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是生产相对过剩所造成的生产下降和经济衰退。根本原因 :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 :1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在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三次革命运动 :a :1831年 11月在里昂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起义 b :1834年 4月在里昂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起义, 它是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是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资产阶级的起义 c : 1836年起,英国工人发动力全国性的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并成立第一个独立的工人政党宪章党。 1844年 6月德国西里西亚起义是德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具有理论性和自觉性意识到了无产阶级的本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1它第一次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3在地租利润和利息等具体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 4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 :1他们从抽象的永恒的理论原则出发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做是不变的永恒的自然规律从而否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性和历史性 2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支配或购买到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时所投下的劳动即耗费劳动并进而引申出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错误结论, 李嘉图只是从量的方面来考察价值并把价值看做是非历史的东西 3将利润和剩余价值混同起来从而掩盖了地租的剥削性质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奠基者。 1他从各种劳动形式中抽象出了一般劳动从而正确地将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结为一般的社会劳动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得出了一般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科学结论, 但由于不了解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性质因此当他进一步考察究竟什么是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时就陷入了混乱和矛盾中了,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

支配或购买到的劳动量所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时所投下的劳动即耗费劳动并进而引申出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错误结论。 2从劳动决定价值和工资是劳动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出发,明确指出利润是工人劳动生产物的扣除部分 3地租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中的余额, 但他将剩余价值和利润混为一谈还认为除了工资和利润外地租也形成商品的价值这样就将土地所有制与劳动一样视为价值的源泉从而掩盖了地租的剥削性质 4首次通过对社会收入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作为土地和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可分解为地租工资和利润三部分于此相应以地租收入为生的地主以工资收入为生的工人以利润为生的资本家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主要阶级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划分 :1圣西蒙: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一系列发展阶段所构成的过程, 他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人类开化时期即原始社会、古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从 15世纪开始的破坏神学和封建体系的时代以及未来的实业制度的社会等若干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由封建制度向实业制度即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短暂时期 2傅里叶: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分为童年、成年、衰落、凋谢四个阶段 32个时期。合理的内容 :1提出并初步论证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2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3看到并肯定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4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中包含着许多天才的设想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深入地分析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黑格尔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阐明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他将异化问题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了共产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克服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意义:1马克思自觉地将哲学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了针对原本的批判形成了探索和创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异化劳动理论朝着发现历史一般规律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2异化劳动理论由于深刻地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把社会历史看成是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

历史这就把生产劳动看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异化劳动理论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就为马克思后来全面系统地创立唯物辩证的实践观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理论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4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通过对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仅说明了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还进一步分析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涉及到了生产劳动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 5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根源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暂时性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大大深化了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

异化:《手稿》中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他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异化的种种表现形式但他的着眼点主要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活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摧残人的一面由此他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1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其生产者相对立 2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 如果劳动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那么劳动的异化则是人的自我异化 3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本质 4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这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必然结果

“共产主义……就是这种解答” 马克思的这个结论表明他第一次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发展规律的问题论证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虽然这个结论还带有费尔巴哈哲学影响的明显痕迹还不十分成熟但显然是他创立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的新起点。

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标志

1847年《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科学的公开阐述的重要文献。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创立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完全肯定并比较科学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 2莫斯科市已经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到了“绝对剩余价值” 和“相对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第一种形式是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和出发点, 没有它就没有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 它是通过缩小必要劳动来相对地增加剩余劳动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为前提

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对立, 消灭私有制, 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最近目的 :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巴枯宁主义:是在极端革命词句的掩饰下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潮和机会主义政治派别, 它的根本立足点是极端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观点 :1从唯心史观出发认为任何权威和国家都是

恶事都是扼杀自由反对人性的是一切祸害的根源因此要反对一切权威一切国家2国家是宗教意识的创造物任何国家都是地上的教会反对国家也就是向神权挑战 3废除国家的途径只能通过全民暴动在一天之内消灭国家然后实现自由和无政府状态的理性社会

1875年 5月马克思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对纲领草案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批判同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特别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个阶段及其特征作了极为精辟的阐述。

《哥达纲领批判》第一次对拉萨尔机会主义做了全面系统的批判 :1批判了拉萨尔主要的反动的一帮的理论 2批判《哥达纲领批判》抛弃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原则鼓吹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 3批判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 4批判拉萨尔的国家帮助工人建立合作社会的理论, 国家帮助建立合作社是拉萨尔主义的核心理论 5批判拉萨尔自由国家的谬论

《哥达纲领批判》完整而科学地阐述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 :1科学地阐述了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2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的理论

过渡时期的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依据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则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1852年马克思致安年科夫的信, 马克思在《 1848年至 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都涉及到对过渡时期的看法。在《哥达纲领》中已充分认识到过渡时期的存在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里的过渡时期指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必然存在的客观根据: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形成因此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权后如果不对整个社会进行彻底的革命改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而这一历史任务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完成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这一过渡时期也就结束了

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阶段:特征:1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的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分配原则即按劳分配原则, 每个生产者在做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 按劳分配从实质上来说仍是一种资产阶级权利但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按资分配的原则又是根本对立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分配原则 2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 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个人全面发展生产力增长区别:1它们的成熟程度和发展程度的不同 2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不同由此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以及人的自身发展程度上的巨大差别意义:他科学地说明了共产主义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因此无产阶级在完成过渡阶段之后的主义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按需分配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物质基础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1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被经济决定的 2阶级和阶级奴役的出现也纯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经济利益是每个阶级的目的而政治只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手段暴力也仅仅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手段是必须以经济为前提和基础的政治的独立性和对经济的能动反作用:1在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情况和方向是起着加速经济发展的作用 2在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方向时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和延缓的作用。政治的一定独立性和能动作用来源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的研究异同点:相同点:1都主张通过革命作为由农村公社向社会公社过渡的途径 2都强调跨越的生产力前提 3都肯定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 4都把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的方法不同点:1马克思从俄国农村公社所处的具体历史环境出发侧重于俄国农村公社内外条件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强调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来改造公社的内部结构更新其内在机制而达到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来阐述自己对俄国的乃至东方社会的性质及其独特的社会发展道路的看法从而初步提出了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非西方费资本主义化的道路问题 2恩格斯从分析村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及其衰落性质入手阐述了俄国及其他经济上落后的国家走非西方非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和它的先决条件强调了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榜样和启示作用没有这个外部推动的前提是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

跨越卡夫丁峡谷可能性:1只有俄国还广泛的保留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农村公社2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 3俄国“农村公社” 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要挽救俄国公社必须有俄国革命

国家的起源和消亡: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基本前提 ,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特征:1国家不是按照血缘关系而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 2国家设有公共权力机关即专门

的武装力量和法庭、监狱等强制机关。消亡 :国家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灭而走向消亡。消亡分为两个阶段:1国家正在消亡的社会主义阶段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2国家完全消亡的共产主义阶段

伯恩施坦《社会主义问题》:基本观点:1借口反对“崩溃论”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新趋势和经济危机的现实性 2断言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已经生长起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消解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意义和作用 3

以“探求当前问题的细节” 的重要性为借口主张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通则”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4借口把落后民族纳入文明化制度范围为资本主义殖民政策辩护

三次会议的批判 :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 1898年 10月召开的斯图加特代表大会围绕“运动和最终目的” 的内容首次针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展开了争论, 后来 1899年 10月召开的汉诺威代表大会, 1901年 9月召开的卢卑克代表大会和1903年召开的德累斯顿代表大会都就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言论进行了讨论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是 19世纪 90年代出现于俄国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思想派别代表人物有司徒卢威、杜纲·巴兰斯基、布尔加柯夫、别尔加也夫等。这些人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采用马克思主要的词句在当时合法的即经过沙皇政府允许的报刊上发表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言论因此被称为“合法马克思主义者” , 他们曾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进行过反对自由主义民粹派和封建专制的斗争, 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从中得出革命的结论而是为了影响和控制俄国工人运动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垄断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方面它仍然是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它又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种过渡, 因此它除了具有一般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企业内部生产的有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之间的矛盾外还必然产生停滞寄生和腐朽的趋势, 因为垄断必然导致下列这些东西的出现:1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的消失 2产生寄生性的食利阶层和食利国 3政治上的全面反动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腐败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要点:1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造成帝国主义战争而战争造成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 2战争造成社会矛盾尖锐化人民除了革命别无出路 3由于落后国家

中资产阶级力量软弱不能领导独立民主革命然后走资本主义道路 4无产阶级虽然人数少但革命性强又有农民做同盟军所以能够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5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所以能够使他们处于并存和竞争的状态依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针对这样一个规律再联系国际大环境变迁的基础列宁提出了“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创新: 1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胜利的条件,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要取决于经济水平无产阶级人口的多少而且主义取决于是否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是否有主观力量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2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是西方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战场在西方国家而不是在落后的东方国家, 列宁创造性的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革命的主战场在东方的观点不矛盾:列宁“一国胜利论”的提出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多国胜利论”是不相矛盾的:1这两个学说相对于各国的社会历史条件都是正确的 2这两个理论都主张由一个国家带头革命然后革命从一个国家传到其他国家从一国胜利扩展到多国胜利最终达到全世界的胜利,因此它们在最终目标和途径上方向是一致的

《国家与革命》内容:1科学地阐述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2科学地揭示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 3科学地阐述了进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4深刻地揭示了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区别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与无产阶级民主的辩证关系 5科学地论述了国家的消亡以及消亡的过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行余粮收集制 2禁止贸易 3经济实物化 4加速工业的国有化和工业管理的集中制局限:1脱离了落后国家的客观现实 2脱离了农民的需求3实行无货币社会是脱离实际的空想

新经济政策:内容:1农业方面: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 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 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 2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 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 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 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3流通方面 (商业方面 :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特征:1以市场为取向 2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3坚持并改善党的领导 4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加强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原因:1严重的经济困难 2严峻的政治危机 3复杂的国际环境

若干争论的问题:1关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2关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问题 3关于对农民作用的估计问题 4关于一国胜利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之间的关系问题

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必须从发展重工业开始, 原因(工业国转变:1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再生产的理论 2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从技术上改造整个国民经济从经济上摆脱资本主义的控制保障国家的独立自主性 3优先发展重工业也是促进农业发展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4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以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反击帝国主义的入侵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资金积累道路 :通过国内积累的办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1被剥夺的地主的土地和资本家的工厂所形成的全民财产 2被废除的沙皇政府所负的大量债务和利息 3国营企业的收入 4对外贸易的收入

5 国营商业对内贸易的收入

6 国家银行的利润。由于苏联是一个农业国斯大林把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作为积累工业资金的重要手段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1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要经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 “发达的社会主义”等若干阶段 2 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胜利的形势下于 1939 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正在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 3 赫鲁晓夫提出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4 勃列日涅夫批评赫鲁晓夫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轮的错误提出要实事求是科学地估价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与前景做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 的结论并认为是社会主义合乎规律的发展阶段 5 安德罗波夫认为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论”不切实际把它修改为“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直到此时苏共才开始从指导思想上纠正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观点但在纠正苏联超越发展阶段的倾向上仍然不彻底 6 戈尔巴乔夫从安德罗波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前进了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完善论”虽然继续肯定苏联已进入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但他提出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 苏联新思维:将民主化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和目标将“公开性”作为民主化的一种途径和制度强调党政分工强化苏维埃的地位和作用。新思维是因为苏联无力承担军事竞赛经济恶化政治僵化国家生活失去活力的结果,实际上承认了苏联和平竞赛和军备竞赛的失败。苏联试图通过新思维来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停止沉重的军备竞赛,以为国内改革创造环境。外交新思维确实使苏联成功地改善了同中国等国家的关系,从阿富汗撤军,成功实现了战略收缩。但外交新思维忽视了国家利益,过于强调全人类的利益,西方国家一方面鼓励新思维,一方面加紧对苏东的和平演变奥康纳垄断资本主义:首创“国家的财政危机”理论,美国“垄断资本学派”的最重要代表之一。“国家的财政危机”理论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有产业部门、由小企业组成的竞争产业部门和由大企业组成的垄断产业部门之间关系的分析阐明 50 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趋势和危机的特征及其根源理论前提: 1 在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必须履行两个基本的但却常常是矛盾的职能即累计和合法化的职能 a 国家必须尽力维持或创造使有利可图的资本积累得以进行的条件 b 必须尽力维持和创造使社会和谐发展和意识形态上统治的条件 2 与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基本职能相对应国家的支出也必然具有“社会资本”和“社会

支出”两重性a“社会资本”是指对有利可图的私人积累所必需的支出它具有间接的生产性,社会资本可分为社会投资和社会消费,社会投资是指国家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利润率而增加的工程和服务设施的投资,社会消费是指国家为了降低劳动力的再生产费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增加的工程和服务设施的投资 b 社会支出是国家为维护社会和谐完成国家“合法化” 职能所必须的支出其中既包括救济失业者以保持社会稳定而必需的支出也包括国家为在政治上镇压人民反抗所必需的费用基本命题: 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实际上表现为一个“扩大再生产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社会资本增长的越快垄断产业部门也就增长的越快然而垄断产业部门增长的越快必然要求国家支出中社会消费和社会支出部分增长的也越快社会消费和社会支出的增长成为垄断产业部门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尽管国家通过使资本费用社会化的方式造成社会剩余的增加但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剩余并没有社会化反而不断地被私人所占有特别是被垄断资本所占有,费用的社会化和利润的私人占有的矛盾必然造成以国家支出和国家收入之间结构上的缺口为标志的国家的财政危机。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危机的基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矛盾即在于生产是社会的而生产资料却被私人占有的矛盾,这种财政危机的主要表现就是通货膨胀、税收增加、失业以及社会不安宁。同时不同特殊利益集团围绕控制国家财政预算而展开的斗争进一步损害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财政能力潜在地威胁着这一制度生产剩余的能力和国家自身的合法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危机

(早期马克思主义)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1 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相对主义解释 2 总体性和主体性的辩证法 3 阶级意识理论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 阐述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 2 反对科学主义方法 3 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精神结构葛兰西:1 实践哲学 2 西方革命道路理论(中期)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1 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 2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3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苏联解体的原因及教训:原因:A 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 B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 C 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策略教训: 1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 比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斗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3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 4 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导地位决不能搞多元化听任错误思想自由泛滥 5 必须警惕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阴谋坚持开展反和平演变的教育与斗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推荐名单

专业教科书 1、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版 专业基础著作 1、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2、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苏】纳尔斯基等:《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马绍孟等:《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侯惠勤:《准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7、[英]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 1、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3、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 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版。

4、[英]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5、[加]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6、叶卫平:《西方“马克思学”研究》,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7、孙伯鍨等:《西方“马克思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陈先达等:《被肢解的马克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0、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11、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2、周凡、李惠斌主编:《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3、复旦大学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 2007》,人民出版社,2007。 14、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 15、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 16、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 17、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 18、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 19、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学林出版社,1999。 五、传记: 1、梅林:《马克思传》,三联书店,1965。 2、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Ⅰ、Ⅱ、Ⅲ册,三联书店,1965. 3、费多谢耶夫等:《卡尔·马克思》,三联书店,1980. 4、格姆科夫等:《恩格斯传》,三联书店,1980. 5、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笔记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所造成的生产下降和经济衰退。根本原因:就 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为:1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在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广大劳动群众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 三次革命运动:a:1831年11月在里昂爆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起义b:1834年4月在里昂爆 发了大规模的工人起义,它是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是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资产阶级的起义c:1836年起,英国工人发动力全国性的争取政治权利的宪章运动并成立第一个独立的工人政 党宪章党。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起义是德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具有理论性和自觉 性意识到了无产阶级的本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1它第一次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3在地租利润和利息等具体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4对资本主义社会 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1他们从抽象的永恒的理论原则出发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做是不变的永恒的自然规律从而否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暂时性和历史性2斯密认为商品 的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支配或购买到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时所投下的劳动即耗费劳动并进而引申出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错误结论,李嘉图只是从量的方面来考察价值并把价值看做是非历史的东西3将利润和剩余价值混同起来从而掩盖了地租的剥削性质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真正奠基者。1他从各种劳动形式中抽象出了一般劳动从而正确地将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结为一般的社会劳动明确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得 出了一般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的科学结论,但由于不了解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性质因此当他进一步考察究竟什么是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时就陷入了混乱和矛盾中了,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这个商品在交换中支配或购买到的劳动量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时所投下的劳动即耗费劳动并进而引申出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 成的错误结论。2从劳动决定价值和工资是劳动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的观点出发,明确指出利润是工人劳动生产物的扣除部分3地租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所 创造的剩余生产物中的余额,但他将剩余价值和利润混为一谈还认为除了工资和利润外地租也形成商品的价值这样就将土地所有制与劳动一样视为价值的源泉从而掩盖了地租的剥削 性质4首次通过对社会收入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作为土地和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可分解为地租工资和利润三部分于此相应以地租收入为生的地主以工资收入为 生的工人以利润为生的资本家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主要阶级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划分:1圣西蒙: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一系列发展阶段所构成的过程,他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人类开化时期即原始社会、古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中世纪的封建社会、从15世纪开始的破坏神学和封建体系的时代以及未来的实业制度的社会等若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由封建制度向实业制度即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短暂时期2傅里叶: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区分为童年、成年、衰落、凋谢四个阶段32个时期。合理的内容:1提出并初步论证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2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 私有制3看到并肯定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和作用4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中包含着许多天才的设想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重点

(1)马克思有哪些主要理论贡献。 主要有两大理论贡献:一是创立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二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否具有必然性。 是,从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观条件回答 时代背景:1.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为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物质 基础及其发展动力提供了可能。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急剧变革的社会 发展为人们打破形而上学观念,确立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观提供了可能,促使人们认识到社 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性,及任何一个社会制度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暂的、暂时的、相对的和有 条件的。这为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回答历史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基础。 2.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暴露。 3.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引起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不仅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近代无产阶级。 4.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主观条件: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理解)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何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大致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事物 的本源归结于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它在根本方向上是正确的,但将复杂的事物 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将事物的本源归结于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 观上的唯心主义的特点。 ②旧唯物主义没有坚持“全面,发展,矛盾”的方法看问题,而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 法看问题。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发展,矛 盾”的方法看问题。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2015年09月18日18:08卢婷婷点击:[308]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编码:S0305202 学分:2总学时:36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修读基础:修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本科课程。 主讲教师:建屯(副教授)、晓辉(讲师、博士)、卢婷婷(讲师、博士)。 二、课程目的任务 1.课程地位作用 该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主要是从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高度,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科学规律,使学生清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在统一性,真正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2.课程主要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的科学。课程的主要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基本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转变的历程,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革命,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资本主义的时代变化与伯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列宁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和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和指导实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 3.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学生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正分清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以更有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时代的创新;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以更切实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真正分清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以更利于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涵;学生能够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博复习方法参考笔记-育明考博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报考分析-育明教育 一、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历年考博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年份复试分数线进入复试人数/录取人数(不含硕博连读) 2013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20人/12人2014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18人/11人

2015年外语50分专业课一60分专业课二60分20人/13人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杜老师解析: 1、各教研部(所)由导师组集体协商讨论,按招生计划150%左右的比例确定复试人选。招生计划名额较少的专业,如果生源质量好,可适当增加复试人数,但最多不超过200%。 2、我校非定向培养博士生和定向培养博士生,学制均为3年。 3、同等学历的考生,加试科目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4、报考非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至入学时未满45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报考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年龄不限。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参考书(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天义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复试加试科目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试加试科目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复试加试参考书目: 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王怀超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育明教育考博分校针对中共中央党校各专业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2016中共中央党校考博资料获取、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二、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考博考试内容分析(育明考博辅导中心) 专业招生人数初试内容复试内容

历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真题

2002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名词解释(4*5=20) 马克思主义《反杜林论》实践哲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2、论述题(25*2=50) 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 从《共产党宣言》到《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 3、论证题(30*1=30)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珍贵理论品质 2003年 1、名词解释(5*5=25) 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哥达纲领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经验批判主义 2、简述题(15*5=75)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社会主义商品货币观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3、论述题(25*2=50) 恩格斯晚年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及其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启示 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对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 2004年 1、名词解释(5*5=2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普鲁东主义伯恩斯坦主义 2、理论综述题(15*5=75)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分析 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的探讨综述 斯大林同布哈林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理论上的争论评析 列宁《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评述 3、综合分析题(25*2=50)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实践与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警示 举出马恩著作中至少两个观点的演变,论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005年 1、名词解释(4*5=20) 合法马克思主义者超帝国主义论垄断资本学派 《“论俄国社会问题”跋》《哥达纲领批判》 2、原著理解(10*3=30) 马克思指出:“品二重的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既一方面作为一定的产品而存在,而这个产品在自己的自然存在形式中观念的包含着(潜在的包含着)自己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发生了异化,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3、亚细亚生产方式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正式提出来的概念,用以指称人类社会的最早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土地公有制和专制主义并存。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认识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概念并不能概括原始公社生产方式的所有特征,在原始氏族中不存

在阶级、私有制和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公社所有制的存在,并不能作为社会原生形态的标志或者依据。因此,以后马克思就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指称整个原始公社生产方式这一社会的原生形态了。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5、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斯大林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作了探讨。它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0多年的实践最重要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 二、简答 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观 答:(1)从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阶级主要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不同经济地位来划分的。 (2)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为在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中的“两个基石,两个发现。”,经过拓展构建成整个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问:这个体系是怎样构建的?(P13)【前面的表述不太准确,问题是正确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4.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提出:“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做个四个创新 性的回答,其中一个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结合思想实际谈谈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同1】 简答 1.马克思在《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思想。(P10、P11) 2.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理论。 3.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4.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 5.马克思关于农村公社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势的观点。 6.恩格斯关于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的三种情况的论述。 选择填空 1.马恩毕生的工作围绕______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2.工业革命使机器体系和以____为标志的工厂制度的确立。(雇佣劳动)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________(原始积累) 4.马克思1881年《致xx李奇的信》明确指出饿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_____(卡夫丁 峡谷)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 5.恩格斯_____(《自然辩证法》)中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自然观和科学观。P108 6._____(社会关系的物化和人与物关系的颠倒)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 教产生的基础。P64 7.巴黎公社创新性理论之一是用______制度(社会公仆制)代替官僚制度。 8.第二国际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是_____(庸俗进化论) 9.恩格斯一生中最后一篇文章是_______,在其中阐述了无产阶级发展的新看法,在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xxx1848—1850的xx的xxxxxxxx的导言》)【这个名字太长了。。。。】 10.列宁的______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直接继续。 11.1925出版的______是斯大林经济理论的集中系统的论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伦理》) 【这个不太确定,没听清】 12.20C 60’s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中颇有影响的垄断资本主义学派的核心概念是 ______ 13.20C 70’s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研究中,曼德尔的_______xxxxx【后面的没听 清。。】 14.文革时期毛泽东在_______中提出从平均主义向共产主义过度的设想。 15.1981年6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_____被邓小平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原理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考博笔记-考博重点-考博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专业。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王伟光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韩庆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研究;牛先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一共有3位博导,其中王伟光导师是外聘的博导,只能招收一个博士生,其他导师最多可以带两个博士生。本部一共有6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考试科目为: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含原著)③3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三、导师介绍 王伟光(兼岗),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职务:常务副院长。 韩庆祥,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央党校,职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 牛先锋,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

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 四、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天义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复试加试科目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试加试科目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参考书目: 1、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100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2、王怀超主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讲座 教学大纲 授课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课程性质:学位课 学 分:2 开课学期:春季学期 开课单位: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部 开课教师:张志忠教授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社会主义信念。 二、讲授提纲与内容 第一部分 (一)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与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困惑 2、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 1、唯物史观的发现历程及其伟大意义 2、经济学上的科学革命和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3、两个伟大发现的关系及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化和多方面的展开 1、《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阐述 2、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文艺观、伦理观、宗教观、军事观 3、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研究

4、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与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探索 5、恩格斯晚年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四)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1、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 2、伯恩施坦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3、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4、法国、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五)列宁主义的产生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划时代贡献 1、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斗争 2、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3、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4、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5、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六)斯大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1、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论战 2、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4、斯大林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贡献与失误 (七)苏联东欧的改革理论、实践及其剧变 1、苏联的改革及其“新思维”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理论 3、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与社会主义的严峻挑战 (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2、关于毛泽东思想 3、关于邓小平理论 4、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关于科学发展观 (九)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1、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的马克思主义 3、苏东剧变以来的国外马克思主义 第三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品格 (二)正确认识与评价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野与互补问题 三、学习的基本要求 在明确开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意义的同时,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理论素养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学习本课必须做到: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真题-考博笔记-内部资料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真题-考博笔记-内部资料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专业。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王伟光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韩庆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研究;牛先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下设薛广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下设贾建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人的学说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下设胡振良的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设戴焰军的执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以及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张晓燕的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宋福范的执政党意识形态研究以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李俊伟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以及政治教化与社会认同研究。 一共有10位博导,其中王伟光导师是外聘的博导,只能招收一个博士生,其他导师最多可以带两个博士生。本部一共有19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考试的科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的考试科目为: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含原著)③301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含原著)③3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试加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16马克思主义原著和发展史③316国外马克思主义。复试加试科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02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原著③302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复试加试科目: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三、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曜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6、《马列著作选编》(有关政治经济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2月版。 7、李兴山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资料.

兰州大学 2011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提纲 >>是马克思在 1845年春写成的一份只供自己研究用的笔记,在它生前并没有发表。 1888年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附录,首次公诸于世。《提纲》虽然十分简短,却是非常宝贵的,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提纲》中的基本思想在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2、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反对、奴役、控制劳动者的劳动形态。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劳动发生了异化, 因而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异化有四个基本规定: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是消灭异化劳动的必然途径。 4、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洛夫(1856-1918 ,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在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论战中, 在与俄国民粹主义的论战中, 在与各种错误思潮的论战中, 他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对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批判, 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较为冷静的思考。普列汉洛夫翻译和出版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 撰写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优秀著作, 为捍卫、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 浪漫主义(理想主义)1835以前 理性理想主义1835-1836 理性现实主义1837-1842 感性现实主义1843-1844 实践唯物主义1845以后 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章1837-1843年 事件: 1835-1836波恩大学 1836-1841柏林大学 1841夏,波恩谋求教职,后放弃 1842头几个月,为《德意志年鉴》写稿:《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 1842年4月为《莱茵报》写稿;1842年10月,任《莱茵报》主编;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查封前马克思辞职。随后马克思与卢格商定到巴黎办《德法年鉴》1843年6月至10月,克罗茨纳赫笔记: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笔记、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评论文章 1843年10月,去巴黎 著作: 《中学作文》1835 《给父亲的信》1837 《博士论文》1838-1841 《为〈莱茵报〉写的文章》184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 为《博士论文》所做的笔记: “有一条心理规律是这样的:一旦理论理性在自身内达到自由,就转变成实践能量,并任意从冥国的阴影里显现出来,面对世界的外部现实……但是哲学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正是这种批判以其本质衡量个别的事物,以思想衡量特殊的现实。但是哲学的这种直接实现,在其最内在的本质中是充满矛盾的,而且正是其本质显现于现象中并在现象中留下印迹。”①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基本批判是,正如在宗教中人创造了创造者上帝而人又依赖于他一样,黑格尔从国家观念出发,并让所有其他东西——家庭和各种社会群体——依赖于这种观念。马克思说:“思想被彻底主观化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被理解为它们的内在虚构活动。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下下是积极的形式;而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可是由于思想被主观化了,所以现实的主体——市民社会、家庭等等——就变成思想的非现实客观环节,指的是别的东西。”① 马克思手稿的其余部分讨论黑格尔的三个特定问题:民主、官僚政治和选举权。 在对民主的评论中,马克思所概述的观点,是人道主义的,因为人被看作社会的基本因素;是自由主义的,因为人被看作是一个自由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因为人被说成是一种公共的存在;最后,马克思通过预言国家的灭亡而超越了共和主义。马克思说:“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民主制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是作为国家制度特殊形式的社会化的人;……最近,法国人以这样的方式构想了这一点:政治国家消失于真正的民主制。只有这样的政治国家,即作为制度的政治国家,不再适用于整体时,那么这一点才是真的。”② 黑格尔宣布,官僚政治拥有国家和各种社会集团之间的调解功能。然而,马克思认为,官僚政治促进政治分裂(对于它自身的存在来说,这是基本的),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了社会:“国家的目的变成了行政办事机构的目的,反过来也一样。官僚政治是无人能逃脱的圈子。它的等级制是信息的等级制。上级认为下级洞察了详细情况,而下级认为上级洞察了普遍的东西,他们就这样互相欺骗。”③黑格尔过于重视进入官僚政治的竞争本质,但是对于马克思来说:“……在真正的国家中,问题不在于每个市民是否有可能献身于作为特殊等级的普遍等级,而在于这一等级是否有能力成为真正普遍的等级,即成为一切市民的地位。”④在手稿的结尾处,马克思解释了他是如何思考关于克服社会分裂的问题的,答案在普遍选择权里可以发现:“这里并不涉及:市民社会应该通过议员行使立法权,还是全体人员都应该单个地行使立法权。这里涉及的倒是:扩大选举并尽可能普及选举,即扩大并尽可能普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无论在法国或在英国,这都是围绕着政治改革进行的争论焦点。”⑤马克思继续用他复杂的语言,描述普遍选举权如何通过将人作为公共存在的社会本质带回到社会,来造成市民社会的改革。人的社会本质被窃取,而转交给制度领域,从而对人的真正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只有在不受限制的选举中(选举和被选举),市民社会才第一次真正上升到自身的抽象,上升到政治存在,作为自己真正普遍的和基本的存在。但是,这种抽象之完成同时也就是抽象之扬弃。市民社会使自己的政治存在成为现实的存在,成为真正的存在,它也就使自己的市民存在成为非根本的存在,从而与自己的政治存在相对立。随着一方的分离,另一方,即它的对立面也就垮台了。在抽象的政治国家中,选举改革就是市民社会的瓦解。”⑥ 第二章1843-1844 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1页。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7页。 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96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所有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表现。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组成部分,是内容极为丰富和深刻的严整思想体系。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一学科学说的是两位德国年青的思想家与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应当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一个整体,以此作为开篇说起。 马克思恩格斯在半个世纪的艰难岁月中,以他们的惊人的毅力和渊博的学识,为创建一门崭新的社会历史科学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的研究既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遗产,又分析概括了社会实践的丰富经验和创造,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众多学科领域实现了空前的革命变革,第一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的研究成果集中表现在对社会生活的两个伟大发现上: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改变上千年来用唯心主义解释历史的传统,第一次把历史的变迁和说明置于社会物质生产或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历史观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二是从对资本主义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天然合理”的神话,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为科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作了科学的论证。正是这样两个伟大的发现,破天荒地开辟了正确解释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科学道路。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唯物史观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和阶级结构,批判了唯心史观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不断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将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作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伟大理论纲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问世。《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及其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阐述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并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路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提出了党的基本策略原理。《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纲领,它用新世界观深刻地分析了历史和现实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显著特征。 在科学道路上永不停留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两个伟大发现的基础上,不仅创立了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且以此为核心,向着历史的深处和科学的广阔领域开拓。为了科学地阐明人类历史的来龙去脉,为了探索史学研究的薄弱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不仅探索了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共产主义的情景,揭示了它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而且探索了前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社会形态,直至史前时期的原始社会;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笔记-内部资料-考博参考书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考博笔记-内部资料-考博参考书一、专业的设置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每年招收博士生12人,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五个专业。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下设六个方向,分别是王伟光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探索;韩庆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研究;牛先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运用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下设薛广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下设贾建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以及马克思人的学说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下设胡振良的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设戴焰军的执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以及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张晓燕的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研究;宋福范的执政党意识形态研究以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李俊伟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以及政治教化与社会认同研究。 一共有10位博导,其中王伟光导师是外聘的博导,只能招收一个博士生,其他导师最多可以带两个博士生。本部一共有19个研究方向,可以说分类非常的全面和齐全。 二、导师介绍 王伟光(兼岗),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职务:常务副院长。

韩庆祥,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央党校,职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 牛先锋,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 薛广洲,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贾建芳,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中国化教研室主任。 胡振良,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职务: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主任。 戴焰军,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党的建设教研部。 张晓燕,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党的建设教研部。 宋福范,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主任 李俊伟,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职务: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副主任。 三、参考书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1、《马列著作选编》(哲学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韩树英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3、杨春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第二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庞元正、董德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