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2001年第1期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黄金老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100031)

内容提要:经济生活中市场成分的扩大使得利率市场化非常迫切,目前我国正按/五先五后0的模式分阶段实施。利率市场化给了商业银行资金定价自主权,也使一种主要的

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产生了。本文根据风险持续时间将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分为阶段性

风险和恒久性风险。阶段性风险是指在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

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恒久性风险即通常所指的利率风险,

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既要求商业银行的组织建设(ALCO)、风险识别技术和表内结构调整以及表外保值安排,也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弹性调控、标准

化调整、透明性决策和市场激励政策的配合。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是提高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其实施步骤正在加快。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获得了资金定价权,也使一种主要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产生了。本文在分析利率市场化的两类风险)))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的基础上,指出利率风险的控制既要求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和技术熟练,也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透明度和市场激励保障。

一、意义和模式

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0。和商品市场一样,若/价格0不是由市场来决定,那么整个金融市场也就不能称之为是/市场化0的。所以,主流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呼吁发展中国家要实行利率市场化,并给出了足够的肯定证明。1利率市场化具有储蓄效应、投资效率效应、金融深化效应,最终促进经济增长。Fry(1980)采用累计时间序列回归估计得出,在亚洲,平均实际利率向均衡的自由市场利率每上涨1%,经济增长率将快0.5%;同期,Fry对61个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和投资函数的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际利率每低于均衡利率的1%,即意味着实际经济增长率丧失0.5%左右。Lanyi和Saracoglu(1983)对21个发展中国家在1971-1980年间实际金融资产及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进行计量研究后发现,实际利率与金融资产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正相关。世界银行(1989)采用了与Lanyi和Saracoglu同样的方法,将样本国家扩大到34个,结果发现正实际利率国家的投资效率(产出/资本比率)比负实际利率国家(1974-1985年,平均利率低于-10%)高4倍。Polak(1989)通过对40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利率与年增长率回归计算出的相关系数是0.18-0. 27。Gelb(1989)也发现1965-1985年间34个国家的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0.6。为了克服二元回归有忽略变量(omitted variables)的缺陷,Roubini和Sala-

i-Martin(1992)运用了多变量方程来估计金融自由化和增长之间的关系,同样发现金融自由化对

1现在,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利率自由化对于经济增长的确具有正效应。争论只是在于,利率自由化改革时还配有其他经济改革措施,如财政、国际贸易和外汇改革,也许增长效应是由这些措施带来的。但显然不能否认利率自由化在其中起的作用。

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在53个国家中,70年代实际利率低于-5%的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比

正实际利率的国家低1.4%。总之,无论是在理论验证上,还是在政策实践上,利率市场化都已获得了肯定的推崇。

具体到我国,在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利率管制当然是最严格的,政府包揽了一切利率的制定,金融机构没有任何利率自主权。在1949-1978年的30年里,官方的利率调整只进行了9次。1978年以后,严格的利率管制政策逐渐松动,利率由改革前的一定不变,变化为改革后的经常调整;而且商业性金融机构已有了一定的利率浮动权,全国同业拆借利率、国债、金融债回购等货币市场利率已经率先实现市场化。但在占据社会融资份额绝大比例的存贷款方面,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5商业银行法6第31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上下限,确定存款利率,并予以公告。0第47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0。所以,到2000年为止,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尚处于最低层次。

在计划经济时期以及在经济生活中计划成分仍占优势的80年代,利率是否市场化并不重要。o但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特别是在非国有企业、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兴起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和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之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

由于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实践中,多数企业支付的贷款利息远高于官方利息,只是这些剩余被个体或小集团寻租,没有计入银行账表。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0和账外经营就是利率管制扭曲的反映,我国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正成因于此。利率管制,还强化了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制约了公平竞争。如长期以来,债券利率一直高于存款利率,直接导致居民节余资金向债券倾斜。1999年3年期国债就比银行同档次存款高0.58%,一些企业债券更是高出银行存款3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债券利率较银行存款利率高1%-2%与前几年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前几年,高1%,若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10%(1%/10%),现在高1%,则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25%(1%/4%)。可见,二者悬殊之大。近年屡屡出现的居民排队抢购企业债券、国债券的原因即在于此。此外,本外币的悬殊利差,也促使资本外逃的压力继续加大。

事情的另一面,利率管制的期望好处正在消失。制定银行低利率政策的目的:一是减低资金成本,以期鼓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二是限制银行间的存款竞争,以期保护银行利润,维持金融稳定。而现实的结果则是:低利率政策鼓励了资金浪费,降低了投资效率;银行信贷人员的寻租行为也使得企业实际承担的利率成本并不低。银行也未必能从限制存款利率中得到好处,/资金脱媒0促使受政策限制的银行系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下降。银行之间的存款竞争也没有削减,利率之外的非价格竞争方式,比如馈赠礼品、增设网点、给予回扣等都会加大银行的实际资金成本。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1o大约是受了麦金农-肖的影响,国内常常有研究者对过去20年改革中利率迟迟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表示痛惜,并将其看成阻碍中国金融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不然。一方面,与麦金农假定及国内很多想当然看法不同的是,在198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实行人为低利率,实际利率一直高于5%;即使在1982年以后,实际利率水平也一直较高(外加储蓄补贴率),只有个别通货膨胀剧烈年份才是负利率。由于实际利率水平较高,以及资本市场不发达,20年来我国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储蓄的减少,相反储蓄率一直位于全球前列。另一方面,在我国20年改革中,企业和银行一直没有实现完全商业化经营,在企业和银行非商业化经营、自我约束不足的情况下,放开利率不可能达到遏制企业过旺的融资需求以及阻止信贷资金低效益使用的目的。所以,20年来利率没有市场化既没有造成主流意见所描述的弊端)))储蓄不足,投资规模缩减,也不会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期望好处。Roubini 和Sala --i M artin(1992)的多变量方程是:Grow th=f(gdp60,HK,govt,pinv,pol)

其中:Grow th,1960-1985年的平均增长率;gdp60,1960年的GDP;HK,人力资本指标,即小学和中学入学率;Govt,金融压制变量,如利率为负或深度负数(低于-5%)时的虚拟变量、储备/M 1比率以及通货膨胀率;Pinv,投资品价格的扭曲指标,即1960年投资品实际价格和按购买力平价法则计算出来的投资品价格;Pol,政治稳定指标,即暗杀、革命和政变的数量。

既存在显著的弊端,又不能实现期望好处,尽快废除利率管制成为必然。当前,国内外的物价水平稳中趋低,商业银行存差较大,现在改革利率制度,利率水平失控的可能性小,时机最为恰当。

对于渐次地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一点现已不再有疑问,主要是如何/渐次0的问题。从国际上来看,利率市场化主要有三种途径:(1)规定最高存款利率和最低贷款利率,并不断调整利率的上下限;(2)分别规定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并不断扩大范围;(3)规定金融中介机构平均资金成本与贷款利率之间的最大利差。现在看来,我国倾向于从扩大浮动范围着手。整体上是先贷

后存,先大后小,先外后内,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1这样,在渐进地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过

程中,我国的利率体系将是统一利率、有限浮动利率和自由浮动利率三个层次并存,不同的金融工具适用不同层次的利率。200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要用3年时间渐次地实现利率市场化,作为其先导,自9月21日起,放开中资银行外币贷款利率。

二、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阶段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有收益,也有风险。为了更精确地描述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冲击,本文根据风险持续时间,将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在转轨阶段,利率市场化通过两种途径加重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一是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显著升高危及宏观金融稳定;二是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的变动不居,长期在管制状态环境生存的商业银行还来不及发展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阶段性风险产生于由管制利率迈向市场利率的转轨阶段,带有系统性,但随着转轨阶段的完成,阶段性利率风险就会渐趋消失。

由于长期的利率压抑,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必然会升高,这也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的之一。但问题是利率上升得过快、过高,就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在名义利率资料完整的国家和地区中,15个出现上涨,5个出现下降;在实际利率资料完整的18个国家中,只有波兰在推行该政策后实际利率下降,其余17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上涨(萨奇,1996)。而且在一些国家中,还出现了异乎寻常的/超高利率0。如智利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际,从1976至1982年,平均实际利率达到32%,特别是在1982年第4季度实际利率达到69%。阿根廷1980年的实际贷款利率为5.1%,1981年就上升至31.2%。土耳其在1980-1982年间实际贷款利率3年平均也接近30%。事实上,我国政府之所以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讳莫如深,主因就在于担心

利率压制解除后骤升的利率水平会使国有企业不堪重负。o确实,2000年9月21日,大额外币贷款

利率放开后,外币存贷款利率就小幅上浮了10%。

利率显著升高之后,会通过5条渠道从整体上加重商业银行体系的风险。这5条渠道分别是:

(1)项目申请中的逆选择行为;(2)风险朝银行的集中;(3)资金来源上的激烈竞争;(4)偿债负担加2001年第1期

1o进一步的推论性担心是,利率升高会压制投资规模,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这种判断不符合我国实际,因为:(1)我国的投资主体)))财政、部分劣势国有企业)))的投资利率弹性较低;(2)银行竞争会导致优良客户贷款利率的下降,优良企业不会因为利率市场化而减少贷款;(3)资质差的企业通过付出较高的利率重返信贷市场;(4)规模大一点的民营企业,可以逐渐告别高利率的民间或地下借贷市场,进入正规信贷市场;(5)利率市场化会带来金融工具创新的繁荣,花样繁多的金融工具给个人投资提供了多种选择,个人消费贷款会增加;(6)国内外利差的缩小,我国资本外逃的压力会有所缓解,也会增大国内投资总量。所以,整体来看,利率升高之后,不仅不会缩减投资规模,还会扩大投资规模,促进经济增长。(见黄金老:5利率市场化不会缩减投资规模6,5经济日报62000年8月31日)

先贷后存,即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先大后小,即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先外后内,即先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后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先农村后城市,即先放开农村存贷款利率(农村信用社),后放开城市存贷款利率。先市场后信贷,即先放开金融市场利率,后放开银行存贷款利率。如3000万元以上的5年期存款就可先实行自由利率,1000万元以上的1年期存款利率则可放宽浮动幅度。

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重;(5)财政负担转嫁增多。

在信贷活动中,不同借款人违约拖欠的可能性是不同的,但贷款人无法知道谁的违约可能性更高。Stig litz和Weiss(1981)指出,随着实际利率的升高,偏好风险的借款人将更多地成为银行的客户,产生/逆向选择效应0;而原本厌恶风险的抵补性企业(hedge-financed firm)借款人也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使之具有更高的风险和收益水平,这产生了/风险激励效应0。所以,利率提高会诱使资产的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增大。特别是利率超高时,一般生产性投资项目不可能产生足够多的利润来支付高利息,信贷资金便设法流入投机性极强的房地产业、证券投资等高风险行业。利率市场化之后,许多国家或地区都遇到过泡沫性资产价格的飙升问题,如日本、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智利、瑞典等都曾遇到。中国1993年的投资膨胀即是经典一例。对于银行来说,更糟糕的问题还在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贷款风险与贷款利率高低之间并不存在单调的正向关系,事实上的高风险贷款却没有得到高收益补偿。在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经理人员的放纵会使这种逆向选择与风险激励的负面效应进一步放大。麦金农(1993)义愤地指出,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银行/道德风险0将大大加重,/银行是一场针对政府的不公正赌博的受益者,它保留了不正常的利润,而不必支付因风险贷款所带来的巨大损失而产生的全部社会成本(政府会出面救助危机银行)0。其实,/银行0也是受害者,真正收益者只是部分违规操作的经理人员。

在金融压制情况下,低利率对存款者是一种课税,而对投资者则是一种补贴。利率水平提高后,若贷款利率水平随着存款利率水平同步提高,则高利率转嫁给了企业,实际上等于降低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企业利润下降,自我积累能力减弱,或者导致企业更高的债务率,或者对贷款需求下降。而在贷款利率没有同步提高时,存款利率单方面升高所引起的筹资成本上升只能通过银行自身提高效率来弥补。可见,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原来由分散的存款人承担的风险,现在主要落在了银行身上。实践中,后者更为常见,特别是一些在金融压抑期间延续下来的大批低利贷款的利率无法随筹资成本及时提高,银行的不稳定和风险更大了。

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也会激烈起来。这种竞争可由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工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来体现。例如:韩国,银行存款利率与公司债券收益率的差距,由70年代的5%-7%缩小到80年代的2%-5%,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与非正规存款市场收益率的差距也由20%-26%缩小到10%-15%;印度尼西亚,国有商业银行与私人银行之间的利率水平差距也由1983年前的11%以上,缩减至1983年的5.7%,1990年两者相差已不到1%(赵英军,1999)。正是由于金融机构在资金来源上的激烈竞争,整体上,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利差有缩小的趋势。在我国,以前由于国际市场利率明显高于国内外币利率,商业银行只要将国内吸收的外汇存款转存或投资境外就可以获高额利差收益。境内外币利率放开后,银行外汇贷款业务的稳定利差不复存在。

在银行欠有大量外债的情况下,利率升高还会加重银行的债务负担。在高利率的诱导下,1979年6月至1982年二季度,智利外资流入两年内翻了两番,比索大约升值25%。然而,信心很快逆转,1982年6月,智利比索贬值18%,到1983年,已贬值99%。货币大幅度贬值,使智利一大批银行无法偿还外债而破产。泰国,在1990年至1997年,三月期的泰铢利率比美元同期利率平均高出6.1%,促使国际游资大量流入,也对银行经营产生了类似的影响。

对于财政赤字过多的政府,利率的提高会大大加重政府债务的利息负担,导致政府预算赤字进一步增大。按照以往的惯例,我国国债利率通常高于银行存款利率0.5个百分点。按2000年的发债规模(4880亿元),利率每升高1%,国债利息就会多支出48.80亿元,约相当于1999年财政实际支出的0.37%。受政府债券市场容量的限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要么硬性向银行摊派低息

2001年第1期

的政府债券,要么直接向银行借款。这表明,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仍不能摆脱政府的强制融资问题。西非10国在自由化之后,对公共部门的贷款仍超过了总信贷的40%,有的甚至在50%以上。

在利率水平整体升高的同时,利率的波动性也迅速增大。而长期在管制状态环境生存的金融机构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既不能把握利率的变动规律,又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有时,即使整个基准利率的制定者)))中央银行本身也难以把握利率变动趋势。由于原有的各种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被破坏(如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收入与消费、储蓄之间的关系都会出现新的变化),使得政策制定者难以作出正确判断,制定出合适的政策和把握合适的政策力度。日本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日本银行不能适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变,货币供应量的可控制性在中短期内就曾大大削弱了(铃木淑夫,1993)。

利率市场化从利率水平骤然升高和不规则波动性加大两个方面加剧了银行脆弱性,其影响之烈,常常直接导致了银行危机的发生。M ichael Carter(1989)指出,明斯基(Minsky)金融内在脆弱性的核心就是,在投资热潮的后期利率的突然上升所带来的恶性影响。在利率不变的情形下,抵补性企业、投机性企业和庞氏企业(Ponzi firm)都能偿债,而一旦利率上升,后两类企业就会陷入金融困境。企业破产,形成银行不良资产。Asli Demirg-Kunt和Enrica Detragiache(1998)根据经验数据模型,对26个危机事件分自由化和未自由化进行概率估计,结果发现如果没有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所有国家发生危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在20个危机事件中有11个在没有利率市场化情况下会由危机状态转向非危机状态。可见,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不仅在统计上存在相关关系,在数量上也是相当大的。

具体到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两类阶段性风险是有区别的。利率显著升高在我国可能性不大,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无法适应不规则波动的利率环境是主要风险。一般来说,在竞争性银行体系中,客户有着选择银行的空间,贷款利率难以被炒高;在垄断性银行体系中,客户选择银行的余地小,而且银行之间容易达成共谋,形成垄断利率协议,致使利率水平处于超高状态。简单地看,我国银行业处于高度垄断状态,但实际上由于实行庞大的分支机构体系,大银行之间处于激烈竞争的状态,所以利率市场化后,利率肯定会升高,但不会长时间/超高0。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利率会达到现在的民间借贷利率水平,约为15%。这显然是高估了,现在由于正规金融体系利率和资金流向受到限制,致使民间利率被抬高,利率市场化后,民间利率也会降下来。需要强调的是,存款利率是否会升高基本上取决于金融机构的企业化程度。若企业化程度高,存款利率会受到贷款需求及贷款利率水平的限制。1997年以来,我国高息揽储明显减少,固然反映了金融监管加强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国有银行商业化程度提高之后,面对极高的贷款风险而/惜贷0,资金需求下降了,高息揽储的动力自然也就小了。所以,利率显著升高的可能性不大。这样,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稍有提高,监管者就自乱阵脚、放缓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没有必要的。

三、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恒久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恒久性风险,即是通常所讲的利率风险。与阶段性风险不同,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具有长期性和非系统性,只要实行市场化利率,就必然伴随有利率风险,各商业银行承受利率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其风险管理水平。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四类基本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中,利率风险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风险。Sprague (1986)认为,80年代以前,大多数银行经营失败,都是由于对利率的预测发生了错误。所以在美国,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美国许多有关资产负债管理的书籍均把利率风险管理作为其主要的甚至惟一的研究对象(葛奇,1998)。从技术上讲,基本的利率风险有成熟期不相匹配风险(maturity-mismatch risk)、基本点风险(basis risk)、收益曲线风险(yield

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curve risk)和内含选择风险(embedded option risk)等四种。1

由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匹配,利率变动之后,就会对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利率上升时,若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少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减少。利率下降时,若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多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也会减少。只有在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均生命周期(即存续期)互相匹配时,方不存在此类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严重失衡,成熟期不相匹配风险将是我们遇到的最主要的利率风险。

即便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相等,在存贷款利率不同步变动时,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仍会受到影响。存贷款利率的不同步变动,源自市场对不同金融工具风险程度大小的判断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程度。显然,存款利率上涨幅度高于贷款利率上涨幅度,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就会减少。

一般而言,总是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但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反向操作,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长短期利率倒挂,会使银行原本的资产负债期望利差落空。在金融恐慌时期,长短期利率倒挂的现象也会经常出现。如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泰国、香港等为阻止投机性拆借都曾把隔夜利率提高到300%-1000%的水平。由于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银行存贷款利率多以国库券收益率为基准来制定的,若收益曲线由正变负,银行的长期未偿浮动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变为负数。所以将这种利率风险称为收益曲线(变动)风险。

在多数贷款合同中,会存在与利率有关的各种选择,如提前还贷;在各国金融法中,都规定存户有提前取款的自由。在利率下降时,贷款人有提前还贷的倾向,重新以低利率融资;在利率上升时,存款人也会倾向于转存款。在银行为此征收的罚金不足以抵补利差损失时,银行净利差随之减少(为了维持客户关系,银行通常会如此)。

上述四类利率风险在我国都会存在,而且已经造成了现实的损失。迄今,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虽然很低,但仅仅是中央银行阶段性的利率调整就使国内银行业蒙受了较大的利息损失。

1996年5月1日以来,我国连续7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降为2.25%。利率下降对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取决于利率敏感资产与利率敏感负债的对比。存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的主体。而且,存款中,以定期存款为主;贷款中,以短期贷款为主。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是利率敏感资产大于利率敏感负债。利率下降,其净利息收入将减少。并且,我国银行的存量资产质量低于增量资产质量,利率降低,总体资产收益降低的幅度更大。可见,连续3年大幅度降息,使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了成熟期不相匹配型利率风险冲击。同时,7次降息中,利差整体上呈缩小的趋势,共减小了0.69%。所以,基本点利率风险也发生了。利息收入为中国银行业收入的主体,利息收入的降低对我国银行业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

四、管理利率风险

(一)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

11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

由于利率风险的日益突出,西方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组织)))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sset/L-i ability Committee,ALCO))))来管理利率风险。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事先规定的限度内,并尽可能提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由ALCO制定资产负债

1利率风险有多种分类方法,如巴塞尔委员会在5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6中,就将利率风险分成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选择权风险。本文的分类和分析是基于我国银行业务的实际情况而作出的。

2001年第1期

管理的目标并确定该银行所愿意承受的利率风险的限度。ALCO制定的政策报银行董事会审议批准,正式实施。在我国,一些银行已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可以发挥ALCO的职能。但目前资产负债管理部职能较散,专业分析水平不够。另一些银行的综合计划部也在行使着资产负债管理的职能,但主要侧重于资金在全国的调配。

ALCO准确决策的首要前提是要对利率变动方向和幅度有准确的预测。这是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与贷款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显著不同点。贷款风险管理主要着重微观的公司研究和行业研究。利率风险管理主要着重于国家以至全球经济景气和货币政策变动的研究。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R&D的投入,及时把握宏观经济变动形势,准确预测利率。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多设有专业研究所或者发展规划部之类的准研究机构。但由于近几年证券市场对R&D人才的竞争和商业银行本身对R&D的误解,各商业银行的R&D机构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短缺问题。而且,本已稀缺的R&D资源并没有得到较优的配置,大量的精力应付于短平快的市场热点信息跟踪以及各类发言稿。仅有的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存在与决策严重脱节的问题。

要突出利率风险的重要,可以考虑另设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或利率风险管理小组(处)。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组成至少应包括两部分人员:一部分来自于银行的研究部或发展规划部,对宏观经济景气及国家产经政策有较强的把握;另一部分来自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部或综合计划部,对银行本身的资产负债配置比较熟悉。前者预测市场利率变动走向,后者分析利率变动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以及如何重新配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

21识别利率风险

识别利率风险,即分析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状况承担了多大的利率风险。识别利率风险的基本方法有四种:编制缺口分析报告(g ap report)、净持续期分析(net duration analysis)、净现值分析(net present value analysis)和动态收入模拟(dynamic simulation analysis)。1

对于现阶段的我国商业银行,编制缺口分析报告最为方便。缺口分析报告是将银行各个生息资产和有息负债项目按照他们重新定价的日期分成不同的时间段,以此确定银行在每一个时间段里究竟是有较多的资产还是有较多的负债需要重新设定利率。通过缺口分析报告,ALCO可以明确在任何一时段内,由于资产和负债之间成熟期的不相匹配,银行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究竟有多大。通常,一年的累计缺口头寸维持在生息资产总额的?10%的范围内被认为是标准的利率风险限度。

缺口分析,是针对利率变动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但实际上,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本身也产生影响,而且变动方向相反。净持续期分析就是用来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市场净值的影响。/持续期0指的是以现金流量的相对现在值作为权数计算的加权平均成熟期。由于相当一部分贷款是分期偿还的,先行偿还的部分贷款的现在值比后偿还的部分贷款的现在值大。将分期偿还的每笔贷款本息折现再除以100即构成这一期贷款本息的权数。将各期偿还的贷款本息权数分别与其实际借款期相乘,即得到这笔贷款的持续期。在分期偿还的贷款中,持续期总小于名义贷款期限。同理,也可计算出每一笔负债的持续期。全部银行资产的持续期减去负债的持续期与负债率之积即构成了净持续期,也即持续期缺口。持续期缺口为正,表明资产对利率敏感的程度强于负债,利率下降则银行资产价值增加的幅度大于银行负债增加的幅度,银行市场净值增加;反之,则利率上升会减少银行市场净值。

1William J.M cGuire在5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6(Anthony G.Cornyn等编写)一书中较详细地探讨了利率风险识别方法的演变,将识别方法分为简单缺口分析(60年代)、B加权缺口)))粗糙模拟(70年代)、分类模拟)))静态现金流市场价值(80年代)和概率估计)))更详细的模拟与系统整合(90年代)等四类。

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净现值分析和动态收入模拟,是分别针对利率变动对银行资本净现值和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银行资本净值和盈利水平的计算也需要先计算银行资产和负债的现金流量净值。所以,它们的计算过程多数与净持续期分析方法雷同。

31控制利率风险

控制利率风险的方法,从理论上看极其简单。当预测利率上升时,增加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少利率敏感性负债,以及缩短资产的有效持续期,增加负债的有效持续期;反之,当预测利率下降时,则进行上述反向操作。这一做法称为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由于利率是很难准确预测的,以及很大一部分资产负债结构的主动权掌握在银行的顾客手里,以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方式来控制利率风险,有时在实践中是很难贯彻的,而且调整期较长。由此,各种积极的控制利率风险的方法,如远期合同(forw ard contract)、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衍生业务应运而生。这被称为利率风险的表外业务控制方法。

由于利率风险的重要,在各类金融衍生品业务中,以利率衍生业务发展最为迅速(李扬、黄金老,1999)。在期货期权交易中,1986-1997年利率期货交易余额增长了19倍,股票指数期货增长了14倍,外汇期货增长了4倍,利率期权交易余额增长了18倍,股票指数期权余额增长了6.2倍,外汇期权余额增长了1.4倍;在互换交易中,1987-1996年利率互换交易余额增长了27倍,而货币互换交易余额只增长了8.5倍。

我国目前还不存在金融衍生品市场,国内的商业银行暂时还无法开展这些业务。但那些有国外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则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展这类业务。当然,利率衍生品本身的风险也很大,现阶段的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从规避利率风险的角度去开展这类业务,还不宜涉及纯粹追求投机收益的利率衍生品业务。

(二)金融监管机构对利率风险的监控与便利责任

由于利率风险的突出,金融监管机构已将其纳入重点监控的视野。11996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5资本协议修正案6,将银行业务从性质上分成两类)))银行业务和交易业务,指出银行业务面对的主要是信用风险,交易业务面对的主要是利率、汇率和价格等市场风险。1988年的5巴塞尔协议6主要是针对银行业务的风险要求而规定了资本金,5资本协议修正案6则对交易业务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提出了资本金监管要求。1997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专门发布了5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6,列举了11条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用来指导商业银行如何控制利率风险。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刚刚开始,本节主要从方便商业银行控制利率风险的角度,谈谈金融监管机构的责任。

11弹性调控利率水平

利率市场化不等于中央银行退出利率管理,而是责任更大了。通常,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准利率,由基准利率影响市场利率。在我国,银行机构数量少,5家大银行就主导了全国的利率水平变动,并且实行总分行体制,控制了各总行的利率政策,也就控制全国分支机构的利率水平。所以,中央银行对整体利率水平的控制是很有把握的。难点在于局部地区,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能与国有银行一起挑起利率恶性竞争。不过,我国的中央银行同样开设到县一级,区域利率水平的稳定也完全可以达到。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也很重要。同业协会的作用在于为各家商业银

1在美国,监管当局明确规定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制定详细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报告其可以承受的最大限度的利率风险,金融监管机构定期检查其利率风险头寸;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提交缺口分析报告;商业银行必须使用某一种利率风险模拟系统,其复杂程度要足以使银行能够认识和衡量各种不同形式的利率风险对于银行的盈利及其资本净值所具有的影响。

2001年第1期

行提供一个利率水平协商的平台,也使中央银行更方便地了解各家商业银行的利率变动状况。同时,同业协会也将各商业银行的政策要求集中起来,作为一个组织的力量,与中央银行协商利率政策。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在市场还不能充分约束商业银行行为、中央银行的操作手段还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形下,同业协会的作用不可替代。2000年5月1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协调利率政策已列为其重要职能之一。

21减低利率调整幅度的不确定性

利率调整的不确定性,构成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前已述及,商业银行已将利率风险的识别方法建成数学模型,通过将不同的利率假设代入模型,来随时计算商业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显然,要使结果愈准确,利率假设必须愈贴近真实。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利率调整幅度已实现/标准化0,即利率调整幅度不外乎是0.125%、0.25%、0.50%和0.75%四类,而且多数情况是0.25%。这样,商业银行在作利率假设时,一般选三种可能即可,即未来利率比现行利率增加0.25%、不变或者减少0.25%。在经济波动较为剧烈时,方选择0.50%和0.75%作为调整的幅度。由这样的利率假设得出的结果,备选项少,且必有一个是准确的。

我国过去的历次利率调整,很难发现其中的规律性。1996年5月1日至1999年6月10日的7次降息中,一年期存款利率每次降低的幅度分别为1.80%、1.71%、1.80%、0.45%、0.45%、0.99%和1.53%。我们至今不明白为什么恰好就这个幅度,或者这个幅度的根据是什么。在利率市场化之后,仅从便于管理利率风险的角度,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幅度必须尽快标准化。

31增加中央银行利率决策的透明度

伴随着加入WTO的临近,各方对于增加中国经济决策透明度的要求日益强烈。利率决策是其重要一环。商业银行要准确地预测中央银行利率变动方向与变动强度,需要首先对中央银行的利率决策依据和决策程序有较充分的了解。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利率政策决策是相当透明和规范化的。中央银行理事会或货币政策委员会何时开会、议题为何都是事先确定的,并提前予以公布。这样,也就表明利率若是变动必然是在那一天之后。对于决策的依据,中央银行也以公报的形式对外予以解释,申明是反胀还是控制国际资本流出,或是国际市场利率变动等等。这种解释事实上构成了未来研究人员分析中央银行利率趋向的历史资料。此外,中央银行还将其所掌握的货币金融数据及中央银行的分析性意见以季报、月报等多种形式在报刊上或网站上予以公布。商业银行的研究人员正是依据这些权威数据资料来预测和分析利率变动、作出利率假设的。

近年,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透明度已有很大提高。从过去的一报一刊(5金融时报6, 5中国金融6)发展到中国人民银行文告、年度金融展望、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每月金融统计数据。今后,有两个方面需要提高:一是增强中央银行本身对数据的分析性说明,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二是缩短数据公布期间,扩大数据传播范围。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各类金融监管机构都要求商业银行披露信息,以至于很多银行都在抱怨/过头0了。然而遗憾的是,监管机构在得到大量的信息资料之后,很少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或者再对社会公布。后者反映了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封闭性传统)))习惯于把涉及到金融工作的各种规定、要求以及业务做法等都纳入保密范围。所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增强金融监管机构信息披露的自觉性显得非常迫切。

41鼓励利率风险规避型金融产品创新

对于中国的金融发展来说,更有意义的是,利率市场化会带来金融工具创新的繁荣,花样繁多的金融工具给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了多种选择。金融工具创新的本质不过是对原有金融工具优良特性的重新组合。利率被管制,就使金融工具的价格特性没有了,风险也被固定起来,重新组合的余地小了。利率市场化之后,即便是银行存款,也不再仅仅是期限的不同。

利率市场化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配合。没有监管部门的放权,种种创新

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只能是/违规经营0。同时,正如前文所指出,商业银行也需要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在不存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面对利率风险有时只能是/干着急0,因为没有金融工具来对冲利率风险。过去,中国的外汇风险由于缺乏对冲手段,许多涉外企业因此损失巨大,以至于这些企业常常以汇率风险属于不可抗力的/政策性风险0而拒绝偿还外汇贷款,一些银行的巨额/三贷0损失即主要来源于此。所以,衍生市场在我国不可能被较长时间地忽视,金融监管部门不仅要监管,还要辅导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此外,诸如正常的非利息收费(如贷款管理费、提前还款的承诺费等)、浮动利率贷款(现在的住房信贷就已实行了浮动利率)、国债证券投资、大额可转让CD 市场以及贷款证券化等,更应先行一步,还权于市场。我们注意到,戴相龙行长在宣布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时,强调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表明中央银行对这一点是看得很透的,是有所准备的。

参考文献

葛奇,1998:5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6,中国银行纽约分行。

黄金老,2000:5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6,中国城市出版社。

李扬、黄金老,1999:5金融全球化研究6,上海远东出版社。

铃木淑夫,1993:5日本金融制度6,中国金融出版社。

世界银行,1989:5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萨奇,1996:5利率市场化与利率关系的国际经验6,5国际金融研究6第1期。

赵英军,1998:5利率自由化:并非自由的选择6,中国经济出版社。

Asli Demirg-Kunt and En rica Detragi ache,1998,/Financi 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0,BIS,1997,Princip les f or the M anage ment of I nterest Risk,Sep.

Fry,M J.,1980,/Savi ng,Investment and Growth,and the Cos t of Financi al Repression0,World Development,Aug.

Gelb,Alan H.,1989,/Financi al Policies,Grow th,and Efficiency0,W orld Bank Research W orking Papers No.202,June.

Lynchi, D.1996,/M easuring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A Study of Selective Asia-Pacific Countri es0,Developing Economics, Vol.34.

M ichael Carter,1989,/Finan cial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0,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Vol.XXIII No.3S ep.

M ckinnon,R.I.1993,The Ord er of Economic L iber aliz ation,John Hopkins Universi ty Press.

Lanyi and Saracoglu,1983,/Interest Rate Policies in Development0,IM F,Occasional Paper22.

Polak J.,1989,Financial Policies and Dev elopmen t,OECD Development Center Studies.

Roubini,N.,and S ala-I-M artin,X.1992,/Financial Repressi on and Economic Growth0,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

39.

S prague,I.1986,Bailou t:A n I nsider.s Accou nt of Bank Failures and R e scues,New York,Basic Books.

Stiglitz,J.and W eiss,A,1981,/C redi t Rationi ng in M arket w 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0,Am 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

(责任编辑:黎明)(校对:子璇)

Marke-t oriented Interest Rate and Risk C ontrol

of Commercial Banks

H uang Jinlao

T he broadening of market share in economic operation forces the interest rate to be market-oriented. Now,China is putting in action the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gradually by the mode of/Five first, Five second0.After interest-rate w as market-oriented,the com mercial bank acquired the right of fund-pricing independently.But the market-oriented interest-rate brings a new kind of market risk)interest rate risk to commercial bank,too.According to the duration,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risk of m arket-oriented interest-rate as tw o sorts,one is the transitional risk,another is the everlasting risk.The transitional risk means that,commercial bank can.t adapt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market-oriented interes-t rate at the initial stage,because the process is transitional and system atic.T he everlasting risk,namely,interest-rate risk,is long and non-system atic.The control of risk,needs both org aniza-tion building,technique of risk recog nizability,adjustment of balance sheet structure,of-f balance hedge of commercial bank and elasticity control,norm-based adjustment,transparency in decision-making,market stimulus by the central bank.

The Evolu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Rural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Its Innovation

Zhou Liqun&Cao L iqu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a process of evolution and innovation of rural economic organization. T his paper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Laiyang County,Shandong Province.At the early stage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rural economic org anization m ainly tooks the form of cooperatives and the form of/leading firms+farmers0.However,both of these forms have defects.T he cooperatives,being too small,possess too few assets for mortgag e.The/leading firms+ farmers0,on the other hand,are not effectively bound by their contracts,if any.So,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re needed to remove these defects.New organizations,such as/firms+cooperatives+farms0 or/firms+big farmers+small farmers0are innovated as a result.T his innovation improves the eff-i ciency of rural economic org anization,but the new forms,too,have their problems caused by the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inadequate assets of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To solve these problems,we need to have a fresh look into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rural econom ic organization.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 1、在行领导的领导下,负责全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性风 险的管理丄作。2、拟定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经批准后公布实施。根据实施情况定期检讨和修订,并组织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对各业务单位制定的具体业务流程和指引进行检查,对其中不符合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规定的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有关单位修订。 3、制定、跟踪并完善全行性的信贷政策、风险管理制度和办法,以及信贷决 策规则和流程,拟订信贷业务审批权限。 4、负责全行信贷产品管理的调研、审批和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完善工作。 5>负责对分支行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考核与业务指导,负责对分(支)行信 贷业务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负责对分(支)行放款审核中心的管理丄作,负责全行贷款风险分类的核查和管理匸作。6、负责对总行公司业务部授信管理处及风险经理在整体职责履行方面进行评价、监督检查和考核,并参与授信管理处负责人及风险经理的选聘工作。 7、负责对信贷审批工作的后评价。 8、编制、汇总各类风险管理报告,按照规定及时向行长办公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汇报。负责提供监管机构、评级机构及其他单位所要求的银行风险管理信息。负责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关联交易委员会、预警委员会安排的日常工作。 9、负责全行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包括测量组合的风险;对行业、目标客户、现有客户等进行研究,编制研究报告,拟定我行信贷组合战略方案;分析信贷组合绩效。

10、负责建立和维护公司客户信贷风险评级体系及定价模型,负责CECM系统和个贷系统管理。11、负责统筹对零售授信管理中心和实施正式方案分行的对公授信管理中心的管理。12、负责全行信贷风险管理培训,建立信贷人员的准入与资格认证制度。 说明: 1 1、法律合规部已不再作为我部二级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其负责全行合规性风险的管理丄作,故以上职责中合规性风险管理(第1条)不再为我部职责。 2、根据行办会相关决议,授信后管理职责山公司部调整到风险管理部,根据新分工以上第6条调整为:负责组织、监督、检查分行的授信后管理工作,负责向银行管理层及时汇报全行授信后管理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工作建议,通报监督、检查情况及发现的各种问题。 总行风险管理部处室职能划分 综合规划处职责: 负责协助总经理室草拟全部的工作总结及规划,监督全部工作计划(年度、季度和月度)的执行情况;全行风险管理机构的考核和人员的管理;总行风险报告的草拟和意见反馈,全行风险报告体系的管理工作;全行的拨备预算、记帐等相关管理工作;按规定向银监会定期报送存贷款、不良贷款等报告;本部门的行政事务。 风险政策处职责: 依据莆事会制定的风险管理战略,负责组织草拟及维护全行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审核各部门提交的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相关文件; 根据风险核准制进行新产品的风险审核;全行操作风险的统筹组织。 风险监控处职责: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坦承,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 1999年: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年: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2006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2年6月,央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再次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2013年: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商业银行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有效防范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参与的,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实现控制目标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第四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 (一)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贯彻执行。 (二)保证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保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四)保证商业银行业务记录、会计信息、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第五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全覆盖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各项业务流程和管理活动,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 (二)制衡性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三)审慎性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坚持风险为本、审慎经营的理念,设立机构或开办业务均应坚持内控优先。 (四)相匹配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与管理模式、业务规模、产品复杂程度、风险状况等相适应,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内部控制职责,完善内部控制措施, 强化内部控制保障,持续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1-2] 第二章内部控制职责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业务部门组成的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内部控制治理和组织架构。 第八条董事会负责保证商业银行建立并实施充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商业银行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审慎经营;负责明确设定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保证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 的风险控制措施;负责监督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估。 第九条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负责监督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其成员履行内部控制职责。 第十条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董事会决策;负责根据董事会确定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制定系统化的制

商业银行如何构建风险控制体系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1 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 (2) 1.1 信用风险 (2) 1.2 流动性风险 (2) 1.3 财务风险 (2) 1.4 市场风险 (2) 1.5 内部管理风险 (2) 2 银行风险管理的流程 (2) 2.1风险识别 (2) 2.2 风险计量 (3) 2.3 风险监测 (3) 2.4 风险控制 (3) 3 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方法 (3) 3.1 风险分散 (3) 3.2 风险对冲 (4) 3.3风险转移 (4) 3.4风险规避 (4) 3.5 风险抑制 (4) 3.6 风险补偿 (4) 4 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4) 4.1 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 (4) 4.2 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 (4) 4.3 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 (5) 4.4 建立健全各项风险控制的规章制度,严格控制各种风险 (5) 4.5 建立合适的风险控制的奖惩制度 (5)

4.6 要建立独特的风险文化 (5) 参考文献 (5)

商业银行如何构建风险控制体系 谢巧娟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金融(国际方向) 2009级) 摘要: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将与日俱增。 如何防范和控制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及早化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及在与跨国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银行风险管理流程,风险控制方法和建立风险控制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银行风险;风险管理;控制方法 1 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 1.1 信用风险 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发生债务危机,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商业银行债务,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1]。 1.2 流动性风险 银行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不能满足支付需要,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的风险。目前这方面的风险虽然暂时被居民的高储蓄率所掩盖,但仍然存在潜在的支付困难[2]。 1.3 财务风险 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个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自1993年财务体制改革以来,将大量的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入反映,夸大了银行的盈利,而实际上多数银行虚盈实亏。 1.4 市场风险 这主要由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代理发行的,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 1.5 内部管理风险 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同时,商业银行为增强素质,也制定了很多内部规章制度,其完善程度和极强的针对性是前所未有的,但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此外,还存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

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论文.pdf

一、新时期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的保护伞是国家政府,政府全权承担了它们的产权保护责任,因此,国家是银行的所有权拥有者,银行要想获得运营资金,也必须通过国家政府之手。这样的情况下,银行行长却形同虚设,虽然在法律上来说,他们是银行的法人代表,是帮助国家去经营管理银行的,但却并无实权,反而被各级各地政府官员以此为借口来干涉管理争取贷款。这样长此以往,银行就会出现被政府以及与政府有关的大型企业大量不计成本地吸取资金。因此这种管理机制和产权制度是根本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的。由于金融资产没有自己真正的负责人,大量的商业银行根本不能自助地支配自己的资金。这样的管理机制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比如存在着贷款过于集中,存在着回收风险;贷款形式过于单一,难以较高的信用约束;经营范围过大,处理效率根本难以提高。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够完善,很容易就导致商业银行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需求。 (二)产权制度存在问题 中国的银行比例趋势偏向四大银行是早就存在的事实,但在另一方面,信贷总资产在各个方面都在进行扩张,但由于多种风险因素的限制,积累机制就在逐渐变化为风险存量。表现方式通常有几种,很多企业资金都需要商业银行为之进行垫付,因此会导致其产生情况政策性的亏损,且基本都处于滞留状态,资金流通困难;一旦出现三方之间的债务问题,就会出现难以梳理的资金关系,尽管国家对于银行多次进行清理债款,为银行多次注入资金来进行缓解工作,但根本的资金产权和经营体制过于落后,使得这些情况难以得到大的改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更是望尘莫及;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商业银行的利息回收率通常较低甚至很多时候资金回收不能保证成本,导致商业银行不能按时进行合理地增值;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不当时常会发生问题,比如资金的支配、贷款的回收、关系贷款、人情贷款等不合法的行为。 二、新时期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措施 (一)对构成机制进行整改 银行内部的产权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就目前的银行业法阵形势来看,银行的股份制在国际上的运用早已十分普遍,有数据显示,在国际排名前50的多家银行中除了中国的四大银行,其他银行基本上都是实行的股份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了董事会,但基本无大的作用,从本质上来看,内部的经营层还是被内控,非常容易造成大的损失,而股份制就可以规避这种缺失,它可以将银行的经营权利分散给多个股东,有助于银行的发展。设置风险管理监控部门,使银行拥有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使其主要负责风险预测、监控、计算风险限额以及制定风险目标,通过考察获取风险资料,来提前做好应对风险的对策。 (二)对银行控制体系进行改善 在各行各业,要想降低行业风险,就要对各岗位的负责人进行约束,要想约束各岗位负责人,就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想要降低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也必须要让每一个环节都有责任人,给其相应的权利和责任,才能使商业银行获得更好地发展。一方面,在银行内部要建立以信贷立项、调查、审定、贷款决策、贷款检查监督等内容作为基本内容的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另一方面,又要在奖惩制度上做好万全的考虑,对各个层次的员工采用一套成体系的不同的奖励机制,对工作任务多。责任量大的员工采取激励措施。 (三)开拓创新,参与竞争 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不可缺少的是竞争的引入,能够加入不同性质的银行,引进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商业银行,是让整个金融体系结构趋于完整、打破垄断现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开拓创新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让业务多元化,增加各种代理业务,从信用卡方向推进,使信用卡的种类和功能更加齐全,增设完善网上银行的功能,让银行营业厅覆盖全国,这些措施都是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的。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商业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需要得到重视,更需要我们用积极的态度,采取有效地措施来防范。只有形成了商业银行背部风险意识,才能降低预防风险管理;只有争取完善防范风险的体系,加强对风险的监督以及预算,才能把商业银行发展成为“资本足、内控严、运营稳、服务优、利益高”的企业,才能更好地顺应21世纪发展的新型现代金融企业的发展潮流。 作者:刘珊珊 单位:建设银行太原并州支行

对“银行内控监管”的几点认识

对“银行内控监管”的几点认识 所谓“银行内控监管”,是指国家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进行的监管活动,包括检查、评估、劝告、处罚等。 一、实施内控监管,是提高监管效率的现实需要 效率是指以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产品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在银行监管领域,监管效率的提高表现为在一定的成本投入条件下,创造出较大的监管效益(即银行风险的不断降低)。在一定时期内,作为监管资源的人是有限的,因此,提高监管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改进监管手段。以往,对银行风险的监管多采用“人海”战术,就事论事,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很少触及问题之根本,以致问题层出不穷、监管部门应接不暇。实践表明,目前我国银行机构的风险多为操作风险,因此,降低风险的关键在于规范操作。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从一定意义上讲,抓住了“内控”,就是抓住了风险管理的根本,监管效率由此可以大为提高。 二、实施内控监管,是督促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手段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二条规定,商业银行是依照《公司法》设立的企业法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内在要求,

而“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志之一,故商业银行必须是管理科学的企业法人。管理科学表现为多个方面,如科学的决策机制、科学的监督机制等,由于以下原因,科学的管理理念与机制仅靠银行的“内生”存在一定困难:一是制度安排不配套。例如,有效的监督是以产权明晰为基础的,只有产权明晰,监督才有动力,而目前有些领域仍存在产权不清的现象;二是社会环境不具备。从本质上讲,管理科学是法治社会环境的产物,而我国确立“依法治国”的历史较短,法治观念远未深入人心。因此,要使商业银行尽快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依靠外部力量,其中包括银行监管部门实施的“内控监管”。 三、实施内控监管,必须更新具体的监管方式 对商业银行的“内控监管”虽然已进行了几年,但其效果值得探讨。为提高“内控监管”的有效性,必须更新现行的监管方式。 第一,变软约束为硬约束。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仅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和市场准入管理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这不足以引起商业银行对“内控监管”的重视,不利于监管效能的发挥。应当建立“内控监管”的硬约束机制,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内控方面的问题,监管机构应要求商业银行在一定期限内予以整改(劝告),并反馈整改情况;如不整改,可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规定行政处罚手段,可以确

最新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和 完善 论文关键词:商业风险成因现状风险控制 论文摘要:随着的全球化以及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银行风险控制正逐步上升为经营的重要组成之一,建立并且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风险控制的现状,重点阐述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商业银行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是银行的资产和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作为一类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以负债经营为特点的综合型特殊企业.比其他类型的企业面临着更广泛、更突出的风险。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金融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金融工具正在逐步增加。而较为完备的银行风险防范体系还有待建立和完善,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大。许多导致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突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不断变化。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因此,银行风险控制正逐步上升为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并且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势在必行。 一、商业银行风险形成原因 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银行经营既受到微观企业、家庭活动的影响.又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还受到同行业的激烈竞争。据有关资

料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结构呈现典型的垄断特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据了国内市场的90%左右,风险高度集中和容易爆发。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迅速,经营的潜在风险逐步加大。一是不良贷款数量呈上升趋势;二是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问题逐步暴露;三是在一些行的不良贷款比重多达70%左右,经营困难,严重资不抵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支付危机。银行业风险的形成除了转轨、信用废驰、企业逃债、政府行为等因素外,主要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弹性。由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与法律、法律与政策之间存在着界限不够明确、标准不够统一、程序不够规范的问题.使法律制度存在弹性,导致商业银行在依法维护金融债权的过程中,依法维权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尽管《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但是银行仍面临着企业不愿或不能偿还银行贷款,使银行承担较大的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2.人民银行监管缺乏刚性。多年来.人民银行在监管上偏重于机构的审批,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等问题上缺乏刚性.监管手段也多为检查、通报、批评、处罚等手段。致使商业银行受利益的驱动,在缺乏外部约束和内控机制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资产已经或将要成为呆账、坏账而丧失收益甚至本金。 3.商业之间协作不够。面对外资银行的大举涌入,国内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一方面带来了银行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单一的恶性竞争.也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 4.汇率及利率风险加大。随着各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和外汇交易的不断扩大.其面临的;汇率波动也日益增大。同时。由于缺乏经验。商业银行对衍生品交易的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商业银行八大风险完整版

商业银行八大风险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八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 一、信用风险 1.定义: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2.形成原因: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①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 ②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 3.应对措施:传统的方法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较新的方法是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 二、市场风险 1.定义: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

2.形成原因:在经济运行中的任何一项交易中,如果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与该项交易有关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则会引起逆向选择,它是引起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重要根源。 3.应对措施:①构建独立、高效的市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②营造良好的市场风险管理文化 ③实现现代市场风险管理技术与IT技术的有机结合 三、操作风险 1.定义:操作风险遭受潜在损失的可能,是指由于客户、设计不当的控制体系、控制系统失灵及不可控事件导致的各类风险。损失可能来自于内部或外部事件、宏观趋势以及不能为公司决策机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信息系统、行政机构组织、道德准则或其他主要控制手段和标准所洞悉并组织的变动。 2.形成原因:①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一是所有者虚位,导致对代理人监督不够。二是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三是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位,很容易导致银行高管人员利用政府产权上的弱控制而形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进行违法违纪活动。四是内部控制能力逐级衰减。 ②内控制度建设尚不完备。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控制不足与控制分散并存,业务开拓与内控制度建设缺乏同步性,特别是新业务的开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风险较大。二是内控制度的整体性不够。对所属分支机构控制不力,对决策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对业务人员监督得多,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监督得较少、制约力不强。三是内控制度的权威性不强。审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稽核审计职能和权威性没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摘要:现代社会商业银行的发展相当迅速,并且商业银行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文章在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和不足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一个机构内部为达到一定的经营目的,通过有效的制度、方法和程序,对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各种业务进行的动态管理活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当前,在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也正进行着自己的改革,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1、外部的竞争压力导致经营风险增大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也就相应的越来越复杂多样。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受利益的驱动,重业务发展,轻内部控制,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2、业务操作层面的事故难以杜绝 操作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内部业务处理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因业务数量、强度及对业务的熟练程度等因素而导致的在内部控制环节所产生的风险。诸如金额输入错误、存取颠倒、卡或者存折的跳号使用等,均属于业务操作方面的风险。一般来说,以上这种错误在日常工作中难免出现,但是,倘若经常性的出现,就应该是银行内部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方面的问题了,就应该从内部控制环节寻找原因。 3、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 银行正常运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样应该引起我们重视。在现实情况中,倘若银行准备开发一项新业务,银行高层人员往往先想到的是这项业务能够给银行带来多少利润,而不是这项业务背后存在着那样的风险点,从而减缓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步伐。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缺陷 1.制度建设不健全。 当前,商业银行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但制度制定未跟上业务发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复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按商业银行风险表现形式划分风险,不包括:(D) A信用风险B操作风险C流动性风险D会计风险 (还有国家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投资风险、竞争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共11大风险,见教材P13)2、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三个核心问题:(B) A风险来自哪里B怎样规避风险C银行面临哪些风险D如何管理这些风险 3 A P31 4、 A 5、 A 6、 A P87 7、 8 A P115 9、 A 10 A P157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操作风险管理一般框架中的风险战略是:(A) A风险评估B业务目标C风险偏好D风险政策 P169-170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操作风险管理中风险评估的方法是:(D) A记分卡法B检查表法C叙述法D德尔菲法 (P173,还有工作间交流法,共4种方法) 13、下列不是商业银行的三性是:(D) A安全性B稳定性C流动性D风险性 二、填空题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规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总体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P181-182

2、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四个环节。 P21 3、巴塞尔委员会2004年颁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根据新资本协议的初衷,资本要求与风险管理紧密相连。新资本协议作 为一个完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框架,由三大支柱组成,是指(最低资本要求)、(监管监察)和(市场纪律)。P80 4、巴塞尔委员会,英国银行家协会以及GARP,对操作风险的定义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即都是围绕(人员因素)、(流程因素)、 (系统因素)和(事件因素)来展开的。P152 三、名词解释 1、操作风险: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给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 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该定义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但包括法律风险。巴塞尔委员会突出强调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和业务系统因素所导致的操作风险。P144 2、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AssetandLiabilityManagement,简称ALM)是指一家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限额内实 3 4 1 2 3 4 5 1 第二、缺乏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没有真正建立起防范约束机制。 第三、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利益误导驱使少数员工为完成考核铤而走险。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银行正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在商业银行规模越来越多,业务领域越来越广,风险点越来越多的新形势下,再加上我国转轨的制度因素、银行的管理以及员工素质等问题的客观存在,操作风险越来越突出,成为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同样重要的银行管理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操作风险又有着难以计量的特点,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就更显重要,也更需要下大工夫。结合以上所分析的案例,我们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四点建议: 第一、加强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建设。 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仍然是对人的管理,包括对人的道德、能力和一个良好的激励相容框架的实施等,为有效引入操作风险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

(完整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利率”大家都很熟悉吧,我们在银行存款,会考虑存款利率的高低,买房贷款的时候会妒忌贷款利率,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国家会通过调整利率,降低膨胀率,总之,利率的重要性小到个人利益,大到国家安稳,合理的利率对我们十分的重要。 首先,先谈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那么,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现状怎么样呢?

现阶段,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调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势,间接影响利率体系。随着中央银行调控方式逐步从直接型调控向间接型调控、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利率调控方式也面临重大改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调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4年以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或拥有很小的贷款利率浮动权;二是2004年以后,中央银行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将更多的利率定价权赋予金融机构。在不触及管制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定价发挥指导性作用,贷款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起步于1996年。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转变,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利率调控模式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银行内部风险防范和外部风险防范

内部风险防范和外部风险防范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和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如何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抗御各种经营风险的能力,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内部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一)商业银行人事激励机制未有效建立和运行,内部管理制度不适应内控管理的需要。目前银行采用的多是一级法人下的分支行长负责制,即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由行长负责。内控中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缺乏应有的控制机制。行长的个人决策行为、业务行为、责任行为没有操作性强的规范的制度制约。岗位轮换、职工轮岗、有效制约未得到切实落实;同时,人员素质与道德修养、金融家园文化建设不能有效跟进。 (二)会计系统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一环,缺乏对银行资金流量必要的控制手段。商业银行会计指标体系、账务处理规范及临柜操作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现象在银行管理的各方面均较普遍。客户就是上帝的观念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特别是银行临柜人员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曲解,甚至以牺牲现有的控制制度为代价,尤其是忽视本行收款入账票据凭证的审查,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三) 商业银行现有内部审计监督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稽核缺乏独立性及权威性,难以对全行业务部门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同

时稽核力量配备不足,且有部分是兼职,造成执行者也是控制者的情况,加大了控制难度。稽核部门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全行的业务动作和经营状况,无法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难以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四)商业银行缺乏一个统一的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新兴业务的开拓相应的控制制度存在脱节现象;现行会计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且加强会计结算与严格执行制度之间存在矛盾。有些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内控机制是一个动态系统,制度的执行及执行情况,很大程度上成为应付上级行检查的一种摆设。 加强、完善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 第一、强化内部稽核部门的独立性,主要负责人应异地交流。稽核监督是银行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由于多年来受到体制的限制导致其独立性不强,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应该尽快建立稽核工作垂直领导机制。总行的稽核部门应直接对法定代表人或董事会负责,各地的稽核机构直接对总行的稽核部门负责,其费用由总行直接划拨,各地稽核机构的负责人应定期异地交流,这样就规避了稽核机构与被检查部门的经济利益关系,增强了稽核机构的独立性。 第二、加强内控意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意识特别是领导者的内控意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领导者对内控制度的态度影响到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因此领导者更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内控组织架构,强化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转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转制后要建立起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视会等对经营者进行监督、约束的机构,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银行内控合规管理指引(试行) 模版

银行内控合规管理指引(试行) 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和总行内控合规工作要求,制定本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省营业部、二级和省所有部门适用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法律、规则、准则和制度,是指适用于银行经营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经营规则、自律性组织的行业准则、行为守则和职业操守,以及银行内部各级行制定的各类业务制度。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合规,是指全省各级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准则和制度相一致。 本指引所称合规管理包括全省各级银行的内控合规管理和合规监督管理,统筹管理全行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内控合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实现全行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准则和制度相一致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合规监督管理,是指监督管理全行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准则和制度相一致的动态过程和管理活动。

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合规部,是省、省营业部和二级内部设立的专门负责合规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内控合规管理部门(以下称合规主体部门),是省、省营业部和二级内部设立的除合规部之外的各业务、管理和保障部门,各部门和全体员工都是参与内控合规管理的主体。 第五条全行合规管理目标:建立确保全行经营合规的合规管理体系。近期目标:全面遏制违规问题屡查屡犯的普遍现象,尽快提高全合规经营的能力和员工的合规素养。第六条全行合规管理工作重点,是建立三大工作体系:(1)建立以经营理念为基础的合规文化体系; (2)建立以经营活动合规为中心的内控合规体系; (3)建立以合规监督全覆盖为重点的合规风险防控体系。 第七条全行合规管理工作任务,是探索完善四方面工作机制: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渠道的合规文化机 制; (2)内控有效的经营活动内控工作机制; (3)合理介入的有效合规监督工作机制;

如何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促进我行持续健康发展——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方式和难点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王华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说:中国银行业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近,我又在重庆大学聆听了陆静博士关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两次讲课,因而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商业银行实际上是一种风险管理行业,其价值的创造必须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因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那么,结合实际,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方式和难点是什么呢?下面我分三个方面回答如下:一、必要性: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既是我行自身控制风险的需要,又是当今金融监管的最高要求。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是我国金融监管最高当局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把我行建成“百年老店”,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有利于提高支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无处不在,我们的每一项业务都具有一定的风险,银行业务的任何变化,无论是推出新的业务还是对现有业务的改良,都会引起相关业务流程的变化。比如我们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发生变化,对我们的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就应随之进行调整。然而,传统的、单一的风险管理模式解决不了类似的整体风险控制问题,所以我认为,在xxx 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风险控制水平和能力。(二)有利于防范各种金融风险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任何环节都可能出现风险,但只要我们针对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结算、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物资采购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支行负责人、客户经理、会计、出纳和守库员等重要岗位人员等关键岗位和重要人员的管理,加强银企对账工作,就能有效控制风险。所以我认为,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防范各种金融风险。(三)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从金融行业的普遍情况来看,凡是问题出得多的地方,都是忽视风险管理、不求质量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恶果。而一些发展较好的银行,则是那些一直坚持稳健经营、时时能够把握风险的银行,他们普遍具有健康的风险意识,所以,我认为要搞好一个银行,信贷风险文化必不可少,除了必须具有清晰的信贷管理理念、完善的信贷管理手段、健全的信贷操作规范和自觉的风险管理行为外,还要有高度的风险管理意识,如:银行是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的;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信贷标准不应因追求规模、短期利润和外部压力而降低。然而,要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理念,必须依赖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二、方式:把内部控制机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八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xxx支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方式上讲,我支行建立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把内部控制机制与全面风险八大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方式如下:(一)按照横向平行制衡、纵向权限制约的原则,完善内部管理组织架构,如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下列内部组织架构:1、授信审批小组;2、财务审批小组;3、反洗钱管理小组;4、案件专项治理小组。(二)进一步完善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比如:1、保证金帐户管理制度;2、风险识别与监测制度;3、违约客户跟踪管理制度;4、信贷责任追究制度;5、客户进入退出制度;6、会计交接与授权管理制度;7、待销毁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制度;8、公章管理制度;9、atm机管理规定;10、其他应收款管理制度。(三)对印章和重要空白凭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印押、证分管制度,印、押、证的领用、使用和交接要做到手续完整、登记记录齐全,同时,印、押、机要做到人离加锁,营业终了入库保管。重要空白凭证要设定专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