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老山界教案(全)备课讲稿

老山界教案(全)备课讲稿

老山界教案(全)备课讲稿
老山界教案(全)备课讲稿

老山界教案(全)

老山界

陆定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3、学会用不同的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

4、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并传承长征精神,培养乐观的生活意志。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教学时长:一学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揣摩教学法、线索引导发、画面分析法、细节分析法、讨论法。

第一学时

一、教学要点

1、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感受红军长征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

精神。

2、让学生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诗词短片以及长征图片)同学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曾对红军长征这样描写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其中提到的“五岭”分别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其中的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那么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让我们重回历史,走进老山界。(把书翻到七年级上册34页)2、整体感知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1934年10月初,中共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经过福建、江西、广东,转入湖南;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冲过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越过雪山、草地,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市,1935年10月,终于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和,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山界》正是红军经过老山界的时刻创作而成的。

了解完写作背景,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作者。作者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任共青团被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回答这篇课文是什么体裁,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呢?并找到课文的写作特点。

---好,从这篇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篇记叙文。而又是采用顺序的记叙方式。记叙文有顺叙、倒叙和插叙。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要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决定。本文采取的是顺叙的方法。也就是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这样写的好

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是文章脉络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是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现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人心弦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要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解。

3、赏析课文深入理解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共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又分几个层次。

通过刚刚的阅读,我们发现可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32段

第三部分:第33段

接下来咱们就对课文依次分析

第一段:“我们”这里这长征的红军。“三十里”是至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突出了行军的艰难。第一段交代了

事情的起因。概括的介绍了老山界的高度,地理位

置,写出了此次行动的对象,即红军部队。

第二部分分为四层

第一层是第2-10段

第二层第11-22段

第三层第23-30段

第四层第33段

详解第二部分

第一层(2-11)写了行军难,山间巧遇农家,访瑶民。意在表现军民关系和谐。

第二段中“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

为什会“走不动”呢?

---“走不动”是因为路程艰难道路崎岖,队伍被堵住了。

“等了好久”“才走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都体现了红军所面临行路难的困惑。

“红星”“纵队”是指当时中央一级机关人员在长征中编成两个纵队,分别为“红章”纵队和“红星”纵队。作者是在红章”纵队。

“恰好”说明了当时红军喜出望外的喜庆。这时给人留下了一丝悬念,红军遇到的房子里面住的什么人呢?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对待红军呢?

在第三段开头就做了交代,“这是一家瑶民”

第五段中写到“请到里面坐”说明瑶民善良的性格。”

在课文的第三段里一处写着“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躲起来了”,男人听说有队伍就躲起来了是因为担心会被抓去当兵。男人为了躲避就躲起来了。”,但在第五段一处写着“照着我们一路上

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把两处联系起来,你是怎样理解的?

--”照着习惯“说明军阀长期欺侮瑶民,看出了军阀政府留下的恶劣影响。“照着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则显示了红军政治工作从事群众工作的的好作风。两处联系起来,起到了很好的对比作用,鲜明地突出了红军的本质。

除了这些对比的写法,我们发现课文对细节刻画的也很成功。找出文章中哪些词语表现出瑶民妇女的情感变化,并理解他的感情变化说明了什么?和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表现了瑶民情感的词语,从“惊惶”到“哭起来”,再到“道歉”,最后是“欢喜”。她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军,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在这里我想问一下,本文记叙的是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为什么用很长篇幅讲述他们与瑶民攀谈的情景?--这样做是在于说明红军意在解放受苦受难的百姓;还说明政治工作深入人心。

第七段中的“汉人”指当时汉族的地主恶霸。第七段写出了瑶族妇女对红军这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的美好期盼,以及相信红军,被红军谈话感动。

第八段中“仅有的一点米”“木头架成的一个灶”,说明瑶民家里的经济十分困难。但却把“仅有的一点米”拿出来给红军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