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历史必修3学案(64份) 人教课标版2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历史必修3学案(64份) 人教课标版2

单元优化提升

,

)

一、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

[对点训练]

1.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育、科学、文化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是( )

A .“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 .“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解析:选B。注意题干限制词“教育、科学、文化”,只有B项全部属于这一范围。故选B项。

二、认识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教育、科技与经济发展三者相互依赖,互为基础

(1)科技、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社会经济的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经济发展才能为科学研究提供各种物质条件;科学技术只有同经济密切结合,其价值和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教育离不开经济建设,经济投入的多少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要适应经济的发展,适时作出调整。

(2)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最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教育。

(3)教育也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教育内容的更新、教育手段的改进依赖于科技进步,科技要发展,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4)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

2.认识

(1)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产生新科学技术的工具,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离不开教育的。

(2)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的挑战是人才的挑战,也是一场教育的挑战,必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3)教育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依赖于经济发展这一物质基础。只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采取正确的教育发展战略,重视教育,教育才能得以发展。

[对点训练]

2.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其专业。清华大学的文理类学院并入北京其他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这次调整的目的是()

A.贯彻“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B.应对两大阵营的对峙形势

C.适应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需要

D.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制定“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这个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强化高校工科系,调整的目的和中国此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相关,是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故D项正确。

知考点

识真题

1.(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的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1952年外交政策没有转变,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

2.(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解析:选A。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及其思想是新生国家巩固政权的需要,材料正是这种需要的体现,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排除B项;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通考法

科技和“双百”方针内容在高考中较少涉及;教育事业发展在高考中以识记为主,考查形式也比较多样,主观试题占比重较大。在学习时,首先要从不同历史时期掌握科技、教育和文艺,明确阶段特征;其次掌握具有代表性的成就,并分析其取得原因,建立与政治、经

济的关系。

练模拟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以下属于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举措、成就的是()

A.成功发射第一颗实验通信卫星

B.恢复高考制度

C.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D.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解析:选C。题目强调“20世纪80年代”“教育领域”。A项是在1984年;B项是在70年代;C项是在1983年;D项是在50年代。据此排除B、D两项;A项属于科技领域,故排除。

单元综合检测(七)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河北成安县第一中学高二月考)“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坚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料。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表现

C.“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解析:选A。注意材料中的主要信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利用这些信息对四个选项进行甄别。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国防力量,A表述明显错误。B、C、D表述正确。

2.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的乐曲响彻全球。然而为这颗卫星倾注了全部心血的赵九章先生却未能等到这一刻,无端受到诬陷迫害的他,早在一年半以前已经含冤去世。不少科学家是在“牛棚”中听到“东方红”乐曲的。据此判断,“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是在()

A.1950年B.1960年

C.1970年D.1980年

解析:选C。“牛棚”的说法是从“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中来的,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是从1966年6月《人民日报》的社论中提出来的,是“文革”刚刚开始时出现的。选

项中只有1970年属于“文革”时期。

3.(2016·湖南益阳高二测试)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受中医典籍的启发,在青蒿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05 的无色结晶体,即青蒿素。经多次临床实验发现青蒿素对于抗击疟疾具有良好效果。2015 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及其团队对我国传统中医的重大突破是()

A.团队攻关,持续研究

B.坚持不懈,不断深入

C.中医为本,走向世界

D.立足科学,反复实验

解析:选D。“团队攻关,持续研究”与题中“对我国传统中医的重大突破”不符,故A项错误;“坚持不懈,不断深入”与题中“对我国传统中医的重大突破”不符,故B项错误;“中医为本,走向世界”与题中“对我国传统中医的重大突破”不符,故C项错误;“立足科学”与材料中“受中医典籍的启发,在青蒿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05 的无色结晶体”相符,“反复实验”与“经多次临床实验”相符,故D项正确。

4.观察《国家财政拨款科学研究经费支出总额表》(单位:亿元),其中基建支出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A.经济建设规模的萎缩B.科研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C.科研条件的逐步改善D.财政拨款的使用率不高

解析:选C。根据题干表格关键信息,仔细观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表格信息未体现,排除。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5.(2016·湖南常德石门县一中高二测试)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骕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骕承认错误。”该谈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解析:选A。材料“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这说明要让不同的学术问题相互争鸣,不在学术问题上搞集中统一,这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6.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方向的是()

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

解析:选D。本题实际考查“文革”时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的史实。“文革”时期,样板戏在戏曲领域中“一统天下”。故选D项。

7.(2016·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高二测试)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电影同时展出,新中国的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解析:选B。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正是“双百”方针的提出才使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才使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进而出现了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只能是“双百”方针的提出。

8.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杂志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故事片《吉鸿昌》得票14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反映了()

A.“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B.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C.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

D.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解析:选C。1980年,“文革”结束不久文艺领域逐渐复苏。材料投票结果反映了人民对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在杂志的普及率低(一两千人只有一两份)的情况下还有如此多的票数,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故C项正确。

9.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

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

解析:选D。材料对比了1950年和1957年我国教育、卫生事业的巨大变化,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项正确。A、B两项也是原因,但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逐步建立的条件下发挥作用;C项与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10.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下列建国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而提出的是() 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

解析:选A。A项体现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需要,符合题意。B项是“文革”期间的教育思想;C项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思想;D项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教育思想。

11.“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了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绣红了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南京知青之歌》)材料反映了() A.“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秩序混乱

B.“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起了城市化运动

C.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D.长期战争造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才断层

解析:选A。从《南京知青之歌》可以看出,它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的一种反映。当时我国教育秩序混乱,大量学生丧失受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断层,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③“三个面向”思想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选C。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主张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符合材料信息;发展希望工程更是对贫弱地区的照顾。因此①②④均正确。“三个面向”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方向,与材料不符。故选C。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6·湖南娄底高二测试)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中国的世界纪录》)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特点,并举出一例中国古代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6分)

材料二从17世纪中期开始,近代科学在一批巨人的推动下产生,在这批巨人当中,排在最中心位置的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他就是艾萨克·牛顿。

——《大国崛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把牛顿“排在最中心的位置”。(8分,史实4分,历史结论4分。要求史实与历史结论一致。)

材料三下列是两幅反映现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图片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在哪些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请你再举一例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6分)

解析:第(1)题通过对第一个表格的观察和分析,看出中国所占比重大,其他国家占的

比重小,可知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通过对第二个表格的观察和分析,可知数学、农学、天文、地学占有主要成就,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举出一例中国古代影响世界的科技成就,列举四大发明任一即可。举例的时候要说清楚发明是什么,以及它的世界影响是什么。第(2)题,把牛顿“排在最中心的位置”的主要原因是基于牛顿的巨大贡献,据所学进行归纳即可。第(3)题,第一幅图袁隆平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的科学家,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重大作用;第二幅图是“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再举例的话,一定要注意是新中国时期的成就,要把事件和地位意义说清楚。

答案:(1)特点:成就世界领先;科技发明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举例: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13世纪传入欧洲;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12世纪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事业的进步;或北宋时期,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12世纪末13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上述事例,举出一例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回答,也可)

(2)史实:牛顿于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

结论: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意义。

(3)突破:袁隆平是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的科学家,为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发挥重大作用;“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举例: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93年银河—Ⅱ号的研制成功等。(上述事例,举出一例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回答,也可)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8年9月13日至20日,根据北戴河会议搞“大跃进”的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文艺创作座谈会,提出要像生产1 070万吨钢一样,在文学、电影、印刷、美术、理论研究等方面放“卫星”,文艺要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共产主义萌芽,创作和批评要靠群众,都要搞群众运动,掀起了“文艺大跃进”。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1965年11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后,很快掀起了群众性的批判运动,并迅速发展到史学界、哲学界、经济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许多书刊被批评、收缴、查禁。全国图书、杂志、报纸的出版数量急剧下降。1965年全国图书出版

共20 143种,杂志790种,报纸343种,到1968年,图书下降到3 694种,杂志降到22种,报纸降到42种。

——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三在文化艺术领域,由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在十年改革中,反映我国城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摘自尹凤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文化艺术领域的什么现象?(8分)

(2)试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8分)

(3)从以上材料分析,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的理论及实践。第(1)问要结合材料进行归纳总结,注意每个时期的特点;第(2)问分析原因时应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注意要从总体上把握三则材料,根据共同反映出的现象来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文艺创作无视客观规律,盲目搞“大跃进”;材料二反映的是“文革”时期对文艺的极大摧残;材料三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步发展,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出现材料一现象是因为受到50年代末期“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的影响;出现材料二的现象是因为“文革”期间,“四人帮”全盘否定文艺队伍,把大量的文艺作品贴上“封、资、修”的标签而查禁;出现材料三现象则是因为“文革”结束,春回大地,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导。

(3)认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