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GIS洪水淹没模型建立

GIS洪水淹没模型建立

GIS洪水淹没模型建立
GIS洪水淹没模型建立

GIS洪水淹没模拟及灾害评估中的应用导读:洪水灾害是最频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生态环境。近几年来,将GIS技术与RS技术相结合,根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提供的三维数据和遥感影象数据来预测、模拟显示洪水淹没场景,并进行洪水灾害评估,已成为GIS在洪水方面主要研究领域。

1.前言

洪水灾害是最频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生态环境。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水利工程的增加,洪水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仍在加重。因此,快速、准确、科学地模拟、预测洪水淹没范围,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防洪城市和行蓄洪区,如果能够预先获知洪水的淹没范围和水深的分布情况,对于预先转移受灾区的生命财产,减少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进行评估也是非常有用的。

近几年来,将GIS技术与RS技术相结合,根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提供的三维数据和遥感影象数据来预测、模拟显示洪水淹没场景,并进行洪水灾害评估,已成为GIS在洪水方面主要研究领域。本研究以数字高程模型DEM和RS影象为基础,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研究试验区洪水河流域的洪水淹没情况。

2.研究区域及数据简介

2.1 研究区域地理概括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中上游河段,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流经滇、黔、桂三省(区),上游主流称南盘江,流至庶香双江口与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到广西三江口与柳江相汇合后称黔江。红水河流域位于东经102°20′-109°30′,北纬23°04′-26°50′之间,流域四周为群山环绕,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高程1450m。本次实验重点研究范围为红水河流域中的整个龙滩流域及其六个子流域(甲

板、平腊、八茂、蔗香、这洞、高车)。

2.2 实验数据

本研究采用的基本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水文数据以及其他辅助数据。其中空间数据包括龙滩流域的DEM底图、modis遥感影象底图、省市县行政边界、城市分布图、站点分布图、河网、龙滩流域及其子流域分布图等。水文数据是各子流域水文站获取的降雨量数据,辅助数据是流域流经区域经济数据以及为实

现真实三维场景所采集到的部分建筑物纹理数据。

3.研究的主要任务及思路

通过利用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遥感影象数据对其进行三维场景仿真,再通过给定洪水水位高程值,认为在水位以下则是淹没区域,反之则不属于淹没范围,并对淹没过程进行模拟,通过人工方法确定连通区域来计算洪水淹没面积。同时结合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降雨量情况以及辅助经济

数据进行加权叠置生成洪水灾害风险图,为防洪抗灾做决策。

4.研究区域三维场景建立。

由于红水河流域覆盖面积广阔,短时间内不可能将整个流域的三维场景进行模拟,本次研究只对红水河流域某小山谷进行三维建模。为了真实的反映地物的纹理特征,我们采用的原始数据是quickbird遥感影

象以及对应的DEM数据。

三维场景的制作是通过将数字地形模型(DEM)和遥感图像数据进行叠加,再将通过实地考察利用三维建模软件google sketchup建立好的建筑物模型和树木模型导入场景中,生成具有三维可视的地貌景观图。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红水河流域水资源的研究、洪涝灾害快速监测与评估及周边地表起伏形态特征等。

图1 三维场景建立技术路线

图2 三维可视化场景图

5.洪水淹没模拟分析及淹没面积计算

洪水淹没模型是以三维地形和不同水位来综合演示洪水淹没行为的时空变化及水体形态。运用ArcGIS9.2中的3D扩展模块,在研究区域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在ArcScene中实现了该区域洪水淹没演进过程,直观的显示不同时刻和水位该区域洪水淹没情况,为防洪救灾作出重要的决策。

洪水淹没由多种因素造成,降雨、上游来水都可以造成淹没。按照洪水淹没的成因,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源淹没,一类是有源淹没。本次操作主要是利用arcmap软件完成,通过已知红水河流域各水

文站水文数据确定洪水位,由已知DEM数据和给定洪水水位来确定淹没区域并计算淹没面积。具体操作流程在arctoolbox中新建model builder模型,(如图3),只需给定水文数据,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其淹没区

域及面积。

图3 淹没面积计算model builder模型

5.1 无源淹没分析

只考虑受淹区的高程与给定水位的高程情况,而不用考虑淹没区的连通问题,凡是高程低于给定水位的点都记入淹没区,算作被淹没的点,这种情形相当于整个区域大面积均匀降水,所有低洼处都可能积水成灾。其淹没面积计算比较简单,所有低于或等于预测水位高程的像元都将计人淹没区,经累加计算得出

淹没面积

5.2 有源淹没分析

水流受到地表起伏特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在低洼处,也可能由于地形的阻挡而不会被淹没。造成的淹没原因除了自然降水外,还包括上游来水、洼地溢出水等。面积计算稍微有点复杂,它是在无源淹没的基础上,考虑到连通要求的淹没面积的计算。本文介绍的是用人为的方法确定符合连通条件的区域,将其取出,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具体做法是把决堤口定为源头,在转换生成的Raster中寻找与源头连通的区域。将所有Raster的值为1的区域进行累加计算,得出淹没区的面积。

6.洪水灾害风险图制作:

洪水风险图是以图的形式直观反映洪水威胁区域发生某一频率洪水后,可能淹没的范围、水深等洪水要素以及不同量级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风险和对社会经济的损害程度的工具。根据该图并结合影响区域内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制定防洪指挥方案,合理评价各项防洪措施的经济效益,合理估计洪灾损失,为防洪保险提供依据。本文研究的风险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即不同区域之间风险大小的相对比较。

在GIS的支持下,利用洪水淹没计算得到的淹没范围、淹没水深,与各种专题图层(包括行政区划、土地利用、居民点分布、人口分布、重要地物分布、交通线路等)进行拓扑叠加和空间分析(空间查询、网络分析等),即可生成有关专题淹没图件,包括重要设施淹没图、抢险迁安路线图等。如进一步关联背景数据库中的社会经济信息,并结合相关数学模型,可统计由洪水淹没造成的灾害损失。

表一:红水河龙滩流域水文站日降雨量数据

6.1 评价因子及评价原则

编制洪水风险图有三大要素,即地形地貌、淹没水位和社会经济数据。其中本次研究主要有4个评价因子,包括高程、土地利用类型图、各子流域降雨量及人口密度。其中高程值是由红水河流域DEM数据生成;土地利用类型图利用原始TM遥感影象通过监督分类后生成;各子流域水文站测取的2002-2007年日降雨量数据,由于各水文站全年平均日降雨量比较接近,再加上洪水灾害一般发生在5、6、7三月,本次研究中各水文站平均日降雨量数据只取这四个月数据(如表一)。通过将该流域11个水文站数据利用arcgis生成泰森多边形,并转换生成红水河面雨量栅格数据。人口密度数据,通过利用乡镇行政区划图以及搜集到的各乡镇面积和人口数,将人口数除以乡镇面积并转换得到人口密度图。

6.2 制作基本流程

首先对淹没致灾的各因子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各影响因素形成洪水淹没可能性大小的比例,制作成相应的栅格图层;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各栅格图层重分类后进行加权叠置分析(具体操作流程见图4),对各影响图层确定评价系数以及子类型进行打分,得到洪水风险等级(如图5)。

图4 洪水风险图制作流程

图5 红水河流域洪水灾害风险图

7.结语:

本文通过将GIS空间分析方法应用在红水河流域洪水灾害模拟及损失评估方面,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DEM数据以及遥感影象数据和建筑物属性数据可以真实的模拟该地区洪水淹没真实场景,

对于确定洪水淹没区地形起着重要的作用。

(2)依据洪水水位确定洪水淹没范围后,可以结合其土地利用类型以及经济数据,对可能受淹地区的林地、耕地、居民用地等以及人口数据等进行快速评估,并进一步预测洪水灾害损失。

(3)充分利用该地区水文数据,初步预测近几年洪水水位以及降水量情况,结合该区域经济数据,制作洪水灾害风险图,估计洪水发生时影响范围,这样可以为防灾救灾作决策支持。

本次研究主要是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功能,整个实现过程无需编程,而且方法简单适用,值得广泛应

用。

BRDF

BRDF(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即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modis

modis

modis是搭载在terra和aqua卫星上的一个重要的传感器,是卫星上唯一将实时观测数据通过x波段向全世界直接广播,并可以免费接收数据并无偿使用的星载仪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接收和使用modis数据。

目录

全称

EOS卫星简述

EOS与MODIS

光谱波段

反映信息

用途

分辨率

对地观测

全称

EOS卫星简述

EOS与MODIS

光谱波段

反映信息

用途

分辨率

对地观测

?多波段数据

?MODIS仪器特性、波段范围

?特点和优势

?MODIS产品介绍

展开

编辑本段全称

modis的全称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编辑本段EOS卫星简述

EOS(Earth Observation System)卫星是美国地球观测系统计划中一系列

太湖蓝藻eos/modis监测报告

卫星的简称。经过长达8年的制造和前期预研究准备工作,第一颗EOS的上午轨道卫星于1999年12月18日发射升空,发射成功的卫星命名为TERRA(拉丁语“地球”的意思),主要目的是观测地球表面。

它是一个用一系列低轨道卫星对地球进行连续综合观测的计划。

它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从单系列极轨空间平台上对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和陆地进行综合观测,获取有关海洋、陆地、冰雪圈和太阳动力系统等信息;进行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研究、气候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自然灾害监测和分析研究、长期气候变率和变化以及大气臭氧变化研究等;进而实现对大气和地球环境变化的长期观测和研究的总体(战略)目标。

EOS卫星轨道高度为距地球705公里,目前的第一颗上午轨道卫星(Terra)过境时间为地方时11:30am左右,一天最多可以获得4条过境轨道资料。

编辑本段EOS与MODIS

EOS系列卫星上的最主要的仪器是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其最大空间分辨率可达250米。

编辑本段光谱波段

MODIS是当前世界上新一代“图谱合一”的光学遥感仪器,有36个离散光谱波段,

光谱范围宽,从0.4微米(可见光)到14.4微米(热红外)全光谱覆盖。

编辑本段反映信息

MODIS的多波段数据可以同时提供反映陆地表面状况、云边界、云特性、海洋水色、浮游植物、生物地理、化学、大气中水汽、气溶胶、地表温度、云顶温度、大气温度、臭氧和云顶高度等特征的信息。

编辑本段用途

可用于对陆表、生物圈、固态地球、大气和海洋进行长期全球观测。

编辑本段分辨率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最大空间分辨率可达250米,扫描宽度2330公里。

MODIS是CZCS、AVHRR、HIRS和TM等仪器的继续。

MODIS是被动式成像分光辐射计。共有490个探测器,分布在36个光谱波段,从0.4微米(可见光)到14.4微米(热红外)全光谱覆盖。

编辑本段对地观测

MODIS仪器的对地观测:

MODIS仪器的地面分辨率为250m、500m和1000m,扫描宽度为2330km。

在对地观测过程中,每秒可同时获得6.1兆比特的来自大气、海洋和陆地表面信息,日或每两日可获取一次全球观测数据。

编辑本段多波段数据

MODIS仪器的多波段数据:

多波段数据可以同时提供反应陆地、云边界、云特性、海洋水色、浮游植物、生物地理、化学、大气中水汽、地表温度、云顶温度、大气温度、臭氧和云顶高度等特征的信息,用于对陆表、生物圈、固态地球、大气和海洋进行长期全球观测。

从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核算综合平衡的角度来看,更值得世界各国普遍注意的是安装在TERRA和AQUA两颗卫星上的中分辨率成象光谱仪(MODIS)获取的数据。MODIS数据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NASA对MODIS数据实行全世界免费接收的政策(TERRA卫星除MODIS外的其他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均采取公开有偿接收和有偿使用的政策),这样的数据接收和使用政策对于目前我国大多数科学家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廉价并且实用的数据资

源;其二,MODIS数据涉及波段范围广(36个波段)、数据分辨率比NOAA-A VHRR有较大的进展(250米、500米和1000米)。这些数据均对地球科学的综合研究和对陆地、大气和海洋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其三,TERRA和AQUA卫星都是太阳同步极轨卫星,TERRA在地方时上午过境,AQUA将在地方时下午过境。TERRA与AQUA上的MODIS数据在时间更新频率上相配合,加上晚间过境数据,对于接收MODIS数据来说,可以得到每天最少2次白天和2次黑夜更新数据。这样的数据更新频率,对实时地球观测和应急处理(例如森林和草原火灾监测和救灾)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水蒸发、云层形成、洋流等水循环活动数据。利用这些数据,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地球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从而加深对地球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该卫星还可以对地球大气层温度和湿度、海洋表面温度、土壤湿度等变化进行更精确的测量,有关测量结果在天气预报上据认为有重要价值。

“阿卡”是美国宇航局发射的第二颗“地球观测系统”系列卫星。这一系统旨在对地球进行全面观测,主要由三颗卫星组成,第一颗(Terra)于1999年11月发射,主要观测陆地。最后一颗卫星(Aura)将重点搜集地球大气臭氧层数据。

图像融合的概念:

图像融合(Image Fusion)是指将多源信道所采集到的关于同一目标的图像数据经过图像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等,最大限度的提取各自信道中的有利信息,最后综合成高质量的图像,以提高图像信息的利用率、改善计算机解译精度和可靠性、提升原始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利于监测。

图像融合技术是指将多源信道所采集到的关于同一目标的图像经过一定的图像处理,提取各自信道的信息,最后综合成同一图像以供观察或进一步处理。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概念与应用

数字高程模型(DEM),也称数字地形模型(DTM),是一种对空间起伏变化的连续表示方法。由于DTM隐含有地形景观的意思,所以,常用DEM,以单纯表示高程。

尽管DEM是为了模拟地面起伏而开始发展起来的,但也可以用于模拟其它二维表面的连续高度变化,如气温、降水量等。对于一些不具有三维空间连续分布特征的地理现象,如人口密度等,从宏观上讲,也可以用DEM来表示、分析和计算。

DEM有许多用途,例如:在民用和军用的工程项目(如道路设计)中计算挖填土石方量;为武器精确制导进行地形匹配;为军事目的显示地形景观;进行越野通视情况分析;道路设计的路线选择、地址选择;不同地形的比较和统计分析;计算坡度和坡向,绘制坡度图、晕渲图等;用于地貌分析,计算浸蚀和径流等;与专题数据,如土壤等,进行组合分析;当用其它特征(如气温等)代替高程后,还可进行人口、地下水位等的分析。近年来它在军事上的用途也日益凸显,从飞行模拟训练,导弹飞行匹配,无人机操控。到三维战场态势模拟,军事演习模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海陆结合部数字高程模型是海洋战场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

宋关福钟耳顺

(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北京 100101)

[摘要]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是适应软件组件化潮流的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本文阐述了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技术基础,讨论了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与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组件式软件、组件式对象模型、万维网

引言

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缩写为GIS)正在形成完整的技术系统并逐渐建立其理论体系。GIS应用也已形成一个多层次和不同尺度的应用格局,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然而,计算机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GIS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组件式GIS(Components GIS)和万维网GIS(WebGIS)等新兴技术应运而生。GIS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组件式软件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软件技术的潮流之一(比尔.盖茨,1997),为了适应这种技术潮流,“GIS软件象其他软件一样,已经或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即由过去厂家提供了全部系统或者具有二次开发功能的软件,过渡到提供组件由用户自己再开发的方向上来”(徐冠华, 1997)。无疑,组件式GIS技术将给整个GIS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带来巨大影响。

一、组件式GIS的概念

GIS技术的发展,在软件模式上经历了功能模块、包式软件、核心式软件,从而发展到组件式GIS和WebGIS的过程。传统GIS虽然在功能上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多是基于十多年前的软件技术开发的,属于独立封闭的系统。同时,GIS软件变得日益庞大,用户难以掌握,费用昂贵,阻碍了GIS的普及和应用。组件式GIS的出现为传统GIS面临的多种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组件式软件是新一代GIS的重要基础, 组件式GIS是面向对象技术和组件式软件在GIS软件开发中的应用。认识组件式GIS,首先需要了解所依赖的技术基础-组件式对象模型和ActiveX控件。

COM是组件式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的英文缩写,是OLE(Object Linking & Embedding)和ActiveX共同的基础。COM不是一种面向对象的语言,而是一种二进制标准。COM所建立的是一个软件模块与另一个软件模块之间的链接,当这种链接建立之后,模块之间就可以通过称之为“接口”的机制来进行通信[2]。COM标准增加了保障系统和组件完整的安全机制,扩展到分布式环境。这种基于分布式环境下的COM被称作DCOM(Distribute COM)。DCOM实现了COM 对象与远程计算机上的另一个对象之间直接进行交互。

ActiveX是一套基于COM的可以使软件组件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互操作而不管该组件是用何种语言创建的技术。作为ActiveX技术的重要内容,ActiveX 控件是一种可编程、可重用的基于COM的对象。ActiveX控件通过属性、事件、方法等接

口与应用程序进行交互。

一些软件公司专门生产各种用途的ActiveX控件,比如:数据库访问、数据监视、数据显示、图形显示、图像处理,甚至三维动画等等。几个著名的GIS软件公司把COM技术应用于GIS开发,纷纷推出由一系列ActiveX控件组成的组件式GIS 软件,比如Intergraph公司的GeoMedia、ESRI的MapObjects、MapInfo公司的MapX等,国内的北京朝夕公司推出了MapEngine,我们也研制了自己的组件式GIS软件--ActiveMap,并在几个大型GIS应用项目中成功应用[3]。

组件式GIS的基本思想是把GIS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控件,每个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各个GIS控件之间,以及GIS控件与其它非GIS控件之间,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的GIS应用。控件如同一堆各式各样的积木,他们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包括GIS和非GIS功能),根据需要把实现各种功能的“积木”搭建起来,就构成应用系统。

二、组件式GIS与WebGIS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迅速崛起,并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使万维网(World Wide Web简称WWW或者Web)成为高效的全球信息发布渠道。随着人们对GIS应用的需求,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发布和出版空间数据,以供用户浏览、查询并获取所需的空间数据和应用,是GIS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产生了WebGIS。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Internet用户可以浏览WebGIS站点中的空间数据,以及制作专题图,进行各种空间检索和空间分析。

许多WebGIS软件包均采用HTML标准,活动内容采用Java applets(SUN 标准)或者 ActiveX(Microsoft 标准)进行传递[4]。新型的分布式面向对象WebGIS

可以采用CORBA/Java或者DCOM/ActiveX技术进行开发[5]。

ActiveX控件不仅可以用于一般的ActiveX容器程序 (比如Visual Basic、Delphi等) ,而且能嵌入Web页面中。任何ActiveX控件都可以设计成Internet 控件,作为Web页面的一部分,Web页面中的控件通过脚本()互相通信。因此,组件式GIS是WebGIS的一种解决方案,而基于这一方案的WebGIS通常比基于Java的运行速度快[5]。

三、组件式GIS的特点

组件式GIS的发展符合当今软件技术的发展潮流,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应用和系统集成。同传统的GIS比较,这一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 高效无缝的系统集成

一个系统的建立往往需要对GIS数据、基本空间处理功能与各种应用模型进行集成。而系统集成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的适用性和效率,不同的应用领域、不同的应用开发者所采用的系统集成方案往往不同。归纳起来,基于传统的GIS

基础软件的集成方案主要有四种模式(图1)。

模式一:在GIS基础软件与应用分析模型之间,通过文件存取方式建立数据交换通道。在这种集成方式中,GIS与应用分析模型通过中间文件格式交换数据(图1-),不适合于大量而频繁地交换数据的情况,而且GIS基础软件与应用分析模型相互独立,系统整合性差。

模式二:直接使用GIS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语言编制应用分析模型(图1-)。解决了模式一的缺陷,但是GIS所提供的二次开发语言大都不能与C、C++、FORTRAN等专业程序设计语言相比,难以开发复杂的应用模型。

模式三:利用专业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应用模型,并直接访问GIS软件的内部数据结构。应用模型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使用何种高级语言开发复杂的应用模型,但是直接访问GIS软件数据结构增加了应用开发的难度。

模式四:通过动态数据交换(DDE)建立GIS与应用模型之间的快速通信。这是在DDE技术发展起来以后,对第一种集成方式的改进,可以避免频繁的文件数据交换所带来的效率降低的毛病,也避免了从GIS外部直接访问GIS数据结构的代价。但是,GIS与应用模型仍然是分离的,这种拼接是“有缝”的。

不论采用以上何种系统集成模式,传统的GIS软件在系统集成上都存在缺陷。组件式GIS提供了解决以上问题的理想方案。组件式GIS不依赖于某一种开发语言,可以嵌入通用的开发环境(如:Visual Basic和Delphi)中实现GIS功能,专业模型则可以使用这些通用开发环境来实现,也可以插入其它的专业性模型分析控件。因此,使用组件式GIS可以实现高效、无缝的系统集成。

2. 无须专门GIS开发语言

传统GIS往往具有独立的二次开发语言,如Arc/Info的AML、MGE的MDL、MapInfo 的MapBasic等。对GIS基础软件开发者而言,设计一套二次开发语言是不小的负担,同时二次开发语言对用户和应用开发者而言也存在学习上的负担。而且使用系统所提供的二次开发语言,开发往往受到限制,难以处理复杂问题。组件式GIS则不需要额外的GIS二次开发语言,只需实现GIS的基本功能函数,按照Microsoft的ActiveX控件标准开发接口。这有利于减轻GIS软件开发者的负担,而且增强了GIS软件的可扩展性。GIS应用开发者,不必掌握额外的GIS开发语言,只需熟悉基于Windows平台的通用集成开发环境,以及组件式GIS各个控件的属性、方法和事件,就可以完成应用系统的开发和集成。目前,可供选择的开发环境很多,如Visual C++、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Borland C++、Delphi、C++ Builder以及Power Builder等等。

3.大众化的GIS

组件式技术已经成为业界标准,用户可以象使用其他ActiveX控件一样使用组件式GIS控件,使非专业的普通用户也能够开发和集成GIS应用系统,推动了GIS 大众化进程。组件式GIS 的出现使GIS不仅是专家们的专业分析工具,同时也

成为普通用户对地理相关数据进行管理的的可视化工具。

4.成本低

由于传统GIS结构的封闭性,往往使得软件本身变得越来越庞大,不同系统的交互性差,系统的开发难度大。组件式GIS提供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模拟等功能,至于其他非GIS功能(如关系数据库管理、统计图表制作等)则可以使用专业厂商提供的专门组件,有利于降低GIS软件开发成本。另一方面,组件式GIS本身又可以划分为多个控件,分别完成不同功能。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所需控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用户的经济负担。

四、组件式GIS的设计与开发

概念:

2. 组件式GIS的基本思想是把GIS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控件,每个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各个GIS控件之间,以及GIS控件与其它非GIS控件之间,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的GIS应用。控件如同一堆各式各样的积木,他们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包括GIS和非GIS功能),根据需要把实现各种功能的“积木”搭建起来,就构成应用系统。

GIS组件的构成

GIS软件的模型包含若干功能单元,诸如空间数据获取、坐标转换、图形编辑、数据存储、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制图表示等。可以想象要把这些所有的功能放在一个控件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实现也会带来系统效率上的低下。一般可以认为GIS构件的设计主要遵循应用领域地需求。例如ESRI地MapObjects就是以空间数据访问、查询、制图为主要目标的GIS构件。

GIS组件产品

GIS组件的代表作应首推MapObjects以及MapX等。其中MapObjects由全球最大的GIS厂商ESRI(美国环境研究所)推出;MapX由著名的桌面GIS厂商美国MapInfo公司推出。另外还有加拿大阿波罗科技集团的TITAN等。

设计组件式GIS,需要根据功能划分为多个控件。划分控件需要根据不同的数据结构和系统模型进行具体分析,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控件间差别最大、控件内差别最小;(2) 纯设计用模块与将随集成系统发布的模块分开,例如地图符号编辑、线型编辑器应与空间查询分析等模块分开;(3) 相同显示窗口的模块尽可能设计在同一个控件里;(4) 处理相同数据文件的模块尽可能设计在同一个控件里;(5) 剔除空间查询分析控件中不必要的内容,减少Internet下载的数据量。

考虑到以上因素,组件式GIS可以划分为数据采集与编辑控件、图像处理控件、三维控件、数据转换控件、地图符号编辑/线性编辑控件、空间查询分析控件等。其中一些无须进行二次开发的模块不一定以组件方式提供,比如数据采集、数据转换、符号编辑/线型编辑等模块可以用独立运行程序方式提供,数据转换模块还可以编译成动态连接库。

传统GIS软件与用户或者二次开发者之间的交互,一般通过菜单或工具条按钮、命令以及二次开发语言进行。组件式GIS与用户和客户程序之间则主要通过属性、方法和事件交互[6]。

属性(Properties)指描述控件或对象性质(Attributes)的数据,如:BackColor (地图背景颜色)、GPSIcon (用于GPS动态目标跟踪显示的图标)等。可以通过重新指定这些属性的值来改变控件和对象性质。在控件内部,属性通常对应于变量(Variables)。

方法(Methods)指对象的动作(Actions),如:Show(显示)、AddLayer(增加图层)、Open(打开)、Close(关闭)等。通过调用这些方法可以让控件执行诸如打开地图文件、显示地图之类的动作。在控件内部。方法通常对应于函数(s)。

事件(Events)指对象的响应(Responses)。当对象进行某些动作时(可以是执行动作之前,也可以是动作进行过程中或者动作完成后),可能会激发一个事件,以便客户程序介入并响应这个事件。比如用鼠标在地图窗口内单击并选择了一个地图要素,控件产生选中事件(如ItemPicked)通知客户程序有地图要素被选中,并传回描述选中对象的个数、所属图层等等信息的参数。

属性、方法和事件是控件的通用标准接口,适用于任何可以作为ActiveX包容器的开发语言,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支持ActiveX组件开发的程序设计语言都可以用来开发组件式GIS软件,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Visual C++、Borland C++、Visual Basic、Delphi等等,其中前两种效率高、功能强,较为常用。

组件式GIS开发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优化的代码和高效的算法尽管COM技术的二进制通信具有很高的效率,与独立运行程序比较,OCX控件在运行速度上仍有差距。不过我们的开发实践证明,采用高效的算法并精心优化代码可以使软件整体效率有较大改善。经过对比测试,我们研制的组件式GIS软件- ActiveMap,在图形显示上比目前Windows95/NT平台上大多数商业化GIS软件快,其中甚至包括非组件式的GIS软件。(2)紧凑、简练的数据结构在能够充分表达地理信息并能有效进行各种处理、分析的前提下,软件数据结构要尽可能紧凑。这不仅可以加快数据存取速度,同时也为适应Internet传递的需要。(3)流行GIS数据文件的数据引擎除提供与各种GIS数据文件格式的数据转换程序外,组件式GIS被设计为可以直接访问多种数据格式也是一大特色。Intergraph的GeoMedia可以直接访问MGE、、ArcView、SDO等著名软件的数据格式。ActiveMap 也可直接访问MGE等流行的数据格式,提高了数据共享方面的能力。

结语

组件式GIS是一种全新的GIS概念,在同MIS耦合、Internet应用、降低开发成本和使用复杂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也打破了以往GIS基础软件由少

数厂商垄断的局面,小的研究机构和厂商有机会以提供专业组件的方式打入GIS 基础软件市场。我国GIS基础软件起步较晚,组件式GIS技术为我国GIS基础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