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 第17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检测 岳麓版选修1

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 第17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检测 岳麓版选修1

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 第17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检测 岳麓版选修1
2020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 第17课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检测 岳麓版选修1

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1978年我国思想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根本目的是( )

A.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B.确定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C.平反冤假错案

D.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错误

解析: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根本目的是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错误,故选D项。

答案:D

2.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由于其不理解当时( )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的变化

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

解析:“当年搞合作化”指的是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集体生产;“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所有制形式并未改变,改变的是农村经营方式,B符合题意。

答案:B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C.政企分开,自负盈亏D.增强企业活力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增强企业活力”既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也是中心环节。A、B、C三项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故答案为D 项。

答案:D

4.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事件是(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B.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C.农村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村民自治产生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解析: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产生,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5.1983年,国务院发文宣布取消票证。此后,各种票证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20世纪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票证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材料反映了( ) A.票证过多不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B.消费卡竞相兴起取代了票证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得到完善

解析:各种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这些票证被取消说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计划经济的逐渐取消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C

6.阅读材料: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内外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我国长期受到“左”倾路线的影响,虽然五六十年代曾有过改革苏联模式的思想和行动的萌芽,但都未成为主流。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奏响了真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行曲,并随着国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使中国的经济建设顺利、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请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生产关系进行了成功的调整和改革,简述其主要内容和意义。

(2)“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第(1)(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要注意经济结构包含所有制结构、经济体制等内容,要从宏观角度去思考。

答案:(1)内容: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意义: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2)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础巩固

1.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A.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B.改革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革改变了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改变了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解析:“革命”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实现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这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因此,A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都是对题干内容的非本质解释。

答案:A

2.为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发展乡镇企业B.合同定购制

C.市场收购制D.税费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A、B、C三项属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和题干要求联系不大。

答案:D

3.关于下图反映的事件的历史作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B.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D.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这场大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肯定实践的作用,确立了实事求是这一科学的思想路线。B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答案:B

4.1978年、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年份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

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

工业

1978 77.6 22.4 ——

1997 25.5 38.1 17.9 18.5

(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解析:从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78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1997年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答案:D

能力提升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

A.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B.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C.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D.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A、B、D三项都是相同点,但改变所有制形式则不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土地所有制始终没有改变,自始至终都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6.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坚持依法治国

C.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D.实行村民自治

解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为了扩大民主,健全法制,建设法制国家。A、B、D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

答案:C

7.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多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解析:关键词为“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计划经济崇拜,选择C项。A、B两项时间不符;D项涉及开放与题干主旨“改革”不符。

答案:C

8.盼小康,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生活就在我

们身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经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B.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达到更高水平阶段

C.我国三步走战略已经完全实现

D.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康社会”的理解,“小康水平”是“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目标,故C项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B项说法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D项也不符合史实。

答案:A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这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等。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的事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变动。“解放思想”和“民主”,是这一政治变动的主题词。正由于有了这一重大的政治变动,才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新华网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共“十八大”报告请回答:

(1)“解放思想”和“民主”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词,在全会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

(2)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结合材料一概括“大转折”的表现。

(3)根据材料二回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是什么?

解析:第(1)问要正确答出思想路线的具体内容。第(2)、(3)问的答案来自于材料本身,要注意从材料中吸取有效信息。

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0.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年份国内生产总

值(亿元)

国家财政收

入(亿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

数(%)

农村居民恩格尔

系数(%)

1978 3 645 1 132 57.5 67.7

2006 218 071 39 500 35.8 43

程度。

材料三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四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请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国改革从自发到中央政府推动,从经济到政治的发展;第(2)问材料二、三、四从不同侧面说明改革的巨大成就。

答案:(1)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从试点到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

(2)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民主政治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语文版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 分析诗歌的意境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1)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题要具体。 【答题指导】 描述画面+景物氛围特点+作者感情 01 积累运用 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挂罥.(juàn) 塘坳.(ào)突兀.(wù) 鸡黍.(shǔ) 羌.管(qiāng) 人不寐.(mèi) 场圃.(pǔ) 唇.焦(chún) 2.词语积累——下面对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忍.能对面为盗贼(狠心) B.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 C.还来就.菊花(靠近) (农民散养的土鸡) D.休将白发唱黄鸡 .. (解析:D项中的“黄鸡”指代时光流逝。)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D.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心系天下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饱含哲理的一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壮志未酬、思念故乡的心情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苏轼在《浣溪沙》中发表感慨,表现作者虽身处困境但仍力求振作的句子是: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语言运用——下列各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C) A.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6.文化积累——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过故人庄》中诗人去的地方是农庄,诗中写的是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也是农事,因此本诗可以称作是一首田园诗。 B.《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应了“鸟鸣山更幽”一说,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 C.《渔家傲秋思》上阕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阕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整首词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哀怨和渴望归家之情。 D.《游山西村》描绘了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和农家的淳朴与热情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7.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辑古诗】 (1)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次北固山下》王湾

第17课解放战争练习题

第17课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7·北京西城一模·2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诗作反映的内容与史实相一致的是() 2.(2016·江西南昌二模·34)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3.(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12)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1924年兴起的国民革命运动、1946年爆发的人民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相继被推翻。关于这三次民主革命高潮的说法,根本一致的是() 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B.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D.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4.(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联考·14)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下列军队的名称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5.(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七·30)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6.(2017·江苏徐州高考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10)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 6个旅,共40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为此,解放军实施了() A.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 B.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 C.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 D.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7.(2017·湖北天门、仙桃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2)《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反对中国发生内战 B.共产党制定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蒋介石不顾人民反对发动内战 D.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扎实做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扎实做好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以往历史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之处:一是历史课由于被学生认为是实用性差和内容偏多,而排在最不愿意学的课程的第三位。二是在喜欢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中,历史课靠后。三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与现实结合得不太紧密”,教学内容离他太遥远,如《中国近现代史》,几乎就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而实际上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并不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部,说明教学内容必须改革。四是多数学生认为历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很一般,谈不上趣味性,也说不上特别枯燥”。五是大部分学生反映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只是以讲授为主,多数学生反映喜欢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大多数学生要求自我参与,说明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六是多数学生认为目前自己学习历史课程的主要方式“以背诵记忆史实为主”,说明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革。七是多数学生认为现在的考试方式只能“部分反映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程度”,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应是试卷考试与其他方式相结合,说明评价测量的体制必须改革。 二、高中历史新课程可能存在的优缺点 新一轮课程改革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国家研究制定

的新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标历史教材的研究史观也首次采用文明史观,文明史观则是反映了我国历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课标历史教材的三个必修模块,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六个选修模块也主要是针对文明史相关问题的。教材的一些具体内容,也都不同程度的渗透了这一史观。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使用中也可能出现一些缺点:一是理论性太强,缺乏感染力;二是教材内容多,容量太大,课堂教学处理困难,且主线不突出;三是有些内容未能完全达标,例如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只是轻描淡写,对国际不同力量的联合,对广大华侨的经济援助等内容只字未提;四是以专题方式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大,而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五是新课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必须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而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时间很有限,上网查阅的条件并不具备。 三、高中历史新课改下教学可能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时间不足。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师生平等交往,教学互动,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课堂气氛。但由于教材容量过大,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草草收场。过多的内容与有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松鼠》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 《松鼠》课后作业及答案 1. 看拼音,写词语。 sōng shǔ()是一种非常机警的动物遇到任何动静就赶紧逃跑了。有时候,它们在树上zhuī zhú()打闹;有时候,它们在窝里xiē liáng(),guāi qiǎo()极了。 2. 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翘.起来(qiào) B. 矫.健(jiāo) C. 船舵.(tuó) D. 前爪.(zhǎo) 3. 照样子,填动词。 ()树枝()高树()鸟雀()鸟窝(翘)尾巴()果实()露水()榛子4. 用“\”划掉括号中不恰当的词语。 (1)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乱错杂)着放在一起。 (2)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潜伏)不动。(3)松鼠(轻盈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锋利锐利),动作是那样(灵敏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5.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玲珑的意思有:①(东西)精巧细致;②(人)灵活敏捷

(1)这件工艺品做工精细、玲珑别致,让人爱不释手。()(2)她娇小玲珑,满头金发略呈灰白,身子开始微微发胖了。()6.读句子,完成练习。 (1)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 ..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①这句话用词特别精妙,“只要……就……”表现出松 鼠,“跑”“躲”“逃”写出了松鼠感到危险时的快速反应,表现了它们的特点。 ②这句话围绕这个词来写松鼠。 (2)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上面的句子是对松鼠的的描写,抓住 了、、、、进行描写,把松鼠写得非常惹人喜爱。 7.课文综合回顾。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换毛时间及喜洁的生活特点,属于略写。() ②本文语言生动传神,大量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高中历史说课稿《改革开放》

高中历史说课稿《改革开放》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改革开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分析 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 (1)课本分析:第三单位设置装备部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要报告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巨大的汗青迁移变化后,我国进入革新开放和社会主义当代化设置装备部署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无论是屯子照旧都会都产生了排山倒海的变化,要害在于革新开放,革新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奇迹繁荣兴盛的强国之路。由此可见,实验革新开放的战略决议筹划是设置装备部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门。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近两年的初中汗青学习履历,积聚了肯定汗青知识,根本具备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猜中提取有用信息、发明题目和办理题目标本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圆的标准方程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面为大家搜集的一篇“高二数学说课稿《圆的标准方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明确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茂名市第十七中学西校区(原茂名市实验中学) 课题主持人:廖茂菊 课题组成员:伍尚康、吴国恒、陈欣、梁仁厚、王少帅 钟泽佳、程朝凤、周赛红、钟瑞梅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趋势 2004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在广东等五省区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本课题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当时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低下的实际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

预习:部编版五(上)第五单元第17课《松鼠》(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鼠:shǔ(松鼠、老鼠、鼠目寸光) 秀:xiù(秀丽、优秀、眉清目秀) 玲:líng(玲珑、玲琅、小巧玲珑) 珑:lóng(玲珑、八面玲珑) 歇:xiē(歇息、歇脚、歇凉) 窝:wō(鸡窝、做窝、被窝) 拾:shí(拾取、拾荒、拾金不昧) 滑:huá(光滑、滑冰、油腔滑调) 狭:xiá(狭窄、狭小、狭路相逢) 勉:miǎn(勉励、勉强、勉为其难) 梳:shū(梳理、梳头、梳妆打扮) 二、我会认组词 驯:xùn(驯马、驯服、桀敖不驯) 矫:jiǎo(矫健、矫正、矫捷) 杈:chà(分杈、树杈、杈子) 藓:xiǎn(苔藓、清藓、黑藓) 锥:zhuī(圆锥、锥子、锥形) 三、多音字 翘:qiào(翘起来) qiáo(翘首) 露:lù(露水 lòu(露马脚) 强:qiǎng(勉强)qiáng(强大) jiàng(倔强)塞:sāi(塞子)sài(塞外)sè(堵塞) 扎:zā(包扎)zhā(扎针)zhá(挣扎) 四、近义词 乖巧一一灵巧 驯良一一温顺 漂亮——美丽 喜欢——喜爱 矫健一一矫捷 追逐一一追赶 轻快一一轻巧 锐利一一锋利 警觉——警惕躲藏——躲避 强烈——剧烈 锐利——尖锐 狭窄——狭小 光滑一一平滑 坚实一一结实 五、反义词 漂亮——丑陋喜欢——讨厌 敏捷——笨拙 躲藏——暴露 乖巧——顽劣 清秀——粗犷

强烈——微弱 轻快——笨重 光滑——粗糙 锐利——滞钝 干净——肮脏 暖和——寒冷 坚实——松软 端端正正——歪歪斜斜 六、理解词语 乖巧:(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也指机灵。 驯良:和顺善良。 矫健:强壮有力。 玲珑:(东西) 精巧细致。 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锐利:(刃锋等)尖而快。 触动:碰;撞。 坚实:坚固结实。 宽敞:宽阔;宽大。 勉强:将就;凑合。 七、句子解析 1.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 下歇凉。 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 “清秀” 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 “闪闪有光” 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 形体的奇特之处。 2.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 “当作” 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3.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 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本课考纲要求: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活动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支持的国民 党反动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 ②国民党提出重庆谈判: 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②尤其是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最主要原因) ③共产党应邀,毛泽东亲赴重庆参加谈判 原因:①为争取和平;(最主要原因)②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2)结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⑴《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⑵未达成协议的问题: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 注意:未能就这些问题达成协议的原因: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阶级本质。 2、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 时间:1946年初;地点:重庆 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国民党很快撕毁了协议,发动内战。 ★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活动二:人民解放战争 1、解放战争的第一年(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防御) 军事上:⑴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的全面爆发。 ———人民解放军运用运动战,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粉碎了全面进攻 ⑵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

———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经济上————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A、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意义:①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②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③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2、解放战争的第第二年(1947年6月——1948秋)————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 ⑴简况: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 ⑵意义:①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②(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 治的中心地区南京和武汉。 【能力提升】 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2、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战略反攻 3、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范围的战略反攻 4、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战略反攻) 5、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意图是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6、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张传单上写着:“蒋军弟兄们:国势已经大改变,打了16个半月内战,老蒋的军队已有100多万被消灭!”这张传单产生于战略反攻开始后 7、“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外线”中首先被突破并建立了根据地的地区是中原地区 8、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3、解放战争的第三年(1948年9月后)————三大战役(战略决战) ⑴背景:①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2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1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1)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现实原因:农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3)安徽、四川等省率先试点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内容 (1)经营体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3)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3.意义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开始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 (1)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3)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认识到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指导。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 (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 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解放战争的背景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运用课本内容,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word版本.docx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 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 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 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 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 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 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 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 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 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 力与方法。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3-07-08T10:05:35.34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6月下供稿作者:吴长江[导读] 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关注过程性评价吴长江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现今教育中以普遍落实,初显一定成效,极大的冲击着传统的历史教学。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弊端,加强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思考建议前言:新课程强调历史教学要具有时代性、多样性的原则,实施中也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刻理解和体会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1 传统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 1.1 师生角色的错位。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即旧课程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对相关知识要讲清、讲透、讲明白,要突出重点,要突破难点,这样,教师也就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便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了每次考试的好成绩而在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上或在所有学科上都以时间换分数,通宵达旦,疲于奔命;其结果,可能成绩有点滴的提高,却搞得自己身心俱累,学习兴趣大减,学习激情不高。这种师生角色的错位,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基本被剥夺,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很难显现。 1.2 现行的模块设计存在问题。中国史与世界史两张皮,缺乏必要的整合;未注重区域性历史与全球性历史之间的关系,学习内容不够现代化;模块内容过于零碎,缺乏必要的认知层次和意义关联;没有做到把中国史放到全球史中去认识,反而削弱了中国史的学习地位;每一模块贯穿何种线索、思路或宗旨不够清晰,专题缺乏整体性、建构性和时代性;各模块皆以" 内容立意",传统的知识教育色彩浓重,模块中的部分内容水平要求忽低忽高,缺少必要的均衡性和专业性要求。 2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体会 2.1 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新课程观点认为教学活动主要是体验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倡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体现其主体地位。 2.2 转变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新课程方案实现了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法的转变。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首要任务。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一是研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二是合作学习,即组织学习小组,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三是自主学习,即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评价体系方面,不以单一的成绩作标准,而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2.3 课标内容的转变。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新课程方案实现了由历史知识的连续性编排向专题化构建的转变。既然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那么按照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首先应该上到什么程度,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课标又只是最低标准,这就给教师和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除了完成课标要求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拓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面向全体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2.4 提升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是支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指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教师本身也应加强学习,最好应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素材储备,重新建构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之路。①增强课标意识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精神,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的每一环节中去。②转变教师观: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③提高历史教学教研能力。机遇与挑战并存,高中历史教师只有积极投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才能由 “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 2.5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6 新课标多元化评价转变新课标的评价要求“遵循既注重结果,也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①评价内容综合化。新课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②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关注过程性评价;③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结语:课程改革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大工程,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和设计。在落实中要贯彻新课标教学的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董建民等.浅谈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遇到的问题[J]. 中学课程资源, 2008.10 3 朱煜等.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重庆市丰都第二中学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课文注释:改革开放

课文注释:改革开放 改革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改革”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改革是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水平和要求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或多或少地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狭义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理论中的“改革”主要是指狭义的改革。 对外开放,就是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政策,是对我国长期闭关自守造成经济社会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变化敏锐观察、正确把握的结果。 (1)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世界,就其经济内容而言,客观基础在于国际分工和生产的国际化。而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则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关系更加密切,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商品交换发展到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交流,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体系。各国都已程度不同地卷入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体系之中,都在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今天,脱离国际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任何国家要发展经济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教案]第17课 解放战争

历史人教版(必修)第1模块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周庄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执笔人唐洪杰 【从容说课】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情况。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克服困难,坚持敌后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发展壮大了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三年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反攻和决战,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共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的举措;中共七大;抗战胜利和中共力量的发展。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进攻;土地改革;战略反攻和决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国共和谈;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技能: 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抗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目的和意义。 运用:探究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抗日战争的恶劣环境中发展壮大的原因;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矛盾分析、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敌后抗战,是争取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因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发展了力量。 2、中国共产党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国共两次和谈。 【教具准备】

(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儒家思想的光辉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核心,确立研究主题;以研究为铺垫,构建课程体系;以乡土历史、文化史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主张为载体,丰富实践探究。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制作PPT展示、网络辅导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山东省“1751”工程学校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研讨。 二、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山东省现在是实施新课改的第8年,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