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精品专题】高三语文强化训练题

【高考精品专题】高三语文强化训练题

【高考精品专题】高三语文强化训练题
【高考精品专题】高三语文强化训练题

高三语文强化训练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任何学科发展来说,创新都是内在要求。创新的最大意义在于“新的”比“旧的”好,而不是相反。

就史学研究而言,创新主要体现为提供新的史料、进行新的论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补充、有所进展甚至开拓新的领域,形成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甚至是推翻旧说的研究成果。但从史学创新的实际情况看,并非没有在创新的名义下走向反面的情况,这是推进史学创新需要注意的问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创新是要突破陈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一切规矩。就中国古代史研究而言。经过长期发展,在微观上已经积累了一套必须遵循的研究规矩。比如,史讳、年代、地理、职官、版本目录、古汉语训诂等一整套科研基本功或曰史学专门知识,是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时必须遵循的,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知识积累方能了然于胸。如果在这方面想通过“创新”来规避基本功的修炼。就会出现硬伤。例如,“邱”字是清朝为避孔丘名讳而新造的字,在清代之前并无此字。清人习惯于依据自己的名讳改古书。如果今天的学者不注意这一点,在研究清代之前的史学作品中使用诸如“雍邱县”“闾邱”之类的称谓,就会成为硬伤。

推进史学创新,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要有正确的史观和史识。就中国古代史研究而言,近年来这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例如,在一些文章中出现了一种论调,认为只有摆脱意识形态的主宰,史学方能创新。所谓意识形态,对治史者而言,主要是指史观和史识。自古迄今,任何史家治史均不可能不受本人史观和史识的影响。那些主张在史学研究中摆脱意识形态主宰的人,看他们的作品,又何尝没有他们本人的意识形态在主宰呢?

就治史而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至今仍然颠扑不破。现在,有的人为了史学创新而刻意放弃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这无疑是南辕北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我们可以在史学研究中分辨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翟象、共性与个性。如此,才能分析和判断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抓住历史的本质。比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史观和史识不正确,创新还会出现许多乱象。比如,近些年来,史学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污蔑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这种所谓的“创新”。事实上所要贬损和否定的是中华民族的爱国正气和优良传统。

再说一点文风问题。目前,追求文字的生僻、晦涩和朦胧甚至刻意创造一些新词,逐渐成为某些史学作品的一种时髦,成为其“创新”的一种表现。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必然需要不断创造新词。但是,新词应当含有旧词不具备或不能包容的词义。如果词义与旧词相同,那似乎无须多此一举。但目前有的学者以编造一大堆生僻、晦涩的新词为荣,似乎此类新词创造得愈多,自己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就越强。这显然不是一种正确的倾向。

治史者都希望求得学术上的创新,但真正拿出经得起推敲的史学研究创新成果又很不易。正因为不易,更需治史者潜心努力。

(摘编自王曾瑜《史学创新要坚持正确方法》《人民日报2019年1月1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新,对学科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以一种内在的动力推着学科的不断进步。 B.在创新中要做到“新的”取代“旧的”,我们可以补充、拓展,甚至推翻前人的成果。

C.在创新过程中,遵守规则是必不可缺的,用规避基本功来创新的做法,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D.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对我们树立正确的史观、推动史学进步有着关键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肯定创新地发展学科为前提,强调了史学发展的规则、史观和文风的重要性。 B.文中对“邱”字的研讨,是证明史学创新要有基本功,要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C.文章总体上可分三个层次,其中在论证史观正确的重要性时,对比的手法运用最多。 D.文章观点鲜明论证集中,理论与生活现象紧密结合,针砭时弊之余亦提出积极倡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是对“旧”的超越、丰富和范围的拓展,所以创新就可以带来学科的进步。

B.尊重并掌握必要的传统科研方法和学科基础知识,就能够推动学科的创新性发展。 C.掌握马克思主义维物史观,可以分辨研究当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推动学科的创新。 D.对创新、史观和文风三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作者在态度与情感上是一视同仁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材料一:

河北省邢台市王快镇南市屯村村民候秀对新卫生间赞不绝口。她说:“过去我们家是旱厕,为了家里干净点,我们都不用家里厕所,而是去村里的公共厕所。现在好了,开发区给装的这个新厕所,不用我们掏一分钱。上厕所只按下水龙头一冲,干净又卫生。”如今,在我国多地农村,村民们告别了旱厕,用上了干净的卫生间。

走访中,多地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虽然家中改了双瓮式厕所,蚊蝇减少了,但不到一个月就要抽粪便,要不瓮里的粪便就满了。而抽一次就得10多块钱,村民宁愿走路去村里的公共厕所。“没改造前家家户户得抽,改了后还得抽,花钱还不算,每月家里都得被熏得臭一回。”东部地区一名基层干部说,改不改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盖。

缺少资金,配套设施不完善,后续指导、维修、更换都没有很好地跟进,致使部分地方农村改厕成为“一次性”。

不少基层干部呼吁,农村“厕所革命”是一项民生工程,能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需政府下定决心,加大投入。资金短缺是农村“厕所革命”中的主要短板之一,国家和省财政虽然给予一定补助,但各地厕所的建设、管理资佥仍然不足。虽然部分地区曾想探索商业化模式,但由于见不到盈利,往往以失败告终。

厕所的配套设施和后期管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开展“厕所革命”以来,各地市侧重于厕所建设,部分厕所在建设上符合要求,但配套设施和后期管护跟不上.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投入浪费。

(摘编自郭雅茹、李浩《不实用遭弃用,农村“厕所革命”还须“接地气”》半月谈(2019年第2期》)

材料二:

2016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标准指出,加强城市公厕规划、建设、管理,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公厕数量总体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女性厕位紧张问题亟待解决。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至2022年中国城市环卫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如下:

材料三:

据估计,超过50种传染病通过人类粪便传播,一些国家因此引发大量疾病,因为直排污物造成土壤、食物和水污染。“三面墙,两块砖,一个坑”,是中国农村厕所的典型形象,“难找、难看、难闻、难用”

,也是困扰城市公厕多年的典型问题。厕所的状况,关乎百姓生活,

更折射文明风尚、关系国家形象。厕所卫生关系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特别是水污染治理以及农业安全生产。站在新时代审视,能否提高厕所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品质的因素。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厕所文明是大国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摘编自张欢《渎懂“厕所革命”的深刻内涵》)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村厕所的改造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新面貌,在接受与赞赏的同时也给村民带来了的困惑,需要相关部门积极解决。

B.商业化模式是农村厕所改造工程推进的途径之一,但由于难以实现盈利,各地都放弃了商业模式的探索。

C.2009年前,每万人拥有公厕的数量呈增长趋势;2009年之后,该数据整体下滑;2015年则与2006年基本持平。

D.政府把加强公厕建设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但城市公厕建设并不只是意味着公厕数量的简单增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府重视、奖金到位、加强管理,都是“厕所革命”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环节。

B.对厕所进行标准化管理,能呈现出厕所建设中的不少问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C.虽然城市公厕也存在问题,但是农村厕所给群众的生活带来的威胁显得更严重。

D.国家提倡“厕所革命”,就是要打造出一项涉及面广泛的文明工程和民生下程。

6、“厕所革命”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捡剩

黄荣才

捡剩是我童年的主要农活之一。捡剩虽然让我们增添了许多游玩的成分,让我们简单的童年在充满汗水的时候也充满欢乐和笑声,但对于大人来说,捡剩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正儿八经的农活,甚至有很明显的指标考核。捡多了大人自然高兴,捡少了不仅仅是劳动果实的不够丰厚,还很容易催生大人们“一样养小狗却咬输人”的挫折感,这对于讲究“输人不输阵”的大人来说足以很生气,生气的后果要么孩子挨骂甚至挨打。

在稻田或者麦地捡稻穗或者麦穗是我们开始的捡剩劳作。收割之后的土地承载了我们热烈的搜寻目光。空旷的土地喜怒哀乐取决于我们目光之内的收荻,看到等待捡拾的稻穗,我们奔跑的脚步绝不拖泥带水。在稻草堆里,我们的翻找急促而且有规则,稻草是要照样码整

齐的,否则大人的骂声肯定在屁股后面响起,甚至会劈头盖脑扔过来一束稻草。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那份恐吓已经足够让我们惊怵地遵守“游戏规则”。

我们知道我们的捡剩劳动不能影响大人的劳作,也不能增加大人的工作量。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大人没有太多的耐性和包容之心,生活让他们急躁,让他们无法心平气和。在捡剩的过程中,很容易催生划地为营的思维或者说自私的思想。谁发现稻穗比较多的稻草堆是不吭声的,默默而迅速地收拢稻穗。容易为发现一个稻穗欣喜不已,也容易为一个稻穗争夺、翻脸甚至动手。往往是两双小手同时伸向一个稻穗,争执之下或者各得半穗或者某人独得。曾经有两人争一个稻穗,有一个执住稻穗不撒手,另一个用力抽夺,结果是抽夺的人赢了稻草,不撒手的人却是在争夺中握紧拳头把所有的稻粒撸下了。得到稻粒的人很有成就感地把稻粒放进自己的小娄子,另一个人却恼羞成怒,冲过去把他摔倒在地,架由此打开,最后两个人浑身都是泥巴。不过这样的打架却不会让仇怨结得太久,经常是几天不说话或者互不理睬之后,慢慢地重归于好。童年是比较容易消解仇恨和怨气的年龄。

捡稻穗或者麦穗是捡剩里比较轻松的活,毕竟那只需要目光锐利,勤跑动。如果是在地瓜地里捡剩,那可是需要力气的活。带一把小锄头,在挖过的地瓜地翻刨土地,期待能找到一些漏挖的地瓜。要么是小地瓜,要么是被锄头截断的残块,要挖出完整的大地瓜是有相当难度的。有经验的捡剩人总是带着工具,在地上逡巡一遍,发现哪里土块相对集中或者隆起,赶快开挖,或者是找地头地角、沟沿等边边角角,比较有希望获得丰硕的果实。国画中大写意地找过之后,就选择一块地,老老实实地从头翻刨,渴望有被漏掉的地瓜或者吃了锄头的残块。毕竟是挥锄劳作,在地瓜地里捡剩不可能像捡稻穗一般密集,大多是各自一块地忙活着,有多少收获各自听凭运气。这样的翻刨土地是很累人的,手上起血泡是很正常的事情,满头大汗基本上是每次劳动必然出现的情景了。

捡剩获得的成果稻穗或者麦穗要么手搓要么摔打之后融进家里的谷堆或者麦堆。地瓜则大多是水煮之后填进辘辘饥肠,作为物质匮乏年代的补充。后来物质相对丰盛了,捡剩依然存在,但大多是一种惯性或者说培养劳动习惯的延续,色彩消淡了许多。捡剩完全退出生活是以后的事情了,不仅仅是长大。捡剩跟年龄无关,而跟我们日益丰盈充实的物质密切相随。当年长起血泡长手茧的地方已经重新长成细皮嫩肉,捡剩自然成为蛰伏的记忆。

当我们不再为一个稻穗争执的时候,“粒粒皆辛苦”也就成为书面语言,没有汗水和艰辛,没有深入骨髓的体验,朗诵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组汉字的排列,轻飘飘地在教室上空飘荡。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描写场面细致而生动,孩子们参与捡剩劳动,虽然有着汗水的付出,但也有快乐

的因素,有童年的趣味。

B.大人们对捡剩态度与孩子们截然不同,他们更在意孩子们捡拾粮食的数量,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物质的不足。

C.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叙事与抒情自然真切,又融入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感受,字字句句都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D.作者借事抒怀,以“捡剩”为中心事件,通过回忆童年真实而痛苦的经历,抒发对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之情。

8、文章描写“捡剩”时,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文章,就其中两种手法进行分析。(6分)

9、作者对诗句“粒粒皆辛苦”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其实源自身人生的经历。请你结合文本简

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綮戟①,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蔚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②,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天下幸甚。唯匈奴未譬圣德,威侮二垂,陵虐中国,臣恐武猛之将虽勤,亦未得解甲囊③弓也。夫勤而不息亦怨。劳而不休亦怨,怨恨之师,难复责功。臣伏睹将帅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于内郡然后即戎出命不敢有恨。臣愚以为“师克在和不在众”,陛下虽垂念北边。亦当颇泄用之。圣王之政,必因人心。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刨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④授爵所不辞也。惟陛下哀矜!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节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注】①綮戟(qǐjǐ):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出行时作前导的一种仪仗。②召信臣:曾任南阳太守,做了许多为百姓谋福利的事。③囊:盛弓箭和铠甲的口袋。④析珪: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按爵位高低,分颁珪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伏睹/将帅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于内郡/然后即戎/出命不敢有恨/

B.臣伏睹将帅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于内/郡然后即戎/出命不敢有恨/

C.臣伏睹将帅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于内郡/然后即戎出命/不敢有恨/

D.臣伏睹/将帅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于内/郡然后即戎出命/不敢有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功曹,古代官职官名,西汉始置,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选署功劳。

B.视事,古时官员到某一个地方去督查办工,文中是指上级对下级工作的监督。

C.役,指古时政府征召百姓从事某些事务的行为,文中就是指政府要求的劳役。

D.疏,指古时的一种写作文体,特征是分条说明,常用于下级向上级陈述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杜诗德才兼备,重任在身。在建武元年中三次升迁,为国家效力,在当时政权还不很稳定的情况下,为天下安定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B.杜诗诛暴立威,重视生产。在任南阳太守时,一方面严惩罪犯,一方面发展生产,使百姓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深得百姓爱戴。

C.杜诗通情达理,体恤下属。他请求辞职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理解守边将领长期在外,已有怨愤情绪,都希望能到内地郡中任职,愿意让出职位。

D.杜诗为人谦逊,常常自省。他认为自己长期担任要职,在治理、教化百姓的过程中、确实也有不称职的地方,于是上疏奏自动要求降职。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

(2)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4一15题

采桑子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

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此词为作者于熙宁五年(1072)退居颍州时所作。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中“十顷波平”与“水面风来”描写了西湖水面在不同时问之中的变化情景,既有远眺,又有近看,无限美景尽收眼底,更衬出饮酒之乐。

B.词中“西南月上”点明时间是阴历上半月,月牙已经在西南方向现出,是“朔月”,这里又与上片的“残霞”照应,表明作者游湖的时间跨度。

C.“轩槛凉生”“莲芰香清”,这是人的感觉,风送来了莲香,也吹醒了人的醉意,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给人以一种置身红尘之外的感觉。

D.作者用笔细致,体悟深刻,借花色风月,吟诵湖山,试图忘记仕途的不平,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的情趣,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15、请你从运用感官描写的角度,分析本词的写作特色。(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马说》中,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不能尽马之才能,不能明晓马之意思的句子是“

,。”

(2)《爱莲说》中,表现作者对莲高洁品质非常欣赏的句子是“,”。

(3)李商隐《锦瑟》中“,”两句,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隐情、执着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一19题。

现代人种学已经一再证明,尽管各民族间存在肤色、衣着和生活方式的差别,但人类却拥有共同的祖先。这些不同人类的文明差异,大多是因为不同地区的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适应地理和气候环境的结果。例如,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需要较多的黑色素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以避免晒伤,因此肤色较深。在长期的生活中,不同地区的人们逐渐积摞起适应当地环境的生活经验。为了将这些生活经验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传承下去,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出一些实用的规范或者禁忌。当这些规范和禁忌被以文字方式记录下来并被不断传承时,就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神圣感,不但成为必须遵循的法则,甚至成为某一文明的核心特征。坚持和维护这种文明特征,( )。所以,强迫他人接受本民族的行为准则,既不必

要,也没有道理,而且会因为而失败,以及因为冒犯他人的尊严而激起强烈的反抗。我们强调:“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解决文明间的冲突困境不可能通过强调彼此间的差异,只能是相反。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中国方案”: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创新发展。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些不同人类的文明差异,大多是不同地区的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适应地理和气候环境的结果造成的。

B.这些人类不同文明的差异,大多是不同地区的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适应地理和气候环境而产生的结果。

C.这些不同人类的文明差异,原因大多是不同地区的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适应地理和气候环境而产生的。

D.这些人类不同文明的差异,原因大多是不同地区的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地适应地理和气候环境造成的。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关系到该民族的生存延续,所以关系到该民族的尊严和荣誉

B.因为关系到该民族的尊严和荣誉,所以关系到该民族的生存延续

C.不但关系到该民族的生存延续,而且关系到该民族的尊严和荣誉

D.不但关系到该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且关系到该民族的生存延续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水土不服姹紫嫣红美美与共与时俱进

B.水土不服百花齐放美美与共日新月异

C.生吞活剥姹紫嫣红天下大同与时俱进

D.生吞活剥百花齐放天下大同日新月异

20、仔细观察下面的图标,发挥想像力,写一段话,表现图标的动感美态。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个字。(6分)

21、请对下面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我国气凝胶的研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现已投入市场应用。气凝胶热导率低,遇到火星不会燃烧.将它作为保温材料能避免火灾的发生:制作成玻璃窗.增强玻璃的保温效果;在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底面用上这样的保温材料,可以引导热量从周边散出,能提高散热效率:用到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上,可以防止电池因高温而导致燃烧。材料科学博士刘思佳,经反复研发,结合真空浸渍和快速乙醇超临界干燥工艺.制备出一系列发泡体复合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材料。这一发明使气凝胶具备抗压折能力,可用在某些特定结构中做承重材料,替代非承重墙体。气凝胶成果已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其中,基于纳米气凝胶绝热材料的保温管道、保温水箱等项目,已累计实现经济效益24572万元。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大高材生张某学的是法学专业,硕士毕业时并没有去知名企业任职,而是自主创业,做起了和法学无关的米粉行当。目前为止,他的连锁店在全国已经有了15家。网友计算,这样的规模实力,一年流水也有6个亿。但在某期《青年中国说》中,某著名民企董事长当面怒斥张某:“你应该把米粉店关了,去从事一份用得上自己知识的事业。”

你对此有什么想法呢?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论证得当,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一)1、B (“新的”取代“旧的”不对,原文强调创新是让“新的”比“旧的”好,曲解文意。)

2、C(在论证“史观正确的重要性”时,文章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与说理法。)

3、C(A“新”的东西,不一定可以带来学科的进步,反向的例子,也是存在的;B“推动学科的创新性发展”的方式方法不只有“传统科研方法”和“学科基础知识”;D文章表述“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要有正确的史观和史识”,可见,作者对三个方面的问题,是有轻重对待的。)

(二)4、B(“放弃了商业模式的探索”错误,文中是指“商业模式往往失败”。) 5、C(原文并没有比较农村厕所与城市公厕威胁大小的依据。)6、①(物质层面)提供干净、舒适、规划合理、数量充足的厕所,满足人民群众如厕的需要。②(精神层面)提高对厕所的认知水平,倡导文明如厕,革除不文明陋习。(6分。每点3分)

(三)7、D (“痛苦的经历”表达不准确。)8、①动作描写。作者在描写捡剩时,抓住了劳动的动作,运用精准的动词,生动地再现了劳动的场景,给读者以强烈的现场感,突出了劳动的艰辛。②对比手法。作者把在稻田或麦地中捡剩的景象与在地瓜地里捡剩的景象作对比,通过在两种不同地点中的捡剩的具体描写,突出了不一样的劳动艰辛。③叙议结合。作者在对童年时不同的捡剩劳动进行细致描写,结合不同的描写内容,抒发了相应的情感,例如:童年是比较容易消解仇恨和怨气的年龄。(5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答案要点:只有亲身经历过劳动艰辛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粒粒”粮食得之不易的内涵;物质丰盈的人们,无法理解为一粒粮食而努力付出的行为;过去劳作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答对一点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二、(一)10、C 11、B(视事,动词,文中意应为任职。) 12、D(杜诗上书请求辞职所说,“牧养不称,奉职无效”,只是一个自谦的借口,并不是确实有不称职的地方。) 13、(1)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让出职位给功臣。(5分。“无劳…“避”各1分;大意3分。)(2)臣杜诗蒙受的恩德极深,按照道义我不敢随便假意请求辞职,如果不能实现(辞职)的愿望,那么臣愿辞退大郡的官职,担任低一些的职务。(5分。“蒙恩”“敬冒”各1分;大意3分。)

【参考译文】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政权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迁升三次至侍御史,

负责安定洛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遵守法规。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慌。杜诗告诫晓谕萧广,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杀掉,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染戟,又派他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兵,杀死杨异等人,贼兵终于被消灭。杜诗拜授为威皋县令,到任三年,建树的政绩特别不一般。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让出职位给功臣,于是上疏说:陛下显耀地完成一项伟大的工作,成就了宏伟的功业,这是天下极大的幸事。只有匈奴还未被圣德感化,威胁着西、北两处边境地区,肆意欺凌我国百姓。臣担心威武勇猛的将领虽然辛勤守卫边境,也没能脱下盔甲,收藏起弓箭。辛勤而无止息㎏将会有怨言,劳累而无休止也会有不满,有怨忿的军队,难以再要求它立功。臣观察将帅的心情,功臣的期望,都盼着不再打仗,希望以在内地郡县任职得到轮休为满足,然后再受命出征,他们才不会有怨忿的情绪。臣下认为“出师成功在于团结而不在人多”,陛下虽然虑北部边境之事,也应当稍微轮换交替着调用将帅。圣明的君王

施政,必定要依据人的心理。臣下杜诗暗自思忖,本来我只是一个掾吏属吏之才,正遇陛下创立大业。贤良能干的人都在外打仗,朝廷里人才缺乏之际,(我才)受到极大恩宠,(只是我)教化百姓不称职,任官又没有功绩,长期占居官位,使得功臣心怀不满,我实在惶恐不安。建武八年的时候,曾上书请求退位让给有功之人,陛下加给我异常的恩典,不允许辞职。臣杜诗蒙受的恩德极深,按照道义我不敢随便假意请求辞职,如果不能实现(辞职)的愿望,那么臣愿辞退大郡的官职,担任低一些的职务。等到臣下身体强壮,有能力处理繁杂艰难的事务,而且任用臣下杜诗的确有所补益的时候,再授以较高官职,即使授予爵位,也不推辞。恳请陛下哀怜体谅!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最终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二)14、C(“虚实结合”,不正确。词句均为通过感觉实写西湖之景,表达作者情感。) 15.作者通过视觉、触觉与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①视觉上,作者看到残霞夕照,花草繁茂,岸幽湖平,月上云散,写出了西湖的美景;②触觉上,作者手触轩槛,感到清凉,微风拂面,倍感清爽:③嗅觉上,作者在晚风中闻到阵阵莲菱清香,沁人心脾,倍感惬意。 (6分。答出一种感观1分,对应分析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三)16、(1)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

妖(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1分,如有错字、别字、漏字、填字等情况,该句不给分。)

三、17、B(原句有两个语病。“不同人类的文明差异”是语序不当,“不同”应该修饰“文明”,分句应为:人类不同文明的差异;第二个分句,为句式杂糅,“因为……”与“……造成的”两个句式杂糅,修改时,消除杂糅即可。)

18、C(从文段逻辑看,前后两句应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从语意逻辑看,“该民族的生存延续”是前提和基础,而“该民族的尊严和荣誉”则是更高层次的价值。)

19、A(水土不服:形容身体与环境产生的不良反应。符台语境。生吞活剥:比喻对别人的经验、理论、方法生硬地接受,机械地照搬。文段指“强迫他人接受”,而非指自己“生硬接受”,对象错误。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百花齐放:形容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或形容艺术的繁荣景象。此处两个成语皆可用。美美与共:“美美与共”是“美人之美”的升华,“美美与共”是不仅能容忍不同价值标准的存在,进而能赞赏不同的价值标准,它是不同标准融合的结果。天下大同:“天下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现也用于全人类的文化大融合。文段强调各文化的融合,用“美美与共”更佳。与时俱进:是行动与时代一起进步。通常强调的是创新内涵,与后文“刨新发展”语意吻合,符合语境。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发展、进步很快。不符合语境。)

20、你看,多美的姿态,多炫的动作,多亮的旋身,如腾空于碧波的海燕,如轻舞曼丽的柳条,动作自如、舒展,给人以动态美的享受,不是吗?(6分。符合动作特征3分,修辞手法3分。)

21、关键信息:气凝胶已经投入市场应用,产生了经济效益;气凝胶热导率低,运用广泛;气凝胶有抗压折能力,能做承重墙体。(5分。答对一个关键信息,得2分;全部答对,得5分。)

四、22、略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具体讲,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重民的民本思想 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无民孰农’的口号。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让人民休养生息。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上重民的君主,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而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只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与现代民主思想相差甚远。 (二)、儒家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大一统的政治目标、大同与小康的理想追求、积极人世的行为哲学、尊君抑民的等级观念、重民抑君的道德要求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并注重个人与他人、群体、自然的有机和谐。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中庸”、“和而不同”,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儒家思想中也存在糟粕,对此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对待。总之,儒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宝贵财富和历史依据。 (三)、伦常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古代就有‘礼仪之邦’‘道德之邦’之说,中国源远流长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里以儒家的道德精神为主。这种道德精神里的核心思想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形成各具特色和风格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而哺育、积淀为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经时代的洗礼,生生不息地延续和传递成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文化系统:中华传统文化、西欧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正是这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呢?所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其主体是以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的政治文化。可见,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同样是建立在儒学的基础之上,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因此,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围绕其展开。“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是一种个体人格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养的标志,是人类崇高的社会境界;“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以血缘为根基,以等级为特征的统治体系,由此结合成主张以道德规范实现政治统治,把政治关系归结为个人道德修养,主张内省吾心,教化以正风,实现政治与道德人伦的一体化。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以“仁”“礼”结合为主体的伦理政治观为核心内容,可以说是其本质特征。 观之现今社会,中国虽说是一个发展中的法治社会,但是“法外乎人情”,法律在实际运行当中总是会受到具体人事的影响,这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以德治国”息息相关。与刑政相比,传统政治更注重的是一种道德感化,以显其“仁”来笼络民心。不可否认,注重道德教化与法制相比更具人性化,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但是,缺少了法律准绳的教化缺少了一种威慑力,难免会失去其应有的功效,有时也难免有失公平。因此,社会秩序的匡正还是需要具体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一定强制力的法律来执行,完全遵循法的规则来处人事,将伦理道德排除于执法过程之外。即使要传承“德治”理念,也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中进行,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进行,而不是在执法过程中大肆干预,如此才能确保法律机制的良好运行,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社会公平有一个衡量的准绳。 君主专制体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传统政治认为,君主能参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日期: 2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博大精深,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着其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应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充分汲取传统的养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转变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积淀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除却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糟粕。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精华和糟粕各居其半,没有轻重,而应该是精华为主,糟粕为次。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和思维观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引导和帮助,以区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认真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智统一,以德统智,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型文化。 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借鉴,通过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传统资源,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通过儒家孔学的几个基本理论思想来浅显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仁,亲也。”(《说文》)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这对于大学生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有着重要意义。 “孝,善事父母者。”“悌,善兄弟也。”(《说文》)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该着重对父母的尊重。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即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还认为,父母若有过错,子女应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而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便所谓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 “悌”则是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孔子非常重视“悌”。其弟子有若根据其思想,把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

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骨髓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吕刑》“罔非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

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一点分歧,而这一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如果一定要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无适(di)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子曰:吾

浅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素质精神境界文化品位论文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源头活水在当代中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既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发展的要求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思想素质开阔精神境界提升文化品位从而唤起他们对祖国繁荣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追求高雅的现代文明实现人生的价值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卞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专门人刁一的重任.健康向上的校际}文化在新型人刁一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小可代替的作用。受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局限.高校教育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选择.这小仅与高等学校所培养的日标小相适应.也直接影啊到经济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囚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政治思想}_作.正确引导时尚文化.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索质 r为社会卞义价值观核心的爱困卞义和集体卞义.是现代苹命的产物.但是它的思想渊u}可以追溯到中困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为群体本献的思想大量出现我困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庄说过“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宣传真理.人的价值集中表现在为真理、道义而产}一必要时为道义而献身。于是.“杀身成仁”、“舍n=.取义”便成r中u u;代有识之十和志十仁人的信条。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崇高道德精神.富于正义感.崇尚正气的民族。林则徐“虎门销烟”.仲张民族正义.小避个人祸侣;谭嗣同变法维新.以}}u头流血_唤醒困人;孙中山7卜致力于困民苹命.“一往无前.愈挫愈奋”.近代中困的JlJ史.是志十仁人献身社会的奋斗史。社会卞义道德观从我困传统美德中也可以找到思想渊u}。例如.传统美德强调人们应当“闻过则喜”、“过则勿}h}改”。孔庄曾说过“过而小改.是谓过矣”.即有了过错还小改.那就是过错了。我困优秀传统文化小承认有天产卜的圣人.也小承认有绝对完美的人。孔庄很坦率地说“庄也丰.苟有过.人必知之”。承认自已有时有缺点和过错.别人指出.他能立即改正这才是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实事求是的风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实践在深入.政治思想}_作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手段也在发产卜着深刻的变化。囚循守川、半守成规、停滞小前.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实践实现思想认识上的新坛跃.采取新举措.实现}_作的新突破。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用宽j’一的眼界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困.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装各思想宣传阵地。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人类认识的客观规律.深入侧}究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行为的特点.探索人的思想认识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内在联系.善于把握时机.囚势利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开阔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在高校学产卜的思想政治}_作中.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进行马克思卞义哲学的理论思维教育。而马克思卞义哲学可以从中困古典哲学中找到若}理论的渊u}。道家学派创始人老r.他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事物对立面相勺_依存的观点.提出了美{王、难易, t短、高下、有无、损益、胜败、攻守、动静、荣辱等对立的概念。矛lH 的一方面小存在.对立方面也小存在.这就叫做“有无相产}一难易相成.t<短相形.高下相倾.声介相和.前后相遇。”对立面相勺_依存、相勺_作用.刁一有事物的转化和发展。我困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事物的转变和发展的理论.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产卜观察所得经验的理论概括.山此引发出所谓“忧患意识”.也是极有价值的。《易经》中就有这样的话:“安而小忘危.有而小忘无.治而小忘乱”。一代贤相、北宋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厅阳楼览物抒怀.其“小以物喜.小以已悲”的崇高境界.完个超越了个人的一已名利.范仲淹产卜遭遇坎坷.忠直小阿.但心忧天下.留芳千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情怀.至今仍铮铮作啊.[!--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其哲人风范.令后人瞻仰小i}。在做好学'I一的思想政治}_作中.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学习马克思卞义哲学.这是文化素质的重要根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应紧密联系高校学产卜的实际。要切合当代大学产卜的思想实际.从现实'I=.活中汲取新鲜营养.真实反映时代精神.使思想政治}_作更

政治-传统文化专题

传统文化专题 一,运用《文化生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知识,分析科学对待文化传统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不能全盘照抄或断章取义),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二,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年味变淡这一现象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感到有年味存在,说明春节文化还保留着基本特征;年味变淡说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春节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变化。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精神纽带。我们应该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传统春节文化只有适应时代的变迁,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促进文化繁荣。 三

四, 五, 六,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在传播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文化力量 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在诗词大会的传播形式中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中华诗词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④中国诗词本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的使用和媒体的传播使诗词这种文化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⑤,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传播中华诗词,对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都有积极的意义 七,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①正确的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创新,突出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的主体地位,引起民众广泛参与 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了文化发展 ④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引导人们向往真善美 ⑤运用大众传媒等现代文化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吸引力和凝聚力 八,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古诗文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古诗文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立足社会实践,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九,运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让中华优秀传

【精品】2019年高考政治-传统文化专题

【精品】2019年高考政治-传统文化专题一,运用《文化生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知识,分析科 学对待文化传统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不能全盘照抄或断章取义),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二,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年味变淡这一现象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感到有年味存在,说明春节文化还保留着基本特征;年味变淡说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春节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变化。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的精神纽带。我们应该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传统春节文化只有适应时代的变迁,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促进文化繁荣。 三

四, 五, 六,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在传播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文化力量 ①,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在诗词大会的传播形式中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中华诗词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成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④中国诗词本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的使用和媒体的传播使诗词这种文化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⑤,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传播中华诗词,对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都有积极的意义 七,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 ①正确的处理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创新,突出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的主体地位,引起民众广泛参与 ③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了文化发展 ④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引导人们向往真善美 ⑤运用大众传媒等现代文化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吸引力和凝聚力 八,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古诗文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古诗文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立足社会实践,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九,运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知识,分析让中华优秀传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专辑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 专辑 A.儿童却立避其锋,当街击地雷霆吼。 B.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屠。 D.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3.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4.下列为中国传统节日所编写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组是() ①入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带云看。 ②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 ③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 ④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A.①七夕节②重阳节③寒食节④春节 B.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寒食节④元宵节

C.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端午节④春节 D.①中秋节②重阳节③端午节④元宵节 5.“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 岁 B.70 岁 C.100 岁 D.141 岁 6.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编辑。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首先,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排斥性。在当代中国,尽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际贯彻,但是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和控制。在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政治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一统”的政治观,君权神授的权力观以及对“仁﹑义﹑礼﹑智﹑信”的认识,加上中国人特有的小农意识,使得社会主义政治体系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传统政治文化的痕迹,而且大量残存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政治系统之外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政治发展的进程。在今天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政治意识虽然在根本上统一于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旗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和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从“狭义”的文化角度来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以佛道文化为补充,经过几千年文明发展一直传承下来的、流传至今的,关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精神理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有着深厚的底蕴和重要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1.中华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内容的内在动力和思想源泉。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根本,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它不仅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而且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和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国家文化发展的助推力,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中汲取力量,深入挖掘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重要途径。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明确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这是我党在文化发展领域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之传统文化无论是在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还是道德教化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内容和资源优势,能够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汲取个人发展所欠缺的精神、道德、理念,使当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各色文化中把握正确的思想文化内容,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中西方当代与历史文化的交融、补充,丰富与完善当代大学生的知识内容与结构,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人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抓住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和责任,既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学生日常管理范畴,更要担负起发展、传播、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与作用

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专题:文学常识、优秀传统文化(二)

高考必背口袋书专题:文学常识、优秀传统文化(二) 清单二外国作家及作品简介 1.一大起源(古希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最著名的两部史诗。 《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 2.五大支柱(英、法、德、苏俄和美国) (1)英国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拜伦: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 雪莱: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另有抒情散文诗《西风颂》和《致云雀》。 狄更斯:19 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 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等,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2)法国 巴尔扎克: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有《人间喜剧》(90多部小说之总称)。 雨果: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莫泊桑: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羊脂球》、《俊友》等。 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创建者。作品有《伪君子》、《悭吝人》等。 都德:代表作《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等。 罗曼·罗兰:传记文学《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大仲马: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茶花女》是其子小仲马的作品。 (3)德国 歌德: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代表作是《浮士德》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与歌德同为近代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剧本《阴谋与爱情》。 海涅: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 国 传 统 政 治 文 化 的 现 实 意 义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系工商管理

目录 内容摘要------------------------------------------------------3 关键词------------------------------------------------------3 正文------------------------------------------------------3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3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8 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实意义-------------12 结论----------------------------------------------------13 参考文献----------------------------------------------------14

摘要:本文具体分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外在性特征和内在性特征,辩证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两极性影响,历史地回顾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及其经历的艰辛.指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只有实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社会现代化经济变革和人的现代化的内在结合,才能走上健康、全面发展的坦途。 关键字:中观政治文化中观传统政治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保守主义民本主义现代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个人与国家。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 人类总是按照不同的地域,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创造其文化的。一定的社会结构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它的特征。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除了具有封建社会的一般特征外,更具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揭示其具体的特点,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才能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那么,中国封建社会有哪些独特的特征呢?我们认为,基本上有以下几点。 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春秋以后,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博大精深,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有着其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应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充分汲取传统的养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排除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转变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积淀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自然,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除却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亦有其精华和糟粕。应该看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精华和糟粕各居其半,没有轻重,而应该是精华为主,糟粕为次。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缺乏相应的辨别能力和思维观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引导和帮助,以区别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认真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智统一,以德统智,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一种伦理型文化。 实践证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借鉴,通过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传统资源,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本文主要通过儒家孔学的几个基本理论思想来浅显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仁,亲也。”(《说文》)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这对于大学生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有着重要意义。 “孝,善事父母者。”“悌,善兄弟也。”(《说文》)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该着重对父母的尊重。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即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还认为,父母若有过错,子女应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而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便所谓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 “悌”则是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孔子非常重视“悌”。其弟子有若根据其思想,把

2019高考语文分类 传统文化经典

2019高考语文分类 考点21 传统文化经典 (一)(2019·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 徐渭 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答案: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23.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其中男女主人公是、。(3分) 答案:西厢记张珙崔莺莺 24.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2分) 答: 答案: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 (二)(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2分) 本题考查对文具内容的理解,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语。“道”是说的意思,结合子贡的评价可知,“我无能”是孔子的自谦之词。 答案:先生在说自己自谦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 本题考查对经典内涵的理解分析,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语“忧”,再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孔子主张“仁者不忧”,意即有仁德的人乐天知命,所以“不忧”;尧舜的“忧”在于“不得舜”“不得禹、皋陶”,再联系尧舜禅让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摘要: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的努力着,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影响;途径 在中国,从夏商周及其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朝历代的传承沿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学说为核心的封建主体政治文化.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又称之为儒家政治文化.时至今日,虽然中国有了巨大的发展,也不断地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但是传统政治文化仍深深地影响着现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和谐的中国政治文化,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条宗法制的永恒脐带。马克思·韦伯在对中国和埃及这两个君主专制政治共同体的比较中,就指出过宗法制度力量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他说:“在埃及,至高无上的是对死的崇拜,而不是对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也不例外。无论是从中国奴隶制的氏族国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直至清王朝的灭亡,可以说中间经历了政治发展与血缘宗亲的一系列相互作用的重大变化,虽然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政治文化,但是宗法制这条永恒的脐带却始终缠绕着人们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追求。 其次,君主王权至上,无视法制,宪政空白。“君权神授”,“顺天应人”“君主崇拜”等等意识观念,在整个封建时代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并得到广泛的渲染,权力崇拜意识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被深深烙印在上层人士及所谓的“草民”阶层的心中。这种君主集权式的专制导致对皇权的崇拜,对权威的认同,使得君主的权力无限地扩大,以王权为中心的社会框架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形成了国民对权力的崇拜和依附顺从。不仅如此,而且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固有的一种伦理至上观念的浸染,也使他们产生一种政治上的强烈依附感。随着从周公制礼到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承继与发展,“礼”,“义”等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成为君主维护自身统治,禁锢人们思想,鱼肉广大民众的强大武器。在君权至上和孔孟儒学相互结合、共同作用下,法制被抛之一旁,至于宪政,更是无从所谈。 第三,儒家政治文化的屹立。历代王朝的更替或是衰败,或是同化吸收,或成一枝独秀,其中各种学派争鸣,各显神通,终究未能屹立不倒,惟独儒家学说站居主导位置,成为我国传统的主体政治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儒学是在宗法制基础上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所创立和完善的。儒家学说的基本框架来自于孔子,“礼”“仁”“天”则是其基础体系。它是从价值观,哲学观等各个领域引申并放大成的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意识形态。儒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纲常秩序,以及所谓崇尚治,尚有为等一系列观念,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了思想政治上的支持。儒学的产生的和发展,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它不仅奠定和稳固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使自身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 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持久性,它并不随旧制度的湮灭而随之消失。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而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长期存在,而且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