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逆散加味治疗肋间神经痛40例疗效观察

四逆散加味治疗肋间神经痛40例疗效观察

四逆散加味治疗肋间神经痛40例疗效观察

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45例小儿发热的疗效

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45例小儿发热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6-05-09T16:23:39.8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3期作者:孙晓燕 [导读] (洛阳市消防支队卫生所河南洛阳 471000) 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退热作用迅速而持久,可提高疗效及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孙晓燕 (洛阳市消防支队卫生所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于2010年2月—2013年11月对收治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中医四逆散加味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中显效24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达95.56%;对照组患儿中显效19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82.22%。经统计分析发现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5,P<0.05)。研究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1.5±0.82)d]较对照组[(2.28±1.03)d]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2,P<0.05)。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退热作用迅速而持久,可提高疗效及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医;四逆散;治疗;小儿发热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338-02 本研究于2008年2月—2013年2月对收治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中医四逆散加味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月—2013年2月在我所接受治疗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研究组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11个月~12岁,平均年龄(4.58±3.41)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38±1.41)d;发热体温37.6℃~39.7℃。对照组患儿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10个月~12岁,平均年龄(4.52±3.43)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32±1.50)d;发热体温37.5℃~39.8℃。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及发热体温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研究组以中药汤剂四逆散加味口服:柴胡、枳实各5g,白芍10g,炙甘草3g,山栀3g,生石膏15g,薄荷3g,白术、连翘各6g,射干6g,蝉蜕3g等。扁桃体红肿者加银花、牛蒡子各8g;偏腹胀者加陈皮3g;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3g;呕吐者去白芍加竹茹3g[1]。水煎服,每日1剂,取50~100ml,分3次温服,3剂为一个疗程。对比组给予:静点炎虎宁注射液及头孢类抗炎药,每日1次[2]。 1.3疗效体现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临床指导原则,来对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 (1)显效:用药24~48h内体温开始下降(腋温降至37℃以下,不再回升),2~3 日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证候消失,理化项指标从异常恢复到正常; (2)有效:用药后48~72h内体温下降38℃以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且大部分消失了主要证候,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 (3)无效:用药后体温虽然下降,但不稳定或体温不降,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血常规无改变[3]。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应用SPSS17.0版软件包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数据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 2.结果 2.1 治疗两组患儿的效果对比研究组患儿中显效24例,有效19例,总的有效率达到了95.56%;对照组患儿中显效19例,有效18例,总的有效率为82.22%。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不仅远远超过了对照组,而且其差异非常具有统计学意义(x2= 3.95,P<0.05)。从表1中可看出具体结果。 2.2 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比较研究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1.5±0.82)d]较对照组[(2.28±1.03)d]明显缩短,而且其差异非常具有统计学的意义(t= 3.32,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证治准绳·幼科》云:“小儿之病,惟热居多”,发热,是小儿疾病中常见的一个症状,也是病邪与机体正气相互对抗的表现[4]。患儿既有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的体质,又有外感暑热之邪的病史,故热邪传里.阳气内郁,湿热蕴滞,肝脾失调,实为导致发热持续不退的病因病机,故予四逆散加味治疗最好台拍,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5];白芍配甘草能缓急舒挛和肝脾止痛,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加蝉蜕,莲翘祛风散热以治标,加蚕砂祛凤除湿和胃化浊,加白术、乳香,消疳积健脾胃,诸药相舍共奏疏汇肝热,理脾滞之功,药中病所,自然效佳矣。

治疗三叉神经痛几种药方讲座

一、桑椹子150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 二、茄子根15克,防风、桃仁各12克 用法:水煎服。 三、细辛3克,生石膏15-60克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风寒阻络证 四、杞子、菊花、生地、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神、泽泻、青桔叶、白芷各12克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阴虚阳门证 五、黄芩10克,黄连、青桔叶、板蓝根、白芷各12克,大黄6-12克,夏枯草、连翘、大青叶各15克, 石膏45克,蜈蚣5条,全蝎3克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肝火化风证 六、葛根、白芷、地龙各12克,红花、玄胡各10克,当归30克,细辛、全蝎各6克,川芎、姜黄15克, 牛蒡子20克,蜈蚣2条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七、车前子、黄芩、泽泻、木通各9克,生地、当归各16克,栀子、甘草、龙胆草各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八、白芍50克,炙甘草30克,酸枣仁20克,木瓜10克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九、白芍、生牡蛎各30克,丹参、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十、川芎、僵蚕、防风各12克,白芷、地龙、菊花各15克,全蝎、羌活、天麻、甘草各10克,细辛3克,蜈蚣2条(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十一、去子向日葵盘100-200克 用法:将其掰碎,分2次煎成500-600 克的汤液,加适量白糖。每天早、晚饭后1小时服下。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十二、沙参30克,石斛、寸冬、白芍、钩藤各15克,葛根、菊花、知母各12克,生石膏20克,蔓荆子、全蝎各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胃阴不足,风邪袭络证 十三、柴胡、枳壳、红花、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川牛膝各12克,桔梗、炙甘草各6克,赤芍30克,川 芎15克,全蝎3克(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肝阳上亢去柴胡、桔梗,加石决明、菊花、钩藤;肝风盛加天麻、地龙;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十四、制川乌、天南星各6克,白菊花15克,地龙20克,冰片0.5克,细辛3克用法:水煎服。寒重者,重用制川乌12 克;热重者,重用白菊花、地龙各30克。适应症:三叉神经痛 十五、犀角、羌活、黄芩、白附子、炙甘草各10克,升麻、防风、白芷各5克用法:水煎服。适应症:三叉神经痛轻症十六、白参、麦冬、炙甘草、浮小麦、阿胶各10克,白芍15克,煅

胆结石按摩与偏方(转给需要的人)

胆结石按摩与偏方(转。给需要的人) 足底按摩对于胆结石患者的病情也有很好的效果,适用于胆结石患者的足底按摩手法大全,胆结石患者常选用的部位和手法如下所述。 脾位于左足旁第4、5跖骨间基底部,横向与十二指肠反射区相对。手法为单食指扣拳法,直接向下按压3~4次。适 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贫血、发热。具有增强免疫力作用。 肝位于右足掌第4、5跖骨上半部,前方与肺反射区有一小部分重叠。手法为用食指扣拳法,自足趾向足跟外端压刮3次。适用于胆囊和胆管疾病及肝炎、肝硬化等。 胆囊位于右足掌第3、4跖骨向中上部,在肝反射区之内。手法为单食指扣拳法,以食指靠近手掌一端的指节顶点施力,定点向深部足跟方向顶压或压刮3~4次。适用于胆石症、 胆囊炎及其他肝胆疾病。 胃位于足掌第1足趾跖关节后方,即第1跖骨体前段。手 法为单食指扣拳法,以食指近指间关节顶点施力,由足趾向足跟方向从轻逐渐到重压刮3次。适用于脾胃病症,如呕吐、腹胀、消化不良等。 胰腺位于足掌第1跖骨体下段,在胃和十二指肠反射区之间。手法为单食指扣拳法,以食指近指间关节顶点施力,由

足趾向足跟方向从轻逐渐到重压刮3次。适用于胃脘腹胀、肠鸣泄泻、纳呆、完谷不化及胰腺炎、糖尿病。 十二指肠位于足骨第1趾骨基底段。手法为单食指扣拳法,以食指近指间关节顶点施力,由足趾向足跟方向从轻逐渐到重压刮3次。适用于腹胀、肠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十二指肠溃疡、食物中毒等。 胆石症按摩四法 胆石症按摩四法: 第一法:第七至第九胸椎背部压痛点及两侧胆囊穴,用点法或按法重刺激2~3分钟。 第二法:左背部压痛点平面的脊柱棘突作旋转复位。 第三法:沿背部两侧膀胱经用推法治疗,约6分钟,再按胆俞、肝俞、膈俞各1分钟,最后用擦法治疗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第四法:在两侧胁肋部用擦法治疗,以微微透热为度,然后施按、揉法于两侧章门、期门各1分钟,以酸胀为度。 胆结石的治疗方法“大汇合” << 外科文章排行榜 2010-8-10 39健康网社区 复制网址 大中小 大中小

肋间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intercostal nerve block)自1907年首先由Braun等应用于临床,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胸腹部手术及疼痛治疗[1]。剖胸手术后剧烈疼痛是阻碍呼吸功能恢复和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传统的镇痛方法如口服阿片类药物、持续硬膜外镇痛常导致低血压、恶心、呕吐、嗜睡、尿储留等并发症,并非理想的镇痛方法,而肋间神经阻滞因良好的镇痛效果且能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较少的副作用,逐渐成为剖胸术后镇痛方法的首选[2]。本文将肋间神经阻滞从应用解剖、阻滞方法、临床应用、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简要阐述。 1.应用解剖[3、4] 胸神经(thoracic nerve)的前支称肋间神经,与颈、腰、骶、尾的前支不同,不组成葱丛,故皮支比较明显。T1-2分布于上肢和上胸部,T3-6只分布于胸壁,T7-11分布于胸腹壁,T12神经前支走行于肋下称肋下神经。 肋间神经起自胸椎旁神经的前支,典型的肋间神经有四个重要分支,第一支为成对的灰白交通支,从前面穿过与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链相接。第二支为后皮支,支配椎旁区的皮肤和肌肉。第三支为外侧皮支,向前恰到腋中线,支配大部分胸腹部皮肤。第四支为前皮支,支配中线部位的胸腹部皮肤。有时,一些肋间神经的终末支会跨越中线,支配对侧的胸腹壁的感觉。肋下神经和L1的一些神经纤维共同构成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 上6对胸神经的前支(图1)[1]: 第1胸神经:有交通支与交感神经节相联系,并接受第2肋间神经的交通支。第1胸神经的前支在第2肋横突前韧带处分为大小两支。大支向外上加入臂丛,小支为第1肋间神经,穿行于肋间肌之间,并支配该肌,近胸骨时穿出至皮下,为胸前第1皮支,此支常无或细小。第1胸神经也常无外侧皮支。 第2-6肋间神经出椎间孔后,位于胸膜和肋间韧带之间,在胸骨旁穿出支配皮肤称前皮支。肋间神经肌支,走行于肋间肌发出小支支配肋间内外肌及腹横肌。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行至肋骨角附近分出,与主干伴行,到达腋中线,向外穿过肋间外肌及前锯肌至皮下,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分布于胸外侧皮肤,还发出乳房外侧支至乳房,后支向后分布于肩胛骨下部的皮肤。前皮支分布于相应肋间隙前皮肤。在女性第2、3、4肋间神经前皮支分支至乳房,称乳房内侧支。第2肋间神经,发出外侧皮支,分为前、后两支后,前支细小或无,常与锁骨上神经相结合,后支粗大称肋间臂神经、或与臂内侧皮神经及第1、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相结合,至臂后内侧皮肤,甚或替代臂内侧皮神经。 当第1、2肋间神经均无前皮支时,锁骨下窝、胸上部、肩胛骨上缘、腋窝的皮肤由锁骨上神经(C3-4)支配,有时可至乳头以下。第1、2肋间神经解剖上特殊,在上述部位定位诊断和选择阻滞部位时,应灵活多变。 第7-12肋间神经在肋间行走与前6对相同,在腹部,斜向前下进入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再穿腹直肌鞘至皮下。 肋间神经与肋骨解剖关系:肋间神经可分为后部、中间部、前部三部分,后部为出椎间孔至肋角之间,此部由于肋沟消失,肋间神经和肋间血管位于肋间隙中间,肋间神经紧贴胸膜。中间部为肋角至肋骨骨部末端部分,上端肋角距后正中线约6cm,下端(第10肋角处)约10cm,第11、12肋,无肋角。此处肋间神经开始位于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之间,此处肋沟最宽最深,神经与血管排列顺序为自上而下为静脉、动脉、神经。前部肋间神经走行各有差异,但一直沿肋骨下缘

王琦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经验

男科证治江中制药厂特约 王琦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经验 杨 欣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 北京100091) 关键词 男科病 中医药疗法 四逆散 王琦 王琦教授认为治肝之法为男科疾病主要法则之一,常以四逆散取效。四逆散源自《伤寒论》,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组成。方中柴胡舒肝伸阳,枳实行气开郁,合则调畅气机;芍药柔肝,甘草和中,酸甘相合,调柴胡之散,枳实之破,升降通达,协调无弊,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调和肝脾、通达郁阳之功。男科临床凡见肝郁气滞、阳气郁遏、肝郁血阻、肝脾不和之证,均可用之化裁治疗。 1 论阳痿,治重调肝 历来论阳痿多责之肾虚,治重温肾壮阳,有效有不效者,甚或内火炎上,口干舌燥,鼻衄龈肿,而阳痿依然者,亦非鲜见。王琦教授据临证观察,结合现代医学认识,明确提出“阳痿从肝治”的论点,常谓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肾虚证已渐减少;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嗜食膏粱厚味、辛辣烟酒,湿热痰瘀为患不少;竞争意识增强,生活节奏加快,时常有所愿不遂,事与愿违者,情志致病增多。阴茎以宗筋为体,以气血为用,阴茎的勃起及勃起状态的维持需完整的神经反射弧、足量的动脉血液供应和有效的静脉回流阻滞3者协调始能完成,而这3个因素正常的生理,依 赖于健全的神经系统(脑、脊髓、植物神经系统),这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阴茎勃起取决于肝之功能状况,肝对性功能的作用,是通过肝血的充盈、濡养和疏泄气机来实现的,尤以疏泄功能更为重要。肝之经脉绕循阴器,既是气血灌注、濡养阴器的通道,亦是病邪(如湿热、痰浊、瘀血等)客犯阴器的径路。凡此种种皆不离于肝,故治阳痿,当重调肝,主以四逆散疏利、宣通。肝气郁结甚者,加香附、川芎、九香虫,气血同求;肝郁化火者,加栀子、丹皮以清火兴阳;肝气横逆者,加石决明、牡蛎、羚羊角粉平肝镇逆;阳气郁遏者,加蜈蚣、王不留行、路路通以行气宣痹,伸阳通络;湿热下注者,加龙胆草、泽泻、萆、鱼腥草解毒利湿;瘀血阻络者,加水蛭、牛膝、地龙、赤芍、蜈蚣化瘀通络;痰浊郁阻者,加僵蚕、大贝母、蜈蚣软坚消痰;寒滞肝脉者,加吴茱萸、丁香、肉桂疏利温通;肝血不足者,加熟地、紫河车、枸杞补血养肝;肝郁肾虚者,加淫羊藿、菟丝子、白蒺藜、蜈蚣疏郁益肾;肝郁脾虚者,加白术、茯苓、当归、蜈蚣肝脾同调。临床总据病情,权在变通之 中。 张某,男,43岁,干部,1994年9月12日初诊。阳痿伴失眠半年。平素体健,工作繁忙。缘于1994年春节过后出现失眠多梦,难以入睡,夜寐3~4h ,自服安定 维持睡眠。伴头昏,神疲乏力,记忆力下降,继而性欲淡漠,发病前性生活每周2~3次,近半年来性生活减至每周0~1次,且阴茎勃起迟缓,硬度差,勃起角度< 90°,难以插入阴道,勉力行房,亦只1~2m in 即泄精, 无快感,神情焦虑,夫妻感情尚可,吸烟每日20支约10 a ,少量嗜酒。专科检查无异常。辨证属肝气郁结,阳事 不用。治宜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理气兴阳。予四逆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香附、川芎、远志各10g , 蜈蚣1条,琥珀粉3g (冲服)。嘱停服安定,戒烟。药进 7剂,失眠明显好转,精神舒畅,性欲增加,阳事已兴,守 方继进7剂后诸症若失,性生活如常,改逍遥散善后。 2 不射精,疏利启窍 不射精症,临床以阴茎勃起正常,能同房,无性欲高潮,亦无精液射出,但屡有遗精为特点。病机有虚实之分,虚者责之肾气不足,无力鼓动,精液无力射出;实者,多由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或湿热、败精瘀阻精道,精液难以射出。肾为作强之官,主藏精,兼施泄精,精关之通降功能,有赖于肾气的气化作用;肝主疏泄,既能疏泄气血,也能疏泄精液,精关虽为肾所主,实受肝主疏泄功能的调控。现代医学认为,功能性不射精通常由 3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一是大脑皮层对脊髓射精中枢抑 制太强,使射精中枢兴奋阈值提高;二是传入射精中枢的性刺激量不足,难以达到引起射精所需阈值;三是由于房事过频,或手淫等因素致使射精中枢病理性兴奋而疲劳衰竭。此类患者,往往精神紧张,性操作焦虑,而精神因素又加重大脑皮层对射精中枢的抑制,从而导致恶性循环。这与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本症病本肝肾,以肝为主,治疗当重疏肝启窍,方用四逆散。若肝郁肾虚者,加黄精、菟丝子、枸杞子、仙灵脾、牛膝等补肾益精,或合知柏地黄汤疏利清降;湿热者,加龙胆草、栀子、黄芩等清利湿热;兼生殖、泌尿系炎症者,加夏枯草、蒲公英、败酱草等解毒消炎。在上述辨证施治基础上,还当重视通利精窍、水窍,故山甲、红花、急性子、留行子、车前子、菖蒲等又为必用

坐骨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坐骨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 法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坐骨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单侧为多,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 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1、根性坐骨神经痛:起病随病因不同而异。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常在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可加剧,夜间更甚。病员为避免神经牵拉、受压,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髋、膝关屈曲,站立时着力于健侧,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健侧,坐位进臀部向健侧倾斜,以减轻神经根的受压。 2、干性坐骨神经痛:起病缓急也随病因不同而异。如受寒或外伤诱发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压痛点在臀点以下,Lasegue征阳性而Kernig征多阴性,脊椎侧弯多弯向患侧以减轻对坐骨神经干的牵拉。

坐骨神经痛的危害: 目前,大部分人都将坐骨神经痛作为一种病来看待,专家王怀庆解释说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坐骨神经痛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症状,危害是非常大的。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多于受寒和感染有关,会和肌炎、肌纤维组织炎等一起产生,以单侧为多见的,严重的可能致残。而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大都是由于临近结构的病变所引起的,患者也会疼痛难忍,久而久之会造成脊柱侧弯,影响到正常的站姿和坐姿。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坐骨神经痛西药久治不愈,是腰椎病变压迫导致,职业病的表现。中医遵循通则不痛的原理,采用外敷 治、作用持久,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能从根本调治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的运动疗法: 坐骨神经痛多发于单侧 ,夜间加重 ,咳嗽、大便时加重。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的主要是由于坐骨神经炎症病变引起 ;继发性的则多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增生、腰和臀部的软组织损伤以及盆腔、椎管内病变引起。患者除避免着凉外 ,适当加强腰腿部功能锻炼 ,会获得良好效果。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 松原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王瑜马长安学习目标: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掌握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机制、临床表现、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可提高口腔科及神经内外科专业医生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水平,避免误诊误治。 前言: 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52.2/10万,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就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各学说均无法解释其临床症状。目前为大家所支持的是

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导致神经脱髓鞘学说及癫痫样神经痛 学说。 二、临床表现: 1、性别与年龄: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 2、疼痛部位: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占3%; 3、疼痛性质:如倒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4、疼痛的规律: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分钟骤然停止。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夜晚疼痛发作减少。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四逆散

四逆散 四逆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6g 枳实12g 柴胡12g 芍药9g 此为汤剂之量,水煎服。如作散服,则各等份,研细末,日 服3次,每次2g,白开水送服。原方后之制法合算现代分量:上四味各3g,捣筛,白开水送服,日3次,每次2g。咳者,加 五味子、干姜各l.5g,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1.5g;小便不利 者,加茯苓1。5g,腹中痛者加附子9g;泄利下重者,先以水 1000mI,煮薤白600m|,煮取600ml,去滓,以散18g加入汤 中,煮取300ral,分温再服。 (功效}解郁泄热,调和肝脾. (主治] 主证:手足不温,胸胁满闷疼痛,或腹中痛,舌红苔黄,脉 弦或沉滑而数。

副证: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临证加减] 1.四逆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方为柴胡、生白芍、炒 枳实各10g,炙甘草5g,胃热炽盛加川连、蒲公英、连翘,炙甘 草改碧玉散(包煎);积滞内停加神曲、炒山楂、炒谷芽、炒麦 芽、炒莱菔子;脾胃虚寒加黄芪、桂枝、红枣、生姜;夹有络瘀 者加丹参、丹皮、炙刺猬皮、制延胡;胃阴不足加石斛、麦冬、 天花粉;泛酸者加左金丸(包煎)、乌贝散(吞服),大便溏薄加黄芩、炒白术。每日工剂,分2次服。[黑龙江中医药。1991,c5,,113 ,.2.四逆散加左金丸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方取柴胡、 枳壳、赤白芍、生甘草、川栋子、佛手、谷芽、麦芽、吴茱萸、 瓦楞子。肝胃不和与嗳气频作加旋覆花、代赭石;胀痛明显加川 楝子、延胡;脾虚加四君子汤;肝胃郁热加丹皮、栀子;胃

阴不 足加太子参、川石斛。仁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c11,,,] 3.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药用柴胡、法半夏各 12g,白芍、枳实各10--12g。肝郁加郁金、佛手;郁热选加蒲 公英、黄芩、栀子、夏枯草;腹胀加砂仁或改枳实为枳壳;呕吐 苦水加竹茹、代赭石、柿蒂、丁香、苏梗;大便秘结或不畅加火 麻仁、郁李仁、肉苁蓉、大腹皮、大黄;脾胃虚弱加四君子汤。 治疗6-8周。[新中医,1993,c6,,19] 4.四逆散加味治疗胆总管结石:药用柴胡、元胡、王不留 行、枳实各12g,白芍、金钱草各30g,郁金、茵陈、川楝子各 15g,大黄、甘草各lOg。胆绞痛甚加白芍至60g,甘草至15g。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4):21] 5.四逆散加味治疗胆道蛔虫症:方取柴胡、白芍、枳实、 茵陈、乌梅、川楝子、郁金、广木香、银花、连翘。便秘加

慢性胆班炎、胆石症的中药偏方

慢性胆班炎、胆石症的中药偏方(7个) 慢性胆囊关是临床上胆袭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为 上腹不适双钝痛,常于进食油腻食物后加剧,还可有恶,二、腹胀及唆气。若胆盆管或总胆管被结石或浓调胆汁所阵塞,或欧爷氏括约 肌痉孪时,常于饱餐后发作胆纹痛.休征有右上腹压痛,鉴菲氏征 抽性.有胆袭积水时,可们及大的胆囊.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发生于胆石疚的巷础上,且布为急性胆 索炎的后遗在.其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和胆国醉代谢夫常.慢性胆囊炎的诊断依据为胆石应病史和胆经痛及消化不良的 应状。十二指肠引流及胆袭造影时诊断有帮助.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米用低脂饮食、口股利胆药物等方法治劳.忽性发作时应用杭菌药51.对反复发作的X} Sk痛,一般行胆 袭切除术,疗效较f1. 慢性胆索炎在中医一冷床中多属‘胁痛’范略。认为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胆失通降,不通则痛,盼胃不和,则咬气.纳呆脆腹胀门。若湿热蕴结脾胃,熏英肝脾,以致肝脾坑泄功能失常,而呈中 耽或右胁隐痛,纳呆,口苦等.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内有胆结石而言.胆结石可发生于胆囊 或胆管.木病平时大多无在状,邢分患者仅表现为一般的消化不 良瘫状.当胆石从胆囊移动至袭胆管或总胆管,或从扩张的么胆 管移行至壶腹那时,由千胆囊或总胆管平滑肌扩张及盔恋,因而产 生胆饺痛胆绞痛大多在饱落或进食油刀贰饮全后数小时内.筑在 腹部受到震动后发作疼痛多在中_曰夏或右上腹,为待续性发作, 件发性加剧,并向右肩或腰背邵放射常伴有旬色苍白、大汗淋离、 函左呕吐、畏寒发热以及黄渔,并可见舌苔白腻或徽黄,严重者苔 黄腻或黄澡,舌质红或蜂,林滑数或洪数.右上腹有压痛及叩击 痛. 胆石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胆汁那 积、胆道细菌和寄生虫感染以及胆固醉代淞失调,为本病发病的主 要因紊 根据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胆妓痛,尤其在饱食后或吃油腻食 物后客易发作,VA及特续时间很短而波动较大的黄植,有利于木病 诊断.十二指肠引流,X线胆道或胆囊险查、超声沈检查及十二指 肠定链逆行胆管造影,有助于确定诊断. 现代医学衬木病主要采用低脂饮食、结石溶解刘、杭菌素、钊 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以及内究镜下欧蒂氏括约肌协开取石等方 法,此外还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总攻”排石疗法时杆、胆管结石,有较好的效果 胆石应多属中医的“胁痛”、‘结构.、‘黄应”范畴.认为胆附于肝,与肝胜相表里,肝与胆在经络上联系密切。杆性条屯主 硫泄,胆汁是惜肝之余气,溢人于胆,积聚而成”,胆为“中清之 腑输胆汁而不传化水谷与楷粕,其功能以通降下行为项,凡情志

肋间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肋间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导语:肋间神经痛又称为前胸壁综合征,是前胸部疼痛常见的原因,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但往往会对患者的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这种疼痛一般是经常 肋间神经痛又称为前胸壁综合征,是前胸部疼痛常见的原因,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但往往会对患者的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这种疼痛一般是经常性的,时有发作性加重,有些患者甚至在呼吸时都会加剧疼痛,咳嗽、喷嚏时疼痛更为严重。而且肋间神经痛目前没有特殊治疗,一般是通过止痛药或理疗的缓解,也可以通过食疗、针灸等方法治疗。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几种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依靠各种激素类药物实现镇痛效果,但只能暂时性缓解疼痛症状,对于疾病治疗意义不大,更不可能对肋间神经痛实现根治。而且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会对人体产生诸多副作用,进一步影响机体免疫力,使疾病更加迁延难愈。 2、手术治疗:采取手术治疗是西医药物治疗无效的无奈之举,但肋间神经痛并非能够“一切了事”,手术切除一方面创伤大、风险高,对患者机体正气损伤极大;两一方面,手术后极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如各种肺炎、软组织坏死、脓肿等,更增加了治疗难度和患者自身痛苦。 3、外敷治疗:思华堂骨科的舒肋消肿膏选用一系列具有活血行气、通滞化瘀之功效中药成分,针对疾病病源之风寒湿邪、气血瘀滞,可达驱风除湿、调和气血之功效,外治之法直接敷贴,药性渗透作用强,从而快速治愈肋间神经痛顽疾。 4、饮食疗法:应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和不易消化制品。如辣椒、香烟、烈酒、生食、冷荤及含大量动物脂肪的食品。宜多吃增强免疫作用的食物:甲鱼、乌龟、海龟、沙虫、青鱼、鲨鱼、水蛇、虾、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胸壁肌肉和肋间神经痛

胸壁肌肉和肋间神经痛 (一)肋间神经痛(intercostal neuralgia) A.临床特点:该病为临床常见疾患,多为继发性。如下疾病常可导致肋间神经痛: ★胸部疾患:各种因素导致的胸膜炎、肺癌侵犯胸膜、肋骨骨折或肿瘤、胸部手术后等; ★脊柱病变:脊柱结核、肿瘤、椎间盘突出侵犯或压迫神经所致; ★其他:带状疱疹、糖尿病、肾炎等。疼痛为刺痛或呈烧灼样,持续性或阵发性发作,并沿肋间神经走行放射,常伴有该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异常、肌肉痉挛。 B.治疗: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可行肋间神经阻滞。神经阻滞包括:肋缘下神经阻滞、椎旁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胸膜腔阻滞。另可辅以口服镇痛药。 (二)软骨炎(costochondritis)(前胸壁综合征) A.疼痛特点:前胸壁单侧或双侧的持续性疼痛,通常在T↓(3、6、7)肋软骨处;咳嗽、深呼吸或触压时疼痛加重。 B.伴随症状和体征:肋软骨疼痛局部无肿胀;年轻人较老年人发病率为高;如发病部位在左面,则常会顾虑心脏疾病,故应注意鉴别。 C.治疗:口服非甾体类药物;肋间神经阻滞。 (三)Tietze综合征(Tietze syndrome) A.疼痛特点:在胸前第2或第3肋软骨连接处出现局限性、中度、钝性、持续性 疼痛;触压、咳嗽、胸部运动时,以及呼吸系统感染时症状加重。 B.伴随症状和体征:胸肋关节肋软骨肿胀、触压痛;该病常高发于50岁以后人群;放射学检查无阳性发现。 C.治疗:痛点阻滞;口服非甾体类药物。 (四)肌肉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s) A.胸廓前部(胸大肌、胸小肌、斜角肌、胸骨肌及肋间肌): a.疼痛特点:通常导致胸前部疼痛,病变部位较深,疼痛呈持续性;活动时加重;胸骨肌和胸肌疼痛时可类似心绞痛症状。在肌肉激发点处局麻药注射后可使症状缓解。 b.伴随症状和体征:可有由于搬运重物导致的严重的拉伤;局部压痛,有激发点,身体活动不受影响。 c.治疗:口服非甾体类药物、理疗、痛点阻滞。

坐骨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坐骨神经痛最好的治疗 方法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坐骨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法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经干,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域内(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本病男性青壮年多见,单侧为多,疼痛程度及时间常与病因及起病缓急有关。 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1、根性坐骨神经痛:起病随病因不同而异。最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常在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等诱因下,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少数为慢性起病。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可加剧,夜间更甚。病员为避免神经牵拉、受压,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时卧向健侧,髋、膝关屈曲,站立时着力于健侧,日久造成脊柱侧弯,多弯向健侧,坐位进臀部向健侧倾斜,以减轻神经根的受压。 2、干性坐骨神经痛:起病缓急也随病因不同而异。如受寒或外伤诱发者多急性起病。疼痛常从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放射。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压痛点在臀点以下,Lasegue征阳性而Kernig征多阴性,脊椎侧弯多弯向患侧以减轻对坐骨神经干的牵拉。

坐骨神经痛的危害: 目前,大部分人都将坐骨神经痛作为一种病来看待,专家王怀庆解释说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坐骨神经痛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症状,危害是非常大的。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多于受寒和感染有关,会和肌炎、肌纤维组织炎等一起产生,以单侧为多见的,严重的可能致残。而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大都是由于临近结构的病变所引起的,患者也会疼痛难忍,久而久之会造成脊柱侧弯,影响到正常的站姿和坐姿。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坐骨神经痛西药久治不愈,是腰椎病变压迫导致,职业病的表现。中医遵循通则不痛的原理,采用外敷 治、作用持久,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能从根本调治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的运动疗法: 坐骨神经痛多发于单侧 ,夜间加重 ,咳嗽、大便时加重。坐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的主要是由于坐骨神经炎症病变引起 ;继发性的则多由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增生、腰和臀部的软组织损伤以及盆腔、椎管内病变引起。患者除避免着凉外 ,适当加强腰腿部功能锻炼 ,会获得良好效果。

经方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63例

经方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63例 【关键词】四逆散;胃脘痛;中医药疗法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长期刺激而产生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症”等范畴,笔者运用经方四逆散加味,治疗以肝气郁结为主导致的慢性胃炎63例,收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63例患者均门诊病人,男性26例,女性37例,年龄30-50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年以上。63例患者均经胃镜检查,提示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 1.2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表现为胃脘疼痛,常伴食欲不振,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或吐清水,大便不调,偶有便血,发病常与情志饮食、劳累受寒有关,起病或急或慢,常有反复发作史。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有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 1.3治疗方法 四逆散加味。基本方药:柴胡12g、枳实15g、炙甘草10g、白芍20g、白术15g、川栋15g、佛手12g。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加丹皮15 g、栀子12 g;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加山楂15 g、法夏12 g、竹茹10 g;便黑加三七4 g(冲服);胃脘痛喜温、喜按,呕吐清水加高良姜6 g、小茴10 g;胃脘隐隐作痛,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加沙参12 g、麦冬12 g、玉竹12 g;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如针刺,舌紫黯或有瘀斑加桃仁15 g、红花10 g;面色萎黄无华,形体消瘦,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加黄七20 g;每日一剂,小煎服,15天为一疗程。注意调节情绪,忌烟酒、辛辣等刺激食物,宜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 1.4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饮食恢复正常,胃镜检查提示溃疡愈合,病变黏膜恢复正常。好转:胃腕疼痛及伴随症状有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溃疡而缩小一半以上,病变黏膜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2治疗结果

胆结石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胆结石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作为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 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 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 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饮食调控是防止胆石症、胆囊癌发生的最理想预防方法。预防胆结石应注意饮食调节,膳食要多样,此外,生冷、油腻、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易助湿生热,使胆汁淤积,也应该少食。 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鱼类及海产类食物则有助于清胆利湿、溶解 结石,应该多吃。 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按时吃早餐、避免发胖、减少妊 娠次数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每晚喝一杯牛奶或早餐进食一个煎鸡蛋,可以使胆囊 定时收缩,排空,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 最近的研究还发现,坚果的摄取似乎能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健康饮食的脂肪来源, 有大部分是来自于坚果类。 1.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形成胆囊结石的主要机理是胆汁理化成分的改变,胆汁酸池的缩小和胆固醇浓度的升高。通过实验发现予口服鹅去氧胆酸后,胆汁酸池便能 扩大,肝脏分泌胆固醇减少,从而可使胆囊内胆汁中胆固醇转为非饱和状态,胆囊内胆固 醇结石有可能得到溶解消失。1972年Danjinger首先应用鹅去氧胆酸成功地使4例胆囊胆固醇结石溶解消失。但此药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如谷丙转氨酶有升高等,并可刺激 结肠引起腹泻。 2.接触溶石经PTC注入辛酸甘油单酯等药物溶石 3.体外冲击波震波碎石ESWL : 1984年Lauerbwch首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lithotripsy,简称ESWL。常用的震波碎石机为EDAP LT-01型,该机由镶嵌在一个抛物面圆盘上的320枚压电晶体,同步发出震波,形成宽4mm、长 75mm的聚集区,声压为9×107PZ。一般采用1.25~2.5次/sec的冲击频率,100%的治疗 功率,历时60~75分钟,胆囊内结石便可粉碎。此外,还采用B型超声实时成象,对结 石定位,并监控碎石的过程。 4.体内接触碎石经胆道镜置入液电碎石机、激光等能源接触碎石 5.经内镜微创手术取石碎石 6.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

胆结石排石妙方

排胆结石妙方 胆结石的成因,通常是饮食过量、口味太浓、饮水不足,尤其是肉、油、糖和蛋白质吃得太多,以致使肝脏功能受损,不能将体内废物完全排出而积留在胆囊中。通常在胆结石之前会有肝脏毛病、便秘、腹中胀气的现象。这时若能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多吃水果,则可预防胆结石。 典型的胆结石常有右肩部、右后背部及上腹部疼痛,在进食油腻食物时加重。但诸如长期胃病、上腹部不适、口苦咽干、心情经常抑郁的人也常伴有胆结石,肥胖的妇女比较容易患胆结石。 以下介绍用苹果汁排石方法,是经上千人试用证明,不必开刀,既少痛苦又省费用。如果没有结石的人使用此法,也没有什么妨碍,更没有危险。对于胆结石急性发作的人,建议请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引起梗阻性黄疸、急性胰腺炎等重症。 胆结石不论大小,用此法均能排出(对于胆囊充满性结石效果可能不佳,因为此种胆囊的收缩功能几乎已完全丧失),最大有草莓般大小,小的如砂状。如果一次排出很多,则需要于一段时间后再来一次,以确定排出干净以后,可一年进行一次。有条件者可至医院行超声检查证实。 第1-5天,用新鲜苹果10个打成苹果汁一杯,每天在早、中、晚、睡前各喝一杯(250cc),一天四杯即一天量为1000cc,在饭前或二餐之间食用,连续饮用五天,饮食一如平常,苹果汁的作用是软化结石,使其易于排出。 第6天:下午一点:开始禁食,并停止饮用苹果汁,晚饭不吃。(从下午一点起,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泻完为止,期间除此处规定外,其它东西一概不得进食。)下午六点:用一匙泻盐(硫酸镁)溶于温开水250cc中搅拌饮用。晚上八点:用一匙泻盐(硫酸镁)溶于温开水250cc中搅拌饮用。晚上十点:以中等大小柠檬1-2个压汁与120cc食用橄榄油调合饮用。 柠檬汁能软化胆管,橄榄油促使胆囊分泌大量胆汁,把结石冲出胆囊排出。 第7天:早上上厕所时,就会排出结石,浮在水面上的绿色油状圆形物即是结石。 备注: 1.如结石较大或量多,排后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只要休息一、二天就 好了。 2.食用橄榄油买不到,改用麻油或色拉油亦可,后者效果略差。 3.结石排出后,胃口较好,不要马上吃太饱以免伤胃。 4.硫酸镁即泻盐,药效很大,价格低廉,使用时切勿过量。 5.如果曾患胆结石,经开刀割除胆囊后,又发现胆管有结石,亦不妨 用此法一试。 6.肾结石或膀胱结石,不适合此法。 7.本疗法经证实确有疗效,花费少、效果佳,并且没有副作用。 8.情绪抑郁的人容易患胆结石。预防胜于治疗,若能饮食清淡,心态 平和,则能有效预防胆结石。

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

第十节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多有前驱症状,轻度发热和全身不适感。 2.局部有感觉过敏和神经痛、烧灼感。 3.部位多呈单侧非对称性沿一定皮肤神经分布。 4.病程2~4周。 (二)体征 1. 多在侧胸壁,一个或几个邻近的肋间神经分布区出现皮疹.潮红.丘疹,水疱,内容透明澄清,类似珍珠,患部炎症明显有红晕。 2. 新旧疱疹成群分布排列呈带状,数天后水疱松弛,内容物混浊化脓或水疱破裂,露出糜烂底面,,最后干燥结痂,一般不留瘢痕。 3.不典型皮疹有:仅出现丘疹不发生水疱即吸收者称不全性带状疱疹;疱疹大如豌豆至樱桃者称大泡性带状疱疹;内容呈血性称出血性带状疱疹;中心坏死结黑色痂皮称坏疽性带状疱疹;病势进行,皮疹遍延全身者称泛发性带 状疱疹。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减少或增多,淋巴细胞增多;病毒分离可呈阳性。

【诊断要点】 1.根据前驱全身症状,患者皮肤过敏伴神经痛。 2.皮疹呈单侧性发疹,沿神经分布,多数水疱簇集成群,排列成带状而可诊断。 3.病程急,很少复发。 【治疗方案及原则】 1. 严重病例应休息,特别是年老体弱者,注意局部卫生,防止水疱破裂和继发感染。对继发感染者宜抗炎处理。 2. 全身应用抗病毒药物及免疫干扰剂药物如干扰素。 3. 口服维生素B1或肌注维生素B12%。 4. 局部治疗以消炎、干燥、收敛、防止继发感染为原者。 5. 物理治疗、针灸、经皮电刺激疗法对缓解疼痛有效。 6. 早期并用神经阻滞治疗可达到: (1)镇痛效果。 (2)促进治愈。 (3)预防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神经阻滞治疗可采用硬膜外腔注药、椎旁注药和交感神经阻滞。 7. 口服镇痛药可选抗抑郁药、抗癫痫药和麻醉性镇痛药。外用止痛药物可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或辣椒素。

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坐骨神经从腰椎脊髓发出,沿着臀部和腿部一路到达脚部,是人体最大最长的一根神经。大概分为三种情况,有一种是因为外部的创伤,或者是因为受凉引起的疼痛,会偶然间的痛一下,疾病治疗也很容易复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侧有疼痛的感觉,很少有双侧都疼痛的情况。再有就是全身性的疼痛,表现症状是背部腰部,逐渐感觉僵硬麻木,疼痛的感觉逐渐加重,慢慢引发到腰部臀部等地方,最后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包括主妇都会有痛的感觉,阵发性的疼痛,在半夜疼痛会更厉害一点。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最好选用保守的方法恢复:平时注意休息,注意防护,不要剧烈运动,避免劳累,多吃蔬菜水果,外用掏、宝的(坐骨顺古安玉贴),修复坐骨神经病变,相对于传统的方式,坐骨贴有以下优势: 1. 延长给药时间维持恒定的有效药物浓度,提高疗效,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药物不经消化道,避免胃酸对药效的破坏作用及对胃肠道的刺激。 3. 不损伤肝肾,药物是通过皮肤穴位吸收,不走肝脏,用的又是中药,避免了对肝肾的潜在危险。 4. 操作简单,治疗用时短,不耽搁病人工作。

5.无痛苦、无伤害,远离抗生素,减少打针、输液带来的痛苦及危害。 坐骨神经痛有什么症状: 1、疼痛主要限于坐骨神经分布区,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和足部,疼痛剧烈的病人可呈特有的姿势;腰部屈曲、屈膝、脚尖着地。如病变位于神经根时,椎管内压力增加时疼痛加重。 2、肌力减退的程度可因病因、病变部位、损害的程度不同差异很大,可有坐骨神经支配肌肉全部或部分力弱或瘫痪。 3、可有或无坐骨切迹处坐骨神经干的压痛。 4、有坐骨神经牵拉征,及其等位征阳性,此征的存在常与疼痛的严重程度相平行。局麻坐骨神经根或神经干此征可消失。 5、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膝反射可因刺激而增高。 6、可有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各种感觉的减退或消失,包括外踝的振动觉减退,亦可有极轻的感觉障碍。 预防坐骨神经痛的方法 1、要防止风寒湿邪的侵袭 冬季要防寒保暖,夏季不贪凉,应避免自然风、电扇和空调直接吹风,空调室与外界温度相差不宜太大。 2、纠正不良姿势和体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