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脆性岩石微裂纹压密段本构模型研究

脆性岩石微裂纹压密段本构模型研究

第13卷第10期2017年10月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Journal of Safety S cien ce and Technology

V o l.13 N o.10

O ct. 2017

文章编号:1673 - 193X(2017) -10 -0128 -08

脆性岩石微裂纹压密段本构模型研究#

乔彤I2,章光\胡少华u,赵顺利4

(1.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武汉430070 ;3.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试

验室,湖北武汉430072;4.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为准确掌握脆性岩石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从岩石单裂隙出发,引入自然应变的概念,建立了物理 意义明确的脆性岩石微裂纹压密段本构模型,并将其简化后与线弹性阶段的本构模型进行统一。通过热-力耦合室 内试验确定了模型参数,试验结果验证表明:模型能够描述不同热处理温度、不同围压下花岗岩的压密段、线弹性段试 验结果,对于脆性岩石的高温劣化性和围压对压密段的抑制作用也有很好的呈现,对深入掌握脆性岩石的强度规律具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脆性岩石;压密段;本构模型;热-力耦合

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志码:A d o i:10. 11731/j.issn.1673-193x.2017. 10.022

Research on constitutive model of microcrack compaction section in brittle rock

QIAO Tong1,2, ZHANG G uang1 , HU Shaohua1,3, ZHAO Shunli4

(1. School of R esources and Environm ental E n gin eerin g,W uhan U niversity of T ech n o lo gy,W uhan H ubei430070, C h in a;

2. H ube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E arly W arning and Em ergency R esponse T ech n o lo gy,W uhan H ubei430070, C h in a;

3. State K e y Laboratory of W ater R esources and H ydropower E ngineering S c ie n c e,W uhan U n iversity,W uhan H ubei430072, C h in a;

4. Y ello w R iver E ngineering Consulting C o. ,Ltd. ,Zhengzhou H enan450003, C h in a)

Abstract:In order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of brittle rock under lo ad, the concept of natural strain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single fracture of ro c k, and a constitutive m odel of m icrocrack com paction section in brittle rock with the clear physical m eaning was established. Furtherm ore, the m odel was sim plified and unified w ith the constitutive m odel of linear elastic stage. The m odel param eters were determ ined by the therm al-m echanical coupling tests in laboratory. T 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 odel can w ell describe the test results of the com pression section and the linear elastic section for gran-ite under different heat treatm ent tem perature and confining p ressu re, and can also w ell present the high tem perature degrada-tion of brittle rock and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onfining pressure on the com paction section. T herefore, this m odel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n the strength laws of brittle rock.

Key words:brittle ro ck;com paction sectio n;constitutive m odel;therm al-m echanical coupling

〇引言

当前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岩石力学与工 程开始向深部进军,未来深地下空间利用、深部资源开 采将成为常态。例如,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已逐步进人

收稿日期:2017 -09 -01

作者简介:乔彤,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胡少华,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2016YFC08025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

目(51609184);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项目(2016 - JSKSSYS - 01)1 000 -2 000 m深水平、西南地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 下硐室埋深普遍在高地应力地区、地下核废料处置库预 选处置库大多埋深在500 m以上,伴随而来的是岩体面 临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渗透水压的复杂深地质赋存环 境。因此,准确掌握岩石在复杂环境作用下的变形与强 度特性是深部岩体工程安全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 题之一.。

深部岩石力学工程围岩以脆性岩石为主,最常见的 有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等,因此脆性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是近二十年来深部岩 石力学研究最活跃的课题。E. E b e rim rd t等[1]在总结 B ra c e和B ieniaw ski[2]关于脆性岩石应力-应变关系研究成果基础上,从裂纹发展的角度提出图1所示的应

第10期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129 ?

力-应变关系曲线,其定性的描述了不同阶段裂纹行为

状态与脆性岩石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微裂

纹压密段、线弹性阶段、微裂纹稳定扩展阶段、微裂纹不

稳定扩展阶段以及峰后阶段,从机理角度阐释岩石的本

构关系曲线的特征,但是限于岩石裂纹行为的复杂性,

并未建立对应的本构模型。

为了使脆性岩石的本构模型更加贴近实际,一些基

于岩石断裂力学与裂纹行为状态的本构模型先后提出,

Y.L.L u等[3]基于传统的连续介质模拟方法和流体力

学耦合理论,提出了双尺度模型,用以解决岩石断裂耦

合过程中水力耦合问题;周小平等[4]则根据岩石不同阶

段的应变特征,将围压状态分为低压、中压、高压3种状

态,分别建立基于裂纹扩展贯通机制的本构模型;Hui-

Hai L i u等[5]受自然应变和工程应变的启发,将岩石分 为裂隙为主的软部和基质为主的硬部,得到两者串联的 本构模型;袁小清等[6]认为脆性岩石的原始状态的损伤 由于宏微观裂纹的存在,其值并不为零,从而将初始损 伤的概念加人了本构模型的研究中;朱其志等[7]则进一 步发展了热动力理论,将脆性岩石进行一定的均质化处 理,并发展出了一种适用于脆性岩石非线性力学行为模 拟的新型本构模型;区别于大多数的研究,刘红岩等[8]的研究重点主要是脆性岩石的动态损伤过程,更进一步 的推广了断裂力学的应用范围。

虽然脆性岩石本构模型的研究引人断裂力学和裂 纹行为状态的研究,但针对岩石微裂纹压密段的解析方 程更多的停留在经验公式[9]。陈益峰等[1°]提出的T H M 本构模型中考虑了微裂纹压密段,但仅仅是单裂隙结构 的简单推广;荣冠等[11]基于柔度变形法推导出同时适 合耦合和非耦合节理法向变形的g- A模型;彭俊等[12]根据经验提出微裂纹压密段的本构模型,但是参数的物 理意义指向不明,限制了进一步推广。为此,本文引人 自然应变的概念,从单裂隙在法向荷载作用下的应力- 应变关系出发,推导并建立了物理意义明确的微裂纹压 密段的本构模型,然后将其和线弹性阶段的本构模型进 行了统一。在此基础上,通过花岗岩的热-力耦合试验 对本文提出的脆性岩石微裂纹压密段本构模型的合理 与适用性进行了验证。

1脆性岩石微裂纹压密段本构模型研究

1.1单裂隙法向应变

脆性岩石在应力加载初期,随着应力增加,应力- 应变曲线呈下凹型,表现出明显的微裂纹压密行为,为 阐明微裂纹压密阶段脆性岩石的力学特征,本文首先研 究单裂隙在法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过程。

对于图2所示岩石单裂隙,在上下表面受均布法向

图1岩石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Fig.1Stress strain relationship of rock

法向应力(j j

法M应力j

图2岩石单裂隙

Fig.2 Rock structure with single fracture

应力o■作用,并假定岩石为均质材料,根据H o o k定律 可得:

do-= KdsV ft(1)式中:夂为法向刚度;e v,t为法向自然应变或真实应 变,其定义式如下:

= - ^(2)式中:i为岩石结构在当前应力状态下的长度,在 式(1)、(2)中,文中以压缩为正。

目前多数研究成果中,在应用H o o k定律时多采用 如下的形式[13]:

d',?=(3)式中:i。为没有应力作用时岩石结构的初始法向长 度;^^为法向工程应变,也是目前最多采用的表达方 式。当针对法向工程应变^…与法向应力〇■采用公式 (3)所示的H ook定律时,其初始条件满足o■=0,L=L。。据此可得:

i = i〇(l - ^)

? 130?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第13卷

同理,当自然应变e v,,采用公式(2)中的H o o k定律 时,可得法向长度i与法向应力〇■的函数关系如式(5):

L = L0exp( - |)(5)

基于公式(4)和(5),定义a/K为应力刚度比,分别 绘制应力刚度比与法向长度L关系图(见图3)。通过图中不难发现,当应力刚度比较小时(< 〇. 1),公式(4)和公式(5)基本上是等价的。对于脆性完整的 岩石而言,其刚度量级一般可以达到10 ~ 50 G P a,对应 的单轴抗压强度一般为100 ~300 M P a,应力刚度比均满 足〇■/&<0. 1的条件,因此选用形式更简单的公式(4) 可以较好的表达其变形特征。随着〇■/&的增大,公式(4)与公式(5)出现了明显的偏离。?1^<1[14]在回顾前 人自然应变研究基础上,提出自然应变较工程应变能更 精确的描述材料的变形特性,因此对于法向刚度较小的 材料(流体、断层带、大尺度裂隙、软土等)不适宜采用公 式⑷。

在法向应力作用下,岩块的变形特征可用公式(4) 描述,但是裂隙结构的变形特征需要通过公式(5)进行 精确描述。可得如下公式:

^0=^=0+(6)

dL = dLc + dLT(7)式中:为岩石结构的整体初始法向长度为岩块初始法向长度为裂隙初始法向长度;i为某一应 力状态下的岩石结构的整体初始法向长度;A为某一应 力状态下的岩块初始法向长度;i。为某一应力状态下的 裂隙初始法向长度。

将公式(4)、(5)代人(6)、(7)中,可得整体法向长 度i的表达式:

1 =厶!。(1 _ f)+ 厶。0eXP( _ F)(8 )

图3应力刚度比与法向长度

Fig.3 Stress stiffness ratio versus normal length

通过式(8)可进一步求出岩石整体的法向变形量 A L和采用常用的工程应变定义的

A L=L-L q=:

-+Lc

〇[eXp(-6叫(9)

A L

=飞=

U tY+T l c[1 ~e x p(-£)](1〇)式中:\和\分别为岩块和裂隙的法向刚度和\为工程应变中岩块工程应变和裂隙工程应变所占的 比例因子,其定义式如式(11)所示:

通过式(9)、(10)可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变形量 与应变实际上由2部分组成:刚度较大的岩块部分,其 应力-应变关系可以用线性关系较好的表达;刚度较小 的裂隙部分,其应力-应变关系可以用负指数模型表达。

1.2标准试样压密段应力-应变

室内进行岩石力学试验,多采用圆柱形试样,包含 有多种裂隙等低刚度结构和岩石颗粒、孔隙等高刚度结 构,如图4中的岩石试样模型所示。对于常规三轴试验 中的岩石,其应力状态可用图5来表示,真实状态下的 应力状态可分解为静水压力状态和偏应力状态。在具 体的室内三轴压缩试验过程中,静水压力状态被认为是 应变的起始测量点,其岩石试样产生的应变主要为偏应 力状态下产生的应变。

图4岩石试样结构

Fig.4 Rock sample structure diagram

任取岩石中任意角度的单裂隙为分析对象,如图6 所示。裂纹上下表面面积相等,为S;;裂纹长度为2C;;裂纹面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夹角为A。将裂纹投影 到与最大主应力垂直的方向上和与最大主应力平行方 向上,因此裂纹可用图7简化的表示。因裂纹为低刚度 结构,因此应用公式(5)可得与最大主应力垂直的方向

上投影后裂纹法向方向变形量如下:

第10期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131 ?

41

^(72 - ^2 ^

^3 〇2 +

%

|V

真实应力

静水压力

偏应力

5应力状态分解

Fig. 5 Stress state decomposition

A L .L 0i [exp

1-

(12)

式中:k 为投影裂隙的初始长度。通过式(12)可 进一步得出,图6中裂隙在最大主应力方向上对试样整 体应变的贡献。同时将裂隙的变形在岩样的尺度上进 行均布化处理,可得公式(13):

_投影裂隙

6岩石结构中单裂隙分析对象

Fig. 6 Analysis object of single fracture in rock structure

| sin^S |

是I

1

exp

^1 _ <^2

)]

(13)

'

L 0S 0

L 式中:i …为试样的初始长度;S 。为试样的初始截面 积;为试样的初始体积;F ;为裂纹投影后的体积;f i ; 为均布化后的裂隙对试样整体应变贡献量。

通过式(13)可以发现,对于具有相同刚度&的裂 纹系,其对试样的整体的应变可用式(14)表示:

^[l -e xp (_^i _

式中:^为裂纹系对试样整体应变的贡献量为

具有相同刚度&的裂纹系中裂纹数目;R 为裂纹系的 中裂纹投影体积之和。进一步定义比例因子~ = F /F 。, 可以发现~是一个与裂纹体积密切相关的量。此时式 (14)可用式(15)表示:

_

S i

S

.

1

(14)

= nA

exp

(15)

i 隙

7岩石结构原生裂纹简化模型

Fig. 7 Simplified model of rock structure primary crack

最大主应力平行方向上的投影裂隙难以被压缩,其 性质类似于岩石中孔洞。因此可认为是高刚度结构。

岩石试样中同样存在有其他刚度的裂纹系以及非 裂纹低刚度结构。其在最大主应力方向上的应变均可 以用式(15)表示。对于高刚度的岩石成分,如岩石颗 粒,其应变可用公式(5)求得,岩石试样中高刚度成分在 最大主应力方向上的应变表达式如式(16):

〇~1 - 〇"2

fL

(16)

设岩石中共有a 种高刚度成分,6种低刚度成分。 则岩石的应变可用式(17)表示:

(T 1 — ^"2 \

「1 / 〇*! ~ 〇~2^\

I

nm

exp ^)] (17)

I

贷'

\

Ks

= 1 (18)

考虑式(17)中的高刚度项和低刚度项。高刚度项 的应变与偏应力呈线性关系,主要与岩石的线弹性阶段 有关;低刚度项的应变主要表现为随着偏应力增加,其 迅速减小。同样根据式(18)可以得出岩石试样的弹性 模量£如下:

E

m =1 j = l

U J -exp

^1 _ <^2

)]

(19)

Km

fri Ks Kj

通过式(19)可以发现,低刚度部分对弹性模量的影 响已经很小,并且对于一般脆性岩石而言,低刚度成分 远小于高刚度成分的含量,对于岩石的应力-应变曲线 而言,其线弹性阶段的应力-应变曲线的弹性模量可近 似用下式表示:

E

(

20)

(歧)

通过式(20)不难看出,岩石高刚度的成分的初始体

? 132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第13卷

5

10 15 20

应变

exUT 3

8裂纹法向刚度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Fig. 8 The influence of normal stiffness of crack

on stress-strain curve

通过图8可以发现,随着裂纹法向刚度的增加,应 力-应变曲线的压密段逐渐缩小,当裂纹法向刚度达到 200 M P a 时,已难以辨别微裂纹压密段,目前部分研究 人员采用微裂纹闭合应力表示微裂纹完全压缩,但是微 裂纹闭合应力往往难以确定,尤其是当微裂纹法向刚度 较大时常存在较大误差[1’15_16]。从图8中还可以发现, 当微裂纹刚度较小时,弹性模量呈现出随着法向刚度增 加减小的趋势,当微裂纹的法向刚度进一步增加时,弹 性模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事实上岩石真正的高刚度成

积含量和刚度的数值直接决定了弹性模量的大小。1.3压密段本构模型的简化

公式(17)用以计算岩石压密段应变时,具有较大的 困难,不同岩石的低刚度成分和高刚度成分具有难以确 定的难题。因此需要对公式(17)进行适当的简化,简化 重点是负指数项,岩石中低刚度成分较为复杂,完全表

达出来则会导致公式(17)适用性大大降低。对于脆性 岩石,如果其低刚度成分中某一种成分占据主导地位, 如热损伤造成的裂纹,则公式(17)可简化为一种低刚度 材料。简化后的公式如下:

e =

~- + ?[ 1 - exp | _ ] (21)

式中为岩石微裂纹法向刚度^为微裂纹在与 最大主应力方向垂直方向上的投影体积比,对于各向同 性的岩石材料,为微裂纹体积比的一半。

为进一步研究裂纹刚度对脆性岩石应力-应变曲 线的影响,取弹性模量£=20 P a ,投影体积比r e = l %, 通过式(21)绘制不同裂纹法向刚度下的应力-应变曲 线(如图8所示)。

分的弹性模量是基本保持不变的,微裂纹法向刚度继续 增加时,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为高刚度成分,此时脆 性岩石将不存在微裂纹压密段。

对于一般的脆性岩石,微裂纹法向刚度通常情况下 为相对小值,随着微裂纹刚度增加,弹性模量会出现一 定程度的减小。

式(21)可同时表达压密段和线弹性段,因此用式 (21)去表达岩石应力-应变曲线,能够更为准确体现出 脆性岩石高刚度材料特性,微裂纹性质也能得到较好的

表达,更为重要是避免了微裂纹闭合应力的确定难题。 对于具体的岩石试验,式(21)表达的是轴向变形,对于 环向应变而言,因不存在微裂纹的压密过程,其应力- 应变特征可以通过线性去表达。用A 。和。。分别表达微 裂纹压密段及线弹性段的轴向应变和环向应变,则其应 力-应变可用式(22)表示:

Su =

F ^ + n i l - e xp ( _

E

? --------------E

(

22)

式中w 为岩石高刚度材料泊松比。

2

花岗岩热-力耦合室内试验研究

2. 1

试样制备及试验过程

为了验证式(22)所示本构模型的适用性,设计花岗

岩热-力稱合室内试验。试验选用<#>50 m m X 100 m m 的圆柱形标准试件。试验处理温度为室温,200,400, 600,800,900,1 000 弋 7 种,围压为 0,5,10,15M P a 。试

验过程如下:首先将花岗岩试样放人到马弗炉中开始热 处理,设定升温速率为5t /mi n ,当温度升高到设定温度 时,设定热处理温度恒温4 h ,保证花岗岩试样充分受 热;停止加热后令试样自然冷却至室温,然后将其封装 至三轴压缩试验仪上,给试样施加围压至所需值;然后 给试样施加轴压,当试样发生明显应力降时,停止加载, 记录并整理相关试验数据。

2.2试验结果

通过热-力耦合试验,获得不同围压、不同热处理

温度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9所示。由图可知,随着 温度的升高,岩石试样微裂纹压密段逐渐显现,围压会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裂纹压密段的发展;花岗岩在低温 低围压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脆性破坏特征,其破坏规 律呈现出明显的高温劣化特性,破坏和峰值强度迅速下 降。随着热处理温度和围压的升高,花岗岩试样逐渐向 延塑性转化。

L -s

/b f -

'

第10期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133 ?

(a)围.!]+w2=0MPa

(c)_fRa2=10MPa(d)围[E fr2=15MPa

图9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Fig. 9 Stress versus strain curves under different confining pressures

3脆性岩石微裂纹压密段本构模型验证 3. 1模拟参数确定

模型参数取值如表1所示,其中£取试样三轴压缩 应力-应变曲线弹性阶段的弹性模量,其余参数裂纹体 积比《、裂纹刚度\通过最佳曲线拟合得到。由表中结 果可知,在室温条件下,弹性模量£在37.74 - 51.61

G P a,裂纹体积比re在0_71 ~ 1.50%,裂纹刚度X。在

19.56 -38. 87 G P a之间,说明在高温预处理之前,花岗 岩试样以高刚度成分为主;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花岗 岩试样的裂纹增多、刚度劣化,开始向低刚度成分转化,在1 000弋时,弹性模量£减小到3_ 82 -21.69 G P a,裂 纹体积比《增加到6.45 ~ 7.78%,裂纹刚度X。减小到 4_ 10 ~28_79 G P a之间。

表1热-力耦合作用下本构模型验证参数

Tablel Parameters of constitutive model under

thermal mechanical coupling

围压温度

r/t五/GPa n/°!o Kc/MPa

室温

37.74 1.5019.56

20035.04 2.0714.04

40035.74 3.0817.02

0 MPa60026.85 3.6415.44

80026.51 5.2221.45

90012.05 6.327.44

1 000 3.827.7

2 4. 10

续表1

围压温度

r/t五/GPa n/°!o Kc/MPa

室温

51.61 1.4625.79

20044.01 1.0525.19

40041. 13 1.6824.43

5 MPa60037.41 2. 1326.00

80033.42 2.8625.22

90022.94 3.5128.22

1 00011.327.7819.81

室温

50.870.7730.73

20042.010.6319.33

40042.66 2. 1328.29

10 MPa60037.88 2.4123.25

80034.45 3.2625. 18

90030.53 3.9835.36

1 00020.93 6.4531.78

室温

47.410.7138.87

20046.60 1.0835.52

40042.88 1. 1035.56

15 MPa60040.60 1.7326.69

80035.95 2.9534.00

90032.82 3.5734.60

1 00021.69 6.5928.79

3.2模型验证结果

将第2节试验中压密段和线弹性段的轴压和围压 数据代人确定参数后的模型,计算得到相应的应变数据 模拟值。图10给出了热处理温度从室温至1 000弋、围压为0,5,10,15 M P a

下花岗岩三轴压缩试验与数值结

? 134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第13卷

果对比。由图可见,本文提出的脆性岩石微裂纹压密段 本构模型能够非常好的描述不同热处理温度、不同围压 下花岗岩的压缩压密段、线弹性段试验结果,反映了初 始阶段花岗岩岩石试样中低刚度成分的裂隙被压缩这 一显著变形特征,同时对于脆性岩石的高温劣化性和围 压对压密段的抑制作用也有很好的体现。相较于H u i -

Hai L i u 等[5]、袁小清等[6]、彭俊等?提出的脆性岩石本

构模型,本文模型中各参数均是在经典的裂纹模型基础 上直接推导而来,物理意义明确,对岩石试样三轴压缩 应力-应变过程压密段的模拟更为准确,且只有弹性模

量£、裂纹体积比《和裂纹刚度\ 3个参数,容易从试 验曲线获取。本文提出的脆性岩石微裂纹压密段本构 模型,对深人掌握脆性岩石的强度规律具有一定的指导 意义。

4 6 8 10

4yxj 〇-?(a) 1

MPa

12

14 4 6 8 10 12 14 16 18

dxlO —3

(b)围! t;:ff2=5MPa

(c) illjlx^lO M Pa

(d) F l5lJ k 〇-2=15 MPa

10热-力耦合试验模拟成果验证

Fig. 10 Validation of thermal mechanical coupling test simulation results

4

结论

1)

引人自然应变的概念,建立物理意义明确的脆性

岩石微裂纹压密段本构模型,并将其简化后与线弹性阶

段的本构模型进行统一。模型共有3个参数,均可通过 三轴压缩试验获取。

2) 将脆性岩石微裂纹压密段本构模型模拟结果与

花岗岩热-力耦合试验结果对比发现,模型能够描述不 同热处理温度、不同围压下花岗岩的压密段、线弹性段 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3) 花岗岩热-力耦合试验表明脆性岩石具有明显

的高温劣化性,围压对压密段具有抑制作用,本文所提

出的模型能体现这些特性。4) 今后可在脆性岩石微裂纹压密段本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微裂纹稳定扩展阶段和不稳定扩展阶 段,建立应力-应变全过程本构模型。

参考文献

[1 ] Eberhart E , Stead D , Stimpson B , et al. Identifying crack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thresholds in brittle rock [ J ]. Canadian Geotechni-

cal Journal, 1998, 35(2) :222-233.[2 ] Brace W F , Bombolakis E G. A note on brittle crack growth in com-pression [J ].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63,68 ( 12):

3709-3713.[3] Lu Y L, Elsworth D, Wang L G. Microcrack-based coupled damage

and flow modeling of fracturing evolution in permeable brittle rocks [J ].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2013,49 :226-244.[4] 周小平,张永兴.卸载岩体本构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7:28-89.

[5 ] Liu H. H, Doughty C , Bodvarsson G S. An active fracture model for

unsaturated flow and transport in fractured rocks [ J ]. Water Resour.

o

o

o o o o o

4

2

8

6

4

2

=C I s /

b

第10期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135?

Res, 1998, 34(10) , 2633-2646.

[6]袁小清,刘红岩,刘京平.基于宏细观损伤耦合的非贯通裂隙岩[11]

体本构模型[J].岩土力学,2015, 36(10): 28〇4_2814.

YUAN Xiaoqing, LIU Hongyan, LIU Jingping. 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 mass with non-persistent joints based on coupling macroscopic

and mesoscopic damages[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5, 36

(10) :2804-2814.

[7]朱其志,刘海旭,王伟,等.北山花岗岩细观损伤力学本构模型[12]

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 34(3):433^39.

ZHU Qizhi, LIU Haixu, WANG Wei. A Micromechanical Constitu-

tive Damage Model for Beishan Granite [ 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5, 34(3) :433-439.

[8]刘红岩,王新生,张力民,等.非贯通节理岩体单轴压缩动态[13]

损伤本构模型[J].岩土工程学报,2016, 38(3): 426W36.

LIU Hongyan, WANG Xinsheng, ZHANG Limin, et al. A dynamic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rock mass with non-persistent joint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 J ].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 14 ] Engineering, 2016, 38(3) :426-436.

[9]朱维申,赵成龙,周浩,等.当前岩石力学研究中若干关键问[15]

题的思考与认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 34(4):

649-658.

ZHU Weishen, ZHAO Chenglong, ZHOU Hao, et al. Discussion on

several key issues in current rock mechanics[ J]. Chinese Journal of [ 16 ]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5, 34(4) :649-658.

[10]陈益峰,胡冉,周创兵,等.热-水-力耦合作用下结晶岩渗透

特性演化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 32(11 ):

2185-2195.

CHEN Yifeng, HU Ran, ZHOU Chuangbing, et al. A permeability

evolution model for crystalline rocks subjected to coupled thermo-

hydro-mechanical loading [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3, 32(11) :2185-2195.

荣冠,黄凯,周创兵,等.岩石节理法向加载非线性变形本构模型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2, 42(4): 402W14.

RONG Guan, HUANG Kai, ZHOU Chuangbing, et al. A new con-stitutive law for the nonlinear normal deformation of rock joints un-der normal load [J]. Science China Press, 2012, 42 (4):402^14.

彭俊,荣冠,周创兵,等.岩石裂纹闭合效应及其定量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16, 37(1): 126-132.

PENG Jun, RONG Guan, ZHOU Chuangbing, et al. A study of crack closure effect of rocks and its quantitative model [ J ].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16, 37(1) :126-132.

Liu H H, Rutqvist J, Berryman J 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elastic strain for porous and fractured rock[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2009 , 46 (2) :289-296.

Freed A D. Natural strain [ J ].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1995 , 117(4) :379-385.

Martin C D, Chandler N A. The progressive fracture of Lac Dubon-net granit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and Geomechanics Abstracts, 1994, 31 ( 6 ), 643-659.

彭俊,蔡明,荣冠,等.裂纹闭合应力及其岩石微裂纹损伤评价[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 34(6): 1091-1100. PENG Jun, CAI Ming, RONG Guan, et al. Stresses for crack clo-sur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assessing stress-induced microcrack dam-age [ J ].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15, 34(6) :1091-1100.

(责任编辑:郭利)

第三届中国国际化工过程安全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2017年9月21日至22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化工过程安全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10多个国家和国内企业、院校、安全生产服务组织的近千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研讨,分享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新经验、新技术、新成果,探讨 了提升化工过程本质安全的有效措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浩水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浩水指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体系以全面收集化工过程安全信息为基础,抓住了管控化工生产过程风险安全 生产的核心问题,从全面分析化工生产可能遇到的风险人手,对强化安全生产信息收集应用、建立完善安全制度、严 格管控高风险作业、强化事故应急处置等方面提出了防范事故的原则和要求。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充分证明,化工 过程安全管理是比较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企业通过全面实施过程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防范事故,全面提升安全生 产水平。中国已成为了世界化学品第一生产大国,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新的工艺技术不断涌现,装置大型化日益普 遍,但是,化工安全基础仍然薄弱,化工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王浩水要求,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加强过程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化工过程 安全管理作为遏制事故的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有效预防和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

王浩水强调,要统一认识,以安全生产标准化、H S E管理体系等为载体,突出推进过程安全管理要素的实施;要 强化过程安全管理的宣传培训,为全面推进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发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加快全面推 广;要突出中国特色,完善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之路;要注 重交流分享,搭建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交流平台,积极推广过程安全管理最佳实践经验,全面提升我国化工安全生 产管理水平。

会议由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