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脱证

脱证

脱证
脱证

脱证

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所致。病位在心,脑,经络,气,血。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均可引发此证。

一.临床表现

以突然汗出,目和口开,二便自遗,脉微欲绝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的变化。

2.饮食习惯,排泄状况。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气脱,阴脱,阳脱。

三.护理常规

1.急症一般护理常规

2给药护理:(1)严格按照医嘱用药。(2)中药汤剂宜温服。3饮食护理:(1)饮食宜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2)病情好转后,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4情志护理:(1)患者元气已弱,劝慰患者安定情绪,注意静养。(2)做好家属的劝慰工作,关心患者。

5临证护理:(1)四肢不温,汗出者,可给予四肢放置热水

袋等保暖,遵医嘱给予参附汤或艾灸。(2)高热,遵医嘱给予十宣放血或针刺退热。(3)喉中有痰鸣,喘促痰厥者,及时吸痰,遵医嘱立即吸氧。

6并发症护理:(1)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2)尿失禁者,遵医嘱留置导尿并定时冲洗膀胱,保持外阴清洁。大便失禁者,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干燥。(3)患者尿量24小时小于500m|时,立即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四.健康指导

1.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过激。

2.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3.久病初愈,应注意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随气候变化增减

衣物,注意保暖,防止正虚邪袭,变生他证。

4.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5.积极治疗原发病,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常见中医病证

常见中医病证(蓝字部分为2016版与旧版不同之处)一、感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 1.风寒束表证——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咳嗽、咳痰。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一)发作期 1.冷哮证——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平喘固本汤

6.喘脱危证——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二)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一)实喘 1.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 (二)虚喘 1.肺气虚耗证——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 1.肺阴亏损证——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昊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 六、心悸:病人自觉心中悸动,警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4.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伤寒八大厥证------陈瑞春

伤寒八大厥证------陈瑞春 《伤寒论》中的八大厥证,包括寒厥、热厥、水厥、痰厥、气厥、血厥、蛔厥、脏厥等。厥证是外候,其病机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本篇就论中的厥证,归纳整理如下。 一、寒厥 寒厥关乎少阴,是少阴阴寒内盛,阳气虚衰不能布达四肢,故手足厥逆。本证多见于急、慢性疾病的危重阶段。但随着阴寒之轻重,阳虚之微盛不同,临床上寒厥又有手足寒冷、手足厥冷、手足厥逆等程度上的差异。故论中有“四逆恶寒而身倦,脉不至”,“吐利,手足厥冷”等多种论述,一般而言,寒厥的临床特点是:手足厥冷,爪甲青紫,手足心冷,无热恶寒,或恶寒身倦,吐利,汗出,口不渴,舌淡苔白而润,脉沉微细等,治当以急温之,宜四逆汤主治。本方是回阳救逆的首选方,《医宗金鉴》说:“甘草之甘温,温养阳气,姜附之辛温,助阳胜寒,甘草、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功;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自升,手足自温。”同时,寒厥还可用灸法,助阳消阴,常用穴以关元、气海着肤灸,与姜、附之温相得益彰。但必须指出,由于寒厥为阴寒内盛,阳虚于里,肢厥于外,多为疾病临床之危候,论中提出手足逆冷,四逆头眩,时时自冒,烦躁者不治或死,此乃是告诫医者,阳有外越之势,审证应精确,当积极救治,不然则有稍纵即逝之虞。二、热厥 热厥是阳气独亢,热邪深入,而致阳气郁结,不能通达于四肢所致。〈伤寒论〉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此即热邪内伏,热深厥亦深的意思。<医宗金鉴>认为:“脉滑而厥,滑为阳脉,里热可知,是热厥也。”尤在泾提出,脉微而厥为阴邪伤中,寒在里;脉滑而厥,阳邪所伤,热在里。从临床实际来看,热厥四肢虽冷,而胸腹扪之灼手,或见扬手掷脚,恶寒口渴,烦躁不宁,甚或神昏谵语,小便赤涩,目合而赤脉灌睛,脉沉滑实有力,舌黄苔燥,或舌焦黑甚起刺等症,故用白虎汤达热出表,使之热去厥回。但应注意,临床上出现热厥,多属病深日久,因热邪内伏,亦可见腹满拒按,不大便等里热结实证,则当用承气攻下腑实,釜底抽薪,泄热以治厥。故不能拘泥于用白虎汤的成规。总之,热厥的热是本,厥是标,热是病机的着眼点,厥是外候假象,即可谓真热假寒,应当细辨。此外,还必须指出,临床上小儿高热,虽病不久,亦可出现“脉滑而厥”的热厥证,如小儿肺炎,热邪聚肺,气粗喘息,但手足厥寒,指纹青紫而滞,亦属于厥证,治当清热宜肺,达热外出,其厥自复。他如急性菌痢、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均可出现热厥,当明确辨证,因证施治。 三、水厥 因水致厥,是水邪内停,阳气被遏,所以四肢厥冷。论中有"厥而心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由于水气内停心下,水气凌心,以致心悸。与<金匮要略>"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和伤寒太阳病篇"饮水多者,心不必悸"等合看,水厥是属水液不布,必停蓄心下,阻遏胸阳,故而心悸。因而可以认为,水厥是厥由水致。心悸原于水厥,二者互为因果。仲景用茯苓甘草汤,以桂枝、甘草温通心阳,茯苓甘淡利水,生姜辛以散水,水去厥回,治水即所以治厥。但从全论的水气病来看,本证虽因水而厥,其病因病机,又与水饮、痰厥密切相关,应互文见义。临床上水饮停聚,痰阻胸阳,亦可见心悸、头眩、背恶寒、肢厥等症,用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调治,亦不失其治水之意。 四、痰厥 痰厥是有形之痰,壅聚于胸膈,郁遏阳气,不得外达以至作厥。<伤寒论>说:"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此即论痰厥的证治。<医宗金鉴>对本证提出了脉证的鉴别,认为手足厥冷,脉微细者是虚寒,当温补治之,今脉紧劲,为寒实,是宜温吐。这种以脉论证的鉴别方法,可供临床参考。不过,还应将水厥与痰饮的特征,详细审证以资区别,不能随意吐之。如李士材治秦景明素有痰饮案,先用补益,后用涌吐,竟七补七涌,痰之窠囊始尽,继之以六君、八味竣功。这样补其虚,涌其实,使攻补各建其功。临床上用吐法者甚少,虽然说痰饮壅阻胸膈,因其高者可以越之,是因势利导的权宜大法,然此法毕竟攻伐伤正,尤以损伤胃气为甚,故具体运用必须十分慎重。 五、气厥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三)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三) 第三章泌尿系统疾病 一、急性肾炎1.芳化清利方2.急性肾炎方3.活血化瘀方4.苓茅英坤汤5.归芎方6.急肾辨证方7.茅丹方8.茅根合剂9.消利肾炎方10.麻茅汤11.浮葶双消汤12.肾炎分型论治方13.益气温阳利水汤14.苍黄利湿方15.健脾清热汤 二、肾病综合征1.地母灵脾方2.雷公藤方3.脾肾双补方4.补肾健脾方5.参芪双苓方6.邱氏肾病方7.温补脾肾方8.三棱莪术方 三、尿毒症1.温阳益气养阴方2.蟾蜍散 四、血尿1.血尿分型系列方2.白黄汤 五、过敏性紫癜性肾炎1.清活辩证方2.五草消毒饮3.清热凉血益气方4.清热活血方5.二期方6.温肾实脾饮7.益消饮 六、泌尿道感染1.三草汤 七、尿频1.滋阴益肺汤2.木瓜汤 第四章循环系统疾病一、心肌炎1.参芪十九汤2.整律合剂3.益气养心汤4.宁心汤5.银花益母饮6.健心汤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 一、营养不良性贫血1.健脾生血方2.小儿升血灵3.补血方4.治疳散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青紫方2.益气凉血汤3.灵芝露4.补血凉血汤

三、过敏性紫癜 1.金蝉脱衣汤 2.双丹汤 3.防风乌梅汤 4.消瘀化斑汤 5.紫赤汤 6.疏风化斑汤 7.犀角地芍汤 第六章内分泌系统疾病一、特发性真性性早熟1.薅田藨合剂2.清泻相火方二、尿崩症1.麦门冬饮 第七章神经及运动系统疾病 一、小儿多动症1.清脑益智方2.女贞牡蛎汤3.菖志龙牡汤 二、癫痫1.马蝎散2.雄黄停痫丸3.白利丸4.癫痫散5.六生方 三、脑积水1.健脑利水丸2.桃红五苓散3.杞骨散4.黄红汤5.杞牛地黄汤6.鹿桃粉7.利水补肾方 四、小儿大脑发育不良1.补肾健脑方2.补脑益智汤 五、情感性交叉擦腿症1.地萸泽苓汤 六、尺厥1.钩藤凉膈散2.镇惊汤3.撮风散 七、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参芪鹿地汤2.马钱复痿灵 第八章新生儿疾病 一、新生儿溶血症1.大黄菌陈汤2.防溶方3.菌栀车前汤4.三黄菌陈汤 二、新生儿硬肿症1.附子桂枝汤2.丹参降香液3.附姜汤4.川红方 5.活血化瘀外敷方 6.附子参麦饮 7.硬肿汤 三、新生儿脐炎1.冰硼散2.脐炎粉

[医学类试卷]中医内科学(厥证)模拟试卷1.doc

[医学类试卷]中医内科学(厥证)模拟试卷1 1 《伤寒杂病论》关于“厥”的概念主指 (A)突然昏倒 (B)手足逆冷 (C)气机逆乱 (D)四肢抽搐 (E)血厥 2 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之厥的不同点的医著是 (A)《临证指南医案》 (B)《伤寒论》 (C)《卫生宝鉴》 (D)《医林改错》 (E)《内经》 3 《内经》之后记述厥证既有“手足厥冷”又有“昏不知人”两种情况的是(A)张仲景 (B)张子和

(C)张景岳 (D)朱丹溪 (E)王清任 4 提出“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气血败乱之谓也”的医著是(A)《景岳全书》 (B)《东垣十书》 (C)《金匮要略》 (D)《内经》 (E)《千金翼方》 5 下列哪项不是血厥实证的特点 (A)舌质暗红 (B)突然昏仆 (C)脉弦有力 (D)面赤唇紫 (E)头晕头痛 6 下列哪项是由生气等精神刺激引起的

(A)气厥虚证 (B)气厥实证 (C)血厥虚证 (D)血厥实证 (E)痫厥 7 中医认为昏迷受损脏器是(A)心脑 (B)心肾 (C)心肺 (D)心脾 (E)心肝 8 下列哪项不是昏迷的病因(A)热扰神明 (B)痰浊闭窍 (C)浊阴上犯 (D)瘀阻心窍

(E)肝阴不足 9 患者高热昏迷,烦躁谵语,面赤气粗,伴抽搐,小便短赤。舌红绛而干,苔黄而焦,脉细数。其证型是 (A)瘀热交阻证 (B)痰湿蒙蔽证 (C)热入心包证 (D)痰火上蒙证 (E)浊阴上逆证 10 厥证的主要治疗原则是 (A)豁痰开窍 (B)回阳救逆 (C)醒神回厥 (D)开窍辟秽 (E)益气回阳 11 七情中,以何情志致厥为多 (A)惊喜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 中医妇科中常见急症的治疗

中医妇科中常见急症的治疗 一、血崩证 妇科血崩证是指以阴道急剧而大量出血为主证者。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可由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类月经病,或堕胎、小产、滋养细胞疾病、前置胎盘、显性出血性胎盘早剥等妊娠疾病,或产后血崩、晚期产后出血,或子宫肌瘤尤其是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多种中西医妇科疾病引起。此外,血液病所致的经期血崩,甚或外伤也可导致。治以止血为首务,同时注意采取相应措施,积极预防厥脱。 1.辨证论治血热而崩,可选用牛西西注射液(《药剂学与制剂注解》)、贯众注射液(《药物制剂注解》)、断血流片。血瘀而崩,常选用三七注射液(《常用药物制剂》)。脾虚气弱或肾阳不足者,选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若属肾阴虚,可选用生脉或参麦注射液。内服中药时,佐用相应止血药也能起到减少或控制出血的作用。 2.辨病用药一般而言,经病血崩者,当固冲止血,可辨证结合相应止血方药治之;若属妊期、产后或妇科杂病引起的如崩下血证,首应辨病识证,采取药物止血或方法急治之。如堕胎、小产胞胎殒堕不全,应急以下胎益母,虽可用脱花煎类中药,但血崩势急,必要时当刮宫,清除宫腔内残留之妊娠物。产后血崩者,需识别原因分别处理,属气虚、血瘀,可辨证急治,若因胎盘、胎膜部分残留,或软产道损伤所引起,应及时手术止血。若绒癌或恶性葡萄胎转移瘤或子宫颈癌引起血崩,可采取压迫止血救急,方法是在直视下认准出血灶,用洒有止血粉或不带止血粉的无菌长纱条或纱布,有条不紊地填压出血灶,24小时后取出,若仍有出血,可重新填压。至于外伤失血,又当查清部位、伤势、伤情而处理。 3.西药治疗血崩因症情急重,必要时中西药结合治疗。常用西药有止血环酸、止血芳酸、止血敏等,静脉缓注或肌内注射。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者,也可采用激素止血。而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又可应用催产素、麦角新碱类宫缩剂以减少出血。 二、急腹症 中西医妇科疾病范围中,能引起急性下腹痛的主要有原发性痛经、经间期(排卵期)腹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流产、异位妊娠、隐性出血型胎盘早期剥离、卵巢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卵巢囊肿破裂、子宫破裂、急性盆腔炎、急性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等等。因而,对于急性下腹痛者,在采取急以缓解疼痛的止痛法之前,必须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切不可随意使用镇痛剂,以免掩盖病情,造成误诊。 一般而言,原发性痛经、经间期腹痛、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病所致痛经,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或慢性盆腔炎表现有经期腹痛者,能应用止痛的急治法,达到缓解或消除疼痛的作用。至于异位妊娠、隐性出血型胎盘早剥、卵巢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子宫破裂等引起的急腹证,则需迅速救治处理。 1.辨证论治血瘀而痛,可选用田七痛经胶囊、血竭胶囊口服,或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延胡索注射液肌内或穴位注射。寒凝致痛,可用当归注射液肌内或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注射,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湿热壅滞,可用野木瓜注射液肌内注射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在辨证论治的内服中药中,选择相应的止痛药随证加入,亦有助于减缓疼痛。寒痛:治以温经止痛,药用艾叶、小茴香、肉桂、乌药、吴茱萸、高良姜、荔枝核、细辛、白芷等。滞痛:治以行气止痛,药用香附、郁金、川芎、木香、青皮、沉香、九香虫、佛手等。瘀痛:治以化瘀止痛,药用川芎、延胡索、三七、当归、没药、乳香、五灵脂、王不留行等。热痛:治以清热止痛,药用川楝子、丹皮、赤芍、红藤、败酱草、雪胆等。 2.针灸治疗气滞者,针气海、太冲、血海、三阴交;寒凝者,中极、地机、关元、水道,针灸并施;湿热者,针阳陵泉、行间、次髎。 三、高热证

中医脱证的论治

中医脱证得论治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ICU包培荣休克相当于中医得脱证。中医认为脱证就是由于多种病因侵扰人体,导致气血受损,脏真败伤,阴阳气血不相维系所致得一组临床证候群,临床常有突然汗出淋漓,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胸闷气喘,目合口开,神情淡漠,六脉垂危,二便自遗,甚则神昏等临床表现、具有西医学休克得特征,因此脱证属于西医学休克得范畴。如《临证指南医案·脱》篇中,所言:“脱之名,惟阳气骤起,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危,一时急迫之证,方名为脱。” 中医对于脱证认识深刻,治疗经验丰富,中医学从宏观得角度辨证论治,具有深厚得学术沉淀,与西医得微观认识具有互补性,因此加强对中医脱证得研究可以拓宽对于休克得治疗思路,深入发掘中医遗产对于休克得救治具有重要得意义、做临床学经典,就是我们传承与研究中医得唯一方向。 (一)《内经》论脱证 脱证得概念源于《内经》,首见于《灵枢·决气篇》,篇中记载:“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甲乙经》在“其脉空虚”之前补“脉脱者"三字)。指出了精、气、津、液、血、脉六气之脱。古人认为六气在人体各有其分布,其功能主次得区别,均有其分布得脏器所支配。六气化源均受于胃,若六气虚而脱失,则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化源气绝,病势危笃。《素问·热论篇》言:“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阳明者……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深刻得阐明了脱证得病位、病机、演变与结局,其病位就是五脏六腑皆受病;病机就是荣卫不行,血脉不通,循环衰竭;演变与结局为五脏不通,而致死亡。并指出阳明脾胃受病,胃气败绝者,三日其气乃尽,病情危笃、《灵枢·血络论》中阐述了“阴脱”、“阴阳俱脱"得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如“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来合与,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指出阴阳尚未调与得体虚之人,应用针刺泻法,就会使阴阳俱脱,表里相离而面色苍白、针刺络脉出血较多,泻络时经脉随之而虚,阴脉受损,五脏阴精随之虚脱,虽面色未变,但古人已认识到心胸烦闷已为阴脱得早期改变。 《内经》中不仅认识到了内伤正气就是脱证得病因,同时也认识到外邪致脱,并提出了种种治疗方法。《素问·缪刺论》言:“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指出了外邪客于五络,可使五络俱竭,使人出现虽有身之经脉气血流动,但形体却失去知觉,象“尸体”一样称为“尸厥”。对于尸厥除了采用缪刺,以及与竹管吹双耳之外,还可用“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烧灰),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此即配合左角发酒治疗外邪致厥脱得记载、可以瞧出,凡就是外感六淫、伤津失血、汗吐下太过、脱气亡阳等均可致气虚阴阳受损,五脏亏耗,脏真受损,五络欲竭,阴竭阳脱,气立孤危,升降出入无权,故临床表现机体内外上下得一派虚衰危侯。《内经》从病因、病机、及临床证治等方面有较全面得认识与记载,奠定了较为全面得脱证病生理基础、 (二)《伤寒论》与脱证辨治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虽未专论脱证,但却从厥证得辨治中丰富与发展了脱证得临床辨证论治。仲景从伤寒、大汗、吐利、误治、以及隔上有寒饮等方面,阐述了,寒邪伤阳,误治伤阴,所致阴液耗竭,阳气欲脱之证。如“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原文29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汗者,四逆汤主之、”(原文353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原文354条),指出了伤寒、误汗、伴有下

厥脱病证诊断(三)

厥脱病证诊断(三) (三)面色变化 1.面色白指患者面部缺乏血色而发白,表现为面色变白或者面色晄白,为营血不荣于面部所致。《灵枢》:“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如面色胱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2.面色红指患者面部颜色超过正常人的红颜色,表现为面色通红或颧红,为体内有热,热盛上行于面部所致。《灵枢·五色》:“黄赤为热。”《伤寒论》又有“面赤”“面色缘缘正赤”“面合赤色”等论述。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主热证,辨证当分虚实。实热证满面通红,多为温病热毒入营血伴热扰心神或热盛动血;阳明经证为持续高热或日晡潮热等。虚热证,两颧嫩红,见于阴虚内热,面色红为阴虚不能制阳,虚火上炎所致虚热证,伴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阳虚而阴盛,阴盛格阳,虚阳上浮所致,其颧如涂油彩,浮浅游移,呼吸短促汗出肢冷脉微欲绝,阳气欲脱,病情危重,又称为戴阳证,乃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厥脱证时,面色由白转红润,乃气血状态转佳,正气欲复之兆;由红转白,提示受损程度加重,预后不佳。 3.面色黄患者面部颜色较平人黄,一般主湿证、虚证。如面色淡黄憔悴而不润泽者,称为面色萎黄,多为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脱病、厥脱证累及肝胆时,可出现面色黄。若伴目黄、尿黄、身黄者,为黄疸,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 寒湿郁阻所致。凡疾病恢复期气血虚,亦可出现面色萎黄,尚需调治。

中医基本证型

一肺系病证六)肺痨三脑系病证三、脾胃系病证一)感冒1)肺阴亏损证一)头痛一)胃痛 1.风寒束表证2)虚火浊肺证1风寒头痛1)寒邪客胃证 2.风热犯表证3)气阴耗伤证2风热头痛2)饮食伤胃证 3.暑湿伤表证4)阴阳虚损证 3.风湿头痛3)肝气犯胃证 4.气虚风寒七)肺胀 4.肝阳头痛4)湿热中阻证 5.阴虚风寒1)痰浊壅肺证 5.血虚头痛5)瘀血停胃证二)咳嗽2)痰热郁肺证6肾虚头痛6)胃阴亏耗证 1.风寒袭肺证3)痰蒙神窍证7瘀血头痛7)脾胃虚寒证 2. 风热犯肺证4)阳虚水泛证8痰浊头痛二)痞满 3. 风燥伤肺证5)肺肾气虚证二)眩晕1)饮食内停证 4. 痰湿蕴肺证八)肺痿 1.肝阳上亢2)痰湿中阻证 5. 痰热郁肺证1、虚热证 2. 气血亏虚3)湿热阻胃证 6. 肝火犯肺证2、虚寒证 3. 肾精不足4)肝胃不和证 7. 肺阴亏耗证 4. 痰湿中阻5)脾胃虚弱证三)哮病二、心系病证 5. 痰郁化火6)胃阴不足证1. 发作期一)心悸 6. 瘀血阻窍三)呕吐 1)冷哮证1)心虚胆怯证三)中风1、实证 2)热哮证2)心血不足证 1. 中经络1)外邪犯胃证 3) 寒包热哮证3)阴虚火旺证1)风痰入络2)食滞内停证 4) 风痰哮证4)心阳不振证2)风阳上扰3)痰饮内阻证 5) 虚哮证5)水饮凌心证3) 阴虚风动4)肝气犯胃证2. 缓解期6)瘀阻心脉证4) 痰热腑实2、虚证 1)肺脾气虚证二)胸痹5) 痰火瘀闭1)脾胃气虚证2)肺肾两虚证1、心血瘀阻证6) 痰浊瘀闭2)脾胃阳虚证四)喘证2、气滞心胸证7) 脱证3)胃阴不足证1.实喘3、痰浊闭阻证 2. 恢复期四)噎膈 1)风寒壅肺证4、寒凝心脉证1)风痰瘀阻1)痰气交阻证2)表寒肺热证5、气阴两虚证2)气虚络瘀2)瘀血内结证3)痰热郁肺证6、心肾阴虚证3) 肝肾亏虚3)津亏热结证4)痰浊阻肺证7、心肾阳虚证四)癫狂4)气虚阳微证5)肺气郁痹证三)真心痛1)癫—痰气郁结五)呃逆 2.虚喘1.气虚血瘀2)癫—心脾两虚1)胃中寒冷1)肺气虚耗证1)寒凝心脉3)狂—痰火扰神2)胃火上逆2)肾虚不纳证2)正虚阳脱4)狂—痰热瘀结3)气机郁滞3)正虚喘脱证四)不寐5)狂—火盛阴伤4)脾胃阳虚五)肺痈1、肝火扰心五)痫病5)胃阴不足 1. 初期2、痰热扰心1)风痰闭阻六)腹痛 2. 成痈期3、心脾两虚2)痰火扰神1)寒邪内阻证 3. 溃脓期4、心肾不交3)瘀阻脑络2)湿热壅滞证 4. 恢复期5、心胆气虚4)心脾两虚3)饮食积滞证 5)心肾亏虚4)肝郁气滞证 2)脾肾两虚六)痴呆5)瘀血内停证4)瘀血内阻3)痰浊蒙窍1)髓海不足6)中虚脏寒证

试论严重脓毒症与温病五死证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_李际强_李俊

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15.07.031 试论严重脓毒症与温病五死证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李际强,李俊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摘 要:临床发现温病五死证与严重脓毒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具有一定相关性。文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严重脓毒症 所导致的各脏器功能衰竭与五死证的病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如肺之化源绝者死,为脓毒症合并呼吸衰竭病机;心神内 闭,内闭外脱者死,为脓毒症脑功能衰竭或脓毒症休克之病机;阳明大实,土克水者死,为脓毒症合并肠功能障碍之病机;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为脓毒症致肝功能衰竭的病机;热邪深入,销烁精液,涸尽而死,为脓毒症合并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或多脏器功能障碍的主要病机。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时,应谨守病机,辨证论治,才能力挽狂澜,死证不死。 关键词:温病五死证;严重脓毒症;中医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5)07-1234-03Correlation of Five Death Syndrome of Febrile Disease with Severe Sepsi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LI Jiqiang ,LI Jun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120,Guangdong ,China ) Abstract :Five death syndromes of febrile disease and severe sepsis pathogenesis have some relevance.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various organ failures caused by severe sepsis and five death syndromes of febrile disease have striking similarities.For exam-ple ,lung depletion is the pathogenesis of sepsis -induced respiratory failure.Closed or outside off the mind is pathogenesis of sep-sis -induced brain dysfunction or septic shock.Yangming excess and earth restricting water are the pathogenesis of sepsis -in-duced intestinal dysfunction.Temper stagnation results in jaudice and foul closing orifices are pathogenesis of sepsis -induced liv-er failure.Pathogenic heat exhausting body fluid is the pathogenesis of sepsis -induced renal failure or multiple organ failure syn-drome.Whe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we should keep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order to turn the tide and to treat critically ill. Key words :five death syndromes of febrile disease ;severe sepsis ;TCM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收稿日期:2015-01-27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451040701003687) 作者简介:李际强(1972-),男,河北沧州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 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疾病及呼吸急重症的研究。 脓毒症是危重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因其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故临床上多归入“外感发 热”,以“伤寒”“温病”理论论治[1] 。近年来对脓毒症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进展,但脓毒症的病死率并没 有明显下降,尤其是严重脓毒症的死亡率很高,极为凶 险,属于中医温病“死证”范畴。严重脓毒症是指继发于感染的急性器官功能障碍,在复习文献与临床实践 的基础上,笔者发现严重脓毒症的表现及病因病机与《温病条辨》的温病五死证有一定相关性,现论述如下。 1 温病五死证的含义 《温病条辨》[2] 记载:“仲子曰:‘敢问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瑭以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生。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在上焦有二:一曰肺 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中焦 亦有二:一曰阳明大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在下焦:则无非热邪 深入,销烁精液,涸尽而死也”。从当今医疗条件来看,上述死证,并非必死之证,只是言其病情危急重笃, 难以救治,但若救治得当,或可由重转轻,由危转安,因此,“五死证”是吴鞠通对温病危重症的高度概括。2严重脓毒症的病因病机概述 对于严重脓毒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论述较多,一般认为其病因病机乃毒邪或疫邪入侵机体,正邪交争,毒邪留滞,正气受损而致。王今达等[3] 将脓毒症中医病因病机概括为邪毒入侵,导致正邪交争、正气耗伤、邪毒阻滞、正虚邪实。张云松 [4] 认为脓毒症是由温热毒邪内蕴于体内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温热病,其病因为温热毒邪。临床从各类型脓毒症病因来划分,温毒又当分外毒与内毒两类,外毒包括了疫疠、瘴气、秽浊之气及虫兽、药物、饮食之毒等;内毒包括由外毒作用于机体蕴结而成的痰湿之毒、瘀血之毒、火热之毒、燥结之毒、水浊之毒等方面。 笔者认为,严重脓毒症可从三焦入手进行辨证论

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辨治宋欣伟

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辨治 宋欣伟指导周仲瑛 现代医学的休克相当于中医学的厥脱,厥脱所致气阴两脱证,是指厥脱时气脱与阴(血)脱的并见,其描写散见于“气脱”、“血脱”、“亡阴”、“气液脱”等证中,常由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致阴(血)液急剧亡失,以致气亦随脱;或外感、内伤久病重病,气阴极度耗竭而成。从历代文献描述来看,多注重于气、阴之急剧向外亡脱,古代医家据此创立独参汤、两仪膏、生脉散、参附汤等用以急救治疗,主旨在于固脱,成功地抢救了不少病人的生命,但失败的病例亦多。即使在目前,感染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仍分别高达65-80%和80%以上。 为了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历代医家对厥脱的病机、治则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代有发展,尤以晚清最有成果。王清任认识到厥脱在正气亡失的同时,存在着血淤的病理变化,首创急救回阳汤,取法扶正救脱和活血化淤相结合,抢救瘟疫、霍乱、吐泻所致的四肢厥冷、皮肤青紫、血色紫黑的厥脱病证。绍派伤寒著名代表俞根初明确提出了脱证“乃由脏腑窒塞,而不尽关乎元气之虚脱”,“总由邪热郁火熏蒸,血液胶凝、脉络阻塞”所致的观点,认识到厥脱不尽属虚,理论上别具一帜,临床亦富验证。 近代随着对活血化淤的进一步研究,运用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654-2针剂治疗属于中医厥脱的感染性休克,取得了重大成果,已为众所周知。陈汝兴等通过对休克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休克系“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使全身有效的气血循环量减少,各脏腑失去血液濡养,气血广泛淤滞于脉内所致,对气机不畅在休克中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把青皮注射液运用于各类休克,以破气消滞、调节血量、改善各脏腑功能,使有效气血循环量增加而纠正休克,共治疗22例,显效17例,占77%,有效5例,占23%,从传统运用补法走向通法治疗休克。 近20年来,周仲瑛教授根据临床实践,认为厥脱证总由阴阳不相顺接,气血失调所致,既存在着正气耗竭,又具有气滞血淤的病理变化,气滞血淤、正虚欲脱为厥脱病理基础,故以行气活血、扶正固本为基本治疗大法,使用自行研制的救脱1号注射液治疗各类厥脱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为此,本文选择厥脱气阴两脱、气滞血瘀证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其病机本质、诊疗规律的进一步探讨,以求有助于深化理论,俾益临床。

心系疾病

1.第二章心系病证 一、名词解释 1.心悸2.惊悸3.怔忡4.胸痹5.真心痛6.不寐7.健忘8.痫病9.痴呆10.厥证 一、填空题: 1.心悸的主要病机是________亏虚,或________阻滞,心失所养,心脉不畅所致。 2.心虚胆怯型心悸的治疗大法是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为治疗阴虚火旺型心悸主方。 4.胸痹的主要病机为________,其病位以________为主,涉及________等脏。 5.胸痹的病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灵枢·厥论》篇说:“真心痛,________,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7.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辩证首选________,________ 8.不寐治疗当以________,调整________为治疗原则。 9.癫狂病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等精神疗法是预防和治疗癫狂的有效方法。 11.痫病源于《内经》而称“________”,属“巅疾”范畴。 12.风痰闭阻型痫病选方为________。 13.控制________是防止痫病发作的重要措施。 14.痫病的治疗遵循________________原则。 15.痴呆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其基本病机为________,________。 16.痴呆病位主要在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17.厥证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18.厥证的病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厥证乃危急之候,当及时救治为要,________是主要的治疗原则。

高级职称考试中医妇科总结

高级职称考试中医妇科总结

中医妇科学 女性外生殖器——汉.《养生方》中女阴图 阴道——《诸病源候论》描述子宫——朱丹溪《格致余论.受胎论》 胞宫——北宋朱肱《活人书》 子宫——《内经》成为奇恒之府 月经——晋.《脉经》 重阴转阳——种子之时,重阳转阴——月经 妇科病因——寒、热、湿邪,七情内伤、生活失度、体质因素 妇科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胞络胞脉受损 常见内治法——调补脏腑、调理气血、温经散寒、利湿除痰、调理冲任督带、调养胞宫、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常见外治法——坐浴、外阴阴道冲洗(500ml)、阴道纳药、贴敷法、宫腔注入(20-30ml)、肛门导入(14cm100ml30min)、中药离子导入、介入治疗 妇科急症 一、血崩 止血环酸、止血芳酸、止血敏 im/iv 血热而崩—牛西西注射液、贯中注射液、断血流血瘀而崩—三七注射液 脾肾阳虚—生脉iv/ivgtt参附ivgtt 肾阴虚—生脉/参脉 二、急腹症 针灸: 气滞—气海、太冲、血海、三阴交

寒凝—中极、地机、关元、水道,合用灸法 湿热—阳陵泉、行间、次廖 三、高热证 物理降温 >40度——氯丙嗪25-50mg+5%葡萄糖/NS ivgtt;地西泮10-20mg ivgtt;地米5-10mg+50%葡萄糖20ml iv,后地米10-20mg+5%葡萄糖500ml ivgtt 四、厥脱证 月经病 治疗原则: 1、治本调经: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补肾扶脾为要。 2、分清先病后病。 3、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注意: 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规律、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规律、掌握虚实补泻规律 一、月经先期“功血、盆腔炎” 1. 气虚证(固冲调经)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 2. 血热型(凉血调经)1)阴虚血热型—-两地汤 2)阳盛血热型—-清经散 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活血调经)“功血” 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

中内简答

、简答题 1.试述郁证的诊断要点。 2.试述消渴病的辨证要点。 3.试述血证的治疗原则。 4.试述消渴病的治疗原则。 5.试述汗证的病因病机。 6.试述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五、病案题 胡某,女,36岁。反复咳嗽1个月,加重伴痰中带血4天。患者1个月前受凉后咳嗽,痰少难咯,口咽干燥,反复发作,间断服中西药,病情时好时坏。近4天来咳嗽加剧,痰中带血丝,血色鲜红,口干鼻燥,尿少而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请回答:中医病名诊断、证型、病机归纳、治法、主方、药物。 二、词解题 梅核气 .脏躁血证 鼻衄 .齿衄紫斑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上消中消下消 脱汗战汗内伤发热 甘温除热引火归原虚劳 因虚致实肥胖癌症 三、填空题 1. 郁证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2. 郁证中六郁包括气郁、血郁、痰郁、火郁、、。

3.需要与郁证“梅核气”鉴别的主要病证是和。 4.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或,所形成的出血性疾病,统称为血证。 5.《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吐血》提出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强调行血、、在治疗吐血中的重要作用。 6.广义的痰饮,包括、、和四种饮证在内。 7. 消渴病病机的关键是以为本,为标。 8. 消渴的病变脏腑主要是肺、、。 9.治疗内伤发热气郁发热证的治则是,其代表方是。 10.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的的中医著作是 《》。 二、词解题 水肿阳水阴水 去菀陈莝淋证膏淋 尿浊癃闭关格 提壶揭盖法阳痿早泄 遗精滑精 三、填空题 1.水肿的发病机理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张景岳说:“盖水为至阴,其在肾;水化于气,故其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在脾”。 2.水肿的治疗,《内经》提出“”、“”、“”三条基本原则。 3.水肿的病变部位在、、,而关键在。 4.对于淋证和尿浊的鉴别,《临证指南医案·淋浊》指出:“大凡为淋,为浊。 5.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将水肿分为,

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 研究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二、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研究 厥脱证是以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证,常因内伤脏腑,失血亡津,或邪毒内陷,热深厥深,或火极劫阴,阴损及阳,而致阴脱、阳脱或阴阳惧脱,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循环衰竭。治疗以回阳救逆、养心复脉为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并根据其病因、病机、病情,辨证施治,以达标本兼治之目的。主要药效学研究应以①急救,②固脱,为重点,进行有关的试验研究。中国医药资讯网 (一)主要药效学试验 1、回阳救逆试验 参照抗休克药效学研究,可供选择的试验如下: (1)失血性休克;可用犬、猫进行试验,大鼠及兔较差。 (2)感染性休克;可用活菌、内毒素或脓毒病灶诱发休克,多种动物均可选用。 (3)创伤性休克:可用肢体缺血法,转鼓法或打击法诱发休克,动物可选用犬、猫或兔。 (4)心源性休克:可用物理化学方法损伤心肌,或冠状动脉阻塞法(结扎、血栓、栓塞等法),或心包填塞法,诱发心源性休克,以犬、猫、小型猪为宜。中国医药资讯网 (5)其他类型休克:如烧伤、疼痛、过敏、肠道缺血、胰岛素休克,以及微循环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动物模型,亦可适当选用。 若新药用作回阳救逆急救药者,应作(1)、(2)两项,另在(3)一(5)项中选一项试验。若新药为标本兼治者,应根据功用主治,有针对性的选作至少两种试验,例如主治邪毒内陷之脱证,应选作感染性休克;主治失血亡阳之脱证,应选作失血性休克及有关试验。重点观测指标为血压及微循环。 2、血流动力学及重要内脏(特别是肾)血流量的影响:药物对心脑肾等重要内脏血流量的影响,以及对整体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与治疗作用有密切关系,应进行有关试验。 3、标本兼治的有关试验 (l)主治邪毒内陷之脱证者:除进行上述试验外,尚应增作以下试验: ①祛邪试验:如抑菌、抗病毒、抗毒素,抗炎、解热等与清热解毒有关的试验。 ②扶正试验:如应激试验、免疫试验等。 (2)主治心气不足,阳脱于外者:应增作心力衰竭,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等有关验。 (3)主治过敏性休克者:应增作抗过敏等有关试验。 (4)主治因痛致脱者:应增作镇痛有关试验。

安宫牛黄丸

药品名称 安宫牛黄丸 Angong Niuhuang Boluses 安宫牛黄丸是我国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 中医将其与紫雪丹、至宝丹并称为“凉开(温病)三宝”,并奉为“三宝”之首。 [编辑本段] 处方来源 《温病条辨》 治疗温热病,邪陷心包或痰阻心窍,高热神昏急救用的丸剂型中成药。方剂来源于《温病条辨》。心为君主之官,心包犹如君主之宫城,代君受邪,本方善清内陷心包之邪热,使心主能安居其宫,又以牛黄为主药,故名。 [编辑本段] 药物组成 牛黄、郁金、犀角、黄芩、黄连、雄黄、栀子、朱砂各30克,冰片、麝香各 7.5克,珍珠15克,金箔为衣。 [编辑本段] 组方特点 君药--牛黄:开窍而醒神,熄风化痰而定惊。 臣药--黄连、黄芩、栀子:苦寒清热之品。 郁金:理气舒肝。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 朱砂、珍珠:镇静安神通心窍。 水牛角浓缩粉:清热凉血。 雄黄:解毒辟秽。 佐使--麝香、冰片:芳香开窍之品。 蜂蜜:和胃调中。 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之功。 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等症。 其特点是:善能清解高热神昏之效,而无寒凉泄下之弊。 [编辑本段] 性状 本品为黄橙色至红褐色的大蜜丸;气芳香浓郁,味微苦。 [编辑本段] 注意事项 1、本品为热闭神昏而设,寒闭神昏不得使用。 2、本品处方中含麝香,芳香走窜,有损胎气,孕妇慎用。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助火生痰。 4、本品处方中含朱砂、雄黄,不宜过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止汗畏冷、面色苍白、冷汗不止、脉微欲绝,由闭证变为脱证时,

上海中医药大学2015中医内科学中内一期末考试范围

中医内科学中内一期末考试范围: (一)眩晕:頭暈、眼花為主的一類病證 1、名词解释: (1)眴仆:眴仆指因眩晕而仆倒的症状 2、简答题: (1)“无痰不作眩”如何指导临床加以应用? "无痰不作眩"是朱丹溪所提出的头眩病因,既要知道痰是引起头眩的一个重要原因,又不能把这句话理解为痰是引起眩晕的惟一原因,要知道除痰之外,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也都是眩晕的重要病因,临床上还要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等有痰阻之象者,自当以祛痰为要,对其它原因所引起的眩晕,临床见证无痰征者,不可教条地运用"无痰不作眩"之语而滥用祛痰之品。 (2)试述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主证,治法,主方和偏肝肾阴虚型的证治。 肝阳上亢型眩晕的主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疼增剧,烦躁易怒,面红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偏肝肾阴虚型:可兼见腰酸膝软,颧红乏力,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治法:补肝肾。主方用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 3、类证鉴别: (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涡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涡僻不遂为特征。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严重者虽也可突然昏仆,但无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舌涡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2)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涡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气血不足之厥证昏仆前往往有头晕眼花的表现,与眩晕相似,眩晕重者虽可以突然昏仆,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3)眩晕与痫证:癎证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癎病发作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的表现。其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但眩晕之昏仆无不省人事,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表现。 (二)痫证 1、名词解释 (1)巅疾:是癎证的别名,首见于《内经》。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脑系疾病,临床表现以突然神志异常为特征表现,可表现为运动障碍,四肢抽搐,二目上视,口作六畜之声。 2、类证鉴别 (1)痫证与中风、厥证:癎证重证与中风、厥证均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表现,但中风常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而无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等,但须注意中风继发本病者。厥证常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

中医脱证的论治

中医脱证的论治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ICU包培荣 休克相当于中医的脱证。中医认为脱证是由于多种病因侵扰人体,导致气血受损,脏真败伤,阴阳气血不相维系所致的一组临床证候群,临床常有突然汗出淋漓,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胸闷气喘,目合口开,神情淡漠,六脉垂危,二便自遗,甚则神昏等临床表现。具有西医学休克的特征,因此脱证属于西医学休克的范畴。如《临证指南医案·脱》篇中,所言:“脱之名,惟阳气骤起,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危,一时急迫之证,方名为脱。” 中医对于脱证认识深刻,治疗经验丰富,中医学从宏观的角度辨证论治,具有深厚的学术沉淀,与西医的微观认识具有互补性,因此加强对中医脱证的研究可以拓宽对于休克的治疗思路,深入发掘中医遗产对于休克的救治具有重要得意义。做临床学经典,是我们传承和研究中医的唯一方向。 (一)《内经》论脱证 脱证的概念源于《内经》,首见于《灵枢·决气篇》,篇中记载:“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甲乙经》在“其脉空虚”之前补“脉脱者”三字)。指出了精、气、津、液、血、脉六气之脱。古人认为六气在人体各有其分布,其功能主次的区别,均有其分布的脏器所支配。六气化源均受于胃,若六气虚而脱失,则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化源气绝,病势危笃。《素问·热论篇》言:“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阳明者……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深刻的阐明了脱证的病位、病机、演变与结局,其病位是五脏六腑皆受病;病机是荣卫不行,

血脉不通,循环衰竭;演变与结局为五脏不通,而致死亡。并指出阳明脾胃受病,胃气败绝者,三日其气乃尽,病情危笃。 《灵枢·血络论》中阐述了“阴脱”、“阴阳俱脱”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如“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来合和,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指出阴阳尚未调和的体虚之人,应用针刺泻法,就会使阴阳俱脱,表里相离而面色苍白。针刺络脉出血较多,泻络时经脉随之而虚,阴脉受损,五脏阴精随之虚脱,虽面色未变,但古人已认识到心胸烦闷已为阴脱的早期改变。 《内经》中不仅认识到了内伤正气是脱证的病因,同时也认识到外邪致脱,并提出了种种治疗方法。《素问·缪刺论》言:“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指出了外邪客于五络,可使五络俱竭,使人出现虽有身之经脉气血流动,但形体却失去知觉,象“尸体”一样称为“尸厥”。对于尸厥除了采用缪刺,以及与竹管吹双耳之外,还可用“剃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烧灰),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此即配合左角发酒治疗外邪致厥脱的记载。可以看出,凡是外感六淫、伤津失血、汗吐下太过、脱气亡阳等均可致气虚阴阳受损,五脏亏耗,脏真受损,五络欲竭,阴竭阳脱,气立孤危,升降出入无权,故临床表现机体内外上下的一派虚衰危侯。《内经》从病因、病机、及临床证治等方面有较全面的认识与记载,奠定了较为全面的脱证病生理基础。 (二)《伤寒论》与脱证辨治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虽未专论脱证,但却从厥证的辨治中丰富和发展了脱证的临床辨证论治。仲景从伤寒、大汗、吐利、误治、以及隔上有寒饮等方面,阐述了,寒邪伤阳,误治伤阴,所致阴液耗竭,阳气欲脱之证。如“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