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戏剧作品分析

戏剧作品分析

戏剧作品分析
戏剧作品分析

1.试析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

提示:

窦娥是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代表了社会上再普通不过的、顺从命运安排的寡妇们。

a、悲剧形象:严守社会道德,却被社会以不道德的名义毁灭。剧本开始时,尽管窦娥命运坎坷,心中有许多烦恼,但她还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准备修来世。可是社会并不允许她这样。张驴儿介入她的生活,使她不得不反抗,最后为社会所毁灭。

b、性格变化:由善良柔顺到对社会的极端仇视和强烈报复。最初的窦娥是善良柔顺的,既照顾婆婆,又屈从命运。但是,社会一步步的逼迫,先是张驴儿的逼婚,后是张父被毒死的事件和张驴儿的要挟,最后是窦娥寄予最大希望的官府的胡乱判案,使得窦娥对这个社会完全失去了希望。这才导致她的怨天咒地和三桩誓愿。

c、关汉卿以窦娥这个年轻的寡妇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由窦娥的遭遇表现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和评价,对现实的批判。他为社会的黑白颠倒、官府的草菅人命所愤怒,不满让好人受难。信守道德的窦娥却被以不道德的名义处以了极刑,这就是关汉卿对于这个充满倒错的社会的评价。

2.以剧本为例,试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

提示:

关汉卿虽自称“浪子班头”,但他的作品仍表露了鲜明的儒家思想和文人色彩。他以杂剧为抒情写志的工具,借助杂剧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他的《窦娥冤》透过窦娥这个弱者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通过公案的形式,表现了继母王氏的贤德,传达出他对这种道德境界的肯定;《单刀会》则通过关羽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历史感慨,传达了正统史观。

所以,他以一个儒者的视野在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审视历史,并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了现实的丑陋,历史的变幻,人性的弱点,以及卑微生命与命运的抗争。他评价历史、慨叹人生,并将这种种体会呈现到剧本中,使其剧作流露出儒者的悲思。

3.试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提示:

关汉卿自己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关汉卿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来表现。比如窦娥的善良孝顺和刚强,是在生与死的尖锐冲突中一点点地表露出来的。《蝴蝶梦》则在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中表现了王氏的贤德和慈爱。《调风月》中的燕燕则是在狼狈的处境中展示出泼辣又软弱的形象的。

其次是关汉卿杂剧的情节富于变化。在《窦娥冤》中,情节富于变化,戏剧冲突接连不断,高潮迭起,很能吸引观众。又如《救风尘》中,赵盼儿营救宋引章,费尽心机,又有了风云突变,最后一波三折,使得冲突消解,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三是关汉卿的杂剧语言自然、真切,既符合剧情,又富于个性。人物语言符合角色的经历、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比如窦娥的善良,到最后的激奋;燕燕作为婢女的小心和怨艾;王瑞兰作为大家闺秀的自信、端庄和高贵等等。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4.为什么说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

提示:

“当行”,古典戏曲评论用语,也称本色。关汉卿的当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方面。关汉卿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他借助杂剧这个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捕捉问题、选择角度,通过剧本来剖析社会,剖析人生。比如他的《窦娥冤》、《蝴蝶梦》、《调风月》等,以杂剧的形式反映了真实的元代社会生活的侧面。

其次是剧本的体制方面。关汉卿熟悉勾栏,熟悉戏剧表演。所以他的杂剧适合舞台演出,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艺术吸引力。比如他的《窦娥冤》情节富于变化,戏剧冲突接连不断,高潮迭起,很能吸引观众。

第三是语言方面。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人物语言符合角色的经历、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比如窦娥的善良,到最后的激奋;燕燕作为婢女的小心和怨艾;王瑞兰作为大家闺秀的自信、端庄和高贵等等。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5.试分析《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提示:

首先,《西厢记》塑造了张生的形象,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爱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的形象。以后爱情故事中的书生,常常沿袭着《西厢记》中张生的性格特点。

其次,《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它主要体现在对于莺莺的描写上。在《西厢记》中,莺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非常生动、细腻的表现,成功地揭示了莺莺这个大家闺秀在争取自由爱情过程中的心理矛盾

第三,《西厢记》中的红娘,一个正直、聪明、伶俐、热心的丫鬟,成为一种重要的人物类型,影响着后来的创作与生活。

第四,《西厢记》对矛盾冲突的设计足以示范后人。全剧以莺莺、张生、红娘与老夫人的矛盾为基本矛盾,表现崔张与家长的冲突;以莺莺、张生、红娘间的矛盾为次要矛盾,由性格冲突推动剧情,同时也借此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在冲突中更加鲜明生动。

此外,《西厢记》中才子佳人后花园相会,经过磨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模式,也对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试分析《西厢记》中张生和红娘的形象

提示:

张生是一个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书生的形象。为了爱情,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做,面对爱情时也有些卤莽、糊涂和不知所措。他同时又是一个才子,有才华,有智慧。他又是软弱的,情绪化的。情绪随着事件的发展大起大落。

红娘是一个正直、聪明、伶俐、热心的丫鬟的形象,富于正义感、同情心,她又是机智的和伶俐的。她磊落直言,急公好义,促成了崔张的好事,同时也承担了老夫人的责骂。正因为如此,后来人们将“红娘”作为了成就人们婚姻好事的热心人的代名词。

7.试以莺莺为例,分析《西厢记》是如何刻画爱情心理的

提示:

《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首度成功刻画了爱情心理,是戏曲史上一部直接描写爱情心理的作品。它主要体现在对于莺莺的描写上。在《西厢记》中,莺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非常生动、细腻的表现,成功地揭示了莺莺这个大家闺秀在争取自由爱情过程中的心理矛盾。使我们不仅看到莺莺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且看到她怎样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看到她战胜自我的过程,看到她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莺莺的矛盾心理主要通过“闹简”和“赖简”得到表现的。一方面,当她得到张生的情书后,心里又惊又喜。可她长期以来受到的教育,她头脑里的道德观念,使她不愿让人知道她的快乐,甚至她自己也不愿意承认这种内心的快乐。于是有了“闹简”的一幕。但是当红娘假意要去老夫人那里出首时,却又被莺莺拉了回来,询问张生的情况。剧本写莺莺反复地掩饰自己,而反复地掩饰正说明莺莺内心的矛盾。莺莺托红娘带信,与张生约会,但是张生如约而来时,莺莺又变卦,数落训斥了张生一顿,这就是“赖简”。这一方面是由于红娘在场,另一方面也来自莺莺内心的压力与恐惧。在她的内心深处,对“月下偷情”私自和男子约会,还是有所顾及的。杂剧中的“闹简”、“赖简”两折突出表现了莺莺冲破礼教束缚的艰难,她的动摇,她内心的矛盾,是刻画恋爱心理很成功的段落。

试结合作品分析郑光祖爱情剧的道德色彩

提示:

郑光祖的爱情剧体现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色彩。

首先,在模式上,均采用有婚约在先、拜见岳母,岳母让以兄妹相称的故事模式。比如《*梅香》中的白敏中与裴小蛮早有婚约;二人私会时也没有失身;白敏中奉旨成婚等,情节上的设计,使剧本在表现爱情的同时,又照顾到了社会的伦理规范。即使是《倩女离魂》,张倩女和王文举也是曾有指腹为婚的婚约。

其次,在立意上,两情相悦的基础是女子的贵人容仪和男子的远大前程,爱情有着太多的现实欲望。

同时,在爱情的过程中,男女之间也没有超越界限,比较强调风化。郑光祖的爱情剧致力于写情,却终不逾矩,有更多的道德伦理色彩。

13.试述高明《琵琶记》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影响

提示:

首先,高明在他的创作中明确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剧这种“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

其次,他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并以其作品,改变了南戏的粗糙和简陋,是南戏得以与杂剧、与文学史上的其他文学样式并驾齐驱,使南戏由民间进入到文人的书房,以此为标记,南戏创作迈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最后,《琵琶记》结构形式上的创造,作为南戏创作的范式性作品,给后来的创造以极大的影响。《琵琶记》采用的双线结构模式,几乎成为了后来南戏、传奇创造的基本结构方式。

14.《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成就。

提示:

首先,《牡丹亭》塑造了一位渴望爱情的至情、执著于理想的贵族少女杜丽娘的形象。这一形象不仅丰满,而且突破了常理常情常规。

其次,在塑造杜丽娘的形象时,注意抓住人物的身份来做文章。《牡丹亭》的重点在表现主人公心中被压抑的情怀,她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她的青春的觉醒。为了与杜丽娘大家闺秀的身份相吻合,作者大量借助景物描写,以景物为媒介,表现内心的秘密。

第三,《牡丹亭》的曲词非常成功,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声口。剧中杜丽娘的曲词细腻、优美、含蓄;杜宝的曲词则或严肃古执,或豪爽慷慨;杜母的唱词平实而充满慈爱;柳梦梅的曲词则在淡淡的文采中,写出多情和书生意气。

15.试析汤显祖是如何通过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来体现自己对“情”的追求的。

提示:

对于文学创作,汤显祖强调真挚情感的作用。在《牡丹亭》中,汤显祖在强调真情的同时,还表达了情对现实的超越。《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并没有一个现实中的情人,她为追求梦中情人而死去,又因情而复生。她不是在现实的感情中苦恼,而是为梦境而痛苦,她不是死于爱情的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的渴望。在这里,汤显祖不仅写出了社会现实中的女性的困境:生活中受到重重束缚,行动也受到多方约束,对于爱情,仅仅只有渴望,而无法实现。同时,汤显祖更借杜丽娘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至情观:“情”可以超越现实的存在,超越时间和空间。真情是无法为常理所规定和约束的。

在《牡丹亭》剧本里,汤显祖体现了道德层面,既写青春的觉醒,写对真情的执着,大胆的追求。而杜丽娘对父母的深爱在剧本里也一再得到体现:无论是死前的拜谢母亲,还是在阴间望乡台的眺望,或者还魂后闻说金军进犯时对父母的焦急牵挂,都显示了杜丽娘的赤子之心。

杜丽娘是一个具有至情、执着于的理想的女子,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也是剧本的一个突出成就之所在。

试析《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杜丽娘是一个具有至情、执着理想的女子:(1)杜丽娘的生活环境令人窒息,这也是那个时代现实中女性的困境;(2)对爱情的大胆主动追求,因情而死,因情而生;这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观,即情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时空,(3)杜丽娘对父母的牵念挂怀,这代表了她对现实社会的礼义的回归

高明的《琵琶记》被誉为“词曲之祖”,试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解析]:高明的《琵琶记》,在他的创作中明确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教育作用,努力尝试把戏曲这种“小道”提升到教育工具的地位。再以他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南戏的文学品位,“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相参,卓乎不可及已”。

《琵琶记》剧中蔡伯喈牛府奢华生活与赵五娘乡下凄苦生活的成功对比、穿插,确立了双线结构在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中的地位,几乎成为南戏及传奇创作的基本结撰方式。

在内容方面,《琵琶记》虽仍以婚姻、家庭为题材,但不再是对文人负心的批判,不再是对文人忠贞爱情的歌颂,而是通过蔡伯喈的事故引发了人们对文人“婚”与“仕”的道德反思,表达了文人心中一种普遍的人生困惑。

在《琵琶记》中高明重新塑造了蔡伯喈的形象,他一次又一次的妥协、服从,不但给亲人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而且使蔡伯喈本人也因此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剧本对蔡伯喈形象的改变,一方面是为了表现贤孝,但另一方面也使剧本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如果说南戏《赵贞女》从伦理的角度探讨了蔡家悲剧的原因,那么《琵琶记》则突破了伦理的范围,进而对世俗追求的功名利禄,对朝廷的威与权提出了批评和思考。最后的结尾,我们可以读到的忠与孝的矛盾,是功名利禄的虚幻。

李逵是元代水浒戏中最受欢迎的角色,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和高文秀的《双献功》就是以他这核心人物的优秀剧本

元明的杂剧传奇很多改编自唐传奇,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莺莺传》,郑光祖的杂剧《倩女离魂》改编自陈玄稹的《离魂记》,石君宝的《曲江池》改编自白行简的《李娃传》,汤显祖的《邯郸记》改编自沈既济的《枕中记》。

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李开先创作的《宝剑记》就描写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明代剧作家朱有燉的杂剧《继母大贤》和关汉卿的《蝴蝶梦》都写了兄弟争死,继母保全前妻之子的故事,这是当时民间流行的一个题材。

孟称舜将其《古今名剧合选》所选杂剧分为婉丽、雄爽两类,分别命名为《柳枝集》与《酹江集》。明代徐复祚的杂剧《一文钱》刻画了一个贪得无厌、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卢至的形象,剧中还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显示出佛教对晚明文人的影响。

明代剧作家冯惟敏的杂剧《不伏老》写梁颢八十二岁中状元的故事,是戏曲史上首部以科举考试为表现对象的作品。王衡的杂剧《郁轮袍》也借唐代大诗人王维的故事,写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表现了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渔阳三弄”是明代作家沈自徵的杂剧《霸亭秋》、《簪花髻》、《鞭歌妓》的合称,剧中借对古代文人遭遇的描写,体现出晚明文人对个性、自我的关注和追求。

明代作家吕天成的杂剧《齐东绝例》写舜父瞽瞍杀人后,舜负父而逃,以及皋陶发誓不杀瞽瞍后,舜在众人劝说下归来的故事。剧中以戏谑之笔写古之圣贤,表现了晚明人对传统的挑战。

明代是中国戏曲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著名剧作家徐渭的《南词叙录》是第一部南戏概论性质的专著,而王骥德的《曲律》则是一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著作。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则为创作提供了一本可依赖的工具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是传奇《牡丹亭》中的曲词。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

赏析曹禺四大经典话剧之《日出》 故事——交际花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昔日的恋人方达生希图拯救她,她亦无力自拔。潘月亭投机股票失败,陈白露债台高筑,深感前途渺茫,最终服毒自杀《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剧本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人物——潘月亭: 潘月亭是大丰银行的经理,他老奸巨滑、深谙世故、心狠手辣、藏而不露。当潘月亭得知李石清用偷看文件的方式掌握他的底细之后,只表现出原始的愤怒:“你怎么敢——”随即又转变话锋:“石清,不不——这不算什么。不算多事。互相监督也是好的。”他一改嫌李石清多事的骄横态度,与李石清成了“一条战线”的朋友,显得异常亲密。他并非宽怒了李石清的多事之举,而是将怒不可遏深深地埋藏地心底,用缓兵之计让李石清有充分的“表演”的机会和时间,况且,“燃眉之急”的时刻,李石清还会派上用场,此等小人此时还得罪不得……潘月亭接受李石清想做襄理的暗示:(沉吟)“昌,襄理,——是啊,只要你不嫌地位小,那件件事总可以帮忙。”他对李石清又采用了欲擒故纵之法,更显示了潘月亭的狡猾和老谋深算。潘月亭渡过了临时的难关之后,他一改对李石清的态度。在李石清得意地描绘银行的美好前景时,他毫不隐讳地说:“有人说不定要宣传我银行的准备金不够?”“说我的银行这一年简直没有赚钱,眼看着就要关门。”“同人背后骂我是个老浑蛋,瞎了眼,昏了头,叫一个不学无术的三等华来做我的襄理。”潘月亭对李石清的憎恨和不满已溢于言表,话语中暗含嘲讽和杀机。他终于炒了李石清的鱿鱼,解除了心头之隐患:“不过你今天坐的汽车账行里是不能再替你付的。”对潘月亭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李石清转眼之

戏剧与小说的区别

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 二者的文体区别 一、时间的限制。小说故事在时间上应无限制,而戏剧的演出时间是有一定的,一般是二到三小时。所以,表面看来,戏剧故事的心理时间可以完全自由,实际上这种心理时间仍受到物理时间的制约,故事在舞台上的直观呈现一定要在二到三小时之内完成。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支配必须考虑到舞台演出的需要,往往在人生的过程中,截取最短的片断,或是少数几个片断来表现。 二、空间的限制。小说或口述故事的叙述形式,在场地的变更上完全没有限制,戏剧的故事就不一样了,因为戏剧是把事件发生的空间直接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舞台所能呈现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能太多。 三、表现媒介的限制。小说是用文字或语言来表现,表现的媒介物是文字或语言,而戏剧的媒介物是演员,或者说演员的身体和言语,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指出:“戏剧表现所用的材料(媒介)就是活的人。”[1](p101) 演员这一媒介的特殊性还在于他既是创造的材料,又是创造工具,还是创造者这三位一体的统一。 四、情绪效果的限制。叙述的故事是提供给私人阅读的,阅读的方式可以完全自由,情绪也可以随意调节,但是观众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情形则不同,它是一种集体欣赏,正如美国戏剧家威尔逊在《论观众》中所说:“对观众来说,戏剧是一种集体经验”。[2] (p278) 戏剧的故事必须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要维持这个兴趣到戏剧的终结。如果观众一感乏味,他可以随时离开,这就会影响戏剧演出的现场效果。实际上情绪效果的限制是由戏剧欣赏环境的限制决定的,周宪教授在其博士论文《布莱希特与中国当代戏剧》中就指出:“戏剧是所有艺术样式中最具有现场效果和群体互动性的艺术样式,因其剧场性和活人面对面地交流,使得戏剧比其他任何艺术更具有直接性和大众性。”[3](p3) 正是由于戏剧与小说所受的限制不一样,使得二者有着各自的艺术形态特征,二者的文体不同可以归纳如下: 一、容量不同:小说比较自由,不受时空限制,所以容量大,篇幅也比较长,而戏剧则要求情节单纯集中、不枝不蔓,追求舞台演出所要求的那种集中性和概括性。,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戏剧的情节是由显在部分与潜在部分构成的,而史诗和长篇小说的情节则全是显在的”。 二、节奏不同。小说的主体语汇流程呈平辅状,速度比较缓慢,而戏剧则进展较快,呈跳跃状。戏剧情节不仅要单纯集中,更要具有动作的一致性,情节的展开要能指向一个目标、一个意志、一个行动,要能“从高潮看统一性”[8](p205) 。同时,情节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张力和变化(节奏不是匀速的),这就需要戏剧中有冲突(动作与反动作),有悬念、突转和发现,有阿契尔所谓的“危机”和劳逊所说的“平衡的破坏”。否则情节一枝蔓,节奏就受影响。

戏剧经典赏析教学大纲

《戏剧经典赏析》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50414323课程名称:戏剧经典赏析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文学院影视戏剧文学专业 学分数:3 学时数:54 开课学期:第学期制定/修订日期:2011 年 8 月13 日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讲授在介绍有关戏剧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选取古今中外戏剧名家名作,分析、阐释其艺术特色。在对戏剧经典作品的赏析之中,帮助大学生步入戏剧艺术殿堂,基本掌握戏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了解名家名作,培养学生接触与欣赏戏剧艺术的兴趣,并陶冶人的性情,丰富人的心灵,由此充实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戏剧的艺术感悟能力与初步的理论分析能力,学会赏析戏剧作品,并尝试写作剧评。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编外国戏剧部分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时期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希腊悲剧与喜剧的起源,基本演出形态及剧场艺术发展;古罗马戏剧概况 【2】教学重点 三大悲剧诗人代表作品的艺术特色 【3】教学内容 古希腊戏剧概况 一、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三、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古罗马戏剧概况 普劳图斯《一坛金子》 第二章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掌握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总体特点及对戏剧的深远影响,莎士比亚性格悲剧的特点【2】教学重点 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的艺术特色;《威尼斯商人》的悲喜性 【3】教学内容 一、《威尼斯商人》

二、《哈姆雷特》 三、《麦克白》 四、《李尔王》 第三章古典主义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理解三一律,掌握《熙德》的艺术特色;莫里哀喜剧的特点。 【2】教学重点 高乃依《熙德》、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 【3】教学内容 古典主义戏剧缘起及基本特征 一、高乃依《熙德》 二、莫里哀《伪君子》 三、莫里哀《吝啬鬼》 第四章 18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特点;理解哥尔多尼对即兴喜剧的改造,掌握《一仆二主》对即兴喜剧的承继与改造和《费加罗的婚姻》的主题与喜剧情境构造 【2】教学重点 《一仆二主》《费加罗的婚姻》 【3】教学内容 启蒙主义时期戏剧简介 一、哥尔多尼《一仆二主》 哥尔多尼的创作及对即兴喜剧的改造;《一仆二主》赏析 二、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 博马舍的“严肃戏剧”主张;《费加罗的婚姻》赏析 第五章19世纪戏剧作品 【1】教学要求 了解浪漫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社会问题剧;自然主义戏剧;唯美主义戏剧、社会 喜剧,掌握《欧也尼》的优点与缺失;《钦差大臣》的戏剧冲突与讽刺性场景;《大雷雨》的 主题及人物形象、布景意义;《玩偶之家》的主题、情节结构及深刻的人物心理刻划;《朱丽 小姐》的细节描写与人性揭露;理解“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戏剧,社会喜剧与王尔德 的语言。 【2】教学重点 《欧也尼》、《钦差大臣》、《玩偶之家》 【3】教学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和戏剧篇) 考向预测 近年来小说阅读题在高考中出现过多次。2004年有辽宁卷的《认识自我》、北京安徽卷的《雁阵》,2005年有湖南卷的《贝多芬:一个巨人》,2006年有上海春招题里的《幸福的篮子》和浙江卷《平面的生活》,2007年上海春季高考题又出现了一篇小说的考查——《父爱无价》,山东省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没有用这几个高考题,而是单独出示了一个,选的是日本作家武田泰淳的《信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未来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将会打破散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多元化发展,短篇哲理小说、戏剧文学作品选段等,都有进入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可能。小说在高中教材中占的分量较大,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文体,再者,第二卷中的大阅读现在变为二选一,文学作品的灵活性也将更加的突出和显现,这两类文体的试题设计角度、难度系数及分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文学成分、考生的创新思维成分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因此,我们在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时对这两个文体不可掉以轻心。 考点精讲 (一)考点解读 1.分析综合C ①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概括作品主题。 小说的情节就是人物性格形成、人物活动以及交往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概括小说的主题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小说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第三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我们所说的戏剧,是指各种具体样式的剧本。戏剧的情节的核心和基础是冲突,冲突由性格的矛盾(人物性格之间、人物性格内部、人物性格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发展变化的过程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开端起着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的作用。发展是指矛盾冲突的过程。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了顶点,并出现急剧转化的局面,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剧本的中心思想都得到充分的表现。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戏剧受舞台有限时空的限制,因而要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故戏剧情节的“集中性’’是剧本的又一特征。读者可以从性格冲突中去认识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矛盾,去寻求其思想意 义,这也就是戏剧作品的主题。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戏剧都是与诗歌、散文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分析小说,一般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进行。 小说的表现手法,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除了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正面刻画的方法以外,还经常用到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的方法,如通过别人的反应、语言介绍人物,或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从小说的情节结构的角度,可能用到插叙、补叙、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倒叙、伏笔、照应等表现手法。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往往运用渲染烘托的手法。从小说语言风格的角度,可以有质朴清新(如孙犁)、简练含蓄(如鲁迅)、“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三国演义》)等等。从表现主题的方法上说,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除此之外,小说表现手法还包括:对比、人物独白、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夹叙夹议、幽默、象征、情节上的主线副线穿插、明线暗线穿插、时空交错、多线索穿插、抑扬手法、英雄群像描写、利用巧合、荒诞、悬念、使小说具有某种地域烙印(如沈从文《边城》)、故意使用方言写作(如老舍)等。 不可忽视的是,小说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最终目的是反映主题。因而在分析鉴赏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时,要注意联系它对于人物及主题的表现作用。 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是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这种冲突通过人物外部形体动作和内心动作来表现。戏剧冲突往往是集中的,而且是曲折发展、逐步上升到高潮的戏剧运动。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富于动作性、个性化和表现力, 往往言简意丰,动听易懂。分析鉴赏戏剧,一般从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戏剧语言、表情动作等角度进行。戏剧的种类很多,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 戏剧的表现手法也和其体裁特征有密切的关系。往往表现为:第一,个性化的对话语言。第二,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由于受有限的时空限制,往往巧妙地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第三,用必要的“舞台说明”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第四,台词的表现形式丰富。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而其他人物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此外,象征也是现代戏剧常用到的表现手法,往往要结合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来分析。 ③务析作品中的主要形象,把握其思想和性格特点。 分析形象是鉴赏小说的重头戏,要从情节出发,从分析刻画形象的方法入手,看看作品中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反映出形象的什么性格特征;看看作品中有没有侧面烘托形象之处,继而归纳整合,把握其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准确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和这一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而对于形象的意义,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联系社会现实来分析;也可以从结构上来分析,例如推动情节的发展等方面。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和戏剧篇)(2008-05-23 18:16:27) 标签:高考教育 考纲解读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山东省2007年的考试说明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选考中的阅读要求为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范围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提出了一下具体要求: 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依据上述考题和考试说明的分析,我们对“小说与喜剧”这部分按照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和探究(F)四个能力层级对它进行讲解和训练。 考向预测 近年来小说阅读题在高考中出现过多次。2004年有辽宁卷的《认识自我》、北京安徽卷的《雁阵》,2005年有湖南卷的《贝多芬:一个巨人》,2006年有上海春招题里的《幸福的篮子》和浙江卷《平面的生活》,2007年上海春季高考题又出现了一篇小说的考查——《父爱无价》,山东省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没有用这几个高考题,而是单独出示了一个,选的是日本作家武田泰淳的《信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未来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将会打破散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多元化发展,短篇哲理小说、戏剧文学作品选段等,都有进入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可能。小说在高中教材中占的分量较大,又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文体,再者,第二卷中的大阅读现在变为二选一,文学作品的灵活性也将更加的突出和显现,这两类文体的试题设计角度、难度系数及分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文学成分、考生的创新思维成分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因此,我们在复习文学作品阅读时对这两个文体不可掉以轻心。 考点精讲 (一)考点解读 1.分析综合C ①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概括作品主题。 小说的情节就是人物性格形成、人物活动以及交往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概括小说的主题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小说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第三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我们所说的戏剧,是指各种具体样式的剧本。戏剧的情节的核心和基础是冲突,冲突由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班级:园艺三班 姓名:罗慧娟学号:201541738305 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课程论文题目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学生:罗慧娟 (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三班,学号201541738305) 摘要:戏剧家是戏剧发展历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好的戏剧作品带给过去乃至未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关汉卿、汤显祖、莎士比亚 戏剧家是指各民族戏剧业内具有一定成就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戏剧音乐家和戏剧评论家、活动家。是专门从事戏剧文学写作的作家,这些作品可能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或是不可能上演的舞台剧本,或是只以剧本对话形式的纯粹文学创作。戏剧的发展是一条漫漫长路,是一代一代戏剧家实践出来的路。 一、早期的戏剧家 (一)西方戏剧家 西方现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剧作家可追溯到西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一年一度的酒神节的重要内容便是盛大的戏剧比赛。每个参赛的剧作家都要提交一个悲剧三联剧和一个内容相关的羊人剧作为参赛作品。这个比赛的胜利者,现在还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及喜剧作家亚里士多芬尼斯。他们创作的戏剧形式到今天仍然为剧作家采用。 在戏剧史上被大多数人认为最伟大的剧作家则是威廉·莎士比亚。他生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之间的英国,但他的正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令当时仍处于黑暗时代的戏剧艺术突然跃进高峰时期。 在他死后的四百年间,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和学院研究。 (二)中国戏剧家 中国的戏剧发展过程与西方戏剧迥异。 最早的剧作家因资料很少,已不可考,可知的是自隋代开始有管理百戏的制度,而最早的剧本为南宋时期的《张协状元》。这出剧本作者有一说为南宋温州的九

看戏二十篇.戏剧作品赏析示例.小城风光.Drama_3A_12

(十二) 人與鬼怎樣同台? ——看《小城風光》怎樣巧妙地反思生命 作者簡介 曹頓?懷爾德(Thornton Wilder, 1897 – 1996)是美國著名劇作家。父親曾任美國駐香港總領事,故他年幼時曾在香港生活。其父親後來調任上海總領事,他又一度回到東方來,這是他的作品頗有中國元素的背景。他的劇作包括《小城風光》、《出生入死》等。 《小城風光》的中譯本比較少,這兒引用的是台灣「淡江西洋現代戲劇譯叢」的版本。較容易在圖書館中借閱到的,是香港今日世界社於1965年初版,或在1976年再版的《懷爾德戲劇選》,這譯本由湯新楣和劉文漢合譯,也是很可讀的。 內容簡介 《小城風光》(“Our Town”)是個三幕劇,表現的是美國一個小城鎮居民的日常生活,但其中所滲透由生至死的平凡點滴,能令人反思超越時空的生命哲理。故事集中寫美國新罕布夏州的葛洛佛角這地方,紀醫生和魏先生兩家人的遭遇。魏家的艾茉莉和紀家的喬治從小青梅竹馬比鄰而居,唸同一家學校,上同一年級的課……。後來他們果然結了婚,生了兒子,但是艾茉莉在生第二個孩子時因難產死去……。 故事實在平凡。然而,在這個看似與世無爭的地方,我們看到恬靜和諧的生活、鄰居的關懷、家庭的溫暖,點點滴滴,潤澤心田,故有其永恆的動人魅力。 這裏賞析的是第三幕的後半部份。艾茉莉的葬禮舉行過了,送葬的人一個一個地離去。艾茉莉覺得很遺憾,覺得她死得太早了,她很希望重新活一次,至少回到世間再過一天。她選擇十二歲的生日,那是個平凡而快樂的日子。 懷爾德採用了很聰明、也很有中國戲曲特色的手法,去處理這齣戲。 「真」與「不真」 中國戲曲在本質上是虛擬性的,因此非常靈活,在舞台上走兩個圈可以代表趕了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总结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知识总结 【考纲解读】 一、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 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 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 把握故事情节; 2. 揣摩人物形象; 3. 注意环境描写; 4. 概括主题内容; 5. 品味语言特色; 6. 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 “理情节”题型: (1)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 “析人物”题型: (1)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2)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 “看环境”题型: (1)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 “谈构思”题型: (1)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 (2)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 “讲方法”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4)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5)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 “明主题”题型: (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 (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 (3)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4)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俄狄浦斯王》的戏剧创作结构分析

《俄狄浦斯王》的戏剧创作结构分析 作者:王自淳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10期 摘要:所谓戏剧结构,是戏剧作品安排、组织情节的方式。戏剧模仿自然的方式是动作、人物与事件作为素材,经过剧作家对事物本来顺序打乱后呈现出崭新的情节,所有戏剧结构以表现为戏剧动作适应舞台时空而呈现的组织方式,即合理有效地组织各种行动,使之在剧中有效地再现。从戏剧素材到戏剧情节经过了剧作家一系列的改造、选择与铺排.这就是结构的艺术。 关键词:戏剧;《俄狄浦斯王》;结构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041-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26 戲剧的时空性决定了它必须有一个合理而紧凑的结构,西方戏剧传统中典型的结构形式是剧作多从接近高潮的地方开场,在大幕拉开之前,剧中的重要事件、关键冲突已然形成,而且处于即将爆发之际。这种形式结构往往截取生活的某一横断面,将矛盾冲突、人物和事件集中在这一横断面中。其特点是时间跨度短,地点集中,动作整一。戏剧冲突紧凑、凝练侧重于动作的集中和情节的激变,戏剧情境能够急速、有力地展开。 戏剧史上最早运用闭锁式结构剧情的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它精妙的结构。戏开场就展现出迫在眉睫的情境,忒拜城遭受严重的瘟疫,当俄狄浦斯获知解救瘟疫的神示之后,毅然宣布一定要追查杀害前国王的凶手并予以严惩。一心要拯救城邦居民的俄狄浦斯,不曾想先知忒瑞西阿斯一语惊人:“你就是你要寻找的杀人凶手。”这句很突兀的预言在一开场就为全剧设置一个最大的悬念,有力地引导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的命运上,有效地推动剧情向追查凶手这个单纯的目标进发。 第二场,暴躁的俄狄浦斯追究先知对自己的“诬陷”,从而引起王后伊俄卡斯式对往事的回顾:先王拉伊俄斯知悉神示后,叫牧羊人将婴儿扔进荒山:而拉伊俄斯是在三岔路口被一伙外乡强盗杀死的”。未料伊俄卡斯忒的回顾掀起俄狄浦斯内心深重的犹疑之情,她的叙说一步步加深了俄狄浦斯的恐惧,丈夫的恐惧也引发伊俄卡斯式的恐惧,回顾推动人物心境发生变化,静态的回顾转化为动态的戏剧性动作。随着俄狄浦斯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夫妻二人都处于矛盾而侥幸的心理,即俄狄浦斯未必就是被弃的婴儿:杀死拉伊俄斯的是“一伙强盗",俄狄浦斯在三岔路口却是孤身迎敌。此时观众心里对谜底已有几分预见,可是剧作为观众和剧中人再度埋下悬念,新的悬念需要新的发现。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文本的剧本改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42798.html,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文本的剧本改编 作者:朱静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20年第01期 摘要:戏剧是文学的四大体裁之一,文学角度的戏剧就是剧本。将高中教学阶段的小说文本改编为戏剧文本,能丰富立体的培养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的组织表达能力。本文试从《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剧本改编实例中,探究这些问题的具体应用,反思得失,总结优长,规避失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关键词:剧本改编场次安排主配角人物定位场景说明 一、小说怎样改编成剧本 小说具备必需的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环境。相比较而言,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是矛盾冲突。同一个故事,可以用小说和戏剧分别来表现,那么小说就是一种线型的体现,戏剧则是一种块状的展示。剧本是将小说的线型表述划分成不同场次的集中的块状体现。剧本主要由台词和舞台指示组成。对话、独白、旁白都采用代言体,在戏曲、歌剧中则常用唱词来表现。剧本中的舞台说明是配合戏剧表演的叙述性的文字说明,包括对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交代,对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以及对布景、灯光、音响效果等方面的要求。那么小说的剧本改编就是要从小说的线型表述中抽离这些表现要素,理清情节发展中的人物、时间、地点等,集中表现矛盾冲突的情节,主要在矛盾冲突的情节设置中体现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反映社会现实。下面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试谈小说类文本的剧本改編。 首先要做的是分出场次,即小说文本阅读中的段落划分。所不同的是剧本侧重于以场景为基准,而不像小说是以情节的发展程度为基准。作为小说阅读,此文的段落划分分为:初进贾府、与众人见面、为林黛玉安排住处这三个层次。如果改变为剧本,那第一个场次应为:在正房屋内拜见贾母凤姐等人。而小说划分初进贾府这一层次所体现的宏伟奢华放在这一场次的舞台说明部分。第二个场次应为宝黛会面。诸如拜见舅母,陪贾母用餐等场次即可大胆删减。毕竟,这只是中学生的尝试性改编,不同于专业的剧作家。 其次,要区分不同场次的主角和配角。一个场次中一般设置一个主角进行重点刻画,配角角色应相应减少戏份,不宜平摊戏份,否则难以做到人物形象的突出体现。比如在林黛玉见贾母这一场次中,主角应该是贾母,而不是林黛玉。贾母年事已高痛失多年不见的女儿,如今见到林黛玉这个亲外孙女自然悲喜交集,感慨良多。文中这样说道:“不免有伤感起来,因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意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说着,搂了黛玉在怀,有呜咽起来”众所周知,曹雪芹行文极简,前面的对话顶多是黛玉开口道“二舅母”之类,像贾母这段文字那算得上泼墨了。所以这一场次的主角人物应是贾

文艺学系列课程(2.1.26)--文学文本与文学种类

文学理论第二章·术语解释 1.文本(text) “文本”(text)又译为“本文”。文学文本是指由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所构成的、具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语言符号系统。现代批评理论有时候在更宽泛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用文本泛指一切有待于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2.文学体裁 文学体裁即具有相对独立审美意义的文体形式。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是指,特定的体裁不仅在语言形式、结构方式和表现技法上有一定的规定性,而且在生活素材的选择、创作情感的体验和艺术构思的方式上也都有自身的规定性。体裁就是根据这些规定性,从文体上对文学所作的一种划分。主要的文学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 3.意蕴: 文学文本的意蕴即蕴涵于文本现象层的意义,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4.诗歌 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一种文体。抒情性和讲究语言的韵律是诗歌的主要特点。 5.意象 (诗歌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中,意象即为表达某种意念或意蕴,使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西方文论把意象视为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后的产物。 6.意境 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里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或术语。 7.小说(novel) 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叙事性的虚构文体。叙事性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8.叙事角度 叙事角度又称叙事观点、叙述角或聚焦型,是指叙事者叙述小说所采取的角度或视点。选择什么样的角度来叙述一件事情,会构成不同的故事。所以英国作家路伯克把叙事角度解释为“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一般来说,叙述角度可以分为全聚焦叙事、内聚焦叙事和外聚焦叙事三种。 9.全聚焦叙事 又称为全知叙事,是迄今为此发展得最成熟、运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叙事角度,这种叙述的主要特点就是叙事者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不仅知道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任何事情,他的过去和未来,而且还知道他们的内心活动,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用罗兰·巴特的话说,“叙述者既在人物之内又在人物之外,知道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但又从不与其中任何一个人认同。”

戏剧概论复习

一、名词解释 导演构思 导演构思是全部演出计划的核心和导演工作的基础,内容为,一,确定演出的目的和人物;二,设计演出的总体形象和技术方案,其中包括舞台环境,人物造型,场面设计,演出节奏等,并写出相应的剧本分析和导演阐释。 舞台调度 舞台调度是导演把各种戏剧动作及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组织起来,表现二度创作的立意构思,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 舞台美术 舞台美术是舞台上各种造型艺术的总称。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它们的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其任务是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 悲喜剧 悲喜剧是喜剧的一种,分为抒情悲喜剧、黑色幽默悲喜剧、荒诞派悲喜剧。有嘲讽,但不像传统戏剧那样理性和无情;有幽默,也不像传统喜剧以轻松活泼的基调取胜,而带来感伤,晦涩以至荒诞的色彩。 正剧 正剧是法国狄德罗提出,有喜剧和悲剧的因素,但绝非两者相加之和。正剧是更生活化的戏剧、题材来源更加广阔、更加个性化的戏剧,即更加人性化的戏剧。 正剧有着现实、严肃、明确的特点 剧场

剧场是演戏与看戏的地方,有三部分组成,:舞台、观众席、演出人员休息、换装的地方。剧场是一种公共建筑,规模、结构、材质、设备等物质条件,都会对观演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剧场还具有消解社会等级的作用 戏剧性 戏剧性是戏剧艺术审美特性的集中表现,戏剧之所以成为戏剧的基本因素的总和。戏剧文学之戏剧性是存在于人物的动作之中,戏剧性就是动作性。戏剧性来自于人的意志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有着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的特征。 舞台戏剧性是审美距离产生的公开性与突显性;表情、动作的恰如其分的夸张性;合乎规律的变形性。 戏剧风格 戏剧风格,是由戏剧家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色。戏剧风格的形成和显现,是戏剧家和戏剧作品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人格是风格的种子,时代对戏剧风格的影响极大,民族传统是戏剧风格的主要因素。 二、填空 “质朴戏剧”理论是格洛托夫斯基 “空的时间”是彼得.布鲁克 风格是剧团艺术成熟的标志 戏剧表演的空间——剧场 戏剧的五个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导演、编剧 剧本从属于舞台动作—剧本的特质 戏剧表演的基本任务是创造角色 戏剧的种类:话剧、歌剧、舞剧、木偶剧、哑剧

(完整版)2019年高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戏剧阅读命题规律

2019年高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戏剧阅读命题规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古代文化的大力渲染,戏剧文学也有可能会纳入高考命题的范围。考试的选文很可能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戏剧或根据小说名着改编的戏剧有联系,这样考生就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了解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前后情节和背景材料。 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剧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舞台性、动作性、冲突性。 冲突是“戏剧性”的重要来源。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政治、道德、思想、意志、感情的矛盾,各种矛盾表现为潜在的抵触,或爆发为公开的对抗,这就构成了冲突。 戏剧考查的重点应该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等,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戏剧冲突 小说用多姿多彩的笔墨通过叙述、描写、抒情展现生活,虽也会有冲突,但未必是首要因素,更多是偶尔从和谐底色上突出,作为平缓生活的一些高潮或转折点而存在的。戏剧作为直观展示的艺术,必须依靠性格冲突、意志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等多种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冲突表现在对话中,就是人物台词和“潜台词”对于对方的猛烈冲击力。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的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概括的反映。牢牢把握戏剧冲突,是鉴赏戏剧的关键。 分析戏剧冲突主要从三方面着手:剧中人与人的冲突,人物内心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例:话剧《雷雨》片段: 鲁大海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在叫江堤出险--

文学文本的类型和体裁

第九章文学文本的类型和体裁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1、了解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特点及发展、演变的状况; 2、掌握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的特点,难点是各种类型文学的发展、演变状况教学时数:12学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6学时) 根据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和文学反映现实方式的不同,可将文学作品划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逼真性。 (二)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虚幻性。 (三)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朦胧性。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在古代的文学活动中,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文学类型初步形成。 在近代的文学活动中,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文学类型充分发展,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象征主义分别成为其典型形态。 现实主义文学;理想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 在现代的文学活动中,文学类型出现了多向演变的态势。 第二节文学文本的体裁(6学时) 根据文学文本话语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可将文学文本分为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等不同体裁。 (一)诗 诗是一种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与表达情感的文学体裁。 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二)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于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三)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于以人物台词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剧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情感与境遇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

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 李启斌 绝大多数情况是,戏剧离不开故事。这可以从戏剧理论家的定义中找出答案,也可以从经典的戏剧文学文本中寻求佐证。既然故事对戏剧来说至关重要,那么,能否对戏剧文学文本进行叙事学分析,从而构建一套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所谓叙事学,通俗一点讲就是研究如何讲故事的学问。那么,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讲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行为,离不开讲什么、谁在讲、怎么讲这三个问题。相应地,我把叙事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故事,即情节还原后的故事本身。它是文本(完成了的故事)的参照系,如果没有这个参照系,我们就很难确定“内容”与“完成的内容”、“经验”与“艺术”之间的差距和变化,而这些差距与变化正是叙事学重点讨论的对象;二是叙事者,即讲故事的人,除了隐藏在叙事行为背后的作者之外,在文本中还有人称叙事与非人称叙事两种情况,这些都可以从文本的人称和语调等方面感知得到。叙事者是内容与完成内容之间的调控者,叙事者的存在确定了讲故事是一种创造行为;三是话语形态,即经过叙事者调控后的文本呈现,它是叙事者叙事策略的具体体现,是具体化了的叙事策略,也可以说,文本是叙述者的表现结构。 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构成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戏剧文学文本叙事的特点,分别论述这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研究对象,以形成一个戏剧文学文本叙事学的理论框架。 1、情节还原:故事分析 戏剧文学文本中的“故事”,实际上是“情节”,是已经被叙事化了的故事,是一个艺术化了的文本,已经掺杂了叙事者的叙事行为,已经有了人为加工的痕迹。我们更愿意把故事与情节看作是一种“内容”与“完成内容”的关系。如果我们对情节进行“还原”,得到的就是故事。所谓“还原”,就是取消其中的叙事成份,恢复故事的本来面貌。“还原”工作的“操作平台”就是故事发生的自然顺序,任何情节都可以按照实际发生的顺序重新进行梳理排序,情节就像是故事海洋中露出水面

戏剧作品分析

1.试析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 提示: 窦娥是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代表了社会上再普通不过的、顺从命运安排的寡妇们。 a、悲剧形象:严守社会道德,却被社会以不道德的名义毁灭。剧本开始时,尽管窦娥命运坎坷,心中有许多烦恼,但她还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准备修来世。可是社会并不允许她这样。张驴儿介入她的生活,使她不得不反抗,最后为社会所毁灭。 b、性格变化:由善良柔顺到对社会的极端仇视和强烈报复。最初的窦娥是善良柔顺的,既照顾婆婆,又屈从命运。但是,社会一步步的逼迫,先是张驴儿的逼婚,后是张父被毒死的事件和张驴儿的要挟,最后是窦娥寄予最大希望的官府的胡乱判案,使得窦娥对这个社会完全失去了希望。这才导致她的怨天咒地和三桩誓愿。 c、关汉卿以窦娥这个年轻的寡妇作为自己表现的对象,由窦娥的遭遇表现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和评价,对现实的批判。他为社会的黑白颠倒、官府的草菅人命所愤怒,不满让好人受难。信守道德的窦娥却被以不道德的名义处以了极刑,这就是关汉卿对于这个充满倒错的社会的评价。 2.以剧本为例,试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 提示: 关汉卿虽自称“浪子班头”,但他的作品仍表露了鲜明的儒家思想和文人色彩。他以杂剧为抒情写志的工具,借助杂剧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他的《窦娥冤》透过窦娥这个弱者的命运,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愤怒;《蝴蝶梦》通过公案的形式,表现了继母王氏的贤德,传达出他对这种道德境界的肯定;《单刀会》则通过关羽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历史感慨,传达了正统史观。 所以,他以一个儒者的视野在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审视历史,并从中深切地体会到了现实的丑陋,历史的变幻,人性的弱点,以及卑微生命与命运的抗争。他评价历史、慨叹人生,并将这种种体会呈现到剧本中,使其剧作流露出儒者的悲思。 3.试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提示: 关汉卿自己的艺术成就首先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关汉卿善于将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来表现。比如窦娥的善良孝顺和刚强,是在生与死的尖锐冲突中一点点地表露出来的。《蝴蝶梦》则在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中表现了王氏的贤德和慈爱。《调风月》中的燕燕则是在狼狈的处境中展示出泼辣又软弱的形象的。 其次是关汉卿杂剧的情节富于变化。在《窦娥冤》中,情节富于变化,戏剧冲突接连不断,高潮迭起,很能吸引观众。又如《救风尘》中,赵盼儿营救宋引章,费尽心机,又有了风云突变,最后一波三折,使得冲突消解,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三是关汉卿的杂剧语言自然、真切,既符合剧情,又富于个性。人物语言符合角色的经历、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比如窦娥的善良,到最后的激奋;燕燕作为婢女的小心和怨艾;王瑞兰作为大家闺秀的自信、端庄和高贵等等。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4.为什么说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 提示: “当行”,古典戏曲评论用语,也称本色。关汉卿的当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方面。关汉卿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他借助杂剧这个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捕捉问题、选择角度,通过剧本来剖析社会,剖析人生。比如他的《窦娥冤》、《蝴蝶梦》、《调风月》等,以杂剧的形式反映了真实的元代社会生活的侧面。 其次是剧本的体制方面。关汉卿熟悉勾栏,熟悉戏剧表演。所以他的杂剧适合舞台演出,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艺术吸引力。比如他的《窦娥冤》情节富于变化,戏剧冲突接连不断,高潮迭起,很能吸引观众。 第三是语言方面。关汉卿杂剧的语言自然、真切、质朴,既切合剧情,又富于个性。人物语言符合角色的经历、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比如窦娥的善良,到最后的激奋;燕燕作为婢女的小心和怨艾;王瑞兰作为大家闺秀的自信、端庄和高贵等等。都表现得恰如其分。

改编电影与文学文本的对比分析

改编电影与文学文本的对比分析 作者简介:曹真明(1992.01―),女,汉,四川省成都市,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2014级(硕)。 1954年由阿尔弗兰德.希区柯克执导的电影作品《后窗》,通过讲述一个摔断腿的摄影记者杰弗瑞偷窥邻居,却在不经意间见证了一起杀人分尸案的故事,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个人内心强烈的偷窥欲望。科内尔.伍尔里奇的小说《后窗》为希区柯克创作小说《后窗》提供了情节支持;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再次改编为电影作品。彭海军认为,一部改编电影的诞生主要是文学文本、改编创作者和时代三股力量的结合。 一、希区柯克小说的改编为电影创作打下基础 文学文本是改编的前提和基础,什么样的文学文本适合改编,即某一文学文本是否有被改编为电影作品的可能性,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分析的首要问题。 科内尔.伍尔里奇的小说《后窗》由于创作时间较早,所以故事结构较简单,结局缺少悬念,人物塑造相对来说也较为单薄。这样的小说是不适宜改编成为电影作品的。但希区柯克在改编中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首先是人物的增添。相比原小说,影片增加了一对养了

一条小狗的夫妇;女舞蹈演员;寂寞芳心小姐;作曲家;和一对 新婚夫妇。以及杰夫的女友丽莎、女护工斯黛拉、警探道尔。 人物关系的复杂化意味着矛盾的增加。这一点类似于电影剧本创作中的矛盾冲突推动人物戏剧动作。同时,人物关系的复杂化使原有故事结构中的内容更丰富;因为过于简单 的故事内容是不能产生有价值的矛盾点,不足以推动故事情节的。这成为希小说改编成为电影的重要前提。 其次是叙事线的增加。原小说更多地将叙述的重心放在对杀人案的关注上,相对较呆板,没有变作;而希区柯克的小说则将故事情节中爱情的成分增加。杰夫和丽莎的爱;凶手拉斯和他妻子的“爱”;女舞蹈演员的爱;养狗夫妇对小狗的爱;寂寞芳心小姐和作曲家的爱;那对新婚夫妇的爱。总之,把这么多的爱情故事放在一起,有繁有简,但都有形有色。可能这也是希区柯克式的幽默――在凶杀中谈情说爱。爱和凶杀是对立的,所以杰夫、丽莎和拉斯、安娜也就对立了――杰夫不能行走;安娜卧病在家。这种形式上精巧的平衡和叙事线的增添也为文学文本到电影创作的过渡打下了基础。 再次是结局的大不同。据说伍尔里奇原小说结尾是凶手觉察到自己暴露了,于是想用手枪把这个邻居打死,主人公双手拿着一尊贝多芬的胸像作挡箭牌,把它放在窗前露出个侧面,结果贝多芬挨了一枪。而希区柯克小说的结局却是以主人公杰弗里、女友莎莉、护士斯特拉、警长朋友以及杀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