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学的象数思维

中医学的象数思维

中医学的象数思维
中医学的象数思维

象数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

象数思维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对中医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无论是临床实践还是理论探讨,中医学均离不开“象数”思维。可以说,象数思维涵盖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中和、变易、直觉、虚静、顺势、功用等思维的特点,是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核心。象数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表现在藏象、病机、诊断、治则、本草、针灸等各个方面。

一、象数概说

“象”原本指万事万物表现出的形象,《周易·系辞上》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大体有现象、物象、事象、形象、意象、法象等含义,这些含义大体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符号之象,即人为之象,又称“意象”(包含法象);二是事物之象,即自然之象,又称“物象”(包含事象、形象、现象)。符号之象主要指卦象、爻数、河图、洛书、太极图、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其作用是概括、说明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所表现的状态和特性,模拟、象征、推演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化规律。事物之象指万事万物具体的形象,包括一切实测数量、次序关系。符号之象与事物之象之间有密切关系,符号之象是事物之象的概括形式,事物之象是符号之象所象征、比拟的对象;符号之象来源于事物之象,事物之象表现为符号之象。

二、数

“数”分为两种,一种是实测的、定量的数,一种是表象的、定性的数。象数思维方法中的“数”侧重于定性表象,这种“数”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象”。定性表象的“数”又指“易数”,例如:阳九阴六数、阴阳奇偶数、五行之数、八卦次序数、天地生成数、九宫数、河图数、洛书数、大衍之数、六十花甲数等。数是特殊的象,数将象形式化、简约化,因此也可看作是意象的一种。

数思维就是运数思维,即运用“数”进行比类、象征。运数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取象思维。

中医学在藏象、脉诊、本草、处方、针法、灸疗、房中的实践中,即使用具体、直观的计量、定量的“数量”之数,也运用定性、标象的“意象”之数。由于数与象本来就密不可分,故此中医学对“数”的运用更多地具有“以数为象”的特点,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总结的那样:“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中医学“数”的运用主要偏向于定性而不是表量。中医理论中一至九天地之至数、五脏、六腑、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阴三阳、五运六气、五轮八廓、六yin七情、三部九候、八纲辨证、立方八法、四气五味、五腧穴、八会穴、灵龟八法、九宫八风等,均是运数思维的体现,其数字虽带有量的规定,但主要是为了定性归类,以满足象数思维模型的需要。

三、象数思维

象数思维是象思维和数思维的合称,通过卦爻、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太极图以及奇偶数字(例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很好地说明了“一”至“十”自然数的象数涵义:“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中央四方备矣。”)等象数模型来认识宇宙万物的存在方式、变化规律,推演宇宙自然变化大道。象数思维涉及天人之理、万物之理、性命之理等,是中华民族最为

古老的、最为实用的、最具生命力的思维方式之一。象数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通过象和数进行比类的思维方法。

“类”指性状、功能相同或相近的一类事物,《墨经·大取》说:“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以类行也者,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辞”即是语句、命题;“故”是论据、理由、条件;“理”是普遍性规律;“类”是一个名词,指同类事物。“比类”指性状、功能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则可归为一“类”,并可依“类”旁推一切万物。

四、象数思维与中医学

象数思维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医通过类推脉象、面相、声音之象、形体之象、华彩色泽之象等得到藏象、证象,来说明人体内在的脏腑气机和病理变化。中医学通过表现于外、能够被人们直观观察到的“物象”,如:五脏开窍于五官之象、脉象、舌象、声象、针灸感传之象等,比类概括出有限的几种“意象”,如:阴阳之象、五行之象、藏象、证象、六经传变之象、四气五味之象、五运六气之象、九宫八风之象等。中医学通过象数模型取象而得出的概念多为意象性的概念,与现代医学纯抽象概念相比,既包含某种客观的象征含义即理性归类的成分,又渗透着某种主观的感性划分的成分,具有全息性、功能性、形象性、简明性、灵活性等特性。

“象思维”是中医学重要的原创思维方法,在形成并丰富中医药学理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中医学术备受关注。但正如其他任何一种科学方法一样,也存在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象思维”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亦是有功有过,正确理解并评价这一方法的科学价值对研究中医学理论至关重要。“象思维”即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取象比类思维方式与现代科学方法论中的类比思维相似。类比与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假说、想象等逻辑思维方法共同构成自然科学研究的主体方法。相比而言,西方自然科学研究中更多使用了归纳、演绎的逻辑推理方式,而“象思维”的思维方法,则在中国古代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中有更广泛的应用。

从_周易_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从《周易》辩证思维论中医发展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 孙爱云Sun Aiyun1,刘兰军Liu Lanjun2 1.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84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China100084 2.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山东济南250100 Shandong Gvernment Ofice,Jinan,Shangdong,China250100 摘要:目的:探讨《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方法:从周易中的辩证思维及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等方面论述。结果与结论:中医源于《周易》,二者密切相关,中医学是在汲取了《周易》的哲学思维的基础上建构的研究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Abstract:Objective:To probe the influence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Zhou Yi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Zhouyi.Results and Conclu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ted from Zhou Yi and was close with i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udied physical healthy which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e of drawing from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关键词:周易;内经;中医学;辨证思维;阴阳 Key words:Zhou Yi;Nei J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ialectical thinking;Yinyang 中图分类号CLC number:R22文献标识码Document code:A文章编号Article ID:1674-8999(2010)05-0886-02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其独特思维方式和丰富思想内容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周易》思想中具有古老而又朴素的辩证法,自始至终以阴阳辩证的思维方法,解释宇宙间所有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变化规律。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和疾病作斗争中成功地建立起来的一门有系统哲理的古老学科,是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传统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1]。自从近代的“西学东渐”以来,中医虽然不断地受到冲击和挑战,但却依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在21世纪的今天,按照什么思路来考虑中医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不仅是医学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整个传统文化中的重大问题[2]。中医理论体系之所以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然独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拥有一套有别于印度医学、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实质上就是由《周易》所创立的,代表着中华文化特有的思维方式[3]。 1周易中的辩证思维 《周易》中的主要问题是讲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问题。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问题。正是这种既相反又相成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易经》对每卦的每一爻均做出原则性的一般说明,认为事物都在变化之中,变化有其发展阶段。事物变化由不显著到显著到深刻、剧烈,直至最后的最高阶段,便会超过最适宜它的发展时期,得到相反的结果。以乾卦为例:初九(第一爻)潜龙,勿用;九二(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第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九五(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第六爻)亢龙有悔。 这里用龙的出现、变化,说明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古代华夏民族相信龙是一种能飞腾变化的神物,象征着统治者。这一卦,以龙为例,说明事物有进就有退,有得就有失,有顺利就有不顺利。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招致相反的结果,过渡到它的对立面。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有两种可能性,既有前进的运动、肯定性的变化、积极的结果,也会有后退的运动、否定性的变化、消极的结果,由此而丰富了朴素辩证法的发展观。 2《周易》的辩证法思维对中医学的影响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医药学和其他自然学科一样,总要受一定的世界观的支配和影响。由于中医学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尤其是《周易》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因而在它的理论体系中,亦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4]。 《周易》的“位”、“时”、“中”,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对中医学的生理、养生、防治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位,指的是爻的阴阳与卦的初、二、三、四、五、上位的统一性。阳爻当居阳位,阴爻当居阴位,此为得位,又叫得正。正常人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也是按照属阳的必居阳位、属阴的必居阴位的法则而排列。如营血为阴,居脉中,卫气为阳,卫行脉外。“时”又称“时义”,即卦的时间意义,又叫“时用”,即卦的时 · 688 ·

中医学基础思考题1-10

中医学基础思考题 零绪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2、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你是如何认识的? 3、何谓辨证论治?如何辨证地看待病与证的关系? 4、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一阴阳五行 1、何谓阴阳?阴阳的特性有哪些? 2、何谓阴阳的相互交感?其意义如何? 3、何谓阴阳对立制约?以人的睡眠节律及四季气候变化为例说明。 4、何谓阴阳互根互用?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5、何谓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平衡有哪几种类型?分别举例说明。 6、何谓阴阳的相互转化?以病证为例说明。 7、试述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8、何谓五行?何谓五行学说? 9、五行的特性各自是什么?事物五行属性归类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10、何谓五行相生?五行相生的关系是什么?顺序如何?举例说明。 11、何谓五行相克?五行相克的关系是什么?顺序如何?举例说明。 12、何谓五行相乘、相侮?产生的条件各是什么? 13、五行学说在医学领域有哪几个方面的应用? 14、应用五行相生理论确定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15、应用五行相克理论确定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二藏象 1、何谓心主血脉?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哪些因素有关? 2、心藏神的含义是什么?其作用反映在哪几个方面? 3、五脏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如何? 4、如何理解“汗为心之液”? 5、为什么说“心者,生之本”? 6、何谓肺主宣发肃降?其生理作用各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7、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肺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如何? 8、肺助心行血的功能是通过哪些环节实现的? 9、对“肺主治节”之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10、何谓脾主运化?其对饮食物的运化过程如何? 11、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2、何谓脾主升举?临床意义如何? 13、脾主统血的机理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14、脾主肌肉的机理是什么?试结合现代研究论述之。

中医思维方法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纽带。但随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现代医学医疗手段的进步.使传统中医药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使中医学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应该从培养中医思维出发,为学习中医打下基础。 分类法是中医思维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中医里面有许多分类的具体例子,表明古人是非常重视分类的。古人认为,“物以类聚”,“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又一重要的方法。中医分类昼夜四时阴阳,从天明至日中为阳中之阳,从日中至日暮为阳中之阴,日暮至深夜为阴中之至阴,从深夜至天明为阴中之阳。而对于人体本身来说,中医分类脏腑,脏者藏精气而不泄,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五脏以守为用,六腑以通为用,各顺其性;分类五脏,各有部分主病;分类六经,六经病各有提纲;分类内伤外感病,辨认治疗方法各有不同。这种富有哲学思想的分类方法也是中医思维充满了理性的光辉。 中医里面具有对全部的生命现象、疾病求平衡,统一的倾向。中和思维,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协调、平衡状态,不偏执、不过激的思维方法。中和思维发端于《周易》,“中和”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在中国哲学中,“中”即中正、不偏不倚,是说明宇宙间阴阳平衡统一的根本规律以及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的重要哲学范畴。其基本特征是注重事物的均衡性、和谐性,行为的适度性、平正性。《黄帝内经》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的就是健康人体的一种平衡状态。 对于中医养生来说,中医学强调养生防病,应注重调和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清心寡欲,精神内守,旨在使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对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很详细的论述,强调养生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述养生方法,涉及天人关系、精神调摄、起居作息、饮食劳作、房事活动、形体运动等方面,无不体现着中和思维的指导。

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学习心得

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学习心得 这学期因为阴差阳错在选任选的时候,选到了《中医思维与名医之路》这门课,作为一个西医的学生去学习,或许对我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但是因为我本身就对中医非常感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感受颇深。 首先介绍了中医学思维,什么是中医思维,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作为一名中医,没有养成中医的思维方式,那就谈不上是真正的中医,只能算是类中医。中医思维模式的核心就是“天人相应”,“取类比象”。将“天人相应”,“取类比象”和中医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中医学者在学习实践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思维和意识水平的提高。中医要发展好,其重点环节就是每个中医都要建立自己的中医的思维方式,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的方法或思维模式取代中医思维。虽然听不懂老师上课的讲的什么阴阳,虚实。也不懂同学在回答老师所说的阳虚,或是散寒止痛。但是我却明白了,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学一门就要精一门,掌握一门的思维模式与学习技巧的重要性。 就如同中医学的思维特点是个性化,细致,活络。结合中医的特点,对于每一个病人都有他所独特的病情与独特的处理方法,这就是中医的个性化。虽然西医并不像中医中药方的多变,但是我们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同样应该细致独特的对待每一个病人,而不是用统一的药方草草了事,毕竟医生是一个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行业。学习要求的就是要融会贯通,能把学到的每一个都能合理的使用和学会相应的思维方式。 而且我们作为现代人去学习前人留下来的东西,从小就学简体字,白话文,操作系统已经和古人的操作系统不同,因此如果想学好中医,需要先更新操作系统。更新这个操作系统,要回到以前的时空中,用古人的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并且相信古人然后去践行,再自己验证。更新操作系统中需要注意的是,要用古人的思想来解释今人所讲的东西,而不是用今人的思想来解释古人。我认为现代人的知识虽多,但智慧太少,缺少了智慧的知识反而会成为路上的绊脚石,就像古人所讲,执方欲加,为之下工。不明医道,死守方药的不会有太大的除夕,而明医道的人就不再受方的桎梏,信手拈来,万物均可为药,均可为方。但反过来,医道又岂是那么好明的?这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要用这种思维去训练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 中医理论建立在中国文化体系上。中国文化系统中, 易学、阴阳学、五行学、儒学、道学、墨学、甚至兵学都或多或少的成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即使用现代的说法来看待中医理论,中医也包含了生物节律学、社会学、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人体学、哲学等等知识范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那么,我们就要首先学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doc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特点 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变化的方法,又称作以表知里。人体的内外是一个整体,相互间通过脏腑经络相联。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表象,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疾病内在的变化机理。中医关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许多理论皆源于此。如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肝开窍于目等这些脏象学说的理论都是借助对外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推测和判断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以此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司外揣内方法与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有所类同,此方法可测知研究对象内部大致联系与变化,可获得较多信息。由于是在未全面了解内在结构具体细节情况下进行研究,虽然可从总体上把握对象内在的联系与变化,但是仍较为笼统,而细节的笼统,又限制了对总体认识的深入,因此司外揣内也存在局限性,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注重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基于这一思维方法,中医学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时,注重从整体上,从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上来认识。它既注重人体解剖组织结构、内在脏腑器官的客观存在,更重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功能联系,又强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 中医学的整体观反映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往往是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推测整体的考察研究方法,这种整体研究方法体现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尤为突出。如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的本质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

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人生活在自然界,人的生命活动也必然受到自然界的影响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因此中医学在研究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等方面,都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三、援物比类 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类同,从而认为两者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类同,并由此推测被研究对象某些性状特点的认知方法。 《素向示从容论》说: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表明它是中医学常用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学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功能特性按照五行各自特性相配归属,将与木相类的肝及其功能活动归属于木,与火相类的心及其功能活动归属火,以此类推脾归属于土,肺归属于金,肾归属于水,形成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大生理病理系统。 中医学还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创造了不少的治疗方法。如用釜底抽薪法治疗火热上炎已成为临床上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取象比类方法虽然在许多情况下十分有效,确也存在不少局限性。因为事物之间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同一性提供比类逻辑依据,差异性则限制着比类结论的正确性。因此,比类推理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对比类得出的结论,还须进行具体分析,不可盲从。 中医的基本信息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

关于中医思维的体会

关于中医思维的体会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可见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之脏腑气血,天气之风寒暑湿,疾病之表里上下,脉象之迟数浮沉,药性之温平寒热等等皆不外阴阳二义。故治病必须掌握阴阳变化的规律,要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变化的道理。因而把它称做“治病必求于本”。因为中医各种理论均贯穿着阴阳学说,所以在辨证论治时必须结合阴阳盛衰、消长转化等道理去分析病情,抓住疾病变化的本质,给以恰当的治疗,才能提高疗效。我们很多临床疾病的治疗皆是根据阴阳学说给疾病以动态的观察,整体的分析,辩证地看待阴阳盛衰、邪正强弱、气血升降、标本转化等关系的结果。 中医通过阴阳、脏腑、经络、气血、五行等学说,把人体的生理病理,内外上下,器质功能,物质精神等都联系成为一个统一整体。故中医的五脏并不是形态学的分类,而是通过脏象学说等理论把人体的脏器与功能等归纳成为五大类,从而把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环境都统一起来。所以中医在辨证论治时是把人体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观察的。好多来就诊的病人所说的往往是单一症状。但在临床上运用辨证论治时,对某一局部症状或某一精神症状,某一脏腑症状或某一功能障碍,都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联系整体的生理、病理等关系去观察病机变化,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即认为人体的生命现象与疾病现象都是在一刻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如《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同书“六微旨大论”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又说:“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又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这种运动变化又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不断运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所以说是变动制化思想。人体的生命现象、病理现象都是在变动制化过程中,

中医辨证七步法辨证论治五步

辨证论治七步是方药中教授提出的辨证论治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 第二步: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 第三步:定位与定性合参; 第四步:必先五胜; 第五步:各司其属; 第六步:治病求本; 第七步:发于机先。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老经若干年实践将辨证论治七步浓缩、升华为辨证论治五步。 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根据患者发病有关各方面条件及当前临床表现将疾病的病位确定下来。 第二步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火、湿、燥、寒、毒定性:根据患者发病有关各方面条件及当前临床表现按照上述内容确定其性质。 第三步必先五胜:所谓必先五胜,即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要在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各种临床表现中确定其是属于哪一个脏腑及哪一种病理生理变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第四步治病求本:这一步与前面的“必先五胜”一步是相应的,即在第三步的基础上,重点治疗其原发器官及其原发病理生理变化,提出相应的治疗法则及方药。 第五步是治未病:对于各个脏器的疾病不能只限于其本经本气,孤立地对待,而必须要考虑其所影响它脏它气对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以全局观点来判断转归、分析病势,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协助治疗已病脏腑,这就是治未病的含义。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从理论上讲,辨证论治五步是对辨证论治七步的高度概括提炼,较之辨证论治七步更完善、更系统,层次更为分明。从临床上讲,辨证论治五步较辨证论治七步更简明,更便于临床医务工作者应用。其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恒动观是五步的基本指导思想 六气是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六气的变化,是自然界气候乃至万物变化的根本。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所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性先五胜是在分析各种发病机转时,确定其是属于哪一个脏腑及哪一种病理生理变化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人体的各个脏器密切联系,一个脏器有病必然要影响到另一个脏器,同时也受其他脏器的影响,不要以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待任何一个脏器的病理变化。 2气化论思想贯穿于五步始终 气候的反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的气候变化又可针对性地作用于脏器,为辨证论治确定病位提供参考依据。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泄,腹胀,溏泄,瘕,水闭。蛰虫不去,病本于脾。”又云:“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上湿受邪,脾病生焉。”以风证为例,风的特点是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因此凡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具有上述特点,如症状表现变化较快,来去不定,游走易动,颤动抽搐等均可定性为风。同时凡发病季节在春季,或发病明显与受风有关的都可定性为风。 3正邪理论对辩证论治五步的指导作用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医学“悟”性思维方式的三个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得出中医学理论的一般思维方式。接着将它与西医学作比较,得出中西方医学理论的差异,并由此引申出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最后文章指出,中国人应该发挥自身思维方式的优点,来发展有自身特色的科学范式。 关键词:中医;西医;思维方式;科学范式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中医学也是如此。近、当代以来,在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中医学因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而被打上了“封建医”的烙印,道路曲折,生存艰难。 医学是一种以人类自身健康为工作对象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 结合为一的社会活动。中医也不例外,中医学通过医生个体的望、闻、问、切而感觉疾病,通过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营卫辨证、脏腑辨证来认知疾病并确定因果,利用自然药物和人的情志来扶正祛邪,调整人自身的健康平衡状态而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有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贯穿始终。这个思维方式不同于康德关于认识含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要素的人类认识结构方式,而是一种“悟”的思维方式。“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角度进行界定,‘悟’是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洞察或领悟能力。”人不可能生而知之,

“悟”性思维方式特点决定了能力的提高必须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产生经验而提升领悟能力。 在中医学“悟”性思维方式的结构框架内,还有三个结构要素:一是天人相应的整体性思维。中医学认为,天地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大小宇宙是一个和谐整体。所以认识疾病必须从人与自然相应这个角度去考虑因果。所以高明的中医,总要因时认症用药。春天风邪伤肝木,在治疗其它部位的病症时,也要注意用一些保肝的药,治疗效果会更好。在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整体。十二经脉连接十二脏腑形成一个网络,一发而牵全身。所以,中医论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周虑整体,讲求天人合一。通过中医整体观建立起来的方法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等方法论一脉相承,并直接地运用到医学当中,建立起了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及其联系,以及与外部联系的框架,建立起了物质联系的系统方式。通过人体外部表象来推导人体内部气血、脏腑等运行状况,进行辩证论治的方法,而且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验证,从某种角度上说领先于现代医学,这也是中医能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中庸平和的平衡性思维。中医论治,平衡为要。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目标全在于平和。它不是直接针对病之所在,而是‘穷理尽性’(《易传》),即帮助人恢复和提高自身具有的调节能力,调动和激发人的生命潜能,从而实现祛病健身。”基于这样的思维尺度,一些成熟的中医,在治疗癌症方面首先采用与邪相安追求劣势平衡,而后调养气血,扶正固本,再祛邪化瘀。疗效优于以毒攻毒。

辩证施护在中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辩证施护在中医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主持人:蔡保兰 主讲人:邹慧 2013.4.20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为特点的护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临证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以及卫生保健、预防、消毒隔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宝贵的经验,基本上涵盖了护理工作的各个领域 中医护理发展史 ?中医护理的起源:夏-春秋 ?初步形成:战国-东汉 ?发展阶段: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孙思邈《千金方》首创葱管导尿术、灌肠等。 ?充实阶段:宋金元的食疗养生、调护 ?成熟阶段:明清李时珍《本草纲目》 ?当代护理学的蓬勃发展:1959《中医护理学》第一本中医护理专著。 中医护理优势 ?理论特色 ?中医护理方法优势 ?中医养生保健优势 ?护理操作优势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医护并行没有分家 医家集看病、抓药、煎药、护理于一身。 ?弟子和家属代劳 ?专业的护理人员 ?古老又年轻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辩证施护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 辩证施护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辩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辩证施护的一般方法 1、远用四诊方法收集辩证资料 a、远用望诊了解疾病的本质 b、运用问诊辨别疾病的虚实 c、运用问诊全面了解病情 d、运用切诊探明疾病的性质 运用望诊了解疾病的本质 ?观察病人的神志、形态、皮肤、五官、舌苔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异常变化,测知

中医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思维方式 从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中医的思维方式不科学的。比如,用“木”来指代“肝”,“木”有“曲直”之性,而“肝”喜条达;但“木”中的“水液”并不等于“肝”中的“血液”,这与“肝”主“藏血”甚至没有形象上的联系。但是,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并非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古人发展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来归纳、整理并且指引中医的实践活动,这些思维方式是有趣的,并且值得“深信现代科学”的人思考。 中医的思维方式之一是从整体出发来看待人的生命过程,而不是分析性的、割裂的。首先。在看待生命体时,将其视为宇宙的一部分,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这一点很不了起。“天”、“人”本身就连在一起,并且“天”的运行规律影响着“人”的生命活动。比如,月亮的圆缺与女性的月经有紧密的关系,经络的开合与自然的时间有紧密的关联。自然环境的天气与人类的疾病有紧密的关联。尽管现代科学以分析的方式深入到了细胞水平,提出了基因疗法,但是,人类生命活动与整个宇宙和自然的联系,是不能分开的,后者将永远影响前者,现代科学中分析式的眼光反而可能不利于诸多疾病的防治。 由于人属于自然环境,那么,来自于自然环境的花草与虫木便可以治疗某些疾病。麻黄驱寒、半夏治呕。从自然环境中寻找自然生成的生命体来治疗疾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中都有,但只有中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可以称之为“自然疗法”。 其次,古人认为,人与社会环境具有一致性,人总是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的。因此,人生命的运行必然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基于这一观念,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自然——社会”的医学模式,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认。“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说明了中医将人放在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中。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是由社会因素的变化导致的,比如,年轻人患糖尿病越来越多,就是由于社会竞争加剧、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的。 中医治疗特别强调情志的调适。几乎所有的病症皆与情志有关。现在的西医看病也比较重视这一点。人的情志变化很容易受到生活事件或者社会事件的影响,这也体现在了“人——社会”一体的中医观念之中。在本质上,情志或情绪与肌体功能的变化是紧密联系的,这已经得到了现在科学的证实。 从整体出发来看待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包括诊断与治疗时要考察病人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比如,张三与李四同时感冒了,但张三居住于湿热之地,而李四居住于干燥的环境中,那么,两人的治疗就会不同。中医向来强调因人而异,这是整体出发的思路之一。从宏观上来看,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类的疾病图谱会发生变化,那么,人们防治的疾病类型也会发生变化,这其实也是从整体出发。 中医治病从来是整体性调理,将五官、五脏、四肢百骸皆同时放于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来形成疾病的认识。这一点非常了不起,特别是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相比。比如,在古代埃及,外科手术已经比较发达,哪里有病,将将哪里割掉,但是,湿热的环境在某些时候容易导致疟疾,这时,割掉的思维方式就行不通了,这导致古代埃及的人口会在很短时间内下降。而在西汉以后的中国,就很少出现因为流行病而人口大量下降的情况(除非战争年代),因为中医的整体思维可以很有效地应对大多数流行病。在清朝,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

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援物比类和司外揣内。 2.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 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以火立论用药寒凉,“攻下派”张子和认为病由邪生以汗,吐,下治病;“补土派”李杲认为内伤脾脏百病由生,补益脾胃;“养阴派”朱丹溪认为阳长有余阴常不足。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王清任:重视解剖,发展淤血致病理论,认为脑主神明。 3.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辩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所谓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 4.什么是同病异治?什么是异病同治? 答:指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治法;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 阴阳治疗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木: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和性质的事物及现象。火:具有温热、升腾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和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金: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水: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作用或性质的事物。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相克(乘侮:相克太厉害。相侮:反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制化: 7、什么是气机?基本形式是什么? 答:气:是极其细微、活力很强、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基本形式有四种:升、降、出、入。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气化。气的分类:元气(最基本,重要)、宗气(食物运化,司呼吸)、营气(有营养)、卫气(防御)。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养气、血能载气。 8、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藏精,实而不满。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化物,实而不满。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于外。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在体合脉,开

浅谈中医学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浅谈中医学中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摘要: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中医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应加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思维知识的渗透和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两个方面促进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关键词: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中医学 美国哲学家库恩指出:“科学只能在发散与收敛这两种思维方式相互拉扯所形成的张力下,向前发展。如果一个科学家具有在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的能力,那么这正是他从事最好的科学研究所必须的首要条件之一。”[ 1]所以中医学的研究实践都离不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联袂作用。 一、中医理论体系中蕴含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中医学知识和所有的古代知识一样,以自然哲学为背景,主张“天人合一”。从其理论体系上来看,中医学是具有完整的概念、命题、推理的理论体系,从元气——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层层深入通过演绎和比类推理将整个人体的系统性、整体性体现出来。在其具体应用方面主要是以辨证逻辑为指导的,从对阴阳的消长平衡分析法,到五行生克制化的制约法,到治疗的本标缓急法,再到经脉脏腑的运动传变法,最后到运用自如的知常达变法。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的字样,求同即求得万物的整体和谐统一。其理论体系从思维的角度上看,既有逻辑思维的概念、命题、推理,又有非逻辑思维的形象、直觉、顿悟,而作为中医学最主要的特点——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非逻辑思维占主要方面。 二、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中医注重想象联想灵感,讲究整体思辨,也即非逻辑性思维。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中医中的“精”“气”“神”,但是何谓“精”,何谓“气”,没人能解释

中医诊断学论文15篇(《中医诊断学》思维方法教学之我见)

中医诊断学论文15篇 《中医诊断学》思维方法教学之我见中医诊断学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医,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世界上发展中医,仅仅使用中文是不足的,在国际间广泛应用的英语便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的基础学习,学术界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关注日益款增加,有关于此的研究与论文不断出现。在实际应用当中,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问题,这里对于《中医诊断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简单论述。关键词中医诊断学中医论文中医 中医诊断学论文:《中医诊断学》思维方法教学之我见 摘要:《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应注重整体恒动、类比推理、一分为二、司外揣内、经验再现、模糊判断、病证同 辨等思维方法教育,并培养学生正确的诊断思路,始终渗 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思维能力;教学

对颇具思维特点的中医学的学习研究,其思维方式、思维方法、思维步骤、思维品质等思维能力的优劣都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作为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渗透较多的《中医诊断学》,其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的锻炼和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外,正确、科学、适应本学科特征的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使学生的灵感悟性有较大发展,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笔者在《中医诊断学》教学过程中,从诊法到辨证,始终贯穿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整体恒动的思维方法 中医认识疾病,首先是把疾病看成是人整体的病变,并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去分析,是全面考虑外与内、局部与整体、患者与自然各个方面的多参照系、多变量、全方位的思维过程,根据体质强弱、性别差异、年龄大小、四季交替、昼夜晨昏、土地方域等相关因素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分析思考。同时认为,疾病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而是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表现为全过程与阶段性、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诊断注重在疾病盘根错节的复杂表现中找出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

中医学的象数思维

象数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从而构建宇宙统一模式的思维方式。 象数思维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对中医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无论是临床实践还是理论探讨,中医学均离不开“象数”思维。可以说,象数思维涵盖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中和、变易、直觉、虚静、顺势、功用等思维的特点,是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核心。象数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表现在藏象、病机、诊断、治则、本草、针灸等各个方面。 一、象数概说 “象”原本指万事万物表现出的形象,《周易·系辞上》说:“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大体有现象、物象、事象、形象、意象、法象等含义,这些含义大体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符号之象,即人为之象,又称“意象”(包含法象);二是事物之象,即自然之象,又称“物象”(包含事象、形象、现象)。符号之象主要指卦象、爻数、河图、洛书、太极图、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其作用是概括、说明宇宙自然万事万物所表现的状态和特性,模拟、象征、推演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化规律。事物之象指万事万物具体的形象,包括一切实测数量、次序关系。符号之象与事物之象之间有密切关系,符号之象是事物之象的概括形式,事物之象是符号之象所象征、比拟的对象;符号之象来源于事物之象,事物之象表现为符号之象。 二、数 “数”分为两种,一种是实测的、定量的数,一种是表象的、定性的数。象数思维方法中的“数”侧重于定性表象,这种“数”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象”。定性表象的“数”又指“易数”,例如:阳九阴六数、阴阳奇偶数、五行之数、八卦次序数、天地生成数、九宫数、河图数、洛书数、大衍之数、六十花甲数等。数是特殊的象,数将象形式化、简约化,因此也可看作是意象的一种。 数思维就是运数思维,即运用“数”进行比类、象征。运数思维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取象思维。 中医学在藏象、脉诊、本草、处方、针法、灸疗、房中的实践中,即使用具体、直观的计量、定量的“数量”之数,也运用定性、标象的“意象”之数。由于数与象本来就密不可分,故此中医学对“数”的运用更多地具有“以数为象”的特点,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总结的那样:“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中医学“数”的运用主要偏向于定性而不是表量。中医理论中一至九天地之至数、五脏、六腑、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三阴三阳、五运六气、五轮八廓、六yin七情、三部九候、八纲辨证、立方八法、四气五味、五腧穴、八会穴、灵龟八法、九宫八风等,均是运数思维的体现,其数字虽带有量的规定,但主要是为了定性归类,以满足象数思维模型的需要。 三、象数思维 象数思维是象思维和数思维的合称,通过卦爻、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太极图以及奇偶数字(例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很好地说明了“一”至“十”自然数的象数涵义:“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中央四方备矣。”)等象数模型来认识宇宙万物的存在方式、变化规律,推演宇宙自然变化大道。象数思维涉及天人之理、万物之理、性命之理等,是中华民族最为

论中医学的发展思维方式

论中医学的发展思维方式 摘要】中医立足于中医学自身的思维规律,探讨了中医学未来的发展与思路, 指出中医学发展必须在保持传统思维特色的基础上,改革现有中医思维方式,建 立现代中医思维方式。 【关键词】中医医学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1 现在中医思维 现在中医与西医所走的道路是一样的,都在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但中医 药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 1.1 中医教育根据目前中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设想如下。 第一点,完善知识结构,科学设置课程。遵从中医学理论体系,改变现有知识结构,科学设置中医课程。中医学体系是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中医学文化、哲学思想和医疗技能。第二点,调整中西医 课程在医学教育中的比重。中医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方式和能力,因 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应以中医课程为主,把中医知识结构中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其余可安排为选修课,这样学生的思维翻跟头可能更加深入化。第三点,加强中 国传统文化学习。积极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中医教师授课除 了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外, 还应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 法论等理论特色贯穿于始终。第四点,加强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第五点,提高学 生中医临床实践技能。 1.2 科研方面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思维方式进行科学研究。无论是 中医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大多采用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 运用现代医学思维方式,主要从微观角度寻找中医理论的客观依据,验证中医理 论的正确性。最终导致中医研究西医化,研究成果西医化,不能真正应用于中医 临床.其次,应着重采用具中医特色的临床实践研究,通过临床实践的验证,不断 地校正相关的理论和认识思路。中医实践思维应贯穿于中医科学研究的始终。中 医学自古就重视人体实验, 临床医学是中医学的核心, 理论升华来源于临床, 新药开发来源于临床, 所以人体实验应当是未来中医研究的重要手段。再次,从哲学方 法角度对中医理论进行研究。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其影响包含着许 多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整体观为其主线。它不同于西方医学,不具备西方还原 论的基础,因此不适合用还原法对其进行研究,只能考虑运用中医自身的方法来 研究,这就离不开对中医方法论的研究。现代的人们大多致力于中医生命现象的 研究,如组织、结构、细胞、分子、基因等微观物质结构,却忽略了中医思想方 法的研究。 2 革新中医思维 2.1 建立现代中医系统一思维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现 代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甚至有人提出现代的医学模式应当是生物-自然-社 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医学的性质已不再仅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而是自然科学与社 会科学相结合的一种科学。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必须转变原有的医学思维方式。中 医学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趋势,如何使中医学既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又不背离中医学自身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继承、发扬自身优势和特色基 础上,勇于创新,建立现代中医系统论思维。 2.2 发展系统分析方法把整体研究与分解研究统一起来,全面认识和处理整

(中医诊断学)病位辨证思维导图

心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证候表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眼花,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 心阴虚证是指阴液亏损,心失滋养,虚热内扰,以心悸、心烦、失眠及阴虚症状【证候表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两颧潮红,或手 心气虚证是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怔忡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证候表现】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精神疲倦,或有自汗,动则诸症加剧,面色 心阳虚证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或心胸疼痛及阳虚【证候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或心胸疼痛,畏寒肢冷,自汗,神疲乏力, 心阳虚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欲绝为主【证候表现】在心阳虚症状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 (六)心火亢盛证

【证候表现】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或舌上生疮,溃烂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短赤,灼热涩痛。伴见发热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赤,苔黄 心脉痹阻证是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心胸憋【证候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辨证要点】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与血瘀、痰阻、寒凝或气滞症状共见。痰蒙心神证是指痰浊内盛,蒙蔽心神,以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及痰浊症【证候表现】神情痴呆,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独语,举止失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有痰声,并见面色晦 痰火扰神证是指火热痰浊交结,扰乱心神,以狂躁、神昏及痰热症状为主要表现【证候表现】烦躁不宁,失眠多梦,甚或神昏谵语,胸闷气粗,咯吐黄痰,喉间痰鸣,发热口渴,面红目赤;或狂躁妄动,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胡言乱语,哭 【证候表现】头晕不已,头痛如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健忘,失眠,心悸, 小肠实热证是指心火下移小肠,热迫膀胱,气化失司,以小便赤涩疼痛、心烦、【证候表现】小便短赤,灼热涩痛,尿血,心烦口渴,口舌生疮,脐腹胀痛,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