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从1946年6月开始,中国革命进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决战时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本课列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了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A、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读图梦里和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B、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C、通过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观点来肥西看待历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的探究,认识蒋家王朝覆灭是历史必然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新思考、用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党我军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埋葬了蒋家王朝,维护了国家统一,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2.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的制定。

【教具准备】

地图册

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活动比赛讨论等

【板书设计】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间:

过程:

二、三大战役

1、战略决策时机的选择

2 、辽沈战役

3、淮海战役

4、平津战役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渡江战役

A、国共北平和平谈判

B、渡江战役

(1)路线

(2)意义

C、南京政府的垮台

D、人民解放军向全国的胜利进军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教师提问:

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多媒体投影:1946年6月;1974年夏;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了反攻的序幕。)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后,战争形势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板书: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入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在这个目录设置以下三个问题,并且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讨论:

1、解放区为什么要开展土地改革?

2、怎样进行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大概用5—6分钟的时间)

二、四大战役

(一)、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本目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讨论,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A、到1948年8月止,人民解放战争已进行到哪两个阶段的作战?

(战略防御、战略反攻阶段)

B、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这一决定是否

正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决战时机成熟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二)、四大战役:

(本目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我采用学生比赛的方式来进行:)

1、课前准备: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分别选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四个专题中的一个专题,并且在课前进行资料收集以待备用。

2、具体要求:

A、了解各大战役的背景。

B、掌握各大战役的作战方针及其指定根据。

C、了解各大战役的基本进程和基本史实。

3、课堂活动过程:

A、由学生代表分别上台讲述、演示四大战役的过程概况。

(重点要注意:蒋介石在渡江战役前夕玩了一个什么阴谋?他这次的“求和”与1945年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和谈,在目的上有什么共同点?)

B、全班集体讨论: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投影: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

三大战役简表

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的500多里的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23日,南京解放,统治人民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总结新课】先有学生来总结:

教师补充:解放战争从1946年6月-1949年4月,经历了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英明的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驾驭了整个战局。战局的迅速发展,使历史发生着转折和巨变。蒋家王朝覆灭了。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的将是新中国的诞生。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尝尝扮演者课堂垄断者的角色。通过国培,我很清楚历史课必须要让学生“浮出”水面,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而如果让学生“浮出”水面,教师就应该

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展现的空间。所以在这节课上,我便设计了以活动为主,用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走进历史,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在活动中,学生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我想:正是在这种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创新的火花也才能得以迸发。。。昨天,我已经上完了这一节课,学生们在活动中很热情,通过他们自己的动手和动脑,比起单纯的记和背要更深刻些,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②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情况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方向。 2、播放战略进攻前国共双方实力对比的视频影片。 3、播放战略进攻形势示意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②《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选择题(共18题,题分合计36分,单选) 1.1947 年6月,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2.下列关于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放区土改基本完成 B .敌我力量发生根本性变化 C .民主党派与蒋介石决裂 D .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后方挖蒋根”是指 A. 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5.人民解放军把中原地区作为主攻方向,其直接原因是这一地区 A.群众基础好 B.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 C.战略地位重要 D.有利于大规模运动战 6.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的事件是 A. B.解放石家庄 C. D.攻克张家口 7.按歼灭和改编敌军人数多少排列三大战役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8.陈毅在《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能。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 A.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9.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不包括 A.民主革命的纲领和任务 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0.解放战争中,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获得解放是在 A.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辽沈战役胜利 C.淮海战役胜利 D.平津战役胜利 11.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文中的"转折点”是指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2.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备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战略防守要地 13.1947年,人民解放军迅速转入反攻作战的原因不包括 A.内战初期采取了运动战的方针消耗了敌人的机动兵力 B.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C.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使中原地区防守力量薄弱 D.解放军在兵力和装备方面取得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疑难点讲解与课后小习题

2013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疑难点讲解 与课后小习题 一、疑点难点阐释关于土地改革的性质:应注意从土地改革背景和纲领及其总路线内容加以区别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实际上在抗战结束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中国正处在主要矛盾的转变时期,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也将变为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1947 年,解放区大规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正是顺应这一变化。另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不能满足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也必须修改其农民政策。所以1947 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在土地改革总路线中又指出: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这说明此次土地改革运动具有反对封建剥削的性质。另外《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表明改革保存了农村小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农民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这次土地改革承认了土地小私有,没有建立公有制度。其经济思想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因而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从而保证了革命的顺利进行。 二、点击高考 1 试题分析 (2000 年全国高考题)1947 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A 全面进攻解放区B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 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 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时空概念的迁移应用能力。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是从1946 年夏至1947年春,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6月底,所以项时间不合。项是出现在全面内战爆发前,蒋介石为发动内战而做的准备工作,也不符合题意。项对国民党军队来说是在中共发动战略决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出现的局面,也即在1948 年秋以后。剩下项, 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从1947 年春至夏,而这一时期,解放军正是乘他们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中原空虚之机发起了反攻,符合题意。 答案:B 2 误区诊断 (1997 年全国高考试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④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诊断】本题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考察比较归纳能力。它要求掌握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路线、抗日战争的双交双减的土地路线,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应该说这些土地政策都是符合这一纲领的。消灭封建剥削这一项,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为了发动更多的人参加抗日,允许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所以不能说也是反封建。双减双交虽然允许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但也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因此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从以上分析可以体会出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效。答案:C 3 高考实战 (1996 年全国高考试题)1947 年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了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答案:D 三、高考动态本节1999 年全国高考试题考察了《中国土地法大纲》,2000 年春季高考考察了战略反攻。

6841.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 么作用?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 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 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时间1948.9—— 11 1948.11—— 1949.1 1948.11—— 1949.1 指挥林彪、罗荣 桓刘伯承、邓小平、 粟裕 聂荣臻、林彪、 罗荣桓 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 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 军 东北、华北人 民解放军 歼敌 人数 47万余人55万余人52万余人 意义解放东北全 境解放长江中下游 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 解放 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从1946年6月开始,中国革命进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决战时刻。经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本课列举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了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A、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读图梦里和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B、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以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C、通过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观点来肥西看待历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的探究,认识蒋家王朝覆灭是历史必然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新思考、用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党我军及时抓住有利战机发动反攻,埋葬了蒋家王朝,维护了国家统一,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2.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的制定。 【教具准备】 地图册 图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活动比赛讨论等 【板书设计】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时间: 过程: 二、三大战役 1、战略决策时机的选择 2 、辽沈战役 3、淮海战役 4、平津战役 5、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渡江战役 A、国共北平和平谈判 B、渡江战役 (1)路线 (2)意义 C、南京政府的垮台 D、人民解放军向全国的胜利进军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教师提问: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案例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学生指导方面: (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解放军的土地改革是重点。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审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要使学生认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论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 论中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杜康 1945年9月至1950年5月期间进行的解放战争,是一场持续时间较长、战区遍及中国全境、双方参战的正规部队最高峰时达400余万人的大规模的正规战争,也是一场以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最终胜利而告结束的伟大的人民战争。 20世纪是一个典型的战争世纪。人类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均发生在这个世纪。中国作为二战主要战场,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在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经过8年抗战摧残的中国还是爆发了内战,两个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最终还是不能共存于中国。解放战争是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大兵团作战。蒋介石依靠美国的支持拥有着先进的作战武器和装备,而且在兵力数量上也远远多于解放军。而最终的结果也正好验证了毛主席的一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著名论断。“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为430万人,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不仅接收了100余万日军和数十万伪军的装备,而且美国还为它装备了50万军队;而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为127万人,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军的步兵武器”。(《中国近代史刚要》2010年修订版,17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实力的悬殊并没有主导结果,出乎国际上的军事家们的意料,解放军在短短的不到5年的时间便完成局势逆转并战胜国民党军队。这也是大兵团作战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其胜利原因也是很多军事家们研究的课题。可谓胜利的原因应从多方面考虑。 一、首先,从两党的立场上说,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利益,拥有着最广泛的人民基础,而且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事不会容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共产党政权存在的,所以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要实行独裁统治。所以虽然国民党在军队上得到美国的支持具有兵力和武器上的绝对优势,但在打持久战和大兵团作战时的后继力量不足。再者,从战争爆发的原因上说,刚经历艰难的抗战后的中国,人民是极不希望发生内战的,所以蒋介石发动内战是不得人心,虽然首先发动战争在战略上具有主动性,但在民族利益和信任上失去了保障,站在人民的对立面,陷入人民群众的孤立之中。而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是不会主动打内战的。所以在理由上国民党是理亏的,它是违背人民的意愿而兀自将国家推向战争的,相对对战争的负责毫无疑问是国民党。 二、从战争爆发的过程上分析。在抗战结束后,两党关于未来国家的走向持不同的态度。也决定了两党对待战争的态度。

【发展战略】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胜利

历史同步测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胜利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n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第I 卷(选择题,共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题。每题 2分,共 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47 年中共决定实行以废除封建剥削性土地制 度取代减租减息政策, A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C .巩固解放区政权的需要 2. 《中国土地法大纲》 的主要内容有 ①没收地主土地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3. 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A .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C .扩大和开辟新的解放区 4. 1947 年,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反 攻, A .中原 B .华东 5. 1947 年,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选择主攻方向的依据是 A .国民党败局已定 B .解放军在人数上超过国民党 C .解放区土地改革正在进行 D .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6. 率军进攻豫皖苏地区的是 A .刘伯承、邓小平 B .陈赓、谢富治 C .陈毅、粟裕 7.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中, 进军大别山的解放军是 A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B .太岳兵团 C .华东解放军主力 8. 解放石家庄的指挥者和部队是 A .林彪、罗荣桓,东北解放军 C .谭震林,华东解放军 9. 1947 年 6 月,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时, 国民党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A ?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B ?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C .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 ?集中兵力固守战略要地和城市 10. 解放战争中, 促使中共作出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重要因素是 A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国民党的战略收宿即将实施 D ?蒋介石再次下野 100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 主要是因为 B .满足农民渴望得到土地的要求 D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需要 ②废除封建剥削性的土地制度 ④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B .发展农业生产,支援前 线 D .废除封建土地和债务制度 主攻方向选择在 C ?华北 D .苏南 ( 贺龙 ( D .华北解放军主力 ( D .彭德怀、 B .聂荣臻,华北解放军 D .彭德怀、贺龙,西北解放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课标内容】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三大战役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编制历史图表的能力。 (2)通过讲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及分析对比历史史实、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4)通过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看待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了解解放战争三大战略决战、渡江战役的过程,以及人民解放军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伟大进程,感知我党领袖毛泽东等人在战略决策上的英明、胆识气魄上的宏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认识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从中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党我军及时抓住了有利得战略决战时机发动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维护了国家统一,领土的完整。从中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渡江战役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诞生,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 (3)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作战方针。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0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板书)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板书) 教师用课件展示: 材料: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总结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初二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必考知识点1.重庆谈判的史实 北P112: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的方针已经确定。 P113: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北P120: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北P12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 P124: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

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P126: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我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P127: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1949年4月解放军分三路强渡长江。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初二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经典试题1、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 A.八国联军侵华 B.中华民国成立 C.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 D.蒋家王朝覆灭 2、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假如你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马关条约”、“通商口岸”、“双十协定”这三个关键词,最有可能出现的城市是( D ) A.南京 B.北京 C.苏州 D.重庆 3、小名在一次练习中把下列选项连在了一起,其中错误的是: (B) A.中共一大;;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中共二大;;当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长征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D.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4、诗歌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毛泽东诗词是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壮丽的史诗,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下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重点:土地改革、战略反攻、大决战 [结构图示]: 辽沈 → 第三年 淮海 第一年 第二年 人民解放战争:“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问题设计]: 1、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探究: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 观点1:二者没有根本区别 理由:二者都是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特殊国情而产生的。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而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必须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所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 观点2: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区别

2、全国性反攻的条件是什么? ——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⑵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形成第二条战线 ⑶一些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使蒋在政治上更加孤立 ⑷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后方巩固。 3、“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三军:刘邓大军——大别山;陈谢兵团——豫陕鄂;陈粟兵团——豫皖苏 两翼:西——彭、贺收复延安; 东——⑴华北:聂解放石家庄 ⑵东北:林、罗发动攻势,使敌孤立 ⑶山东:谭、许胶东战役,改变局面 4、三大战役为何首战东北? 第一,若先打华北,我华北解放军会受到华北、东北两地敌军的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会促使敌人下决心撤退东北军队,实现战略收缩。第二,首战东北有必胜把握。东北卫立煌集团仅48万人,且被我军分割于长春、沈阳、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孤立的据点,或战或守正举棋不定。东北我军有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30万人,总计有百万之众,占有数量上优势,且土地改革完成,后方巩固。第三,首战东北胜利,会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获得东北大后方,有利于推动全国战争的发展。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反思

修正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学习中能力的培养是关键。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梯度的问题,看似简单却要用心去思考。本课中涉及到的战役很多,关于战略战术问题是个很不好讲的问题。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效果不错。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还不够突出,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因而课堂显得不够活跃。学习历史的一个目的是"学以致用"。我们要教会学生"会学历史",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用科学、历史的眼光看待世界。 本节课存在以下的几个不足: 1、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不能放手相信学生,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对于考点的梳理虽然很细致,但是应该然学生能过明确的落实在教材上和提纲上,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使学生感到轻松。 2、由于在授课的过程中,对于相关的实事热点问题拓展的较少。这一点在备课的过程中自己也想到了,但是觉得复习的时候还会进行相关问题的专题复习,所以在这里就没有提。但是如果在这时候就能将相关热点拿出来与学生交流的话,在复习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并且也能尽快的让学生进入到备考的状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3、对于答题方法、技巧的传授还不够。应该在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就告诉学生每个考点可能会出现什么类型的考题,针对每种考题,学生应该怎样作答。 4、要注重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思想,这不仅是学生欠缺的,也是我本身欠缺的。 通过本课,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感受,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本课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解决和调整。争取让自己的教学不断的完善,让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复习课的关键是让学生把相关知识系统化。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掌握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形成了清晰的历史线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我整理、自我构建;凡是学生看得懂、讲得来、做得出的内容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要尽量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反思、消化吸收。 复习课要注重知识落实,让学生掌握好。因此,应依据课程标准精讲精练,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总的来说,在本节课中,我首先给学生们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考点,让学生带着目标和问题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可以说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九年级历史总复习 专题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专题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总体概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通过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以后,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解放战争从此开始转入战略进攻。了解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时间、结果;掌握三大战役的背景。 能力目标: 分析挺进大别山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地位。讨论解决重庆谈判的作用。分析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迅速颠覆的原因;从三大战役示意图上能够读出重要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英明、伟大的党。通过三大战役过程的学习以及相关影视资料,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 三、中考热点链接: 1、台湾问题是与本单元相关的现实热点问题。自1985年《马关条约》签定到抗日战争胜利,台湾被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但是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随即一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最终败逃台湾,从此长期盘踞台湾。由于美国的干涉,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台湾问题至今已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唯一障碍。 2、纪念周恩来逝世30周年。 1976年1月8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右图是人们抬着周总理画像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 与本专题相关的周恩来的事迹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和毛泽东、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0月10日,和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在《会谈纪要》上签字。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 一、战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勇气。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国民党军队却贪生怕死、士气低落。 二、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蒋的第二战线,与民主党派并肩作战。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国民党方面高级将领生活腐化堕落,内部派系纷争,无心战斗。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的军政大员发“国难财”,打着“接收”的旗号,把土地、企业矿山、国家财产都拿来中饱私囊。 蒋介石在1948年8月的一个军事检讨会议上曾说:“现在我们大多数高级将领精神堕落、生活腐化,革命的信心根本动摇,责任观念完全消失。尤其使我痛心的是,这几年来有许多受我耳提面命的高级将领被捕受屈而不能慷慨成仁,许多下级官兵被匪军俘虏,编入匪部来残杀自己,而不能相继反政,这真是我们革命军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1.国民党的“五子登科”: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到收复地区先抢金子、银子、房子、车子、女子,被人讽刺为“五子登科”。 2.甚至还有更逗的真事,某人向蒋介石打报告怀疑国民党军队总参谋部的作战部长郭汝槐是共产党员。蒋惊讶地问有何根据,理由是郭汝槐清廉的让人难以理解:他一不好女色,二不贪财,甚至连自己家里的沙发都是打上补丁的!所以是共产党!气得蒋介石大骂:难道我堂堂国民政府的官员都要到处去捞银子才不是共产党?!(事实证明:郭汝槐确实是共产党) 三、在军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初期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针;第二、第三年又及时提出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伟大决策,将革命进行到底。北平和谈失败后,迅速渡江作战,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__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考纲要求: 1、识记:知道重庆谈判的史实;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史实。 2、理解: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复习目的要求:通过知识归纳,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概貌;通过问题探究,深入理解本单元的主要问题;通过精题训练,牢固掌握其相关基本内容。 三、复习重点:理清人民解放战争的线索,使学生掌握好这段时期的大事及意义,能探究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内容多,一节课落实有困难。 四、复习方法:图示法,合作探究法。 五、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2)时间:(3)中共谈判代表: (4)目的:国民党: 共产党: (4)结果: (5)意义: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 1、内战全面爆发 (1)时间:(2)标志: 2、转战陕北 1947年3月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共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3、千里跃进大别山 (1)时间: (2)领导人:、作战部队:

(3)作用: 4、三大战役 战役名 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时间解放或意义意义 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 1948、9—11 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1948、11—— 1949、1、 奠定了解放长江 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1948、11—— 1949、1、 北平和平解放, 华北全境 (1)时间:1949年4月(2)意义: (二)探究互动 (1)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经两度合作,而后两次分裂。请结合这两次合作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分裂所造成的恶果,谈谈它给我们的启示。 (三)热点透视台湾问题 1、当前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 2、现在的台湾问题 材料一: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邓小平材料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995年江泽民提出的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1)材料一体现了党和政府什么样的对台方针? (2)面对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实,中学生应该有什么认识? (四)夯实基础,能力提升 1、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为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时期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见右图: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去 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力量发展壮大 B广大人民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 C为进一步赢锝准备内战的时间 D英美等国主张和平解决 3、小明在电影《大决战》中看到:人民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迫使国民党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 2.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4.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新课探究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思考: 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解放区的发展,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2)过程: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3)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挺进大别山。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出的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