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修辞

修辞

修辞
修辞

1.The charm of conversation is that it does not really start from anywhere, and no one has any

idea where it will go as it meanders or leaps and sparkles or just glows. (metaphor) 2.The fact that their marriages may be on the rocks, or that their love affairs have broken or

even that they got out of bed on the wrong side is simply not a concern. (metaphor)

3.They are like the musketeers of Dumas….. (simile)

4.It was on such an occasion the other evening, as the conversation moved desultorily here and

there, from the most commonplace to thoughts of Jupiter, without any focus and with no need for one, that suddenly the alchemy of conversation took place…. (metaphor)

5.The glow of the conversation burst into flames. (metaphor)

6.We had traveled in five minutes to Australia. (metaphor)

7.The conversation was on wings. (metaphor)

8.The Elizabethans blew on it as on a dandelion clock, and its seeds multiplied…(simile)

9.I have an unending love affair with dictionaries…. (metaphor)

10.Even with the most educated and the most literate, the King’s English slips and slides in

conversation. (personification/ metaphor) 11.When E.M. Forster writes of “the sinister corridor of our age”, we sit up at the vividness of…

(metaphor)

12.Otherwise one will bind the conversation; one will not let it flow freely here and there.

(metaphor) (metaphor)

13.We would never have gone to Australia, or leaped back in time to the Norman Conquest...

(metaphor)

Unit 2

1.Are they really the same flesh as yourself? Do they even have names? Or are they merely a

kind of undifferentiated brown stuff, about as individual as bees or coral insects?

(rhetoric question) 2.Many of the streets are a good deal less than six feet wide, the houses are completely

windowless, and sore-eyed children cluster everywhere in unbelievable numbers, like clouds of flies. (simile) 3.Instantly, from the dark holes all round, there was a frenzied rush of Jews, many of them old

grandfathers with flowing grey beards, all clamouring for a cigeratte. (transferred epithet)

4.Still, a white skin is always fairly conspicuous. (synecdoche)

5.What does Morocco mean to a Frenchman? (rhetoric question)

6.Huge areas which were once covered with forest have turned into a treeless waster where the

soil is exactly like broken-up brick. (simile)

7.Long lines of women, bent double like inverted capital Ls, work their way slowly across the

fields, tearing up the prickly weeds with their hands,…(simile)

8.I am not commenting, merely pointing to a fact. (understatement)

9.“How much longer can we go on kidding these people? How long before they turn their gun s

in the other direction?”(rhetoric question)

10.And really it was like watching a flock of cattle to see the long column, a mile or two miles of

armed men, … glittering like scraps of paper. (simile)

1.Let the word go forth from this time and place, to friend and foe alike, that the torch has been

passed to a new generation of Americans…(alliteration) (metaphor)

2.Let every nation know, whether it wishes us well or ill, that we shall pay any price….

(consonance) (alliteration)

3.This much we pledge — and more. (inverted sentence)

4.United, there is little we cannot do in a host of cooperative ventures. Divided, there is little we

can do, for we dare not meet…(anti-thesis/ double negation) 5.…and to remember that, in the past, those who foolishly sought power by 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 ended up inside. (metaphor)

6.But this peaceful revolution of hope cannot become the prey of hostile powers. (metaphor)

7.And let every other power know that this hemisphere intends to remain the master of its own

house. (metaphor)

8.…to strengthen its shield of the new and the weak…. (metaphor)

9.We dare not tempt them with weakness. For only when our arms are sufficient beyond doubt

can we be certain beyond doubt that they will never be employed. (repetition)

10.Let us never negotiate out of fear, but let us never fear to negotiate. (anti-thesis)

11.Let both sides explore what problems unite us instead of belaboring those problems which

divide us. (anti-thesis)

12.And if a beachhead of cooperation may push back the jungle of suspicion…(metaphor)

13.Not as a call to bear the burden of a long twilight struggle, year in and year out…(alliteration)

14.Can we forge against these enemies a grand and global alliance…? (rhetoric question)

15.The energy , the faith, the devotion which we bring to this endeavor will light our country and

all who serve it, and the glow from that fire can truly light the world. (metaphor)

16.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anti-thesis)

17.Ask not what America will do for you, but what together we can do for the freedom of man.

18.… ask of us here the same high standards of strength and sacrifice which we ask of you.

(alliteration)

Unit 4

1.Charles Lamb, as merry and enterprising a fellow as you will meet in a month of Sundays,

unfettered the informal essay with his memorable “Old China”….. (metaphor)

2.There follows an informal essay that ventures even beyond Lamb’s frontier. (metaphor)

3.Could Carlyle do more? Could Ruskin? (rhetoric question)

4.The following essay which undertakes to demonstrate that logic, far from being a dry,

pedantic discipline, is a living, breathing thing, full of beauty, passion, and trauma. (metaphor) 5.My brain was as powerful as a dynamo, as precise as a chemist’s scales, as penetrating as

scalpel. (simile/ hyperbole)

6. A nice enough young fellow, you understand, but nothing upstairs. (metaphor)

7.My brain, that precision instrument, slipped into high gear. (metaphor)

8.But I was not one to let my heart rule my head. (metonymy)

9.It is, after all, easier to make a beautiful dumb, girl smart than to make an ugly smart girl

beautiful. (anti-thesis)

10.In other words, if you were out of the picture, the field would be open. (metaphor)

11.“I may do better than that,” I said with a mysterious wink and closed my bag.

(transferred epithet)

12.First he looked at the coat with the expression of a waif at a bakery window. (simile)

13.Back and forth his head swiveled, desire waxing, resolution waning. (anti-thesis)

14.He just stood and and stared with mad lust at the coat. (hyperbole)

15.If there is an irresistible force, there can be no immovable object. (anti-thesis)

16.Petey lay snoring in his bed, the raccoon coat huddled like a great hairy beast at his feet.

(simile)

17.Maybe somewhere in the extinct crater of her mind, a few embers still smoldered. Maybe

somehow I could fan them into flame. (sustained metaphor)

18.There is a limit to what flesh and blood can bear. (synecdoche)

19.The first man has poisoned the well before anybody could drink from it. He has hamstrung his

opponent before he could even start…(metaphor)

20.It was like digging a tunnel. (simile)

21.Five grueling nights this took, but it was worth it. (inversion)

22.You are the whole world to me…. I will languish. I will refuse my meals. I will wonder the

face of the earth, a shambling, hollow-eyed hulk. (hyperbole)

23.I was not Pygmalion. I was Frankenstein. (allusion)

24.I leaped to my feet, bellowing like a bull. (simile)

25.“The rat!” I shrieked, kicking up great chunks of turf. (metaphor)

26.Look at me —a brilliant student, a tremendous intellectual, a man with an assured future.

Loot at Petey — a knot head, a jitterbug, a guy who’ll never know where his next meal is coming from. (anti-thesis)

Unit 9

1.… the fragrant globes hanging like miniature scarlet lanterns on the thin hairy stems. (simile)

2.The two grey squirrels were still there, gossiping at us from the tall spruce… (personification)

3.My brother, Roderick, who had not been born when we were here last summer, sat on the car

rug in the sunshine and examined a brown spruce cone, meticulously turning it round and round in his small and curious hands. (transferred epithet)

常用的修辞方法

一、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是适用于句子的,是句子内部的表达技巧。) 比喻 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这两种事物之间的性质是不同的。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间的相似点作比。 基本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仿佛、像……似的、如同、像……一样、……是、成了…… 比喻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博喻、借喻等。 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是好像、如同、仿佛、像、恰如等。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这样的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本是抽象的概念但是诗人把它比作春水不但形象可感,而且使读者想象到愁如春水的多又连绵不绝。 暗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也都出现。但是常用的比喻词变了,一般用的是是、成了、成为、变成等。例如:雨溅在她的脚下立刻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 博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还是都出现,但是喻体的数量在两个以上。例如:贺铸《青玉案》中的句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人把闲愁比做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了三个喻体把自己的闲愁形象的表达了出来。借喻: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句意的表达有了更大的隐蔽性,也更为含蓄内敛。例如大片大片的雪花在我的生命里飞舞,寒风又将我的身体狠狠推远,路的身影渐渐暗淡下去。生命里那些艰难得令人蹉跌的不幸不就是大片的雪花吗?遭遇的摧残不就是寒风吗?(这样的句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比喻修辞手法而是由比喻修辞手法演变出来的比喻义。) 拟人:就是把物当人写,使没有生命的物或者抽象的概念具有人的生命和思想。给事物以人的感情,使语言更鲜明、生动。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具有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例如:风背着手猫着腰一下钻到了秋的怀抱里。 拟物:就是把人当物写,或者把此物当彼物写。例如:接着从屋子里飞出了侄子宏儿。飞是形容鸟的动作的用在了人的身上,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的修辞手法。例如:三角眼不说话了,把脖子拧到了一边。(与借喻的区别: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补出本体,转换成明喻,借代的本体无需补出,不能转换比喻。简言之,可以用“像”联系的就是借喻。)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关或相反的语句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可以使句式整齐,严对的话(上下句平仄相反,字数一样,用字不得重复。)又可以使句子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律感。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修辞手法。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对偶中的反对可以看作是对比的修辞。对比在字数上不如对偶那样要求严格,只求内容相反。 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气势。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设问:自问自答。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明知顾问、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白杨礼赞》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该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不过,比喻属于修辞范围,它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属写作构思技巧,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象征一般都用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从而让读者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另外,象征是针对全篇而言,而比喻是针对某一句而言;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中是不会出现本体的,而比喻往往是会出现本体的。象征是在不能、不敢、不愿的前提下,运用的写作手法,而比喻的目的只象征手法,一般常见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另外,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只要放得开,收得拢,做到形散神聚即可。但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因为象征体的属性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雷电象征反动势力,而在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雷电则成了歌颂对象。 【象征和比喻】 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它和比喻有着相似之处。比喻就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也就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一样,比喻也包含本体和喻体两部分,它要求喻体和本体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点,可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二者之间常用“象、似、若、好象、如同、仿佛、象……一样、如……一般”等比喻词连接起来,如巴金的《月》一文中,“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这句话,就是运用了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明月的特征。再如《海燕》一文中,“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中,就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海燕飞翔的敏捷、迅速,把海燕飞翔速度之快,身姿之矫健、勇猛形象地表现出来;“高傲”一词又用了拟人手法,表现了海燕对恶劣的环境无所畏惧的精神。象征和比喻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比喻属于修辞范畴,它可以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以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的手法,它与构思相关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它一般都用来表明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不言中让读者自己去意会。二是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散文作品中。比如本单元的几篇抒情散文就使用了象征手法。而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象征手法的含蓄特点】 象征和含蓄是分不开的。散文中,尤其是抒情散文,象征手法经常被运用。象征给予人们的启示意义,不在于形象本身,而在于形象所暗示的意义,即黑格尔所说的“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是它本身那样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比如巴金的《曰》中,作者描写飞蛾,其用意不在于飞蛾本身,而在于它所暗示的追求光和热而不惜牺牲一切的意义。所以在象征性散文中,象征的本体只是手段,寄情寓意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 【联系课文】 1、鲁迅《雪》一文中,北方的雪有什么象征意义?(提示:作者通过对比,十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对直面严酷社会现实并敢于抗争的北方的雪——勇士的高度赞美。) 2、巴金《短文两篇》中,飞蛾、夸父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提示:飞蛾和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着=志士为了祖国不惜牺牲生命。作者赞美飞蛾、夸父,就是赞美用鲜血保卫祖国的=战士。) 3、高尔基《海燕》文中的海燕、海鸭、企鹅各象征什么?(提示:海燕象征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海鸭和企鹅象征当时各种害怕革命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什么是象征手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如果您对此知识点也感兴趣,欢迎加入我们的学习与讨

写作技巧之修辞手法——比喻(基础篇)

写作技巧之修辞手法——比喻(基础篇) 在作文写作中,能够可以很好的使用比喻的写作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为作文增加亮点,也可以为作文加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样运用比喻来为文章增色加分! 首先来看比喻的定义: 【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定义精析一】什么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呢?举个简单的例子: 例句:孩子的脸像红红的苹果。 问题:此句中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分别是什么? 答案:本体是“孩子的脸”,喻体是“红红的苹果”,比喻词是“像”。 (当(当然,同学们还应该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比喻句都包含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本体和比喻词也可以省略)然,同学们还应该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比喻句都包含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本体和比喻词也可以省略) 【定义精析二】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例如:我开朗的性格像爸爸。这句就不是比喻句,因为我和爸爸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 比喻可以细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各种形式,我们就其中重要的几种来讲一下。 【一、明喻】明喻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明喻是最常用的比喻手法。 例句: 1、春天来了,小河两岸的垂柳,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 2、春天来了,小河两岸的垂柳,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思维发散一】这两句都是明喻,你认为哪一句更形象呢?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点醒】第二句好。因为第二句在比喻句后面写出了垂柳的动态与姿态。也就是以

比喻的结构分析

汉语比喻结构的修辞分析 比喻的分析恐怕的修辞研究中的一个基础研究课题了。 一汉语比喻结构的成分分析 目前的比喻分析已是一定程度上的结构分析。第一,分析出了本体、喻体、喻词等结构成分;第二,根据喻词的性质以及本体、喻词出现与否等结构成分的情况将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结构类型;第三,联系题旨情景,从本体与喻体的相像关系来分析比喻的效应,即从成分之间的关系分析整个比喻结构的修辞关系与修辞效果。但这种结构分析又只是一种残缺的结构分析,因为它分析的只是比喻的修辞结构,而没有兼顾其句法结构。任何一个比喻,既是修辞结构,又同时是句法结构。从它的结构成分、结构关系到结构类型都是这两者的统一。遗憾的是,现在不少比喻分析没有做到这种统一。对比喻中的某个词或词组,只是将其划为本体喻体或喻词等修辞成分、分析其修辞作用;根本不考虑它还充当了主语谓语或其他什么句法成分、具有何种句法作用。这样,修辞学的分析方法就很难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再说,它只从本体与喻体的相像关系去分析比喻的结构关系。所谓相像关系是着眼于A事物与B事物或A词语与B事物的对应关系,而不是着眼于语言结构中A成分与B成分的搭配关系。事物与事物的相像要取决认知经验、心理感觉等非语言因素,分析过程结构性不足,操作性亦不强,其结果千人千面,客观性不大。 比喻结构的修辞分析首先是结构成分的分析,包括基本成分的确定、成分的特性与功能分析。汉语比喻在结构上有四大结构成分:本体、喻体、延伸词,可分别用字母A、B、C表示,另外还有一个成分:喻词,由“比喻词(像、如、好像……)+比况词(似的、一样……)”组成。四大成分都齐全的一种最常见的比喻格式是“A像B似的,C”。如; (1) 车辆像流水一般哗哗流淌。  ̄ ̄ ̄ ̄ ̄ ̄ ̄ ̄ ABC 比喻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修辞结构中的修辞成分必定是语言结构中的句法成分,比喻结构的基本成分都具有一定的句法特性,其对应情况是:本体和喻体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 2比喻结构中的修辞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语法性能,本体和喻体大多由名词性成分充当,有时也由动词性成分充当,延伸词的语法性能有两种:或形容属性,或陈述动态。这些修辞成分同时又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如上例中,“A”是主语,“像B一般,C”都是陈述A的,充当谓语; 3喻词部分可由“比喻词+比况词”组成一个喻词框架,如“好像……似的”“如……一样”。在许多情况下,可省去比况词不用,而单用比喻词,如上例可变为“车辆像流水哗哗流淌”;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省去比喻词不用,而单用比况词(如下文所述),但是,不能将比喻词与比况词全部省去不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作用(修改)

【常见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作用】姓名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 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 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 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 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5、(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 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全文紧凑。●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 6、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 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 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8、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 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9、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 的思想。 10、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1、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 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2、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 围。 13、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4、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5、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修辞作用的答题格式

修辞作用的答题格式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 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臵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

英语写作常用修辞手法

英语写作常用修辞手法 英语中的修辞与汉语的修辞相比,分类细,种类多.下面将英语的修辞简单介绍如下: 1.Simile 明喻 明喻是将具有共性的不同事物作对比.这种共性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 标志词常用like, as, seem, as if, as though, similar to, such as等. 例如: 1>.He was like a cock who thought the sun had risen to hear him crow. 2>.I wandered lonely as c cloud. 3>.Einstein only had a blanket on, as if he had just walked out of a fairy tale. 2.Metaphor 隐喻,暗喻 隐喻是简缩了的明喻,是将某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通过比较形成. 例如: 1>.Hope is a good breakfast, but it is a bad supper. 2>.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3.Metonymy 借喻,转喻 借喻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事物,而使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事物名称. I.以容器代替内容,例如: 1>.The kettle boils. 水开了. 2>.The room sat silent. 全屋人安静地坐着.

II.以资料.工具代替事物的名称,例如: Lend me your ears, please. 请听我说. III.以作者代替作品,例如: a complete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全集 VI.以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念,例如: I had the muscle, and they made money out of it. 我有力气,他们就用我的力气赚钱. 4.Synecdoche 提喻 提喻用部分代替全体,或用全体代替部分,或特殊代替一般. 例如: 1>.There are about 100 hands working in his factory. 他的厂里约有100名工人. 2>.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 他是本世纪的牛顿. 3>.The fox goes very well with your cap. 这狐皮围脖与你的帽子很相配. 5.Synaesthesia 通感,联觉,移觉 这种修辞法是以视.听.触.嗅.味等感觉直接描写事物. 例如: 1>.The birds sat upon a tree and poured forth their lily like voice.鸟儿落在树上,倾泻出百合花似的声音. 2>.Taste the music of Mozart.

NPNP状语并立结构的修辞分析

NPNP状语并立结构的修辞分析 本文主要对NPNP状语并立结构进行了多角度的修辞分析,把它界定为一种择语的修辞手段,阐述修辞效果,并分析了修辞色彩,最后从多维修辞视角来审视NPNP状语,以期获得更多的修辞学解释。 标签:NPNP状语择语修辞色彩 一、引言 NPNP状语并立结构指充当状语的NPNP并立结构,即连用手段下的多项NP(并非只指两项NP)充当状语(储泽祥,1999)。NP可以是典型的名词,也指形名结构的定中短语、名名结构的定中短语以及名方结构的方位短语和体词性的一些数量(名)短语等。例如: (1)烟头纸屑(典型名词)地弄得屋子乱糟糟,你是怎么生活的啊?(邢福义《汉语语法结构的兼容性和趋简性》) (2)他懒得动,可是要马上恢复他的干净利落,他不肯就这么神头鬼脸(形名结构的定中短语)的进城去。(老舍《骆驼祥子》) (3)刘德山屋前屋后(名方结构)地转着,把家当都拾掇得妥妥帖帖的。(周立波《暴风骤雨》) (4)学海走过来劝她不要哭,她还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数量名短语)地哭泣着:“我的小孙子,我的小孙子啊……”(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5)其实岛上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在海里滩里泥泥水水(名词重叠并立结构)地滚,捉鱼摸虾的本事个个有一手。( 黄康俊《潮泱》) 邢福义(1988)《“NN地V”结构》①详细地阐述了NN状语的表义范围和必要的构成条件,指出NN状语具有突举性、累积性和可宾性等特点,分析了NN状语的语用价值,认为“NN地V”结构既是小夸张架式,又是表情式架式。从以上例子可知,本文将NN的范围外延为NPNP,试图在邢福义考察的基础之上,对NPNP状语并立结构这种陌生化的言语成分进行多角度的修辞分析。为了方便,NPNP状语并立结构在下文皆简称为NPNP状语。 二、NPNP状语的多角度修辞分析 NPNP状语并不是典型的状语形式,它在言语中的使用是为了达到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效果,在语用需要下的恰当运用本身就体现了修辞的要求,即适应表达要求,提高表达效果。因此NPNP状语的存在有一定的修辞效果,它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方法的体现,在语境中彰显修辞意义。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知识分享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 中的运用

象征手法在《白鲸》中的应用 一.裴考德号,全体船员与海洋的象征意义 《白鲸》描写的是一艘名叫裴考德号的捕鲸船在船长亚哈的带领下追击白鲸的故事从表面上看,全书的焦点似乎集中在船长亚哈和白鲸莫比&迪克之间不共戴天的仇恨上,但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部曲折离奇的探险小说。小说中裴考德号全体船员向白鲸一步步的逼近以及他们的最终灭亡,象征着人类在社会”自然以至宇宙中的命运作者正是通过象征主义来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的显然,裴考德号及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首先,这艘船的名字本身就象征着灭亡裴考德是美国印第安人一个种族的名字,在美国被白人殖民者占领以后,许多本土的印第安人部落和种族在和白人殖民者的冲突中被消灭了。裴考德就是一个已经被白人消灭了的种族赫尔曼&麦尔维尔用这个名字来命名捕鲸船,象征着它必定灭亡的悲惨下场其次,因为全书的叙述者伊什梅尔是这艘遇难船上的唯一生还者,他的叙述只是将业已酿成的灾难复述一遍而已正如伊什梅尔所说的,船员们做着一切努力,千辛万苦地穿过那无垠的大海,只是为了奔赴他们的死期他们天涯海角地跟踪追逐,只是在搜索那条最终会毁灭他们的东西作者安排唯一的幸存者来讲述这个故事,预示了裴考德号和全体船员的悲惨下场。 在《白鲸》中,裴考德号航船是来自陆地的力量,海洋则代表着自然,他们之间的对立比较也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航船裴考德代表的陆地是有限的,但是相对海洋来说它是安逸舒适的;而海洋是无边无际变幻莫测的,它象征着凶险同时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海洋在这里也代表着深奥难测的命运。船与海代表着人类所必须面对的生活,象征着必须要面对人生途中的凶险,人们才能获

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的区别备课讲稿

精品文档 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 在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特别是当题目问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时,经常是问此答彼,怎样区别它们呢? 【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是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表达方式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 常见的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精品文档

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 1.比喻: 1、定义 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写作修辞

English Rhetorical Devices I.Simile A.When I started working in the company, I felt like the new kid at school. B.C artlos Lehder was to cocaine transportation what Henry Ford was to cars. C.H is birth is as though he were dropped onto the earth from an eagle’s wing. Similes in Relation with Life as poor as virtue as straight as truth as bright as glory as sure as judgment as obstinate (unavoidable) as fate Similes in Relation with Christian Beliefs as correct as God’s word as big as church as ignorant as Adam as old as Adam as

cunning as Daniel as meek as Moses Similes in Relation with Class and Professions as proud as King as hungry as sergeants as upright as a soldier as numerous as beggars as soft as a lady’s skin as talkative as a woman as greedy as Jew Similes in Relation with the Body and Diseases as welcome as sleep as lean as a skeleton as plain as ears as long as an arm

十二种修辞方法

十二种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 辞格的综合运用 【比喻】 (一)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恰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 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①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花的海洋,(“花”修饰“海洋”) ②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 (一)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英语修辞与写作

第一章明喻、暗喻、换喻、提喻 第一节明喻 1.1.1 明喻(Simile)的定义 The definition of simile-A simile is a figure of speech involving the comparison of one thing with another thing of a different kind by using the words:as,like,as…as,etc. Another definition: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one thing is likened to another,in such a way as to clarify and enhance an image.It is an explicit comparison(as opposed to the metaphor where the comparison is implicit)recognizable by the use of the word“like”or“as”. 有学者认为,“一事物”可称为“本体”,而“另一事物”最好称为“喻体”。请看例句: New China is like a red sun rising in the east. (本体)(比喻词)(喻体) 从例句结构上看,明喻包括“本体”(subject or tenor)和“喻体”(reference or vehicle)。本体指被比喻的对象,喻体指用来做比喻的对象,比喻词用在本体和喻体之间起连接介绍作用。从词源上讲,simile源于拉丁词similis,其意义相当于英语介词like(像)。弄明白了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对于理解和掌握明喻是大有裨益的。 1.1.2 明喻的例解 1.1. 2.1 用like或as引导 1.My heart is like a singing bird.(C.G Rossetti:A Birthday) 我的心如小鸟在歌唱。 2.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W.Wordsworth:The Daffodils) 我像一朵白云在独自漫游。 3.He bellowed like a bull seeking combat. 他像寻衅的公牛一样怒吼。

建筑与修辞

现代建筑外观与修辞 (聂彩明00986072) 摘要:本论文研究的范围是建筑空间本体,研究的核心是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修辞。它所继承发展的中国古代风格,同时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现代建筑呈现的多元风格。本论文首先把建筑与语言联系起来,把语言“修辞”的种类和作用对照到建筑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建筑本体中存在的修辞及其作用。再把现代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以及西方建筑进行对比,揭示建筑发展变化的规律。结合实际需要,以及文化发展的趋向对现代建筑提出的建议和对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做一个预测。 关键词:现代建筑修辞比较发展 一建筑与语言潜在的契合 我们对语言中存在的修辞比较理解,很少有人去思考建筑中也存在修辞。其实很早就存在“建筑语言”一词,爱德华,萨佩尔对人类语言作了如下的定义: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建筑作为一种符号本身可以被称为建筑语言。语言的最小单位是语素。我们运用一些特定的修辞方式按照一定的顺序与规则把这些词,句子,篇章连成话语或文字。建筑也是有一砖一瓦,或者水泥,钢筋这些基本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和人们的审美观点组合起来,以形成建筑的面,把这些面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形态的空间,就成了建筑的本体。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构建犯方法,不同的方式有各有各自的特点,就像文学中不同的文体一样。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风格的建筑,歌剧院的高雅,人民大会堂的庄重,我们有很难说那种更美。还有澡堂有澡堂的风格,饭店又能让人一眼看出这是饭店。我们需要不同风格的建筑满足我们的需要。如语言或文字结合时所遵循的修辞规律一样,建筑在设计和施工同样遵循着相似的修辞方法。把建筑比拟成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更利于建筑发展与优化。再比如建筑也同样存在一个“语境问题“,在不同的时代或环境下建筑所带给人的感受也是大相径庭的。建筑作为一种符号具有标示功能,能显示建筑师的艺术热爱与追求,能反映居住者的身份与地位和审美情怀。这样把语言中的很多观点和建筑对照起来,你会惊讶的发现建筑是另一种语言,另一种和人类语言有着惊人的相似的功能。建筑也有地域差异,民族差异,风格差异等这些都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我们知道建筑对我们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研究建筑这门”语言“对我们的建筑水平的提高和建筑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建筑同样也反映与该时代有关的价值观念,诸多因素映射在语言中一样折射到建筑上,一个时代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资源等。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就能反应等级制度,和尊卑在居住上的体现。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建筑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这些都有文字的功能。 二修辞在建筑上的体现 建筑是一个复合系统,完美的建筑艺术总是空间与环境完美整合的基础。在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利用已有的资源让建筑以最美的姿态呈现给大家(当然这个最美不同人有不同人的观点,或者说最合适)。这就需要一定的修辞方法,修辞手段。建筑有自己的结构形体,有自己的形体语言。我们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起来的建筑,或模拟大自然中的已有的结构,比如如帆悉尼歌剧院和周围的景物相映成趣,这里有“摹状貌,还有衬托的手法“使建筑和周围很和谐,给人一种圣洁,大方的美感。我们的水立方,鸟巢,个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也采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给人以突出的视觉感受。中国古代的园林都是采用对称的结构,给人美感。有的建筑线条柔和,有的则显生硬,歌舞厅和监狱就是很好的对照,有的是那种亭亭玉立的美,有的则很浑厚。建筑在体上”各有各的风骚“。而这些都是为了建筑本身的需要,人类为了表达自己的某一信息,把这些东西赋予建筑这个符号上。建筑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都很普遍,它不仅仅是一对材料的堆砌,更

象征手法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象征手法就是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文学创作中运用象征手法,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情况: 1.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全文描述的是丑小鸭的经历,其实是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艺术写照。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深切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用象征手法刻画主要形象。 3.用象征手法进行暗示,创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月亮 正面:在清凉的夜里,总是你和最孤独的旅人相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而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面。 白雪 正面:不论别人从何种目光对待它,它总是露出清纯的笑脸。 反面:总是爱用洁白的面具去掩饰人间的丑恶。 天平 正面:你是公平公正的象征。 反面:你徇私枉法,谁给你的东西多,你的重心就偏向谁。 象征手法 写作指导: 1、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英语修辞与写作》教学大纲

《英语修辞与写作》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601016学时:60 一、课程简介 本大纲根据2018版人才培养计划制订。 (一)教学对象:商务英语专业高职专科学生(和全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需要)(二)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三)课程类别:职业技术核心课 (四)考核方式:考试 (五)参考教材:虞苏美.新编商务英语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主要参考书目: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二、教学基本要求与内容安排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词汇、句子和语篇多层次相结合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写作的基本知识、技巧等写作方法;具备书写格式标准的商务应用文能力。 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是培养学习者选词、造句和段落的书写能力,掌握四大文体和商务类信函的写作要领;能力目标旨在注重语言学习者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典型文体写作方法的涉猎;素质目标是培养学习者较熟练写出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的文章和具备书写格式准确的商务类文体的素质。 (二)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要求:A—熟练掌握;B—掌握;C—了解) 三、实训内容 技能训练项目1:优秀作文的分析 技能训练项目2:商务信函的写作 技能训练项目3: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背景阅读的英文四大文体写作

制订人(签字):李芙蓉审核人(签字):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学期授课计划( 2018 /2019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全称)英语修辞与写作

授课班级 18级学生 课程总学时 60 本课程计划学时 60 任课教师 李芙蓉 制定日期 2018 年 9 月 教研室主任(签字) 系部主任(签字) 教务处主任(签字) 教学大纲制定部门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教材全称 (编者、出版单位、出版时间) 《新编商务英语写作》第二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教学参考书(名称、编者) 《新编商务英语写作》第一册 虞苏美 《英语写作手册》丁往道 本学期教学周数 15 本课程每 周学时数 4 本课程学期总时数 60 编制说明: 本学期教学时数 分配 讲授 30 实验 习题课 2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