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邻水实验学校2018年春高二下第三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往的全球观都是以某一种文化形态为本位框定全球关系,但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试图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人类整体性困境也同时出现,其解决必须有赖于一个整体性的方案,更需要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未来人类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时代新诠释。

从本质上看,它是超越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全球观。其实,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亘古有之,这种观念以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为标准来评判其它文化的优劣,并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历史上它曾间接或直接导致了近代之后世界纷争和冲突。之后,种族中心主义不断被反省,和平共处和有序竞争成为了国际秩序的主流,维护人类共同价值已成为文明发展的诉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超越、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超越,是应时顺势而生的全球观。

从特征上看,它是依托中国文化面向世界文明的哲学表达。形成人类命运的理论需要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长久的历史经验做支撑。中国数千年文明虽经百折而犹向前,始终保持着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维持这种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凝聚力,来自中国哲学中“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天下一家”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人类观、“和而不同”的中庸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在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的基础上,面向世界文明提出的。

从实践上看,它是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的价值范导。基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征,这决定了它要依靠自律、反省、互相监督等软性方法来维系,而不是靠硬性手段贯彻执行。全球交往的历史证明,一旦用强制性手段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向一些强势文化提供了执行者和法官的角色,使得霸权主义有可乘之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量的伙伴关系,促进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明交流……这些都要靠各民族国家的协商、交流和自律来完成。

当前,在全球化发展大势中,中国致力于公平互惠的全球贸易规则的达成,致力于地区合作的共赢。有赖于这种不懈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广泛凝聚共识,并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

(选自邹广文、刘文嘉《文化哲学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希望各民族国家求同存异。

B.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只反对种族中心主义试图将自身价值强加于对方的霸权做法。

C. 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维护人类共同价值的诉求,可实现人类整体的安全和进步。

D.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因为世界文明主动接受且认可中国传统哲学的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开头由“以往的全球观”引出一种全新全球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重点阐述这一全球观是时代的要求。

B. 材料中间部分紧承第一段内容,从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

C. 材料中间三段的内容实质上解决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是中国提出”和“怎么做”的问题。

D. 整个材料按照“总分”的基本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最后一段从现实角度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必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面对人类的全球性困境,弱肉强食的观念往往只能导致对抗、发动战争,这不符合“天下一家”的世界观。

B.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全世界被广泛地接受认可,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也将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

C.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使中国数千年文明始终保持统一和平发展的主基调,还可为今天全球的很多问题提供启示。

D. 一旦强制推广“普遍性”的价值,就等于隐性地取消了彼此的平等地位,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反对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

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③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在灶台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惯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

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

C.作者在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⑩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5.第②段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苦瓜的美?请简要赏析。(6分)

6.文章围绕“苦瓜”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必须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者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编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越俎代疱地“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来”。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 材料三: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问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性。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 材料四:

“让座”这一行为没有法律的强制,没有硬性的处罚,让不让完全是“靠自觉”。有一份关于“让座初衷”的调查显示,65.4%的受访者表示是发自内心,23.9%的受访者是受到“道德逼视”,8.9%的受访者是因站立者本人的逼视或其他行为。由此可见,只有65.4%的人是靠自觉的,而32.8% 的人正是受到通德约束才做出了让座行为。

(摘自《“让座”是道德绑架还是道德约束?》,2017年7月19日长江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揭示了“让座纠纷”频发是由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和市民公德意识缺失所致,给老年人让座,是社会提倡的美德,也是年轻人的义务。

B. 材料二指出了一些“让座指导员”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往往是为了审视别人,动辄以曝光相威胁,这些行为与文明的修为背道而驰。

C. 材料三指出“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别人让座,势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和人身权益。

D. 材料四主要使用数据说话,文中列举了一系到数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当今社会让座行为受到道德约束的状况。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

B.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足七成的受访者让座时是自觉自愿发自内心的,还有近三成的人是受到道德约束才让座的。

C. 文明重在自律,从某种角度说,“让座指导员”利用舆情压力,想为自己“道德贴金”的行为比不让座的性质更为恶劣。

D. 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

9. 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

..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贫祥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阅,舍宅为伽蓝①。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

....,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撰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甚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刘其禾泰者,默而避之。其家撞尝执盗果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货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又尝论刑罚,其略曰:“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俊下其腕无不止也。”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谧,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注】①伽蓝:佛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别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 /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俊/下其腕无不止也

B.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别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俊下其腕/无不止也

C.语日/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别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俊/下其腕无不止也

D.语日/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别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俊下其腕/无不止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时男女成年行冠礼、笄礼时所取;名,出生后由父母所取。“字”与“名”在语义上有所关联。

B. 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童年.“黄发垂髫”“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龀”与此处含义相同。

C.春秋二社,即春秋两季的社日。社日,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其标志性习俗是祭祀和宴饮。

C.黥,在脸上刺字涂墨的刑罚。黥、刖、劓、杖、答、髡等均是古代刑罚,轻重不一,其中刖比黥更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士谦事母至孝,淡泊名利。为母守丧,形销骨立;少为参军,后拒绝举荐,隋朝建立后仍矢志不做官。

B.李士谦勤勉好学,才华横溢。他不仅博览群书,时常写诗,擅长天文术数,对刑罚也有合情合理的见解。

C.李士谦乐善好施,富而不奢。贩济施舍,不惜倾家荡产;家境殷实,却非常节俭,故而招待亲宾常用黍米。

D.李士谦仁厚谦虚,生荣死哀。利益被他人侵害,不加追究反予宽慰;生前深受百姓爱戴,死时百姓流涕送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②萧条戴鹖冠③。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慢,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诗人暮年漂泊潭州时所作.②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③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承题,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

B.第二句写诗人穷愁潦倒的身世际遇。以儒士之身而戴隐者鹃冠,点出诗人无官无职,包蕴着不为朝廷所用的无奈与辛酸。

C.第二联传神地写出舟中所见所感。诗人因年迈多病、老眼昏花而产生了“天上坐”“雾中看”的错觉,给人感觉十分真切。

D.尾联总束全诗,深化主题。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诗人遥想万里外的

长安,表现了他忠君忧国的执著。

15.第三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归去后感受郊外万木复苏,清泉长流的句子是,。

(2)王勃位居“初唐四杰”之首,其诗歌锤炼精工,诗境优美。在《滕王阁序》中写描写深秋雨后清寒的山水之景的句子是,。(3)庄子在《逍遥游》中举例阐述小年不知一月时间变化和一年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

....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②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

....,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③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

....,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④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

....,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⑤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集团

惨淡经营

....,2018年第一季度销量攀升。

⑥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工作其实更有价值。作为交警,孟昆玉平凡的工作与人民的生命安

全息息相关,正是一种厝火积薪

....、防患未然的工作。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

18.下列各句中没有的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

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决定的。

D.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从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的传承。

19.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弟子不胜感激!

B.尊敬的张老师,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光临寒舍家访,学生感激涕零!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们的国民阅读率一直偏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表示,一方面,现在的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重物质甚于重精神,①_____。另一方面,我们在满足年轻一代阅读需求、引导社会大众阅读取向上,还有不到位、不切实的地方。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增强,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成长,新兴的数字化阅读与传统的纸质阅读并驾齐驱,甚至大有超越的趋向。②_____?为了便于调查,谢锡文等人在2013年底创办了一个公益性文学经典阅读平台——文学生活馆,面向社会开放,讲座现场只可容纳200人,每期报名人数却有四五百人。可见,③_____。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最近,由于“博物馆”一词成为热搜,兴起了一股“文物热”。许多年轻人将参观博物馆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带动了博物馆衍生产业的发展,多数博物馆必将实现盈利,我国迎来了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春天。

①“博物馆”一词成为热搜并非兴起“文物热”的原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8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的土家族姑娘小覃即将毕业了,小覃是湖南省一个小县城山区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师范大学的学生。面临毕业选择,她有些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老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的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覃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她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覃自己认为当前的创业环境良好,很想创办一家自己的培训学校,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面对小覃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邻水实验学校2018年春高二下第三阶段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答案】1. A 2. D 3. B

1. B项,“只反对”缩小范围,据第2段的意思,“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是整体上反对种族中心主义;C项,“可实现人类整体的安全和进步”犯了未然与已然关系的错误,据原文第一段“寻求人类文明整体上的安全和进步”和原文最后一句话“已经开始对全球治理产生实质性影响”,说“可实现”有点过于武断;D项,因果不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中国传统哲学”关系方面的原因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吸收、提炼中国文化价值精神。而不是“世界文明主动接受且认可”。

2. D项,“总分”不正确,应是“总分总”,第1段提出问题,第2-4段分析问题,第5段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现实可行性,是前面分析完后的结论,属于总结问题。

3. B项,据材料第二段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观念和行为”的超越,并不是取代,而且“种族中心主义”是否消失跟很多因素有关。

4. D D项错在“告诫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犯了牵强附会的毛病。

5. ①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写苦瓜白玉般的色彩,疣状突起部分长得细致。

②从触觉的角度进行描写,苦瓜触摸起来清凉滑润。

③运用衬托手法,用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来衬托苦瓜的颜色质地,衬托之中既突出了苦瓜的颜色质地之美,又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之情。

④运用比喻,把苦瓜比作白玉,表现对苦瓜的喜爱。

⑤联想,由苦瓜联想到了清朝的玉雕“白玉苦瓜”

⑥对比,将白玉苦瓜与翠玉白菜相对比,突出苦瓜更近于玉的质地。(每点1分,答满6点得满分)

6. ①先写苦瓜的外表美,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②再写出吃苦瓜的经历,表达了由怕吃苦瓜到吃苦瓜是一种享受的情感变化; ③最后写看苦瓜树和买苦瓜的经历,说明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的道理。 (每点2分,其中概括大意1分,情感1分)

7. A 。A项“是年轻人的义务”错,让座不是强制性的法律义务。

8. C A项,材料一中“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表明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了。B项,“近三成”错,原文为“32.8%”,应该是“三成多”。 D项,以偏概全,导致“让座”纠纷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9. ①让与被让者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别人让座,被让者要真心实意去感谢,不让座,也无需计较。②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旁观者不可用道德绑架别人,③树立良好风气,尊老爱幼社会才和谐。④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增加老幼病残孕专座。⑤设置“博爱座”(井不是某一特定人群的专属座位),面向所有有特殊需要的人开放。(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3分)B

11. (3分)D(黥比刖轻)

12. (3分)C(用黍米待客不是因为节俭)

13. (10分)

(1)有兄弟俩(因为)分配财产不均衡,到了互相争吵、诉讼(的地步),李士谦听到后就拿出钱财,补足那个分得少的人,使(他)和分得多的人的财产相等。(“阋讼”“埒”各1分,大意3分)

(2)那以后(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来借给同乡,碰上年成歉收,借债的人家没有办法偿还,都来(向士谦)表达歉意。(“贷”“登”“谢”各1分,大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3分) C (C项产生“天上坐”的错觉是由于天空倒映在水中。)

15.(6分)①承接第二联,写舟中所见的蝴蝶蹁跹、白鸥远翔之景,呼应题目“舟中作”。(3分)②与尾联抒情形成反转:蝶鸥自在,与诗人的困于舟中的处境形成反衬。(3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默写

16.(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17. C

18. A

19. B

20. (1). ①对阅读缺乏应有的热情(答“不喜欢阅读”或“不重视阅读”也可)(2). ②但是不是说中国人就不爱读书了呢 (3). ③民众对于文学经典还是怀有极大的求知热情(答“民众还是有着极强的阅读兴趣”也可)

21.②博物馆衍生产业的发展未必能让多数博物馆实现盈利。

③博物馆衍生产业的发展不能代表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