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主题三回望历史烟云

主题三回望历史烟云

主题三回望历史烟云

我们回望历史烟云,是为了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有这些都在提醒人们,若是能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借鉴前人的失败与教训,认真思考,即便不能到达至善至美的境界,也可以使我们更清醒,更睿智。从应试的角度来考虑,考生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是十分必要的。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的内容多半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即便是现代文阅读,考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答题质量。如2009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的“站在的门口”这样的题目,考生就可以直接写成对历史的回望。适当地读点历史方面的书籍,考生不仅能够逐步走向人生的完善、完备和完美,能从容地应对各种人生考验,而且能够凭借过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在高考中胜人一筹。

东林悲风

□夏坚勇

皇帝已经拿定了主意:这么多人抱成一团反对一个人,这很不正常。魏忠贤仅一家奴耳,且目不识丁,即使有点问

题,谅与江山社稷无碍。可怕的倒是那些抱成一团的文化精英,你看他们振臂一呼,朝野倾动,招朋引类,议论汹汹,这帮人究竟意欲何为?难道寡人的宫阙也成了他们恣肆纵

横的书院不成?得,我且小试刀锋,压一压他们的气焰。就是刀下有几个冤鬼,大不了过些年再平反昭雪,立块忠义碑得了。到了那时,岂不是又显出寡人的英明大度?

我们且来看看在这种文明的背后……

杨涟被打死时,“土囊压身,铁钉贯耳”,打手们又故意拖到几天以后才上报。当时正值盛夏溽暑,赤日炎炎,尸体全都溃烂。等到收殓时,仅得破碎血衣数片,残骨数根。“六君子”中的魏大中死后,魏忠贤拖了六天才准许从牢中抬出尸体。尸体实际上已骨肉分离,“臭遍街衢,尸虫沾沾坠地”。

我实在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句来形容中国文明史上曾

经发生过的这一幕暴行,也弄不清这些迫害狂们究竟是什么心态。如果单单为了消灭政治上的对手,那么又何必对一具没有任何意志能力,也构不成丝毫现实威胁的腐尸这般糟践呢?

答案就潜藏在下面这一段更加残忍的情节中。杨涟等“六君子”被残害身死后,打手们遵命用利刀将他们的喉骨剔削出来,各自密封在一个小盒内,直接送给魏忠贤亲验示信。有关史料中没有记载魏忠贤验看六人喉骨时的音容神态,但那种小人得志的刻毒大约不难想见。《三国演义》中写孙

权把关羽的头装在木匣子里送给曹操,曹操打开木匣子,对着关羽的头冷笑道:“云长公别来无恙?”我一直认为,这是关于曹操性格描写中最精彩的一笔。但曹操这只是刻薄,还不是刻毒。魏忠贤是要远甚于此的,他竟然把“六君子”的喉骨烧化成灰,与太监们一齐争吞下酒。

为什么对几块喉骨如此深恶痛绝?就因为它生在仁人

志士的身躯上,它能把思想变成声音,能提意见,发牢骚,有时还要骂人。喉骨可憎,它太意气用事,一张口便大声疾呼,发表不同政见;喉骨可恶,它太能言善辩,一出声便慷慨纵横,凿凿有据,不顾社会效果;喉骨亦可怕,它有时甚至会闹出伏阙槌鼓、宫门请愿那样的轩然大波,让当权者蹀躞内廷,握着钢刀咬碎了银牙。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从屈原、司马迁到那个在宣德门外带头闹事、鼓动学潮的太学生陈东,酿成自己人生悲剧的不都是这块不安分的喉骨吗?禁锢、流放、鞭笞、宫刑,直到杀头,权势者的目的不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扼制你的喉骨,不让你讲真话吗?魏忠贤这个人不简单,他对政敌的认识真可谓深入到了骨髓:你们文人其实什么也没有,就是有那么点骨气。这“骨气”之“骨”,最要紧的无非两处,一为脊梁骨,一为喉骨。如今,脊梁骨已被我的棍棒打断。对这块可僧可恶亦可怕的喉骨,我再用利刀剔削之,烈火烧化之,美酒吞食之,看你还有“骨气”不?

鞭声血雨中飞扬着一群险恶小人的狞笑,这狞笑浸染了中华史册的每一页,使之变得晦暗而沉重……

(选自《湮没的辉煌》,有删改)

文人无权无势,他们所有的无非是身上的骨气――脊梁和喉骨。他们知道自己与那些当权的奸佞小人无法抗衡,但是他们仍义无反顾,为的是政通人和,为的是天下大同。他们相信这些不应仅仅出现在圣贤的书籍中,还应该出现在现实的世界里。于是他们呐喊,鼓噪,结果厄运就不可避免地降临了。透过血雨腥风,我们看到了当权者的罪恶,也看到了民族的脊梁。中华五千年文明长存于世,不是因为有皇帝,不是因为有佞臣,而是因为有这样一批有着不屈灵魂的仁人志士。

圆明园残简

□王和声

读圆明园,如同读一册简牍散佚的残简,断章残句,我无法标点。

她原本是一篇美文,行云流水的音律,跌宕平仄的韵脚。

朗之吟之,如痴如醉。

读圆明园,如同一串线断丝裂的玉链,遗珍散珠,蒙尘染垢,我捧玉心焚。

她原本是一身珠光宝气,晶莹剔透,瑞光四射。抚之玩之,如梦如幻。

雨果从巴黎圣母院走来读她,他如痴如醉了:“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如今我却不能读到她,不能在梦中看到她。

1860年10月的一天,雨果看到“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1860年10月的这一天,简毁珠散,日月无光。

我梦中的圆明园哟,我捧玉心焚的圆明园!

这儿叫“大水法”,那是老佛爷给她的称呼。西洋人叫“喷泉”,一个很文明的名词。

大水法,圆明园最壮观的喷泉。那只威风凛凛的大铜狮,头顶喷出7层水帘;菊花形椭圆喷池中心的梅花鹿,鹿角喷

水8柱;两侧10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朵朵浪花;左右那两座13层的方形喷水塔,塔顶与四周88根喷管交织成网。若喷泉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

当年,老佛爷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个奇景。英国那个“文明”的使臣马戈尔尼,也在这儿瞻仰过水法奇观。他觉得这奇观不应该在不文明的大清帝国,他觉得中国人不配享受这大水法。这大水法应该搬到英吉利去叫大喷泉,如同将香港掳掠到米字旗下,那美丽的海湾就取了那位女皇亚历山大•维多利亚的名字,叫做维多利亚湾。

于是,英吉利开来坚船利炮就这样做了。英法联军闯入这宫廷禁地,将珍宝财物抢掠一空,焚火3天,烟尘蔽日。万园之园,顷刻化为灰烬。

如今的大水法,那石龛式门洞如同一颗不屈的头颅,如同一副不倒的铮铮铁骨,昂然屹立在翠绿的苇丛。

她不会流泪了,喷泉早已干涸;她不会声如山洪了,她已喉干嗓哑。

我百年蒙屈的大水法哟,我撕肝裂胆的大水法!

(选自《时文经典》2005年7月,有删改)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有高潮也有低谷,有辉煌盛世也有屈辱和痛苦。圆明园是其中最不忍卒读的残简,里面记载着的不仅是百年前

中华民族的愤怒,而且记载着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一段历史,凄切哀婉;一曲壮歌,荡气回肠;一篇美文,激情澎湃。生长在神州大地上的华夏儿女,黑头发黄皮肤的炎黄子孙,让我们牢记这一段民族的耻辱,继续追寻龙的精神,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吧!

小草在歌唱(节选)

□雷抒雁

风说:忘记她吧!

我已用尘土,

把罪恶埋葬!

雨说:忘记她吧!

我已用泪水,

把耻辱洗光!

是的,多少年了,

谁还记得

这里曾是刑场?

行人的脚步,来来往往,

谁还想起,

他们的脚踩在

一个女儿、

一个母亲、

一个为光明献身的战士的心上?只有小草不会忘记。

因为那殷红的血,

已经渗进土壤;

因为那殷红的血,

已经在花朵里放出清香!

只有小草在歌唱。

在没有星光的夜里,

唱得那样凄凉;

在烈日暴晒的正午,

唱得那样悲壮!

像要砸碎礁石的潮水,

像要冲决堤岸的大江……

正是需要光明的暗夜,

阴风却吹灭了星光;

正是需要呐喊的荒野,

真理的嘴却被封上!

黎明。一声枪响,

在祖国遥远的东方,

溅起一片血红的霞光!

呵,年老的妈妈,

四十多年的心血,

就这样被残暴地泼在地上;呵,幼小的孩子,

这样小小年纪,

心灵上就刻下了

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

我恨我自己,

竟睡得那样死,

像喝过魔鬼的迷魂汤,

让辚辚囚车,

碾过我僵死的心脏!

我是军人,

却不能挺身而出,

像黄继光,

用胸脯筑起一道铜墙!

而让这颗罪恶的子弹,

射穿祖国的希望,

打进人民的胸膛!

我惭愧我自己,

我是共产党员,

却不如小草,

让她的血流进脉管,

日里夜里,不停歌唱……

(选自《小草在歌唱》)

“文革”时期,共产党员张志新因为坚持真理而牺牲在四人帮的屠刀下。“文革”后,诗人以此为题材,写了诗集《小草在歌唱》,讴歌烈士,鞭挞暴政。当年,这首诗引起

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人在阅读它,朗诵它。这首诗之所以感人,除了题材之特殊,思考之深刻,情感之饱满,还在于形象之生动。诗人和小草对话,小草向诗人讲述烈士的不平,诗人面对小草痛苦地解剖自己的灵魂,物我互动,感人至深。

【宋连/供稿】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那么禁烟

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

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功与罪在瞬间便交织在一个人身上,将其扭曲再造,像原子裂变一样,产生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道光在禁烟问题上本来就犹豫,大臣也分为两派。我推想,是林则徐那篇著名的奏折,指出若再任鸦片泛滥,几十年后中原将“几无可以御敌之兵”“无可以充饷之银”,狠狠地击中了道光的私心。他感到家天下难保,所以就鞭打快牛,顺手给了林则徐一个禁烟钦差。林则徐上任只有一年半,在1840年9月就被革职贬到镇海。第二年7月又被“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就在林则徐赴疆赎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半年后治水完毕,所有的人都论功行赏,唯独他得到的却是“仍往伊犁”的谕旨。林则徐就是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下西出玉门关的。他以诗言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这首诗前两句刻画出他的铮铮铁骨,刚直不阿,后两句道出了他的牢骚与无奈:给我一个贬谪休息的机会,这是皇上的大恩啊,去当一名戍卒正好养拙。你看这话是不是有点像柳永的“奉旨填词”和辛弃疾的“君恩重,且叫种芙蓉”?但不同的是,柳永被弃于都城闹市,辛弃疾被闲置在江南水乡,林则徐却被发往大漠戈壁。辛、柳只是弃而不用,而林则徐却被钦定为一个政治犯。

但是,自从林则徐开始西行赎罪,随着离朝廷渐行渐远,朝中那股阴冷之气也就渐趋淡弱,而民间和中下层官吏对他的热情却渐渐高涨。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当年林则徐没有想到,就是一百多年后的我们也为之惊喜。

林则徐在广东和镇海被革职时,当地群众就表达出了强烈的愤懑。他们不管皇帝老子怎样说,怎样做,纷纷到林则徐的住处慰问,人数之众,阻塞了街巷。他们为林则徐送靴,送伞,送香炉、明镜,还送来了52面颂牌,痛痛快快地表达着自己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朝廷的抗议。林则徐治河之后又一次遭贬,中原立即发起援救高潮,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宣示:“有人能救林则徐者酬万金。”林则徐自中原出发后,一路西行,接受着为英雄壮行的洗礼。不论是各级官吏还是普通百姓都争着迎送,都想尽力为他做一点儿事,以减轻他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山高皇帝远,民心任表达。1842年8月21日,林则徐离开西安,“自将军、院、司、道、府以及州、县、营员送于郊外者三十余人”。抵兰州时,督抚亲率文职官员出城相迎,武官更是迎出十里之外。过甘肃古浪县时,县知事到离县31里外的驿站恭迎。林则徐西行的沿途茶食住行都被安排得无微不至。进入新疆哈密,办事大臣率文武官员到行馆拜见林则徐,又送坐骑一匹。到乌鲁木齐,地方官员不但热情接待,还专门为他雇了大车五辆、太平车一辆、轿车两辆。1842年12月11日,经过4个月零3天的

长途跋涉,林则徐终于到达新疆伊犁。伊犁将军布彦立即亲到寓所拜访,送菜,送茶,并委派他掌管粮饷。这哪里是监管朝廷流放的罪臣啊,简直是欢迎凯旋的英雄。林则徐是被皇帝远远甩出去的一块破砖头,但这块破砖头还未落地就被中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的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选自《人民文学》2001年第9期,有删改)

1.文章第一自然段画线句子里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具体指什么?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二自然段为什么要写到柳永和辛弃疾?

3.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所以就鞭打快牛。

(2)山高皇帝远,民心任表达。

4.文章第四自然段组织材料很有特点。请任选一点,作简要分析。

5.文章标题有怎样的含意?试作探讨。

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陈志勇

早在汉唐时期,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由此涌现出的一大批译著多以佛教为主,兼有其他各教。其社会意义主要是宗教的传播。宗教的传播又往往同时伴随着文化的流通。文化交流愈广泛,宗教发展也愈充分。日益广泛的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的繁荣。

明末清初年间,西方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的译著在中国出现。在耶稣会传教士中,利玛窦堪称杰出的代表。他入乡随俗,将基督教与儒教相联系,力求说明基督教与儒教的一致性;他还“以学术为媒”,努力用知识与文化去争取中国的士大夫,向他们展示西方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借以抬高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地位。欧洲传教士远航东来,其社会意义已远不止于宗教,而是带来了有关西方世界的新信息。西学东渐由此拉开帷幕。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扩张,西方传教士再次来华,除了翻译《圣经》以外,他们还编译各国历史、地理和制度方面的书。传教士们继续沿用传播科学的方法,以作为他们在中国活动的媒介。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少数教民及上层官僚士大夫中间流传,内容逐步推广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其影响也日益扩大。

自洋务运动到戊戌维新时期的译书活动则由传教士逐

渐转为以官方为主。尽管近代中国官方译书从林则徐便已开始,但是严格地说,由朝廷出面设置机构,组织人员,长时

间比较系统地翻译西书,还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这时朝廷从事翻译工作的主要机构是同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前者译书内容以世界知识,包括各国历史、国际法和有关史论为主;后者的译书以应用科学为主。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奏请在南京设立江楚编译局。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形成了一个官方译书系统。官方译书主要还是以应用科学为主,重点是在兵学知识、工艺制造和自然科学理论方面,特别是数学、物理和化学方面。这和当时的国内需求和朝廷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看黄河长江奔腾万里,那是中国!写古老文字源远流长,那是中国!读唐诗宋词代代相传,那是中国!青藏美丽的高原,新疆辽阔的盆地,烟雨朦胧的江南,一望无际的漠北,那一切的一切美若人间仙境,那是我美丽的祖国。我遥望浩渺苍穹,我仰视展翅雄鹰,我凝望那一颗闪耀的红星,那鲜艳如血的旗帜!我爱我的祖国,祖国您永远在华夏儿女的心中。 回顾历史,我们曾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曾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续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而自豪。炽热滚烫的中国心燃烧着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本色激励着我们,一句共同的话语“祖国在我心中”,简简单单的六个字,道尽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颗中国心,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每一个炎黄子孙看到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都会热血沸腾,壮志激昂。 曾几何时古老的东方有一个全身珠光宝气,雍容华贵的女子。盘古开天辟地、四大发明、先贤孔子、丝绸瓷器、威武的兵马俑使她光彩照人。她的美让人羡慕万分。但是掀开厚厚的历史,我们又看见了

那战火纷飞的场面,百姓流离失所的惨景,妇孺惊恐绝望的神情,那一年是1840年,外国列强纷纷加入了掠夺中国财富的战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中法战争以及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贪婪的侵略者几乎掠去了这美丽女子的所有珍宝。他们的暴行使她明白了“落后就会挨打”这个道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她看见四万万炎黄子孙那殷切的眼神,于是她竭尽全力,奋起反抗,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那些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他们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他们永远活在华夏儿女的心中,他们的光辉形象如巨人般屹立在天地之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那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视死如归写照;“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岳飞精忠报国的最好诠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为革命牺牲的无悔誓言。纵然身首异处,马革裹尸,血溅当场,只是豪壮的选择,在一番选择中,他们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他们不屈的精神,高尚的民族气节与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适用班级:级专升本科各专业 辅导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系高校公共基础政治理论课。本课程的任务与作用是:通过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讲授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历史,使青年学生通过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更好地把握这段历史,思考和探求中华民族赖以走向近代化的历史文化内涵,培植既不骄傲自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自信又虚心的新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使我们减少前进道路上的曲折,顺利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本课程是大学本科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其先修课程有《大学生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其后继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理论课程。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绪论 (一)基本要求:掌握本书体系及课程要求 (二)基本内容: .为什么要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怎样学好这门课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基本要求:理清近代八十年历史的发展线索,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经济与社会阶级力量的变化,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二)基本内容: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基本历史线索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2019全国卷Ⅲ,44,15分] 材料甲午战后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①,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②。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③。(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本题通过档案史料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第(1)问,依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得出其自身认识的转变;依据材料中“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结合所学知识从保守派的态度予以完善。第(2)问,依据材料中有关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是变法的核心机构;依据材料中“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以及“最终由皇帝裁决”可得出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通过制度局的职能可得出其具有议院的性质。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6分)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9分) 解题反思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原则 (1)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是看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看: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发展进步,都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利率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也是对经济体系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利率范畴非常类似于价格范畴,也有人称利率是一种价格,即使用资金的价格。在大力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中国,利率正成为日益重要的经济范畴,政府的利率政策正对经济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将回顾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利率政策的演变,并由此讨论我国未来利率政策的改革取向。 一、中国利率政策的历史回顾(1949-1998)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率政策(1949-1978) 1.建国初期过渡性利率政策 全国解放之际,我国政府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银行三家革命根据地银行基础上,于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成立之初,就面临极其困难的局面。 针对当时的情况,为了抑止飞涨的物价、筹措积累资金恢复经济和改造私营工商业,中国人民银行首先采取高利率政策。194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表规定,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高达月息150%;6个月以上的可面议,活期存款利率也有30%。相应地,贷款利率高达90210%(对私营商业贷款),其它类型的利率也都很高。这一利率水平高于当时物价上涨幅度,高利率政策有效地打击了不法商人的囤积居奇活动,同时吸引了大量资金,增强了银行的实力。 1950年初,全国物价稳定趋跌,高利率政策无论对银行经营还是对工商业经营都已不再合适,中国人民银行就根据物价水平、各行业利润水平及时调整利率。1950年5月份规定的一个月定期存款月息降为15%,贷款利率也相应调低为最高不超过30%。此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于1951年2月和1952年6月进一步调整利率水平,到1952年6月,一个月定期存款利率降至7.5%,一年期的也只有12%。此外,还统一了关内各区行的利率。 在这段时期的利率政策调整上,人行主要掌握两条原则:一是对国营、集体和私人区别对待,以兼顾各方面要求;二是既注意不脱离市场,又不追随于市场之后,快速反应、朝订夕改。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最高限额,各地适当调整并上报备案。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采取了其它一些措施:(1)折实存款。所谓折实存款,就是以货币折成实物存入,到期提取以实物折合货币付给,实物以标准实物单位计算,一个标准实物单位包括面粉1斤、玉米面(或小米)1斤、布1尺,以当地前5日的平均物价计算。这一储蓄形式主要是为了稳定市场、打击投机、鼓励储蓄、吸收储资、发展生产。当物价稳定之后,折实存款逐步收缩,1952年6月,正式停办这种存款。在此期间,天津还试办过折实贷款业务。(2)对私营银钱业的管理。解放初期,在一些大的私人储蓄中,私人银钱业占到总额的71%,所以影响很大。国家在对其逐步实行改造的同时,采取成立利率委员会制定行庄利率、规定最高利率等办法,对私营银钱业进行利率管理。(3)对自由借贷,利率由双方商定,不加限制。上面这些政策措施,在稳定市场、动员资金、刺激生产等方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在这一时期,由于现实情况既特殊又复杂,利率政策表现出调整频繁、幅度很大的特征,属于过渡性利率阶段。2.一五时期及时调整的利率政策 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国家有两大经济任务:一是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二是对旧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的金融利率政策也必须满足这两方面的需要。为此,利率政策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大幅度调低利率。为了刺激,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就有必要继续降低利率。1953年10月13日,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出通知,调整利率。此次调整首先是大幅度调低贷款利率,如国营工业贷款由月息69.9%调低为定额内4.5%和超定额4.8%;国营商业贷款由月息10%调低为6.9%;其它所有制性质的行业贷款也相应调低。这次调低的幅度应该说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内容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内容 只是逃避的话,未来是不会出现的。只是想想的话,梦想只是梦想,也永远只能是一个梦想。只有尝试过,失败过,才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才能为更美的明天铺路。我庆幸自己还是一个能够思考的人。 过去的我们终究无法再触及,只有将过去的幻想留在心中,不断地告诫自己,鞭策自己,以追求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希望以后能够当美食家,以满足自己的食欲。像是用特制香醋,纯西班牙橄榄油,第戎调配自己的特制沙拉,偶尔来杯美酒——单一纯麦威士忌,零食是酒酵母、麦芽油和山羊奶混起来的神秘配方。长大了,我发现我的行动力没法跟上我的想法,所以我保留了这个兴趣在心中,另觅出路。 曾经年少,梦想自然有很多。那时候,我多么想像小鹏,阿萨一样成为职业背包客,半生旅行,拍下感动自己的震撼画面。也想去去陌生的地方,看看的风景。能一睹变得过于文艺化之前的阿斯本,能见到长年流行的澳大利亚大堡礁,拍下那美得惊人的风景,能见识到朝圣者的虔诚和许许多多不曾见过的画面。毫无疑问,对我而言,这也是难以企及的梦想。因为职业和兴趣是可以并存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之间是对等的。以我现在的专业来说,同学里面自然是为奋斗成为医生的人居多。而我呢,也很幸运的对这专业持浓厚的兴趣,就如老师所说,:“我们能够比其他人更加了解自己的构造,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虽然知道这条路会很辛苦,但是这是我自小以来离梦想最近的一次,我只想像最虔诚的信徒一般,坚强的向前走,倒不是为了以后成为出色的医生,受人尊敬,衣食无忧,只是说在我没有产生出更加让我感兴趣,且实现几率也挺大的想法之前,我应该认真的走好每步路,绝不轻易妥协,活在当下,展望未来。 过去的一些遥不可及的梦想让我意识到——再好的职业,不适合自己,就应该尽早结束,这不是放弃追求,而是为了更好地追求。我相信我们也曽为梦一路奔跑,为了找寻到关于梦的奇迹。可是全力以赴后,还是一样的结果,我们难道不该想想这个梦的正确性和可追求性吗?当然,有特例,如果我们只愿意坚持某个理想,即使连实现的可能都没有,我若只愿为这理想执着停留,错一生又何妨! 未来是自己创造的,我们要大胆的追求。一个没有追求的人,还不如一个永远追求一个明知不可实现的目标的痴人,至少那是值得敬佩的。我们这年纪,若是不尽早确立理想,规划未来,就容易变得玩世不恭,自暴自弃,即使年轻,也没有生机和活力。然而坚持追求的道路上,有的只会是一颗颗不老的心。像是田间噼啪拔节的庄稼一样,一天天充满着希望。 在有过许多泪水和汗水里青春里,我有过受挫的经历,也有过实现小小梦想的快感。我想对过去说我无怨无悔,未来我也愿意去欣然接受命运的任何一次挑战。人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追梦里欣然前往,又迷茫撤退。我追求过很多梦想,我也放弃过很多

回望历史 展望未来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 70多年前,在日寇压境、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英雄的中华儿女们奋起反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开辟了晋冀豫、晋豫边、冀鲁豫、豫皖苏和豫鄂边等抗日根据地。在广大群众的配合下,先后发动了卫南战役、林南战役等对日的1万多次作战,先后抗击和牵制敌军20多万人,攻克县城40余座,收复国土10多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2000余万。 回望历史,我们深感自尊必先自强,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务。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屡遭外来侵略的血的教训。发展才是硬道理,惟有发展才能富国、强军、兴民族。因此,要增强发展的意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努力发展作为民族强盛的根本出路和关键所在,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要抓住发展的机遇,牢牢把握国家经济形势、加大促进国家关系融洽、积极实施区域战略布局调整、推动产业转移、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等战略机遇,把各种机遇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新优势、新动力;我们必须理清发展的思路,找准发展定位,不断的完善经济区域布局,加快构建中国经济区,深入谋划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从而实现持续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政策。 回望历史,我们深感精神激励前行,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这一民族精神。中国人民之所以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关键就是在爱国主义的激励感召下,全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汇聚成反抗日本

侵略的滚滚洪流。我们要充分挖掘抗日战争蕴涵的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热情讴歌中华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英雄事迹,把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时代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鼓舞士气,激发斗志,强化精神支柱,巩固思想基础。将全国人民的爱国激情、热情,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动力,转化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实际行动,从而积极投身中华崛起、祖国振兴的伟大实践。 回望历史,我们深感团结就是力量,必须努力形成万众一心这一良好局面。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空前团结、共御外侮的伟大胜利。今天,加快中华崛起、实现祖国振兴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更需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精神。只有同心协力,树立全局发展的理念,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发展共识,营造崛起、谋发展的良好环境;要聚力,使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使各个群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要共行,围绕全省大局谋划工作,理顺社会各方利益关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加快中原崛起、实现中华振兴的强大合力。 回望历史,我们深感民心决定成败,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这一核心理念。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力量之所以在抗日战争中迅速发展,在于党维护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一定要牢记“政权在手,未必人心在握”的警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顺民意,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理解问题,做决策、定规划、谋发展真正想着老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不得不说人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身不由己。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我们不能再用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简单思维,去判定他,每一个人都是立体的,要知道世上没有纯粹的好与坏。站在道德至高点,去评价历史人物,是不是太过于苛求。 李鸿章(1823——1901),合肥人,在他近八十年的人生历程中,见证了晚清的衰败,他为这个摇摇欲坠的朝廷献出了一生,背负了一身骂名。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

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只是一裱糊匠而已,这是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他清楚的明白清廷的现状,从他的言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鸿章内心的无奈与苦楚,但生逢乱世,时代选择了他,他逃无可逃、避无可避。如果他选择退出,当时又有谁可以继任,左宗棠、张之洞、翁同龢或者是什么其他人,结局想必并不会比李鸿章好,历史可能会变得更为曲折。 早年的李鸿章跟随曾国藩,为其幕僚,后回乡办团练,一份《参翁同书片》让曾国藩对他越来越看重,也让他在朝廷名声渐起。在剿灭太平军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随后又成功镇压捻军,与其师曾国藩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晚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之后的李鸿章在朝廷中一直位高权重,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位上达25年之久。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又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某法而不必尽其用”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 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基于这种考虑,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服务,四大行只承担商业性业务,同时四大行不再按专业领域划分业务,相互之间可以交叉、竞争,以便改进服务。 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另一重要背景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公司组织结构和初步的治理框架。当时就有一个问题,如果现代企业制度也适用于这些大型国有银行,那么这些专业银行也要像国有企业改革一样,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变专业银行的性质,变为市场竞争主体,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营管理。 其次,这一时期建立了证券市场。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建立,国家层面成立了证券委和证监会,后来证券委的发行审核功能合并进了证监会。 再次,保险业取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寿险开始初步发展。1998年,专门成立了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B1003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英文名称:Outlin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学分/学时: 2.5学分/40学时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全院本科各专业建议开设学期:2 开课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课程讲授内容与基本要求 开篇的话(2学时)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程性质、地位和特点 1.回答纲要课课程性质的必要性 2.纲要课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政治理论课 3.纲要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4.纲要课的16字特点: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史育人 二、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时期的划分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核心和目标 五、教学计划、安排和要求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近现代史作业

课序号XXXXX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期末论文 题目: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姓名XXX 学号XXXXX 年级专业XXXXX 指导教师XXX 2012年12月1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评分表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艰苦探索的历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古老历经沧桑的中国以顽强的生命力经历着这一切。在其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一、发展概述 (1)发展线索: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萌芽于明代中国后期;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较快发展于国民党统治前期;日益萎缩于国民党统治后期;在抗日战争时期遭受严重打击。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2)兴衰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战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三座大山的欺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3)深远影响: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比如:中国面粉产业,在1918-1921年这四年设厂投资规模相对比较大,共设厂64家,创办投资总额达18217千元。 2.政治上,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中国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过程中,并没有出现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 摘要:在中国经济的发展史上,毫无置疑的不得不提到银行在金融领域的重要性,当我们回眸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探寻中国商业银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改革;发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6-0176-01 1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的回顾 ①第一阶段(1979年~1983年):起步阶段。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回想商业银行的起步,将政策性及经营性融为一体,接连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纷纷恢复和建立,打破了只有中国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1983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停止办理工商信贷和城镇居民储蓄两大业务,由国务院得中心思想领导,开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这样有效地对金融业实施监督及合理化管理,成为了真正的“中央银行”。②第二阶段(1984年~1993年):确立二元银行体制阶段。198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开始进行分开设置,从这时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其中央银行职能,然而随即发生的是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恢复。这样就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业务,1987年4月1日中国交通银行在中国上海首家竖起“商旗”后,许多实业银行,新型商业银行纷纷加入。③第三阶段(1993年~1997年):建立国有商业银行阶段。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把中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接着国家开发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相继成立,根据国家政策的导向性,我国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开始出现分离。《中国人民银行法》于1995年3月18日正式颁布实施,1995年是中国金融业的立法年。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成了,由多级法人向总行一级法人转变的管理体制改革。④第四阶段(1998年~2003年):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阶段。在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企业改制中人量逃废银行债务,过于注重数量和机构扩张的我国银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娩现其经营风险,于是,政府在强调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商业银行。1998年8月,国家财政部定向发行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四大银行的资本金。从1999年4月开始,先后组建四人资产管理公约,剥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籍此,在监管当局的积极推动下,各商业银行纷纷强化本银行的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又向着更加规范化、商业化的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⑤第五阶段(2004年~现在):以股份制改造为核心的综合改革阶段。政府在2004年元月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并同时要求两家银行进行股份制改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风风雨雨。在党的9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 回首这9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 1921年7月,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注定了她的不平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党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第一阶段是从党的一大到七大期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第二阶段是从党的八大到十一大期间,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时期;第三阶段是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七大期间,改革开放至今这一时期。 分开三个阶段来分析,每个阶段又可以细致划分到每一次代表大会所处时期,如果需要对于这个问题细致深入地了解,在百度百科当中有很全面的每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召开时间、历史意义的资料,你只需要搜索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可以了解,我这里就不做复制粘贴族了,只分为三个阶段给你概括一下主要的成就。

最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本) 课程编码:06022102 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适用专业:大一本科学生执笔人: 审核人:编写时间:2011年2月 一.编写依据和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为本科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 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进分子和普通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3)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会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开展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2学时) 基本内容: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2 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基本要求: 1、从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同世界的联系中,认识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有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根源,认识殖民主义侵略的本质与特征。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句子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句子 导读:经典语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句子 1、回首昨天,我们问心无愧,尽管太多的苦涩融进了昨日的犁铧,尽管太多的忧伤充斥着我们的心灵,尽管太多的无奈写在我们的脸上,尽管太多的精力挥洒在昨日的流程上。 2、有失败也会有成功,有咸淡的泪水当然也少不了甜美的微笑,有失落才构成昨日缠绵的歌,有忧伤才会有昨日焕发的浪漫色彩。 3、立足今日,我们擦亮眼睛,走过昨日逝去的岁月,点燃新的希望,放飞新的梦想,在日子的隧道中穿梭。今天,又一个起点,又一轮朝阳,请打开你的心灵之窗,拥抱阳光!拥抱今天吧! 4、南山得心跳仍在继续,我们的脚步也没有停息,梦想在前方,未来也在前方。不要徘徊,不要犹豫,放飞梦想吧!展望未来吧! 5、人总是那样感性、值得怀念的太多、思念永远不会停止、曾经的美好、如今的陌生、未来的谈然。 6、其实很简单,就像放风筝,把握住手中的那根线,然后放飞它,放飞自己的梦想,就算线断了,也不用奇怪,因为那没什么,每

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就算是失败了也没有什么,捡起梦想的风筝,继续放飞,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到达自己梦想的天堂。 7、未来,就是你站在茫茫大海的这一边,遥望着海的那一边,充满好奇心,憧憬这对海那边的向往,正是对未知的不了解与向往,所以才有了去追逐未来的勇气。 8、回首过去,我们心怀坦荡,回首过去,我们沉沦于昨日成功时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之中;回首过去,我们没有驻足在昨日构建的美丽梦想中;回首过去,我们没有黯然伤神,沉沦于昨日的得与失,是与非中;回首过去,了解最真实的自我,看清今后的方向,选好航程,为一个崭新的日子苦心打造。 9、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 10、昨天,永远属于过去,过去不管成功或失败,永远属于死神;昨天,如一颗陨落的流星划过天际,来不及招呼;昨天,如一朵朵漫天飞舞的的蒲公英,尽显其招摇之态。

近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

时代缩影——亲历八十年变迁 ——从外婆的故事了解近现代国家发展 1927年的近代中国,可谓极不平静。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共产党于江西南昌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随后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革命起义。然而在纷乱的局势下,湖南南部群山包围的小县城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时光流逝,仍旧基本保留着它的本来面貌。 我的外婆这一年出生。外婆的爸爸,我叫“公公”,凭着自己的经济头脑靠药材生意起家,慢慢地积累起资金,如同当时大多数有了一点钱的中国人一样,在老家购置地产,家业逐渐稳固起来。鼎盛时,县城里一条街两旁的铺子甚至均为公公所有。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近代化仍不完全,尤其是在中部、南部的广大农村及县城中,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公公也遵循着传统理念,几乎把家产尽数用在了购买宅地上。作为地主,公公与佃户之间的关系却不像戏剧中那样矛盾突出,每逢饥荒,公公还会开仓赈灾,接济饥民。 外婆就在这样的平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公公常年在外奔波做生意,她便和自己的母亲(我称作“婆婆”)相伴生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尽管已有在先的维新变法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启发民蒙,但在偏远地区的村县中,“重男轻女”等封建旧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外婆是二太太的女儿,大太太的儿子、外婆的大哥和二哥常常欺负她。公公还有一个三姨太太,是当初他去南京做生意时,碰到的一个可怜的青楼女子。我的妈妈还记得小时候见过她,记得她虽然岁月

流逝但却依旧迷人的气质。这位姨太太,可想在当时也肯定受过很多欺负的。大太太、二太太各育有十几个儿女,但因为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常常病不甚重而无法医治,这些子女多半夭折。 地产、商铺、农田、几房姨太太和众多儿女,公公家算是典型的老式地主家庭结构。天有不测风云,外婆不到十岁的时候,一场大火将公公拥有的那一条街的木质商铺烧了个干干净净。整个家庭遭遇重创。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日军入侵湖南。不久后,日本人打进了这个群山里的小县城。公公一家带着值钱的家当开始举家流亡避难。“由于食物紧缺造成普遍营养不良,难民中常常发生流行病。至于住宿,更是一种奢望。由于日机狂轰滥炸,沿途缺少栖身之所,他们只能暂避于破庙内或断垣下,忍受饥饿、寒冷与疾病,许多人因此丧失了生命”1。公公的大儿子在途中被日军打死,家里的财产也在逃跑的过程中逐渐丧失殆尽。 在极端恶劣与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公公一家终于撑到了抗战胜利结束,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初期,共产党领导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公公家是典型地主家庭,自然首当其冲被打倒。“土地改革导致乡村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表现为‘小农制’的转换,即现代自耕小农制取代传统租佃小农制”2,公公的地产都被分配给了农民。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反抗意识与积极性,大家都要“打倒地主”、“翻身当主人”,土改斗争掀起高潮,农民的斗争激情受到 1 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J] . 史学研究,2002(12):7 2 李立志,《土地改革与农民社会心理变迁》[J] . 中共党史研究,2002(4):31--‐33

新中国银行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1)

新业发展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支柱之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银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对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60年银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新中国银行业的形成和发展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银行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1956年:银行业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 这一阶段,我国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将中国人民银行纳入政务院的直属单位,确立了其作为国家银行的法定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为:一是发行人民币,支援解放战争;二是建立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和统一的国家银行组织体系;三是接管官僚资本银行和整顿金融业;四是积极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等银行业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 1953~1956年,我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全面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银行业则实行信用集中原则,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综合信贷计划纳入国家经济计划。1956年公私合营银行纳入中国人民银行体系,形成了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一五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12%,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1%,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建设。 1956~1965年:银行业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1956年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8~1962年为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和三年严重自然灾害,银行的业务制度和原则遭到破坏,导致信贷投放失控,现金发行过多。这一时期,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25%,各项贷款年均增长20%。 1963~1965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整顿。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正常,金融工作也步入正轨。这期间,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年均增长%,各项贷款年均增长%,基本解决了大跃进时期遗留的通货膨胀问题。 1966~1976年:银行业遭受文化大革命重创的10年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_小学作文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题记 还记得2019年的夏天,我们来到现代。你我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却组成了如家一般温暖的集体。 初一的时候,懵懵懂懂,又是因为不熟悉学校经常被误认为路痴,可是在心里却默默地种下了学习的种子。初二的时候,我渐渐在学习上崭露了头角,班会课上“以勤补拙,常审己弱”又渐渐引导自己要持之以恒,学习种子就慢慢有了芽头,绿绿的似柳暗花明。 目光渐渐聚焦到讲台上,台下五十几双眼睛正直勾勾地直视着。彼时正进行班委评选,我也正摩拳擦掌着:大家好,我是xxx……我……哎!该死,怎么停停顿顿啊!我心里仿佛打了一个结般难受。这让我感觉仿佛只身一人,扑面而来严肃的安静气氛,我就这样战战兢兢地结束了演讲。然而当我抬起头想致谢时,猛然看到到同学们老师们那欣慰的眼神,以及顺势而来的波涛般的掌声。噼噼啪啪——顿时,自己眼睑湿润了,胸膛也起伏着,于是我百感交集般的回到了座位。曾经的我是畏怯的,可是现在是他们教会了我勇气! 而到了初三,学习上你追我赶。“嘿!仨儿!离中考就只有十几天了,紧张不?”(不知不觉,友谊让我们习惯以学号相称)。“当然啦!可是就觉得太快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啊……”悄悄地,在夕阳的1 / 3

辉映下,三位少女气宇轩昂的表情被渲染得熠熠生辉……可是,事与愿违,我那一次大考以惨败的滑铁卢战役收尾。“唉!是我无能啊!紧张绷紧心弦,考试时又昏着头。……但人还要往前看,我手上还有三年高中呢,一切还得从头开始……”自责中隐约对自己恨铁不成钢。可终于还是像个孩子一样心情雨转多云。六月,是多雨的季节,窗外雨打芭蕉,滴答滴答叙写着我不及的梦。曾经的我是悲伤的,可是现在是它们教会了我乐观! 是啊!时光可以带走一切情绪。现在的我已是一名高一的学生,坐在凤鸣的报告厅里,倾听着老师们和学姐学长的侃侃而谈的学习经验,我心里那学习的种子仿佛又被甘泉浇灌了一般:给予了我无限拼搏的力量!以前我总以为失败就是弱者,在这所学校又只会是我形单影只。但事实证明并非弄巧成拙,“哎。有人叫你!”于是我习惯性地转过头去看,原来是以前班里的同学。这是我想这下惨了,毕业会那天她们问我去哪所学校我守口如瓶,现在却……唉!我呆滞地停顿了几秒。“你好啊!跟我们坐在一起吧!”话音刚落,我有种莫名的感动,真不愧人间有真情啊!于是冒冒失失地坐在了一旁,我小心翼翼地望了望她们,眼神中盈满了欣喜。“不管以前怎样,我还是相信你三年努力一定能实现你最初的梦想!”这时我才有些释怀,心里的大石头才不至于那么沉甸甸的。曾经的我是不自信的,可是现在是她们教会了我开朗与自信。 谁能预料未来茫茫漫长你在何方?笑容在脸上,和你一样,大声 2 / 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