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2015?温州)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连续开展了多次报告.下列列举

2.(2011?常德)小明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小明按教材上所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去确认这瓶液体,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A.提出问题B.制定计划C.进行实验D.得出结论

3.下列四个探究实例:①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②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③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④探究铁的锈蚀条件.其中主要研究方法相同的是()A.①②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拿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实验B.假设C.观察D.做结论

5.(2015?本溪模拟)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军同学提出以下研究此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

A.收集气体并观察B.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

C.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D.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

6.下列关于化学发展的看法错误的是()

A.导致生态环境恶化B.提升人类健康水平

C.有助于人类开发新能源D.帮助人类研制新材料

7.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时,小亮提出:“人体呼出的气体可能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多.”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猜想与假设B.收集证据C.设计实验D.得出结论8.(2011?兰州一模)在研究气体的性质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操作,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种研究物质的方法属于实验法

B.这是一种正确的闻气味的方法

C.该操作利用了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

D.研究有剧毒的气体物质时也可用此方法

二.填空题(共2小题)

9.(2015?大庆模拟)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将下列所述基本

环节补充完整.

(1)“呼出的气体是什么?”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环节;

(2)“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环节;

(3)“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属科学探究中的环节;

(4)将呼出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环节;

(5)“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某同学的这句话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环节.

上述各环节的正确顺序是.(填上述数字序号)

10.(2014秋?淄川区校级月考)小明在威望中发现一种白色固体,他认为“可能是食盐”.对于可能是食盐,应是科学探究的小华说“可以尝一尝”.对于“尝一尝”这一过程,应是科学探究中的

A.问题B.假设C.实验D.结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D 2.C 3.C 4.A 5.A 6.A 7.A 8.D

二.填空题(共2小题)

9.提出问题获得结论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反思与评价(1)、(3)、(4)、(2)、(5)10.BC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练习题

第一单位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令狐采学 随堂练习题: .7.8 1.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毛病的是()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年夜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2.下列气体中,能使廓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 空气 3.燃着的小木条辨别拔出下列气体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一组 气体是() ①空气②氧气③人呼出的气体④二氧化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实验中(如图),观察不到明显变更的是() 5.将少量的廓清的石灰水辨别加入如图所示的两个集气瓶中。(集 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振荡后,集气 ⅠⅡ 瓶Ⅰ中无变更,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沉淀现象,其原因是() A.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高 C.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 6.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成长化学科学的基础是() A.数学计算 B.化学实验 C.逻辑推理 D.物理丈量 7.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石蜡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碳化变黑 C.燃烧后只生成使廓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7.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毛病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廓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随熔化过程 C.用火柴扑灭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收回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8.下面记录的是探究普通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合适的是() A.普通蜡烛是手感滑腻的固体 B.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会下沉 C.蜡烛燃烧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 D.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扑灭 9.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合”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廓清石灰水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初 三 化 学 实 验 与 探 究 1.某化学探究小组准备用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 (1)实验过程: ①把石灰水加人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再通过 操作,得到无色滤液。 ③将无色滤液通过 操作,得到白色固体。 (2)猜想:得到的白色固体是纯氢氧化钠吗?三位同学分别作出以下猜想: 小李:是纯净的氢氧化钠! 小强:可能还含有碳酸钠! 小陈:也可能含有 。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熟石灰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瓶熟石灰粉末是否已经变质生成了CaCO 3? 进行猜想 :猜想一:熟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 3。 猜想二:熟石灰部分变成了CaCO 3。 猜想一:熟石灰没有变质。 设计实验: 该小组同学对猜想一设计了下列探究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表 ①要证明猜想二成立,可参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步骤②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熟石灰变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在初中化学我们所学过的物质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等具有这样的性质,因此像熟石灰这类物质在实验室应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 ③称取1.0g 上述熟石灰样品,加适量水使之充分溶解,搅拌过滤后,往滤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同时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至溶液刚好变为无色,消耗盐酸溶液7.3g 。求样品中Ca(OH)2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据估计,每年全世界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产量的十分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金属腐蚀的原因,设计如下实验: (1)如图,取一根约10cm 的光亮铁钉放在自来水中,观察A 、B 、C 三处的变化。几天后,他们会发现 处最先出现铁锈,大家结合书本知识知道,铁在空气中生锈实际是铁和 、 等物质相 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的过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 学肥料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教案《化学肥料》教案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氮肥、磷肥、钾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事物的方法; (2)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和体验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化肥“利弊”的思考,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体验到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 同时了解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在化学发展中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启发引导: :多媒体: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天平、铁片、酒精灯、三角架、试管; 药品:氯化铵、碳酸氢铵,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铵、熟石灰。 :1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语:俗语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个“肥”指的是什么物质? 1.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2.农民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 教师启发: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生物课已有的知识回答。 1.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C、H、O、N、P、K、Ca、

Mg。 2.主要化肥:氮肥、磷肥、钾肥。 1 一、化肥简介 1、氮肥常见的氮肥样品,边展示边让学生观察其形态,试着书写其化学式,并比较其化学式。 学生观察缺氮肥和不缺氮肥的植物叶启发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 教师讲解:前者是由于缺氮导致的。 氮元素有什么作用呢? 指导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并回答。 可做氮肥的化合物有哪些? (1)作用(2)种类给植物提供氮肥除了使用这些含NH4+的化合物外,你还能想到利用哪些物质中的氮元素? 大豆等植物对氮元素吸收的特殊性和氮的固定。 常见的磷肥样品,边展示边让学生观察其形态缺磷肥和不缺磷肥的植物。 你想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明确磷肥的作用以及施用方法。 可做磷肥的化合物有哪些? 2、磷肥(1)作用(2)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通过对______________以及对______________的观察、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学习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思路解析:要了解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实验能力。 答案:实验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化学原理科学探究 2.通过学习教材上关于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你能总结一下化学学习的特点吗? 思路解析: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教材中总结了关于化学学习的三个特点,要求学生了解,以指导今后化学的学习。 答案:(1)关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化学 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观察、记录、描述、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本题考查蜡烛点燃过程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石蜡硬度较小。 答案:A 2.下列气体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 空气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基本化学性质,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答案:B 3.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下列气体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一组气体是() ①空气②氧气③人呼出的气体④二氧化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思路解析:氧气、空气均可以助燃;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氧气含量低,也不支持燃烧。 答案:C 4.正确量取8.5 mL液体,应选用的合适仪器有() ①5mL量筒②10mL量筒③50mL量筒④胶头滴管 A.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思路解析:选择仪器时应该选择与所取溶液的体积最接近的量筒来量取。 答案:D 快乐时光 简单的问题 某生物学教授常到各大学去讲授《遗传学》。 有一次在去讲课的途中。司机对他说:“教授。我听你的课已不下五十次了。我已记得滚瓜烂熟。我敢说,这堂课我也能教。” “哦!是吗?好啊!那等一下我们互换角色!” 到了学校。司机果然去讲课。且一字不误地把课上完。但正当他要离开时,忽有一个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练习题之欧阳光明创编

第一单元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 为基础的科学 欧阳光明(2021.03.07) 随堂练习题: 2016.7.8 1.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 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2.下列气体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 空气 3.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下列气体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一组气体是() ①空气②氧气③人呼出的气体④二氧化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实验中(如图),观察不到明显变化的是() 5.将少量的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加入如图所示的两个集气瓶中。(集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振荡后,集气 ⅠⅡ 瓶Ⅰ中无变化,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沉淀现象,其原因是()A.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B.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高

C.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 6.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科学的基础是() A.数学计算 B.化学实验 C.逻辑推理 D.物理测量 7.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为三层,焰心主要是石蜡蒸气,温度最低,内焰火焰最明亮 B.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碳化变黑 C.燃烧后只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7.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8.下面记录的是探究普通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 A.普通蜡烛是手感滑腻的固体 B.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会下沉 C.蜡烛燃烧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 D.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 9.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初三上学期化学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

1、小明买了一种“汽泡爽”的冲调饮料。 【饮料说明】①主要原料: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 ②使用说明:将一包“汽泡爽”粉末倒入玻璃杯中,加入200 mL 冷水,看到有大量气泡快速生成,待粉末完全 溶解,就得到一杯果味饮料。 小明观察了饮料说明后,他借助化学实验的方法,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以及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实验一】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 (1)小明阅读资料发现:“汽泡爽”原料中的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粉末混合后加水,可以发生以下反应,填写生成气体的化学式。 3NaHCO3 + C6H8O7 ==== C6H5O7Na3 + 3H2O + 3 ↑ (2)为了检验该气体,小明选择的试剂是。 【实验二】探究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1)小明先用冷水和热水各冲了一杯饮料,品尝时发现冷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多,热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少。当他摇动杯子时,发现有大量气泡从水中逸出。他查阅资料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会迅速降低。于是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写表中空白。 2)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采用相同的两套实验装置(如下图)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 A 中加入水,再加入一袋“汽泡爽”,迅速塞紧胶塞。量筒C 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B 中油层的作用是。 A B C (3)通过实验,小明测得:a = 64 mL,b = 132 mL,由此获得结论:“汽泡爽”产生气体的量与加水温度有关系。但是老师看到小明的实验报告后却指出:两套装置中,“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总量应该近似相等,与温度关系不大,其本质原因是。 (4)通过反思,为了证明老师的观点,小明继续利用(3)中已反应完的两套装置,又做了一步实验,发现两套装置最终收集到的气体的总量确实相近,他的实验操作是。 2、【2012.1 西城】33.(5分)某小组同学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老师建议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NaOH 溶液吸收生成的SO2。这种做法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SO2与NaOH是否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40体积SO2。

部编九年级化学下教案第11单元课题2 化学肥料

课题2 化学肥料 从容说课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现化学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药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同时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以活动与探究和资料的形式分别探索和介绍了氮、磷、钾肥的区分及不同氮肥的鉴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2)学会自学,提高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 (3)善于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 (4)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维护人体健康而好好学习化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学生讲解,实验,分析,归纳,应用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天平、铁片、酒精灯、三角架、试管; 药品:氯化铵、碳酸氢铵,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铵、熟石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肥料。 [板书]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学生讲课](根据学生自己的预习情况及收集资料的情况,归纳常见氮肥及作用、常见磷肥及作用、常见钾肥及作用,教师适当补充) 1.氮肥: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NH4HCO3、NH2Cl)、硝酸盐(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氮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极为重要的。 作物缺氮会绿色褪淡,生长缓慢,瘦小,直立,成熟提早,产量品质下降,果小皮硬。 大豆,蚕豆等一些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它们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2.磷肥: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质。 磷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磷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作物缺磷时会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植株矮小、苍老、瘦弱,茎细直立、分枝少,叶片小、缺光泽,根系发育差,易老化,成熟迟缓。 3.钾肥:常见的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含钾化合物。 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作物缺钾表现为最初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以后黄化部逐步向内伸展同时叶缘变褐、焦枯,叶片出现褐斑,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 [过渡]以上各化肥营养元素比较单一,为使作物均匀地吸收各营养成分,人工合成了一些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例如:硝酸钾、磷酸铵。 [提问]请说出以上复合肥料所含的营养元素。 [学生回答] [转折]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去看待问题。 [设问]谈谈你对化肥弊端的了解。 [学生发言]如: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可能会形成:1.土壤污染 2.水污染 3.大气污染。 [教师]同理:农药的使用也有利有弊,它可以除草杀虫,保护农业,但也存在潜在的危害。 [投影]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二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要点一: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的探究离不开实验。 (1)化学实验 途径:实验探究→观察现象→记录现象、数据、结果→科学分析→得出结论 ?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化学实验探究中的关注事项 ?关注物质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等。 ?关注物质的变化。例如:受热时石蜡融化等物理变化,燃烧时发光,放热等化学变化。 ?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的、细致的观察和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要点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背景知识:二氧化碳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个部分。外焰燃烧得更充分,温度最高,火焰最为 化学实 验

明亮。 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这缕白烟是什么物质呢?熄灭蜡烛时,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这缕白烟是什么物质呢? (答案: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2、对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将烧杯取下来正放,迅速往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蜡烛燃烧有二 氧化碳生成 结论: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生成新的物质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般我们采用这个方法来鉴别二氧化碳气体。烧杯壁有水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要点三:2、对空气和人体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探究准备: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呼吸的作用 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进行猜想:根据已有知识或查找资料学到的知识 A、两者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同 B、两者的氧气含量不同 C、两者的水蒸气含量不同

(完整版)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还能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程度,有效检测学生的科学素养,突出了新课标、新教材的特点,代表了教材改革和中考改革的方向,在近几年中考中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此类题在中考中频频出现,且分值相对较高,现已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和亮点。从历年的考试中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的题型主要有应用型探究、构建型探究和综合型探究等,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类似物质的干扰下定性探究物质的组成、利用对比实验法探索化学反应中的异常现象及其发生原因等。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解题能力,本人通过对近几年南京市化学实验及探究题的研究,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改编、设计的一些实验探究题,谈谈这类试题的设计新视角。 一、创新类探究试题 创新类探究试题涉及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以探究为形式或情景,可考察考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试考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解答探究创新类试题一般步骤是:首先要能根据题干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联想到相对应的化学知识。第二,作出猜想或假设时,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依据,要从化学的视角作出科学的猜想或假设。第三,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要围绕寻找特征反应作为论证(肯定或否定)的依据,同时应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第四,对探究问题作出解释与结论时,要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或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信息,以事实为依据,应用化学原理进行分析推理,不能随意编造,牵强附会。最后,从反应原理是否正确、实验方案是否完善、探究过程是否合理以及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探究方案或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探究

习题资源—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选择题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和水 D.灰烬 2.人呼出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 D.氧气 3.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 4.从冰箱取出瓶装的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5.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世界由物质组成,物质由粒子构成 B.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其自身的结构 C.从宏观看,物质有时处在相对静止状态,但从微观看,则是永恒运动的 D.在固体物质中,粒子处于静止状态 6.你认为确定一瓶标签残缺的试液是否是氯化钡溶液的最佳方法是()

A.讨论 B.实验 C.调查 D.上网 7.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下列气体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一组气体是 ①空气②氧气③人呼出的气体④二氧化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正确量取8.5 mL液体,应选用的合适仪器有() ①5mL量筒②10mL量筒③50mL量筒④胶头滴管 A.② B.①④ C.③④ 9.化学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万一发生事故也不必惊慌,要冷静地处理。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不慎将氢氧化钠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B.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碳酸氢钠溶液 C.不慎将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刻用湿布扑灭 D.不慎将白磷洒落在桌面上,立即扫入垃圾桶中 10.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观察B.实验C.假设D.做结论 二、填空题 1.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通过对______________以及对______________的观察、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学习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白烟,点燃这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知道,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可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用石灰水涂刷墙壁,就是利用了石灰水的这一性质。使得墙壁越来越硬。实验室配制 的一瓶澄清石灰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有一层白色物质生成,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___气体。 4.石灰水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是白色沉淀。氧气可以支持燃

中考化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基础知识点复习试题及答案

自主梳理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_______________,学习_______________并获得化学知识。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关注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2)关注_____________,如石蜡受热时是否_______________,燃烧时是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生成等等。 (3)关注_______________,即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_______________,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答案:实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化学原理科学探究的方法 (1)物质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2)物质的变化熔化发光放热二氧化碳气体水蒸气 (3)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比较和分析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归类及解法

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归类及解法 实验探究活动是新课标理念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不少同学对于实验探究类试题,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实验探究题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平时学习(实验)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只是命题形式新颖,选择素材陌生度高,但基础知识或原型实验来源于教材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很多同学做题时联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要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学习和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有意义的猜想和假设,并设法用实验去检验验证它。在解答实验探究类试题时要①通读全题划出关键的语句,审清题意,明确要求;②回归教材确定知识点;③细心分析明确设计意图,灵活应用基础知识解决探究题中的问题(关键是分析题中的设计方案和实验装置图)。现从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选取数题,进行简要的归类与评析。 根据探究题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气体成分的探究 如人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探究、酒精和蜡烛等可燃物燃烧后产生气体成分探究、两种物质反应后产生气体成分探究、鱼瞟内气体成分探究等。涉及的知识点有空气、O2、N2、H2、CO、CO2等这些物质的制法及检验,以及它们与氧气、水、碱溶液等反应产生的特有现象。

例1.(07长春)请你阅读下列短文后,回答有关问题。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1)根据上述短文,提出一个你想探究的问题:。 (2)对你的问题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猜想:。 (3)请自选用品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并填写下表。

课题2 化学肥料 教案

课题2 化学肥料 一、学情分析: 所教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镇,极少数来自农村,对化肥知识知之甚少,很多学生只知道提高农作物产量要施用化肥,对化肥名称、施用方法、施用方法、注意事项等都不了解。刚学完酸碱盐的知识,来不及消化,又要学习生活中接触较少的化肥,学生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第十一单元的最后一个课题,可以看作是酸碱盐知识的一个延伸和拓展。学习过程中既复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又将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中,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二是化肥的简易鉴别,介绍利用物理和化学性质初步鉴别几种常见化肥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常见化肥的种类并能举例。通过观察和探究常见的化肥,了解化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了解常见化肥在使用和贮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化学是有用的,同时了解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在化学发展中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简单鉴别;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思路: 引入新课(民以食为天)→化肥的定义→常见化肥介绍(氮、磷、钾、复合肥)→农药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善待自然)→化肥的简易鉴别(学生互动)→布置作业(社会调查)六、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1、提前一周要求学生搜集常用化肥的种类和有关肥料的民间谚语。 2、教师搜集某些农作物的亩产量和相关图片。

备注:①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部分选自《化学课程标准》 ②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七、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肥料 农家肥[投影]1、什么是农家肥? 一、肥料2、什么是化肥? 化肥3、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二、化学肥料 1、氮肥[投影]1、氮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2、植物缺乏氮元素的症状; 3、常见的氮肥有哪些; 4、少数植物有固氮的能力。 2、磷肥[投影]1、磷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2、植物缺乏磷元素的症状; 3、常见的磷肥有哪些。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整理)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一、气体的制取、干燥及装置连接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内容: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 ;b .图3 (2)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口通入(填“c”或“d”).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也可用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来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4)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熄灭酒精灯⑤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⑥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5)若用F收集CO2,要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2、图3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气: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2)检验:证明CO中混有CO2,装置内应盛。 (3)贮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填“A”或“B”,下同。)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O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H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O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3、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据图回答: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E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组合是(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填选项)。A.a→b→c→d B.b→a→c→d C.c→d→a→b D.d→c→b→a 4、实验室用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装置B、C内所盛的液体分别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则装置B内所盛液体是,装置C的作用是。 (2)为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装置E中所盛试剂是,反应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3)为证实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B应改盛溶液。 (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主要操作步骤有:①加热氧化铜②检验氢气纯度③停止加热④通入氢气⑤停止通入氢气。正确的操作顺序(序号)是。

初三化学实验及探究题大全及答案

初三化学实验与探究汇总与答案 1.某化学探究小组准备用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来制取氢氧化钠。 (1)实验过程: ①把石灰水加人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再通过操作,得到无色滤液。 ③将无色滤液通过操作,得到白色固体。 (2)猜想:得到的白色固体是纯氢氧化钠吗?三位同学分别作出以下猜想: 小:是纯净的氢氧化钠! 小强:可能还含有碳酸钠! 小:也可能含有。 )验证:验证小强的猜想。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白色固体配成溶液,加入足量 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瓶久置的熟石灰粉末的组成进行实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这瓶熟石灰粉末是否已经变质生成了CaCO3? 进行猜想:猜想一:熟石灰全部变成了CaCO3。 猜想二:熟石灰部分变成了CaCO3。 猜想一:熟石灰没有变质。 设计实验:该小组同学对猜想一设计了下列探究方案,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表中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取样,加适量水,搅拌,过滤 ②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 试液 ③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盐酸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一成立 反思与应用:①要证明猜想二成立,可参照上述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步骤②中产生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熟石灰变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在初中化学我们所学过的物质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等具有这样的性质,因此像熟石灰这类物质在实验室应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存。 3.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8所示的实验。 (1)写出甲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化学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精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一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小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教师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题(含答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小亮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人体呼出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就这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的() A.猜想与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2.对比实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课本中设计的下列实验不属于对比实验的是() A.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B.鉴别硬水与软水 C.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D.铁钉锈蚀实验 3.在对呼出气体进行探究前,甲同学根据生物学知识提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可能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和假设 B.提出问题 C.制定计划 D.结论 4.对比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图示实验中,没有体现对比方法的是()A. 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 B. 探究分子的运动 C. 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D. 区分硬水和软水 5.在“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是()

选项问题对问题的回答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可能是石蜡蒸气 B 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什 么? 烧杯内壁有水雾 C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 D蜡烛火焰温度哪层最高?将火柴梗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其炭化程度 A.A B.B C.C D.D 6.实验桌上有一包黑色粉末,为验证该粉末是否为铁粉,有同学提出将磁铁放在黑色粉末上方.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7.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猜想或假设 B.提出问题 C.设计实验 D.结论 8.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A.分子间间隔发生了变化 B.分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 D.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9.小丽同学以“我们所穿的衣服是什么面料“为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1)找出自己穿过的几件衣服进行观察、对此,同时还做了一张表格,从衣服商标上摘录了面料的种类. (2)到服装场了解制造衣服常用的面料,并收集了几种面料的下脚料. (3)在空气中分别点燃几种不同的面料,观察并记录它们燃烧的现象. (4)归纳概括得出所穿衣服用的是什么面料. 在以上探究活动中,没有涉及到的科学方法有()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文献法 D.实验法 10.在“22O2H2+O2↑”的化学变过中,最小粒子是() A.H2O B.H2 C.O2 D.H和O 11.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时,小亮提:“人呼的体能比吸入的气含水蒸气多.”就过程而言,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猜想与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12.将“跳跳糖放入中,无体产.小军同提出以研此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是() A.收集气体并观察 B.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 C.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 D.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 13.硬的外观有银白的金属光,一些同学认为它是由铁成的.在讨论,有的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一下.“拿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中的()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做结论 14.下列个探究实例:探究影电阻小的因素/空/探究空气中氧的含量/格/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空格空格探的条.其中主要研究方的是)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青色的虾熟后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色.就些同学的看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的) A.观察 B.实验 C.假设 D.结论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集锦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合集 1、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研究课题】探究水壶内部水垢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天然水和水垢所含的物质及其溶解性如下表: 物质Ca(HCO3) 2 Mg(HCO3)2 Ca(OH) 2 Mg(OH )2 CaCO3 MgCO 3 溶解 性可溶可溶微溶不溶 不 溶 微 溶 【提出猜想】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Mg(OH)2和,可能含有Ca(OH)2和。 【设计方案】 (1)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Na2CO3溶液,如果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水垢中 无 (填化学式)。 (2)乙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进一步确定水垢中含有碳酸盐的成分。 其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图组装仪器,将50g水垢试样放 入锥形瓶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盐酸。若D瓶增重22g,则水垢全部是CaCO3。

②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③称量D瓶内物质增加的质量; ④重复②和③的操作,直至D瓶内物质质量不变。 测量滴加稀盐酸体积与D瓶内物质增加质量的关系如右 图曲线所示; 【评价】 (1)A瓶中的NaOH溶液起到作用。若A瓶中无NaOH溶液,D瓶中的质量将(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2)一般情况下,两种不同金属形成的碳酸盐与足量盐酸反应时,若两金属的化合价相同、两种盐的质量相同,则相对分子质量小者放出的气体多。分析曲线图可知:水垢中一定含有(化学式),理由 是 。 (3)装置图中“?”所指处有三根导管同时穿过橡胶塞,已知:导管的 直径为8mm,橡胶塞细段直径为3cm。从坚固和美观的角度考虑,请你在由图中标出应在哪三点打孔为好(用圆圈“○”表示打孔位 置)。 以上实验(填“能够”或“不能”)检测出水垢中含有Mg(OH)2。

03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 1.% 2.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教学突破 要想使学生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就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 3.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4.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

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板 书: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下表) 1.陈述: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 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 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 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3.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1)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 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2)? (3)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 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 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 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4)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 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 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 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5)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 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 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 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4.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 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 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 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