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与城镇化
1.母系氏族时出现了农业,在之后便出现了畜牧业,这是第一次劳动大分工。2.新石器时代后期时出现了出现了居民点,在此之后便出现了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和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的城市。
3.“城”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质。“市”交易场所,“日中而市”,“五十里一市”。4.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区别农村在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人口密度。
5.城镇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农村用地向城市用地转变。
6.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7.城镇化水平高不是完全建立在第二三产业上的,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只有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才会有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从事第二三产业。
8.城镇化阶段:1,起步阶段生产力低下,很慢的达到30%,2.在中期只有很短的时间就会到达60%,然后会稳定在60或者以上。3.农业现代化基本完成,更多的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从事第二三产业。
课后习题,1,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答:切确的说:城市是由三大要素构成;
(1)产业结构:城市一般是以第二三产业,即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等为主导产
业的居民点。
(2)人口数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且比农村人口数量大,密度大。
(3)职能:城市是一个区域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有着比农村更为完善的公共
设施。
2.工业前城市和工业后城市的特征是什么?
答:前:称为“古代城市”,后称之为“近代城市”。交通:火车,轮船的出现在交通系统上,冲击着马车。建设:出现了新型的商业和工业建设。
城市类型:工口贸易城市。
3.中国面临的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以你的预测,2030中国城镇化的水平将达到?
答:1,总体的人口基数大,而人均的可用土地十分短缺。2,环境恶化,2030年水平(自己说个55%怎么样?)
4.城市化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城市化的发展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有哪些关系?答:
(1)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达到30%的水平。(2)加速阶段:到了30%之后,经济实力的上升,在不长的时间里,能够快速的达到60%或者以上。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农业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部分还会转向第三产业。
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是要占用更多的农业用地,产生更多的“三废”等对环境不利的物质。对环境人为的改造,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只有寻求更好的方法去规避风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达到永续。——————————————————————————————————————————————————————————————————————————————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
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最早的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进入都城建设规划,维护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体现皇权至上。
2.“就天材,因地理。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表现了打破单
一的周制的思想变革,从城市的地理环境特点,散发理性思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城市规划的变革:静态蓝图——动态过程的把控,刚性——弹性,指令性—
—引导性。
4.宋代变化:街巷代替了里坊。
5.《建筑十书》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性质:西方古代最完整的古典建筑
典籍。
6.四套城墙:郭城——罗城——内城(皇城)——皇城。
7.雅典宪章:
成就:大纲首先指出:城市规划要和周围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问题。
8.马丘比丘宪章:
成就:实践证明《雅典宪章》某些原则是正确的。四项功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
失败:过分追求分区,丧失有机组合!
课后习题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答;皇权至上,(周礼)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管子)
2. 你认为哪些古代的经典的城市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答:吴国国都的金陵城
金陵城是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和自然结合理念的综合典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城市发展?
答: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和《雅典宪章》
4.联想你所居住的城市中所存在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是否与城市规划的思想方法有关?
答:——————————————————————————————————————————————————————————————————————————————三:城乡规划体制
1.城乡规划体制(规划法律系统,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规划运作系
统)
2.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从属法,附属法,相关法,其它法。课后习题
1,城乡规划除了介绍了4个子系统你认为还有哪些系统?
答:我认为还得有监察系统,因为审批的时候,要保证各个规划方案的中标公平性!
2.先行规划法律体系有哪些组成?下一步应该部充哪方面的法规?
答:主干法,从属法,附属法,相关法,其它法。
应当补充的是相关法因为城市规划特点具有地方性,所以,某些的相关法就必
须补充或者修改!
3.结合你所知道的城市规划事件,思考城乡规划体制在其中的作用? 答:,,,,,,,,,,,,,,,,,,,,,,,,,,,,,,,,,,,,,,,,,,,,,,
四:城市规划价值观
课后习题
1.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
答:是人类为了在城市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做的未来的空间安排.
2.永续发展的概念?为什么说永续是城市发展的生存底线?
答:如何使用消耗全部资源中的适当的部分比例,而不使资源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并且新生的资源弥补消耗的数量。略
3略——————————————————————————————————————————————————————————————————————————————第二篇
5生态和环境
1.城市生态系统:
是指由城市居民与生物周围生物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点:(1)人类为主导(2)物质量流通大,运转快,高度开放(3)不完整的生态系统,没有或者很弱的净化能力!
2.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和人的活动所提出的限度。
包括城市人口容量,城市大气容量,城市水环境容量
3,城市环境容量分析
城市自然条件,城市现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条件
课后习题:
略——————————————————————————————————————————————————————————————————————————————
六:经济和产业
1.产业的分类
第一产业,自然,不需要加工,产品。
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或者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加工,产品。
第三产业,服务业
课后习题
略——————————————————————————————————————————————————————————————————————————————
七:人口与社会
1.城市人口
总的来说统计的是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半年以上。
2.城市人口静态统计
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口。
3城市人口动态统计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本年死亡人口)/年平均人数X100%
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本年迁出人口)/年平均人数X100%
4,城市人口结构
(1)年龄构成(2)职业构成(3)家庭构成(4)空间构成
5.综合增长率法:P T=P0(1+R)N
PT预测年末人口规模
P0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
R=机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
N预测年限(T-0)(之后的课后习题都省略)——————————————————————————————————————————————————————————————————————————————
第三篇
十:城市规划类型和编制内容
1.先城市规划内容
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目标,根据区域规划和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之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规模,选择城市用地和发展方向。(简记:两个目标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两个要求是区域规划和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结果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规划,选择城市用地和发展方向,按照环境要求运用工程技术合理安排各项工程,提出近期引导措施)。
2.城市规划的特点
综合性,法制性政策性,地方性,长期性和经常性,实践性。
3.城市规划层面
发展战略层面和控制引导层面。
4.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P174
4.城乡规划的审批.P178 ——————————————————————————————————————————————————————————————————————————————
十一:用地适应性评价
1.城市用地:在城市规划区域内赋予一定用途和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的所需空间。
2.城市用地的属性和区划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行政区划,用途区划,地价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
3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1城市与自然环境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防沟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2.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
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及地上地下的资源。
3.用地适应性评定
要求:是一项基础工作,一定要做好;一定要超越狭隘的建设视野;一定是从整
体看待给个要素的组合和他们一起产生的作用后果,而不是各个环境要素的简单的作用的组合。一定要注意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一定要因地制宜。
分类:“四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或者
一类用地:不需或稍加工程就可进行建设,(建设自然条件优越)
二类用地: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才可以进行工程。
三类用地:不适于建设。
4.城市用地的选择
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和使用,重大的基础设施,区域关系,市政配套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
5.城市用地的分类和选择
10大类,46种类.73小类——————————————————————————————————————————————————————————————————————————————
十二:城乡区域规划
1.区域的特征:可度量性空间性,系统性,动态性,不重复性。——————————————————————————————————————————————————————————————————————————————
十三:总体规划
1.总规:从本质上讲。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
展规划。总体规划的工作是以空间部署为核心,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过程,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2.新时期对总规的要求
(1)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3)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总体规划工作的要求
3.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战略目标概念
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拟定的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方向和预期到达的指标。
战略重点
是指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关键性的意义问题,为了达到战略目标,而做出的安排。
通常表现:
城市竞争中的优势领域;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建设;城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城市空间结构和拓展方向。
4.城市职能
特殊职能与一般职能;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
5.城市性质: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
担负的主要职能。(主要职能)
6.城市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7.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城市总体布局应该体现前瞻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紧密的结合我们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坚持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基本要求,努力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发展的新格局。
8.城市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内容
(1)自然条件和适应性;(2)工程条件的可行性;(3)城市布局的合理性;(4)经济上的可行性和社会成本的比较
9.总规一般为20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防灾减灾等内容作为总规的强制性内容。——————————————————————————————————————————————————————————————————————————————
十四:控规
1.任务书提出:P302
2.任务书编制:P302(自己看,太难写了偷点懒)
3.控规的指标确定:2类;规定性控制指标和引导性控制指标。P304
4.用地面积
概念:即是建设用地面积,是指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包含原有的建设用地面积和新征的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用地面积。
5.建筑间距
概念:是俩建筑或者建筑外墙的水平距离。
6.千人指标:没一千个居民所需要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第四篇
十五;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十六: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1.城市绿地分类P432 ——————————————————————————————————————————————————————————————————————————————
十八:城乡住区规划
1.概念: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
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2.住区的类型:
按区域范围:城市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住区;乡村住区;
按建设条件:新建和旧建;
按住宅层数:底层,多层,中高层,高层。
3.住区的规模划分: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由大到小。
4.住区的组成:物质要素(人工和自然);精神要素(历史,人文,风俗)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P54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题:
一.邻里单位:克拉伦斯。佩里(1929)
七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由城市道路所包围(以道路为边界),道路不穿过内部。
2,邻里单位限制外部车,采用尽端式
3,以小学为中心控制人口规模大小
4,有中心公共广场,各项服务设施围绕
5,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上学不超过半英里
6,附近有商店,教堂,图书馆
7,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市场
二.新城市主义模式:(1980末)
提出的理想邻里基本设计原则:
1.有邻里中心和明确的边界,邻里中心是公共空间,如广场
2.最优规模:中心到边界400米
3.各种功能活动达到一个均衡的混合
4.建筑和交通构建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精密的街道网络里,优先考虑公共空间,
且是有形的。
设计特点:
1.相对自给自足的步行环境,围绕核心的城镇设施和商店布置住宅
2.为人,车提供更多的路线
3.设计人,自行车,汽车共行的街道
4.街道退界较少,车从后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