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福州市仓山区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福州市仓山区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福州市仓山区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福州市仓山区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福州市仓山区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8题;共16分)

1. (2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 . 晨兴/理/荒秽

C .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

D . 实/是欲界/之仙都

2. (2分)为句中划线词选出恰当的词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A . 中间

B . 量词

C . 参与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A . 单纯、独一

B . 独自享有

(3)肉食者鄙()

A . 品质低劣

B . 轻蔑

C . 边远的地方

D . 鄙陋、目光短浅

(4)再而衰()

A . 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

B . 表示事情和行为的重复、继续(多指未然)

C . 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先后的关系

D . 更,更加

3. (2分)下列句中划线的“食”字与“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一食或尽粟一石

B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 食不饱,力不足

D . 一箪食,一豆羹

4. (2分)选出对文章《口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在第四段中写了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描写来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B . 开头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四个一,交代道具极为简单,以简单的道具反衬表演者演技的高超,为下文赞美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作铺垫。

C .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微笑”,表示宾客认为表演滑稽可笑,“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技艺折服而不愿拍案叫好的神态。

D . “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夫鼾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而慢的节奏感,说明妇人和小儿也正慢慢入睡。

5. (2分)作者写《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A . 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 . 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 . 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

D . 宣扬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

6. (2分)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 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C . 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D . 及花之既谢

7. (2分)读课文《捕蛇者说》,永洲之野这种蛇有巨毒,可是“永之人”却争着去捕捉这种蛇,其原因是()。

A . 这种蛇对人和草木极有害。

B . 异蛇虽有毒,但可以用来治病。

C . 捉到这种蛇可以抵他的税收。

D . 用这种蛇可以养家糊口。

8. (2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 . 群葩/当令时

D .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二、填空题 (共3题;共15分)

9. (4分)请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深邃________ 晨曦________ 河畔________

潺潺________ 瞰望________ 黝黑________

10. (6分)《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1. (5分)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________,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共3题;共54分)

12. (10分) (2018七上·涡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或词。

①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

②狼亦黠矣________

③止有剩骨________

④耽眈相向________

⑤意暇甚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请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13. (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元传(节选)

张元,年六岁,其祖以夏中热甚,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祖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④。元不能亵⑤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注释】①谦谨:谦虚谨慎。②微:稍微,稍稍。③释典:释,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释典,佛教的典籍。④亵:指家居所穿的便服。⑤亵:轻慢,亲近而不庄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字。

①元固不肯从()②祖谓其贪戏()

③诸小儿竞取而食之()④遂许焉()

(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其祖以夏中热甚”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A . 乃以杖击其头

B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 吾欲辱之,何以也

D .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衣以盖形,为覆其亵。

②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14. (24分) (2020七上·潜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①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节选自《荀子·不苟》)

(注释)①知:同“智”,智慧,聪明。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友人惭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④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⑤不诚则不能化万物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3)(甲)文段强调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重要性,(乙)文段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

(4)请你就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8题;共16分)

1-1、

2-1、

2-2、

2-3、

2-4、

3-1、

4-1、

5-1、

6-1、

7-1、

8-1、

二、填空题 (共3题;共15分)

9-1、

10-1、

11-1、

三、文言文阅读 (共3题;共54分)

12-1、

12-2、

12-3、

12-4、

13-1、

13-2、

13-3、

14-1、

14-2、

14-3、

14-4、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预习检测

《古代诗歌五首》预习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怆(chuàng)然涕(tì)下 B.岱(dài)宗齐鲁青为了(liǎo) C.决眦(cì)腊酒浑(hún) D.鸡豚(tún)拄杖(zhǔ zhàng) 答案:C 2.对《己亥杂诗(其五)》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答案:C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的“寻”与“飞山上千寻塔”中“寻”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句是() A.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 B.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D.掘地深逾寻丈。 答案:D 5.下面对《游山西村》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记叙了当地的风俗以及得到

山西村主人的盛情款待。 B.三四两句流传最广,写了村庄周围的景色。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簇拥的景象。现在作为成语富有哲理。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就会生出许多希望。 C.这首诗结尾与开头呼应,写如果有机会要“闲乘月”“夜叩门”,说得不肯定,说明再也没有希望了。 D.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虽是写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形成鲜明的对比。 答案:C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2.语言运用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二、语言运用 知识点:竹影 1.【题目】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A、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B、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C、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D、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了解,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等。【答案】C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2.【题目】最后爸爸“立起身来结束说:‘中国画大都如此……’”。下面不属于“如此”的一项是() A、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的一样。 B、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 C、中国画像符号。 D、画竹只要照真竹一描,大多数成为竹的名画。 【解析】ABC三项都是爸爸所讲的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答案】D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3.【题目】指出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竹影》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⑵本文中,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写得真实恰当,语言通俗易懂。应为描写细致生动,意境清雅。全文于充满童趣的孩子的游戏中渗透着浓浓的艺术气息。() ⑶中国画中有“朱竹”,是因为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竹子,它是红色的。() ⑷“一种幽暗的光弥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这句话写出了黄昏时分光线渐弱的变化过程,“弥漫”一词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光的朦胧。富于变化,充满美感。() ⑸“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把太阳落下去后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表现得十分形象。() 【解析】本题考的知识点为句子理解,只要仔细分析,很容易判断说法是否正确。 【答案】⑴√⑵√⑶×⑷√⑸√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综合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4.【题目】填空:“艺术和美往往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这是________(作者)的《》一文所传达的题旨。与此类似,我们学过沈复的《》就是通过嬉蚊和两件趣事的描述,反映儿时从童稚活动中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 【答案】丰子恺竹影童趣观虫斗物外之趣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填空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

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拓展·链接]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3~4题。 台城① 韦庄②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③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旧址在南京市鸡鸣山南,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②韦庄(约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③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3.这首诗主要采用__ __的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颇具江南风味的图景:__ __,江岸小草细长,鸟在清亮鸣叫,__ __,营造了一种__ __的意境氛围。

4.结合三、四句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望岳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妙处。 6.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拓展·链接]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④。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⑤。 【注释】①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②迥:渺远的样子。③下榻:指留宿处。④行杯:浮杯,流觞。⑤回:回荡,摆动。 7.诗中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做简要的分析。 8.请结合诗意简要分析诗中的颈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 登飞来峰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9~10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象征着什么? 10.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竹影》同步阅读练习

三、阅读鉴赏 知识点:竹影 1.【题目】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 “唉,你们惬意得很!这椅子给我坐的?”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着他的两脚。椅子背所靠的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萧萧的声音来。这引起了三人的注意,大家仰起头来向天空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入我们的眼中。大家赞美了一番之后,我说:“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弟弟说:“我们谈天吧,我先有一个问题给你们猜: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我看了好久,果然看见头上有一缕一缕的细烟,好像漫画里所描写的动怒的人。“是口里的热气吧?”“是头上的汗水在那里蒸发吧?”大家蹲在地上争论了一会儿,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因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华明就拿半寸长的铅笔去描。弟弟手痒起来,连忙跑进屋里去拿铅笔。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不久他拿了一把木炭来分送我们,华明就收藏了他那半寸长的法宝,改用木炭来描。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1.从叙事的角度看,这段文字主要写“我”和小伙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地表明__________往往就蕴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2.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竹叶的摇动把她切成许多不规则的小块,闪烁地映人我们的眼中。”句中的“隐”字有怎样的意味? 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文中最能表现童趣的情节是什么? 4.文中说争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这说明了什么? 【解析】本题知识点是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仔细阅读原文,理解文段内容,即可概括出答案。 1、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主旨; 2、最关键的是从拟人方法的运用入手,品出赋予月亮以生命,把静物写活了,给人以美的遐思。这样,便能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 3、略; 4、略。【答案】1、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艺术和美 2、动词“隐”字,若隐若现,赋予了月亮生命力又使人产生无限遐思,想到美丽的嫦娥。这句描写,月儿朗照,竹叶轻摇,如同一幅美妙的画,自然成趣。 3、是弟弟提出的一个问题:“细看月亮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什么道理?”大家于是先看,然后争论。这样的问题,成年人也许不会注意。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20.古代诗歌五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登幽州台歌》《己亥杂诗》,能背诵、默写两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相关链接】 一、走近作者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篇,诗词近800首。 二、了解背景 《登幽州台歌》: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己亥杂诗》(其五):选自《龚自珍全集》第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清道光十九年己亥,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又北上接取家属。往返途中,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这组诗。 【自主学习】 1、初读《登幽州台歌》《己亥杂诗》,感知诗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注意读准重音和节奏。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3、通读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4、背诵这两首诗。 【合作探究】 一、小组合作,探究《登幽州台歌》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同步练习题

一颗小桃树 一、基础知识 1.给括号前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忏()悔矜()持执着() 猥琐() 幼稚() 颤()抖 赤裸() tuì()尽服shì() miǎo()小魂pò()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考励志大会上,校长那激情四射、惟妙惟肖的演讲让同学们夺取中考胜利的信心更足了。 B.他虽然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却很沉得住气,从来不好勇斗狠。 C.正所谓祸不单行,他不小心跌了一跤,偏偏正巧摔到前面的大水坑里。 D.能引领人类心灵走向浩瀚的不是物质的囤积,更不是轰轰烈烈的精神锻造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如一棵树,总会有斜出的枝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修身养德,学会做人,就要学会剪弃不肖之友

②而狐朋狗友不仅会败坏你的声誉,影响你的事业,而且还可能断送你的前程 ③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交好友终身受益 ④通过修剪自然会茂盛成长、绿叶葳蕤 ⑤亲朋挚友可成为自己的心灵知音,在困难之时相伴身边,得意忘形之时良言相劝,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A.④②③①⑤B.④①③⑤② C.②④①⑤③D.②④③⑤① 4.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1)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 (2)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5.本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进行叙述的?请简要说明。 二、综合性学习。 在学完《一棵小桃树》这篇课文后,班级开展以“微笑面对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一条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1)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朝代】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 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 课《一棵小桃树》教案(一)教学目标分析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孱弱、猥琐”等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夯实散文阅读基本法、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3、培养多角度阅读和创意阅读的学习思维能力,加深、拓宽对“生命”的认知; 4、扩大同主题散文阅读视野(关键词:人与自然,抗争精神,生命本能); 5、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语段的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6、引导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搜集相关学习资料,并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现学习成果;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课前要求学生初读文本,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并查找、搜集有关“贾平凹”、“感悟自然”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2、情境导入:运用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课文主题吻合的课堂氛围,调动课堂气氛;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课堂上引导学生细读、研读,深入理解文学形象,散文主题; 4、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诵读重点语段,品味心理描写语言,体会人物心路历程; 5、拓展延伸、多媒体辅助法:回顾已学课文,推荐阅读及相关视频,加深理解文章主题; 6、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反观自我,积极思考,书写生命宣言;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体悟小桃树默默坚守,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 2、激发学生坚信生命潜能,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3、丰富学生对“生命内涵”的理解,引导其关注人性,思考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及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初中阅读教学训练,已初步掌握了粗读、细读、研读等阅读方法;在语言分析方面,已能熟练运用细节描写、修辞手法、重点字词分析等方式,剖析重点语句,明确人物形象,感知文章主题。 但是,据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发现,大部分七年级学生阅读散文仍存在“一望而知”粗浅阅读的问题,疏于体悟,也尚未提升到深入鉴赏,感知人性,关注自我的高度上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因此需引导学生在把握情节、人物之中探寻人物内心世界,以达到认识人性,反观自我,认识自我的教学目的。 另,据平日生活观察了解,七年级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和感知能力,但认知还比较感性、粗浅,尚缺乏对精神的理性叩问,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该文的切身感受,体悟抗争精神,秉持对生命的热爱,直面自己的生活困境,理性生活,便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流程 一.激活课堂,情境导入 二.细读文本,走进小桃树命运 三.品味语言,感受小桃树精神 四.对比阅读,感知心灵蜕变 五.拓展文本,领悟人生启迪 六.阅读思己,书写生命宣言 七.结束教学,布置作业 第 2 页共7 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20课

一、选择题12/ 1、选择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畸(qí) 形诘(jí) 责文绉绉(zhōu) 眼翳(yì) B.胡髭(zī) 黝(yǒu) 黑觅食(mì) 颔(hàn) 首 C.直戳(chōu) 解剖(pōu) 诱(yìu) 惑摹(mó) 画 D.滞(zhì) 留粲(càn) 然庶(shù) 祖母脊(jí) 背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禁锢犀厉暗然失色 B.轩昂广漠翻来复去 C.愚顿觅食粗制烂造 D.迁徙宽恕藏污纳垢 3.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她长着高挑的身材,有一头瀑布般的长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鹤立鸡群,引人注目 . B. 这对夫妇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从国外归来的儿子 . C. 臣受此殊誉,诚惶诚恐,感激不尽 . D. 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 . 4. 指出没有用比喻和夸张的一项( ) A.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 B.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C.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的形象,来源于他的大胡子 . D. 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由于他长期住在城市里, 再加上父母的溺爱, 养成了爱虚荣、怕艰苦 . B .认真复习是我们能否在毕业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的保证 . C .在老师的教育下, 我明白自己错了 . D .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的蕴含着人生哲理啊! 6.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是() A《马说》——韩愈——唐 B《过零丁洋》———文天祥———元 C《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 D《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亲,这是你必会的题呀,一定会做吧?千万不要写错字呦! 二、古诗默写10/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富含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赤壁》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 9.《过零丁洋》中最负盛名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 ____。10.《水调歌头》“此事古难全”中“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11.《山坡羊潼关怀古》伤心秦汉经行处,。 12.《马说》策之不以其道,,。亲,一个月以来我们学的文言文你都扎实掌握了吗?借此机会,赶快检测一下吧!不要错呦!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芦花鞋》教学资料

第20课.《芦花鞋》 知识与技能:会认“搓、葵、祈”等7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阅读较长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中感悟青铜懂事、无私、不怕吃苦的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给每一部分准确加上小标题。难点:感悟青铜的高贵品质。 【预习评价】 问题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搓.手.()葵.花.()祈.求.()遗.产.()遗憾()污迹()木屑( ) 问题2.根据课文,我会填。 ()的日子()的稻草()的空气()的寒冷 问题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遗憾()()疑惑()()分明()() 问题4.将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要求句意不变。 (1).难道下雪了青铜还坚持要去卖鞋吗? (2).这里能看到你的鞋,难道还能丢吗?

问题5.课文内容我知道。 也卖给了顾客的事情的记叙,表现了穷人家的孩 【我的疑问】 【学生生成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 问题1.课文围绕“芦花鞋”可分为四部分,请列出这四个部分的小标题。 问题2.下着这么大的雪,青铜为什么还坚持要去镇上卖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拓展训练】 第27自然段两次写青铜放慢了脚步,两次写青铜把目光落在了自己脚上的芦花鞋,表现了青铜复杂而矛盾的心理。青铜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写下来。 (一)课内阅读。 读课文的5、6、7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短文中芦花的特点是、和。 (2)第5自然段中描写青铜动作的词语有、、

、。 (3)读第6自然段时,我会想到这样几个表示开心的四字词语:、 和。 (4)第7自然段中有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是。 (5)找出选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选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课外阅读。 变 (1)马市长放下茶杯,望着女儿说道:“现在农村的条件的确差些,有些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和前途,不愿到农村去,而这个女大学生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舍弃自己的利益,她这种精神很值得表扬,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 (2)“有什么事儿就说吧。” (3)“我们单位有个刚分配来的大学生,放着清闲的工作不干,偏要到农村搞什么乡镇企业,您说她是不是太傻啦?” (4)马市长吃罢晚饭,在客厅里悠闲地品着香茶。女儿笑吟吟地走过来:“爸,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5)“什么?”马市长顿时收敛了笑容,“你怎么能这样,这绝对不行!” (6)“哦,那么她爸爸是谁?”马市长问道。

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20课《古诗五首》核心知识点整理

《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整理 一、《登幽州台歌》 (一)作者信息: 1.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重点词语解释: 1.悠悠:形容时间久远,空间广大。 2.“古人”、“来者”指像燕昭王一样能招纳贤士、重视人才的明主。【特别注意:此处 3.“古人”、“来者”是特指,而并非泛指】 4.怆然:悲伤的样子。 5.涕:眼泪。 6.念:想起、想到 (三)、核心知识点: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 “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悲伤、愁苦的情绪。 2.这首诗的诗眼是一个“独”字。诗人是怎样展现自己内心的孤独的?答:(1)、诗人将自己置身于过去到未来的漫长的时间轴里,然后用两个“不见”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无人理解、赏识的苦闷。(2)、诗人把自己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天地的阔大,时间的绵长),使自己显得越发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3、主旨:《登幽州台歌》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孤独苦闷的情怀。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二、《望岳》 (一)作者信息: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二)重点词语解释: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曾:同“层”;

眦:眼眶; 会当:一定要,终要; 凌:登上。 (三)核心知识点: 1.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作者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自己的远望所见,展现了泰山的绵延辽阔、历史悠久。“齐鲁青未了”中“齐鲁”二字,指出泰山横跨齐鲁两地,突出其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青未了”在写出泰山山峦连绵辽阔的同时,又突出其千古常青的特点。写出了泰山的历史悠久。 2.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两句诗虚实结合、夸张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象。 3.颔联中的“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1)“钟”:聚集。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诗人用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自然人的情感,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好像有所偏好,将所有的灵秀之气全集中于泰山之中。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2)“割”,分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因为泰山的遮挡,同一时间,山南、山北的景象却截然不同。一面是昏暗的,一面是明亮的。这句话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4.赏析颈联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一联诗的意思是:望着层云迭起,不禁心胸震荡。极力张大眼睛,目送飞鸟归林。其中鸟的翱翔,勾勒出泰山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背景。“决眦”写出了诗人望时的全神贯注。两者共同衬托出了泰山的开阔壮丽和令人震撼的力量。 5.赏析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句意: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放眼望去,所有的山就都显得矮小了。诗人用众山的矮小来进一步反衬泰山的高大,并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的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决心和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6.这首诗的诗眼是“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一颗小桃树》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一、基础精练 1.根据拼音写词语。 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miǎo xiǎo( );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我从此也有了xuè qì fāng gāng( )的hún pò( ),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hōng hōng liè liè( )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也没有去想了。 2.找出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早晨起来,就昕昕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今年来得这么早!” B.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C.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 D.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今晚我要好好地睡一觉,养精蓄锐,好对付明天的考试。 B.李凯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他要去竞选班长。” C.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D.这个毒枭被缉毒警当场击毙,终于落得个马革裹尸的下场。 4.下面文段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①五一小长假期间,曲阜市创新性地推出了“背《论语》免费游三孔”,不仅为游客们提供了免费游览三孔景区的机会,还激活了广大游客学习儒学知识的动力。②自去年5月1日以来,我们已经将“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作为常态化的活动,目前参与者超过一万五千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欣赏 永不放弃 ①那天一大早,我15岁的儿子鲍伯又和我争吵了起来。他要穿那件剪掉了袖子的褪了色的旧运动衫去上学,而我则坚持让他穿圣诞节他奶奶送给他的那件印着蓝色花压字的漂亮衬衫。我用手指着那些字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穿上印着自己名字的大写首字母的衬衫的。”我跟他讲道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20课的词类活用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3分) 鬻之()留圉()姬侍()搔首()涿州() 骖乘()掳掠()岑参()敦厚()因敕() 惮之()击楹()恂恂()脉脉()敛手() 蹙额()锦衾()匿死()机杼()迢迢() 立斩以徇()纤纤素手()恶吏苛刻() 徙知端州()擢素手()饰名姝遗之() 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大言数主之失有大麦数斛 B.知天长县亦知其名 C.立斩以徇善以少击众 D.由是搏击豪强子亦犹是也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8分) (1)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3)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4)课将士注坡跳壕。 (5)衣素衣而出。 (6)将军角弓不得控。 (7)家书抵万金。 (8)奈何忧崩坠乎? 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4分) (1)文叔为白衣时古义:今义: (2)亲党皆绝之古义:今义: (3)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古义:今义: (4)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古义:今义: 5、下列四句诗是一首绝句,顺序已被打乱,请仔细推敲,按正确的顺序排列:(2分) A.杨柳青情着低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正确的顺序: 6、根据原文填空:(4分) (1)《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是:

(2)《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描写长江出山峡,渡荆门,天开地阔,逼真如画的名句是,。 (3)在《春望》一诗中,诗人用“ ,”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忧国思家者的具体形象,实质上是诗人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运用奇特的想象,以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 7.翻译下面文句(7分) A、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译: B、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译: C、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 译: D、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译: E、故人、亲党皆绝之。 译: F、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 译: G、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 二、文段阅读训练(40分) (一)《包拯》选段(18分)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供数,岁满不持一砚归。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无言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1.语言基础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一、语言基础 知识点:竹影 1.【题目】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幽暗(yōu)藤椅(téng)惬意(xiá)手痒(yǎng) B、徘徊(huái)参差(chā)横幅(fú)花瓣(bàn) C、闪烁(shuò)疏密(shū)朱砂(shā)蘸水(zhàn) D、乱撇(piē)一缕(lǚ)弥漫(mí)立轴(zhú) 【解析】A项中“惬”的读音应为“qiè”;B项中“差”的读音应为“cī”;D项中“撇”的读音应为“piě”;“轴”的读音应为“zhóu”。 【答案】C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2.【题目】下列有错别字的两项是() A、也许,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B、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箫箫的声音来。 C、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板的印刷。 D、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 【解析】B项中“箫箫”应写作“萧萧”;C项中“板”应写作“版”。 【答案】BC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多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3.【题目】下列词语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幽暗:昏暗。 ②坐不牢:坐不稳。 ③惬意:心里很高兴。 ④疏密:指距离不远不近。 ⑤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⑥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不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三词的正确解释应分别是:坐不牢:坐不住。惬意:满意;称心;舒服。这里指舒服的意思。疏密: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距离要合理安排。 【答案】B 【考点】竹影 【难度】基础题 【题型】单选题 【来源】 【批注】 【视频】 4.【题目】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 ①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 ②粗看画竹,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

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20课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20课、《口技》答案 一、1、(5) hǔ(6) jiàn 2、(1)适逢,正赶上(2)擅长(3)只,仅仅(4)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5)拟声词(6)拉(7)拟声词(8)夹杂(9)脸色(10)大腿 3、C 4、D 5、(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二、(一)6、总起全文,概括介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其中哦那个“善”字统领全文,贯通全篇。 7、突出道具的简单,并使之与下文口技艺人模拟声音的繁琐多变形成对比,以衬托表演技艺的高超。 8、①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9、不能。因为它们反映了听众的反应过程。先是伸长脖子仔细听,再歪着头积极思考,心领神会之后微笑并暗暗赞叹。 10、突出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口及表演声响的繁杂热闹,从而表现出口技表演技术艺术的高超。 11、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12、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13、hān bóbōxūjì 14、(1)邀请、偕同(2)小技(客气的说法)(3)不久(4)清清楚楚地,没有差错。15、描摹屠户杀猪卖肉的情景。 16、(1)一会儿,许多鸡乱叫,它们的声音都互不相同,各自有别。(2)听到猪肉拿上几案的声音,马上又听到有人要买猪肉时数钱的声音。 17、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声响的复杂,赞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突出杀猪时紧张的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颗小桃树》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颗小桃树》课文原文 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儿,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 今天的黄昏,雨下得这般儿地大,使我也有些吃惊了。早晨起来,就淅淅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今年来得这么早!一边让雨湿着我的头发,一边吟些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甚至想去田野悠悠地踏青呢。那雨却下得大了,全不是春的温柔,一直下了一个整天。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纤纤的生灵儿,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可怜它年纪儿太小了,可怜它才开了第一次花儿!我再也不忍看了,我千般儿万般儿地无奈何。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儿。 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肯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儿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蓄着我的梦。 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一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扫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儿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我却不大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因为它长的太不是地方,谁也不再理会,惹人费神的倒是那些盆景儿。爷爷是喜欢服侍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春天花事一盛,远近的人都来赞赏,爷爷便每天一早喊我们从屋里一盆一盆端出来,一晚又一盆一盆端进去;却从来不想到我的小桃树。它却默默地长上来了。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儿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儿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儿多。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了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儿便再没有去思想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核心素养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析、背诵经典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诗歌大意,学会品读诗歌。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诗歌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分析其丰富内涵。 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窥探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政治抱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望岳》。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1、读懂诗歌 (1)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学生自读,探索技巧。 明确:

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念/ 天地/之/悠悠,独/ 怆(chuàng)然/ 而/ 涕(t ì)下。 语调:痛苦、孤独; 语速:低沉、缓慢; 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学生自读自评,教师点拨。 (2)变形比读。(比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明确: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字进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本诗的停顿节奏不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 (3)译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 学生译读并展示,老师点拨。明确: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2、品读诗歌 (1)本诗言简意赅,但情感饱满,作者是怎样达到的呢?(学生小组讨论发言,老师点拨总结) 明确: ①破题:关于幽州台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烟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在此延请天下奇士,又称黄金台。诗句中的“古人”“来者”也就是像燕昭王一样的明君。 ②强烈情感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又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背景资料: 据史料记载,《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 年),当时陈子昂已35 岁,陈子昂自入仕之日(武后至元年,公元684年)起,一直关心国家政事,心系民生疾苦,屡次上书言政,但武后却将主要精力花在权力之争和维护自己的帝位方面,将国家的治理和建设摆在无足轻重的位置,对陈子昂宠而不用。即使陈子昂有卓越的政治才华,却无从施展。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以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