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章 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第七章 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第七章  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第七章  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第七章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德意志帝国16世纪前的封建政治制度

(一)德意志帝国早期的封建政治制度

1.德意志国家的起源

德意志民族的先祖是日耳曼人,因为德意志帝国是在法兰克王国解体后,根据843年的凡尔登条约所形成的独立国家。开始时称东法兰克,直到11世纪末才取得了德意志这一名称。

2.萨克森王朝鄂图一世的统治

* 对外扩张

9~11世纪,德国一直四分五裂,当时存在着五大公国:萨克森、士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洛林相互对峙。公元911年,东法兰克国王路易死后,加洛林王朝在东法兰克的统治结束。911——919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短暂执政,接着经各大公国贵族代表会议的讨论,萨克森公爵被推选担任国王,是为亨利一世,开始了萨克森王朝的统治。919年萨克森王朝第一位国王亨利一世积极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

亨利对外扩张的时间表是:923-925年夺得了洛林(今法国境内,洛林大区位于法国东北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接壤)的最高统治权;928年夺得了勃兰登堡并在易北河建立了墨森堡;929年迫使捷克承认其统治权。

936年,亨利逝世,其子鄂图一世继位。鄂图一世继续父亲的对外扩张政策。940年前后,征服了易北河和奥德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占领了斯拉夫人的大量土地,建立了边区马尔克和两个住郊区。鄂图的势力一直延续到德兰半岛;951年率军侵入意大利,占领了伦巴第;962年,鄂图一世率军进入罗马,在罗马的圣彼得教堂接受教皇的加冕,称为,“罗马帝国皇帝”(12世纪后,又将这个称号改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在获得皇帝的称号后,鄂图一世承认教皇对意大利地产的要求,但保留了对意大利地产的所有权。并要求教皇就职后应向皇帝宣誓效忠,鄂图常驻意大利的代表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但是后来鄂图不经教皇同意撤换了拉文那大主教,这引起了教皇约翰十二世的不满。罗马教皇为了和鄂图一世进行斗争,反过来与意大利贵族结成联盟。但最终的结果是约翰十二世被鄂图废黜。此后,形成了不经皇帝同意不得选举教皇。

鄂图一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对意大利的征服上, 972 年返回萨克森时已年衰力竭,次年5 月病逝。鄂图一世想通过占领意大利和控制罗马教廷的办法来加强国内统治,这个靠武力维持的“神圣罗马帝国”,既耗费了德国皇帝的大部精力,使德国的统一成了泡影,同时又严重地阻碍了意大利民族国家的形成。

3. 德意志帝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由于帝国的分裂和中央集权的软弱,帝国国内的一切重大事务必须经过公爵和主教参加的封建主大会才能决定。封建主大会不仅决定战争与媾和等国内的一切重大问题,而且国王也是由封建主大会选举产生的。但封建主大会无权干预和决定个公国和主教区内部的事务,既是决定也无法执行。各大公国和主教区都是拥有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实体,德意志帝国只是公国和主教区的一个松弛的联合。

(2)德国的主教区拥有大片土地,是一个具有行政、司法乃至立法权力的独立地区,这也是中世纪德意志国家政治体制的一个特点。德国的这种拥有独立

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的主教区来自于鄂图一世时期。鄂图一世为了和贵族势力进行斗争,为了对外扩张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的争取教会的支持,他不仅赐给教会大量的地产,而且把教会内部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力都给了主教。鄂图一世试图把德意志王国的利益与教会的利益联系起来,他要教会必须向他提供军队和粮食,他甚至从教会僧侣中挑选国家官吏,利用主教的势力来平衡贵族的实力。

(3)行政权力的分散是中世纪德意志王国的另一特点。所谓行政权力的分散,不仅指各大公国及主教区各自为政,而且还指中央权力极度分散。因为中央的一切重要官吏,即帝国的主要大臣,均分别由大公国的公爵和主教区的主教担任,而且可以世袭。

(4)罗马国家的制度对德意志的发展的影响不大。因为德意志的领土原不属于罗马帝国,因此罗马国家的制度对德意志发展的影响不是很大。德意志在封建王国建立初期,马尔克公社仍然是德意志社会基层组织的主体,德意志的农民大多数都是马尔克公社的自由农民。而不是罗马奴隶社会。

(5)国王在军事力量上主要依靠各大公国和主教,自己没有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无论对外扩张,对内统治,在军事上都要依赖各大公国和主教区主教的支持,这是德意志帝国中央权力软弱的主要原因,也是中世纪德意志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德意志帝国13至16世纪的政治制度

恩格斯:“当时英法两国工商业的成长促使整个国家中各种利益联成一气,因而促进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在德国,这个过程却只是环绕着一些地方中心按照省区归并成许多利益集团,因而只是促成政治上的分离。紧跟着又因德国被排挤出世界贸易之外,于是这种分崩离析状态很快就巩固下来了。”

1.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54年)时期的德意志帝国

腓特烈一世统治时期(1152~1190年)

1138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登上德国历史舞台,在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统治时期(1152~1190年),达到极盛。腓特烈一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从1153年到1186年,先后六次入侵意大利,一方面是去掠夺意大利的财富,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罗马教皇势力,提高皇帝威望。腓特烈至死也未放弃吞并意大利的野心。在他死前四年(1186年),曾强迫他19岁的儿子亨利六世与34岁的西西里王国女继承人康司坦丝公主结婚,因而将势力范围扩大到意大利南部。65岁的腓特烈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侵途中,于1190年6月10日在渡过小亚细亚的塞勒夫河时被溺死,结束了这位侵略者的一生。

亨利六世(1190~1197年)

腓特烈的儿子亨利六世(1190~1197年)即位以后,为了缓和内部矛盾,便于放手对意大利的掠夺。主动与萨克森公国雄狮亨利和解,并且归还了雄狮亨利的全部产业。1194年他以女婿身份,继承了西西里王位。仅三年时间他就病故,德国封建主马上掀起内乱,直到 1212年,其子腓特烈二世(1212~1250年)才继承帝位并兼西西里王国的国王。但是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借口腓特烈二世年幼,以监护人资格统治西西里王国达15年之久。

腓特烈二世(1212~1250年)

腓特烈二世是在西西里的巴勒摩长大的,他受到阿拉伯和拜占廷文化的强烈影响,对东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较深的造诣。在当时来说,他是一位很有教

养的国君。腓特烈二世把政治重心放在意大利,西西里成为他的生命线。他一生只到过德国几次,1237年以后再也未回去过。

1220年腓特烈二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后,他对德国和意大利实行了截然不同的政策。他对德国诸侯作了许多让步,特别是在1231年、1232年颁布了一系列保护诸侯利益的法令,规定诸侯享有司法、铸币和征税以及管理地方道路、河流之权;贵族和教会的采邑,凡被帝国城市没收的,均应归还。贵族领地上的农奴不得进入皇帝直辖的城市。另一方面,他加强了对西西里的统治,首先,在财政上,国家享有贸易上的专利权。他剥夺意大利城市共和国在西西里进行贸易的特权。实行粮食、盐、铁、丝等贸易由国家专利。腓特烈二世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把盐的批发价提高四倍,零售价提高六倍,以此增加国家收入,但却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1231年,凡进口货物,须交纳3.3%的税金。贸易上的专利权,每年给德国国库提供13.000金盎斯的收入。

其次铲除封建城堡。1226年他把意大利中部(不包括教皇领地)划归帝国管辖。1227年教皇格利哥里九世开除腓特烈二世教籍,企图阻止他称霸意大利。1238年腓特烈二世又大败伦巴底城市同盟,整个意大利一度在他管辖之下。腓特烈二世的野心,引起教皇的恐慌,1239年再度开除腓特烈二世的教籍。并下令在罗马召开全欧洲的大主教会议,腓特烈二世派舰队在热那亚海外截击从法国南部开来的船队,生俘高级僧侣一百多人,其中包括两名红衣主教。教皇在托斯坎尼的领地也被并入帝国,格利哥里九世愤懑而死(1241年)。1250年腓特烈二世猝死,教皇趁机反扑,腓特烈二世的后继者再也坐不住西西里这把交椅,126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一个代表康拉德在意大利战败被杀,这个家族在西西里的统治结束,所辖四百多个堡垒被诸侯瓜分。

2.大空位时期(1254~1273)王权的衰落与政治格局的分裂状态

自从霍亨斯陶芬王朝覆灭以后,德国处于分崩离析的境地。从 1254~1273年,国内出现没有皇帝的“大空位时期”。德皇腓特烈二世之子康拉德四世(1250~1254年)在位四年便逝世。在部分诸侯拥戴下,荷兰伯爵威廉曾当选德皇,但于1256年被杀。1257年 1月,在科伦的帝位选举中,英王亨利三世之弟理查德被与英国关系密切的莱茵伯爵等推选为德皇;4月在法王支持下,特里尔大主教等选侯另选出卡斯提王阿尔方斯十世(系霍亨斯陶芬家族腓特烈一世的曾孙)为德皇。这样一来,在德国的双重选举中同时出现了英法两国国王分别支持的两个人均为德皇。后经过罗马教皇的游说,1273年在法兰克福选帝侯会议上哈布斯堡家族的卢道夫伯爵当选为皇帝,乃结束空位时期。卢道夫乘机占领奥地利,他的后继者在帝国长期称帝。除哈布斯堡家族外,卢森堡和魏特尔斯巴赫家族也先后交替登上过帝国宝座,但谁也没有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只得面对现实,承认诸侯特权。当时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七大诸侯手里:

掌握国家实权的七大诸侯:

美因兹、科伦和特里尔的三大主教

波西米亚国王

巴拉丁伯爵

萨克森伯爵

勃兰登堡边地侯

3.黄金诏书的颁布及后果

主要内容:

(1)确定了皇帝选举法。明确规定皇帝由七大“选侯”参加的选举会议决定。

(2)全国性的一切重大问题均由选侯会议决定,选侯会议每年召开一次,每次会期是一个月,在复活节后召开。选侯会议商讨归家大事,选侯委员会变成常设的管理国家的机构,各大选侯变成国家命运的主宰者。

(3)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军事权力和货币铸造权、矿藏开采权、赋税征收权,领地世袭,由长子继承。

(4)承认封建主进行私战的合法性。

(5)限制陪臣、城市发动反对领主的战争。

(6)规定城市不能结盟反对封建领主。

后果:德国多头政治的格局

1347年卢森堡家族出身的查理四世(1347~1378年)被选为帝国皇帝。1356年他颁布了“黄金诏书”,其内容除长篇序文外,共 31章。前 23章和后8章分别是在1月10日的纽伦堡帝国会议和12月 25日的麦次帝国议会上公布的。为了克服大空位时选举的混乱,防止教皇干涉德国皇位选举,首先确定了皇帝选举法。确认皇帝由当时权势最大的七个选侯固定在法兰克福城推举。选举会议由美因兹大主教召集并主持。按多数票表决的办法。各诸侯在其领地享有司法、行政、军事和铸币以及盐、铁矿开采等特权。领地可以世袭由长子单独继承,男性相续。禁止城市结成同盟,市民和农民都隶属于各大领主。因此马克思把“黄金诏书”称为“德国多头政治的根本法”。

诏书规定选侯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为期一个月(在复活节之后),商讨国家大事,选侯委员会变成常设国家管理机构,选侯成为国家命运的主宰者。国家大事须经他们监督同意才能实行。黄金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各侯国的分立体制,是各诸侯国实行君主体制的法律根据。它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4.德国的城市同盟

(1)城市同盟出现的原因

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使德国城市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它们没有强大王权的庇护,被迫按地区结成联盟,来保卫自己的利益和商路安全。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北部的“汉萨同盟”。

* 自我保护的需要

* 维护共同的商业利益,克服德意志商人的分散状况,扩大对外贸易

(2)汉萨同盟的形成和发展

汉萨同盟是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主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汉萨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12世纪中叶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

从12世纪起,德国北部城市商人为了同英国和佛兰德尔地区进行贸易,都组成了自己的“汉萨”。自 13世纪中叶起,德国“汉萨”城市开始走向联盟的道路。

1241年吕贝克与汉堡就共同分享贸易特权达成协议,从而揭开了汉萨同盟的序幕。同盟的成员最初着眼于镇压海盗、土匪,保护贸易,还从事建造海上的灯塔,训练领航员以维护航海的安全。

1260年,同盟通过的第一个条例中第一条便规定:“每个城市应全力以赴地保卫海洋,反对海盗和其他为非作歹之徒,使海上商人能够自由地进行贸易”。

13世纪 80年代起,汉萨同盟逐渐成为共享某些特权的“商业联盟”。加入同盟的包括绝大多数北德沿海各城市和离海岸虽远,但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直接灌通的沿莱茵河等城市。吕贝克、汉堡、不来梅城是汉萨同盟的核心,后来加入的有科伦、普鲁士的但泽、哥尼斯堡等。

1358年,对佛兰德尔发表商业封锁宣言时,波罗的海东岸的里加、利佛尔等城亦加入了汉萨同盟。在北海、波罗的海一带极力排挤外商。

1367年汉萨同盟 77个城市代表集会于科伦,确定同盟各城有公共的财政、官吏和海军,具有独立外交、宣战、缔约等权。

1370年向丹麦宣战,并迫使丹麦签订《斯特拉松和约》,承认同盟在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特权。这时是汉萨同盟的鼎盛期。

汉萨同盟的主要经济活动是中介贸易。因此在许多国家都设有商站,其中以伦敦、布鲁日、卑尔根和诺夫哥罗德的商站最有名。商站人员一般不受当地法律制裁,而受到同盟法规的庇护。同盟诸城内由大商人进行统治,残酷镇压平民的反抗。

(3)汉萨同盟衰落的原因

汉萨同盟称霸海上达一个世纪之久,15世纪末以后,由于三个历史因素,逐渐衰落下去:

第一,新航路的发现,商路中心转移到大西洋,英国、尼德兰、西班牙逐渐取而代之。

第二,欧洲一些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倡重商主义。而德国政局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汉萨商人无力抗拒历史的厄运。1494年汉萨同盟在诺夫哥罗德的商站被关闭。1548年它在瑞典的商业特权被取消。1563年设在卑尔根的商站被关闭,接着伦敦的商站也停业。

第三,汉萨同盟城市内部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矛盾重重。城市内部,城市平民反抗城市贵族的斗争风起云涌。如,吕贝克城市政权为八家城市贵族所把持,残酷剥削镇压贫民,最终导致16世纪上半叶,吕贝克市民在宗教改革的外衣下,发动起义,一方面把天主教神甫赶出城市,另一方面强迫市议会不经城市公社同意不得随意征税。汉萨同盟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有矛盾。汉萨同盟在1669年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六个城市参加),同盟实际已解体了。

除汉萨同盟外,1254年,莱茵河畔的美因兹、沃姆斯和巴塞尔等城市,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成立莱茵同盟。当时,仅莱茵河上的关卡就达62处之多。为了商路安全,有约70个城市加入莱茵同盟,并建立自己的武装。1331年,德国南部又出现士瓦本同盟,它包括奥格斯堡、纽伦堡等90个左右城市,1381年莱茵同盟与士瓦本同盟合并,目的是为了挫败骑士的掠夺,结果两败俱伤,大诸侯乘机干涉,1388年,同盟被吞并。

二、德意志帝国各邦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一)宗教改革与德意志各邦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1. 宗教改革

1517年,德国爆发了对整个西方产生巨大影响的宗教改革运动。起因是教会的腐败,如出售教职和违背独身的戒律(天主教的神职人员是不能结婚的)的现象泛滥于教会内部而赎罪券的兜售则是教会腐败的集中体现。最终导致宗教改革的是1517年,教皇以修缮圣彼得大教堂为名,下令在天主教各国发售赎罪券。在德国发售赎罪券的使者声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罪人的灵魂立刻就可以从炼狱升上天堂”。德国人认为这种行径简直是敲诈。1517年,马

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否定教皇的赎罪权德国宗教改革由此揭开序幕。

2. 德国农民战争

1524—1525年,德国农民反对封建压迫的一次规模最大的起义。起义遍及德国整个西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农民战争,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是长期反封建斗争在宗教改革运动时期达到的顶点。

农民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封建主和教会力图巩固农奴制以及因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而力图增加农民的封建赋税;以封建主为一方,以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贫民为另一方的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农民战争的概括:据一些资料记载,当时起义军计有15 万人左右,是由几支独立的,数量不等的,基本上按地区建立起来的农军组成的,规模最大的有8000~12000人。起义军以步兵为主,几乎没有骑兵,装备少量的火炮。封建主军队占优势,其原因不仅在于拥有强大的骑兵和炮兵,而主要在于有统一的指挥。而起义军恰恰缺乏这一点,不论有什么问题,他们都要召集各起义队伍的指挥官或全体起义者会议来决定。

各地农军在把各自的村社从封建主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之后,便在所占领的城市、城堡与寺院内安营扎寨,反击各自领主的进攻。这种行动上的地区陕隘性,各独立农军之间配合不密切,以及战术的纯防御性,严重削弱了农民运动。士瓦本联盟的头目利用农民运动的自发性和缺乏统一性的弱点,对农民领袖广泛地进行诱说和收买,千方百计分裂起义队伍。封建主军队利用其在组织、纪律、机动能力和武器方面的优势,利用农军一些领导人的行动踌躇和背叛,背信弃义地破坏停战条款,逐个击破农军队伍。

1525 年5 至7 月,农民战争的规模达到极点。农民对弗赖堡城的围攻和攻占(5 月18~25 日),以及在什拉德明附近进行的交战(7 月3 日),是其军事上的两个重大胜利。

闵采尔领导的图林根和萨克森起义,是农民战争过程中的一个突出事件。1525 年5 月15 日,闵采尔率领的一支装备低劣的小部队,在弗兰肯豪附近的一次众寡悬殊的战斗中,被黑森的胖力伯爵指挥的诸侯部队击败。闵采尔受伤被俘,于5 月27 日被处死。从此,农民运动急遽衰落。阿尔萨斯、奥地利,特别是蒂罗尔的起义斗争还持续了一段时间,最后一个停止抵抗的是盖斯迈尔的队伍,他们直至1526 年才撤到威尼斯共和国境内。

※农民战争的后果:农民起义遭到残酷的镇压,被杀害的起义者总数超过10 万人。农民起义失败了,结果封建反动势力、农奴制和诸侯们的权力又得到了加强,德国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得到了巩固。农民重新陷入了各自领主的奴役中,而且由于增加了军税,其负担比过去更加重了。

3.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三十年战争起初是德国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的一场内战,后来由于西欧和北欧的一些主要国家先后卷入了进去,从而成为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战争断断续续打了30年。

(1)战争的起因

战争主要还是起因于诸侯之间、诸侯同皇帝之间的矛盾。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后,各大诸侯分裂为新旧教派。他们为争夺教产和领地不断进行斗争。七大选侯中有三个信奉新教(勃兰登堡、萨克森和巴拉丁)。新教、旧教诸侯,常常为扩大地盘和增加财产,以宗教为借口挑起武装冲突。德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着奥地利、捷克、士瓦本和阿尔萨斯一带,在诸侯中版图最大,实力最强,它的

旁支还控制着西班牙,皇帝依靠自己的实力,利用诸侯间的矛盾,积极推行中央集权政策,他以反对新教为号召、限制新教诸侯为借口,竭力取得天主教诸侯的支持,以加强中央皇权,但皇权的加强又加深了与新旧教诸侯之间的矛盾,也使诸侯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集团。1608年,新教诸侯以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首组成“新教同盟”,1609年,天主教诸侯以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为首组成“天主教同盟”。

诸侯之间的纷争往往还搀杂着复杂的国际背景,法国不希望出现一个集中统一的强大邻国,因而竭力使德国处于分裂状态,以有利于法国的扩张和夺取欧洲霸权,自亨利四世以来,法国一直执行着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外交政策。丹麦、瑞典和英国也不能容忍德国在北欧的扩张,因此诸侯两个集团的斗争都有外国插手,法国、荷兰、丹麦、瑞典等支持“新教同盟”,教皇,西班牙则支持“天主教同盟”。而各地诸侯也勾结外国势力反对皇权的强大。

(2)三十年战争结果

这次战争虽然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但主战场仍在德国境内,德国遭受到空前浩劫。成千上万的城市、村落、工场、矿山被毁,人口减少了1/3,有些地方甚至一半以上,如捷克战前有300万居民,战后只剩78万多人。农业衰落,1/3的土地荒芜,工业也降到不如十五世纪时的水平,二百年以后即十九世纪前半期才恢复了元气。

这次战争损失最大的是帝国政权和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战争打破了皇帝统一德国的迷梦,威斯特发里亚和约完成了对德国的分解,“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皇帝也徒有虚名,奥地利成了诸侯中的一员,虽然其家族仍保持完整,但地位已远不如以前那样辉煌,德国的分裂较前有所加深。

战后,德国内部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虽然仍保有皇帝称号,并且作为一个邦国,实力仍然强大,但毕竟受到了削弱,而勃兰登堡不断发展,形成了普鲁士王国,其势力得到加强,到17世纪下半叶称为德国最大的专制君主国,此外,还有奥地利。

(二)普鲁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 普鲁士的兴起:

※普鲁士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有三个含义:

(1)中世纪早期在德意志宗教骑士团统治下的,地处波罗的海沿岸的一块领地。

普鲁士人属波罗的海民族。 13 世纪被条顿骑士团征服,居民改奉基督教。1410 年骑士团国家被波兰-立陶宛联军击败,西部土地连同但泽和玛丽亚堡割让给波兰,东部仍属骑士团,但臣服于波兰。1525 年 4 月,条顿骑士团末代首领、霍亨索伦家族的阿尔布雷希特改信路德宗,宣布将骑士团国家改为世俗的普鲁士公国,自立为公爵。

(2)1701~1918年的普鲁士王国,它是德意志帝国或德意志联邦内的一个邦国。

(3)1918年至二战结束时的德国的一个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盟军定下的奥德河-尼斯河线,界线以东的东普鲁士、西里西亚及波美拉尼亚被并入苏联及波兰;普鲁士的西部地区并入西德;中部并入东德,地理意义上成建制的普鲁士已不复存在。

2.普鲁士王国形成

普鲁士的前身是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条顿骑士团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建立的布兰登堡殖民地。1415年,霍亨索伦家族获得了布兰登堡领地和神圣罗马帝国选侯的封号。十六世纪宗教改革时,布兰登堡接受了路德新教,从此成为一个重要的新教国家。

1618年,布兰登堡选侯从波兰国王那里获得了普鲁士公国。因此,他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又是波兰王国的普鲁士公爵。在腓特烈·威廉统治时期(1640—1688),他利用波兰同瑞典交战的机会,宣布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公国的领主权,正式把普鲁士公国并入布兰登堡邦国。到了腓特烈三世统治时期(1688—1713),他借哈布斯堡王朝与法国争夺西班牙王位的机会,以出兵相助为条件,从哈布斯堡王朝那里获得了“国王”的称号。1701年1月,布兰登堡邦国正式改称为普鲁士王国,腓特烈三世自称国王,改称腓特烈一世(1701—1713)。

腓特烈二世统治期间(1740—1786),是普鲁士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他依浩一支庞大的、训练有素的军队和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对外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战争,扩展了普鲁士王国的版图;对内实行“开明专制”,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他改革了普鲁士的法律制度,减轻刑法,提倡科学文化,创办柏林银行,采取保护关税和重商主义政策等等,使得普鲁士王国的面貌为之一新。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对于普鲁士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普鲁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普鲁士王国时期,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机构。在国王下面设枢密院作为国家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枢密院直接由国王领导,对国王负责。枢密院下分三个部:外交部、内务部和司法部。还有三个管理委员会:财政管理委员会、军事管理委员会和王室领地管理委员会,均直辖于枢密院。在三个委员会中,军事委员会是编制最大和最有权威的委员会,其他的委员会和政府各部,均须视军事委员会的需要而行动。

普鲁士的官僚机构和军队一样是按照绝对服从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下级必须绝对地盲目地服从上级,按照等级的不同,严格按照上级的指示办事,并养成所谓的“普鲁士的准确”的习惯。因此,马克思把普鲁士称为典型的军事官僚的警察国家。

军队

外交部

国内务部

王司法部

枢密院财政管理委员会

军事管理委员会(编制、权威最大)

王室领地管理委员会

容克是德语一词的音译,原指无骑士称号的贵族子弟,后泛指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起源于16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消亡。在德国文献中容克被分为作战容克、宫廷容克、议院容克和乡村容克等不同类型。

在德国历史上真正起过较大作用的是乡村容克。乡村容克指普鲁士的贵

族庄园主,主要是征服易北河以东地区并在那里进行殖民的德意志骑士领主的后裔。他们集领主权与乡村政权于一身。16世纪,容克为了扩大谷物生产,大量强占易北河以东农民的份地,以农奴的劳役经营商品生产性的大庄园经济。乡村容克具有粗犷、暴戾、眼光狭隘的特点。

1653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列·威廉赐予容克以"完全支配"农民的权力,并给予免税等大量经济优惠。

在1807年开始的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中,容克受到重大打击。

19世纪以来,普鲁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经济基础——封建庄园。为此普鲁士王朝把重要军官职位和政府官位赐给容克作为补偿。

1848年德国革命后,容克的庄园经济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大部分容克开始成为保留许多封建残余的、资产阶级化的地主。在容克庄园中,雇农仍然处于半农奴的地位。这种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用资本主义剥削逐渐代替农奴制剥削的方式被称为普鲁士道路。容克地主阶级在政治方面属于极端的保守主义,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赞成对农业采取保护主义,其代表人物是俾斯麦。

1871年普鲁士“自上而下”统一德意志,标志容克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后形成。帝国国会中的德意志保守党和国会外的农民同盟均代表容克利益,军队中的军官也多出身于容克,从而使整个德意志帝国打上容克的烙印。魏玛共和国时期,容克敌视共和政体,支持希特勒执政。

三、中世纪时期的意大利及其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世纪时期的意大利

意大利是9世纪中叶和法兰西、德意志同时从查理大帝帝国分裂出来的又一个国家。根据凡尔登合约,意大利为承袭帝号的罗退尔所占有,但855年罗退尔死后,意大利的领土便又经分割,从此长期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从地域上看,当时的意大利分裂为北部的城市共和国,中部的教皇国,南部的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封建王国。

从13世纪后期起,随着霍亨斯陶芬王朝衰亡,意大利实际上已经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但仍处于分裂局面,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统一市场和全国政治经济中心。意大利北部工商业比较发达,很早就建立城市共和国。一些先进地区在13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生产力迅速发展。14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北意各城市主要从事对外贸易,不关心国内统一。各城市之间为了争夺市场,彼此经常进行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意大利中部主要是教皇国,居民大部分从事农业,生活用品和奢侈品主要由北意城市供应。罗马教皇为了保持独尊地位,十分害怕统一;他们玩弄挑拨离间的伎俩,破坏意大利的统一。教皇国之邻,有佛罗伦萨、比萨等城市共和国。

意大利南部像走马灯似的变换主人。11世纪为诺曼所占据。12世纪末,转入德国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霍亨斯陶芬朝灭亡之后,政权又落入法国领主安茹族的查理手中(1269年)。西西里人民不堪法国领主的压榨,1282年以晚祷钟声为信号举行起义,赶走法国人。但当地封建主又投入西班牙阿拉冈王国的怀抱,从此,整个意大利南部长期在西班牙的统治下,更加阻碍了意大利的统一。

(二)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威尼斯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3世纪至15世纪是意大利城市共和国最繁荣的时期,其中最典型的是威尼斯与佛罗伦萨共和国。威尼斯拥有辽阔的土地,除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以外,还占有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威尼斯拥有 300只大商船,3000只载重 10~200“阿姆弗拉”的小船和大小军舰46艘,海员36,000人。船队定期往返于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英国和尼德兰。13世纪至 15世纪,威尼斯已是国际大都市,拥有20万工商业居民。年收入约为100万杜卡特,相当于全法国的收入,超过西班牙、英国、勃艮第等国当时的收入(90万杜卡特),把米兰、佛罗伦萨甚至罗马教廷远远抛在后面。威尼斯于1284年铸造的金币杜卡特是欧洲通用的货币。威尼斯所生产的毛织品、丝织品、玻璃制品畅销全欧和地中海各国。为了保卫海上贸易,共和国政府还装备 24,000名步兵,15,000多名骑兵,另外还有担负特殊任务的3300人的附属部队。威尼斯的劲敌热那亚城市共和国,为争夺地中海的商业霸权,曾进行长期的斗争。

1378年双方在波拉港进行了一次大海战,威尼斯损失 15艘战船和 2000名水兵。1379年 12月威尼斯重整旗鼓,集合34艘战舰、60艘战船和 400只小船由皮萨尼率领与热那亚海军会战于奇奥治亚。热那亚海军几乎全军覆没,舰队司令多里亚阵亡,从此地中海东部霸权转归威尼斯,在黑海北岸出现了威尼斯的商站塔那。

威尼斯号称共和国,但政权是掌握在少数城市贵族手中。国家元首称总督,由威尼斯豪门贵族中选出,终身任职。大议会是共和国最高立法与监察机关。1297年通过立法,只有列在“黄金簿”的少数大贵族才有权当选大议会成员。大议会有议员480人。但掌握行政大权的是由40(或是120名)名议员组成的元老院,其中半数由大议会选举,其余半数由上届元老院选举,经大议会认可。元老院决定国家大政方针,可以宣战、媾和。此外还有由六名议员组成的小议会,帮助总督处理日常政务。

1310年被排斥在议会之外的中小商人,在田波罗的领导下企图推翻城市贵族的寡头统治,由于机密泄漏而遭到残酷镇压。这件事引起贵族寡头的恐慌,宣布成立“十人委员会”,最初是临时性质,1335年成为常设机构,这个委员会可以干预一切事情,甚至罢免总督。(1457年好大喜功的总督福斯卡里(1373~1457年)被十人委员会免职,结果忧伤而死。)独揽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大权。大会议和四十人委员会都成为了形式,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威尼斯的共和体制已经被完全破坏,成为十分典型的寡头政治体制。这个委员会奖励告密,告发犯罪者可以获60个金币的终身年金。威尼斯共和国的黄金时代一直延续到 15世纪末新航路发现以后才逐渐消失。

2.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佛罗伦萨也是意大利著名的城市共和国,它位于意大利中部平原上,是欧洲各国通往基督教中心罗马的必经之路,素有“意大利的雅典”之称。1115年佛

罗伦萨获得自治权,1289年废除农奴制。

14世纪初,佛罗伦萨已成为全欧呢绒工业和银钱兑换业的中心。1306~1308年,佛市已有手工工场约300家,年产呢绒10万匹,价值约60万佛罗林。1343年佛市约有9万余人,从事呢绒生产约3万人,占全城居民三分之一。从事银行业务的有80个家族;其中巴尔第和佩鲁齐家于1338年贷款1,365,000佛罗林给英王爱德华三世,1345年,英王赖账不还,使这两个家族几乎濒于破产。

佛罗伦萨的企业主和银行家、大商人、律师、医生一起构成了所谓的“肥民”阶层。小行东、手工业者如铁匠、泥瓦匠、鞋匠和成衣匠等,则构成了所谓的“瘦民”阶层。佛罗伦萨的肥民结成了七个行会,称大行会,即羊毛商行会、丝绸商行会、毛皮商行会、银行家行会和律师行会、医生行会等。瘦民阶层则阶层了14个行会,称为小行会。

到 13世纪末,封建贵族政权被摧毁,根据1293年制定的“正义法规”,政权由富商、银行家和部分手工工场主所掌握。行会会议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但在实际上,最高政权机关是“长老会议”。长老会议共有九名成员,主要由七大行会各选一名代表,其他14个小行会只有两名代表,此外还有72个没有选举权的组织。长老会议主席称为正义旗手,他掌握行政、司法的权力,同时是城市共和国的军队的指挥官。正义旗手由行业会议推选,每届任期仅有两个月,连选可以连任。其他八人称为首长,协助正义旗手管理共和国的内政和外交等各种事务。

由于政权掌握在“肥人”手中,下层劳动群众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手工工场工人没有组织行会的权利,被排斥在政权之外,每日工作长达14小时至16小时,一天实际工资只五个索立德;而巴尔第、佩鲁齐和美第奇等家族,则拥有数十万金币的巨款。因此,以梳毛工为主的城市贫民,被迫拿起武器,展开夺权斗争。1378年7月下旬,起义者烧毁“肥人”把持的呢绒业行会大楼,要求延期20年偿还债务,提高工资50%。22日,起义者占领长老会议大厦,建立新政权。毛织业行会监工米凯尔·兰多被选为“正义旗手”,接着成立三个新行会,其中一个是梳毛工人行会。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雇佣工人起义。但由于生产资料仍掌握在工场主手中,他们以关闭工场和停产等手段来威胁工人,市内出现饥饿和失业现象。接着兰多被“肥人”所收买,没有采取坚决措施。同年8月,工人再度起义,要求废除债务,拍卖贵族财产,银行停付利息。小手工业者不敢支持工人的合理要求,加上兰多勾结“肥人”武装,新生政权终于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起义失败之后,新成立的三个行会被取消,政权又落到“肥人”手中。

由于资产阶级对工人起义的恐惧,15世纪,出现大银行家美第奇的专政。有的历史学家把美弟奇家族对佛罗伦萨的统治视为专横的君主专制,但也有的历史学家则把美弟奇家族统治的60年视为佛罗伦萨的黄金时代。

从1434~1464年的30年中,银行家科西莫·美第奇表面上不担任官职,但实际上却是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首领,长老会议经常在他的别墅里召开,只有他的拥护者方能担任各种官职。他曾贷款给英王爱德华四世和教皇尼古拉五世,为此他获得教会财产的管理权。为了笼络人心,他减轻贫民捐税负担,并捐献40万金币作为公共慈善事业。到科西莫儿子罗棱索时代(1469~1492年)是佛罗伦萨最强盛的时期,为了粉饰政治,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举办盛大的游行、喜庆活动,还重金延聘学者、诗人和艺术家,提倡文化艺术,因此,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艺术和文化中心,人文主义思潮从这里传播到整个欧洲。

西方法制史

西方法制史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论西方法律制度的演变 摘要:西方法制的发展是围绕一个中心(从身份到契约)、两个来源(古希腊、古希伯来),三者的融合(罗马法、日耳曼法、教会法),而不断发展 演绎而形成的现代世俗化的法制体系。 关键词: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中世纪法律制度的发展 西方法制史“从身份到契约”的内在逻辑发展过程,具体来说,就是: 人(思辨真理)——神(启示真理)——人(以启示真理为基础的权利神圣和 圣约):自由与秩序的平衡:安全、自由、民主、效率 从宏观上看,西方法制历史“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经过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与立法,较彻底地解体原始社会制度,人逐渐摆脱了身份的束缚而获得自由,建立起在简单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发达私法体系,树立起了西方法律权利神圣、人权保障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传统。欧洲近现代法制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要改变欧洲在中世纪因教会和封建主对人的控制而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从而脱离了西方法律文化传统的局面,通过“3R”运动,恢复西方法律权利神圣、人权保障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传统,建立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宪政法治,进一步保障与完善人的权利和自由。概言之,西方法制历史“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就是人摆脱身份的束缚,获得权利与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法律的主体而获得主体性地位。 一、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 楔形文字法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西亚幼法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流域以楔形文字镌刻而成的当地居民使用的奴隶制法,一般采用序 言、正文和结语三段论式。楔形文字法是古代东方法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法律体系,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法律之一,对古代东南亚地区法律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楔形文字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的法律体系之一,也是最早将习惯法成文化的先驱,对推动人类法制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楔形文字法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汉穆拉比法典》,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均发展到奴隶制早期成文法典的高峰。它作为奴隶制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法系之一,有它独特的结构、体系和共同特征,它所表现出来的较为发达的立法技术,也是许多古代早期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古埃及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奴隶制法律体系之一,极富东方专制主义色彩,曾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法律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在大约公元前4200年古埃及就形成一套以习惯法为基础的法律及其文字体系;。史料表明,古埃及法的发展经历了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化,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成文法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习惯法完全消失,习惯法在不断被成文化的同时,仍在广泛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希伯来法是与犹太人的宗教、历史、文化紧密融合的法律制度,它不仅是近东古老法律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还通过《圣经》和基督教对东西方许多国家的

《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复习资料(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普遍选举权原则是指每个享有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人都拥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2、法治指正常的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意味着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法律在被加以界定和实施时是个人权利的来源。 3、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社会成员为了一定的目的而结成的影响政府政策的有组织的集团。 4、多党制是指一个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主权,多党轮流或联合执政的政党制度。 5、多数代表制是指在一个选区中获得多数选民投票的候选人或候选人名单当选,而得票较少的候选人或政党落败。 6、弹劾是议会控告违法失职的政府首脑、高级行政官员或高级司法官员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一种司法程序。 7、司法公正原则是西方国家司法制度的总原则,它既是司法独立、司法民主等原则的集中体现,又是它们的终极目标。 8、国家元首指主权国家形式上的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即首脑部分。 9、法治指正常的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意味着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法律在被加以界定和实施时是个人权利的来源。 10、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代议制民主,抑制和克服政党分赃制的弊端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的制度改革和创新。 11、共同参与民主制是一种直接民主制,即有人民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直接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一种民主制度。 12、直接民主制:任何公民有权利和义务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13、总统制是指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并独揽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一种政体形式。 14、人民代表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群来代表全体人民的意愿,它附着于全体人民之上,依据人民的基本利益而运作的一种政治制度。 1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一切法律规范的规范。 16、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代议制民主,抑制和克服政党分赃制的弊端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的制度改革和创新。 17、竞选是选举人及其政党在选举过程中,为了赢得选民通过各种途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展现自己的政治领导能力、与其他的选举人形成一定的政治竞争。 18、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了实现政治目的,特别是取得政权、保持政权和影响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 19、国家元首指主权国家形式上的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即首脑部分。 20、内阁制是指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为议会制政府或责任内阁制政府。 21、超级总统制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行政首脑,总统领导的政府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司法机构权力分离,相互制衡。 22、两党制是指一个国家中两大代表不同政治集团利益的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获得议会多数席位或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的方式,轮流执掌国家政权,组织政府,行驶国家权力的一种政党制度。 23、三权分立是指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并建立相应的国家机构来分别行使这些权力,同时三个权力机关又相互制横的权力体制。 24、秘密投票原则指选民遵循有关选举法规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并进行秘密投票,选票不向他人公开。 25、分权制衡原则是西方国家政治思想家就限制政府权力而建立的一种理论学说。 二、简答题 1、总统制政府的特点有哪些? 答:政府由在选举制获胜的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独揽行政大全;政府与国会完全分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中世纪”。它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消亡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段历史。中国历史学家习惯上称之为西欧封建社会。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应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朝前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与农民阶级构成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中国和西欧的封建社会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但还是有区别的。 第一,经济基础不同 中国封建制度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而西欧实行的是土地领主所有制,这是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土地关系上的区别是最重要的。正因为土地制度上的差异,才导致中国的封建社会始终以统一或局部统一为主导,而西欧自法兰克王国分裂后再也没统一过。 第二,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不世袭,地方军队也由中央控制,地方官无法私自招募、调动军队。而西欧的贵族诸侯在自己领地拥有行政、财政、军事等所有权力。可以招募私军,爵位也是世袭继承,可以自行指定继承人。除了要承担对中央的纳税等有限的义务以外,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力. 第三,贵族的地位不同 中国封建社会的贵族领地很小甚至完全没有领地,往往集中在中央,享受尊荣和富贵,大部分时候无法对政治产生太大影响。某些特殊时期出现过“七国之乱”之类的地方贵族对中央王朝的叛乱也很快被平定。所以中国的皇帝绝大多数时候都保持了对贵族的绝对优势。可以说,贵族是依附于君主而存在,中央政权灭亡了,前朝的贵族往往就烟消云散了。 但西欧不同,西欧封建国家的君主和贵族之间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君主是贵族的代表,必须维护整个贵族阶层的利益。君主对贵族缺乏绝对的控制力。在贵族的领地,君主的命令和法律往往无法直接起效,而要经过贵族的认可才行。因为君主是依靠贵族而存在,如果君主无法维护贵族利益,他的地位就非常危险,甚至会被贵族联合起来推翻。 第四,君主的产生和继承不同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王朝的更迭主要不是以血统来决定的,而是武力。改朝换代往往是某个杰出的英雄造反推翻前朝建立新朝。然后君主的继承往往是在直系后代中传承的。而西欧的封建社会,君主的

美国政治文化的特点

读《美国政治文化》有感 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班 20101044015 张琦 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其基础是意识形态。就美国而言,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使命感。“天顶命运”,反映着美国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基督教文化生来就存在着对其他文化根深蒂固的歧视和轻蔑,不愿意与其他文化平等共存,坚持主张天下归宗。主张用基督教文化中衍生出来的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来支配整个世界。并把在全世界推广基督教信仰、推广这种价值观看作是自己的“天定使命”,这种观念和意识也更加坚定。这种观念的核心是“种族优越”论。鼓吹美国的制度是最优越的,美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他们相信上帝造就的美国人,生来就比别人更优秀,鼓吹盎格鲁——撒克逊作为优等种族,应当肩负起“文明传播者的任务”;鼓吹美国有能力把它的制度传播于全人类,把它的统治扩大到整个地球。 其次,人权观及个人主义。美国的人权观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坚持“天赋人权”的理念;强调政治的权利;突出个人权利;提出人权的“普世性”;人权高于主权。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一个主旨和特色,“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它最雄辩地、实在地、直接地表述了美国思想。它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真正扎根于美国本土,既不同于希伯来和希腊传统,也不同于18世纪的欧洲思想,个人主义在美国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其要义是:“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个人是本源,社会是派生的。社会、国家是个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某种权利或利益而组成的人为的机构。除了个人的目的之外,社会或国家没有任何其他目的。美国《独立宣言》提出的不言而喻的“真理”,开始也是讲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个人主义能够在美国生根开花结果,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无论是最早移民新大陆的清教徒,还是后来开拓西部的美国人,都以个人奋斗为精神支柱。 再次,民众参与和自由主义。公民最主要的参与方式是选举。各级公职官员是由选民定期选举产生。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和利益集团反映自己的意见,参加其活动或支持其主张。公民参与还包括直接从事政府的行政工作、从军、其他公益服务和在法院担任陪审员。美国公民之所以能做到这些,由于他们具有明确的公民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掌握命运。从根本上讲就是由于其市民社会的强大。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相辅相成。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由主义是一种代表个人主义的政治语言”。西方政治学家认为:“自由主义是这样一种信念,即社会能够安全地建立在个性的这种自我指引力之上。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社会。其基础深厚广阔,其范围无法予以限制。”因此,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一对孪生姐妹。决定个人主义在美国生根的因素同样也作用于自由主义。最早移居北美新大陆的清教徒就是为了追求个人自由才远涉重洋、历尽艰辛。清教教义本身含有自由主义的思想观念,崇尚自由、民主和共和。

2019年10月自考《西方政治制度》真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自考《西方政治制度》真题及答案(网友版) 《西方政治制度》 2019年10月份主观题解析 三、名词解释: 【题干】行省制度: 【答案】行省制度是古罗马国家为统治政府地区而建立的一种管理制度。“行省”指意大利境外那些必须向罗马国家纳贡的属地。随着罗马国家的领土扩张,行省数目不断增长,遂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每建一个行省,都由元老院制定治理该行省的法规,确定该行省的区域范围、城镇数目及行省居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该行省应缴纳贡赋的品种与数量。【题干】古罗马国家的政治制度 【题干】悬浮议会: 【答案】所谓悬浮议会是指在英国式的两党制国家,任何政党都没有获得议会下院过半数议席,议会中没有任何政党能够单独组阁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两大政党就会谋求其他小党的支持,联合执政。 【考点】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 【题干】审检合署:

【答案】审检合署制:检察机关与各级法院对应,层级相同,级别对等,不单独设立,而是将检察机关设在法院内部,但独立行使职权,并受到司法行政部门的领导。代表国家是法国。 【考点】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 【题干】相对多数代表制: 【答案】相对于多数代表制又称为简单多数制,即由获得一个选区内最多选票的候选人当选。在这种规则下,即使只有一票之差,也可以决定胜负,因此也被称为“谁领先谁当选”。英国、加拿大、印度、新西兰等国家的下议院议员选举,美国国会两院及总统选举人的选举都是采用相对多数的代表制。 【考点】选举的过程与程序 四、简答题: 【题干】简述西方候选人的资格条件: 【答案】①国籍资格;候选人必须是本国公民,外国人或无国籍的人不能被提名为候选人。②年龄资格;西方国家候选人的最低年龄资格一般高于选民的年龄资格。③居住资格;候选人特别是议员候选人必须在特定的选区内居住。④职业限制;从事某些职业者不得竞选议员或其他公职。⑤文化教育资格。⑥选举保证金;候选人必须交纳一定的选举保证金,如果选举时该候选所获选票达不到一定比例时,保证金予以没收。

西欧封建制度优秀教案

西欧封建制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中世纪西欧的封君与封臣制度。 (2)能够概括领主与农奴关系的变化情况以及庄园经济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奴隶社会的奴隶,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再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引导学生感悟人的价值是在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封建制度。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封君与封臣。 教师提问: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8世纪上半叶,掌握法兰克王国实权的宫相査理·马特对以往无偿赏赐给贵族土地的做法进行改革,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以宣誓效忠和服军役为条件,这些封地称为“采邑”。接受土地的人要根据受封土地的多少,提供相应数量的骑兵及武器装备,为国王服兵役。 后来,获得国王分封的大贵族也把土地封赐给自己的属下。赐封土者为封君,亦称“领主”;接受封土者为封臣,亦称“附庸”。封臣要效忠封君,并对封君承担军事防卫或征战等义务;

封君有义务为封臣提供保护,不得随意侵害封臣的名誉和财产等。分封的土地是封君与封臣关系的纽带,称为“封土”。10到11世纪,西欧的大小贵族之间已经普遍结成了封君封臣关系。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读一读”信息窗,并“议一议”——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一般而言,封君和封臣只承认直接的主从关系。他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交织,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目标导学二:领主与农奴。 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与封君封臣相对应的是西欧的庄园制度。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在经济上主要依赖于他们所拥有的领地。国王、教会、贵族都在其领地中建立庄园,他们就是庄园的“领主”。 庄园中的劳动者主要是农民,包括农奴和自由农。他们是领主的佃户。农奴在法律上不是自由人,不能自由迁徙或离开庄园。封建领主虽然不能随意杀害农奴,但可以将农奴买卖或赠送他人。 农奴和自由农都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领主不能随便没收他们的份地。在劳役之外的时间里,他们在自己的份地上劳动,那是他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来源。 目标导学三:庄园生活。 问题思考:你知道古代欧洲的庄园经济吗?说一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庄园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庄园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物品,从领主的生产和生活所需到农民的口粮、日用品和劳动工具,基本由本庄园生产。只有盐、铁等少数庄园不能生产的物品才从外面购买。 庄园中通常建有教堂,神父负责庄园的宗教事务。 领主在自己的庄园中还拥有行政、司法等权利。庄园法庭是领主管辖的地方法庭,处理庄园中的各种纠纷和案件。开庭时由领主本人或管家充当主持人,要求全体农奴和自由农必须出席。陪审员由一些农奴或自由农充当,这是他们的义务,但他们也可以对判决施加一定的影响。领主会利用法庭强化对农奴的控制和剥削,农奴也会利用法庭与领主斗争。因此,庄园法庭也是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工具。 教师提问:庄园经济有什么影响呢?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中国史学家称为西欧封建社会。西方称为中世纪。在这段历史长河中西欧的政治状况,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发展极不平衡,政治发展曲折艰难,国家长期四分分裂,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英法到15世纪、德意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原因如下 一、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这些人成为诸侯。诸侯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国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诸侯的势力很大。有的竟敢向国王提出挑战。而中国封建社会则不同,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政教冲突 5世纪到6世纪开始,罗马天主教会成为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国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常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冕,这样的做法加强了国王与教会的关系,更意味着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政治上,教皇是最大的统治者;经济上,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思想上,基督教的教义和神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这样,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权利都是上帝授予的,于是国王和教皇不断地发生碰撞和摩擦以夺得这一权利。12~13世纪,经过长期的争斗,教皇权利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王。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的兴起,教皇和教会的势力才衰落下去。 三、城市的兴起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订制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四、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影响巨大。 11.13:黄淼

浅谈美国政治体制

浅谈美国政治体制 当今世界美国已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历史仅有200多年的移民国家能够有如此成就,绝不是偶然的。与其政治体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当前政治体制运行的主要依据是1787年的《联邦宪法》,其基本精神是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法治、有限政府和联邦集权,这是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困境之后的务实选择。 1.产生背景 自独立战争起到1781年间,美国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当时虽有大陆会议领导协调着各地的独立运动,但其仅是非常时期的革命机构,而非常态政治下的政府,所以独立战争后美国迫切需要制定政府组织法,组建统一的中央政府。由于之前对英王专制下的暴政仍记忆犹新,人们不愿再度置于专制统治之下,而联邦党人所拥护的中央集权给人的印象是企图在北美大陆恢复此种制度,所以人们倾向于赋予中央以极小的权力。于是,就有了双方妥协而成的1781年的美国《邦联条例》。 2.历史发展 《邦联条例》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美国人对联邦制的理解。其基本精神是:美利坚合众国不是一个主权统一的国家,其主权基础也不是合众国的人民;并且邦联政府缺乏征税权、商业管理权、统一的行政权,以及统一的司法机关。自从邦联政府建立时起,其就面临着来自外交、财政、贸易,以及内政方面的种种压力,而1786年8-12月的谢斯起义更是给新生的美国发出了一个紧急的信号:如果不建立一个

有效的、威权性的高于各州的政治机制,各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将受到严重的阻碍,基于此,各州的精英们坐到一起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于是就有了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1787年9月17日,制宪大会举行《联邦宪法》签署仪式。 3.主要架构 首先,《联邦宪法》明确地把立法权交给联邦国会,不再提各州主权、自由和独立高于一切;并且给了联邦很大的权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而不是“友谊的国家联盟”;国会也变为两院制。其次,《联邦宪法》把行政权授予美国总统,并对总统的权力作出明确的规定:总统是行政首长,经参议院同意有任命高级官吏和缔约之权,还享有对国会法律的否决权。总统由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大选选出,任期四年,并可连任一次。美国总统选举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必须历经政党初选、提名、竞选活动、全民投票、选举人团投票等阶段,才能顺利入主白宫。再次,宪法把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下级法院;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生任职;任期内应受俸金,并不得减少。最后,宪法强调“本宪法与依照本宪法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以合众国名义缔结或将要缔结的条约,均为国家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法官仍应遵守”。《联邦宪法》最终确立了人民主权、联邦制、分权制衡等宪法原则。 二、基本特点 (一)两党轮流执政。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长期轮流执政。在美国虽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朱伟奇(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阶梯。”[①]在古代社会,等级制的存在发展是由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试就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做一点探讨。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人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原先的部落首领和亲兵逐渐形成贵族,与罗马的大地主及僧侣构成社会上层;日耳曼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与罗马的自由民、隶民及奴隶则形成社会下层。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社会上层进一步从高到低分化为僧侣集团和以国王为首的骑士贵族集团,社会下层按职业依次分化为以农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平民集团,从而也就形成了僧侣、骑士贵族、平民等级秩序。在这种等级关系中,僧侣的责任是:祷告、赞扬上帝,在精神上救济人类;贵族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秩序抵御侵犯;平民的责任是:用劳动来支持上述两个等级。11世纪的扎克·得·维特里就三等级的关系做了形象的说明:僧侣是人的眼睛,因为他们能看到并给人们指示安全的道路;贵族是手臂,负责捍卫社会实施正义保卫王国;平民是人体的下部,负责支持负担人体的上部分并为之服务[②]。三种不同的人的出现,标志着西欧封建等级制的形成。在这种封建等级制中,各等级排列秩序是由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作用与影响决定的,同时每个等级内部又都有着各自的等级秩序。 僧侣被视为社会的第一等级,这是由中世纪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僧侣成为罗马文明的唯一继承者。做为征服者的日耳曼人尚处

西方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西方政治制度(总结) 研究西方政治制度意义:1有助于我们分清中国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的根本区别2是我们面向世界.学习外国的需要3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西方各国的内政外交及其走向4有助于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 梭伦改革具体内容:1经济改革2社会结构改革3政治改革行政官员: 执政官独裁官监察官保民官行政长官 雅典城邦民主制内容1公民大会2议事会3陪审法庭4十将军委员会特征1直接民主2抽签选官3轮番为治 罗马帝国统治体制: 元首体制四帝共治体制君士坦丁体制 古罗马政治制度影响1共和国的观念.制度形式2古罗马混合政体启迪了后世政治制度设计3罗马法是古罗马留给后人最宝贵遗产之 古罗马王政时代政治制度库里亚大会.长老会议.王共和时代人民大会.元老院.行政官员帝国时代三种政治体制(元首体制.四帝共治.君士坦丁体制)行省制度中世纪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贵族君主制度.等级君主制专制君主制影响1中世纪孕育了现代宪政主义2封建等级会议孕育了现代议会 罗马帝国崩溃根本原因是罗马帝国赖以生存的古代奴隶制度陷入严重危机而不能自拔直接原因是日耳曼蛮族的大规模入侵 文艺复兴1主张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2提倡发扬人的个性3要求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4提倡科学文化知识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民族教会”指的是建立德意志民族自己的教会.不受罗马天主教教廷的控制.独立自主.国家世俗权利高于教会神权.没收罗马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的西欧的一场反封建专制.反教会的思想解

大宪章确立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宪政原则 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发展变化1政治民主化2行政集权化3多元共治4地方自治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1主权在民原则2代议制原则3法治原则4分权制衡原则5人权原则 代议制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要求实行民主制2现代国家无论是领土还是人口都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代议制政府两大弊端及建议方案1议会中的普遍无知和无能.智力条件不充分2可能受到和社会普遍福利不同的利益的影响 建议方案1实行精英民主2以比例代表制替代多数代表制3保障少数代表在议会的对抗职能4主张扩大选举权5议会实行两院制 代议制通行具体原则1人民通过代议机关行使国家主权2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3代议机关必须遵循严肃的议事规则4少数服从多数与保护少数原则5代议民主并不排斥直接民主 法治原则主要内容1法律必须是普遍的和公开的2法治的最终目的是维护人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公民不分性别、职业种族、文化程度.财产状况.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公民投票权b人人享有同等的政治、社会经济权利.可以平等地竞争政府公职.担任公职任务c所有的人凡触犯法律皆绳之以法.任何人没有法外特权d所有的人均应受到同等的法律保护4司法必须独立法治的含义法治与自由.法治与自然法 法律普遍性:1法律的使用不是针对某些特定的人群2法律的规范是具有普遍意义

美国政治制度及其评述

美国政治制度及其评述 16世纪,当第一批欧洲探险者发现美洲这片新大陆时,他们看到的或许仅仅是一望无际的荒野,绝不会想到日后一个世界性大国将于此崛起;若干年后,满载政治流亡者,清教徒的五月花号在普利茅斯靠岸,那些理想主义者们也不会想到一个新型民主制度将由此奠基;从弗吉尼亚议会,到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一直到1787宪法等等,历史见证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美国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政治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我们不妨选取关键词,并从以上角度来审视美国政治的形成特点与发展历史。 一、联邦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独立前的美国先后经历了前殖民时代与殖民时代, 其国民构成极其复杂,不妨简单分为原住居民与外来移民。 研究显示,最早的美洲人可能来自两万年前的白令海峡对岸,他们也成为了印第安人的祖先。而有据可考的资料显示,最早到达美洲的白种人应该是维京人。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两百年时间内,先后有来自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移民来到美洲东海岸。他们最早在詹姆士敦建立移民聚居点,而后逐渐发展为带有殖民性质的地方机构。在18世纪,形成了西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东到大西洋的北美13块殖民地。正是由于移民来源广泛的历史原因,造成了北美各殖民地在人种构成,风俗习惯,经济模式,发展期望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由此导致了1776年美国独立后难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保证每一个州的利益得以实现。其政体大致经过如下变迁:1、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拥有受英王控制的总督府和代表殖民地利益的地方议会。2、独立战争期间,形成了适应军事形势需要的大陆会议,领导整个战争。3独立初期(1776-1787),为了巩固统一形势,采取复合式国家形式-邦联制。4、费城制宪会议后,颁布1787年宪法,决定实行联邦制。(注:邦联制较联邦制松散,是由主权国家为某一经济,政治目的,通过签订条约订立的联盟,无统一政府,无统一宪法,各州有非常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只存在与形式。) 美国实行联邦制,究其根源,是由于各州先于中央政府而存在,各州拥有较大差异,没有实行单一制的物质条件,加之美国移民所特有的自由主义精神,也决定了其只能成为滋生相对松散的联邦制的沃土。联邦制的优势是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各州的独立性,使各州能更好的按照自己的特点制定法律,决定发展道路,体现了美国崇尚的自由民主精神。从历史上看,联邦制更容易为各州所接受,很好的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但事情皆有两面性,联邦制亦然。过于松散的统治,较为单薄的中央政府,独立的州政府,必然会导致一些法律政策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同时也不利于集中全国力量搞发展,一定时期也会出现各州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甚至有可能滋生分裂势力。美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联邦制度,处理好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中央政府与各州恰当的分权,中央处理军事,外交,财政等全国性问题,而教育,医疗等则由地方做主。总而言之,美国的联邦制适应了美国发展的需要,有很强的生命力。 二、总统制简谈 1789年美国制宪后,曾在对英作战中担任大陆军总司令的乔治·华盛顿在选举中毫无疑问的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称为总统的领导人。美国总统制的诞生,虽然说是宪法中保障人权,捍卫自由的必然体现,但其中也

高中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知识点梳理3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1)必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必要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重要性: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含义: ①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

暨大自考本科西方政治制度试题及答案

西方政治制度试题及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制度中对现代西方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 A.古雅典城邦民主制 B.斯巴达的寡头政体 C.罗马教皇制 D.古印度的种姓制 2.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历史上唯一能与封建王权相匹敌的力量是( ) A.基督教会 B.市民 C.行会 D.大封建领主 3.西欧封建领主制实行的土地占有形式是( ) A.分封采邑制 B.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土地公有制 D.土地村社所有制 4.美国革命中颁布的最著名的文件是( ) A.独立宣言 B.王位继承法 C.邦联条例 D.人权宣言 5.在西方民主制度中法治原则的基石是( ) A.自由问题 B.权利问题 C.财产问题 D.平等问题 6.系统、完备地阐述分权制衡理论的启蒙思想家是( ) A.孟德斯鸠(三权分立) B.杰斐逊 C.富兰克林 D.洛克(分权学说创始人) 7.在当今英国,真正的立法权属于( ) A.上院 B.下院 C.国王 D.国民 8.西方实行三权分立的典型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加拿大 9.普选制的演变历程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瑞士 10.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法国、美国等先后将公民选举权的年龄降低到( ) A.21岁 B.20岁 C.19岁 D.18岁 11.美国对总统候选人的国籍资格规定了附加条件,即他必须是( ) A.取得国籍已有九年以上的美国公民 B.取得国籍已有十四年以上的美国公民 C.生来就是美国人的美国公民 D.已取得美国国籍的美国公民 12.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均属( ) A.最高纲领 B.最低纲领 C.竞选纲领 D.行动纲领 13.在英国,体制内政党有( ) A.保守党和社会民主党 B.保守党和社会党 C.保守党和工党 D.共和党和工党 14.在西方,政党政治沦为权力政治的制度表现是一开始就实行的( ) A.政党竞争 B.政党分赃制 C.政党选举 D.文官制度 15.现代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政治组织的最重要特征是( ) A.维护本党利益 B.影响议会立法 C.拥有组织系统 D.取得和掌握政权 16.西方国家利益集团维护本团体利益的主要方式是( ) A.影响政治选择 B.影响社会舆论 C.参加竞选 D.影响政府决策

美国政治制度的衰败

美国政治制度的衰败 (作者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美国利益》双月刊1-2月号) 美国有很多政治制度当前都日渐衰败。这与更为广泛的社会或文明衰落现象并不是一回事儿。这里讲的政治衰败其实是说,一项特定的政治进程——有时是一家政府机构——已出现机能障碍。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思维僵化;地位稳固的政治行为方对改革和再平衡起到了阻碍作用,而他们的实力在不断壮大。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已走上永久性的衰退之路,也不意味着美国相对他国所具备的实力肯定会下降。但制度改革极难实现。在政治秩序不发生重大混乱的情况下,根本不能确保可实现制度改革。因此说,虽然衰败和衰退不是一回事儿,但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并非没有关联。 三大结构特征都有问题 人们对美国当前的困局作出了多种诊断。在我看来,制度衰败——或者说衰落这个范围更广泛的观念——绝非“一蹴而就”。但总体来讲,美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背景基本上总是会被忽视。 如果我们更仔细地审视美国相对于其他自由民主国家所走过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美国政治文化有三个主要的结构性特征。不论它们如何演进,也不论它们在过去发挥过多大效力,这三个特征当前都出了问题。 第一,相对于其他自由民主国家而言,司法和立法部门(也包括两大政党所发挥的作用)在美国政府中的影响力过大,而受损的是行政部门。美国人一贯信不过政府,由此就催生了立法部门解决行政问题的局面。久而久之,这种处理行政需求的方式变得成本极高、且效率低下。 第二,利益集团和游说团体的影响力在增加,这不仅扭曲了民主进程,也侵蚀了政府有效运作的能力。生物学家们所称的亲缘选择和互利主义是人类社交的两种自然模式。当与个人无关的当代政府失效时,人们就会回归到上述关系中。 第三,由于联邦政府管理结构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两极分化,美国的制衡制度——其设计初衷是防止出现过于强大的行政部门——也就变成了否决制。往好了讲,决策机制变得过于松懈——也就是说太过民主了,有太多的行为方由此得以阻止政府去调整公共政策。我们当前需要更强大的机制,以力促实现集体决策。但由于政府的司法化以及利益集团影响力过大,在不发生系统性危机的情况下,我们不太可能建成此类机制。 由此说来,这三个结构性特征已呈盘根错节之势。 直接引发代议制度危机 在当代自由民主国家里,政治制度的三个核心范畴——政府、法治和追责能力——具体表现为政府三权分立:即分为行政部门、司法部门和立法部门。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重要知识点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指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⒈克里特文明 ⑴时间:前2000——前1700年间,前1400年销声匿迹 ⑵表现:①克里特岛上产生了君主制国家②出现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 ⒉迈锡尼文明 ⑴时间:前1400年——前1100年 ⑵特点:新君主国兴起,伴之出现的是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及众多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⒊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多年,被称为“黑暗时代”。二、古希腊城邦 ⒈兴起时间:前8世纪——前6世纪 ⒉概念: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村落。 ⒊环境:多山,少耕地,三面环水,多港湾。 ⒋代表:雅典和斯巴达 ⒌特征:小国寡民和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⒍政体:贵族、民主、君主、寡头、僭主制,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最流行。 总结 ⒈古希腊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海外殖民的影响 ⑴原因:①希腊为多山地形,不宜农耕,粮食不能自给,必须殖民扩张; ②希腊海岸线很长,海岛密布,港口众多,交通便利,利于殖民扩张。 ⑵结果:地域的扩大促进了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也使希腊人打开了眼界,从东方吸收字母文字、建筑、雕刻、冶金、铸币等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 ⒉希腊的城邦特点怎样推动民主发展? ⑴面积小,使公民有更多机会参与政治⑵独立自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⑶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发展历程 ⒈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⒉发展历程: ⑴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实行君主制。 ⑵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 ⑶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①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 ②国家机构:公民大会四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公民都可参加, 四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的代表 民众法庭是国家的最高审判机构 ③确立新的选举法,特别是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做法,体现了机会均等、公 开、公平的民主原则; ④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身的世袭原则。 ⑷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00316西方政治制度课程知识点

导言45-50 一、本课程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1、国体:指的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哪些阶级是占统治地位的,哪些阶级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由此决定的国家的阶级属性,或者说,就是国家的性质。 国体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是决定性部分。即一个国家的国体决定的是政治制度的形式。政体是政治制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2、政治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个政治统治形式,不仅包含国体,也包含政体;不仅涉及政体、国家结构和政府制度,而且涉及国家机关、政府机关之外的一切政治单位或政治角色(公民和选民、政党和利益集团、新闻和大众传媒,等等)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具体环节,等等。 3、政治制度的形式:(1)政体,(2)政府制度,(3)国家结构,(4)政治体制 (1)政体: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如何组织自己的政权,即政权组织形式,具体内容是设置哪些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如何组织、国家机关如何产生、权力如何划分、如何相互配合和牵制。 (2)政府制度:一个国家行政机关的制度。(3)国家结构:即国家的整合形式。 (4)政治体制: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和具体形式、运作的具体方式、具体程序和具体环节。 ◇当代政治学划分政体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当代政治学划分政体的主要依据最高权力的构成(一个人还是一个集体),产生方式和任期,中央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权力分配,地位和相互关系等,尤其是国家的立法机关与国家元首和行政机关的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 二、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意义 (1)有助于分清中国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制度的根本区别,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 (2)是面向世界学习外国的需要。 (3)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西方各国内政外交及其走向,从而更透彻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 (4)有助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 三、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方法:1、历史唯物主义,2、比较研究方法,3、政治制度研究的分析工具。 1、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研究西方政治制度的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是指导比较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经济因素并不是决定历史过程的唯一因素。(同样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却不相同。) 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政治制度,就应该看到,影响各国政治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国情。 国情:所谓国情不仅包括经济制度,而且包括历史特点、文化传统、民族构成和民族习惯、国际环境、阶级力量的对比,甚至人口、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 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他要适合该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适合这个国家的国情。(一国政治制度与该国国情的关系) 2、比较研究方法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基本方法 最早对政治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他提出了对政治制度进行分类的原则和标准;以及后来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比较政治研究的取向:①国别研究;②跨国研究 3、政治制度研究的分析工具 具体研究方法:阶级分析、制度分析、历史分析、文化分析、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把系统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的方法引进政治学研究而产生的一种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对政治制度研究的意义:系统分析对政治制度研究的意义在于把政治制度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来认识,有助于揭示政治制度与其他系统的关系。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51-79 第一节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 一、城邦:(城邦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摇篮)(古代希腊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城邦制度) 1、城邦: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一种小型的城市国家,即一个单独的城市为中心和周围乡村组成的城市国家。 2、代表性城邦:雅典(实行的是民主政体)、斯巴达(实行的是寡头政体)、叙拉古等。 3、城邦的社会结构 城邦人口划分的三个主要阶级:(1)奴隶、(1)外邦人、(3)公民 公民:是城邦的成员,有权参加城邦政治生活,这种特权是根据出身而获得的。公民概念的核心是权力。 4、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性:①君主制政体;②贵族制政体;③民主制政体。 古希腊出现过多样的不同政体(政体类型): (1)君主制政体:城邦最高统治权掌握在君主一个人手中,即所谓一人统治。克里特岛最早出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