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教育政策的嬗变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教育政策的嬗变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教育政策的嬗变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教育政策的嬗变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教育

政策的嬗变与反思

——————————————————

—王正惠/绵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政策张乐天/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教育与教育政策

●王正惠

张乐天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城乡教育一体化业已成为现今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乡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行动。为此,从政策层面对城乡教育政策演进的经济社会背景的考察,对城乡教育政策演进过程的梳理,对城乡教育政策嬗变特点的归纳,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明晰城乡教育政策生成演变过程,全景考察城乡教育政策发展脉络,准确把握城乡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城乡教育政策嬗变:从城乡二元教育到城乡教育一体化

由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规律可知,教育水平深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的性质受制于社会政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城乡教育关系也深深地受制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城乡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城乡关系演变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纵观新中国城乡教育发展的历程,城乡教育关系先后经历了“城乡二元教育”和“城乡教育一体化”两个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改革前“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集体办”,改革后“城市教育国家办、农村教育靠集资”,[1]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体现了城市教育优先的政策价值取向;新世纪以来,政府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的责任,确立了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理念。

(一)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期:城乡二元教育政策的兴起与发展

城乡二元教育政策的集中体现就是城市教育优

先发展政策的大力推行与农村教育“自食其力”政策的落实。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发展重点在工业化和城市建设,与之相应,教育的重点也在城市。在城乡教育发展政策方面,国家实行了中、小学教育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发展,也即“重点校政策”:195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和师范学校的意见》;1953年11月,政务院第一百九十五次会

议通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强调,要重点发展城市公立小学,乡村公立小学一般不做发展;196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重点校”政策初步形成;1978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在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学生生源、办学条件等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1980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1992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搞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强调,“城市基础教育不仅要在普及程度上高于农村,而且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1994年,国务院在颁发的《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

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关系经历

了从城乡隔离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变化过程;相应地,我国城乡教育政策也经历了由城乡二元教育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嬗变过程。反思教育政策嬗变过程,我们可以获得诸多启示:对价值理性的高度关注应为教育政策嬗变的应然价值取向;教育政策嬗变模式应常规变化模式与“范式”转换相结合;教育政策嬗变方式应政策延续与政策终结相结合。

关键词:城乡教育;教育一体化;教育政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YJC880114);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区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运行研究”(项目编号:CXZZl20342);绵阳师范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执行研究”(项目编号:2012B05);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执行研究—以成都实验区为个案”(项目编号:CGA120130)。

*

施意见》中强调,每个县要重点办好一两所中学,全国建设1000所左右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至此,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的“层层重点”的重点学校格局最终形成,而重点中小学分布集中于县及县以上的大中城市,优势的教育资源流向重点学校,普通学校资源匮乏。

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城市教育基本由国家负责,农村教育由农民自己买单。新中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城乡基础教育主要由国家来办;文化大革命后期,农村基础教育主要由社队来办。1983年5月,面对农村普遍实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农村学校教育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中央和地方要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农村合作组织、农民要集资办学。1984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要求乡人民政府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发展农村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确立了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的新体制;19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国家办高中和城市基础教育,农民办农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体制;1987年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了县、乡两级在农村义务教育中的职责权限,而扩大乡一级管理农村学校的职责权限成为农村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乡镇财力有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加之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缺乏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致使地区间、城乡间的教育经费差距悬殊。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强调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并将之确定为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00年,全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

至此,“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农村教育的真实写照。农民的教育集资和农村教育费附加为中国教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巨大的教育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剧了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

(二)新世纪以来: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的确立与推进

城乡二元教育体制下,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教育的“贫穷”与“落后”成为整个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此,城乡教育在城乡关系演变的背景下也在自上而下地改变着,集中体现为国家教育政策由城市教育优先发展、重点发展走向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均衡发展,国家从政策层面肯定了农村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一样都是中国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国教育的腾飞。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从原来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的主权实体逐步结合成为一个相互依存、协调共生、融合发展的单一的实体,在教育方面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也是城乡教育一体化政策的本质所在。城乡教育一体化中的“一体化”既是目标也是手段,正如民主只能经由民主而不是专制去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只能经由城乡教育一体化手段去实现:作为手段,即强调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作为目的,即是强调其目的是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消除地域、经济等原因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3]当然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包括了城乡教育在资源配置方面基本均衡的初步一体化,在城乡教育吸引力方面基本等同的基本一体化的,以及在教育结果意义上后续教育机会平等的真正一体化三个基本的阶段。

为了破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诸多教育政策。2000年,国家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同时取消了教育集资和农村教育费附加;2001年,为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税费改革后面临的问题,国务院出台了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重要改革措施,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立了“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把义务教育投入重心由乡镇上移至县一级政府,实现了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2];2003年3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理念,文件强调,发展农村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要“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促进城市和农村教育协调发展,城市各级政府要坚持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

接受义务教育”;“各大中城市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助和服务”;“地(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区域内城乡‘校对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还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政策文件精神。同年9月,温家宝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要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为了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正案)》,一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其“重要指向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4];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普遍推行了“两免一补”政策;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实现2020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教育目标。

2009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城乡统筹,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两次提到“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并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提升。2011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分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分规划,与有关部门一起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深化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教师国培计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并与北京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在省部级层面上进一步强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加大了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支持力度。

2012年1月,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强调,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目标,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校际、城乡教育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同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东部地区要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其他地区要逐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综上可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自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先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确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两基”攻坚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等政策,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教育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城乡二元教育正通过城乡统筹逐步走向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颁布,“标志着城乡二元教育在国家决策层面的终结”[5]。

二、城乡教育政策嬗变之反思

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依靠市场经济的力量,另一方面更要求政府的自觉行为,从初步一体化到真正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政策科学运行的过程。反思我国城乡教育政策嬗变过程,我们可以获得如下启示。

(一)教育政策嬗变的应然价值取向:对价值理性的高度关注

虽然政策科学本身蕴含着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双重关注,但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政策价值取向往往偏重一方。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国家发展工业、发展经济,亟需人才,但教育资源有限,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比较落后,为了“快出”人才,国家放弃了普及民众教育,选择了牺牲部分民众教育机会,集中资源提高部分学校质量的重点学校政策,认为这是回报最直接、最快速的教育投资方式。正如在1959年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所强调的,要集中力量办好重点学校……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重点小学、中学,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学校。继续制造重点、扶持重点、建设重点的思路仍在继续,城乡学校差距仍在继续人为地扩大。可见,在此阶段,一系列偏向城市教育发展的政策使农村教育受到严重的忽视,教育的公平性、民主性等价值理性为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所压倒。这是一种具有明显的“社会需求取向”、“回报率取

向”、“优胜劣汰取向”的工具理性取向,而忽视了“个体发展取向”、“教育公平取向”、“弱势补偿取向”——

—忽视了教育政策的价值理性取向。随着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的完成,新世纪我国加强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认识到城乡教育是一个统一体,统一于整个中国教育发展之下,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家教育的高水平发展;没有城乡教育的公平发展,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公平,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公平的基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成为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补偿成为政策共识,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透过种种加强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决定,我们能强烈感受到教育公平价值取向的彰显与弘扬”,[6]感受到对作为工具理性对立面的合法性、主体性、公平性、民主性等价值理性的高度关注。

(二)教育政策嬗变模式:应常规变化模式与“范式”转换相结合

常规变化模式与范式转换模式是政策变化或演进的两种基本模式:(1)常规变化模式,即政策在保持基本方向或目标的前提下发展演化,或新旧政策之间保持较大程度的连续性;(2)范式转换,即政策连续过程出现中断或飞跃,新政策取代旧政策。[7]纵观我国城乡教育政策的嬗变模式,其主要体现为以下特点: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以常规变化模式为主;新世纪以来,城乡教育政策出现了范式转换。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效率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信念和目标,理所当然地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城市教育国家办,到重点学校政策;从农村学校集体办到农村教育靠集资,无不体现出教育领域中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方向和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从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到义务教育“新机制”再到“两免一补”政策,从加强农村教育到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再到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这一系列政策都体现出以“公平优先”、“城乡一体”的新政策取代“城市优先”的旧政策——

—体现出政策的范式转换。公平成为整个社会领域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更是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成为教育政策共同体所持有的“政策范式”。当然新世纪以来的这一系列政策间又保持着较大程度的连续性,体现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为此又体现出政策演进的常规变化模式。为此,没有常规变化模式的教育政策嬗变就难以实现教育的阶段发展目标,没有“范式”转化的教育政策嬗变就难以实现教育的变革与跨越性的发展,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我国教育持续的、突破性的大发展。

(三)教育政策嬗变方式:应政策延续与政策终结相结合

政策的演进意味着政策的演变与发展,意味着新旧政策的之间的替代与变迁。纵观城乡教育政策的演变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政策延续与政策终结,政策终结中又主要表现为政策替代、政策废止与政策法律化。政策延续相对于政策终结而言,指的是新政策与旧政策为了共同的政策目标,解决共同的问题,满足共同的要求,新政策对旧政策进行补充、加强或扩展,以更好地解决旧政策所面对的问题,充分实现政策目标。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先后颁布了大量的重点学校政策,虽然政策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的政策目标是要集中有限的优秀教育资源形成一批教育质量方面在全国起示范作用的重点中小学校,以高效率地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其政策演进的方式主要表现为新政策对旧政策的进一步补充、加强或扩展,政策精神一直在延续。直到2006年新修订《义务教育法》的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要“缩小学校之间办学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重点学校政策才在国家层面予以废除,这种直截了当地宣布一项不合适宜、不合理的政策废止的政策演进方式,即政策废止,是教育政策发展变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再如2006年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对1986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进行了重新的修订,废除了法律中过时的部分,保留原法律中合理部分,增加、补充了新的法律条文,以更好地解决义务教育问题,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政策演进的方式就主要体现为政策缩减、政策替代以及政策的法律化等政策终结方式。只有政策终结与政策延续的有机结合,才能废止不合时宜的、阻碍教育发展的“旧”政策,赋予科学的、合理的“新”政策以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邵泽斌,从“城市教育优先”到“城乡教育均衡”[J].社会科学,2010,(10):74.

[2]袁桂林.新机制、新希望、新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回顾与展望[J].人民教育,2006,(10).

[3]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09,(11):3.

[4]张乐天.实施义务教育有了更完善的法律保障——

—解读新《义务教育法》[J].江苏教育,2006,(9):22.

[5]韩清林.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实践与对策思路[C].首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论文集(一),2011.29.

[6]张乐天.新世纪我国加强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回顾与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10,(3):11.

[7]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13.

(责任编辑:曾庆伟)

学习教师法律法规心得体会5篇

学习教师法律法规心得体会5篇 法律法规具有预防作用。对于法律法规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法律法规的明示作用和执法的效力以及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力度的大小来实现的。以下是我整理的学习教师法律法规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 学习教师法律法规心得体会(1) 在教育政策法律法规这一课程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各种各样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了法规意识,更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还深刻体会到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 通过学习《教师法》,我知道了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及思想、文化、科学领域教育;组织和带领学生开展有意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等等内容。 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威胁、责难家长,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成学生成长成才做为教育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案件逐年增多,由此引发的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纠纷与日俱增,学生家长因学生在校期间受伤致残甚至死亡向学校索赔的金额不断攀升。因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适时出台,明确了学校对学生承担的责任性质是教育、管理、保护责任,确立认定学校承担责任的划分原则是过错责任,这对老师日常管理学生的工作中也提到了细致的要求,显示出了老师的责任与义务。 学生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但每一棵都有其不同的特质。在教学中要用不同的方法用心浇灌。在教学组织中要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热爱学习。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课。作为教书育人的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我们,只有学法、懂法、守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的人。 学习教师法律法规心得体会(2) 为提高教师对《安全教育法》的认识,树立法的观念,真正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知道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并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校组织了全体老师一起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通过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测试题(答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测试 (一)选择题 1、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的是毛泽东于1949年发表的 A.《论联合政府》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论持久战》 D. 《论十大关系》 2、人民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发动统治赖以维持的主要军事力量,成立新中国的条件基本成熟,此事件是指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 A.沈钧儒 B.宋庆龄 C.罗荣桓 D.朱德 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7、在新中国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李济深 8、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9、省级自治区中,最先建立的是

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心得体会3篇

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心得体会3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心得体会(一) 20__年5月份,我有幸参加了县组织的中学教师教育法律法规全员培训,在这次培训中,认真聆听韩小雨博士的讲座,又一次让我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了净化,得到了升华。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我们从教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学习中认真对照,自我反思;在寻找差距与不足中正视自己。从而为自己以后学习与提高的道路指明了方向,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老师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激情、斗志与信心,现在,我想谈谈我今后的努力方向:作为一名老师,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我去学习。 对于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在大学里接触不到的。从名

师的言语之间无不感到他们对学生无私的爱。在学习中,应该以表扬为主,我们面对的是高中学生,虽然他们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他们仍然需要教师从生活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并以微笑来鼓励他们继续发展,让他们能够尽早的适应学校生活,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入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更多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 在实际生活中要给给予学生独立思

考的机会,刻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要诚心诚意地欢迎学生的质疑和挑战。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位老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 作为一名教师,应严格遵守义务教育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培养新一代而作出最大的努力,这样才得以我们的教育事业走向辉煌。 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心得体会(二) 在学习教师的各项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又一次让自己的思想和心灵得到提升,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我们从教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努力实现的目标。在学习中认真对照,自我反思;在寻找差距与不足中正视自己。 一、正视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件大事 1、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为援助朝鲜,保卫祖国的安全,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两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的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轨道的近地点高度是436KM,远地点高度为2384km。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的平面夹角为68.5°,绕地球一圈需要114min。卫星质量为173kg,用20.009MHz的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4、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5、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中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7、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

(完整word版)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 201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4年华诞,这必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这风雨兼程的64年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化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中国在全球的政治地位举足轻重,经济位居第三大经济体,文化更是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总的来说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具体来说主要有: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作为一名平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所以,我以个人理解谈谈这些成就以及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 新中国成立64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以下是我国在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

教育政策与法规心得体会

教育政策与法规心得体会 学习了教育政策法规我对如何做一名人民教师,做一位教育工作者有了一些感想,下面是我的学习体会心得。 1教育法规体会 学习了《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我们要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处处“身正为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真心去关爱他们,发现学生的优点,发展学生的长处,让他们能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 通过学习,更坚定了我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学习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和专家名师交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改进教学教法,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用最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大脑,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和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方面,因此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 通过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我对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认识到要使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得到保护,必须把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问题提高到法制的高度来认识,并自觉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当今社会,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通过教育法规的学习,我深感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今后一定要在工作中,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2师德建设体会

新中国成立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中原区委党校张凌楠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2009年,转眼间我国已走过六十年的光辉历程,在这六十年的峥峥岁月中我国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挫折与磨难,却取得了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伟大成就,回首这六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发生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分,新中国到底靠着什么样的法宝,又走过了怎样光辉的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品味,去解读。 (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的光辉历程。 还记得1949年10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响破云霄的宣言,令全国上下都为之鼓舞和振奋,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的百年历史从此结束,从此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伴随着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究竟应该怎样去建设和发展,成为党当时所面临的全新而又艰巨的课题。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56年起开始进行艰辛地探索,寻找一条能够飞速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迎来了1956年—1966年

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遭受了大跃进的错误,但我国的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2年党中央召开了七干人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大跃进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规律的重要性,使 1 人们认识到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然而正当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开始实行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的时候,由于党的左倾错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966年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直至1976年党中央毅然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拯救了社会主义的事业,使中国获得了空前有利的发展戚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焕发了活力和生机,中国迎来了二十世纪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阔步前进,1979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如: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等,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也有了重大的突破。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了经济特区,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后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后反思 在紧张、兴奋、纠结的心情下开了自己的第一堂市级公开课。我在备课过程中的诸多困惑在评课过程中被同仁们一一指出,顿时感觉“拨云见日”。 第一,以点带面,是否恰当?本课的重点应该是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是重点关注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解析,其他两项制度基本上是略带带过。作为高三一轮复习课,大胆地取舍是否合适呢?而且2011年高考已经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应该多花点时间在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上呢?看来,高三一轮复习课还是应该以夯实基础知识为主,光注重整体,忽视局部也是大忌。 第二,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到位。本课是以导学案的模式进行教学的。导学案教学的前提就是预习的充分到位,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可能是因为借班上课的缘故,学生没有及时地预习,导致课堂过程中学生缺乏基础知识的回归而影响了问题探究案的提高。课堂上如何有效落实基础知识呢?老师讲,还是学生背?基础知识和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恰当,才不影响课堂对能力的拔高呢?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的难度把握问题。 第三,探究问题的设置跨度太大,思维量大,冲淡了本课的主题。探究一需要联系党的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探究二需要联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及启蒙运动的知识。设计的意图

是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但思维量过大,学生思维很疲惫。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进行古今中外的前后联系?需要联系又该掌握一个怎样的度呢? 以上问题是一轮复习中常见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解决的难点。

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心得体会

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心得体会 大张小学刘艳丽 通过对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使我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行为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未成年人的保护、义务教育法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体会有如下几点: 一、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知道国家和人民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是合乎教师行为规范的,哪些是违法的,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师应该拥有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教师应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教师进修培训受不受法律保护,法规对学校和家长有什么规定等。 二、只有知法,才能守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定我的研究和学习理念,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和专家名师交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用最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大脑,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和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真心去关爱他们,发现学生的优点,发展学生的长处,使他们能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在这幸福的大家园中过一种幸福的学习生活。决不能单从学习出发去评价学生。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都能成为社会做所需的多层次人才。并不是每一个学生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让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而不是仅为了那几个“尖子”。应该把教育办成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不是淘汰人才的地方! 四、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注意方式,讲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就可能起不到作用,甚至收到相反的效果。尤其是不能歧视差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体罚学生我地已有深刻的教训)。歧视包括行动上的歧视和心灵上的歧视,比如在教学实践中,不批改差生的作业,或者根据成绩和表现排座位等都属于行动上的歧视;而对差生不闻不问,态度冷漠,则是一种心灵上的歧视。体罚实际上也有两种,一种是身体上的惩罚,如罚站、抄多少遍知识点等;还有一种是心灵上惩罚,也叫心罚,如语言上的讽刺和打击,对学生的冷漠等。研究发现,心罚比体罚对学生的伤害更大,往往会摧毁它们的意志力,使他们对自己丧失信心、失去斗志,丢掉了拼搏进取的勇气,这是非常可怕的! 五、作为教师一定要始终牢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师座右铭,一方面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通过教学反思,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按照教师行为规范和教育法对教师语言和行为的要求,加强自身的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成为一个让学生尊重的教育者。 通过教育法规的学习,使我深感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一定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争做优秀的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不做教书匠,争做教育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1949-2007)和成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56),第二个阶段(1956-1966),第三个阶段(1966-1976),第三个阶段(1978-2007)第一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真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确定了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1953年开始的这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真正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改造过于激进,粗糙留下了许多问题,但是总体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回复和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取得的成就是,成立了新中国,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并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顺利的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过度。 第二阶段: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使国力增强,主要是发展生产力,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指出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建设中出现了种种“左”的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虽然进行了改正但是不彻底。加上当时气候的干旱不仅没有真正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反而使人民生活更加艰难。但是凭着当时人们的强烈热情还是取得了很大成功。 第三阶段:是十年的大动荡时期,由于毛泽东对于形势的判断失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整整十年国家都处于混乱之中,由于被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被破坏,经济发展也进入一片混乱之中,打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被迫害,连国家领导人也不例外被打成“左派”。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的损失,但是交通工业和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国家建设基本在徘徊中前进。 第四阶段: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的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确立了一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并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在思想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国民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科学,文化,都走向了春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但是也面临这种种挑战,一直困扰人们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在这时被解决。这时以江泽民为代表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接过重担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21世纪。以与时俱进为先锋号,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辉煌。2002年中共十六大,建立了以胡锦涛为中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思想,并创新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到底。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航天科学事业,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以取得世界领先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意即国民党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也不见得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今,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使艾奇逊之流的资产阶级唯心史观彻底破产。1953年至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8.4%,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奇迹。不仅使13亿人口(比艾奇逊当时看到的多了1.7倍)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并且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一、前30年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立即着手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一)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旧中国的经济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经济。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性质的工业仅占百分之十左右,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了百分之九十左右。到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掠夺压榨,特别是长期战争的破坏,整个国民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1949年同旧中国生产力发展鼎盛时期的1936年相比,工业生产下降50%,钢产量由92万吨降为15万吨,原煤由6000多万吨降为3000多万吨,棉纱由245万件降为180万件;农业生产下降20%多,粮食产量由2700多亿斤降为2100多亿斤,棉花由1600多万担降为800多万担。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河运、海运、空运)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政府为维

持其反动统治和发动内战,滥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使市场混乱、民不聊生。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新中国成立后要发展经济,必须首先治理国民党政府留下的乱摊子,先有经济的恢复,才能有经济的发展。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和措施:一是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权;二是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国营经济;三是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四是保护和发展私营工商业;五是统一财经工作,彻底稳定市场。仅仅用了三年时间(1950~1952年),就使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超过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最高水平,稳定了市场物价,较大改善了人民生活。难能可贵的是,我们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胜利,还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和清剿国民党在大陆残余势力的背景下取得的。 (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一是管制或收购帝国主义在华企业。首先是把帝国主义对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的控制权收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国家统治对外贸易和国家银行外汇专营制度。对于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约1000多家),由于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并冻结了我国在美管辖区内的公私财产,我国政府宣布管制其在华财产;而其他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由于过去依赖的特权不复存在,其经营难以为继,有的放弃经营,有的被我国作价收购,这些被管制和收购的帝国主义企业成为了国有经济的组成部分。二是没收官僚资本。当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八比二,国家在解放后没收了全部官僚资本,从而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并转变为了国营经济。接管的官僚资本企业包括工业企业2858个;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招商局所

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对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有利于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给大家分享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体会,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体会1 12月3日下午,许艳艳老师就教育政策法规,对我们新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 对教育政策法规的认识,大多数人会标签为枯燥、条条框框。但在许老师的图文并进,案例视频下,我们对新教师的职业标尺有了明白的认识:从独角兽的公平正义讲到了为什么要为教师职业树立职业标尺;从范跑跑讲到了生命健康权的选择;从笛卡尔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和万伟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讲到了教育既要有教法和学法,也要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从中信高级工商学校高振东校长讲到了要关注学生的整体生命成长;从惩戒和惩罚的区别讲到了管理学生要适当、有目的、能斟酌利弊。 无规矩不成方圆,政策法规是国家发展的标尺,同样,教育政策法规更是教育发展的标杆。俗话说“教师的工作是良心活”,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受到很多社会道德的约束,但是,对一个新教师来说,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案例中教师的一些自以为合理的“措施”,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比如让捣乱的学生坐在厕所门口,这像是在惩戒他,但坐厕所门口和不捣乱这两者之间并无科学关联,却可能让当事的孩子受到同学的嘲讽,旁观的学生学会了“看笑话”。

这个案例像一面镜子,让我反思该如何更有效地运用惩戒权。 在许老师的影响下,当天晚上,我就看了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这个电影讲述了一名患有阅读障碍的小男孩,在经历了学习的挫折,老师的责骂,家长的不理解下,被迫转学。在新学校新美术老师尼克的细心帮助下,重新拾起自信的故事,故事的美好在于“世界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师,拥有这样的一双眼睛,应该是必须的。但是,怎么做到呢? 尤其当面对每个班八九十个学生,如何用适合每个人的方法教育他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育是不允许悲观思想的,智慧的老师会努力挪开教育路上的绊脚石。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一样的老师看到的学生,也会是不一样的。 我是一名新教师,渴望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心得体会2 我有幸参加了县组织的中学教师教育法律法规全员培训,在这次培训中,认真聆听韩博士的讲座,又一次让我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了净化,得到了升华。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我们从教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出了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学习中认真对照,自我反思;在寻找差距与不足中正视自己。从而为自己以后学习与提高的道路指明了方向,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老师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激情、斗志与信心,现在,我想谈谈我今后的努力方向:作为一名老师,有太多的地方需要我去学习。 对于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在大学里接触不

中考历史 专题复习与命题猜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教、教育、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变化(含解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教、教育、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 1. 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下列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奋起”不符的是A.开展“希望工程” B.“863计划”的制订 C.“两弹一星”的成功 D.“科教兴国”的实施 2. 下图是某中学一位老师的工资条,通过这张工资条能反映出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A.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B.教育领域的改革 C.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 D.注重实施素质教育 3. 一个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一位2004年感动中国当选人物,人们形容他“一个人干了两亿人的活”,这是因为他 A.研制原子弹爆炸成功 B.培育出杂交水稻 C.推动载人航天事业发展 D.研制出“银河一号”巨型计算机 4. 人民的衣食住行折射出新中国时代的变迁。下图中的时装表演,最有可能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5. 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些东西”指 A.大庆油田 B.“籼型杂交水稻” C.“两弹一星” D.“863计划” 6.1986年,我国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九年义务教育。为此颁布的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7.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空间技术的事件是() A.“东方红1号”的成功发射 B.“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 C.“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 D.“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 8.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16年8月5日在巴西的里约 热内卢举行。如图是许海峰为新中国夺得的第一块奥运金牌,请问这 是在哪一个体育项目上获得的() A.体操 B.乒乓球 C.射击 D.排球 9.“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业”等词出现反应了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 A.人民生活的提高 B.就业制度的变化 C.医保制度的建立 D.综合国力的提升 10.“惊世两弹,冲天一星”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A.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我国第一颗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讲课稿

浅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成就

浅谈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仅凭文字的叙述是难以言表的,那些经历过的艰苦,奋斗的岁月,是多少人的奉献积累了这些硕果累累的辉煌!在回顾中国六十年间所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成就之后,我内心激昂充满感激,激昂是为了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感激则是想到了那些为了祖国兢兢业业奉献一生的革命党人甚至是普通百姓。所以,在论文之前,在谈及那些祖国现在的辉煌成就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衷心地感谢那些成就背后奉献的人们,是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安定和平的生活。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在这风雨兼程60年的历程里,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建国初,中国一穷二白;如今,六十年一个轮回,中国经济已成长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中国六十年来获得的成就太多太多,主要归结于几个方面: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城乡建设、金融事业、对外开放、民族团结、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教育科技事业、文化建设、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国防和军队建设、统一大业、全方位外交、党政建设。六十年,说是弹指一挥之间,但是期间却记忆了多少伟大的历史成就! 从各方面谈中国六十年的建设,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任务。作为一名平

凡的在校大学生,我对中国成就的理解与了解都是片面与不足的,有不少的成就是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所关注不到或者了解不到的。所以,我想就从改革开放这个主要方面谈谈这些成就对社会,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和感受。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中国六十周年的成就之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想。(由于中国六十年间取得的成果辉煌丰富,我的见解有限,所以参考了必要的资料,忘老师指正错误)。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生产匮乏,经济建设资金短缺,与世界经济交往的范围狭窄。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状态,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然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美、中日建交,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也得到了恢复,新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有所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仍未开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 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 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心得体会 三篇 篇一: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使我知道了掌握高校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高校教育政策的特点以及高校教育方面具体的法规政策,并了解和掌握了当前的现状和热点问题。同时,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真实案例,也使我对这些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有了较为清晰的概念和预见。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今后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依法搞好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要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一个透明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培养人才。教师也要具备可树性,知识的更新,也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以及品德行为素养。同时还要兼备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法律意识,在传道解惑的同时,严格规范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系统学习,我将本章进行了一个整理总结。本书分别从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基本途径九个方面探计了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培育等工作的开展。对于指导每一位高校教师甚至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第一章主要从伦理与教育伦理的内涵、地位;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道”

与“德”;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伦理,就是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构建起来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理则。它是作用一名教师在从业过程中的“为教之理”,即我们所说的“为师之道”。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只有有了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教育效果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要求我们每一教师自觉遵守教育伦理关系,通过努力为自己建构这样的和谐。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教育法及其地位。教育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法是体现统治阶级集体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体系”。它与一般法律相比较,具有形式松散性,教育领域的法律问题,既可能是教育行政问题,也有可能是教育民事法律问题;教育对象、教育法调整范围以及法律关系的广泛性;法律法规的复杂性;法律纠纷解决手段的特殊性。 我们在遵循教育法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保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始终不渝地贯彻实施,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教育平等,一般包括起点上的平等,终点上的平等以及过程上的平等。 (3)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此外,教育必须为国家和人民负责;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性。(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时候也享受一定的权利。

建国以来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建国以来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 学前教育101 陈丽华1008110042 建国后中国学前教育政策的发展是经历了几个时期的。 一.新中国成立初至“文革”前时期的学前教育政策发展特点: 1.强调以解放区的经验为基础,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央教育部于1951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试行草案)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试行草案),并于次年颁发全国。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学前教育基本上是解放区学前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多是通过总结归纳出一系列法政法规。并没有针对当时的中国学前教育的形式的特点而更改,学前教育制度还不是很受重视,以继承为主。 2.全面学习苏联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倡导全面向苏联学习,尤其是在课程政策及其内容上充分而完全表现出苏联特色,如倡导分科教育,强调幼儿具有差异性,说明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教育政策制定方面是很少经验的,大多都是借鉴国外一些教育政策制度,在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有些却可能不是很能适中国国情,需要广大教育者在不断实践中改进。 3.针对具体问题及时地制定相关政策 1956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和内务部发出的《关于托儿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指出,全国的保教事业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最主要的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发展方针不明确,托儿所和幼儿园的界限和领带关系不明确,缺乏应有的制度,缺乏经常的监督和领导,说明了中国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现到了很多问题,并提出了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积极的发展托儿所和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问题日益显著而受到关注,而后来制定的《关于中小学、师范学校的托儿所的作用进行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托儿所的领导和管理,积极改进工作,使之巩固和发展,各系列的学前教育政策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中,更能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需要。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就是所说的“几大”,如“十九大”,十九大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就是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这就是“几届的含义”。中央委员会每年至少开一次,第几次就是“几中”。如去年九月中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是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的第四次全体会议。几届几中全会”是党的会议。一般而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五年一次,并选举出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休会期间由所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代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职权。几大几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所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 例如: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换届,举行第一次会议,称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即“十大一次会议”。2009年二次会议,2010年第三次会议,2011年四次会议,2012年五次会议。然后2013年就又该换届了。选举国家主席。 几届几中全会与几届几次会议前者是指中国共产党第某届中央委员会第某次会议,后者是指第某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某次会议;前者是表示党的中央全会,后者是表示人代会的年会,分属于党政两个体系。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专题四讲述的是现代中国在政治建设及促进国家统一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作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石,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本课内容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三个子目组成,根据课程安排,将其调整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及“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两个子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而1954年宪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