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肯堂医论

肯堂医论

肯堂医论
肯堂医论

明·王肯堂

目录

痘疹发微

溯源痘诊之症,不着先秦古书,故溯流穷源,类多未定之见。有谓在母腹中时食秽血而致者,有谓在交媾时欲火所钟者,盖皆胎毒也。宋元以来,医家之说大抵皆然。而近又有天行疫厉与伤寒同,则是外感了,与胎毒无干,不知伤寒之病,人有不患之者;而痘则人人不得而免。伤寒则既病之后,不能保其不再病;而痘疹一出之后,永不复出。如此,则所谓胎毒者,是也。然食秽之于欲火,自有男女以来即有之,何此不见于汉以前,而特于建武以后始有之,岂建武以前独无胎毒耶?曰:痘疹之症,其始也,未有不本于胎毒;而其既也,未始不成于外感。惟其本于胎毒,故人人不得而免;惟其成于外感,故特见于建武之后,而建武以前无见也。经云:不平之温热者疮。盖上古之时,风气未漓,禀受素浓,即有胎毒,自能内消。寒凉之地,腠理闭秘,疫厉难侵;温热之方,风气平安,疮亦不作,故未闻有患痘者。至建武时,胡虏极西北之人,到南方温热之地,腠理开通,偶感时行疫厉之气,触动在胎时所受温热毒,发为此疮,所传染无一得免,而痘症着矣。即如俗所云杨梅疮者,亦起近代,亦能传染,其一发之后,不复再出,又与痘同。盖人在气交之中,故痘疹由外感而成者,类能传染,惟莫开其端,则其症不着,要未可以执一论也。惟内染外感,相搏而成,故欲发之初,未见红点之际,以微汗散之,未有不愈者。失此不汗,至于将出未出之时,其势已成,更欲汗之,虚者不能成浆,实者必成斑烂矣。可不审哉。

痘疹始于胎毒,继感瘟疫外邪,引动伏毒,势若燎原,危险万分,互相传染,为害闾阎,所以喻氏为之。痘因温疫而发,按外感六经而治,所以择无疫之时宣泄,可收十全,万密斋言之最精,管柽亦良,《痘诊定论》补方尤妙。近有引种法,由占拿氏发明原理,百无一失,仅行于粤东,尚未广布宇内。江浙之人,疑信相半,惜乎不能开通,奈何!能治外感疫厉,即能疗痘疮,喻氏创之于前,是济世之苦心,奈庸俗不知何!按:近牛苗引种之法已普遍。

预防预防之药,如古方油饮子、辰砂散、龙骨膏之类,人多用之未有效者,痘固不可以预治耶?然不治已病治未病,亦医所宜知。故凡值天时不正,乡邑痘疮盛发,或遇冬温阳气暴泄,至春夏之时,疮必大行,宜预以凉血降火之药治之,

则多者可少,少者可无,亦或有此理。今以经验一方附于后:

代天宣化丸

人中黄(属土,甲已年为君)黄芩(属金,乙庚年为君)黄柏(属水,丙辛年为君)栀子(属木,丁壬年为君)黄连(属火,戊癸年为君)苦参(佐)荆芥穗(佐)防风(去芦,佐)连翘(去心,酒洗,佐)紫苏叶(佐)牛旁子(酒淘,炒,佐)山豆根(佐)

先视其年所属,取其药以为君,其余主岁者为臣。为君者倍之,为臣者半之,为佐者如臣四分之三。于冬至日修合为末,取雪水煮升麻,和竹沥,调神曲为丸,外用辰砂、雄黄为衣。竹叶汤送下(按:此方即无效,亦无损)。

制人中黄法取甘草大者,不拘多少,用新竹一节,纳入甘草,仍紧塞无节空处,尿缸中浸七七日,取出晒干,听用。消毒丹、辰砂(飞过)、丝瓜(近蒂者,三寸,烧存性,为末),上各等分。

周岁以下一钱,一岁以上者二钱,蜜调下。或将鸽子及雄者煮熟,以辰砂搽上,令儿服之,亦可。

上二方大抵以凉血为主。余友孙元博又以生地黄、金银花、川山甲主之,亦妙。盖二药能凉血,而川山甲能水能陵,又可以引二药贯通经络而无阏也。

若人脾胃素弱者,更宜调其胃气,适其寒温,节其乳食,间以六君子汤加枳实、砂仁、木香之类与之,使胃气和畅,荣卫流通,其疮易出,亦易靥也。如或禀受元虚,则又宜以滋补化源为主、微兼凉血之药,如生地、金银花之类,气血既旺,虽即毒盛,亦自无妨。不宜过服凉解之剂,要在融通而已。

当痘疫未起之年,或天时不正、温疫流行之际,预服凉血降火之药,减泄伏毒,自能减轻伏邪,确有此理。余在京师旅馆,有滇南普耳莫君,亦来会试。谈及该处有神皇豆,能迎养供奉之,其所过之街,痘疹不作、作者可免夭陨,真神物也,相传系神农手植。并蒙赠一粒,试之果验。此言世人罕知,今特记之。

论痘起足太阳痘疹之症,大抵自足太阳经传变中来。盖痘疹虽非外感,却是因外感而发,故阳经先受病。与伤寒同。钱氏谓五脏各有一证:呵欠伸闷,肝也;时发惊悸,心也;

乍凉乍寒,手足凉者,脾也;面目腮赤,咳嗽时嚏者,肺也;惟肾独无症,以其位在下,不受秽也。此说似是而非。夫痘固毒甚,然亦自经络中受病,苟非坏症,岂有径尔入脏之理!至于肾独无症,耳、尻、足稍加冷之故。则以痘本火毒,而肾为水脏,水能克火,故火不敢侵之,非以其不受秽也。子在母胎之时,肾实系之,彻始彻终,皆肾用事,设有秽毒,肾当先受矣。然则缘何而知其自足太阳起也?曰:《灵枢·口问篇》治欠伸及嚏,俱补足太阳,是知欠、嚏皆太阳候也。《素问》又曰: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病烦心燥悸。寒水夹脊逆流,上逆丙火,正寒气流行之谓也。寒水逆丙火于面上,故面腮俱赤。是惊悸、腮赤,又太阳候也。至于咳嗽、寒热,则伤寒初起之对,亦多有之,未闻其以此遽谓为脏病也。曰:既与伤寒同,自太阳来,则何以无头痛、项强、骨节痛之症?曰:此属温热,受病既殊,辨症亦异也。

痘因外感引动伏毒而发。太阳,通体之经,故阳经先受,其始必由太阳,亦自然之理也。西士占拿氏发明引种法,以泄手少阳之毒,引种后永不复出,是良法也。

论汗下痘疮未出,疑似之间,不可妄用汗、下之药。盖妄汗则虚其表而难成,妄下则虚其里而易倒陷也。然亦语其平,示人精审耳。若语风寒外袭,应出不出,则汗剂亦可用也。如大便连日不行,烦闷狂躁,不与下之,宁不夭人生命

哉!是下剂亦可用也。况有不止于此者(明表里,别虚实。在表宜汗,在里宜下,补偏救弊,转危而安,亦治法之权衡,虚实之妙用也),《体仁汇编》云:痘疮逆者,宜以保元汤加牛旁子、芩、连、玄参、丝瓜灰、芎、归、连翘各五分,陈皮桂三分,白芍药一钱,防风、羌活、荆芥、前胡各三分,姜、葱煎服取汗,以泄其毒,开其滞涩。若七八日内,病势沉重,色白毒深,又用保元汤兼大黄、芒硝、枳实、朴、芎、归水煎,大下之,则里虚而毒反内攻;在里而汗之,则表虚而毒益难出。气血既实,毒虽盛而不足以胜其气血,则汗、下以泄其毒,而病自去矣。若气血虚而毒反胜之,则不惟虚人禁汗,即毒尽泄去亦决不能存活,徒负杀人之谤耳,要当精审也。

辨虚实不食,气促,腹胀,吐利,为里虚,四君子汤加减,甚者木香散。反此则实,不必服药。若脏腑热甚,大便秘,小便赤,腹满而喘,掌心并腋下汗出,诞言妄语,渴饮水浆,能食,而不结痂,宜以承气汤下之。身凉,痘疮根窠不红,顶陷,为表虚,黄建中汤加减,甚者异功汤。反此则实,不必服药矣。

吐利,气促,腹胀,为里虚;腹满而喘,二便秘,谵狂,口渴为里实。细心讨论,虚实判然矣。

验轻重发热轻则毒气轻,故报痘亦轻;发热重则毒气重,故报痘亦重。轻者不必言治,重者宜先解表,凉血解毒次之,及痘既出,盒饭温补气血,以助其成浆收靥。失此不治。

六日之后,无能为矣,审之,慎之!又有两耳后红筋起,明润者,其痘必轻;若紫红筋起而晦暗者,其痘必重;若大红虽微带紫,而色明润者,痘虽重无事,二者急用解毒凉血之药投之,亦重而变轻矣。

察验耳后红筋以辨轻重,最为明显易从。

肯堂医论卷上

惊风

《治法心要》云:常见一老医言:小儿惊搐,多是热症,若先便用惊风药白附子、全蝎、姜蚕、川乌之类,便有坏症,后有医幼科药,只作导赤散加地黄、防风,进三服导去心经邪热,其搐便止,次服宁神膏,神效。《治幼心书·序》云:五苓散,在诸家止用之解伤寒温湿、暑毒、霍乱,而德显于惊风、痰搐、疮疹等疾,通四时而用之。前同知衡州府事胡省斋,因其子惊风得疾,问之曰:五苓散何必愈此疾乎?德显曰:此剂内用茯苓,可以安此心之神;用泽泻导小便,小肠利而心气通;木得桂而枯,足能抑肝之气而风自止,所以能疗惊风。施之他症,亦皆有说。省斋深然之。此其善用五苓散也。

小儿惊风搐掣,医者视为一病,辄以金石、片脑、麝香、蜈蚣、僵蚕、蛇、蝎等剂,非徒无益,反增他症。德显则谓:有惊风而搐者,有风郁而搐者。惊属心,风属肝,而郁于气者亦有搐,陈氏所谓蓄气而成搐者是也,但未着其方。余因惊风,则随症施治。若气郁而搐者则用宽气治之,以枳壳、枳实为主。尝因患搐者仓卒求药,教服铺家散,而搐亦止,病家深感之,此又治搐之特见也。

惊者,痉也,痉有虚实之分,刚柔之别。急者宜清汗涤痰,世俗名曰急惊;缓者宜扶脾益气,俗谓慢惊。切忌妄用针刺,并误投金石毒烈之品。粤省钱澍滋回春丹驰名中外,然仅能治急症,若慢症误用,立见危殆。其仿单夸耀专治急、慢惊风者,是欲一药统治诸病,欲广招徕,岂不知无心杀人,已干天谴。奉劝该号速将仿单更正,造福无穷,生意从此发展,是所浓望焉。

按:小儿吸受外邪,先伤肺经,起自寒热、气粗,久延渐入心胞络,虽有微汗,而痰多、鼻煽、烦躁、神昏,切忌妄投辛香金石重剂,以致阴液消亡,热

势愈炽,正气愈虚,肝风陡动,则肢掣目窜,痉厥生矣,慎勿误认惊风,致多倾败。若能于病未猖撅之先,用辛凉开肺,继以甘寒化热、润燥、降痰,旬日自能平复。余历验多人,挽回谬误不计其数,特将温邪陷入,内耗阴液,肝风妄动,实非惊恐致病。每见病家惶乱,医者庸昧,妄投惊药,轻者重,重者死。忆自喻氏辟之前痉病之名,不啻大声疾呼,今尚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则草管人命,何忍缄默也矣。

肯堂医论卷中

论望色

望色之法,明莹者吉,昏晦者凶。然陈希夷云:凡色之无光者,不足谓之色。盖光即虚色,灾喜皆不成,不必断也。然则望色者,必于有光中分别明晦,以定吉凶,然后可耳。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四时判之,得时者生,失时者凶。四色之中,又须常带黄润之色乃佳,脾气无不在也。准头赤,肺中有火;耳半黑,肾中有邪;年寿赤,则心火炎;眼下青,则脾气逆也,由此而推,思过半矣。鼻准黄明,脾气强也;鼻尖青黄,淋也,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热也。

望而知之为之神,《内经》明堂篇言之详矣。

肯堂医论卷中

论芤脉

芤脉,今人多不谙其状。《脉诀》云:两头有,中间无。遂滋百世之惑。或云:无芤脉,非也。芤者,草有孔之名。

肯堂医论卷中

论人参

人参(君)气温味甘,甘而微苦。气味俱轻,阳也,阳中微阴。无毒。白茯苓、马蔺为之使,反黎芦,恶溲,疏卤咸。出上党、辽东者佳。其根状如防风而润实,春生苗,多于深山中背阴近假漆下湿润处。初生者三四寸,一桠五叶;四五年后,生三桠;年深者,生四桠五叶。

中心生一茎,俗名百尺杵。三月四月有花,细小如粟,蕊如丝,紫白色。秋结子或七八枚,如大豆生青、熟黄,又红。自二月、四月、八月上旬探根(李言闻考人参生于阴湿树林之中,着《人参考》言之详且晰矣),竹刀刮去土,暴干,无令见风。如人形者神。

又雷公云:大块类鸡腿者良。而今人又以莹、坚、润为上,有金井玉兰之号。

炮制凡用,勿取高丽及色枯体虚者。采得去芦用,如不去,能吐人。又丹溪云:若服人参一两,入芦一钱,则一两之参徒费矣。戒之。

主治《本经》云:味甘微寒(寒字误)。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金衔,一名鬼盖。按:五脏之正气不足,而乱气乘之,则心神为之不宁,故令虚劳之人梦寐不安,神不守舍。人参所以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以其能补五脏之正气也,正气复则邪气除矣。而时师类于补气之外,另求所谓清镇之药者,谬矣。

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消渴,通血脉,消胸中痰,破坚积。治肺气不足咳嗽,止烦躁,变酸水,杀金石药毒,令、人不忘,患虚而多梦,俱用之。

洁古云: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肺气喘促,短气少气,补中暖中,泻脾、肺、胃中火邪。然非升药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升麻一分、人参三分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火邪,茯苓为之使。又云:补虚用之,又能补胃,治咳嗽

则勿用,短气则用之。东垣云:人参甘温,能补肺中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肺主诸气故也。仲景以人参为补血者,盖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乃生,阳生则阴长,血乃旺矣。若阴虚单补血,血无由而生,无阳故也。

又云:治中汤同干姜用,治腹痛、吐逆者、里虚则腹痛,此药补之,是补其不足。又云:补气用人参,如气短、气不调及喘者加之。

海藏云:人参味甘温,调中益气,即补肺之阳,泻肺之阴也。若但言补肺,而不论阴阳、而寒热、何气不足,误矣。若肺受寒邪,宜此补之;肺受火邪,不宜用也。肺为天之气,即手太阴也,为清润之脏,贵凉而不贵热,则其为寒象可知。若其伤热,则沙参。沙参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精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治胃痹心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

人参味甘微温,补五脏之阳也;沙参味苦微寒,补五脏之阴也,安得不异。易老取沙参代人参,取其苦也。苦则补阴,甘则补阳。《本经》虽云补五脏,亦须各用本脏药相佐,使随所引而补一脏也,不可不知。

近世用人参者,往往反有杀人之害。富贵之家,以此为补元气之妙药,其身欲壑太过,藉参补养,每见危殆者,乃不明当用不当用之过也,况杂入温补剂中,则尤谬矣。世人仅知用参之补,而不知行气,徒形壅塞,不能流通矣。余用参一钱,必加陈皮一分,取效敏捷,参看治验录,即知其用法。

按:《主治要诀》谓:人参之用有三:补气也,止渴也,生津也。补气不必言,何为生津而止渴?盖脾气输于肺,肺气下降,津液乃生,犹蒸物然,热气熏蒸,旋即成液,故气不足则渴,补其气则津生而渴自止矣。能消痰、变酸水者,脾气不足,不能运化精微,故蓄而为饮,以人参补之,治其本也。疗肠中冷者,气为阳,阳虚则内寒,而人参补气也。止腹痛者,补里虚之效也。破坚积者,养正气,积自除也。止燥烦、治梦纷纷者,本经安,精神定,魂魄之功也。又人参助肺气,何谓能治喘嗽?人参实元气,何为能治逆满?此盖为因虚而致者。言正气夺而用之,则为补虚;邪气盛而用之,则为实实,要在精审而已。故洁古又云喘嗽勿用,戒实实也。余治一人喘嗽,服泻肺药,益甚;投以人参,一服而止,非谓喘嗽概不可用人参也。胸胁逆满,反胃吐逆,邪气方盛固不可用人参;然伤寒、杂病下后亡阴,胸中之气因虚下陷于心之分野,而致心下痞者,用导气之药,则痞益甚,须用人参补之。故仲景治胸痹,以人参汤主之,若实者,则宜枳实薤白桂枝汤也。胃虚谷气不行,胸中闭塞而下区者,用辛药泻之,则呕益甚,惟宜益胃,扬谷气而已。故胃反呕吐,小半夏汤不愈者,服大半夏汤与人参立愈。此仲景要诀也。今人不察病之虚实,不谙药之补泻,一遇喘满、呕逆之症,便谓有余,杂以破气之药投之,妄言气无补法,遂视人参若堇、鸩然,而病患亦遂束手待毙而无憾,可胜叹哉!三复经文,不觉缕。

肯堂医论卷中

论犀角

犀角,以黑如漆,黄如粟,上下相透,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佳。近人多巧伪,药染汤煮,无所不至,然亦易辨。犀不可见日并贮,若犯之,则色理粗燥。凡蜜犀角嫩者,以凤仙花染之。

犀有水、旱二种,以水犀为上。凡心、胆、肝三经之热,允为良药。

肯堂医论卷中

杂记

《梦溪笔谈》云:医用艾一灼,谓之一壮者,以壮人为法。其言若干,壮人当根据此数也;

若老幼羸弱,当量力减之,不可拘执以误人。

余幼时见水蛭,恶而溺之数四,化为水。又一日见之,以蜜一匙滴之,即缩不动,久之亦化为水。嗣后虽经阴雨不复活。二物之能制蛭毒如此(物性相制之理,不可不知,以备一时缓急之需,亦不可少也)。而昔人有蛭者,医者见之,乃极劳扰,惜乎其不知此也。又云:医者所论,人须、发、眉虽皆毛类,而所主五脏各异。故有老而须白、眉发不白者,脏有所偏故也。大率发属心,禀火气,故上生;须属肾,禀水气,故下生;眉属肝,故侧生。男子肾气外行,上为须,下为势。女子、宫人无势,则亦无须,而眉、发无异于男子,则知不属肾也。又云:四明生奉真,良医也。天章阁待制许元,江淮发运使奏课于京师,方欲入对而其子疾亟,瞑而不食,欲逾宿矣。奉真视之,曰:脾已绝,不可治,死在明日。元曰:观其疾势,固知其不可救,今方有事,须陛对,能延数日之期否?奉真曰:如此事可。诸脏皆以衰,唯肝脏独过,脾为肝所胜,其气先绝,一脏绝即死。若急泻肝气,肝气衰则脾少缓,可延三日,过此无药也。乃投药。至晚,乃能张目,稍稍复啜粥,明日渐苏而能食。元曰:甚喜!奉真笑曰:此不足喜,肝气渐舒耳,无能为也。后三日果卒。

所载各论,多采前哲指迷之言。以下高氏续补,乃增原书不及,细心研究。胜读书十年,识者自知。

酿酒之时,寒之则甘,热之则酸。酸则蛤粉、田螺之类投之,凉其热也;甘则以火绵包,而悬酒中,温其寒也。又有酒酸而以官桂、砂仁之类救之,亦医家从治之法也。

治大风眉发脱落

苦参(末,半斤)生槿皮(末,四两)

上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日进三服,清茶送下。

治天泡疮单方

用香滋一味。

治杨梅疮毒

羌活当归白芍药金银花牙皂(各五钱)冷饭团(四两,即鲜土茯苓)共煎服。若加蟾蜍一只、陈酒四两同煎,其效尤捷。

又治一妇,面目朝肿,腿足午后肿甚,六脉浮濡,诸治莫效,而乞余方治。此证由风湿而起,《内经》云:面肿曰风,足胜肿曰水。以麻黄、防风开表逐风,五苓利湿行水,十服诸恙俱瘳。

此即《金匮》所谓风水症是也。自此以下十三条,原抄本所载,殷氏校板则无,今从原本补入,以广智识。

又治一妇,面目、周身黄如染金,腹胀气促。始由果斋用仲景栀子柏皮汤治之,不应。

余诊脉濡而沉,此属湿蕴日久,水窜腠理,未能外达,郁湿化热而发黄,投以茵陈蒿汤加栀、柏、大黄,以泄湿热,外用金麟黑脊活鲫鱼七尾,剪鱼尾贴脐之四围,当脐勿贴,干则易之,未及四时,水由脐出,其黄渐退,如是旬日厥疾以瘳。

按:此法捷效。(寿)仿其方法,屡治屡验,缘世罕见,今特志之,以启后迸。然此方《准绳》中未载,偶阅《秘旨》,有一方与此仿佛。后质之椿田,亦云李冠仙用之,亦效若桴鼓,第不知始自何人,容再查明,以待博雅教政(澜

志)。

果斋治妇人吐血盈盆,诸药罔效,因思前哲有以血导血归源法,嘱其取吐出之血,瓦器盛之,候凝,铜锅炒血黑色,以绵纸盛放地上一周时,出火毒,研极细末,用鲜侧柏叶五钱,麦冬一钱煎汤,调血炭末五分,二三服,血自归源。屡验屡效。又,治吐血宜用苦寒者,有戒用苦寒者,尤当随症择用,未可执一以误人也。

《楼氏纲目》治吐血,皆用诸药炭,亦颇捷效。今以血导血归源,亦师其意而变化敏捷,取效昭着。

按:余治一妇,吐血倾盆,数日不止,目闭神昏,面赤肢软,息粗难卧,脉左沉、右洪,重按幸尚有根,此郁火久蒸肺胃,复缘暑热外逼,伤及阳络,致血海不敛,危在顷刻。因思止血诸药,着寒者多投之,必呕,乃变通成法,先用甘寒,冀其人胃清、上血止,再商二贴血止,亦创见也。服后夜寐甚安,血止,神清,惟神倦懒言,奄奄一息。脉虽稍平,右愈浮大无力。此血去太多,恐延虚脱之患,经云:血脱者,益其气。遂师其意用人参(七分,秋石水拌)、黄(七分,黄芩水炙黑)、归身(一钱,炒黑)、怀山药(钱半)、茯苓(三钱)、大麦冬(钱半,去心)、蒸北五味(七粒),和入甘蔗汁、梨汁、藕汁,服三帖,食进、神健而瘳。观此,知病有虚实,体有强弱,本难执一。但今人吐血,挟虚者多,而医者辄用苦寒,是昧于虚实,宜乎得愈者少而夭枉者多矣。今将八汁饮方附后,以备明哲商酌而教正之幸甚。又方:甘蔗汁、藕汁、芦根汁(各一酒杯)、白果汁(二匙)、白萝卜汁(半酒杯)、梨汁(一酒杯)、西瓜汁(一酒杯,生冲)、鲜荷叶汁(三匙),七汁和匀,隔水炖热,冲入瓜汁,不住口缓缓频饮。凡属虚火,转危为安,用之屡效。若非夏令,无瓜、荷二汁,即以梨、藕二汁,倍用天冬、百合榨汁,亦可代之。前方中人参价昂,可用真西洋参一钱五分代之。

消渴一症,今医惯用凉药,愈治愈剧。间阅孙东宿治一消渴,小便色清而长,其味甘,脉细数。用肾气丸加桂心、北五味、鹿角胶、益智仁而效。又一人,喜热饮而恶凉,大便秘,小便清长,夜尤甚,脉浮按数大,而重按更无力。余思此病,由火不能制水,故饮一斗,小便亦一斗,《金匮》言之详矣。今师其意,不泥其方,用肾气丸减车前、牛膝,加益智仁、人参胶糊丸,服逾月而痊。

按:消渴症小便多者,皆由火虚难以化水、故饮一溲一,上见口渴,而水不消。小便多者,每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获效;若属中消,每用黄草汤下其热,又不可拘执成法而不达变通以误人者。另有治验,详言之集,溢不赘,当参。

合脉症而研究,自获桴鼓之应也。曾忆《秘旨》云:大凡消渴,服药获效,必须戒食盐两月,可免反复。若不能食淡,方药虽良,终难永年。慎之,懔之!《秘旨》云:温热愈后,余邪往往归之于足,发热肿痛,不亟治,则痛甚而死者多,至轻亦成残废,幸也,名曰截足风。今附验方于后,以济斯厄。

广胶一两,入糟、醋、姜、葱汁四味,烊化成膏,摊绵纸或红布上,贴患处,痛立止(糟入醋中,将糟凿碎,调匀,滤出汁,去糟渣勿用。姜汁不必多,只用少许,葱汁较姜汁多一半,糟醋汁须三四倍于葱汁)。

按:此方曾治王木匠,年三十余,患温热二候,乞余治之,用白虎汤加味而瘳,伊芳未服善后药而赴任务。从事七日,发热恶寒,两足疼痛不能行、立,请同人抬至敝庐,诊其脉洪大而两尺濡细,知是温热余邪下注,已成截足风之危候。即用此方外敷、内服导赤五苓散以清余热,仅三日而病如失。后又治多人。皆获全瘳,今特拈出,广为传布。煎方以嫩桑枝五钱易桂枝,加淮牛膝三钱。鲜车前为引。

又云:切牙噤口,舌青面黑,汗出不休,手足寒过节,谓之真心痛。若全脑连齿皆痛,手足寒至节,谓之真头痛。旦发夕死,百难治一,皆直中之危候。

按:真心痛症,曾治一人:证势危,不忍坐视,用麻黄、附子、干姜、桂心各二钱,猪肝煎汤,频灌,渐次转温,死中求生之一法也。若真头痛,急灸百会穴数壮,再用乌、附、参各二钱,姜浓煎,吞黑锡丹三十粒,非此猛剂,不足以追失散之元阳,而散其外真之寒邪。余遇一急痧,证势仿佛,用上法以挽之而痊。皆属三阴直中危证也。

又云:凡病之未现,可以预测其兆者,如手脚心热,作渴,思饮茶水,或食已即饥,知将患发背;三年内眉眶骨痛,知将患厉风;如手指麻木三年来,必骤然中风。古人观神、察色、审脉象而能先识其病,所以扁鹊知齐桓之疾不可为矣。则非神乎技者,不能步其后矣。

按:《内经》云:圣人治未病而不治已病。能知色脉,可以万全,此之谓也。然今之医不及也,每有症象昭着,显而易见之,尚游移不决,若是者等而下之也。

成无已曰:凡厥,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温者,是阴经受邪,阳气不足,可用四逆汤;若手足自热而至温,从四逆而至厥者,传经之邪也,四逆散主之。至于六气之感,异于伤寒之传经者,惟舌较为可凭:阴症亦有黑胎、焦黄胎,然其胎必浮胖,或滑润而不枯。皆辨症之要法,尤宜三复斯言。

按: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余于六月中旬,治戴姓一证,体厥,脉虚,肢冷,周身赤点、隐于皮肤,口渴,谵妄。前医不明,妄用辛温回阳,几危,因辨之曰:此乃阳症似阴之象。况时当盛暑,拟用温热急下存阴法治之,以西洋参三钱、锦纹军三钱、枳壳一钱、生甘草八分、风化硝二钱和冲,服后得下黑矢如胶者甚多,小便赤涩亦减;以本方去硝黄,加连翘、山栀、银花,数帖而安。若非力辨辛温之误,岂不死于庸俗之手。而人皆以三阴症而不疑,吾所以知非阴症者,因口渴、谵妄、欲饮、舌苔焦黄而燥、肢体厥逆,乃热深厥深之现象,于是用河间温热例治之而愈。

虞天民治一妇,夜间发热、早晨即退,五心烦热,无休止已延八阅月。诊其脉,六部皆数伏而牢,浮取全不应。与东垣升阳散火汤,四帖热减其半,胸中觉清快胜前,连投二服,热悉退。后用四物汤加知母、酒炒黄柏,少佐炮姜,二十余服,热不复作而瘳。

按:夜热、脉数乃阴虚之候,若非明眼,直进滋阴降火而不疑,是抱薪救火矣。今因脉伏且牢、浮取不应,故用升阳散火得效。妙在炮姜合知、柏以清血分之热,而与阴虚治法有间,所以名医异于庸俗者此也。

《秘冒》云:一切感证,热入心胞、神昏谵语者,每用犀角、羚羊角、连翘、金银花、元参、生地、人中黄等味送下至宝丹,往往获效。其有热邪深入、发痉者,亦宜以此疗之。世人遇小儿患此证者,妄谓惊风,用针刺之,走泄真气,阴阳乖逆,转致不救。

按:神昏谵语、发痉,由于温热、痰、暑转变者多。世间无知女流,妄听妖言,谓是惊风,以针挑之,病势转剧者,多误人不浅。有等老媪或尼姑等,自名神于惊风,惯用挑刺,无知妇女奉之若神,以致虽受其害而不能知。特志之以示戒。

龚云林云:暑邪内干,往往忽然头痛、恶心,或腹痛、腰疼、偏身作痛,不治之,神昏、痉厥,朝发夕毙。惟用白虎丸一服,当时血散而愈。较之砭刺之耗损其血,不若此丸敏捷神效。方用千年锻石,刮去杂色泥土,研极细末,清水

飞过,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视痧之轻重加减,烧酒送下,真神方也。

按:此丸顺气散血,化痰消渴,为治痧之仙剂。又治心腹痛,及妇人崩漏、赤白带下,或久患赤白痢疾,跌打内伤,血不能散,服之均效。余恒合此丸以济世,获效果捷。千年锻石不可得,用古墓中锻石亦可。寒痧用酒、热痧用开水温服,随证酌用,切勿拘执。然痧胀由于十二经清浊不分,流溢于奇经,致奇经脉现,则为病也,乃邪气滞于经络,每见刮刺,开通经络,而效尤捷也。

《秘旨》载:目中起星,足气中热,宜将两足浸温水中,搓擦足心,引热下降,初起亟治。

另用白蒺藜三钱,煎汤洗目,日四五次,屡验。或用谷精珠代茶。数日即瘳。

按:目中起星,由于脾火上冲,肝热挟风凝结。或用碧云散搐鼻,散滞气,恒濯其足,使热气下降;或用新橘皮塞鼻中,约六时后即退。不可误用寒凉点药,致凝血不散,转生云翳。慎之。

王光庵杂着云:中食之证,状似中风,非详究病因,难取捷效。曾治一人,忽得暴疾,口噤难言,目不识人,四肢不举,急投苏合香丸,不效。因询其致病之由,曰:适方陪客,饮食后忽得此证。遂教以煎生姜淡盐汤多饮,探吐之,吐出饮食数碗。后服白术陈皮半夏麦芽汤而愈。此即食厥,若不问明致病之因,徒以痰药、风药治之,戕伐脾胃,而病日剧,是医之过也。

按:中食之证,亦各有致病之因,未可拘执一端而论。余少时文期匆促,每饭后无暇散步,录抄课艺,日无暇晷,饱餐后即倚案挥毫,因时患腹痛、胸膈满闷、便秘、痞胀,食不知饥,服保和丸及查、曲、米炭等不效。有一老友云:三世医验中,润字丸最妙。遂照方配合服之,便通,诸恙均瘳。陆氏润字丸功效甚多,略举数端以启后进:凡温热、湿痰等症,量病轻重,随宜增减分量,服之最灵、最捷,今特拈出。

肯堂医论卷下

三疟治验

张习可日间受微雨及风冷,疟发于暮,热甚,于夜遂成三疟,乞诊于师,用升阳济阴法,疟渐愈。奈不知调摄,元气未复,嗜欲不谨,九月中旬,疟忽增剧,六脉虚数。乃阴虚已极,而暑邪深入,最难疗治。师问难于余,爰思受病之原,当先扶正升阳。用生地、川芎、归身、白芍、炙草、干姜、葛根、升麻、柴胡、煨姜、南枣浓煎,于疟未作前,三时服一盂,四帖。后加首乌、人参各三钱,连服三帖,疟竟不作,代订丸方,以善其后。

治不沾沾于补虚,不斤斤于泄邪,而方药病情丝丝入扣,古谓成如容易却艰辛,非学识兼全者,曷能辨此。

丸方

制首乌(四两)大生地(三两)人参于术归身龟板猪苓炒芩川芎查炭(各二两)柴胡(一两六钱)淮牛膝(一两五钱)干姜山甲(各一两)甘草(炙,五钱)活龟(一个)

入砂仁末二两,煮取龟肉,同药捣匀,烘干,其甲、骨亦研细末,加入鲜荷叶汤泛丸,如麻子大,每晨服三钱,沸汤下。服完一料,精神倍于平日。

肯堂医论卷下

神水治验

魏子一患嘴唇干燥,皮渐裂痛,自服甘露饮大剂旬日,微获小效,而病成痼疾,乞诊于余。诊得左右两关脉弦而散,显是津液不能上滋,延成茧唇。

令内服滋液育阴,二地、二冬、元参、梨汁等为丸常服,外用神水点擦,日服一小杯,两月而瘳。

肯堂医论卷下

制神水秘法

用青铅熔化,散浇于地成为片,取起,剪作长条数块,一头钻眼,悬吊于锅。锅内置烧酒,之上仰张盆,盆与铅相近。锅下燃火,使酒沸而气上冲,放铅片,铅片上有水,滴下盆内,为之神水,取服之。以此水从下而上,能升肾中之水,救上之燥干也。

按:神水之法,古人方中亦恒有之,未言明制法。今果哉先生阐发其义,而方始显。

肯堂医论卷下

妇科验方

薛仲昂云:妇人有疾,两乳不嫌其大,月水不嫌其多,乃生机也。治呕血及诸衄下血等候,用猪腰子一具,童便二盏,陈三白酒一盏,贮新瓶内,密封泥口,日、晚以慢火煨熟,至初更夜分后,更以火温之。发瓶毕食,即病笃者,止一月,效。平日瘦怯者,并宜服之,男女皆效。真以血养血之良方也。

又云:前人以先期为血热,后期为血寒,然有或前或后者,将忽寒忽热乎?大抵气者血之母,气乱则经期亦乱,故调经以理气为先。

又云:怀孕六七月,因争筑,着子死腹中,恶露直下,痛不能胜而欲绝者,佛手散主之。

若胎不损,则痛止而子母俱安;既损则胎下而母全矣,佛手散方附后。

当归(三钱)川芎(五钱)益母草(五钱)

水、酒各半碗,煎服。停一二时,再进二服。此方安生胎,去败胎,历验之良方也。

又云:胎不动,而冷如冰,即非好胎。若以不动言之,好胎亦是伏而不动者,何可遂断其死胎也。宜服顺气活血药。

又云:产后忌饮酒,但服童便可也。童便为临产仙药,晕眩、败血中心,及血崩诸症,仓卒不及备药,惟儿初下地时,即与童便一盏,庶免诸症之患。一月之内,日服一盏,百病不生、他药皆不及此。

又云:产后百病,三者最危:呕吐、盗汗、泄泻是也。三者并见,其命必危。数症并作,治其所急。见二凶多,一症轻者无害。产后阴血虚耗,阳浮散其外而靡所根据,故多发热,治法用四物汤补阴。姜通神明,炮干姜能收浮散之阳,使合于阴,故兼用之。然产后脾胃虚损,有伤饮食而发热者,误作血虚,则反伤矣。故必先问曾食何物,有无伤损。有恶血未净者,必腹痛而发热;有感冒、外感者,必头痛而发热。若发热,饮食自调,绝无他症者,乃血虚也,可以补血。若胸膈饱闷,嗳气,恶食,泄泻等症,只随症治之。要知腹满而不痛者,断非恶血也,莫误。产后,用益母草锉一大剂,三两浓煎,去渣,加芎、归末各二钱,陈酒、童便各一盏,服之至再,则腹痛、血晕之患免,且大有补益,真治产之司总也。此方又名夺命丹,为历验之良方也。

产后喜咸爱酸,而致咳嗽者,必致痼疾,终身须自慎之。家传秘方有六,

简易而神妙特奇,世世保之毋失,方列于上。

种子丸五月五日拔益母草,带根阴干,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二丸,百日有效。

固胎丸

条芩(二两)于术(一两)

每服三钱。上研细末,砂仁汤下。连服而胎可永安(胎热重者,条芩加一两。于术用米泔水浸)。

保安丸五月五日,取益母草,去根晒干,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怀孕八九月,每晨服一丸,砂仁汤下。服二三十服必无倒产之逆。

催生丹用益母草四两,焦白芷、炒滑石、百草霜各二两,临产服四钱,芎归汤送下,效。

益母丹既产,用山楂末三钱,浓煎益母草汤,陈酒和童便调下,第一日服三服,二日服二服,三日一服,第四日、第五日山楂末减半,第六、第七日去山楂末,止服三味,第八日并三味不服,而百疾不生矣。历验。

坤元是保丹孕妇病,则胎亦病而随,则多两亡。此方能却胎病,使两无恙。方用飞青黛五钱,伏龙肝二两,二味研末,用井底泥调匀,涂脐上当孕处二寸许,干则再涂。此丹止可施于伤寒极热之症,不可概施者也。切记,切记!慎之,慎之!朱彦修治产妇阴户一物,如帕垂下,俗名产颓,宜大补气以升提之。用参、、术各一钱,升麻五分,后加归、芍、甘草、陈皮调之。又治产妇阴户下一物,如合钵状,此子宫也,气血弱,故随子而下,用升麻、当归、芎、,服二次,后以五倍子作汤洗灌皴其皮,觉一响而收入。

又云:大凡胎已足月,宜补助气血,为添水行舟,万无难产之厄,附录历验方于后。炙绵、熟地各一两,归身、枸杞子、党参、龟板(醋炙)各四钱,茯苓三钱,白芍、川芎各一钱,无论胞衣已破未破,连服四五帖,但用浓煎头汁,取其力浓也。

此方屡效,余恒用之,较世传二宝散佳良。

按:以上各条,出于薛仲昂集中,议论精纯,方多简效,询为女科秘笈,世罕见之。薛氏所纂,余亦未见其书,知者尤鲜,曾质之椿田兄,云:书名《坤元是保》,刊于正和年间,其方论本于《产育宝庆》而增广之,世渺流传,蒋亦未见原书,惟当日在阮太传丛书中,见其方论节要,是否质之明哲,订正以释其疑,而广医林之智识,拭目以俟之。

“阴阳应象大论”云: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此即五行生克之理也。

古贤治病每用之,有桴鼓之应。若文挚之怒齐王,华元化之怒都督,皆宗经旨;戴人、丹溪亦效其法,见于治案。然亦有不拘克制之说者,但得其意,不必泥其法,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按,自七情至肌衄,从《秘旨》节录,亦殷本所无,兹从原本补载备考)。

按:七情之病,其原本于五志之偏胜,其治仍由格致之从化,理固然也,故云:医者,意也。以其所胜,而能制其所不胜;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自《内经》、《难经》阐发于前,历代贤哲疏注于后,法良效捷,启迪后进,功非浅鲜矣。

韩飞霞《医通》有云;黄连、肉桂,能交心肾于顷刻,谓治不寐之灵丹,历验不爽。今特拈出,以启后学之悟。

按:前贤方法固良,要在对病,捷如影响。如上法,余治一妇,惊悸不寐,

已延半载,医治不效,乞余延医,尺脉微数,两寸浮洪,显是阳不交阴,卫气仅行于阳而不入于阴,故心肾不交也。即仿前法,用川连二钱,另煎待冷;桂心二钱,另煎待冷;用半夏、秫米各三钱,取甘澜水煎成,加连汁、肉桂汁和匀,乘温徐徐频饮,服后觉倦,至夜安睡甚酣,前患已瘳。稍有惊悸、改用补心丹加减而愈。足见方药对症,如鼓应桴,非虚言也。

《内经》有肌衄一症,谓之血汗。治之不得其法,往往血流过多,面色骤白,周身痿倦,气息奄奄而毙者多。兹特拈出,以备博采良方,而济一时之急也(此条与《秘旨》参看尤佳,方载《秘旨》,附录于下)。

用炒川山甲一钱,研极细末,重罗筛细粉,罨之,以帕扎住,即止;内服补血汤三帖,自愈。兹从《秘旨》录出,以济斯厄。余详治验录中。

按:肌衄一症,古无良法。余治友人杨兄,脑后发际忽出血不止、众皆然无法。余思与前症相符,亟用黄芩煎浓汁,俟冷涂之,渐收,三次而瘳,后亦不发。

庞安时有云:四时之中,有寒、暑、燥、湿、风、火相搏,喜变诸疾,须预察之。其饮食五味,禽、鱼、虫、菜、果实之属,偏有嗜者;或金石、草木药,素尝有饵者。人五脏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六腑亦有大小、长短、浓薄、缓急,令人终身长有一病者。贵者后贱,富者乍贫,有常贵,有常富,有暴富,有暴贫,有暴乐,有暴苦,有始乐后苦,有离绝,蕴结忧、恐、喜、怒。夫常贵后贱,名曰脱营;常富后贫,名曰失精。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精竭体沮;脱势侯王,精神内伤;情慕尊贵,妄为丧志;始富后贫,焦皮挛筋;常富恶劳,骄堕精消。离间亲爱者魂游绝所,怀者意丧,所虑者神劳,结怨者志苦,忧愁者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荡惮而不收,喜乐者掸散而不藏,此皆非外邪所中,而得之于内也。良工必预审问其由,先知脏腑、经络受病之所,可举万全;工不思晓,令五脏六腑血气离守,迫至不救,又何言哉。

又曰:阴阳虚盛者,非谓分尺寸也。荣卫者,表阳也;肠胃者,里阴也。寒毒争于荣卫之中,必发热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必不甚躁。设有微烦,其人饮食欲温而恶冷,谓阳虚阴盛也,可汗之则愈,若误下则死也。若寒毒相薄于荣卫之内,而阳胜阴衰,极阴变阳,寒盛生热,热气盛而入里,热毒居肠胃之中,水液丸之干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必蒸蒸发热而躁,甚则语,其脉浮滑而数或洪实;或汗后,脉虽迟按之有力,外证已不恶寒,腹满而喘,此皆为阳盛阴虚,当下之则愈,若误汗则死也。仲景载三等阳明,是阳盛阴虚证矣。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以此别之,若阴独盛而阳气暴绝,必四肢逆冷,脐筑凑痛,身疼如被杖,面青,或吐,或利,脉细欲绝,名曰阴毒也,须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生,然汗出而解;若阳独盛而阴气暴绝,必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班班如锦文,或下利赤黄,脉洪实或滑促,名曰阳毒也,宜用针泄热,服以苦酸之药,令阴气复生,然汗出而解也。

又曰:夫邪逆阴阳之气,非汗不能全其天真。《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枝、甘草、细辛、姜、枣、附子之类,能复阳气也;酸苦涌泄为阴,谓苦参、大青、葶苈、苦酒等之类,能复阴气也。酸苦之药,既折热复阴,亦当小汗而后利者。经云:身汗得之而后利,则实者,可汗是也。

华佗治法云:伤寒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身热、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随症发汗则愈。

庞安时云:凡发汗,须加裳覆腰以上,浓衣覆腰以下,以腰足难取汗故也,半身无汗,病终不解。凡发汗后,病证仍存,于三日内可二三发汗,令腰脚周遍为度。若病不解,便可下之。设令下后不解,表里邪亦衰矣,宜观脉证调治。七日内可期,正汗为善也。发汗后不可再行汗者,始发热恶寒,今不恶寒,但倍发热而躁;始脉浮大,今洪实或沉细数;始安静,今狂语,此胃实阳盛,再行汗药而死,须当下之。有人始得病,变阳盛之证,须便下之,不可拘日子、深浅、次第也。病三日以上,气浮上部,填都胸心,故头痛,胸中满,或多痰涎,当吐之则愈。

按:庞安时《总病论》所节十条,阅之令人耳目一新。所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汗下诸法,洞若观火,启迪后进,胜读书十年。惜乎全豹未窥,憾甚(澜志)!又云:若虚损及新产人,不能吐者,可服枳实散(枳实细末,米饮调二钱,日可三四服)。若有虚寒、手足冷及脉微弱者,枳实二两加桂枝一两同末之,如前服。

病五六日以上,气结在脏腑,故腹满、身重、骨节烦疼,当下则愈。若小便少,手足心并腋下不滋润,尚未可攻下,当消息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

又云:《素问》载两感于寒,其脉应与其病形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腹满,身热,不欲食,语;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口,不知人;六日死。言其六日死者,是脏腑荣卫或有所通行,故四日少阴与太阳俱病,五日太阴与阳明俱病,六日厥阴与少阳俱病,是重传得六日,死矣。其有三日死者,《素问》谓阳明为五脏十二经脉之长,其邪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绝,故死矣;

夫邪气盛则实,表里邪实,并领血气入胃,不通于荣卫气血,故气血随邪而尽,则三日死矣。其脉候,《素问》已脱,今详之:凡沉者,皆属阴也;一日脉当沉而大,沉者少阴也,大者太阳也;二日脉当沉而长;三日脉当沉而弦,乃以合表里之脉也。沉长、沉弦,皆隐于沉大。

凡阴不当合病,今三阴与三阳合病,故其脉似紧而大、似沉实而长,亦类革至之死脉也。

又云:伤寒一日,巨阳受病,前所说膀胱详矣。《病源》云小肠,虽则误其标本,其手、足阴阳自有并病者。故《素问》云:六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是表里次第传,不必两感,亦有至六日。传遍五脏六腑而死者也。《素问》云: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假令第一日脉不躁,是足太阳膀胱脉,先病脉加躁者,又兼手太阳小肠也。又云: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假令第四日脉静者,足太阴始传病也,脉加数,又手太阴病也。故六日亦能传遍脏腑也。躁谓脉数,静谓脉不数。用药则同,若用针,须取足与手之经也。

《秘旨》中载安常治验云:安常尤善针法。

有孕妇产,七日而子不下,群医治之无效,众以死置之。适安常过其门,病家求视。安常一见孕妇,呼曰:未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间,以手上下拊摩之,孕妇觉肠微痛,呻吟间产一子,母子无恙。有市医问其因,庞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能脱,投药无益。吾隔肠针其虎口,儿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

按:庞先生安时,为宋代良医,着《伤寒总病论》,东坡谓:真得古圣贤救人之意,岂独为传世不朽之资!盖已义贯幽明矣。奈沧桑之变,世渺流传,吾

师命予重校,付活字板印,附《正脉》以广其传。今择其要论数则,录于医论之末,俾后进知有其书,便于寻绎,济人疾厄,共登仁寿之域,则吾之志矣。果斋识。

《芷园治验》云:孟抒正君因怒发呃三日夜,急柬召予,以事夺,至未未往诊,盂抒愁容怨语,泣涕嗟苦。予诊之曰:来极迟,效极速!药进而寝。次日喜见曰:昨心欲裂,方治后事,以兄诙谐宽我耳,宁期一药而果效,真不解其故。予曰:予开肝郁也,内君特怒之,未畅气将入胃而不能,故发呃。予不治呃,用柴胡等条达木郁,郁解则止,暴病气全,故易愈耳。

积学日深,见病知源,况暴病正气未伤,故效骤速愈矣。

按:呃由怒起,冲气欲入胃而不能,则发呃。卢先生用柴胡条达木郁而瘳,未将全方药味示人,乃重道不肯轻泄治法,则后进未能效尤矣。今既用柴胡条达木郁,可隅反而知其余之药,亦不外薄荷、苓、芍、归、草等味,即逍遥散一方,以解木郁而诸郁均解。予治验中,亦仿鼓峰法师其意,不泥其方,用合欢皮、川郁金、枇杷叶、香附、橘络、金橘饼、玫瑰花等,随宜加减变化其方,每多获效。惟原方有白术一味,有壅塞气机、浊而不宣之虞,斟酌去之为宜。如苏梗、抚芎、茄楠、檀香、旋覆花等,皆可随症选用。至于名医用成方、必临症化裁,超越凡庸之上也。

又治白下:缮部戴养吾夫人恙,召诊,寸关不透,体常倦怠,眩运不食,胸膈痞满,予以为肝脾之气不伸,用八珍加升麻、柴胡,愈而体实。每病取前方服之,即安。后之瑞安之滇南,十五年皆倚恃焉。若稍加减,便不获效,养吾公解组林下,每过湘水,必得良晤,尝以夫人为信心此方也。夫人性静体浓,起居安适,是以气血不振而消沮,故于补气药中,加开提之剂,盖得其性情,如布帛、菽粟,若将终身焉者。所云信心二字,真为良药。世之任医,厌常喜新,安得恒守一方至十五年耶!信心二字,真为卫身至宝。近人厌故喜新,朝张暮李,广征方药,贤愚不别,遂致轻者重,重者危,是不知守信心之患矣。

来熙庵廉宪急柬召予诊。其侄力大,身体丰硕,伤寒已二十八日,人事不省,不能言语,手足扬掷,腹胀如鼓而热烙手,目赤气粗,齿槁舌黑,参、附、石膏、硝、黄、芩、连无不服,诸名公以言旋矣。予诊之,脉独鼓手,用大黄一两,佐以血药,一剂,下黑臭血一二斗,少苏,四剂始清。熙庵公问予:侄昏三日,所存唯一息耳,君何用剂且大且多,幸遂生全,敢问其说。予曰:治病用药,譬之饮酒,沧海之量,与之涓滴,则喉唇转燥矣。以若大躯壳,病邪甚深,不十倍其药,何效之臻?且此恙寒邪入胃,蓄血在中,其昏沉、扬掷,是喜妄如狂之深者也,不知为病,而望之为死,不弃之乎。夫大黄,未尝不用,苟投非其时,品剂轻小,一或不应,用心惑矣,宁能放胆而用哉。

此为阳明蓄血症,用桃仁承气重剂,方能克敌。然非学识兼全者,不能如是。

湖墅史大正君呕吐之声远及百武,脉之佐关鼓指不连于寸,两尺滑搏,于左独加,水饮不入唇七日矣,因为透肝之剂,断必孕男,药进而呕定,月足果产男。因问予曰:内子寒热大作,呕吐不食,人皆以伤寒治之,君独以为孕,其柴胡、白芍、吴萸、黄连虽未专用,何一剂而呕遂平?予曰,医名方脉者,须察脉以定方也。人唯伺其证,而不循其因,是以失之。

今脉具在,不为证瞒,因病发药,故其言验也。

尺中脉搏固知为妊,其关不连寸者,盖肝志专而郁,善怒万不善发也,郁之之既久而自发,振拉摧拔之象见焉。顺其性而伸之、调之,肝舒气平,恶自无

阻而呕自定耳。

恶阻呕吐,其因尺中脉搏,固以恶阻断定,治以舒肝气,顺其性而谓之,则呕自平矣。

闻于将尊堂丙午冬月心忽然如散而沉下,便不得睡,几三月矣。召诊,独左关弱不能应指,予以为肝虚须补其母,当立春始安,用熟地为君,茯苓、枣仁、当归、人参、防风、远志佐之,服二十贴,至其而愈。子将问:心散不寐,以属心经,何反以肾、肝药见效?而言立春日始应,请为分疏。予曰:此得之脉也。经曰:肝不足则恐,恐则气下。虽情志无恐惧,而气象似之,据脉按证,肝虚无疑矣。因肝不足,先其令而疾作,补母生脾,待时而元气乃复,岂得以心散。便属心经,是非心散也,乃心见身中气散之象耳,则散非病。设心脏病则病矣,又何能自见其散哉。

补母以益子,是隔二之治。言立春始愈,乃肝脏正气旺而邪自退舍矣。

汤梅生病腹痛,痛则绕脐有形,甚至欲死。人皆谓生气独绝于内,似有不起之虑。予诊之,关脉近尺有滑,拊之胀痛,气羸颇乏精彩,因用枸杞为君,白芍、茯苓、肉桂、吴萸佐之,六剂痛止,服《瑞竹堂方》四制枸杞丸一料,竟愈。黎茂先举问何疾,予曰:脐疝也。疝气引阴,原无斯症,然疝考有形之痛而有所止之处,故字从山,不必定引阴也。疝本厥阴肝疾;其状若死,亦厥阴证,故用温补肝药,生气自复,不致内绝。此案贪天之功,予为可作起死一则看也。

脐疝乃厥阴危险之候,治以温补,是从根底而治也。

李姓,口舌生疮,几三年矣。脉浮细急数,按之空虚,而尺尤甚。用薛立斋肾虚火不归经法,以加减八味丸料,二剂即愈。此案初试立斋先生法纪,其捷效如此,为近世高明之家独出奇见、欲超出规矩绳墨之表,不知视立斋为何如?永嘉何介甫文学,性沉静,病脾数年,饮食少啖,精神萎悴,辛酉七月就诊。两关软弱,不透于寸。用参、苓、归、芍、陈皮、防风、甘草数十剂,至九月始归、遂喜啖肥浓,数年之疾脱然。壬戌春,再过钱塘,携美人蕉、佛桑花赠遗特盛,问曰:子疾有年,补脾、补肾,法非不详,而未之效,君何从平易得之?予曰:君疾在肝,非脾、肾也。凡诊病者,当穷其源,无为证惑。如饮食少,虽关脾胃,其所以致脾病者何?故此自当审考。今君两关脉弱不透于寸右,固脾虚明矣,而左则何应此。盖脾体不足,而脾用不行也。何谓脾之用?肝也,星家取克我者为用神,脾体无肝木为之用,则气血便不条畅,运化迟钝,而脾转困矣。自秋令金肃,肝更不伸,予为补助肝木之气,使之扬溢,则脾土伸舒,精神油然外发,虽不治脾,实所以治也,安用奇特之法哉!予正恐不能平易耳,平易之言,学之所未熊者,今请事斯语。

名医治病,必求其源而辨其脉,不为外证情势所惑。补不足,损有余,本经旨以立方。

吴叔显上舍庚申三月生疮,眼药疮愈,而喘急殊甚,十日不能就枕。予往诊之,先用开肺发疮,次用降气补肾,断其二日当疮发,五日当足肿,六日当出水,十日可喘定、就睡。嗣后足牛二毒,三月始复。秋之日,下就国学读书。次年七月,偶以伤风微热,左三部脉唯隐隐见,饮大剂人参、归、木、甘草,十帖脉方起,二十帖如常。十月再感,左脉更不如秋,但微热,而起居如故也。三月就枕,七日头痛如破。因告其兄,极道秋病之危,今若昏沉,决无生理,彼尚疑余言。九日,果微昏谵语;十二日,不识人;再七三,死。其族昆问曰:叔显昨岁垂危,君言变证,历历如响,幸全生焉。今冬示微恙,果应君言而殁,其证、其因,为一为两?答曰:叔显骨气天弱,肾精不全,其疮亦从肾发焉;不知而用

发散药,元气转耗,疮毒内逆于肺而喘。予用四逆散使太阴气开,疮遂外出;用六味料,使少阴纳气,息遂内匀,清升浊降,足肿生痈,病都外出,是以生也。今秋左脉不起,知元气内索,不堪左旋矣。比起而再,戕贼之病,发于骨髓,所以脑痛,因之遂昏,乃内关之证,气独内绝,是以死也。论其根本,出皆于肾,是一非两,不在证之轻重,为异同也。此案辨治精详,非深于《灵》、《素》之蕴,所不能道也。

少阴肾虚,元气内索,是内关危证,生气内绝,不治之症矣。

蜀富顺孝廉阮太和讳士肃,病疠吴山下,召予诊。披衣强坐,对语甚壮,神气则内索也;

身热进退,舌胎黄而浓,盖自吴门受寒,以肉羹为补,而对啜之,遂缠绵及月余。用疏散轻剂,热退,又复强啖,再热,不能起坐。予时之富春,五日归诊之,谵妄呼笑、不识人已三日,形骨立,汗雨下,内热特甚,而胸胁之热,扪之烙手,第脉尚有神。予用人参八钱加四逆散中,一剂而谵妄定,三剂而热邪清矣。自言其神魂穷天之上、极地之下,飞扬奇变,得太乙神符召之,始得返生。愈弥旬,方啜粥。病中自为之记别时间,药状。余谓此寒伤心气,荏苒厥深,而凑于胸也。缘以不第南旋,病淹中道,骨肉之音,虽近实违;药石之给,既缺且竭。心已伤矣,又反复再四,汗液多亡,内无主宰,热遂入胸。胸为心主之宫城,精神因而涣散,是以游魂为变也。用四逆使热外出,加人参俾神内凝,气复邪散,是以生耳。

始由气郁不舒则伤肝,继则强啖伤脾,是以精神焕散,游魂为变。用四逆散退逐外热,加参以益元气。

富阳周妇、马女、皆少年,水肿,肢体洪盛,胪腹膨胀,水道不通,饮食绝口,有以为疸者,为臌者,为气者。予往诊之,以药不克济,乃针足上,出水皆石余。次日胀小减,三日大减。足尚肿,又针之。令服八味丸,以温其肾。期年皆孕,周善调护,子、母两全;马失调护,子、母俱毙。此盖肾中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遂聚水而病作。饮食、汤药用水,而不能导之,辗转助长,乃致于此,非针去水,则菀陈之淤,何从而泄。水去肾衰,非温补之则浊凝之阴,必致复聚,肾中之火大复。然周身之阳气有蒂,天癸自行,生育可必。如流离之后、所宜爱养,得之则生聚,否斯待毙耳。

盖肾中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遂聚水致病,是此病之源也,《内经》有聚水而成其类是也。

庚申腊月二十七夜,予患腹痛,恶寒,泄泻,平旦且止,至暮复作,明日又止。至改元五日,肛左微痛。起因房室,意为肾泄,服四神丸一大剂,泄、痛竟止。早间肛左稍有核,其痛渐近尾闾,暮痛不可反侧。次暮以水化熊胆涂之,立觉凉气直上肺左,痛亦渐缓,略堪展转。

中夜吐痰,痰内见血一二点,辰时痔出白浓脓,竟可起坐。十一日早,与人多话,方栉发,血从咳至,作意忍之,气定且止,煎六味丸料服,亦以肾虚也。暮就枕,夜半睡觉,血即上涌如潮,喘声如锯,进童便及六味煎药,气稍定,才闻姜汤,气触鼻,血即随涌,平旦始缓。夜再发如前,凡假寐片响,背心蒸热,醒即血来咽喉,如截断,一涌盈掬,心躁急乱,欲多语言,声一响而血至矣。十三早议,下莫敢应,至晚势急,似无生理,乃用泻心配血药下之,不应。夜方大雪,点水成冻,用水调大黄末服,转欲去衣被,啜芩、连苦药如甘旨。至五更,强进清米饮、药力忽转,解黑粪瘀泥臭秽不可近,凡三次,血来之势少平。十五寅时交立春。建宁老莲煎浓汤,呷之甚美,少间足心汗出,次手心出,次背心蒸

蒸欲出,一日安和。至暮,以多语言,吐鲜血数口,颐儿引仲景义,以赤小豆、连翘合泻心方法服之,觉上身气即开,脐以下不动而闷,汗出似前者,三日血亦渐减,二十外,大便自解如青泥,次解如铁弹者二三枚,血方净尽。嗟、嗟!未解之前,几至不免,汗出之后,始有生机。

追思病发之由,十足曾暴怒,顿足叫呼,气喘如食顷。腊月十七,围炉露坐大半夜,指爪朝来尽折,方旬遂病。盖自十月,便不能构思,看书亦不深入,近觉神思昏瞀者,浃旬病乃大重。余作医二十年,治吐血证众,往往起其危疑。及自罹此,便无主脑,如因房室起病,泄泻在夜,服四神而病已,益信为肾虚不疑,岂知服四神、六味,反为助长,以致病甚(起病始由暴怒气郁,凝其血脉;继因夜坐受寒,加以炉火外燔,是以寒气愈凝,血液受焚,留瘀之源也。必用逐瘀,折其锐气以除病根,为探本之治。致祸之因,实为四神、六味之遗患耳,所以用药不能偏执一经而论)。若非偶中仲景方法,死不免矣。原余之疾,本于寒伤阴分,而寒水之气,当乘心火,阴分之邪,宜应迫血。用补肾、血剂,偏助寒气,愈凝血液,火故暴焚,血留转瘀也。立春阴分汗出,势自然解,瘀秽下尽,血方始清。初以微寒,竟成大祸,用药之难惯见,且误如脏毒之疼痛,吐血之喘急,须认其原从寒生。但当未解时,纵有人指出其端倪,恐自亦不信也,而况不知医者乎!故审疾处方,不可执定规矩。今人知其吐血,便用止血、行血、顺气、降气种种方法,岂非妙理,若不深中肯綮,反成毒害,慎之、慎之!病愈四十日,方能策杖,盘室中。出寄素芝禅室,静言思之,殊自可愧,简出成案,用供博采。

按成,客读之,难曰:吐血之因,起自于寒,容或有之;血涌之状,以为非火,实难深信。且水之与火,不可同语,主何说以通之?余曰:人生气交中,平时唯一太极,内含阴阳五行之妙,不可得见其端倪。病则偏而动,阴阳五行,自相摩荡,如止水之风,自有波澜也。设若受寒,即见寒之气象,便是波澜内撼其机,变现倾移往复之相,所谓一而二矣。故人伤于寒,则为病热,热则火反病也。受一分寒,倒见一分火,寒则十分,则火有十分者,势也,理也。吐血固为火象,其所以然,实寒气抑之、鼓之,而火始有力,病之本源不在于火,而在于寒,明矣!岂得竟以象火而归重于火耶。治病必求于本,必审于内,毋以形似害其义也。

客问:伤寒当分六经,君之吐血,属之何经?曰:寒者,冬时之令也。人病因此先动气化,余病在气化中,论之不入经也。入经便有定位,便可标法、指示,自是伤寒一家,宜应别论。余初冬怒甚,盒饭动血,虽不呕出,血奚其清;而寒复伤荣,药偏补肾,其滔天惊人者,势使然也。

客问:设以为寒,何不发散,而以苦寒下之实有,似乎治火矣;又用赤小豆、连翘者何义?啜莲肉汤而得汗者,又何故也?曰:寒之害人,当分阴阳、表里。余受寒于夜,夺浊其血,故邪凑其阴,而阴属有形之荣,所处深密,非表病之当发散者也。寒凝火郁,理必炎上,非苦寒之味,从火之性而使之降,其热未可服也。火热郁勃,势虽燎炎,原从制抑所生,须作不足论之。仲景云: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泻心者,泻血分有余之邪,使之相平乎不足之气也。心有不足,血无所主,兼并夺蓄之瘀,郁遏盛甚,而致暴焚,载血上行,仓皇妄,非下有形,安克效哉!顾苦寒下法,似乎降火,不知火之成患,政在不得上炎。有形能去火空,斯发心气无虞,不足之从来,实在坚凝闭密之寒,火得疏通,安问坚凝闭密者乎?则奚为治火,实散寒也。其用连翘之易散,假赤豆之色同,皆欲心气之开,自无坚凝之害。至若莲得夏气之英华,子中复含甲,用

透心之端倪者。心气偏郁于阴,透之还从阴出,又汗为心液,而从手足阴分外发,则莲子之用,若神助焉(其发明原理处,精透极矣)。

客问:四神一剂而泄、痛止,六味数进而喘急平,已见成效,何得以为助长也?曰:余疾之来,始于盛怒,成于受寒,发于房室。三因较之,二分有余,一分不足。今以四神之坚固,六味之填塞,则肾平矣。而寒水合德,严凝甚深,抑火燔,非无所自;且药石之力量,气血之转移,只在毫芒之间,可轻试耶?助长之言,识法自惧耳。

客问:睡觉火涌,源从何出?此从胃溢出,虽有咳喘,非关肺也。若自喉来,为真脏证,断无生理矣。曰,胃经虽多气多血,吐时盛甚,中有几何能若是耶。盖此从胃出,非胃中来。第自暴怒伤肝,血藏之机不无沸扰,况是冬时闭藏不密,浸至于寒,荣遂大沮,周身之血,不凝而浊矣。人卧血归平和,肝乃纳之,今其浊矣,遂会流于胃海,醒时生气上升,乘之汛滥满出耳。

客曰:闻姜便吐,亦生气之升乎?曰:血流在胃,缓因药力,姜气辛烈,触彼将来之势,遂复涌起,无足怪者。

客曰:未吐血时,先见神昏者何故?曰:此蓄血之征也。血在上则喜忘,在下则如狂昏,正喜忘之别称,躁妄如狂之气象也。心主血,又主神,血无主则妄动,神无主而狂与忘随之矣。

客曰:心气不足,与脉合否?曰:从病以来,脉气弦弱,独左寸不透,正气不足之征;而弦则肝之变动、为寒外束之象也。

客曰:吐血之因于寒,义有三;隅之反,则风、暑、燥、湿四气亦可例之否?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气一而已。因时之化,则有六者之别,实五气耳,谓之同品。可以因寒,自然四气亦可例之矣。然亦可以推深而论。如吐血,病之一证也,则凡可以证称者,皆当用五气贯之,此则万病之肯綮也。

客曰:病若亟时,脉已散乱,当主何者用药?曰:此当据证,不必脉也。方此之际,生死在指顾中,如两军相敌,非此则彼,余在主将,有胆力以持之耳。念昔曾治一通家子,暮方吐血,心烦目眩,眷属环绕,惊惶扰乱,余乃遣其眷属,一手扶掖,一手与药。久之自烦而运,乃按胆隐忍,坚持不失,俟自安定,再与调护,遂得转危为安。可见主之者,须要大有力量,拼身向往,病者方有根据怙。若不按胆、不耐性,顾己身罔顾人命,呼吸之间,便分生死,安可忽诸!按胆隐忍,坚持不失,是救危之至言。古医治病,在抱,拚身向往,遂可转危而安。

近世之医,虽负盛名,偶遇症象稍危,即弃而罔顾,畏首畏尾,自己保名,不肯担任丝毫。若是者存心太忍,岂与寇盗何异者哉。

按:卢不远先生所着各种,其语多另出新义,兹编亦系抄藏秘本,恐湮没失传,特附录之。

大医精诚原文+译文

大医精诚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

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駚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 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 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医易时代易学题库

医易时代“易海云踪”题库——易学 简单题 1.请说出四象及其对应的方位与季节。 答:东:春季;南:夏季;西:秋季;北:冬季。 2.请说出四象相对应的阴阳属性。 答:东:少阳;南:太阳;西:少阴;北:太阴。 3.请说出五行及其生克顺序。 答: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生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之中“生我”者为何?“我生”者为何?这被比喻为什么关系?请列举出五行之中的此种关系。 答:“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母子关系(《难经》)。 5.请说出人体五脏所分别对应的五行。

答: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 6.请说出人体五腑所对应的五行。 答:木:胆;火:小肠;土:胃;金:大肠;水:膀胱。 7.请说出五季所对应的五行。 答:木:春;火:夏;土:长夏(四时);金:秋;水:冬。 8.请说出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 答:1、取象比类法,2、推演络绎法。 9.请说出在五行相生规律指导下的中医治则。 答:“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10.请说出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 答: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 11.请说出在五行相克规律指导下的中医治则。 答:抑强和扶弱。 12.请说出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答: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

中档题 1.请说出阴阳的空间(方位)。 答:阳:上外左南天;阴:下内右北地。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和阴阳自和与平衡。 3.五行特性为何? 答:“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4.上古三式是哪三式? 答:太乙,遁甲,六壬。 5.三式侧重点为何? 答:太乙:预测天象自然灾害国运;六壬:预测民间民事;遁甲:预测环境是否有利。 6.十天干中“丙”的类象为何? 答:丙,通明之火,炎烈之火,如太阳一般光照万物。

大医精诚浙江中医学院的演讲稿

1大医精诚浙江中医学院的演讲稿 大医精诚开篇--应邀在浙江中医学院的演讲(2004年11月5日晚)居然有这么多老师在场!你们都是在学院搞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很辛苦,尤其在西医阳亢中医阳痿的现行难堪环境下,搞中医药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更为不易。对此,我向你们表示敬意。如果时间有充裕,我应该能够把我数年以前对中医药教育界和学术 界的进言和思考贡献给你们,供你们参考。但此之前,我的演讲还是针对咱们的学子--在座的未来的大医们。 未来的大医同道们: 由于参加上个月刚刚在杭举办的"全国名中医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之江度假村,2004年10月18-22日),你们当中有数位铁杆中医学子结识了我,因而才有了今天这个演讲,这是一个多么殊胜的因缘! 我,何许人也?重庆一个穷乡僻壤、半是师承半自悟的山野土郎中,一个没有耀眼的教授、博导头衔的"棒棒军"。大家都看过咱们重庆那部著名的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吗?棒棒军,就是带着缚有绳索的扁担或挑棒,给人担货以挣钱的进城农民。我就是棒棒军,不过我是咱们中医界的棒棒军。在中医的存在早已危急到了需要挽救的程度的今天,在中华民族需要为中医唱国歌的时候,一方面,我一个土郎中棒棒军能应邀站在这里作一个演讲报告;另一方面,竟有这么多学子(近400人)来听这个报告,其中还有两位是刚刚从南京中医药大

学专程赶过来的韩国朋友;并且,就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来不及赶来这里听讲的一大帮台湾学子,也邀请我明天到他们学校去聊聊,作为已面壁十年的中医棒棒军,我由此欣然看到了咱们中医的希望。 我的演讲主题,是唐朝大医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一篇文题,大家在《医古文》里已经或将要学到,那就是--"大医精诚"。这个主题,我准备了六个部分:一、我的医道因缘,二、学医从何入门,三、中医拯人不死,四、怎么特别用药,五、对中医的反思,六、如何成为大医。这六个部分,预计演讲的时间,至少需要六个小时,但是由于时间仓促紧迫,加之主办者事先告知我主要针对中医入门者,又怕你们坐破了屁股我要负责,所以本准备作六个小时的演讲,就只好改为今天晚上的三个甚或两个小时。这短短的两三个小时的演讲可能没有广度和深度,信息量不大。但是如果大家和我有缘,咱们以后有的是机会。那么就象日本鬼子说的,はじめまして,咱们今天就算初次见面吧。 今晚的演讲,不用说,只能是整个主题演讲的开篇,即"我的医道因缘"和"学医从何入门"两个部分,后边的四个部分,咱们就罢[优论论文]了。 我在演讲的时候,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插话,我喜欢和你们面对面地交流。当然,也欢迎你们把问题集中起来,在我似乎一言堂的演讲结束以后,统一问我,我们留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互动的双向交流。大家看选择那一种?......好,下边我就开始讲第一个部分:我的医道因缘。

大医精诚原文

大醫精誠 唐·孫思邈 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已。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髒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麤至淺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学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凡太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淒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行跡之心,如此可做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自古明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

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淒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盼;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醽醁(língl ù)兼陳,看有若無。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病人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斯蓋醫之本意也。 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害之。尋此貳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 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衒功能,能諒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濟,故亦曲碎論之,学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

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对照+唐

大医精诚唐?孙思邈 晋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已。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則是含灵巨贼。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非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qin二声)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línglu美酒的意思)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zi)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chai四声)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贰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眩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医生精彩的演讲稿范文

【演讲稿】 大医精诚演讲稿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为医而生、大医精诚》。 12年前,因为服从高考志愿调剂,我阴差阳错的到了医学院,从此开始了我的医学生涯。至今,我仍深刻地记得母校的校训大医精诚。当我第一次见到这个校训时,我是一脸的茫然。老师解释道《大医精诚》是出自我国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经典著作《千金要方》。书中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医者,要精于医术;要诚于人品。尽管老师详尽的讲解,我仍然无法体会其中的深刻要义。 然而,当我走出校们,从医不久,我就经历了一次此生难忘的抢救。那是2007年的冬天,我还是一名在儿科轮转的见习医师。一个平静的夜晚,我跟随上级主管医师值夜班。突然,120急救车送来了一个弃婴。当我看到这个孩子的时候,被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孩子浑身湿漉漉,脸上血肉模糊,哭声愈来愈小,呼吸越来越弱。原来这个孩子被遗弃在野外之后,被雨水淋湿,哭声引来一只野狗的

啃食,幸亏被路人及时发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时的惨象,旁人简直不敢直视。可是,上级医师、我还有两个护士没有半分的犹豫,立即进行抢救,接上人工呼吸机、输血输液、缝合伤口、换掉脏衣物。 经过3个多小时的抢救,婴儿呼吸心跳渐渐恢复正常,生命转危为安。看着这小小的生命,恬静的睡在温箱里,我却久久不能平复。原来,每个人鲜活、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就像娇嫩的花朵一样绚丽,一样脆弱。人世间,只有医者的仁爱才可以托起生命的希望,只有医者的良心才能滋养生命的美丽。医生不再仅仅是一份谋生的工作,更是性命攸关、生死相托的使命啊。那当初的校训大医精诚,则成为了一句永远警醒自己的铭言,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 目前,全国人口已经接近14亿,而全部的医生护士加起来也才不过900万。14亿与900万的巨大差距意味着中国的医护人员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我强烈的感受到做为一名白衣天使承担的巨大的责任,我深切的知道要做好一名大医精诚的医生的艰辛与不容易啊。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夫!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面对着普通大众、社会舆论在质疑医生的操守、拷问医生医德的时候,在压力山大,执业环境很差的情况下,我们的中国医生、护士们选择的依然是坚守、坚持、再坚持!我们坚守着救死扶伤的岗位,我们坚守着大医精诚的情怀,我们坚守着为医而生信念!

岳奇峰 易医文化

岳奇峰教授倡导的六字诀内外兼修养生法 2009-11-08 08:55 更多岳奇峰教授的观点,请参阅:易医文化知识点滴备忘 六字诀:是一种祛病延年的呼吸吐纳法,根据四时、五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祛病延年。此方法用“嘘、呵、呼、呬、吹、嘻”六字,分别与肝、心、脾、肺、肾、三焦等脏腑经络相应,某经有病, 即用相应之字调之,可防患于未然,调治于方始,简便易行,疗效显著。 岳奇峰教授认为,六字诀通过人体呼吸吐纳方法,呼入自然界之清气,呼出体内之废气以祛浊,为进一步扶养脏腑之元气打下基础。 一、嘘字治肝病法 嘘,读(xǖ)。嘘气功可以对治目疾、肝肿大、胸肋胀闷、食欲不振、两目干涩、头目眩晕等症。 二、呵字治心病法 呵,读(hē)。呵气功治心悸、心绞痛、失眠、健忘、盗汗、口舌糜烂、舌强语言塞等心经疾患。 三、呼字治脾病法 呼,读(hū)。呼字功治腹胀、腹泻、四肢疲乏、食欲不振、肌肉萎缩、皮肤水肿等脾经疾患。 四、呬字治肺病法 呬,读(sì)。呬字功可清晰肺经郁热治疗咳嗽等肺系疾病。 五、吹字功补肾气 吹,读(chuī)吹字功治腰膝酸软,盗汗遗精、阳痿、早泄、子宫虚寒等肾经疾患。 六、嘻字功理三焦 嘻,读(xī)。嘻字功治由三焦不畅通而引起的眩晕、耳鸣、喉痛、胸腹胀闷、小便不利等疾患。 六字诀呼吸中的口型由口唇、牙齿、舌头以及两腮的综合活动而形成,鼻吸口呼,用顺腹式呼吸,六字诀呼吸锻炼是在呼气时发出声音,因此要求用鼻吸口呼。而且由于重在用发音调理脏腑,故呼吸的重点在呼气而不是吸气。锻炼时可以不管吸气,只细心端正口型,控制呼出的气流即可。此外,为了更好地发出声音、把握气流,六字诀呼吸要求将呼吸支点放在腹部,采用顺腹式呼吸的控制方法。 附:怎样练好“六字诀” 岳奇峰老师倡导用"六字诀"内外兼休养生法,如何练好六字诀呢,下面是从网上收集来的相关说法,作者可能是胡天武,仅供参考。 第一、练好预备式----松静站立 预备式的要求中需解释的:1、“头顶如悬”:好似在百会穴(在头顶约两耳廓尖连线之中点)处用绳子吊起之意;2、“含胸抜背”:就是胸部微缩内含,同时背部撑圆;3、“沉肩坠肘”、“松腰塌胯”及“双腿微屈”:如肉坠感;

为什么说“医易同源”

为什么说“医易同源”? 医易同源中的“医”是指中医,“易”是指易经,“源”是指天文历法,而人类文明始于天文历法,所以就有“医易同源”的 说法。要准确理解“医易同源”,首先需要了解认识易经。河 图洛书是易经象数模型的前身上古时期,伏羲氏观象授时,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成卦。羲皇对河图洛书进一步推算具体化,就变成了八卦。易经中的每一卦,代表着 天地变化的一个象,说的是一个大的时间序列中,阴阳相合所推动出来的变化。卦中的每一爻,又包含着一个小的时间序列中,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群经之首之易经易经的思想是华夏文化的总源头,中国其他各家思想均源于易经。用阴阳术数的象数模型,就可以概括整个世界。既然有了阴阳,那么随之而来问题就是,阴阳从何而来呢。阴阳因天地而生,那么天地又是如何而来呢。这个问题,就需要用道的思想来回答。道者万物之宗,生天地,育万物,化天下。万物本 来都是不存在的,是天地的阴阳二气,创造了它们。天地,也是由阴阳所生,那么同理可知,天地本来也是不存在的,一定是有其他的东西创造了天地。这就有了《道德经》中,无生有的概念。那么无既然能生有,那么无又是从何而来呢?无,从一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来。这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就是道。道从何而来呢,道不生也不死,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道从道中来,它只效法自己,这便是道法自然。有了河图洛书和八卦,华夏人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做到了然于胸。不仅能够理解万物是怎么来的,也能理解,万物即将会怎么没的。也能够根据现在事物的阴阳状态,来推知,它未来的下一个状态会是什么样的。中医的思想源头是易经中医的四大名著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最高经典,世人不读内经,用伤寒的方剂思想来总括中医,甚至把中医等同于中药,这是非常文盲的。《难经》思想承自《黄帝内经》。有人把《温病条辩》列入中医四大名著,这不合适,它只是道的一个方面,这种只能叫方医。 《黄帝内经》至道之宗,奉生之始。这是一本教人怎么不生病的书,是真正的中医,上医。《黄帝内经》讲的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以预防为主。只懂得喂人吃药的医书和医生是下医。今人认为,这本书是众人集体创作的,这种言论,完全不懂中医,不懂道。华夏文化的最大的特点是,先有真人,后有真言。道,要么得,要么失,失者恒失之,不可能一万个无道之人合起来,就能得道。更有中医界人士认为,这本书里面的经络,穴位,都是很多人拿小棍子每天戳身体,时间长了,靠经验累积得出来的,是临床研究的结果。人的身体也是一个阴阳循环宇宙,想要保持身体健康,建议好好读懂《易经》、《黄帝内经》,结合子午流注作息时间表,根

[实用参考]大医精诚原文及翻译

大医精诚 唐代:孙思邈 医术精通 张湛曰⑴:夫经方之难精⑵,由来尚矣⑶。今病有内同而外异⑷,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⑸,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⑹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⑺,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⑻,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⑼,深自误哉。 诚心救人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⑴,怨亲善友⑵,华夷愚智⑶,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⑷,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⑸。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⑹,况于人乎⑺。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⑻,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⑼,必有大段要急之处⑽,不得已隐忍而用之⑾。能不用者,斯为大哲⑿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⒀,是吾之志也。 大医之体 夫大医之体⑴,欲得澄神内视⑵,望之俨然⑶。宽裕汪汪⑷,不皎不昧⑸。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⑹。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⑺,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⑻,邀射名誉⑼,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⑽,勿左右顾眄⑾;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⑿,食如无味;醽醁兼陈⒀,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医生节演讲稿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医生节演讲稿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大医精诚~医者仁心》 我们提倡“三好一满意”活动。我认为大医精诚包括了质量、医德这两个重要的部分。 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这个困扰医者几千年的问题~孙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给了我们标准答案——“大医精诚”。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在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例如:扁鹊救世济人敢于直言~华佗则是广施人道不分贵贱~孙思邈则是为民救世的精诚~李时珍遍尝百草著书济世~而叶天仕却是谦逊好学树医德。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优秀医务人员的硬实力~那么医德就是优秀医务人员的软实力。2006年《感动中国》给一位获奖医生的评价是“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对得起病人”~这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很感人~在平凡岗位上的尽心尽责~每天做的事情都对得起病人~同样也是大医精诚的一种境界。 大医精于业~诚于心~厚于德。玉碎光华在~前人已留下无数的典范。在大灾面前~冲在第一线的除了我们最可爱的人~还有医务人员~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为灾民减轻痛苦。当非典~禽流感~到处蔓延的时候~医务人员~为人们健康保驾护航。这种仁爱之心在这个职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生命之重~重于千金~我们是捍卫生命的守护神,救死扶伤~更是我们毕生追求的信念。面对渴求的目光~我们理应义无反顾,面对神圣的职责~我们兢兢业业,面对时代的召唤~我们只有勇往直前。

现在的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当代科学对某些疾病的局限性和病人的期待之间的矛盾~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病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把医生推到了“风口浪尖”~一些医疗纠纷层出不穷。面对太多的不理解~充满了无奈,有时候~也会因为工作强度太大~不知不觉间变得烦躁和脆弱,有时候~也会因为家人的抱怨和不满~偷偷流下难受的泪水。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勇往直前~还是明哲保身呢,在我们刚刚步入神圣医学殿堂的那一刻~“医学生誓言”早以给了我们回答:“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救死扶伤~不辞辛苦~执着追求……”这亦是当代对“大医精诚”的诠释。我们曾庄严宣誓~是对历代医魂宣誓~以自己的灵魂起誓~而我们要做的是履行诺言~要铭记的是“性命相托”的重任。医患关系紧张归结为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和医德医风问题~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医德医风建设则成为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的首要工作。生命所托~健康所系~每一个拥有爱心的人都是天使。给生命一些绿色~让生活充满阳光,给健康一些动力~让人生充满幸福。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双臂撑起生命的希望,用我们的双手~去履行我们最初的誓言,用我们的真诚~去构筑救死扶伤的和谐殿堂!用心做事~用心与病人沟通~用心为病人服务~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医务人员是和他们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医患纠纷发生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大医精诚》不仅向所有医务工作者展现了优秀的医者该有的精于医术~诚于患者~细心博爱~心系苍生的崇高品质~也向所有医务工作者传递着时代人们最强的呐喊:渴望获得平等而便捷的医疗。这与圣贤孙思邈一视同仁~兼济天下的思想不谋而合~而去践行这一思想的实践者正是在医学海洋里成长的我们~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先贤对我们所有医学生的号召~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无论我们身份贵贱~只要我们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只要我们铭记至精至诚的信念~只要我们保有同情慈爱苍生的心灵~我们就有义务推动医疗的公平和发展~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们也可以成为一名大医。

易医文化

易医文化 中医文化学者 张力丰 易者易也,实乃"变易","简易","不易"。阴阳更替也。 古有筮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易,乃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分《经》、《传》两部,《经》据传为周文王所作,由卦、爻两种符号重叠演成64卦、384爻,依据卦象推测吉凶。今本《易经》通过释经表达哲学观点,包含世界观、伦理学说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尤其重要。 《易经》亦称《周易》或《易》,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之根源。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醫"为合体会意=,由四个相互独立而又互相关联之部分组成,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 "匚",表"按跷","按"指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是中国古代一种属于物理性质的疗疾祛病的方法。这种疗法

不借助于器械,而是直接通过手技来完成,既有治疗之功,又有保健之效。后来被称为按摩,现今又叫推拿。 "矢",表"砭石",是一种锐利的石块,《说文解字》注:"砭,以石刺病也",主要用来破开痈肿,排脓放血;或用以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消除病痛。砭石为中国最早的医疗工具,砭术曾被列为中国古代并存的砭、针、灸、药四大医术之首,也是后世刀针等医疗器械的前身。 "殳",表"针灸",是中国古代治疗学的一大创举,它以 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由针法和灸法共同组成,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经济安全等优点。这项由中国独创发明的外治疗法,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贡献,而且还成功地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服务。 "酉",表"酒",其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一项重 大发明,酒是最早的兴奋剂和麻醉剂,更能"通血脉"、"行 药势",还可用作溶剂,故《汉书》称之为"百药之长"。从 最初的单纯用酒治病,发展到后来的制造药酒,足以证实酒在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由上可知,四合"医"中包含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其中 所述及的形式多样的治疗手段,透射出中国古代医学科技丰硕成果的同时,还给人以医学十分形象、直观的感觉。

类经附翼_医易

《類經附翼?醫易》 《類經附翼?醫易》 賓嘗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每竊疑焉。以謂「《易》之為書」,在「開物成務,知來藏往」;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其義似殊,其用似異。且以醫有《內經》,何藉於《易》?舍近求遠,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開,學到知羞,方克漸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 予因默契斯言,潛心有日,管窺一得,罔敢自私,謹摭易理精義,用資醫學變通,不揣鄙俚而為之論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乾坤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是故天生神物,聖人格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於是乎「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順性命之理。」「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摩,八卦相蕩。」「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生乎動。」而天地鬼神之為德,萬物一體之為能,森乎昭著而無所遯乎易矣。 偉哉人生,稟二五之精,為萬物之靈;得天地之中和,參乾坤之化育;四象應天,四體應地;天地之合闢,即吾身之呼吸也;晝夜之潮汐,即吾身之脈息也;天之北辰為群動之本,人之一心為全體之君也。由是觀之,天之氣,即人之氣﹔人之體,即天之體。故康節曰:「思慮未起,鬼神未知,不由乎我,更由乎誰?」蓋謂「一念方萌,便達乎氣﹔神隨氣見,便與天地鬼神相感通。」然則天人相與之際,精哉妙矣,誠可畏矣。人身小天地,真無一毫之相間矣。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而身心之理獨不具乎易乎?矧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內易也。內外孰親?天人孰近?故必求諸己而後可以求諸人,先乎內而後可以及乎外;是物理之易猶可緩,而身心之易不容忽。醫之為道,身心之易也。醫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 然易道無窮,而萬生於一,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三百八十四爻,「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策,而交感之妙,化生之機,「萬物之數」,皆從此出矣。 詳而言之,則其所謂一者,「易有太極」也。太極本無極,無極即太極,「象數未形理已具」,萬物所生之化原。故曰:五行不到處,父母未生前。又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為造物之初,因虛以化氣,因氣以造形,而為先天一氣之祖也。醫而明此,乃知生生化化,皆有所原,則凡吾身於未有之初,便可因之以知其肇基於父母,而預占其稟受之象矣。 所謂一分為二者,「是生兩儀」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

大医精诚演讲稿

大医精诚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叫李妍来自临床专业一分部一班我今天演讲的题目的是“大医精诚—为了医学圣洁的事业”。 如果你愿意将生命依托给我就别放松我也愿意将我圣洁的灵魂贴在你瘦弱的躯体上感触你生命中血液的流动如果你愿意将承诺兑现给我就别怀疑我也愿意将我全身的寄托储存在无影灯下的光圈里体验你血液中生命的永恒如果你愿意接受我的承诺就别犹豫我也愿意将我的天职化作一场春雨滋润你一段寂寞的旅程。是的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常常不会一帆风顺。但是芸芸众生中无论生命遭遇由于健康、金钱、时间和尊严而带来的任何一个困境都会显得脆弱无力。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以一颗仁者之心一颗博爱之心默默地为人类的生命旅途保驾护航这就是我们医务人员所有为病人默默奉献的白衣战士。 传说上帝创造人类之后由于生存条件恶劣人类疾病丛生生命与健康饱受病魔摧残。于是上帝派下了最优秀、最善良的天使去照顾病人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守护着人类的安康。从此有了天使的守护人类得以健康安宁代代繁衍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 岁月更替沧海桑田我们的医生护士用他们的爱心护卫着人们的健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白衣天使一袭飘然白衣是一颗纯洁的心灵是一项守护生命的重任。无数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他们倾听治疗碗盘的协奏曲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他们感受生存和死亡的交响乐章。

但是人们用白衣天使来赞美医务工作者决不仅仅是赞美他们白衣素裹的翩翩风姿更重要的是赞美他们那高尚圣洁的心灵和神圣的使命。在患者心目中那些常年累月辛勤工作为病人驱走病魔、带来生的希望的医务工作者如天使一般令人崇敬。爱岗敬业、崇尚医德是我国医务界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医者便十分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在救死扶伤的实践中把“大医精诚”奉为最高守则。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一书中有一段关于医德的著名论述题为“大医精诚”在文中孙思邈提出了医生的行为准则“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在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例如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叶天仕…自古以来行医者便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与此”。在一千多年前孙思邈如是说而一千年后的今天千千万万的医者依旧是如是行。“SARS”禽流感甲流等带来的白色恐怖让劫后余生的我们依感心寒。为了抢救人民的生命为了毕生的信念在那无硝烟的战争中医务人员献上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医者担负着“上以疗君亲之族下以救贫贱之厄”之重任。古往今来在社会生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而新时代中我们面临的是更为复杂的现实。当代科学对某些疾病的局限性和病人的期待之间的矛盾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病人要求之间的矛盾把

做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演讲稿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步手神圣的医学学府的时刻,我就深知作为一名医学生的重大使命,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在大学生涯里,我就激励自己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求实创新,全面发展。时光一晃,我参加了工作,随着接触的病人越来越多;随着接触的病情越来越复杂;随着接触的病因越来越难寻。在这时候我才领会到曾经誓词的真正含义,才发现医务工作者的重大责任;才发现医学知识的博大精深;才发现医学技术的无比重要。我要在工作中中磨练自己,学习大医精诚--做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众所周知,医德和医术是医务人员的灵魂,也是唐代着名医学家孙思邈所着《大医精诚》中的精华。其中大医指优秀的医务人员,精即为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技术上就要精益求精,生命不息,探索不止。扁鹊、华佗、李时珍等行医者能千古留传,医学着作仍被世世代代沿用,他们就是大医:在防病治病工作中,涌现出的一大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群众称颂的优秀医务人员,他们又何尝不是大医呢当传染性极强的非典病毒突然袭来的时候,无数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主动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曾经有人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为什么会主动提出把危重病人集中到研究所来为什么60多岁了还不顾危险每天到病房查看病人钟南山回答很简单: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没有豪言壮语,但又有谁能说他不是大医呢他就是新时代的大医。 工作在麻风第一线,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白衣战士徐根保同志,为做好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他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就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并多次在市里、省里受到表彰,在XX年8月,他被省里评为优秀医生,但又有谁能说他不是大医呢。作为一名检验科的医务人员,时刻牢记职业赋予自己的职责,准确、及时的发出检验报告,更好的配合临床医生对患者做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时刻以病人为中心,热忱对待每一个病人,消除患者对疾病产生的恐怖心理;时刻有严谨务实的态度,

小度写范文“易医”刘俊的养生法-道医刘三涛模板

“易医”刘俊的养生法|道医刘三涛 运用祖国传统医学帮人康复,遵循古圣先贤“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传统养生理论,注重人体经络气血的畅通,与生物磁场的调整,通过不打针不吃药无任何痛苦与副作用的自然疗法手段,让客人恢复生理机,从而达到保健康复的目的,这就是易医。在通城,有一位名叫刘俊的行医人,也就是运用易经阴阳五行的原理,指导人体养生祛病。走进这家工作室,扑鼻而来的是阵阵檀香,耳边回荡的是轻轻古乐,整个屋子洋溢着悠然和芬芳。说是医生,但刘俊更注重的是养生。在一番长聊之后,才知道刘俊之所以为医,正是因为自己在十年前曾身患重疾,久医难见神效,后在一位老中医的指点下自行修炼气功,外加中医指压,才逐渐恢复了健康。久病缠身的他深知病痛之苦,决心帮助更多疾病患者。于是,他潜心研读,掌握了丰富的中医知识,加以配合自身多年来适用的气功疗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然疗法。作为一个传统医学的受益者,到从事研究传统养生康复技术的从业人员,刘俊在理论与方法上有着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面对采访,他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刘俊说,人们所处的环境无不发生着变化,如今疾病的形成,早已不能单从细菌、病毒等因素来认识判断,他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与综合观察,对当今常见病的形成原因作了归纳总结,并提出不少好的养生建议。一是病从口入。如今人们的卫生意识普遍增强,基本都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不会用脏手拿东西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界细菌、病毒由食物带进体内的可能。这里所讲的病从口入主要是指从食品安全角度和合理饮食角度与疾病的关系而言,现代人烟酒重,应酬多饮食无节制,摄入大量的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导致痛风、糖尿病、高血压等诸多疾病的产生,上述均为病从口入的范畴。二是病因境起。这一点主要指环境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现代都市人基本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结构里,汽车噪音、尾气、装修材料甲醛超标、各种电磁波的辐射,导致了诸如失眠、头痛、脑神经衰弱、哮喘类疾病的增多,总之科学合理改善利用环境,注重好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细节对人们追求健康祛除疾病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三是病由心生。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好胜心强竞争激烈,又时常面对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容易心理失衡,而祖国传统医学早就有着七情内伤之说。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七情内伤是指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引起七情的异常变化,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导致的疾病发生。如功能性心脏病,肠胃功能紊乱往往都是由于心绪波动引起的,现代心理科学也称其为心因性疾病。四是养生不当致病:追求健康长寿是人们的天性,然而不少人往往存在盲目与冲动,搞得健康不成反损身心,如过度依赖和夸张使用保健品,盲目食补反而导致营养的不均衡,过度美容、整容造成的负面作用等等。以上是刘俊对现代常见疾病产生的原因所作的部分认识概括,他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防微杜渐,健康养生,按时体检,千万不要等到病发再急于投医。为此,刘医师向《三角洲》读者推荐古代先贤们共同推崇的养生术打坐法。打坐又称静坐,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消除生活中生起的烦恼,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修养身心的最佳方法。因为打坐,致心一处,使大脑入于静定状态,把散乱的心安定下来,心境达到清净安详,气脉自然畅通。《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由此观之,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精神意识所起的积极作用。因为通过打坐,可以使精神高度放松,达到恬淡虚无,心无罣碍;也可以使精神高度集中,用意念力运化身心,达到愉悦内外。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科学家们对40名学生进行静坐生理实验,观察表明:只要静坐5~10分钟,人的大脑耗氧量就会降低17%,而这个数值相当于深睡7个小时后的变化,同时发现受试者血液中被称为“疲劳素”的乳酸浓度,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而当身体和精神完全处于放松

大医精诚原文及翻译

大医精诚 唐代:孙思邈 医术精通 张湛曰⑴:夫经方之难精⑵,由来尚矣⑶。今病有内同而外异⑷,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⑸,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⑹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⑺,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就是重加其 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⑻,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⑼,深自误哉。 诚心救人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 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⑴,怨亲善友⑵,华夷愚智⑶,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⑷,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⑸。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就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⑹,况于人乎⑺。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⑻,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⑼,必有大段要急之处⑽,不得已隐忍而用之⑾。能不用者,斯为大哲⑿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⒀,就是吾之志也。 大医之体 夫大医之体⑴,欲得澄神内视⑵,望之俨然⑶。宽裕汪汪⑷,不皎不昧⑸。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⑹。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⑺,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⑻,邀射名誉⑼,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⑽,勿左右顾眄⑾;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⑿,食如无味;醽醁兼陈⒀,瞧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⒁,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⒂,斯盖医之本意也。 为医之法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⑴,道说就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⑵,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⑶。老君曰⑷:人行阳德⑸,人自报之;人行阴德⑹,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

医者仁心演讲稿.doc

医者仁心 吴孟超院士说:“医本仁术,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生之于病人应该像子女之于父母,其首要不在于手术做得如何漂亮,如何名扬四方,而在于如何向病人传递亲人般的温情。” 大师告诉我们作为行医者,必须要有一颗“仁心”,即“真诚而又自愿”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以父母之心对待患者,无怨无悔!病人对我们好,我们要对他们更好,病人对我们不好,我们也要对他们好,因为我们是医生、是护士,是拯救人灵魂与生命的那个人。医者以仁心,患者以何心?医患矛盾、医患纠纷日益严重,如何让医患两者的心走近并走通,不仅仅是沟通了就能做到的,更重要的是信任,不仅要理性地面对自己,也要真诚地面对别人。互不信任的后果只能是互相伤害。“医生都开始保护自己了,谁来保护患者呢?”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不同于任何其他任何学科,卫生行业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 医学不仅是疗伤、治病和护理的技术,医学是关爱人的艺术。 医学无法远离世俗生活,医生无法不食人间烟火,从医作为一种职业无法抹除谋生手段的烙印。但是——世俗的生活可以躲避崇高、抛弃理想,医学不可以;人类对生命的热望不允许医学随波逐流、走下圣洁的殿堂;有的职业可以以利润为第一要义,以金钱为第一动力,医学不可以;人类生命的价值不允许医学抛弃责任、混迹于喧嚣

的市场。 当战火纷飞的时候,百姓可以逃离战场,远离硝烟……医务人员佩戴红十字袖章,穿越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救护伤员……当瘟疫袭来的时候,百姓可以奔走他乡,躲避死神……医务人员用科学和医术,更用自己生命护卫患者的安危……仁心不仅体现在上述这些大爱之中。 在我们身上,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展示医者仁心的事迹,显示出医学人文关怀的能力,儿科医生,天凉听诊的时候,先把听诊器握在手里3-5分钟再去接触孩子的胸口;护士帮助行动不便的病人穿衣、穿鞋、站立或行走;医生护士进病房之前敲一下门;医技人员检查时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多给病人一些天使般的微笑,瞧,医务人员的仁心,不是抽象的,而是触手可及的、生动的、可感的,体现在:用专心、细心、贴心、真心、热心去爱病人! XXX院就有这样的一群医务工作者。 乡村医生XXX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在最基层的村卫生室,整日走村入户,辖区内谁是高血压病人、谁是糖尿病患者、谁家有精神病人她都烂熟于心,三年前身患重病,病未痊愈就又出现乡亲们身边,她作为一名医生,带头与疾病斗争、抱病坚持工作的精神感染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多次荣获优秀乡村医生,XXXX年第二次被乡亲们选为XX市人大代表,XXXX年被推荐为XX市“岗位学雷峰峰标兵”候选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