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补充版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补充版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补充版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补充版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第二版)概念汇总

第一章绪论

1.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它分为内力地质作

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2

2、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成因的学问。

3、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2

5、地球:包括固体地球以及环绕着它并与其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水、生物与大气,是一个复杂的天体。

6、岩石圈:地壳加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

7、具有一定规模的岩石圈块体称为板块可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第二章矿物

1.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5

2.同位素: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5

3.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5

4.稳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5

5.放射性同位素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蜕变(衰变)

6.某一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它是一个常数

7.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的丰度。5

8.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用化学式表达。6

9.其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等方面都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结晶构造的均匀固体。准矿物

10.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6结晶质(晶质)

11.不具有几何多面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

12.非晶体:是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非晶质

13.化学键:晶体中各质点间的结合力就是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分子间作用力。6

14.晶体结构:由于质点呈有序排列,晶体内部就具有格子构造

15.晶面:包围晶体的平面白云石菱面体磁铁矿八面体石盐立方体

16.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形成

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成为同质多像。6

17.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的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

构,这种现象成为类质同像。6

18.显晶质:晶粒大小不一,较粗的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看出来者

第 1 页共27 页

19.隐晶质:晶粒细微,要通过显微镜才能加以分辨者

20.矿物集合体:矿物晶粒的聚集体成为集合体。矿物集合体往往具有某种习惯性的形态。7

21.矿物的光学性质

①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7

②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7

③颜色:是矿物吸收了白光中某种波长的色光后所表现出来的互补色。7

④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7

22.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硬度的大小主要由矿物内部原子离子分子联接力的强弱决定,通常用

摩氏硬度计作为标准进行测量。7

23.解理:晶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能够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平面(即解理面)的能力。它经常是不光滑的8

24.断口:是矿物受到外力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方向断开时形成的断裂面。8

25.硅酸盐矿物:为金属阳离子与硅酸根化合而成的盐类矿物。这类矿物均含氧与硅,以及一种或几种金属阳离

子。9

26.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结构中一个硅的周围都有四个氧,其形状似四面体,称为硅氧四面体。硅氧四面体

是一切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9

27.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第三章岩浆作用与火成岩

1.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它包括喷出作用与侵入作用两个方面。17

2.岩浆:地下高温熔融物质称为岩浆。17

3.岩浆岩:由岩浆岩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喷出作用(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它伴随着地下大量物质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出来。喷发物有气

体、固体和液体三类。17

5.喷出岩(火山岩):由火山喷发物形成的岩石统称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它包括火山碎屑岩和熔岩。19

6.岩浆在火山口通道内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如组成火山颈的岩石,称为次火山岩

7.火山碎屑物:气体的膨胀力、冲击力和喷射力将地下已经冷凝或半冷凝的岩浆物质炸碎并抛射出来未冷凝的

岩浆则成为团块、细滴或微末被激将出来,在空中冷凝成为固体,此外周围岩石也可被炸碎抛射出来,所有这三类物质就构成火山爆发的固体产物

8.火山碎屑岩:由各种火山碎屑物堆积并固结而成的岩石,称为火山碎屑岩。18

9.熔岩:液体喷发物称为熔岩。18

10.沿地面斜坡或山谷流动,其前端呈蛇状,称为熔岩流

11.分布面积广大的熔岩流称为熔岩被

12.火山灰:粒径<2mm的细小火山碎屑物。它是喷出地面而丧失了气体的岩浆。18

13.火山砾:粒径2-50mm,形态不规则,常有棱角

14.浮岩:粒径数厘米到数十厘米,外形不规则,多孔洞,似炉渣,称火山渣其中色浅,质轻,能浮于水面。18

15.火山弹:粒径>50mm,由喷出的岩浆滴在空中冷凝而成。外形多样。火山弹外壳因快速冷凝收缩常有裂纹,

内部多孔洞。18

16.火山块:粒径大于50mm,常为棱角状

17.有火山灰组成者成为凝灰岩,有火山砾和火山渣组成的岩石成为火山角砾岩,有火山块组成者成为集块岩

18.柱状节理:熔岩在散热冷凝过程中,其表面厂形成无数冷凝收缩中心,如果岩石结构均匀,这些收缩中心均

匀而等距地排列,在垂直于联结收缩中心的直线方向因引力作用形成裂缝,裂缝横切面为六边形。随着熔岩进一步冷凝,六边形裂缝最终会将整个熔岩层切割成六方柱,称为柱状节理。19

19.波状熔岩(绳状熔岩):由于岩石的导热性差,熔岩的外壳虽已冷凝或基本冷凝而其内部仍保留熔融状态,

并继续流动,在内部熔体流动的推挤力以及因外壳冷凝而产生的收缩力作用下,熔岩表面常常发生变形,表面比较光滑,或呈波状起伏,或扭曲似绳索状者,称为波状熔岩或绳状熔岩。18

20.块状熔岩:熔岩表层破碎成大小不等的棱角状碎块并杂乱堆积者,称为块状熔岩。19

21.科马提岩:得名于南非巴伯顿地区的科马提河流域,这里产出的超基性喷出岩最为典型,其覆盖面积达

160*65Km2,厚数公里。此类岩石中mgo含量高达20%以上,由橄榄石和蛇纹石等矿物组成,具有刺结构,即成长条状状的橄榄石晶体聚集在一起,形如草捆。20

22.较粗的固体喷发物及熔岩就地停积,在地面构筑在一定规模的山体,称为火山

23.火山的外形似堆状称为火山堆

24.火山口:火山堆堆顶常有圆形洼地是火山物质喷溢的出口,称为火山口。19

25.火山通道:火山口下有呈管状的通道与地下岩浆的汇聚地-岩浆房相连,称为火山通道

26.火山颈:冲填于火山口通道上部已冷凝的岩浆称为火山颈

27.破火山口:火山经过连续多次喷发以后,其岩浆房空虚,火山锥体因失去支撑会发生崩塌与陷落;同时,后

继的喷发活动可将原有火山锥的上部炸毁。结果,均能造成比原有火山口大得多的洼地,称为破火山口。22 28.盾状火山:中心式喷发,所形成的火山锥,主要由熔岩组成,其锥坡一般只有2°—4°,锥顶平,称为盾状

火山。其规模较大,锥体基部直径可达数公里到数十公里。21

29.熔岩锥:如果盾状火山锥坡较陡,规模较小,称为熔岩锥。21

30.熔渣锥:某些粘性较大的基性岩浆主要喷发火山砾、火山弹及火山渣,它们堆积而成为熔渣锥。21

31.枕状构造:海底喷发的基性熔岩常形成枕状构造,它主要是由外形似枕状的熔岩聚集而成,枕间常有火山碎

屑物或sio2充填。

32.玄武岩:由基性熔岩组成的岩石称为玄武岩。21

33.溢流玄武岩:地质历史时期中,曾有大面积大厚度的玄武岩产出,分布范围广阔且厚度巨大的玄武岩称为溢

流玄武岩。21

34.复式火山:中酸性岩浆的喷发物常堆积形成复式火山。其特点是:堆顶由火山碎屑岩与火山岩交互而成,堆

坡陡,上部可达30-40度,下部略缓堆体高度由数百米到数千米。22

35.中心式喷发:岩浆沿管状通道上涌,从火山口中溢出,称为中心式喷发。19

36.裂隙式喷发:岩浆沿地壳中狭长裂缝溢出,称为裂隙式喷发。19

37.安山岩线:喷发安山岩浆的火山只分布在环太平洋周围大陆的边缘和岛屿上,不见于大洋内部,在大洋内部

只喷发基性岩浆,两者界线鲜明,这一界线称为安山岩线。24

38.环太平洋火山带:位于南、北美洲西岸,直至阿拉斯加半岛南岸,经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群岛、

菲律宾群岛到新西兰。这一带上有活火山300余座,占全球活火山数量的60%以上。其中南美、中美洲西岸及西印度群岛有活火山100座。阿拉斯加及阿留申一带有活火山39座,太平洋西部及西南部岛屿有活火山200座。这一火山带的位置正好环绕太平洋,因而有火环之称。环太平洋火山带主要喷发中、酸性岩浆,尤其以喷发安山岩浆为特征。23

39.地中海—印尼火山带:这一带共有活火山70余座。其中地中海沿线有13座,印度尼西亚有60余座。这一

火山带喷发的岩浆性质从基性到酸性均有,不同的火山表现不同,同一火山的不同喷发阶段也有变化。24 40.洋脊火山带:它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有的火山在水下喷发,有的火山已露出水面,称为火山岛。

24

41.红海沿岸—东非火山带:分布于红海—东非裂谷沿线,这里有活火山22座。24

42.活火山:无论间歇期多长,凡是在人类历史时期中有过活动的火山都称为活火山。22

43.死火山:在人类历史中未曾喷发过的火山称为死火山。22

44.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称为侵入作用。

45.侵入岩:岩浆在侵入的过程中变冷、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24侵入岩是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三度空

间的实体,故又称为侵入体

46.围岩: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称为围岩。24

47.浅成侵入:形成深度小于5km者,称为浅成侵入体,其规模较小。24

48.深成侵入:形成深度在地表以下5km到10-20km者,称为深成侵入体,其规模较大。24

49.同化作用:岩浆溶解围岩,将围岩改变称为岩浆的以部分,称为同化作用。24

50.混染作用:岩浆因同化围岩而改变自己原有的成分称为混染作用。24

51.捕虏体:混入岩浆中的围岩碎块可以部分或完全被熔化,部分未熔化的碎块称为捕虏体。24

52.结晶分异作用:一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

石。这种作用称为结晶分异作用。25

53.连续反应系列:在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即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之间发生作用,形成在

化学成分上存在连续变化,而其内部结构无根本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钙长石、培长石、拉长石、中长石、更长石及钠长石系列。25

54.不连续反应系:在不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形成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也有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一系列矿

物,这就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系列。25

55.鲍温反应系列: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岩浆是按两个反应序列结晶出来的,一个是连续反应序列,一个是

非连续反应序列,在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即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之间发生作用,形成在化学成分上存在连续变化,而其内部结构无根本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钙长石、培长石、拉长石、中长石、更长石及钠长石系列。在不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形成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也有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一系列矿物,这就是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及黑云母系列。最后,上述两系列又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不连续的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石,白云石和石英,它们总称鲍温反应系列25

56.石英钾长石以及各种斜长石称为长英质矿物其色浅,故又称浅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因富

含铁镁成分称为铁镁质矿物其色深常为暗黑色故又称暗色矿物

57.伟晶岩:岩浆结晶分异后,残余岩浆聚集在岩浆体的上部或贯入于围岩之中,慢慢冷凝结晶,形成矿物晶体

特别粗大而晶形较完好的岩石,称为伟晶岩,常见的伟晶岩由长石,石英以及白云母组成,成分与花岗岩相当,故又称花岗伟晶岩,其中如果粗大的钾长石或钠长石晶体包裹着许多较细小的石英,石英的形态呈棱角形或契形且定向排列,外形似古代的象形文字,这种特点称为文象结构,这种岩石称文象伟晶岩

58.岩脉:狭长形的侵入体。当围岩是成层的岩石时,它切割围岩的成层方向。其规模变化大,宽由数厘米(或

更小)到数十米(或更大),长由数米(或更小)到数公里或数十公里。它是岩浆沿围岩的裂缝挤入后冷凝形成的。27

59.岩床:围岩为成层的岩石,侵入体为层状或板状,其延伸方向与围岩层理平行,它是岩浆沿围岩的等间空隙

挤入后冷凝形成的。岩浆的成分常为基性,其规模差别很大,后常为数米到数百米。27

60.岩盆:围岩为近于水平延伸的成层的岩石,侵入体的展布与围岩的成层方向吻合,其中间部分略向下凹,似

盆状者,称为岩盆。其底部有管状通道与下部更大的侵入体相通。27

61.岩盖:如果侵入体底平而顶凸,并与围岩的成层方向吻合,似磨菇状者,称为岩盖。27

62.岩株:横截面积为数十平方公里以内的侵入体。其形态不规则,与围岩的接触面不平直,边缘常有规模较小,

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的分枝侵入体贯入体围岩之中。岩株的陈分多样,但以酸性与中性较为普遍。27

63.岩基:规模较大的侵入体。其横截面积大于100km2,长达数百到数千平方公里。形态不规则,通常略向一个

方向伸长。其边界弯曲,其边缘常以较小规模的岩脉或岩株形式穿插到围岩中,岩基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常有花岗岩岩基之称。28

64.隐晶质结构:晶粒细小用肉眼难以识别者,称为隐晶质结构。28

65.显晶质结构:矿物晶粒用肉眼可以识别者,称为显晶质结构。28

66.非晶质结构:

67.斑状结构:在不等粒结构中,如两类颗粒的大小悬殊,其中粗大者称为斑晶,其晶形常较完整,细小者称为

基质,其晶形常不规则。若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者,称为斑状结构。28若基质为显晶质,且基质的成分与斑晶的成分相同者,称为似斑状结构

68.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无一定规律,岩石为均匀的块体。这是最常见的构造。28

69.流动构造:岩石中柱状或片状矿物或捕虏体平行而定向排列,它表明岩浆一边冷凝一边流动。28

70.流纹构造:火山岩中不同成分或颜色的条带,以及拉长的气孔相互平行排列,称为流纹构造

71.气孔构造:熔岩中或浅成脉状侵入体边缘呈圆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态的空洞。一般来说基性熔岩中气孔

较大、较圆;酸性熔岩中气孔较小、较不规则,或呈棱角状。28

72.杏仁构造气孔中有矿物质充填者,称为杏仁构造。29

73.层状构造:岩石具有成层性状,它是多次喷出的熔岩或火山碎屑岩逐层叠置的结果。29

74.部分熔融:岩石熔化的过程如同岩浆结晶的过程一样是有“分异”的,也就是分级进行的。同一种岩石在不

同的温度条件下熔出不同成分的熔融体。其中,易熔成分先熔化,难熔成分后熔化;温度生发哦达相当程度(通常要超过始熔温度几百度)后,岩石完全熔化,且熔融物成分从酸性向基性逐渐发展。这种分级熔化的现象称为分熔,或部分熔融。31

75.大地热流(热流):地球内热通过岩石向外传导是内热外流的主要方式,称为大地热流或热流。32

76.平均热流值:根据全球5417个热流测量数据,平均每平方厘米地面每秒钟约散热1.47hfu,称为平均热流值

77.岩浆房:岩浆的汇聚地

78.常温层:在地下的一定深度上,温度常年不变,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大致相当,这一深度带称为常温层。32

79.地热增温率(地热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地温增加的度数,称为地热增温率。32

80.放射性热:地球的内热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而产生的。放射出来的α、β质点与γ射线被周围的物质吸收转

变为热,从而提高了物质的温度。

第四章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大气圈:大气包围着固体地球,形成地球最外一个层圈,称为大气圈。37

2.生物圈:生物广泛分布于大陆和海洋,在地球表面构成一个连续的层圈,称为生物圈。38

3.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

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这种作用称为科里奥利效应。37

4.水圈:地表水体围绕地球表层构成连续的层圈,就是水圈。38

5.风化作用:地表岩石或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

化它是一切外营力作用的先导。

6.剥蚀作用:各种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总称剥蚀作用

7.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它处。搬运的方式有多种: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真溶液、胶体、离

子)生物。39

8.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水体或风的运动速度变慢,冰川融化以及其它物理

化学条件的改变,使搬运能力减弱,从而导致被搬运物脱离搬运介质而停止运移,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

39

9.固结作用:松散的沉积物变成坚硬的岩石的作用

10.碎屑沉积物:由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40

11.化学沉积物: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40

12.生物沉积物:由生物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40

13.生物化学沉积物:由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物质。40

14.压固作用:由于上覆沉积物的重量使沉积物孔隙减少、变小,而且其中的水分被挤出,从而变硬。这种作用

见于所有的沉积物中,在泥质沉积物中尤为明显。40

15.胶结作用:其他物质充填到碎屑沉积物的粒间孔隙中使沉积物胶结变硬。40

16.重结晶作用:不结晶或结晶细微的沉积物因为环境改变(沉积后即脱离大气或水进入到沉积物覆盖下的环境)

重新结晶或晶粒长大、加粗,从而使矿物紧密嵌合。40

17.新矿物生长作用: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溶解或发生化学变化,导致若干化学成分重新组合并结合成新矿物,

从而是沉积物变硬。40

18.钙华:温泉中沉淀出来的caco3极易固结变成疏松多孔的岩石

19.碎屑结构:母岩风化和剥蚀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胶结而成的岩石叫碎屑岩,碎屑岩的结构称为碎屑

结构。碎屑物可以是岩石碎屑(岩屑)、矿物碎屑(如长石、石英、白云母)、石化的生物有机体或其碎片(生物碎屑)以及火山喷发的固体产物(火山碎屑)等。41

20.分选性: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称为分选性大小均匀者,分选良好;大小混杂者,分选差。41

21.圆度:碎屑颗粒棱角的磨损程度称为磨圆度,或圆度。41

22.非碎屑结构:岩石中的颗粒由化学沉积作用或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其中大多数为晶质的或隐晶质的。41

23.沉积结构:沉积岩颗粒的性质,大小,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24.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形成时所生成的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形式。43

25.层理:沉积岩的成层性。它是沉积岩最特征、最基本的沉积构造。43

26.平行层理:层理中各层相互平行者称为平行层理

27.交错层理:层纹倾斜或相互交错者称为交错层理。43

28.层面:分隔不同性质沉积层的界面称为层面。43

29.递变层理:同一层内碎屑颗粒粒径向上逐渐变细。它的形成常常是因沉积作用的发生在运动的水介质中,其

动力由强逐渐减弱。同一层内碎屑颗粒从下往上逐渐变粗者,称为反递变层理。43

30.波痕:层面呈波状起伏。它是沉积介质动荡的标志,见于具有碎屑结构岩层的顶面。43

31.泥裂:由岩层表面垂直向下的多边形裂缝。裂缝向下呈楔形尖灭。43

32.缝合线:岩石剖面中呈锯齿状起伏的曲线。沿缝合线岩层易于劈开,劈开面参差起伏,称为缝合面。44

33.结核:沉积岩中某种成分的物质聚积而成的团块。它常为圆球形、椭球形、透镜状及不规则形态。44

34.印模:沉积岩层底面上之突起。突起的形态为长条状、舌状、鱼鳞状或不规则的疙瘩状等。45

35.砾岩:具有砾状结构之岩石。碎屑为圆形或次圆形者为砾岩,碎屑为棱角形或半棱角形者为角砾岩。45

36.砂岩:具有砂状结构的岩石。碎屑成分常为石英、长石、白云母、岩屑及生物碎屑。45

37.粉砂岩:具有粉砂状结构之岩石。碎屑成分常为石英及少量长石与白云母。46

38.粘土岩:由粘土矿物组成并常具有泥状解结构之岩石。硬度低,用指甲能刻划。粘土岩中固结为弱者称为粘

土,固结较好但没有层理者称为泥岩,固结较好且具有良好层理者称为页岩46

39.硅质岩:化学成分为SiO2,组成矿物为微粒石英或玉髓,少数情况下为蛋白石。质地坚硬,小刀不能刻划。

性脆。含有机质的硅质岩颜色为灰黑色。富含氧化铁的硅质岩称为碧玉,常为暗红色,也有灰绿色。46

40.硅质页岩:硅质岩中含粘土矿物丰富着称为硅质页岩,质地较软。46

41.玛瑙:具有同心圆状构造的硅质岩称为玛瑙。46

42.硅华:质轻多孔的硅质岩称为硅华。46

43.燧石结核:呈结核状产出者称为燧石结核

44.内碎屑:海盆中已固结的碳酸钙沉积被海水冲击破碎者,称为内碎屑其中粒径>2mm者称为砾屑粒径<2mm

者称为砂屑。46

45.生物碎屑:海中动物的介壳、骨骼或植物硬体被海水冲击破碎而成者,称为生物碎屑。46

46.由海水中caco3凝聚而成者,粒径<0.3mm,形态浑圆,内部无同心圆构造称球粒;粒径>0.3mm,外形不甚

规则,内部无同心圆构造称团块;外形浑圆,内部具有同心圆构造称鲕粒或豆粒。

47.碎屑间的填隙物为caco3,其中粒径>0.01者,常为透明的方解石颗粒,称为亮晶,是caco3得化学沉淀物,

相当于胶结物,粒径<0.005mm的方解石微粒,称为泥晶,是机械混如物,相当于基质

48.竹叶状灰岩:具有碎屑结构的石灰岩可以根据碎屑性质进一步定名,由内碎屑构成者称为内碎屑石灰岩,如

竹叶状灰岩,其碎屑形似竹叶,长径由数厘米到数十厘米。48

49.鲕粒灰岩:由鲕粒构成的灰岩称为鲕粒灰岩。48

50.团块灰岩:由团块构成的灰岩称为团块灰岩。48

51.礁灰岩:具有生物骨架结构之石灰岩,称为礁灰岩。48

52.钙华:可以看成是具有非碎屑结构的石灰岩,它是纯化学成因的。48

53.泥晶灰岩:由粒径<0.005mm之方解石微粒组成,岩石极为致密。48

第五章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

成分、岩石结构与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51

2.变质岩:变质岩是组成地壳三大岩类之一,它是由火山岩或沉积岩或先成的变质岩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51

3.静压力:是由上覆岩石重量引起的,它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静压力对岩石的作用力各向均等,而且各个方

向的压力值相等。52流体压力:静压力通过循环于岩石空隙中的流体所产生的压力

4.定向压力:是作用于地壳岩石的侧向挤压力,具有方向性,且两侧的作用力方向相反。52

5.挤压力:两侧的定向压力位于同一直线上,称为挤压力。52

6.剪切力:两侧的定向压力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称为剪切力。52

7.化学活动性流体:化学活动性流体成分以H2O、CO2为主,并含其它一些易挥发、易流动的物质。52

8.脱水反应:53

9.脱CO2反应:53

10.柯石英:在压力为30*108Pa(相当于地下110km深度的压力)时,石英变成柯石英,其成分未变,但比重

由2.65变为2.93。柯石英在自然界已经发现,它是形成于地幔中的一种高压矿物。54

11.变质矿物:变质岩中常具有某些特征性矿物,这些矿物只能由变质作用形成,称为变质矿物。54

12.变晶结构:原岩发生重结晶而形成的结构,它表现为矿物形成、长大而且晶粒相互紧密嵌合。54

13.变晶:由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晶粒称为变晶。54变晶颗粒等大者称为等粒变晶变晶颗粒有两种,其粒径相差

悬殊者称为斑状变晶

14.变余结构:变质程度不深时残留的原岩结构。55

15.斑点状构造:岩石中某些组分集中成为或疏或密的斑点

16.板状构造:岩石具有平行、密集而平坦的破裂面,沿此破裂面岩石易分裂成薄板。55

17.千枚状构造:岩石的矿物颗粒细小且在片理面上出现丝绢光泽与细小皱纹者称为千枚状构造。55

18.片状构造:矿物颗粒较粗肉眼能清除识别者称为片状构造。55

19.片理:岩石中片状或长条状矿物连续而平行排列,形成平行、密集而不甚平坦的纹理,称为片理。沿片理方

向岩石易于劈开。55

20.片麻状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是以长石为主的粒状矿物,伴随有部分平行定向排列的片状、柱状矿物,后者

在前者中成断续的带状分布。56

21.块状构造:矿物均匀分布,无定向排列它是岩石受到温度和静压力联合作用而形成。

22.变余构造:变质岩中残留的原岩的构造,如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变余层状构造、变余泥裂构造等。

56由火成岩变质而成的岩石称为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而成的岩石称为副变质岩

23.接触变质作用:发生在火成岩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并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所引起的变质作用

24.接触热变质作用:引起变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岩石受热后发生矿物的重结晶、脱水、脱炭以及物质成分的

重组合,形成新矿物与变晶结构但是,岩石中总的化学成分并无显著变化。56

25.斑点斑岩:具有斑点状或斑状构造

26.角岩:具有显微粒状变晶结构主要为块状构造

27.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为粒状变晶结构,常为变余层理构造。纯粹的大理岩几乎不含杂质,洁白似玉,

称汉白玉

28.石英岩:主要由石英组成,具有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29.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引起变质的因素除温度以外,从岩浆中分泌的挥发性物质所产生的交代作用同样具有重

要意义。故岩石的化学成分有显著的变化,新矿物大量产生。57

30.矽卡岩:是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的典型的岩石。主要矿物是石榴子石绿帘石透闪石透辉石阳起石硅

灰石57

31.区域变质作用: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变质作用。57

32.埋藏变质作用:是由于上覆巨厚沉积物的重量所产生的静压力及较低的温度(一般低于400℃)所引起。58

33.板岩:具有斑状构造

34.榴辉岩:主要由浅红色的石榴子石与鲜棕色的绿辉石构成,不含斜长石。

35.斜长角闪岩:主要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角闪石等暗色矿物含量大于50%,石英很少。

36.麻粒岩:变质程度很深的岩石,主要由长石辉石石榴子石石英等粒状矿物构造组成,一般不含黑云母角

闪石等含oh的矿物。

37.片岩:具有片状构造

38.片麻岩:具有片麻状构造

39.千枚岩:具有千枚状构造

40.变粒岩:主要由长石和石英组成但片麻状构造不发育的细粒状岩石

41.变质强度:岩石变质过程中,因其所处的温度压力条件不同,岩石变质的程度也不同,叫作变质强度,或

者叫变质等级59

42.混合岩化作用:当区域变质作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温度很高时岩石受热而发生部分熔融并形成酸性成分

的熔体,同时由地下深部也能分泌除富含钾、钠、硅的热液,这些熔体和热液沿着已形成的区域变质岩的裂隙或片理渗透、扩散、贯入,甚至和变质岩发生化学反应,以形成新的岩石,这就是混合岩化作用。60 43.混合花岗岩:当长英质熔体或富含钾、钠、硅的热液彻底交代原来的岩石时,原来岩石的宏观特征完全消失,

并形成花岗岩,这种花岗岩称为混合花岗岩,它是混合岩化作用程度极高时的产物。60

44、动力变质作用:岩石由于受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强烈应力的作用,可以使岩石及其组成矿物发生变形破碎,

并常伴随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这种变质作用称为动力变质作用又称破裂变质作用构造角砾岩糜砾岩第六章地质年代

1.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64

2.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

3.绝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事件发生距今有多少年。64

4.同位素年龄:包含该放射性元素的矿物的形成年龄,称为矿物的同位素年龄,它相当于包含该矿物并和该矿

物同时形成的岩石的绝对年龄。66

5.地层层序律: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称为地层层序律。64

6.生物层序律:生物的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因此,一般说来,年代越老的地层中

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而在形同时期且在形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只要原先的海洋或陆地相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这就是生物层序律。65

7.切割律: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说来,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这就是切割律。66

8.化石:储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65

9.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

化石。65

10.母体同位素:矿物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后剩下的为母体同位素。66

11.子体同位素:蜕变而成的为子体同位素。66

12.地质年代表:按地质年代先后把地质历史进行系统性编年,列出“地质年代表”。67

13.宙:最大一级的地质年代单位;代:次一级单位;纪:第三级单位;世:第四纪单位;宇、界、系、统:在

各级地质年代单位内形成的地层。67

14.群:是岩石地层的最大单位。它包括厚度大、成分不尽相同但总体外貌一致的一套岩层。70

15.组:是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它是一种岩石组成,也可以由两种或更多种的岩石互层组成。71

16.段:是组内次一级的岩石地层单位。代表组内岩性相当均一的一段地层。71

17.层:

第七章地震及地球内部构造

1.震源:产生地震的发源于地下的某一点,称为震源。72

2.地震:大地的振动

3.震中: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72

4.海啸: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72

5.构造地震:又称断裂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断裂所引起。73

6.火山地震: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强度较小,只是在火山周围地区有较显著

影响,而且,一般都与中、酸性岩浆的喷发有关。74

7.陷落地震:在石灰岩发育的地区,岩石被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巨大地下空洞,一旦上覆岩石的重量超过岩

石支撑的能力,地表即发生塌陷,引起地震。74

8.浅源地震:震源深度<70km。74

9.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300km。74

10.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300-700km。74

11.地震仪:记录地震波的仪器称为地震仪,它能客观而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记录下来。75

12.纵波:是推进波。波动时质点作前后运动,物质呈疏密交替,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74

13.横波:是剪切波。其波动时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74

14.表面波:又称为L波。它不是从震源发生的,而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74

15.地震谱: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曲线,称为地震谱。75

16.震中距:纵波与横波到达同一地震台的时间差,即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时差

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76

17.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

18.等震线:烈度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震线。78

19.震级:震级是衡量地震绝对强度的级别,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相关。78

20.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破坏的程度,称为烈度。78

21.环太平洋地震带:分布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与岛屿。79

2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向东经地中海、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

中国西部和西南部边境、过缅甸到印度尼西亚,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79

23.洋中脊地震带:分布在全球洋脊的轴部,均为浅源地震,震级一般较小。80

24.石陨石:其密度为3-3.5g/cm3,主要的矿物为橄榄石和辉石,少量基性斜长石,含有约20%的金属Fe-Ni成

分。83

25.铁陨石:其密度为8-8.5g/cm3,几乎全部由金属组成,其中大部分为Fe,Ni含量为4-20%;83

26.石铁陨石:其密度为5.5-6g/cm3,是硅酸盐矿物与铁镍金属的混合物。83

27.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到30-40公里深度。纵波到达这一介面后,其速度由平

均为6-7km/s,突然上升到8.1km/s。此介面的深度在大陆深,在海洋浅,这一事实是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首先发现的,被称为莫霍面。83

28.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位于地下2900km深度。横波到这界面就消失了。纵波能够通过,通过后

其速度由原先逐渐加快的状态转变为突然减慢。同时,纵波到达该界面还明显的发生折射与反射,造成在地表的一定区间出现收不到纵波的阴影带,为纪念最早研究这一界面的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将此界面称为古登堡面83

29.康拉德面:位于地壳内部。表现为纵波速度从6km/s突变为6.6km/s。由于康拉德最先提出了这一界面,故

称其为康拉德面。地质上根据此面推断地壳分为密度不同的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

84

30.地壳:地球莫霍面以上的固体硬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主要由硅酸盐类物

31.地幔: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32.地核:位于深2900km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心部分称地核软流圈:地下从平均为50km深处开始到大约250km

深的地带,物质是固态和液态的混合物。液态物的含量为1%-10%,由于混有液态物质,所以这一地带的物质比较“软”,易于发生塑性流动,故称之为软流圈。85

33.岩石圈:地壳及其软流圈以上的固体地幔

34.大洋地壳:自己总结吧,?

35.大陆地壳:自己总结吧,?

36.山根说:高山处的岩块下沉深,平原所在处的岩石与高山所在处的岩块具有相同密度,但下沉浅,两处的岩

块漂浮在具有密度较大的同一地质体之上保持着均衡

37.均衡原理:引起均衡的动力不是浮力而是重力,设想在地幔内部的某一深度上可以找到一个水平面,称为

补偿基面,在此面的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上覆岩块的总重量都相同,即是一次补偿基面为准,高山地区地势虽高,但其下部地幔的厚度校,大洋地区的地势虽低,但其拥有的地幔厚度大,固两处岩块的重量相等称为均衡原理

第八章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1.构造运动:内里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90

2.构造变动: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变形,包括褶皱变动和断裂变动

3.构造变形:由构造运动引起原有岩石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称为构造变形

4.地质构造: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最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裂。91

5.水平运动:是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水平方向移动。其有三种基本形式:(1)相邻块体分离(2)相邻块体相

向聚汇(3)相邻块体剪切、错开。90

6.垂直运动:垂直运动是相邻块体或同一块体的不同部分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区上升为高地或山岭,

另一些地区下降为盆地或平原。90

7.岩层的产状要素:层面的走向、倾向与倾角,称为岩层的产状要素。91

8.走向:层面与假象水平面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

9.倾向:层面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它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即为倾向。它代表层面倾

斜的方向,恒与走向垂直。

10.倾角: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最大交角,与倾向方向测量称为真倾角,沿其他方向测量的交角均较真倾角为小,

称为视倾角视倾角所包含的岩层倾斜方向称为视倾向

11.岩层的厚度:是岩层顶底面间的距离。91

12.露头宽度:岩层顶底面间沿地面的长度

13.背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92

14.向斜: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92

15.直立褶曲:轴面金鱼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小近于相等。93

16.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倾角大小相等

17.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倾角大小不等,其中一翼岩层为正常层序,另一翼岩层为

倒转层序;如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且倾角大小相等则称为同斜褶皱。93

18.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两翼产状近于水平重叠,一翼岩层为正常层序,另一翼为倒转层序。93

19.扇形褶曲:褶曲在横剖面上呈扇形展开,两翼岩层均可出现倒转层序

20.箱型褶曲:褶曲在横剖面呈箱型,两翼岩层陡立而顶部或底部岩层平缓

21.单斜:岩层向一个方向倾斜并向下逐渐过渡为水平产状

22.水平褶曲:褶曲枢纽近于水平延伸,两翼岩层走向平行

23.线状褶曲:长为宽的10倍以上,常达数十倍。

24.穹与盆:长为宽的3倍以下,上凸者为穹下凹者为盆

25.倾伏褶曲:褶曲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走向发生弧形合围。对背斜来说,合围的尖端指向枢纽的倾伏方

向;对向斜来说,合围的开口方向指向枢纽的倾伏方向。94

26.短轴褶曲:长为宽的3-10的褶皱。94

27.复背斜:大规模的背斜两翼被次一级的褶皱复杂化者,称为复背斜。94

28.复向斜:大规模的向斜两翼被次一级的褶皱复杂化者,称为复向斜。95

29.背斜谷:经过较长时间的剥蚀后,地形发生变化,可能背斜变成低地或沟谷,称为背斜谷。95

30.向斜山:向斜的地形较相邻背斜者高,称为向斜山。95

31.地形倒置:地形高低与褶曲形态凸凹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85

32.单斜山:有些山岭既非背斜,也非向斜,而由单斜岩层组成,称为单斜山。95

33.单面山:若岩层倾角平缓,且顺岩层倾向一侧的山坡较缓,另一侧山坡较陡者,称为单面山。95

34.猪背岭:岩层倾角及两侧山坡均陡者,称为猪背岭。95

35.平顶山:山岭是由近于水平的岩层组成,称其为平顶山。96

36.断层与节理:岩层破碎,并且沿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相对滑动者称为断层无明显的滑动者称为节理

37.断层面:分隔两个岩块并使其相对滑动的面。断层面有的平坦光滑,有的粗糙,有的略呈波状起伏。97

38.断层盘:被断开的两部分岩块各为一盘,断层面以上的一盘,称为上盘,断层面以下的一盘,称为下盘。97

39.断层滑距:断层两盘相当点(在断层面上的点,未断裂前为同一点),因断裂而移动的距离称为滑距。97

40.断距:断层两盘中相当层因断裂而移动的距离

41.正断层:上盘向下滑动,两侧相当的岩层相互分离。98

42.逆断层:上盘向上滑动(书中有误),上盘掩覆于下盘之上,逆断层中断层面倾角平缓,倾角<25°者,称为

逆掩断层。98

43.平移断层:被断岩块沿断层面作水平滑动,断层面常近于直立。根据相对滑动方向,平移断层分为左旋与右

旋两类;观察者位于断层一侧,对侧向左滑动者称为左旋,对侧向右滑动者称为右旋。98

44.纵向(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平行,称为走向断层。若断层走向与区域性岩层走向平行,则称为

纵断层。99

45.横向(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垂直,称为倾向断层。若断层走向与区域性岩层走向垂直,则称为

横断层。99

46.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称为斜向断层

47.地堑:是两大断层的共同俯侧,常为谷地。99

48.地垒:是两大断层的共同仰侧,常为山岭。99

49.推覆体:大规模的逆掩断层其上盆位移距离很大,常达数公里以上称为推覆体

50.深断裂:切割深(达地壳底层或更深下部以下)、延长远(达数十公里以上)的断层,称为深断裂。99

51.断层擦痕: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99

52.断层镜面:断层面上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镜面。99

53.断层阶步与反阶步:断层面上与擦痕方向垂直的小陡坎,其陡坡与缓坡连续过度者,称为阶步。如果陡坡与

缓坡不连续,其间有与缓坡方向大致平行的裂缝或有较大交角的裂缝隔开者,称为反阶步。99

54.拖曳褶曲:断层两侧岩层受断层错动的影响所发生的变薄和变曲。100

55.断层角砾岩与断层磨砾岩:断层两侧的岩石在断裂时被破碎,碎块经胶结而成的岩石称为断层角砾岩与断层

磨砾岩。前者碎块为棱角状,其大小参差常见于正断层,后者碎块圆滑,常见于逆断层或平移断层。100

56.断层泥:断层两侧岩石因断裂摩擦粉碎而形成的泥状物质。它常与断层磨砾岩共生。100

57.三角面山:如正断层横切一系列平行的山脊,其上升盘的山脊便展现出三角形的横切面称为三脚面山。101

58.断层悬谷:三角面山之间沟谷的谷底常明显高出断层俯侧的地面,该沟谷称为断层悬谷。101

59.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

60.假整合接触:又称平行不整合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它们的分界面是沉积作用的间断面,或称为剥蚀

面,剥蚀面的产状与相邻的上下地层的产状平行。

61.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

覆地层的产状一致,与下伏地层的产状不一致

62.侵入接触:侵入体与周围围岩间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其围岩的接触带有接触变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

掳体侵入体与其围岩的界线常常不很规则

63.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想分隔,剥蚀面上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面形成的碎屑

物质

64.构造旋回:在地质历史中,构造运动的剧烈时期与其缓和时期是交替出现的及构造运动的演化具有旋回性

第九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大陆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层组成的,大洋是在比重较大的玄武岩层组成大陆板块在大洋板块之

上的;漂浮和移动称为大陆漂移108

2.联合古陆:魏格纳认为,大约在距今150Ma以前,地球表面有个统一的大陆,称为联合古陆。110

3.劳亚古陆、冈瓦纳古陆和古地中海: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对大陆漂移学说作进一步的设想,认为古大陆不是

一个而是两个,北半球的一个称为劳亚古陆,南半球的一个称为冈瓦纳古陆。其间有古海洋,称为谷地中海。

110

4.地幔对流说:因为岩石导热性不良,放射性热能在地球内部发生不均匀聚积,结果,地幔下层的物质受热膨

胀变形而上升,地幔上层温度相对低而密度大的物质则下降,两者构成封闭式的循环流动111

5.海底扩张:112

6.板块构造: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块体—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

块互相作用,板块的边缘便称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

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板块构造说就是关于板块相互作用的理论。127

7.洋脊:洋脊是绵延全球各大洋底的巨大山脉。112

8.裂谷:洋脊轴部发育纵向的深谷,称为裂谷。112

9.活动大陆边缘:在地貌上具有海沟以及与海沟共生的岛弧或山弧,不宽的陆架与陆坡缺失陆隆,其典型代表

见于太平洋的周边。114

10.稳定大陆边缘:根据海底地形分为以下单元:陆架、;陆坡、陆隆。113

11.火山弧: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呈弧形展布的山脉。114

12.海沟:地漫流把洋底的玄武岩往下拖拽,从而形成海渊,即海沟。111

13.岛弧:一系列呈弧状展布的岛屿

14.毕鸟夫带:位于俯冲消减带内的倾斜震源带,在近海出都是浅源地震,远海沟处出现中原地震,到大陆内部

出现深源地震,即在这地震带中震源排列成为一个由海沟向大陆方向倾斜的面。115

15.俯冲作用:

16.消减作用:洋壳所在的岩石圈块体,即大洋板块,以较大的速度倾斜插入到具有陆壳性质的大陆块体,即大

陆板块下面的地幔之中,深度到达600km后趋向于完全熔化。115

17.边缘海:岛弧与大陆之间的海域

18.碰撞造山带:随着大洋板块俯冲而消亡殆尽,使两侧大陆碰撞挤压和隆起形成的一系列山脉116

19.海底平顶山:洋底上有隐没在水下的玄武岩质火山高地,称为海山,露出海面的就是岛屿,具有平顶的大部

分海山,称为海底平顶山或盖奥特。116

20.火山岛链:热点中地幔物质分熔,形成玄武岩浆,岩浆喷出则形成火山。由于热点保持着固定的位置,而岩

石圈板块却发生运动,故形成了海底的一连串火山。火山的年龄必然是近热点者新,远热点者老;同时板块在移动中渐渐变冷而下沉。117

21.地幔柱上升的地幔物质的柱体,称为地幔柱。117

22.热点:地幔顶部存在着某种热源,称为热点。117

23.离散带:洋脊轴部是地幔物质的上涌部位(对流圈的上升部位),即离散带。118

24.敛合带:海沟是地幔物质的下降部位(对流圈的下降部位),即敛合带。119

25.磁倾角:磁针的定向平行与磁力线,因而磁针除了在赤道保持水平外,在其他部位都不水平,在北半球指北

的一端向下倾在南半球指南的一端的向下倾,磁针与水平面之间的偏离角,称为磁倾角。119

26.磁偏角:地磁极与地轴之间有一个交角(大约11°),因而磁针的指向会偏离地理上的南、北方向,这一偏

离角称为磁偏角。119

27.磁场强度:地磁场上任何一点都有磁力的大小,称之为磁场强度

28.地磁场转向:地质历史中地磁极的南、北极在不断的交替,称为地磁场转向。120

29.地磁场转向年代表:反映地磁场转向每一期和每一事件所延续时间的表格。120

30.海底磁条带:120

31.席状岩墙:在一些深奥的冰川谷内露出呈层状熔岩,向地下深部玄武岩层状熔岩转变称为无数垂直的岩脉,

称为席状岩墙。120

32.转换断层:断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性质在断层的两侧发生了转换,由平措变化为拉开,变现为以脊轴为界,

左右两侧地质体整体地做同步的分离运动124

33.断块:

34.威尔逊旋回:威尔逊认为,从大陆分裂到大洋形成,然后从大洋收缩到大洋关闭和消失,是构成连续盐便的

过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25

35.增生契:在海沟附近,部分洋壳物质被刮削下来逐渐堆积成为地质体

36.生长性板块边缘:洋脊扩张带是离散性的板块边界。沿此种边界岩石圈分裂和扩张,地幔物质涌出,从而产

生洋壳,因此它是一种生长性板块边缘。127

37.消减性板块边缘:消减作用带位于海沟,它是聚敛性的板块边界。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运动,大洋

板块发生俯冲潜没,因此它是一种消减性板块边缘。127

38.地缝合线:两个大陆之间的碰撞带

39.由重力的斜向分力促使板块由高处向低处滑动,称为重力滑动

40.地体:又称构造地层地体。它是由统一而连贯的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质实体,相邻地体在成因上与演化上均

无内在联系并恒以断层为界。

第十章风化作用

1.物理风化:又称为机械风化。它是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其产

物主要是岩石碎屑以及少数矿物碎屑。134

2.风化作用:地表岩石或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

称为风化作用

3.化学风化:化学风化作用是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

135

4.冰劈作用:渗入岩石空隙中的水在温度低于0℃时结冰,体积膨胀近9%,从而给周围岩石以每平方厘米大

960kg压力,促使岩石的空隙扩大。如果冻结和融化反复进行,就必然使岩石的空隙逐步增多、扩大,以致使岩石崩裂,这种过程称为冰劈作用。135

5.根劈作用:根源于岩石裂隙中的植物的根须不断变粗、变长和增多,象楔子一样对于裂隙壁施以强大的压力,

劈裂岩石,称为根劈作用。137

6.层裂:或卸载作用,深部的岩石处于上覆岩石的强大压力之下,一旦因上覆岩石剥去,压力解除,岩石随之

而产生向上或向外的膨胀,形成平行与地面的层状裂隙。135

7.水解作用:弱酸强碱盐或强酸弱碱盐遇水解离成带不同电荷的离子,这些离子分别与水中含有的H+和OH-

发生反应,形成含OH-的新矿物,称为水解作用。136

8.水化作用:有些矿物能够吸收一定数量的水参加到矿物晶格中,形成含水分子的矿物

9.碳酸化作用:溶于水中的CO2形成CO32-和HCO3-离子,它们能夺取盐类矿物中的K、Na、Ca等金属离子,

结合成易容的碳酸盐而随水迁移,使原有矿物分解,这种变化称为碳酸化作用。136

10.氧化作用: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矿物中的某种元素与氧结合,形成新矿物;另一方面是许多变价元素在

缺氧的成岩条件下所形成的矿物中是以低价形式出现的,当进入地表富氧的条件下它们易于转变成高价元素

的化合物,导致原有矿物解体。136

11.铁帽:含低价铁的许多金属硫化物矿体经氧化所形成的褐铁矿覆盖在矿体的表层,出露于地表

12.球状风化:几组方向的节理将岩石分割成多面体的小块。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

等因素的作用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球形或椭球形,这叫球状风化。

139

13.差异风化:如果抵抗风化能力不一致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地表,抗风化能力弱的

岩石凹入,这一现象称为差异风化。139

14.土壤:通过生物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含有腐植质的松散细粒物质,称为土壤。142

15.风化壳:风化的产物称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称为风化壳,风化壳包括残积物及其上覆的土壤

141

16.基岩与露头:

17.古风化壳:被较新岩层覆盖而保存下来的风化壳,称为古风化壳。142

18.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称为残积物。141

第十一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

1.片流:从大气降落的雨水或雪水中一部分通过蒸发回到大气,一部分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其余约1/3水

体形成地表水流。起初,降水向下沿自然斜坡均匀流动,其流速小、水层薄,水流方向受地面起伏影响大,无固定流向,成为网状细流,称为片流。145

2.洪流:随着片流的进一步发育,山坡上沿最大坡度可以出现一些沟槽的雏型。沟槽的雏型一旦出现,其水层

增厚,流水量增加,冲刷能力增强。这时片流中更多的水层向沟槽集中,并以较大的能量刷深和扩大沟槽,片流就转变成线状流水,是为洪流。145

3.坡积物:由片流搬运的物质一般在山坡的凹入部位或山麓堆积起来,形成坡积物。145

4.坡积裙:坡积物在山麓地带常连接成一种覆盖斜坡的裙装地形

5.洪积物:洪流将大量碎屑物质搬运到山前或山坡的低平地带,因流速减低而迅速堆积,形成洪积物。145

6.冲积扇:洪积物在沟口往往呈扇状分布,扇顶在沟口,扇形向山前低平地带展开,称为冲积扇或洪积锥。一

系列冲积扇相互连接,可形成山前的平坦地形称为洪积平原145

7.冲沟:一般将切割较深规模较大的沟谷称为冲沟。145

8.河谷:流水深切沟底达地下水面,冲沟流水遂得到地下水源源不断补充,暂时性的冲沟流水便转变成具有经

常流水的河流,冲沟就发展成为河谷。146

9.河床:经常有流水的部分称为河床。146

10.谷底:河床两旁的平缓部分称为谷底

11.谷坡:谷底以上的斜坡

12.坡麓:谷坡与谷底的交接处

13.谷缘:谷坡上部的转折处

14.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过水面积的水量

15.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以自身动能并以其搬运物质破坏河床

16.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切深度不是无止境的,通常是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

下侵蚀,这一水平面称为侵蚀基准面148

17.河流的纵剖面:河流从源头到河口沿着中线的剖面,常常用河底纵向上不同高度点的连线表示

18.河流的平衡剖面:河流在其形成的初期,多急流与瀑布,河流纵破面不平滑。由于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河

床上的突起被消去,凹坑被填平,急流和瀑布消失,河流纵剖面逐渐演变称为平滑的曲线,称为平衡剖面。

149

19.锅穴作用:由流水中急速旋转的涡流所引起的,它促使砾石像钻具一样作用于河流

20.下蚀:又称底蚀,河水向下侵蚀,刷深河床。148

21.旁蚀:又称侧蚀,河水冲刷河床两侧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151

22.弯道离心力:河流弯曲部位因惯性作用而产生的离心力

23.横向力:在弯道离心力的作用下,水体向凹岸集中,固凹岸水面抬高,凸岸水面降低,从而产生横比降,引

起自凹岸向凸岸的力

24.溯源侵蚀:又称为向源侵蚀。它是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侵蚀作用。它主要发生在河谷的沟头。154

25.横向环流:由于雏形心滩的存在,过水断面缩小,水流速度增大,并促使主流线偏向两岸,从而使两岸冲刷

后退,产生环流。158

26.自由河曲:在平坦宽阔的冲积平原上流动的河流,其弯道的演化可自由而充分,这种河流称为自由河曲。153

27.河曲带:自由河曲中,河湾迥回环的地带

28.河流截弯取直:

29.流域:河流及其支流构成的总区域

30.分水岭:流域与流域之间由山体或高地所分开,这种分开相邻流域的高地称为分水岭

31.牛轭湖:河道截弯取直以后原来的河湾被废弃,并堵塞成湖,称为牛轭湖。153

32.河流袭夺:一条河流向上坡加长的结果可以交切另一条河流,将后者上游的河水截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

流袭夺。154

33.袭夺弯:在袭夺发生处常形成近90度的急转弯,称为袭夺弯。154

34.截头河:被夺河的中下流仍然存在称为截头河

35.风口:截头河的上游与袭夺河之间的干涸谷底称为风口。154

36.层流:

37.紊流:质点以复杂的流线型式交错,质点相互混合,称为紊流。155

38.牵引搬运:砂与砾石等较粗碎屑物质,以滚动、滑动和跳动方式沿河床底搬运。156

39.悬运:即是粘土、粉砂等较小颗粒,由于流水的紊流作用而呈悬浮状态进行搬运。156

40.溶运:

41.河流的搬运能力:河流能够搬运多大粒径碎屑的能力称为河流的搬运能力。156

42.搬运量:

43.河流的沉积作用:

44.加积作用:157

45.辫状河:河床因加积作用而抬高,并变为宽而浅平,河水在宽浅的河床上流过会发生频繁的分散与聚汇,形

成辫状河。157

46.韵律性:

47.心滩:158

48.边滩:即点砂坝。它是单向环流将凹岸掏蚀的物质带到凸岸沉积形成的小规模的沉积体,仅在洪水期被淹没。

159

49.河漫滩:

50.河漫滩沉积物:

51.河漫滩二元结构:河漫滩沉积物和下面的河床沉积物一起构成了河漫滩二元结构。159

52.三角洲:河口部位的沉积体。当河流入海(湖)时,流速骤减,河水和海水混合,把动能转输给海水,最后

因摩擦作用使能量消耗而停止运动,河水即行消散。河水消散后失去了搬运物质的能力,遂发生沉积,从而形成三角洲。160

53.底积层:

54.前积层:

55.顶积层:

56.河流的去均夷化作用:影响河流下蚀的因素改变,河流获得新的能量,于是下蚀复苏,这种现象称为去均夷

化作用。161

57.深切河曲:

58.离堆山:

59.河流阶地:已形成河漫滩的河流因去均夷化作用而重新下蚀时,原来的谷底呈阶梯状残留在新的谷坡上,成

为iezai河谷两坡的阶梯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162

60.准平原:地面平缓,仅有微弱的波状起伏,残存一些由抗风化剥蚀能力强的岩石构成的孤山,大部分地区被

较薄的松散沉积物所覆盖,这种地面称为准平原。164

61.夷平原:准平原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而称为山地,在山地的顶部可以残留着准平原

的遗迹,即相当平坦的顶面。其范围可大可小,面上可以见到砂、砾等松散的沉积物,而且一系列相邻的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它们代表了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称为夷平面。164

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1.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167

2.冰川冰:粒状冰进一布重结晶、增粗、变致密就称为冰川冰。168

3.大陆冰川:呈面状展布,延展面积可达几百万平方公里以上。冰层厚度达数千米。压力巨大。169

4.山岳冰川:又称阿尔卑斯式冰山。它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

5.冰斗冰川:冰体主要部分在雪线附近的凹地(冰斗)内,溢出部分(冰川舌)十分短小。它主要分布在降雪

较少的高山地区。169

6.山谷冰川:冰斗冰川进一步扩大后,使注入山谷。其长度一般在20-30km,好像冰冻的河流。170

7.山麓冰川:山谷冰川流出的山口到达山麓地带后,个冰川汇合而成为面积比较广阔的冰源。它是介于山谷冰

川与大陆冰川之间的过渡类型。170

8.刨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包括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两种。挖掘作用是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

将破碎物掘起带走。磨蚀作用是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169

9.冰蚀谷: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谷地。172

10.冰斗: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源地。171

11.羊背石: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的方向一

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冰擦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运动的方向。173

12.冰川擦痕:冰川的刨蚀作用在基岩表面留下的痕迹。172

13.冰碛物:冰川沉积的物质称为冰碛物,过去常称为泥砾层。174

14.冰碛岩:已固结的冰碛物称为冰碛岩。175

15.冰川漂砾:沉积的巨大石块称为漂砾。175

16.季候泥:是在冰川前缘洼地由冰水注入湖泊而形成的纹层状沉积。层理细薄,颜色深浅相间,颗粒粗细不同。

季候泥的形成是由于季节变化。176

17.冰川作用:地球历史中气候的冷暖变化是频繁发生的。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前进,冰雪覆盖的面积迅

速扩大,称为冰川作用。177

18.冰期:冰川作用发生的时期,称为冰期。177

19.间冰期:气候温暖时期,冰川面积大大缩小,称为间冰期。177

第十三章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

1.透水层:如果岩石空隙粗大并相互连通,水能自由透过,这种岩层称为透水层。183

2.地下水:存在于地下沉积物或岩石空隙中的水,它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含水层:透水层中如饱含地下水则称为含水层。183

4.隔水层:如果岩石空隙细微,其孔隙数量虽多,水却难于或者根本无法透过,这种岩石称为不透水层或隔水

层。183

5.地下水面或潜水层:水井挖到某一深度,就有水自井壁和井底渗出,汇成一个水面。相邻水井的水面是一个

连续的面,即地下水面。183;另:潜水具有自由的表面,称为潜水面。186

6.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岩石的空隙中充气,液态水不饱和称为包气带

7.饱气带:地下水面以下的岩石空隙中充满水,称为饱气带

8.矿化度:地下水所含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总含量称为矿化度

9.上升泉:水流具有压力而向上运动者称为上升泉。183

10.下降泉:水流不具有压力,仅受重力驱使而向下运动者称为下降泉。184

11.地下径流:地下水从补给区流向排泄区流动

12.潜水: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它的上面一般没有隔水层,而是通过包气带和大气相通。

186

13.上层滞水:如果包气带中有局部隔水层存在,隔水层以上的透水层中可局部蓄水,这种水称为上层滞水。186

名词解释

饲料:能够被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物质。 营养:是人类和动物从外界摄取食物或饲料以满足自身生理需要的过程。 营养物质:为维持人和动物生命和生产所必需的物质。 营养价值:特定饲料中养分及其质和量的关系。 粗饲料:自然状况下,水分45%以下,CF含量大于18%,能值低的饲料。 能量饲料:干物质中粗蛋白质≤20%,粗纤维≤18%的一类饲料(消化能≥10.46 MJ/kgDM) 蛋白质饲料:是指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小于18%、粗蛋白质含量大于或等于20%的饲料。 饲料缓冲度:中和每100G全价饲料中的碱性物质,并使PH降低到4.2时所需的乳酸克数。 青贮:经过发酵处理使饲料保持新鲜,减少养分损失的调制和贮藏青绿饲料的有效方法。 额外热能效应:是指饲料合成体内脂肪时所需的能量相对较少,而油脂却能提供较高的净能值;额外代谢效应是指添加在日粮中的油脂,其能量并不是简单地和其它养分能量的累加,而是与其它营养成分起协同作用,使油脂自身的代谢能值超过总值。 需要量:是指每天日粮中的数量必须能消除或防止维生素的临床症状的产生。但这些数据对生产实践来讲是不够的。 供给量:是指能保证饲养的畜禽有最佳的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健康状况良好,有抗病能力以及在动物体内有足够量的储备,共给量比最低需要量大好几倍。 添加剂: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饲料标准:指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规定。(指的是平均需要,故不一定能满足各个动物的需要,而且是指在适宜条件下的定额,) 营养需要:在最适宜的条件下,正常动物达到某一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需要的群体平均值。配合饲料:指根据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不用生理要求,不同生产用途的营养需要以及以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实验和研究为基础,按科学配方把不同来源的饲料按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按规定的工艺流程加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饲料。 全价配合饲料:能够全面满足饲喂对象的营养需要,不需要再添加任何营养性物质的配合饲料。 日粮:满足一头动物一昼夜所需各种营养物质而采食的各种饲料总量。 饲粮:根据动物的日粮组成,将各原料组成换算成百分含量而配制的混合饲料。 采食量:随意采食量,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重量;实际采食量,在实际生产中,正常健康的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规定采食量,指动物饲料标准或动物营养需要中所规定的采食量的定额。 限饲:人为控制饲养动物的进食量,使摄取的营养物质量低于动物的需求水平。 丰饲: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动物营养物质进食量,使之超过营养需要水平。 其他: 1、饲料的分类原则:三个指标:水分、粗纤维、蛋白质。 国际饲料分类:2节6位。(1)、青干草和粗饲料:CF≥18%DM。(2)、青绿饲料:含水量≥60%;CF较第一类少,某些维生素多CP较高。(3)、青贮饲料:含水量≥45%,包括低水分青贮。(4)、能量饲料:CP≤20%DM,CF<18%DM。(5)蛋白质饲料:CP≥20%DM,CF<18%DM(AA、肽类、尿素)。(6)矿物质饲料:矿物元素含量多,包括微量元素添加剂。(7)维生素饲料:单一或复合维生素。(8)添加剂:主要是非营养性添加剂。 中国饲料分类法标准编号:3节,7位,17亚类的分类体系。饲料的分类:十七类(1)青绿多汁类:水分≥45%(2)树叶类:新鲜树叶水≥45%,风干树叶CF≥18%。(3)青贮(4)块根、块茎、瓜果类(5)干草类:三种类型,CF、CP的含量(6)农副产品类(7)谷实类:CP≤20%,CF<18%。(8)糠麸类:两种类型,能量饲料。(9)豆类(10)饼粕类:三种类型。(11)糟渣类(12)草籽树实类(13)动物性饲料(14)矿物质饲料(15)维生素(16)饲料添加剂:非营养性物质和合成物质。(17)油脂类和其他。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 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生物节律: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 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 的临界值。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 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 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 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 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 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 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 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的现象。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 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学习:指通过主题客观的星湖作 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 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 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 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 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 映。 聚合思维:指根据已知的信息, 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式,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 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 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 信息,沿着不用的方向和角度思 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 一种思维活动。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 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 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 形式来表现。 推理:指从一组具体食物经过分析 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 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心理定势:指坚持使用原有的已证 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 向。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 德纳提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 是多元的,它是由7种相对独立的 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 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 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智力结构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 福特提出。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 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 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 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动机:指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 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 力。 本能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 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 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 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匮乏动机: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 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 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 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 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 产生的情绪体验。

普通地质学真题

2013年普通地质学803 一、名词解释 1、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2、节理:岩石在力的作用下可形成断裂,其中没用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即裂隙或裂缝)称为节理。是地壳中发育最广的一种构造。 3、角度不整合:即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也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产状一致,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化壳、古土壤层等。 4、岩石: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少数岩石可有玻璃或胶体或生物遗骸组成)。构成地壳及上地幔的固态部分,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5、相对地质年代:主要是依据岩层的沉积顺序、生物演化和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划分的地质年代,即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单位划分等级主要有宙、代、纪、世等 6、变质作用: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 7、板块构造: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的块体(即板块),它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的边缘就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进程。 8、土壤:通过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含有腐植质的松散细粒物质。成分有腐植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 二、简答 1、地震是什么?地震有哪几种类型?全球地震主要有哪些主要地震带 地震:由于地应力的突然释放或其它能量引起地壳的快速颤动的现象,称为地震 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断裂地震,由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的)、火山地震(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上覆岩层的重量超过岩石支撑的能力,地表发生塌陷引起) 地震带的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3、洋脊地震带 2、矿物是什么?矿物有哪些物理性质 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

补充名词解释

补充名词解释 1.保守主义 (政治哲学术语) 在不同的语境下,或者不同的历史阶段,拥有不同的含义,但它们都有类似的本质:是一种强调既有价值或现状的政治哲学。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变革,只是反对激进的变革,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 2.保护主义 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任何侵害了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使其得到该国认为其应有的惩罚。在国际贸易中以保护国内产业为目的的经济政策。 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保护主义是保护关税政策。这种政策开始于15、16世纪的重商主义时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增加国内的财富积累,阻止外国过多商品的进口,以扩大对外贸易的顺差,保证金银流入国内,这一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3.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是一种外交政策。它通常由防务和经济上的两方面政策组成。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4.单边主义 所谓单边主义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 5.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指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 6.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时间或阶段内进行长期的反复观察测量的方法,故也叫追踪研究设计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选择不同的年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观察这些研究对象 双生子设计:通过比较双生子在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对其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来研究先天和环境教育发生作用的阶段和影响因素 本我:基本机能,寻求机体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人格的执行者,遵循现实原则,寻找一种现实的途径来满足本能的需要 超我:人格的法官,人格中内化了的道德标准,服从于道德原则 心理生物性紊乱: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于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患的过分夸大。在初中生中,常存在心理生物性紊乱的情况 染色体:是遗传的物质载体,其功能是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基因:是DNA分子中的一段能表现生理功能的序列,一个基因就代表一个遗传信息,它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格式: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格式日益复杂化,不同格式日渐融合的过程 同化:格式对外部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使其能够被纳入到现有格式中 顺应:为了更好的加工外在刺激,个体对格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 记忆: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存储、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工作记忆: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自传式记忆: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 记忆策略: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普通地质学》试卷B_(答案).

《普通地质学》试卷(B 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丰度:化学元素在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 2. 冰期: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发育,冰雪覆盖面积扩大的地史时期。 3.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4.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一个弯曲,核心部位岩层时代较新,两侧岩层时代依次变老。 5.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成光滑面的性质。 6. 向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作用称河流的向源侵蚀作用。 7.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 8.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9. 死火山:人类历史以来未曾活动的火山。 10.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古生物的研究对象是化石。与现代生物一样,根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古生物可划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2. 某地层产状测得为3100∠600,则其产状三要素分别是走向为400或2200,倾向为3100,倾角为600。 3.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是气候、地形、岩石特征。

4. 根据岩石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1)超基性岩、SiO2为<45%;(2)基性岩、SiO2为45-52%;(3)中性岩、SiO2为52-65%;(4)酸性岩、SiO2>65%。 5. 新生代在生物演化史上,植物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为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6. 按照岩石的成因(形成方式),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7. 世界主要地震活动带有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带)、大洋中脊地震带等。 8.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其代号分别是、、。8. 早古生代包括三个纪,由老到新分别是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其代号分别是888。 9. 断层要素主要有断层面、断层盘、断层线、断层位移等。 10.板块构造学说建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 11.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及平移断层。 12.河谷形态的基本要素有谷坡、谷底、河床。 13. 海蚀地貌主要类型有:海岬、海湾、拱桥、海蚀柱、海蚀崖、海蚀洞穴、海蚀凹槽和海蚀沟谷等。 14. 地质学上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相对年代,另一是绝对年代。 15. 矿物摩氏硬度计中位于第3、第7和第8位的矿物分别为方解石、石英和黄玉。 三、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共7分)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早起(中世纪、文艺复兴) 新艺术: 14世纪,“新艺术“最初是法国作曲家和诗人维特里于1320年所写论文的标题,论 文记录了当时欧洲音乐发展的最新成果(可补充);相对于”古艺术“时期的有量音 乐三分法,音值二分法已被接受并实践,引入二分音符,确定三六度音程的谐和性, 强调半音的表情意义,”等节奏经文歌“的运用等。当时的理论家用”新艺术“这一术语来称呼14世纪在法国处于巅峰的新音乐,与13世纪”古艺术“相对,先用来指代 整个14世纪欧洲音乐艺术。法国的马肖(可补充代表作)和意大利的兰迪尼(可补充)是欧洲新艺术时期的代表作家。 马肖: 14世纪法国诗人,作曲家。曾供职与卢森堡大公兼波西米亚国王及法王夏尔五世。他是欧洲新艺术音乐的典型代表,所作《圣母弥撒曲》是复调常规弥撒套曲的最早范例,经文歌普遍采用等节奏技术;他的世俗音乐亦是复调尚松的杰作,有叙事歌、回旋歌 和维勒莱,还创作有单声部的行吟歌曲。 经文歌: 形成于13世纪的多声部复调音乐体裁,在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形成。2.通常为三声部,低音固定调采用格里高利圣咏曲调,拉丁文演唱,上方第二和第三声部自由创作,用 法与演唱宗教或世俗内容歌词。3.13世纪经文歌的代表作曲家有佩罗坦、弗朗科等,14世纪等节奏经文歌的大师为维特里和马肖。 蒙泰威尔第:(重点,每年考) 16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作曲家,1590年起供职于曼图亚公爵府,1613年起任职于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歌剧乐派的奠基人,完整留存歌剧作品《奥 菲欧》、《尤利西斯返乡记》和《波佩亚的加冕》,确定歌剧中独唱与合唱、主调与 复调、声乐与器乐之间的比例关系,强调以音乐手段表达人的情感,创立“激情风格“,并在器乐中采用弦乐的震音和拨弦等新手法。所作世俗音乐作品包括9卷牧歌, 努力深化音乐表现力,运用了大量背离传统的手法,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蒙泰威尔第 在继承文艺复兴音乐成果的同事开创了巴洛克新的声乐和器乐风格。 简答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精选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关键期:有些研究者根据动物心理实验提出了“关键年龄”或“关键期”的概念,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年龄或关键期。 3.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显示出阶段的顺序,每一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 是稳定的共同的。 4.智商:是智力商数的概念,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比率智商和离差智 商。 5.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和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7.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体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 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挫折: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时产生的不 良情绪反应。 9.构想:指心理学理论所涉及的抽象而属假设性质的概念成特质。 10.焦虑(障碍):指受不合平现实或不合平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11.服从: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 1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境 下由催眠师生诱导形成的。 13.心向:也称“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14.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 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示。 15.内涵:概念所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范围 16.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17.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8.适应: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提高感受性也可以降低感受性。 19.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20.性格: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镶嵌了许多社会道德含义。 21.个性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它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 22.口语板告: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 内进行的活动,事后出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23.心理健康:1.广义:指一种高效,满意而持续的心理状态2.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 整,协调一致。 24.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 的心理。 25.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普通地质学及构造地质学名词解释汇集

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 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2.矿物的集合体即组成岩石或矿石。 3.克拉克值:各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之百分数。 4.岩石的三大分类:沉积岩、岩浆岩(火成岩)、变质岩。 5.地下水分类:按含水介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按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 6. 什么是崩塌 答: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发生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7. 什么是滑坡 答: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8. 什么是泥石流? 答: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发,使山坡或沟谷中的固体堆积物混杂在水中沿山坡或沟谷向下游快速流动,并在山坡坡脚或出山口的地方堆积下来,就形成了泥石流。 9.建筑分类 2)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为单层和多层建筑,大于24m 者为高层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 3)建筑高度大于1OOm的民用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14.地球化学以矿产勘查为主要目的之外,还可用于:环境质量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价、地震监测、城市工程、考古等。 15.矿床和矿体 矿床概念: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所含有用组分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矿体概念:是矿床中可供开采利用的部分,是由矿石和夹石组成的地质体。 矿体与矿床的关系:矿体是矿床的主体,一个矿床可有一个或多个矿体。 16.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 矿石矿物(有用矿物):矿石中可供利用的矿物。 脉石矿物(无用矿物):矿石中不能利用的矿物。(例铅锌矿石、金矿石)注意: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是相对于一个具体的矿床而言的,在一个矿床中某种矿物可利用则是矿石矿物,而在另一矿床或矿体中这种矿物不能利用则是脉石矿物,脉石矿物的概念也如此。(例自然金和石英) 17.消色 消色是在正交偏光间,两矿片在45°位异名半径平行,总光程差为0时,视

心理学名词解释(补充)

催眠:通过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引起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特殊意识状态。 (参考:心理学词典【美】阿瑟.S.雷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12,P380/心理学大辞典,P167) 催眠术:运用暗示、诱导等手段使受术者进入一种特殊意识状态的技术。 (参考: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P342,马维祥撰,李明杲审/心理学词典【美】阿瑟.S.雷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12,P381) 否认: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指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个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的事件以保护自我的过程。 (参考:心理学词典【美】阿瑟.S.雷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12,P213/心理学大辞典,P359/简明心理学词典黄希庭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9,P99) 固定角色疗法:当事人按其希望变成的角色行事,一段时间后,将替代角色的良好人格特点整合到自己人格中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学大辞典,P440/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P352,梁宝勇撰,徐俊冕审/简明心理学词典黄希庭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9,P399) 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指无意识地给自己的行为赋予正当理由,使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可以接受的心理过程。 (参考:心理学词典【美】阿瑟.S.雷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12,P694/心理学大辞典,P1311) 解释:咨询师对来访者问题的性质、症结、归因和解决办法给予简洁、明确说明或启示的一种晤谈技巧。 (参考: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P27,王小英撰,车文博审/心理学大辞典,P623) 人格整合:又称“人格组织”,指构成一个人人格的各种特质、行为倾向、动机、情绪等协调统一的过程。 (参考:心理学词典【美】阿瑟.S.雷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12,P611/心理学大辞典,P993) 投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指个体把自我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感情、观念等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的心理过程。 (参考:心理学词典【美】阿瑟.S.雷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12,P659/简明心理学词典黄希庭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9,P384) 退行:心理防御机制之一,指个体遇到挫折时,以早期的、更原始的或更为儿童般的行为模式来应付困难的心理过程。 (参考:心理学大辞典,P57/心理学词典【美】阿瑟.S.雷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12,P711) 危机干预: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的个体、家庭及群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能最终战胜危机。 (参考: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梁宝勇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1 P631/简明心理学词典黄希庭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9,P391) 压抑:心理防御机制之一,将具有威胁性的思想、情感、记忆和冲动排斥到潜意识之中,使之避开意识的过程。 潜抑:心理防御机制之一,个体把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去,以避免痛苦。 潜抑:又称“压抑”,心理防御机制之一,个体把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制到潜意识去的心理过程。 行为矫正: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个体不良行为习惯的一种治疗方法和技术。 (参考:心理学大辞典,P1442/简明心理学词典黄希庭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9,P435) 知情同意:在心理咨询师为当事人提供足够信息基础上,由当事人做出决定(同意或拒绝),必要时达成书面协议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 3、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4、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5、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6、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 基本特点。 8、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9、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 数量。 10、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2、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4、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15、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16、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17、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18、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19、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 20、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1、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2、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3、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24、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5、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6、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27、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8、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29、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30、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 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吴泰然《普通地质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四章 名词解释——第六章 论述题)【圣才出品】

第四章名词解释 1.地质构造 答:地质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是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层等,称为地质构造。 2.角度不整合 答:角度不整合是指当下伏地层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壳运动而产生褶皱、断裂、弯曲作用、岩浆侵入等造成地壳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当地壳再次下沉接受沉积后,形成上覆的新时代地层。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 3.莫霍面 答:莫霍面是指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1909年研究地震波时发现的,以他的名字命名,叫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它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平均深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深度为33千米。 4.矿物的挠性 答:矿物的挠性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如当外力取消后,弯曲了的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主要存在于一些层状结构的矿物,如滑石、绿泥石、石墨等。

5.克拉克值 答:克拉克值是指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成为元素的丰度,即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据克拉克等人的研究,仅O、Si、Al、Fe、Ca、Na、K、Mg8中元素的平均含量就占了地壳总量的97.52%。 6.同质多(异)像 答:同质多像是指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形成不同结构的晶体的现象,如石墨和金刚石。同质多象的每一个变体都有它一定的热力学稳定范围,都具备自己特有的形态和物理性质。 7.条痕 答:条痕是指矿物在坚硬的物质上留下划痕的颜色,其本质是矿物粉末的颜色。矿物的颜色与矿物的条痕经常是不一致的,如黄铜矿的颜色是铜黄色,而条痕却是暗绿色。条痕只适合于低硬度矿物的鉴定。 8.解理 答:解理是指矿物晶体受应力作用而超过其弹性限度时,沿一定结晶学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固有特性。这些光滑的平面叫做节理面。节理是晶质矿物才具有的特性,严格受晶体结构因素的控制。 9.标准化石 答:标准化石是指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等显著特征,数量多、分布广

名词解释

1.三同时制度 是指一切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项目,其有关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2.环境影响评价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关于全国范围内对污水、废气、固体污染物、噪声、放射性物等各类污染物的各种污染因子,按照一定标准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以及有关排污费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补助重点污染源防治、区域性污染防治等基本原则规定的总称。 4.新五项环境管理制度(1989)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限期治理。 5.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一种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6.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污染物种类,许可污染物排放量,许可污染物排放去向等的一项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规定凡对环境有影响,排故污染物的开发、建设活动均需由经营者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经批准领取排污许可证后方能排污。 7.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排放污染物的单位,须按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 8.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是指在不减轻污染源单位防治责任的前提下,将同类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集中预防和治理的措施。 9.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是以污染源的系统分析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地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区域采取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 10.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环境科学的工具、手段。 广义上:为了追踪污染物种类、浓度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对污染进行重复测定。 狭义上:为了判断是否达到标准或评价环境管理和控制环境系统的效果,对污染物进行定期测定。 环境监测是间断或连续地测定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观察分析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11.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目标的定量化体现,是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法律依据,也是衡量环境管理工作最简单、最明了、最准确的量化标准。 12.环境监察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