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学 第十章 控制

管理学 第十章 控制

管理学 第十章 控制
管理学 第十章 控制

第十章控制

重点:控制的过程及有效控制

难点:理解控制的类型

基本内容: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组织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得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所应达到的标准和目的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组织要保证有效地执行计划就需要控制职能。

第一节控制职能及其作用

所谓控制,就是根据组织的计划和事先规定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活动及其结果,并根据偏差或调整行动或调整计划,使两者相吻合的全过程。管理中的计划、组织、领导和协调等其他职能,必须伴随有效的控制职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控制职能是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必须承担的主要职责。

一、控制与计划的关系

计划和控制实质上上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控制与计划的关系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计划为控制提供衡量的标准;计划和控制的效果分别依赖于对方。

二、控制的基础与前提

组织控制工作职能的开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和前提之上,忽视了这些基础和前提,控制工作将无法进行。

1、控制要有明确而完整的计划。控制与计划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计划是控制的依据,没有计划,就无法进行控制。

2、控制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通过建立专职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并授予其权力,明确其责任,可解决由谁来控制的问题。因此,明确的组织结构的存在是控制工作的又一个前提。同样,组织结构越明确、越完整,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3、控制要依据及时有效的信息。控制必须依据有效的信息,没有准确、全面和及时的信息,就难以保证控制的有效性。为了保证获得有效的信息,在组织中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传递网络和机制,从而保证信息的畅通。

三、控制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就是保证组织活动与计划一致,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任何组织都需要控制。

1、控制是组织适应环境的重要保障

一个组织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适应环境。任何组织的计划都是在确定计划前提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的。通过控制活动,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环境变化的程度和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调整行动,使得组织与环境相适应。

2、控制是提高管理水平、限制偏差积累的有效手段

控制则是组织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重要手段。通过控制可以发现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使得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控制工作是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3、控制是强化成员责任心的重要手段

要使组织成员尽职尽责,切实地负起责任来,就必须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他们的绩效如何评价和考核,以及在评价的过程中有效的绩效标准是什么。通过控制工作,可以不断地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评估,给其造成持续不断的压力和连续不断的激励,从而使其更好地负起责任来,高效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第二节控制工作程序和基本结构

一、控制工作程序

尽管控制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控制工作的程序基本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确定控制标准;第二,衡量实际工作绩效;第三,将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偏差;第四,采取管理行动纠正偏差。

1、确定控制标准

控制标准是控制能否有效实行的关键,控制标准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保证控制工

作的有效性。这些要求主要有:1、简明,通俗易懂2、适用,3、可行,应该是绝大多数员工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4、易于操作。

2、衡量实际工作绩效

衡量实际工作绩效是控制工作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控制过程中工作量最大的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采集实际工作的数据与信息,了解和掌握工作的实际情况。衡量实际工作绩效的两个核心问题是衡量什么和如何衡量。常用的衡量方法有如下几种:1:面对面的直接口头汇报。2:正式的书面文字汇报。3:直接观察。

衡量实际工作绩效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收集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组织建立起管理信息系统(MIS),这就使得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方便快捷,为有效控制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将实际工作绩效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偏差

比较的结果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存在偏差,另一种是不存在偏差。偏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偏差,即工作绩效优于控制标准,另一种是负偏差,即工作绩效劣于控制标准。一般而言,造成偏差的原因可归纳为三大类:计划或标准定得不合理、组织内部因素的变化以及组织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

4、采取管理行动纠正偏差

采取管理行动纠正偏差是控制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采取一定的管理行动纠正偏差,使工作的实际情况与计划相一致。纠正偏差的方法不外乎以下两种:要么改进工作绩效,要么修订标准。

二、控制的基本结构

控制作为一种作用,至少要有“作用者(即施控主体)与“被作用者(即受控客体)”以及“作用的传递者”这三个要素。

1、组织管理的控制也是一个系统。控制是通过管理控制系统来发挥的。

2、组织管理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就是整个组织,即以人为核心的组织中各种要素及其相互结合所形成的运动过程。它具有全面性和统一性。

3、组织管理控制系统的控制器主要是组织的管理者。

4、组织管理控制系统中的信息反馈机构,就是用既定的程序、方法和手段综合处理信息,并将其提供给管理者的机构。

第三节控制的类型

一、根据控制在管理过程的时间段点不同,可以将控制分为事后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预先控制

1、事后反馈控制

事后反馈控制,也可称为事后控制或反馈控制,是一种在工作结束之后进行的控制。其特点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的结果之上,通过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总结,对比标准进行测量、比较、分析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改进下一次工作的依据。

但事后控制自身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陷:(1)损失已经造成。(2)存在时间滞后问题。

2、同期同步控制

同期同步控制也称为现时控制,是一种在工作进行之中同步进行的控制。其特点是在工作进行过程中,一旦发生偏差,马上予以纠正。同期控制的目的是及时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偏差,改进本次而非下次工作活动的质量。同期同步控制是一种主要为基层管理人员所采用的控制方法。

3、事前预先控制

事前预先控制,也称为预先控制或前馈控制,是一种在工作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特点是能在偏差发生之前就告知管理者,使他们一开始就采取各种预先防范措施,预防或尽可能地减少偏差的出现,从而把偏差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预先控制的目的是在开始之前就将问题的隐患排除掉,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根据控制的结构不同可以将控制分成分散控制和集中控制

1、分散控制

分散控制的特点是由若干分散的控制机构来共同完成组织的总目标。在这种控制方式中,各种决策及控制指令通常是由各局部控制机构分散发出的,各局部控制机构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照局部最优的原则对各部门进行控制。分散控制适应组织结构复杂、功能分工细的特点。

2、集中控制

集中控制的特点是由一个集中控制机构对整个组织进行控制。在这种控制方式中,把各种信息都集中传送到集中控制机构,由集中控制机构进行统一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集中控制机构根据整个组织的状态和控制目标,直接发出控制指令,控制和操纵所有部门和成员活动。集中控制方式比较简单,指标控制统一,便于整体协调。但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机构的变革和创新会很困难。

三、根据整个组织控制活动的来源不同,可以将控制分成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和自我控制三种类型

1、正式组织控制

正式组织控制是由管理人员设计和建立起来的一些机构或人员来进行控制,组织可以通过规划指导成员的活动,通过审计监督来检查各部门或各个成员是否按规定进行活动,并提出具体更正措施和建议意见。

2、群体控制

群体控制基于群体成员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是由非正式组织自发发展起来和维持的。群体控制可能有利于达成组织目标,也可能给组织带来危害,所以要对其加以正确引导。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即个人有意识地按某一行为规范进行活动。这种控制成本低、效果好。但它要求上级给下级以充分的信任和授权,还要把个人活动与报酬、提升和奖励联系起来。

四、根据组织控制所使用的手段不同,可以将控制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1、直接控制

管理中的直接控制是指主要通过行政命令和手段对被控制对象直接进行控制的形式。实现直接控制的关键是对施控人员的精心选择和有针对性地培养。

2、间接控制

通常是指不对运行过程直接干预,而是通过间接的手段来引导和影响运行过程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五、按照控制的逻辑发展,可将控制分为试探控制、经验控制、推理控制和最优控制

1、试探控制

试探控制也叫随机控制,是一种原始的控制方式,也是其他控制方式的基础。

试探控制是完全建立在偶然机遇的基础上,是“试试看”思想在控制活动中的体现。试探控制在成功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失败。这种控制方式有较大的风险,对事关重大的活动,一般不宜采用这种控制方式。

2、经验控制

经验控制也叫记忆控制,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控制方式。把由试探控制得出的结果用于指导下一次控制,就是经验控制。在经验控制中,最重要的是经验的可靠性。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真实性;二是必然性。

3、推理控制也叫逻辑控制

它是试探和经验控制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中间起过渡作用的媒介实现控制,因此也叫共轭控制。、

4、最优控制

它是控制方式发展的高级阶段,所谓最优控制,就是符合最优标准的控制。其核心思想是:不仅要保证实现控制目的,而且强调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即系统的输入量)来实现控制目的。

第四节控制实施的阻力与避免方法

一、控制遇到阻力的主要原因

控制过程遇到成员的抵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控制过度、侧重点不恰当、鼓励低效率和被控制者责任过重等。

1、控制过度

控制过度是管理者较常犯的一种错误。如果这种过度的控制是与成员接相关的,那么就会招致成员的反对,因为他们需要一定自由度和自主权。控制的实施必须与被控制者的工作绩效确实相关。管理者有责任增强成员对控制的理解,同时还有责任去理解成员的要求。

2、侧重点不恰当

强调重点是管理控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但如果侧重点选择不当,则会顾此失彼,难以实现管理目标。侧重点选择不当一般发生在控制面过窄或对不同的控制对象缺乏平衡的时候,这就要求管理者对各种被控制因素,对认识绩效的作用有个把握。

3、鼓励低效率

在控制过程中,由于控制手段选择不当或考虑不周,常常会造成“奖懒罚勤”局面的出现说明管理者在实施预算控制时,没有考虑到其可能带来得负面影响并据此采取对策,结果造成了对低效率的鼓励,长此必将挫伤成员的积极性,降低组织的整体效率。

4:被控者责任过重。大多数人期望,甚至欢迎对他的活动有某些控制,但是当他的工作受到标准检查和报表等控制愈来愈多,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受压器”。因此控制有个因人而宜、量才而行的问题。

二、化解阻力和避免产生控制误区的方式

1、完善控制系统。控制实施走入误区,遇到阻力,从很大程度上说明控制系统的设计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完善控制系统是避免控制走入误区的最根本途径,它的实质是在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或再设计时就控制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予以考虑。

2、鼓励成员参与。因为基层人员对自身的工作最了解,而且还因为当一个人真正地参与了筹划计划和制定标准时,他常常会在心理上觉得介入了该项工作,因而人变得愿意承担责任,或至少对该事情获得更充分的了解和理解。

3、实行目标管理。避免控制走入误区,减少控制过程中阻力的另外一条途径便是实行目标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建立在将组织目标转化为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哲学基础之上,让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和一线人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将所制定的目标作为评价个人绩效的标准,成员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

4、选择适当的控制风格。Cortlandt Cammann和David Nadler曾于《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认为控制风格的选择取决于四个因素:个人的管理风格、组织的类型、有关绩效的衡量以及下属的参与欲望。

第五节有效控制

在管理学中的所谓有效控制,就是以比较少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较少的精力与时间使组织的各项活动处于控制状态。一旦组织的某项活动出现偏差,则能及时纠正偏差,而且能使偏差所导致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有效控制的原则

1、反映计划要求

控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计划,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为实现每一项计划所进行的控制工作有很大的不同,都需要按不同计划的特殊要求和具体情况来设计。控制工作是考虑到各种计划的特点,就越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组织适宜

控制还必须反映组织结构的类型和状况。组织结构是控制工作的依据。控制工作只有适应组织结构并由健全的组织结构来保证,才能够顺利进行。

3、控制关键点

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特别注意在根据各种计划来衡量工作绩效时有关键意义的那些因素。控制住了关键点,也就控制住了全局。同时,在控制工作中强调关键点的控制也是

提高控制工作效率的要求。

4、关注例外

例外原则对例外的关注,不应仅仅依据偏差的大小而定,还必须考虑相应的工作或标准的重要性,即强调例外必须跟关键点结合起来,关键点上的例外偏差是最应予以重视的。

5、控制趋势

要使控制有效,控制变化趋势则显得非常重要。控制趋势的关键在于从现状中揭示倾向,特别是在趋势刚显露苗头时就敏锐地觉察到。

二、有效控制的技巧

1、采用积极而有效的控制艺术

控制是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工作的控制。上级在下级心目中的形象、工作能力等直接影响到下级对控制的态度与看法,因而必须注意控制艺术。

2、不带偏见的控制态度与做法。在控制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客观公平而不能带有偏见。

3、利用人际关系实施控制。在企业的诸多人际关系中,有一些由于感情、偏好、亲戚、同学与战友等自发形成的良好关系。因此,要实施有效控制就要注意利用这种关系。

4、鼓励成员参与制定目标。通过参与,一方面他了解到制定这一目标的必要性,因而在态度上容易产生认同感,另一方面作为自己制定的目标,他必然会努力去实现它并接受监督与控制。

5、运用“事实控制”。在制定纠正措施时,必须根据偏差及其产生的后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坚持从实际出发。

第六节控制的基本方法

常见的控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量化进度控制与非量化进度控制。

一、量化进度控制

量化进度控制,是管理控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控制方法。它把计划用具体的数量化方法表示出来,制定成各个关键点的数字化控制标准,并根据时间进度来考核,以此评价实际工作绩效,找出偏差,纠正偏差。量化进度控制方案的编制,必须有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参与,同时,还需要有充分、准确、全面的信息和数据为基础。

1、量化进度控制的优点:(1)明确。(2)便于控制。(3)便于授权。

2、量化进度控制的缺点,计划执行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协调的困难。缺乏灵活性。计划一旦数量化成为量化进度控制后,就会给人一种计划不可更改的感觉,从而使得控制缺乏灵活性。

二、非量化进程控制

1、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是一种最古老、最常见和最直接的控制方法。它的具体形式是,各级管理人员对下级人员执行计划的过程进行实地检查和评价,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予以纠正。这是管理控制中不可缺少的控制方式之一。由于监督检查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控制,因此,上级管理人员获得的信息具有相当高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这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控制工作的有效性;

2、报告制度

报告是主管人员掌握计划执行情况和实施控制的基本方式,因此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规范化的报告制度,形成时间上定期、任务上定人、内容上定性、格式上定型。此外,对于重点活动和重要项目,要能做到随时报告。一份优秀的报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适时,突出重点,指出例外情况,简明扼要。

3、比率分析

仅从组织管理工作成效的绝对数量总量的度量中很难得到准确的结论。在对企业的组织运营状况进行判断之前,必须首先分析所获得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相互对照才能说明一些问题,这种方法就是比率分析。比率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意的和必需的控制方法。

思考题:1:控制的主要功能是什麽?

2:简述控制的过程及其基本结构。3:理解控制的几种类型。

4:试述如何实现有效控制。

管理学控制习题

六章控制职能 1.传统的控制方法有哪些? 答案:预算、统计资料、专题报告、盈亏平衡分析、经营审核、深入现场。 2.简述控制的动态性特点。 答:组织是动态的,其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控制标准和方法不可能固定不变。管理控制应具有动态的特征,这样可以提高控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3.简述现场控制的弊端。 答:1)容易受到管理者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2)应用范围较窄。3)容易在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对立。 4.简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即:控制的对象)简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即:控制的对象) 答:1)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2)资源投入3)组织活动 5、简述制定控制标准的步骤。 答:1)确立控制对象。2)选择控制重点。3)制定控制标准。 6.简述工业企业常用的控制标准。 答:1)时间标准。如工时、交货期等。2)数量标准。如产品数量、废品数量等。3)质量标准。如产品等级、合格率等。4)成本标准。如单位产品成本等。 7.简述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 答:1)统计标准:利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2)经验标准:根据经验和判断来估计预期结果。3)工程标准:在客观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标准。 8.简述控制标准的制定要求。

答:1)便于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衡量。2)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3)应与未来的发展相结合。4)应尽可能体现出一致性。5)应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6)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9.对控制信息有什么要求? 答:控制信息应具备以下特性:及时性、可靠性、适用性。 10.怎样理解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答案:(1)一方面,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因为由于主客观原因,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控制工作起着执行和完成计划的保障作用,以及在管理过程中产生新的计划、新的目标和新的控制标准的作用。通过控制工作了解偏差和纠正计划。 (2)另一方面,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还表现在管理的五个职能中它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控制工作还处于管理的全过程中,它不仅可以维持其他职能的正常活动,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纠正偏差的行动来影响其他职能的活动。通过纠正偏差的行动,控制工作与其他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管理过程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11.为什么纠正偏差是控制的关键? 答案:(1)它体现了执行控制职能的目的。控制职能,就是将计划的执行情况同计划所制定的控制标准对照,从而发现执行情况同计划目标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相应措施,使这种偏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以达到保持组织系统的活动稳定的目的,也就是纠正偏差的目的。 (2)纠正偏差,将控制工作同管理的其他职能结合在一起。纠正偏差是整个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工作内容。通过确立目标,修订计划,改变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置以及在指导与领导方法上的重大改进,可以使纠正目标的工作取得满意效果,使得整个控制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12.简述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的相同点? 答案:(1)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管理控制系统实质上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发现管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促进系统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改变,使之逐渐趋于稳定、完善,直至达到优化状态。(2)管理控制也有两个前提条件,即计划指标

管理学原理自己

第一篇基础篇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③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管理的职能:①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②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③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④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4)管理者: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5)管理者的分类:①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基层②按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6)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企业。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③联络者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2)信息传递方面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3)决策制定方面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7)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较重要,高层只需一般了解②人际技能对高、中、基层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③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对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较重要,对基层不太重要。 (8)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领会:(1)管理的产生:①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②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2)管理的必要性:①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②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③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3)管理有效性的衡量: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意味“正确地做事;效果: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意味“做正确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管理者都从事以下四种活动: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工作数量多、质量好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的管理者称为“有效的管理者”;在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称为“成功的管理者”。分析结论:①对于“成功的管理者”而言,网络联系对管理者的成功相对贡献最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对贡献最小;②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网络联系的贡献最小。③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对于组织中获得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5)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识记:(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①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②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指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2)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①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②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③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④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2.领会:(1)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1、工作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6、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 (2)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1、经营与管理的区别: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2、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1、理想的组织形态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4)霍桑实验的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2、认为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即所谓的“士气”,而这又是由家庭和社会活动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的。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左右成员行为。4、新型的领导能力就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5)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该研究集中在四个领域1、关于动机激励的理论,这是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驱使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动机激励理论实质上是研究如何根据各种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需要去激励人们的动机,从而产生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2、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这是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即如何看待职场中员工的人性。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它以动机激励和人性理论为基础,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对人性的看法最终是要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体现的。4、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行为又对个体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6)管理理论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主要由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构成2.20世纪20年代中期,梅奥的“霍桑试验”,把研究重点从“物”转向“人”,行为科学由此产生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突出特点是强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4.当代管理理论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识记:(1)组织环境的概念: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2)组织环境的分类:①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和技术)和具体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等)②内部环境(包括组织资源、组织文化等) (3)组织环境的特点:客观性、复杂性、关联性、不确定性、层次性。 (4)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征: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

管理学 第十四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2016/1/14 14:24:00 1.何谓控制?为什么要进行管理控制? 控制是管理工作的最重要职能之一。它是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 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管理控制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下述原因决定的: (1)环境的变化。如果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静态市场,其中各个影响企业活动的因素永不发生变化。例如市场的供求、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那么,企业管理人员便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以相同的方式组织企业经营,工人可以以相同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生产作业,因而,不仅控制工作,甚至管理的计划职能都将成为完全多余的东西。事实上,这样的静态环境是不存在的,企业的外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从而对企业的内容做相应的调整。 (2)管理权力的分散只要企业经营达到一定规模,企业主管就可能直接的面对面的组织和指挥全体职工的劳动。时间与经历的限制要求他委托一些助手代理部分管理事务。 由于同样的原因,这些助手也会在委托其他人帮助自己工作,这便是企业管理层次形成的原因。为了使助手们有效的完成受托的部分管理事务,高一级的主管必然要授予他们相应的职权。因此,任何企业的管理权限都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地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和层次。企业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不一样。 (3)工作能力的差异。即使企业制定了全面完善的机会,经营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也相对稳定,对经营活动的控制也仍然是必要的。这时由不同组织成员的认知能力差异和工作差异所造成的。完善计划的实现要求每个部门的工作严格按计划的要求来协调地进行。 2.控制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控制有何特点? 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可以将控制过程分为几类: (1)程序控制。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即:Z=f(t)。 (2)跟踪控制。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函数。 若先行量为W,则Z=f(w)。 (3)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值是过去时刻(时期)已达状态Kt的函数。也就是说,Z值是通过学校过去的经验建立起来的。即Z值=f(Kt)。 (4)最佳控制。最佳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因子S和K及各种附加参数C,即:Z=max f(X、S、K、C)或。Z=min f(X、S、K、C) 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将控制分: (1)前馈控制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问题出现时再补救。因而这种控制需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并进行仔细和反复预测,把预测和近期目标相比较,并促进计划的修订。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方面。 (2)同期控制,亦称现场或过程控制,是指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主管人员愈早知道业务活动与计划不一致,就愉快可以采取纠偏

管理学基础(第四版)第十章控制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控制 一、单项选择题 1.控制被视为组织的一项积极性要素,其理由在于控制可以帮助组织避免( ) 。 A. 变化 B. 加重错误 C. 组织复杂化 D. 有效运作 2.( ) 控制发生在实际的变化过程中。 A. 前馈 B. 后馈 C. 同步 D. 预防 3.前馈控制发生在实际变化过程( ) 。 A. 之前 B. 之后 C. 之中 D. 之前、之中和之后 4.控制过程的最后一步是( ) 。 A. 制定标准 B. 评价成绩并纠偏 C. 用标准衡量成绩 D. 质量控制 5.用标准衡量成绩的过程中,( ) 对纠正偏差无丝毫意义。 A. 改变标准 B. 全力运用反馈控制 C. 保持现状 D.A 和c 6.某教授讲到管理控制部分时,要求学员做一项练习。教授说:“大家都受过高等教育,对大学的情况比较了解,你们是否知道目前大学管理部门都是从哪些力一面控制教师的?每人只要说一个方面即可。”学员们发言踊跃,有的说要检查教师的教案更新情况,有的说要检查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的说要检查教师所教授的学生的成绩??。学员边说,教授边记,很快黑板被写满了。面对如此多的控制标准,教授问学员:“现在,有谁愿意当老师,请举手。”大家盯着黑板,长时间没有举手。造成上述控制标准过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 )。 A.没有明确或忽视了控制的日的B .没有选择好关键控制点 C.管理人员希望控制全局的欲望 D .人们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 7.可以克服对于控制的抵制行为的技术是( ) 。 A. 目标管理 B. 会计 C. 现状分析 D. 计算机管理 8.前馈控制又称为( )。 A.同步控制B. 预防控制C .反馈控制D .实时控制 9.以正在进行的计划实施过程为控制重点的控制工作是( )。 A. 前馈控制 B. 反馈控制 C. 现场控制 D. 计划控制 10.有效管理的( )使系统得以及时地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A. 准确性 B. 灵活性 C. 及时性 D. 经济性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一、习题 (一)填充题 1、控制是为了保证__________ 与 _________ 适应的管理职能。 2、控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 3、预先控制的内容包括_________ 和__________ 两个方面。 4、成果控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_______________ 提供借鉴。 5、成果控制主要包括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 等内容。 6、企业应根据_________ 和_________ 来确定控制的范围和频度,建立有效 的控制系统。 7、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__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要恰到好处。 8、控制的过程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__________ 、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9、一般来说,企业可以使用的建立标准的方法有三种:__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 。 10、工程标准也是一种用统计方法制定的控制标准,不过它不是对历史性统计资料的分析,而是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 。 11、在采取任何纠正措施以前,必须首先对 __________ 。 12、一般地说,弹性控制要求企业制定 __________ 和_________ 。 (二)选择题 1、有效的控制要求_________ A.选择关键的经营环节 B.确定恰当的控制频度 C.收集及时的信息

D.合理运用预算或非预算的控制手段 2、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 值的方法,控制过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_ A.程序控制 B.跟踪控制 C.最佳控制 D.自适应控制 3、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属于跟踪控制性质的有____________ 。 A.税金的交纳 B.利润、工资、奖金的分配 C.信息控制程序 D.资金、材料的供应 4、________ 都是应用了最佳控制原理进行决策和管理。 A.用最小费用来控制生产批量 B.用最低成本来控制生产规模 C.用最大利润率控制投资 D.用最短路程控制运输路线 5、财务分析的目的是_________ A.了解本期资金占用和利用的结果 B.弄清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维持营运的能力以及投资能力 C.指导企业在下期活动中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向 D.决定缩小或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 6、职工成绩评定的作用有___________ A.判断每个职工对企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贡献

管理学习题及答案-第十章---控制方法

第十章 控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控制 2.前馈控制 3.反馈控制 、单选题 1.“亡羊补牢”属于() A 前馈控制 B 同期控制 C 反馈控制 D 预防性控制 2.市场调查, 可行性分析属于() A 同期控制 B 前馈控制 C 反馈控制 D 纠正性控制 3.强化是通过奖惩手段修正员工的行为,它属于 () A 前馈控制 B 同期控制 C 预防性控制 D 反馈控制 4.一个有效的控制系统其控制主体应该是() A 各级管理者 B 全体员工 C 监察机关 D 上级机关 5.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组织目标不能实现,组织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 修正计划 B 激励员工克服困难 C 调整组织结构 D 撤换领导 6.个人观察、口头汇报、统计报表、书面报告是获得组织实际绩效的方法,四种方法各有 优缺点,管理者在控制活动中应该() 11.利用法律、法规、制度、程序、培训等手段控制员工的行为属于() A 周期控制 B 前馈控制 C 反馈控制 D 纠正性控制 12.为了消除腐败, 某部门除了大力提倡工作人员严格自律之外, 换制 度, 规定处级以上的干部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不得超过五年。 ) A 反馈控制 B 前馈控制 C 现场控制 13.某销售机构负责在东部沿海的几个地区销售多种品牌啤酒。 D 间接控制 销售经 理要求在每月初都提 交一份上月按品牌分类的销售情况表。 下表显示了 5 月份该机构的销售定额标准&实际销售 数值 A 以个人观察为主 C 以书面报告为主 7.控制过程的基础是() A 建立标准 B 衡量实际绩效 8.在整个控制工作中,处于关键地位的是() A 工期控制 B 即使控制 9.预算是计划的数字化,它是一种典型的() A 事前控制 B 即使控制 10.质量控制过程中,质量的含义是() A 产品的质量 B 工作质量 B 以统计报表为主 D 综合使用 C 确定偏差范围 D 采取管理行动 C 质量控制 D 预算控制 C 事后控制 D 预防性控制 C 产品质量&工作质量 D 设备的质量 还一直实行着一种岗位轮 这种做法可以认为是一种

第七章___管理信息

第七章管理信息 一、教学要点 1、信息的概念。 2、有用信息的特征。 3、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要素。 4、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 5、信息系统在组织管理中的运用。 6、关键名词:信息、数据、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办公自动化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在管理学科中,通常把信息定义为_______________。 2、信息评估的关键是对信息进行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是信息的最重要特征。 4、例外报告是在_______________时产生的。 5、信息系统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在组织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信息的系统方法。 6、信息系统包括五个基本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7、信息系统中的处理是把_________的过程。 8、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来说,除了五个要素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9、系统分析的目的是_________。 10、_________是考察系统技术能力的第一步。 11、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形成了_________。 12、管理信息系统不仅为日常决策提供服务,还提供有关_________的信息。 13、由于结构化和系统化性质,管理信息系统通常不能提供_________。 14、用户以一种_________的方式与决策支持系统对话。 15、决策支持系统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16、对任何形式的信息来说,只要是以光或电的方式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它所利用的传送技术就称作_________。 17、人工智能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有形成本的是_________。 A.购买计算机 B.厂房 C.系统维护和升级 D.公司信誉的降低 2、下列不属于无形成本的是_________。 A.员工士气不振 B.工作程序变动造成的工作瘫痪 C.员工工资 D.公司信誉的降低 3、有形收益包括_________ A.销售额的上升 B.成本的下降 C.旷工率的降低 D.新产品的开发 4、无形收益包括_________ A.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 B.士气大振 C.更好的顾客服务 D.生产率的提高 5、信息的完全性要求_________。 A.尽可能详细 B.尽可能简洁 C.在详细和简洁间找到一种平衡 D.信息提供越多越好

《管理学》第十四章习题与详解

《管理学》第十四章习题与详解 管理学习题与详解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1.何谓控制?为什么要进行管理控制? 答:(1)控制的定义 控制是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 (2)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主要是由下述原因决定的: ①环境的变化 企业外部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必然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进而对企业经营的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②管理权力的分散 为了使助手们有效地完成受托的部分管理事务,高一级的主管必然要授予他们相应的权限。因此,任何企业的管理权限都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地分散在各个管理部门和层次。企业分权程度越高,控制就越有必要。每个层次的主管都必须定期或非定期地检查直接下属的工作,以保证授予他们的权力得到正确的利用,且利用这些权力组织的业务活动符合计划与企业目的的要求。如果没有控制,没有为此而建立的相应控制系统,管理人员就不能检查下级的工作情况。即使出现权力的滥用或活动不符合计划要求等其他情况,管理人员也无法发现,更无法采取及时的纠正行动。 ③工作能力的差异 即使企业制定了全面完善的计划,经营环境在一定时期内也相对稳定,对经营活动的控制也仍然是必要的。这是由不同组织成员的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由于组织成员是在不同的时空进行工作的,他们的认识能力不同,对计划要求的理解可能发生差异,即使每个员工都

能完全正确地理解计划的要求,但由于工作能力的差异,他们的实际工作结果也可能在质和量上与计划要求不符。某个环节可能产生的这种偏离计划的现象,会对整个企业活动的进行造成冲击。因此,加强对这些成员的工作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控制有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控制有何特点? 答: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控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分类可以分为: ①程序控制。程序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即:Z=f(t)。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量的管理工作都属于程序控制性质。 ②跟踪控制。跟踪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的函数。若先行量为W,则:Z=f(W)。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税金的交纳,利润、工资、奖金的分配,资金、材料的供应等都属于跟踪控制性质。 ③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 值是过去时刻已达状态Kt的函数。也就是说,Z值是通过学习过去的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即:Z=f(Kt)。自适应是相对的,有一定限度的。 ④最佳控制。最佳控制的特点是,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这种函数通常含有输入量X,传递因子S和K及各种附加参数C,即:Z=maxf(X、S、K、C)或Z=minf(X、S、K、C)。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普遍应用了最佳控制原理进行决策与管理。 (2)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分类可以分为: ①前馈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控制。其目的是防止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当问题发生后再补救。控制的内容包括检查资源的筹备情况和预测其利用效果两个方面。 ②同期控制:企业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下属的工作进行现场监督,其作用有两个:a.可以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b.可以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

管理学课后练习第十章知识分享

三、名词解释 1. 管理幅度 2. 变量依据法 3. 直线职权 4. 越级授权 四、简述题 1. 组织结构设计程序的主要步骤 2.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3. 简述影响分权程度的因素 4. 简述划分部门的常用方法 五、论述题 1.试述职权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2.授权应遵循的原则三、名词解释1.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员有效地管理直接下属的人数。 2.变量依据法 变量依据法是美国洛克希德导弹与航空公司研究出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通过找出影响中层管理人员管理宽度的六个关键变量,把这些变量按困难程度排成五级,并加权使之反映重要程度,最后加以修正,提出建议的管辖人数标准值。 3.直线职权

直线职权是一种完整的职权,拥有直线职权的人有权作出决策,有权进行指挥,有权发布命令。4.越级授权 越级授权是上层领导者把本来属于中间领导层的权力 直接授予下级。 四、简述题 1. 组织结构的设计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⑴确定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进行组织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任何组织都是实现其一定目标的工具,没有明确的目标,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管理组织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在综合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组织的总目标及各种具体的派生目标。 ⑵确定业务内容。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确定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业务管理工作项目,并按其性质适当分类,如市场研究、经营决策、产品开发、质量管理、营销管理、劳动人事等。明确各类活动的范围和大概工作量,进行业务流程的总体设计,使总体业务流程优化。 ⑶确定组织结构。根据组织规模、生产技术特点、地域分

布、市场环境、职工素质及各类管理业务工作量的大小,参考同类其他组织设计的经验和教训,确定应采取什么样的管理组织形式,需要设计哪些单位和部门,并把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管理业务工作分归适当的单位和部门负责,形成层次化、部门化的结构。 ⑷配备职务人员。根据各单位和部门所分管的业务工作的性质和对职务人员素质的要求,挑选和配备称职的职务人员及其行政负责人,并明确其职务和职称。 ⑸规定职责权限。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明确规定各单位和部门及其负责人对管理业务工作应负的责任以及评价工作成绩的标准。同时,还要根据搞好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授予各单位和部门及其负责人以相应的职权。 ⑹联成一体。这是组织设计的最后一步,即通过明确规定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在信息沟通和相互协调方面的原则和方法,把各组织实体上下左右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协调运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组织系统。 2. 管理层次的多少与管理幅度的大小密切相关。在一个部门的人员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一个管理者能直接管理的下属人员的数量越多,那么该部门内的管理层次也就越少,所需要的管理人员

管理学控制

第五章控制 主要内容: ?控制的含义和必要性 ?控制理论 ?控制的基本类型 ?控制的过程 ?有效控制的特征 ?控制的方法 一控制的内涵与类型 1、内涵 控制是保障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 2、控制的必要性: 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从而 对企业经营的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管理权力的分散。企业分权程度越高, 控制就越有必要。 工作能力的差异。 前馈控制(预先控制) ?优点:⑴防患于未然;⑵控制不针对具体人员,易于被员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在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的偏差消除于产生之前。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预防式的,作用在计划执行过程的输入环节上,工作重点是防止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 ?需要的条件多。要拥有大量准确可靠的信息,对计划行动过程有清楚的了解,懂得计划行动本身的客观规律性并要随着行动的进展及时了解新情况和新问题。 同期控制(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 ?企业在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优点:具有指导的职能,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缺点: ⑴易受管理者的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 ⑵应用范围较窄; ⑶易在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心理上的对立,易损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反馈控制(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 ?在工作结束或行为发生之后进行的控制。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工作或行为的结果上,通过对工作结果进行测量、比较和分析,采取措施,从而矫正今后的行动。 ?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及职工成绩评定等 ?缺点:滞后、损失已经发生。 ?反馈控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计划的制定的活动的安排提供借鉴。 二、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 基本控制过程: ?确立标准; ?衡量绩效;

管理学-习题-第14章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一)判断题 1.国际标准化组织在 1998 年发布的 ISO31000:1998 风险管理系列标准中,将风险 界定为“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 ,并指出影响是正面或负面的对预期的可能偏离。() 2 风险的损失程度是指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值。() 3.风险识别是一个单一的过程,仅凭一次调查分析就能解决问题。() 4.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揭示出经济单位面临的全部风险,更不可能揭示导致风险事故的所有因素。() 5.危机都是毫无征兆的。() 6.危机应对的准备工作是为危机的突然发生做好事先的准备工作,包括危机管理小 组的设立、危机预案的制定、危机管理意识的培训这三个过程,以及为了减少危机损失 而事先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7.有效的危机反应包括危机恢复。() 8.危机预警就是组织在进行待续的资料收集基础上,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判 断危机可能发生的概率并进行危机等级的评估,在危机发生前发出相应的警报,使组织 相关部门及人员了解相关信息,并采取应对措施,以阻止危机的发生以及降低危机的损 害,保证组织的有序运作和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填空题 1.按社会经济环境是否发生变化,风险可分为与。 2.一般而言,引发风险事故的风险因素有,,和。 3.是危机管理的行动指南,提供组织可能面临的各种突发危机的应对策略。 4.基本风险也称为。 5.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 6.是最常用的一种风险分担方式。 7.是造成损失的原因,如火灾或盗窃会造成财产损失。 8.有效的危机反应通常包括,,和。 (三)选择题 1._____是指在经济环境没有变化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通常是由自然客观因素或者

管理学_高教版_周三多主编_第二版__第14章习题

第十四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一填空题 1.任何系统都是由__联结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元素之间这种关系就叫耦合。 2.财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反映资金运动过程的各种财务资料,了解本期资金占用和利用的结果,弄清企业的__、__、__以及__,以指导企业在下期活动中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向,决定缩小或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 3.公开报酬的前提是__,这种评价要求以__与__为依据。 4.控制的过程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__;__;__。 5.__是进行控制的基础。 6.__是指对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份额的要求。 7.产品领导地位通常是指__。 8.企业的存续是以__为前提的。 9.__是任何企业从事经营的直接动因之一,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成败的综合标志。 10.__是以分析反映企业经营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状况的数据为基础来为未来活动建立标准。 11.机器的产出标准是其设计者计算的在正常情况下被使用的__。 12.__是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所需考虑的主要因素。 13.__使得控制过程得以完整,并将控制与管理的其他职能相互联结。 14.纠正措施的制定是以__为依据的。 15.由于对客观环境的认识能力提高,或者由于客观环境本身发生了重要变化而引起的纠偏需要,可能会导致原先计划与决策的局部甚至全局的否定,从而要求企业活动的方向和内容进行大量的调整,这种调整有时被称为__。 16.有效的控制应具有下述特征__、__、__、__。 17.纠正偏差的最理想方法应该是在__,就注意到偏差产生的__,从而__,__。 18.预测偏差的产生,可以通过建立__来实现。 19.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__、__和__要恰到好处。 20.过多的控制并不总能带来较高的收益,企业应根据活动的__和__确定控制的范围和频度,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 21.控制是为了保证__与__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 22.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可以将控制过程分成__、__、__、__。 23.自适应控制的特点是没有明确的__。 24.根据时机、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可以将控制分为__、__、__。 25.前馈控制的目的是防止__而不是当问题出现时再补救。 26.成果控制主要包括__、__、__以及__等内容。 27.判断控制程度或额度是否适当的标准,通常要随__、__以及下属__等因素儿变化。 28.客观的控制源于对企业__及其变化的客观了解和评价。 29.质量控制图的纵轴表示的是__。 30.控制费用基本上随着__的提高而增加,控制收益的变化则比较复杂。 31.弹性控制要求企业制定弹性的__和弹性的__ 二、选择题 1.测定员工态度的标准有多个方面,可以通过__来测定员工态度的变化。 A.分析离职率、缺勤率 B.统计改进作业方法活管理方法的合理化建议的数量

电大作业——管理与管理学9-11章题目及答案

第九章领导 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关于领导者与管理者的权力来源,下列描述准确的是()。 A.两者的权力都源自职位B.领导者的权力源自职位 C.管理者的权力源自职位D.管理者的权力源自自身 2.领导者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个性特征等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是他的()。 A.法定权利B.奖惩权力C.组织权力D.自身影响力 3.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其中,()又称俱乐部式领导者,这种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少,对人关心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放松的环境。 A.1-1型B.9-1型C.1-9型D.5-5型 4.根据赫塞—布兰查德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在下属虽然有积极性,但缺乏足够的技能的情况下,应采用的领导风格是()。 A.高工作—高关系B.低工作—低关系C.低工作—高关系D.高工作—低关系5.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 A.不为法B.糊涂法C.缓冲法D.转移法 二、多项选择 1. 领导活动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活动过程,这些因素有:()。 A.领导者B.作用对象C.被领导者D.客观环境 2.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描述领导者行为的两个维度:()。 A.关怀维度B.定规维度C.员工导向D.生产导向 3.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认为,()是决定领导有效性的主要环境因素。 A.员工素质B.职位权力C.任务结构D.上下级关系 4.领导干部大致有“思想型”、“实干型”、“智囊型”、“组织型”等几种类型,在这些类型中,属于“帅才”的是()。 A.思想型领导B.智囊型领导C.组织型领导D.实干型领导 5. 目标路径理论提出了影响领导行为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和下属因素。下属因素主要是指:()。 A.控制点B.工作群体C.经验D.知觉能力 6.领导者在协调人际关系的时候需要借助一些处事技巧,比如:()。 A.转移法B.不为法C.换位法D.糊涂法 三、判断正误 1.下属的成熟程度包括两个因素: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心理成熟度高的个体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激励,而是靠内部动机激励。() 2.高层领导者更应该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3.目标路径理论认为,环境因素和领导风格互为补充,下属的特质决定了他对环境因素及领导风格的评价。() 4.领导效率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个体素质的高低。() 5.在一个领导班子里,帅才应该多一些,以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领导能力。()

护理管理学第十章 护理质量管理 试题

第十章护理质量管理考试题 一、单选题 1. “卓越性质量”的衡量依据有( ) A. 体现顾客价值,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 B. 降低资源成本,减少差错和缺陷 C. 降低和抵御风险 D. 以上都是 2. 在护理质量管理PDCA 循环方法中,其中D 代表() A. 计划 B. 执行 C检查 D.处理 3. 拟订护理技术质量标准,下列提法不妥的是() A. 考虑到科学性、先进性 B. 考虑到严肃性、稳定性 C. 应与现实相适应,基于现实又低于现实 D. 可衡量性、实用性 4. 护理质量管理基本原则不包括哪项() A. 以病人为中心原则、全员参与原则、 B. 工作标准零缺欠原则、预防为主原则 C.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原则、持续改进原则 D 应与现实相适应原则 5. 每一次PDCA 循环都要经历() A. 4 个阶段,8 个步骤 B. 3 个阶段,6 个步骤 C. 4个阶段,4 个步骤 D. 2 个阶段,8 个步骤

6. 护理质量评价方法是下列哪种?() A. 以要素质量为导向的评价, B. 以流程优化为导向的评价, C. 以病人满意为导向的评价 D. 以上都是 7. 卓越性质量标准这一理念产生于() A. 20世纪40年代 B. 20世纪60年代 C. 20世纪8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 8. 下列哪项不是影响呈报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A .对不良事件的认知 B. 报告系统本身不完善 C. 处理方法缺乏合理性 D 以上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题 1. 质量改进涉及以下哪几个主要方面() A. 产品质量改进 B. 环节质量改进 C. 过程质量改进 D. 体系质量改进 E. 持续质量改进 2. 下列属于护理质量标准的有() A. 卫生部颁发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 B. 医务人员岗位职责 C. 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D .医院规章制度 E. 《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 3. 护理质量管理基本原则包括哪项()

项目管理学第八章课后习题

1.你认为项目质量保障与项目质量控制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主要的区别在哪里? 项目质量保障是在执行项目质量计划过程中,经常性地对整个项目质量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的评估、核查与改进等工作。 项目质量控制是指对于项目质量实施情况的监督和管理。 项目质量控制与项目质量保障的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项目质量保障是一种从项目质量管理组织、程序、方法和资源等方面为项目质量保驾护航的工作,而项目质量控制是直接对项目质量进行把关和纠偏的工作;项目质量保障是一种预防性、提高性和保障性的质量管理活动,而项目质量控制是一种过程性、纠偏性和把关性的质量管理活动。虽然项目质量控制也有项目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但是项目质量的事前控制主要是对于项目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而不是从质量保障的角度所开展的各种保障活动。当然,项目质量保障和项目质量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确保项目质量能够达到项目组织和项目业主/客户的需要,所以在项目开展的工作和活动方面,二者目标一致,且有交叉和重叠,只是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不同而已。 2.项目质量管理与项目时间和成本管理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项目时间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项目按既定时间成功完成而开展的项目管理工作。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项目在不超出预算的情况下完成全部项目工作而开展的项目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为确保项目的质量所开展的项目管理工作。 项目质量管理和项目工期、成本三者相互制约必须统一考虑,集成管理和控制。因为项质量与目工期、成本三项要素是互相关联的。通常,项目工期的缩短和延长都会对项目质量形成影响。同样,项目质量的变更也会影响项目的工期进度。一般来讲,项目成本的降低可能会直接影响项目的质量,而如果项目质量出现问题也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本。 质量是项目三角形中的第四个要素,而且是处于中心位置的关键要素。项目三角形的三

管理学 第十章 控制

第十章控制 重点:控制的过程及有效控制 难点:理解控制的类型 基本内容: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组织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得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所应达到的标准和目的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组织要保证有效地执行计划就需要控制职能。 第一节控制职能及其作用 所谓控制,就是根据组织的计划和事先规定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活动及其结果,并根据偏差或调整行动或调整计划,使两者相吻合的全过程。管理中的计划、组织、领导和协调等其他职能,必须伴随有效的控制职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控制职能是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必须承担的主要职责。 一、控制与计划的关系 计划和控制实质上上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控制与计划的关系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计划为控制提供衡量的标准;计划和控制的效果分别依赖于对方。 二、控制的基础与前提 组织控制工作职能的开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和前提之上,忽视了这些基础和前提,控制工作将无法进行。 1、控制要有明确而完整的计划。控制与计划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计划是控制的依据,没有计划,就无法进行控制。 2、控制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通过建立专职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并授予其权力,明确其责任,可解决由谁来控制的问题。因此,明确的组织结构的存在是控制工作的又一个前提。同样,组织结构越明确、越完整,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3、控制要依据及时有效的信息。控制必须依据有效的信息,没有准确、全面和及时的信息,就难以保证控制的有效性。为了保证获得有效的信息,在组织中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传递网络和机制,从而保证信息的畅通。 三、控制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就是保证组织活动与计划一致,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任何组织都需要控制。 1、控制是组织适应环境的重要保障 一个组织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适应环境。任何组织的计划都是在确定计划前提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的。通过控制活动,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环境变化的程度和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调整行动,使得组织与环境相适应。 2、控制是提高管理水平、限制偏差积累的有效手段 控制则是组织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重要手段。通过控制可以发现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使得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控制工作是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3、控制是强化成员责任心的重要手段 要使组织成员尽职尽责,切实地负起责任来,就必须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职责是什么,他们的绩效如何评价和考核,以及在评价的过程中有效的绩效标准是什么。通过控制工作,可以不断地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评估,给其造成持续不断的压力和连续不断的激励,从而使其更好地负起责任来,高效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第二节控制工作程序和基本结构 一、控制工作程序 尽管控制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控制工作的程序基本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确定控制标准;第二,衡量实际工作绩效;第三,将实际工作绩效与标准进行比较并分析偏差;第四,采取管理行动纠正偏差。 1、确定控制标准 控制标准是控制能否有效实行的关键,控制标准必须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保证控制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