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讲解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讲解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讲解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讲解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风力地貌(aeolian landform):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包

括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

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即在副热带高压区(南、北纬15°—35°),如北非撒哈

拉和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等地,或温带内陆区(北纬35°—50°),如苏联的中亚,我国西北和美国西部等。

一、风砂作用

风将地表沙粒吹离地面,随气流运动形成风沙流。它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

(一)风砂侵蚀作用

风砂流:风沿地面吹动时,可将地面松散物质吹起进入空气中,这种携带砂的气流,称风砂流。

只有当风速达到使砂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中移动的临界速度(即起砂风速)时,才

能形成风砂流。起砂风速大小与砂粒粒径、地表干湿及植物多少等自然条件有关。

风蚀作用( aeolian erosion):风沿地表前进时,由于风力或携带碎屑物对地表的岩石和松

散沉积物的吹毁或磨损作用,称风蚀作用。

包括吹蚀和磨蚀两种方式。

1吹蚀作用:一定风力作用下,未固结或固结差的细粒物质发生移动而离开原地,当风力进一步增大,较粗物质也被带走,从而使地面遭受破坏。

最容易被剥蚀的粒径为0.08毫米。剥蚀物的粒径与流速平方成正比。

发生吹蚀作用的力有:迎面冲力;碎屑粒上下风速不同产生的上举力;紊流产生的

上举力。

吹蚀作用的方式:其一、当风的迎面冲力和上举力的合力超过碎屑粒的重量和地表

摩擦力时,碎屑粒便被吹扬而去。

其二、被风吹扬起来的碎屑物在沿地表运动时,对组成地面的碎

屑进行撞击,致使后者推移。

吹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速和地面性质。风速越大、地表颗粒越细、松散、干燥,吹蚀越强。

2磨蚀作用:砂粒一旦起动,在地表附近形成风沙流,移动的风沙流对地表岩土冲击、摩擦,使其遭受磨蚀。

磨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力和地面性质。0--0.5米,尤其是10厘米高度范围内,沙砾数量最多,磨蚀作用最强。

(二)风沙搬运作用

风运物运动方式主要有:

1悬移:细小砂粒受气流紊动上升分速的作用而悬浮于空中进行搬运。

2跃移:当风速超过起砂风速时,有一部分颗粒从地面跃起到一定高度,在风的推动下而加速,并在空中掠过一条很短的弹道痕迹。绝大多数跃移砂粒在距

地30厘米以下,1米以上者很少。

3蠕移:地表砂粒和细砾,当受到跃移砂粒冲击时,获得能量,并沿地面徐徐向前移动或滚动。

风砂搬运的物质中,以跃移为主,一般占70-80%,蠕移次之,20%左右,悬移最少,10%以下。

风砂流中风运物分布特点:

(1)风运物的80--90%集中在离地面10厘米高度内。

(2)不同高度处、不同风力下的含沙量不同。

(3)沙粒的粒度组成是下粗上细。

风砂搬运特点:

(1)风的搬运力取决于风力的大小;

(2)风的搬运力不大,在相同流速下,只及流水的 l/800左右;

(3)搬运量巨大,随风速的增大而迅速增大;

(4)累积搬运量可观;

(5)风的搬运作用具分选性:重大--跳跃、滑动或滚动--小段距离,细轻--悬浮

搬运--较远的距离;

(6)风搬运过程中的磨圆作用。

(三)风沙堆积作用

风积作用:被风移动的物质,在风力减小、遇到障碍物或地面结构及性质改变时,就会停滞下来,堆积在一起,这种作用称为风积作用。

风砂堆积包括沉降堆积和遇阻堆积:

沉降堆积:风速减弱或停息时发生。

遇阻堆积:风砂流遇山脉、森林等障碍物时发生沉积。

分选沉积作用平面粒度具有分带性:

从风源地开始,沿着风的前进方向,风积物从粗逐渐变细,依次出现细砾带、粗沙带、中沙带、细沙带、粉沙带和尘土带。

风积作用有两类:

一类为推运物、跃运物的停积,主要为沙,形成风成沙;

另一类为悬运物的沉积,为粉沙和尘土,形成风成黄土( Loess)。

二、风积物

(一)风成砂的层理:

1 水平层理:大面积分布在较平坦的砂地中,由沙层的粒度粗细变化显示出来的。

风速大时细粒吹走留下粗粒,形成粗砂层,弱风时细粒又沉积在上面,

如此反复交替,形成许多极薄的微层。

2 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单向风下,背风坡泻流形成倾斜一致的纹层,即风成单向斜

层理。

由于各次风向不同,形成不同倾向的风成斜层理,即风成交

错层理。

风力作用使沙丘迎风面呈波纹状,叫风成沙波纹。风成沙波纹的两坡不对称,缓坡为迎风坡,波峰和波谷走向垂直于风向。风成沙埋藏,压实、胶结成风成砂岩。

风积物:风搬运后堆积的物质。最常见的风积物是沙漠、黄土和风成粘土。

(二)风成砂的粒度成分及砂粒表面特点:

1 粒度成分:颗粒粒径<2mm;以0.05-0.25毫米砂粒占优势,粒度均一,分选极好,

磨圆度高;分选比湖泊砂、河流砂和海滨砂都好;大砂粒表面有许多

凹坑,是砂粒运动过程中互相撞击而成;砂粒以石英为主,少量长石

和各种重矿物。易磨损矿物经风搬运大都磨成更细小颗粒被吹扬到更

远处,如云母在风成沙中少见。

2 砂粒表面特点:由于风砂搬运过程中砂粒相互碰撞,因而砂粒表面常有许多凹坑

和麻点,呈毛玻璃状,无光泽。

三、风沙地貌

(一)风蚀地貌

风蚀作用在地表形成一系列的地貌形态,最常见的有岩漠(rock desert)、石漠(gravel deserd)、石蘑菇(mushroom rock)、石柱(deflaction column)、雅丹(yardan)、风蚀洼地(wind depression)和风蚀残丘(wind erosion unaka)等

1石窝(风蚀壁龛):陡峭岩壁上满布的大小不一的凹坑,小凹坑直径20cm左右,深10

-15cm。有的分散,有的集中,形如窗格或蜂窝,称石窝。

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水平地层组成或水平节理发育的岩石,特别是当气流含沙浓度以

下部为高时,经风蚀作用,常将孤立岩块磨蚀成上部展宽如帽、

下部仅留支柱的“蘑菇”,甚至蚀去支柱后该磨盘样的岩块成了

风动摇摆石。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经风蚀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

3雅丹(风蚀垄槽)即风蚀槽谷,在岩性软硬不同,岩层倾角较陡区,或浅湖萎缩或

干涸后,出露的湖滩地面干裂,风顺裂隙或岩层走向吹蚀,使地

表形成许多不规则的脊形垄岗和宽浅的沟槽。这种地貌在塔克拉

马干沙漠东面的雅丹发育最为典型,故名。 "雅丹"是维吾尔语,

意为"险峻的土丘" 专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4风蚀洼地:松散物组成的地面,经风长期吹蚀,形成大小不同的洼地。干旱半干旱区较普遍。特点是开阔宽浅,暴雨后暂时性地积水为湖。

5 风蚀谷:风沿着暂时性洪水形成的冲沟吹蚀,使谷地进一步扩大,形成风蚀谷,它

常沿主风向延伸,迂回曲折,长可达数十公里。

6风城:即水平岩层(或缓倾岩层)组成的风蚀残丘与风蚀残岗等,远望好似废弃的古城堡。不过,也确有废弃的古城堡遭受强烈的风蚀形成风城。

7风蚀残丘(山):风蚀谷扩展后残留的残丘,残丘多成群分布,形状不一,高10-

30m不等,以平顶桌状居多,也有成尖峰状的。甘肃金塔和民勤等

地有砂砾组成的风蚀残丘。

(二)风积地貌

风积地貌风积物在一定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沙漠和黄土地貌等。

1沙丘:是风沙运动产生的最基本的地貌类型,一般有三种基本(简单)形态:新月型沙丘、抛物线形沙丘和金字塔形沙丘,由这些简单沙丘可组合出多种地貌形态

如梁窝状沙丘、格子状沙丘、蜂窝状沙丘、横向新月形沙链和纵向沙垄。沙漠

由各种形态沙丘组成。各种形态沙丘。

2 新月形沙链:

3 沙垄:

4 沙堆:风沙流在前进中,遇到障碍物(植物等)时,便在其背风面发生沉积,所形成

的各种不规则沙体。

四、沙丘的移动

(一)移动方向:与一个地区盛行风的方向或起沙风速年合成风向一致。

(二)移动方式:前进式:单向风作用下沙丘终年保持向前移动。

往复前进式:沙丘在两个相反风向而风力不等的情况下移动。

往复式:沙丘在两个相反风向而风力相等的情况下移动。

(三)移动速度:与风的频率与风速成正相关,与沙丘高度成负相关。与沙丘间距离

成正比。湿度大,植被覆盖移动小。

据沙丘的移动性,将其划分为:

1 流动沙丘:地面缺少植被,其位置正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沙丘。沙漠里这类沙丘最普遍。

2 半固定沙丘:该沙丘分布区生长有喜湿而抗风强的植物,致使风沙运动受阻,其移动

能力弱。随着条件改变,半固定沙丘可转化成流动沙丘;也可向固定沙

丘转化。

3固定沙丘:地面大部分为植被,覆盖率30%以上,植物不仅长在沙丘背风面,且也长在迎风面,风沙运动几乎完全被禁止,沙丘位置基本是固定的。

五、荒漠类型

岩漠:风蚀作用带走表土,留下起伏不平的裸露基岩,该区叫岩漠。是我国西北一个重要的地质灾害。

砾漠或戈壁:指主要由砾石组成的平坦地面,地形最大坡度为5°~10°。山麓地带由粗砾砾石和块石等组成的洪积或冰碛物等,在风的侵蚀作用下,细砂被吹

走,在地面留下粗砾砾石、块石和碎石。有些砾石经风改造为风棱石。如

甘肃玉门、新疆的柴达木盆地边缘等地有砾漠分布。

沙漠:指整个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常见于岩漠或石漠顺风侧,沙漠区地势一般低平,并发育有时代不同的各种沙丘组合的荒漠。

1 沙漠形成的气候因素:世界范围干燥区的形成,主要是南北纬15-35度副热带高压

区决定的,此区内对流层气流下沉,相对湿度小,空气异常

干燥。空气下沉也抑制了对流和阵雨,使这一带成为地球上

著名的干旱区。另一干旱区在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受

山脉阻挡,海洋的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并受北方冷旱高压影

响形成温带干旱区。我国和中亚沙漠分布区。

2 沙漠来源:只要沉积物裸露地表,就可能成为沙漠沙来源。

泥漠:为富含盐碱的泥质地面。若地面全是盐碱,称盐漠。

六、黄土

具黄色色调的粉砂质松散土状风积物,形成在第四纪。

(一)黄土和次生黄土

黄土(原生黄土):风力搬运沉积,又没有经过次生扰动,以粉沙堆积为主、质地均一、

富含钙质、疏松多孔、无层理、有显著垂直节理、具很强的湿陷性、

黄色粉质的土状沉积物称为黄土。

次生黄土:其他成因的、黄色的、略具层理和夹有砂、砾石层类似黄土堆积的土状沉积物称为黄土状土(也称次生黄土)。

(二)黄土分布和厚度

世界黄土均分布在现代半干旱的中纬度地带。北纬30-55度,南纬30-40度之间的地区。我国为世界黄土最发育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陕西。现在仍在进行着黄土的堆积过程。黄土是近40万年内的年轻沉积物。山西,陕西发育齐全的黄土厚度一般为100-150米,甘肃境内黄土厚度大,兰州附近达410米,是世界上黄土厚度最大的地区。(三)黄土的物质成分

1 粒度成分:质地均匀,以粉沙颗粒(粒径0.05-0.005mm)为主,含量>50%,粒径0.05-0.01

的粗粒粉砂,含量约30-60%,少有>0.1mm颗粒。

2 矿物成分:多达60余种。碎屑矿物以轻矿物(比重<2.9)为主,主要是石英(50%以

上)、长石(29%-34%)、白云母(10%)、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重矿

物仅占4%-7%,为磁铁矿、赤铁矿、辉石和角闪石等。

3 化学成分:以SiO2(>50%), CaO(10-20%)和Al2O3(8-15%)为主, 其次Fe2O3(4-5%),

MgO(2-3%) 和K2O(2%)等。

4 黄土结构:垂直节理发育。其产生一是重力作用,黄土内部出现水平张应力;二是黄

土中众多的铅直裂隙,削弱了水平方向的结合力,因而沿铅直方向易于产

生裂隙。

(四)黄土中的古土壤

黄土中发育古土壤,尤其是黄土高原南部,多达数十层。古土壤呈红褐色,具明显的粘化层和碳酸钙淀积层,风化强,陆生动植物化石丰富,是温湿条件下风成黄土风化产物。

七、黄土地貌

在规模巨大的黄土高原、黄土平原和黄土丘陵上还发育着次一级的地貌类型。

(一)黄土沟谷地貌

侵蚀初期依次形成以下几种沟谷形态:

1 冲沟:黄土高原上分布很普遍的一种地貌。

①纹沟:在黄土坡面上面流的反复侵蚀形成的细小沟纹。这些沟纹彼此穿插交织在一起。

②细沟:坡面上水流增大,片流演化成股流,将坡面侵蚀成大致平行的细沟。细沟宽不

超过0.5m,深约0.1-0.4m,长数米至数十米,横剖面呈“V”字形,沟底坡度

无明显转折。

③切沟:细沟进一步发展,下切加深,形成切沟。切沟宽和深度均可达1-2m,长度可超

过几十米。其纵剖面和横剖面坡度均不一致,沟床多陡坎。

④冲沟:切沟进一步下切侵蚀,纵剖面呈一下凹曲线,与凸形的斜坡剖面绝然不同,即

为冲沟。冲沟的沟头和沟壁都较陡,规模也较大,长度可达数千米至数十千米,

深可达数十至百米。

⑤拗沟:冲沟进一步发展,沟床纵剖面的坡度逐渐变缓,沟底平坦并沉积了较厚的堆积

物,成为拗沟。拗沟较稳定,一般情况下不会加深,由于沟底宽、沟壁缓,常

开垦成耕地。当沟床达到潜水面时,开始接受地下水的补给,成为溪流。

2 干沟:发育在早、中更新世黄土中的侵蚀沟谷,后经晚更新世黄土堆积成洼地,近代

流水切割洼地形成。

3 河沟:黄土堆积前早已存在的沟谷,黄土堆积覆盖谷地成洼地,后经流水切割形成河

沟。

(二)黄土沟间地貌

黄土高原上的平缓地面经水流切割侵蚀后的残留部分。主要有塬、墚和峁。

1 黄土塬:黄土高原受现代沟谷切割,保存下来的大型平坦地面。如陕西的洛川塬、甘

肃的西峰塬等。

2 黄土墚:平行沟谷间的长条状高地,长数百米至数十公里,宽仅数十至数百米,顶面

平坦或微有起伏,为黄土塬进一步切割或黄土覆盖在古高梁地而成。

3 黄土峁: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成因同黄土墚。梁和峁大片分布的地区称

黄土丘陵。

4 黄土墹:黄土掩埋古河谷而成的长条形凹地。

(三)黄土潜蚀地貌

由于黄土中含有较多的易溶盐类,并具有大量孔隙和节理,为地下水化学溶蚀创造了条件,强烈的溶蚀作用在黄土区形成一系列与岩溶地貌类似的地貌形态,如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陷沟、黄土井、黄土桥及黄土柱等。

1 黄土碟:近似碟形的凹地。地表水下渗侵蚀黄土,在重力作用下,土层逐渐压紧,地

面均匀沉陷而成。

2 黄土陷穴:地表水汇集到黄土节理裂隙内进行潜蚀作用而形成。

3 黄土桥:二个陷穴串通后,其表面没有塌陷的部分,形如桥梁,称黄土桥。

4 黄土柱:流水不断沿垂直节理侵蚀和溶蚀,使黄土发生崩塌,其残留部分成为柱状体。

第五章 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

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岩溶堆积物 岩溶作用概念 表石灰岩被溶蚀后形成的地貌。岩溶作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 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 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 坏的过程。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由此产生的现象。 Mud Cave Location San Diego County, California

碳酸盐类岩石的相 对溶解度,与岩石 中CaO/MgO比值密 切相关。 可溶岩石的相对溶 解度随CaO/MgO比 值增大而变大。 硫酸盐溶液也有溶蚀性! 粗放式稀土开采导致严重生态灾害!!!

隔水层;2.平水位;3.洪水位;4.最高岩溶水位;5.最低岩 溶水位;6.上层滞水;7.水流方向;8.悬挂泉 Ⅰ.包气带;Ⅱ.季节变动带;Ⅲ.饱水带Ⅳ.深部循环带 第二节岩溶地貌 1.地表岩溶地貌 (1)石牙与溶沟 溶沟:地表水沿可溶蚀 岩石的节理裂隙进行 溶蚀与侵蚀,形成纵 横交错的凹槽; 石芽:凹槽之间残存的 突起岩石。 溶沟和石牙高差一般 不超过3m!!!

石牙发展而来。 峰林or 峰丛??? (3)峰林与峰丛 峰林:成群分布的山体基部分离的石灰岩山峰群; 峰丛:一种山峰基部相连的石灰岩山峰群。 溶蚀洼地: 是与峰林、峰丛同期形成的一种负地貌类型。平面形态为 圆形或椭圆形,溶蚀洼地和溶蚀漏斗常以底部长度100米 为两者之间分界线。 (4)孤峰与岩溶平原 孤峰:兀立在岩溶平原或盆地上的孤立的灰岩山峰。 岩溶平原(坡立谷):比溶蚀洼地更为宽广的地面平坦的 岩溶地形。长宽达数公里以上。

河北兴隆陶家台喀斯特干谷 源自: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重庆市奉节县小寨天坑 源自: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高考地理一轮作业:4-2 风力作用与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含解析

一、选择题 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 下列地貌的形成与a、b、c、d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 溶洞—a B.裂谷—b C. 瀑布—c D.沙丘—d 2. 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 A. a B.b C. c D.d 1. A(解析)由图可知,a、b、c、d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溶洞是由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而形成的;裂谷是板块张裂而成,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沙漠地区常见的风力堆积地貌。 2. B(解析)题中“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反映的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密度很大,这是风力搬运作用的表现。 影响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发育形成的外力作用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3~4题。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4. 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荒漠化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3. A(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表示流水搬运作用,d表示流水沉积作用。 4. B(解析)由上题可知,c为流水搬运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现象。 5. 流域自然侵蚀速率是反映流域地貌形态变化的重要指标。据研究,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自然侵蚀速率远低于南亚恒河流域,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地形 B.降水量 C. 植被类型 D.城市化水平 5. A(解析)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主要位于平原地区,虽然该地降水很丰富,但受地形的影响,水流速度慢,故自然侵蚀速率低。 6.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千米。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略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可能形成大规模冲积扇的是() A. 甲 B.乙 C. 丙 D.丁

风力作用及地表形态

专项训练试题:风力作用及地表形态 一、单选题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下面左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右图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下题。 1.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2.风影沙丘() A. 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 B. 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 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 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3.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A. 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 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 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 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在坑体地势较低处,会形成一个出水口,为坑内积水外泄的主要路径,坑侧壁呈内凹状(最凹处与出水口高度一致)。我国亚热带季风区(冬干夏湿)海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就最为典型,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中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拈土矿物转化。读风化坑景观示意图和风化坑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4.推测最易发育风化坑地貌的部位是 A. 坡度较大的凸坡 B. 坡度平缓的凸坡 C. 坡度较小的凹坡 D. 坡度陡峭的凹坡

5.较浅的风化坑内无风化碎屑物的主要原因是 A. 旱雨季的风水搬运 B. 潮汐的海浪搬运 C. 光照的物理风化分解 D. 积水的化学风化分解 某考察队对深圳西冲海滩进行考察,下图示意该海滩某测量点为起点的海滩地形剖面图及颗粒物特征表。平均粒径是指颗粒的大小,其数值越大说明其颗粒越小。分选系数是指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其越接近0,说明其分选越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形成A地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A. 风力沉积 B. 海浪沉积 C. 海浪侵蚀 D. 流水沉积 7.BC两地颗粒物平均粒径大小差异的原因是() A. 流水侵蚀速度大于流水沉积速度 B. 海水涨潮幅度小于海水落潮幅度 C. 海浪前进速度大于海浪后退速度 D. 风力前进速度小于风力后退速度 灌丛沙丘是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挡,沙物质在灌丛周围堆积而成的沙丘类型。随着植物体的生长,灌丛沙丘体积不断增大,灌丛沙丘的发育受到风况、沙源、水分等条件影响。专家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地区柽柳灌丛沙丘剖面沉积物进行了研究,经14C测年显示,自剖面向下330cm处的沉积物年代约为公元1359年。左图为塔中灌丛沙丘开挖剖面示意图。右图为自公元1359年以来取样沙丘剖面沉积物中值粒径变化及特征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8.图中灌丛沙丘的植被更加茂盛的坡向及其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 西南坡——坡度较小且为背风坡,水分条件较好 B. 西南坡——坡度较小且为向阳坡,光热条件较好 C. 东北坡——坡度较大且为迎风坡,水分条件较好 D. 东北坡——坡度较大且为背阴坡,土壤肥力较好 9.关于图中粒径变化及特征时段的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流水沉积地貌(学案)

流水堆积地貌 主备人程益芹审核人吴雷云 【学习目标】 1.了解河流堆积貌的形成过程 2.理解河流堆积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异同点 【学习过程】 学前质疑: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例举河流堆积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共同条件?又有哪些不同? 自主学习----------内容梳理 1、流水堆积地貌: 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下来,就会形成堆积地貌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 分布地区作用过程地貌类型 山前水流流出_________,地势_________,河道_________,流速减慢,物 质_________,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冲)积扇。洪(冲)积扇 不断扩大而彼此相互联合。_________平原 中下游地 区河流在凸岸_________,形成水下堆积体,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 _________。洪水季节,继续接受堆积。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 _________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_________连接在一起。_________平原 入海口水下坡度_________,加上海水_________作用,流速_________,泥沙 沉积在河口前方。_________平原 合作探究: 1、比较三种流水堆积地貌形成的共同点有那些?三种地貌的形成有哪些差别? 2、议一议:黄河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其重要条件有哪些? 3、《全球三角洲告急》文章中指出,像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等很多三角洲都在不断萎缩,预计到2100年,某些三角洲的面积可能会消失80%以上。而另据百度百科介绍,面积仅次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俄罗斯勒拿河三角洲仍在不断拓宽。那么到底哪些三角洲会萎缩,哪些会扩展呢?根据所学知识能不能分析其中的道理?

风力侵蚀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力作用与流水作用是两种重要的外力作用,在外力作用发育的地貌中这两种作用占据重要地位。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什么呢?小编在此整理了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介绍 风沙地貌在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亦称风成地貌,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一、风沙地貌定义: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二、风沙地貌形成条件:表到处都可有风,但只有当风吹扬起地表松散颗粒,形成风沙流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各种风沙地貌。 三、风沙地貌分布范围: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那里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力风化盛行、降雨少而集中,年蒸发量大,常超过降雨量数倍甚至数百倍,植物被稀疏矮小,疏松的沙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所以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利。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形成风沙地貌。 风蚀地貌,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我国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区在青海柴达木,南疆和田、罗布泊,东疆哈密、吐鲁番,北疆克拉玛依附近地区。 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统称风蚀。风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中国沙漠地区的风蚀地貌,除被广大沙丘所埋没的以外,在大风区域还有广泛的出露,特别是正对风口的迎风地段,发育更为典型。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洼地,东疆以及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等地。 风积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沙丘在中国沙漠里分布面积最广大,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浩瀚无垠的茫茫沙海。沙丘有流动和固定、半固定之分。流动沙丘的表面无植物覆盖,或仅在沙丘坡脚有少许植物,覆盖度在15%以下,风沙活动强烈,流动性大;半固定沙丘的表面,植被呈斑块状分布,覆盖度在15~40%,在植物生长较好的地方略有粘土或盐土结皮现象,有局部风沙活动,流动性较小;固定沙丘有密集的植被覆盖,覆盖度超过40%,或大部分沙丘表面有薄层粘土或盐土结皮,不易被风吹蚀,比较稳定。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知识拓展: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风对地表所产生的剪切力和冲击力引起细小的土粒与较大的团粒或土块分离,甚至从岩石表面剥离碎屑,使岩石表面出现擦痕和蜂窝,继之土粒或沙粒被风挟带形成风沙流。气流的含沙量随风力的大小而改变,风力越大,气流含沙量越高。气流中的含沙量过饱和或风速降低,土粒或沙粒与气流分离而沉降,堆积成沙丘或沙垅。土粒脱离地表、被气流搬运和沉积的3个过程是相互影响、穿插进行的。 风力对土砂粒的吹移搬运,因土砂粒的大小和质量不同,出现3种运动形式: ①风扬。土砂粒中粒径小于毫米的粉砂、粘砂,重量极小,可被风卷扬至高空,随风运行。 ②跃移。粒径在~毫米的中细粒砂,受风力冲击脱离地表,升高到几厘米的峰值后,在该处风就给砂粒一个水平加速度,使之在风力及其本身重力双重影响下,以两者合力方向,沿着平滑的轨迹急速下降。这时的砂粒带着较大的能量撞击地表,使原来不易为风力所移动的较大一些粒子产生移动。

2018地理高考作业:4-2 风力作用与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含解析

一、选择题 (2016·湖北联考)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 下列地貌的形成与a、b、c、d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 溶洞—a B.裂谷—b C. 瀑布—c D.沙丘—d 2. 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 ) A. a B.b C. c D.d 1. A 【解析】由图可知,a、b、c、d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溶洞是由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而形成的;裂谷是板块张裂而成,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沙漠地区常见的风力堆积地貌。 2. B 【解析】题中“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反映的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密度很大,这是风力搬运作用的表现。 (2016·南通三模)影响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发育形成的外力作用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3~4题。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4. 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荒漠化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3. A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表示流水搬运作用,d表示流水沉积作用。 4. B 【解析】由上题可知,c为流水搬运作用。在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现象。 5. (2016·广州调研)流域自然侵蚀速率是反映流域地貌形态变化的重要指标。据研究,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自然侵蚀速率远低于南亚恒河流域,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 B.降水量 C. 植被类型 D.城市化水平 5. A 【解析】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主要位于平原地区,虽然该地降水很丰富,但受地形的影响,水流速度慢,故自然侵蚀速率低。 6. (2016·浙江名校联考)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以山麓谷口

第三章流水地貌(1)

第六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一节风成地貌 所谓风成地貌指风对地表松散碎屑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由此看出风沙地貌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地表必须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而且比较集中,年蒸发量常超过年降水量的若干倍,甚至上百倍,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地表出现大量的物理风化碎屑物,并且地表植被稀疏,疏松的沙质裸露地表。因此,干旱半干旱地区具备了风沙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二,地面风力较大,且频繁,能够吹扬疏松的地表物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面增温较快,气流上升,造成地面气压差,所以干旱半干旱地区风的强度和频度都比较大。再加上该地区地势一般开阔,植被稀疏,自然屏障较小,风力强劲,影响范围广,能够使地表疏松碎屑物发生迁移和堆积,形成大面积的荒漠。 所以,风沙地貌一般出现在世界各个干旱半干旱地区,全世界荒漠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左右。我国沙漠和戈壁的面积为109.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4%,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当然,风沙地貌并不局限于干旱半干旱区,只要有丰富的沙漠、平坦裸露的地表和一定强度的风力,也能形成各种风成地貌,例如豫东和豫北平原的黄河古道区,现代沙质海岸等地方均可见到风沙地貌。 一、风沙流 风经过松散物质所组成的地表,当风速达到使沙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中移动的临界速度(即起沙风速)时,才能形成风沙流。起沙风速的大小与沙粒粒径和地表性质等自然条件有关。 根据观察,在粒径0.1-0.25mm为主的干燥裸露的沙质地表中,起沙风速一般为4-5m/s。一般来说,沙粒粒径与起沙风速呈正比,沙粒粒径愈大,起沙风速也愈大。 风沙流中沙粒大小与高度的关系,一般是离地表愈高,细粒愈多,主要是悬移;愈近地表粗粒愈多,主要是跃移和蠕移。 风沙流中高度愈低含沙量愈高。据观测,绝大部分沙粒都在离地表30cm以内,特别集中在10cm以下。当风速为5m/s时,测得含沙量90%都分布在地表10cm之内。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地貌类型和第四纪沉积类型。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研究,对于水工建筑、道路桥梁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及灭害防治、河运航道、地下水赋存条件以及砂矿地质等方面都具有最普遍而广阔的意义。 在暴雨或大量积雪消融时,所形成的瞬时洪流称暂时性水流。暂时性水流形成的侵蚀地形是侵蚀沟,沟床中的水流堆积物称冲沟堆积物。沉积于沟口的沉积称洪积物。 在半干旱气候带的松散沉积层之上,在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侵蚀沟可以发展得很快,使地形遭受强烈的分割,蚕食耕地,破坏道路,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淤塞水库河道,冲沟密布还使潜水位下降,造成危害甚多,为黄土高原的沟堑纵横,称为侵蚀沟。侵蚀沟中被侵蚀破坏的碎屑物质,洪水期被搬运出沟口后,由于水流分散,坡度急剧减小,流速降低,这些碎屑物质遂堆积于沟口,形成一种半圆冲出锥堆积物称为冲出锥。 洪积扇是在暴雨季节,山区洪流沿河谷流出山口时,由于山区与山麓之间地形相差悬殊,水流出山口后形成散流,水流厚度、流速迅速减小;同时还因地表水的蒸发及通过山口松散沉积物时的迅速下渗,使水量大大减小,搬运力急剧减弱,由洪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口处呈扇形堆积形成的。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河床及河漫滩部分),由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被抬升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以上,呈阶梯

状分布于河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都经历了两个形成阶段:首先是以侧方侵蚀为主,形成宽广的河谷,同时堆积冲积层;然后下切侵蚀加强,切开冲积层,形成阶地陡坎。 冲积平原是大河的中下游发生大量堆积而形成广阔的地带。可以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 山前平原是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成因上属于冲积洪积型。当河流流出山口到平原后,河床坡降急剧减小,水流呈扇形散开,河道分汊,水流厚度减小,其动能大大减弱,形成冲洪积扇形平原。 中部平原是冲积平原的主要部分,组成中部平原的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但也夹有湖积物及风成堆积物,位于中部平原的河流,以汊道式的游荡型河流为主,众多的河流甚至几个水系组成一个冲积平原。 滨海平原成因上属于冲积海积平原。其沉积物颗粒更细,沼泽面积大,并伴有周期性海水入侵。在滨海地区有典型的海岸带的沉积及残留的地貌,如海岸砂堤(贝壳堤),以及泻湖、海湾等。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讲解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风力地貌(aeolian landform):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包 括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 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即在副热带高压区(南、北纬15°—35°),如北非撒哈 拉和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等地,或温带内陆区(北纬35°—50°),如苏联的中亚,我国西北和美国西部等。 一、风砂作用 风将地表沙粒吹离地面,随气流运动形成风沙流。它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 (一)风砂侵蚀作用 风砂流:风沿地面吹动时,可将地面松散物质吹起进入空气中,这种携带砂的气流,称风砂流。 只有当风速达到使砂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中移动的临界速度(即起砂风速)时,才 能形成风砂流。起砂风速大小与砂粒粒径、地表干湿及植物多少等自然条件有关。 风蚀作用( aeolian erosion):风沿地表前进时,由于风力或携带碎屑物对地表的岩石和松 散沉积物的吹毁或磨损作用,称风蚀作用。 包括吹蚀和磨蚀两种方式。 1吹蚀作用:一定风力作用下,未固结或固结差的细粒物质发生移动而离开原地,当风力进一步增大,较粗物质也被带走,从而使地面遭受破坏。 最容易被剥蚀的粒径为0.08毫米。剥蚀物的粒径与流速平方成正比。 发生吹蚀作用的力有:迎面冲力;碎屑粒上下风速不同产生的上举力;紊流产生的 上举力。 吹蚀作用的方式:其一、当风的迎面冲力和上举力的合力超过碎屑粒的重量和地表 摩擦力时,碎屑粒便被吹扬而去。 其二、被风吹扬起来的碎屑物在沿地表运动时,对组成地面的碎 屑进行撞击,致使后者推移。 吹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速和地面性质。风速越大、地表颗粒越细、松散、干燥,吹蚀越强。 2磨蚀作用:砂粒一旦起动,在地表附近形成风沙流,移动的风沙流对地表岩土冲击、摩擦,使其遭受磨蚀。 磨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力和地面性质。0--0.5米,尤其是10厘米高度范围内,沙砾数量最多,磨蚀作用最强。

岩溶及岩溶地貌的形成

地 质 实 习 报 告 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一班 姓名:张建 学号:0802100136

岩溶及岩溶地貌的形成 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岩以溶蚀为主的长期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岩溶又名喀斯特(karst),它来源于欧洲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尔斯高原。喀尔斯高原是一个石灰岩地区,岩石裸露,形态千奇百怪。十九世纪末,喀斯特的第一个理论概念是在这一地区建立的,从此这一也名变成了地学中的专用科学术语,并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在我国,岩溶等同于喀斯特。 顾名思义,岩溶就是对岩石的溶解。凡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做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所产生的地上和地下的各种形态叫做岩溶地貌。 岩溶景观有地表岩溶地貌与地下岩溶地貌两类:地表水溶蚀和侵蚀石灰岩,形成许多凹槽,其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在热带多雨的厚层纯石灰岩地区,石芽发育得特别高大,称为石林; 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成的山峰结合体称为峰丛和峰林。 地下的岩溶地貌是各种溶洞,地下水中含有的碳酸钙在过饱和条件下沉积而成各种化学堆积物:从洞顶往下悬挂的叫石钟乳;从洞底往上生长的叫石笋;石钟乳和石笋相接叫石柱;洞壁上的片状沉积叫石幕。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地下的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积物形态,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碳酸岩分布面积约达130万km2,喀斯特地貌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湖南等省区,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 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比如著名的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就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武陵源景区内的巨厚的石英砂岩,产状平缓,使岩层不能沿层面薄弱部位滑塌,覆盖在志留系柔性的页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刚性的石英砂岩垂直节理发育,在水流强烈的侵蚀作用下,岩层不但解体、崩塌,流水搬运,残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险、秀、幽、旷等千奇百怪的峰林。

第四章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四章陆地流水地貌及沉积物 §1、地面流水地貌及沉积物 一、片流地貌及沉积物 1、片流:沿着斜坡缓慢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特点:水层薄、流水慢。 区域:斜坡至坡脚。作用:形成斜坡地貌的重要动力。 2、洗刷作用:片流破坏斜坡上的物质的过程。坡度在40°-50°作用最强。 3、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麓披盖,形成似裙裾形态的堆积地貌。 4、坡积物的特点:a 分布在坡脚;b 细砂、粉砂、粘土为主;c 从山 坡到坡脚由粗变细;d 夹细粒碎石砂土透镜体;e 分选、磨圆差;f 基本无层理;g 在垂向,从上到下由粗变细。 二、洪流地貌及沉积物 1、洪流:沿着冲沟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特点:流速快,动力大。区域: 沿冲沟。作用:形成山地地貌的重要作用。 2、洪流:(1)剥蚀地貌(侵蚀沟),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细沟、 切沟、冲沟、坳沟; (2)堆积地貌:冲出锥、洪积扇、洪积平原。 3、冲出锥特征:a 面积小,锥形;b 锥面坡度大;c 岩相分带不明显。 4、洪积扇: 特征:a 面积大,扇形;b 坡度较小;c 岩相分带明显;d 扇面发育沟槽;e 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貌上划分为:扇顶、扇形、扇缘。 扇形相(扇中相):洪积扇的主体,厚度最大,扇面坡度5°-10°,干

涸的辫状水系发育;主要由砂、砂砾、砂质粘土组成,在剖面 上形成由漫洪相的砂土夹槽洪相的砂砾构成典型的“多元结 构”。该带的潜水面较高,含水层丰富,适宜开采地下水,植被 发育。 扇缘相:坡度小于5°;沉积物较薄,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构成,含少量砂质透镜体,粘土和砂质粘土层发育“纹泥状”薄层理; 此处物质细,透水性差,易发展沼泽,植被发育;发育垂直节 理,易产生地面沉降、崩塌等地质灾害。 扇顶:粗大的砾石、砂砾,夹有砂质透镜体,沉积物厚度大,砾石分选性差,具一定磨圆和叠瓦状排列,砾石间充砂、粘土混合物, 具充填式结构,潜水位低,植被不发育。 5、洪积平原:由若干个洪积扇连接成大型的向盆地、河谷或平原缓倾斜的 组合地貌。 6、洪积物成分:角砾石、砂、粘土,简单;结构:分选、磨圆差,多元结 构(水流不集中且多次改向)。 7、泥石流:含大量碎屑物质、密度高、粘度大、饱和的高速度运动的重力 流。特点:密度大,搬运能力强,是洪流的5-50倍,爆发 突然,破坏力大。(花岗岩、石英岩、混合岩地区不利于其形 成) 8、泥石流堆积物特点:(1)结构:有层而无理,砾石AB面逆指上游;(2) 次生构造:泥包砾、泥球、充填构造、压楔构造,0.5m以上 砾石有碰击纺锤状碰坑或擦痕。

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五章岩溶地貌及其堆积物 一、岩溶及其发育条件 (一)岩溶的概念 喀斯特(Karst)国内又称岩溶,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一种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剥蚀为辅的特殊地质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地质现象的总称。Karst 一名来源于南斯拉夫的一地名。 喀斯特作用(karst process)—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素岩等)以化学溶蚀为主,以流水冲蚀、潜蚀和机械崩塌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经以溶蚀为先导的喀斯特作用,形成地面坎坷嶙峋,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 (二)岩溶发育条件 1、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取决于其成分和结构。 岩石的成分:可溶性岩石有三类:①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和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硬石膏和芒硝等;③卤素岩类岩石如岩盐和钾盐等。 分布最广的石灰岩在含有CO2的水溶液中,将发生以下的溶蚀作用:CO2+H2 O →H2CO3水和CO2作用生成碳酸,碳酸与石灰岩发生反应生成重碳酸钙,重碳酸钙常呈Ca++和HCO3—离子形式溶解于水中而随水流失,其中也有一部分可以产生逆反应,重新沉淀形成碳酸钙。 如果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水的溶蚀力就越大。二氧化碳多来自于大气和土壤表层,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所以溶解流失的碳酸钙经常多于重新沉淀的碳酸钙。使石灰岩中产生许多空洞,促进了水流的冲刷和岩溶的发展。 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方解石的溶解度高于白云石,一般说,石灰岩比白云岩易于溶解。 岩石的结构:可溶性岩石的晶粒愈小,相对溶解度就愈大;隐晶质和细晶质的岩石溶解度较粗晶质高;不等粒结构比等粒结构的相对溶解度更大。这只是一般的 规律,实际分析中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2)岩石的透水性 岩石的透水性使水与可溶性岩石间有广泛接触的可能性,使岩溶不限于岩石表面,还能向深部发展。 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裂隙发育和孔隙度的高低,而且裂隙比孔隙更为重要。因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地貌类型和第四纪沉积类型。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研究,对于水工建筑、道路桥梁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及灭害防治、河运航道、地下水赋存条件以及砂矿地质等方面都具有最普遍而广阔的意义。 在暴雨或大量积雪消融时,所形成的瞬时洪流称暂时性水流。暂时性水流形成的侵蚀地形是侵蚀沟,沟床中的水流堆积物称冲沟堆积物。沉积于沟口的沉积称洪积物。在半干旱气候带的松散沉积层之上,在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侵蚀沟可以发展得很快,使地形遭受强烈的分割,蚕食耕地,破坏道路,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淤塞水库河道,冲沟密布还使潜水位下降,造成危害甚多,为黄土高原的沟堑纵横,称为侵蚀沟。侵蚀沟中被侵蚀破坏的碎屑物质,洪水期被搬运出沟口后,由于水流分散,坡度急剧减小,流速降低,这些碎屑物质遂堆积于沟口,形成一种半圆冲出锥堆积物称为冲出锥。洪积扇是在暴雨季节,山区洪流沿河谷流出山口时,由于山区与山麓之间地形相差悬殊,水流出山口后形成散流,水流厚度、流速迅速减小;同时还因地表水的蒸发及通过山口松散沉积物时的迅速下渗,使水量大大减小,搬运力急剧减弱,由洪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口处呈扇形堆积形成的。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河床及河漫滩部分),由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被抬升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都经历了两个形成阶段:首先是以侧方侵蚀为主,形成宽广的河谷,同时堆积冲积层;然后下切侵蚀加强,切开冲积层,形成阶地陡坎。冲积平原是大河的中下游发生大量堆积而形成广阔的地带。可以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山前平原是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成因上属于冲积洪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