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 中国采取什么措施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 中国采取什么措施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 中国采取什么措施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 中国采取什么措施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采取什么措施

经济全球一体化根据各国的自身条件有四种形式。中国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先选择适合发展自己经济的方式。并根据定位,制定一系列的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政策、相关条例、以及今后可能经济一体化实行后,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

四种主要形式如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

上海合作组织、与东盟的合作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使资本、技术、人才等重要资源可以更加自由地在国际上流动,使我们有机会利用国际上的资源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后发优势。有人认为,中国是开放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000年,中国的gdp是开放之初1978年的7.4倍。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加快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使国内和国际市场接轨,使我国企业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些都有利于我国熟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际市场规则,建立市场经济机制。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国内企业的成长和发展。(1)经济全球化使国内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获得更多利润,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品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国内企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经济利益。(3)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可以加速国内企业改革的步伐,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促进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增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福利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由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对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避免产品价格和生产要素流动的扭曲,商品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各国的消费者可以享受更加丰富的商品,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受益最大的就是消费者。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民族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冲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业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

在我国加入wto后,这种冲击对一些产业来讲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据有关方

面分析,加入wto后,汽车、制药、农业、电信、航空、计算机、金融等七个

方面受冲击较大。

其中,汽车工业是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主要表现在:

第一,面临缺乏规模经济的冲击。汽车工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只有婺

I先チ耍 鄹癫拍芙迪吕础6 夜?998年全国汽车产量是163万辆,轿车是

50.71万辆,只相当于外国一家汽车制造厂的产量,甚至只相当于外国汽车制

造厂一条流水线的产量。

第二,面临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的冲击。目前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2000万辆,通用、福特、大众、丰田等几大生产巨头纷纷加大开拓海外市场的力度,

中国目前200人拥有一辆汽车,显然是一个潜在的汽车大市场,必然会受到外

商的青睐并尽最大可能挤入中国市场,这无疑会对我国汽车工业产生严重的冲

击和威胁。

第三,面临关税逐步下降的冲击。目前我国汽车平均关税为80%~100%,尽

管正式文件尚未面世,但关税降低20%是起码的,这意味着关税降低后的进口

汽车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此外,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竞争优势等都使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中国的轿

车工业可以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保护的时间也只有五年左右,充其量十年。那些规模小、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将难以生存。汽车工业进入大

规模资产重组将是大势所趋。

2.经济全球化可能使我国产业结构低级化、边缘化。经济全球化虽使我国的劳

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但无法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也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现代化。同时,过度发展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

业还会使自然资源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资源浪费严重。

3.国际经济运行中“游戏规则”的适应问题。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它们适应以

自己为主导制定的经济规则和经济秩序,没有制度和体制方面的限制,只有协

调各利益集团方面的困难。而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由于市场机制还

没有充分建立,对市场制度的支持能力较弱。在此时,适应不熟悉甚至不合理

的国际经济规则显然是困难的。

4.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起点和实力决定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相对劣势。

尽管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这样那样的挑战,但由于其具有经济发达、技术经验、产业结构优化等优势,且处于“中心”,因而能有效地避免全球化的挑战。而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不具备上述优势,且处于“外围”,因而处于相对劣势。

5.我国企业竞争力薄弱。在全球化趋势不十分明显的时期,我国企业在规模、效益、研发能力等方面表现得不尽人意,此时,企业的竞争范围主要以本土为界,这就意味着本地企业由于长期的经营历史和对本地的深刻了解,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一些保护政策,使企业处于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将在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上与更为强大的对手竞争。而我国企业竞争力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恐怕并非易事。

三、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的发展策略及措施

1.树立在国际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闭关锁国,游离于全球化主流之外显然没有出路。从正面效果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增长财富和发展经济的机遇。综观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已经错过了太多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懂得珍惜机遇,利用机遇。从中国改革开放自身的实践来看,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动参与者。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少数几个最大的赢家之一。

2.培养核心竞争力。从企业的角度讲,只有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具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企业才能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因此,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现实,树立信心;必须考虑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认识到创新的重要作用。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对中国企业来说,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中国企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政府也应在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1)政府应打破垄断,打破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培养企业竞争力;(2)政府应在wto允许的范围内,为企业提供适当的保护;(3)政府应在培养企业竞争力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

3.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各国都在积极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争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我国也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张和强化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地发展智力密集或知识密集型产业。今后五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要突出这样几个方面:——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把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放在重要位置,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抓好关键环节。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有选择地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建设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关键集成电路、新型运载火箭等重大高技术工程,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资源战略问题。

——加快服务业发展。发展服务业是促进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4.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治经济体制。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就要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转变政府职能,要求政府必须按照公开、透明、非歧视等原则改变管理方式。首先,要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行政企分开。政府要健全市场体系,强化市场功能,不断完善各种市场规则,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其次,要实行依法治国,用法律规范政府对国家的管理,规范政府的行为,提高政府决策和行为的透明度。

5.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致力于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大多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它更能反映发达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对发展中国家带有歧视性。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增强,我们应该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而努力,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能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

中国需要更彻底明智的开放政策

一、中国加快市场开放步伐的背景

1999年朱钅容基总理上任不久访问美国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与美国达成协议,促使中国在年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达到这一目标,朱钅容基在访问美国之前高姿态宣布中国将在开放农产品、电讯、金融服务、保险等市场方面作出最大让步。

中国为什么愿意现在大幅度开放这些市场?这是因为开放市场有助摆脱困境。中国经济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空间的成就,但目前也进入最困难的阶段。中国需要依靠进一步大幅度开放来摆脱这种困境,促使经济改革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中国1980年代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解放了农民与农业生产,并导致了非国有经济的崛起。1990年代城市工业改革,开放了大部分商品市场及发展中小企业。国有经济目前只剩下大型国有企业、大型国有银行、资本市场以及个别

国有垄断行业。这些都是改革的硬骨头,不是几年内可以完成的。可是,经济

改革释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及其各种矛盾,需要经济的不断增长来吸收与解决。

1978年以来的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商品进出口及制造业的外国直接对华投资,

着眼点是发挥中国劳动力丰富、便宜的比较优势。这一阶段的开放使得中国的

国际贸易由赤字转变成盈余。进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也占到全世界进入发展

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的40%。由于连续多年的贸易盈余及外资流入,中国的

外汇储备由1993年底的约200亿增加到目前的1400多亿。中国的制造业产品

已经进入世界市场,并导致东亚各国不得不对其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可是,在

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出口由于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压力及世界经济增长

放缓,已经开始下滑。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需求不足似乎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政府因

而采取了各种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问题是这些在成熟市场经济里很有效的政策,在中国目前半市场半国有经济的环境里效果有限。财政与货币政策

可以配合经济结构调整,但无法代替具体的改革开放措施。中国经济中长期面

临的仍然是国有经济改革,但短期内却不得不对付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金融风暴、就业压力、农产品购销体系风险、垄断行业风险、出口产品竞争力。中国如果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会大幅度开放市场,将有利于处理以上每

一方面的风险与压力。

首先,中国的金融风险主要反映在国有银行的贷款帐上。如果开放外资银行进

行人民币贷款业务,一大部分贷款风险将由外资银行承接。由于外资处理贷款

风险的能力比国有银行强,开放之后中国的金融风险将下降。

第二,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远多于城市下岗职工。城市下岗职工多数都不愿

意再去做装配线上的工人,他们如今感兴趣的多数是服务行业的职位。在外商

投资企业生产线上的工人多数是农民工。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如果能为农民创造

三个制造业的工作,同时也就可以为城市下岗工人创造一个服务业的职位。

第三,中国人多地少,从经济比较优势来看,并不适合生产粮食。中国的农民

造汽车与美国的农民换粮食应该对双方都是合算的。但是,与世界上许多国家

一样,由于种种考虑,中国没有放开粮食等农产品进口。中国的粮食基本上可

以自给自足;粮食的生产由农民自主决定,而粮食的价格及购销则由政府决定。如果政府定价太低,农民就可能不种或少种,导致粮食短缺及通货膨胀。如果

政府定价太高,农民就可能多种多卖,而政府就不得不高价买进低价卖出,引

起巨额亏损。开放农产品进口将有助于稳定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与价格。中国

完全可以借助一定数量的粮食进口使国内市场的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的粮食价

格挂钩,从而使国内的粮食价格趋于稳定、粮食生产更有效率。

第四,中国目前有一批国家垄断行业,如电讯、钢铁、电力、石油等。国家对这些行业投入了大量资金并寄予极大的希望。如果这些行业能够满足中国经济将来持续发展的需要,当然是好事。可是,如果国家垄断的电讯业造成了电讯服务的高成本低效益,国家垄断行业将限制整个经济的发展。开放这些垄断性行业给非国有企业有助于整个经济平衡的发展。

最后,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国出口产品正面临空前的国际竞争压力。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人民币需不需要贬值的问题上,这种看法过于简单。中国国内企业出口产品的主要问题并不是价格太高,而是产品质量及技术服务还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准。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很有竞争力主要是因为他们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材料、技术、管理、生产工艺、生产地、及人力。因此,中国企业要真正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就必须可以自由地进口一切国际市场可以买到的材料、技术、及生产工艺。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显得更为紧迫。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提高了生产力但降低了价格与利润

经济全球化大幅度提高了生产力并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生产力的提高也使得价格与利润越来越低,对旧有的经济、产业模式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冲击。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业的全球一体化

通过计算机、卫星通讯、互联网等技术,全球金融市场基本实现了同步,没有了时间上的滞后。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世界上各个市场的投资者可以即时知道,并立刻形成反馈。金融成为实时的金融。一个市场的价格变化,影响到投资者的行为,投资行为反作用于市场,市场信息再影响到价格,这一系列反应基本上没有了时间上的滞后。这就使得资金从亏损活动撤出并流向盈利活动的速度与规模大大提高。从总体来看,资金的利用效率是越来越高。但从具体某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及一个国家来看,吸引廉价资金就越来越难。一旦亏损项目被暴露,当今的资本市场会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最透明的方式将亏损在投资者之间分摊下去。

(二)服务业的全球一体化

同样,随着互联网、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过去局限于本地、本国的服务业也越来越突破原有界限。网上购物成为人们一种时尚。美国及香港许多大公司都将一些可以外迁的咨询服务,如处理帐目及顾客电话,转移到偏僻的地区来降低成本。这就使得一些跨国公司可以既享受发达地区的法律、金融、会计、市场等制度优势又利用不发达地区的廉价劳动力及办公楼。

(三)制造业的全球一体化。

由于现代制造业技术和工艺可以充分保证产品的质量。跨国公司在投资时,只

要有基本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就可以保质保量地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

生产。加之国际贸易障碍的减少、海运成本和原油价格的下降,几乎任何一种

产品,都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生产,再销售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一种产品,设计可能在欧美,工艺可能是日本的,生产是在中国,而市场开发是在香

港及欧洲,产品市场则主要在欧美。跨国公司将生产过程分成若干部分,把全

球各地的优势整合在一起,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可以找到最低的成本、最优的质量、最高的效率。制造业的全球一体化,使制造业的成本大大下降、制造品的

价格越来越低、供给越来越多、利润却越来越少。

经济全球化与早年的工业革命相类似,一方面以高科技产业、电脑技术和卫星

通讯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新趋势,带来了人类生产力的又一次飞速发展,使人

类以越来越低的成本来满足不断增长并多样化的需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全

球化造成了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的剧烈变化,对人们重新认识和适应这

些变化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产品的价格迅速下降。经济全球化之后,生产力水平

大幅度上升。生产力的这种“跃进”,使一些产品特别是制造业产品的相对价

格急剧下降。制造业的利润也就下降,许多投资在这一行业的资产回报率也随

之急剧下降并形成了巨大亏损。而这一亏损,必须通过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分

摊到各个投资者。在亚洲,过去期望有25%的回报率的制造业项目现在可能只

有5%甚至是负数。在这种情况下,过去投资在亚洲一些地区的房地产、股市、

及其他产业的巨额资金纷纷逃出,形成了恐慌性的抛售,最终导致了这场波及

全球的危机。

这种情况与1930年代“大萧条”时的情况有一些相似。十九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到1930年代,工业革命已经根深蒂固,并影响到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每一个家庭、每个行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

提高,造成很多工业产品的大量过剩。并不是产品的质量差,而是产品的供给

大大超过了当时的需求。这是当时欧、美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二百多年历史

中从未遇到过的,美国和欧洲的经济管理部门以及主要银行没有及时采取措施

调整刺激经济,以至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漫延,对世界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太可能导致类似三十年代的“大萧条”

目前世界经济不太可能出现象1930年代那样规模和性质的“大萧条”,原因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宏观监管机制要比1930年代健全。人们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和了解也大大深入。

任何金融体系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一是吸收存款,二是向项目贷款。存款是随时可提走的,而贷款的偿还有一定期限。金融体系的作用就是将这一错配协调起来。不同的时间、区域、产业、项目对资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银行、资本市场的功能就是对资金在不同时间、区域、产业、项目间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但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个别银行出现危机是经常性的。加上欧美国家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投资,只要某个地方出现金融问题,都可能对美国经济造成影响。因此个别金融机构的危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经常性的经济问题。

欧美等国家对于金融机构及市场的监管及处理金融风险已经有一套办法。不是等到金融危机来临之后才由政府、IMF来诊治,而是每时每刻都在监督。银行自己也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机制,处理危机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部分。欧美经济的成熟,使得在个别金融机构的危机在没有演化成整体性的危机前,已经开始解决,而不会让危机集中于某一个时间统一处理。这就使个别问题转化为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减小。

第一,美国经济经过一系列结构调整,变得十分稳定。

美国制造业已经基本上输出到国外。高科技产业、基础设施、高附加值服务业和一些高利润垄断性的制造业,如飞机、武器等行业,正支持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全球制造业产品相对价格下降对美国影响不大。尽管金融市场也会出现一些波动,但由于美国市场的巨大和成熟,股市的波动对美国整体经济,特别是企业的长远发展影响非常有限。这可以从1987年美国股灾之后美国企业及美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看出。美国成熟的金融体系一方面可以迅速分配风险及亏损,另一方面又给盈利的企业提供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

第二,欧洲问题比美国多一些,但出现较大动荡的可能性也不大。

欧洲在政治上不是一体,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欧元的推出,减少了欧元区国家之间的汇率风险,但增加了协调各国经济的难度。由于推出欧元的酝酿期较长,对欧元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较充分,市场对此也消化了很长时间,出现大动荡的可能性不大。最坏的情况是几个欧洲国家同时出现问题。但这种情况难以发生,毕竟欧洲还是由不同的主权国家组成,各国的经济体制也相差较大,既有英国的自由经济、法国的政府干预较多的经济,也有瑞士的保守型福利经济。

四、中国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世界经济一体化,

重要的特征是国际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残酷。跨国公司很容易将全世界的优势

结合起来,中国光靠便宜的劳动力将很难与之竞争,而且廉价劳动力在目前也

不再是中国的一个垄断优势。中国需要全方位地、明智地扩大开放,在各个环

节增强中国的竞争力。

中国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有两个潜在的优势:

一是中国巨大的低价劳动力供给及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拥有巨大的可持续的

低价劳动力供给。这就使得在中国生产的商品更有竞争力。中国的劳动力一旦

有收入,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这个巨大的消

费市场就会成熟起来。每个层次的商品都可容纳得下,从最高档的商品到最普

通的大众化商品都有其消费者,这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最重要的一个潜

在优势。但关键是怎样来开发这一潜在优势。

二是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有潜力保持较高的回报率。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东

南亚国家在过去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由于制造业的折旧率非常高,如

果没有在一定时期获得预期的回报就会被淘汰。而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中,比较注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如果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将高

附加值的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很好地发展起来,过去投资在基础设施的资金

回报率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又一个潜在

优势。

但是,要发挥以上两个潜在的优势,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具有竞争力,中国

必须发展出一流的产品、一流的企业、一流的银行。现在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中

国的银行体制、资本市场及外贸体制。这方面的开放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

迫切。

(一)银行体制的改革

中国现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太过庞大,好坏资产都绑在一起,如果外界

对其评级,只能以最差的资产作为参照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要将国有商

业银行的资产加以细分,然后考虑将好的资产上市,如把上海等主要城市的银

行资产分出来上市。上市的好处:一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股很少,这

部分资产对投资者很有吸引力。二是有利于进一步监督这类资产。因为上市后,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大大提高,管理也更规范,使之实现良性循环的可能性增大。三是有利于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活力。

对于差的资产,也需要分出来要加以解决。这样,有利于减轻国有商业银行的

负担,使融资效率大大提高。将银行细分,可以增加我们银行改革的选择机会,降低改革风险,使银行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增加。将银行细分上市,还可以和开

放外国银行人民币业务相配合,使得这些新生银行有条件与外国银行相互学习

和竞争。

(二)资本市场的开放。

资本市场具有三个作用:集资;监督企业管理者;让资本重新组合,企业通过

相互兼并,优胜劣汰。过去我们只认识到资本市场的集资作用。现在需要重视

后两个作用。中国需要先有自己的蓝筹股等优秀企业,在此条件下才能培养出

一个健康、有活力的资本市场。然后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投资股市并达到筹集

的目的。

中国的资本市场从数量上讲发展迅速,上市公司数目增加非常快,上市资本占

全国总资本的比重也增加非常快。但上市企业缺乏有潜力、资产能够不断健康

膨胀的优秀企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可以大胆吸收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

在华子公司在中国A股市场上市。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有不少是好企业,他

们在中国境内雇工、生产,产品也是卖到中国市场。对于这部分企业,应该逐

渐看成中国境内自己的企业。这一点《证券法》讲得不是很明确。不让他们上市,永远都是外商企业。从长远看,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虽然目前是外国人的

企业,但如果允许其上市,让中国老百姓投资到这些企业,让他们在《公司法》下成为中国正常的企业,若干年后,外国人的公司也许就变成了中国自己的公司,股东是谁就是谁的企业。这样做也为人民币成为硬通货打下基础,也必将

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是过渡期,让这些好的企业在中

国资本市场上市,对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质量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

资本市场还具有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职能。在香港、美国的资本市场有许多企业

通过透明度极高的兼并,扩大企业规模,提高自身竞争力,这对监督企业管理

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中国的资本市场没办法起到这个作用。主要原因是

中国的上市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很少,对

企业的经营基本上没有影响,如果放开,凡是经营好的企业,不管其是什么性

质的企业,只要合乎要求,都允许上市,这样有利于培养市场气氛,使优秀的

企业通过各种类型的兼并和重组,不断发展壮大,让中国资本市场的质量和信

誉上得去,吸引更多的人来投资。

(三)进一步开放进出口

全球一体化之后,任何制造业都不可能全部使用本国的投入来完成生产过程,

必定是采用来源于全球范围内的投入进行生产。要使中国的产品具有国际竞争

力,一定要保证中国制造业采用的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设计技术等非常顺利

地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关税不能太高。将中国进出口关税降低,符合中国的长

远及根本利益。这是因为中国经济从整体上看比世界上发达经济要落后很多,

中国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必须进口。大量的进口短期内虽然会对个别行业

产生负面的影响,但对整个经济而言,好处是主要的。降低关税,一定会对国

内行业造成冲击,但如果不开放,其高成本对国内其他行业的影响将会更大。

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制造业的产品、原材料越来越便宜,我们没有必要用

已经被淘汰了的工艺,高成本地生产这些原材料。可以把这些钱省下来,集中

力量发展我们可以生产出来、而且在国际市场上站得住脚的产品。中国不需要

太担心出口,原因是中国的生产成本低,只要产品质量过关,就可以在世界市

场有竞争力。

中国的中小型企业,有很多好的产品,但往往很难进入国际市场,主要原因是

一些原材料在中国买不到,无法进行生产、竞争。而国外企业,可以在全球范

围内买到所需的原材料和最好的零部件,再加以突破,其产品在全球市场很容

易处于领先地位。这点台湾做得比较好。

五、中国不能过分注意危机而干扰了自己改革的步伐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不能过分关注危机而干扰了自己的改革步伐。中国经济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有的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

问题。要抓住机遇,考虑决定性的开放政策,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整顿经济、防范风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中国现在需要再有一个象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改革声势,才能有市场经济的又一次大发展。中国经济发

展的潜力虽然巨大,但经济有其规律性,需要有一个上升的周期及环境,很多

投资者都在等待,观望。彻底明智的开放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

大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贪婪的产物全球经济一体化并没有往西方世界预期的那样发展,在经过短暂的资金、技术、人才在西方聚拢后,迅速被市场行为所打破,市场决定一切,大量的商品被"销地产",大量的制造工业向人口庞大的市

场转移,而且随着深度推进,越来越多的资金和技术,甚至人才被转移。这迅

速地被中国等人口大国的发展和美国资本市场短缺所证明。这大家也明白了为

什么发展最快的恰恰是人口最大的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

这无一不是人口大国。大家也明白了为什么美国会导致产业结构倒挂和金融危

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地富裕了人类,就目前全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超过

美国全国人口,全中国的能源消耗也与美国齐平。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10年后与美国GDP齐平,而实际购买力大致是美国的1.5倍。无法想象10年后全世界

的富裕人群要增加一倍!不是说不要富裕也不是说发展不好。再想象下全球一

半人口开始脱贫,人类准备好了吗?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人类带来的影响我无意反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只是人类的发展也必须是科学地、节制地和有序地进行,全球经济一体化目前而言是个

透支的法则,一个掠夺性的发展模式,他带给人类的冲击是空前的甚至是颠覆

性的,必须谨慎应对。比如《环保公约》不应该是现在一个简单的责任认定和

赔偿,环保只是一个经济指标中的一个因素,有消耗必须有再生,治表也应治里。全球经济一体化带给人类的变化主要有:

1、传统主权在淡化,但概念在扩大传统主权主要以地理边界为基础,但全球

经济一体化后,传统主权在淡化,比如货币的同一,取消关税,甚至如欧盟共

同的法律等等。甚至有人认为昔日地理边界已经不太重要,文化的渗透和侵入

同样可以获得财富和实力。但同样的主权的概念也在延伸和扩大,比如信息国界、空天国界、资源国界等等。主权的多维化区域化呈现了,从此人类未来有

了更多的争夺和纷争。

2、人类个体获得资源渠道畅通,个人的能量在扩大,而可控性在降低危害性

在加大如今一个人能比较轻松地获得信息资源,也很容易武器或者破坏性物质集成,只要他乐意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杀伤人类。未来人类的敌人不一定是个国

家主体,而可能是一个团体或者个人,人类未来的安全成本会显著增加。

3、战争的主体和类型在变化,非传统领域的战争变得经常而频繁,而传统军

事战争越来越受到牵制过去的战争一般指国家间的传统军事斗争,而现在战争还发生在非传统领域,比如安全领域、金融领域、资源领域等等,而战争的主

体也不一定是国家,可以是代表利益的个人、团体或者企业。在非传统领域体

现利益和主权,也难分清楚是纷争还是战争。但在传统军事领域尤其全球经济

一体化后,国家间的高度紧密和依赖,成为谁也打不起的战争,尤其是大国或

者主要经济体间。这比如大楼的邻居,你的窝顶就是人家的地板,如果你把人

家的房间烧了,也可能把整大楼烧了,如果你把人家的房间砸了,你也可能被

大楼业主拒绝居住了。新的战争其实时时刻刻会发生。

4、快速富裕的人类,大量地释放能量,破坏了地球能量平衡规则,自然灾害

越来越频繁和激烈这里我反对把焦点集中在C02排放上,好象自然灾害是环保不佳造成的,环保只是减轻了地球能量平衡的扰动,其实质是人类大量快速释

放了能量,只要人类不控制能量释放的量速在地球自然平衡的范围内,地球就

永远不能自制,必须用自然灾害来平衡。有人很得意地,希望从月球带回能量,我不客气地断言,当你从月球带回能源的那天,地球变月球的日子不远了!自

然界有自然间的法则,我们人类只是来客,大量能量快速释放的结果必然最终

引起地球温度的升高,电影《2012》真的就在眼前。

看了上面的观点,你一定认为我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反对者,其实我只是希望

看到人类无节制发展带来的后果,去面对存在的问题,去调整我们的政策。我

们中国恰恰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那么,我们怎么去应对全球一体化下的灾难

和战争呢?

1、要调整我们的军力结构,增加军队的主权责任军队要积极抢占空天、海底

和信息空间,扩大我国在多维空间和区域空间的主权。在空天要构筑一个中国

天面,他是中国国土的延伸,既可以保护我们地球国土的天顶,又可以覆盖全球,这个中国天面是不容侵犯的,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太空的军事化,他是维

护安全的最有效的保障。同时我们要做好"两洋两极"的区域主权确立,向两极(南极和北极)和两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要资源,要积极利用国际上先来先

得的规则,不失时机地进行"圈地"。同时,军队要构筑一个中国的信息边界,

特别是管理好因特网,建设好天网和海网,在信息领域打牢海陆空根基。

2、要利用中国特色的国企参与非传统领域的战争国企是中国的一支特殊的部队,应该在维护多维主权和非传统领域的战争中起骨干作用,特别是资源获得和金

融战、经济战中当主角。在全球一体化中这是必然要发生的,我们应该做好准备,不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为了制止或者反制。

3、要加大安全领域的投入,大力建设公民和公共安全信息体系抑制个人犯罪

最好的措施就是单向的信息透明,我们应该推广个人终端实名制,推广管制物

品和食品的信息化流管,扩大城市视频,同时加快执法部门的信息集成和监测

系统建设。要改造执法部门的结构,从维护治安,向监测和快速执法发展。

4、要宏观控制经济发展速度,支持一切控制人均能耗占有的技术和措施,控

制城市化速度中国的经济发展并不优质,大量靠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又盲目地靠市场经济规则去自由发展,照搬照套西方理论和经验。这使得中国的能耗

远远高于西方国家,中国的发展事实上加剧了地球的压力。这必须引起我们的

重视。为什么国家允许个人无节制的购房?为什么那样多的无太多经济价值的

山地不去利用,而要占用耕地?为什么新农村建设那样好的政策不去规划,偏

偏又热衷大城市建设?还是老邓的话说得好,走中国特色吧!

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中国采取的措施(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

球市场规则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全球经济一体化

广西玉林高中蒲艺果(537000)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国内外研究者做过多种表述,从比较严格的经济学

角度来定义,一般可以解释为这样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就是指随着社

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

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

所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

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是以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的广

泛确立为前提,以世界生产力(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的高度发达国、际分工

格局的重塑为基础,并以生产要素(特别是金融资本)的全球规模的循环流

动为其重要特征。因此,它是在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出现的。其主要指标包括:世界贸易额(或世界贸易量,其中包括服务贸易)的增

长速度;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出口额与GDP的比率);资

本国际化的程度(包括各个国家或地区对外投资或吸引国外投资的增长速度

和规模);生产国际化的程度(主要用跨国公司发展速度和规模来衡量);

劳动力(包括科技人才)国际流动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1]。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相伴而生的经济区域化或集团化,也是当今世界经

济的重要变化。所谓经济区域化或集团化,是指以国别经济为基本协调单位,通过双边、多边协议等规则、手段整合区域内部经济以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

争力的模式。经济区域化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优惠贸易安排(RTA)、自由贸易区(FTA)、关税同盟(CU)共同市场、共同体和经济同盟等形式。这些形式可大致分为两种:实体化与协议化。以欧盟、东盟为代表的实体一

体化尽管涉及政治区域化,但仍以经济区域化为主,其设有的欧盟委员会、

东盟委员会等常设机构,通过定期会晤商讨区域化议题。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为代表的协议化以单纯经济化为目标,通过订立协议形式规范化

行为。后者对经济区域化起点要求更高,但与前者相比缺乏持续推动力,相

对而言实体化这种形式在经济区域化中更为常见。

全球经济一体化, 一般认为它是经济全球化的更高阶段,是指很多国在现有生产力

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在

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

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要达到一体化首

先要消除生产要素流通的一切障碍,让劳动力、资本、商品等在全球自由流动;其次要

有超国家的权威的协调机构,来协调一体化下的国家间的关系;最后,各国之间要做一

定的主权让度[2]。从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比,还差甚远,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除了跨国公司之外,还有民族国家、地区经

济集团、国际经济组织等等,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国家,而国家又是其统治阶级和本民族利益的集中代表,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总是通过国家的政策和行动表现出来[3]。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空前紧密,但要达到一体化的程度,仍困难。全球化和区域化同时发展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是建立在区域化的基础上,区域化在全球化中发展。战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美加自由贸易区(NA FTA)、欧盟(UC)、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理事会(APEC)三足鼎立的格局,是经济区域化的产物。没有这种区域化的发展,今天的全球化新趋势是难以出现的。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它在区域内发展的基础上,正向全世界扩张。全球化的宏观基础则是“世贸组织”等多边协议,它也是以区域内或全球范围的许多双边协议为基础的。当然全球化与区域化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经济区域化有区域保护主义、排他性的一面;另一方面,经济区域化又有走向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一面,而且这是更为重要的一面。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区域化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和中间过程,是全球化的铺路石。

全球化与全球一体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的联系在于:全球化是全球一体化的基础,只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上,才会有全球一体化;而全球一体化则是在契约上和组织上把全球化固定下来,从而会大大推进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全球化是导致经济成为全球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是客观的状态;而全球一体化则是由世界各国在契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定的经济组织形式,是人们

(通过国家)主观意志的产物。所以即使把这二者都视为一体化,为了加以区别,有的学者又把前者称为“非制度性”一体化,而把后者称为“制度性”一体化。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最多也只能说是处于萌芽状态。如果说,今天经济全球化已经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则全球一体化还只是一种“迹象”[4]。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其终极是全球经济的高度一体化。届时,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生产、金融、科技等经济领域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完整统一的世界市场,并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相对合理配置。而随着全球性的金融、贸易等经济组织的设立与权限的扩大,这将导致各主权国家部分经济主权的让与及经济国界的淡化。但这不会很快完成,而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林水源:《论经济全球化》,《太平洋学报》2002年第2期

[2]冯一下:《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辨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 3年第5期

[3][4]李琮:《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

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经济一体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经济一体化,即山鸡椒界经济一体化,或称国际经济一体化,他是只各国国民

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取消歧视,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依赖的有机整体。

狭义的经济一体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或称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在一个由各国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共同机构协调下,通过

制定统一的经济贸易等政策,消除国别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壁垒,实现区域内的共同协

调发展,资源优置配化,促进经济贸易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经济贸易高度协调统一的整体

的状态或过程。

根据各参加国的具体情况和条件以及它们的目标要求,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四种形式。

①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指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成员国之

间免征关税和取消其他贸易限制。

②关税同盟。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取消彼此之间的关税或各种贸易

壁垒,建立共同的对外关税而缔结的同盟。同盟内部商品自由流通和自由竞争。关税同盟

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进了一步。

③共同市场。指在关税同盟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同盟内建立关税、贸

易和市场一体化。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完全的经济联盟。

④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发展目标和最高级的形式。它要求其成员国在实现

关税、贸易和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管理机构,在国际经济决策中采取

同一立场,行使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组建统一的银行机构,进而在经济、财政、货币、关税、贸易和市场等方面实现全面的经济一体化。

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一体化有多角度的定义:“经济一体化是使二个或二个以上国家

更密切的一整套协调行动”(西歇尔;埃克斯坦);“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障碍经济最

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丁

伯根);“经济一体化是指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受到政府的任何限制”(贝拉萨);“经济一体化就是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金德尔伯格);“经济一体化就是指各单位在

特殊的经济立法及政治基础上视为一个整体”(卡默尔);经济一体化是同一类型社会经

济制度的国家形成的国际经济综合体”(苏辛格)。

综上所述,经济一体化应包含以下内容:①经济一体化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经济

上的联合。②经济一体化有不同程度和范围。③经济一体化是不断发展的,它是一个过程,不同水平的一体化只是整个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④经济一体化需要国家对经济的联

合调节。⑤经济一体化会对成员国产生有利结果并产生新的经济机制。⑥经济一体化是一

个综合系统,可能对国家间的政治上的联合产生影响。

经济一体化从内容上来看,有贸易一体化,货币一体化,经济政策一体化,经济计划

一体化等。

经济一体化从形式上来看,有发达国家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拉美经

济一体化,太平洋经济圈等。

目前世界主要研究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实现存在巨大的制

度障碍和利益冲突,当前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更容易并主要是在区域层面形成,例如

欧盟、东盟等区域性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待遇和种种措施。

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待遇的消失。经济一体化最初是用于经济的微

观层次,其主体是企业。

50年代初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转向以政府为主导的国与国之间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联合。如西欧国家建立的欧洲煤钢联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又有新的变化,一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通过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的流动而实现的相互开放,相互融合。二是指在客观的国际经济联系及结合的基础上,两个以上国家和地区为谋求共同利益或解决矛盾,通过条约、协议、谈判等而实现的

经济联合。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域相邻近的国家,在经济联系愈益紧密的基础上,相互采取比区

域外国家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政策,并在体制框架、调节机制上结合成经济联合组织或

国家经济集团。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增多。据统计,60年代全球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有9个,70年代发展到了28个以上,80年代有32个。据世贸组织统计,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国家参加的各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有100多个,共有150多个国

家和地区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95%以上参加了一个或多个这样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

?经济一体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济一体化是指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即国家间通过签署条约或协定,采取具体的措施协调彼此之间

的经济贸易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

济一体化指地区经济的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在一个由各国授权

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协调下,通过制定统一的经济贸易政策,消除国别阻碍经济

贸易发展的壁垒,实现区域内共同协调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贸易发展,最终形成一个

经济贸易高度协调的整体。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

取消

?yu4100 | 2010-03-27 12:42:24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是有区别的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在这个多国经济联盟的区域内,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

广义的经济一体化即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

狭义经济一体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与金融政策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这一过程。

而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

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其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对外扩张。

?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

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我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摘要】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既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采取正确的措施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挑战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既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地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对于经济全球化,目前尚无一致认可的界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经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但许多学者对经济全球化则给予不同描述.认为经济全球化界定需要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属性。比如,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属性是生产的国际化,它使人类社会正以“国际贸易”时代进人“国际生产”时代,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的全球化。还有一些学者以为经济全球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应当说,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且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增多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冲击。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不得不重新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和作用,扩大同发展中国家交流与合作,这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资金短缺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果能及时积极参与,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就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我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在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3.引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我国工业化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更担心全球化将有可能破坏经济稳定,摧毁重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环境的恶化,导致文化认同的丧失,使得冲突增多,疾病、犯罪蔓延。实际上,不确定的经济发展机会,普遍的贫穷,体制的弊病丛生,制度以及技术革新扩散的极限等因素,均制约了它们的发展机遇。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保持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 1、在政府机构内部创建技术分析部门并任命训练有素的政策顾问。例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政府正致力于加强提升金融监管部门的技术和管理能力。 2、使用经济学上的手段去分析激励机制和体制适应性等问题。使制度发展和改革等问题的透明度将大大提高。 (二)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 1、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单个发展中国家力量单薄,声音微弱,其实力不足以推动利于自身发展的全球化规则的制定,发展中国家要联合起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发达国家在制定全球化规则时能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参与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三)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 1、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对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应引导其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样才能使相应的企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新技术、提高效率和改进管理,从而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利益。 2、引导相应产业和部门参与国际竞争的措施。对国民经济的同产业部门,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在对国内需要挖掘潜力的产业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进行适度保护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向国外发展。 (四)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加速科技创新。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当代大学生面对经济全球化应当怎么做 当代大学生既要放眼天下,又要开拓创新。必须树立全球观念,以全球为背景,以崭新的视角与思维来思考问题、采取行动,不忘人类发展的大目标,增强共赢感和共存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正当地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1.改变就业观念理性的自我评价。通过反复准确的比较,对自身的潜在能力作出正确判断, 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 2.要冲破就业心理误区,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具有促进生产力提高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可望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可望科技成果在全球快速传播;可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现“后发优势”的宝贵机遇;可望更好地解决环境、资源、人口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弊端。 其一,经济全球化包含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缺点也被全球化了。 其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全球范围内实施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由此,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位置,南北差距加大了。 其三,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化的动荡甚至危机。 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每个国家都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激化。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①国际贸易的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 ②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使我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及先进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走出去”,参与跨国投资,利用海外资源。 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国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和升级。 ④可以利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机会改善我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等。 当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①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竞争,既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商进来,又勇敢地走向世界经济舞台,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 ③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加强其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 ④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 ⑤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从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在更广阔领域和更深层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坚持“引进来”的政策,还要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要发展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产业。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劳力资源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各种生产要素,尤其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为各国充分利用全球的统一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条件 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起步较晚,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发达国家由于国内市场饱和,急需为多余资金寻求出路。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显示,自一九九三年起,中国已连续七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4年,我国合同利用外资额为1534.79亿美元。2005年中国吸引外资为724亿美元,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名列世界第三,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有关专家甚至认为,中国在2006-2010年间每年可能将吸引外资1000亿美元。此外,国内外经济学家也通过了实证分析,证明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金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经济学家Naughton指出,正是借助了源源不断的外资,中国才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面向出口的制造业部门。也正是这个部门,在中国外贸扩张和企业制度创新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近年来,我国国内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除煤之外,大部分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宗矿产已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严重的资源瓶颈迫切需要中国充分利用世界资源。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得以通过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供求的缺口,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优化配置。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进出口的不断增长,有利于产品结构的改善 进出口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尤其是出口,更是被人们称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2004年上年,中国的出口总额已经超过日本。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表的最新全球贸易报告,2006年中国的出口总额为969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3位。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吴振宇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自1997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对GDP的平均贡献率大致在14% 左右,进口对GDP的贡献率大致在10% 左右。 中国出口在世界上位次的变化并不单纯是数量上的变化,而且还内含着质量上的重大变化。在对外开放初期,中国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了50%,可到2004年,这一数据已下降到8%。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更是持续上升,到2005年已经超过92%。这种出口结构的变化表明,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和世界最主要的加工中心。 3、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带来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经验,有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为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开辟了道路 竞争促进了优胜劣汰,加速了企业的成长。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企业不断借鉴外国经验,结合自身的特点,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国内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借鉴、思考和创新,使我国企业的素质不断提高。海尔、TCL等大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向跨国经营发展。国内跨国企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并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4、经济全球化产生技术外溢效应,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为经济的增长创造动力 经济全球化将大批跨国公司带入中国,又通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过程中有约定的技术转让、国产化等正式形式而实现技术外溢效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其它非正式形式,如员工培训、技术人员流动、产品摹仿等,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人员的整体实力。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了科技全球化的概念。科技全球化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仅取决于本国的科学技术知识供应状况,而且取决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知识供应状况。世界范围内研究与开发的溢出效应也能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分享一部分科技全球化收益,而且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更有可能通过积极参与科技全球化进程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差距。

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及中国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及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承担者。 经济全球化过程对世界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②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流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使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增大、速度加快、投机色彩加重。③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④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推进,国际性经济组织日益完善,作用加强,国际经济规则也日趋规范。⑤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某些商品全球性的过剩也成为可能。⑥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投机因素和国际经济行为的风险,各国经济安全随时受到挑战,面临考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还会出现繁荣和危机的连锁反应,引起世界性的经济波动。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必须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利于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的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中国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进改革和发展。 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只有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壮大自己。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变挑战为机遇,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 摘要: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科技。军事、思想、人际交往、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全球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今世界全球化步伐逐渐加快,包含的内容更加多样性、形式更加丰富。在现今世界发展中,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在不断的全球化,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的发展进程、加速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了民主的进程。为世界各个地区、国家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呈现飞速发展,惹您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社会的法治进程、文化水平、政治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一直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更进一步的打开了国门,与世界接轨。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福音,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在一些内容上则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在政治上,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西方资本主义的融入相对来说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步伐。在文化上,西方文化的入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弱化等一系列不好的影响。本文就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的发展。 关键字:全球化;中国;经济;机遇;措施 1、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开辟中国市场,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快速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人民就业的问题。同时由于资本的流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活动和本国产业结构的改造,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与此同时还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范围,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一词的提出,文化全球化一词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对这一概念需从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结合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综合分析。文化全球化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融合”和“互异”的同时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全球化的发展致使我国文化不断的流向海外,提高了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二)不利影响 1.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 首先,外资的引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外资企业投资的区域大部分都是经济发达、回报率高的高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其策略》

《浅谈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挑战及 其策略》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其主要的表现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获得较大的利益,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有的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环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化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影响尤为突出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发展的挑战是严峻的。应对挑战的策略可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宏观调控、制度健全完善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外,还对国家经济主权、金融市场、产业结构、市场占有份额、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经济安全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或者潜在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利用社会主义特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优势,深化改革,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加快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社会设施、基础经济宏观调控。 具体说来,第一,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 第二,我国要抓住机遇,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浅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钟滔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规避风险,应对挑战,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那就要求中小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控制生产成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控制成本;自主创新 According to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trategy Zhong Tao (Business School of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a global economic irreversible trend, active integrat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ss, pla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cultivate autonomous innovation spirit, avoid risk, meet the challenges,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Chines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at requires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ant to from set out actually, control the production cost,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peed up the pace of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Key words:controlling cost; self-dependent innovation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极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极其后果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其实质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全球化,是指二战以后全球的由物资、劳务和资本构成的国际市场的融合。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现象,其表现为贸易、直接资本流动和转让。 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如同其他历史发展阶段一样,具有自己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基本内涵。这便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政治的多元化和各国民族文化的世界化等。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萌芽: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加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什么是全球化?美国联邦政府给我们每个人六美元的退税,如果我们拿这笔钱在Wal-mart 消费,这笔钱就等于给了中国;如果我们花在汽油上,钱就流到阿拉伯;如果买一部电脑,钱就给了印度人;如果买蔬菜水果,钱就会落在墨西哥、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人手中;如果买一辆好车,那就给了德国人;如果拿来花在一些无谓的东西上,钱就会去到台湾。当中可说没有一样,能够帮助到美国经济。 ——美国人语录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生产的全球化 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 2.贸易的全球化 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 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世界贸易依赖度高 3.金融的全球化 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迅速成长 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重要标志: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变迁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世界各国开始将关注的焦点放在经济发展方面,而且经济安全、社会安定、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国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国逐步认识到进行经济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另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和平与发展逐渐取得共识,它们的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物质基础首先,以原子技术、电子技术等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重大进展及其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日益广泛的应用,压缩了国与国之间的空间和时间,降低了国际间的交易费用和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便利了商品和资本的国际流动,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联系,从而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其次,新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着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促使各国经济结构和管理体制更加趋于完善化和高效能化,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打下基础;最后,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有些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经济活动的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力 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出现滞胀现象,新自由主义兴起。它们为了摆脱经济衰退和扩大世界市场,采取减少国家干预、放松经济管制的自由化政策,掀起了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浪潮。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也纷纷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从而进入经济振兴时期,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无疑,各国国内市场化改革以及对贸易投资领域管制的解除或放松,促进了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的流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体现者。近20年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奉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以争夺全球市场份额为目标,在世界各地展开生产经营活动,带动了资本、技术和服务在各国间的流动,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特别是近几年跨国公司大量兼并与收购,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再加上交易内部化和本地化经营战略,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际经济组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重要促成因素。

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应对措施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作为时代特征,经济全球化伴随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而渐成潮流,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利益大调整而越加变化多端。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形象地说:“经济全球化的列车已经开动,不管你是否坐在车上”。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种各样的国际标准和条例都逐渐走进我国企业的视界中,我国已经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但是不可否认,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别国的经济实力和这个国家的发展成就的评估存在着很模糊的认识,作为一个出口大国,经济全球化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亟待调整哪些利益失衡 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当务之急是要高度重视和调整日益突出的失衡利益: 1.上下游产业利益失衡。由于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成本不断降低.下游产业常常从国外购买质优价廉的资源,致使部分上游产业在

国内的市场受到挤占,处境艰难。 2.消费者和商品与服务提供商利益失衡。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提高.进口快速增加,国内居民能够消费到种类更多、价格更廉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也加剧了很多行业的竞争压力。不少名优产品、老品牌或被国外品牌吞食或被市场淘汰。零售业全面开放后.我国流通企业与国外零售业巨头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实力弱的企业将面临困境。 3.区域发展利益失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对抑制地区差距扩大产生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势头。中西部与东部人均GDP的差距越拉越大。人均GDP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贵州之比达13倍,远高于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1.5~3倍的水平(美国历史上最大差距是7倍)。 4.能源资源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与价格形成能力失衡。我国能源和资源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与采购量不成正比。国际价格波动传导,还引起国内产业利益失衡。交通运输行业是石油消耗量的大户,全行业受到较大冲击。 5.“走出去”和“引进来”失衡。从全球来看,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和吸收外资的平均比例为1:3左右.远高于中国1:l的水平。我国对外投资总额仅占世界投资的0.5%.对外工程总额仅占世界的2.1%,劳务输出仅占国际劳务市场的1.5%。“走出去”严重滞后,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资源,也加剧了国内产业竞争,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不仅开工不足、利润下降.而且还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焦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 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4]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大环境。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而且将改变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一些认识和观念。随着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越来越近,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深入。中国企业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外国企业以更大规模涌入中国,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更加残酷,对中国的企业形成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中国企业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把自己的目标市场锁定在国内,无疑是坐以待毙,在同国际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他们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生存能力,必将丧夫越来越多的生存空间。中国企业必须摈弃旧有的观念去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从长计议,制定竞争战略,走出国门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扬长避短,寻求比较利益,创造比较优势,把握机会,大胆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壮大自己的实力。 进入国际市场可以使企业在更大范围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中,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由小到大逐步成长为中国自己的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总之,我认为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生存发展下去。 在“走出去”的要求下,我国企业具有以下优势: 1、政策支持优势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中国企业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能够有效利用各种规则和

政策支持,来实现走出去的战略发展选择目标。 2、区位优势 一是资源区位,部分资源的区域专有性和区位指定性,形成比较明显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区位,我国的企业总体上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对特殊资源的开发则形成企业的特殊优势);三是市场区位,中国市场既有与世界市场的同一性,也有其区域市场的独特性,创造了需求的多样性,构成市场的区位优势。 4、海外华人众多的优势 上百年来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人和由他们编织的已有相当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这一资产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5、我国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信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并广泛开展了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在此过程中树立的良好国际形象和信誉,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如此形势下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做到以下战略目标与要求:1、企业应有国际化发展的战略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首先应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体系、信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以及企业文化等。

经济全球化我国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少、规模小。这是我国民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许多企业就不能以更快的速度对产品进行更新,对设备改进,更没有多余的资金对员工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一些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同跨国公司进行竞争。 二、资信较差,融资渠道少。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年都会有许多不良债务。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一些企业缺乏商业信用造成的。鉴于此原因,现在许多民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由于得不到贷款,一些企业就没法进行融资。这就引出了企业的又一问题--缺乏诚信。 三、轻人才、缺乏对员工的培训。事业成败的关键归根结底是“人”。因人而兴,因人而衰,[人才]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十年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则提出了“先造就人,后造就产品”的经营理念。可见人才在一个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之大。 四企业家整体素质低,部分国企领导严重腐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确有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以忘我无私精神长期效力于国有企业,并以其聪明才智为不断发展壮大国企做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他们无愧为我们这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模范、杰出人物。但总体来看,我国至今并未真正形成起一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的职业企业家队伍。就国有企业而言,长期以来不仅是由上级党政领导部门为之配备领导,而且还将企业经营领导者与行政系列相比较,这就使国企领导多具“官本位”意识,而作为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企业家素质则颇为欠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监督机制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或监督机制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致使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严重腐败,在使企业丧失了竞争力和生机的同时,给党的事业和国家、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五、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市场经济中,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本是企业竞争力的不竭源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企业创新意识是不可少,锐意进取的精神当然也是不可缺的。 六、缺乏管理,生产效率低下。在我国许多企业内部存在管理体制落后,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就出现了管理机构庞大,层级结构复杂、人员过多,从而导致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员工凝聚力不强……最终使这些企业出现了缺乏活力、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 七、企业文化不健全。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组织及其员工所具有的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企业文化是一中无形的管理方式,它可以使人们该变原来只从个人角度建立的思想意识,树立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价值观念,从而在潜意识中对企业产生一种向心力,养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内聚功能是企业文化中最显著的一种功能,他通过把员工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目标,并为目标而协同动作,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展示了企业的良好的管理机制、经营素质和企业的风貌,从而塑造企业良好的整体形象,并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各企业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竞争能力。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之关键,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一国国际竞争地位的变化无不与科技水平相关。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加强科技投入,尤其是美国把科技看作支持它的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命根子。近年来,中国高科技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要执行国际性的信息技术协定即技术产品零关税的协定,这将加剧中国高科技市场的竞争。另外,长期以来,中国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比较低,因而要增加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 影响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

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10新闻本2班 10B07080231 胡及孝

浅谈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 论文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势,我们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认识,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金融危机;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是经济全球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资,组织最有效的生产、最快捷的流通,以求获得最大的效益。全球化便成为世界生产力发展和运动的一种外在表象,其主要表现为一国的市场、生产过程和资本运动超越一国范围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世界性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接受者来说利与弊兼而有之。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们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但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风险。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

一、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全球化时代,制定全球化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世界性组织大都为富国所控制,这就使当前的全球化规则侧重于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能利用已有规则,但无论在自身经济实力上,还是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都只能成为已有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的传播与使用离不开人的作用,随着人才流动日益加快,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更趋激烈。发展中国家花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全球化自由流动的旗帜下纷纷流向发达国家,而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因此,发展中国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无疑是最大受害者,人才流失现象已严重危及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发展中国家陷入了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知识资本的作用显然应大于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作用,没有掌握知识资本的人才,什么发展都不可能。 再次,在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利用全球化自由开放的口号,利用已有的全球化规则,达到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过剩产品、打开发展中国家这片广阔市场的目的。他们推销的仅仅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