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槲皮素

槲皮素

槲皮素
槲皮素

槲皮素

槲皮素( q u e r e e t i n,QU;3,4,5’,3’,4’一五羟基黄酮) 及其衍生物是植物界分布广泛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它存在于许多植物的花、叶、果实中,多以甙的形式存在,如芦丁、槲皮甙、金丝桃甙等,经酸水解可得到槲皮素。近年来,国内外医药工作者对槲皮素的研究日益增多,发现其具有许多药理活性,如抗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抗纤维化作用、抗肿瘤作用、能降低血压,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病毒、镇痛及止泻等,并且Q U 对人体无毒、无害、无致癌、无致死、无致畸等优点,国外曾试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对槲皮素的生物学活性研究作一综述。

1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机体每时每刻都产生自由基,它不但可引起或加剧肿瘤、脑卒中、心脏病等疾病,而且还与人体的衰老过程有密切联系。有实验证实,槲皮素对超氧阴离子( 0 ;)、羟自由基(·O H) 和单线态氧( 1 0 ,) 均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其量效关系明显。槲皮素清除自由基的方式有3种:( 1 ) 直接清除自由基,其邻二酚羟基可经单电子转移方式直接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起着一个供氢体作用,而自身形成更稳定的分子内氢键,因此可阻止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的过氧化,减少对生物膜的破坏;( 2 ) 间接清除氧自由基,槲皮素能作用于与自由基有关的酶,沉淀蛋白质;( 3 ) 与金属离子( 如F e ) 螯合抑制·OH的产生等有关。Z i e l i n k a等通过对健康人体白细胞分叶核的中性粒细胞离体实验研究发现,槲皮素可减少中性粒细胞过氧化氢含量,其抗氧化活性与羟基数量有关。李云峰等通过原代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采用L P S诱导氧化应激,发现一定浓度的槲皮素可增强小鼠巨噬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吞噬能力,并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此外,槲皮素可与F e “,C u 离子络合,通过影响金属离子的平衡,改变细胞内氧化状态而实现抗氧化作用。QI N等研究发现槲皮素可以减弱紫外线和过氧化氢诱导的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I型胶原的减少和抑制J NK和 c —J U N的活性。

2抗纤维化作用

近年来,大量国内外学者对Q U在抗瘢痕化方面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表明槲皮素具有显著的抗纤维化作用,如抗肝纤维化、肾纤维化、瘢痕疙瘩增生及抗青光眼滤过道瘢痕化等,且无明显副作用。槲皮素作用机制复杂,几乎涉及到组织器官纤维化的各个环节:( 1 ) 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 2 ) 抑制胶原合成;( 3 ) 抗氧化损伤;( 4) 抑制内皮

细胞生长,抑制血管形成;( 5) 影响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齐荔红等研究了Q u 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抑制作用,发现Q u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活性,并指出其可能是通过P DG F的途径发挥抑制作用的。徐向进等建立了糖尿病大鼠肾纤维化模型观察QU抗肾纤维化的作用,发现给予QU组较对照组的T G F —B 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其基因表达也显著受到抑制,表明其可能是通过T G F .G途径发挥抑制作用。P h a n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发现Q U对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增殖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问、剂量依耐性。罗莉莎等在兔小梁切除术后抗瘢痕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观察到槲皮素能够抑制滤过术后结膜下过分瘢痕化,长功能性滤过泡存在的时间,有效地控制眼压,提高滤过手术的成功率。同时,槲皮素可以抑制滤过泡成纤维细胞T GF p 和T G F —p R 1的表达,提示Q U 抗纤维化的机制之一就是抑制T G F - I ~ 和T G F - ~R1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观察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对体外培养的人T e n o n囊成纤维细胞( HT C F) 增殖的抑制作用,得出结论:Q U能抑制体外培养的HT C F的增殖,且该作用呈剂量

和时问依赖性。研究槲皮素对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周期影响的实验研究中观察到槲皮素抑制RP E细胞G /G 期进入S期,具剂量依赖效应,在1 2 0 h皮素能持续有效抑制R P E细胞进入s期,抑制效应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槲皮素对RP E 细胞无细胞毒作用。

3抗肿瘤作用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槲皮素对前列腺癌、白血病、鼻咽癌、肝癌、胃癌及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多种肿瘤细胞有抑制增殖的作用,是颇具应用前景的抗癌药物之一。等u 研究发现槲皮素抑制前列腺癌的机制可能是通过 c —J u n与AR的蛋白相互作用,而不是通过c —J u n竞争结合A R的辅激活因子C B P来实现的。钟璐等以K 5 6 2细胞为研究对象,经槲皮素处理后,细胞形态学上出现凋亡特征性改变;K 5 6 2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K 5 6 2细胞显著降低V E G F的表达,从而得出槲皮素在体外能抑制白血病细胞K 5 6 2生长并诱导其凋亡;槲皮素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分泌V E GF 。张峰等研究发现槲皮素能通过c a s p a s e 一3 途径抑制人鼻咽癌HE N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具有细胞周期特异性。发现槲皮素对人肝癌细胞S M MC 7 7 2 1 有显著的抑制生长及增殖,并能使肝癌细胞出现脱落死亡,D N A生成物减少,肝癌细胞S MMC 7 7 2 1 集落形成率降低,从而得出,槲皮素对肝癌细胞S MM C 7 7 2 1具有较强的抑制生长及增殖性,并可能用于对肿瘤的协同治疗研究。魏金文等研究发现经槲皮素处理后胃癌S G C 7 9 0 1细胞增殖率及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且呈浓度和时问依赖性( P<0 .0 5 ) 。从而得出,槲皮素可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可能机制为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诱导细胞凋亡。研究在体外对人视网膜母细胞瘤( r e t i n o b l a s t o ma ,RB) Y 7 9细胞经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4 8,7 2 h后进行检测,用MT Y法测定半数抑制浓度( I C 5 0) ,观察槲皮素的细胞毒性作用,用Ho e c h s t 3 3 3 4 2 /P 1 双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结果发现槲皮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明显抑制Y 7 9细胞的生长,并存在剂量一效应关系;应用MT T法计算不同浓度槲皮素作用4 8,7 2 h的半数抑制浓度( I C 5 0) 是 1 4 8 ,1 1 5 I .L mo l /L。Ho — e c h s t 3 3 3 4 2 /P I 双荧光染色可观察到明显核固缩、凝集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从而得出槲皮素可使视网膜母细胞瘤Y 7 9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研究发现槲皮素具有降血压、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抑制心肌肥厚等作用。槲皮素在2 5~4 0 p ~ mo l /L浓度时,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凝血酶引起血小板胞质游离钙C a 的升高,而使血小板活化聚集受到抑制,从而问接的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能够扩张动脉,降低血压,抗心律失常,体内外抑制胶原,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 A A) 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5 .羟色胺( 5 一HT ) 的释放。近年来又发现,槲皮素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 D G F ) 诱导的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对于肺动脉高压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槲皮素对心肌肥厚也有一定的逆转作用,泰春等采用不同的动物模型:腹主动脉部分狭窄而产生压力超负荷的大鼠及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大鼠,使大鼠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c a 大量增长,c a 通道活化,通过特异的离子流激活胞核基因及增加胞质蛋白质合成,促使心肌肥厚,同时激活蛋白酶、磷脂酶及粒细胞,产生白三烯血栓素等促进氧自由基( O F R) 生成,使膜通透性增加,致使更多的 c a “进入细胞内,进一步促使心肌肥厚。注射槲皮素后,心肌C a 与动脉 C a 含量下降,降低了心肌肥厚大鼠心血管钙超负荷,同时增加S O D活性,防止心肌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而达到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

5抗病毒作用

槲皮素有抗多种病毒的作用,作用机制是其能抑制溶酶体H 一 A T P酶、磷酸酯酶A

有脱壳作用,影响病毒转移基因的磷酸化,抑制病毒蛋白和R N A合成。国外已有人证实了Q u e 能抑制R o u s肉瘤病毒和诱发肿瘤的人疱疹病毒。

6其他生物学作用

槲皮素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能明显提高动物的痛阈,且有剂量效应关系。龚珊等采用4种不同镇痛模型:热板法、扭体反应、电刺激一嘶叫法及福尔马林法发现槲皮素有效镇痛剂量为6 0~l O O mg /k g ,在给药后0 .5 h作用最强,给药后 1 h作用已消失。与其他镇痛药相比较:2 0 0 r ag /k g槲皮素与1 0 0 m~k g阿斯匹林或2 r ag /k g吗啡镇痛作用相当。对不同性质的疼痛:内脏痛、躯体体表痛、相对性急性痛、紧张性的病理性疼痛均有镇痛作用。槲皮素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通过改变腹腔毛细血管和肠粘膜的通透性,减少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分泌,最终达到止泻的目的。饶惠英等“研究通过喂饲Q u对大鼠眼钝挫伤后晶状体上皮细胞( L E C s ) 热休克蛋白( H S P 7 0 ) ,H S P 2 7 ( HS P阻滞剂) 表达的调节,发现钝挫性眼外伤中L E C s H S P - /O表达的增强提示HS P 7 0可能在钝挫性外伤性白内障形成过程中对晶状体变性蛋白起保护作用,预先喂饲Q U可抑制L EC s HS P 7 0基因的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发生于H S P转录水平。

综上所述,槲皮素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及广泛的药理作用,且对人体无害,对人类肿瘤,心血管病,衰老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类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为人类的健康和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槲皮素能显著抑制促癌剂的作用、抑制离体恶性细胞的生长、抑制艾氏腹水癌细胞DNA、RNA和蛋白质合成。

槲皮素

槲皮素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5-羟色胺(5-HT)的释放作用。槲皮素对ADP、凝血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对PAF的抑制作用最强,槲皮素也能明显抑制凝血酶诱导的兔血小板3H-5-HT释放。

槲皮素三种化学结构修饰方法的研究

槲皮素三种化学结构修饰方法的研 究 【摘要】目的对槲皮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方法采用酯化、卤化、氧化反应对槲皮素进行化学结构修饰。结果制备了槲皮素的甲基异氰酸酯、氯代化合物和氧化物。结论将槲皮素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后可增加其水溶性,增加人体吸收,增强疗效。 【关键词】槲皮素化学结构修饰甲基异氰酸酯氯代化合物氧化物 Abstract:Objective To modify the chemcial constitution of The chemical constitution of Quercetin was modified by estrification,halogenotion and Methyl isocyanate,chloride and oxide of Quercetin were After chemcial structural modification,the water-solubility,absorption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Quercetin were all increased.

Key words:Quercetin;chemcial structural modification;methyl isocyanate;chloride;oxide 槲皮素是一种抗癌药物,为黄色针晶,分 子式C15H10O7,结构式见图1。熔点为314~316℃,易溶于DMF、DMSO、甲醇、乙醇、乙酸乙酯、碱水等溶剂,不溶于石油醚、乙醚、水以及酸水等。UV λmaxnm:422。由于槲 皮素的水溶性极差,影响其吸收和药效的发挥,故本实验通过对槲皮素进行化学结构修饰来增加其水溶性,增加人体的吸收,最终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1-2]。 1 实验部分 试剂 槲皮素、冰乙酸、氯化亚砜、盐酸羟胺、 无水氯化锌、二甲基甲酰胺、重铬酸钾。 槲皮素甲基异氰酸酯的制备 原理[3-4]先通过乙酸与氯化亚砜反应,生成乙酰氯,乙酰氯的化这性质较乙酸活泼,可被盐酸羟胺胺化后,再脱水,生成甲基异氰酸CH3N=C=O。由于槲皮素结构中含在酚羟基,可与甲基异氰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

中国天然产物化学家(二)

中国天然产物化学家(二) 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教研室史清文教授整理 摘要:为了使大家能更好地了解我国科学家在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本文对近代我国著名天然产物化学家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做了简要介绍。 赵守训(1922.10.20~)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天然药物化学家、中草药学家、 药学教育家。长期致力植物化学、天然药品化学、生药学、药材学、中草药化学、 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并在编写相关教材和中草药新著以 及教学方法研究上,有开拓性成绩,是我国中药、天然药物文献专家。总结出《中国本草药物化学发展史略》,为改写“天然药物化学发展史”作出了新论证;在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建设及中药整理研究方面,为考证整理和充实祖国医药学宝库,推进中药现代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深入研究过60余种中草药,在异喹啉生物碱、三萜、二萜、黄酮等类成分方面有一定进展,鉴定出近百种具有良好活性的成分,发现新化合物130余个,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40多篇。 梁晓天(1923.7~) 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6~1948年在家乡开元中学任 教。1948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研究生院学习。1952年获博士学位, 后在哈佛大学化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1954年9月回国。1955年1月任中央卫 生研究院药物学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0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兼化学部副主任。1982~1984年先后任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兼任《四面体》、《四面体通讯》、《四面体计算机技术》、《药用植物》等杂志的顾问编委等。1993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梁晓天一生致力于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经过多年奋斗,引进核磁共振新技术并简化了核磁波谱中ABC和AA′BB′系统的计算方法,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64年他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核磁共振谱的中文著述《核磁共振解析简论》。1976年他将自己在核磁共振氢谱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编著了《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释和应用》。他为在我国推广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起了开拓和推动型作用,梁晓天在其研究工作中,善于应用波谱学技术测定天然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成绩卓著。其发表研究论文达140余篇,除了核磁共振氢谱的著作外,与他人合著(译)了《仪器分析及其在生理科学中的应用》等7部书。1961年,他领导研究了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和面部神经麻痹的天然产

槲皮素药理作用及相关总结

现代医学认为槲皮素是止咳、平喘、降压的有效成分 抗炎作用:当槲皮素的浓度为40μmol/ L 时,其恢复作用达到最大。说明槲皮素对LPS(细菌脂多糖)延迟PMN自发性凋亡的效应产生了抑制作用,减轻了因预激因子活化PMN而加重的炎症反应,部分揭示了槲皮素的抗炎作用机制。槲皮素通过对抗LPS 对PMN 黏附分子CD62L ,CD11b/CD18 的表达的影响,抑制LPS 诱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效应,从而阻止PMN 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减少炎症细胞向炎症局灶的浸润。这里的中性粒细胞(PMN)是最重要的炎性细胞,对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发挥防御作用时,PMN是一把“双刃剑”,其胞浆内的细胞毒性物质既可杀伤外来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也可造成自身组织的损伤[3]。PMN自发性凋亡则是炎症反应的主要收敛机制之一,这种机制是避免炎症反应扩大化,减少自身组织细胞损伤的最佳方式[4]。 止泻: 肠道感染时,肠道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刺激,化学性炎症介质分泌增加,乙酰胆碱分泌增多,作用于肠道胆碱能受体,使肠道蠕动亢进,水、电解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等在肠道停留时间缩短,来不及完全吸收而被排出体外,引起腹泻[27]。槲皮素能够抑制离体豚鼠回肠乙酰胆碱的释放[28]. 槲皮素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通过改变腹腔毛细血管和肠粘膜的通透性,减少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分泌,最终达到止泻的目的[27]。槲皮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肠道内氧自由基[29],槲皮素抗炎活性与其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有关[27]。槲皮素体外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直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抑制脂质氧化损伤,螯合金属离子,抑制DNA氧化损伤;体内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提高一氧化氮水平和外周血总抗氧化力等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30]。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综介症(MODS)根本原因,肺脏是MODS 时最易受损靶器官,ALI发生、发展与大量促炎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质失控性释放有关,而促炎细胞因子是SIRS触发和级联效应关键因素。ALI时,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微血栓形成、肺水肿及肺泡上皮广泛损伤,此时,大量PMN在肺内积压是关键所在。肺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是位于PMN中一种酶,约占细胞干重5%,其活性可间接反映炎症部 位中PMN数目。此外,它可催化超氧阴离子与过氧化氢(H2O2)反应生成经自由基,后者为活性最强氧自由基,会对细胞成严重损伤。 黄亮[8]等采用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结果表明,槲皮素可抑制促炎介质过度释放,阻止PMN在肺内积压,减轻肺水肿病理改变,显著改善肺气体交换功能,能在ALI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槲皮素改善ALI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ER K1 /2,p38MAPK及PKC活性抑制TNF – a、IL-8等炎症介质表达[9];通过抑制P一选择素等粘附分子表达阻止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进而阻比PMN跨膜运动和在肺组织的“积压”.清除氧自由基等[10]。

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研究综述的格式和要求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 指导原则 ——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目录

一、概述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1.研发背景 2.主要药效学试验 3.一般药理学试验 4.急性毒性试验 5.长期毒性试验 6.过敏性、溶血性、局部刺激性和依赖性试验 7.致突变试验 8.生殖毒性试验 9.致癌试验 10.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 (二)分析与评价 1.有效性分析及评价 2.安全性分析及评价 3.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及评价 4.药理毒理综合分析及评价 5.药理毒理与其它专业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参考文献 四、著者 一、概述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简称指导原则),是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

要求,结合我国中药、天然药物研发的实际情况而制订。 本指导原则旨在规范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的格式和内容,引导和提高药品注册申请人对新药研发过程及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自我评价意识。 本指导原则根据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不同类别及药理毒理申报资料的要求,对申报临床的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统一进行规范。撰写时可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一中申报项目的不同要求撰写相应的内容。 本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研究结果的综述以及分析与评价两大部分。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建议按以下内容进行全面、简要的描述,建议对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结果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不宜对试验结果进行简单罗列,不必列出具体试验数据等。 1.研发背景 简要说明文献情况。如果有临床应用史,需描述有无不良反应报道及相关的研究进展情况。 简要说明前期是否进行过基础研究或筛选研究(主要指药效学筛选研究,如配伍或配比筛选等)。若有相关研究,简述主要研究结果。 简要说明是否有相关研究成果(奖项、论文、专利等)。 2.主要药效学试验 2.1.试验方法和结果总结

芸香苷和槲皮素

槐花米中芸香苷提取及槲皮素的分离与检识[适用对象]药学专业 [实验学时] 18学时 一、实验目的 学习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检识,通过实验要求: (1)通过芸香苷提取与精制,掌握沸水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原理和操作。 (2)掌握由芸香苷水解制取槲皮素的方法。 (3)掌握黄酮苷和黄酮苷元的分离。 (4)掌握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黄酮苷、苷元和糖部分的检识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由槐花中提取芸香苷的方法很多,本实验是根据芸香苷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溶解度差异的特性进行提取和精制,或根据芸香苷分子中具有酚羟基,显弱酸性,能与碱成盐而增大溶解度,以碱水为溶剂煮沸提取,其提取液加酸酸化后则芸香苷游离析出。 三、仪器设备 单口园底烧瓶,冷凝管,铁架台,烧杯,电炉,烘箱、水浴锅、三角烧瓶,微量抽滤器,布氏漏斗,滤纸,试管,层析槽,石棉网,毛细管等。 四、相关知识点 槐花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主要含

芸香苷(芦丁),含量高达12~20%,水解生成槲皮素、葡萄糖及鼠李糖。 芸香苷(rutoside ),分子式C 27 H 30 O 16,分子量610.51,淡黄色针状结晶,mp.177~178℃。难溶于冷水(1﹕8000),略溶于热水(1﹕200),溶于热甲醇(1﹕7),冷甲醇(1﹕100),热乙醇(1﹕30),冷乙醇(1﹕650),难溶于乙酸乙酯、丙酮,不溶于苯、氯仿、乙醚、石油醚等,易溶于吡啶及稀碱液中。 槲皮素(quercetin ),分子式C 15 H 10 O 7,分子量302.23,黄色针状结晶,mp.314℃(分解)。溶于热乙醇(1﹕23),冷乙醇(1﹕300),可溶于甲醇、丙酮、乙酸乙酯、冰醋酸、吡啶等,不溶于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中,几不溶于水。 O O O H OH OH OH OR 五、实验步骤 (一)芸香苷的提取(水提取法) 称取槐花米50克,置1000 ml 烧杯中,加沸水800 ml ,加热保持微沸1小时,趁热用棉花过滤,滤渣再加600 ml 水煮沸1小时,趁热过滤,合并2次滤液,放置夜,析出大量淡黄色沉淀,抽滤,沉淀用水洗3~4次,抽干置于空气中干燥即得粗芸香苷,称重计算得率。 (二)芸香苷的水解

天然药化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天然药化实验报告 篇一:天然药化实验 实验一黄柏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分离与鉴定(10学时)【目的要求】 1.掌握黄柏中提取盐酸小檗碱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盐酸小檗碱的化学性质和鉴定方法。 3.掌握渗漉法、盐析法、结晶法的基本操作方法。【实验原理】 黄柏为芸香科(Rutaceae)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chinenseschneid)及黄柏树(phellodendronamurenseRupr.)的干燥树皮。树皮中含有小檗碱(berber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黄柏碱(phellodendrine)等多种生物碱及内酯、甾醇等,其中以小檗碱为主要药效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含量为1.4%-5%(川黄柏含量较高)。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表、退虚热之功效。 1.小檗碱(berberine)异名黄连素,分子式 [c20h18no4]+,分子量336.37,黄色针状结晶。作为临床上

一种常用的广谱抗菌药,小檗碱主要用于菌痢、胃肠炎、痈肿等细菌性感染。现代研究证明小檗碱有抗肿瘤、抗心率失常、降压、降血糖等作用,在临床上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需求量日益增加。 o + omeome 2.溶解性:能缓缓溶于冷水中(1:20),微溶于冷乙醇(1:100),易溶于热水和热乙醇,微溶或不溶于苯、氯仿和丙酮,硝酸盐极难溶于水,盐酸盐微溶于冷水(1:500)但 较易溶于沸水,硫酸盐和枸橼酸盐在水中溶解度较大(1:30),盐酸小檗碱为黄色结晶,含2分子结晶水,220℃时分解并 转变为棕红色小檗红碱,285℃时完全熔融。 3.小檗碱为季铵碱,其游离型在水中溶解度较大,其盐酸盐在水中溶解度较小。利用小檗碱的溶解性及黄柏中含黏液质的特点,先将药材用石灰水润湿,使药材吸水膨胀,小檗碱游离,同时可使黄柏中含有的粘液质沉淀。用水渗漉法提取小檗碱,再加盐酸使其转化为盐酸小檗碱沉淀析出,结合盐析法得到盐酸小檗碱。【实验步骤】 1.提取称取黄柏粗粉100g置大蒸发皿中,加入适量石 灰乳搅拌均匀,放置溶胀20min,加入6倍量的饱和石灰水(或1%ca(oh)2溶液)浸泡30min后装入渗漉筒内,以5~

槲皮素的提取及结构鉴定

天然药物化学设计实验 开题报告 题目:槲皮素提取及结构鉴定 学生姓名:舒泉湧 学号: 200804040125 院(系):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制药工程 指导教师:孔阳

一.【文献综述】 1.1研究意义 我国北部、华南和西南地区等地区都产槐花,尤河北和江苏省产量最为丰富。槐花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其芦丁(nltin)为黄酮中的主要成分,含量为8—20%;槲皮素(quercetin)为芦丁的苷元。芦丁和槲皮素具有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抗肿瘤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糖尿病的肾脏、胃肠粘膜、器官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还有抗忧郁、抗心胸肥大、降压等作用。因此,对槐花中芦丁和槲皮素的提取分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1.2研究现状 1.2.1槐花性状与产地简介 槐花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为“槐花”,后者习称为槐米。落叶乔木,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达25 cm,叶柄基部膨大,小叶7—15,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5 cm,先端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伏生白色短毛。小叶柄长2.5cm;托叶镰刀状,早落。花瓣多数散落,完整花呈飞鸟状,花瓣5枚,黄色或淡棕色,皱缩,卷曲。雄蕊淡黄色,须状,有时弯曲,子房膨大;质轻,气微,味微苦;花期为7—8月。主产于我国北部、华南及西南地区;河北省产量较丰富,江苏主产于镇江、苏州、南京、徐州等地。 1.2.2槐花的化学成份及理化性质 1.2.2.1槐花中的化学成份 槐花中含赤豆皂甙(azukisaponin)Ⅰ、Ⅱ、Ⅴ,大豆皂甙(soyasaponin)I、Ⅲ,槐花皂甙(kaikasaponin)Ⅰ、Ⅱ、Ⅲ。还含黄酮类:槲皮素(quercetin),芸香甙(ru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异鼠李素-3-芸香糖甙(isorhamnetin-3-rutinoside),山奈酚-3-芸香糖(kaempferol-3-rutinoside)。又含白桦脂醇(betulin),槐花二醇(sophoradiol)。花油中含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 acid)十四碳二烯酸(teradecadi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十作碳三烯酸(octadecatrienoic

天然药化期末试题(有答案简版)

判断题 ( × )1、多数黄酮苷元具有旋光活性,而黄酮苷则没有。 (√)2、在糖苷化合物中有S, N, C, O苷,其中最难水解的是C苷。 3、花色素比一般黄酮类化合物的水溶解度要小。(×) 4、I型强心苷分子中与苷元相连的糖为2,6-二去氧糖。(√) 5、植物挥发油是一种油脂。(× ) 6、氧化铝为吸附剂是比较适宜醌类化合物分离的层析介质。(× ) 7、黄酮类化合物一般不能升华也无挥发性。(√) 8、生物碱一般是以游离碱的状态存在于植物体内。(× ) 9、凝胶过滤色谱分离作用原理是分子筛作用原理。(√) 10、对热不稳定的天然产物的提取多采用溶剂回流提取的方法。(× ) 11、中和1克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和酚类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称为挥发油的碱值。(√) 12、盐酸-镁粉反应是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 13、游离醌类化合物大多数不具有升华性。(× ) 14、甾体类化合物B/C环的稠和方式一般为顺式。(× ) 15、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酸性强弱顺序依次为: 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 (√) 16、游离香豆素室温下不能够升华。(× ) 17、季铵型生物碱是各类生物碱中碱性最强的生物碱之一。(√) 18、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于生物碱成分的分离。(√) 19、C-NMR全氢去偶谱中,化合物分子中有几个碳就出现几个峰(× ) 20、多羟基化合物与硼酸络合后,原来中性的可以变成酸性,因此可进行酸碱中和滴定。(√) 21、D-甘露糖苷,可以用1H-NMR中偶合常数的大小确定苷键构 型。(√) 22、反相柱层析分离皂苷,以甲醇—水为洗脱剂时,甲醇的比例增大,洗脱能力增强。(√) 23、蒽醌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中均有两个羰基吸收峰。(×) 24、挥发油系指能被水蒸气蒸馏出来,具有香味液体的总称。(√) 25、卓酚酮类成分的特点是属中性物、无酸碱性、不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多有毒性。(×)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 ——临床试验资料综述

目录 一、概述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申请临床试验 1.主要研究内容总结 2.分析与评价 (二)申请生产 1.主要研究内容总结 2.分析与评价 三、参考文献 四、著者

一、概述 本指导原则是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国中药、天然药物研发的实际情况而制订。 本指导原则旨在通过对中药、天然药物临床试验资料综述的格式和内容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申报资料,并加强药品注册申请人对新药研发临床研究过程及结果的分析 和自我评价。 本指导原则提供了不同注册申请中可能涉及的内容,但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任何一种类别的注册申请,注册申请人可以按照不同注册申请类别的要求,结合所申报品种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取舍,把握重点,合理确定各自所需要提供的资料和临床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科学、客观、规范地撰写临床试验资料综述。应力求文字简炼,逻辑合理,重点突出。 临床试验资料综述应包括“主要研究内容”、“分析与评价”两部分。 本指导原则按照申请临床试验、申请生产两种情况分别进行阐述。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申请临床试验 本部分内容为支持进入临床试验的所有与临床有关的 理论与试验研究资料的简要介绍。应注意围绕适应病症,对

处方合理性、创新性及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简明扼要的论述。 1.主要研究内容总结 1.1.命名依据 简述药品命名依据。 1.2.立题目的与依据 简述拟选择适应病症的病因、病机、治疗等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涉及西医疾病,还应简述现代医学对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的认识以及治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简述与国内外已上市同类品种比较,申请注册药物的特点和拟临床定位。 简述处方来源、应用、筛选或演变过程,说明处方合理性依据。如按照中医理论组方,应简述处方中君、臣、佐、使及各自功用。如处方中含有毒性药材及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应明确。如有相关的临床应用经验,还应简述原临床适应病症、用法、用量、疗程、疗效特点、安全性情况。 如为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剂型的品种,则只需简要说明拟选择新的剂型或新的给药途径的合理性依据,并比较二者功能主治、日用原料药量是否一致。 1.3.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 临床试验计划应反映临床试验的整体思路及实施方法。

槲皮素

槲皮素 槲皮素是Quercetin是植物界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由于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蔬菜中,它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维生素P样作用应用临床已久。槲皮素能对抗自由基,络合或捕获自由基防止机体脂质过氧化反应;能直接抑制肿瘤,有效地发挥防癌抗癌作用;在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也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槲皮素无毒性,因此,对癌症、衰老、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具有较大的开发意义。 一、槲皮素的物化性质和天然分布 槲皮素的物化性质: 槲皮素的天然分布: 常见的槲皮素类化合物: 各类果蔬中槲皮素的一般含量:[榅桲果皮中为180mg/kg]。 槲皮素的生理功效: 槲皮素除了上述生理功效外,还具有抗炎抗过敏、止咳、祛痰、平喘、抗糖尿病并发症、镇痛等多种生理功效。 抗炎抗过敏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胞脂氧酶和环氧酶,使致炎因子白三烯[Leokotriene]、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而产生作用。其抗炎止痛作用与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相似,但无出、血胃损伤等副作用,槲皮素有较好的祛痰、止咳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具有缓慢而持久的舒张作用和促进气管纤毛运动等作用,是醛糖还原酶的有效抑制剂,用于糖尿病并发症、

白内障防治。槲皮素有镇痛作用,并具有量效关系,200mg/kg 槲皮素与100mg/kg阿司匹林或2mg/kg吗啡的镇痛作用相当。 参考文献:郑建仙.植物活性成分开发[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167-178. 植物活性成分用于制药工业 美国的疾病研究专家们一致认定,人类的膳食结构与名列前五名的死亡杀手——冠心病、癌症、中风、糖尿病、动脉硬化症——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也可推断出,事物及其营养素对疾病的防治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从有记载的人类历史开始,草药、植物和植物的特定部分[果实、叶、花、根、皮] 已被用于有针对性地治疗各种疾病。甚至医药之父Hippocrates也称食物是治疗疾病的基本疗法。 植物专家们将世界各国可入药的特效成分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些生理活性成分具有的特殊功效,有赖于各自的品种、生态环境、土壤、气候、生长季节等条件。植物通常很容易因当地自然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出生理活性不同的组成成分。经鉴定有保护健康功效的植物活性成分同样具有这一特点。 随着人们开始热衷自然疗法,中草药治疗重新盛行起来。但这些疗效成分的科学价值和作用仍在探讨和完善中。 参考文献::郑建仙.植物活性成分开发[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385-387.

槲皮素体系总结

合成的内容: DMF中槲皮素-Al紫外光谱图 DMF中槲皮素-Al荧光光谱图 乙醇中槲皮素-Al紫外光谱图 乙醇中槲皮素-Al荧光光谱图合成的膜易碎,而且极不均匀。 DMSO 中槲皮素-Al紫外光谱图 DMSO 中槲皮素-Al 荧光光谱图 反应温度优化实验: 反应时间优化实验: 反应过程中交联剂的量的优化实验: 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优化实验: 吸附条件: 吸附溶剂的种类:包括吸附溶剂中储备液溶剂的选择。 吸附的震荡速度: 吸附溶剂的量: 吸附的时间: 选择性和干扰的实验:选择物质: 1 引言 槲皮素(3 , 3 , 4 , 5 , 7-五羟基黄酮,Quercetin),又名栎精,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是金银花、槐米、三七、银杏等多种常用中药材和天然产物中的有效成分之一。槲皮黄素,溶于冰醋酸,碱性水溶液呈黄色,几乎不溶于水,乙醇溶液味很苦。可作为药品,具有较好的祛痰、止咳作用,并有一定的平喘作用。此外还有降低血压、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减少毛细血管脆性、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等作用。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对冠心病及高血压患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RF-5301PC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HGC-12十二口氮吹仪(上海泉岛

公司);NETZSCH TG-209热重分析仪(德国耐驰公司);NICOLET AVATAR 33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美国热电公司);Hitachi S-4300电子扫描显微镜(日本Hitachi公司);UV-31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pH计(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氮气(广钢集团广州气体厂有限公司);超声波清洗器(天津市奥拓塞恩斯公司);烘箱(天津市华北仪器有限公司);真空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恒温水浴振荡槽(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 聚丙烯膜(上海泽涛实业有限公司,孔径0.45 μm,厚度200 μm);分析纯甲基丙烯酸(MAA)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 购自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化学纯丙烯酰胺(AM)购自广东汕头西陇化工厂;4-乙烯基吡啶(4-Vpy,纯度≥99%)购自美国Sigma–Aldrich公司;工业用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和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购自广州市千湖贸易有限公司;分析纯N,N-二甲基甲酰胺(DMF)来自广州化学试剂公司;所有水溶液均以超纯水(Millipore纯化系统制)配制;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盐酸购自,分析纯氢氧化钠购于,乙酸钠水溶液的pH值以盐酸或氢氧化钠(天津大茂化学试剂厂)调节。 3.2.3 槲皮素配位印迹传感器的制备 支撑底材聚丙烯膜(PP)以无水乙醇震荡清洗1h,氮气吹干后保存于干净样品袋中待用,聚丙烯膜在制备配位印迹传感器前新鲜处理。 准确称取169.3 mg Qu、133. 3 mg无水AlCl3和0.086 mL MAA于磨口平底瓶中,加入10.00 mL DMF,充分超声溶解后于室温下放置12 h;再加入1.89 mL EGDMA 和37.8 mg AIBN,充分摇匀,然后超声脱气 5 min,得到预聚溶液。将预聚溶液置于干净培养皿中,放入一片4.5×2.0 cm2的玻璃纤维膜,浸泡60 min后取出;以两片盖玻片夹住吸附了聚合溶液的玻璃纤维膜,形成“三文治”结构,然后转移至70 mm×35 mm的平底称量瓶内;向称量瓶中通入氮气5 min,用磨口玻璃盖和密封带密封瓶口,放入烘箱中,在适当温度下热引发聚合10 h。聚合完成后,将涂布有CIP的玻璃纤维膜从称量瓶中取出,小心揭掉盖玻片后以甲醇/乙酸(v/v=9:1)、无水乙醇洗脱模板分子、金属铝、未反应的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等。在制备配位印迹膜状传感器(CIM-sensor)同时制备了用于对照的分子印迹膜状传感

天然药化期末试题有答案简版)

判断题( × )1、多数黄酮苷元具有旋光活性,而黄酮苷则没有。 (√)2、在糖苷化合物中有S, N, C, O苷,其中最难水解的是C苷。 3、花色素比一般黄酮类化合物的水溶解度要小。(×) 4、I型强心苷分子中与苷元相连的糖为2,6-二去氧糖。(√) 5、植物挥发油是一种油脂。(× ) 6、氧化铝为吸附剂是比较适宜醌类化合物分离的层析介质。(× ) 7、黄酮类化合物一般不能升华也无挥发性。(√) 8、生物碱一般是以游离碱的状态存在于植物体内。(× ) 9、凝胶过滤色谱分离作用原理是分子筛作用原理。(√) 10、对热不稳定的天然产物的提取多采用溶剂回流提取的方法。(× ) 11、中和1克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和酚类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称为挥发油的碱值。(√) 12、盐酸-镁粉反应是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 13、游离醌类化合物大多数不具有升华性。(× ) 14、甾体类化合物B/C环的稠和方式一般为顺式。(× ) 15、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酸性强弱顺序依次为:

7,4’-二OH>7-或4’-OH>一般酚羟基>5-OH (√) 16、游离香豆素室温下不能够升华。(× ) 17、季铵型生物碱是各类生物碱中碱性最强的生物碱之一。(√) 18、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于生物碱成分的分离。(√) 19、C-NMR全氢去偶谱中,化合物分子中有几个碳就出现几个峰(× ) 20、多羟基化合物与硼酸络合后,原来中性的可以变成酸性,因此可进行酸碱中和滴定。(√) 21、D-甘露糖苷,可以用1H-NMR中偶合常数的大小确定苷键构 型。(√) 22、反相柱层析分离皂苷,以甲醇—水为洗脱剂时,甲醇的比例增大,洗脱能力增强。(√) 23、蒽醌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中均有两个羰基吸收峰。(×) 24、挥发油系指能被水蒸气蒸馏出来,具有香味液体的总称。(√) 25、卓酚酮类成分的特点是属中性物、无酸碱性、不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多有毒性。(×) 26 判断一个化合物的纯度,一般可采用检查有无均匀一致的晶

槲皮素的药理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槲皮素是止咳、平喘、降压的有效成分。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北京.民卫生出版社,1986:902.876 抗炎作用: 宋传旺等[1]报道槲皮素(1~100μmol/ L) 对PMN 的自发性凋亡率并无影响,但却能部分恢复由LPS 所延迟的PMN 自发性凋亡进程。当槲皮素的浓度为40μmol/ L 时,其恢复作用达到最大。说明槲皮素对LPS(细菌脂多糖)延迟PMN自发性凋亡的效应产生了抑制作用,减轻了因预激因子活化PMN而加重的炎症反应,部分揭示了槲皮素的抗炎作用机制。岳扬等[8]报道槲皮素通过对抗LPS 对PMN 黏附分子CD62L ,CD11b/CD18 的表达的影响,抑制LPS 诱导的中性粒细胞活化效应,从而阻止PMN 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减少炎症细胞向炎症局灶的浸润。这里的中性粒细胞(PMN)是最重要的炎性细胞,对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到了关键作用[2]。在发挥防御作用时,PMN是一把“双刃剑”,其胞浆内的细胞毒性物质既可杀伤外来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也可造成自身组织的损伤[3]。PMN自发性凋亡则是炎症反应的主要收敛机制之一,这种机制是避免炎症反应扩大化,减少自身组织细胞损伤的最佳方式[4]。 1宋传旺等.槲皮素对LPS延迟中性粒细胞自发性凋亡效应的抑制作用[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21(1):13-16. [8]岳扬等.槲皮素对LPS 诱导中性粒细胞活性化效应的抑制作用[J]. 免疫学杂志2005:21(4):296-299. [2] Burg N D,Pillinger M H. The neutrophil:function regulation in innate and humoral immunity[J].J Chin Immunol,2001;99(1):7217. [3] Nolan B,Collette H,Baker S et al.Inhibition of neutrophil apoptosis after severe trauma is NF-κβ dependent[J].J Trauma,2000;48(4):598-603. [4]Nwakoby I E,Reddy K,Patel P et al.Fas2mediated apoptosis of neutrophils sera of patients with infection[J].Infect Immun,2001;69(5):3343-3349. 止泻: 肠道感染时,肠道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刺激,化学性炎症介质分泌增加,乙酰胆碱分泌增多,作用于肠道胆碱能受体,使肠道蠕动亢进,水、电解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等在肠道停留时间缩短,来不及完全吸收而被排出体外,引起腹泻[27]。槲皮素能够抑制离体豚鼠回肠乙酰胆碱的释放[28]. 槲皮素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通过改变腹腔毛细血管和肠粘膜的通透性,减少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分泌,最终达到止泻的目的[27]。槲皮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肠道内氧自由基[29],槲皮素抗炎活性与其较强的抗氧化作用有关[27]。槲皮素体外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直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抑制脂质氧化损伤,螯合金属离子,抑制DNA氧化损伤;体内抗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提高一氧化氮水平和外周血总抗氧化力等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30]。 [27]张文举等.槲皮素止泻机制研究[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10): [28]Lutterodt GD. Inhibi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release of acetylcholine by quercetin as a possible mode of action of psidium guojava leaf in the treatmeat of acute diarrhoeal disease [J].J Ethnopharmacol,1989,25(3) :235-247. [29]苏俊锋,郭长江,韦京豫等.槲皮素体内外抗氧化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

天然产物综述

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技术 摘要:本文综述了天然产物化学得发展以及当前我国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的进展,对超声波提取技术、微波提取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液膜分离和反胶团萃取、超临界C0 提取技术、膜 2 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分子精馏和短程精馏、吸附分离技术和高效絮凝技术等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天然产物;分离;纯化 1 简介 天然产物是指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的生物二次代谢产物,自从发现来自天然界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后,已经开发出许多具有治疗和保键作用的药物。有的天然产物能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适当的结构改造,成为新一代药物。一些天然产物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可作为食品添加剂、日化原料和其他精细化工产品等。 天然产物化学是以各类生物为研究对象,以有机化学为基础,以化学和物理方法为手段,研究生物二次代谢产物(生物碱、酿类和葱衍生物、黄酮、菇类和挥发油、强心昔、幽体、皂昔、香豆素、木脂素、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动植物激素、海洋天然有机物等)的提取、分离、结构、功能、生物合成,化学合成和用途的一门科学,是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对整个有机化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提供口益深化的研究内容。 1.1天然产物化学与药物开发 由于大然药物往往含有结构、性质不同的多种成分,且有效成分的含量一般较低。为了研究和开发天然药物,必须从复杂的中草药组成成分中提取、分离和鉴定出有活性的单体纯成分。有时,为了增强疗效,克服毒副作用,通过改变有效成分的结构,如制备其类似物或衍牛物,以创制出更好更新的药物。以中草药或动、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等大然产物为主要研究目标的,已经成为中国寻

天然药化复习题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天然药物化学 2.有效成分 3.香豆素 4.生物碱沉淀反应 5.苷 6.溶血指数 7.生物碱 8.强心苷 9.紫外吸收光谱 10.溶血指数 11.挥发油 12.吸附色谱法 第二部分填空 1. 鞣质可分为,。 2. 薄层色谱在操作上可分为、、和四个步骤。 3. 常用的四大波谱,,和是鉴定天然产物成分的重要手段。 4. 吸附色谱的三要素是,和。 5. 天然药物预实验方法分两类和。 6. 区别C 3-OH黄酮和C 5 -OH黄酮的专属反应的试剂是。 7. 天然药物或中药可能以、、三种形式入药。 8. 萜类可看作的聚合体。 9. 我国最早记载的制备有机酸的记录是法从五倍子中制备的过程,国外最早发现的化学成分是正真意义上的有效成分单体的提取,掀起了从药用植物中提取 的高潮。 10. 黄连抗菌有效成分为,在和等植物中也含有此成分。 11. 下列有机溶剂常用来提取天然化学成分,请按极性大小顺序排列。 乙醚石油醚乙醇乙酸乙脂甲醇苯正丁醇水 。 12. 以苷键原子不同可以将苷分为,,和。 13. 柱色谱在操作上可分为、和洗脱三大步骤。 14. 薄层色谱在操作上可分为、、和四个步骤。 15. 天然药物化学主要研究内容各类化学成分的,,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16.备选答案:生物碱、挥发油、苷、氨基酸、多糖。 ①含氮溶于水的成分。 ②能随水蒸气蒸馏的成分。 ③非糖和糖结合的成分。 ④分子大、难溶于醇的成分。 ⑤显碱性可溶于氯仿的成分。 17.香豆素的母核为,由脱水而成 18. Ⅲ型强心甙酶水解产物为。 19. 溶剂提取法提取天然化学成分的操作方法有、、、

、和等。 20. I型强心苷是指:苷元C 3-O-() x -() y 。 21. 天然药物预试验供试液的制备,一般只选用、和作为提取溶剂。 22.天然药物化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 提取分离的方法及结构鉴定,对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等。 23.溶剂提取法提取天然化学成分的操作方法、、、 、和等。 24.黄酮分子中因含有原子而呈微弱碱性,可与强无机酸生成,但不稳定。 25.诱导效应主要指和。 26.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 、、、、。 27. 按分离原理,色谱法可分为:、、 、、。 28.按操作方式,色谱法可分为:、、 。 29.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游离黄酮类衍生物,可溶于5%NaHCO 3 溶液的成分,其结构中应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基团;可溶于5%Na 2CO 3 溶液的成分,其结构中应有____________基团;可溶于0.2%NaOH 溶液的成分,其结构中应有___________基团。可溶于4%NaOH溶液的成分,其结构中应有____________基团; 30.羟基蒽醌苷及苷元,因具有___________基,可溶于__________溶液中,加酸酸化又可重新沉淀析出,这一性质常用于提取分离。 31.醌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苯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 32.含有萜类的中药常有多方面的生理作用,如含青蒿素为倍半萜内酯,对 有速效;三环二萜衍生物雷公藤甲素对和落形成有抑制 33.三萜类是指个单位的聚合体,结构中含有个碳原子,在植物界主要组成植物皂苷。 34.强心苷元可分为两类,一类C l7位上连接不饱和内酯环,另一类C l7位上连接不饱和内酯环。前者称为型强心苷元,又称 型;后者称为型强心苷元,又称型。 35.生物碱在植物体内以、和三种形式存在。 36.生物碱具有碱性是因为分子中含有原子,该原子具有成对的,能与质子结合成。 37.生物碱的碱性强弱可用表示,该数值愈大,生物碱的碱性。 第三部分单选 1.用系统溶剂法从药用植物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的成分,应采取的溶剂顺序是 () A.乙醇、乙酸乙脂、乙醚、水 B. 乙醇、乙酸乙脂、乙醚、石油醚 C. 石油醚、乙醚、乙酸乙脂、水 D. 石油醚、乙酸乙脂、乙醚、乙醇 E.乙酸乙脂、石油醚、乙醚、乙醇

槲皮素,芦丁的提取

槐米中主要成分是芦丁。从槐米中提取芦丁可用乙醉提取法、水提取法、碱溶酸沉提取法。碱溶酸沉提取法是依据芦丁结构中有游离的酚羟基, 显弱酸性, 遇碱成盐溶解,加酸又游离析出的原理设计的, 此法成本低、收率高, 所得产品质童好, 是实际生产中常用的方法 芦丁 碱溶酸沉(alkali-solution and acid-isolation)碱溶酸沉法,中药化学中常用于黄酮类、蒽醌类、酚性,内酯结构的木脂素、香豆素类提取分离等实验。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酸碱性差异而进行分离。 具体操作将总提物溶于亲脂性有机溶,用碱水提取,调节PH值后用有机溶剂萃取,还可用PH梯度法进一步分离各碱度或酸度不同的成分。 注意:提取过程中料液比、浸提碱液pH值、浸提时间等条件都对提取率及纯度有影响。注意酸性或碱性的强度,与被加热分离成分接触的时间,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等,避免在剧烈条件下某些化合物结构发生变化或结构不能回复到原本存在于中药的状态。 1.溶剂萃取法去杂 原理:利用黄酮类与其它杂质极性不同,选不同溶剂进行萃取。 石油醚:除去叶绿素、胡萝卜素等脂溶性色素 水溶醇沉:除去蛋白质、多糖、大分子水溶性物质 逆流分配:水-乙酸乙酯,正丁醇-石油醚 在萃取除杂的同时,可使不同极性或极性相差较大者分离,如极性不同的苷和苷元,极性苷元和非极性苷元。 2.碱水提酸沉淀法 原理:酚羟基与碱成盐,溶于水;加酸后析出 适用于含酚羟基的化合物,如槐米中芦丁的提取。 注意事项: ①酸碱度不宜过大 ②邻二酚羟基的保护:碱性条件下,邻二酚羟基易被氧化,加硼砂保护 ③石灰乳的加入可除去果胶、粘液等水溶性酸性杂质 3.炭粉吸附法 适用于苷类的精制工作。 植物的甲醇提取液加活性炭至吸附完全,过滤得吸附苷的活性炭粉末。

天然药化期末试题(有答案简版)

判断题 (×)1、多数黄酮苷元具有旋光活性,而黄酮苷则没有。 (√)2、在糖苷化合物中有S,N,C,O苷,其中最难水解的是C苷。 3、花色素比一般黄酮类化合物的水溶解度要小。(×) 4、I型强心苷分子中与苷元相连的糖为2,6-二去氧糖。(√) 5、植物挥发油是一种油脂。(×) 6、氧化铝为吸附剂是比较适宜醌类化合物分离的层析介质。(×) 7、黄酮类化合物一般不能升华也无挥发性。(√) 8、生物碱一般是以游离碱的状态存在于植物体内。(×) 9 10 11(√) 12 13 14 15 7,4 16 17 18 19、 (×) 20√)21、 22√)23 24 25×) 26 ×) 27、有少数生物碱如麻黄碱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不反应。(√) 28、三萜皂苷与甾醇形成的分子复合物不及甾体皂苷稳定。(√) 填空题 1、利用物质在两种不能完全互溶的溶剂中分配系数的差别进行分离的称为分配层析。 2、天然醌类化合物主要类型有苯醌、萘醌、菲醌和蒽醌类等化合物。 3、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桂皮酸途径。 4、香豆素的分子结构含有异戊二烯母核。 5、天然存在的强心苷元C/D环稠合方式为α-苯并吡喃酮。 6、一般地,甾体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含有环戊烷氢化菲黄酮类母核。

7、两相溶剂萃取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互不混溶的溶剂中溶解度(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达到分离的。 8、羟基蒽醌遇碱显红色或紫红色。 9、木脂素多由两个苯丙素通过beta-碳原子(8-8’)位相连聚合而成。 10、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为桂皮酸/莽草酸途径。 11、萜类化合物常根据分子结构中异戊二烯的数目进行分类。 12、I型强心苷分子中与苷元相连的糖为2,6-去氧糖。 13、聚酰胺吸附色谱法的原理为氢键,适用于分离醌、黄酮类等化合物。 14、植物体内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主要是氨基酸。 15、苯丙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含一个或多个C6-C3单位的天然化合物。 1 2、D- A. C. 3 A. C. 4 A. C. 5 A. 6 7 A. C.苯 8 A. C. 9、将混合生物碱溶于有机溶剂中,以酸液pH由大→小(酸性由弱到强)顺次萃取,可依次萃取出(A)。 A.碱性由强→弱的生物碱 B.碱性由弱→强的生物碱 C.极性由弱→强的生物碱 D.极性由强→弱的生物碱 10、检查中草药中是否有羟基蒽醌类成分,常用(C)试剂。 A无色亚甲蓝B5%盐酸水溶液 C5%NaOH水溶液D甲醛 11、分馏法分离适用于(D)天然产物的分离。 A.极性大成分 B.极性小成分 C.升华性成分 D.挥发性成分 12、某化合物用氯仿在缓冲纸层析上展开,其Rf值随pH增大而减少,说明它可能是(A)。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