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爱玲牙牌签

张爱玲牙牌签

张爱玲牙牌签
张爱玲牙牌签

张爱玲的牙牌签

作者:冯睎乾

最后更新:2009-02-05 11:23:54 来源:南方周末

?标签

?张爱玲

?牙牌签

张爱玲当年求得的签文,仍日以继夜地悠悠安躺在一个不起眼的盒内。我有幸得张爱玲遗产管理人宋以朗先生﹙即宋淇先生之子﹚首肯,得以在多个百无聊赖的星期天下午,饱览一幅幅泛黄的半世纪前的签文

在《私语张爱玲》中,宋淇先生说自己曾有一部牙牌签书,深得张爱玲欢心,大凡“出书、出门、求吉凶都要借重它”,惜在搬家时遗失了。占卜问卦这类无伤大雅的小迷信,由殷墟甲骨──且不论那尚待专家解读的昌乐兽骨──开始已在中国人脑里浸了几千年,也算是我们“有系统的宇宙观的一部分”了(语见《中国人的宗教》)。至于祖师奶奶本人对此玩意儿究竟有多信赖,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她在1955年11月20日从美国写给宋淇太太邝文美的信:

昨天晚上我起了个课──虽然我对它的信心起了动摇,它究竟有八九成灵验。问的是今年阴历年内运气可会好转。得到“上上,上上,中下”“一帆风顺即时扬,稳渡鲸川万里航。”课上屡说退休,你看了不要吃惊。两三年前我也起到这一课,也是问流年运气,也并未退休。它不过是说我在待人接物方面须要自知藏拙而已。这课书真是我的一个知己。

“这课书”指的正是牙牌书,原文稍后再讲,但由此可见,张自己也有一部签书,而且懂得起课。藏于宋家的足本“张爱玲语录”中还有这么一条:“我把这本Coronet当作圣经似的──永远有一本这样的书,前一阵是那本起课的书。”你可能很好奇,Coronet是哪位文学大师的经典之作,值得连祖师奶奶都奉为“圣经”呢?现实可能很反高潮:那只是美国当时一本综合性杂志,类似《读者文摘》,张爱玲视为“圣经”的,不过是其中关于治痘痘的美容文章而已。至于所谓“起课的书”,自然就是现在谈的牙牌签书了。宋家的牙牌书虽已丢失,但张爱玲当年求得的签文,仍日以继夜地悠悠安躺在一个不起眼的盒内。我有幸得张爱玲遗产管理人宋以朗先生(即宋淇先生之子)首肯,得以在多个百无聊赖的星期天下午,饱览一幅幅泛黄的半世纪前的签文。遥想当年,这些跟她前途息息相关,却恼人地像雾像花的预言诗句必定令她忐忑不安、心如悬旌,然而五十年过后,读来也只仿佛在核对一张上世纪的彩票。

宋氏夫妇所藏的牙牌签书,我估计是清末流行的岳庆山樵《新增牙牌灵数》。牙牌这玩意儿,至少该早在张爱玲读《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就已印入脑海。也许是这缘故,她后来才有兴致试着玩吧。每次问卦,宋夫人邝文美都会把问题连签文用墨水笔书于一长十寸余的纸条上,不记年月(只一张例外),却偶有批注。现在宋家还保存着十九张这类小纸条,问题多涉及写作及个人去留。由于没日期记录,签文难以诠次,只能凭所写的问题来估计其占卜年月。照张爱玲与宋邝二人结谊的时间及问卜内容推测,她求签当始于1952年秋,而以1955年赴美时告终。1952年,张爱玲以在港大恢复学业为由来港,9月注册入学,同期得悉美国新闻处要聘请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中译者,便翻译了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睡谷故事》(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应征,得委员会一致赞许而获聘。张与当时同在美新处工作的宋淇和邝文美一见如故,从此成为莫逆。另一方面,经济拮据的张正等待港大承诺给她的1000元奖学金,惜迟迟未有回音,令她倍感前路茫茫。恰巧炎樱在日本来信,说

会替张在当地谋职,并应允助她办理出境手续,而由于炎樱快要赴美定居,于是张在11月学期尚未结束时便匆匆离港,急赴东京。

牙牌占卜历史

牙牌又名“宣和牌”、“骨牌”,欧洲人到十八世纪才知道有dominoes,还以为是意大利人发明,其实中国早有文献记载。它相传始于公元1102年(宋宣和二年),据陈元龙《格致镜原》卷六十引《诸事音考》所载,当年“有臣上疏设牙牌三十二扇,共记二百二十七点,以按星辰布列之位”,其设计实法天、地、人及伦理庶物。俞樾《茶香室三钞》卷二十二《骰子》一则,引陆游《老学庵笔记》为据,猜测骨牌可能始于叙州“徼外蛮峒中人”的骰子戏,亦可聊备一说。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四十介绍牙牌的用法:一为赌博,称“推牌九”、“打天九”、“顶牛”;二是卜筮,名为“牙牌神术”。其实不论中外,占卜和赌博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西洋的扑克,就是简化了的塔罗(可参考P.D.Ouspensky,“The Symbolism of the Tarot,”A New Model of the Universe),而中国的六博则是模仿式占(参看李零《卜赌同源》,见《中国方术续考》),所以打天九的牙牌同时用作问前程的卜具,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明人谢在杭《五杂俎》卷六曾提及骨牌,但只说它是流行博戏,并未说它可卜卦。大约直到清末,我们才见有所谓“牙牌数”的文献记载,可见这卜法该始于清代,到近几十年才息微。

(冯睎乾)就在这段日子,张爱玲先后卜了两卦。求第一签时,炎樱还未来信,张爱玲可能惦念好友,便以牙牌叩其近况。邝文美在此签写上:“问炎樱事,时不知彼已乘船赴日”,原签如下(凡签文中的字词框线,皆笔者所加,以示邝文美的圈点):

上上上中上上

名也有。利也有。百事吉。皆成就。

海舶两头高。飞篷驾六鳌。居中能御使。何怕涉风涛。

解曰:功名富贵不由人。幸遇天公助尔成。后此声名山岳重。问君何以答皇仁。

断曰:苍松倚修竹。中露枫叶丹。莫嗟颜色改。花信此中探。首尾上上。中数亦得上中。故有探花之兆。

卦象显然跟乘船涉海相关,邝特别强调“时不知彼已乘船赴日”,分明旨在点出此签的灵验。这儿邝文美又圈起“花信”二字,并注云:“船主求婚”,可知当时曾有船主向炎樱求婚。这自然是事后补注的,但在此不妨留意两点,好让我们更了解这些签文的史料价值:其一,旁注往往提供了线索,让我们窥探到与张爱玲相关的一些事实──尽管那多数是琐屑的东西;其二,凡经宋太太手批的签文,必定有所“符验”,即至少在字面上与叩问内容相呼应,而这类“灵”签亦必或多或少左右了张爱玲一些抉择,也许对我们了解其心路历程不无小补。

赴日前,张自然不忘一问吉凶,这次是:

中下下下中平

求人不如求己。他乡何似故乡。

蓦地起波澜。纡回蜀道难。黄金能解危。八九得平安。

解曰:人情更比秋云薄。蜀道何如友道崎。故园荒径犹堪念。何必风霜访故知。

断曰:积雪为山。囊萤作灯。小者有用。大恐不胜。临深履薄。战战兢兢。三数俱卑。宜小不宜大。临履战兢。占者当如是也。

邝文美圈起“何必风霜访故知”一句,并加注:“访炎樱”。但签文说“求人不如求己,他乡何似故乡”,明显不是出行吉兆,也预警了张在日本求职会无功而还。然而张爱玲还是一意孤行去了,可见她当时对骨牌的态度,大似政客的民意调查,问是一定问的,但不一定要听。我们事后诸葛,当然知道她此行不但谋职不遂,还为此无故辍学,竟致连奖学金也失掉,也只好怪她太“偏听”了。

1953年2月,张乘船由日本返港,临行也起了一课:

下下上中下下

喜而不喜。故有阴人播弄。

船到江心浪拍天。羡君飞渡得平安。紧收篷脚牢拴舵。尚有前途十八滩。

解曰:一事已成空。一事还成喜。若遇草头人。祸起萧墙里。

断曰:前朱雀。后玄武。招摇在上。结缮其怒。汉将能将兵。将是汉王主。两下下有前后之象。上中居中。结缮之象。以其在中。故有主也。

笔者按:断语中“前朱雀……结缮其怒”典出《曲礼上》,指军旅整肃之容,“结缮”当作“急缮”才对,是签书之误。这里邝文美只圈出“船”字,并没其他批注。像这类可有可无的“巧合”,不知是否也算“灵验”?以我所闻,牙牌数最“神”的一例似见于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八:

光绪己卯岁江南乡试,无锡诸士子于榜前占《牙牌数》,其辞云:“大开围场,射鹿得獐。顾盼自喜,中必叠双。”是科无锡县中式者二人,一顾姓,一章姓。“顾”字明见数中,而“射鹿得獐”句暗影“章”字,尤为巧合也。

牙牌卜率多类此,读者览之,自可举一反三,亦当更明白邝文美评点的用意。1953年2月,张爱玲自日返港,竟发觉美新处人面全非:宋淇在一月已离开,而邝文美则内部调职。身在陌生之所,顿失良朋,她唯有再度问卜,聊作排遣:

上中上上下下

得而复失。不如不贪。

物理惟凭造化推。难将智慧论兴衰。时来风送滕王阁。运退雷轰荐福神。

解曰:臵产须要得公平。交易公平产必盈。此日若施奸巧计。他时悖出两相称。

断曰:出入华胥境。路逢白眼人。春风吹不到。一片别离心。以上中而遇上上。顺境之象。忽逢下下。别离之象。

邝文美如此记录张的提问:“由日本返港,惊闻M与S皆不在USIS。”按M与S指邝文美(Mae)及宋淇(Stephen),USIS就是美国新闻处(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的英文简称。这支签张爱玲也

问得够奇怪了:反正宋氏夫妇还在香港,直接问他们近况不就干净利落么?又何必曲折地求诸神秘暧昧的诗谜?还有那“惊闻”二字,分明把宋邝两人当失踪人口了,真够触目惊心。说到底,张有这样大的反应,也许跟她拙于交际有关。想来她在美新处真正的朋友不多,宋邝不啻空谷足音,二者一去,大树飘零,张便“如闻噩耗”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邝文美在签文上圈出“华胥”、“白眼”、“春风”、“别离”八字,这多少反映了一些实况。“华胥”典出《列子·黄帝篇》,本是黄帝神游之境,离中国不知几千万里,签文中自然就借指美新处这番邦人的地头。“春风”则指时间,即1953年春。“别离”正谓张与宋氏夫妇分道扬镳。那么最引人入胜的“白眼”又是什么呢?邝文美把此语圈起,必实有所指,只是确切的时地人已不可考了。但依此推断,张在美新处的人际关系似乎不太理想。

唯一有时间记录的签,在1954年7月中旬求得,张问运程:

上上中下中下

洛阳锦绣万花丛。烂漫枝头不耐风。三五月明时易过。夕阳西下水流东。

解曰:乐之极矣悲将至。谋望将成终属空。纵然巧计安排好。犹恐相逢是梦中。

断曰:青天一鹤。燕雀群起。君子伤哉。小人众矣。贵者有权。周而不比。数当盛。则以一君子去众小人。若当叔季之世。则恐众人谗害君子。当审时也。上数上上。一鹤之象。亦贵者之果。

签文没任何批注,其大意则是花无百日红,光阴浪掷,谋事难成,多是先吉后凶之象。按现存的签文判断,1953至1954年是张问卜最多最密的日子(至少有九支签),即是说,也是她最惶惶不可终日的时期。她为什么如此焦虑?因为1953年她正用英文写《秧歌》和《赤地之恋》这两部长篇小说;翌年二者先后问世,而中文版则在美新处的《今日世界》连载。宋淇在《私语张爱玲》里如此描述张爱玲把《秧歌》投稿到美国出版的情形:“在寄到美国经理人和为出版商接受中间,有一段令人焦急的等待时期。那情形犹如产妇难产进入产房,在外面的亲友焦急万状而爱莫能助。”关于《秧歌》,她结果求得以下五支签(时序无从判断):

中下中下中平

先否后泰。由难而易。

枉用推移力。沙深舟自胶。西风潮渐长。浅滩可容篙。

解曰:君家若怨运迍遭。一带尤昭百快先。失之东隅虽可惜,公平获利倍如前。

断曰:双丸跳转乾坤里。差错惟争一度先。但得铜仪逢朔望。东西相对两团圆。两得中下双丸之象。中下与中平相去不多。故特是占。

宋太太旁注“东西相对两团圆”云:“中英文本?”宋淇在《私语张爱玲》中也提及此签,他写道:“其中的…西风?指英文版,…东西相对?指中英本先后出版可谓巧合”。但宋之前说为张求卦,“说来叫人难以置信,求来求去,竟然总是这样一幅”,似乎又非实情,因为现在共有五签。如果宋淇所言不误,那么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这就是第一支签,而且卜了多次也是此签。其二、三是:

上中上上中下

虽无大好。尚属顺适。

先声已播。可喜可贺。大捷之余。还虞小挫。

解曰:生男勿喜女勿悲。生女也可壮门楣。前生未种蓝田玉。忍耐且吟弄瓦诗。

断曰:出门莫问路东西。一步高来一步低。宽处有缘窄处险。行人去向是鼯鼷。上上高。上中低。上上宽。中下窄。中下在下。鼯鼷之象。

上中中下上上

守我本分。自能上达。

倒退如牵上濑舟。黄杨厄闰苦虔刘。那知柳暗花明处。恰在山穷水尽头。

解曰:久坐尘埃心已灰。无端富贵又来催。盐梅自是调羹用。那许凡夫坐井窥。

断曰:星使乘流去若飞。汉人亲见石支机。补天不费天孙手。记取仙槎送尔归。上中而遇中下。其势渐乘流之象。以上上终,穷源得石之象。

以上二签无批点,但大意都是说事情反覆无常,或吉藏凶,或凶藏吉。第四签如下:

下下上中上上

诸凡如意。老当益壮。

如何平地得为山。只要功夫不畏难。去岁园中青竹条。今年可作钓鱼竿。

解曰:既乏邓通钱。还兴伯道嗟。一朝时运至。枯木又生花。

断曰:食物无如食蔗鲜。蔗浆好是老头甜。食物无如食蔗难。蔗到甜时节又攒。以下下而驯至上上。食蔗象。

邝文美批“去岁”云:“去年写”,可见此签求于1954年。是年《秧歌》出版,正如卜辞所示,乃收成之象(所谓“去岁园中青竹条,今年可作钓鱼竿”);而所谓“食蔗”则是用《世说新语·排调》中顾恺之的故事──顾长康噉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意谓张爱玲写《秧歌》是先苦后甜,渐入佳境,这亦符合事实,且看最后一签:

上上上上上上

三阳开泰喜相逢。物在春台日在东。所欲随心能自至。天和人合万缘通。

解曰:求名求利总相宜。子嗣婚姻更可期。若问行人消息至。官司有理莫游移。失物早寻容易得。臵田买宅不须疑。延医早得高名士。药到回春奏效奇。

断曰:混沌初开。三清一气。持盈戒满。推行尽利。

没旁注,但明显为大吉之兆。事实上,《秧歌》英文版在美国端的是“好评潮涌”,书评见于《纽约时报》、《纽约图书馆杂志》、《星期六文学评论》、《时代》等(详见高全之林以亮《〈私语张爱玲〉补遗》)。张爱玲之前求得的签文意象多属“反覆无常”一类,读了只会更令人五内如焚,即庄周所谓“以火救火”,或像道友般欲罢不能,只好一路“追问”下去,直到水落石出。照理这应该是终极一签──已经“上上上上上上”了,再问岂非“乐之极矣悲将至”?

1954年,张爱玲在美新处“授权”下写成《赤地之恋》。故事大纲须经专人审核,张没很大空间发挥,所以她写得很辛苦,也对此作不大满意。但她依然紧张,并为此书求得两签(第二支签也见于宋淇的《私语张爱玲》):

中下中下下下

事宜缓图。不可欲速。

琐屑琐屑。心劳日拙。骑梁不成。反输一帖。

解曰:口舌致纷扰。取索必参商。事宽终有益。逼捉灾见殃。

断曰:夹岸柳毵毵。莺藏鸣睍睆。不怕柳枝枯。只防柳丝绾。岂能装白锦。所冀垂青眼。中下居中。莺藏之象。亦丝绾之象。

上中下下中下

诸宜小心。守分为上。

勋华之后。降为舆台。安分守己。仅能免灾。

解曰:莫说今年运已通。谁知作事不相同。漏屋更遭连夜雨。破船又遇打头风。

断曰:净植荷亭亭。菡萏出秋水。游鱼戏叶东。翡翠藏叶底。清标耐露寒。不肯随风萎。上中在上。植荷之象。二三数鱼鸟之象。幸下下而转中下。安分守己。亦可变凶为吉。

此两签绝非吉象,而宋氏也没加评点,但所谓“勋华之后,降为舆台”其实甚值一提。“勋”是放勋,即尧;“华”是重华,即舜;古代人分十等,“舆台” 属仆役一类(见《左传·昭公七年》)──意思非常明显,身为李鸿章之后的张爱玲,现在只能蜗居斗室,为糊口而笔耕不辍,甚至写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且类似文宣的作品,还不算是“勋华之后,降为舆台”?事实也符合签文:美国出版商对《赤地之恋》不感兴趣,仅找到香港出版商印了中、英文两种版本;中文版尚有点销路,而英文版则因为印刷质素差及欠缺宣传而无人问津。《赤地之恋》本是受美新处“委任”而创作的,张并不喜欢写,后来读者反应冷淡,更令她对美新处的工作意兴阑珊。于是在1954年她再卜一卦,问“应否来港”:

上中上中上中

诸凡如意。大吉大利。

时可图兮势可乘。为山端的是丘陵。扶持总赖青云客。龙跃鱼渊象可征。

解曰:千里营谋造化通。功名神助贵人逢。行人已整归鞭计。失物早寻决不空。六甲生男门户喜。婚姻福禄自和同。病人渐渐方能好。万事俱成作治功。

断曰:柳漾千条绿。花开一品红。天移秋月尘埃外。人在春台雨露中。

邝文美圈起“人在春台雨露中”一句,并旁注:“雨中搬去辉浓台”。辉浓台由“春台雨露”联想而来,指英皇道的寓所。张爱玲在1954年搬往英皇道,可知此卦正是这年求的。卦象既然“大吉大利”,那么“来港”自然是英明抉择,但之后她为什么还要移居美国呢?迈克先生读了有关张爱玲的问卜报导,也说此签“兆头好得很”,“假若上天给我打这样的包单,老早坐言起行告别美国移居东方之珠了。她三心两意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契机过了使用期限才姗姗来迟,可会是因为冥冥中有龙困浅滩的担忧?”(见迈克《下期预告》一文)──当然了,之前我们已看到祖师奶奶行事极具性格,决不会唯骨牌是从(尽管她信“有八九成灵验”),此其一;其二,我们不妨留意一下她问题中一个小小的Freudianslip:“来”与“去”从来都是形影不离的,毕竟她只是问“来”港,而非“留”港。香港顶多只是炼狱,英美才是她的天堂。实际上,当她问应否来港时,必然是早对香港的处境不满,已筹划着离开。而签文其实也隐含了她内心的期盼,“龙跃鱼渊”暗示了她可更上层楼,而香港大概就是那“为山”的“丘陵”,只是迈向高峰的过渡阶段,她人生的一块小小踏脚石而已。所以细读一下签文,你就会发现来港无疑是好的,而好的原因,正在于你可以自由离开,再寻找你梦中的天堂。关于香港前程,其实还有一支签是这样的:

上上上上中平

求名求利。无不咸宜。

紫微龙德坐当头。到处逢迎不用忧。绚烂极时平淡好。安居乐业更何求。

解曰:大事可成。有益无咎。在尔行为。无不中彀。

断曰:高风振林木。猛虎山中行。遇之夷然视。猛虎不伤人。两得上上。猛虎在山之象。中平居中。宜其不伤人也。

卦象虽令人安心,但张爱玲最后还是决定离开,可见她根本志不在此,问也是循例的。

我们都知道张爱玲首度赴台是在1961年10月,那主要是为了访问张学良,搜集材料写其《少帅》。但宋家仍有一课“问去台湾”的牙牌书,起于1950年代:

中下中平上中

待时而动。谋望皆吉。

出门何所图。胜如家里坐。虽无上天梯。一步高一步。

解曰:春雨润原湿。何须忧歉丰。西成歌大有。欢乐万人同。

断曰:上山易。下山难。上山白虎。下山青蛇。斩蛇还伏虎。默默即矍昙。三数递增。山之象也。其数上下。势不一也。

没有评点。卦云“待时而动”,张爱玲这趟真是照办,一待便直到1960年代才起行。除了问自己前程外,她有时也为别人起课,有两支是关于姑姑的,其一是“姑姑问来港”:

下下中下下下

莫心焦。莫辞劳。归家静守安怀好。

群阴构难。五鬼闹判。权而得中。方寸莫乱。

解曰:阴人口舌主忧惊。孝服临门动哭声。运退黄金犹失色。双眉愁锁事难成。

断曰:织女别黄姑。相去似数步。盈盈江河水。一苇不能渡。七夕原有期。飞鹊防其误。首尾下下。中隔中下。故有是占。

邝文美只在“姑”字旁边批云:“何其巧!”按签文嘱咐“归家静守”,结果姑姑也的确没有离开内地,至于是否真受占卜影响,现在已不得而知了。另一支是“姑姑问搬家事”:

上中中下中平

人贵知足。不可妄作。

身在高山欲上天。忽生艰阻费周旋。积劳始信闲为福。多病方知健是仙。

解曰:积玉堆金富有余。也须勤俭莫奢侈。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

断曰:鸥鹭拍拍飞。敛翅啄鲤鱣。一叶打将来。忍饥复惊起。上中而遇中下。敛翅之象。以中平终。故有健仙之占。

没有批注。按姑姑自1948年起迁入卡尔登公寓301室(即今天黄河路65号106室),签文这次又劝道“不可妄作”,看来姑姑真是哪里也不必去了。结果,她也真的没有轻举妄动,一直“知足”地住在那房子,直至1991年去世。

开始时我们读过张爱玲给邝文美的信,提到有一课书“真是我的一个知己”,又说“两三年前我也起到这一课,也是问流年运气”;现在宋家也有一张相同的签文,但问的并非张本人的流年运气,而是“代中年女友问应否再谋职”:

上上上上中下

主意拿定。立见成功。

一帆风顺及时扬。稳度鲸川万里航。若到帆随湘转处。下坡骏马早收缰。

解曰:谋为勿忧煎。成全在目前。施为无不利。到处要周旋。

断曰:黄菊晚香。清节可贵。逝水回波。急流勇退。中下稍卑,宜有急流勇退之象。

邝文美批道:“退休”。“中年女友”是谁已无从稽考,但张爱玲果然屡次起得此课,宜其引为“知己”了。对张本人而言,此课的教训不是劝她早日退休,而是“待人接物方面须要自知藏拙”──这是否就是她后来自甘寂寞、杜门谢客的心理背景呢?实在耐人寻味。最后还有一支无题签,也没任何评语,有的只是令人唏嘘的宿命论调子:

下下中下中下

欲进反退。求名反辱。不如静守。庶免灾临。

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淘沙得金。其细已甚。

解曰:献策上长安。功名两字难。龙门没君份。名已落孙山。

断曰:念尔祈父。特设爪牙。吁嗟行役。有母无家。下下居上。祈父之象。两得中下。爪牙之象。

断语的“祈父”典出《诗·小雅·祈父》,意即统兵的司马,诗旨是久役于外的士兵埋怨不得还家。我们虽不知道此签所问何事,但假如把它信手拈来,借以总结张爱玲絮飘萍泊、萧条落索的一生,大概也不至于离题万丈。

说到底,张爱玲是否相信牙牌,或她的课是否灵验其实都不重要。拙文的意义,只在借着张爱玲的占卜来揭示她某段时期的心理状况,同时也试图从一个较有趣(也较冷僻)的角度阐释其性格及人生观。最后,我想引用三段张爱玲谈及命理的话作结,出处都是她写给邝文美的书信:

去年我在Colony认识了一个女作家,据说是美国only three qualified writers之一,替我看手相,似乎很灵。昨晚又替我看最近发展,说我9月里运气好转,但只能静等机会,自己发动的事不会成功。害我一夜没睡好。(1957.8.4)

那女巫作家在3个月前曾经预言这一切,灵验得可怕。但算命向来是“说好不灵说坏灵”的。Interpretation 的偏差也有关系。(1957.10.24)

有一天我翻到批的命书,上面说我要到1963(!)年才交运(以前我记错了以为1960),你想岂不等死人?“文章憎命达”那种酸腐的话,应用到自己头上就只觉得辛酸了。

(1955.12.18)

张爱玲语录,张爱玲名言名句大全

张爱玲语录,张爱玲名言名句大全 导读:1、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 2、你的心就是我的海角和天涯,我不能去得更远。我们此生共赴天涯海角,不是游走半个地球,而是人间相伴。 3、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4、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5、要向让别人在众多人里只注意你一个,就得找你祖母的衣服来穿。 6、如果没法忘记他,就不要忘记好了。真正的忘记,是不需要努力的 7、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大多数事情是我们难以理解的。 8、摘不到的星星,总是最闪亮的。溜掉的小鱼,总是最美丽的。错过的电影,总是最好看的。失去的情人,总是最懂我的。。 9、我有一阵子不同别人接触,看见人就不知道说什么好。如果出外事,或者时常遇到陌生人,慢慢会好一点――可是又妨碍写作。 10、爱情要完结的时候自会完结,到时候,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 11、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

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 12、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13、酒在肚子里,事在心里,中间总好象隔着一层,无论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 14、当你穿上了爱情的婚纱,我也披上了和尚的袈裟。 15、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16、你要我在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你最高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洁而又富于挑逗性的女人。 17、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18、我也相信爱可以排除万难。只是,万难之后,又有万难。 19、太剧烈的快乐与太剧烈的悲哀是有相同之点的——同样地需要远离人群! 20、女人不喜欢善良的男子,可是她们拿自己当做神速的感化院,一嫁了人之后,就以为丈夫立刻会变成圣人。 21、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 22、我们只是拥抱,我们只会拥抱,可惜拥抱很难持久,只有最坚定的死亡,才能永远拥抱在一起。 23、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的作品,与政治无关、与民族无关,是大上海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是人性中最让人绝望的那一层窗户纸。她的这种写作姿态成为以后小资们竞相效仿的范本,在小资写作中你永远看不到政治、国家那些大命题。她成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她以自己特殊的现代性体验来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人生世态。吴福辉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对旧家族在大都会的际遇命运的精细表现,认为她的都市最接近上海的真面目,把中国都市文学深入到“现代都市哲理”的层面。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里这样写道:“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很多的人给予张爱玲的作品以很高的评价,其艺术特色是值得人们借鉴的。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

张爱玲经典散文爱

张爱玲经典散文爱 【篇一:张爱玲经典散文爱】 【篇二:张爱玲经典散文爱】 擦肩而过,“就这样就完了”,——这是理解这篇小散文的核心,因 为是瞬间,才成为永恒,永恒地珍惜,永恒地回味。千万人之中的 偶然相遇,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月白的衫子,古典的诗意与浪漫。 尽管张爱玲在小说与散文中有表达的分野,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 从表面上看。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散文更多地表达世俗人生,如此明亮 的诗意,在截取最浪漫的瞬间之时、艺术观是统一的,在张爱玲的 作品中也几乎是惟一的?因此,从这篇小散文中透露出来的美学意 味是“凄美”,而非其他,瞬间成为永恒,永恒的惆怅与忧伤,同一 个作家:“噢,你也在这里吗,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 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但彼此又是互为表里的,散文中的世俗 人生是以悲剧意识作为背景的。分野这是我读大学时间读到过的张 爱玲的很短的一篇文章,也是网上关于张爱玲作品评论最多的一篇, 人在热恋时,但说这小故事似乎没有必要说谎。 张爱玲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与胡热恋的时候。张爱玲一直拒绝 罗漫谛克,但她与胡兰成的这段热恋,又是她一生中短暂的罗漫谛 克时期,几乎是惟一的一次,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 没有再说什么,化为散文的意境,也是误读最多的一篇,同她见过面,千万年之中的巧遇,偶然的相逢,这宿命的温情定格于瞬间。“就这样就完了。”本身已经包含了无尽的惆怅,张爱玲在情感最炽 热的时候,寄托了她此时此刻对爱的理解与感慨、遐思。她的小说 离不开婚姻题材,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 (附作品) 爱 这是真的。

【课外阅读】张爱玲眼中的鲁迅先生

【课外阅读】张爱玲眼中的鲁迅先生 把张爱玲和鲁迅联系起来,做或明或暗的比较评价,说来也是个老话题了。在这方面,1940年代的无行文人胡兰成和1960年代的海外汉学家夏志清,均曾留下过色调驳杂的印记。不过,这一话题真正进入中国大陆的学术领域,并引起广泛关注,无疑是在张爱玲“热”形成之后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那时到现在,不断有学者和评论家将探索的目光投放于张爱玲和鲁迅之间,或梳理从“呐喊”到“流言”的文学进程;或解析由“孤独”到“苍凉”的精神落差;或认定张爱玲是“女的鲁迅”,“只有张爱玲可以同鲁迅媲美”;或断言张爱玲延续着鲁迅的方向,张爱玲作品“被腰斩”则意味着鲁迅“传统之失落”。平心而论,诸如此类的说法,并不缺少推陈出新的高蹈和烛幽发微的精妙,只是作为不同作家的文学对读,它们殆皆集中在了以客观阐发为主旨的“平行研究”的层面,而无形中回避或者忽略了另一个更为质实也更为细致的视角——“影响研究”(为简明扼要的说明问题,这里姑且借用比较文学的一对术语)。后者需要从特定的材料出发,通过实证性的分析,搞清楚张爱玲究竟以怎样的心态、在何种程度上接受和理解着鲁迅?套用一下张爱玲别出心裁的句式,也可以这样说:“张看”鲁迅包含了怎样的主体评价?而她最终又看到了鲁迅什么?显然,对于准确有效的张鲁比较与评价而言,这是一项无法省略的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工作。 正如许多人所知道的,张爱玲一向有着非常个人化的、明显区别于一般的阅读兴趣。譬如,她对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萦怀终生,对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高度痴迷,对市井小报、流行读物的津津乐道等等。不过,所有这些,都不曾妨碍和取代她对“五四”以降中国新文学作家与作品的关注和接受。事实上,在这方面,张爱玲同样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和足够的精力,不仅实现了相当充分的资源占有,而且很自然地将自己的一些阅读感受与文本评价,融入了笔下无拘无束的“私语”“流言”乃至《红楼梦》研究,进而形成了与新文学作家自由而坦率的对话或潜对话。不是吗?她毫不掩饰对老舍作品的称赏,一再表示偏爱小说《二马》和《离婚》。她也无意遮盖对张资平小说的反感,公开承认“我不喜欢张资平”。对于丁玲,她分明注入了发展的眼光,认为:《梦珂》“文笔散漫枯涩,中心思想很模糊,是没有成熟的作品。《莎菲的日记》就进步多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强烈的个性,颓废美丽的生活。都写得极好。”对于冰心和白薇,她则流露出“童言无忌”式的不恭,明言“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如此这般或褒或贬、或扬或抑的文学评价,还程度不同地涉及到了胡适、刘半农、俞平伯、张恨水、曹禺、路易士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作家与新文学难以切割的因缘。

浅谈张爱玲——《金锁记》

《金锁记》中曹七巧悲剧形象分析 摘要:说到张爱玲的小说就让人想到那悲剧式的苍凉。张爱玲总喜欢把爱写得“千疮百孔”,充满着缺憾与苍凉的味道。《金锁记》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风靡一时的传奇女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尤其是小说中曹七巧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审美度,真实而完整地展现了一个身心健康的女性如何一步步酿成无可挽回的性格悲剧。曹七巧性格悲剧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因曹七巧性格悲剧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原的,本文就曹七巧形成悲剧形象的成因以及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曹七巧;悲剧形象

引言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女作家,在她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有着种种人生悲剧命运的女性文学形象,反映着封建残余思想泛滥的年代中人们所遭受的精神创伤。在她的众多女性女性文学作品中,《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最能反映女性悲剧命运的典型的。夏志清称赞它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顺着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隧道回望,曹七巧的悲剧形象依然鲜明生动,血肉丰满,具有怪而不诞的生命力。张爱玲以其特有的苍凉笔法,及一种近乎冰冷的语调,展现了曹七巧如何从一个单纯要强的年轻姑娘演变成带着黄金枷锁舞蹈的女疯子,客观地剖析曹七巧灵魂蜕变的过程,以及黄金枷锁对人类灵魂的腐蚀与束缚。本文将从历史因由、性别悲剧、爱的缺失、性压抑导致的畸变心理、社会因素来深入剖析曹七巧的悲剧形象。同时,还写了曹七巧这个人物的悲剧形象在当时是如何表现和演绎的。我们将从《金锁记》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七巧这类女性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剧。 一、悲剧形象的体现 曹七巧是开麻油店的女儿,嫁到虽然败落但世代书香、出侯入相的姜家,门不当户不对,地位低人一等。虽然做正头奶奶,依旧弥补不了出身的低微。按说,这样知书达理的人家,兄弟姐妹之间不会互相贬损、倾轧,小说中也没有明显暗示。只是,七巧因为自小站柜台,与市井无赖打混惯了,通体不免透得鄙俗气味,时不常在叔伯妯娌姑嫂婆媳乃至下人间说些不中听又不得分寸的村话;因为她多疑善妒的性格;因为她进入大家庭的自卑;还因为丈夫情形(落地即患软骨症),难免受人欺负,“自己也知道这一屋子的人都瞧不起她,”敏感放泼,处处使性争强。终于慢慢滑向悲剧的深渊。让我们悲伤的是,七巧这般做了之后,全以为自己是出于一片好心(她曾劝老太太在兵荒马乱年月的,“等打完了仗,指不定要十年八年呢!”赶着为三少爷完婚,“偏赶着革命党造反”,三奶奶“嘴里不言语,心里岂有不气的?”又因为看到小姑云泽瘦了,以为害了相思,劝老太太早些为其完婚,气得云妹妹“捧着脸呜呜哭起来。”“她自己以为她是特别体贴云妹妹呢!”)。就像冥顽不化的野兽,或者落在愚昧中的生灵,没有谁开化点

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语录原版摘录

1.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2.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3.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4.柳原摇摇头道:一个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点病态。····柳原不耐烦道:知道你不懂, 你若懂,也不用我讲了!我念给你听:生死挈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要和你永远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5.一个女人,倘若得不到异性的爱,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点贱。 6.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女人教坏了,又喜欢去感化坏女人,使她们变成好女人。 7.有些傻话,不但要背着人说,还要背着自己。让自己听见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 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 8.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的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 拉过来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 9.柳原道:“有的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流苏道:“我什么也 不会,我是顶无用的人。”柳原笑道:“无用的女人是最厉害的女人。” 10.你在我的旁人面前做一个好女人,在你面前做一个坏女人,你最高的理想是一个冰清玉 洁而又富有挑逗性的女人。 11.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顿在某一阶段,很少结婚的希望。精 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 12.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药瓶。“你就是医我的药”。 13.这一炸,不知道炸死了多少故事的尾巴。炸死了我,我的故事就完了,炸死了你,你的 故事还长着呢。 14.柳原道: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 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 15.你知道么你的特长是低头。 16.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女人给当让男人上,那更是淫妇;如果一个女人想给

张爱玲小说中的雨意象评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6083537.html, 张爱玲小说中的雨意象评析 作者:李佳宁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3期 摘要:张爱玲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在继承雨意象的艺术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了雨意象更强的表现力。其笔下的雨意象是凄惨氛围的渲染者、情节发展的推动者、人物形象的塑造者,更是苍凉命运的象征者。探究张爱玲小说的雨意象表征,不仅能够领会其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更能够领会其小说的个性风采。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雨意象发展创新 19世纪90年代学术界张爱玲研究大热,夏志清评价最有代表性:“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说来,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1]254足以见得张爱玲小说的魅力之大。其小说意象成为一道道华美绚烂又含蕴独特的风景,而雨作为张爱玲小说中表达情感的重要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独到之处。在相关中,庄超颖已经发现了雨意象的独特表征,有《苍凉与华美——张爱玲论述》,论著以张爱玲笔下描摹的出神入化的意象为探头,勾勒出张爱玲文学的苍凉与华美,但具体解析还有所缺少。本文选取张爱玲《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三部作品中雨的运用分析张爱玲小说中雨的作用与情感意义。张爱玲小说雨意象运用的溯源主要来自传统文化与个人体验两个部分。雨意象在古代诗歌里凝聚着悲愁凄惶的情感,张爱玲承袭了这一手法,并且进行了发展创新,使其更具艺术张力。 一、渲染凄惨氛围的雨意象 张爱玲说:“用华美绚烂的文辞来表现沪、港两地男女间千疮百孔的经历,是她最主要的文学切入点。”[2]514张爱玲使用意象的艺术感,她的历史感、她处理人情风俗的熟练都来自于她的阅历,她把自己经历的和见过的用现成的意象加工出来。张爱玲启蒙十分早,对于《警世通言》《高唐赋》《红楼梦》中“云雨”的悲情手法运用更是信手拈来。在创作路上,雨意象便是她主观意向的选择,诉诸了点点滴滴的悲愁,使作品处处透着一种寒彻心骨的悲凉。 《倾城之恋》中描述白流苏的娘家兄弟姐妹逼她到前夫家去披麻戴孝,这一行为引起了白流苏对小时候一段不好的回忆,看完戏出来之后在大雨里与家人走散的情景:“恍惚又是多年前,她还只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3]71人人都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她撞破了头也挤不进去,她似乎是魇住了。处在这个情景里的白流苏,必定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凄惨,深深感受到孤苦无依,这个时刻给她留下的刺激是非常深的,所以当她受到娘家人逼迫的时候,才瞬时联想起了这一幕,再次强烈撞击着心灵,她清晰地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感到自己的孤苦无助,感到自己处境的可哀。在张爱玲的生活体验中,对雨这一物象的体会十分痛彻,其实这也是张爱玲自身的经历重

张爱玲《爱》及赏析

爱·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凄美而无奈的爱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做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这是真的”,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的关于“爱”的故事。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蔻年华,对爱可以有无数的美好憧憬。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仿佛要发生点什么,却什么也没发生。结果的确什么也没有发生——“就这样就完了”,张爱玲在此另起一段,六个字里用了两个“就”,就冷酷的葬送了那个春天的桃花盛开的萌芽着爱的情感的晚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意象总是与美丽缠绵的爱情相联系。 《诗经》中《桃夭》云:“桃之夭夭,灼(zhuó)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烂漫的春天,艳如桃花的女子,在大家的祝贺中出嫁,这是多么喜气、欢欣的场景。这首“娶艳女以还家”的咏桃诗,给芳龄女子的爱情找到了一个幸福的归宿。 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出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种惆怅伤怀的情感唤起了大众隐秘的梦想和物是人非的长叹,传达的既是个人的又是共同的经验。因此这首“人面桃花”诗,被后来不断地解读出一个个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 孔尚任的《桃花扇》一剧,以坚贞丽人的斑斑血迹描画出的一幅桃花扇为道具来演绎人世间的悲

鲁迅与张爱玲

鲁迅与张爱玲

————————————————————————————————作者:————————————————————————————————日期:

鲁迅与张爱玲-汉语言文学 鲁迅与张爱玲 李丽 摘要:鲁迅与张爱玲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登峰造极的作家,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作家,但他们作品的思想内涵存在着一致性,笔者正是从这一共性出发探索共性中的个性。由此可见,张爱玲继承并发展了鲁迅的思想,两位作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关键词:鲁迅张爱玲异同 前言 尽管鲁迅与张爱玲是分属于两个时代、两个阵营的作家,似乎毫不相干,然而文学界将鲁迅与张爱玲放在一起并非新鲜事,194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认为《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胡兰成在《评张爱玲》中说:“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着。”他们之间或多或少的联系,那么他们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共性与个性呢? 一、从对女性命运的观照来看,礼教与自身 鲁迅与张爱玲是两位极为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都不同程度地道出了女性生存境遇的艰难与所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就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探讨上,两位作家的意见并不一致,鲁迅将女性的悲剧命运归咎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戕害,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勤劳、善良、朴实,却在糊里糊涂中成了旧礼教的牺牲品。使祥林嫂饱受磨难的不仅仅是生活的困苦,更重要的是受到封建礼教文化制度影响的精神摧残。“从一而终”是祥林嫂固守的封建思想,为此被迫改嫁时她撞得头破血流,甚至到庙里捐门槛来试图解脱这个“罪孽”,让千

人踩、万人踏,种种荒唐行为的背后,无不表露着那个时代的女性在长期封建礼教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自我否定的自虐倾向。《离婚》中的爱姑不正是在封建势力的代言人“七大人”的威逼下心甘情愿地接受了他的一切不公正的安排吗?而张爱玲将其归咎于女性自身对男性不自觉的依附,正如张爱玲在《谈女人》中所言:“女人当初之所以被征服,成为父系宗法社会的奴隶,是因为体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体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所以在物竞天择的过程中不曾为禽兽所屈服呢?可见单怪别人是不行的。”[1](P65)因为“是何等样人,就会遇见何等样事”,其中“总免不了有些主动的成分在内”。《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初到香港求学“我念我的书”“要行得正,立得正”。可是,在姑母家看了一橱子“金翠辉煌”的衣服之后,在“看看也好”自我宽慰掩饰之下,她渐渐堕落了,无法从生活环境的栅栏里拔出来,她恳求梁太太能够“在旁随时的指拨帮衬”[2](P49),成了“整天忙着,不是替乔琪乔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3](P50)的交际花。而这源自她那内心深处的一股渴望,即乔琪“引起的她那不可理喻的蛮暴的热情”,是基于女性自身对男性不自觉的依附性。因此,即使社会制度天翻地覆,葛薇龙的故事仍会继续。 二、从对国民性的批判角度来看,大我与小我 1971年在旧金山与水晶先生的谈话中,张爱玲曾说:“鲁迅很能暴露中国人性中的阴暗面和劣根性,这一传统等到鲁迅一死突告中断,很是可惜。”这表明张爱玲对鲁迅国民劣根性的认同。同样是对国民性的批判,可两位作家的立足点却不同。鲁迅是站在整个社会文化、民族的立场上来揭露国民性格中的冷漠、奴性、愚昧等,是民众的呐喊,是启蒙的话语,表现的是“大我”,如鲁迅笔下的具有“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的最底层农民——阿Q,面对生存的困境,备受欺

《红玫瑰与白玫瑰》经典句子

《红玫瑰与白玫瑰》经典句子 1、一个男人的一生中,至少会拥有两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红的,如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时间长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饭粒,而红的就成了心头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红的那朵,日子久了,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却是床前明月光。 ----张爱玲 2、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 ----张爱玲 3、砸不掉他自造的家,他的妻,他的女儿,至少他可砸碎他自己。 ----三毛 4、隔着那灰灰的,嗡嗡的,蠢蠢欲动的人海,仿佛有一只船在天涯叫着,凄清的一两声。 ----张爱玲 5、振保踢了她椅子一下道:"你还没玩够?" 娇蕊道:"并不是够不够的问题。一个人,学会了一样本事,总舍不得放着不用。“ ----张爱玲 6、怎么这些时都没有看见你?我以为你像糖似的化了去了!----张爱玲 7、不论在环境上、思想上, 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 振保的扇子却还是空白,而且笔酣墨饱,窗明几净,只等他

落笔。 ----张爱玲 8、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张爱玲 9、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 ----张爱玲 10、他向客室里走,心里继续砰砰跳,有一种奇异的命里注定的感觉。 ----张爱玲 11、她的话使他下泪,然而眼泪也还是身外物。 ----张爱玲 12、他不知道烟鹂听无线电,不过是愿意听见人的声音。 ----三毛 13、许多叽叽喳喳的肉的喜悦突然静了下来,只剩下一种苍凉的安宁,几乎没有感情的一种满足。 ----张爱玲 14、……真是个孩子,被惯坏了,一向要什么有什么,因此,遇见一个略具抵抗力的,便觉得他是值得思念的。 ----张爱玲 15、一个男人的一辈子都有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了,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最经典的语句----张爱玲

张爱玲爱及赏析

张爱玲爱及赏析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爱·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凄美而无奈的爱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做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这是真的”,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的关于“爱”的故事。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蔻年华,对爱可以有无数的美好憧憬。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仿佛要发生点什么,却什么也没发生。结果的确什么也没有发生——“就这样就完了”,张爱玲在此另起一段,六个字里用了两个“就”,就冷酷的葬送了那个春天的桃花盛开的萌芽着爱的情感的晚

被精神凌迟的“母性”——鲁迅与张爱玲两性视觉下的悲剧美

[被精神凌迟的“母性”——鲁迅与张爱玲两性视觉下的悲剧美] 被精神凌迟的“母性”——鲁迅与张爱玲两性视觉下的悲剧美 彭维芬 鲁迅向来被描述成一个“斗士”,有着金刚怒目伟丈夫的刚烈,“硬骨头精神”的鲁迅——时代的斗士,民族的英魂,中国的脊梁,他一直被放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被精神凌迟的“母性”——鲁迅与张爱玲两性视觉下的悲剧美。张爱玲则是民国时期临水照花人,这小女子在乱世中自慰、自卑,游离于时代之外。似乎很少人把鲁迅和张爱玲这两个如此悬殊的人联系在一起。 胡兰成第一个把鲁迅与张爱玲放在一起比较,他说“鲁迅之后有她(张爱玲)”;夏自清、傅雷、于清等,也都把鲁迅与张爱玲作概括的比较评点。夏自清另具慧眼,认为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再如梁云的《论鲁迅与张爱玲的文化关系》,汕头大学的王福仁在非正式场合称张爱玲为“女鲁迅”,“五四以来,作家以数量有限的作品而能赢得读者持续支持者,除鲁迅外唯张爱玲而已”…… 本文以鲁迅与张爱玲小说中的母性形象为切入点,分别探索鲁迅与张爱玲两性视角下的母性,从“女儿性”——“妻性”——“母性”如何一步步被异化、物化以至于被精神凌迟。 “集体无意识”的母性 世上有一种爱,最无私,最伟大,最高尚,最纯洁、真诚,不会掺入半点瑕疵,这就是母爱。古往今来,人们给它赋予许多最美的词汇。 鲁迅说过一句话: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女儿性是女人与生俱来的特性,每个女人都是从天真活泼刁蛮任性的孩提时代过来的;母性是深藏在女人骨子里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磨砺慢慢地显现出来,表现为一种博大的奉献精神…… 张爱玲虽未全盘否定母爱的天性,但却以苛刻语气嘲讽道:“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我们似乎不能引以为傲。”对神圣伟大的“母爱”,鲁迅与张爱玲都有着颠覆性的消解。张爱玲最终是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人跳不出“饮食男女”这世俗的圈子和“素朴的底子”,其基本的策略就是把一切神圣绝对的观念都淹没在世俗的功利的算计之中:鲁迅则以男性的视角,清醒地体悟到浑茫的母爱,这份麻木、盲目的舐犊之情是母性的天性,但在穷困的乱世中也只能有着无限的悲凉。 两性视角下的母性 胡兰成又说:“鲁迅是尖锐地面对着政治,所以讽刺、谴责。 张爱玲不这样,到了她手上,文学从政治走回人间,因而也成为更亲切的,时代在解体,她寻求的是自由、真实而安稳的人生。”这种评价是把鲁迅看做从男性视角外向男权社会,带有

试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张爱玲笔下有着无数充满个性色彩的意象。在《金锁记》中,象征女性命运的月亮意象反复出现,点染出人物的命运和心理。此外,华美的语言、出色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比喻、通感也在其小说中如鱼得水。《金锁记》的语言技巧就是非常高妙的。 关键词:意象;语言;心理 《金锁记》写于1943年,是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傅雷称为“张女士至目前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①张爱玲以过人的写作技巧与想象力、洞察力和对生活、对人性近乎残酷地剖析,把她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感悟诉诸笔端,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旨在从意象、语言、修辞、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试着对《金锁记》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力求通过分析、论述,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张爱玲的艺术风格。 一、意象 读张爱玲的小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笔下众多的意象。在《金锁记》里就有白团扇、月亮、酸梅汤、longlong ago的调子、长安那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等众多缤纷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她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具有具体的形态,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她在进行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实践,所使用的意象都是人所共见、俯拾皆是的,但她却能够在意象的运用上匠心独运,获得了超越意象本身的意义内涵,使作品中的数量众多的意象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意蕴,将小说的题旨传达得更为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一)月亮意象 《金锁记》开篇便是:“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②如今,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永远沉下去了,然而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却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直到今天歌手品冠还唱:这月色有点张爱玲。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今天我们打开《金锁记》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在这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言简意赅,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刻。 作品开头一段:“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③这段文字历来为评论家们所称道。傅雷曾认为是“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④“这一段引子,不但明月的描写是那么新颖,心理的观察那么的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⑤以后月亮这个意象又多次出现。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散文赏析《执著的爱》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散文赏析《执著的爱》 要把一件事做成功执著很重要,可以这样说吧!能把一件事做得很执著就等于把一件事做成功了一半,这是一个极富时间性的忍耐挑战,谁能坚持到最后就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得可以让自己不失望,虽然不能说那种结果就是成功,或者出色完美什么的。不过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的,不让自己失望的事就是对自己最大成功的事。 忠诚、信任、坚持、负责,可以让一个人感动,也可以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很积极向上的人,别人会愿意与你相处,因为你的态度感染了你身边的人,没有人能在一整天都愁眉苦脸的人面前开心得起来,也没有人愿意去和这些人展开交谈。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在你不断坚持中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你可能无法意识得到这种变化,你的人际关系变得很融洽,你的队友对你越来越信任,你的口才与能力也都在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并且这些能力还不断地复制给你身边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执著的力量! 如果这讲的只是一些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很平淡的经验的话,你也可以认为仅仅凭借经验是不足以取得成功的,那么今天下午我的亲身经历一定可以证明执著是一个好东西,我一个人打篮球的时候,不知怎么扔就把球扔到筐圈与玻璃板面间的夹缝里

了,一时感到很尴尬,我想要是有一个朋友在一起,那该有多好啊!看着别人都在打着各自组队里的球,不想去打扰他们。我就想自己来面对这个问题,打球都打到这个份上,一个偌大的球场空落落的只有一个人,好像世界要把我抛弃似的,我的脑子也随着变得很空落,于是没脑子地扔了一把钥匙串上去,丝毫没有动静,有如鸡蛋碰在了石头上一样,随后我脱下球鞋扔上去,扔了两次都与目标擦肩而过,更不见其有何反应,当我用鞋子再次做起投姿势的时候,对面一个同学插话过来说:“兄弟啊!不要紧张”说着就把手中的球抛了过来。真是温心啊!我想是我的执著感染了他们的热情吧! 清明节这天,一大早就被各自家门口的鞭炮声吵醒,原本想睡一个好觉的心情也被打搅了,不过事实也很无心地告诉我,鞭炮声中带着很浓烈的惊喜,我了解到清明节扫墓真的有来历的,也因此我在学校附近的居民家里吃上了完全如家乡味道的佳肴,也一样感受到了这里纯朴的乡土人情。我很乐于和每一位朋友在手机短信上说清明节快乐,更得趣于今天与家人一起聊谈的十几分钟里我很放松地讲着很开心的话题。因为今天的阳光总结了过去的雨露,同时阳光也开朗了我的心情,同样也让我感觉到诗意在我身边流淌,于是我趁兴写了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想和朋友们一起来做个分享: 《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暗花香

张爱玲、鲁迅那些文豪笔下的咖啡文化

张爱玲、鲁迅那些文豪笔下的咖啡文化 生活·艺术·咖啡○啡学院最早提供咖啡的,是英国药剂师J. Lewellyn在1853年于花园弄(今南京东路)1 号开的老德记药店。它虽叫药店,但也经营糕点和洋食。 这口感酸苦的奇妙棕色液体一开始被称为“咳嗽药水”,随着西餐的推广和普及,到后来竟成了时髦之物。 1909年朱文炳的《海上竹枝词》中,就已有描写咖啡的诗句: “考非何物共呼名,市上相传豆制成。色类沙糖甜带苦,西人每食代茶烹。” 同年,上海基督教会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中国最早的西餐烹饪书《造洋饭书》,其中也提到了咖啡,并说明洋人饭后饮咖啡助消化。到了1946年时,上海已经开了近两百家咖啡馆。 在没定下“咖啡”这个官方名字前,早年的译名五花八门,什么“考非”、“加非”、“高馡”,《造洋饭书》中甚至还翻成了“磕肥”,估计是为了吸引专注于控制身材的姑娘们吧。“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造洋饭书》咖啡的调味方式随地域产生变化,如意式浓缩、法式欧蕾、美式黑咖、港式鸳鸯、爱尔兰咖啡酒、希腊法拉沛…… 而在上

海,也衍生出了独特的味道。 在没有各种咖啡器具的年代,讲究的上海人都晓得用最原始的方法煮咖啡:用纱布包着咖啡粉,放在钢盅锅子里用开水煮。更地道些,还会再用滤纸过滤一遍煮好的咖啡,喝起来口感更纯粹。一些人偏爱往咖啡里加炼乳,有点类似越南咖啡。还有加上一勺掼奶油的,就是红宝石卖的那种。甚至也有人用麦乳精“调一调”,再配两块咸苏打饼干。 张爱玲最爱的,则是牛奶咖啡:“别人看我翻海明威的小说,以为我和他一样喜欢美式,其实这是误解,我喜欢喝奶咖,最好放低脂奶,这样奶腥气少些。” 自清末民初以来,经历了各种改革与变迁,咖啡文化都不曾淡出过上海滩。即便是资源匮乏的年代,老上海人家里的炉灶上,也仍然会煮着咖啡。 “三年困难时期上海仍有咖啡,为利激销售,买一听上海牌咖啡可发半斤白糖票;在咖啡店堂吃咖啡可额外获得四块方糖和一小盅鲜奶。那个时候父母似更热衷无糖无奶的黑咖啡,然后像摆弄金刚钻样小心地将带回来的方糖砌成金字塔形。如是,我和哥哥就常有熬得稠稠的白糖大米粥喝。”——程乃珊,《咖啡的记忆》 上世纪30年代出现了海派文学的概念,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新感觉派与鸳鸯蝴蝶派,都和咖啡有着相似之处——厚重的苦味焦虑,略微的酸涩忧伤,加之一点缥缈的甘甜后味。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女性人物形象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浅析张爱玲《金锁记》中女性人物形象院系: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张馨丹 学号:080101302052 指导教师:胡雪燕 教师职称:副ⅹⅹ 填写日期:2011年11月20日

摘要 《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品,作品的女主人公曹七巧,原是乡下一家开麻油人家的女儿,哥嫂为了贪图钱财,把她送到上海的富宦之家作了一个残疾人的二奶奶。后来她生一儿一女,儿子叫长白,女儿叫长安。由于长期的心理扭曲,导致她女儿的生活也受她影响而扭曲起来。她还去捣乱儿子的生活,让她的儿媳芝寿也心存怨念。 关键词:曹七巧;长安;芝寿;

Abstract " The golden cangue" is the typical work of Zhangailing’s novels.The heroine is Cao qi qiao. She is a sesame oil one’s daughter. She was took to the rich house by her brother and sister-in-law. In this house she was been a wife for a disabled. Later she gave birth to a son and a daughter. The son is called Changan. The daughter is called Changbai. As a result of long time psychological distortions, leading to her daughter’s life also be distortions. She also went to the trouble of living sons, let her daughter-in-law Zhi Shou also be done. Key words: Cao Qi Qqiao. Chang an. Shou Zhi.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赏析

张爱玲:《倾城之恋》 最早开始看《倾城之恋》是因为迷恋这个名字。在没有读它的时候,我想,这故事应该有一座城,还有一个爱情故事。倾城,不一定是美女的代称,但一定会是绝美爱情的形容词。 看这部小说,还因着喜欢里面人物的名字。白流苏,范柳原。绝对是两个很搭的颜色在里面,白的是苏,绿的是柳。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读小说,我都深深觉得作者为人物起名字一定是花了很大的气力。我也写过一些小说,短篇中篇都有,长篇需要太多时间,暂时未曾涉猎。但每次在故事情节勾画好了之后,总是为给人物取名字伤脑筋。女子的名字,最好要特别,灵气,还要代表她的个性。如果是白流苏叫白秀贞,请注意这两个字。流苏飘逸美丽,有点捉摸不透的感性,但秀贞二字,必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传统的女子,恪守所有旧式女性的美德。当然也不乏反讽的名字,比如《绝望的主妇》里面,其中一个女主角叫盖伯瑞尔,在英语名字里面,它是忠贞的意思,但她是最早出轨的。 所以单单看这两个名字,我就深深爱上了《倾城之恋》。 这座城,是香港,而且是沦陷的香港。张爱玲说:“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白流苏)。” 相信你可以想象,也能理解,有些爱情,只存在于某个地点,某个时间,一点不合都无法成功。在战争中,人的欲望变得太少,只剩下活着就好。那平凡的婚姻,是浪漫主义者的归宿。 小说里是这样写的“不料柳原却看中了她,更不料其时香港适起

变乱,幸运竟使她正式成了他的妻子,从‘婚姻的保障’而得到‘经济上的安全’,流苏从此便可‘笑吟吟’的暂时把生命告个段落了。” 既然书名有一个“恋”字,他们相爱吗? 范柳原拿稳了白流苏跳不出他的手掌心,白流苏爱上范柳原目的是图经济上的安全。而对于他们之所以没有发生关系,张爱玲写的是:“两方面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 写到范柳原、白流苏终成眷属时张爱玲调侃道:“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这样看来,婚姻,似乎是容不得爱情的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怎样想感受呢?爱情又是如何,婚姻又该如何?

张爱玲眼中的鲁迅先生什么样

张爱玲眼中的鲁迅先生什么样 在民国那个纷繁复杂的年代,不仅众多的屌丝实现了政治上的逆袭。而且涌现出了很多的天才式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及可以称之为大师的人物。提起鲁迅和张爱玲,总感觉两人不是一个年代,同样是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物。就好像时下的王朔和张小娴一样没有交集,要说有,充其量都是主要以文字和思想示人。 其实也就是这样,鲁迅作为十九世纪的八零后,而张爱玲则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人。当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张爱玲还是一个十六岁大的花季少女。 两人的家境说是相似,其实也又不尽相同。鲁迅先生是家道中落,从一个小康家庭坠入困顿局面,生活拮据。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28—1904)曾是前清“体制内”的人物,三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殿试三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但仅仅过了三年就散馆。 之后又当了金溪县知县这个芝麻官。即使就是这么一个小官,也遭到弹劾,被朝廷“归部改选教职”的处分。直到1888年才被循例捐升内阁中书。虽是京官,但是十分清苦,丝毫无油水可捞。按照周作人在《鲁迅的故乡》中说,“虽然还不要用家里的钱,但也没有一个钱寄回来。”。其清苦程度可见一斑。 等到了1893年的时候,由于母亲也就是鲁迅的曾祖母去世,离京回乡为母奔丧守孝。等到翌年因为慈溪六十大寿,恩科提前一年举行乡试。而周福清因为对当时浙江的主副两个考官比较熟悉,就想通过行贿帮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鲁迅的父亲顺利通过。谁知不料行贿之时苏州知府也在现场。于是事情败露,投交信函的佣工当场被抓。而留下的祖父也最终被判以死刑。之后鲁迅的父亲又身染重病,由是开始家道中落。 张爱玲的家庭比起鲁迅相对要好一些。他的祖父张佩纶生性耿直,得罪了不少人。中法战争爆发后,因为张佩纶主战,那些平时嫉恨他的人就说:“你说打,那你就去打吧。”之类的,让他去打仗。张佩纶抵达福建后,那些官场老油子们,也乐得推卸责任,放开手让张佩纶去搏。但是文人只会清谈,真让他去做了就怂了。 战事已失败告终,张佩纶本人在大雨中顶着铜盆逃走。并且被福建人嘲笑:“两何没奈何,两张没主张。”后来遭到朝廷革职,流放边疆。1888年流放归来,进入李鸿章幕下,因为妻子已死,李鸿章便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了张佩纶。 不过等到张爱玲父亲那一代的时候,张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全家上下碌碌无为,而且沉浸于“祖上阔过”的不思进取心态之中,整天高谈阔论“我们老太爷”,“相府老太太”。加之张爱玲的父亲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挥金如土。张家已是坐吃山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 张爱玲的母亲对张爱玲父亲极为不满,几度远渡重洋。张爱玲在这样看似生活条件很优厚的家庭中,生活的其实并不幸福。相对于鲁迅的家道中落,苦难而带来的不幸,张爱玲这种不幸更是有别有一番滋味。两人各有各不幸的人生是他们看透了世间的冷暖,对这个黑白的世界认识的格外透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