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解读(3)

《第三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解读(3)

《第三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解读(3)
《第三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解读(3)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辽宁?大连?116012

电子信箱:huangwei9898@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6360678.html,

《第三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解读

黄?伟

DOI:10.7504/nk2016010303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 《第三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涵盖了对其病理生理理解的新认识,由“感染”、“更为广泛的宿主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3个要素组成,超越了旧概念中的“感染”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强调了紊乱的宿主反应和致死性器官功能障碍是脓毒症与感染的重要区别。新的定义推荐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快速SOFA?(qSOFA)分别作为临床诊断和筛查脓毒症的标准,并将低血压、使用缩血管药物和乳酸3项指标作为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指标,从而有助于发现并及时治疗高危感染患者。对?《第三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的评价为时尚早,仍需要通过之后的大型临床实践不断验证。关键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序贯器官衰竭评分;乳酸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ird edition of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HUANG Wei.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1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UANG Wei, E-mail: huangwei9898@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6360678.html,

Abstract: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Sepsis 3.0) encompassed up-to-date knowledge of its pathobiology, in which at least were three elements included, infection, profound host responses and organ dysfunction, which went far beyond the old definition consisted of infection and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It also emphasized that an aberrant host response and the presence of life-threatening organ dysfunction may be the point differentiating sepsis from uncomplicated infection. The committee also made recommendation on Sequential (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 and quick SOFA (qSOFA) to be the clinical criteria for identifying and screening sepsis, separately. Moreover,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can be clinically identified by a vasopressor requirement to maintain a mean arterial pressure of 65 mmHg or greater and serum lactate level greater than 2 mmol/L (>18mg/dL) despite adequate volume resuscitation, helping to make a prompt response in finding and managing high-risk individuals. So far it is still too early to make judgment of the third edition of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and it would be a strand of clinical trials to clarify its validation.

Keywords: sepsis; septic shock;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lactate

指南与共识

黄伟,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工作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兼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辽宁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编委。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2016-02-23,《第三版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的国际共识(简称“脓毒症3.0”》发布[1]

。本文就“脓毒症3.0”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解读与讨论,以便于读者理解新指南并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

1 背景

脓毒症定义的第一版国际共识为1991年发布,其中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被定义为脓毒症,脓毒症合并器官功能障碍称为严重脓毒症,若脓毒症经充分容量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即为感染性休克[2]。2001年发表的第二版定义中,上述核心内容未做调整,但增加了近20余条器官功能评价的指标[3]。2014年1月,

欧美危重病医学会指定19位国际专家组成工作组启动了第三版脓毒症的概念修订,修订过程除采用会议、邮件、投票等多种方式外,还包括系统的文献复习和Delphi 调查法,

并利用大型医疗数据库进行验证。共识文件完成后

又寄至国际各学术团体进行评阅,最终获得31个国际学会的赞成。

2 “脓毒症3.0”概念的主要内容

在国际共识推荐意见中,“脓毒症3.0”包括5个部分内容,分别为脓毒症的定义、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疑似脓毒症的筛查、感染性休克的定义和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标准,为便于介绍,我们将其综合为以下3个部分介绍。

2.1?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定义?在“脓毒症

3.0”中,脓毒症被定义为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也就是说当机体对感染的反应损伤了自身组织和器官进而危及生命就称为脓毒症。

作为脓毒症的一个亚型,感染性休克是指脓毒症发生了严重的循环、细胞和代谢异常,并足以使病死率显著增加。

2.2?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判断标准?脓毒症的新定义强调了致命性的器官功能障碍,工作组在比较了SIRS、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条目参见表1)和Logistic?器官功能障碍评分系统(LODS)后,推荐对于基础器官功能障碍状态未知的患者,基线SOFA评分设定为0,将感染后SOFA评分快速增加≥2作为脓毒症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判断标准。对于普通院内疑似感染人群而言,SOFA≥2者的整体病死率约10%,显著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8.1%的整体病死率。同样,SOFA≥2者要比SOFA<2者的死亡风险增加2.0~2.5倍。

工作组推荐的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标准为脓毒症患者经充分容量复苏后仍存在持续性低血压,需缩血管药物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5?mmHg 且血清乳酸水平>?2?mmol/L,根据这一组合标准,感染性休克的住院病死率超过40%。

2.3?疑似脓毒症的筛查?在新的定义中工作组推荐快速SOFA评分(qSOFA)作为院外、急诊室和普通病房的床旁脓毒症筛查工具,以鉴别出预后不良的疑似感染患者。qSOFA由意识状态改变、收缩压≤?100?mmHg和呼吸频率≥22次/min共3项组成,符合2项或以上,即qSOFA评分≥2则为疑似脓毒症。最后,工作组提出的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可操作性的诊断程序可参见图1。

3 对新定义的分析解读

3.1?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迄今为止,脓毒症仍然是一个无法用“金标准”的诊断试验确诊的症候群,而20余年来脓毒症、感染性休克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定义基本没有更新,已反映不出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理解的进步。目前认为,脓毒症除了早期的促炎和抑炎反应外,还包括心血管、神经、生物合成、代谢等多种非免疫性机体反应,并且均与预后有关。而器官功能障碍,即使非常严重也不能等同于细胞炎性死亡。换句话说,脓毒症旧版概念中的SIRS标准既造成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不充分,也不能真实地反映异常的危及生命的机体反应。另一方面,在澳新地区开展的研究[4]分析却发现约有1/8的患者即使存在感染和器官功能障碍,但未达到SIRS的诊断标准,由此可见旧定义的不足。除SIRS之外,旧定义还面临其他诸多困境,例如器官功能障碍的评价标准涉及多系统的实验室检查,过程繁琐不利于床旁快速判断;而人为设定的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的“连续模型”不仅概念重叠,不同的研究往往产生的结果存在广泛异质性。

表1?序贯(脓毒症相关)器官衰竭评分系统(SOFA)

0分1分2分3分4分

呼吸系统氧合指数≥?400<400<300<200,呼吸支持<100,呼吸支持凝血系统血小板计数(×109/L)≥150<150<100<50<20

肝脏系统胆红素(μmol/L)<2020~<3333~<102102~<204≥204

心血管系统平均动脉压

≥70?mmHg 平均动脉压

<70?mmHg

多巴胺<5.0?或多巴酚

丁胺(任何剂量)1)

多巴胺5.0~15.0或肾

上腺素≤0.1或去甲

肾上腺素≤0.11)

多巴胺>15或肾上腺素

>0.1或去甲肾上腺素

>0.11)

中枢神经系统?Glasgow评分1513~<1510~<136~<10<6肾脏肌酐(μmol/L)<110110~<171171~<300300~<440≥440尿量(mL/d)<500<200注:1)儿茶酚胺类药物剂量单位为μg/(kg·min),至少1?h;1?mmHg=0.133?kPa;氧合指数为PaO2?(mmHg)/FiO2

新的定义中,脓毒症被认为是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所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很明显,“脓毒症3.0”囊括了“感染”、“宿主反应(包含炎症反应和涉及多系统的非免疫性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等要素,明确指出脓毒症的实质是紊乱而失调的宿主反应和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这也是脓毒症与感染的主要区别与鉴别要点。这一新定义强调了由感染引发的宿主非稳态反应的重要性,超过感染本身的潜在致死性和及时诊断的必要性,这些都不是旧概念中的脓毒症是感染+机体的适应性炎性反应能涵盖的,可以说正是对发病机制的理解进步促成了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定义的演化。

也正因脓毒症的新定义已指向器官功能障碍,原来的“严重脓毒症”就显得多余而被废弃。由于疑似感染时即使中等程度的器官功能障碍的住院病死率也达到10%以上,因此及时诊断脓毒症将有利于做出快速和适当的处置。

对感染性休克而言,在2001年第2版定义中其被描述为“急性循环衰竭的状态”,而新版的定义则将感染性休克的概念扩展为脓毒症发生循环障碍及细胞/代谢异常,继而增加病死率的状态,这也与新定义中的脓毒症的三个要素紧密契合。

3.2?SOFA与qSOFA的纳入?既然认识到脓毒症是一种紊乱的宿主反应和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自然就需要有客观的工具进行评价。通过Seymour等[5]基于大型临床数据集对SIRS、SOFA、LODS和qSOFA的比较分析,证实在疑似感染的ICU患者中,SOFA对住院病死率的预测效度显著优于SIRS和qSOFA,且与复杂的LO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SOFA已是重症医学领域常用的评分工具,且简单易行,因此工作组推荐将其作为ICU 内脓毒症的临床诊断。工作组同时也注意到目前已出现一系列新型标志物可能要优于现有SOFA指标更早地反映肝脏、肾脏和凝血系统的功能异常,但这需要进一步验证。

对于怀疑感染的非ICU患者,Seymour等[5]研究提示qSOFA对于住院病死率的预测效度优于SOFA和SIRS,因而可作为非ICU患者的非常便捷的床旁脓毒症筛查工具。qSOFA由意识状态改变、收缩压≤?100?mmHg和呼吸频率≥22次/min构成,工作组认为神志改变就代表着Glasgow评分<15分,不仅未降低预测效能,还显著减少了评估的负担。qSOFA阳性将有助于促进临床医生提高对脓毒症的警惕性有助于快速利用医疗资源,从而降低潜在的病死率。

3.3?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标准?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断标准的四个要素:“低血压”、“持续缩血管药物”、“乳酸升高”和“充分的容量复苏”是通过Delphi 调查法由工作组委员选择(14/17,82.4%)而得的,随后前3个变量被纳入拯救全身性感染行动(SSC)?(2005—2010年,28150例)、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2010—2012年,1?309?025例)和北加州Kaiser?Permanente中心(KPNC)?(2009—2013年,1?847?165例)的3个大型电子病历数据集进行队列研究验证[6]。结果支持以充分液体复苏后仍需升压药物以维持平均动脉压≥?65?mmHg且血乳酸>2?mmol/L作为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从而鉴别具有高危死亡风险的脓毒症患者。工作组实际也认识到乳酸测定尽管广泛应用,但并非通用,尤其是医疗资源不足地区,但低血压和高乳酸的联合要比单一的指标能更好地涵盖休克定义中的循环和细胞代谢障碍,而且与高病死率有关。为此多数工作组委员(13/18,72.2%)同意该意见,并建议继续观察。

4 影响及不足

“脓毒症3.0”的发布代表了国际重症学界对脓毒症最新的机制认识和临床探索,新定义的推出无疑将对脓毒症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治疗学等产生巨大影响。不过如上所述,正是由于对疾病的本质规律远未探明,所以目前仍不可能制定出一个能够完全涵盖生物学、影像学和实验室等各方面的临床

图1?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的可操作性的诊断程序

概念,所以可以说“脓毒症3.0”既是必然之举,也是无奈之举,也因此会存在不足。

如同工作组共同主席Deutschman所说,新的定义是非精准的[7]。目前对“脓毒症3.0”的讨论包括“疑似感染”的判断标准不详,过于主观;而且指南文件中对SOFA、qSOFA和休克临床标准的验证都是预计病死率的计算,即疾病严重性评价,而非诊断脓毒本身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此外,在诊断流程图中,qSOFA作为筛查工具的特异度(84%)要远高于作为确证工具SOFA的特异度(67%),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最后,尽管“脓毒症3.0”获得31个国际学会的赞同,但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美国感染病协会(IDSA)、急诊协会与住院医生协会均为参与,即该指南甚至在美国尚不能形成共识。近期拉丁美洲脓毒症医学会(LASI)也声明不参与,可以想象,围绕新定义的争论会影响到各专业的临床实践。

5 结语

“脓毒症3.0”涵盖了“炎症”、“宿主反应”和“器官功能障碍”?3个要素,强调了紊乱的宿主反应和致死性器官功能障碍是脓毒症与感染的重要区别,并将qSOFA和SOFA分别作为快速筛查和临床诊断脓毒症的标准,新的定义同样也对感染性休克提出了临床诊断指标,从而推进重视程度和进一步的积极治疗。对“脓毒症3.0”的评价显然需要通过之后的大型临床实践不断验证。

参考文献

[1] Singer M, Deutschman CS, Seymour CW, et al.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Sepsis-3)[J].

JAMA, 2016, 315: 801-810.

[2] Bone RC, Balk RA, Cerra FB, et al.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onsensus Conference: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J]. Crit Care Med, 1992, 20: 864-874. [3] Levy MM, Fink MP, Marshall JC, et al. 2001 SCCM/ESICM/ACCP/

ATS/SIS 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J]. Intensive Care Med, 2003, 29: 530-538.

[4] Kaukonen KM, Bailey M, Pilcher D, et al.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criteria in defining severe sepsis[J]. N Engl J Med, 2015, 372: 1629-1638.

[5] Seymour CW, Liu VX, Iwashyna TJ, et al. Assessment of Clinical

Criteria for Sepsis: For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Sepsis-3)[J]. JAMA, 2016, 315: 762-774.

[6] Shankar-Hari M, Phillips GS, Levy ML, et al. Developing a New

Definition and Assessing New Clinical Criteria for Septic Shock: For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Sepsis-3)[J]. JAMA, 2016, 315: 775-787.

[7] Deutschman CS. Imprecise Medicine: The Limitations of Sepsis-3[J].

Crit Care Med, 2016, 44: 857-858.

2016-07-03收稿?本文编辑:张建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6年第12期重点内容预告

专题笔谈

发热原因待查的诊断思路………………………………………………………………………………赵彩彦,赵?倩,申?川发热伴肝脾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思路……………………………………………………………………………丁?洋,窦晓光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发热……………………………………………………………………………………………李光韬,张卓莉发热伴高胆红素血症的诊疗思路………………………………………………………………………霍?娜,王贵强,赵?鸿实验室检查对感染性发热的诊断价值……………………………………………………………………………彭春婷,阮?冰发热待查中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张文宏

指南与共识

2016年KDIGO关于慢性肾脏病骨与矿物质紊乱指南的更新意见稿解读?………………………………………李艳博,张?凌内镜下处理急性胰腺炎包裹性坏死亚洲共识解读?……………………………………………………丁?玲,何文华,祝?荫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温树平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342700) 【本节教材分析】 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什么情况下系统机械能守恒,内力对系统的动量改变是否起作用。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性质是相同的,同时发生的;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辩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疑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还有胜负之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法,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中的各环节与教学同步 【教学用具】 弹簧秤、铁架台、细绳、气球、自制气球一个粗绳一根;演示用大弹簧秤、小弹簧秤各两个;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个;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若干个等。风扇、小车、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⒊比较柔韧性

⒊比较柔韧性 一、教材简析: 教科书共3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谁更柔韧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选择参加检测实验的三种材料制成的物体需要具有相同的宽度和厚度。建议选择常见的办公用钢尺和塑料尺。如果没有合适厚度的木尺,就用宽度和厚度接近的木条代替。要在尺子的一端(约1厘米的地方)打孔或采取其他办法以便能挂住重物。 标记尺子的弯曲程度可以采用教科书上建议的方法,也可以用专门测量弯曲度的“7”字尺。尺子的弯曲程度越大,说明构成尺子材料的柔韧性越好。木头、不锈钢和塑料尺比较,一般情况下塑料尺的柔韧性更好。 第二部分:认识塑料 因为相对于金属和木头来说,柔韧性是塑料的明显物理特性,因此教科书将认识塑料安排在柔韧性的检测活动之后。在这里,学生要通过观察和讨论丰富和完善对塑料特性的认识。因为塑料制品使用十分广泛,所以从用途和生活经验的角度对塑料的特性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是有意义和必要的。 第三部分:塑料的循环使用 能够反复熔化成型是塑料的重要特性,同时塑料造成的污染已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了危害,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是学生认识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出示循环使用塑料的产品,并展示这些产品上的循环使用标志。 二、教学背景: 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继前一课比较材料的硬度后,研究木头、卡纸、金属和塑料三种材料的柔韧性,并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比较出三种材料的不同。 比较柔韧性,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柔韧性是指什么,怎么比较。所谓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在这一课里,可以从三种材料受力后的弯曲度来比较它们柔韧性的大小。 与前一课比较硬度不同的是,比较柔韧性,要求参加检测物体的宽度、厚度、伸出桌面的长度要相同。而且实验需要定量的观察数据,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作细致的指导。 在观察了几种材料的柔韧性之后,接下来,学生将对这些材料中柔韧性最强的塑料作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以获得对塑料的更广泛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 教学(一)科学概念: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三词语1知识梳理(word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升初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三词语1知识梳理(word含答案) 考点解读:词语的考点有:把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带点字,能根据要求写词语或成语;根据句子正确理解字、词意思,根据意思写成语;准确掌握词语的搭配;区别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正确写出词语的近、反义词。并能区别近义词,正确选词填空;正确区分不同类的词;能按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词语;按句子中词语的特征,能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等。 考查重点:重点考查的是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如写近义词、反义词、补充词语、填上合适的词语、根据意思写词语(成语)、词语搭配、选词填空,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等。 常考题型:以填空、选择、判断、连线题为主,也常与拼音和句子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第一步:知识梳理 一、词语的理解和感情色彩 1.词语的理解 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也就是词义。有的词只有一个意义,如“马”是一种动物,“北京”是指中国的首都,是一个城市;有的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如“深”:1、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2、深度;3、深奥;4、深刻;5、厚。有的 词语虽然有几个意义,但其中会有一个基本的、常用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其他意义是由基本意义发展转化来的,叫转义,对于“深”来说第1种意义是它的基本意义,其他则为转义。 我们在理解词语时一定要根据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进行。例如: 1、这口井很深。 2、那篇文章含义很深。 3、夜深了,马路上的清洁工还在忙碌着。 4、他和姐姐的感情很深厚。 这几个句子中都有“深”,但是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具有的意义是不同的,它的意义分别为:从表面到底部距离大;深奥;时间长;深厚。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常用的有: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②运用换词法对比,用学过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来进行对比理解;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4弄懂词中关键字的意思,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词。 2.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以外所附带的人的主观评价和感情态度。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带有赞美、喜爱、肯定等感情色彩的词语叫褒义词。例如:慈祥、慷慨、高尚等。带有贬斥、憎恶、否定、轻蔑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叫贬义词,例如:马虎、鄙视、疯狂、丑陋等。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坏的方面,表达的是客观冷静的态度的词语叫中性词,如:关系、复述、订阅、杳无音信、机不可失、一衣带水等。 注意:贬词褒用和褒词贬用是考查的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一要正确理解词义,二要结合具体语境。 二、词语的使用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阶段,要能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懂得词语的意思;注意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这就要求我们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词语的使用比较广泛,常见的有理解词语,词语搭配,词语分类,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等。这里着重讲一下词语搭配。 词语打牌有比较固定的限制和规律,按规律结合,才能搭配正确。词语的真情搭配,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事实来搭配。其次要分清一些词语后面搭配的对象。第三是“的、地、得”对所组

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比一比,再组词。(读一读) 州(神州)湾(台湾)峡(峡谷)族(民族)炒(炒菜)城(长城)洲(亚洲)弯(弯曲)狭(狭小)旅(旅游)妙(奇妙)诚(诚实)见(看见)币(钱币)财(财产)烧(烧火)岛(海岛)团(团圆)贝(贝壳)巾(毛巾)材(木材)烤(烤肉)鸟(小鸟)困(困难)贴(贴画)转(转圈)甲(甲骨文)饭(吃饭)抄(抄写) 站(站岗)传(传说)由(由于)板(木板)炒(炒菜) 二、多音字(读一读) bēn(奔跑)zhá(油炸)piāo(漂流)ké(贝壳) 奔炸漂壳 bèn (投奔)zhà(炸弹)piào(漂亮)qiào(地壳) dāng(当然)zhòng(重量)zhuǎn(转弯)shān(扇风) 当重转扇 dàng(上当)chóng(重新)zhuàn(转动)shàn(扇子) fā(发现)xīng(兴旺) 发兴 fà(理发)xìng(高兴) 三、给下列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背一背,写一写) 削(削苹果)赔(赔钱) 悄(悄悄)陪(陪伴) 肖霄(云霄)咅培(培土)梢(树梢)部(部落) 宵(元宵)倍(倍数) 四、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读一读) 火:烤、烧、炒、灯、灿、烂 灬:煎、蒸、煮、点、热、焦 我的发现:“火”和“灬”字旁的字都跟火有关。

心:怒、悲、忘、感、恋、想 忄:情、惊、慌、怕、忙、慢 我的发现:“心”和“忄”字旁的字都跟心情有关。 刀:分、剪、切 刂:别、剑、刮、刺、创、刻 我的发现:“刀”和“刂”字旁的字都跟刀有关。 贝:财、赔、购、贫 我发现:“贝”字旁的字跟钱财有关系。 钅:钢、铜、铁、锅 “钅”字旁的字跟金属有关系。 王:珠、珍 “王”字旁的字跟珠宝、玉石有关。 五、补充词语:(背一背,写一写) 甜(津津)酸(溜溜)辣(乎乎)香(喷喷)油(腻腻)软(绵绵)脆(生生)硬(邦邦) 六、近义词:(背一背,写一写) 珍贵——宝贵张开——打开情谊——友谊 七、反义词:(背一背,写一写) 欢笑——悲伤团圆——分离热闹——冷清保护——破坏 八、填入合适的动词。(背一背,写一写) (贴)窗花(放)鞭炮(赛)龙舟(会)鹊桥(吃)月饼(戴)饰品 九、日积月累。(默写)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 戌狗亥猪 十、词语听写。(读一读,听写) 神州中华山川黄河长江长城台湾岛海峡民族奋发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转眼团员热闹动物贝壳甲骨文张开样子 可以钱币钱财有关比如美食红烧茄子烤鸭羊肉蛋炒饭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6.3《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 4.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直接给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猜想,最终由学生自主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相互作用的两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学会从实验中总结出相关结论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问题一:什么是力? 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生活中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例子很常见,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

推进新课 师既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那么它们之间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际中的例子去探讨。 二、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三、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一规律是由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在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称为牛顿第三定律。 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师问题二:什么是一对平衡力呢? 是指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 问题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呢?

比较柔韧性教案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的柔韧。 教学难点:比较材料柔韧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三(7)班 三(8)班 教学过程: 一、哪种材料更韧 1.故事导入 有两个和尚要到河边去挑水,他们用同样大的桶去挑同样多的水,其中一个和尚拿了一根塑料扁担去挑水,另一个和尚拿了一根木头扁担去挑水。请你猜猜哪位和尚先把水挑到寺院?

为什么? 总结:塑料受力后弯曲程度大,不易折断的特点叫柔韧性。 比较柔韧:木条、卡纸、铁片和塑料如何来比较他们的柔韧性,要有数据才能更信服。怎么比较? 请学生阅读书本第51页。 学生操作完成并填写表格,教师作指导。 3.分析弯曲程度,比较柔韧。 师:木头、金属、塑料谁的弯曲程度最大?谁的弯曲程度最小呢?弯曲程度与柔韧有关系吗? 师:能给这几种材料从柔韧好到柔韧差的顺序排列吗?(板书排列顺序) 总结:塑料的弯曲程度最大,塑料的柔韧更好。 认识塑料 1.塑料的优点 师: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成的?(ppt) 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矿泉水瓶子、电线外包皮、雨衣、雨鞋、塑料桶……等等) 师:这些物品为什么要用塑料做,而不用其它材料做呢? 总结塑料的优点:轻、绝缘、防锈、透明、不透水、传热慢、可塑性强。(板书) 2.塑料的循环使用 请学生看书本第53页。塑料的循环使用。

基础知识梳理《热现象》

基础知识梳理《热现象》 一考点透视 回顾2008年中考 考情分析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们最熟悉的物质,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各地中考试题以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让考生分析、辨别物态变化,或通过探究性实验来分析物质的三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条件以及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情况,尤其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的作图或分析等考查的较多.这类题目应该引起同学们重视.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联系当前全球面临的缺水及水污染问题,要求我们珍惜每一滴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考题剖析 1.温度及测量 例1.(2008,成都)如图1所示的温度计读数为_______。 【剖析】本题主要考查温度计的读数方法:—要认清分度值,二要认清 零上刻度及零下刻度.本题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而温度计的划度值随 液面下降而增大,说明该温度计的示数为负值.常用温度计读数时,容易在 零上还是零下上犯错误,因此,读数时要认清温度计的0℃的位置和分度值.答案:一4℃ 2.物态变化 (1)熔化与凝固 例2.(2008,济宁) 图12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该图像你能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 信息一:。 信息二:。 【剖析】本题考查同学们能否通过图像提取信息和对“晶体和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的理解.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一个不变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而非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从图像中可以看出,从第10分钟到第25分钟,这种物质在吸热,温度保持80℃不变,由此可以确定此物质是晶体,熔点是80℃,熔化过程的时间约为15分钟.而在第10分钟时物质只是刚开始熔化. 答案:(1)该物质的熔点是80℃;(2)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3)该物质是晶体(4)该物质熔化过程经历15min等。只要信息正确且有一定价值,即可(2)汽化与液化 例3.(2008,泰州) 晾衣服时,充分抖开干得快,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蒸发越快。 【剖析】本题是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几个因素,考查我们能否结合生活实际选择方法加快液体蒸发.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的快慢.晾衣服时,充分抖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蒸发. 答案:液体的表面积越大 (3)升华与凝华 例3.(2008,南京) 如图2所示,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 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对“白雾”的形成,小明的解释是:(1)

【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名师课堂】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名师课堂】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字音 1.易读错的字 篆.(zhuàn)匈.(xiōng)诣(yì)隶(lì)域(yù)蜀(shǔ)枇(pí) 刊(kān)祀(sì)蜷(quán)甥(sheng)供(gōng)模(mó)籍(j í)皋陶 ..(gāo yáo) 2.易混的多音字 yìng(应声) kàn(看见) dōu(都是) jué(咀嚼)应看都嚼 yīng(应该) kān(看守) dū(首都) jiáo(嚼碎) 知识二:词语听写 祭祀趣味信息量悠久规范报刊狩猎纤细铸刻繁琐楷模造诣途径搜集奠定蕴含涌现古往今来笑而不答力所能及源远流长威名远扬举世闻名规范报刊狩猎纤细铸刻繁琐楷模造诣途径搜集奠定古往今来遨游应声 祭祀趣味信息量悠久蕴含涌现威名远扬举世闻名笑而不答力所能及 知识点三:词语精讲 1.近义词 强盛——强大侮辱——欺侮吩咐——嘱咐欺骗——哄骗规矩——规则 纯洁——纯净凝视——注视招待——款待迎接——欢迎浓厚——深厚 乘机——趁机聪惠——聪明温柔——温情猛烈——强烈 2.反义词 聪惠——愚蠢侮辱——尊重故意——无意 小心翼翼——漫不经心了如指掌——一无所知 3.量词 一(张)长桌一(截)蜡烛一(阵)敲门声一(盏)油灯 一(级)楼梯一(场)虚惊一(束)百合花

4.词语搭配 (悠久)的历史 (丰富)的文化(仔细)地研究(创造)文字 (奠定)基础(治疗)创伤(查阅)书籍(搜集)资料 (古老)的文字 (漫长)的演变过程 (独特)的艺术 (著名)的书法家 5.词语拓展(描写书法的词语) 龙飞凤舞龙蛇飞动铁画银钩方刚圆柔 笔酣墨饱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6.谐音歇后语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知识点四:汉字的演变 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按时代和字体的对应,大体上可以分为六种字体,具体如下:形成时代代表性文字主要载体商周甲骨文龟甲、兽骨商周、春秋、战国金文青铜器、石秦小篆石战国隶书竹简、帛魏晋楷书东汉末年行草帛、纸。 知识点五:课文理解 1.《字谜七则》中根据字的形状、拆字解意和会意等方法猜字谜。 2.《有趣的谐音》中有六组歇后语,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3.形声字是指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表示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 4.汉字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开始,经过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 5.甲骨文一般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我国文化领域中研究甲骨文的学科叫“(甲骨学)”。 6.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必要性有:一是(有利于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二是(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三是(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7.《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内容一般包含四个部分: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 知识点六:单元知识链接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2)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三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进行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之一,它既是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又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可见,《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很高,达到了理解与应用的水平,而且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提出过程性要求,即通过实验达到知识目标。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道二力平衡的知识,而且他们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但是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会存在错误的前概念,比如认为:①强者施予弱者的力大;②主动施力者施加的力更大;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可以相互抵消。所以教学中要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多提供感性素材,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前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

实验能力,体会实验是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对实验活动与生活情景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概括与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 ◆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五、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认为:差的教师只会奉献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所以在学法上采用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视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得出结论,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蓝色部分代表考纲要求,黑色代表考纲解读) (一)教育学。 1. 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心理,生理,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得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题. 教育媒介: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或者沟通关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容,教育方法及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朱熹也支持此观点 2、生物起源说(标志着在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法1831-1902),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主要思想: ①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 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页脚

③人类只是在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起本质来说与动物没有不同。 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 代表人物:孟禄(美国,1869-1947) 主要思想: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②儿童对成人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不管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的行为。模仿是教育的本质。 忽视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4、劳动起源说(批判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主要思想: ①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途径; ③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基本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历史发展脉络 (3)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4)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 中国 页脚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三定律、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 牛顿第一定律阐述了力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牛顿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是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共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在学生学习过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后,本节课继续深入学习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第三定律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某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并尝试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者分析 高中生已经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种常见的力,进行了大量的受力分析。但是学生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经常忘记研究对象,容易混淆物体间的内力和外力。另外,学生对物理实验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实验操作缺乏严谨性、规范性;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应该注意的问题缺乏思考。 3.本课的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3)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4)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2)通过设计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独立操作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4)分析有关牛顿第三定律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解读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一、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1、用“者”或“也”表判断,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①“……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者,……”。天下者,高祖天下。粟者,民之所种。 ③“……,……也”。梁,吾仇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④“……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直接表判断,不用判断词和语气词。 “……,……”。刘备,天下枭雄。 3、用副词“乃”“则”“即”“皆” “非”等表判断。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若事之不济,此乃天意。扣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梁父即楚将项燕。山下皆石穴罅。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人非生而知之者 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判断词“是”出现较晚)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同是天涯沦落人翩翩两骑来是谁 二、被动句 ①用“于”表示:“……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用“为”表示:“为……” “为……所……” “为所……”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巡船所物色行将为人所并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用“见(受)”表示:“见……”“见……于……”“受……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用“被”表示被动:“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⑤无被动标志,意念上的被动:戍卒叫,函谷举余羁縻不得还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未、弗、无、莫等+代词宾语+动词) 古之人不余欺也。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动词或介词) 沛公安在?君何以知燕王? 陈述句中,③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反身代词“自”+动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举贤以自佐 ④“以”的宾语,有时前置(宾语+介词“以”)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 ⑤方位名词作宾语前置(方位名词+介词)沛公北向坐 ⑥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⑦用“之”、“是”(助词)将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惟命是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定语后置 1 用“之……者”或“者”表示 (中心词+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村中少年好事者 (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3、介宾短语后置,也叫做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则较多地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①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于……”。以勇气闻于诸侯。耻学于师 ②谓语动词+介词结构+“以……”。皆不可拘以时月。覆之以掌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一、会写字及组词 5小公鸡和小鸭子 他(他们)(他的)(他人)(他日) 河(小河)(江河)(河水)(河北) 说(说明)(不说)(小说)(说书) 也(也是)(也好)(也对)(也可以) 地(开心地)(种地)(大地)(地方) 听(听见)(听说)(动听)(听从) 哥(哥哥)(大哥)(二哥)(哥们) 6树和喜鹊 单(单人)(单手)(单元)(书单) 居(居住)(同居)(后来居上) 招(招手)(招生)(招工)(不打自招) 呼(招呼)(呼叫)(呼气)(打呼) 快(飞快)(快门)(快马)(大快人心) 乐(快乐)(乐土)(可口可乐)(音乐) 7怎么都快乐 玩(好玩)(玩乐)(玩火)(玩水) 很(很好)(很多)(很大)(很长) 当(当心)(当年)(当时)(上当) 音(音乐)(观音)(拼音)(注音) 讲(讲课)(听讲)(主讲)(开讲) 行(行为)(行人)(行动)(行走) 许(许多)(也许)(许可)(不许) 二、易写错的字 他:左面是“”,不要写成”女"。地:左面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哥:上面最后一笔是“1”,不要写成”J" 居:部首是“尸”,不要写成”户”。 乐:由五笔组成,第二笔是“L。 玩: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横。很:右边是“艮”,不要写成“良"。 行:最后一笔是"J”,不要写成"1"。 许:右边是“午”,不要写成“牛"。 三、会认字

块捉急直河行死信跟忽喊身只窝孤单 种都邻居招呼静乐怎独跳绳讲得羽球 戏排篮连运 五、近义词 喊一—叫偷偷一—悄悄 忽然一—突然飞快——急速 孤单——孤独后来——以后 邻居——街坊独自——单独 正好——恰好许多——很多 快乐——愉快(高兴、欢快、开心) 六、反义词 许多——很少偷偷一—公开 飞快一—缓慢独自——结伴 正好——不巧安安静静——吵吵闹闹 静悄悄——闹哄哄(闹嚷嚷) 快乐——难过(伤心、痛苦、悲伤) 七、词语搭配 偷偷地跟偷偷地哭偷偷地笑 飞快地游飞快地跑飞快地走 安安静静地睡觉安安静静地休息 安安静静地坐着 八、好句积累 1.天一黑,他们又叽叽喳喳地一起飞回窝里,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而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也是相对的。 2.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形成正确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探究构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模型。 实验探究: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实验探究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关系。 难点:物体在运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依然成立。 【实验器材】 ? 1.弹簧秤。 ? 2.力传感器。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实验1: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学生: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实验2:利用力传感器探究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思考:两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 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与运动状态无关。 二、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题:静止在斜面上的物块与外界存在几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师:思考:相互作用的一对力性质是否相同? 例题:静止在桌面的的小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他们是平衡力还是作 用力与反作用力? 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相同性质的力。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关系 通过学生讨论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 例题2: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桌面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它们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它们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它们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 生 讨 论 思 考 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 通过问题的 设计,确保 实验过程的 严密性。 通过该题目 让学生掌握 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的分 析。 教师总结, 点明这堂课 的重点 图6

中考基础知识梳理 全套

基础知识梳理: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中考并没有单独考查本章的内容,常与力学、电学的实验与探究题综合考查。 探索之路 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甲骨文“殷” 东巴文“晒干” 日月星辰“宇宙模型” 雕刻玉版“天圆地方宇宙观” 石头阵“古人观察天象” 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地心说” ________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运动,并支持“日心说” ________提出了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理论 ________发现苹果从树上落地,建立了万有引力,为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科学探究 1.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探究的主要因素是提出问题、________、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______________、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2.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自然科学。 3.大家要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________、学会猜、学会________、学会________、学会________,学会________,还要学 会________。 中考重难点突破 物理学家探索的成果 【例1】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家披荆斩棘,铺路架桥,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知识园地。下列科学家与其贡献不相符的是() A.哥白尼(日心说) B.牛顿(量子力学)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伽利略(论证和宣扬“日心说”)

【解析】哥白尼用“日心说”否定了影响人类长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的“地心说”,故A正确;量子力学的主要奠基人是普朗克·玻尔,而不是牛顿,牛顿是发现“万有引力”的先驱者,故B错误;“相对论”是爱因斯坦提出的,故C 正确;论证和宣扬“日心说”的科学家是伽利略,故D正确。 【答案】B 1.人类在探索宇宙,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物理 学家,他们的名字与其成就一同载入史册,被历代人所铭记,请用连线将下列物理学家与其对应的成就连接起来。 物理学家成就 (1)伽利略A.以其名字命名的运 动三大定律 (2)哥白尼B.提出“相对论” (3)牛顿C.驳斥亚里士多德的 落体观点 (4)爱因斯坦D.提出“日心说” 科学探究 【例2】海珠同学根据石头在水中下沉的现象想到: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作用,并设计和进行了实验。上述过程中“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作用”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分析与论证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作用”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 【答案】B 【方法指导】“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作用”和“石头在水中会受到浮力作用”均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既可能是正确的结论,也可能是不正确的结论。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联系的含义。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 (1)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即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2)联系是不是单向的,而是诸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不能把哲学上的联系为生活中的“联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疑点】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了解)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能认为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从联系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条件出发的,并不是主观的臆造一些联系;并且,新的联系一旦建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见,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不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利用。 ★(3)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强调整体 【原理】: 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相互联系: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说课流程图

一、教材分析: 本节《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 本章牛顿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经典力学的基础,更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其中,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多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它们只能解决一个物体、一个系统的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揭示了自然界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性和相互性,就像一座桥梁,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有效的补充,拓宽了我们解题的视野。同时,牛顿第三定律与前面第三章学习的力紧密相关,是在其基础上对相互作用力的更深入的探究,也是我们以后研究碰撞问题、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可见,牛顿第三定律,承前而启后,地位非常重要。并且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考考纲中,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是Ⅱ级要求。牛顿第二定律是考察的重点,而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与斜面、轻绳、轻杆、轻弹簧、圆周运动等内容综合的题目紧密相连。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学生对相互作用力并不陌生,他们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并且,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学习,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基本上处于记忆的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来弥补认知的不足。

从能力角度分析,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他们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利于本节的实验探究教学。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案为前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探究式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分层探究的设计思路,教师通过引导、实验、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同时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会在具体问题中确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能用它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能正确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大量事例、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相互作用力的规律,认识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勇于探索,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和方法。 (4)通过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比较,培养学生思考总结的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