比较高。

(三)教师职业的社会性

三、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书。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育人。

3.教师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教师劳动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1.教师的劳动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3.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外,还要受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1.教师对教育、教学原则、方法、内容的选择、运用和处理上。

2.因材施教。

3.教育机智。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教师劳动的空间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五、教师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依法执教

2.爱岗敬业

3.热爱学生

4.严谨治学

5.团结协作

6.尊重家长

7.廉洁从教

8.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文化知识素质

1.精通1-2门学科专门知识与技能。

2.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现代工具学科、当代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质

1.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教育科研能力

5.社交能力

(四)教师的身心素质

1.健康的体质

2.高尚的情感

3.坚强的意志

4.时代的性格(进取、民主、参与、合作意识

第六讲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二)教学以传授和学习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

(三)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

(一)教学是传递人类认识成果,推动社会发展有效形式

(二)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任务

(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四、教学过程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

六、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

1.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自觉性

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独立性

↘创造性

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互依存

①教师主导作用以学生主体作用为依据,并为学生主体服务。

②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前提下。

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①教学过程以传递和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②智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③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知识掌握的多少与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并非成正比。

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

↗掌握知识性质

转化条件:→掌握知识份量

↘掌握知识方法

(四)教学与教育相互统一的规律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①任何教学都有明确的目的。

②教学内容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思想观点,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认识能力。

③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的教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行举止,都有会对学生产生

潜移默化的影响。

七、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二)教学原则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三)中小学教学原则体系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含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师要以准确无误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并结合知识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书又育人。

贯彻要求: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

③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特殊教育功能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要求:①以理论为主导,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②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社会生活实际

③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要重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补充

3.启发性原则

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他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①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

③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

④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⑤展开教师自己的思维

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直观性原则

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丰富感性知识,为正确理解教材,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造条件。

贯彻要求:①恰当选择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②直观教具的运用要和语言讲解相结合

③要注意和防止直观教学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5.循序渐进原则

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装的智力发展

贯彻要求:①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系统进行教学

②一切教学活动环节都要注意系统连贯

③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进行教学工作

6.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力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要求:①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施教的关系

③恰当地对待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7.巩固性原则

含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持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的时候,能迅速、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并加以运用。

贯彻要求:①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组织好复习和练习

③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

以上教学原则,在教学实践中都是结合使用的,是一个统一的体系。

八、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1.依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依据学科和教材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三)启发式——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1.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2.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四)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运用语言传递的教学方法的哪些?——讲授、谈话、读书指导

②强调直观手段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参观、演示

③强调训练技能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练习、实验

九、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

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变迁

(二)班级上课制——教学基本组织形式

1.概念

2.特点

3.优点:①教学效率高

②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③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缺点:①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②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

5.课的类型和结构

课的类型:依据教学任务的划分的课的种类↗单一课

↘综合课(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任务)

课的结构:课的组成部分及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⑴组织教学⑵复习检查⑶讲授新课⑷巩固新课⑸结课

十、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备教材(钻研教材)

→备学生(了解学生)

↘备教法(教学手段、方法的准备)

(二)上课——中心环节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①目的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恰当④组织严密⑤语言清晰⑥师生积极性高(三)作业布置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考试与评价

第七讲德育理论与实践

一、德育的概念: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德育↗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教育

二、德育的任务

(一)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的政治态度。

(三)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

(五)培养学生道德选择、道德思维、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三、德育内容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在活动与交往中,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内容

教育者→活动与交往→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

↑____反馈___∣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班主任教师

2.受教育者↗学生个体

↘政治课教师↘学生集体

↘学校领导

↘课任教师

↘全体教职工

3.德育内容——定社会道德规范、思想观点、政治立场

4.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基础)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知、情、意、行诸心理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①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

↓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各种道德观。

基础

情——道德情感,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在认识基础上形成,是运用

↓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动力主观态度。

意——道德意志,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表现为意志活动

↓即为实现个人确定的道德目的而约束自己和能够克服困难的行为。

调节

行——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认识或情感支配下采取行动。

标志

②知、情、意、行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德育工作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③知、情、意、行诸要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多种开端。

2.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活动和交往过程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2)活动与交往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3)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过程

(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2)德育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a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积极品德因素(善)

(思想内部道德环境)↘消极品德因素(恶)

b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C德育要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正向转化

(3)德育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措施:

①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②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支持、目标一致。

③学校应主动联合家庭与有关社会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调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利用积极因素,消除不良影响。

④学校还要努力提高学生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和抗腐蚀的能力。

五、实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1.含义: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主义方向,

结合当前社会和学生的现实情况,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使各项德育都具有共产主义教

育作用。

2.贯彻要求:①明确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②把学校德育置于社会大背景之中

(二)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1.含义: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把尊重、信任学生与逐步对学生

提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是辩证

统一的。

2.贯彻要求:①要爱护、尊重、信赖学生②要合理而严格地要求学生③教师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已(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含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用理论、事实和榜样对学生进行

正面教育,启发和调动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依靠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

又要有带强制性的纪律约束,督促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贯彻要求:①正面启发,积极疏导②要用榜样教育说服学生

③长善救失,通过优点来克服缺点④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1.含义: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重视和依靠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

人又重视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通过个人影响集体,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影响关系。

2.贯彻要求:①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通过集体教育个人

②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③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含义: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都要按照一定社会

的培养目的,统一认识,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以保证学生品德的发

展沿着统一的方向循序渐进。

2.贯彻要求:①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各方面教育力量②要争取社会和家庭的配合

③要加强德育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六)知行统一原则

1.含义: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教育,又要重视

指导学生的实际锻炼,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

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2.贯彻要求:①联系实际向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③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六、中学德育方法

(一)说理法——知

1.概念:说理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

的方法。

2.方式↗摆事实——参观、访问、调查等

↘讲道理——讲解、讲演、谈话、报告、讨论等

3.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要有针对性

②掌握一定的说服技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幽默感

③要善于抓住时机

④以诚待人,以理服人

⑤教育者要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榜样法——情

1.概念: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影响和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

2.特点:生动直观性、感染性和激励性

3.要求:①要选取具有先进性和针对性的榜样

②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

③要注意实践性

④教育者以身作则,严于律自己

(三)陶冶法——情

1.概念:陶冶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冶炼的教育方法。

2.方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3.要求

(四)实际锻炼法——意、行

1.概念:实际锻炼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以培养和训练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2.方式:①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培养优良品德

②让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③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3.贯彻要求:①要与说理教育相结合②要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③要帮助学生进行认真总结(五)自我教育法——知、情、意、行

1.概念:自我教育是指教育者指导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的方法。

2.贯彻要求:①帮助学生确立和掌握自我教育的标准②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③指导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④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品德

(六)奖励与惩罚法——品德评价

1.概念:奖励与惩罚法是指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肯定与强化,或否定与弱化,以求达到教育目的的方法。

2.要求:①奖惩要目的明确②奖惩要公正合理,发扬民主③奖惩要因材施教

④奖励为主,惩罚为辅⑤奖惩要处理好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第九讲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概述

(一)班级的起源与本质

(二)班级功能:1.社会化功能 2.个性化功能

二、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职责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开展工作的骨干教师和得力助手

2.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教育者

3.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

4.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影响的协调者

(二)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与职责

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促使全班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形成良好个性。

三、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前提

1.观察分析法

2.资料分析法

3.个别谈话法

4.问题讨论法

5.调查访问法

6.实例剖析法(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

1.班级≠班集体

2.集体形成的标志

3.如何培养良好班集体

①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②健全组织,形成班集体核心

③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④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三)组织班会(主题班会)

第一、主题的选择与设计(关键)

1.主题的种类

①季节性主题②问题性主题③模拟性主题

④知识性主题⑤系列性主题⑥即性性主题

⑦实践性主题

2.确定主题的原则

①教育性原则②时代性原则③创新性原则④针对性原则

3.确定主题的程序

①精心观察,深入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②广泛拟题,充分酝酿

③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确定主题

④偶发事件中的主题确定

第二、充分准备(物质与精神)

第三、具体实施

第四、反馈巩固

主题班会设计方案:

(1)活动内容(主题)(2)教育目的(3)活动时间(4)活动安排(5)活动准备(6)反馈巩固(四)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1.对优秀生的培养教育

2.对中等生的促进教育

3.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①深入了解分析原因②热爱关心后进生③善于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

④要反复抓,抓反复⑤争取学生家庭的配合,共同教育学生

(五)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六)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

(七)做好操行评定和评选三好学生的工作

(八)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大学教育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4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9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A.《大学》B.《中庸》C.《孟子》D.《学记》 2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莫基人”的人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拉伊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 .勒图尔诺 B .沛西·能 C .孟禄 D .达尔文 4 .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B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C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 D .胡锦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 5 .许多西方学者把运用教育的力量培养青年一代具有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过程称之为( )过程。 A .政治社会化 B .学术社会化 C .社会学术化 D .社会政治化 6 .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的上,就是强调培养国家精神和() o A .文雅教育 B .英才教育 C .教育平等化 D .价值多元化 7 .现代学制中,双轨学制以()为典型。 A .欧洲国家 B .美国 C .前苏联 D .中国 8 . (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调整和优化配呈,来提高教育的效益以及教育适应变革的能力。 A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9 .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是从()角度来对课程进行划分的。 A .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 B .课程的存在形式 C .课程的组织核心 D .课程管理制度 10 .教学是()。 A .学生学的活动 B .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C .教师教的活动 D .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公共教育学考试大纲(新)

公共教育学 考试大纲 教师宁伟 职称副教授 二级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授课对象各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2017-2018学年度第1学期 《公共教育学》考试大纲 一、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公共教育学考试大纲严格遵照本课程课程标准执行,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教育学基本常识知识,初步运用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来解读教育教学现象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基本问题,重点考核教育学课程的核心概念知识、理论原理,并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教材的关系 考试大纲是有关本课程考试复习时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等知识的纲要性提示。考试大纲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编写,但偏重于学生学习时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与命题时可能出现的知识点。 考试大纲的容结构与教材基本一致。教材是课标的展开论述,大纲简略而不丰富,其作用只是教师授课、命题和学生复习时的依据。考生应认真阅读、思考和理解教材,并在理解的教材基础上指导学习,从而真正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文科类专业课程考试的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要求能知道本课程中有关的名称、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简单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本上,能运用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综合应用:是要求考试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运用学过的本课程规定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教材教参 教材: 白彦茹主编《教育学概论》,高等教育,2017年8版。 教学参考书: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2002年版; 2、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大学,1991年版; 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1999年版; 4、傅道春编著《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1999年版; 5、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教育,1993年版; 6、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1989年版; 7、方主编《基础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2010年版; 8、卢晓中主编《新编教育学》,师大学集团,2014年版 (四)学习方法说明 1、认真学习和阅读教材、教参有关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发展的最新的教育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方法等; 2、积极参与各种有关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见习、试讲等)和认真完成作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教育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从实践中找出教育规律。

教育学考试基本纲要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要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德育和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8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 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1。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三,义务教育 (四)终身教育 六、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 l。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师生关系的构成。 /3.师生关系的模式。 4.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七、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一)教育途径概述 (二)学校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3.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界定。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4.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1.从新教师到专家教师:新教师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2学分 学时:32学时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对象: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教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该课程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教育科学的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教育的制度,课程论,教学论,德育论、教师与学生等内容。它集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既从理论的高度阐述教育基本原理,又从应用的视角切入时代问题,同时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形成教育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教育事实,掌握并发现教育规律,形成按教育规律办事的意识。形成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能够从看似普通的教育现象发现深层的问题,积极的探讨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的异同。 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要素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二、教育学的创立三、教育学的发展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重点】 1.“教育”的概念。2.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2.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能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并分析负向功能出现的原因。 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三、教育对个体发展 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学重点】 1.教育对社会、个人的正向功能2.教育功能类型。3.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教学难点】 1.教育功能多维度的复合分类。2.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功能。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及意义。 3.理解并掌握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价值取向。4.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幼儿教育学-陈幸军-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学前教育学概述 教学目标: 1、理解“学前教育”概念;掌握学前教育的意义,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作用;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学前教育学。 2、在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并能根据本课程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计划,明确资料摘录和分类的方法,会做学习卡片。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学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课时:3课时 主题一什么是学前教育,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学前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等概念;理解“学前教育”概念;掌握学前教育的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掌握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准备:学前园活动录像片段;CAI课件(古今中外教育家论教育,学前教育案例);各种版本的《学前教育学》教材。 教学重点:理解学前教育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育和教育学 (一)教育——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主要手段 【经验陈述】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谈谈什么是“教育”? 【理论研讨】 教育史上,不同的人对“教育”有不同的解释。《教育学》对教育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如学前园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它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由专业的教师承担,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很强,是一种可控性很强的、规范的教育,因此一般来说效率、效果也更好。 【观点辨析】

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适用专业语文、英语、 音乐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对应职业或容教师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

教育学基础教案修改版

教育学基础教案 课程名称:教育学基础授课教师:张伟授课对象:大一师范类专科生授课形式:讲授授课章节:第二章第二节授课时长: 1课时

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很多学者注意到了教育出现现象,比如,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提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也有学者说“学生进学校是问号,出了学校就变成了句号”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出现了负向功能,这些负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过重的学业负担,压抑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据《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少年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二是现存的学生管理模式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缺乏平等与交流。学校和教师运用各种规则、规范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不管学生是否心服口服。 三是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现实的教育把生命工具化,受教育是为了获得某种外在的利益,而不是回应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中感受到的不是幸福和欢乐,而是一种痛苦和恐惧。 那么具体的解决途径是什么?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尊重学生,教育满足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二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比如整齐划一的管理制度,扭曲的考试制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三是 纠正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失当行为,比如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我们讲到了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三种表现及解决方式,我们来看第一种表现,学业负担太重,压抑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减负的同时要做到增效。我想问大家的是“减负的同时怎么做到增效”请学生们分组讨论,大家试着总结问题的答案。好,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减负其实是一个难题,减负其实并不是单纯的作业量的减少,减负的同时还要做到增效。第一,学生要做到减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分小组讨论避免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减负的同时怎么做到增效?

2018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可直接打印)

2018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教育学基础教案修改版0001

教育学基础教案 课程名称:教育学基础 授课对象:大一师范类专科生 授课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授课教师: 张伟 授课形式: 讲授 授课时长:1课时

欢迎下载2

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一是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 识的社会化,个体思想意识主要是指政治意识,当然也包括道德意识和性别角色 的意识,那么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主要表现为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学校许多活动都带有政治色彩,比如升旗仪式,军训,爱国主要教育等等都是社会政治的反映,对学生的政治心理产生不可忽视 的影响。道德社会化:比如,学校开展道德讲堂,公民道德宣传月等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道德经验。有调查显示“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等社会公德养成由学校教育来完成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仅教师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升学期望、课余活动、体育锻炼项目有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而且供学生学习的教科书也表现出对男女的不同期待。教科书上塑造的男性一般都比较强壮高大,而女性一般比较善良与温柔。这都对学生的性别社会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到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 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小灌输和培养一些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比如,过马路要遵守红绿灯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开车上路要系好安全带。 三是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 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就决定教育必须促进个体的职业化。那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知识和技能。 基础教育对于职业意识和角色起到的是基础性的作用。比如,教师布置实践活动和学校的实习来促进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角色的形成。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以上讲的是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的三种途径。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既 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社会性反映的是人与人相同的一面,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的一面表现为个性,表现为独特性和差异性,是个性化的结果。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条件。我们下面来讲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个体的个性 化:

福建2011年教师招聘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 “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学记》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主张:

北师大版教育学大纲

北师大版教育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 §1、教育的发展 1、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2、正规教育,又称制度化教育,其标志是近代(19世纪下半期)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 3、中国近代第一个完备的学制是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癸卯学制;1922年的新学制(北洋政府)是壬戌学制。 4、中国古代教育: (1)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 (2)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对的依据和教学的基本教材。 5、古代外国教育: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2)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的是雅典教育。 (3)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4)骑士教育的内容是效忠领主的品质,军事征战的本事,附庸风雅的素养。 (简答)6、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日益大众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 2、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 (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体现了很多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2因材施教○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5学以致用(学行结合) (2)《礼记》中的《学记》(战国后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着,其中有很多教学思想: ○1“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体现了教学相长;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显现了启发式教学; ○3“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教之”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想; ○4“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了臧息相辅(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 ○5“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体现了教育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教育和政治关系。 3、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1)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答法:○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苏格拉底主张启

教育学基础 课程标准 十二所

附件二:《教育学基础》课程标准编写指南 语文、英语、 适用专业 修读学期第4学期制订时间2015 音乐 课程代码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型 B 课程性质必修课程类别专业 对应职业资格证或内容教师资格证 合作开发企业 执笔人合作者审核人 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 B类(理论+实践)/ C类(纯实践课) 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程(含职业拓展课) 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 一、课程定位 《教育学基础》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 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 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 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使学 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 力。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 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育学要求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 研究成果;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 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

最新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哪些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5、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制约作用表现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7、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能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8、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习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习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纲要课考试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所属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 学时及学分:总学时36、理论课学时32 考核对象:全校本科各专业学生 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考试目的: 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了斛掌握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总体状况,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教学水平。 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参考书:[1] 《光荣与辉煌--中国共产党历程》(全三卷),红旗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 [2] 《世纪抉择—中国命运大论战》(第二卷),时事出版社。 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考核知识点 1.军事侵略 2.政治控制 3.经济掠夺 4.文化渗透 二、考核要求 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理解: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贫困原因。 应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考核知识点 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二、考核要求 了解:人民群众的风侵略斗争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掌握: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原因。 应用: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考核知识点 1.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2.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考核要求 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蔡亚平主编《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阶段时/国人物着作学说贡献或地位 萌芽阶段春秋孔子论语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万世师表 战国思孟学派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世界最早教育专着 古希腊苏格拉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德行可教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社会本位教育 古希腊亚里士多 德政治学人有理性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和谐发展教育 思想体系、最早提出教育年龄分期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 (雄辩术原理)因材施教 废除体罚 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专着 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百科全书 创立阶段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 发展 科学归纳法提出教育学是独立学科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泛智教育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近代最早教育学专着英国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构建完整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 关注儿童开拓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教育领域 瑞士裴斯泰洛 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要素教育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构建教育学逻辑体系 形成教育学基本概念和范畴 建立教育目的论和教学方法论 提出教学过程四个基本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 发展多样化阶段英国斯宾塞教育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明显功利主意色彩 德国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教 育 唯科学主义迷途 德国拉伊实验教育学同上同上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以儿童为中心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杜威现代教育美国克伯屈设计教学法同上 俄国克鲁普斯 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 主义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俄国马卡连柯教育诗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俄国凯洛夫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对新中国初教育影响较大 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我国第一本比较系统用马克思主义 观点阐述教育的着作,标志马克思 主义教育学理论在中国形成 理论深化阶段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分认知情感动作三领域第一次把分类学应用到教育领域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夸大儿童主观能动性 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 五条教学原则 推动当时苏联教改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期末重点+真题) 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考研真题)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深入地认识这三个要素,一个方面对“教育”概念认识的一个深化,另一方面也为教育形态的认识提供了概念基础。 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期末重点)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非制度化的教育 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制度化教育 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业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 是指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是指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纪律、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等一系列行为,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适应一定社会或阶段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社会教育 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实验教育学(考研真题)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生物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有美国孟禄。它虽然纠正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把教育归结为人类的行为,但它却归结为人类无意识的模仿行为,同样是错误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都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即教育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劳动起源论 这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依照马克思的观点,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需要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其次也与人类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关。 第二章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考研真题) 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个体功能 是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体现,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 教育的正功能 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 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教育的本体功能: 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期末重点+考研真题) 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北师大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

北师大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P1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1)? 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 “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 7 (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 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 方法灵活. (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 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 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 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