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地构造复习要点

大地构造复习要点

大地构造复习要点
大地构造复习要点

*地壳分为克拉通(稳定区)和正地槽(活动区)

克拉通:克拉通分为高克拉通(大陆地壳)和低克拉通(大洋地壳)

1.地盾: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的部分,长期相对上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缺失或局部边缘有很薄的沉积盖层。

2.地台(或台坪):地壳长期或某些时期相对稳定下降,在前寒武纪基底之上,往往发育1-3公里沉积盖层,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

克拉通:地壳上已经达到稳定并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至少古生代以来)已很少变形的部分。在板块构造理论里,可以理解为近似刚性的大陆板块部分,是相对稳定的大陆块体,底部为大陆地壳。

正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

优地槽:离高克拉通远,有蛇绿岩及火山物质。

冒地槽:离高克拉通近,无蛇绿岩,缺乏火山物质。

地台的基本特征

1.形态特征

呈椭圆形或等轴形,可达数百至数千km。

2.地貌特征

地势平坦,起伏不大,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仅边缘和局部有较高的山脉。

3.盖层地质特征

(1)沉积简单;

(2)构造简单;

(3)岩浆活动微弱;

(4)岩层一般无区域变质现象;

(5)铁、磷、铝、煤、石油、膏盐等外生矿产。

地槽小结:

沉积作用:陆屑、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等,优地槽具蛇绿岩建造,厚度巨大。

岩浆作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十分发育。

构造作用:褶皱、断裂、片理、劈理等十分发育。

地槽褶皱区:位于两个大陆地台区之间或大陆边缘,具强烈活动的地区。包括不同时期发育的、在空间上连成统一整体的若干地槽-褶皱系及其间的中间地块所组成。

地槽-褶皱系:是地槽褶皱区中相对强烈活动的地带,内部差异活动显著,构造、岩浆活动都很强烈,后期褶皱变质,并上升成为造山带。

造山作用:

在挤压性构造体制之下,板块边缘或板块内部发生的所有地质过程的总和,包括断裂、褶皱、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总的效果是形成线形的加厚的地壳(岩石圈)。

造山带:

由造山作用形成的地质体,通常出露地表,呈现山脉的形态。造山带是地壳上的一种带状的构造单元,它以具备强烈的构造变形(线形褶皱和逆冲断层)为特征,而这些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侧向挤压作用的产物。

成山作用:

造成明显正地形的地质过程,可以是造山带的隆起成山,也可以是断裂作用造成的基本未变形的地质体的过程。

地槽:

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强烈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长条带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被动大陆边缘的主要地貌单元有: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地槽的基本特征

1.形态特征

一般呈狭长带状,具方向性,长达数百至数千公里,宽仅数十至数百公里。如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地槽等。地台却不具此特征。

2.地貌特征

常为宏伟的长条山脉,地形切割较强。如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地槽等。地台却不具此特征

3.地质特征

(1)沉积作用:以海相为主,如碳酸盐、复理石建造等,厚度巨大。优地槽具蛇绿岩建造。

(2)构造作用:褶皱、断裂、片理、劈理等十分发育。

(3)岩浆作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

(4)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十分发育。

(5)矿产作用:以内生矿产为主。早期:基性岩浆活动的黄铁矿型铜多金属矿床和铁、铂等。中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铜、钼、钨矿床。晚期:浅成岩浆活动有关的稀有金属和多金属矿床。

**浅海带的沉积作用有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作用及生物沉积作用。

复理石建造:多次重复的韵律性层理(复理石韵律),每一韵律包括砂岩到泥质岩或灰质岩的韵律层序(鲍马序列),总厚达数千米至万米。主要为砂岩和泥岩,海相浊流沉积。

细碧岩:

在水的参与下形成的变质基性火山岩,或是变了质的玄武岩。

角斑岩:

一种中性海底喷发岩,呈致密角岩状,大多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是钠长石或钠长石-更长石。

硬砂岩建造:

硬砂岩,也称杂砂岩,是一种暗色坚硬的岩石,主要由各种棱角状岩屑(包括基性喷发岩、浅变质岩、砂质页岩和凝灰岩等)以及石英和长石碎屑组成,常含粘土杂基(15~40%)。

硬砂岩主要是海相的,代表造山带的产物,在稳定的克拉通地区通常没有硬砂岩。

磨拉石建造:

以砾岩为主要成分的陆相粗碎屑岩,反映近源、快速堆积,一般位于造山带前缘。

**地槽从开始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称为地槽构造旋迴或地槽旋迴。

**地壳在一个构造旋迴或一定发展阶段中,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形成的地质综合体,称为一个构造层。

**划分构造层的依据是:区域性不整合或假整合、大型沉积旋迴、沉积建造类型、沉积岩相、变质程度、地层的含矿性和构造格局的变化等。

地槽发展的基本模式

第一阶段(下降),第二阶段(上升),第三阶段,地槽发展结束。

第一阶段:下降阶段,地槽总体差异性下降。

下降的初期:地向斜被淹没,接受地背斜的陆源碎屑物的沉积。地向斜中堆积了厚度较大的下部陆屑建造(包括硬砂岩和板岩等),局部有少量火山喷发。

下降中期:地向斜中出现基性为主的火山喷发(枕状玄武岩)和基性-超基性岩(席状辉绿岩)的侵入。

下降晚期:岩浆作用;海水淹没全区,形成以碳酸盐建造为主的沉积建造。

第二阶段:上升阶段,构造作用,地槽总体呈差异性上升。

局部发生褶皱,部分地区露出海面,拗陷中出现上部陆屑建造或明显的复理石建造。

有少量中酸性的火山喷发和小型侵入活动。随着地槽全面上升,伴有区域变质作用,伴有大量花岗岩岩基和稍晚的小型侵入体。

第三阶段:地槽发展结束,边缘拗陷,形成磨拉石建造。

**蛇绿岩:是一种特殊的超镁铁质和镁铁质岩组合

由底向上为:

1、超镁铁质杂岩: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通常具有变质组构,多少有蛇纹石化。

2、辉长岩类杂岩:常具有堆晶结构。经常含有堆晶橄榄岩和辉石岩,但较少变形。

3、镁铁质席状岩墙杂岩。

4、镁铁质火山杂岩,通常呈枕状。

5、伴生岩石包括:a.上覆沉积岩系:硅质岩、薄层页岩和少量灰岩;b.与纯橄榄岩伴生的豆荚状铬铁矿;c.钠质长英质岩浆岩。

深断裂:

深断裂是切割深度大、空间延伸远、具发育长期性和继承性的巨大破裂带。切割深度达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可切穿硅铝层,达到硅镁层,甚至可达上地幔,长度可达数百公里至数千公里。深断裂对沉积作用、褶皱作用、岩浆活动和矿产的形成都有明显的控制。

深断裂的鉴别标志

1.沉积标志

相邻两地区的地层发育、岩相及厚度发生明显变化。

2.岩浆活动标志

深断裂是岩浆活动的通道。

3.构造标志

出现显著的片理化带、劈理化带和动力变质带,沿着狭窄地带,构造线方向突然改变

4.地球物理标志

重力梯度带、地震带、地热带。

5.地貌标志

线状地堑、河谷、河流、湖泊、洼地等呈线状分布等。不同地貌单元的突然变化等。

深断裂在地壳构造发展中的作用

1、深断裂决定着地球面貌总的轮廓。

2、深断裂控制着地球表层构造的发育。

3、深断裂控制了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变质作用以及岩浆活动和内生矿产等。

龙门山断裂带

安县-灌县断裂;映秀-北川断裂;汶川-茂汶断裂

深断裂按深度和特征分类

1.超岩石圈断裂

规模最大的一级深断裂,一般构成活动大陆边缘与大洋之间的分界。

2.岩石圈断裂

一般可构成岩石圈一级构造单元-活动带与稳定区的分界线,例如地槽与地台之间的界线。

3.硅镁层断裂

沿这类断裂可出现基性岩带,常控制着活动带和稳定区中次一级构造单位-大型隆起和大型拗陷等的界线,控制着岩浆和成矿的分带性。

4.硅铝层断裂

沿这类断裂可出现酸性岩及碱性岩带以及矿脉,常构成活动带和稳定区中三级构造单元的界线,一般控制沉积相带的分布。

按力学性质和位移分类

1.张性深断裂(深正断裂)

2.压性深断裂(深逆断裂)

3.剪性深断裂(深平移断裂)

4.层间滑动断裂

**大陆是由较轻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但是,硅镁层是刚性的。

霍姆斯(1928)提出地幔对流

赫斯与迪兹提出海底扩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法国的勒皮雄(X. Le Pichon)、摩根(W. J. Morgan)、麦肯齐(D. P. Mckenzie)等人共同提出板块理论,认为地球的刚性岩石圈被分裂成若干巨大的板块(plate),在软弱的软流圈之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并在各个板块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大陆漂移的证据

一.大陆拼合

二.古生物和古气候

三.平移断层

四.古地磁

在外磁场作用下,物质获得磁性,当外磁场去掉或改变之后,又保持不变的磁性称为剩余磁性。

海底扩张说的证据

1、海底地形

2、海底年龄

3、海底磁异常条带

4、转换断层

5、地热、重力等证据

深海沉积物为一些含有放射虫(硅质)和有孔虫的软泥,大洋盆地或岛屿周围有碎屑、浊流沉积物。深海沉积物从洋脊向两侧从无到有,沉积层序由少到多,厚度逐渐增厚,似向洋脊渐进超覆。

**海底年龄-以洋脊为轴,两边对称;轴部最新,愈向外愈老,最老为侏罗纪

转换断层: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威尔逊(1965)命名。转换断层与平移动层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海底扩张说的的基本内容

1.全球规模的洋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

洋脊以每年1-20CM,平均8CM。海底的扩张速率为每年几个CM,即地壳水平运动速率为每年几个CM。它的垂直运动速率为每年几个MM。

**洋底2-3亿年更新一次,比陆壳年青

2.海沟带又称消减带。

洋壳的生长与消亡共存。互相补偿。

3.海底扩张起因于地幔对流。

4.大陆水平运动的可能:

海底扩张学说:据海底资料,大陆在地幔对流作用下,在软流圈上“被动”漂移。

大陆漂移学说:海岸地质、古气候资料,大陆硅铝层在潮汐力作用下,在硅镁层上“主动”漂移。

海底扩张学说与大陆漂移学说结合,促进了板块构造的形成与发展。

海底扩张

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处上升涌出,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开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当洋底扩张到达海沟处,向下俯冲,重新回到地幔中。

板块划分的依据

1、洋中脊;

2、海沟;

3、转换断层;

4、缝合带

热点

许多热点表现为活火山,热流高,如夏威夷、黄石公园;

大多数海洋热点具有中等高的重力,反映了热点中心地貌上升;

有些火山离开海洋热点(大陆上也见岩浆作用的变形离开热点)一定距离,这些地区称为热点痕迹

大多数热点相对于海平面为正地形;

热点岩浆成分为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

板块的三种边界类型

a、离散边缘

被动型大陆边缘:以大西洋两岸为代表,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组成。陆壳与大洋盆地之间没有海沟相隔,缺乏火山与地震活动。

b、汇聚边缘

主动大陆边缘:

西太平洋型(边缘海—岛弧—海沟型)

以太平洋西缘为代表,由岛弧—大陆架—大陆坡组成。在岛弧向大洋一侧的大陆架、大陆坡很窄,或者没有,直接发育有深海沟。在岛弧向大陆一侧,常常发育有宽广的大陆架。

c、转换边缘

**裂谷形成的初期,采用三叉裂谷形式。两支形成海洋,另一支发育停止或缓慢,如红海裂谷的南支。

**陆间裂谷:红海

混杂堆积:

亦称混杂岩。不同地点、不同成因、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岩石或沉积物,经过破碎作用和混杂作用形成的复杂混合体。

特点:

(1)组成包括外来岩块、原地岩块和基质三部分,基质内包括原地和外来的岩屑或岩块。(2)剪切变形发育,常有石香肠、菱形石香肠和楔形构造。可作为构造地层单位表示于地质图上。

(3)岩块大小不一、形状不一,甚为悬殊。几CM-几KM,可构成整个一条山脉。

(4)叠瓦构造。

据基质和外来岩块的差异,可分为:

(1)蛇绿混杂堆积:基质主要为蛇绿岩,混杂有灰岩及其它外来岩块。

(2)沉积混杂蛇绿堆积:基质为泥沙质或复理石、类复理石,具有连续层理;外来岩块为蛇绿岩(或缺少)和其它沉积岩碎块。

两种混杂堆积可缺可不缺。二者同时出现,指示板块倾斜方向,由蛇绿岩向沉积混杂方向倾斜。

增生楔

为俯冲的大洋板块从海沟下潜时被上盘板块刮削下来的沉积盖层和洋壳碎片,连同原地深海沉积物堆积到海沟的向陆侧而成。深海钙质、硅质沉积物和洋壳基岩物质的混杂岩体

陆内变形:发生在大陆内部,而非目前板块边界的构造变形,例如发育在地台、克拉通、大陆板块内部,而不是发育在大洋中脊、岛弧、转换断层或现今的地缝合带附近。也有人认为,碰撞后发生在陆地内的变形统称为陆内变形。

板内变形:发生在同一板块内部的变形。

陆内变形型式

1、张性变形

陆内伸展盆地

a、大陆裂谷

b、裂陷槽

c、大陆内坳陷盆地

伸展造山带

1-2、拆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

2、压性变形

周缘前陆盆地(与大陆碰撞带或洋壳俯冲相关的长形或弧形的极不对称的盆地类型。)陆内造山作用

侏罗山式薄皮构造-顺层剪切

3、扭性变形、压扭性及张扭性变形

?陆内走滑断裂

拆离断层、剥离断层:

变质结晶基底与上覆变质程度轻微的沉积盖层之间的大型低角度正断层。上盘块体发育铲状或多米诺骨牌状的正断层,向下合并于拆离断层。

变质核杂岩:

近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由强烈变质变形的岩石以及侵入其中的岩体所组成的孤立隆起,其上面要么覆盖变形变质弱的岩石,或覆盖以被拆离开的、经过远距离运移的盖层岩石。

弧后前陆盆地

与洋壳岩石圈府冲有关位于岩浆弧之后的一种类型,如安底斯、落基山盆地。超覆在克拉通岩石圈(结晶基底)之上,且与构造活动带的地壳缩短有关。

走滑盆地:

沿着大型走滑构造带分布、由走滑作用形成的盆地统称为走滑盆地。

目前常用的绝对年代的测年方法

? 1. U-Pb法几万年至几十亿年

? 2. K-Ar法几万年至十几亿年

? 3. 40Ar-39Ar法几万年至十几亿年

? 4. 14C法300年-5万年

? 5.光释光/热释光法20-30万年以来

? 6.电子自旋共振法

?7.宇宙成因核素法

?8.裂变径迹法几十万年至几亿年

?9. (U-Th)/He法

***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双向俯冲消减,在漂移的大陆边缘形成多岛弧盆系构造系统。早古生代的秦祁昆多岛弧盆系、晚古生代羌塘-三江多岛弧盆系隶属于泛华夏大陆西部边缘。中生代西藏多岛弧盆系(冈底斯为主体)隶属于印度大陆边缘。它们的形成演化过程均很相似于新生代的东南亚多岛弧盆系构造系统。

燕山运动

为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中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

燕山期

不仅存在强烈的挤压作用,而且存在强烈的伸展作用。

中国东部古生代-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小结

1、经历了多期次近于南北向的碰撞事件,例如晚古生代的西拉木伦河缝合带、三叠纪印支期的秦岭-大别碰撞事件。特提斯构造域。

2、燕山期发生广泛的中-酸性岩浆活动。

3、白垩纪中晚期全区出现伸展变形。整体从挤压转换为伸展。发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

4、以秦岭-大别为轴线,华南与华北的中新生代地质演化可能具有相似性,即可以进行对比。

5、可能受到青藏高原构造域的影响。

大地构造(精)

名词解释 I,大地构造学:研究岩石圈的的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3,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岩石为塑性层,地震波速的低速带。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波速通过后增大的断面。 5,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性波。 6,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7,TTG岩:英云闪长岩一奥长花岗岩一花岗岩岩类的麻粒岩为主,构成古大陆和现代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 8,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 9,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 10,地槽:地壳中长期强烈沉降并被沉积物充填的槽状凹陷带。 II,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行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12,复理石沉积组合:形成于大陆边缘,大陆坡麓,由浊积岩,深积岩,泥岩有规律交互组成的海相沉积组合。 13,磨拉石沉积组合:板块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砂砾岩组成的岩石成熟度低,相变急剧的陆相沉积组合。 14,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壳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15,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16,冒地槽:靠近大陆一侧,通常没有货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的地槽。 17,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作用使地层强烈变形的地壳运动类型。 18,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表现为沉积间断。 19,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表现为岩石的倾斜,褶皱,破裂的地壳运动。20,地槽旋回:从地槽沉降开始,至造山运动变形成褶皱山脉,最后成为稳定的克拉通的完整演化过程。 21,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 22,沉积构造:指在一定的构造背景条件下,当地壳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系。 23,海沟:太平洋边缘平行于岛弧的线性深海巨型凹地。 24,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环绕全球最大的海底山 系。 25,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周边为裂谷,俯冲带和转换断层围限着的岩石圈块 体。 26,大陆漂移:地史时期陆壳由于在其下的洋壳相对软弱,而在地球表面漂移的过程。 27,海底扩张:地幔物质沿洋中脊上升,充填裂谷,产生新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脊两侧扩张的过程。 28,B型俯冲:大洋岩石圈板块在岛弧或山弧外侧的海沟处向大陆岩石圈或另一个大洋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消减作用。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复习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沉积大地构造 1. 2. = 3. - 4. 。 1、地貌上通常为准平原或广阔的陆棚或浅海 2、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微弱34 5. 6. 组合特征。 1. 1 1( 2 3 岩浆喷溢

4 5 2 1: 2 代表古准平原的风化壳 3 4 3 1 2 3 4 2.试举例说明将今论古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以河流作用为例) a) b 其适用范围为比较的对象的物理化学条件相同或相似 3.试述单旋回说、多旋回说和地洼说对地壳演化规律的认识(P14、P18、P30) 1 1 2 3 2 1 回、岩浆旋回和变质旋回。 2 互相转化。 3 1 2 3——动“定”转化递进律 4.试述沉积大地构造理论对固体地球科学的主要贡献 1 2 的结果。

3 5 (1) 萍乡式建造(含煤建造): (2) 建德式建造(火山建造): 中期(激烈期)( (3) 南雄式建造(红岩建造): (4) 丹霞式建造(红岩):形成于地洼发展中晚期(余动期) 物逐渐变细。 (5) (余动期) 二喷发大地构造 1. 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汇聚边界。 2. 块体。 两者 ——缝合 3. 断层。 也称离散边界 4. 弧盆发育齐全。 5. (大陆地壳)由于在其下的大洋地壳的相对软弱,而在地球 表面进行漂移的过程 6.

,充填裂谷,产生新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脊或裂谷两侧扩张的过程 7. ,达到岩石圈之下再转为横向流动,随着温度下降,又转向地球内部的运动过程。 8. 100千米的带有弹性的坚硬岩石。由地壳和上地幔顶 ,一般深度在60400 9. 边界地带,呈弧形排列,弧一般凸向大洋,但也有例外。 (陆侧)与大陆之间的深海盆地,一般是由弧后扩张形成的。 1.试述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海底扩张说、板块说的关系(P63) 性理论。 2. 核心模型: : 3.试述Wilson旋回及其与地槽演化的关系 Wilson 成的基本认识 1)裂形成大陆裂谷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相当于地槽说的陆源碎屑建造) 2)- 3) 4)(大陆边缘为复理石建造) 5) 6)成褶 4 1 2

汽车构造复习要点

汽车构造(吉林大学陈家瑞版)要点 第一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构造 1上止点:活塞顶面离曲轴中心线最远时的止点。 下止点:活塞顶面离曲轴中心线最近时的止点。 2活塞行程:活塞上下两个止点之间的距离。 3气缸工作容积:一个气缸中活塞运动一个行程所扫过的容积。 4发动机排量:一台发动机全部气缸的工作容积。 5压缩比:压缩前气缸中气体的最大容积与压缩后最小容积之比。 6爆燃:气体压力和温度过高,在燃烧室内离点燃中心较远处的末端混合气自燃而造成的不正常燃烧。 7四冲程汽油机经过进气、压缩、燃烧作功、排气四个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期间活塞在上下止点间往复移动了四个行程,曲轴旋转了两圈。 8四冲程发动机在一个工作循环的四个活塞行程中,只有一个行程是作功,另外三个为作功的辅助行程。(工作原理) 9汽油机的一般构造A机体组作用:作为发动机各机构、各系统的装配机体,而其本身的许多部分是其他机构的组成部分。B曲柄连杆机构:将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并输出动力的机构。C配气机构作用:使可燃混合气及时冲入气缸并及时从气缸中排除废气。D供给系统作用:把汽油和空气混合成为成分合适的可燃混合气供入气缸,以供燃烧,并将燃烧生成的废气排出发动机。E点火系统作用:保证按规定时刻点入气缸中被压缩的混合气。F冷却系统作用:把受热部件的热量散到大气中去,以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G润滑系统作用:将润滑油供给作相对运动的零件,以减小他们之间的摩擦阻力,减轻部件的磨损并部分的冷却摩擦部件,清洗摩擦表面。H启动系统使静止的发动机启动并转入自行运转。 10有效转矩:发动机通过飞轮对外输出的平均转矩。 11有效功率:发动机通过飞轮对外输出的功率。 12发动机负荷:发动机驱动从动机械所耗费的功率或有效转矩的大小。 13计算题P43 第二章:曲柄连杆机构 14曲柄连杆机构的功用:把燃气作用在活塞顶上的力矩转变为曲轴的转矩,以向工作机械输出机械能。 15曲柄连杆机构工作条件的特点:高温、高压、高速和化学腐蚀。 16气缸体种类:一般是气缸体、龙门式气缸体、隧道式气缸体。 17发动机的支承:三点支承和四点支承。 18活塞的主要作用:承受气缸中的气体压力,并将此力通过活塞销传给连杆,以推动曲轴旋转。 19活塞在工作中易产生那些变形?为什么?怎样应对这种变形? 有机械变形和热变形; 活塞在侧压力作用下,有使圆形裙部压扁的趋势,同时迫使活塞裙部直径沿销座轴同一方向上增大,且活塞销座附近的金属堆积,受热膨胀量大,使裙部在受热变形时,沿活塞销座轴线方向的直径增量大于其他方向; A设计时使活塞沿销座方向的金属多削去一些,把活塞轴向作为活塞裙部椭

大地构造学题库

大地构造学题库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一 名词解释 1. 地槽与地背斜; 地槽:地壳中长期强烈沉降的巨型狭长沉积盆地。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槽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2. 优地槽与冒地槽; 正地槽:分布于克拉通(高克拉通大陆地区)边缘的地槽,分为优地槽和冒地槽。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冒地槽:紧靠大陆一侧、通常没有或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沉积建造:特定大地构造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相组合; 3. 造山运动与造陆运动; 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作用(造山幕,褶皱幕)-地层强烈变形; 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常表现为沉积间断; 构造运动: 以水平运动为主,表现为岩层的倾斜、褶皱、破裂的地壳运动,包括造山运动、断裂运动、断块运动等,通常表现为地层的不整合接触。 4. 地台与地洼; 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为地槽,上层为水平或缓倾斜岩层)的地壳稳定区; 地盾:只有地槽基底构造层而无地台盖层的地壳稳定区。 5. 大陆克拉通:地槽阶段之后的长期稳定区的统称,包括地台和地盾。 6. 地台的特点:1、地貌上通常为准平原或广阔的陆棚或浅海 2、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微弱 3、地壳运动以造陆运动为主,鲜见不整合 4、沉积厚度薄,分布范围宽,地层稳定 7. 地壳基本构造单元;

地壳基本构造单元:用地壳演化不同阶段出现的主要构造地貌特征所表征的地壳演化阶段及其相应的大地构造属性,比如地槽、地台、地洼。 8. 构造体系:同一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构造的总和。 (地质力学的内容)9.构造区与构造层; 构造层: 构造单元的物质体现,是地壳演化的某一阶段建造和改造的总和。建造包括沉积、岩浆和变质建造,改造指构造运动的频繁、方向和强度以及构造的形态、类型和组合特征。 构造区: 构造单元的具体化,是指处于同一地壳演化阶段且大地构造性质相同或者相似的特定区域,一个构造单元可进一步划分为许多构造区。 (二)思考题 1.试述槽、台、洼的沉积建造特征及其相应构造,沉积环境 (1)地槽型沉积建造及构造沉积环境 1)陆源碎屑建造硬砂岩建造),特点时以粘土质页岩为主,往往含有包含有硬砂岩内的各种砂岩或灰岩夹层;不稳定矿物多;代表了地槽下坳的初始阶段,绝大多数此建造为陆相沉积; 2)碳酸盐建造,海相灰岩,以含泥质且时有沥青质的暗色不纯灰岩为特征,代表地槽进一步坳陷,出现广泛海侵; 3)细碧角斑岩建造,由一套海底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组成,主要为细碧岩,角斑岩,玄武岩,安山岩和凝灰岩等钠质火山杂岩;是地槽下降运动最剧烈时期的产物;沉降到最大,基底断裂,岩浆喷溢 4)复理石建造,浅海相碎屑岩为主,厚度大,韵律清晰,冲刷面发育,代表了地槽造山期初期,表明此时地槽发生节奏性的运动,地槽振荡回返,构造活动频繁。 5)磨拉石建造,陆相(主要为山麓相、河流相等) ,以砂、砾岩为主,岩石分选差,磨圆度差,层理不规则;常见交错和波痕,相变急剧;与下伏建造常为不 造山运动后期。褶皱山脉的形成; 整合接触,代表 (2)地台型主要沉积建造类型及构造沉积环境 1)石英砂岩建造:以石英砂岩为主,颗粒分选好,磨圆度高,多为滨海相或河流相 2)粘土,铁质建造:多由砂质粘土沉积和与之共生的铝土岩、铁质岩等沉积岩组成,代表古准平原的风化壳 3)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地构造期末复习提纲

《大地构造学》课程复习提纲 任课教师:干微 (2017年) 第一章绪论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成分分层【地壳、地幔、地核】,洋壳与陆壳的年龄及各自 分布范围;流变学分层【岩石圈、软流圈、中部层圈、地核】;各层圈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 ●大洋地壳:分布面积,年龄,厚度,地貌类型,物质组成与构造特征。 ●大陆地壳:分布面积,年龄,类型(时代、构造特征),物质组成,不同构造区域 的地壳厚度与地震波传播速度特征;被动大陆边缘,主动大陆边缘。 ●地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单元。 第三章大地构造学说的演变历史 ●地球收缩、地球膨胀、地球波动假说及各自的主要论据。 ●地槽-地台学说:地槽-基本概念与主要类型,地台-基本概念与主要特征;地槽 概念的演变;地槽-地台学说对地壳构造运动性质的基本认识。 ●大陆漂移假说:产生过程,主要论据,动力学机制。 ●海底扩张:海底地形探测与地磁异常,海底扩张假说的产生。 ●洋脊分段特征及其连接部位震源机制解的差异与转换断层的发现 ●地震分布型式与岩石圈板块概念的形成 ●现今地球表面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第四章板块构造基本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假设。岩石圈板块运动学的主要证据;不同板块边界上的地震震 源机制解。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及其主要依据 现代岩石圈板块划分; 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圈板块划分。 ●岩石圈板块边界的类型 离散增生型、汇聚消减型(洋-陆、弧-陆、洋-弧、洋-洋、陆-陆)、走滑守恒型。 ●板块构造运动学 欧拉定律与欧拉极,两板块之间相对运动欧拉极的确定;三个板块之间的三连点 及其演化;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构造运动学(地质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热点 轨迹);现今板块构造运动(现代对地观测技术的应用)。 ●板块构造动力学模型:作用在板块上的各种力及其对板块运动的影响(促进、阻碍)。

汽车构造总复习题(全部)

汽车构造复习思考题 1.汽车技术焏待解决的三大重要课题是什么?汽车通常由哪四大部分组成? 答:三大重要课题:安全,环保,节能;四大组成部分: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与电子设备。 2.发动机一般由哪几大机构和系统组成? 答: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供给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点火系统,起动系统。 3.底盘由哪几大部分组成? 答: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四大部分。 4.汽车的总体布置形式有哪几种? 答:(1)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FR) (2)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FF) (3)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RR) (4)发动机中置后轮驱动(MR) (5)全轮驱动(nWD) 5.画简图说明驱动力的产生(只画驱动轮部分)。汽车的行驶阻力有哪几个? 答:(图略)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加速阻力。 6.什么是驱动条件、附着条件?提高汽车驱动力的途径一般有哪些? 7.什么是工作循环?什么是发动机排量?什么是压缩比? 答:在发动机内。每一次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都必须经过吸入新鲜充量,压缩,使之发火燃烧而膨胀做功,然后将生成的废气排出汽缸这样一系列连续过程,称之为一个工作循环。 一台发动机全部汽缸工作容积的总和称为发动机排量。 压缩比ε等于汽缸总容积V a(活塞在下止点时,活塞顶部以上的汽缸容积)与燃烧室容积V c(活塞在上止点时,活塞顶部以上的容积)之比,即ε=Va/Vc。(压缩前气体最大容积与压缩后气体最小容积之比) 8.四冲程发动机为什么要有压缩行程及排气行程?与四冲程汽油机相比,四冲程柴油机在工作原理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为使吸入汽缸的可燃混合气能迅速燃烧,以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使发动机发出较大功率,必须在燃烧前将可燃混合气压缩,使其容积减少,密度加大,温度升高,故需要有压缩过程。 可燃混合气燃烧生成的废气,必须从汽缸中排除,以便进行下一个工作循环,因此需要有排气行程。 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及着火方式与汽油机不同,柴油机在进气行程吸入的是纯空气,在压缩终了时通过喷油嘴将由喷油泵加压的柴油喷入汽缸,可燃混合气在汽缸内部形成。柴油机采用压燃式点火方式,汽油机则采用点燃式。 9.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什么是有效转矩、有效功率、燃油消耗率? 答:动力性能指标(有效转矩,有效功效,转速等),经济性能指标(燃油消耗率),运转性能指标(排气品质,噪声和起动性能等) 有效转矩:发动机通过飞轮时对外输出的平均转矩称为有效转矩(T tq) 有效功率:发动机通过飞轮对外输出的功率称为有效功率(P e)(等于有效转矩*曲轴角速度) 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每发出1KW有效功率,在1h内所消耗的燃油质量,称为燃油消耗率(be) 10.什么是发动机的速度特性?发动机外特性代表了发动机所具有的什么性能?什么是负荷? 答:速度特性:当燃料供给调节机构位置固定不变时,发动机性能参数随转速的改变而该变。

大地构造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 大地构造学:研究整个地球(岩石圈或大陆地壳)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3. 地球动力是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它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是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4.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变形研究;(2)地质体成因研究; (3)壳幔结构和动力学研究;(4)地球演化史研究 5. 区域地质学的任务及内容: 任务:区域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研究内容是:(1)区域岩石圈组成和结构研究;(2)区域构造学研究 (3)区域岩石学研究;(4)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3. 区域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构造分析法;(2)将今论古方法;(3)构造类比法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和起源 1. 对地球更深部的了解只能通过间接的地球物理手段来研究,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 地球内部结构主要是通过对地震波以及由大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的观测和研究确定的。 3. 1909年,莫霍洛维奇(Mohorvìcic)根据地震波的走时,算出地下56 km深处存在一间断面,其上物质的波速为 km/s,其下为s。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面,这个面以上的圈层称为地壳。M莫霍面或. 4. 1914年,古登堡(Gutenberg)根据地震波走时,测定出在2900 km深度处存在一间断面。后来称这一间断面为古登堡面或G面,这个面以下的部分为地核,以上直至地壳底部的部分为地幔。 5.布伦(Bullen,1963,1975)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的速度分布,将固体地球 波速度的特征P波和S名称深度范围区域/km 复杂A地壳0~3333~410梯度正常B上地幔410~1000C梯度较大 D'1000~2700梯度正常 下地幔”D梯度近于零2700~2900 P E波梯度正常外核2900~49804980~5120F不详过渡区 内核G梯度很小5120~6370 层,内、外核的过渡区ED三层,外核为C层:地壳为A层,地幔为B、、分为7D”层。D层分为D'和层,内核为为FG层;后来他又根据新的资料,把岩石圈:地球表面至低速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的部分。而将其下6. 的低速层称为软流圈。岩石圈分为地壳岩石圈和地幔岩石圈。平均 7. 一般将地壳分为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三大类。而言,大陆地壳比大洋地壳厚,比大洋地壳老,也比大洋地壳的密度小。就化学和矿物成分而言,这

汽车构造考试复习资料

汽车构造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压缩比:压缩前气缸中气体的最大容积与压缩后的最小容积之比。 2. 发动机排量:多缸发动机各气缸工作容积的总和,称为发动机的工作容积(发动机排量)。3.废气涡轮增压: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来驱动涡轮机进而拖动压气机以提高进气压力,增加充气量的方法。 4、柱塞有效行程:喷油泵柱塞上行时,从完全封闭柱塞套筒上的油孔到柱塞斜槽与柱塞套筒上回油孔开始接通之间的柱塞行程。 5.气门间隙:通常在发动机冷装配时,在气门与其传动机构中留有适当的间隙,以补偿气门受热后的膨胀量。这一欲留的间隙就是气门间隙。 6.气门锥角:气门密封锥面的锥角。 7.活塞行程:活塞由一个止点向另一个止点移动的距离。 8.小循环:冷却水温度较低时(低于76℃),节温器的主阀门关闭、旁通阀门开启,冷却水不流经散热器而流经节温器旁通阀后直接流回水泵进水口,被水泵重新压入水套。此时,冷却水在冷却系内的循环称为冷却水小循环 9、冷却水大循环:冷却水温度升高时(超过86℃),节温器的主阀门开启,侧阀门关闭旁通孔,冷却水全部经主阀门流入散热器散热后,流至水泵进水口,被水泵压入水套,此时冷却水在冷却系中的循环称作大循环。 10、转向半径:从瞬时转向中心点到转向外轮中心面的距离。 11.发动机负荷:指发动机在一转速下发出的实际功率与同一转速下所发出的最大功率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12.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由于在分离杠杆与分离轴承之间存在间隙,驾驶员在踏下离合器踏板时,要消除这一间隙后离合器才能分离。为消除这一间隙的离合器踏板行程,就是离合器的自由行程。 13.转向轮定位:转向轮、转向节和前轴之间所具有的一定的相对安装位置。 14.转向加力装置:将发动机输出的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压力能,在驾驶员的控制下,对转向传动装置或转向器中某一传动件施加不同方向的液压或气压作用力,以助驾驶员施力不足的一系列零部件。。 15.B—d胎表示的是低压胎,B 为轮胎的断面宽度;d 为轮辋直径,单位均为英寸,“—”表示低压胎。 16.液力制动踏板自由行程:在不制动时,液力制动主缸推杆头部与活塞背面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为消除这一间隙所需的制动踏板行程称为液力制动踏板自由行程。 17,前轮前束:前轮安装后,两前轮的中心面不平行,

岩石大地构造复习资料分析

岩石大地构造学(PETROTECTONICS) 教师:张开均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质学学科础课,是岩石学、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学和矿物学等基础学科的有机融合和发展。岩石是认识固体地球的主要信息载体,是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在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岩石或岩石组合。通过认识和研究这些岩石及岩石组合来理解地球特别是岩石圈板块构造的演变,恢复和确定特定区域、特定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构造环境,是本课程的目的。 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岩石大地构造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前缘及其进展,能够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矿物岩石学标志、地球化学标志等的甄别,确定特征岩石和典型岩石组合,并进而合理地探讨岩石及岩石组合与岩石圈大地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板块构造与地幔柱理论 1.板块构造基本原理(Mid一ocean Ridges,Intracontinental Rifts,Island Arcs,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s,Back-arc Basins,Ocean Island,Continent):固体地球上层在垂直方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慢最上部的橄榄岩层],和下部的塑性软流圈。岩石圈在侧向上又可由不同的板块边界划分为若干大小不等的刚性板块。彼此间在软流圈之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相邻岩石圈间水平运动有三种类型:在洋中脊裂谷带,两板块作背向运动(离散),产生新洋壳和海底扩张;在海沟一岛弧带位置上,两板块相向运动(汇聚),伴随洋壳消亡或大陆碰撞;在转换断层处,相邻板块间发生走向滑动,洋壳既无新生,也无消减。在全球范围内,板块沿分离边界的扩张增生与沿汇聚边界的收敛消亡相互补偿抵消,从而使地球半径和体积保持不变。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可能是地幔中的物质和热对流。 2.离散型板块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离开,其应力状态是拉张。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软流圈物质从这里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故分离型边界也是板块的增生边界或称建设型板块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的典型:北大西洋洋脊,大洋中脊被东西向转换断层错开。

大地构造学讲解

吉林大学 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理论及关系 2016年 6 月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就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而言,国内外常见的有四种类型,分别以区域大地构造学、构造模式、构造解析方法和构造演化历史为主线(万天丰,2004): ⑴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主线,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大地构造学的确也是在区域大地构造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早年的大地构造学几乎都附属在区域大地构造学之中,例如,北京地质学院区域地质教研室(1963)出版的《中国区域地质》和杨森楠、杨巍然(1985)编写的《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科书实际上都是以区域大地构造学为基础来讨论大地构造学的;程裕淇院士(1994)主编的《中国区域地质概论》更是在系统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资料的基础上,阐明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的认识;最近,车自成等(2002)编著的《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也是以地块的区划研究作为主线的。以区域大地构造为主线的体系,对于了解各地区的特征比较有利,但是对于中国大陆宏观的总体特征,就可能稍嫌薄弱。 ⑵以构造模式为主线,李四光先生创导的地质力学,在讨论中国大地构造时,就是以构造模式为主线,他称之为“构造体系”,即按构造线的组合特征和地质体所受作用力的类型不同,来建立构造模式,如山字型、多字型、旋卷构造、棋盘格式构造、入字型构造等。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1926、1947、1962)就提出了上述构造体系,是世界上第一批从构造变

汽车构造(下)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根据车桥作用的不同,车桥可分为转向桥、驱动桥、转向驱动桥和支持桥等4 种。2.转向桥由前轴、转向节、主销和轮毂等主要部分组成。 3.前轮定位包括主销后倾、主销倾、前轮外倾和前束等4 个参数。 4.按悬架结构不同,车桥分为整体式车桥和断开式车轿两种。整体式车桥与非独立悬架配用, 断开式车轿与独立悬架配用。 5.主销安装在前轴上,其上端略向后倾斜,这种现象称为主销后倾;其上端略向侧倾斜,这 种现象称为主销倾。 6.汽车悬架可分为两大类:即非独立悬架和独立悬架悬架。 7.现代汽车的悬架虽有不同的结构形式,但一般都由弹性元件、减振器、导向机构等组成, 轿车一般还有横向稳定器。 8.汽车上常用的弹性元件包括钢板弹簧、螺旋弹簧、扭杆弹簧和气体弹簧等。 9.按照所采用弹性元件的不同,非独立悬架可以分为钢板弹簧式非独立悬架和螺旋弹簧式非 独立悬架。 10.车轮沿主销移动的独立悬架可以分为车轮沿固定不动的主销移动的烛式独立悬架和车轮沿摆 动的主销轴线移动的麦弗逊式独立悬架。 11.车轮是介于轮胎和车桥之间,其功用是安装轮胎,承受轮胎与车桥之间的各种载荷的作用。 12.按轮辐结构的不同,车轮可以分为辐板式车轮和辐条式车轮。 13.按胎体帘布层结构的不同,轮胎分为斜交轮胎和子午线轮胎。 14.外胎是轮胎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由胎面、胎圈和胎体等组成。 15.胎面是轮胎的外表面,可分为胎冠、胎肩和胎侧等3 部分。 16.汽车上采用的车架有边梁式车架、中梁式车架、综合式车架和无梁式车架4 种类型。 二、选择题 1.转向轮绕着(B )摆动。 A.转向节B.主销C.前梁D.车架 2.车轮定位中,(D )可通过改变横拉杆的长度来调整。 A.主销后倾B.主销倾C.前轮外倾D.前轮前束 3.越野汽车的前桥属于(C )。 A.转向桥B.驱动桥C.转向驱动桥D.支承桥 4.前轮定位中,转向操纵轻便主要是靠(B )。 A.主销后倾B.主销倾C.前轮外倾D.前轮前束 5.横向稳定杆的作用是防止(B )。 A.车身的上下跳动B.汽车转弯时倾斜C.制动时点头D.加速前进时后仰 6.汽车麦弗逊式悬架为(C )。 A.非独立悬架B.组合式C.独立悬架D.刚性式 7.关于汽车减振器,以下正确的说法是(C )。 A.减振器承担一部分车身质量B.减振器的阻尼力减弱后车身高度降低

地史学复习提纲(考试必备)!!!()

(一)总论(沉积古地理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 A,沉积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是地史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地层的沉积相的相分析是进行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以及地层学的研究的基石。本节内容的概要,本人分为三节---基本概念、相标志、几种沉积相的介绍。A-1基本概念: 沉积相:沉积于特定的古环境的具有一定的岩石、化学特征的地层。 相变:沉积相在横向上的变化,反映了空间上的变化。 瓦尔特定律:在连续沉积的前提下,空间上相邻的沉积相在纵向上亦是相邻的。 相分析:依据不同地层的岩石、化学、生物特点分析其形成环境。 相标志:反映地层形成环境的原生沉积特征。 A-2,相标志: A-2-1,物理标志: ①层理构造:分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递变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块状层理; 水平层理多由细粒的泥或者粉砂质组成,纹层极薄,反映低能的水环境。 平行层理由较粗的砂质组成,由较高的水动力产生。 交错层理,又分为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楔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平面但是彼此相交;槽状交错层理的层系面为曲面且彼此相交。从板状交错层理到槽状交错层理大致上反映了一个水动力递增的变化。此外交错层理具有示顶底及定流向的作用。 递变层理,由重力流产生,形成的没有纹层面的粒度由下至上由粗到细或者由细到粗的层理构造。 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脉状层理为砂包泥式的泥沙质互层,而透镜状层理为泥包砂式的泥沙质互层。前者反映水动力较强的环境,后者反映水动力较弱的环境。 ②层面构造:波痕、泥裂、雨痕等 波痕是由于水流的流动造成的,可以指示水流的流向,也可以指示地层的顶底。而泥裂以及雨痕等暴露构造可以指示干旱的环境。 ③软沉积构造,由于地层的扰动产生的构造,可以反映地震等古地质事件。 A-2-2,化学标志 地层中的一些自生矿物(如海绿石)与沉积环境的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有关。 A-2-3,生物特征 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生物习性,通过研究地层中的一些特殊的指相化石,可以判断其沉积相。A-3,几种沉积相 进行合理而且正确的相分析的前提是对几种特别典型常见的沉积相的基本情 况有所了解乃至比较精通。接下来介绍几种典型的沉积相—滨浅海(碎屑型、碳酸盐型)、半深海、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 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第二章固体地球主要构造特征 一、地球表面基本面貌:海陆分布、高程分布及其意义 海陆分布特征:陆地面积占%;海水覆盖面积%; 高程分布特征:陆地主要分布在海平面以上数百米高程范围,大洋的主体分布在海平面以下5km的高程上;

大地构造学复习题2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火山岩、蛇绿岩发育程度及构造活动性的大小,地槽的类型可分为冒地槽 和优地槽两类。 2.大洋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大陆活动带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和大陆边缘活动带 3.中国的现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总趋势:东部岩石圈薄 50-100km石圈厚130-200km处于过渡。 4.在时间上,地槽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地壳上曾有过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形地带。 5. 地台内部的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地轴、台隆、台拗 和台褶带四种类型。 6、地槽内部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优质向斜、冒地向斜、地背斜-褶皱带 和边缘拗陷四种类型。 7. 按动力学条件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拉张型板块边界、和 挤压型剪切型三类。 8.完整的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穹窿型起、断裂下陷 和陆间裂谷三个阶段。 9. 地槽的发展过程程一般可分为下降阶段、上升阶段和 褶皱系发展期三个阶段。 10. 地台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的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地台内部、 地台和活化阶段三个阶段。 11.华北地台的基底是吕梁运动后最终固结的,中晚元古代为沉积盖层发育时期。 12.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台有华北、扬子、 塔里木、南海和喜马拉雅辗掩构造 13.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槽褶皱区包括北部地槽褶皱、西

南 和环太平洋。 14. 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三条NNE向深断裂带是剡庐断裂、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断裂 和台湾纵谷。 15.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有硬矽岩建造、复理石、磨拉石、硅质火山岩;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有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铝土-铁质岩、红色碎屑岩。 16.随地壳演化,地台的范围因褶皱带的形成而下降,地台的数量则上升。 17.大陆裂谷常见的火山岩组合有超基性岩和碳酸盐岩。 18.据大陆壳速度结构,正常情况下上地壳Vp为 5.7-6.3km/S Vp为 6.4-6.7KM/S 19.中国的三大深断裂体系分别是古亚洲断裂体系、 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 20.高压低温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兰闪石,高温低压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红柱石、矽线石、蓝晶石的特征矿物为柯石英。 21.富集地幔指大离子元素富集的地幔。 22. 增生型板块边界主要有拉张型板块和洋脊洋隆。 23.汇聚型板块边界可分为碰撞和挤压…俯冲两类。 24.中国的深断裂体系可分为、和。 25. 岛弧-海沟系大陆边缘由大陆架海沟岛弧组成。

汽车构造上复习大纲总结

汽车构造复习大纲 总论 1、汽车的定义:汽车是由动力驱动,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无架线承载的车辆。 2、汽车总体构造: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和电子设备。 第一章 发动机的分类: 1、按使用燃料的不同:汽车发动机可以分为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DI)、CNG发动机、LPG发动机、双燃料发动机。 2、按照行程分类 汽车发动机又可分为四行程发动机与二行程发动机。 3、按照冷却方式分类 汽车发动机还可分为水冷式发动机和风冷式发动机。 4、按照气缸数目分类 发动机又可分为单缸、双缸及多缸发动机。 5、按照气缸排列方式分类 分别是直列、斜置、对置、V形和W型。 6、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分类 自然吸气(非增压NA )式发动机和强制进气(增压式T)发动机。汽油机常采用自然吸气式;柴油机为了提高功率有采用增压式的(TDI)。 7、按照活塞的工作方式分类: 分为往复活塞式与转子 8、按照供油方式分:分为化油器式与电喷式 发动机的基本术语 工作循环:进气、压缩、做功、排气 排量: 发动机各气缸工作容积的总和。 压缩比:压缩前气缸中气体的最大容积与压缩后的最小容积之比。 活塞行程:活塞上、下止点之间的距离。 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汽油机与柴油机的区别) 1.燃料性质不同 柴油机用的是挥发性很差而燃点又较低的柴油,这种燃料适合于压燃式的柴油发动机,因为柴油粘度较大而挥发性又差,故不适宜应用化油器供油,在压燃式发动机中几乎都是使用高压燃油泵与高压喷油咀供油。 2.燃料供给方式不同 汽油机用的是靠进气负压吸取燃油的化油器或电喷装置来供给雾化燃油,燃油雾化后还要靠发动机的结构与热量来进一步地汽化和混合成匀质燃汽;而柴油机则是靠高压燃油泵挤压供应出液态燃油,再通过高压喷油咀,向汽缸燃烧室内直接喷出雾状燃油射流。 3.燃烧性质不同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是由点到面,靠火焰层在匀质燃汽中传播燃烧;而柴油机燃烧过程是:雾状燃油射流喷入热空气中被点燃的“随喷随烧”。汽油机燃烧的是经过高度汽化混合过的匀质燃汽,燃速较快;而柴油机燃烧的是燃油射流中的细小燃油雾滴,燃烧速度相对偏慢。4.压缩比不同 柴油发动机的压缩比比汽油机大,使得发动机效益较高。柴油机少有做成小排量的;除了个别发动机是强制风冷,多数柴油机都是水冷散热方式。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科学体系。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四大学科。 (一)、研究内容 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物理海洋学: 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海洋化学: 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 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质学: 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海洋的起源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地磁场和重力场等。 新兴科学:工程海洋学,遥感海洋学,环境海洋学、军事海洋学和渔业海洋学等 (二)、海洋的特性 2.海水特性: 混合溶液: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 第二节海洋学研究意义 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第三节海洋学研究方法 1.(物理海洋学)常规和遥感观测。 2.实验和数值模拟。 3.理论研讨 第四节海洋学研究发展史 1、早期研究(麦哲伦,库克,郑和、王充、哥伦布、列文虎克、牛顿、贝努力、拉瓦锡、 拉普拉斯)2.海洋科学研究开始(达尔文、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大地构造学读书报告 题目: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综述 目录 引言 (3) 地质背景 (4)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的机制........... .6超高压变质作用力学模型. (7)

大陆地壳俯冲过程..................... 8... 大陆地壳的快速折返过程 (12) 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15) 参考文献............................... .16...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综述 引言 随着世界上22条变质带中的柯石英、金刚石和其他超高压变质矿物和矿物组合相继被发现,证明密度相对较小的大陆地壳曾俯冲到至少80 km深的地幔内部,然后折返回地表。这些发现在全球引发了超高压变质和大陆深俯冲研究的热潮。 在我国东部的大别山造山带榴辉岩矿物中发现柯石英和金刚石以来,国内外科学家针对大别一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分布范围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结果证明 大别-苏鲁造山带由华南陆块俯冲进入华北陆块之下所形成的大陆碰撞型造山带(图1),出露有世界上规模最大(30000 km2)、保存最好的超高压变质地体之一。

深度 /km (据郑永飞等[1]) 地质背景 大别造山带(图2)位于扬子克拉通与中-朝克拉通之间,是秦岭造山带的东延部分。其中,大别地块主要由大别杂岩、红安(宿松)群、随县群及耀岭河群等不同的构造岩石单位组成,它们分别经历过区域麻粒岩相 -高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变质作用,根据已有同位素年龄资料,原岩时代分别属于新太古-古元古、中-新元古及新元古代。大别地块南缘被扬子克拉通型上震旦系 -古生界沉积盖层覆盖, 北缘以晓天-磨子潭断裂与北淮阳构造带为界.超高压(UHP)变质岩石主要分布在大另U杂岩内,高压(HP)变质岩石分布于红安(宿松)群内,含青铝闪石、镁钠闪石、红帘石等矿物

汽车构造复习要点及答案(陈家瑞主编)

上篇发动机系统 名词解释 压缩比:气体压缩前的容积与气体压缩后的容积之比值,即气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称为压缩比。一般用ε表示。 式中:Va -气缸总容积; Vh -气缸工作容积; Vc -燃烧室容积; 工作循环:每一个工作循环包括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过程,即完成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四个过程叫一个工作循环。 气门重叠:一段时间内,进气门和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称为气门重叠。 悬架:悬架是车桥(或车轮)与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 气门间隙:发动机在冷态装配时,在气门及其传动机构中留有一定的间隙,以补偿气门受热后的膨胀量。 发动机工作容积:活塞从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所扫过的容积,称为气缸工作容积。所有气缸工作容积的总和称为发动机的工作容积。 一般用Vh(气缸工作容积)表示: 式中: D-气缸直径,单位mm; S-活塞行程,单位mm; 配气相位:配气相位是用曲轴转角表示的进、排气门的开启时刻和开启延续时间 活塞行程:活塞运动上下两个止点间的距离称为活塞行程。 点火提前角:从点火时刻起到活塞到达压缩上止点,这段时间内曲轴转过的角度称为点火提前角。 麦弗逊式悬架:即滑柱连杆式悬架,由滑动立柱和横摆臂组成。 前轮前束:安装前轮时,使汽车两前轮的中心面不平行,两轮前边缘距离小于后边缘距离,两者之差称为前轮前束。 过量空气系数(表达式):燃烧1kg燃油实际供给的空气质量与完全燃烧1kg燃油的化学计量空气质量之比为过量空气系数,记作φa。即: 起动转矩:发动机起动时,必须克服气缸内被压缩气体的阻力和发动机本身及其附件内相对运动的零件之间的摩擦阻力,克服这些阻力所需的力矩称为起动转矩。 总论/概述单元 1、汽车主要由哪四大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与电子设备 2. 国产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 一.发动机基本结构与原理单元 1、四冲程内燃机中各行程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进气行程:将空气与燃料在气缸外的化油器,节气门体或进气道内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被吸入气缸;压缩行程:将可燃混合气压缩,缩小容积,加大密度,升高温度,有利于迅速燃烧,产生较大压力;作功行程:混合气体燃烧作功,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排气行程:排出燃烧后的废气。 2、汽车发动机总体结构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各起什么作用? 曲柄连杆机构:将活塞直线往复运动转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并输出动力;配气机构:使可燃混合气体及时充入气缸并及时将废气排出;供给:把汽油和空气混合为成分合适的可燃混合气,以供燃烧,并将燃烧生成的废气排出发动机;点火:保证按规定时刻点燃气缸中的被压缩的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