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Vacuolin-1_溶酶体胞吐作用抑制剂_351986-85-1_Apexbio

Vacuolin-1_溶酶体胞吐作用抑制剂_351986-85-1_Apexbio

Vacuolin-1_溶酶体胞吐作用抑制剂_351986-85-1_Apexbio
Vacuolin-1_溶酶体胞吐作用抑制剂_351986-85-1_Apexbio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doc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教学 设计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与第一节内容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认知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科学思维,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1)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

蛋白。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科学思维) (2)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出发,理解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胞吞与胞吐方式进出细胞, 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结合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某些疾病的成因,宣扬健康生活。(生命观念、社会 责任) 四、教学重点 (1)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 2,4,6 。 (2)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区别。 (3)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五、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的条件及特点。 六、教学方法 本课时主要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演示讨论法。 七、教学媒体

胞吞胞吐

蛋白质所有的分泌蛋白都是胞吐出细胞的白细胞吞噬病毒时是胞吞 1百合花粉管中的胞吞/胞吐 胞吞胞吐作用在维持花粉管极性生长模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透射电镜下, 正常生长的花粉管顶端一般具有锥形分布的密集小泡[ 9, 10]. 这些小泡常被认为是分泌小泡, 因而花粉管顶端被认为是胞吐作用的主要场所[ 8]. 但FM4- 64 活体标记结果表明花粉管顶端聚集的小泡可能主要是胞吞小泡,花粉管最顶端是发生胞吞作用的主要场所[ 11- 13]. 而M oscatelli 等[ 14]根据纳米金颗粒标记结果认为烟草花粉管中胞吞作用发生在花粉管的顶端和亚顶端.本实验中,利用FM 4-64 发现荧光染料主要通过花粉管最顶端进入花粉管, 因此赞同花粉管顶端锥形分布的小泡主要是胞吞小泡,而花粉管最顶端是花粉管中发生胞吞作用的主要场所 花粉管中分泌小泡与细胞质膜定点融合为花粉管生长提供细胞壁前体物质和细胞质膜, 在花粉管极性生长模式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8]. Lee 等[ 15]利用GFP 标记通过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膜的类受体蛋白( receptor-like kinase, RLK), 发现RLK 主要分布于花粉管顶端, 因此他们认为胞吐作用发生在花粉管顶端.但是Zonia等[ 13]利用FM1-43 和FM4-64 分别标记烟草( N icotiana tabacum ) 花粉管中的分泌小泡和内吞小泡, 认为花粉管中胞吞和胞吐作用分别发生在花粉管的顶端和亚顶端.但是Parton等[ 1 1]发现通过内吞作用进入花粉管的FM 染料最后聚集于液泡膜, 而利用显微注射法注入花粉管内的FM 4-64 也不能标记出花粉管顶端聚集分布的分泌小泡,说明FM 类染料并不能很好地标记来自内膜系统的分泌小泡. 再者花粉管中的分泌小泡的直径已经超出一般共聚焦的分辨极限, 再加上胞吐作用是一个非常迅速的过程,只有几个毫秒,甚至更快[ 8 ]. 在共聚焦显微镜下看到的历时20~ 30 s 方才完成与细胞质膜融合的荧光颗粒[ 13]是否是单个分泌小泡仍有待进一步验证.通常认为,花粉管极性生长是分泌小泡定向运输、定点融合的结果,而花粉管中发生向外突出的区域也就是发生胞吐的场所[ 8]. 本实验中, 利用Zeiss5 Live 快速共聚焦获得高时空分辨率的花粉管纵向切面图片.后续的分析表明,快速脉冲生长期的花粉管中,其最顶端部分最早向前延伸, 亚顶端部分次之;而在花粉管缓慢速生长期, 整个花粉管的顶管,包括最顶端和亚顶端, 缓慢向前延伸.这些结果表明整个花粉管的顶部都可能发生胞吐作用, 但以其最顶端发生的最为频繁. 本实验中,酯化果胶免疫荧光定位实验表明酯化果胶主要聚集于花粉管最顶端,其含量从花粉管最顶端往基部急剧减少, 因而从另一个侧面证实花粉管中胞吐作用主要发生在花粉管的顶端5~ 10 Lm 范围内. 2已有研究资料表明,秋水仙素处理3~7 d,坐骨神经少数神经纤维可发生Waller 变性,但神经仍保持有电兴奋和递质释放能力。显然,此时肌肉胞吞增加,轴浆运输阻断就成为一主要影响因素。肉毒杆菌毒素中毒,只是神经末梢丧失冲动传递能力, 不发生神经变性改变,轴浆运输不受影响。肌肉胞吞也不出现明显增加[ 4], 这一事实也支持上述观点。外源性脑提取液含神经营养性活性物质, 显著抑制了秋水仙素处理的肌肉胞纳增加。这一结果提示, 在生理情况下, 神经通过轴浆运输向肌肉提供神经营养性物质是维持肌肉胞吞稳态所必需。胞吞对细胞具有多种重要能[ 5-7]: 营养物的摄入和降解,细胞因子及抗体的内化,信号转导的启动与调控,基因表达的调节, 衰老细胞的功能恢复等等。胞吞参与细胞的应激反应, 胞吞活动增强是细胞应激反应的组成部分,神经鞘内注射秋水仙素或去神经, 肌肉处于高度应激状态, 诱导细胞MAPK p38信号转导途径活化, 进而导致胞吞活动增强, 应激与胞吞之间存在串话(cross-talk)[ 8]。去神经肌肉胞吞增强伴随有肌肉变性萎缩, 传统观点认为这是由于胞吞增强触发溶酶体活化的结果[ 2]。但组织学研究表明,去神经肌萎缩是源于神经变性所致的异溶作用(heterolysis)。神经断离的残端及末梢终板变性,神经溶酶体水解酶溢漏入肌纤维导致肌萎缩[ 9]。事实上,肌萎缩首先发生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终板变性在前,肌纤维变性萎缩在后,只要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doc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与第一节内容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认知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科学思维,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1)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

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 蛋白。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科学思维) (2)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出发,理解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胞吞与胞吐方式进出细胞, 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结合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某些疾病的成因,宣扬健康生活。(生命观念、社会 责任) 四、教学重点 (1)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 2,4,6 。 (2)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区别。 (3)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五、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的条件及特点。 六、教学方法 本课时主要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演示讨论法。 七、教学媒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来辅助教学,既可以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又可以解决知识量大、时间较紧的问题。 八、教学过程

渗透作用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1. 渗透作用过程。 2. 红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因。 3.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原因。 4. 渗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5. 细胞“胞吞”、“胞吐”的过程。 二. 教学重、难点: 渗透作用过程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渗透作用过程 1. 扩散 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如:把一些糖放入一杯水中,不需搅拌,几小时后,整杯水都会变甜,这是糖分子在水中不断运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的结果,扩散的结果是使该分子分布均匀,达到动态平衡。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为了得到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排出各种代谢废物,细胞不断的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质膜是一层选择透性膜,是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所以在细胞中,也有着扩散现象。 2. 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1)具有一层半透膜 2)半透膜两侧溶液要有浓度差 (2)渗透作用方向: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3)半透膜:一些物质可以通过,另一些物质不可以通过的多孔性的薄膜。例如,水分子可以通过玻璃纸,蔗糖分子则不能,当然不同的半透膜孔径不一样,可通过的物质也不同。常见的半透膜有膀胱膜、玻璃纸、鱼鳔、卵壳膜等。通常是将半透膜制成袋状,叫做透析袋。 思考: (1)漏斗的液面为什么上升?最后漏斗中的水分子与烧杯中的水分子还运

动吗?速率如何? (由于单位体积烧杯中的水分子数多于单位体积漏斗中的水分子数,因此,通过选择透性膜,进入漏斗中的水多于进入烧杯中的水,所以漏斗液面上升,最后达到动态平衡。) (2)烧杯中有蔗糖分子吗?为什么? (烧杯中没有蔗糖分子,因为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选择透性膜。) 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而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作用。 水分子从数量较多的一侧扩散到数量较少的一侧。在溶液中,水分子作为溶剂,水分子的扩散方向应该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扩散到浓度高的一侧。 知识点2:细胞吸水与失水 1. 红细胞胀破、皱缩实验: 红细胞置于溶液中: (1)红细胞内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红细胞吸水胀破。 (2)红细胞内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红细胞失水皱缩。 (3)红细胞内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红细胞不变,保持动态平衡。 思考: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取决于红细胞内溶液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 2.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原因: (1)成熟植物细胞的特点:有大液泡;原生质层伸缩性强,细胞壁几乎不伸缩。 (2)成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的实验:

高中生物: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练习

高中生物: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练习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哪组物质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就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C ) A.甘油、脂肪酸、苯、K+ B.葡萄糖、K+、氨基酸 C.甘油、乙醇、维生素A D.胆固醇、氨基酸、Na+ 解析:K+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A项错误;葡萄糖、K+、氨基酸通过细胞膜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B项错误;甘油、乙醇、维生素A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C项正确;氨基酸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Na+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D项错误。 2.分析以下资料回答问题:①K+和Na+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②缬氨霉素是一种脂溶性抗生素;③在人工膜上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可以透过人工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 B.缬氨霉素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C.本试验在于研究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K+透过人工膜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解析:K+和Na+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在人工膜上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可以透过人工膜,Na+却不能通过,这说明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载体蛋白与离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但在题干信息中,我们不能判断K+透过人工膜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因为并没有向人工膜供应能量,因此我们只能得出结论,在本题中,K+透过人工膜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3.下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对该图的正确理解是( D )

A.Ⅰ和Ⅱ分别表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B.Ⅰ和Ⅱ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 C.葡萄糖、性激素是以Ⅱ方式进入细胞的 D.二氧化碳、氧气是以Ⅰ方式进入细胞的 解析:Ⅰ方式进入细胞不需要载体协助,也不消耗能量,属于自由扩散;Ⅱ方式进入细胞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二氧化碳、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进入红细胞除外),性激素是脂溶性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4.关于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 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 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及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植物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中既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又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由于细胞膜上不同离子的载体数目不同,故细胞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不相同,A错误;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导致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降低,B 错误;只有活细胞才能进行细胞呼吸产生ATP,且只有活细胞的细胞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能发生在活细胞中,C正确;叶肉细胞能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D错误。 5.细胞吸收物质的方式之一是胞吞,具体过程是:当物质吸附在细胞膜上时,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囊泡在移动的过程中在细胞内溶解消失,把物质留在细胞质内,或囊泡一直移动将物质交给液泡,以下对胞吞的理解正确的是( D ) A.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B.这个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胞饮胞吐胞吐的区别

胞饮胞吐胞吐的区别 胞饮:也叫吞饮,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以摄入液体的方式摄取可溶性抗原异物的过程。吞入的方法是细胞膜向内褶入,形成细长的管,管内充满外界液体。管从末端断开而成游离的含有液体的小泡。这种吞入液体的过程称为胞饮作用(pinocytosis)。 胞吞:也叫吞食,细胞以浆膜凹入的形式从环境摄取大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受体介导的胞吞和胞饮。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 胞吐:胞吐(exocytosis)与胞吞相反,又称局浆分泌,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结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做胞吐。 内吞:内吞是指通过细胞质膜内陷形成囊泡,将外界物质裹进并输入细胞的过程,是细胞质膜运送物质的一种方式。按输入物的大小、物质状态以及特异性程度等,一般将内吞分为吞噬、胞饮以及受体中介内吞等3种。 外排:外排(exocytosis)是细胞排出大分子及颗粒物质的过程。外排现象见于细胞分泌(酶、抗体、粘液等)、溶酶体排出残留物、以及大分子在细胞间转移时由细胞释放的过程。包含着各种物质的小囊泡如分泌泡、溶酶体等,由细胞内部逐渐移到细胞表面,囊泡的膜与细胞质膜融合,随之将内含物排出胞外。内吞与外排均是耗能过程,需要提供ATP。如果氧化磷酸化受到抑制,内吞与外排会被遏止。 胞饮和胞吞均属于内吞;胞吐属于外排。 液相内吞和吸附内吞本人理解为:液相内吞即是胞饮,吸附内吞即是胞吞。 学识有限,仅此解答。望得到高人确证。

原生动物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的观察

原生动物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的观察 1实验目的 1)了解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的过程 2)了解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原理与观察 2实验原理 质膜能向细胞内形成凹陷,吞食外围的液体或固体的小颗粒为胞吞作用。吞食液体的过程称为胞饮作用,吞食固体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将细胞内的分泌小泡或其它由膜包被的物质排出细胞外的过程,称为胞吐作用. 草履虫营吞噬营养,有较复杂的消化细胞器。由虫体近前端开始有一条口沟,斜着伸向身体中部,口沟末端的与表膜相连处形成胞口,下面连着漏斗形的胞咽。食物(如细菌、小的生物和腐烂的有机物等)通过口沟处纤毛摆动而进入胞口,在胞咽下端积聚成下泡,被细胞质包裹而胀大,形成食物泡,在固定的路径中流动,与溶酶体融合后进行消化。最后不能消化的残渣由身体后部的胞肛排出虫体外。 利用显微镜观擦草履虫。 3实验材料 草履虫,鸡蛋,水浴锅,吸管,表面皿,烧杯中性红染液Ringer液等 4实验内容及方法 (1)草履虫的采集 草履虫习性喜光,一般生活在湖泊、坑塘里。在腐殖质丰富的场所及干草浸出液中繁殖尤为旺盛,生活适宜温度为22~28℃。采集草履虫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用玻璃瓶或试管从水流滞缓、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河沟处取一些水样,对着阳光,见瓶(或管)内有白色小点在水中游动,可能即是草履虫,带回镜检确证之后即可作为种源;二是取隔年的新鲜稻草,切取近根部浸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缸内。由于草履虫在水稻田干涸时往往以包囊形式附着在稻草根部,因此经一段时间培养之后,除去培养缸液面呈灰白色的细菌菌落薄膜,可见上层培养液中有许多白色小点在游动,这可能就是草履虫,吸少许在显微镜下镜检,确证后可作为种源。 (2)草履虫的培养 1)蛋黄培养液的制备;加2g蛋黄加水1000ml煮熟后冷却 2)将采集的草履虫添加于培养液中 3)培养几个小时候后观察 (3)草履虫食物泡的观察 1)取培养液于玻片上,加入1/3000中性红染液10min 2)吸取染液,滴家Ringer液,盖上拨片观察食物泡的形态 3)高倍镜下观察 4)取一块玻片进行比较不染色进行观察。注意观察胞口与胞肛处。

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_主动运输和 胞吞胞吐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与第一节内容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 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 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 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 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 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 蛋白。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科学思维) (2)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出发,理解物质通过主动运输、 胞吞与胞吐方式进出细胞, 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结合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某些疾病的成因,宣扬健 康生活。(生命观念、社会 责任) 四、教学重点

(1)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 。 (2)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区别。 (3)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五、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的条件及特点。 六、教学方法 本课时主要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演示讨论法。 七、教学媒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来辅助教学,既可以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又可以解决知识量大、时间较紧的问题。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提问: 1、细胞的边界是什么? 2、细胞膜主要功能是什么? 3、介绍过的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哪些? 提出问题:除此之外,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还有什么? 回答: 1、细胞膜。

4.2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教学设计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 抚宁一中李雪 一、教材分析 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与第一节内容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认知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科学思维,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1)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科学思维) (2)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点出发,理解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胞吞与胞吐方式进出细胞,以维特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结合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明某些疾病的成因,宣扬健康生活(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四、教学重点 (1)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主动运输 (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五、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的特点 (2)跨膜运输方式与细胞膜结构的关系 六、教学流程

出示资料一 人体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碘浓度比血液中的高20~25倍。 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思考: 1.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过程是被动运输吗? 2.这种运输方式是特例还是具有普遍性? 出示资料二,分析红细胞对这几种离子是吸收还是排出。说明这种逆浓度运输具有普遍性。 3.联想逆水行舟的情形,以上各离子的运输是否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布置活动一】出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钠、钾、葡萄糖的转运过程,请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以下问题。 1、图中细胞吸收葡萄糖和运出葡

卵子皮层在受精中的作用

卵子皮层在受精中的作用 关于卵子皮层的概念,人们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指卵子质膜下的一簿层细胞质,厚度不到6μm,主要成分为皮层颗粒、色素颗粒以及肌动蛋白等,它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其下的细胞质不同;另一种意见认为还应将质膜──细胞外被复合体包括在内。本文采纳后一种意见。 (一)皮层在受精时的动态变化 向海胆卵细胞质中注入一个微小的铁粒,并在已知强度的磁场内停留一定的时间,通过测铁粒子的移动速率可以测出皮层硬度。实验结果表明,铁粒子在细胞质中央区域比在皮层中运动快,说明皮层处在一种凝胶状态,皮层的这种坚固性维持了卵的形状。此外用干涉显微镜测定海胆卵不同区域的折射率,发现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皮层折射率都比皮层下细胞质要高。受精前皮层硬度较小,受精后迅速上升,达最大值后开始下降,直至恢复到受精前的水平。研究表明,这种现象与受精后皮层内细胞骨架的生长变化有关,构成细胞骨架的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辅肌动蛋白等参与了皮层的动态变化。 (二)皮层在受精时的形态变化 未受精的海胆卵表面分布有排列规则的微绒毛,它的数量、形状、分布方式和大小有种的特异性。当海胆精子通过卵黄膜后,其顶体突起与卵质膜微绒毛接触,接触点附近约有15个微绒毛围绕精子以每分钟2.6μm的速度伸长,将精子头部包围,形成高6.7μm,宽2μm的受精锥。受精锥逐渐吞并精子的头部、中段和尾部,并于受精后10min左右消失。受精卵微绒毛的伸长和受精锥的形成与卵子皮层中肌动蛋白形成成束的微丝密切相关。受精锥是卵表面暂时的突起物,几乎全部由肌动蛋白丝组成,肌动蛋白丝的分布方向与受精锥长轴平行,也就是与微绒毛长轴平行。卵子通过皮层肌动蛋白的收缩将精子头部拖入卵内进而完成受精。如果用细胞松弛素B(一种微丝解聚剂)处理卵子,则可以阻止微绒毛的伸长,从而抑制受精锥的形成。如在受精后1min加入细胞松弛素B,则精子就停留在皮层中,不能做180°转动,致使雌雄原核不能融合。这表明卵子皮层中微丝结构的完整性对于受精锥的形成和精子进入卵内是必需的。 许多动物的卵皮层中有很多小而圆的由膜围成的细胞器,称为皮层颗粒,这是在卵子发生过程中由高尔基体形成的,在卵子成熟过程中,它们迁移到卵的质膜下面。不同动物卵子皮层颗粒的层数、大小和内部结构不尽相同,如紫球海胆皮层颗粒只有一层,而同属棘皮动物的海蛇尾则多达5~6层。受精或者人工激动可以使皮层颗粒膜与质膜发生融合,导致胞吐作用发生,这种现象称为皮层反应。紫球海胆的皮层反应开始于受精后20~25s,从精子与卵子质膜的接触点开始向四周扩散直至波及整个卵,持续时间约为20~25s。实验证明,皮层反应必须有Ca2+的参与,Ca2+的作用也可被Sr2+和Ba2+代替,但Mg2+无效,这一点可以在分离的皮层颗粒中加入不同的二价阳离子视其是否迅即发生胞吐作用来证实。此外,用发光蛋白可检测到在皮层颗粒发生胞吐作用时Ca2+明显增多。离子载体A23187可使无Ca2+海水中的卵子发生皮层反应,如用螯合剂EDTA则可以阻止皮层反应的发生。Ca2+在卵内的储存部位现已得到证实,它存在于质膜和内质网、皮层颗粒等细胞器的膜上。目前已证实至少有下列几种酶存在于皮层颗粒:一是精子受体水解酶,它破坏卵黄膜上的精子受体,使精子无法识别,以阻止多余精子进入卵内;二是卵黄膜分层酶,它的作用是水解卵黄膜和质膜之间的键,使两者分离、卵黄膜举起从而形成受精膜。当然,卵黄膜的举起也与皮层颗粒释放到卵周隙中的硫酸粘多糖有关,由于粘多糖的水合作用,促使了卵黄膜举起,以达到阻止多精受精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