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唯识学缘起思想刍议

唯识学缘起思想刍议

31

唯识学缘起思想刍议

郭应传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唯识学通过对小乘缘起学说和大乘般若性空思想的积极性改造,在本体论的层面,架构起具有自身内在特质的、以阿赖耶识缘起论为核心内容的唯识学缘起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确立,使早期小乘缘

起学说偏于说有和后来大乘中观学派重于议空的倾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也使缘起说与般若中道之

旨在本体论方面颇为合理地统一起来。

关键词:唯识学;缘起;三性;业力

中图分类号:B94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0246(2008)06-0031-05

一、缘起理论概说

缘起思想与实相理论是组成佛教教理的两大系统,两者之间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若从缘起观点来看,诸法都是由于种种因缘和合而成,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若以实相理论观之,则诸法皆空,都无自性,说缘起乃因权显实,论实相则超权谈旨,两者虽有隐显之分,体用之别,但二者的归趣实际上是一致的。

在原始佛教时期,缘起论以/法印0说为基础,通过十二支缘生得以展开,缘起论和实相论是互相包容的。世尊初说缘起,便旨在阐明/诸法无我0。自部派兴起,佛教内部的不同理论侧面便演化成不同学派各自的思想倾向。倡缘起者则沦于议有,谈实相者则偏于论空,佛法的空有圆融之旨逐渐以丧失。

隋代学者慧远曾就部派兴起之后的佛教思想,依教理分成两派,其一主缘起,包括5俱舍论6、5华严经6、5解深密经6、5瑜伽师地论6及其他唯识类经论,持/真有俗空0;其二主实相,包括5法华6、5般若6及5中论6、5百论6和5十二门论6等经论,持/真空俗有0。二者的立场看似有别,但说缘起者皆探性空,主实相者不脱因缘,缘起与实相也是相摄相入的。所以就各派谈论缘起思想而言,都包含了/空0与/有0两个方面的内容,只是结合自宗自派的理论体系所强调与侧重的方面不同而已。

在部派佛学时期主要盛行的是业感缘起论,他们主张,由前所造业,必召感当来之果报,同时此果报亦是业,也有引果之用,如此循环不已。小乘各派总的说来倾向于认外境实有,并通过业报因果的关联来解释宇宙人生的来源,从而使缘起论渐失其遮拔我法自性的性空学立场,实际上成为一种宇宙生成论与宇宙构成论的学说。到了经部,更是一反原始佛教缘起无自性的观点,明确提出诸法缘生故有,以缘起为/有0论。这种倾向后来成了俱舍、华严和唯识思想的基本立场,唯识学虽改小乘

四大缘生义而摄境归识,但以缘起立/有0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没有改变的。

迄及大乘中观学派时期,中观的缘起论通过拔除小乘和外道/实有生灭0的戏论,昭示出作为实相的不生不灭的空性。中观持诸法无自性的生灭,唯有缘起的生灭,以缘起为本体意义的转换。因此中道缘起扬弃了小乘缘起的宇宙生成论倾向,从而使佛教思想达到了新的深度,这就使大乘缘起学说得以进入本体论哲学的层面。对于中观缘起性空义,需联系二谛说来理解,一方面,诸法无自性的生灭,就真谛而言,诸法实相如如不动,寂静无为,无所谓生灭;就俗谛而言,则诸法本属幻相,既然无任持自性的/实体0,也就无开展生灭变化的/士用0,因此诸法自性是无所谓缘生的。另一方面,现实存在虽属随情妄执的假法,但假法的安立亦必有其缘由,这就是缘起。诸法由胜义/空0而通世俗/有0,由世俗/有0而达胜义/空0之本体转换,就是缘起的/生0和/灭0。中观的缘起论所揭示的从/无0到/有0的/法假安立0,为5中边分别论6与5瑜伽师地论6所谓的识之/虚妄分别0所继承,着眼点皆在于对本体的理解和本体境界的转换上。

中观谈缘起,其意趣在于显/空0,如5中论6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0;1而唯识说缘起,其目的则在于释/有0,诸法以从缘而生故,非是实无,而是实有其识体。而世亲的识转变理论,正是通过对缘起说的上述两种不同解释理路融通起来,从而完成了唯识学对缘起理论的重建,这实际上是将/空0论的缘起构筑到/有0论的缘起框架中,以后者来容纳前者,这是在更高的理论方面,即本体论的层面,对小乘部派缘起说的超越,这是在对中观缘起学说扬弃的基础之上得以进行的,这一转移是以唯识学对大乘中道/空0义的改造性理解为理论前提的。

二、唯识学对般若空义的继承与改造

据中观则诸法依世俗有,依胜义无,非有非无,乃是中道;依唯识则外境本无,内识实有,以内识非无,外境非有,故成中道。中观持法无自性,但有假名;唯识持境我无实,唯有内识,两者判然有别,所以从般若的/一切法空0到表诠唯识中道的三性三无性说,是经历一段较长的思想转变过程的。

般若性空之说是为了破除有部对三世实有的执著而提出来的,/破有0在于/显空0。对/空0义的强调是般若类经论的基础,5大般若经6中说七空或二十空,o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6立十八空之说,?都是对于/空0义的发挥。

诸法性空,但假名有,当是般若经的基本观念,/譬如说我,名和合故有,是我名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0,/色乃至法,亦如是,眼界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乃至识界亦如是0。?般若经的遮拔精神,在中观的缘起性空理论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如罗什所译5中论颂6中有名的/三是偈0(/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0),即是重点阐发诸法无自性,但有假名的思想。/三是偈0后来成为中土法性学说的源头,到隋代三论宗吉藏组织/四重二谛0,以及天台宗建立/一心三观0和/三谛圆融0,都是以此偈为根据的。缘起法本来是/空0,但有/假名0,/空0/假0并存,即是所谓/二谛0。做到/二谛0圆融相摄,无有偏废,才是符合/中道0之旨。但在中观,假名之/有0,亦不可执实。据真俗二谛观之,它是依俗谛故/有0,依胜义谛故/无0的。故中观的二谛说,首先在于依假名遣除实有,有相既除,假名亦灭,所以中观的二谛说与后来的唯识中道的理论旨趣是截然有别的。

32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6期#东方哲学

1o5中论#观四谛品6,金陵刻经处刻本。5中论#观四谛品6,金陵刻经处刻本。

在大乘空宗实相学说盛行的同时,从小乘说一切有部逐渐开展出大乘有宗的立论。由于后者的发展和成熟,中观的二谛说便被改造到代表唯识本体论的/三性三无性0的学说之中,这一转变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唯识方面来理解大乘实相理论,其主要根据之一乃在于更早出现的5华严经6所提出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0的观点,由于受5华严经6/三界唯心0与中观/我法皆空0观点的启发,为唯识的本体论思想打下了基础,这与唯识学对中观性空之学的改造是同步进行的。

在唯识最早典籍的5瑜伽师地论6和5解深密经6中,对三性的解释是,依他起性是诸法的缘起,遍计所执性是就依他而假立的诸法的名称,圆成实性是圣者所观的诸法实相或真如。早期唯识以缘生为依他,就三性不说唯识。诸法缘生无自性故空,虽无自性而假立名称,以名取实,实际上与般若学中道性空的精神并不相违背。但其对作为本体意义转换的/虚妄分别0之实际存在的肯定,对于唯识学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唯识学以后的演变进程中,经5辨中边论6以迄无著、世亲,三性与唯识遂打成一片,且唯识的概念逐渐实体化,这与般若和早期瑜伽行派的精神相去日远。

/性空0理论的唯识化,最早体现为5辨中边论6中三性说与唯识学的结合。5辨中边论6对三性说的理解与5瑜伽师地论6和5解深密经6是有区别的。5辨中边论6以我法等物,都是识自体的/显现0,因而没有心外的实自性。显现离识非有,故即是识。这是从/俗有真空0说迈向/内有外无0说的至为关键的一步。识即是/虚妄分别0。5辨中边论6乃将虚妄分别识等同于依他起性,是轮回和三性转换的所依。三自性中以虚妄分别为能遍计,以妄执的义境为所遍计,以二取空为圆成实性。5辨中边论6对三性的解释虽然同5瑜伽师地论6和5解深密经6对三性的理解不甚一致,但它以二取空性为真,以依他起性纯为主体的作用和本体境界之转换,都仍然对般若二谛说的实相义有所继承。/依止虚妄分别境故,说有遍计所执自性,依止虚妄分别识故,说有依他起自性,依止所取能取空故,说有圆成实性。01自无著5摄大乘论6出,乃将依他解作由种生各别实有的十一识,般若之旨遂失。自此以后,唯识谈缘起,只说种现相生之实情,而不言本体境界之转换。

此后,唯识学对三性说的理解,皆以5摄大乘论6所说为本。就与二谛关系而言,以遍计所执为世俗有,胜义无;以依他为世俗有,亦胜义有;以圆成为胜义有,世俗无。于是作为唯识学实相理论的唯识中道义至此乃得以完成。逮及护法,乃变5瑜伽师地论6以依他为分别,遍计为八识相分的教量,而立遍计所执性为能分别,依他为所分别的相分,进而执持王所别体、八识各别、相见别种、依他四分体性各别及种现各具实体之说,已与初期的大乘中道之旨相去甚远。

至护法以后,以唯识解释中道,仍然继承了这种对般若中道义的改造性理解。如传承护法一系学说的中国法相唯识宗,解性空为无实我法,解/不着二边0为观诸法依外境故非/有0,依内识故非/无0,以境识各别之/非有0、/非无0成就/中道0。如窥基对/唯识中道0义的解释说:/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0o谓先遮境有,后遮识无。双遮双遣,方悟实相。因此唯识性相之说至护法趋于完备,但与般若经籍的意旨已相去较远了。唯识学对性空学理解的这一理路,实际上也规定了世亲唯识缘起说的基本立场与走向。

三、唯识学对缘起理论的重建

5成唯识论6以/因生果灭0来解释缘起,指因刹那灭,同时生出具有与因不同特质果。5唯识三十记6安慧把缘起与识转变之义等同。因此无论是护法(5成唯识论6实宗护法),还是安慧,都把缘起当作一个比5唯识三十颂6问世以前的阿赖耶识缘起论的外延更为广泛的概念。唯识的缘起理

33唯识学缘起思想刍议

34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6期#东方哲学

论,在世亲的识转变说中得到了总结和概括。唯识学对缘起论的重建,首先在于通过建立阿赖耶识缘起论,将缘起收摄归入第八识的发用。其次是将现行层面的诸法/转变0统一为识的分别,将轮回的所依和生命的趣向归结到种子识的相续流转,然后将现识的分别义与种识的流转义一并融合到识转变的本体论结构之内。这一过程之所以能够得以完成,诚如上面所论及的,是以唯识学对般若精神的改造为理论前提的。

阿赖耶识缘起是唯识缘起的核心内容,阿赖耶缘生对缘起说的重构在于,首先是早期瑜伽行派的赖耶缘起扬弃了小乘经部的心理主义,将存有问题引入识的本体论层面;以无著、世亲为代表的中期唯识派,将唯识中道引入赖耶缘起说,从而批判了小乘/四大缘生0的宇宙生成论倾向,使缘起论具有了完整的本体论哲学体系。唯有承认/识0实有其/体0,才能追究它的相/用0,即缘起的作用,所以对识的现实存在的承认是建立赖耶缘起说的前提。承认识实有,并不等于就有了本体论意义上的唯识空观,这对于5摄大乘论6产生以前的瑜伽行派来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5解深密经6中,讲到阿赖耶识缘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如经中所说,在众生的一期生命中,/一切种子心识成熟,辗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0。是说阿赖耶识作为人的个体存在和生命轮回的所依以及种子在藏识中的流转相续的情况;另一方面,该经又说:/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0身者体义,转者生起义,这是说阿赖耶识是所有意识现象(六识)产生的根据。以赖耶所持种依根仗境而生起六识的现行。因此,5解深密经6的赖耶缘起着眼于解释六识现行的根据,表现出从经部单释意识流转的/相续转变差别0说的心理主义转向唯识学的本体论哲学倾向。但是由于作为瑜伽行派成熟形态的/唯识中道0理论尚未确立,阿赖耶识并不能成为现实世界的本体论根据或基础。而唯识中道义的确立,是通过唯识与三自性说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

三性说与唯识说结合之倾向,以5中边分别论6为始,盖以其持有依他同分别(即识)关系的缘故。至无著的5摄大乘论6,中边的三性与唯识结合的思想,才开始同阿赖耶识缘起的理论融合起来,从而完成了唯识学对赖耶缘起论的重建。5摄大乘论6建立的唯识中道(空)义,使缘起说落实在一个新的理论维面,从而使瑜伽行派能够以/唯识0立场来破除外道的/自性0/神我0相生(数论)、大有生成(胜论)以及小乘的实有缘生之说,将有部等所持的四大缘生收摄到识的先验运动层面,建立起阿赖耶识缘起的复杂的本体论结构,以作为解释现实存有的形而上之根据。由5摄大乘论6所确立的理路后来在世亲的识转变学说中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

世亲唯识学的阿赖耶识缘起理论是由种现双重因果关系构成的复杂体系。5唯识三十颂6第十五颂云:/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具或不具,如波涛依水0,第十八颂亦云:/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0,1都是阐明以种识为因生现行法。后来的唯识论师们如安慧、护法乃依世亲说立因果二能变,使识转变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其中等流习气由七识善恶无记三性熏习增长。等流习气又分为名言等流种子与业等流种子,前者又有显境名言与表义名言二类,缘现行识体;业等流种子缘自类业种子。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增长。果能变谓由二种习气力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其中等流习气为因缘,引等流果。异熟习气为增上缘,引异熟果。异熟果中第八识体为真异熟,酬引业力,由此而生之前六识为异熟生,以从八识生起故。异熟生即是六识分别力,酬满业力。识既是诸法的实际存在,又是世界的本原,伸缩阖辟,千变万化,皆不出识之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阿赖耶识缘起论体系的建立,彻底实现了识说的本体论化。

佛教的/转变0概念,其内涵也是在不断演化的。如有部的5大毗婆沙论6着重外在世界的变化,认为四大无常(有转变),心是常住。但在数论自性转变说的刺激下,部派佛学对转变的认识有

所深化。这表现在经部之着重心识(内界)的转变,提出识的相续转变差别的观念,成为唯识的识转变说的直接理论先驱。5唯识二十论6的识转变说,则内收外摄,将有部与经部的别说统一到现识的分别之中,成为唯识缘起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佛学所说的/分别0一词,指识的思量识别活动,亦用以指谓现行心心所法。/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0,15成唯识论6言分别有五种,谓依名分别义自性,依义分别名自性,依名分别名自性,依义分别义自性,依二分别二自性,概括了众生现行妄心的活动。5中边分别论6以虚妄分别作用为主体的实际存在,同时又继承了中观的遮拔精神,不立识体作为分别的现行所依。在无著,由于唯识中道的建立,乃变依他为现行诸法,如5摄大乘论6云:/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0,这里的/诸法0和/识0都是指实际存在的识体(藏识和转识)。世亲5唯识三十颂6所说的/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0,与此意思基本相同。现行诸识体由第八识生故,属依他起,是实际的存有物。后来的论师们围绕识体的性质,产生了许多争论,唯识学便分成有相唯识与无相唯识两大系。以陈那)))护法)))法称)))宝称为传承的有相唯识一系,以识的行相为依他起,认为识的作用与内容是相同的。作为分别所依的识体(所量)是诸识相分,现量所得故,为真实的存在物。但在现量上起分别(即识的判断作用,属比量),执有实我实法,则属遍计的妄执。故圣智但遣执著(识的分别),不遣现量。而安慧)))法胜)))宝藏寂一系的无相唯识,认为识行相(相分、见分)是遍计所执,因此只承认无相的自体分(即自证分)为实有的识体。有漏心识由分别熏习力故,依识体妄执有相见二分,就是遍计所执自性。是故圣智当是无相之知。很显然,有相唯识有将世亲的唯识学转化成认识论的倾向,而无相唯识则可能更多地继承了5瑜伽师地论6和5中边分别论6的思想。

分别作为识的转化,也是存在境界的转化,在这一点上,唯识学与般若学是一致的。但由于唯识学实相理论的唯识中道思想是对/般若性空0精神的改造,导致识转变的内涵与般若的/空0/有0转化有很大的差别,前者立足于本体论,而后者则基本上属于认识论。

就种子层面而言,识转变也指阿赖耶识自身的相续流转。唯识学所建立的种子学说,可能受自然界中谷种、稻种能发芽产生新的谷和稻的启发。识转变说经过部派佛学的长期酝酿,发展出经部的/相续转变差别0的概念,如5俱舍论6曰:/异熟果由相续转变差别而生0。到世亲的唯识学,由于以唯识中道作为其本体论立场,使大乘瑜伽行派可以接受经部说并将其赋予唯识性的解释。唯识学中关于种子识流转的叙述很多,5摄大乘论6引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明。0等等,都是阐述种识的相续流转和趣向的。

在识转变结构当中,阿赖耶识与转识之间的种现因果相生的层面,处于核心的地位,从这一意义上说,唯识学的赖耶缘起论是一种/有0论。现行识的转变(分别)是以种子为因缘而生的果,同时又熏习种识。此外,种子识的流转相续、生长还灭,都是与种现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不开的,因此识转变学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总之,以世亲、护法学说为代表的唯识学缘起说,将识转变的内容建构到赖耶缘起的框架之内,使缘起学说具有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内容和结构,唯识学所建构的这一理论体系,是以唯识学对般若性空精神的创造性改造为前提而得以完成的。

责任编辑:张利明

35唯识学缘起思想刍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