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20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10月语文月考题.doc

2020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10月语文月考题.doc

2020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10月语文月考题.doc
2020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10月语文月考题.doc

山西省实验中学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卷)

语文

命题人:曹军利李响校对人:郭帅帅

说明:

1.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密封线内的相应位置。

2.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7页。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3.答卷时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

第Ⅰ卷基础知识及默写(21分)

一、基础知识(共5小题,共15分)

1.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A.田埂(gěng)贬斥(biǎn)饥馑(jǐn)脑溢血(yì)

B.淤泥(yū)花蕊(ruǐ)山麓(lán)拟南芥(jiè)

C.籼稻(shān)稻菽(shū)蕴藏(yùn)超负荷(hè)

D.分蘖(niè)一蔸(dōu)掖着(yē)毛坯房(pēi)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和蔼/雾霭橘子/秸秆咽气/呜咽

B.够呛/呛声兵痞/癖好肺腑/拊掌

C.询问/徇情亲昵/泥古凌辱/棱角

D.渗出/掺和过磅/蚌埠抖擞/唆使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3分)

①薄言

..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掇.之(选择)

③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④唤渠朝餐歇半霎

..(半天)

⑤秧根未牢莳未匝.(捆扎)⑥照管

..鹅儿与雏鸭(提防)A.①③⑥B.②④⑤C.④⑤⑥D.②④⑥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后归为儒家“五经”之一。“五经”一般是指《诗》《书》《礼》《乐》《春秋》。

B.《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赋比兴”为诗歌体制,“风雅颂”为主要表现手法。

C.杨万里,号诚斋,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诗作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1页

D.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其格律严密。全诗共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工匠精神”是古朴词汇,2016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多一些优品精品。

A.焕然一新精益求精投机倒把偷工减料

B.耳目一新精益求精投机取巧粗制滥造

C.耳目一新千锤百炼投机倒把偷工减料

D.焕然一新千锤百炼投机取巧粗制滥造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虞美人》中将抽象情感形象化,写愁的多与源源不断的句子:“,”

(2)如今,“异地恋”的情侣可以借用秦观《鹊桥仙》中“,”两句彼此安慰。

(3)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郑风》的句子“,”来比喻自己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第Ⅱ卷阅读与表达(79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

2页

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

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

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

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

的配套设施。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

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

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

甄选的标准。

3页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

关系的前提。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

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

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

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

一成不变的。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0--11题。

渡江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0.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作者打算回乡,可是因江水高涨,客船不敢出行,这让归心

似箭的作者心烦意乱,所以说“客愁新”。

B.颔联,作者写到了太阳与青山,隐含了比喻的手法。作者说白日比

“我”忙,青山冷笑“我”,实则都是自我反思。

C.颈联,第一句直接地说明自己在思念家乡,不过第二句话锋一转,

表示自己希望再次回到京都,获得功名。

D.尾联,进一步写自己的生活境况。虽然结识了很多朋友,但是都四

散飘零,自己就像一只沙鸥一样归无定所。

11.本诗都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2--14题。

学问与情怀

葛剑雄先生是我国已故知名学者谭其骧先生的学生,谭先生生平最喜欢的学术领域之一是移民史。自中年以后,由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大型集体项目上,再没有时间打理个人兴趣,移民史也就不得不放下了。葛先生将这一领域接过来,和曹树基、吴松弟两位先生合作撰写了六卷本《中国移民史》,完成了谭先生的一大心愿。总体来看,

4页

无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新资料、新方法的运用,新认识的总结和提升,这部著作都大大超过了谭先生当年的预期。之后,葛先生又组织撰写了六卷本的《中国人口史》。与《中国移民史》相比,这套书规模更大,参与人数更多。如果说移民史是谭先生的未竟心愿,那么人口史则是谭先生极少涉猎的工作。

葛先生作为当时史地所所长,经常被人问到一个敏感问题:谭其骧先生离开十年了,现在史地所有无人超过谭先生?对此,葛先生总是谦逊而自信地回答:“作为个人,我们没有人能超过谭先生;但作为一个集体,我们的工作超过了谭先生。”事实上,即便是谭先生中年以后不被《中国历史地图集》这样的大型集体项目缠住,移民史这样规模的著作他也未必能完成,更别说《中国人口史》,因为个中工作量之繁重,实在超过了个人所能承受的限度。而谭先生对学术又极严谨,有时完全到了有洁癖的程度。要不是葛先生这样一方面坚守学术底线,同时又施展其组织长才,学界何时能用上这两套大部头著作,实在是一件不可知的事。

近年来,提上述问题的人基本上不太有了。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史地所已经有了新的标志性重大成果,那就是葛先生与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主任包弼德教授共同组织、两个单位合作开发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这可以说是谭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信息时代的升级产品。在这里,葛先生尽管不是技术专家,但他作为一位学术领导,敏锐地认清时代潮流,及时抓住历史机遇,策划并组织了这一项目的实施,可以说居功至伟。

自1990年代中叶以后,葛先生时不时地走出书斋,很快成为文化名人,并参政议政,现在更是名满宇内的公知。他到过南极,去过北极,走进过非洲,西欧、北美常来常往。还常在媒体亮相,或正接受采访,或在某地讲学。

对于葛先生这种生活状态,也许有些学者不太以为然。毕竟按照某些人的想法,躲在象牙塔里皓首穷经才是所谓的学者本色。这里面当然有个性的因素,在一个多元社会里,凡有利于学术和社会进步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肯定。葛先生近二十年来的种种努力,至少在客观上大有利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况且,葛先生从来就没有远离学术一线。他卸下史地所所长之职后,担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同时一直坚持在史地所开课、带研究生。他门下高足颇多龙象,虽不能说“极一时之选”,至少可以说“于斯为盛”。

关于学生,葛先生总是谦逊地说:好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其实,从葛先生对谭先生,可以看出他对师生关系的真正诠释。他自读研期间开始担任谭先生的助手,前后十余年,举凡谭先生的日常事务,都是葛先生帮着处理;至于编校文稿之类,更是责无旁贷。尤

5页

其难得的是,谭先生自1978年中风后不良于行,每次出差都是葛先生陪护,学术助手更兼生活秘书,这是很多子女对父母都难以做到的。

在谭先生的告别会上,葛先生一度哀伤逾常,痛苦失声。2011年复旦举行谭先生百岁冥诞的纪念大会,葛先生在讲话中声情并茂,多次声音哽咽,泣涕潸然。

葛先生曾在《中国移民史》的前言中强调:是谭先生的移民史研究“为中国移民史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是指他对某一时代、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具体研究成果,更包括他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的理论、精辟的见解和独特的方法”。他如此推崇谭先生的功劳,特别是声明有些认识得自谭先生未曾成文的耳提面命,既表明了他对科学道德、学术伦理的尊重,也充分体现了他对自己学术贡献的安全感。

(摘编自张伟然《学问与情怀——葛剑雄先生侧记》)1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葛剑雄说“作为个人,我们没有人能超过谭先生”,只是出于谦逊而已,事实上从材料中看,葛剑雄已经远超过了他的老师。B.葛剑雄与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共同开发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是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在信息时代的升级产品。

C.葛剑雄担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后,坚持在原任所开课,带研究生,还要四处奔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精力超过常人。

D.葛剑雄在他的老师谭其骧患病行走不便时,全方位悉心照料,这连很多子女对父母都难以做到。如今孝道之不行,略见一斑。E.葛剑雄在《中国移民史》前言中特别声明,有些认识得自谭先生未曾成文的指导,可见其为人诚实、治学求真,对前辈感德敬重。13.葛剑雄说“作为一个集体,我们的工作超过了谭先生”,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葛剑雄本人又有哪些过人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14.文章说:“从葛先生对谭先生,可以看出他对师生关系的真正诠释。”请从葛剑雄作为学生的角度,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5分)

15.给下面的短文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2字。(5分)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6页

七、写作(4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建华中学计划在高一年级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1课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教育。对此,大部分师生认为,开设劳动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也有人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还有人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针对材料反映的情况,向校报投稿,体现你对劳动及学校开设劳动课程的认识和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7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