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的影响

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的影响

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的影响
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的影响

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的影响

——基于内部控制信息自愿与强制披露的对比分析

钟凯程小可姚立杰

(北京交通大学)

【摘要】本文基于控股股东掏空视角,研究了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宏观制度层面,内部控制自愿披露后,控股股东掏空显著降低,而强制披露并未带来显著变化;微观企业层面,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较低,考虑产权性质调节作用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民营上市公司掏空更低;然而,内部控制强制披露阶段并未发现上述效应。本文研究支持了信号理论,说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但强制披露效果并不明显,仍需加强监管和处罚。

【关键字】内部控制掏空自愿披露强制披露

一、引言

不同于美国等发达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化程度低,融资渠道窄,股权集中,为缓解融资约束,企业常通过金字塔股权结构控制其他公司形成内部资本市场,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Claessens et al.,2000;武常岐、钱婷,2011等)。然而,在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由于投资者保护较为薄弱,相应处罚措施不够完善,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发生异化,沦为控股股东进行“掏空”的合理伪装,股东间代理冲突不断加深(La Porta et al.,1999,2000;刘峰等,2004;许艳芳等,2009),对公司业绩带来严重不利影响(Johnson et al.,2000;Jiang et al.,2010)。但是,在面临危机时,控股股东控制的内部资本市场也会对上市公司提供“支持”,缓解危机给企业集团带来的不利影响(Friedman et al.,2003;Peng et al.,2011;连燕玲等,2012等)。

随着美国萨班斯法案的颁布与实施,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08年起相继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下文简称《基本规范》、《配套指引》)等一系列内部控制法规,旨在健全我国的会计制度,规范公司管理体制,加强内部控制对公司业绩的促进作用。国内外不少研究(Doyle et al.,2007;Ashbaugh-Skaife et al.,2008;Chan et al.,2008;Lu et al.,2011;方红星、金玉娜,2011等)已证实,内部控制建设能够提高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此外,不少研究也探讨了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Johnstone et al.,2011;Hoitash et al.,2009等)、投资效率(李万福等,2011)、降低资本成本(Ogneva

et al.,2007;Ashbaugh-Skaife et al.,2009)、盈余预告(Feng et al.,2009)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如同前述,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通过控制权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常会发生异化,内部控制建设能否缓解控股股东对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侵占,提高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从而对业绩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将对此进行实证探索,探究内部控制建设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之影响,以期深化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相关研究,并为我国内部控制及内部资本市场建设提供相关建议。

内部控制的目标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维护资产安全、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其他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①然而,关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有关研究对于内部控制建设是否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尚未达成一致。国内外多数研究支持了内部控制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也有研究从审计风险与成本(Patterson and Smith,2007)、执行成本(Engel et al.,2007;Zhang,2007)、资本成本(Ogneva et al.,2007;Beneish et al.,2008)等视角发现内部控制具有消极影响或是没有显著作用。由于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为缓解融资约束、管理层代理冲突等问题,企业以控股方式形成企业集团,对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控制(李焰等,2007)。虽然企业集团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能够降低交易成本(Williamson,1975),为集团内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Friedman et al.,2000;连燕玲等,2012等),但是,不少研究也发现内部资本市场常常被沦为控股股东攫取利益的渠道,损害了公司价值与中小投资者的利益(Johnson et al.,2000;李增泉等,2004等)。因此,从理论上结合我国控股股东掏空来探讨内部控制经济后果丰富相关领域研究的同时,也为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借鉴。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2007-2012年内部关联交易相关数据②,并手工搜集2009-2011年和2012年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的内部控制相关数据,探讨了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之影响以及其对公司业绩之影响机理。首先,从宏观制度层面,探讨内部控制信息未要求披露、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三个阶段③,比较三个阶段控股股东掏空情况;而后,从公司层面,分析公司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之影响,以说明公司内部控制建设能否有效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缓解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研究发现:宏观制度层面上,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控股股东掏空显著降低,强制披露阶段,控股股东掏空没有显著变化;微观企业层面上,自愿披露阶段,自愿披露鉴证报告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更低,而强制披露阶段,未披露内控缺陷与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控股股东掏空没有显著差异,支持信号理论,即自愿披露阶段,自愿披露鉴证报告具有信号效应,而要求强制披露后,信号作用消失;深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具有一定调节作用,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民营上

①参见《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p54.

②采用2007-2012年上市公司披露数据原因:一是2006年我国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大股东持有股票允许流通,其行为与股权分置改革前有较大差异;其次,2007年我国采用新会计准则,可保证会计数据一致性。

③2006年起,上交所与深交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但是相比于《基本规范》、《配套指引》,其法律效力较弱,上市公司受到的监管力度较低,因此,研究中将2007-2008年定义为未要求披露阶段,2009-2011年为自愿披露阶段,2012年为强制披露阶段。

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程度更低,而强制披露阶段并未发现该结果。本文研究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还不够完善,需不断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处罚,同时也表明内部控制建设能够成为加强投资者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主要贡献在于:

(一)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征,本文基于控股股东掏空之视角,探讨了内部控制建设的经济后果。目前关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文献大多数集中于探讨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Ashbaugh-Skaife et al.,2008;方红星、金玉娜,2011等)、资本成本的降低(Ashbaugh-Skaife et al.,2009)、管理层代理问题(Brochet,2010;Skaife et al.,2013等)、投资效率(李万福等,2011)等方面,而我国资本市场股权集中,控股股东掏空问题严重(李增泉等,2004等),借鉴Cohen et al.(2008),本文从宏观制度与微观企业层面探讨了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之影响,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丰富了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相关研究。

(二)本文通过研究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之影响,为加强我国投资者保护提供了借鉴。对于我国这一新兴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薄弱,控股股东的利益攫取行为受到的监管和处罚程度较低,本文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能够作为加强投资者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有关新兴市场投资者保护的研究做出补充贡献。

(三)本文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自愿披露的效果好于强制披露,表明自愿披露具有信号效应,为信号理论与Titman and Trueman(1986)等研究提供了补充经验证据;同时也说明目前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披露的监管和处罚力度较弱,造成了内部控制披露的机会主义行为。

后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第五部分为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为结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宏观制度层面

2002年,安然财务丑闻严重打击了美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信心,为树立投资者信心,美国政府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严厉打击公司的舞弊造假行为。对此,很多学者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多数研究发现,SOX的实施产生了更多积极影响,如提升公司信息质量(Doyle et al.,2007a;Ashbaugh-Skaife et al.,2008;Chan et al.,2008;Lu et al.,2011;方红星、金玉娜,2011等)、降低资本成本(Ashbaugh-Skaife et al.,2009;Dhaliwal et al.,2011等)、改善公司治理(Johnstone et al.,2011;Hoitash et al.,2009等)、降低公司风险(Bargeron et al.,2010)等;然而,也有研究(Krishnan et al.,2008;Iliev,2010)认为,SOX的实施引发了更多的成本,如审计费用的提升、规模较小公司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不完善等。

关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国内外多数文献主要基于公司层面进行探讨,说明高质量内部控制或者内部控制缺陷给公司带来的影响。然而,从宏观制度层面,对比分析内部控

制实施前后经济后果的研究相对较少。Cohen et al.(2008)对比分析了SOX法案对美国资本市场1987-2005年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情况,发现2002年SOX实施前,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较为流行,而SOX实施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逐渐减弱,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逐渐增加。他们认为,SOX实施前,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主要是由于实施以权益为基础的薪酬机制实施,而SOX的实施加强了对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监管,降低了以应计项目为基础的盈余管理,从而使上市公司以真实活动这种更为隐蔽的手段进行盈余操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SOX的实施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但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Brochet(2010)研究了SOX 实施前后,内部人交易(Insider trade)的信息含量,发现SOX实施后,内部人交易的市场反应更为强烈,表明内部人在拥有负面私有信息时,SOX的实施降低了内部人提前出售的动机。这些研究表明,美国SOX法案在宏观制度层面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

借鉴美国经验,我国财政部联合五部委从2008年起,先后颁布了《基本规范》、《配套指引》等相关制度,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流程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维护资产安全”、“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与“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可见,完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不同于美国发达资本市场股权较为分散,我国资本市场股权较为集中,为缓解融资约束,常以企业集团的形式存在,然而,不完善的公司治理常使企业集团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沦为控股股东利益输送的渠道(刘峰等,2004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出台为我国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提供了方向与指导,同时也强调了各种外部监管力量在建设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促使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降低控股股东掏空。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我国内部控制建设能够降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

(二)微观企业层面

自Williamson(1975)等提出“内部资本市场”概念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能够将外部资本市场内部化,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对于内部资本市场,一方面集团总部具有剩余控制权,能够对下级单位进行有效监督,有效平衡资源在各部门间的分配,实现更优货币效应(Smarter-money effect)(Stein,1997;Khanna and Palepu,2000;许艳芳等,2009;张会丽和吴有红,2011);另一方面,集团可凭借其规模、声誉优势,缓解企业面临的外部信用约束,实现多货币效应(More-money effect)(Stein,1997;许艳芳等,2009)。

然而,内部资本市场也具有很多负面效应,制约了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发挥。首先,集团内部上下级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下级企业会由于资源竞争,产生寻租行为,引发上下级企业间的代理冲突(Scharfstein and Stein,2000;陆正飞和张会丽,2010)。另外,新兴市

①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主要指销售操控、生产操控和费用操控,具体形式如打折销售企业商品、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R&D或者营销支出等(Roychowdhury,2006),其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现金流,对未来业绩会产生不利影响,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并未使企业经营状况或是现金流发生改变,主要通过调整会计政策等对盈余进行操控,更易于被审计师和监管部门所发现(Cohen and Zarowin,2010;Zang,2012)。

场国家中,大股东控制普遍存在,内部资本市场逐渐演化成控股股东利益输送的渠道(Johnson et al.,2000;李增泉等,2004;刘峰等,2004等)。基于此,本文将主要探讨内部控制能否对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高质量内部控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上市公司经营流程,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冲突,从而抑制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而且,相关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需要由事务所进行审计,外部审计师的存在也会对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Jiang et al.,2010)。

1.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缓解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代理冲突。首先,内部控制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了上市公司操控盈余的空间。Doyleet al.(2007)、Ashbaugh-Skaifeet al.(2008)、Chan et al.(2008)、Lu et al.(2011)等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公司其应计盈余质量较低,存在盈余管理行为;AltamuroandBeatty(2010)、GohandLi(2011)、LaFondandYou(2010)发现具有内控缺陷公司盈余稳健性更差。对于国内研究,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认为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而低质量会计信息的背后往往存在控股股东的掏空(佟岩、程小可,2007),因此,高质量内部控制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增加企业信息透明度,抑制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其次,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具有信息含量,投资者会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了解企业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并做出相应反应。Hammersleyetal.(2008)、Kim and Park(2009)等发现SOX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市场回报为负;而国内,杨清香等(2012)、董望、陈汉文(2011)等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会产生积极的市场回报。《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鉴证报告,因此,投资者可以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了解上市公司经营情况与公司治理状况,能够有效监督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行为,促使企业集团整体利益一致,降低掏空行为。另外,内部控制能够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Johnstoneetal.(2011)、Hoitashetal.(2009)发现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层等治理因素相关;Li(2010)和Wang(2010)等研究都表明,具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CFO的任职资格较低,变更率较高。国内方面,周继军、张旺峰(2011)认为高水平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内部控制可以很好地抑制管理层舞弊行为。《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体系、控制活动流程、信息与沟通机制和内部监督程序。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及时预防和发现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保全上市公司资产安全,从而缓解控股股东与投资者间的代理冲突。

2.《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要经由事务所审计,审计师这一市场中介的参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产生抑制作用。Jiang et al.(2010)以我国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前为样本,发现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会被审计师所察觉,并且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对于未来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具有抑制作用。《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更加强化了审计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责任,审计风险增加,以加强审计

师的治理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2: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 (三)产权性质调节机制

不同产权性质的控股股东对于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认为,相对于国有控股股东,高质量内部控制对抑制民营控股股东掏空更为显著。

1.相较于民营公司,我国国有公司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政治目标。国有公司控制着我国国民经济命脉,不仅注重经济效益,同时还需注重社会效益,如促进GDP 增长、提高就业率等,因此国有上市公司常会存在过度投资等行为(Wu et al.,2012)。此外,国资委也要求中央企业须承担保增长的重大责任,发挥“稳增长”的中坚与骨干,既是经济责任也是政治责任。针对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刘星等(2010)发现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功效表现出两面性,而民营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往往被异化为利益输送的工具。因此,国有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可能是基于某些政治或社会责任目的,而非掏空,因此内部控制对国有公司掏空的抑制作用可能有限。

2.相较于民营公司,国有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较小。由于我国外部资本相对不够完善,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与股权融资。然而,民营公司一直面临银行的“信贷歧视”,与国有公司相比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方军雄,2007等),为缓解融资约束,民营公司通过形成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利用上市公司再融资优势,向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刘峰等,2004等)。可见,民营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更强,由于内部控制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各个层面对企业的相应流程加以完善,因此,高质量内部控制对民营控股股东掏空的抑制更为明显。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3:相较于国有公司,高质量内部控制对抑制民营控股股东掏空更为明显。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为验证H1,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宏观制度层面的经济后果,以考察内部控制建设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本文借鉴Cohen et al.(2008),设计如下回归模型:

0123Tunneling Time Voluntary Mandatory ββββε=++++(1)

其中,Tunneling 表示控股股东资金占用,包括关联交易其他应收款(Otherrec )和应收款项(Rec ),Time 表示时间趋势变量,Voluntary 表示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虚拟变量,Mandatory 表示内部控制强制披露阶段虚拟变量,指标计算方法见表1。

而后,为探讨公司层面内部控制建设能够降低掏空行为,本文设计如下回归模型:

01i Tunneling ICQ ControlVariables βββε=+++∑(2)

其中,ICQ 表示内部控制代理变量,其他变量定义同前文。

结合《基本规范》与《配套指引》的要求①,定义2009-2011年为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2012年为内部控制强制披露阶段,因此针对上述模型(2),区分自愿与强制两个样本分别回归,并在回归中控制年度与行业效应。

为深入说明国有与民营企业集团控股股东行为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设计如下模型,以验证H3,即相较于国有公司,内部控制对民营集团掏空行为抑制更为明显。

0123i Tunneling ICQ State ICQ State ControlVariables βββββε=+++?++∑(3)

其中,State 表示产权性质,其他变量定义同前文。 (二)控制变量

参考现有研究,本文引入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董事长与CEO 二职兼任、审计师类型、审计意见类型、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独立董事比例作为控制变量,相关变量定义见表1。

表1:变量定义

(三)样本与数据

本文初始研究样本来自于2007-2012年我国A 股主板上市公司,2009-2012年内部控制相关数据通过手工搜集整理获得,关联交易数据与其他财务数据均来自CSMAR 数据库。同

《基本规范》于2009年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但没有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自我评价报告与鉴证报告,《配套指引》于2012年在A 股主板上市公司施行,上市公司需强制披露自我评价报告与鉴证报告。

时,对初始样本按如下程序进行筛选:1.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证监会行业代码I);2.剔除数据缺失及异常样本;3.对连续变量按上下1%进行winsorize处理。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

表2和表3列示了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及相关系数,表2Panel A、Panel B 和Panel C分别列示了总体样本、自愿披露阶段样本和强制披露阶段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2Panel A、Panel B和Panel C的关联交易变量其他应收款(Otherrec)、应收款项(Rec)其均值均高于3/4分位数,说明关联交易数量呈现偏态分布。在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不足样本量的1/4,强制披露阶段,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超过总样本的3/4。

表3相关系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Icq1)与其他应收款(Otherrec)负相关(1%水平显著),与应收款项(Rec)不相关,强制阶段披露内部控制缺陷(Icw)与其他应收款(Otherrec)、应收款项(Rec)不相关;说明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公司,掏空程度较低,而强制披露阶段没有影响。产权性质(State)与其他应收款(Otherrec)正相关(1%水平显著),与应收款项(Rec)负相关(1%水平显著),说明民营上市公司其控股股东掏空程度更大,而短期资金占用程度较低。总资产报酬率(Roa)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Icq1)正相关(1%水平显著),而与强制披露内部控制缺陷(Icw)不相关,说明自愿阶段高质量内部控制可能对业绩有促进作用,而强制阶段可能未表现出来;总资产报酬率(Roa)与其他应收款(Otherrec)、应收款项(Rec)均负相关(1%以上水平显著),表明控股股东掏空会损害公司业绩。

表2: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Panel A:总体样本

Panel B:自愿披露阶段

Panel C:强制披露阶段

表3:Pearson相关系数表

(二)主要模型回归结果

1.宏观制度层面

图1与图2列示了总体样本与关联交易大于0样本的年度均值与中位数的时间变化趋势。从图1与图2可清晰地发现,2009年起,其他应收款(Otherrec)与应收款项(Rec)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基本规范》于2009年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开始执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实施能够降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然而,《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于2012年起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审计报告,但是,从图1与图2来看,其他应收款(Otherrec)与应收款项(Rec)没有明显下降,难以说明2012年内部控制的强制披露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有更强的抑制作用。综合图1与图2相关结果,表明自愿披露阶段,内控对控股股东掏空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强制阶段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效果。为深入验证上述发现,我们对总体样本与关联交易大于0样本分不同阶段进行单变量检验与时间趋势回归检验。表4列示了均值与中位数的单变量检验结果,表5列示了时间趋势回归检验结果。

表4Panel A与Panel B分别列示了总体样本和关联交易大于0样本的单变量检验结果,其中第3、4、5列分别列示了未要求披露阶段(2007-2008年)、自愿披露阶段(2009-2011年)和强制披露阶段(2012年)均值与中位数;第6列与第7列分别展示了未要求披露阶段与自愿披露阶段比较检验结果和自愿披露阶段与强制披露阶段比较检验结果。从第6列的比较检验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总体样本还是关联交易大于0的样本,自愿披露阶段,关联交易中的其他应收款(Otherrec)与应收款项(Rec)有明显的下降,相比于未要求披露阶段,自愿披露阶段控股股东掏空程度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支持《基本规范》的实施能够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从第7列的比较检验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总体样本还是关联交易大于0的样本,强制披露阶段的其他应收款(Otherrec)、应收款项(Rec)与自愿披露阶段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内部控制强制披露并没有进一步对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进行抑制。

借鉴Cohen et al.(2008)的研究思路,表5列示了时间趋势特征的回归检验结果。时间趋势变量(Time)仅与其他应收款(Otherrec)负相关(1%水平显著),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逐步降低。而披露阶段的虚拟变量,自愿披露阶段的虚拟变量(V oluntary)与其他应收款(Otherrec)、应收款项(Rec)负相关(10%水平显著),而强制披露阶段的虚拟变量(Mandatory)不具有显著性,表明相比于未要求披露阶段,内部控制自愿披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相比于自愿披露阶段,内部控制强制披露并未对控股股东的掏空产生显著影响。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对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并主要体现在《基本规范》实施后,即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而《配套指引》的实施并未带来预期的积极效果,内部控制强制披露并未对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产生明显影响。

图1 总体样本均值与中位数年度分布

图2:大于0样本均值与中位数年度分布

表4:均值、中位数比较检验

Panel A :全样本

未要求① 自愿② 强制③ ①-② ②-③ 样本量 2199 3379 982 -- -- Otherrec Mean 0.0129 0.006 0.0064 0.0069*** -0.0005 Median 0.0004 0 0 0.0004*** 0 Rec

Mean 0.015 0.0106 0.0122 0.0044*** -0.0016* Median 0.0012 0.0007 0.001 0.0005***

-0.0003 Panel B :关联交易大于0样本

Otherrec

样本量

1367

1669 525 -- -- Mean 0.0207 0.0122 0.0125 0.0085*** -0.0003 Median 0.004 0.0015 0.0012 0.0025***

0.0003 Rec

样本量

1455 2251 715 -- -- Mean 0.0227 0.016 0.0177 0.0067*** -0.0017 Median

0.0064

0.0035

0.0035

0.0029***

表5:时间趋势特征

2.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行为的影响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在宏观层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而在公司层面,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对内部资本市场产生影响?前文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效果显著,而强制披露阶段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公司层面的分析中,我们也区分自愿披露阶段与强制披露阶段进行分析。

(1)自愿披露阶段

通过手工搜集我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2009-2011年)披露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我们发现,有833公司-年样本自愿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分别为2009年243家、2010年268家、2011年322家。现有关于我国内部控制研究(方红星、金玉娜,2011;董望、陈汉文,2011;杨清香等,2012)认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司具有高质量内部控制。同时基于信号理论,高质量内控公司更倾向于自愿披露以区别与其他公司,对此我们也认为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公司其内控质量较高。

表6列示了自愿披露阶段内控质量的单变量检验结果。由表6结果可见,具有高质量内控的公司(Icq1=1),其他应收款(Otherrec)较低(均值与中位数均1%水平显著),而应收款项(Rec)较高(仅中位数1%水平显著),说明高质量内控公司,控股股东长期资金占用较低,短期资金占用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表明高质量内控公司能够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产生一定抑制作用。

表7Panel A和Panel B分别列示了自愿披露阶段行为动机与行为程度的多元回归检验结果。表7Panel A结果显示:高质量内部控制(Icq1)与其他应收款(Dum_Otherrec)负相关(1%水平显著),与应收款项(Dum_Rec)正相关(5%水平显著);表7Panel B结果显示:高质量内部控制(Icq1)与其他应收款(Otherrec)负相关(1%水平显著),与应收款项(Rec)不相关。表明自愿披露阶段,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对控股股东的长期资金占用具有抑制作用,为缓解融资约束,控股股东可能会短期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与单变量检验结果一致,说明高质量内控能够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产生一定抑制作用,支持假设H2。

表6:自愿披露阶段单变量检验

表7:自愿披露阶段多元回归检验

Panel A:行为动机logit回归检验

Panel B:行为程度多元回归检验

(2)强制披露阶段

《配套指引》要求我国上市公司于2012年起强制披露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我们通过手工搜集巨潮资讯网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发现有982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其中只有166家披露无缺陷,816家披露存在缺陷(包括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重大缺陷)。表8报告了强制披露阶段单变量检验结果,表9报告了强制披露阶段回归结果。

表8结果显示,强制披露阶段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与未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没有显著差异,其他应收款(Otherrec)、应收款项(Rec)均值与中位数差异检验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说明强制披露阶段,未披露缺陷的公司其控股股东行为与披露缺陷的公司不存在明显差异。

不少研究(Ashbaugh-Skaife et al.,2008;Johnstone et al.,2011等)认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内控质量较低,而基于我国内部控制强制披露首年的数据分析结果,与自愿阶段不同,我们发现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与其他公司其控股股东的行为没有明显差异。

表9Panel A和Panel B分别列示了行为动机logit检验与行为程度多元回归检验。Panel A 结果显示:内部控制缺陷(Icw)与其他应收款(Dum_Otherrec)、应收款项(Dum_Rec)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anel B结果如同Panel A,表明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或支持行为没有显著影响。综合上述结果,与内部控制自愿披露阶段结果相比,内部控制强制披露的首年,强制披露并未带来预期的积极效果。

表8:强制披露阶段单变量检验

表9:强制披露阶段多元回归结果

Panel A:行为动机logit回归检验

Panel B:行为程度多元回归检验

3.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

由于不少研究(刘星等,2010等)发现国有公司控股股东行为具有两面性,而民营公司控股股东行为更多体现为掏空;并且国有企业更为关注社会责任与政治目标(Wu et al.,2012)。因此,在考虑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行为的影响时,产权性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对自愿阶段与强制阶段,产权性质的调节作用加以考虑。表10列示了自愿披露阶段与强制披露阶段,分产权性质进行单变量均值检验的结果;表11列示了自愿阶段与强制披露阶段,产权性质调节作用的多元回归结果。

表10Panel A和Panel B结果显示:自愿披露阶段,无论是国有控制人样本还是民营控制人样本,高质量内部控制公司(Icq1=1),其他应收款(Otherrec)显著低于低质量内部控制公司(Icq1=0)(1%水平显著),而高质量内控公司与低质量公司,应收款项(Rec)没有显著差异,而强制阶段,未发现国有样本与非国有样本中,披露缺陷的公司与未披露缺陷的公司掏空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与前述结果一致,说明自愿披露阶段,高质量内控公司能够缓解控股股东掏空,而强制披露阶段,是否存在内控缺陷对控股股东掏空没有明显影响。

表11Panel A和Panel B列示了自愿披露阶段行为动机logit检验与行为程度多元回归检验结果。结果显示:高质量内控公司(Icq1=1)与其他应收款(Dum_Otherrec、Otherrec)负相关(1%水平显著),与应收款项(Dum_Rec、Rec)不相关;内控与产权性质的交叉项(Icq1×State)仅与掏空程度(Otherrec)负相关(10%水平显著)。结果表明高质量内控公司能够抑制控股股东掏空,并且民营上市公司高质量内控对掏空程度抑制作用更强,但对掏空行为没有显著抑制作用,说明产权性质具有调节作用,支持H3。

表11Panel C和Panel D列示了内部控制强制披露阶段行为动机logit检验和行为程度多元回归检验结果。与前述关于强制披露阶段的检验一致,Panel C和Panel D结果显示,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Icw)与其他应收款(Otherrec)、应收款项(Rec)不相关;内控与产权性质的交叉项(Icq1×State)与掏空行为和程度也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强制披露阶段,产权性质调节作用并不明显。

表10:单变量均值检验

Panel A:自愿阶段国有样本(state=0)

Panel B:自愿阶段民营样本(state=1)

Panel C:强制阶段国有样本(state=0)

Panel D:强制阶段民营样本(state=1)

表11:多元回归结果

Panel A:自愿阶段行为动机logit回归检验

Panel B:自愿阶段行为程度多元回归检验

Panel C:强制阶段行为动机logit回归检验

Panel D:强制阶段行为程度多元回归检验

4.理论解释:为何自愿披露阶段效果更好?

一般认为,自愿披露由于其不具有强制力,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会隐藏自身的缺陷,

不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而内部控制强制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其缺陷,资本市场中的每一位参与者能够了解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促使上市公司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以避免不利经济后果。因此,内部控制的强制披露应该具有更强的效果,对控股股东的掏空抑制作用更强;然而,上述研究结果发现自愿披露阶段,自愿阶段效果更好,原因何在?

Titman and Trueman(1986)为这一疑问提供了理论解释——信号理论(Signaling Theory),通过分析式研究,他们发现具有有利信息的公司更愿意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师和投资银行,因此此举能够使其与低质量公司相区别,向投资者传递出积极信号,以获取投资者认可。

因此对于本文实证结果而言,若内部控制自愿披露,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是隐藏的信息(hidden information),是否披露鉴证报告为看得见的行为(observable action)。对于高质量内控的公司来说,投资者会猜测高质量内控公司有动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即自愿披露鉴证报告向外界传递信号(signaling);由于信号(signaling)是有成本的,如审计费用、股价对企业披露信息敏感度增强所带来的价格风险等,因此,低质量内控公司不敢模仿高质量内控公司的披露行为,不会选择自愿披露,此时信号(signaling)就会发挥作用。而当内部控制强制披露时,公司没有选择披露或是沉默的自由,无论是高质量还是低质量的公司都需承担披露所带来的成本,此时,信号(signaling)就不能发挥作用,低质量公司就有不真实披露的动机。因此,基于信号理论,自愿披露的效果会好于强制披露。

五、稳健性检验

在2012年,内部控制要求强制披露时,有72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其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同时,也披露了其缺陷得到整改,我们重新定义了衡量内部控制的指标,即将未披露缺陷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得到整改的公司定义为高质量内部控制,披露缺陷但未得到整改定义为低质量内部控制,但是研究结果未与上文有明显差异。同时,我们也针对内部控制缺陷的类型进行划分并重新检验,也未发现缺陷程度与掏空之间的显著关系。

为增强结论稳健性,我们又选取了在2009-2011年期间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为样本,分析其在2012年强制披露阶段,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控股股东掏空之间的关系,发现无论是相关系数分析,还是回归检验,均未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回归检验F值未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而后,我们也对2009-2011年期间未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为样本,也未发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控股股东掏空存在显著关系。说明我国内部控制强制披露首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可靠性相对较低,监管机构需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以促使其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准确、可靠。

六、结论

本文从控股股东掏空视角,探讨了我国内部控制法案建设的经济后果,对内部控制信息未要求披露、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阶段控股股东掏空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研究发现:宏观制度层面,内部控制自愿披露后,控股股东掏空显著降低,而强制披露效应并不明显,说明我国SOX法案的实施在宏观制度层面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强制披露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微观企业层面,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公司其控股股东掏空较低;考虑产权性质调节作用,自愿披露内控鉴证报告的民营上市公司掏空较低;然而,在强制披露阶段,并未发现上述结果。基于信号理论,本文研究说明内部控制自愿披露具有信号效应,而强制披露后,信号效应消失。本文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作为提高投资者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监管和处罚力度相对薄弱,上市公司在强制披露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机会主义行为,需不断加强监管与处罚,提高上市公司的机会主义成本。

本文研究表明,与自愿披露阶段相比,我国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披露首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较低,推进内部控制的强制披露仍是必要的,需加强对内部控制披露的监管,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上市公司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以促使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真实、有效。对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对于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加大对不真实披露公司的处罚力度,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2)对于审计师,应提高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以避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产生机会主义行为;(3)对于上市公司,应按照《基本规范》、《配套指引》等制度要求,真实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加强对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建设,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

参考文献:

[1]董望,陈汉文.2011.《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第4期.

[2]方红星,金玉娜.2011.《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会计研究》,第8期.

[3]方军雄.2007.《所有制、制度环境与信贷资金配置》,《经济研究》,第12期.

[4]姜国华,岳衡.2005.《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与上市公司股票回报率关系研究》,《管理世界》,第9期.

[5]李万福,林斌,宋璐.2011.《内部控制在公司投资中的角色.效率促进还是抑制》,《管理世界》,第2期.

[6]李焰,陈才东,黄磊.2007.《集团化运作、融资约束与财务风险——基于上海复星集团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第12期.

[7]李增泉,孙铮,王志伟.2004.《“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第12期.

[8]连燕玲,贺小刚,张远飞,周兵.2012.《危机冲击、大股东“管家”角色与企业绩效》,《管理世界》,第9期.

[9]刘峰,贺建刚,魏明海.2004.《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第8期.

[10]刘星,代彬,郝颖.2010.《掏空、支持与资本投资——来自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中

国会计评论》,第2期.

[11]陆正飞,张会丽.2010.《所有权安排、寻租空间与现金分布——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第5期.

[12]佟岩,程小可.2007.《关联交易利益流向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管理世界》,第11期.

[13]武常岐,钱婷.2011.《集团控制与国有企业治理》,《经济研究》,第6期.

[14]许艳芳,张伟华,文旷宇.2009.《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及其经济后果——基于明天科技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增刊.

[15]杨清香,俞麟,宋丽.201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研究——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第1期.

[16]叶康涛,曾雪云.2011.《内部资本市场的经济后果.基于集团产业战略的视角》,《会计研究》,第6期.

[17]张会丽,吴有红.2011.《企业集团财务资源配置、集中程度与经营绩效——基于现金在上市公司及其整体子公司间分布的研究》,《管理世界》,第2期.

[18]周继军,张旺峰.2011.《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管理层舞弊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第8期.

[19]Altamuro,J.,andA.Beatty,2010. ―Howdoes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 Affect Financial R eporting?‖,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 V ol.49, pp.58–74.

[20]Ashbaugh-Skaife,H.,D.W.Collins,W.R.KinneyJr,https://www.wendangku.net/doc/664992650.html,Fond,2008.―The EffectofSOX InternalControlDeficienciesandTheirRemediationon Accrual Q uality‖,TheAccountingReview, V ol.83, pp. 217–250.

[21]Ashbaugh-Skaife,H., D.W. Collins, W.R. Kinney Jr, and R. LaFond, 2009. ―The Effect o 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 ol.47, pp.1~43.

[22]Bargeron, L., K.M. Lehn, and C.J. Zutter, 2010. ―Sarbanes-Oxley and Corporate Risk-tak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 ol.49, pp.34~52.

[23]Beneish, M.D., M.B. Billings, and L.D. Hodder, 2008.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Information Uncertainty‖, The Accounting Review, V ol.83, pp.665~704.

[24]Brochet, F., 2010. ―Information Content of Insider Trad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 The Accounting Review, V ol.85, pp.419~446.

[25]Chan,K.C.,B.Farrell, andP.Lee,2008.―Earnings Management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underSection404oftheSarbanes-OxleyAct‖,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 V ol.27, pp. 161-179.

[26]Claessens, S., S. Djankov, and L.H.P. Lang, 2000.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 ol.58, pp.81~112.

[27]Cohen D.A.,A. Dey,andT.Z.Lys, 2008.―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The Accounting Review, V ol.83 (3), pp.757~787.

[28]Cohen, D.A., and P. Zarowin, 2010. ―Accrual-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 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 ol.50, pp. 2~19.

[29]Dhaliwal, D., C. Hogan, R. Trezevant, and M. Wilkins, 2011.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s, Monitoring, and the Cost of Debt‖, The Accounting Review, V ol.86, pp.1131~1156.

[30]Doyle,J.T.,W.Ge, andS.McVay,2007a.―Accruals QualityandInternalControlover Financial R eporting‖, TheAccountingReview, V ol.82, pp. 1141-1170.

[31]Engel, E., R.M. Hayes, and X. Wang, 2007. ―The Sarbanes-Oxley Act and Firms’ Going-private Decis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 ol.44, pp.116~145.

[32]Feng, M., C. Li, and S. McVay, 2009. ―Internal Control and Management Guida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 ol.48, pp.190~209.

[33]Friedman, E., S. Johnson, and T. Mitton, 2003. ―Propping and Tunneling‖,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 ol.31, pp.732~750.

[34]Goh,B.W., andD.Li,2011.―Internal Controland Conditional C onservatism‖, TheAccountingReview, V ol.86, pp. 975-1005.

[35]Hammersley, J.S., L.A. Myers, and C. Shakespeare, 2008. ―Market Reactions to the Disclosure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an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302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V ol.13, pp.141~165.

[36]Hoitash, U., R. Hoitash, and J.C. Bedard, 2009.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A Comparison of Regulatory Regimes‖, The Accounting Review, V ol.84, pp.839~867.

[37]Iliev, P., 2010. ―The effect of SOX Section 404: Costs, Earnings Quality, and Stock Pri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 ol.65(3), pp.1163~1196.

[38]Johnson, S., R. La Porta, F. Lopez-de-Silanes, and A. Shleifer, 2000. ―Tunneli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 ol.90(2), pp.22~27.

[39]Johnstone, K., C. Li, and K.H. Rupley, 2011. ―Change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ssociated with the Revel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Material Weaknesses and Their Subsequent Remediat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V ol.28, pp.331~383.

[40]Jiang, G., C.M.C. Lee, and H. Yue, 2010. ―Tunneling throug h Intercorporate Loan: The China Experi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 ol.98 (1), pp.1~20.

[41]Khanna, T., and K. Palepu, 2000. ―Is Group Affiliation Profitable in Emerging Markets? An Analysis of Diversified Indian Business Group‖,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 ol.55, pp.867~891.

[42]Kim, Y., and M.S. Park, 2009. ―Market Uncertainty and Disclosure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Under the Sarbanes-Oxley Ac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V ol.28, pp.419~445.

[43]Krishnan, J., D. Rama, and Y. Zhang, 2008. ―Costs to comply with SOX Section 404‖,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V ol.27, pp.169~186.

[44]LaFond,R., andH., You,2010.―The 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Improvement Act, BankInternalControls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 uality‖,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 V ol.49, pp.75–83.

[45]La Porta, R., F. Lopez-de-Silanes, and A. Shleifer, 1999.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 ol.54, pp.187~229.

[46]La Porta, R., F. Lopez-de-Silanes, A. Shleifer, and R. Vishny, 2000.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 ol.58, pp.3~27.

[47]Li, C., L. Sun, and M. Ettredge, 2010. ―Financial executive qualifications, financial executive turnover, and adverse SOX 404 opinion 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 ol.50, pp.93–110.

[48]Lu, H., G. Richardson, and S. Salterio, 2011.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on Accrual Quality: Evidence from a Unique Canadian Regulatory Setting‖,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V ol.28, pp.675~707.

[49]Ogneva, M., K. Raghunandan, and K.R. Subramanyam, 2007.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Cost of Equity: Evidence from SOX Section 404 Disclosure‖, The Accounting Review, V ol.82, pp.1255~1297.

[50]Patterson, E.R., and J.R. Smith, 2007. ―The effects of Sarbanes-Oxley on Auditing and Internal Control Strength‖, The Accounting Review, V ol.82, pp.427~455.

[51]Peng, W.Q., K.C.J. Wei, and Z. Yang, 2011.―Tunneling or Propping: Evidence from Connected Transac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V ol.17 (2), pp.306~325.

[52]Roychowdhury, S., 2006.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 ol.42, pp.335~370.

[53]Scharfstein, D., and J.C. Stein, 2000. ―The Dark Side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Divisional Rent-Seeking and Inefficient Investment‖,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 ol.55, pp.2537~2564.

[54]Skaife, H.A., D. Veenman, and D. Wangerin, 2013. ―Internal Control o ver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Managerial R ent Extraction: Evidence from the Profitability of Insider Tradi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 ol.55, pp.91~110.

[55]Stein, J.C., 1997,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e Resourc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 ol.52, pp.111~134.

[56]Titman, S., and B. Trueman, 1986.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 Valuation of New Issu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 ol.8, pp.159~172.

[57]Wang, X., 2010. ―Increased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decisions: Evid ence from chief financial officers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 ol.48, pp.885-920.

[58]Williamson, O.E., 1975.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Collier Macmillan Pulishers.

[59]Wu, W., C. Wu, C. Zhou, and J. Wu, 2012. ―Political Connections, Tax Benefits and Firm Performance:

浅谈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doc

浅谈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治理工作的基础,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环节还比较薄弱,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建立真正的内部控制系统,这使得企业很难适应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题目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法人制度不健全。在治理者任命方式上,国有企业的治理者是行政任命产生的。很多治理者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转变治理思想和经营方式,没有接受现代内部控制理念和方法,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方式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题目,对企业各项业务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视。有些企业仅仅具有现代企业的外表,没有形成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治理者的权限和责任,缺乏应有的内部控制措施,也没有建立公道的人力资源治理机制,没有建立任人惟贤的人才竞争机制,这些都在无形中抬高了企业的经营本钱。 (二)风险意识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进步,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并不强,这在企业投资决策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治理机制,在市场竞争中难免遭受失败。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企业在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方面,资产控制和授权控制的漏洞较大。业务流程控制指在必须遵守的标准操纵程序。一次完整的经济业务一般分为授权、审批、执行、记录和复核五个环节,分别由不同部分或职员办理,以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制定业务流程,对每项经济业务实施内部控制,保证经济活动的公道、正当、有效。有的企业传统业务流程控制比较健全有效,如货币资金控制、存货控制、债权控制、债务控制、本钱用度控制、销售利润控制,但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企业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的多样化的出现,在股本交易控制、投融资方面内部控制方面出现题目比较突出,亟需尽快制定这些方面的控制流程。有的企业单项业务流程比较公道、健全,如货币资金控制、债权控制、债务控制等,但业务流程各环节之间缺乏连贯性,使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以为,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对此熟悉不足,没有从企业整体角度考虑内部控制建设,使企业内部控制在控制环境、控制程序、会计系统方面不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内部控制措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内部控制文件形同虚设。 (四)对内部控制重视不足。一是企业治理层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治理,甚至将内部控制仅仅看成是财务治理部分的工作职责,未将内部控制放在企业经营治理的战略高度来考虑。二是有的企业固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实际并未认真贯彻执行。三是治理层对内部审计重视不足。有的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部分,有的未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不规范。四是在日常财务治理方面,思想工作不深进,对职工的个人行为和思想状况了解不够,使一些事故隐患长期得不到发现。 二、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题目的对策建议

(完整版)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及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以及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合理分权;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广义地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管理而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之相适应。 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许多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当不完善,存在了非常突出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效率低下,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影响了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笔者试图运用专业的知识探究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一、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 中小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人员不多,管理幅度相对较小的企业。在具体的管理中授权方面要么过大,要么过小,甚至有一部分以家族式管理为主。该类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组织结构多采用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对于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小企业,一般采用直线制结构进行垂直管理,不设专门的职能机构,是一种最简单的集中式管理。对于中型企业,一般采用直线职能制结构进行管理,即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厂长(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做到管理工作专门化。这样,既能保证统一领导,又可以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弥补了领导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协助领导做出决策。但是,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没有覆盖企业中所有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业务操作系统。尤其在财务部门,小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如不少企业常规票据、印章分管制度,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 制原则”均未建立,甚至一些小企业连正规的财会部门也没有建立,会计、出纳 及财务审核一切工作均由一个人包办。原始凭证的取得和填制本身就不合法,以此为依据编制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的财务报表及进行的一系列财务分析等也就毫无意义。一些企业为了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人为捏造会计数据、设置“小金库”、乱摊成本,隐瞒收入,虚报利润、恶意偷逃税款,为国家的宏观控制制造了相当的麻烦。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与领导有关,领导本身就缺乏法制观念; 2、与组织结构有关; 3、与制度体系有关。从而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牵制,往往会造成管理脱节,产生漏洞。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意义 核电产业由“适度发展”向“积极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为企业成长带来了广阔的空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深入,防范各种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内控管理逐步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上海电气党委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制度完善作为纪委工作的重点工作抓,而作为世界级工厂建设的企业过程中如何充分认识企业内控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找准企业内控管理的对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发展 1、企业内部控制含义。 常用的定义是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简称为企业内控。 从上述我们可知,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 2、企业内部控制发展

内部控制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1934年美国的《证券交易法》中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2001年底以来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等大公司的一系列会计丑闻被曝光后,2002年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美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我国的内部控制发展较晚。直到2008年和2010年,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共同构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控规范的发布是中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接轨和整合。企业对于内部外部的风险可以得到更系统有力的控制。内控规范为中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框架,在理念、实施和制度层面为企业提供了基础,即解决了什么是内控的问题,又解决了怎样开展内控的问题。 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重要意义 1、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在不断地加以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使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让企业生产经营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形成人人都能够遵循的统一完整的制度体系,达到能够使企业各项活动都能被体系涵盖并有效的控制。纪检监察工作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步骤,通过直接参与和监督检查等形式,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督促企业有关部门加强制度建设, 及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如何让内部控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内容摘要]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如何认识、探讨、研究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将围绕内控的含义、作用、组成部分以及当前国内的内控现状展开探讨,并就以上方面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分析,提出如何完善和发展内部控制的建议,让内部控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指导当前和以后的会计工作,促进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内部控制完善和发展指导 新颁布的《会计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是保证会计有效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举措,而作为会计监督重要基础的内部控制,特别是与会计监督直接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又是内部控制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前提。 一、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现代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如何将企业资产的产权关系理顺,并交代清楚,对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十分重要。迄今为止,能够将企业资产的产权关系交代清楚的就是会计。会计通过明确会计主体、确定会计要素,以会计特有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方法,将企业的产权关系清晰地反映出来。明确会计主体,事实上等于界定了一个企业资产的权益范围。同时通过会计要素的确定,将该企业主体的法人资产和财务收支与该主体的所有者个人的资产和财务收支区分清楚,最后通过会计计量,提供会计报告,准确地反映该企业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的准确数值,因此,我们必须全面了解内部控制,以便更好的发挥内控的作用,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准确理解内控的含义及目的 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内控模式有英国的CADBURY、美国的COSO和加拿大的COCO。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内控框架提供了一系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与体系管理的融合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与一体化体系管理的融合在企业高效运作的今天,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规避风险、规范运营,越来越受到各企业的重视。通过介绍内控发展的历程、它与一体化体系管理的异同,为我们打开一扇实现内部控制与体系管理融合的创新发展之窗,来完善自身的内控制度,提高一体化体系管理的水平,给企业管理带来新的活力。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 (一)初级阶段:内部控制系统理论(1936至20世纪80年代末) 内部控制系统理论的特点是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部分。前者着力于保护资金安全及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后者着力于提高经营效率和确保既定的管理政策。这一理论是内部控制的外延得到拓宽,也是其内涵更加丰富。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 (二)发展阶段:内部控制结构理论(1988年至1992年) 内部控制系统理论局限性在于把精力过多的放在纠错防弊上,内部控制的范围的目标也显得消极和狭窄。也正因如此,才使新的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结构理论应运而生。 内部控制结构理论观点的提出是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发布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中,首次使用“内部控制结构”一词,指出:“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确定内部控制结构包含3个要素:控制环境、

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内部控制结构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领域。同时,考虑到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因此不再细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是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操作的新的发展。 (三)最新成果:整体框架理论(1992年至今)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发起人委员会”(简称COSO委员会),于1992年9月颁布其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在这部描述内部控制的报告中,开创性的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概念。1994年,该委员会又对报告进行了增补。他们在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设计并实施的,旨在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效率与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简称三类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由相互关联的5个要素构成: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人是诸多环境因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的品行操守、道德价值观以及能力,即使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又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环境要素还包括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管理理念等等。 (2)风险评估。在变化万端的环境中,任何单位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而对风险的了解和估定是必须的,建立可操作的风险评估机制,发现、甄别、分析、管理、控制风险也是必须的。重要的前提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要从整体上和单个层面上制定与不同作业

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陈慧(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而且必要的系统性活动,又是评价、反馈、再评价的动态过程,能够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善。它同时也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能够促使企业及其员工经常性地审视其内部控制系统,以提高企业的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系统 1 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发现并克服内部控制缺陷 任何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都是要保证企业完成自己的任务和达到目的,其实质是由企业拥有或应建立的各种程序或秩序组成的一种制度,其目的是实现企业的目标。内部控制也是保证企业管理按其规定作用得以贯彻执行以及保证合适有用的信息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还能使资源的使用经济有效,而且不违反法纪。但是内部控制本身是不完善的,这不仅仅有制度本身的原因,也因为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漏洞。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找出内部控制的缺陷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克服。 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设置的程序和标准被严格科学地执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划分业务循环、明确控制要点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促使企业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按照相应的程序和标准来进行。企业应根据内部管理需要,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将各项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业务循环,按照不同控制目标,建立各主要业务控制程序,确定处理程序,把握控制要点,使每一项经济业务从发生到完成的处理都遵循严格合理的业务程序,符合确定的业务标准,以防止差错,堵塞漏洞。而当我们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以后,就可以对其健全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就可以确定内部控制可依赖的程度。如: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能保证企业能完成任务与实现目标;内部控制所设定的标准和程序是否得到了贯彻执行,是否又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是否有助于节约于有效使用资源,是否能预防和发现错误和弊端,是否能保证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等。通过上述评价企业最高管理当局以及所属部门就十分了解本企业本部门内部控制中的缺陷所在,就能有针对性的、不断的完善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适合本企业自身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企业的目标。 2 内部控制评价有助于寻找并改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 我们都知道“木桶理论”,“木桶效应”在企业的销售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服务能力、生产管理能力等方面同样适用。每一个企业都有他的薄弱环节,正是这些环节使企业许多资源闲置甚至浪费,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如常见的相互扯皮、决策低效、实施不力,都严重影响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任何一个环节太薄弱都有可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最终导致失败的恶果。同样的道理,内部控制中存在任何一个薄弱的环节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失效,甚至引起企业的经营失败。 在我国,很多企业未能从企业整体的角度进行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规划。在实务中,内部控制政策、程序的制定基本上是由执行控制的部门自己来进行的,比如采购程序由采购部门制定,合同签订与管理程序由合同管理部门制定,各部门就很可能会从本部门利益考虑而忽略内部控制全局,造成企业内部控制缺乏整体上的规划与协调。而且,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从总体上来看,普遍没有做

内部控制的目标与要素

第八章内部控制及其测试与评价 第一节内部控制的目标与要素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与内部控制目标 (一)定义 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方案与程序等的总称。 (二)目标 1. 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 2. 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 3. 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 4. 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 (三)有关内部控制的一般考虑 1. 建立和运行内部控制是管理当局的责任 2. 内部控制只能为会计报表提供合理的保证: 3. 由于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其控制的目标和作用不能完全发挥 (四)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 当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和执行有效时,会计数据出现错弊的可能性就小,反之,错弊的可能性就大。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审计中引入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在会计报表审计中,评价内部控制的强弱不是注册会计师的真正目的,而是把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审计的工具,来确定查

账(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数量。 1.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时,不论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都应当对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充分的了解。 2.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其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确定是否进行控制测试以及将要执行的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不管内部控制多么良好,实质性测试绝不能取消。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和运行有效,注册会计师可能相应减少对相关账户或交易类别的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不能根据内部控制的强弱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只有实质性测试才能为审计意见提供证据,所以实质性测试是每一次审计所必须的程序。换而言之,审计风险模型中的控制风险始终应大于零。 二、内部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的三要素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

浅谈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一、小型企业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3) (一)小型企业的特点 (3) (二)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4) (三)金盛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5) (四)金盛公司内部控制的重点 (6) (五)从小企业内部控制实践情况的不足 (6) 二、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7) (一)从小企业内部控制实践情况看有以下不足 (7) 三、解决方案 (9) (一)对我国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设计的基本思路 (9) (二)金盛公司内部组织结构 (10) (三)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分类进行研究和设计 (10) 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质量评价 (11) 四、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浅谈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以金盛公司为例 席贺晶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小企业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长久课题。目前,我国许多大企业已逐渐认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而我国的小企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虽然有各种管理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但大多数小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促进我国小企业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研究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实践就显得十分紧迫。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金盛公司是甘肃省金昌市本地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通过研究金盛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理论和实践,对于改善目前金盛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同时,对研究我国其他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字:小企业;内部控制;现实意义 Showing small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JinSheng company in as an example Xihejing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the small problem has become a worldwide long-term task. At present, many large enterprises have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internal control, but in China the small businesses in the unceasing deepening reform, although there are various management malpractice increasingly exposed for small businesses, but most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recognition is vague. This article chooses the research object of gansu province JinCheng

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随着企业的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相互分离,为了监控经营者履行责任,内部控制机制营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完善。作为企业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控制机制担负着实现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真正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既然内部控制在企业价值创造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扮演如此重要角色,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执行效果成为了政府监管机构、企业所有者关注的焦点。上市公司因内部控制问题而股价暴跌、PO审核未通过的情形屡见不鲜。 “双汇门”、“绿大地:IPO的谎言式生存”,为企业敲响了警钟,防止内部控制缺陷变成企业的“死穴”。我国的资本市场日益发达,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数量正在增加。上市公司应吸取绿大地的教训,在公司内部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完善内部控制活动,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健全内部监督体系。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经营活动和交易事项也日益丰富、复杂,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银行的风险管控体系、内控机制十分完善,在市场中是一般商业性银行学习的模板。风险管控体系是企业持久发展的保障,一个企业抵御风险、创造价值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本文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作为切入点,参照迪博·内部控制指数方法计算内部控制指数,以此作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衡量标准。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然后提出了相应的3个假设,依据提出的假设建立检验模型,最后根据实证分析 结果检验假设,论证内部控制质量、代理成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结果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提高代理效率,降低代理成本,进而提升企业价值。这一结论提醒企业管理者在建立发展内部控制制度时,要以是否能缓解代理冲突,提高代理效率为标准,以此实现价值创造。本文共分五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本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其次对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介绍了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研究意义部分,本章在借鉴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本文的理论支撑点。 研究内容部分总体阐述了整体框架,研究方法部分则具体解释了实证检验思路,并后附技术路线图使本文整体思路更加明晰和便于理解。第二章.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首先,本章对国内外“内部控制与代理成本”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2021年浅谈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 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将直接面对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挑战,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企业经营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多,加之企业经营改制中存在的不完善的运作,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峻。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经济潮流中生存、竞争、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它是通过企业内部

高层管理者乃至每一名员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高效的相互制约的行为规范。 一、科学合理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必须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并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经营管理循环。就制定内控制度而言,我认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在企业经营的设计理念上就应该高度树立制定内控制度的观点和意识,注意从建章建制向整体框架的构建与认真实施转变,做事应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积极主动、科学严谨的制定有序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经济越发展,内部控制制度就越重要。企业上至领导下至每一位员工、在每项业务和环节上都必须按内控制度办事,使企业的内控制度真正起到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发现和纠正弊端和错误,确保企业的经营运作有序、科学、高效。企业可采用业务循环法,将企业整个交易循环事项的过程,划分为销售和收入的循环、采购和付款的循环、生产过程的循环、筹资和投资的循环、货币资金的循环五个关键性环节,并据此制定各环节的科学、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 企业建立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合法,保证经营活动的高效、经济,保证企业内部管

内控重要性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在控制和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企业面临的风险并没有下降,证券市场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没有得到明显的好转,会计失真事件、企业经营失败案例层出不穷,这些都反映出了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现阶段,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坚持管理方针而采用的各种组织计划和协调方案。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企业的内部控制应该保证所有的经营活动遵守相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如果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为了使企业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市场的公正公平,内部控制应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严格遵守规范其活动的法律法规。 2、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 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关键就是对人、财、物的管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保证对人、财、物资源的占有。占有上述资源并不仅仅是拥有资源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控制权,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资产的完整和安全,使资产能够保值增值。企业失去资产就失去了生产经营的具体对象,所以,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是内部控制的最基本目标,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首要目标。 3、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企业的会计信息是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依据,企业的内部控制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不仅仅对企业自身影响重大,还影响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失真的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可能会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最终会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 4、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效果 在使用经济资源的过程中,资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就是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增加有效产出,降低资源的使用量。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增加企业的收益。 二、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企业应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施具体的内部控制措施来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遵循全面性原则就是指内部控制应该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覆盖企业的所有业务和事项。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相联系、内部控制与公司的决策执行有机结合,内部控制应该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涵盖企业的所有部门和岗位,不留任何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充分认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意义 核电产业由“适度发展”向“积极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为企业成长带来了广阔的空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的深入,防范各种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内控管理逐步成为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上海公司党委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风险控制、制度完善作为纪委工作的重点工作抓,而作为世界级工厂建设的企业过程中如何充分认识企业内控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找准企业内控管理的对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发展 1、企业内部控制含义。 常用的定义是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简称为企业内控。 从上述我们可知,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 2、企业内部控制发展

内部控制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1934年美国的《证券交易法》中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2001年底以来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等大公司的一系列会计丑闻被曝光后,2002年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美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我国的内部控制发展较晚。直到2008年和2010年,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共同构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控规范的发布是中国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接轨和整合。企业对于内部外部的风险可以得到更系统有力的控制。内控规范为中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框架,在理念、实施和制度层面为企业提供了基础,即解决了什么是内控的问题,又解决了怎样开展内控的问题。 二、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重要意义 1、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在不断地加以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使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让企业生产经营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形成人人都能够遵循的统一完整的制度体系,达到能够使企业各项活动都能被体系涵盖并有效的控制。纪检监察工作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步骤,通过直接参与和监督检查等形式,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

浅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引言 现代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促进中小企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是企业面临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注册企业总数的95%,工业总产值的60%,利润的40%,就业机会的70%。可见,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完善和建立。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1.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1.1 中小企业的含义、特点与地位 据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作出的界定标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其划分标准由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是企业规模小、因而投资较省,建设周期短,收效较快,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强,并且机制灵活,能发挥“小而专”、“小而活”的优势。其次中小企业经营范围较广,行业齐全,点多面广,成本较高,且资金薄弱,筹资困难,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所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相当艰巨。 但是,中小企业也是成长最快的科技创新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正逐步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是增加就业的基本场所,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大型国有企业不可缺少的伙伴和助手。同时中小企业对活跃市场具有主导作用。 1.2 内部控制的概念与目标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部门(或者由企业的章程所规定的经理、厂长等类似决策和治理机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

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有哪些

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有哪些 内部控制的作用指内部控制的固有功能在实际工作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外部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企业规模越大、其重要性越显著。可以说,内部控制的健全、实施与否,是单位经营成败的关键。因此,正确的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对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维护财产安全,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讲,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实施。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是企业进行合法经营的先决条件。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及时纠正,从而有利于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的执行。 2、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和汇总过程,从而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有效的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的加强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企业风险防范的一种最佳方法。 4、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的纠正各种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 5、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利用会计、统计、业务等各部门的制度规划及有关报告,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是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

萨班斯法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上).

萨班斯法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上) 【摘要】2006年7月15日开始,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外国企业,必须执行《萨 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而选择在同一天,我国财政部别有深意地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发起成立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指导委员会”。 我们可以发现,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对中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会计信息披露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来是针对已经或准备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必须达到法案的要求;二是针对在我国的资本市场,如果不能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机制,那么将会导致股东利益受损和证券市场的泡沫。 本文将分三个层次,循序渐进阐明论题。首先从法律规范的高度切入,导入了《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及中国在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接着,从理论界的层面谈了内部控制的理论框架,并进而结合自己的专业讨论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在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方面的作用。最后,我们回到实务界的层面,探讨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并结合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已在内部控制改革所取得的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些建议和方法。 关键字:萨班斯法案内部控制会计信息 Abstract Since July 15th, 2006, all the foreign companies which listed in America should take Sarbanes-Oxley into action. And on the same day, the finance department of Chinese government set up the Committee of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and the committee of CICPA also set up the Committee of Internal Guide on Auditing Firm. We can find out that the SOX has some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Chinese enterprise. First, the firms that has listed or would list in America should fulfill the require of SOX. The other influence is that our own capital market should improve our regulation on internal control, or the share holders would have the risk to lose money. The article has 3 parts to illustrate the thesis. First, we’d like to talk about someth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how accounting works in this part. Then we will show how the SOX and Chinese laws regulate the issues on internal control. Finally, we will give some suggestion to the Chinese enterprise on how to improve internal control through the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 Sarbanes-Oxley Internal control Financial information

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的作用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随着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纵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上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1.内部牵制阶段 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3.会计控制、管理控制阶段 4.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5.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6.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1973年在美国审计程序公告55 号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作了如下解释:“内部控制制度有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且不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 内部控制的作用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系统有助于企业达到自身规定的经营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内部控制的作用会不断扩展。目前,它在经济管理和监督中主要有以下作用: (一)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决策层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管理经营企业,就必须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并可以通过控制手段尽量提高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二)保证生产和经管活动顺利进行 内部控制系统通过确定职责分工,严格各种手续、制度、工艺流程、审批程序、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本单位生产和经营活动顺利进行、防止出现偏差,纠正失误和弊端,保证实现单位的经营目标。 (三)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财产物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以及各项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等活动进行控制、防止贪污、盗窃、滥用、毁坏等不法行为,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四)保证企业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 企业决策层不但要制定管理经营方针、政策、制度,而且要狠抓贯沏执行。内部控制则可以通过袱定办法,审核批准,监督检查等手段促使全体职工贯彻和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同时,可以促使企业领导和有关人员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遵守国家法规纪律的前提下认真贯彻企业的既定方针。 (五)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 审计监督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依据,检查错误,揭露弊端,评价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而只有具备了睡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 (1) 了解企业基本情况 (2) 生产循环的了解和测试 (4) 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现代企业普遍以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框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五要素。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与效果,增强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增强企业行为合法合规性。 (一)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与效果 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要求企业科学的设置组织结构和工作岗位,明确各部门和各岗位之间的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规则和检查标准。当经济业务发生后,各部分能跟据自己的职责范围及时作出处理,减少不必要的请示汇报,一旦出现问题或错误,可以根据控制要求能及时查找和纠正,提高工作效率。

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职能,企业的信息可以在内部通畅的传递,对于偏离企业经营和经营目标的经济行为,可以立即予以发现并及时反馈到企业各级管理机构,便于企业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规避和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果。 (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增强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要求控制贯穿余经营活动各环节之中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印章使用管理、票据领用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质量管理、担保管理、职务授权及代理制度、定期沟通制度、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及对附属公司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环节的有效控制为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确定了基础。 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各业务环节层面建立控制制度,如:销货及收款环节、采购及付款环节、生产环节、固定资产管理环节、货币资金管理环节、关联交易环节、担保与融资环节、投资等环节,这些环节的有效控制为账户余额、交易、列报的可靠披露确定了基础。此外计算机系统下信息管理的内控制度也对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 (三)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增强企业对法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