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案

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

认识分米和毫米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

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

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

二、新课讲解:

(一)认识分米。

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

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

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6.用大拇指和食指在直尺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比划给同桌看,让同桌用尺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7.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剪下1分米,再量一量,看看自己估计得对不对,还差多少。

8.我们知道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分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在米尺上能不能找到1分米呢?出示米尺图,指名回答。

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出示:1米里面有()个1分米。

指名说说米和分米的关系。板书:1米=10分米

(二)认识毫米:

1.导入。

师:你能说说数学书厚多少吗?

师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合作量一量。得出结论: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

2.揭示。

为了看得更清楚,老师拿来了一个放大镜(出示),发现数学书的厚度连一厘米都不到,说明我们还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毫米。板书:毫米。

3.认识。

放大1厘米。

师:在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比较短的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了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演示从刻度线0到第一根小短线就是1毫米。

4.进率。

一格一格数,数到5毫米时停下,问:这根刻度线有什么不同之处?指出:从刻度线0到这根刻度线就是5毫米。演示5毫米。继续往下数。填空:1厘米里面有()个1毫米。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你的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你感觉1毫米比较怎样?怎样数比较方便?(用笔尖数)学生数一数。

5.举例。

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呢?

师示范量1分硬币的方法,学生同桌合作。用同样的方法量1元硬币、银行卡的厚度,再量一量多少张白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达标检测: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学生独立测量,汇报交流。)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汇报交流。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2)床长2()。

(3)大米宽2()。

让学生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交流讨论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简单的换算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问: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2.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解:

1.教学例题: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试一试:

(1)一张电脑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2)小朋友量得电脑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交流,再回答。)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厘米 20分米=()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达标检测: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想想做做”第2题: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3.“想想做做”第3 题。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想想做做”第5题:哪条线段长?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5.“想想做做”第6题:

(1)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

(2)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全课总结: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课外实践活动: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后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完成蒜叶生长情况记录表,过一段时间全班交流。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几个长度单位。

通过对比建立长度的表象,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选择合适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巩固各长度单位的概念。

教学重点:

测量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学会估测,提高估算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又认识了哪个新朋友?(毫米、分米)那你能用手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完成练习五。(板书:练习五)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2题。

学生自己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1)提问: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大家还记得吗?(说给同桌听听)

(2)独立完成第3题。注意100厘米=1米,大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五”第4题。

(1)学生在圆圈里填上“<”或“>”。

(2)指名学生口答为什么这样填。

三、综合训练: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1)出示题目,学生集体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引导学生比较2分米、18厘米、2分米1厘米。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先估计5枚硬币摞起来的厚度,大家再用直尺量一下,看看你估计是否准确。

一、基本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或“>”。

12厘米()2分米1米()10厘米100厘米()100毫米

40分米()50厘米33厘米()10分米2米()10分米

2.完成“练习五”第7题。

(1)提问:你们认为多长合适呢?

(2)生答后师总结。

二、综合训练:

1.完成“练习五”第8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9题。

(1)出示题目,提问:他们1小时走的米数都接近几千?

(2)生答后,师总结。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想想10张纸厚1毫米,100张纸大约多厚?1000张、10000张呢?

(2)指导学生估计后说一说。

反思总结

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作业

《补》

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1.口算:

15+4= 8+9= 20+3= 7+16=

12+5= 18+9= 5+30= 5 +16=

指名口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谈话引入课题,并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二、新课讲解:

1.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

(2)明确问题:“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别怎样列式?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4)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在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2.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

(1)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交流中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三、达标检测: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1)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2)集体反馈,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2)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2)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集体订正。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第1课时

教学目标:能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出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1.口算:

24+45= 12+75= 36+18= 20—7=

24+49= 15+75= 55+18= 50—20=

(1)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3+52= 35+14= 69+13= 54+17=

2.谈话: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解:

1.教学例

2.

(1)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退位的)56—24 (退位的)56—27

(3)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4)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2.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1)相同点: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

(2)不同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3.总结: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三、达标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1)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2)集体订正,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2题让学生体会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2)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3)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2) 指名回答,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2)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解决实际问题第1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用两位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口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领悟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思路。

教学难点:体会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课讲解:

1.教学例3.

(1)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3)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5)总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6)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7)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达标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2)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

(2)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2)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3)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实际问题,知道了增加就加,减少就减。

练习六第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

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知识再现

一、基本练习: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1)指名口算。

(2)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完成“练习六”第2题,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3.完成“练习六”第3题。

(1)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2)在教材上用“Ο”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4、完成“练习六”第4题,让学生直接写得数。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1)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完成“练习六”第6题。

(1)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作业

《补》

练习六第2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

能正确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

教学难点: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再现

一、回顾上节内容: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题:练习六(板书)。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7题。

(1)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

(2)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3)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生答)

2.完成“练习六”第8题。

(1)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怎样变化的。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3.完成“练习六”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完成“练习六”第10题。

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学生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1题。

(1)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

(2)学生各自填表,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

3、完成“练习六”第13题。

(1)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2)独立解答,交流并订正。

(3)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六第3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点: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自己举例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这些知识。(板书:练习六)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独立口算,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2)说说同一组三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学生根据加法、减法的关系填表,做完后交流。

3.完成“练习六”第16题。

(1)学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2)教师评价时,表扬做得对、做得快的同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7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18题。

(1)看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指名学生口答。

3.完成“练习六”第19题。

(1)根据条件,你能提出问题解答吗?

(2)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4.动脑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页的“思考题”。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作业

《补》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用竖式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掌握正确的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十位向百位进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口算:

4+6= 50+90= 60+90=

8+3= 70+80= 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 37+25= 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3.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二、新课讲解:

1.教学例4:

(1)出示小黑板上的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2+86=?(幅)

(2)提问: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

(3)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继续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5)谈话: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学生验算。)

2.教学“试一试”。

(1)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2)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交流计算方法,讨论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

(3)再让学生交换加数位置,用竖式验算。

3.总结计算方法。

(1)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能不能总结一下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三、达标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分别做每组上下两题,观察两个加数,发现上下两题交换位置,两人相互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练习巩固了知识。用竖式计算加法应注意数位对齐。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估算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竖式计算: 154+942= 87+261=

(1)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千位上是1?第二小题百位上应该是几?为什么?

2.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还将接着学习进位加法,与上节课不同的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解:

1.教学例5:

(1)学生读题,思考:怎样求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一年级捐的本数加上二年级捐的本数)

(2)提问:你能列式吗?教师板书:298+405=?

你能先估算一下一共几百本吗?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只要合理就可以,把它们看成整百数估计。)

(3)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计算吗?

(4)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计算方法:

和的十位应该是几?百位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你做对了吗?你能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一下吗?(学生验算)

2.小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向千位进1.

集体订正,并验算。

三、达标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创设情境,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桌听,然后改正过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竖式计算并验算,小组内检查,互评完成情况。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结果。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答。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练习七第1课时

教学目标:会正确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今天我们一起回忆前面学习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算法。大家还记得是怎样计算的?

2、大家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计算时一定要细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帮助检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今天就一起来完成“练习七”。板书:练习七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6题:指名学生口算。

2、完成“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对比进位和连续进位。

3、完成“练习七”第2题,计算并验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完成“练习七”第7题。

(1)学生独立在草稿纸上计算,填表。

(2)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5、完成“练习七”第3题,让学生估算出哪两张卡片和加起来是1000。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8题。

(1)三个数连加,怎么办?

(2)让学生用自己方法算一算,发现将三个数写成一个竖式计算的简便之处。

2、完成“练习七”第4、5题。

(1)提问:你知道一共要栽树多少棵吗?怎样计算黄鸡和黑鸡的只数?

(2)出示问题,列式解决。

3、完成“练习七”第9题。

出示题目,求一共去了多少人,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完成“练习七”第10题。

(1)先估算,再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并集体交流。

5、完成“练习七”第11题。

让学生读题,独立思考解答。

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

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用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用竖式计算:43-21= 68-7=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并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二、新课讲解:

1.出示例题图: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一个书柜)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还剩多少本?)

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2.探讨:215-93=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

(2)汇报: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百十个

2 1 5

- 9 3

—————

1 2 2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3)总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3.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对)

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会检查吗?(学生探索几种检查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列出你的检查方法。

(2)汇报

(3)总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法的验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减法验算的结果不是算式中的得数,而是原式中的被减数或减数)

强调: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这样才能保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4.教学“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

5.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讨论小结出: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达标检测: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 3 9 7 4 5 9 2 6

— 5 4 —4 3 8 —8 4 6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上面一题中的被减数是下面一题中的和,上面一题的减数和差分别是下面一题中的两个加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想想做做第4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4.想想做做第5、6、7题。

(1)第5题让学生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发现每小题下面一组题是连续退位减。

(3)第7题练习连续退位减法,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注意验算,同桌互评共同订正。

5.想想做做第8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6.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看表格,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隔位退位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过程。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用竖式计算:

513-21= 168-97=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并说一说怎样算?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接着学习笔算减法的隔位退位减。(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解:

1.出示教材例7中的画面,让学生阅读人物对话。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1)谈话:求“一年级同学画了多少幅儿童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04—108=?(幅)

列出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思考:按我们已经学过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现在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学生回答)

谈话:“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拨算珠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2)学生拨算珠计算。

可以自己算,也可以与同学交流。

在班内交流拨珠计算方法。交流过程中提问:

①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又是0,你是怎么办的?

②百位上拨去一颗算珠,接下去应该怎么办?十位上现在有十颗算珠了,再接下去该怎么办?

2.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先研究计算方法,自己在教材上算出得数。指名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一起验算。

3.总结:这节课的减法计算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达标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独立做题。指定两人板演,每人做一组题。

(2)全班订正交流,比较每组两题的不同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帮助啄木鸟指出题中的错误在哪里。

交流:在减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观察题中插图,你了解哪些信息?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列式计算,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这节课学习了两步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

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某个数位退去了1,要记得减去1,再减减数。

练习八第1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熟练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1)指名学生板演。

(2)提醒学生连续退位减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2)讨论:比较每组练习的特点。

集体交流,逐一分析每组练习,注意被减数、减数的变化情况。

3.完成“练习八”第3题,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巩固退位减的方法,并进行验算。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4题。

(1)提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怎样计算?

(2)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1)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获得解题思路。

(2)四年级订多少份?六年级呢?

(3)该怎样列式?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反思总结

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的体会?

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课堂作业

《补》

练习八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计算三位数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减的情况。

教学难点:熟练计算。

教学过程:

知识再现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练习八)

2、口算。

出示“练习八”第6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口答,齐说得数。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练习八”第6题。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第7题。

组织学生讨论,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计算完成填表。

3.完成“练习八”第8题。

(1)提问:三个数连减你准备怎样计算?

(2)学生计算,指名板演小结并订正。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1)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信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根据题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计算的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集体交流。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1)指名学生读题,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1)先组织学生理解题意,组织学生列式计算。

(2)解题交流,揭示规律。

今天我们完成了“练习八”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课堂作业

《补》

复习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巩固减法的笔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计算;会用差加上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自觉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能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自觉地进行估算。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整理。

二、基本训练:

1.完成“复习”第1题:出示题目指名口算。

2.完成“复习”第2、7题。

(1)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2)组织交流小结法则,进一步比较各组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比较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3.完成“复习”第3、4题。

(1)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2)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4.完成“复习”第8、9题。

组织学生填表填空,注意加法算式中,加数与和的关系,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

5.完成“复习”第10题。

让学生完成两组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自己写一个三位数,试试自己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

6.完成“复习”第5、6题:组织学生理解题意,指名板演列式计算,集体交流订正。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1题。

(1)指名学生读题,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意思。

(2)先求二等座位个数,再求二等座还剩多少空座。

(3)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复习”第12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注意区分“这时博物馆里有多少人?”和“进馆参观有多少人?”问题的不同。

3.完成“复习”第13题。

学生自读题目。通过估算哪三个年级人数靠近1000人,把它们分成两组。

4.完成“复习”思考题。

(1)学生自己圈数计算,比较发现什么时候差最大,什么时候差最小。

(2)教师帮助小结规律。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七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认识角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2课时 2.练习一………………………………………1课时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1]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解决问题、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化、表内除(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统计、找规律、总复习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除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表内除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除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克和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重量单位。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和变化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广角”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学科:数学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带反思)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学情分析: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解决措施: 在数学情境中学习,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参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知识体系与课时分配:解决问题 -----------------------4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注意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真实例子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较多的生活实践活动,获得感性认识。 第一单元:表内除法(一)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

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学情分析: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动手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体系与课时分配: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注意问题: 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还要合理组织教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数学学科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周第一节 教学内容: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

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华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精华版)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 1 单元单元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页练习一的第5、6、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统计表熟练地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内容 1.简单的统计表。 师: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吗?统计表的作用又有什么呢? 生1: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生2: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我们在进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呢? 生1: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等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师:画“正”字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5题。 2.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6题。 3.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7题。

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对于第(2)问“你发现了什么?”特别要注意每个格子表示1份《电视报》。涂了几个格子就表示有几份《电视报》。 三、全课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你还想调查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数据收集整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红黄蓝白 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调查一下,还可以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你们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最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最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 (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看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18+56=7474-29=45(2)44-17=2727+32=59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 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 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 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 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

2013年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4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6.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 通过“过河”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出示情景图,谈话引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看看图,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 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题意。 (1)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指名汇报。

(2)如果要求“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列式。 (3)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估计有的学生采用分步计算,有的采用综合算式计算) 2.组织学生想一想。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讨论“29+25÷9,这样列式,对吗?”,进一步理解只有先算“25+29”,才能求出“至少需要几条船?”,只有先在“29+25”前后加上小括号才能先算。 教师小结:因为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 (29+25)÷9 请三位学生板演,引导说说算法。 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讨论“29+25÷9,这样列式,对吗?”,进一步理解只有先算“25+29”,才能求出“至少需要几条船?”,只有先在“29+25”前后加上小括号才能先算。

教师小结:因为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运算顺序,所以如果在一个算式中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 (29+25)÷9 请三位学生板演,引导说说算法。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出示练习题,组织学生完成。 1. 比一比,算一算。 16+24÷8 18-9×2 30-6÷3 (16+24)÷8 (18-9)×2 2. 在〇里填“”、“”或“=”。 7+7+7+8〇7×4+11 7×9-7〇7×7+7 30÷5+1〇30÷(5+1) 9-2×4〇(9-2)×4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今天,我们帮助笑笑他们解决了坐船过河的问题,回想一下,你们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2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紧接着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编排的。人们进行除法计算,或是没有余数,或者有余数。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能够拓展学生对除法的认识,让他们初步接触除法的试商,既巩固了表内除法,又为以后教学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分散了难点,为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了准备。而且,本单元是除法计算从口算到笔算的过渡。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安排例1余数的概念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例2体会余数应该比除数小,例3除法的竖式、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练习一。 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竖式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表可以看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一些概念知识,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有余数除法知识和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求商又是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仍然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计算,学生已经具有的除法概念在有余数除法里会继续应用并得到加强。由于除法概念并没有新的教学内容,所以教材把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学和计算教学结合起来,不另外编排例题。但是,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在实际问题里表示不同的意思,使用的单位名称有时相同、有时不同,这构成了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余数概念的本质特征,也是计算有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教材专门编排一道例题,教学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1. 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平均分东西,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解决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问题。 例1着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分两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首先安排分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平均分东西,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产生对余数的感性认识。然后把平均分铅笔的事情数学化,用除法算式表示分法及其结果,联系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教学余数的知识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题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2支,可以分给几人?每人分3支或4支、5支,各可以分给几人?这是已经教学过的,“按每份是多少”进行的平均分。学生能够理解这些问题,并自主进入“操作求解”的状态。上面的平均分中,有些全部分完,有些没有全部分完。教材要求学生把分的结果填入提供的表格里,观察表格反思上面的分铅笔活动,体验平均分10支铅笔,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会剩下一些不能继续分了,从而获得分东西可能会“有剩余”的感性认识。 例题教学的基础知识是:把有剩余的平均分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学生已经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已经会写出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的商表示平均分的结果——每份多少或分成了几份。现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教案 (学年第二学期) 学校学科数学教案 二年班执教者

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