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8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8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8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8例临床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预防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和预防 摘要:腹部手术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易导致切口延迟愈合、裂开,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从而极易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20-01 影响术后切口愈合的因素很多,如何最大程度的避免术后切口的感染发生,本文将对感染发生的原因及预防进行探讨。 1感染因素 1.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会有所下降,导致切口感染机率也会增加。 1.2肥胖:患者体质过于肥胖,脂肪层过厚,术中影响术野暴露和手术操作而易发生感染[1],缝合伤口时也会因脂肪层过厚容易留死腔。肥胖者的血容量相对低于瘦者,血供应少的组织抵抗力差[2],更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 1.3妊娠期贫血:营养不良或已存在的基础疾病和感染灶:如肺炎、泌尿道感染、子宫腔内感染等,都会导致使机体免疫、防御机能相对低下,对细菌的易感性增加,切口感染率就会增加。 1.4手术时间与出血量:随手术时间延长及出血量增多,感染的机率也会增高,并且由于手术中的牵拉、触摸,加重了切口组织的损伤,致使局部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1.5消毒不严格:手术中由于给患者手术部位皮肤消毒不彻底导致患者皮肤残留或皮肤伤口的感染,直接接种手术切口而感染。 1.6手术室环境:有些医院手术室设备相对落后,无法对空气进行彻底有效地过滤净化,另一方面,如若参观人员过多,也会使感染的机会增大。 1.7难产:因滞产导致产妇的体能消耗大,抵抗力下降,下生殖道细菌在胎膜早破时可进入宫腔、羊膜腔内,在剖宫产娩出胎儿时带入腹部切口,从而成为条件致病菌导致切口感染。 1.8肛查、阴道检查及导尿等侵入性的操作次数的增加,如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一方面会把外来的致病菌带入到患者体内,另一方面也会增加阴道和宫颈处细菌上行进入宫腔的机会,也就进一步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的机会。 1.9伤口换药不及时:换药能观察伤口情况,清除坏死组织,保持伤口的清洁,抑制细菌繁殖,同时促进了新鲜肉芽组织的生长,如术后换药不及时,潮湿污染的敷料给细菌提供滋生环境,会导致大量细菌繁殖增生,使伤口化脓感染。 2预防 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手术病人腹部切口的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通过对病人精心的护理及做好伤口护理的健康宣教,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早日康复。 2.1指导肥胖患者合理控制体重:患者体质过于肥胖,脂肪层过厚,会影响手术视野的暴露和手术操作而易发生感染,对择期手术的患者应在术前指导

浅谈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护理方法

浅谈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及护理方法 发表时间:2017-09-25T16:13:16.02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6期作者:董晓玲王海燕[导读] 通过对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感染状况。 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妇科 26655 【摘要】目的通过对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的探究,得出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定期体检患者500例,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手术以及用药具体情况,对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60岁,ASA分级Ⅲ,血红蛋白水平<110g/L、体重指数≥22、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有基础疾病方面的感染也可能与切口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长超过2h,手术过程有无注意无菌操作等,容易诱发感染;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对切口感染的并发有相关性。结论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注意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相关的感染因素,给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感染;护理 在腹部手术中,切口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延缓了出院时间,加重患者的负面情绪,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感染严重甚至可能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对术后切口的防治进行探究,对临床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感染状况,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定期体检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自身身体状况、手术以及用药具体情况,对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患者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2.5±3.2)岁。 1.2诊断标准 对于切口感染的病例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内容进行判断。术后一个月内并发感染症状,与手术有关,经观察发现,患者的伤口有脓样分泌物或可以将软组织培养以分离出病原菌,患者的切口部位有疼痛、发红发热等现象。 1.3方法 仔细整理阅读患者是病例相关检查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通过对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分析,对患者的自身情况、手术具体情况以及用药情况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患者自身的情况有年龄、ASA分级、血红蛋白水平、体重指数住院时间长短;手术情况有手术的类型、麻醉方式、接台情况、组织缝合的的人员;用药情况有是否应用了抗菌药,围手术,期是否进行了药物治疗,2结果 2.1切口感染率 经调查发现,进行了腹部手术的患者切口感染的有12例,感染率达到2.4%。 2.2切口感染因素 2.2.1自身情况患者的年龄≥60岁,ASA分级Ⅲ,血红蛋白水平<110g/L、体重指数≥22、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有基础疾病方面的感染也可能与切口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3用药情况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对切口感染的并发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与切口感染相关的因素 3.1.1自身情况经调查显示患者的年龄、ASA分级、血红蛋白水平、体重指数、住院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系,对于年龄≥60岁,ASA分级Ⅲ,血红蛋白水平<110g/L、体重指数≥22、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有基础疾病方面的感染,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年龄大的患者应该提高机体免疫力,重视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发生。患者体重指数≥22的有0.6%感染率,由于患者体重超标,因此脂肪较多,会影响手术操作,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应控制肥胖患者的饮食,对于这类病人,准备好生理盐水,用来冲洗已经破坏了的游离脂肪粒。根据住院时间较长的超过一周的感染率1.75%,所以住院时间长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3.1.2手术情况由表2可知,手术时间择期的发生感染的率会高,手术时间长对于细菌感染概率就大,患者的抵抗力也会下降,容易引发感染。术中人员的技术能力也与感染发生有关,手术人员技术的不成熟会有可能延长手术时间,出血量加大,伤口的缝合不当,是直接诱发感染的因素[1]。择期手术比急诊手术的是将要长,急诊手术时间仓促,准备补充,因此发生感染情况较多。还可以看出接台手术患者发生感染率也高,因为接台次数多,导致空气中的微生物细菌落数多,因此要在手术接台间隙进行更换和消毒,由于人员流动、空气中的粉尘都会污染手术环境,适当减少接台,减少人员流动,可以降低感染的发生情况。3.1.3用药因素围手术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有力于提高自身免疫力,手术前后使用抗菌药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低,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对于切口感染有效预防[2-3]。 3.2切口感染的护理措施 ⑴术前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对于老年人要提高警惕,积极给予营养支持,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基础疾病或感染的患者给予积极治疗,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检查手术部位,做好消毒准备,减少感染;⑵术中手术器械应用正规消毒后的,检测手术中的灭菌效果。手术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团队合作默契程度,减少手术时间,进而降低感染的发生;⑶手术前后:都使用抗菌药物,根据切口感染的具体情况以及感染的病原菌类型,给予相应的抗菌药。对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保持引流管通畅,关注患者的情绪,做好心理指导。若有感染发生,及时拆除缝线,引流炎性渗出液,进行炎症治疗,积极治疗感染,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避免接触各种病菌,减少感染发生。综上所述,由于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对于不同因素,在术前、术中、术后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胡伦.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 [2]龚令.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1. [3]孙士锦,李英才,张连阳,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腹部切口感染[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0.

手术术后脂肪液化的处理

手术脂肪液化处理 首先明确脂肪液化不是切口感染。 处理方法:每日检查切口, 由切口两侧向中央挤压, 观察有无渗液, 如有淡黄色油性液体渗出, 应注意有无红肿、压痛、硬结,结合体温、血象,并常规作渗出液细菌培养,排除切口感染后, 每日挤压切口1~2 次, 每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 然后于切口表面敷盖聚维酮碘( PVP -I) 纱布, 并予切口频谱仪照射30 分钟,一日二次。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者, 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于术后8~9 天先拆除未渗液处切口缝线, 渗液处缝线于渗液完全停止2~3 天后拆除。 预防方法: (1) 作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全层, 避免反复多次切割脂肪层; (2) 脂肪层止血时避免过度电凝; (3) 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 (4) 缝合脂肪层时应对合良好,避免错位。 (5)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多发生于肥胖病人。 切口液化的预防 高频电刀致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利用高频电流在患者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高频电切和电凝产生的局部温度可达200-1000℃,高频电刀与皮下脂肪接触时间长,反复、大功率灼烧可造成皮下脂肪浅表性灼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因热凝固作用而发生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由于术后患者体质弱,切口液化进一步发展可继发切口感染及其他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可以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1) 严格控制使用电刀,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如同本文做法,在皮下组织层仅使用普通手术刀及结扎止血。(2)关腹时,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及干纱布擦除游离失活的脂肪组织。(3)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4)术前30min使用抗生素。 α 糜蛋白酶的应用 α 糜蛋白酶是从牛胰脏提取的生化制剂,为蛋白分解酶,能迅速分解坏死组织使其变得稀薄,利于引流排除,加速创面净化,从而有利肉芽组织生成,因此现用于创伤或手术后创口愈合、抗炎及防止局部水肿、积血等 . 先用生理盐水冲洗裂口两遍,再用无菌纱布行裂口清创,吸净渗液,若表皮未裂开,可不打开,而是将创口内渗液挤出,然后将α 糜蛋白酶粉2mg均匀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消灭死腔,3、5天后换药。此方法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方法简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高渗糖在脂肪液化中的应用 应用糜蛋白酶治疗脂肪液化是个好点子,但我们用高渗糖治疗脂肪液化数十例效果也不错,首先明确伤口脂肪液化无感染。拆除液化处缝线,给予清创换药数次,待渗出减少后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干纱布拭干,将适量50%高渗糖倒入伤口碟形胶布拉合对拢。其原理是利用高糖使伤口周围细胞处于高渗状态,减少创面渗出,并有粘合作用,配碟形胶布拉拢消灭残腔更利组织愈合。 首先,发现伤口问题是关键,我不赞同楼主说“每日检查切口, 由切口两侧向中央挤压, 观察有无

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和处理

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和处理 摘要:外科手术切口的脂肪液化,常见于体态丰满、脂肪较厚和肥胖的患者。实质上是切口处脂肪细胞的无菌性变性、坏死过程中,细胞破裂后脂肪滴流出,在切口内形成一定量液化脂肪并伴有巨细胞反应的一种无菌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术后3-6天腹部切口的皮下局部积液。轻者皮下脂肪分离,呈腔隙状或部分皮肤裂开;重者表面皮肤愈合、皮下呈空腔状或全部皮肤、脂肪层裂开。 关键词: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预防和处理 the kidney stone/five water chestnuts disperse the prevention and processing underbelly margin fat liquefies zhang jing yue liyun zheng jicheng et al. abstract:the surgical operation margin fat liquefication,in the carriage plentiful,the fat is common thick and the obese patient.in the essence is in the margin place fatty cell aseptic denaturation,necrosis process,after the cell bursts the fat to dribble,forms the ration liquefication fat in the margin and is accompanied by the great cellular effect one kind of aseptic inflammation.the clinical main performance is:technique latter 3-6 day abdomen margin hypodermic partial product fluid.the light hypodermic fat separation,assumes the cavity crack shape or the partial skins splits;the heavy surface skin heals,hypodermic assumes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 发表时间:2016-10-31T17:10:34.07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3期作者:丰志鹍[导读]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 730900 【摘要】目的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在2014~2016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40例患者无一例形成瘘道和继发感染的发生。结论切口脂肪液化较多,肥胖、术中使用电刀、术后未行理疗等均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预防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004-01 近年来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逐渐的增多,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切口就不能够按期愈合,住院时间延长,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者可继发切口感染及切口裂开。因此早期预防及正确的处理切口脂肪液化十分重要。现回顾分析我科自2014~2016年收治的1400例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为我科2014~2016年收治的140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78例;年龄18~80岁;其中上腹部手术82例,其中胆囊切除术54例,胆总管切开取石6例,肝左外叶切除 4例,脾切除术6例,肝内胆管切开取石+胆 肠吻合术2例,胃大部切除术6例,胃癌根治术4例;下腹部手术58例,其中阑尾切除术8例,结、直肠癌根治术40例,小肠多发憩室手术2例,髂外动脉瘤2例,粘连性肠梗阻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8例,合并贫血及低蛋白血症14例;皮下脂肪厚度 3.5~11.0 cm;切口脂肪液化发生时间平均术后 5 d。 1.2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液化范围及程度进行处理:浅表液化范围小于切口1/3渗液量小于5 ml者,在液化处缝线间撑开挤压,放置胶片引流;深层液化范围较大但小于切口1/2渗液量5~10 ml,在液化处拆除 1~2针缝线,安放细管负压引流,无渗液后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深层液化且范围大于切口2/3渗液量10 ml 以上,拆除缝线,清创敞开切口,换药湿敷,5~7 d后行2期缝 2 结果 浅表液化范围小于切口1/3渗液量小于5 ml者,经换药、缝线间置胶片引流,于9~10 d 愈合;深层液化范围较大但小于切口1/2渗液量5~10 ml者,经细硅胶管负压引流换药后,用蝶形胶布固定加压包扎,于 10~14 d愈合;深层液化且范围大于切口2/3渗液量10 ml以上,经拆除缝线敞开切口,过氧化氢溶液、庆大霉素盐水冲洗换药 5~7 d后行2期缝合,于术后 14~20 d愈合。本组140例患者无一例形成瘘道和继发感染的发生。 3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老年及肥胖患者的增多,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1]。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肥胖、年老体弱、高频电刀的应用等因素有关[2]。年龄>60岁、女性、电凝开腹、手术时间>3 h、腹壁脂肪超过5.0 cm有较高的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能机制:肥胖患者因脂肪厚超过2 cm以上,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概率明显增高;术中对脂肪反复切割、钳夹、挤压、过度牵拉等机械刺激下,易发生氧化分解及水肿,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自溶或破裂,发生液化;术中使用电凝、电切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烧伤,细胞变性,脂肪组织的毛细血管因热凝固而栓塞,导致原本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发生障碍,引起组织无菌性坏死,脂肪细胞内脂质溢出;切口不彻底止血,渗血、血肿形成或缝合时留有死腔,暴露时间过长,导致脂肪液化坏死;选择不当位置作切口,切断主要供血动脉血供发生障碍,致脂肪坏死液化;患者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造成切口愈合不良,导致脂肪液化[3]。消毒缝合时酒精进入切口,使脂肪细胞变性、溶解,引起术后脂肪组织液化。 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术后 4~7 d 切口炎性水肿缓解后有较多淡黄色渗液或挤压切口局部流出淡黄色渗液,无自觉症状,切口边缘平整,不伴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体温正常;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分离且空虚,甚至隆起有波动感,撑开切口有淡黄色渗液,其中漂浮有较多脂肪滴;切口无压痛,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渗液镜检见大量脂肪滴及少量炎性细胞,无脓细胞,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医生在检创时要认真观察有无上述体征,不但要看且要触诊。如可早期发现,并不明显延长切口的愈合时间。一旦发现,及时分开切口1~2 cm,充分引流是快速治愈切口脂肪液化的关键。术中避免用电凝代替电刀切开腹壁;减少对皮下脂肪的损伤;缩短手术时间;皮下不留线结;不留死腔;皮结松紧适度;缝合皮下时盐水冲洗游离脂肪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4~6]。 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对年老体弱、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纠正其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的状况,围术期加强营养支持,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切口愈合;对合并糖尿病者积极控制血糖,一般需控制在10 mmol/L以下;电切的强度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电凝止血灼点尽可能小,以刚好凝固止血为好;对肥胖患者,避免切口过久暴露,切口使用保护膜;手术操作轻柔,避免过度牵拉;止血并缝合皮下层松紧适度,不留死腔;术后用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干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进组织的恢复及再生;消毒缝合切口或术后换药时注意保护,避免酒精进入。 总之,通过对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临床特点的探讨,我们有针对性的加强预防,避免腹部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军.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6例诊治体会.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2):178 179. [2] 彭林辉.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腹部外科,2006,19(6):351 352. [3] 石建国.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439.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发表时间:2017-08-22T16:22:01.98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9期作者:王进 [导读] 液化的患者应及早发现,根据个体化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其早日康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目的:对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2009年01月至2017年1月,发生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易引起脂肪液化的原因,采取具体的防治措施,对效果进行评估。结果: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6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均≥25kg/m?根据切口脂肪液化程度给予换药、充分引流、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照射等治疗;从基础护理、体位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加强护理,所有患者切口均愈合,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2016年起从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入手,对脂肪液化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后,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共开展1400台经腹部切口手术,尚未发生1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结论:落实个体化治疗原则,积极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重视围手术期处理,术中细致操作、减少组织损伤,加强术后护理,可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 【中图分类号】R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183-02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切口脂肪液化为大量脂肪细胞破裂后,细胞内脂肪颗粒外溢、分解,形成液状油脂,积留于切口内的现象。对于腹部切口,此种情况多发生于皮下脂肪层。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抗生素的应用,切口感染发生率已降到较低的水平。但因肥胖人群的增加和电刀的不当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日益增多。它不仅增加切口感染机会、延长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1]。对此,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制订相应的措施,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09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妇产科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病例共55例,年龄20~58岁。妇科手术12例,产科剖宫产手术43例。大多数为肥胖人群,皮下脂肪厚度为4~12cm。 1.2 合并症 55例患者均为腹部纵切口,其中妇科12例均为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年龄40~58岁,合并肥胖8例,糖尿病4例,术后咳嗽8例;43例剖宫产患者,年龄20~31岁,合并肥胖33例,妊娠水肿12例,滞产10例,术后咳嗽4例,糖尿病6例。 1.3 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55例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均较同类手术延长,其中,43例剖宫产患者手术时间延长20~30min,12例子宫切除患者手术时间延长约30~60min。55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在150~200ml之间,无1例术中大出血情况发生。 1.4 临床表现 5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术后伤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伤口外观红肿不明显,细菌培养阴性,渗出物出现时间分别为:34例术后第2d开始出现,18例术后第5d发现渗出物,3例于术后第7d拆线后发现渗出物(其中1例为浆液性血性渗出物。55例患者中仅18例体温升高,但均未超过38.5℃,其余37例体温正常。14例患者术后咳嗽,6例全子宫切除患者系术中全麻气管插管致气管粘膜擦伤所致,其余6例系术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所致。血象检查51例患者白细胞升高均不明显。55例患者术后复查血红蛋白与术前相比下降不足O.5g,l。 2.方法 2.1 脂肪液化的诊断 (1)发现时间为术后4~7天,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常规查体发现切口敷料有黄色渗液,按压时皮下渗液增多;(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和游离坏死组织;(3)切口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细菌培养为阴性[2]。 2.2 治疗方法 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 34例,切口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内置盐水纱条引流,每天换药1次,直至切口愈合。B组:21例,切口有大量渗出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拆除全部缝线,以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湿敷,每天一次,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行Ⅱ期缝合。两组病人均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2.3 治疗效果 A组病人切口均于术后10~14天愈合,无需Ⅱ期缝合。B组一般换药3~5天后行II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21天。两组病人切口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 2.4 预防措施 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作者认为作者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①慎用电刀。对于肥胖病人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和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②积极治疗合并症:糖尿病患者术前应积极调整血糖水平,待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时再手术,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血糖水平,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全麻患者术后第1天常规予甘草合剂口服,预防术后咳嗽;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积极对症治疗,若已出现咳嗽,则嘱其于咳嗽前将两手平放于伤口两侧稍加压力,使伤口压力减低。提高手术技术,加强术后管理:切开时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止血要彻底,缝合时要使切口对齐,不留死腔,缝合间隔适当,缝线松紧适度。对肥胖患者、妊娠水肿患者尤其要注意,可根据情况,必要时予减张缝合,术后48h后予周林频谱仪照射伤口30础l,l d2次,可促进伤口局部血液循环,水肿消退及渗出物吸收,从而促进伤口愈合。 3.讨论 造成切口脂肪液化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1)脂肪层比较厚的肥胖患者,血运比较差;(2)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2例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2例分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03-04 11:41:00 ] 作者:刘冬梅姜鸿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相关因素治疗护理预防措施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通辽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产科1948例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抗感染、支持治疗,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术后咳嗽、糖尿病、妊高征水肿、滞产、缝合技术、术前未使用抗生素密切相关。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以减少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的愈合有深远的意义。 资料与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1948例,发生脂肪液化32例,发生率1.64%,其中妇科716例,发生脂肪液化7例,发生率0.98%;剖宫产1232例,发生脂肪液化24例,发生率1.94%。术后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所有患者术后3~10天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按压切口处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切缘两端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有表皮相连,渗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中性分类不高。3例为术后第3天出现切口渗液,14例术后第5天,8例7天拆线时发现,7例为拆线出院术后第10天发现。7例患者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5℃。 并发症:32例患者中均有并发症:合并肥胖者15例,合并贫血者13例(HGb均<90科病例;滞产2例;合并2项以上者7例,其中妇科4例(均为糖尿病合并肥胖),产科3例(均为贫血合并肥胖)。 方法与结果 术后每日检查切口,如发现切口有少量渗液者,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然后于切口表面覆盖碘伏纱布,并予以红外线理疗仪照射每日2次,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应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同时拆除该处缝线。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后加压包扎,术后5~7天后发现切口渗液较多者,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隔日换药1次,将α-糜蛋白酶2ml均匀洒于创面,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消灭死腔。如渗液量大,切口愈合不良,或经上述处理不愈合者,则拆除大部切口缝线,祛除脂肪层线结,敞开切口充分引流,待肉芽组织新鲜后Ⅱ期缝合。部份患者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支持治疗。32例全部治愈出院,其中3例Ⅱ期缝合,无1例切口感染。愈合时间9~15天。 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脂肪液化的诊断没有统一标准,多数人认为术后出现以下表现可以诊断:①术后4~7天切口愈合不良,有淡黄色渗液;②切口无红、肿、热、痛及坏死现象; ③渗出液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镜下可见大量脂肪滴;④体温、血象不高。 发病原因:①肥胖是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肥胖,切口渗液较多,加之坏死脂肪组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分析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分析 【摘要】目的: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4年3月~2016年9月间接受腹部手术并发生切口感染的72例患 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接受腹部手术但未发生器切口感染的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 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3±0.5)h,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5±0.7)h;对照组多为选择择期手术,而观察组多为选择急诊手术; 对照组皆为主刀医生缝合,观察组则多为非主刀医生缝合;同时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及血 红蛋白浓度等自身情况相比,观察组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妇产科中实施腹部手 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在围手术期开展相关的护理对策,能显著减少患者 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提高疾病的恢复率。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in our hospit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 March 2014 ~2016 September underwent abdominal surgery and 72 cases of wound infection in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select the same period underwent abdominal surgery but not generator incision infection in 72 cases of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Results:the opera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the control group operation time was(1.3 + 0.5)h,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2.5 + 0.7)H;the control group for elective surgery,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r emergency operation;the control group is the surgeon sutures,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more non surgeon suture;and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in age,weight and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of their own situa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Conclus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abdominal surgery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multiple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various related nursing measure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development,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complications,improve the recovery rate of disease. Keyword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abdominal surgery;incision infection;risk factors; 在妇产科中腹部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操作,而在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则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患者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后,就很有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对患者带来极大的影响,不仅 不利于康复和加长住院时间,还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危及生命[1]。对腹部手术后切口感 染的预防一直是临床所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 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护理措施,现论述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2014年3月~2016年9月间接受腹部手术并发生切口感染的72例患者 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接受腹部手术但未发生器切口感染的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皆 为女性,年龄在26岁至58岁间,均值为(37.2±1.9)岁。对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加以比照, 其在本研究中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细菌培养结果及各方面检查指标情况等加以回顾分析,参照《医 院感染诊断标准》来判断患者是否切口感染,并分析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2]。切口感染类型 主要有表浅感染和深部感染,其中,表浅感染是指在切口皮肤周围与皮下组织被感染,发生

不同方法处理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分析

不同方法处理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措施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2011年5月~2013年5月就诊的50例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发现,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的主要因素是肥胖、贫血以及糖尿病等,因此早期预防、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提高治愈率。 标签: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液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肥胖患者和剖宫产的数量不断增多。脂肪液化成为妇科腹部手术伤口愈合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该病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且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有时引起切口的二次感染或感染反复发作形成窦道,经久不愈,常需多次手术[1-2]。因此,探讨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众多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不同方法处理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妇产科收治的50例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妇科手术17例(恶性肿瘤行子宫全切术1例,异位妊娠手术16例),行剖宫产手术33例(4例为剖宫产纵切口,其余均为横切口)。50例患者中,32例患者有合并症:合并肥胖16例,妊娠高血压伴水肿5例,合并糖尿病3例,中重度贫血1例,重度贫血1例,低蛋白血症3例,滞产2例,术后咳嗽1例。50例患者中20例手术时间较平均剖宫产手术时间延长20~30 min。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25例患者的年龄为22~65岁,妇科手术9例,剖宫产手术16例;对照组25例患者的年龄为23~63岁,妇科手术8例,剖宫产手术1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症状 所有患者手术后3~7 d换药中发现手术切口部位肿胀不明显,同时发生不同程度的脂肪液化,出现黄色水样物质,挤压切口渗出液增加,伤口外观肿胀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切缘两端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表皮相连,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正常,渗出液涂片检查可见脂肪滴,细菌培养阴性。50例患者中仅有26例体温升高(均未超过38.5℃),11例术后5 d拆线时发现,11例术后7 d 拆线时发现,4例拆线出院后2~4 d发现。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升高。

切口脂肪液化

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目前尚无统一的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①术后出现渗液,大部分患者无其他自觉症状,少数有切口处疼痛。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渗出液镜检出大量的脂肪滴;③切口边缘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无脓性分泌物,切口无红肿压痛,临床无炎症反应;④渗液涂片检查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切口液化的机制尚未明了,其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腹部脂肪厚,凡皮下脂肪超过2cm以上的患者,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几率明显增高;2、高频电刀加大功率甚至使用电凝导致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浅表烧伤以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而发生变性、坏死,术后形成较多渗液。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供应障碍进一步加重;3、切口暴露时间长,在挤压、钳夹、机械刺激下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及水肿,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自溶或破裂,脂肪组织发生液化;4、缝合脂肪层时骑跨组织过多,缝线密集,结扎线过紧造成脂肪组织缺血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液化;5、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以及贫血等,均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脂肪液化的危险性。 切口液化的预防 高频电刀致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利用高频电流在患者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高频电切和电凝产生的局部温度可达200-1000℃,高频电刀与皮下脂肪接触时间长,反复、大功率灼烧可造成皮下脂肪浅表性灼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因热凝固作用而发生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由于术后患者体质弱,切口液化进一步发展可继发切口感染及其他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可以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1) 严格控制使用电刀,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如同本文做法,在皮下组织层仅使用普通手术刀及结扎止血。(2)关腹时,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及干纱布擦除游离失活的脂肪组织。(3)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4)术前30min使用抗生素。 。 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 术前详细检查患者,评估患者整体情况,有无切口脂肪液化的可能性,糖尿病患者血糖尽量控制到正常水平,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情况。手术中操作精细轻柔,止血彻底,保护切口,缝合不留死腔,缝线打结松紧适宜。对肥胖患者慎用电刀,应将电刀强度调到恰好能切割组织为宜,切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或先用手术刀迅速切开皮下组织后,再用电刀局部电凝止血,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将电场及热损伤降到最低,减少脂肪组织破坏。缝合腹膜之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将已脱落坏死的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的可能性。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可分层缝合或立八字缝合,放置橡皮条引流坏死物及渗液,24~48h取出。早期观察换药,早期可拆部分丝线,使切口减压,减少缝线排斥反应产生的渗液[7]。出现脂肪液化轻易不要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愈合时间,要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渗液较多,愈合不好时,及时敞开引流,充分引流,

去除切缘脂肪组织降低切口脂肪液化体会

去除切缘脂肪组织降低切口脂肪液化体会 发表时间:2012-12-05T11:00:42.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孙艳明[导读] 对于老年女性糖尿病病人,要控制好围手术期血糖。 孙艳明(吉林省双辽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 136400)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246-02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各种肥胖病人及糖尿病人,缝合切口前去除切缘的坏死的脂肪组织,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2004年1月前我们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共50例,作为对照组;2004年1月后我们采用切口去除切缘的坏死的脂肪组织,共50例,作为试验组。结果应用传统方法的方法有6例脂肪液化,然而经去除切缘脂肪组织的无1例脂肪液化。结论适当的去除切缘的坏死的脂肪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关键词】腹部切口去除切缘脂肪组织液化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降低切口液化,能缩短疗程,减轻医生压力。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各种肥胖及糖尿病人随机选出50例关闭切口前去除切缘脂肪组织后缝合,和常规性缝合50例对比,常规缝合切口脂肪液化6例脂肪液化发生,而缝合前去除切缘脂肪组织无1例脂肪液化,起到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在我院各种腹部手术肥胖病人及糖尿病人。我们随机选择单数为试验组,双数为常规方法治疗组,各选择50例对照。两组病例男女比均近似1∶2,年龄均在24~80岁,体形均较肥胖,皮下脂肪厚度4~15cM,所涉及手术类型均包括胆囊切除术、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胃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肝切除(左半肝或右半肝)术,脾切除+门奇断流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关腹前去除切缘脂肪组织的无1例脂肪液化,然而,常规处理的有6例,在3—5天,出现脂肪液化,表现为较多黄色渗出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平整,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标本培养无细菌生长。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肥胖程度、手术类型、炎症反应及渗出液量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 讨论 2.1常规处理的6例脂肪液化的患者诊断明确,绝非切口感染。表现为皮下组织游离,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黄色渗液,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无异味。切口无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2.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晰,多数学者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形肥胖有密切关系,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有一定的关系[1,2]。而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动作粗暴,严重挤压及过多钳夹脂肪组织,也有可能刺激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液化。此外,笔者体会到在老年伴发糖尿病的女性病人中,如果围手术期血糖控制不佳,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也易诱发脂肪液化,两组治疗方法中均有此类病人6例,约占病人总数的22%。笔者认为在关闭切口前脂肪以处在变性及坏死阶段。 2.3 术后切口液化的预防除了手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保护切口外,采取以下处理措施笔者认为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1)合理使用电刀。在肥胖病人使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刚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及对脂肪组织出血点盲目电凝止血。(2)缝合皮下组织前用组织剪刀剪出切缘的变性脂肪组织达新鲜脂肪组织层。而去除部份脂肪组织对病人无太大损伤。(3)缝合皮下组织时要全层缝合,不留死腔,缝合间隔适当,缝线松紧适度。(4)对于老年女性糖尿病病人,要控制好围手术期血糖。 参考文献 [1]朱马拜,叶尔江,郭永忠,等.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腹部外科,2004,17(6):347-348. [2]苏明室,王一平,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治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44. [3]阮先礼,李凯,姚涛.胰岛素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的体会.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3(11):104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