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西古长城

山西古长城

山西古长城
山西古长城

宁武县,汉为娄烦县地,置有娄烦关。今县南的宁化村即为娄烦关南口,县北阳方口即为娄烦关北口。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隋为崞县、静乐县地。唐治宁武郡,明朝时无县的建置,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宁化巡检司,十一年改巡检司为宁化守御千户所,隶山西都司。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设三关总兵,驻于宁武关,统领偏头、宁武、雁门三关边防事宜。宁武之称,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而得。

宁武关城,在阳方口南二十五华里,关城北依华盖山,南靠凤凰山,恢河水自城南向东流去,关城两翼顺河而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据《山西通志》载:“宁武关,古楼烦地,据雁门、偏关两关之中。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唐末置宁武军,明初为军屯,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筑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巡抚都御史李侃言,宁武北临云朔,西带偏保,最为要冲,请设关置守备。于是,因辽宁武军旧石立关。(嘉靖)二十二年置三关镇守总宁武,辖雁门、偏关二关。明景泰元年筑城,方四里,高二丈五尺,下有堑。”城东、西、南三面门,东门称“仁胜”,西门称“人和”,南门称“迎薰”。门上皆建有关楼。“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巡抚魏绅拓广周七里一百二十步,增碑五尺,加辟北门,亦建正楼于上。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宁武道郭光复始甃以砖,又筑东西关城,皆砖甃。”3宁武关城,因踞凤凰山之北,历来又有“凤凰城”之称。

宁武关一带,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鲜卑、突厥、契丹等游牧民族的贵族经常率兵由此南下,有时战争在此连绵不断。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东渡黄河,挥师北上大同,经宁武关,同据险顽抗的明三关总兵周遇吉在此地进行了一场激战,攻下宁武关,生擒周遇吉,为进军北京推翻明王朝扫清了道路。

山西三关之一的宁武关,宁武关有着“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地位。据有关资料,山西有不同时代的长城总长度累计3500多公里,属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山西境内的长城,承载着太多山西的历史信息和社会人文信息。山西长城分布于9个市40余个县(区),总长度累计3500多公里,现存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有1500多公里。山西长城遗迹按朝代可分为战国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城、宋长城、明长城、清长城,但以明长城修筑规模最大,前后共修筑了154年。作为当时拱卫京都的屏障,明长城分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约450公里,由河北省怀安县延入晋北的天镇县,向西再向西南,经阳高、大同新荣区、左云、右玉、平鲁、偏关,直达黄河东岸;内长城约

400公里,由河北省涞源县延入灵丘县,向西再向西北,经繁峙、浑源、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州朔城区,至偏关白羊岭(古称丫角山)与外长城会合。另外还有沿黄河修筑的从偏关老牛湾到河曲县石梯子的长城,沿太行山脊修筑的始于灵丘县牛邦口经五台、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至黎城东阳关的长城。“山西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一些长城关隘如著名的‘外三关’偏关、宁武关、雁门关,就全部在山西境内,而平型关、娘子关更是闻名遐迩。

打我从小开始,长城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已经深深地牢记在心。一首歌唱得好,“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于是亲自走一段长城就成了我的一个夙愿,为此,我心仪许久。

山西长城徒步穿越,是自虐之旅、摄影之旅,更是人文之旅。骄阳下漫长的翻山越岭徒步穿越,晋北大地毫无遮蔽下的艰苦行进,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自虐之旅;一道道残破的边墙,就是一条条大地的伤口,一座座依旧挺立的墩台,犹如一位位坚守职责的将士,苍凉、壮观、恢宏,这是一条摄影之旅;追寻长城内外几度牧场几度良田的历史变迁,回忆塞北风沙中的金戈铁马,感受历史进程的点点滴滴,这又是一条人文之旅。

山西境内的长城遗迹很多。从兴县西北部的黄河东岸开始,沿管涔山和恒山山脉向河北方向延伸,蜿蜒的古长城和矗立的烽火台,依旧饱含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蚀痕,横亘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向世人昭告着那已经远逝的昔日烟云……

山西境内最早的长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9年三家分晋之后。其时赵国疆域最大,立足都市晋阳,迅速向西、北、东三面进行军事扩张,特别是赵武灵王在位期间,锐意改革,实行胡服骑射,不断开疆拓土,进一步展现了晋国文化兼容并蓄的开放态势,把中原农耕文化同北方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成为继晋之后我国古代多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及多民族文化的大熔炉。为了有效地防守得到的土地,就出现了最早由战国时代赵肃侯修筑的、分布于恒山和管涔山两大山系长城。

在山西境内,古长城遗存和遗址,总长度在3400公里以上,其主要基础,依旧是秦长城。当马上皇帝朱元璋坐了天下后,又拣起历代君王的旧皇历,修筑长城二百多年未曾歇息。大同境内长达400公里的明代古长城,历尽6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雄伟壮观,成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道久远的风景线。

明代长城分南北两线进入山西后,在偏头关一带交会,被称为内外长城,外长城由张家口入山西,经大同、偏关直达黄河天险。内长城经阜平进入山西,经灵邱、繁峙而达神池。进入清代后,雄才大略的康熙大帝相信众志成城,决不以修长城为御敌之策。然而,为抗拒白莲教农民起义军渡河入晋,后来的嘉庆帝又重新走上了修墙御敌的老路,在黄河壶口瀑布天险处筑起了长城。从此,在中国万里长城绵延不断的修筑史中,这一段清长城,总算划上了一个句号。

作为战争的遗迹,长城和关隘,在山西这块苍茫的土地上,已经变成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战争文化的珍贵实物。

千百年来,久经不息的边患,连绵不断的烽烟,使得山西北部的偏头关、宁武关和雁门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为古老的三晋厚土,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篇章。

作为山西境内外长城和内长城的交会处,偏头关重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巍然屹立在偏关河的西岸。这一带的长城依高山陡崖而建,与黄河天险相连,形成一道拱卫中原的屏障。

地处偏头关与雁门关中路的宁武关,重建于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现存关城分西关和东关两部分,城墙依山而建,堪称雄险,在军事上可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与此地50公里处,有历史上曾声名显赫的军事城堡——宁化军城。

雁门关修筑于代县城北的大山腹地,进可攻,退可守,是大漠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在赫赫有名的三关中以其雄险独树一帜。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在此建立雁门郡,秦时仍为天下三十六郡中之一郡,汉武帝时曾“发率万人治雁门关险阻”。如今的雁门关,为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重修长城时所建。与之相接的旧广武城,也是山西内长城体系中一座以屯兵积粮为主的军城,现存建筑成于辽代。城墙上的敌楼,与远处的烽火台遥遥相望,在古代战争中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登古关而远眺四周,茫茫山野上的古长城和烽火台遗址,让人们眼前不禁浮现出久远的历史画面。当年,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就是在这宏阔的三关防线,谱写了一幕幕威武不屈、英勇杀敌的壮丽史诗,也留下了血染疆域、忠诚报国的慷慨悲歌。

这段古长城,属明内长城,也叫内边。西起忻州市代县的白草口河东,东至朔州市山阴县的新广武村,全长5964米。这段保留至今的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所筑。白草口为唐雁门关即西陉关北塞,新广武为明雁门关即东陉关北塞。长城外砖砌,内土筑,高8~10米,上阔4 米(史载一丈五尺)。上有戍堡、敌楼,下有暗门。现保存完整的敌楼有“针扃”、“雄皁”等。楼有额匾,落款均为“万历丙午仲秋之吉,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兵备副使李茂春、左参将陈天爵、管粮通判蒲喜轮立”。敌楼多数筑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壮橹楼建于长城正中,前后两道门可将长城封闭。靠白草口一段,原垛口、女墙筑于石山上,现内无土墙,唯有砖垛口,巍然矗立于奇岩陡峰之巅,十分雄险壮观。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砖券,高2 米,宽1 米,门置距外墙0 米处。长城顶部三层城砖铺面,可以走马。长城附近建有烽火台、兵营暖屋(现毁)。此段长城的位置,历史上称陉岭,是区分内外、捍卫中原的门户。据清乾隆年间《代州志》载,明万历二十三(1595)年,巡抚李景元筑雁门关边墙,“绵亘十五里,坚固精好,外护雁门,内巩省会,敌不敢窥焉”。从白草口至新广武的这段长城,正是明朝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段古长城又俗称“猴儿岭长城”,是山西境内唯一包砖和建有空心敌楼的长城。由白草口过海拔一千七百五十米的猴儿岭山,过新广武城向东北,经水峪口、沙家寺至胡峪口。从胡峪口向东出山阴县境,入应县境,至马兰口。

新广武城两侧的山上蜿蜒着只剩夯土的长城,长城上的包砖哪儿去了?据当地老乡介绍,是陆续被当地人拆下来盖房、垒猪圈了,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国家大修防空洞,附近各村都有任务。当时有一条公路直达山顶,社员们开着大汽车上山去拉长城的砖修…地下长城?。靠近白草口的长城全凭地势险要,车上不来,长城包砖才保存得比较完整。即使是这样,这段长城仍是山西境内现存长城的精华部分。

2009年12月3日下午,我从白草口攀登这段古长城,沿着长城走向新广武,一路边走边拍,欣赏领略古长城的险峻沧桑,流连缓步,不觉天色渐黑,不敢停留,匆忙下至新广武,历经四小时,意犹未尽。

山西万里长城及其关隘

中国古代万里长城的最早出现,根据文献记载和专家们的研究,据说是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相当于我国东周的春秋时期。而春秋时期最早修建长城的则是南方的楚国,这是我国当代古长城研究专家们的看法。古文献上记载,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时,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派兵攻打楚国,楚成王派一叫屈完的人带兵迎敌。在召陵这个地方,两军对垒,齐桓公问屈完:“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则回答:“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1这两人的对话若翻译成今天的语言,那就是齐桓公说:像我齐国这样强的兵力,谁能够抵挡呢?我如果用这样强的兵力去攻打你楚国的城池,有什么的城能不被我攻打下来呢?但是楚国屈完这个人偏不怕他。

他胸有成竹地回击了齐桓公的恫吓,针锋相对地说:你虽然强大,若以德去服各诸侯小国,谁能够不服你呢?但是你如果强以武力来进犯我们楚国,我们楚国却有方城可以防守,还有汉水阻挡你。你兵力再强大,又有什么用呢?齐恒公听了屈完的话,后来只好退兵。诸如齐桓公代楚这样的事,据知后来在公元前624年和公元前557年时还发生过两次。其中一次是晋襄公派处父伐楚,另外一次是晋平公派荀偃伐楚,也都因为楚国有“方城”这种特殊的防御设施,都只好草草收兵。对这

两次晋国出兵伐楚而后又因“方城”阻御无奈退兵的事情,《左传》一书中也都均有相关记载。

“方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特殊城池?为什么像齐和晋这样的强国在它的面前也无可奈何呢?

我国著名古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先生认为,当时楚国赖以抵御强敌而又能每每奏效的这种“方城”,即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长城。他说,无论是齐桓公伐楚,还是后来的两次强晋伐楚。

“这些情况不仅说明了楚方城防御其他诸侯领国侵扰上的功能,而且也说明了方城不是一般孤立城市的城垣,而是连绵不断的城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这便是长城的开始”。2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种种迹象看,长城的最初出现于我国古代,其实用功能首先是为了战争中的防御。春秋时楚国长城的出现,主要就是为了防范来自它的北部诸国如晋、齐、秦、鲁,郑的进犯的。1981年以后,经过河南、湖北等省区文物考古界和楚文化研究会等多方面的考察与踏勘,已证明楚长城的总长度大约近500公里。实际调查的结果与古代文献记载完全相符。

与古楚国长城的始建年代相比,位于山西高原上的古晋长城的出现则要晚出大约300年以上。其历史原因主要是由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其四邻均是一些落后的戎狄部落或弱小诸侯。从军事方面来讲,自西周建国初期直至春秋时期中叶以后,大约500余年间,晋国基本上一直处在一个向外进行军事扩张的状态中。从某种角度讲,还有一个自然方面的原因,那就是晋国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四周山河阻隔,天然封闭。一些具有能力与晋国进行军事抗衡的大国,如齐、楚、秦、宋等距离晋的核

心地域又很远,即使意欲犯晋,碍于像太行山和黄河这样的天险屏障,再加上晋国本身已有的军事实力,这就可能成为古代长城在山西高原出现较迟的另一个原委。

较为准确地讲,我国古代长城在山西高原的最早出现,应该是在韩、魏、赵三家于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彻底瓜分晋国之后。当时,魏国在山西高原的西南部隔黄河与秦国相对峙,赵国则将其军事扩张的目标基本指向塞北翟、代之地及太行山以东齐、燕的势力范围。韩国在当时的实力大不如魏、赵。在秦、魏、赵的强力夹缝中,它则不得不逐渐地避其身边的强敌,而将有限的军事力量施加于比它更弱的郑、宋一类的小国,渐次向东南方向发展,以至最后将其国都由山西境内迁出,定于太行之外和黄河以南的郑地(今河南新郑)。在韩、魏、赵这三个由晋派生出的新诸侯国的各国发展中,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2年),因魏国在此之前时曾经一度攻过黄河,占领了河西原来属于秦的一些领地,为了能永久保住这些地方,所以就有了发生于此年的“筑长城,塞固阳”3之举。据知这是战国三晋筑长城的最早记载,但其所建地理位置并不在山西界内,而是在今天陕西省洛水东岸一线。真正最早在山西高原范围内建筑长城的,应该是战国三晋中的赵国。史曰:赵肃侯十六年(公元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4这里所记载的两件事,实际上是两件互不相干的事情。一件是讲赵肃侯十七年这一年赵国攻打魏国叫做黄的地方,没有攻打下来。后面筑长城则是指赵国在另外一个地方筑长城以防另有强国攻赵。根据当时赵所处环境分析,赵所攻打的魏国的黄,当在今山西南部沁河上游一带,而赵当年修筑长城的地方则应该远在今天山西北部忻定盆地的西北方一线。因为赵当时要时时提防秦对其西北代地的突然侵袭。根据有关方面近年来的考察,从今天山西兴县西北部的黄河东岸开始,向东经岢岚、五寨、神池、代县、繁峙诸县,直到山西东界的广灵与灵丘交界一线,沿着管涔山和恒山山脉伸向今河北境内,近500公里的距离内均有战国长城遗址与遗迹发现(其中从今阳方口开始向东,其走向基本与明代的内长城有所重叠)。这些战国时代的长城遗迹与遗址,应该而且也只

能是三晋之中赵文化和赵历史的孑遗。韩,魏、赵三家分晋之后,特别是战国七雄的鼎立之势基本形成之时,赵国立足晋阳,据有今山西北部大片土地,其向西、北、东三面的军事扩张速度非常迅速。1979年以后,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国古代长城遗迹调查的结果表明,战国时期赵国长城的分布地域及其建筑总长度在当时各诸侯国中,无疑是居于前列位置的。除了其初期在今山西境内的修筑,赵的长城约大多数则分布在今内蒙古阴山以南以及与山西隔河而望的陕北地区,还有恒山东侧的冀西地区。正像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他的一篇有关古长城的调查报告中所讲的那样:“当时的赵国也和魏国一样,在今山陕之间的黄河以西拥有大片土地。现在宜川县西北就是赵国的定阳故地(《战国策·齐策》五)。而黄河以东,现在山西离石、柳林诸县附近,也是赵国当日的离石、蔺(《战国策·西周策》)、皋狼诸地(《战国策·赵策》)。”5在司马迁的笔下,同样记载了赵国的第六代国君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在实行了他的著名的胡服骑射制度之后,又在修筑万里长城方面建立了业绩。史曰:“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胡俗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此处引文中司马迁所说的高阙,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库布齐沙漠西北处的杭锦后旗东北阴山山脉。

从高阙至今天的山西大同市的直线距离足有500公里以上,可见当时赵国长城的修筑规模何其宏伟壮阔。至于云中、雁门和代郡的地望,已确知其中有的在今山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地区,有的则完全处于山西省境内。

公无前221年,秦始皇赢政统一六国后,中华民族首次形成大一统局面。这位当时刚38岁的千古一帝在诸多国家大事中,首先想到的一件事就是将原来由秦、赵、燕等诸侯国分别修筑的长城联结为一体,以抵御来自于北方戎狄及匈奴部落的侵扰袭击。《史记·蒙恬传》中说:“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后世人们

习惯上所说的“万里长城”一词,罗哲文先生认为实际上即始于此。需要指出的是,秦万里长城中虽然有大约近半数的长度是利用了赵长城,但其所在位置却全在今天的内蒙古境内,当时山西境内的赵长城则可能均被命令予以拆毁。为什么秦要在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这样一个长达万里的距离中统一修筑长城的同时,又要命令拆毁原来六国诸侯境内各自修筑的长城呢?原因据知是害怕在此之后再出现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诸侯割据局面。这极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山西境内极不容易发现战国时韩、魏、赵三晋长城遗址遗迹的主要原因。从各个方面看,西汉建立后虽然修筑万里长城的工程曾经呈现了更为庞大的气势,但仍然是在北部边疆秦长城的基础上予以增补加修,仍然是为了防范来自北部草原匈奴的侵扰。

近年来,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山西省有关部门在晋东北的广灵县曾经发现汉代长城遗迹。这是目前在山西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处汉长城遗址,使人倍觉珍贵。由此也引出一个问题来,那就是有关此过汉长城的修筑时间问题。在翻阅有关历史文献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在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版的《山西通志·古迹卷》广灵县内容里,发现有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在当地直峪山修筑长城的记述。此处记述明确说到该处长城遗迹在清雍正年间还保存着,今人常常对地方志的记述抱一种怀疑态度。鉴于此,我们不得不再去到官修的《汉书》中去取得印证。果然,《汉书》在汉武帝元光五年有关内容中也有相关记载。史曰:是年“夏,发巴蜀治南夷道,又发卒万人治雁门险阻”。6无论从出动上万人的工程规模看,还是由其地理方位分析,人们都无法怀疑地方志中的记载和《汉书》的有关记述,以及当地遗址本身存在这三因素间必然的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应该能够足以说明西汉长城确实在此存在的真实性。

如果再对西汉初期匈奴与刘汉政权在山西北部地区的军事对峙稍多一些了解的话,那么,对这种历史真实的理解或许就会更为深刻。例如,早在汉元帝后元六年(公

元前158年)时,由于匈奴数万骑兵从山西北部长驱直入,西汉朝廷就曾“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勾注”。7所谓“飞狐”,即飞孤陉或称飞孤口,其位置正在今天山西广灵县的东部;至于“勾注”即勾注山,具体位置也就在今广灵县往西的繁峙与代县一带。应该相信,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的广灵汉长城遗迹,正是当年西汉戍边军屯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

两汉过后,从三国直至隋唐之初,亦即从公元3世纪初到公元7世纪初,500年间中华民族又沦入了一个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战火纷飞的动乱时代。由于前后有数十个割据政权分布于大河上下与江淮流域,所以长城在战争中的特殊防御作用又在此时显现了出来。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几个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小朝廷,都曾在山西大地上多次大肆修筑过长城,其中北齐时期在晋西北的管涔山由北向南在关帝山西隅一线修筑的百余公里长城尤为突出。而在南北朝与东晋之前,建都洛阳的西晋司马氏政权为了抵御其西部羌胡民族和北部东西鲜卑人的不时袭扰,也曾有效地利用了秦汉时的长城设施与来自西北的侵略相抗衡。

关于山西境内历代所建长城的总长度,国家有关部门在作过勘察了解后,至目前已调查确认大约3400公里以上。南北朝以前的约为1000公里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已很难找到遗迹。现在能够确认其遗址遗迹的古代长城,在山西境内基本上均是隋唐以后的遗存。而保存较为完好的部分,则几乎全是明代新建或重修过的长城。考古界与古建筑学界认为,长城这种中国古代特有的防御建筑,从东周的春秋时代开始,直至明朝建立,所经多数朝代均有修筑。通过对山西境内古长城的调查了解,事实也证明基本如此。虽然南北朝以前的古长城遗迹目前在山西已很难寻觅,但若征之于历史文献,有许多记载却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如以有关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在山西境内所修筑长城的记载为例。就极易得到。

如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这是北魏时期政治作为仅次于孝文帝拓跋元宏的一位政治家。史载,在其执政的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他曾“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8罗哲文先生认为此处的筑畿上塞围,“即是从现在北京居庸关,向南至灵丘,再向西经平型、北楼、雁门、宁武、偏头诸关而达山西河曲县。当时把这道长城称之为畿上塞围,是因为它环绕于首都大同的南面,用它来保卫首都之意”。9大同即当时北魏都城平城所在之地,灵丘、平型、北楼、雁门、宁武、偏头诸长城关隘均在今山西境内。可见,这条畿上塞围的大部分遗存地皆应在山西高原,这无疑便于我们今天的考察与寻求。

再如北齐文宣帝高洋,这是一位在他那个时代就被人们比作为夏桀和殷纣的残虐的封建帝王。虽然他在位时间仅仅只有10年,然而如若论及他横征暴敛与大兴土木的“业绩”的话,可以说他的所作所为绝不亚于秦始皇时的大修万里长城,以及隋炀帝开辟京杭大运河的残酷程度与巨大规模。根据历史文献中有关记载的显示,他在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时,就曾不顾冬天的严寒,亲自君临晋西北的吕梁山上,“次黄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于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10这段南北向的长城,大约北部起自今天的岚县一带,南部一直修筑至现在汾阳与离石交界处的薛公岭(亦即历史上的黄栌岭)之处。其历史遗迹至今仍能在一些地方偶然发现。天保六年(公元555年),高洋又“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又“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又“初于长城内筑重城,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11以上引文中古地名如恒州、总秦戍和库洛拔等均在今山西大同附近,坞纥戍则在今天平型关遗址的东北处。高洋死后,不到6年时间内,北齐连续就换了4位皇帝,至天统元年(公元565年)北齐后主高纬时,高纬竟又“自库堆戍东距海二千余里间,凡有险要,堑山筑城,断谷起障”。12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北齐时除了于塞北修筑

长城之外,而且还曾在今山西阳城与河南济源间的太行八陉之一的轵关陉附近也修筑过数百里长城,以防御当时北周宇文氏的北侵。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笔下有关“齐诏司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13的记载,即是史证。时当北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春三月的时候。至清末光绪年间,当地人仍能见到这些古长城的遗迹。近年在山西阳城至晋城之间山区考察时,有关方面发现的所谓不明时代的长城遗迹,极有可能就是北齐时所筑长城的历史遗存。

北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继西魏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维持时间很短的短命政权,但在长城修筑历史上仍有自己的建树与记载。

如北周静帝字文阐,虽然他只是一个在位一年多时间的短命皇帝,当突厥寇扰并州时,他也于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六月,“发山东诸民修长城”。14据知,这次所修长城原计划自雁门关一直修到碣石临海滨的地方,但不久由于隋国公杨坚篡权,北周灭亡,故未及竣工。

范文澜先生曾经说过:“北朝和南朝南北对立。北朝和北境外强国也是南北对立。这些北境外强国都是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发展、以捞掠人口和财物为专业的游牧国家,对北朝的威胁是严重的。北朝对南朝要攻、守、和、战兼施,对北境外强国也要攻、守、和、战兼施,所以北朝的处境比较复杂。”15正是由于所处的这种复杂的政治与军事环境,故而北魏、北齐、北周等北朝政权从公元4世纪末至公元6世纪末这200年间,在我国古代长城建筑史上,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从春秋战国以后的第二个建筑高峰期。其特点是建筑地域布局广阔,建筑总长度则仅次于先秦长城和明代长城。另外一个特点,因为北朝各个政权几乎均以山西高原作为他们的主要军事和政治活动地域,所以,这一时期的长城修筑活动,在山西的古代地方史上显得尤其突出。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隋代虽然在中国古代史上只有37年的短暂历史,但在修筑长城方面却有许多文献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一次就征用丁伕多达百万人以上,去修筑陕北榆林至今山西大同西北部之间的长城。隋代修筑长城的地理区域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几乎全部都集中在都城长安以北今陕北和内蒙古交界的地方。

根据罗哲文先生研究结论,“唐、宋、辽时期,长城的修筑工程几乎处在停息阶段”。16金代虽曾有过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但其修筑地域多在今天的黑龙江、辽宁与内蒙古地区。非常有趣的是,在北宋欧仅修和宋祁撰修的《新唐书·地理志》中,当记述到当时的太原郡所辖太谷县有关内容时,书中竟写到在太谷县“东南八十里马岭上有长城,自平城至于鲁口三百里,贞观元年废”。17从那以后,后人多以为此段长城为唐长城。如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版《山西通志》即非常明确地写定这段长城“自平城至鲁口,沿山屈曲延三百里。武德二年筑,贞观元年废”。18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至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之间仅百年时间,为什么刚刚修筑好的150公里长城不到10年时间又要废弃呢?在非常险峻的山脉间修筑150公里长城,一筑一废,非同小可。为此,笔者曾翻过许多历史文献,修筑此段长城的具体记载难于稽查,怀疑清雍正版《山西通志》中“武德二年筑”的记述恐怕有误。近年有关方面在调查此段长城时仍以唐筑长城对待,笔者则以为其建筑年代很可能属南北朝,或者属战国时代。有关马岭长城的方位记载,《新唐书》中所说的“平城”即今天和顺县西部的仪城村,此村在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至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478年间,曾一直作为当时的平城县治之所在。至于“鲁口”这个古地名很可能就在今天祁县城东南约30公里处的峪口(即伏西河西流出山口)附近。峪口西约5公里处现有鲁村,当是一个历史的佐证。从今天的祁县峪口村沿山向东去,经马岭关遗址再一直向东至和顺仪城村,直线距离100多公里。古时的长城是依山势曲折修筑的,所以《新唐书》中所说“自平城至于鲁口三百里”应是符合实际的。

据唐代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志》中讲,隋开皇十六年在今仪城村所建的平城县治,实际上就是战国时期赵国赵简子所建的平都古城的遗址所在。

那么,“自平城至于鲁口三百里”古长城如果不是唐长城的话,会不会是战国时期的赵长城呢?这又是一个历史文化之谜。总之,今天我们还仍然能够隐约见到的太谷县南的马岭长城遗址,确实应该被认为是山西境内古长城遗产中最有魅力的一个部分。

在中国古代起自春秋而息于清代的2000余年的长城修筑史上,明代200余年的长城修筑成果堪称最为辉煌。罗哲文先生讲:“明朝长城工程之大,自秦皇、汉武之后,没有一个朝代能够与之相比,工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结构更加坚固,防御的作用也更大了。”19明代不仅将全国州县以上的所有城市的城墙完全用砖石予以包砌,而且同时将万里长城的将近2/3的区段也悉数用砖石包砌或用砖石加固。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长城实际上就是明长城。一般人都认为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而西至嘉峪关,事实上明代的万里长城还要比这个长度长得多。向东它甚至到了鸭绿江畔,向西则已进入新疆境内。皖南号称为“典核”的著名才子朱升在明太祖朱元璋即将登基但还没有完全征服天下的时候,向朱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后来明代建立后的200余年中,自始至终一直大修州府县城城垣和万里长城,证明“高筑墙”确成为失明王朝统驭天下的基本国策。

明代山西境内的万里长城区段,在整个明代长城修筑体系中,仍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当然主要是因为山西北部在明之前历代所修的长城,此时无论对已经退回草原大漠中的蒙古贵族的残余军事力量,还是对刚刚建立政权的朱明王朝来讲,均被作为双方实行军事对峙前线的直接接触地域。特别是在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正式在北京建都后,山西北部的长城设施就尤其显露出了特殊的国防作用。《明史》记载,早在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59年)春天时,朱元璋就曾派他的

第3个儿子“晋王棡率河南、山西诸卫军出塞,筑城屯田”。20这可以被认为是明初在山西北部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启始。明代北京西北部居庸关向西直至山西偏关的所谓内、外长城的修筑,事实上也应该启始于此一时期,而内外长城的最后完成和竣工,则可能一直延至明代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左右。因为在此之前不久,由于蒙古俺答的一再侵扰,嘉靖皇帝曾经不得不把正在家中为父守丧的山西蒲州籍兵部尚书杨博紧急召回,让杨总督宣化、大同及山西全部军务。任上,杨曾“于大同牛心山诸处筑堡九,墩台九十二;接左卫高山站,以达镇城”。21这里的大同牛心山即在今右玉县牛心村附近,堡与墩台皆为当时内外长城上的军事设施。这说明山西境内的内、外长城在公元1561年之前仍未完备。

明代的外长城东部起自居庸关,经今河北张家口市然后进入山西的天镇、阳高、大同、左云、右玉直到偏关、河曲。其向西的走向进入天镇后,实际上形成了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的自然分界标志。明代的内长城东部同样起始于北京市郊区的居庸关。然后向西经今河北保定地区的易县、涞源、阜平进入山西灵丘,再沿浑源、应县、繁峙、神池境内的山脉直至偏关老营堡,与外长城相连接。外长城的城隘以“堡口”著称,如山西界内的杀虎口、破虎堡、镇川堡等;内长城则以“外三关”’和“内三关”最为驰名,其中“外三关”即是指山西界内的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

最初,明王朝曾将北方长城划分为九个防守区段,时称“九边”,由于每边均设镇守官员;所以又称“九镇”。到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2年)时,在北京附近的昌平和保定又增设两镇,遂又成为“十一镇”。这“十一镇”分别是:辽东镇、蓟镇、昌镇、真保镇、宣府镇、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和甘肃镇。其中太原镇和大同镇在今山西境内。太原镇管辖山西境内的内长城,全长800多公里;大同镇则管辖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外长城,全长335公里。

明代曾有许多彪炳于史册的著名历史人物或征战或屯戍或巡视干山西辖境的内、外长城之间。例如明初的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和后来明英宗时的爱国将领于谦,以及明嘉靖时鼎柱重臣杨博等人均是。尤其于谦,他不但以其一腔爱国热忱和英雄胆略赢得了后世人民的永久爱戴与纪念,而且还在山西高原留下了许多诗词瑰宝。其中《云中即事》和《咏煤炭》两首,一写当时塞外长城边障上戍边将士的生活情景,一借山西遍地皆是的煤炭抒发其高尚情操。尤如“边垂无事风尘静,坐听笳声送夕阳”和“鼎彝元赖生成力,铁光犹存死后心”这样优美精辟的佳句,至今仍被人们盛传不衰。

人所共知,在普遍意义上来讲,中国古代的长城修筑活动到了明万历(公元1573—162O年)以后,就逐渐进入了停息阶段。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皇帝登基于北京。从此时起,清廷虽然“对修不修长城曾经进行过长久的争辩。起初有不少大臣提出过修长城的事,清朝统治者也曾加以考虑过”。22但是,由于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特别是在整个北部边疆取得了突出的战绩,竟使阿尔泰山以东直至黑龙江流域的大片土地全部纳入了清王朝版图。所以约到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以前时,这位曾经3次御驾亲征的康熙皇帝,终于在要不要再修长城这个问题上得以大彻大悟。他断然决定用一种更能使蒙、藏、维等民族上层人物接受的政治统治策略,去替代军事冲突和传统的长城防御工程。他不但决定不再修长城,而且还用写诗的方式讥讽中国历史上那些曾经大修长城的历代帝王是“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一方面他在修筑长城这个问题上嘲讽前代帝王,另一方面他还表示了对前代修筑长城而征役的普通平民的由衷同情。如在一次巡视山海关时他还顺便去看了附近的姜女祠。

爱新觉罗·玄烨,这位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最终在他第三次御驾亲征凯旋返归北京时,面对着居庸关这座长城上的著名关隘,欣然认识到了“悬崖壁立垣墉固,古峡泉流昼夜间;须识成城惟众志,称雄不独峙群山”23这个深刻的政治哲理。

然而,具有极大讽刺意味的是,在康熙皇帝去世不到70年的时候,他的不肖子孙们就因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一次又一次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违背了他不再修筑长城的愿望。先是在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川、陕、鄂白莲教农民大起义的义军几次进入陕西,逼近黄河并计划渡河北进山西时,山西清军就开始在黄河东岸一侧,从今石楼县义牒镇附近向南直至吉县、乡宁一带沿河修筑长城。后来又由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后由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的北伐军对山西的威胁,特别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秋,当时由张宗禹率领的西部捻军意欲由陕西出发经山西驰援山东的东部捻军,这就更促使山西清军倍觉恐慌。在此前后,山西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由北向南沿黄河东岸修筑的大约150余公里长城已基本建成,并在沿线长城上设立了辛关、永和关、铁罗关、马斗关、平渡关等诸多关隘,以加强守备。但是,就是在清同治六年的十一月,由张宗禹率领的西部起义捻军,仍然还是从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交界的龙王辿强行渡过黄河,攻破了由清军驻守的河清门长城,一举进入山西,并由此直下河南。当年的河清关长城遗址至今仍然保留在山西吉县壶口瀑布附近的龙王辿山崖间。这段清代长城已与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一起,成为当地颇享盛名的旅游景点。如果说明代以前2000多年间历代所修长城,大多是起着一种抵御外来侵略作用的活,那么,山西境内的清代长城则完全可以说是用来对内镇压人民起义的。

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山西沿黄河东岸的清代长城遗址,它标志了中国古代长城建筑的真正最后之结束。

中国古代长城历来多凭借自然天险而修筑,故而作为长城重要组成部分的要塞关隘也就几乎都处于山河之要冲位置。由于山西这块大地在中国历代政治军事史上享有独特作用,以及它那特有的以表里山河为特征的特殊地形地貌,所以,名关险隘在山西的分布有史以来又表现得尤其密集。在此,我们可以列举出许多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三晋著名关隘并指出它们遗址的地理位置。如:

马岭关,太谷县东南30公里;偏头关,偏关县城;

黄泽关,左权县东南60公里;雁门关,代县北15公里;

娘子关,平定县东北40公里;宁式关,宁武县城;

平型关,繁峙县东北60公里;蔚汾关,兴县城东;

黄芦岭关,汾阳市西30余公里;乌仁关,吉县西30公里;

永和关,永和县西北30公里;平渡关,大宁县西南27公里;

铁罗关,永和县西南30公里;天井关,晋城市南23公里;

东阳关,黎城县东北13公里;长平关,高平县北20公里;

老营堡,偏关县东北75公里;直谷关,广灵县南5公里;

杀虎口,右玉县西北30公里;茹越口,应县南20公里;

马斗关,大宁县西北25公里;……

以上所举关隘均在山西境内长城线上,本身就是历代镇守长城将士的戍所,同时兼有军事、行政和来往交通管理多方面功能。

这些关隘在外长城一带多以堡、口、卫等命名,因地因时而变异。有的长城区段关隘设置相当密集,如从今宁武向东经代县至繁峙一段内长城上,在北宋时就曾设有20余处大小关隘。仅盘道梁至平型关之间,就有水峪、胡峪、马兰、茹越、小石、大石、大安、团城、凌云、葫芦、太和、白草、八岔、小莲、夹柳、燕水、雕窠,元冈等隘口,其中雁门关还未算进去,时称“十八隘”。有的长城关隘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在历史上曾经十分繁荣昌盛,如偏关县的老营堡。这本是明代内、外长城在山西境内的连接会合之处。1985年时曾有两位年轻记者到老营堡采访,堡内一位叫陈程的老人竟能极为详尽地讲出这座长城古堡繁盛时的状况。他甚至可以毫不费力地准确说出老营堡在历史上最后一次扩建时的情景。那是“万历癸酉年。即1573年,将老营堡向东拓城一倍,用千斤石百斤砖修建城墙。城墙周长五里十三步,3个城门,4个城楼,360个垛口。城头上有瞭望台,下有弹药库”。“老营城在极盛时期,城内有3000多户人家,全部是砖瓦房;沿街店铺林立,有43家字号。每年正月十五、五月端午、六月十八赶庙会,街头人群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南销胡麻油,北运棉布、铁货……城中心建有魁星阁,四面有关帝庙、娘娘庙、城隍庙、文昌庙、马王庙等13个戏台”。24

在有明一代的长城防御史上,偏关老营堡有着重要的地位。

“铜偏关,铁宁武,生铁铸成老营堡。”这两句从明代一直传至今天的民谚,400多年来许多学者或百姓都能讲出或者耳闻过。

但是能够把老营堡的历史从一位偏僻乡村的老人口中侃侃道出,讲给20世纪80年代的两位年轻记者来听,这在今天却是不多见的。两位年轻记者后来在他们的有关著作中,当写到这一节内容时,慨然以《不该遗忘的长城》作为章节标题,堪称具有时代的慧眼。

山西除了有长城的地方分布了很多关隘,同时还有不同于长城关隘这种类型的许多其他古老关隘存在于山西的险山与大川之间。诸如此类,我们也能讲出一些它们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石岭关,阳曲县北25公里;白马关,盂县东北35公里;阴地关,灵石县西南25公里;天门关,太原市北郊区;黄榆岭关,和顺县东35公里;冷泉关,灵石县北20公里;石门关,原平市西北35公里;平岭关,广灵县北;赤塘关,忻州市西南25公里;两岭关,静乐县南30公里;白壁关,孝义市西10公里;合河关,兴县西北30公里;孟门关,柳林县西北孟门镇;金锁关,汾阳市西北15公里;泉子关,中阳县西南20公里;太平关,襄汾县西北10公里;风陵关,芮城县西南风陵渡口;黑龙关,蒲县东25公里;龙门关,河津市西北禹门渡口;蒲津关,永济市古蒲州西蒲津渡;横岭关,绛县南12.5公里;濝关,垣曲县东35公里;上党关,屯留县西;铁岭关,侯马市南6.5公里隘口村;乌岭关,沁水县西北15公里;穆陵关,万荣县西南17.5公里;五度关,陵川县南40公里;玉峡关,平顺县东南32.5公里;昂车关,武乡县东4公里;虹梯关,平顺县东17.5公里;与长城沿线的关隘不同,以上所举出的这些古代关隘大多分布于山西腹地各交通要道处,或是自然形成的山脉峡谷断陷位置,又或是著名的河流渡口处。例如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曾经发生过著名的忻口战役的地方,古时就是忻口关之所在。在它的关城西边,西边是金山余脉,东边则是五台山脉的余脉。又如阳曲县北与忻州交界处的石岭关,古时关城两侧,西侧是云中山脉的余脉,东侧又是系舟山的余脉。再如平顺县东的虹梯关和玉峡关,则完全坐落深入在莽莽太行的群山峻岭之中。古人曾为两关分别作铭文并勒石于关上。《虹梯关铭》曰:

石崖攀天,仄磴千廻。仰干塞明,俯临蔽霾。

铁壁钩连,谽谺中开。观者骇魄,行子心摧。

北京段长城介绍

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长城,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北京旅游局评定的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千米的峡谷中,距北京市60千米,距八达岭长城20公里,地形险要,是长城重要的关隘。 天下第一雄关 元代时,居庸关是大都(北京)通往上都(今内蒙多伦)的重要交通大道。因皇帝经常过往,因而,在关内设有行宫、寺院、花园等建筑。现存的云台就是元代修建的过街塔台基,当初上面建有三座喇嘛塔,元末明初时被毁。明正统四年(1439年)在上面重修佛殿,名泰安寺,寺于康熙年间焚毁,此后只剩云台保留至今。其券洞上雕刻的佛教图像和梵、藏、西夏、维、八思巴、汉等六种文字的经文有学术价值,是研究元代佛教、古代文字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是现存元代雕刻艺术的精美杰作。 到了明代,居庸关进一步成为军事重镇。洪武初年,朝廷派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修筑居庸关城:“跨两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自此后历代都有修建,特别是景泰年间又将关城扩大加固,设水陆两道门.南北关门外都筑有瓮城,现南北关城券门上的匾额就是当年(明景泰十年)修居庸关的真迹。所以在明朝时居庸关城建筑设施达到了最为完备的程度。其关城防御体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镇(即八达岭)、上关城、中关城(即居庸关城)、南口五道防线组成,而居庸关则是指挥中心。负责关城守御的是隆庆卫,配有盔、甲、长枪、弓、箭等军械和火器。不仅关城建筑完备,还设有衙署、仓储、书馆、神机库、庙字、儒学等各种相关设施,文化内涵极为深刻。元、明、清三代皇帝都从此关经过,作为政治地位和军事要塞是独一无二的,无以伦比的。居庸关不仅地势险要,而且风景宜人,从南口进入关沟以后,两侧山峦重叠,溪水长流,春、夏、秋三季植被繁茂,山花野草郁郁葱葱,登高远眺,好似碧波翠浪,早在金代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流传古今。清乾隆亲笔题写“居庸叠翠”四字,并建了御笔碑。 八达岭长城

浅析古城墙保护

浅析城市历史遗产古城墙的保护 【摘要】:我国古城墙修筑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数量众多。但是于诸多原因,我国古城墙曾经遭受过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被大规模拆除。在当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历史保护意识的增强,城市中的古城墙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具体的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文章中我首先对中国古城墙的现状进行了说明,针对现今城墙遗存的保护开发情况,以西安与大同为例,对古城墙的保护、其开发及其价值进行研究,说明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再从社会、历史、经济等多角度对城墙保护进行了研究,并试着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保护实施对策。【关键词】:古城墙破坏保护开发历史质疑传承 【Abstract】: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 construc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lso the quantity of the wall is numerous. For various reasons, our country ancient city wall had suffered unprecedented destruction. Nowadays, along with the urbanized advancement's aggravating and the historic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s enhancement, the urban ancient city wall is being valued by the majority, but there still had many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the protection. This paper firstly mention 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s orig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arried on has combed, in reviewed our country ancient city wall protection course in the foundation, remains the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nowadays city wall, to between the Chinese ancient city wall's contrastive analysis, to the ancient city wall's protection and the value conducted the research, asked the question which in the protection exist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so on society, history,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again to the selected topic,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implementation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Ancient city wall; Destruction; Protection; History; Critical 1 我国古城墙的现状 中国古城墙,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城市的出现是以城墙建造为标志的。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恩格斯说过:“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敌。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耸入文明的时代了。”因此,古城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标志的历史进步意义,是极其重要的。 中国古城墙的雏形,出现于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史前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数字说明,中国古代城墙在明清达到最鼎盛时期,全国约有大小不一的城墙达数千座。中国城墙,在抵御外敌入侵、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城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墙的原生价值及其意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化建设浪潮的冲击,以及火兵器的飞速发展、人们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城墙,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甚至还发生过大面积拆除城墙的热潮。同时,由于自然界的风雨侵蚀,很多城墙表面脱落现象严重,甚至导致墙体坍塌。古城墙正是由于这些历史上的种种主、客观原因,数量上呈急剧下降之势。

心得体会:更加重视古长城遗址的保护利用(最新)

心得体会:更加重视古长城遗址的保护利用(最新)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由于特殊的地缘,X市境内有着丰富的长城资源,市区周边、和林格尔县、X县、清水河县等地区,分布着从赵国到金代规模不等的古长城,构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线性”文化,成为首府地区辉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弘扬长城文化,近日,市委政研室与市政协文史委组成联合调研组,赴市区周边和各旗县,就X地区古长城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X和X地区长城遗址分布情况 X是全国长城遗址最丰富的地区,在五个方面居全国第一:一是种类最多,分布着赵、秦、汉、隋、金、明等历代长城12种;二是长度最长,历代长城总里程约1.5万公里,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30%多;三是修筑历史最长,前后跨越2000多年;

四是修筑朝代最多,有12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五是分布地区最广,遍布X全境12个盟市约80个旗县区。 X市境内现存的战国、秦、汉、北魏、北齐、隋、金、明等历代长城达657公里,单体建筑及相关遗存1096余处。其中,赵长城约在战国赵武灵王时期修筑,大部分为夯土建筑,全长约为125公里。秦、汉时期增补了大青山南麓赵长城,将其继续沿用,全长约186.6公里。秦代在大青山修筑了纵向长城,与东西走向的赵长城呈“丁”字型,向北翻越阴山,进入X县境,是我国历史上使用年限最长的长城之一。金界壕位于X境内,属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由游牧民族修筑的防御北方其他游牧民族的长城,是一种具有内墙外壕或双墙双壕的特殊形制的古长城,史称“金界壕、金边墙”,在X境内全长约75.96公里。明长城主要在和林格尔县和清水河县境内,全长约175.5公里,分为主边(大边)、次边(二边)内外两道,沿线设有重要关口10余处,重要地段均以巨大的砖石垒砌,雄伟壮观。清水河段明长城遗址全长约94.5公里,有众多敌楼、敌台、烽火台、城堡、关口、暗道等设施,沿线分布着古戏台、古寺庙、清康熙四公主碑刻等遗址遗物,是全市历代长城中保存最好、最为壮观的长城,也是自治区境内明长城保存最有价值的一段。

关于临海古长城的导游词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5871511.html,)/导游词 〔关于临海古长城的导游词〕 江南古长城位于浙江临海,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临海古长城 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临海古长城导游词范文1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我是天马旅行社的解新跃,今天我带大家去游览江南长城。 江南长城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大家在游览的时候注意文明,不要乱扔垃圾,自觉地维护景区的整洁。 大家抬头看,雄伟壮观的江南长城就在我们面前。江南长城位于拥有悠久历史的临海古镇,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它原长6000余米,现只存5000米,它矫若巨龙,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蜿蜒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依山就势,俯视大江,气势磅礴,又称“江南八达岭”。古城墙两侧,古木参天,常年苍翠,城墙掩映在青绿丛中,更增添了一分江南的婉约和灵秀。 游客们,现在我带大家一起登上人称“江南八达岭”临海古长城。史载,明朝名将戚继光在临海八年期间,与知府谭纶整修临海古城墙,创造性地修筑了十三座二层空心敌台,

遗存之今,其在规格、形制、构造上与北京古长城相似,是北京古长城。大家一边走,一边可以观赏一下长城的建筑特色。 江南长城在历史上最主要的作用是御敌。明朝戚家军以临海古城为据点,加强闽浙沿海守防,屡败倭寇九战九捷,洗雪国耻,扬眉吐气,大振国威。除了御敌的功能之外,它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的功能。城墙有三分之一的长度是沿着灵江修筑,台州府城正位于灵江入海近处,江水与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时常漫上城来。城墙有如大堤,千余年来抗击着洪水的冲击。 游客们,在这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临海市每年都会举办“江南长城节”,期间将有美食款待大家,欢迎大家光临。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祝大家有个愉快的旅途,谢谢! ▲临海古长城导游词范文2 江南古长城位于浙江临海,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始建于晋,扩建于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现存城墙长约5000米,蜿蜒曲折,气势恢宏,素有“江南八达岭”之美誉。据史载,北国长城的空心敌台源自临海江南长城(皆为明朝抗倭明将戚继光修建)。江南长城除御敌的作用外,还具有防洪功能,故在修筑上十分有特色,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弧形马面,另一方为方形,这在中国十分罕见。

中卫古长城

中卫古长城 宁夏地处中国古代北部边防前沿,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秦、汉、隋、明四个朝代都曾在这里修筑长城,明称“边墙”。中卫境内长城的修筑,现有典籍可考者多见于明代,时称“西长城”。 西长城在中卫沙坡头区全长达160 多公里,位于城西北部,跨越黄河两岸,因河分为两段:一段位于中卫黄河之南,由甘肃靖远县芦沟堡进入中卫沙坡头区南长滩,然后沿黄河东行至沙坡头常乐镇下河沿,长约70 多公里;一段位于中卫黄河以北,由沙坡头迎水桥镇黑林村西沙嘴起,沿腾格里沙漠东部边沿及卫宁北山南坡而行至胜金关,长90 公里,在中卫黄河以北地区形成半圆形防卫圈。黄河南岸长城的终点与黄河北岸长城的起点隔河遥遥相望。 北岸长城筑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 年至1487 年)。据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中卫依贺兰山,阻黄河,左联宁夏(银川),右接庄浪,是边陲要地。然而,卫宁北山虽是天险,自镇关墩至胜金关40 多公里,通大漠的隘口很多,当时宁夏将领认为,如果修筑观音口、镇关墩至黄河90 公里的边墙,广武、玉泉、大坝等地就能守御无恙。于是,奏请

修筑了这段长城 南岸长城修筑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17 年),其目的是阻挡北方鞑靼进入中卫西南的裴家川一带。《读史方舆纪要》载:“隆庆五年,督臣王之浩,在宁夏扯木峡旧堡河口,即今中卫下河沿一带,至五方寺塔儿湾、白草墩,均在今甘肃靖远县境内,增筑边墙、墩台、大小堡寨,驻军于此,抵御胡人出入,并筑东西大小隘口。”但据有关专家考证,认为中卫黄河南岸长城应修筑于秦始皇时代。《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宁夏长城研究专家周兴华先生多次现场考证,发现了大量秦代陶片等实物,并查阅了大量资料,认为中卫黄河南岸长城确属秦长城,并意外发现在沙坡头旅游景区范围内还有一段秦昭王长城,国内专家也予以确认。 中卫境内长城大多以土筑为主,还有以陡峭山坡为天然墙体并加以人工削凿而成,也有先以石块砌墙基后用黄土分层夯筑的。长城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处烽堠,其作用在于敌军兵临城下,发动攻城近战,当垛口无法遏止敌人进攻时,守城士兵一方面可以从台上垛口居高临下进行侧翼射击,控制来敌架梯攻城,相临两台,左右相救;另一方面又可以指挥相邻兵力狙击敌人。烽堠突出墙面,基宽10 米左右,分墙

长城游记

长城游记 桃花仙sunny 一年来,随着京津冀户外旅行群里的朋友们走过了不少地方,一马平川云雾缭绕的的空中草原、郁郁葱葱山清水秀的白草畔、贵气十足风景宜人的颐和园、沧桑挺拔,雄峰犹存的万里长城…...每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会让我产生一种久违的感动,那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是灵魂与历史的对话。 平时只有我和女儿随朋友出游,老公除了工作的原因外就是一个典型的宅男,只想窝在家里。当听到我们要爬长城时,竟然强烈的要求带上他,而其中原因竟是“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 我们这次爬的是八达岭古长城,当站在长城脚下才正理解了这个“古”字,八达岭古长城不同于上次去过的八达岭、居庸关等经过相对彻底返修的长城,它仅仅是在原来残破坍塌、杂草丛生的基础上进行一种尽可能还原和维持原貌的加固和补坍,就因这样,这段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古长城就别具一番独特魅力,让人更能从心底感受长城那应有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 刚刚爬了几步,就到了第三烽火台(古长城的起端),望着眼前的一段断壁残垣,从地势上来看这段最低,这便是当年闯王破关处了,话说当年闯王提兵至这段石峡关处,趁明军援军未到,一鼓作气拼死拿下这入京的重要战役。不过联想到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料女真以区区几十万人马便统治中原数百年,不禁令人唏嘘不已啊。 到如今,闯王古道依旧,而长城不见烽烟,在这静谧之中,凭吊当年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 告别这片残垣,我们一步一步踏着青砖步入长城的城墙之上了,于长城上环顾长城内外尽皆一片草木葱荣,心境豁然开阔,脚步也轻盈了许多。孩子最是天真活泼,她们不懂得去欣赏历史,一味地向前冲,很快就落下我们好多,大人的我们边走边看边交流,也很惬意。当我们爬过那段陡峭的台阶,迎接我们的就是那“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好汉碑和在那里停留玩耍的孩子们。我们开始留影留念,以此见证长城之行,可再往前走时,团队只剩下一小部分人了(或累了或感觉无趣丢一批队友),我们三口和老搭档母女两人继续冲冲冲,大有不爬完不罢休的劲头。 当第五烽火台尽在眼前时,前面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后望继续前进的也所剩无几,再望向四周,崇山峻岭,郁郁苍苍,空旷的让人不由得想起陈子昂那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心情也由开始的兴奋激昂变得沉郁起来。“昨天今日此山中,古长城上盔缨红。沙场征伐今不见,自然依旧笑东风”。这座古长城经历千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两个孩子有些累了,我们决定由老公看着两个孩子在烽火台休息,而我和朋友继续前行,只是速度放慢了很多,我们时而低头看看古青砖的缝隙中钻出的野草杂化,时而抬头仰望蓝天白云,还时不时的对着远方大声呐喊,更是把我们知道的历史重新梳理,肆意点评,各抒己见,轻松中少见一些沉重。而这时一位背包老人从我们身边走过,步履轻盈,不见疲惫,我们佩服之余,感慨自己竟不如老人这样有毅力。当我俩终于到达第六烽火台时,老人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仍在远去,而我们已打算返航。 与休息的女儿汇合后,返回轻松好多,我拉着女儿,边走边教给她一些诗句,(长城的历史故事,在以前爬长城时就讲过一些)我读一句她跟一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在读诗和外国友人友好的

临海古长城导游词_422

临海古长城导游词 江南古长城位于浙江临海,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很多人都慕名去旅游,导游要做好带领的工作,做好导游的解说词介绍景点给游客了解。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临海古长城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我是天马旅行社的解新跃,今天我带大家去游览江南长城。 江南长城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大家在游览的时候注意文明,不要乱扔垃圾,自觉地维护景区的整洁。 大家抬头看,雄伟壮观的江南长城就在我们面前。江南长城位于拥有悠久历史的临海古镇,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它原长6000余米,现只存5000米,它矫若巨龙,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蜿蜒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依山就势,俯视大江,气势磅礴,又称“江南八达岭”。古城墙两侧,古木参天,常年苍翠,城墙掩映在青绿丛中,更增添了一分江南的婉约和灵秀。 游客们,现在我带大家一起登上人称“江南八达岭”临海古长城。史载,明朝名将戚继光在临海八年期间,与知府谭纶整修临海古城墙,创造性地修筑了十三座二层空心敌台,遗存之今,其在规格、形制、构造上与北京古长城相似,是北京古长城。大家一边走,一边可以观赏一下长城的建筑特色。 江南长城在历史上最主要的作用是御敌。明朝戚家军以临海古城为据点,加强闽浙沿海守防,屡败倭寇九战九捷,洗雪国耻,扬眉吐气,

大振国威。除了御敌的功能之外,它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的功能。城墙有三分之一的长度是沿着灵江修筑,台州府城正位于灵江入海近处,江水与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时常漫上城来。城墙有如大堤,千余年来抗击着洪水的冲击。 游客们,在这呢,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临海市每年都会举办“江南长城节”,期间将有美食款待大家,欢迎大家光临。今天我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祝大家有个愉快的旅途,谢谢! 江南古长城位于浙江临海,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区。始建于晋,扩建于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现存城墙长约5000米,蜿蜒曲折,气势恢宏,素有“江南八达岭”之美誉。据史载,北国长城的空心敌台源自临海江南长城(皆为明朝抗倭明将戚继光修建)。江南长城除御敌的作用外,还具有防洪功能,故在修筑上十分有特色,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弧形马面,另一方为方形,这在中国十分罕见。 如今仍屹立不倒的临海古城墙,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历史变革。据《辞海》载:东晋隆安四年(420xx年)至元兴元年(420xx年),郡守辛景为抵御孙恩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筑城墙以御敌,这就是最早的古城墙。然而,各种史料上与此相关的记载很少。 在东晋后,临海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据《台州府志·建置》载:唐初,(台州府)向东南平原扩建大城,系“唐尉迟敬德所造”;按《旧经》上所记,是“附郭周回一十八里,崇和门(东门)初筑时即有月城(瓮城)”。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国王钱叔为表忠诚,“纳

古文字与古城墙

古文字与古城墙 古文字里与城墙有关的字,据我考证,至少有以下几种:囗;土;厂;石;宀;冂;阜。下面我分门别类的作简要分析,希望得到方家指正。 一、囗字表示城墙。 现代的字书一般把口字分为两类,较小的口读作kǒu,解释为人说话、吃喝的器官;较大的囗读作guó和wéi,是國和圍的初字。我之所谓表示城墙的乃是后者,四四方方,与那一圈古城墙极为形似。但在实际书写方面,表示城墙的囗字往往写的就很小,无法从大小上来分辨其意义。比如國和圍,它们的异体字又写作“或”和“韋”,里面的口字就很小,但仍然是城墙的意思。 古文或,从口从戈。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 义国家。 古文韋,从口从二止。“口为城邑,止表足迹,会巡逻护卫于城邑四周之意,为卫之初文。”不过这里所说的“城邑四周”不妥,应为城墙之上。 此字从大从口,尚不知何义。古文大字常表示正面之人,下面口字似为城墙。人在城墙之上才是御敌之正道,若在“城邑四周”御敌,那还筑城墙作甚? 此字比上面的字多了一个殳字,殳即古文投字。下从手,上面是抛物线和投 掷的石头之类。目标应是城上之人。此字可证人(大)应该是在城墙(口)之上的。 古文众,其实古文众字上边从日从血从目从罒甚至从不知名堂的部首很多很 多,从口只是其中之一。但我以为这里的口字也应该是城墙的意思。敌寇来犯,是不是全城人众都要上城去战斗?“我们万众一心”,“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下面的古文字与此有关。 古文幃字。《说文》囊也。从巾韋声。许氏说解不当。此字为合体字。右边 是韋字,是卫城之义;左边上口下巾,是进城之义。我在后面将说明巾与进城的关系。一伙人要进城,另一伙人不让进城。这就是这个合体字的意义。 古文旋,从旗从口从止。口为城墙,止有行义,旗子的作用,乃以旗致众,此应为学界共识。我以为旗与齐音同义也应相近,把人聚齐之义。此字的意义似

临海古长城精选作文七篇

临海古长城精选作文七篇 临海古长城今天全家人都起得很早,因为我们要去爬石长城。 我以前以为只有北京才有长城,没想到浙江也有长城。到了那儿,我就看见很多台阶,我想大家都能爬上去吗?我真想变成小鸟飞上去,看看长城到底有多长。爸爸拉着我的手,一口气往长城跑去。我们一下子跑到了“揽胜门”,往下一看,有一个风景美丽的公园。穿过“揽胜门”,我们就走上了石长城,很古老的味道。城墙是用灰色的石头砌成的,路面是由灰色的石板铺成的,没有台阶。这里树叶茂密,空气新鲜,怪不得有那么多人来锻炼身体呢! 没一会儿,我们走到了炮台。我看到炮口是朝着城墙外的,爸爸告诉过我,古长城是用来阻挡敌人保护人民的。这大炮应该就是用来打仗的吧?我们又登上了一个高高的楼台。我站在楼台上左看看,右看看,两边都是城墙,看不到尽头,长城真长呀! 我们开始往下走,看到了同心圆。它是几个圆圈组成的,但是中心只有一个。同心圆表达的意思是:大家要团结。 我们终于走完了整个长城。我觉得古人真聪明,以后,我还要去看北京的长城,比一比两座长城终究有什么不同。 游临海古长城“远看长城,它就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耳边。我多想去看看长城,领略它的宏伟壮丽。原本以为只有北京有长城,没想到临海也有座古长城。今天,我们就去那玩。 我们先来到揽胜门,听导游说揽胜门的后面就是好汉坡,好汉坡

有198级台阶。因为古长城是1998年修好的,为了纪念那个时候,就把1998的一个9去掉,就成了198级台阶,还真有意思! 听了导游的讲解后,我们才蜂拥而上。我一口气就跑完了好汉坡,站在了长城上,我闻到了古老的味道,但看这些数不清的石条,我就想到了古人是怎么把这些一块就有3000多斤重的石条运上来的?那时没有吊车,没有挖土机,没有现在那么先进。我想靠的还是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我不禁佩服起那时的劳动人民。 我们继续往前走,长城很宽,有五六匹马可以并排走。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台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个双层敌台,是士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照应。一路上,有13个双层敌台。还有两个名叫“大将军”,是由郑成功从荷兰运来的。 爬了一个上午,我们才爬了三分之二的长城。临海古长城凝结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我们台州人民的骄傲。 临海长城临海的江南长城真美啊! 江南长城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脊逶迤至烟霞,于山岩陡陗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进了临海江南长城的大门,就会看到许多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真美啊!长城上每隔三百米你就会发现一个很像城堡的东西,你知道这城堡是什么吗?让我告诉你吧,这是炮台,炮台是可以避免敌人打到自己和侦查敌情用的。 不到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天坛,你往天坛中间的那块石头上一站,然后大喊一声“啊”,下面就会传来跟这种一模一样的声音,你

古长城优秀精选作文600字

古长城优秀精选作文600字 早秋的北京,微风吹过感到一丝丝凉意。我们来到举世闻名的长城。相信大家对长城有很深的印象的。古长城优秀精选作文600字,欢迎阅读。 古长城优秀精选作文600字一“长城”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她以蜿蜒万里和气魄宏伟而享誉世界,多种耀眼的光环缠绕使她成为中国的象征和骄傲,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成了一种精神和动力。 “不到长城非好汉”登上长城,是我多年的愿望。在这个暑假,我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相约北京采访大行动”夏令营,借此时机终于如愿以偿,也有时机饱赏长城的壮观奇景。 那是一个碧空如洗的早晨,我们乘坐的汽车在北京郊外的公路上飞驰着。模模糊糊可以看到远处呈现出起伏的山的轮廊。同学们都伸长脖子,向窗外张望。只见黛色的群山上,卧着一条灰白色长龙,蜿蜒盘旋。这就是以惊人的长度和宏伟的气魄闻名于世界的万里长城! 不一会儿,车到了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山势依稀可辩,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屹立。我们走进了一座方形的城台。城台的砖垛上有嘹望孔和射孔,我蹲下身,好奇的从射口向外看,想象着古代战时士兵们在这里嘹望和射击的情形。走出城台,再向前,山势峻峭,长城也随着陡直起来。所谓的路,其实是用一块三尺见方的石级连接起来的阶梯,整个旅行就是一步一步地爬行在这无尽头的石级上。没

走多久,大家都很怠倦了。 看着长城两侧巨大的条石,我想起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他们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靠着肩拉背扛,把上千斤的石料抬上山。在这峻峭的山岭上筑起了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当你怀着浓重兴趣登上长城时,当你安全地走下长城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这些长城的修建者?当你看到脚下用他们的心血铺成的路,难道能不对他们肃然起敬?路仍然困难的很,仿佛永无止境,一旦想起他们,我再也不敢抱怨路远路难了,只是循着飘带般的石级,一步步地攀登,攀登````` 长城越来越陡。一位同学充满豪情地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今天一定要当好汉!大家冲啊!”我一想可不是啊?你看,山上白云飘飘,人们都在云中穿行,不就是上天了吗?这使我振奋起来,内心充满了骄傲感,因此一鼓作气登上了长城最高峰。 我们雄踞峰顶,站在顶上,居高临下,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我扶着砖垛,极目远望。万里长城沿着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向远处延伸,消失在雾蔼笼罩的群山间。隐约看见一条铁路伸进山谷,那就是著名的京张铁路。群山葱茏,山峦起伏,景色十分壮观。 此时,我抚摸着古老的城砖,耳边似乎响起了雄壮的国歌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你的名字在全国各地回荡。新的长城,需要我们这一代去建造。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色,我不禁骄傲地大声说:“我登上长城了!长城,你是祖国的骄傲!” 古长城优秀精选作文600字二临海,这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各个朝代的长城

1、长城,一般指现存中国的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7,300多公里(另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为6,700公里),合14,600华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在西方也常被称为中国长城。长城平均高6~7米、宽4~5米,是建于中国古代的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 中国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秦、汉、明三代的规模最大。唐朝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已经被击败不再成为威胁,未修长城;宋朝时,失去燕云十六州使得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元朝统治者是蒙古人,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仅仅起到盘查路人和商路驿站的作用;与元朝类似,清朝也未修长城。现代修长城,除了是对古迹的保护外,也部分程度上是处于旅游经济的需要,但在军事上已经失去意义。 中国修建长城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诗经·小雅·出车》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明言北方长城的作用在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掠。在战国时代,有20多个诸侯国修筑过长城。当时筑城有“互防”和“拒胡”两类。前者如楚国、齐国、燕国、魏国、韩国、赵国、秦国等,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的边境修筑长城,《史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后者如秦、赵、燕三国为了防止北方的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的侵袭,在与之毗邻的北方修筑的“限戎马之足”的长城。 秦长城。秦昭王时,秦国修筑了北部长城。秦国北部长城西起临洮郡,经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三郡的边境,东至黄河。 赵长城。赵国先后筑有两道长城,分为赵北长城和赵南长城。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以漳水、滏水(今滏阳河)的堤防为基础,筑长城,以防齐、魏。因所筑长城,位于南部,史称为“赵南长城”。《史记·赵世家》中记载:“ 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于内蒙古云中、雁门、代郡一带筑长城,以防匈奴。因位于赵境的北部,史称“赵北长城”。《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⑩,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11),至高阙为塞(12)。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赵北长城,西起高阙(今内蒙古临河),沿阴山山脉,东至代郡(今河北省张北南)。齐长城。齐长城建于公元前五世纪,在今山东境内,东西走向,西起平阴,经泰山北麓,东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长500余公里。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建筑最早的长城,在中国长城史上地位十分重要。 燕长城。燕国北部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独石山),东至襄平郡。 楚长城。《汉书·地理志》记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但关于楚长城是否存在,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 魏长城。为了防御强秦的进攻,巩固河西之地和保卫国都大梁,魏先后修筑了魏河西长城(史称“滨洛长城”)和魏河南长城(史称“卷之长城”)。 中山国长城。古中山国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69年,《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赵成侯六年,中山国筑长城”。秦代长城 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逐匈奴,占据河套,并修筑长城。“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史记·蒙恬列传》)秦长城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的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通用3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通用3 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1 中国的万里长城以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著称于世,它融入古人无限的智慧与毅力,才使得它无比地坚固与雄壮。如今,长城已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 长城,宛如一个游山玩水的旅行者,高峻的山巅有它的足迹,广阔的平原有它的身影。它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在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长达千米,在中国新疆、甘肃、宁夏、河北、北京,湖北等十几个省市,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早在春秋战国就有了长城,那时,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了烽火台,并用厚重的城墙连了起来,便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当初,秦始皇所建的长城最为雄伟,可经历2000年的战乱与炮火,那时的长城已化为碎石。如今所指的万里长城是明代修筑的。 如果说明长城,最为壮观的便是八达岭长城了。它海拔高1015米,地势十分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登上这段长城,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美景。春天之时,岭上阳光明媚,山谷幽深却绿意盎然。长城于山巅盘绕,如静卧的巨龙,躺在千红万紫的群花绿树之间,万分惬意。夏天之时,骄阳似火,立于城楼,却时有清风拂面,无限快然。秋高气爽,八达岭一片金火红,长城也愈发苍劲、婉延。冬雪

飘落,长城裹上银白的素装,如壮士披上银甲,为祖国守疆。 古代长城此多娇,古人们用尽了多少智慧,流尽了多少血泪!那宽阔厚重的墙身,都是由一块块巨石组成,城墙上,有一条小路,可供两辆马车并行。在险要的地方,墙较高,一般的地方,墙较低,如一道起伏的波涛,在大地上不断向前,向前…… 烽火台也是长城上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古代,敌人在白天来犯就点烟,夜半来犯就点火,这样,就可以一直把情报传回朝廷了。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果,因此,长城就成了中国一级保护文物。 祖国江山如此多娇,长城便是这其中的精华,让人心潮不已。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2 是那秦时的银钩明月,是那秦时的`崇山峻岭,还是那秦时的巍峨长城。 悠悠往事,“大江东去,浪淘尽……”融入了千古岁月,凝入了古老长城。历史定然记得万里长城的辉煌,从山海关的老龙头,到大漠黄沙的嘉峪关,绵延万里似一巨龙盘卧在高山之巅。 今年春节,我终于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万里长城。由山腰直伸山顶,驻下一座守哨战士般的敌楼后,恰翻身向下折回山半腰,又骤然升起,至海拔近千米处,盘卷一个大弯,那酷似牛犄角,苍劲雄壮又浑然天成。 站在长城上,脚下的方砖一路向前延伸,望不到头。抚摸着城墙上的条石,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苍天高远,群山连绵,不由感慨万千,我仿佛看到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千军万马,横扫六国!又

描写十堰古长城的句子

描写十堰古长城的句子 关垭古长城为东周时所筑,距今已有2700年历史,世界最早的长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东周与古庸国边界的军事防御工事,春秋时期又为秦楚两国边界的防御工事。 关垭古长城遗址南起于鄂陕交界的竹溪县鄂坪乡梓桐垭,经蒋家堰镇关垭子,北至陕西省旬阳县铜钱关,沿着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绵延180余公里。依山就势,或石砌或土夯,时断时续,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集山、寨、堡、城于一身的综合体。 核心遗址位于竹溪蒋家堰镇关垭子两山夹峙、一线中通的一处险关隘口,遗址呈船形横跨在关口,首尾顺两边山势上翘,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150米,四周城墙是0.5米厚的石灰和黄土混合筑砌,“船舱”正中建有关楼(毁于解放战争战火),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险要之势。 关垭周围有擂鼓台(军事指挥至高点)、道观、古墓、古堡寨等遗址,与古长城构成庞大的文物群落。 关垭古长城今为鄂陕边界,古为秦楚国界。由于其地势显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攻防得失屡屡互换,早上还是秦军埋锅做饭的地方,晚上就变成了楚军炊烟缭绕之地。这就是“朝秦暮楚”的由来。在战火纷飞、风云突变的年代,“朝秦暮楚”还是当地民众为保护身家性命和财产安全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生存智慧: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换上秦人的服饰与旗帜,楚军打来就赶忙

穿上楚人的衣衫。 随着贯通关垭的谷竹高速建成通车,昔日的边际劣势正迅速转变成区位优势,关垭古长城作为我省通往大西北、出入大西南的重要门户,既是我省经济面向西北地区辐射的“窗口”和“咽喉”,也是我国中西部对接发展的前沿。竹溪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抢借和整合竹房城镇带、新农村建设等各项政策机遇,已将其建设成为国家3A级景区,关垭古长城已经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最亮丽的风景。 描写十堰古长城的句子 1.在鄂西北十堰崇山峻岭中存在的数百处似城而非城、似长城而非长城、用石块砌成的古建筑遗迹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距今2000多年前楚国的古方城。 2.鄂西北十堰市民俗学会组织专家学者经过7个多月的研究,近日与市林业局牛头山森林公园负责人,通过再次对牛头山森林公园境内一古寨的考察,认为该古寨是2000多年前楚国修建的古方城。 3.据了解,有关十堰境内“楚长城”,最大规模的考古调查是在2000年冬天,湖北省考古所刘国胜、付受平教授等带队,十堰市博物馆副馆长龚德亮等参加了这次调查。 4.关垭子是楚长城上最险要的关隘,两山夹峙,一线中通,是秦楚必经要塞。关隘上有擂鼓台、烽火台、贮兵场旧址遗迹。 5.关垭古城墙是用粘土、石灰加猕猴桃汁夯筑而成,整体呈船形横搁在山垭上,“船”中间建有关楼。 6.与秦长城相比,关垭古长城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依山就势,

中国古城门

中国古城门 城门指城楼下的通道,是'城'的标志,城门与城楼的雄伟壮丽的外观显示着城池的威严和民族的风采。我国古代城市的一种防御建筑,城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昌平长峪城是北京之边城,长峪城有两个,旧城卡在山谷里,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新城建在旧城的南面,至今,也就这个瓮城还颇能让人感怀岁月逝去的日子。明代朱棣迁都北京后在这里建立行宫,作为皇帝狩猎或子孙谒陵停留之地。嘉靖年间修葺,赐名为巩华城。此城北有北沙河,南有南沙河(高米梁河),易守难攻。现在仅存4个城门和部分城墙。四个城门名为镇辽门,扶京门,威漠门,展思门。平遥古城(西门)。“平遥”这两个字,从开始使用至今,已经有了1500余年的历史。明清时期,中国最富有的地方,不在我们想象的那些地区,而在山西,在平遥。这条大街称为西街,其地位犹如华尔街一般重要。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静升王家大院虽然算不上一个城,但是四周有城墙环绕,将整个大院封闭其中。大院的主人安排家丁在城墙上放哨巡逻。大院宁静安全,私密性隐秘性很强,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所推崇的曲径通幽、含蓄封闭的精神境界。湖南凤凰古城。湘西的一颗明珠,很小资的一个旅游胜地。沈从文诞生于此地,

他是苗族人,而苗族人的服饰真是漂亮到极致,记得宋祖英还穿着苗服上维也纳音乐会。沈从文对民族服饰有浓厚兴趣,著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浙江衢州古城。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府城格局保护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我想,衢州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南宗孔庙”。都知道山东 曲阜孔庙,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的孔氏家府家庙也是正宗的。北宋灭亡后,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袭封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随高宗赵构南渡后所诏建。浙江临海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墙是戚继光与台州(临海)知府谭纶整修的,他们创造性地加盖了二层中空敌楼(原先的敌台是实心的,士兵一般不在敌台上生活,只是需要时才上敌台)。戚、谭随后奉调 蓟州,修建北京附近的明长城。故被称为“江南古长城”,是 北京长城之姐。陕西西安古城。保存的最完好的古城墙之一。山西大同古城。正在修整环城的土城墙,城内到处挖坑修路,不知将来会以何种面目示人。大同是一个让人矛盾的城市,全身上下是国宝,却没有一件像样的外套。这是角楼,当地人管这个叫炮台,顶上的破墙是现代人搭建的房子。嘉峪关古城门。万里长城从山海关起,而止于此处。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嘉峪关则是“天下雄关”。古代中国人,动辄以“天下”自居,可谓自负到了极致。土夯的城墙,尽显西北苍凉,但那里的天永远都是自然的蓝色。湖南湘西黄丝桥古城。据说,这座唐朝建立起来的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古城、古镇古村与古长城、陵墓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2020 第三节古城、古镇古村与古长城 一古城 城池,分为城和池 城,城墙一般有两重里为城外为郭城墙有城楼角楼垛口等防御工事 池,护城河 我国现存著名古城江苏南京古城陕西西安古城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 南京古城,建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准备3年,历经21年建成。原建古城只剩都城城垣,城垣内侧周长33公里,为世界第一。原有城门13座,现存聚宝(中华)、石城、神策、清凉4门。聚宝门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堡垒瓮城。城垣用巨大条石砌基,上夯土,外砌巨砖。 西安古城,它的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全长13.7公里。城墙已有18座城门,其中4座古城门。城墙为黄土分层夯筑。 平遥古城,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城外全部由青砖砌筑,内墙为土筑。原有角楼、城门楼94座,现多数已残坏。 丽江古城,融合纳西民族传统的建筑和外来建筑的唯一城镇,始建于南宋末年。黑龙潭为古城主要水源,潭水在双石桥一分为东中西三条支流。

二古镇古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共同组织评选的,截至2014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共有528个,分布在25个省份,包括太湖流域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等。截至2014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的古镇共有252个,首批入选的名镇有10个:山西灵石县静升镇、江苏昆山市周庄镇、江苏吴江市同里镇、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浙江嘉善县西塘镇、浙江桐乡市乌镇、福建上杭县古田镇、重庆合川区涞滩镇、重庆石柱县西沱镇、重庆潼南县双江镇。截至2014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共有276个,首批入选12个: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山西临县碛口县西湾村、浙江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浙江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安徽黟县西递镇西递村、安徽黟县宏村镇宏村、江西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福建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湖南岳阳张谷镇张谷英村、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存、陕西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三古长城 1历史演变 长城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宏大的防御工程,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春秋时期,楚国最早修筑长城,称为方城 秦统一六国后以秦、赵、燕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修缮增筑,成为

古城临海游记作文.

古城临海游记作文 2020-06-12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城临海游记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次向往去临海走上一着,已距离现在3年光景了。当时未实现的,而今终于搭上女朋友的顺风车了。记忆中的临海是一座古城,这里有“江南八达岭”之称的江南古长城,这里留下了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身影,这里有三元宫、南山殿、巾山寺等道佛家古迹。 在与女朋友会合后,乘坐着宁波到临海的动车,经过短短的45分钟就到达了临海。第一次踏上这片向往已久上网土地,让我感到欣喜万分,也感到了这里的亲切。 在临海火车站,来接我们的是小云的同学叫菊子,车上还有另外几个同学:乐珍、彬芬、徐哥、小磊子、小周都是小云大学的同学,毕业3年了这是她们第一次聚会,而我是小云的特邀嘉宾。 3个女人一台戏,7个女人扎堆儿,哪怕是三天三夜都聊不完。几个女人在车上一直从大学时代的生活开始聊起,菊子负责开车,所以聊天就没有他的份,而我是缺少感兴趣的话题,所以也就没有搭腔。一路上,我一直欣赏临海的古与今,作为一座古城,它给人们展示了现代化的发展,一座座船坞就是有力的见证,作为一座现代的沿海城市,它又向人们展示了古香古色的一面,东湖的宋代建筑就是历史的见证。 今天的第一站是一家临海特色小吃店―麦虾店。麦虾在浙江沿海地区,分布也是极为广泛的,但是想吃到正宗的麦虾,恐怕就要到临海了吧!麦虾之所以为麦虾,不是因为加入了虾之类的水产,而是因为面疙瘩的形状像虾。面对着香气扑鼻的麦虾,我已经顾不上平日的斯文,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我今天有个特殊的任务,就是给她们7姐妹拍照。经过短暂的休息后,菊子载着我们去了她的家,一个满山遍野都是桔子的小村庄,车子在素有“小雁荡”之称的山停了下来,女人们已经顾不上旅途的疲劳,蹦上了这奇特的山,山的主体由几根光秃秃的岩石构成,偶有些倔强的野草和可数的松树搭载岩体上,经过千万年的冲刷,这些岩体和地面成了90度角。女人们依偎着山腰的.桔子旁,手捧着红彤彤的桔子,摆出各种动作,照相机的快门一直在动。这一刻我们欢笑、我们放松、这一刻将永远逗留。 在菊子家中,品尝了一顿丰盛的大餐。菊子好客的父母还为我们准备了当地可口的桔子。感谢桔子的父母,有机会还要品尝菊子家的桔子。晚上,我们

9unit7梦想的旅行者 独自一人走完古长城

梦想的旅行者独自一人走完古长城 As one of the first few persons to walk the entire Ming Dynasty (1368-1644) Great Wall, Norwegian Robert Loken knows that 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but in his case it was a sojourn of 6,000 km. On Dec 2, 601 days after departing from the Wall's westernmost terminus, Gansu province's Jiayuguan, the 42-year-old stomped over the final brick of the final eastern watchtower, Liaoning province's Hushan. 为少有游览完整个明朝(1368-1644)长城的人来说,Norwegian Robert Loken 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且这是一段6千米的长途路程。从长城最西端的甘肃嘉峪关出发,经过601天的长途跋涉,这位42岁的终于在12月2号到达长城的最东段辽宁省湖山,完成他的长城之旅。 I had converted a 21-year-old dream into living moments, moments in life," Loken says."It's not about being the first, or walking the farthest or the fastest. It's about the experience of following my dream." “游览长城是我21年以来的梦想,我时刻都想着要完成长城之旅。”Loken说,“这不在于做第一位游览全长城的人,也不在于游览有多远或者多快,而在于我的梦想是体验长城。” Fulfilling his life's goal required surmounting the treacherous distance of about 140 marathons before reaching the final pass, at the border of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On one of the final days, he walked more than 40 km "without sitting down", he says. 他需要在到达终点之前克服重重阻隔,到达朝鲜民主共和国的边境,以完成他游览全长城的梦想。在最后几天里,他几乎每天都不休息,跋涉40公里。 While about a dozen foreigners and even more Chinese have followed the Ming Wall from Jiayuguan to the end of the existing bulwark in Hebei province's Shanhaiguan, Loken was the first to continue on to retrace the Ming-era maps' original route - the stone of which centuries have mostly ground away - to Hushan. He conquered those final 1,370 km through Liaoning in 41 days, pushing to finish before his visa expired on Dec 5, he says. Loken说:很多的国外游者和中国游者沿着明长城从嘉峪关到达终点,即河北省山海关现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