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治疗心火肝火胃火肺火的方药

中医治疗心火肝火胃火肺火的方药

中医治疗心火肝火胃火肺火的方药
中医治疗心火肝火胃火肺火的方药

中医治疗心火肝火胃火肺火的方药

一、心火

心火的症状:失眠、心烦、焦虑(舌尖会比较红、长口疮),容易失眠

上火的原因:着急、劳心

降心火的方法:连子心茶、黄连阿胶汤、牛黄清心丸、导赤散

中医助眠药:中医没有治失眠的药物,它只是把导致失眠的原因祛除,所以这些药不会在失眠药里面出现,但是它们确实能够助眠。

天王补心丹:有口唇、舌尖都很红,失眠健忘、手脚出汗的症状,就适合吃天王补心丹。

朱砂安神丸:失眠多梦、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精神抑郁

柏子养心丸:柏子养心丸,说到养,它里面有黄芪,所以柏子养心丸治失眠的同时,还适合那种胆小心虚,一惊一乍的症状。

牛黄清心丸:心火烧、昏沉、心烦、大便干。

七叶安神片:胸痛、胸闷、有冠心病者,更适合年纪较大、有血瘀问题的病人。

二、肝火

1、肝火旺的症状:眼干、血压高、长斑、肝淤

2、肝火的原因:心思过重

3、降肝火的方法:天麻钩藤、舒肝丸、加味逍遥丸

天麻钩藤:是中成药,当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有高血压症状的时候,天麻钩藤能够平息上亢的肝阳、降高血压。

加味逍遥丸:适合压抑、胸闷、两肋胀、总喜欢长舒气的症状。女性中年的时候,会有黄褐斑、雀斑等问题,这些班都叫肝斑,是肝瘀所致。一些美容(如:去死皮、光子亮肤等)外科治法,肝瘀本身不能被根除,所以最多维持二十天,就又会长出新的斑来。所以,这种情况下,中医会讲,需要加味逍遥丸做基础,调节自身心态,彻底放松,这个斑就不长了。到一定年龄的女性,往往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载的压力大,所以加味逍遥丸有点像抗压丸的效果,能减压。

高血压患者要保持心态平衡,佟彤小妙招教你快速降血压:血压高分为泻着降和补着降,其中腰腿发酸的血压高就属于补着降的种类,这就要吃地黄丸系列了。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非常平和的药,它能够补肾阴,同时不会上火。因为六味地黄丸里面含有三种补药,三种泻药,非常平和,所以很多中医专家会建议四十岁以上的男性,如果有一点阴虚症状的话就有事没事吃点六味地黄丸,这种药长期吃没坏处。

杞菊地黄丸中添加了枸杞和菊花。某人眼睛干涩,时常耳鸣,且耳鸣的声音很轻很细,这就应该是阴虚的症状了,这时候就应该吃杞菊地黄丸。如果耳鸣是那种嗡嗡隆隆的,很粗重的声音,就要吃泻着降的药了。

知柏地黄丸是六味地黄丸系列中清热作用最明显的一种药,它清虚火的作用很大。如果有腰膝酸软,手脚心下午会热、怕热盗汗的现象,这就是明显的阴虚症状,那六味地黄丸的清火功效对它而言就太小了,知柏地黄丸更适合。

对于肥胖的人,如果要减肥首先要补肾,一般小孩和老人容易发胖,就是因为小孩肾阳还没长起来,老人的肾阳已经虚了。补肾阳来减肥就是通过加快新陈代谢来消耗脂肪达到变瘦的目的。所以很多人吃了补肾的药会发现皮肤变得紧致了,这就是因为通过补肾增加了脂肪的代谢。

三、胃火

1、胃火旺的症状:口臭、口腔溃疡、反胃、长痘

2、胃火的原因:吃肉、辣、油、甜口味太重而导致

3、治疗药物:牛黄清胃丸、黄连上清片

四、肺火

1、肺火的症状:咳嗽、发烧、痰浓

2、肺火的原因:吃得太饱或穿得过厚

3、药物治疗: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丸、养阴清肺糖浆

肝火旺、心火旺、胃火旺的症状及解决方法

一、胃火

表现症状: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胃部灼热疼痛、腹胀、口干口臭、大便稀烂、便秘、牙龈肿痛、胃口不好等.胃火还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稍微咳嗽、胃口不好、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胃火,即是胃热.对于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美味等饮食不当引起的火气,中医称之为胃火,通常是由湿热、食滞两方面原因造成.同时,火气也因饮食的量、质和时间三大原因而引起.稍微胃火盛者,似乎永远吃不饱,实在是胃热给大脑的错觉;到火盛至某一个阶段,胃部出现发炎现象,就会变成什么都吃不下,可以说是物极必反.中医以为,胃火调节应当遵循清热、清滞的原则,要饮食节制,太过热气的东西少吃,甜腻的食品少吃,饮食上应增加黄绿色蔬菜与

时令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并且适当留意口腔卫生.药疗方面,可用川莲、灯芯花、莲子芯、麦冬等泻胃火.

降火食方:

鲜萝卜汁、绿豆粥、西瓜

现代研究表明,萝卜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中医则以为,萝卜汁性味辛、甘、凉,回肺、胃经,有胃火者可以饮用萝卜汁进行调理治疗.但属脾胃虚冷型口疮者不宜服用.绿豆粥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清心泻火的作用,能清心胃之火.莲子、芡实、淮山等皆为健脾开胃之物,西洋菜、生菜、油麦菜、西红柿、枇杷等都是利于消化的食品.胃火过热者,还可在隆冬季节通过吃西瓜来降胃火.

胃火旺导致口臭该怎么治疗呢。胃火,即是胃热。对于嗜酒、嗜食辛辣、过

食膏粱厚味等饮食不当引起的火气,中医称之为胃火导致口臭,通常是由湿热、食滞两方面原因造成。专家介绍胃火旺导致口臭该怎么治疗呢?

中医认为,胃火调节应当遵循清热、清滞的原则,要饮食节制,太过热气的东西少吃,甜腻的食物少吃,饮食上应增加黄绿色蔬菜与时令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并且适当注意口腔卫生。药疗方面,可用川莲、灯芯花、莲子芯、麦冬等泻胃火。

降火食方:鲜萝卜汁、绿豆粥、西瓜。现代研究表明,萝卜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中医则认为,萝卜汁性味辛、甘、凉,归肺、胃经,有胃火者可以饮用萝卜汁进行调理治疗。但属脾胃虚寒型口疮者不宜服用。绿豆粥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清心泻火的作用,能清心胃之火。莲子、芡实、淮山等皆为健脾开胃之物,西洋菜、生菜、油麦菜、西红柿、枇杷等都是利于消化的食物。胃火过热者,还可在隆冬季节通过吃西瓜来降胃火。

胃火旺的症状有哪些呢?如果你经常吃一些油炸和生硬的食物,就会导致胃火旺的。胃火旺的症状: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胃部灼热疼痛、腹胀、口干口臭、大便稀烂、便秘、牙龈肿痛、胃口不好等。胃火还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胃口不好、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知道了胃火旺的症状,那么胃火旺怎么调理,胃火旺吃什么可以降火,是很多网友关心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看下如何降胃火

积极戒烟,少喝酒。吃过蒜、葱等刺激性食物后,应立即漱口,或嚼些新鲜香菜、口香糖,以减轻口臭。

觉得压力大时,听听缓和的音乐,读一些有趣的书籍,多开怀大笑,有意识地放慢工作生活的节奏。

从现在开始,认认真真对待刷牙这件事。坚持早晚刷牙,晚上刷牙后不再吃任何东西,用餐后勤漱口。牙签、牙线也是好帮手,很多食物深陷在牙齿缝里,漱口都很难清除,可以用牙线牙签慢慢剔除。舌苔可以用牙刷或者质地柔软的毛巾轻轻刷洗。

治疗好疾病,口臭问题便不请自走了。患者一般除了嘴里有味以外还有大便干燥、口苦、打嗝等问题。现在西医研究认为这种病人很多都是属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认为一般都是胃火过盛,但是有时候也表现为肝火过盛。调理主要还是饮食调理,要多饮水,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

清新口气速效处方

要赴重要约会,可以用一些速效但无损健康的方法来清新口气,几分钟就能见效。

嚼一两颗青橄榄、话梅,刺激唾液分泌。吃红枣、黑枣,可以消除因吃葱、蒜等引起的短暂口臭。

嚼无糖口香糖。放几片茶叶在嘴里咀嚼。使用漱口水、口腔清新喷雾剂

二、心火:

中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的郭美伶医师说,心火分虚实,虚火主要表现有心烦、口干、盗汗、睡眠不安等,喝;实火旺则表现为口腔溃疡、口干、尿黄、

心烦易怒等。

清心润燥解决心火过盛的疗法:

鸭梨2至3个、豆腐1块、鸡蛋2个、盐适量

1.鸭梨去皮、去心,并切成小块或片。

2.豆腐切成小块;鸡蛋打散成蛋液。

3.将鸭梨、豆腐加入适量的水煮滚10分钟后,加入蛋液待滚就可。

此外,心火旺者可常喝竹叶、甘草、灯心草、生地、麦冬煮成的茶饮,具有清心泻火的作用。虚火上升的人可常喝百合、银耳、玉竹煮的甜汤,具有清心养阴的作用。

三、肝火

肝火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其影响情志方面是具体表现为:调畅气机,调畅情志。暴怒伤肝,喜调达而恶抑郁。肝郁化火,气火上逆。“肝郁气滞”症状表现为频频叹气、胸胁胀痛或串痛等。肝郁气滞症的病因多是郁闷、精神受到刺激或因精神创伤史所致。

肝脏是消化系统里的解毒过滤器官,所有外来物的毒素,及由下腹腔回流到心脏的血液,都先经它处理。

若平日所吃的食物,都是要肝脏「加班」处理的「毒素」,包括油炸、腌制、辛辣、肥腻、加工的食物,以及经化学农药或经添加剂处理的材料(包括:白糖、餐桌盐、高温处理的食油),甚至化学合成的药物等,会令肝脏工作过劳。吃水果也要引起注意,有的水果属于热性水果,比如荔枝、橘子、菠萝、桂圆、石榴等。食品中的葱、姜、蒜、辣椒、酒、胡椒、花椒、熏蒸食品,四川的麻辣烫等都是容易上火的。一旦血液循环不畅,解毒过程及下腹腔血液的回流就会受阻,形成肝脏充血及下腔静脉受压。

肝火上炎的症状:头胀头痛、睡眠多梦、目赤肿痛、口苦口渴等。病

因多为肝气久郁,或吸烟喝酒过度,或因过食甘肥辛辣之物所致。亦会感到心烦易怒、睡眠欠佳、口干口苦等。俗称“肝火大”的体质还有下列症状: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

对策:除应戒烟限酒、忌食甘肥辛辣的食品外,要多吃甘甜爽口的“清火”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苦”味食品是“火”的天敌。苦味食物之所以苦是因为其中含有生物碱、尿素类等苦味物质,中医研究发现,这些苦味物质有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的作用。最佳的苦味食物首推苦瓜。如苦瓜、芹菜、绿豆、绿豆芽、黄豆芽、蓬蒿、西红柿、萝卜、甘蓝菜、白菜、包心菜、金针菜、油菜、丝瓜、李子、青梅、山楂、橙子、柚子、柑橘、香橼、佛手、黄瓜、橙子、杏仁、苦丁茶、绿茶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而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可以口服各类清凉冲剂,如夏桑菊冲剂、金菊冲剂等对“清火”也很有效。多喝水少喝酸甜饮料,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少抽烟喝酒。西瓜、山楂、苹果、葡萄等富含矿物质,特别是钙、镁、硅的含量高,有宁神、降火的神奇功效。

草莓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它有“去火”功效,能清暑、解热、除烦。西瓜性凉,吃了不会引起“上火”、心烦,而且含有丰富钾盐,能弥补人体体内钾盐缺乏。但西瓜放入冰箱不要超过3个小时。大豆在滋阴、“去火”的同时还能补充因为高温而被大量消耗的蛋白质。西红柿同样可以清热解毒、平肝“去火”。

脾虚肝乘的症状:症状表现为身倦乏力、食少腹胀、两胁胀痛、大便稀溏等。病因多是由于脾气虚弱,肝气太盛,影响脾的运行功能所致。

对策:要健脾理气为主,饮食上应多吃一些有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如扁豆、高粱米、薏米、荞麦、栗子、莲子、芡实、山药、大枣、胡萝卜、包心

菜、南瓜、柑橘、橙子等食物。

所以肝火旺最主要是由于饮食不注意,睡眠欠佳等引起的。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故首先应通过精神养生的方法调节情志,树立乐观的人生观,心胸坦荡,火自灭。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调整自己的情绪也非常重要。焦躁的情绪会“火上浇油”,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调节体内的“火气”,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实是人们最好的灭火剂。

中医清肝明目茶:,

1、夏枯草12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

将夏枯草、桑叶加入适量的水浸泡半小时后煮半小时,最后加入菊花煮3分钟,即可代茶饮。可用冰糖或蜂蜜调味。(注:以上为1至2人的分量,可根据人数增加。)

2、金银花15克、绵茵陈15克

将金银花、绵茵陈加入适量的水浸泡半小时后煮半小时,即可代茶饮。可用黑糖或片糖或蜂蜜调味。

3、预防肝火上升,也可喝“枸杞菊花茶”

枸杞先煮30分钟,加入菊花后再煮3分钟,就可作茶饮,适用于头晕脑胀、眼赤目乾,经常用脑者。

4、中医也认为,养肝可多吃猪肝或鸡肝,尤其是那些看东西经常模模糊糊,用神太多者。牛奶很多人认为夏季喝牛奶会加重“上火”,引起烦躁,其实,夏饮牛奶不仅不会“上火”,还能解热毒、去肝火。中医认为牛奶性微寒,可以通过滋阴、解热毒来发挥“去火”功效,而且牛奶中含有多达70%左右的水分,还能补充夏季人体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的水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牛奶冻成冰块食用,否则很多营养成分都将被破坏。

食疗

白米稀饭加冰糖,熬至7成熟放雪梨(切片放),然后9成熟时放百合。

冰糖燕窝或冰糖银耳

可用红萝卜、马蹄(荸荠)、竹蔗加雪梨煲水饮,这味性质略寒,脾胃弱者不能常饮,但有实热在身者正好适用

猪胆绿豆粉猪胆汁120g,绿豆粉80g,拌匀晾干研末,每服6g,日2次。

菊花粥秋季霜降前,将菊花采摘去蒂,烘干或蒸后晒干,或阴干,然后磨粉备用。先以粳米100ml,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将成时,调入菊花末10-15g,稍煮一、二沸即可。

芹菜粥新鲜芹菜60g(切碎),粳米100g,放砂锅内,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温热服食。应现煮现吃,不宜久放。

刀豆茶刀豆根30g,加红茶3g,水煎服。

中医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对于治疗上火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表现症状:

头痛头晕、耳叫、眼干、口干舌燥、口苦口臭、两肋胀痛、睡眠不稳、身体闷热、舌苔增厚.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调整情志、稳定情绪非常重要,焦躁情绪会火上浇油,保持心情愉快有助于调节体内的火气.睡眠不够或是睡眠质量不好,也会造成肝火上升.经常熬夜会打乱人体正常的作息时间,肝脏不能如期休息和排毒,

于是只好加班加点将体内积存的杂质和毒素清除,这无疑加重了肝脏本身的负担.要预防肝火旺,除了睡眠足够、心情放松,一些简单的药材或食品也有助于清火,比如药疗方面,肝太热者可用金菊花、溪黄草、夏枯草、白芍等平肝息火的药材合煎饮服.不宜吃辛辣、海腥、过腻过酸、煎炸食品,以及羊肉、海虾、肥肉、乌梅等,以免火上浇油.

降火食方:

川贝母冰糖梨汁、枸杞菊花茶

梨含有丰富的糖分和维生素,有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菊花与枸杞都是中药护眼的药材,特别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有较好的疗效.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水果,如黄瓜、橙子、苦瓜、无花果、豌豆苗、韭菜等,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胡萝卜对补充人体的维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可以口服各类清凉冲剂,如夏桑菊冲剂、金菊冲剂等对清火也很有效.中医也以为,养肝可多吃猪肝或鸡肝,尤其适合头晕脑涨、眼干、经常用脑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病因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 病因 一、A1 1、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 A、出血量多 B、出血不畅 C、出血夹有血块 D出血伴有疼痛 E、出血量少 2、偏食辛温燥热,则可导致 A、肝经湿热 B、心肝火旺 C、肠胃积热 D肺胃热盛 E、肺胃津伤 3、痰浊为病,随气上逆易致 A、流注经络,气机阻滞 B、停滞胃腑,失于和降 C、蒙蔽清窍,扰乱心神 D阻滞肺气,失于宣降 E、留滞脏腑,升降失常

4、痰饮痹阻心脉,可见

A、恶心呕吐 B、胸闷气喘 C、肢体麻木 D胸闷心痛 E、胸胁胀满 5、七情内伤致病,均可损伤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过怒影响下列哪种功能 A、呼吸功能 B、藏血功能 C、疏泄功能 D纳气功能 E、运化功能 7、过度悲伤对气机的影响是 A、气乱 B、气结 C、气下

E、气消 8、思虑过度对气机的影响是 A、气乱 B、气陷 C、气上 D气结 E、气收 9、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10、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11、具有升散耗气特性的邪气是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12、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为阳邪,易伤阴位 B、为阳邪,其性轻扬,可致腠理开泄 C、为阳邪,其性炎上 D为阳邪,多挟湿致病 E、为阳邪,其性炎热 13、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肿疡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14、“行痹”主要是由何种邪气引起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E、火邪 15、多夹湿邪的邪气是 A、暑邪 B、寒邪 C、湿邪 D燥邪 E、火邪 16、易袭阴位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湿邪 E、燥邪 1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火邪的致病特点的是 A、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B、火热易伤津耗气 C、火热易生风动血 D火热易扰心神 E、火性干涩,易伤津液 18、下列属于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的是

胃热

胃热 中文名称:胃热英文名称:stomach heat定义:胃受热邪侵袭,或过食辛温香燥,以致胃中阳热偏亢的病理变化。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病机(三级学科) 胃热,即是胃火。中医分为热郁胃中、火邪上炎和火热下迫等。多由邪热犯胃;或因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或因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均能导致胃热(胃火);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可引起胃热(胃火)。 胃热炽盛,则腐熟功能过于亢进,可出现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等症,热盛火炽,多消烁津液,而致燥热内结,胃失和降,可见口苦、口渴引饮、大便秘结等症。甚则耗伤阴液而致胃阴虚。胃火上炎,可致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酸苦黄水等症。胃火循经上炎,或为齿痛龈肿,或为衄血,火热灼伤胃之脉络,则血上溢而为呕血。[1] 编辑本段 病因 胃热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热犯胃,或气郁化火所致。火热内炽,胃腑脉络气血壅滞,故脘部灼热疼痛,热邪伤津,则口渴喜冷饮,火能消谷,则消谷善饥;若肝火犯胃,则吞酸嘈杂;火邪循经上炎,则口臭,牙龈肿痛,衄血等。阳明热或伤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2] 编辑本段 临床诊断 胃热与胃阴不足的根本区别在于胃热属实证,胃阴属虚,胃实热,脘部灼痛,呕吐酸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胃虚热,脘部隐痛,干呕,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2] 编辑本段 治疗 验方 1、温病热哕(胃有伏热,令人胸满,引起气逆,气逆发声称为哕)。用茅根、葛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温水送下。哕止即停服。 2、胃热吐食,用蝉蜕五十个(去泥)、滑石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碗,加蜜调服,此方名“清膈散” 3、治胃热消渴。用陈粟米煮饭吃。 4、胃脘火痛。用大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饮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复发,还要加服玄明粉一钱,才能止痛。 5、胃热牙痛。用升麻煎汤,热漱并咽下。方中加生地黄亦可。 6、肠胃伏热。用酸浆果实五两、苋实三两,马蔺子(炒)、大盐榆白皮(炒)各二两、柴胡、共同芩、栝楼根、闾茹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汤送下。 7、(菰根)大寒,治消渴、肠胃痼热。外敷治蛇伤,疮毒。 8、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汤”。[3] 食疗 1、薏米仁、淮山药:用薏米仁、淮山药熬粥、熬好用果汁机打成糊喝,每天一小碗,去湿热补脾健胃疗效显著。 2、鲜牛蒡、与冬瓜等熬汤当菜汤喝,清热排毒、去胃热疗效快、还带治青春豆、减座疮、减肥。 3、常吃秋葵(清炒、凉拌均可):秋葵含有果胶、牛乳聚糖等,具有帮助消化、治疗胃炎和胃溃疡、保护皮肤和胃黏膜之功效,它分泌的黏蛋白有保护胃壁的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提高食欲,改善消化不良等症。可健胃整肠、防癌抗癌、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且能使皮肤美白、细嫩。 4、鲜萝卜汁、现代研究表明,萝卜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中医则认为,萝卜汁性味辛、甘、凉,归肺、胃经,有胃火者可以饮用萝卜汁进行调理治疗。 5、小米绿豆粥、是常年可吃的清热解毒、消暑止渴、清心胃之火之佳品:石膏粉30克,小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温病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 一.名解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毒指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除一般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还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3.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午后3-5时。 4.夏暑发自阳明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暑热炎蒸,伤人急速,其侵犯人体往往不分表里渐次,大多初病即入阳明气分,而无卫分过程。 5.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6.分消走泄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之法。邪留三焦, 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或痰湿阻遏的证侯。 7.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共称为昏谵。 8.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9.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而热象不显,初扪不觉发热,久扪始觉烫手。 二.熟记如下原文: 1)叶天士“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2)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3)吴鞠通《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4)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5)陆子贤《六因条辨》“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6)王孟英:“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7)《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8)《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温病”。 三.掌握如下问题: 1)叶天士、吴鞠通、刘河间、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何主要贡献?其代表著作是什么?温病四大家是哪几个? ①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学说,阐明温病病因病机,发展温病诊断方 法。 ②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辩证,规范四时温病证治。 ③刘河间,立新论:六经传受,皆是热证;创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制新 方:表里双解剂。 ④王安道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病机:里热自内外达;治则:清泄里热。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胃热与胃阴不足的根本区别在于胃热属实证

胃热与胃阴不足的根本区别在于胃热属实证,胃阴属虚,胃实热,脘部灼痛,呕吐酸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胃虚热,脘部隐痛,干呕,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食疗调理: 1、薏米仁、淮山药:用薏米仁、淮山药熬粥、熬好用果汁机打成糊喝,每天一小碗,去湿热补脾健胃疗效显著。 2、鲜牛蒡、与冬瓜等熬汤当菜汤喝,清热排毒、去胃热疗效快、还带治青春豆、减座疮、减肥。 3、常吃秋葵(清炒、凉拌均可):秋葵含有果胶、牛乳聚糖等,具有帮助消化、治疗胃炎和胃溃疡、保护皮肤和胃黏膜之功效,它分泌的黏蛋白有保护胃壁的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提高食欲,改善消化不良等症。可健胃整肠、防癌抗癌、被誉为人类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且能使皮肤美白、细嫩。 4、鲜萝卜汁、现代研究表明,萝卜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中医则认为,萝卜汁性味辛、甘、凉,归肺、胃经,有胃火者可以饮用萝卜汁进行调理治疗。 5、小米绿豆粥、是常年可吃的清热解毒、消暑止渴、清心胃之火之佳品:石膏粉30克,小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6、西瓜,除夏天多吃西瓜、把去掉红瓤青皮的西瓜皮当菜吃以外、胃火过热者,还可在隆冬季节通过吃西瓜来降胃火。西瓜饮:以榨汁机榨取西瓜汁150毫升、梨汁80毫升、白菜汁50毫升,混合后凉饮。 7、玉米、玉米须、炖汤喝、可去湿热、健脾。 8、莲子、芡实、补肾养胃、健脾开胃之物。 9、川莲、灯芯花、莲子芯、麦冬等,金银花、菊花、薄荷、鲜芦根等煎水当茶喝,具有泻胃火、清热祛暑、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优点,对热症、伤暑、心烦、口渴、头痛、咽肿、鼻血、胃热、呕吐等病症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保健作用。[5] 10、用鲜芦根、白菊花(干品)、鲜茅根、鲜荸荠、鲜桑叶、鲜竹叶、鲜薄荷叶、鲜金银花熬水喝。具有清热祛暑、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优点,对热症、伤暑、心烦、口渴、头痛、咽肿、鼻血、胃热、呕吐等病症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保健作用。 11、苦瓜100克,开水焯后切片,素油少许烧开,将苦瓜煸熟,西红柿洗净切月牙片同炒,酌加盐及调料、味精少许化开、与蒜末同时加入,翻炒后起锅。此菜可清胃健脾。 12、鲜芦根100克,竹茹2Q克,粳米100克,生姜10克。将鲜芦根洗净切成小段,与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煮成粥,粥将熟时加入生姜,略煮即可。 13、枇杷15个。将枇杷入锅,加适量水,以文火煎煮即可。每日早晚分服。 忌食物品:胡椒、花椒、茴香、丁香、桂圆、白豆蔻、此外,热性胃痛者还应忌食辣椒、桂皮、草豆蔻、生姜、葱、洋葱、砂仁、狗肉、羊肉、白酒等。若误食这类辛辣温热食物,更会助长胃热,加重病情。 适宜多食用性质寒凉、具有清胃火和泻肠热等功能的食物,如豆腐、绿豆、苦瓜、白菜、芹菜、香蕉、梨等。去胃火食疗应吃清热泻火的食物:多吃寒削的水果如西瓜,西红柿、梨、黄瓜、菠菜、荸荠、等,萝卜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北京国龙中医医院口腔的专家提醒患者:平时容易上火的人,一定要保证饮水量,偶尔喝点菊花茶、绿茶、凉茶,清火。要注意睡眠,一旦睡眠不足,吃点上火的食物,

温病考试重点整理

原文部分 《温热论》(叶天士) 主要学术思想: 第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形式,并进一步明确了温病和伤寒的区别。 第二、创立卫气营血学说作为温病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第三、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容,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等。 第四、论述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丰富了中医妇科学的容。 背诵: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矣。 名词解释: 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 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

《湿热病篇》 《湿热病篇》主要容: 1.湿热病的发病多先伤而生湿,必外合邪而致病,初起即见里证,甚少单纯的表证。 2.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变重心在脾胃,常引起厥阴(肝)、少阳(胆)的变证。 3.精辟地概括湿热病邪“蒙上、流下、上闭、下壅”以及闭阻三焦的特点,提出湿热病当从三焦辨证,治疗当立足分解湿热,分利三焦。 4.创造了湿热病瘥后调理的辨治方法,使湿热病的辨治体系更臻完善。 湿热病提纲(背诵) [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名词解释: 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 阳湿—湿已化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章虚谷曰:“以其恶寒少而发热多,故为阳湿也。 主客浑受:源于吴又可《温疫论》“主客交病”。“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 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身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吴瑭《温病条辨》 湿温病初起有三大禁忌:

温病

张某,男,48岁。 病史:患者于4月13日起病,始见发热,微恶寒,微咳,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略数,未引起重视。4月15日因症状加重于某医院门诊就诊,症见发热增高,体温达38.6℃,并见心烦,口渴欲冷饮,咳嗽频频,咯痰色黄,便秘,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而干,脉数。予输液3天,热减,余症不解。后又配合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减3剂,热退,咳嗽大减,仍口渴,大便干,小便短少,舌质红,脉略数,又予沙参麦冬汤加减3剂而愈。 叶天士曰:“夏暑发自阳明”暑温初起为阳明里热证,而非表热证。暑为热之极,致病力强,暑季炎热,常自汗出,腠理开泄。 以“审证求因”为立论基础和认识方法、,从“天人相应”观念出发,联系四时气候变化推求病因。 浊邪:“湿与温合”,即湿热邪气;清:清窍,指头面部清窍和心窍;湿与热相合,热蒸湿动,上蒙清窍,阻遏清阳,出现头昏耳聋、神志昏蒙等清窍壅塞的见症。 两阳相劫:指风与热两种阳邪相合,容易劫伤津液。 患者,女,5岁,某年4月18日初诊。主诉:发热、咳嗽3天,加剧伴气促1天。病史:患儿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曾服西药未效。昨起高热,咳嗽加剧,并略见气喘,喉间有痰,胃纳不佳,口干喜饮,二便尚调。查体:T 38.7℃,面色略红,咽稍红,舌红,苔薄黄,脉数。风热邪气→风温薛某,年23岁,住绍兴。病史:夏至以后,奔走于长途赤日中,前1日自觉头目眩晕,鼻孔灼热,次日即发剧烈之病状。身热自汗,神识昏蒙,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状若中风,但无口眼歪斜等症。脉弦数,舌鲜红无苔。暑热邪气→暑温 卫气营血:生理含义-卫气营血是由水谷化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其在人体的分布层次及功能有所不同。辨证含义-代表温病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四类证候。 营分证和血分证在症状上如何鉴别?斑疹隐隐→多部位、多窍道出血,斑疹显露,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躁扰不安,神昏谵狂,舌质红绛→舌质深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提分试题及答案:望诊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提分试题及答案:望诊 一、A1 1、下列哪项是形盛气虚的表现 A、体胖能食,肌肉坚实 B、体胖食少,神疲乏力 C、形瘦能食,舌红苔黄 D、形瘦颧红,皮肤干焦 E、卧床不起,骨瘦如柴 2、病人卧时向外,躁动不安属 A、阳证 B、阴证 C、寒证 D、虚证 E、虚寒证 3、病人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属 A、哮病 B、肺胀 C、气胸 D、痰饮停肺 E、夺气失血 4、头发成斑片状脱落的多见于

B、气血两虚 C、久病体弱 D、血虚受风 E、血热 5、小儿发结如穗,枯黄稀疏属于 A、先天不足 B、疳积 C、血热 D、肾精亏损 E、血虚 6、目的脏腑分属中,白睛属肺,称为 A、血轮 B、风轮 C、肉轮 D、气轮 E、水轮 7、全目赤肿多见于 A、脾胃湿热 B、肝经风热 C、心脾积热 D、肺热壅盛

8、小儿脐风,上下口唇紧聚称为 A、口噤 B、口撮 C、口喎 D、口振 E、口动 9、口腔肌膜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疼痛者为 A、口疮 B、口糜 C、鹅口疮 D、口撮 E、以上都不是 10、瞳孔缩小可见于 A、青风内障 B、颅脑外伤 C、颅内肿瘤 D、川乌中毒 E、杏仁中毒 11、唇色深红多见于 A、胃气充足 B、热盛

C、煤气中毒 D、血瘀 E、寒凝血脉 12、唇边生疮,红肿疼痛多为 A、燥热津伤 B、阴虚火旺 C、心脾积热 D、胃火亢盛 E、以上都不是 13、两侧瞳孔完全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 A、吗啡中毒 B、有机磷中毒 C、毒蕈中毒 D、脏腑精气耗竭 E、氯丙嗪中毒 14、咽部溃烂成片或凹陷者多为 A、肺胃热轻 B、肺胃热盛 C、火毒壅盛 D、阴虚火旺 E、以上都不是 15、小儿口角流涎多属于

胃火旺有哪些症状

胃火旺有哪些症状 胃火旺有哪些症状胃火,即是胃热。多由邪热犯胃;或因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热;或因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郁结化热、化火,均能导致胃热(胃火);肝胆之火,横逆犯胃,亦可引起胃热(胃火)。 胃热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热犯胃,或气郁化火所致。火热内炽,胃腑脉络气血壅滞,故脘部灼热疼痛,热邪伤津,则口渴喜冷饮,火能消谷,则消谷善饥;若肝火犯胃,则吞酸嘈杂;火邪循经上炎,则口臭,牙龈肿痛,衄血等。阳明热或伤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其病理表现是,胃热炽盛,则腐熟功能过于亢进,可出现胃中嘈杂,消谷善饥等症,热盛火炽,多消烁津液,而致燥热内结,胃失和降,可见口苦、口渴引饮、大便秘结等症。甚则耗伤阴液而致胃阴虚。胃火上炎,可致胃气上逆,可见恶心、呕吐酸苦黄水等症。胃火循经上炎,或为齿痛龈肿,或为衄血,火热灼伤胃之脉络,则血上溢而为呕血。 中医认为,胃火调节应当遵循清热、清滞的原则,要饮食节制,太过热气的东西少吃,甜腻的食物少吃,饮食上应增加黄绿色蔬菜与时令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并且适当注意口腔卫生。胃火旺者宜食食物,一起来看看。 胃火旺者宜食食物1吃一些黄色水果

黄色水果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具有抗氧化的生理活性,如柑橘、芒果、柿子、杏中含有β-胡萝卜素,木瓜、西瓜、红柚中含有番茄红素。 2天然维生素c水果 红枣、猕猴桃、山楂、柑橘等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不仅具有正常的营养功能,防止败血症,而且是天然抗氧化剂。 3干果不能少 干果中(如核桃)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能补充人体必须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还是一种抗氧化剂。 4红色水果好 葡萄、黑加仑、树莓、草莓等水果中含有花青素,这些都是抗氧化剂,可以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延缓衰老和抗癌。 5果仁要慎吃 许多果仁如杏仁、枇杷仁中含有苦杏仁苷,食用后在人体内水解产生有毒物质氢氰酸,氢氰酸被吸收后,使人体不能正常呼吸,易导致窒息、死亡。 6涩水果要注意 空腹或吃蛋白质食物时,应避免吃酸涩水果,如柿子、山楂、香蕉等,这些水果单宁含量较高,空腹时会刺激肠胃,引起不适,同时使蛋白质变性,不容易消化,降低蛋白质营养价值。 那么胃火旺者忌吃哪些东西呢?胃火旺者忌食食物,下面一起来看看~ 胃火旺者忌食食物1、胡椒 性热,味辛,胃寒证宜食,胃热证忌之。《随息居饮食谱》中

温病学笔记

温病学笔记 前言: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主要讨论临床上各种温病的病变规律和证治,具有临床课的性质;而其理论和诊断治疗内容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所以又具有基础课的功能。 现代温病学主要是以清代温病学家所创建的温病学说为基础,结合了历代温病学家的学术经验,并吸取了现代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而构成的学科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温病的病因和发病学说、辨证理论、特色诊断方法、治则治法、预防护理以及各种温病的具体诊治方法。 温病的概念: (1)温病病因是感受外界温邪,发病是由于外界的致病物质侵入人体 而造成。 (2)温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各种温病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均有不同 程度的发热。 (3)温病的病理特点是在病变过程中热象偏重,且很容易- 损伤人体的阴液,特别是温病的后期阶段伤阴的现象尤为明显。 (4)温病不是某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总称,属于外感疾病的范 畴。 基本特征: (1)起病急,传变快 (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3)易化燥伤阴 (4)易内陷生变 分别温热与湿热之不同

分别温病与伤寒的关系

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温热病邪、燥热病邪区别

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初起的临床表现、病机传变、治疗原则 温病辨证除了要有中医学八网、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理论作指导外,还有独特的辨证理论,即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为指导,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温病各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判断出病变深浅部位及性质,归纳证候类型,了解邪正消长,掌握病变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等,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上的意义: (1)作为分析温病病机的理论基础 (2)作为辨别温病各种证候类型的基本网领 (3)作为判断温病过程中病位病情的标准 (4)作为确立温病治则治法的依据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 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 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 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 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 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3.2.3燥邪伤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3. 2.4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2.5肝火犯肺: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3. 2.6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舌苔白腻,脉滑。 3.2.7肺阴亏虚: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3.2.8肺气亏虚:病久咳声低微,咳而伴喘,咯痰清稀色白,食少,气短胸闷,神倦乏力,自汗畏寒。舌淡嫩,苔白,脉弱。 3.3疗效评定 3.3.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3.3.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3.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4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4. 1诊断依据 4.1.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4.1.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4.1.3冬春两季较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4.1.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性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4.1.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中医皮肤与性病学(五)-1

中医皮肤与性病学(五)-1 (总分:2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3型题(总题数:0,分数:0.00) 二、某女,18岁,昨晚无明显诱因眼睑、口唇出现水肿,躯干散见鲜红色风团,时隐时现,感瘙痒明显。 (总题数:2,分数:1.00) 1.其西医诊断是: ?A.游风 ?B.风瘙痒 ?C.风疹 ?D.风疹块 ?E.荨麻疹 (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 2.荨麻疹发生机制中不属于现代医学的认识的是: ?A.I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免疫功能低下 (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

三、患者,男性,36岁。每年秋季反复发生下肢疼痛性结节,伴有关节酸痛5年,复发1周。目前下肢散在杏核大结节,灼热,压痛、触痛明显。患虹膜睫状体炎2个月,近两年来皮肤受伤后,极易感染化脓。 (总题数:2,分数:1.00) 3.目前临床诊断首先为: ?A.硬红斑 ?B.结节性红斑 ?C.多形性红斑 ?D.结节性血管炎 ?E.结节性脂膜炎 (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 4.若进一步除外结缔组织疾病,以下哪项检查不是急需的: ?A.血常规 ?B.血沉 ?C.免疫球蛋白、免疫补体 ?D.病理活检 ?E.自身抗体 (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四、患者男性,急性发病,面颈部、腋窝起红斑,并有渗出、结痂、糜烂、痒剧,伴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总题数:2,分数:1.00) 5.辨证选方应为: ?A.枇杷清肺饮 ?B.茵陈蒿汤 ?C.萆薢渗湿汤 ?D.黄连解毒汤 ?E.桑白皮汤 (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 6.根据临床表现应诊断为: ?A.湿疮湿热蕴肤 ?B.风瘙痒湿热内蕴 ?C.白屑风肺胃热盛 ?D.粉刺肠胃湿热 ?E.油风血热风燥 (分数:0.50) A. B. C. √ D. E. 解析: 五、患者女,10岁,1月来头部起淡红色斑片,弥散头部,红斑上可见糠状鳞屑,瘙痒明显。 (总题数:2,分数:1.00) 7.实验室可检测到的真菌是: ?A.絮状表皮癣菌 ?B.糠秕状孢子菌

风温肺热病中医护理方案

风温肺热(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1)风热犯肺证身热无汗或少汗,微恶风寒,咳嗽痰少,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色黄或痰中带血,胸闷,胸痛,口渴喜饮。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3)肺胃热盛证身热,午后为甚,心烦懊惊,口渴多饮,咳嗽痰黄,腹胀便秘,舌红,苔黄或灰黑而糙,脉滑数。 (4)气阴两虚证身热渐退,干咳痰少而黏,自汗神倦,纳少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咽喉部的刺激。 3.每日清洁口腔2次,保持口腔卫生,有助于预防口腔感染、增进食欲。 4.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发绀等伴随症状。 5.加强气道湿化,痰液粘稠时多饮水,在心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饮水1500ml以上,必要时遵医嘱行雾化吸入,痰液粘稠无力咳出者可行机械吸痰。 6.协助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的方法。 7.指导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及时送检。 8.遵医嘱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9.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气管、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10.穴位贴敷:遵医嘱穴位贴敷,三伏天时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位。 11.拔火罐:遵医嘱拔罐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肾俞等穴位。 1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可适当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疗方,如杏仁、梨、陈皮粥等。

(中医内科学)消渴、哮证

[真题] (中医内科学)消渴、哮证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三消辨证的根据是 A.消渴病程的先后 B.消渴病情的轻重 C.上中下三消预后的不同 D.上中下三消病机的不同 E.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轻重主次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2题: 肺热津伤型消渴,若见烦渴不止,小便频数,脉洪数无力,可选方 A.二冬汤 B.玉女煎 C.消渴方 D.白虎加入参汤 E.增液汤 参考答案:A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3题: 消渴病,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苔黄,脉滑实有力。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A.七味白术散 B.金匮肾气丸 C.消渴方 D.六味地黄丸 E.玉女煎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4题:

消渴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A.消渴方 B.玉女煎 C.七味白术散 D.六味地黄丸 E.金匮肾气丸 参考答案:E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5题: 消渴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 A.肺热津伤 B.阴阳两虚 C.胃热炽盛 D.阴虚燥热 E.肾阴亏损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6题: 消渴病,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有甜味,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宜选下述何方加减治疗 A.消渴方 B.玉女煎 C.七味白术散 D.六味地黄丸 E.金匮肾气丸 参考答案:D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 第7题: 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辨证属 A.下消阴阳两虚证 B.下消肾阴亏虚证 C.上消肺热津伤证 D.中消胃热炽盛证

清热去火消炎类

清热去火消炎类

————————————————————————————————作者:————————————————————————————————日期:

第十一节清热去火消炎类 OTC 消炎片 ★★★货号:0202725 规格:24片生产商:吉林省康福药业有限公司 货号:0203671 规格:0.5g*24片生产商:黑龙江天宏药业有限公司 1、成分: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 2、功效:清热解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支气管炎的咳嗽有痰及疖肿。 黄连上清丸 货号:0204476 规格:6g*20袋生产商:山东华洋制药有限公司 货号:0204765 规格:6g*10袋生产商:山东华洋制药有限公司 货号:0204297 规格:6g*10丸生产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 1、成分:黄连、栀子(姜制)、连翘、荆芥穗、白芷、菊花、薄荷、川芎、石膏、黄芩、黄 柏(酒炒)、酒大黄等十七味成分 2、功效: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上焦风热,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 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黄赤。 黄连上清片 ★★★货号:0204010 规格:48片生产商:湖北香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货号:0203540 规格:48片生产商:安徽仁和药业有限公司 1、成分:黄连、栀子(姜制)、连翘、蔓荆子(炒)、防风、荆芥穗、白芷、黄芩、菊花、薄荷、 酒大黄、黄柏(酒炒)、桔梗、川芎、石膏、旋覆花、甘草。辅料为淀粉、滑石粉、蔗糖、硬脂酸镁。 2、功效:清热通便,散风止痛。用于内热火盛引起的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 喉红肿,耳痛耳鸣,暴发火眼,大便干燥,小便色黄。 三黄片 ★★★货号:0204872 规格:0.25g*24片生产商:安徽华佗国药厂 ★★★货号:0203542 规格:36片生产商:安徽仁和药业有限公司 三黄片/独刻青 ★★★货号:0204520 规格:36片生产商:南宁市冠峰制药有限公司 1、成分:大黄、盐酸小檗碱、黄芩浸膏 2、功效: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 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 牛黄上清丸 货号:0204298 规格:6g*10丸生产商: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1、成分:牛黄,薄荷,菊花,荆芥穗,白芷,川芎,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连 翘,赤芍,当归,地黄,桔梗,甘草,石膏,冰片 2、功效:具有清热降火、解毒、除烦、疏风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因上焦火盛及心火上炎所 至的头痛、目眩、目赤耳鸣、口舌生疮、胸闷烦躁,口渴咽干、大便燥结等症。

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 1. 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 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 和“ 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 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 “ 证” 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 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 “ 症” 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 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 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 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 辨病” 与“ 辨证” 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一、望神 1.原理和意义 (1) 原理:神以先后天之精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并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 精、气生神, 神能御精、御气, 三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精充气足则体健神旺, 抗病力强;精亏气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 (2)意义:通过望神可以了解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2.内容:神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尤以观察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为重点。 3.对神气的判断 1)得神 (1)临床表现: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表情丰富自然,两目精彩,面色荣润,呼吸平稳, 语言清晰,肌肉不削,动作自如,饮食如常。 (2)意义:提示正气充足,精气未伤,为无病或病轻。 2)少神 (1)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 (2) 意义: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为轻病、疾病恢复期或体弱。 3) 失神 (1) 精亏神衰: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则神识不清.提示正气大伤,精气亏虚,属病重。医学教育网学员更上提供 (2) 邪盛神乱:壮热烦躁, 四肢抽搐; 或神昏谵语, 循衣模床, 撮空理线; 或卒倒神昏, 两手握固,牙关紧急。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挟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属病重。 4)假神

中医诊断学 一些试题

中医诊断学一些试题 名词讲明题 0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不证候的差不多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要紧的症状或体征及其连续时刻。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时期。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繁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进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连续淋漓持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晰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表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模糊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讲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惨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痰,结于颈项。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聚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峻。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挟瘀所致。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咨询答题 0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差不多原则及诊法合参的理由。 01.答:中医诊断的差不多原则是:一、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二、诊法合参,即在诊察疾病时,将望、闻、咨询、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三、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疾病。诊法合参的理由是: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正是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能全面、详细地猎取所需临床资料;此外,在复杂的、有时甚至显现“假象”的病证中,只有四诊并重,才能去伪存真,鉴不真假。

12-29《中诊笔记》

《中诊笔记》 1 中医诊断学——-是从整体出发,应用中医理论体系,识别病症,推断病情,为防治疾病,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2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助;以常达变 3 司外揣内——“既从外知内”。 4 见微知助——通过微小变化可测知整体情况。 5 以常达变——从正常中发下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认识疾病的本质。 6 中医诊断学的三大特点——审察内外;诊法合参;病症结合。 7 诊法合参——又称四诊合参,四诊并用,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知料。 8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要想临证多,熟读王叔和。 9 精与神的关系——精能生神,神能与精,精足则形健,形健则神旺,反之精衰则体弱,体弱则神疲。 10 望神的重点——目光﹑表情﹑动态。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分广义与狭义,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生命;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即精神。 11 假神——是危重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貌似有神,实际是临终前的欲兆。表现为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忽而声音清亮突然全红如状,食欲突增。 12《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3 五色主病——青:主寒,主痛,主瘀,主惊风;赤:主热,赤甚主实热,微赤主虚热;黄;主虚,主湿;白:主虚,主寒,主脱血,主脱气;黑:主肾虚,主寒,主痛,主瘀血,主水饮。 14 戴阳证——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如久红带白,游移不定,多为年虚阳外越之真寒假热证的病证的危重。 15 肥多痰多湿,瘦人多阴虚火旺。【六味地黄丸】(六味滋肾阴,精亏形体瘦,地八山山四,丹茯泽泻三) 16 头为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背为胸之府;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骨为髓之海;脉为血之府;胆为中精之府;三焦为孤府。 17 五轮学说——目的内外眦血络属心称“血轮”;黑珠属肝称“风轮”;白睛属肺称“气轮”;瞳人属肾称“水轮”;眼胞属脾称“肉轮”。【益气聪明汤】(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 18 望目——目眦淡白是血虚;目眦赤痛是心火;目眦肿痛是湿热;白睛发红是肺火;白睛发黄是黄疸;眼胞红烂是脾火;眼胞晦暗是肾虚;眼窝凹陷是津伤;眼突而喘是肺胀;颈肿眼突是瘿病;单眼突出是恶候;针眼眼丹是麦粒;瞳人缩小是肝或;瞳人扩大是危候;横目斜视是肝风;睡中露睛是脾虚;双睑下垂是肾虚;单睑下垂是脾虚。 19 前阴为宗筋之所聚,耳为宗崴之所聚。【四逆香佛二花汤】(四逆香佛二花汤,不忘芩丝再此方) 20 鼻流清涕是风寒;鼻流浊涕是风热;久流浊涕是鼻渊。【柴胡枳桔汤】(柴胡枳桔汤,四逆去草帮,桔杏青陈皮,瓜薄苏芩尝) 21 唇色主病——唇色淡白是血虚;唇色淡红是虚寒;唇色深红是实热;深红而干是津伤;红肿而干是热极;樱桃红色煤气中毒;唇色青紫是瘀血;唇色青黑是寒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 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就是整体审查,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第二单元望诊 1、得神表现:目光精彩,神志清楚,面色荣润,呼吸调匀;失神表现:目无精彩,形羸色败,呼吸微弱,神志昏迷;假神表现:言语不休,突然颧赤如妆,目光突然转亮,突然能食,神志突然转清,其临床意义就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神气不足的表现就是精神不振;精亏神衰失神表现的就是动作艰难,呼吸气微,肌肉瘦削,面色无华;区别假神与病情好转的最主要依据就是局部症状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合;病人表现为假神的临床意义就是精气衰竭,虚阳外越;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属于癫病;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属狂病;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其临床意义就是痰气郁结,蒙蔽心神;属于痫病表现的就是突然昏倒,口吐涎沫;邪盛神乱失神表现的就是撮空理线,循衣摸床,两手紧握,高热神昏;病人言语失伦,瞳神呆滞,面色晦暗,反应迟钝属于失神;午后颧红的临床意义就是阴虚内热;小儿鼻柱、眉间及口唇四周青紫的临床意义就是小儿惊风。 2、黑色所主病证就是寒证、水饮、瘀血、肾虚;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的临床意义就是瘀血;脾胃气虚的面色表现就是面色萎黄;满面通红的临床意义就是邪热亢盛;阳气暴脱病人的面色表现就是面色苍白;面色青:寒证,痛证,血瘀,惊风;病人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多属于血虚;病人面色白虚浮多属阳虚水泛;阳气暴脱的病人多表现面色苍白;面色白见于亡阳证、血虚证、阳虚证、气虚证;面黄虚浮见于脾虚湿蕴;面目一身俱黄、色鲜明如橘皮色的就是阳黄;出现面黄的就是阴黄、脾虚湿蕴、阳黄、脾胃气虚;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可见于戴阳证;面赤的临床意义就是肝火上炎、阴虚证、戴阳证、实热证;面色黄而无华,两目不黄属于萎黄;肾精久耗,阴虚火旺病人的面色可见面黑干焦;人的面色随着四季时令的不同而变化,按照五行理论,夏季面色应稍红;根据阴阳五行与脏象学说理论,五脏应五色,白色内应肺;病色:晦暗枯槁,鲜明暴露,不应时应位,某色独见;常色:面色红黄隐隐,面色明润含蓄,面色长夏稍黄,面色隐约微黄;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的就是主色与客色;面现青色的临床意义就是寒凝气滞,经脉瘀阻;出现戴阳证的临床意义就是虚阳外浮;面黄虚浮,称为黄胖;属于白色主病的就是夺气、寒证、脱血、虚证;青色跟黑色共同所主之病证的就是寒证;虚证病人少见满面通红。 3、形盛气衰的表现就是体胖食少,神疲乏力;病人卧时向外,躁动不安属于阳证;病人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属肝阳化风;不会导致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的就是水气凌心;病人肢体软弱,行动不便属于痿病;病人体胖能食,肌肉坚实者多为形气有余;阴虚的表现就是形瘦颧红,皮肤干皱;形瘦食多属胃火亢盛;胃火亢盛可表现为形瘦能食,舌红苔黄;不耐久站,欲倚她物多见气虚血衰;肺气壅盛多表现为坐而仰首;卧不能坐,做则眩晕多为脱血夺气;坐而喜俯者多为体弱气虚;阳证、热证、实证表现为卧时面常向外,身轻自能转侧;阴证、寒证、虚证表现为卧时面常向内,身重不能转侧;“肥人多痰”就是指形盛气虚;“中焦有火”的表现就是形瘦多食。 4、手足蠕动多属于虚风内动;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属于中风;头发成斑片状脱落的临床意义就是血虚受风;小儿发结如穗,枯黄稀疏属疳积。 5、五轮学说:上下眼睑就是“肉轮”—脾,两目白睛就是“气轮”—肺,黑睛就是“风轮”—肝,瞳仁就是“水轮”—肾,目内眦及目外眦就是“血轮”—心。 6、全目赤痛为肝经风热;久病重病眼窝深陷,甚则视不见人,其临床意义就是阴阳竭绝;目胞色黑晦暗为肾虚;小儿昏睡露睛为脾胃虚弱;新生儿脐风,上下口唇紧闭称为口撮;口噤:口闭而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