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练习

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练习

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练习
中考历史总复习主题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练习

主题29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世界现代科学技术

1. (17·滨州)二战后,美国凭借超强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发起了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C)

A. “铁幕”演说发表

B. “欧洲复兴计划”提出

C. 杜鲁门主义出台

D. 北约建立

2. (17·泰安六三制)《美国的梦想》中有这样一个论断:“马歇尔计划:一箭双雕。”这里的“双雕”是指(C)

A. 输出资本、对抗苏联

B. 遏制欧洲、称霸世界

C. 控制欧洲、遏制苏联

D. 复兴欧洲、干涉中国

3. (17·咸宁)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下面关于冷战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A)

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政策的开始②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③在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④冷战政策的推行、美苏争霸,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17·百校联考三)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演说中提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里,共产党队伍已经建立……到处构成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如果我们不趁还来得及的时候正视这些事实,那就太不明智了。”这则演说推动出现的局势是(D)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一超多强”局面

C. 多极化趋势

D. “冷战”对峙

5. (17·百校联考二)“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举行的与经济有关的各种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此起彼伏(如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D)

A. 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B. 美苏“冷战”的结束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C. “冷战”后世界局势总体紧张,但新的大战却未能爆发

D. “冷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缓和,威胁和平因素依然存在

6. (17·长沙)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描述反映的是(C)

A.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 两极格局

C. 一超多强的局面

D. 多极格局

7. 萨德部署与否,表面上看是韩国决定的,而实际上取决于美国与中俄之间的大国博弈。2017年4月5日美国再次就萨德强硬表态,尽管中国表示反对,但华盛顿不会放弃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美国此番言论说明(B)

A. 出现“一超多强”局面

B. 霸权主义依然存在

C. 单极世界已经形成

D. 多极化格局形成

8. (17·太原中考毕业综合测试三)2016年7月8日,美国和韩国不顾中俄等国的强烈

反对,宣布将在2017年年底之前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两国给出的部署理由是,鉴于朝鲜核武、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弹道导弹的威胁,为保护韩国和美国民众的安全,保障韩美同盟的军事实力。对此,中方立即回应,强烈敦促美韩停止“萨德”反导系统部署进程,不要采取导致地区形势复杂化的行动,不要做损害中国战略安全利益的事情……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出威胁当今世界和平的因素有(D)

①大国干预②地区冲突③宗教纷争④历史因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9. (17·娄底) “国际斗争永远都是这样……昨日还是坚定的盟友……现在却完全恢复老样子……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同盟国之间迅速变脸,演化出了冷战。”材料强调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是(A)

A. 国家利益

B. 意识形态

C. 地缘政治

D. 社会制度

10. (17·潍坊)下列大事年表反映出世界的发展趋势是(D)

A. 单极化

B. 信息化

C. 政治多极化

D. 经济全球化

11. (17·鄂尔多斯)一部iPhone手机的生产流程是:美国公司创意,德、日、韩企业提供核心零件,中国富士康把它组装起来。这说明经济全球化(D)

①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②能调控资金在社会的配置③通过经济合作,实现技术、资源、劳动力的优势互补④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12. (17·考前适应性训练)某日,甲乙二人阔谈中西饮食文化之不同,甲说:西方饮食严格按规范行事,肯德基家乡鸡的味道从美国肯德基州到中国太原毫无二致。乙说:中国八大菜系各有秘诀,出了家门我就尝不到妈妈的味道了。这个例子可以从侧面反映出(B)

①中国饮食文化落后于同期的西方②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性③肯德基的技术有严格的标准与操作规范④肯德基现象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3. (17·泰安六三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是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它运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D)

①原子能技术②航天技术③生物工程技术④计算机网络技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4. (17·赤峰)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但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起全球影粉的追捧热潮。这说明(D)

A. 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 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 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15. 大国关系的演变对世界局势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鲁门的“对苏联强硬”政策分裂了罗斯福建立的联盟。……斯大林也绝不想与西方和平共处。

——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

材料二冷战结束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人类对于冷战的思考还在继续。“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梅森《冷战》

材料三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中国积极倡导践行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

理念。为正在失序的世界提供了新的变革动力和新的行动指南。

——摘编自腾讯网

(1)材料一中“罗斯福建立的联盟”指的是什么?二战后,美苏出现对峙的原因是什么?双方形成“冷战”局面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杜鲁门主义。

(2)为避免在“冷战”中的尴尬局面,西欧国家为谋求共同发展有何重大举措?

建立欧共体(煤钢共同体)。

(3)材料二的观点是否正确。请你说明理由。

示例一:错误。理由:北约继续存在并不断东扩;美国继续称霸世界,不断挑起局部战争;武力干涉别国内政;遏制新兴大国的崛起,世界仍然受到战争的威胁等。

示例二:正确。理由:没有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新型国际关系的认识。

摒弃冷战思维,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在应对人类重大问题中结成命运共同体。(言之有理即可)

16. (17·太原中考毕业综合测试三)任何国家在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国家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4—15世纪,欧洲各国君主为了强化王权,积极扩张……基督教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为了与亚洲进行直接的香料贸易,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扶持了向东和向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

——摘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内的对外贸易联系,是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前两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最终确立,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材料三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取代西欧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但它们之间遏制与反遏制的政治对立,“没有硝烟”的军事抗衡,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在华约建立后的十年里,中国呈现出集体的焦虑与浮躁,亚非会议上反对霸权的诉求,广大农村集体主义的豪情,能源产业“超英赶美”的盲动……都折射出中国人急于改变处境的焦急心态,

即突出美苏重围发展中华文明。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材料一中欧洲海上探险的目的有哪些?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上探险有何收获?

强化君权;传教;香料贸易。

收获:发现了美洲大陆;完成了环球航行等。

(2)根据材料二,从动力(或能源)、交通、通讯三方面各举一项工业革命在加强世界联系,促进全球化方面的科技成果。

动力(或能源):蒸汽机;内燃机;电力,石油,核能;太阳能等。

交通:火车;汽车、飞机;飞船等。

通讯:电报、电话、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

(3)在西方大规模开展前两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殖民掠夺,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开始瓦解。

(4)根据材料三,用史实说明“在华约建立后的十年里”,中国“突出美英重围发展中华文明的表现”。

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内“左”倾思潮的泛滥等。

17. (17·百校联考一)国际关系的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另

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世界知识出版社《冷战风云》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雅尔塔体系解体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正在酝酿新的组合,某些力量尚属不稳定因素;美苏两极时期被掩盖的地区性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和矛盾激化;政局动荡,局部战争不断,前苏东地区问题突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潮流,但是世界仍然并不安宁。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朗,人们正密切注视和估量着它对整个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

——黄安年《世界现代历史的基本线索》

(1)材料一中的“反侵略斗争”指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际格局出现了哪些变化?

“反侵略斗争”:抗日战争。

变化:英、法等欧洲列强在战争中被削弱,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日本战败,称霸亚洲的野心破灭,国际地位下降;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杰出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战后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增强,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迅速提升,推行全球霸权战略。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欧洲冷战: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植、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建立北约组织,进行军事对抗;苏联和东欧针锋相对,成立华约组织(情报局、经互会);柏林墙成为美苏冷战加剧的标志物。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

亚洲热战: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

(3)根据材料三,说明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特点。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朗;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问题、局部战争不断;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等。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国际格局变化的因素。

国家利益是最根本要素;国家实力;大国的国际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大国间的关系制约世界政治的发展;国际组织的协调作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新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大等。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辉煌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伽利略认为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像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地球和天空之间的传统区分开始引起怀疑。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 A.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C.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 D.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实验事实,排除A项;“新天文学”否定了封建神学的权威,促进了科学的进步,但并未引起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故B项不正确,C项正确;“新天文学”并未推动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故D项不正确。 答案:C 2.(2017·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末)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解析:注意时间信息“17世纪末”。早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议会已经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是通过16世纪宗教改革,排除A项;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是在18世纪,进化论的提出是在1859年(19世纪中叶)由达尔文提出,排除B项;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是在18世纪中期,相对论理论提出是在20世纪初,排除C项;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提出,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是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两者都是在17世纪末,因此选D项。 答案:D 3.(2017·肇庆模拟)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打破该师看法的是() A.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B.量子概念的提出 C.电力的发明与应用 D.牛顿力学定律的发现 解析:本题结合普朗克的物理成就——提出量子概念,不难得出B项正确。普朗克是现代物理学家,而A、C、D三项均是近代科学成就,故排除。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七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要点整合 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 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法国大革命时期,一年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一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3.一战后:美日矛盾。一战后《九国公约》,确立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4.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目的。在30年底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法西斯国家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5.二战后:美苏矛盾。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6.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目的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义矛盾的变化时由大国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2)形象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3)主要内容:《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5)评价: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目的,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它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直接的目的,不可能长久持续下去。 2.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1)形成背景:①西欧各国遭战争破坏;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等社会主要国家不断强大,苏联成为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2)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的召开,(注: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结束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3)主要内容:①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立战欧亚

1 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复习提纲一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知识整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战胜的协约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组成:(1)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九国公约》等,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维系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控) 4、性质:这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体系。 5、评价:这一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世界秩序,但是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发展过程:(1)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主,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安排了战后国际新秩序。(2)二战结束后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3)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积极与美国争霸,组建华约,两极格局形成。(4)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2、维系工具:联合国 3、重要事件:(1)雅尔塔会议(2)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3)日本崛起、欧洲走向联合(4)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 4、实质:美国、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5、影响:(1)美苏争霸,世界局势长期动荡;(2)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了新的大战爆发;(3)苏联经济负担加重,逐渐走向衰亡;(4)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负债国。 三、“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 2、表现:“一超多强”。 3、主流:和平与发展 4、趋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5、主要事件:(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科索沃战争 6、影响:(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纠纷时有发生,美国霸权主义利用这些矛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2)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知识清单】 1、巴黎和会 年,巴黎和会召开,会议被、、三国操纵,会议上签订了《》,极大地削弱了德国力量,条约中的一条规定 充分体现了这次会议的性质是。这次会议形成了,会议的作用是。

参考书目(世界近代史)

导 论 (美)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上、下),魏凤莲,张颖,白玉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全24册),台北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 (美)马里·佩里等编:《西方文明史》(上、下卷),胡万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美)罗宾·W. 温克,R. J. Q. 亚当斯著:《牛津欧洲史》(全4卷),吴舒屏, 张良福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年。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潘润涵、林承节、王建吉:《简明世界近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吴于廑主编:《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顾良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3年。 (英)G. N. 克拉克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梁于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二、三卷,尤来寅、孙立田、吕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文艺复兴 (意)欧金尼奥·加林:《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法)丹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傅雷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 (美)玛格丽特·L. 金:《欧洲文艺复兴》,第2版,李平译,上海:上海人民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国际关系及世界格局的演变 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近现代史上世界格局的演变及我国外交 一.专题解读 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等。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及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等。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会更加激烈,但和平、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是整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通过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我国的外交对策。 二.点击考点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两极格局的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三.思路导引 1.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70年代外交事业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 1.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的局面 (1)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3)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美苏冷战局面最终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世界现代史阅读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一) ●通论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张广勇、张宇宏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 (美)威廉·麦克尼尔:《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魏凤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年到2000年的经济变化和军事冲突》,王保存、王章辉、余昌楷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年。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英)A·J·P·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18》,沈苏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1年。(原联邦德国)弗里茨·费舍尔:《争雄世界,德意志帝国1914—1918年战争目标政策》(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苏)罗斯图诺夫主编;《第一次世界大战史1914—1918》(上下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 (英)A·J·P·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潘人杰、朱立人、黄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美)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钮先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英)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M·托因比编:《大战前夕,1939年》(上、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英)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M·托因比编:《轴心国的初期胜利》(上、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康春林:《世界战争起源新论——东欧与两次世界大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美)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美)威廉·麦克尼尔:《美国、英国与俄国——它们的合作与冲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 ●英国 (英)梅德利科特:《英国现代史1914—1964》,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英)肯尼斯·摩根主编:《牛津英国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英)伊恩·麦克劳德:《张伯伦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世界史参考书

1.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六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四卷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三卷本,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绳祖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5.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7版修订版,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 (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钱乘旦审读:《世界:一部历史》第2版(全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现代世界体系(四卷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0. (美)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010。 11. (美)彭慕兰著,史建去译:《大分流》,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2. (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3. (德)韦伯著,马奇炎,陈婧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4. (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新华出版社,2010。 15. (英)鲍威尔等著,杨凯译:《全球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16. 彭树智:《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 17.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8. (英)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9. (美)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0.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六)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docx

2019-2020 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方略(六)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知识结构 二、要点整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 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建立:1919 年 1 月,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1919 年 6 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1919 ─ 1920 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 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 1922 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 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作用: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 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 内部矛盾。对殖民地进行瓜分,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5.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绝,并将德 国在山东的权益由日本继承,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华盛顿会议上被迫接受了《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两极格局 ) 1.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 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 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 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杜鲁门主义:1947 年 3 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

2021届新高考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世界的科学技术与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世界的科学技术与19世纪以 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6—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这有助于进步史观的形成和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的发展。由此可知,科学革命( ) A.促进文艺复兴的兴起 B.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C.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D.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2020江西南昌摸底测试]电影《粒子狂热》讲述了一个研究者相信关键性粒子实验能够改变世界,并最终揭开宇宙和物质起源的终极奥秘的故事。这部影片涉及的近代自然科学原理是( ) A.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B.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C.普朗克的量子论 D.达尔文的进化论 3.[2020年1月浙江选考]英国女演员弗朗丝·金伯尔对幼年(1830年)搭乘的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曾有如下描述:“现在我们以它的最高速度——每小时30英里(48公里)——出发,它比鸟的飞翔速度还要快。你难以想象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是怎样的——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据此判断,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是( ) A.帆船 B.蒸汽机车 C.飞机 D.汽车 4.[2020云南玉溪一中检测]在西方近现代文学史上,英国某文学家从写印度的故事和关于英国的诗歌转而写作儿童故事,后来又转向描写野生动物、社会讽刺和关于船舶机器以及想象的越洋空中旅行的故事。该作家写作角度的变化折射出当时( ) A.西方社会精神信仰面临危机 B.进化论促进了人类思想解放 C.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赞美 D.现实主义文学引发社会共鸣 5.[2020山东青岛检测]二战后英国出现了一个文学流派“愤怒的青年”。该流派成员对当时西方社会的种种现象感到不满,进而进行批判。在美国也出现了“垮掉的一代”文学流派,反映了美国当时一大批年轻人的心态。这些文学流派( ) A.均带有反传统、反社会的色彩 B.违反了文学创作原则和写作手法 C.反映了青年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采用抽象、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 6.[2020河北石家庄重点高中检测]1898—1908年,法国盛行野兽主义绘画,该派画家发现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并将它们介绍给毕加索,而毕加索改造了原始艺术并用其摧毁了古典绘画传统。这反映出( ) A.返璞归真是现代艺术的追求 B.现代画派具有共同源头 C.现代主义具有反理性的特征 D.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7.[2020湖北黄冈质检]摇滚乐正式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之后开始流行并迅速风靡全球。典型的有鲍勃·迪伦的反战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荡》,迈克尔·杰克逊呼吁援救非洲灾民的《我们同属一个世界》。这表明摇滚乐( ) A.广泛传播得益于新媒介的出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历史坐标】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1919—1921年建立的“体系”是(A)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的体系 C.“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 D.世界多极化格局 2.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可见,“它”是(C)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3.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B)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D)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A) A.美苏的对峙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欧洲的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世界新秩序”指的是(C) A.区域性组织活跃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霸权主义盛行 7.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描述反映的是(C)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形式 C.“一超多强”的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式 8.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是(D) 9.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的主题是(C)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10.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可见,他认为联合国(A)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二、材料解析 11.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矛盾下的和平】

第二十四讲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第二十四讲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A. 日心说 B. 经典力学 C. 相对论 D. 量子论 2. 史学家在评论某位科学家时说,他“已经向人们展示了理性的强大力量,那么已获启蒙的人即可循此途径依靠理性来发现所有的人类制度都应遵循的自然规律”。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A. 亚里士多德 B. 伽利略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3. 史学家们认为:“17世纪后期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先决条件。”这里的“科学革命的胜利”指的是() A. 太阳中心说的提出 B. 相对论的提出 C. 进化论的提出 D. 经典力学的形成 4. 在人类历史上,曾产生过一系列“改变时空”的重大发明。这些发明中,来势最猛、发展速度最快、对当代人类文明进程改变最大的是() A. 飞机 B. 电话 C. 因特网 D. 火车 5. 下面的统计表是小萌同学在学习中外科技史时制作的,你认为其中哪一项应该修改?() 选项科学家国籍成就 A 毕升中国胶泥活字印刷术 B 伽利略意大利自由落体定律 C 牛顿英国经典力学 D 普朗克法国量子论 6. (2016届泰州模拟)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 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③航线经过地中海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 (2018届如皋模拟)有人说:“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 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其中“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主要是指牛顿() A. 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B. 提出了量子力学理论 C. 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D. 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8. (2018届扬州模拟)“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开辟了理性辩证地看待客观世界的方法,从而为理性主义奠定了基础,进而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下列哪些成就证明了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世界史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世界上古中古史一: 世界历史地图: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7632494.html,/maps/historical/ 罗马建筑、雕塑: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7632494.html,/roman/html/ 圣经绘画: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7632494.html,/jesusm/ 1.恺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91年。 2.恺撒《内战记》,商务印书馆。1996 3.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4.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 5.罗伯逊《基督教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 6.韦戈尔《罗马皇帝尼禄》,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7.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商务印书馆,1995年。 8.朱龙华《罗马文化与古典传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 9.杨共乐《罗马史纲要》,东方出版社,1994年。 10.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85年。 11.巴洛《罗马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91。 13.勒博埃克《恺撒》,商务印书馆,1995。 14.布洛克《罗马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98。 15.施特劳斯《耶稣传》,商务印书馆,1993。 16.《吉本自传》,三联书店,2002。 17.阿庇安《罗马史》,商务印书馆,1995。 18.塔西佗《历史》,商务印书馆,1997。 19.塔西佗《编年史》,商务印书馆,1991。 20.蒙森《罗马风云》,漓江出版社,1997。 21.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商务印书馆,1995。 22.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商务印书馆,1995。 23.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2002。 24.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97。 25.格里马尔《西塞罗》,商务印书馆,1998。 26.汤姆森《奥古斯丁》,中华书局,2002。 27.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人民出版社,或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年。 2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29.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 30.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十一卷,包括《东方的遗产》,《希腊的生活》,《恺 撒与基督》,《信仰的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理性开始时代》,《路易十四时代》,《伏尔泰时代》,《卢梭和大革命》,《拿破仑时代》,东方出版社,1998年。 31.让-诺埃尔·罗伯特《古罗马人的欢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2.《老年·友谊·义务——西塞罗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33.《幸福而短促的人生——塞涅卡道德书简》,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34.克勒尔《圣经:一部历史》,三联书店,1998年。

近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 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 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 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 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 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华盛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3)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4)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导力量 (4)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 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4) 1.3科学的交叉融合和技术的集成,导致重 大的创新突破,孕育了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 (5) 1.4科技全球化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的传统 组织结构和方式,使得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 内的融合和有效配置 (5) 2.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 (5) 2.1信息技术成为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5) 2.2高新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最 重要的因素 (6) 2.3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6) 2.4科技交流的国际化 (7) 3.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纵观20世纪中叶以来50多年间,科学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6次大变革。 表1 20世纪现代科技经历的6次变革 上表显示出了20世纪总体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点: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量子理论促进了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相对论和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了核技术和核能工业;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成就发展了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19世纪贝尔发明电话,掀开了人类通讯史从此一个全新的篇章。但相比电

世界近代史考试大纲

《世界近代史》课程考试大纲 英文名称:Modern World History 课程编号:406031030 适用专业:历史学 学时数:64 学分数: 4 执笔者:刘书增 一、考试总体要求 (一)考核目的 世界近代史是研究全球社会发生、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包含现代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基本内容。世界近代史的考试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现代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社会变革及发展规律,认识到人类发展的最终归宿是走向一体的必然。 (二)考试从三个层次上对学生进行测试 三个层次由低到高,高层次内容包容低层次内容,其涵义是:识记──准确地识别和记忆基本的历史事实及其相关的历史知识、主要的历史结论。理解── 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以及基本的历史概念,结论和观点;理解历史的变化发展及其原因;理解历史材料的内容、要旨。运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将历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所掌握的知识相结合进行论证。文字表述准确,条理清楚。 (三)考试要实现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 基础知识、能力提高和思想教育 (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1、再认、复述重要的历史事实。 2、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越小信息支持特定论点;分析不同的历史材料,得出正确结论。 3、依据历史事实比较、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对某些观点进行论证。 4、叙述历史现象产生、发展或消亡的过程,并概括其原因。 5、文字准确、表述条理清楚。 二、考试内容 绪论 第一编:近代世界的曙光 识记:教皇子午线,人文主义,《九十五条论纲》,南特敕令,重商主义,根特协定。 理解和运用: 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影响; 2、比较地理大发现和郑和下西洋; 3、评价人文主义; 4、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5、分析英、法、俄、西专制制度的异同。 第二编:革命时代 识记:汉萨同盟,《大抗议书》,开明专制,米勒特制,《航海条例》,《独立宣言》,网球场宣誓,八月法令,《拿破仑法典》,《俄罗斯真理》,西进运动。 理解和运用: 1、英国较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2、试评价克伦威尔; 3、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影响;3、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4、评价“开明专制”; 5、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穆斯林帝国衰落的原因; 7、殖民扩张的后果; 8、论述西方形成优势而东方的落后及其原因; 9、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10、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11、评价君主立宪派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12、评价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13、分析拿破仑战争的性质;14、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15、试析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16、拉丁美洲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的启示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启示 近代科学技术的伟大进步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将科学从宗教迷信的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经济发展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需求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强劲动力。国家重视发展科技,政府实行科技奖励政策,为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热情。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保证了科技的持续进步。科学家们重视实践、勇于奉献、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技事业取得新的成果。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兴起阶段:文艺复兴运动促使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冲破了神学与经院哲学的牢笼,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新世界观和哲学观提供了坚实的依据。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开创性与提出了“太阳中心说”,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发展了他的学说,伽利略用自制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并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因此他成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17世纪近代数学建立、牛顿力学体系创立、近代化学创立等,都体现了这个阶段的特点。2、综合化阶段:19世纪前期电磁学感应现象的发现,综合了电与磁的关系,并取得了电磁关系研究的飞跃。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化学元素周期规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提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都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综合化的表现。3、飞跃阶段: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科技的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且整体化、综合化的程度更高,出现了许多新学科。

世界近代史期末考核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 《社会契约论》 2.巴士底狱 3. 雅各宾派 4. 终身执政 5. 拉普拉塔地区 6. 济贫法 7.1642年 8.普莱德清洗 9. 约克镇10. 雅各宾派 11. 旺多姆 12. 梵蒂冈 13.戍辰战争 14. 马斯顿草原 15.沃尔波 16. 霍布士 17. 八月法令 18. 1793年宪法 19. 马拉 20. 大陆封锁政策 21. 开罗 22. 君主专制 23.温斯坦来24.黑人奴隶制25. 华盛顿26. 瓦尔米大捷 27. 秋千政策 28. 《最后总决定》 29. 孟德斯鸠 30. 排斥法案 3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2.葛底斯堡战役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5 BBBAA 6-10 BBCBB 11-15 B B BAA 16-20 ABDCB 21-25 CCADA 26-30 BDDCA 31-35 BCBBA 36-37 BB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文件。1688年革命后,为防止国王恢复天主教和专制制度,国会通过该法案,规定国王未经国会的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国会的同意不能征税等。法案确保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使英国资本主义确立了新的重心。 2. 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的领袖。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领导了1793年6月2日起义,以民主的方式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实行革命恐怖,全面限价,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颠覆阴谋,将法国大革命推向最高峰。后期当雅各宾派面临左右的威胁时,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丹东派和埃贝尔派,动摇了政权的根基。1794年的热月政变中被处死。 3. 法国拿破仑发动的推翻督政府的政变,因发生在新历共和8年雾月而得名。督政府统治时期,法国政治、军事、经济混乱,急需建立强有力的政权,拿破仑伺机于1799年发动政变,解散督政府,建立临时执政府,开始了拿破仑的军事独裁统治。雾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4. 大觉醒运动是18世纪30-40年代发生在北美殖民地的一次大规模反对宗教专制、争取信仰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以宗教复兴为旗帜,矛头指向官方教会的教义,提倡民主平等、信仰自由、人民主权和反暴政的革命思想。运动冲击了殖民地的官方教会,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和民主意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