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2单元)

小学六年级科学

备课教案

1、我们常用的工具

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尝试在实践中更方便地解决科学问题(拔钉子和螺丝钉),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有计划地开展进一步研究。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工具的研究感兴趣,很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从而启发自己对工具更多的认识。

3. 科学知识:能向别人介绍常用工具的一些基本特点、使用方法和优势用途。

【教学重点】

通过拔钉子和螺丝钉的探究活动,引导发现提出以及进一步有计划地研究问题。

【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器材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调查表、计划表)、各种常用的工具(螺丝刀、剪刀、钉锤、老虎钳等)。

教师:精心制作一套组合工具、在同一木块上钉一颗铁钉和拧上一颗螺丝钉。

【教学建议】

本课时重在培养学生对工具研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用多种工具去取螺丝钉与铁钉,细细体会不同工具的作用(省力费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研究计划在本单元中有助于更有序地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况且本课时是教材的第一课又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所以建议研究计划的指导与制定在课内完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精心制作的教具,可以组合成尺子、筷子、起子甚至剪刀的组合工具:两根标有刻度,中间打孔,一边有斜口的正方体小铁棒)

1.让学生说说,用这一根小铁棒能做些什么?再加点什么又能干什么?(尺子、起子、加块小铁块又可变小榔头等)(回忆:生活中的每一项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事?)如果用两根小铁棒能当什么?还能干什么?(这部分要让学生意想不到两根小铁棒能干这么多事,而且组成的工具又是那么熟悉,让学生马上联想起生活中的常用工具。所以教具的制作要精心一点,组合要灵活一点,关注学生的回答,突出回答中所提到的工具。把回忆与创造性的思维同步推进)

2. 揭示课题:我们常用的工具。

二、说说常用的工具

1. 说一说曾经还使用过哪些工具,我们是怎样使用这些工具的,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分组讨论,互相介绍、互相启发。

2. 全班交流,完善活动手册的记录表。

3. 全班交流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

(1 )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

(2 )同一工具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

(3 )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

(4 )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

小结: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发现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多常用的工具,那么用不同的工具去完成同一件工作,是不是都一样的省力快捷呢?

三、选择合适工具

1. 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来,你想到几种工具,选择哪种工具更加方便,更加省力?(组内交流)说说分别做这两件事你所选择工具的理由。

2. 观察木块中的螺丝钉与铁钉,逐一试用自己的工具,同时体会感受,并选出最适合的工具。观察工具,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提?要告诫学生,在试用工具的过程中注意安全。

3. 尝试、交流体会,发现有哪些工具最容易起出螺丝和铁钉,并作解释。

4. 对刚才的尝试感受你有问题吗?

(上述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提炼出值得学生进一步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注重课堂生成为主)四、制定研究计划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觉得哪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我们一起来筛选。

1. 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怎么研究?与同学交流。

2.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可以向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计划。)

(1 )你想要研究什么问题?

(2 )这一工具能这么轻松地完成这项工作,你的猜想是什么?

(3 )你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想?

(4 )可能会用到哪些材料?

3. 讨论交流研究计划,并作进一步完善。

2、打开盖子的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能在打开盖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做出自己的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进行持续的科学探究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科学知识:认识杠杆这种简单的机械,知道杠杆上有三个点:重点、支点和力点,能够收集生活中应用杠杆的事例,说说杠杆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掌握杠杆上的三个点。

【教学难点】

找到杠杆的支点。

【器材准备】

学生器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等)。

教师器材:空油漆桶或胶桶,铁片(或钢尺),玻璃饮料瓶及开瓶器等。

【教学建议】

1.教师准备的演示器材要大一些,便于学生观察。

2.用开瓶器打开饮料时要强调两点:一是速度要慢;二是要顺着开。

3.为控制实验的有效性,材料中的玻璃瓶饮料需教师在实验前分发。

4.现代化教学设备较缺的学校建议用本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请你想一想,怎么把一块大石头搬到一旁去?

2.教师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完成。今天我们来研究“打开盖子的工具”。(板书)

二、实验观察、探究新知

1.打开油漆桶

(1)实物展示:一个空的油漆桶。

提问:如果要打开油漆桶,用什么工具最简单、方便?

(2)①学生讨论。

②小结:用铁条这种工具最简单、方便。

(3)①分组实验。

用铁条打开油漆桶,并仔细观察记录盖子及铁条各部分位置的变化。

②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③教师点拨:向下压铁条的一端时,插入盖子底下的另一端为什么会向上翘起来?

(4)演示后揭示:像打开油漆桶的铁条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把物体撬起的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铁条上人用力的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5)再次实验并找出杠杆上的三个点,F(力点)、L(重点)、E(支点)。

(6)画一画示意图,并在图上用字母标出三个点。

2.打开玻璃瓶饮料

(1)教师提问:你观察过用开瓶器开饮料瓶的过程吗?

(2)①简单讨论实验要求

②学生实验:仔细观察开瓶器和盖子的运动过程并记录下来。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教师提问:▲开瓶器是杠杆吗?

▲如果是,你知道它的重点和力点在哪里吗?能把它画下来吗?

⑤板书反馈

(3)讨论:打开油漆桶的铁条和打开饮料瓶的开瓶器在工作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学生结合画的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4)小结:相同的是都有三点和能节省力量,不同的是支点位置不同。

三、杠杆在生活中的运用

1.师生谈话: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

2.你能说出这些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3.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分析这些杠杆,你还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吗

板书设计:

3、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 科学知识:能合理解释身边的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

能够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

【教学难点】

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白纸、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各种杠杆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记录杠杆尺的不同时候的状态

1. 让学生画一幅跷跷板草图,让学生指出这其实是个杠杆。

2. (出示杠杆尺)让学生观察。问:这是杠杆吗?跟我们平时的杠杆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3. 老师在杠杆尺的两端各挂2 个钩码,并讲解使用方法:首先应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可以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当成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当成使用的力,支架就是支点。

4. 学生根据杠杆尺的状态,让学生画出草图。

6. 老师出示表格,请大家根据这张表格上的要求,在杠杆尺的两边挂上钩码,并把观察到的现象用草图的形式画在“杠杆尺的状态”这一栏中。

7. 实验后,老师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8. 师生交流得出:左边的钩码数是2 ,格数也都是2 ,右边的钩码数也是2 ,但格数不同,就出现了不同的现象;当两边的钩码数、格数都相同时杠杆平衡。

二、改变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杠杆尺的状态

1. 在这里我们发现在左右两边的格数、钩码数相同时,杠杆尺出现了平衡的状态,这说明这时杠杆尺两边的力是相等的。那么,如果在左右两边不同的格数,挂不同的钩码数,他们会平衡吗?

2. 想试一下吗?

3. 老师出示表格提要求:

(1 )小组每试一次就记录一次。即使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也要记录下来。

(2 )仍然用图示的方法进行记录。

4. 学生实验。

5. 师生交流。老师从中归纳出左边的格数乘以钩码数,等于右边的格数乘以钩码数,杠杆就会平衡。

6. 验证。老师出题,让学生算一算要使杠杆尺平衡应放多少钩码,老师演示验证。

左边的钩码情况右边的钩码情况杠杆尺的状态

(图示)我们的发现

格数钩码数格数钩码数

…… …… …… ……

2 4 1 8

2 4

4 2

8 1

0.5 16

学生会发现右边的格数比左边的格数小的话,钩码数就要比左边的大。如果我们右边的钩码要挂得少的话,右边的格数就要多。那么格数就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就是我们用的力,就是说用力点离支点越远的话,用的力就越少。

7. 在这些情况中,哪些时候我们可以用少的钩码撬起多的钩码?为什么?

引出如果把左边当成重物,即力点(右边的钩码)距支点远,重点(左边的钩码)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如果把右边当成重物,即力点(右边的钩码)距支点近,重点(左边的钩码)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不省力的。老师借此引出格数越大表示距离支点越远,用的力越少,就越省力。

8. 得出结论,老师顺势点拨,怎样的杠杆是省力的?怎样的杠杆是不省力的?

三、给常用的杠杆工具分类

1. 说说生活中看见过或使用过的哪些杠杆是省力的和不省力的,画出那些杠杆的示意图,并标出重点、力点和支点。

3 .既然有的杠杆在使用中并不省力(而是费力),为什么我们还要使用这样的杠杆呢?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4 .课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工具是省力杠杆,哪些不是省力杠杆。

4、螺丝刀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发现轮轴能省力的原理。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能够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实验、分析和调查。

3.科学知识:通过科学实验,认识到使用螺丝刀比较省力,知道轮轴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轮轴省力的规律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轮轴省力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螺丝刀2把、细绳2根、钩码6个、矿泉水2瓶、支架台1个、不同大小的轮2个。

老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组合形螺丝刀、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在生活中使用过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帮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一、引入

1. (投影出示一块有螺丝钉的木板)老师这里有一块木板,这块板上有一个螺丝钉,你们认为可以用哪些工具把它取下来?(学生回答各种工具)

2. (出示螺丝刀,把刀柄去掉)老师这里有一样东西,它的头是与螺丝钉相配套,你能把它取出来吗?

3. 看来我们很难把它取出来?(给刀杆加个柄)那我们给它加一个柄试试吧!

4. (学生演示)哟!很容易就起出来了!看来螺丝刀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哪!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螺丝刀里的科学”。

二、看一看

1. 要研究螺丝刀,我们应了解一下螺丝刀的构造。

2. (课前每小组两把螺丝刀放在抽屉)老师已经为每组准备了两把螺丝刀放在抽屉里,请大家把它们拿出来,看一看螺丝刀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3. 学生讨论交流。

4. 归纳:像螺丝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粗柄和一个较小的细杆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

5. 你能说出螺丝刀这个轮轴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吗?(粗柄是一个较大的轮,细杆是一个较小的轴)

三、玩一玩

1. 下面我们就先来玩玩螺丝刀吧!

2. 我们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怎么吊呢?老师向大家介绍三种吊法!(边讲边演示):

第一种吊法是把矿泉水系在轴上,用手转动轮,将矿泉水吊起;

第二种吊法是把矿泉水系在轮上,转动轴,将矿泉水吊起。

第三种吊法用毛巾裹住轮,还是把矿泉水系在轴上,用手转动轮,将矿泉水吊起;

3. 你觉得玩的时候应注意哪些问题?

4. 学生小组合作玩游戏;

5. 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得出:转动轮省力,转动轴费力;轮越大就越省力。)

四、做一做

1.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在应用轮轴时,把力用在轮上会省力一些,把力用在轴上会费力一些,如果我们把轮轴的轮扩大,我们就会感到更省力!下面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轮轴!

2. 老师这里有一个轮轴,你知道哪部分是它的轮?哪部分是它的轴吗?

3.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演示:教师先出示一个装好轮轴的装置,在轮上挂一个钩码,在轴上也挂一个钩码。

4. 猜测:如果现在老师把手放掉,你认为会怎么样?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猜一猜)——根据学生猜测,教师渗透平衡概念。

5. 那我们就来观察一下!(教师放手)为什么会这样呢?

6. 同学们想不想也来做一做?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大家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必须把轮轴左右两边调平衡!并思考:你是怎样把它调平衡的?为什么这样调会平衡?

7. 学生自主实验。

8. 交流汇报:

你是怎样把它调平衡的?(轮上挂一个,轴上挂两个)

面对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它们挂在不同的位置,一边挂在轮上一边挂在轴上,说明轮上能省力,轴上比较费力)

9. 现在老师在这个轮轴的轮上再套上一个轮,与刚才的轮轴比较,你发现这个新轮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轮变大了,轴是一样的)

10. 现在如果老师在轮上还是挂一个钩码,同学们还能把这个轮轴调平衡吗?

(小组实验)

11. 交流得出:轮上挂一个,轴上挂三个。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轮越大越省力)

12. 如果老师再将这个轮轴的轮扩大,你能猜一下这个轴上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学生猜测,教师演示)

五、整理:

1. 老师有一个问题:我看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能很轻松的转动汽车的轮子,这是为什么呢?出示方向盘图片。

2. 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3. 穿插进行分析:圆轮的自来水龙头、一字型的自来水龙头、门锁把手。

5、动滑轮和定滑轮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试着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相关图片或课件、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

【教学建议】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时,同时演示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动画,使学生一目了然看出它们的区别,形象生动,而且免去使用实物组装的麻烦,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2.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两边的钩码不能挂得太多,否则实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

3.如果把滑轮看成是一种杠杆,让学生找出杠杆的三个点,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这是本课中的难点,特别是动滑轮更加难找,在农村小学中建议本部分内容可做机动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升旗仪式。

2.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有轮子)

3.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旗杆顶部的轮子

1.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

4.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省不省力呢?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

(1)学生讨论。

(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3)在绳的一端挂2个钩码当作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平衡。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省力,费力,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7.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像这样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2.猜测: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

3.研究动滑轮的作用时,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我们准备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

4.根据小组的讨论,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具体见表格设计示例)

5.预测的学生研究过程

(1)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的重量。

(2)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3)将绳的右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测力计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观察用多少力?

6.交流研究的发现:用了多少力?与不用动滑轮、直接把重物提起时用的力相比,是省力还是费力?

7.讨论:现在你知道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了吗?

8.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四、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说滑轮也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2.试一试,画出示意图,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根据学生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总结: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定滑轮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却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五、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谁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 讨论:在一间房里,电灯的开关是拉线开关,在一进门的南墙处,床在北墙处。如果想在床上控制电灯的开关,又不使房子的布置很乱,可以怎么办?需要安装几个定滑轮?

6、起重机

【教学目标】

1.科学技能:在探究滑轮组作用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滑轮组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滑轮组实验和游戏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究、注重事实、尊重数据、敢于提问,与同学能友好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通过“滑轮组”实验探究,认识滑轮组的作用,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尝试解释起重机能吊起重物的原理。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难点】

滑轮组的组装、定动滑轮的搭配及与省力的关系。

【器材准备】

学生器材:铁架台、滑轮组、重物(钩码)、线、测力计(可选)、光滑的木棒、牢固的长绳等。

教师器材:学生器材和相关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建议】

1.在“参观建筑工地”这一环节中,实地参观有点不太现实,尤其是安全问题,所以视频、图片材料尤为重要。

2.关于“吊起物体的绳子段数”,在指导学生数的时候,要主意数直接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3.滑轮组的组装是一个难点,只有组装正确,才能顺利实验,因此,老师要做适当的讲解、演示。

4.要把研究滑轮组的作用作为本堂课的重点,在活动时间总量控制上,要偏向于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5.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中使用的木棒一定要光滑,绳子要10米以上,要用硬一点,滑一点的,绕圈时绳子圈不能碰在一起,以免增加摩擦力。有条件的可以在木棒上装上轴承,或在绳子上抹一点滑石粉,增加润滑程度。【教学过程】

一、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

1.说明游戏规则。

2.按课文的介绍准备好材料,请班上两位公认力气较大的同学和一位力气较小的同学上台(也可在室外)进行游戏。

3.质疑、存疑: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二、参观建筑工地

1.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展示有关建筑工地起重机工作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交流活动中的发现。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三、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作用。

观察结构图P12.

2.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1)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按图示组合在一起,挂上一个1000克的重物,试一试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把重物吊起来?

(2)生猜想(结合图):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①明确分工。

②拟定实验计划、交流。

③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重物定滑轮数动滑轮数吊起物体的绳子圈数提起重物所需力

我们的发现:

3.交流实验结果,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四、说出自己的发现

说说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说说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小个子能战胜大力士。

7、在斜坡上

教学目标】

1.科学技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试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

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

3.科学知识:经历“斜面省力”研究活动,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在自主式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斜面的一些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同样平整光滑,长度分别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的木板和高10厘米的木块等),重物(重1000克的重物和小滚筒、大木块、小木块等,要有钩子),测力计(平板和圆筒)、平头和尖头铁钉、螺丝钉等各四枚、螺丝刀、铁锤、毛巾、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和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重40公斤左右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木凳一条,厚实的大木板一块。

【教学建议】

1.活动中注意安全。

2.充分的预见,随时为出现的新问题点拨、领航。

3.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随时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组合,全班成马蹄形组织;在中间放置重40公斤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板凳一个。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不少机械工具,如果现在要你把这个大箱子搬到那条板凳上,你会用什么方法?

2.学生反馈交流,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并让学生去操作,在困难中,教师提供帮助,搭一块木板,再让学生搬,搬后问学生感觉如何?

3.此时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出现了一个个小问号?

二、自主实验,随时指导

1.交流学生的疑问之处,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真的能省力吗?为什么会省力?怎样的斜面更省力?……)注:第一个问题必须有,因为课始的游戏只是感知而已,并无具体科学证据,因此在说后几个问题时也应引导学生用上“假如省力”这样的话。

2.为了方便同学们研究,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材料,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3.小组讨论,形成书面实验方案。

4.小组上台运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汇报,集体交流评议,使各小组的实验方案更具可行性(方案中至少具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结论这样四个内容)。

5.交流后,教师可追问:还需注意些什么?(拉力器的正确使用)

6.小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7.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组织交流,启发引导,得出结论(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运用斜面一定省力,而且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

(1)在这一环节中,可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他们实验的经过及结果,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

(2)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除了共同讨论之外,还可以用师生共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真伪。

8.说说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

三、联系应用,扩大认知

1.斜面果然能够省力,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利用斜面的地方吗?

2.老师也有一些照片请同学们看看,想想其中的奥妙。出示生活中人们应用斜面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其中的斜面原理。

四、小结延伸,巩固联系

1.学了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2.完成作业本作业

教学设计与案例

8、我的自行车(一)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在发现自行车众多机械原理的基础上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展开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培养合作研究的习惯。

3.科学知识:能够发现自行车上应用的机械原理。

【教学重点】

发现自行车上应用的机械原理。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

第一、二课时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教室外选择好场地一块并为每一小组准备一辆自行车。(必用)

老师材料:准备螺丝刀、钳子、锤子、扳手等若干。(供学生选用)

第三课时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研究报告。

【教学建议】

本课时重在培养学生对自行车研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鼓励学生提问题,从探究摸索中发现简单机械在自行车上的具体运用。对学生制定研究计划,教师可以作适当的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 .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简单的机械类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归纳总结并板书。

轮轴由轮和轴组成,转动轮就可以轻松地带动轴。

斜面省力。

杠杆通过支点位置的变化,可以达到省力和费力的效果。

2 .对自行车初步认识。

统计:我们班会骑自行车的同学有哪些?

认识自行车各个部分的名称(请学生上台结合实物介绍,其他学生补充)。

讲一讲你知道的有关自行车的知识。

我国是全球自行车最多的国家。

自行车是城乡使用最广泛的工具。

自行车不需要能源,没有污染。

自行车上有许多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

……

3 .观察简单机械在自行车上的具体运用。

师:自行车上面究竟有哪些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对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

二、观察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原理。

1 .讨论:如何观察研究自行车?观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A .组内要分工

B .观察要有顺序

C .可以动手操作

D .要有观察记录

E .要注意安全

……

2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师下发记录表格。

应用机械的位置

应用机械的类型

应用的机械起什么作用

我的其他发现

龙头(车把)

轮轴

轻松地控制方向

3 .学生到指定场地对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并把发现记录下来。

教师现场巡回指导。

4 .交流、整理观察结果。

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投影出示记录表格。

其他各小组补充记录别人发现而本组没有发现的内容。

三、小结延伸

1 .谈谈自己研究的收获。

2 .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课外继续研究自行车上自己感兴趣的机械问题,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8、我的自行车(二)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在发现自行车众多机械原理的基础上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展开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写出研究报告。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培养合作研究的习惯。

3.科学知识:能够发现自行车上应用的机械原理。

【教学重点】

发现自行车上应用的机械原理。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

第一、二课时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教室外选择好场地一块并为每一小组准备一辆自行车。(必用)

老师材料:准备螺丝刀、钳子、锤子、扳手等若干。(供学生选用)

第三课时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研究报告。

【教学建议】

本课时重在培养学生对自行车研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鼓励学生提问题,从探究摸索中发现简单机械在自行车上的具体运用。对学生制定研究计划,教师可以作适当的指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回顾上节课发现的自行车上简单机械原理的应用及所起的作用。

应用机械的位置应用机械的类型应用的机械起什么作用

龙头(把手)轮轴轻松地控制方向

踏脚板与齿轮轮轴省力

刹车杠杆省力

大车轮与小车轴轮轴加快速度

大齿轮与小齿轮轮轴提高转速

螺丝与螺帽斜面省力

…… …… ……

2 .师:那么,这些自行车上的机械是如何工作的?为什么会省力或加快速度?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自行车上的机械问题。

二、重点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机械问题

a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

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适合自己小组的研究问题。

师提示可以参考课本P17 三个同学的发言。

全班交流各组选择的研究问题。

b .制定研究计划。

让我们来写个研究计划吧!你觉得研究计划应该包含哪些部分内容?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引导明确研究计划应包括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等等,并出示一份研究计划,供学生参考。

我们的研究计划

我们想研究的问题:车把与“羊角”轴组成的轮轴。

研究的目的:车把带动“羊角”轴是省力还是费力?谁是轮?谁是轴?

研究的方法:在自行车上实验、观察。

研究的数据记录:

研究的成果:

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c. 实践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

制定好研究计划后,由小组长带领到指定的场地进行实践研究并完成研究报告。

(先制定好先去)

师参与学生活动,并提供材料上的帮助。

三、研究活动情况反馈

交流各组的研究结果,包括研究问题的介绍、研究方法的介绍、研究成果的说明等。

四、小结延伸

课后继续研究有关的机械问题,并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完善研究报告。

准备下节课的研究成果交流

2.1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通过亲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推理的方法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2.巩固并学会相关的探究技能:控制变量实验,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能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大胆而合理的预测。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实事求是,重视科学证据。【教学准备】

1.小组实验用:分别把两张卡纸、三张卡纸、四张卡纸用极少量液体胶水粘在一起,使之形成四张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分别标上1 号、2 号、3 号和4 号,并在纸条上做上记号,如图。

实验记录表,统计图。相同大小的铁垫圈,放钩码的盒子,橡皮擦。

教师用:小组用的实验材料一份,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纸条)这是一张纸条,把它放在两个盒子上面,如果在上面放一个重物会怎样?

2.师演示,在纸条上放一个垫圈,纸条怎么样了?(纸条弯曲了)

3.纸条承受不住垫圈的重量就弯曲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也就是说让它抵抗住弯曲呢?(学生说抵抗弯曲的方法:拉近盒子的距离、加支撑物等。)

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活动一:探究增加纸的厚度,会不会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1.推测增加纸的厚度,会不会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2.出示1 号、2 号纸条,研讨实验方法。实验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交流,并谈谈做了这个实验后有何感想。

活动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5.引导预测3 号纸可以放几个垫圈。交流如何预测。

6.实测3 号、4 号纸的抗弯曲能力。

7.汇报交流。

三、绘制折线图并分析

1.出示统计图,看得懂吗?横向表示纸的厚度,纵向表示垫圈的个数。请同学们把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用折线的形式画下来。

2. 学生绘图。

3. 展示,交流。(学生介绍折线图,有什么发现。)

4. 小结: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提高纸的抵抗弯曲能力。

四、联系生活

1.像纸这样的薄形材料抵抗弯曲的性能都较差,增加厚度能明显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所以在建筑中广泛采

用厚度很大的横梁来承受巨大的重力。

2.欣赏图片。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横梁大多是立着放,而不是横着放的,能不能也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这又是为什么呢?(课件演示)

3.交流。

五、小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增加材料的厚度可以明显提高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可是这种办法就需要增加材料的用量,我们不是提倡“全民节约”吗?那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增加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又不用过多地增加材料用量,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

2.2 增强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是可以增强的,我们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可以改变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关注实验过程的公平性,培养学生养成一丝不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知道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结构能改变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控制不变的量的确定。

【教学用具】

瓦楞纸、A4纸、双面胶、铅笔、橡皮、尺子、垫圈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1.“超级女生”比赛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今天,我们科学教研组也不甘寂寞,组织了一场“超级大力士争霸赛”,参赛双方是项老师和黄老师,猜猜看,谁会赢?为什么?你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2.两张同样的A4纸进行抵抗弯曲的比赛,怎么做才公平?我们应该控制哪些量不变?

预设:纸离地面的高度不变、两个盒子之间的距离一定、放垫圈的盒子摆放的位置一定、所加垫圈的型号一定、纸的长度不变。

二、提出问题

如果只给你一张纸,同时控制了这些量不变,想要增加这张纸的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办法?

预设:

1.改变纸的形状就可以改变纸的抗弯曲能力吗?

(指导小组开展实验)

2.我们来看一些钢铁构造图片,看看是否能对我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3.研究瓦楞纸的构造,你有什么发现?

三、瓦楞纸的研究

出示瓦楞纸包装箱: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这种包装箱,同学们知道制造这种包装箱的纸叫什么名字吗?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们平时应该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每个小组一张,请同学们从工具箱里拿出瓦楞纸,拿到手上感受一下: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解剖、观察瓦楞纸结构

(1)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用手剥开或借助小刀),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仔细看看老师提供的瓦楞纸一共有几层?每层的厚薄、软硬一样吗?形状是怎样的?

(2)经过研究,我们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你能分析瓦楞纸抗弯曲能力增强的原因吗?

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1.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分析得出: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息息相关的。猜测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较好的抗弯曲能力?

2.改变一张纸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纸的抗弯曲能力吗?有哪些更多的改变形状的设计可以增强物体的抗弯曲能力?老师给每个同学提供一张纸:根据你们的猜想开始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每个小组成员都动手把自己设计的纸的形状折出来,然后组内讨论,选择最佳方案把纸折成一定的形状,再来测试改变形状后纸的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变化?

五、探讨与交流

(1)与实验前的纸比较,改变形状后的纸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作出自己的解释。

(3)哪个小组的设计方案最好?能分析原因吗?

六、课后延伸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后物体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一些改变物体形状的结构并分析其抗弯曲能力增加的原因

2.3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拱形结构和拱形受力的特点,了解拱形结构在建筑上的应用;

2.能够边实验边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能根据拱形结构的形变,分析受力的状况;

3.通过赵州桥了解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成就,增强自豪感。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做拱形的纸,铁垫圈。

教师用:相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出示拱形建筑图片,认识图片上的建筑)

这样的形状叫什么形状?猜想一下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形状?(形状好看也是一个方面)

(出示一张纸)这张纸平着放,它连自身的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塌下去了。把它做成拱形呢?它还能承受压力吗?今天我们来研究“拱形的力量”。

2.拱形承受压力的测试

(1)实验一

自己想办法,用纸做一个拱形,用铁垫圈测试一下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这个拱不能借助其他物体帮助。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你们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准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2)实验二

按同学们的办法,用书抵住拱脚使纸拱不塌下来。

这样的拱形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你们观察到随着压力增加,纸拱有什么变化?

要使纸拱承受更多的垫圈,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3.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1)实验三:

多用几本书抵挡住拱形,测试它的承重能力,汇报实验结果。

(2)研讨:

与横梁相比较,拱形结构承受压力性能怎样?为什么拱形能承受那么大的压力?

(3)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4.了解赵州桥及其他拱形建筑

你们知道哪些拱形建筑?它们用的是什么材料?

关于赵州桥,你们知道些什么?

阅读课本中关于赵州桥的介绍。

教师补充介绍赵州桥石拱的构造和特点。(

我国石拱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中期就开始修建石拱桥。石拱桥的主要优点是能充分做到就地取材,耐久性好,外形美观,桥下行船容易。石拱桥用雕凿成楔形的一块块小石块( 拱石) 拼砌而成,桥洞呈半圆形或弧形,拱石间的所有缝隙都对准拱的中心( 即圆弧的中心) 。为了使拱的正中间排列的不是缝隙而是一块

拱石,所以拱石总是单数。中间这块拱石叫龙门石,龙门石比其他拱石厚。在拱石受压时,必然会将力传递给相邻的拱石,各部分拱石彼此挤推,彼此支撑,全部的拱推力,最后都集中在了拱脚上。每一块拱石受到的只是压力,而这正是石料最能胜任的,所以没有断裂之虑。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坐落在石家庄东南约40 公里的赵县城南皎河之上,当地俗称大石桥,建于隋代大业元年至十一年(605 — 616) ,由匠师李春监造。它以高超的科学艺术价值驰名中外,是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一座古代石拱桥。

赵州桥全长64.4 米,拱顶宽9 米,结构坚固,雄伟壮观。它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堪称巧妙绝伦。古人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从整体来看,是一座单拱桥,拱长达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赵州桥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采用了极其平缓的圆弧形式,桥面坡度约为1 :12 ,像一张弓,这种形式被称为“坦拱”。桥面平坦宽阔,兼顾了水陆交通,方便了车船运行,又和一马平川的环境高度统一。宋代诗人杜德源在“安济桥诗”中写道:“坦平简直千人过,驿使驰驱万国通。”是很有见地、很恰当的。

石拱由28 道拱圈并列砌成,每道拱圈可独立站稳,自成一体,既便于施工,又便于单独修补。这样大跨度的坦拱,对桥台水平推力很大,建造难度高。而桥台却是既浅又小的普通矩形,厚度仅1.529 米,由五层排石垒成。其地基是承载力较小的亚黏土。在这样的地基上,用这样的小桥台,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则在于它的“敞肩拱”的创造。在大拱的两肩,砌了四个并列的小拱,既增大流水通道,节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小拱对大拱的被动压力,增强了桥身的稳定性。据测算,这四个小桥洞就可以减轻桥重500 吨,节省石料约180 立方米。这就有力地保证了安济桥在1400 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8 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至今仍巍然挺立在皎河之上。

赵州桥又是一件建筑艺术的珍品。它横跨皎河,宛如一道长虹,气势雄伟。弧形平坦的主拱线上,对称地轻伏着四个小拱,仿佛四个巨型玉环,装饰在桥身两肩。巨身空灵,线条明快,在恢弘之中,透出矫健、轻盈的美感。大桥顶部,塑造出想像中的吸水兽,寄托了人们祝福大桥不受水害、长存无疆的良好愿望;栏板上和望柱上雕刻着各式蛟龙、兽面、花饰、竹节等,其中尤以蛟龙最为精美。蛟龙或盘踞游戏,或登陆入水,变幻多端,神态极为动人。雕作刀法遒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1991 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中国赵州桥作为第十二个国际历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为中国石拱桥增添了新的光彩。

拱桥

主要受力构件是主拱圈,它主要承受压力,同时在拱脚处存在巨大的水平推力,这是拱桥的典型力学特点。桥墩除承受垂直于地面的压力外,还需要承受拱传来的水平推力。所以,拱桥桥墩要建在坚固的岩石地基上。拱桥是外观形式最为多姿、活泼的桥型。桥面可在拱形以下、以上或穿过其中

2.4 找拱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生物体构造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过程与方法:能识别生活中的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等弧形结构的物体,并通过联想、推理与实验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教学准备】

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安全帽、贝壳、锅盖、灯泡等;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在讨论拱形建筑时,关于这一类物品(出示圆顶形物品、建筑)是否属于拱形有了争议。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类物品。要想了解它们与拱形是否有联系,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形状、承受压力的性能)课件演示拱形的形状与承受压力的示意图。

二、研究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

1. 观察圆顶形物品(图片)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 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它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

3. 观察实验分析:

(1 )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乒乓球的软硬。

(2 )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实验)

(3 )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它与拱形有联系吗?试着解释一下圆顶形承受压力的特点。学生

各抒己见后演示课件说明圆顶形可以看成是若干拱形的结合。

(4 )提问: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

4. 出示整个乒乓球: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与拱形会有什么联系?

(1 )学生推理,演示课件。

(2 )演示握鸡蛋,说明: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这就是我们平时捏不破鸡蛋的道理。另外比如电灯泡,为了更透亮,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就比较坚固了。

5. 我们还能列举出哪些类似拱形受力特点的形状?

(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举出身体结构中的例子,如头、肩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后面“塑料瓶形状的分析”与“生物体中的拱形”的活动顺序可以灵活调动)

四、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 谈话。

看来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出示塑料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塑料瓶,它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

2. 指导研究。

(1 )观察:塑料瓶上部、中部、底部是什么形状,表面还有哪些形状?

(2 )推理:(以底部为例)塑料饮料瓶底部大多做成圆顶形,为什么?

(3 )验证:比较平底瓶与圆顶形底瓶的承受压力能力。

(4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3 .小组自主研究其他部位的形状。

4 .汇报交流。

五、生物体中的拱形

1 .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板书:找)

2 .观察乌龟、贝壳、蛋壳,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 还有哪些生物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六、小结:研究了拱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2.5 框架结构

目标定位】

理解作用在框架结构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

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

能对框架的系统设计情况进行评估,并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橡皮筋、筷子。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预设

(一)框架式结构的认识

出示埃非尔铁塔的图片。

1. 介绍:巴黎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该塔高320.75 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记录40 多年。

巴黎铁塔铁塔是谁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师埃非尔,所以这座塔又叫埃非尔铁塔。据说铁塔开始动工时,曾遭到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起诉埃非尔。原因何在?因为该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钢铁构成,用的是框架式结构。

2. 什么叫框架式结构?我们再来看几组图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结构的图片:塔吊、电塔、游乐场翻滚列车支架等)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框架式结构吗?(学生无法理解时,用“骨架式”来帮助理解)

3.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让他们比较框架式与实体建筑的区别)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科学学习殿堂的,科学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初始想法和已有经验,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框架式结构不仅节省材料,在很高的建筑物中还可以减少风对它的影响。)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2、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简单机械:机械式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螺丝刀、钉锤、剪子这 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课后反思】 1.2杠杆的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 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 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代人。他制造的放大透镜以及简单的显微镜,形式很多;透镜的材料有玻璃、宝石、钻石等。他一生磨制了 400多个透镜。他的遗物中有一架简单的透镜,其放大率竟达270倍。 (3)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从科学知识的层面讲,本单元属于物质科学领域。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指导学生“探究怎样才能使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效率,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等。因此,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建立起下列一些科学概念。 1.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的称为工具。 2.有的机械可以省力,有的机械不能省力但能发挥其他作用。 3.不同的机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功能。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机械。 从科学探究的层面来讲,本单元里,学生将相对独立地经历“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重点培养他们在制订试验计划、收集整理实验数据等方面的探究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进行研究各种机械作用的实验,收集能够解释机械作用的数据。 2.通过实验和手机数据,发现问题并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解释。 3.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4.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从科学与技术的层面来讲,本单元遵循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研究机械原理的同时,所以,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机械和工具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2.能够将机械与工具的作用、安全和可靠性等与现实社会联系进来。 3.获得对各种机械功能的认识,以应付各种实际问题,并意识到机械和工具是随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备课人:邱从超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形状与结构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6、建高塔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 能量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6、电能和能量 7、电能从哪里来 8、能量与太阳 生物的多样性 1、校园生物大搜索 2、校园生物分布图 3、多种多样的植物 4、种类繁多的动物 5、相貌各异的我们 6、原来是相关联的 7、谁选择了它们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目录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Array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形状与结构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6、建高塔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 能量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6、电能和能量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 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全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指示,适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引导少年儿童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培养少年儿童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少年儿童的科学素质,努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植物、比较、测量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包括二个单元:植物、比较与测量。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技探究:知道科技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动植物、环境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新事物与生活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

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技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技课的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科学价值观、科技知识二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技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c)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d)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 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 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识; 4、实践能力不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4.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4.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资料: 列文虎克,A.van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1632年10月24日生,1723年8月26日卒,生卒地均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幼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648年到阿姆斯特丹一家布店当学徒。20岁时回到代尔夫特自营绸布店。中年以后被代尔夫特市长指派做市政事务工作。这种工作收入不少,又很轻松,使他有较充裕的时间从事他自幼就喜爱的磨透镜工作,并用之观察自然界的细微物体。由于勤奋及本人特有的天赋,他磨制的透镜远远超过其同时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全册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1.小草和大树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植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

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态的植物呀?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2)“我”观察到的大树 名称轮廓图根、茎、叶等器官的主要特点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总结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杨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哪些是木本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 ◆活动2:给植物分类 1.谈话: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植物,需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全 册 教 学 设 计

第一单元显微镜的下的世界 1课《水滴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

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湖南科技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2、从“南橘北枳”说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热爱大自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意识到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环境,植物的生存将会受到影响。 2.知道植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一、教学导入 1.教师讲解:“南橘北枳”的故事。 二、活动调查各种水果的产地 引导学生按照产地给这些水果按地域进行简单分类。 提问:有没有来自南方的苹果和北方的香蕉? 3、走进池塘 教学目标 能正确看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的重要关系。 2.知道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教学准备 池塘生态挂图、池塘有关生物的图片、制作生态瓶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二、活动池塘里的生物吃什么 1、出示鱼、水虿、孑孓的图片,提问:说一说它们都吃什么? 2、学生汇报。 3、教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把它们的食物关系排列出来吗? 三、指南车信箱池塘里的微生物 1、学生阅读。 2、教师向学生补充介绍池塘里的微生物:池塘里的植物、动物大多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微生物却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 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 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 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 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 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 (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 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四、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1课时 2、做酸奶1课时 3、馒头发霉了1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课时 一、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2、做酸奶 二、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收集资料与交流,认识细菌和病毒。 能够通过做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知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鲜牛奶、白糖、温度计、保温杯。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3、馒头发霉了 二、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4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 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第一课小草和大树 第一课时 比较小草和大树 活动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正确地描述几种常见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够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共同概括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特征,并能举例加以说明。 4、能根据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征,正确地辨别常见的植物。 5、能尽量在自然状态观察植物的特点。 教学材料 放大镜、剪刀、多媒体资料 教学重难点 从几种草或树的观察中,归纳出它们各自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以前学习过哪些与植物相关的内容。观察多彩的植物世界的多媒体资料。 二、让学生列举自己见过的一些小草和大树的名称,谈谈自己是怎样区分小草和大树的。 三、让学生到学校植物园去,选择几种小草和大树,观察它们根、茎、叶的特征,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带放大镜和剪刀,既要观察又要注意爱护花草树木) 四、汇报交流,并概括出小草和大树各自的特点。要求不宜太高。 五、给出草本、木本植物的科学概念。并用概念来区分更多的植物。(图片提供) 第二课时 给植物分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3、能与其他同学业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4、能归纳出一种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

5、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教学重、难点 列举多种分类标准,训练发散思维。 教学过程 1、本活动是对分类方法的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利用上一活动学到的分类方法,自己制定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2、由于没有限定具体的分类标准,提供了自由空间。 3、鼓励将本组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记录下来,并与其他组交流。 4、分析全班找出的分类方法,通过比较,推选出最科学的分类方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训练。 5、观察不开花植物,拓展学生的视野,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6、布置学生收集当地常见植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为植物博览会做准备。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一《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 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一、单元名称:显微镜下的世界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2、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 特征。 3、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病毒也是生命中的一类。 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会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 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四、课时安排: 1、水滴里的生物1课时 2、做酸奶1课时 3、馒头发霉了1课时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课时

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进行细致的观察,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2、认识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的生物。* 3、知道细菌、霉、病毒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4、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水样和显微镜 三、教学过程: 1、取水样(课前布置,注意安全)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观察水(颜色,透明度),还能看到水中有些什么吗? 用显微镜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2、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认识显微镜的各个部分了解起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3、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通过阅读课文资料,了解微生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的。 借助资料,知道学生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 认识细菌、霉、病毒等都是微生物。 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你观测到了什么? 它是什么样的? 它是否在运动? 4、巩固学习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对微生物有什么了解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