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附方)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附方)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附方)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附方)

1,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辛附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麻桂各半汤

麻2,大青龙汤越婢汤加半夏还魂续命甘草麻黄汤

黄3,小青龙汤加石膏苓甘五味姜辛汤

汤4,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豆汤

1,桂枝加芍大黄?知母?术附苓?芍姜人参?厚杏?芪

桂2,苓桂术甘五苓散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茯苓泽泻

枝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近效术附汤

汤3,枳实薤白桂枝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温经汤太阳归芪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加吴姜

葛根芩连汤

葛葛根加半夏汤

根柴葛解肌升麻葛根

1,小柴胡加石膏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苓桂龙牡柴胡枳桔汤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生姜泻心汤黄连汤

黄芩汤加姜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小3,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干姜半夏人参丸

伤柴干姜芩连人参汤厚朴姜夏甘生汤橘皮枳实生姜汤

胡甘遂半夏汤

少阳4,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白散排脓散

瓜蒂散葶苈大枣十枣汤大陷胸丸

寒大大黄黄连泻心栀豉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汤

柴茵陈蒿汤枳实栀子大黄豉汤栀子柏皮?干姜汤

胡1,四逆散枳实芍药散枳术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

2,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厚朴?龙牡芍甘附子汤

1,白虎加桂?苍?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竹皮大丸

复脉汤三物黄芩八味丸猪苓汤黄连阿胶汤

阳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酸枣仁汤

2,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明麻仁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硝石汤大陷胸汤

3,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

1,人参汤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乌梅丸

阴2,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肾着汤

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桃花汤薯蓣丸

证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防己黄芪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破格救心汤

六朝

千金方

1,续命汤及散独活寄生汤2,犀角地黄汤十味地黄汤紫雪3,温脾汤紫丸紫葛丸4,孔圣枕中丹磁朱丸驻车丸苇茎汤鲤鱼汤肾热汤补养地黄丸消渴方5,翼方万病耆婆丸

外台方

1,外台茯苓饮温胆汤神秘汤二加龙骨汤2,黄连解毒汤三黄石膏汤葱白七味饮

3,香丸八首八白美颜珊瑚丸松石丸

局方

1,至宝丹抱龙丸苏合香丸黑锡丹半硫丸

2,凉膈散甘露饮八正散地榆槐角丸洗肝散补肝散

3,二陈汤平胃散七气汤(参桂夏甘)藿香正气散五积散六和汤香薷饮缩脾饮4,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无比山药丸十全大补汤十四味建中汤青娥丸真人养脏5,华盖散参苏饮苏子降气汤十神汤香苏饮逍遥散人参败毒散川芎茶调散6,失笑散小活络丹香连丸戊己汤牡蛎散五皮饮(五加皮非桑皮)

钱氏药证直决陈文中

1,六味地黄丸凉惊丸泻青汤导赤散泻白汤补肺阿胶汤泻黄汤

2,七味白术散异功散益黄汤消积丸紫霜丸3,升麻葛根汤保元汤

严氏济生方

1,牛车肾气丸实脾饮疏凿饮子小蓟饮子2,乌药顺气汤四磨汤涤痰汤

3,归脾汤十补丸4,蠲痹汤丁香柿蒂汤清脾汤橘核丸

妇人良方仙方活命饮导痰汤天仙藤散缩泉丸三痹汤四生丸

三因方控涎丹加味四斤丸应梦人参散荆公妙香散四七汤十味温胆汤人参养荣汤圣散子方

百一紫金锭指迷茯苓丸杨氏马兜铃丸牵正散本事方硇砂丸白金丸

朱肱白虎加苍术汤玄参升麻汤金沸草散

河间

1,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当归龙荟丸三一承气汤三花神佑丸2,六一散桂苓甘露饮3,地黄饮子4,清震汤石膏羌活散

戴人木香槟榔丸禹功散

易水

1,九味羌活汤大秦艽汤2,芍药汤胃风汤黑地黄丸

东垣

1,补中益气丸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益气聪明汤玉屏风散

2,当归补血汤麻黄人参芍药汤圣愈汤升阳举经汤复元活血汤

3,枳实消痞丸枳实导滞丸木香顺气丸厚朴温中汤

4,羌活胜湿汤当归拈痛汤龙胆泻肝汤中满分消丸及汤葛花解珵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滋肾通关丸

5,朱砂安神丸当归六黄汤清胃散通幽汤润肠丸清燥汤生脉饮清暑益气汤普济消毒饮清空膏立效散白术除湿汤滋阴地黄丸

小半夏加茯苓

罗天益三才封髓丹秦艽鳖甲散海藏神术散消暑丸桃红四物汤表实六合汤

丹溪

1,越鞠丸保和丸左金丸小胃丹2,大补阴丸虎潜丸僵、黄治疫3,咳血方葛氏十灰散固经丸4,二妙丸上中下痛风方倒仓法

王节斋化痰丸虞抟九仙散王隠君礞石滚痰丸

万密斋牛黄清心丸苍附导痰丸与安时、濒湖俱黄州人聂久吾陈飞霞先醒斋资生丸慎斋更衣丸竹叶柳蒡汤陈实功消风散透脓散

王肯堂代抵挡汤调营饮清骨散四神丸鸡鸣散丹栀逍遥散三层茴香丸

摄生众妙方定喘汤五子衍宗丸

陶节庵再造散柴葛解肌汤黄龙汤导赤各半汤生地黄连汤

俞根初蒿芩清胆汤羚角钩藤汤柴胡陷胸汤葱豉桔梗汤加减千金葳蕤汤

玉机医统医方考麦门冬汤麦、粳清气化痰丸集解二至丸金锁固精丸润下丸陈甘盐

喻嘉言清燥救肺汤进退黄连汤

金鉴1,五味消毒饮栀子金花汤如意金黄散海藻玉壶汤2,枇杷清肺饮芎芷石膏汤茯苓导水汤生脉地黄汤一捻金消食健脾丸开胃进食汤

程仲龄1,止嗽散贝瓜散月华丸启膈散安神定志丸萆薢分清饮治痢散

2,消瘰丸银甘汤

修园丹参饮百合乌药散甘草炮姜汤木防己——消水圣愈汤(桂麻辛加知母)细干五

张锡纯来复汤

镇肝熄风汤建瓴汤升陷汤玉液汤硝菔通结汤寿胎丸固冲汤活络效灵丹

洪氏集验方琼玉膏还少丹水陆二仙丹

韩飞霞三子养亲汤交泰丸黄鹤丹青囊丸全鹿丸良附丸

邵应节七宝美髯丹龟鹿二仙胶龟龄集定坤丹黑松露榴莲

洪九有天王补心丹补天大造丸扶桑至宝丹斑龙丸鱼鳔丸

景岳镇阴煎本草正1,左归丸右归丸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贞元饮——金水六君煎六安煎五阴煎2,五柴胡饮玉女煎济川煎化肝煎暖肝煎柴胡疏肝散痛泻药方舟车丸

孙一奎竹沥达痰丸瓜蒌草红汤薛赵八珍逍遥士材石顽连理汤高鼓峰滋水清肝饮都气丸冯楚瞻全真一气汤

陈远公1,引火汤蒸膝汤清肠饮四妙勇安汤滋阴止痢丹2,老崩汤易黄汤完带汤生化汤两地汤乳痈方郑氏养阴清肺汤绮石百合固金汤

王洪绪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王九峰三类中黄风汤益肾蠲痹丸填精启中汤

眼科奇书熟益巴戟汤四味大发散四味破气汤八味大发散

叶吴

温热

1,轻重平三剂?升降散余氏清瘟败毒饮清营汤化斑汤凉开三宝紫金、苏合

2,通下十一方宣白导赤牛黄桃核增液承气新加黄龙

3,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青蒿鳖甲汤

湿温暑温秋燥

1,五加减正气散达原饮——三仁汤连朴饮

2,白虎加苍术汤甘露消毒丹——犀角地黄汤安宫、桃红

菖蒲郁金汤加苏合?至宝丹?紫金苍、草果

3,王氏清暑益气

4,霹雳散五积散——茯苓四逆、真武

杂症麻疹痧胀白喉岭南鼠疫

香附旋复花汤宣痹汤加味木防己汤二金汤

魏氏一贯煎增液汤、益胃汤

杨栗山温病十五方

升降散

轻则清之,神解散、清化汤、芳香饮、大小清凉饮、大小复苏饮、增损三黄石膏汤八方; 重则泻之,增损大柴胡、增损双解、加味凉膈散、加味六一顺气汤、增损普济消毒饮、解毒承气汤六方

王勋臣三黄通络丸

1,补阳还五汤黄芪赤风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阳汤癫狂梦醒汤

2,血府逐瘀汤膈下逐淤汤通窍活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淤汤

厚朴麻黄汤咳而脉浮者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射干麻黄汤

射干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约合现代的25克),半夏半升(约合现代的65克),大枣七枚

木防己汤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10日,医吐下之不愈,属虚者木防己3两,石膏12枚(鸡子大),桂枝2两,人参4两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厚朴七物汤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27克,桃仁20枚,蟅虫20枚,(熬,去足)

水蛭30个(熬)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小续命汤中风卒起,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或神志闷乱等

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川芎、芍药、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组成。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愈更合三、四剂,取汗

本方去防风、防己、附子、白芍,加当归、石膏,即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

大续命汤中风暗哑,昏迷不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卒然暗哑,五脏偏枯贼风

麻黄八两,石膏四两,桂心、干姜、川芎各二两,当归、黄芩各一两,杏仁七十枚,荆沥一升

紫葛丸紫丸代赭1两,赤石脂1两,巴豆30枚,杏仁50枚。

紫葛石膏人参丹参紫参苦参元参细辛齐盐代赭苁蓉巴豆乌头(各三分)干姜桂心独活(各五分)上十六味为末,蜜和,更捣万余杵,丸如小豆,服六丸,食前三丸,食后三丸

鲤鱼汤

白术10克,生姜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青鲤鱼1条(约500克)。

肾热汤肾热耳中脓血,不闻人声者

磁石(红淬七次)白术牡蛎(各五两)甘草(一两)生地黄汁葱白(各一升)麦门冬芍药(各四两)大枣(十五枚)

神秘汤疗久患气嗽,发时奔喘,坐卧不得,并喉中鸣音,气嗽绝方

麻黄5 杏仁4 厚朴3 陈皮2.5 甘草2 柴胡2 苏叶1.5

二加龙骨汤导火泄热,清上温下

龙骨2分,甘草(炙)2分,牡蛎3分(熬),白薇3分,附子3分(炮),芍药4分,大枣4枚(擘),生姜5分。

三黄石膏汤

石膏30克黄连黄柏黄芩各6克香豉9克(绵裹)栀子9克(擘)麻黄9克(去节)

二十五味珊瑚丸

珊瑚、珍珠、青金石、珍珠母、诃子、木香、红花、丁香、沉香、朱砂、龙骨、炉甘石、脑石、磁石、芝麻、葫芦、紫菀花、獐牙菜、藏菖蒲、草乌、打箭菊、甘草、西红花、人工麝香。

七十味珍珠丸

珍珠、檀香、降香、甘草、天竺黄、西红花、牛黄、麝香、珊瑚、玛瑙、九眼石、坐台等70味

二十五味松石丸

松石、珍珠、珊瑚、朱砂、诃子(去核)、铁屑(诃子制)、余甘子、五灵脂膏、檀香、降香、木香马兜铃、鸭嘴花、牛黄、木香、绿绒蒿、船形乌头、肉豆蔻、丁香、伞梗虎耳草、毛诃子(去核)、天竺黄、西红花、木棉花、人工麝香、石灰华。

抱龙丸

茯苓、赤石脂、广藿香、法半夏、陈皮、厚朴、薄荷、紫苏叶、僵蚕、山药、天竺黄、檀香、白芷、砂仁、防风、荆芥、白附子、独活、白芍、诃子、荜茇、白术、川芎、木香、朱砂、天麻、香附

甘露饮

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黄、麦门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

洗肝散补肝散夏枯草香附

当归(去芦)、薄荷(去梗)、羌活(去芦)、防风(去芦)、山栀子仁、甘草(炙)、大黄(煨)、川芎,各二两。

五积散

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六两。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干姜四两,桔梗(去芦头)十二两,厚朴(去粗皮)四两

六和汤

缩砂仁、半夏(汤炮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甘草(炙),各一两。赤茯苓(去皮)、藿香叶(拂去尘)、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二两。香薷、厚朴(姜汁制),各四两

缩脾饮

缩砂仁、乌梅肉(净)、草果(煨.去皮)、甘草(炙),各四两。干葛、白扁豆(去皮.炒),各二两

薯蓣60克苁蓉120克五味子180克菟丝子杜仲各90克,牛膝泽泻干地黄山茱萸茯神巴戟天赤石脂各30克

十四味建中汤

半夏、附子、肉苁蓉、麦冬、人参、白朮、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黄耆、肉桂

华盖散

麻黄,紫苏,杏仁,橘红,桑白皮,茯苓,甘草

参苏饮

人参、紫苏、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干葛、木香、甘草、桔梗、茯苓

十神汤

川芎、麻黄(去节)、干葛、紫苏、赤芍药、升麻、白芷、甘草(炙)、陈皮、香附,各一钱半

香苏饮

香附、紫苏、陈皮(去白)、甘草、生姜、大枣

青娥丸

杜仲(盐炒)480g 补骨脂(盐炒)240g 核桃仁(炒)150g 大蒜120g

益黄散

陈皮(去白一两)丁香(二钱,一方用木香)诃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甘草(炙各五钱)

泻黄散

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

凉惊丸

草龙胆防风青黛(各三钱)钩藤(二钱)黄连(五钱)牛黄麝香龙脑(各一字)

消积丸

丁香(九个)缩砂仁(二十个)乌梅肉(三个)巴豆(二个,去皮油心膜)

乌药顺气汤

乌药、橘红各二钱,川芎、白芷、枳壳、桔梗、麻黄各一钱,僵蚕(去丝嘴炒)、炮姜、炙草各五分,加姜、枣煎。

顺风匀气散

白术(四钱)天麻(一钱)沉香(半钱)白芷(半钱)青皮(半钱)甘草(炙.半钱)人参(一钱)乌药(二钱)紫苏(半钱)木瓜(半钱)

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陈皮、甘草、乌药(软白者、辣者,良)各五分。为末,上每服五钱,生姜、木瓜、苏叶各三片,水煎,日三服

加味四斤丸

苁蓉(酒浸)牛膝(酒浸)天麻木瓜干鹿茸(燎去毛,切,酥炙)熟地黄菟丝子(酒浸通软,别研细)五味子(酒浸)各等分一法不用五味子,有杜仲

指迷茯苓丸

茯苓、枳壳、半夏、风化朴硝

马兜铃丸久喘

马兜铃2两,半夏2两(汤浸,去滑),杏仁1两半(研),巴豆20粒(去油)。

本事方硇砂丸

木香沉香巴豆肉(全者)各30克青皮60克(不去皮) 铜青15克(研) 硇砂7.5克(研)

玄参升麻汤身斑如锦纹

玄参升麻甘草(炙)各15克

清震汤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

苍术、升麻、荷叶

石膏羌活散明目

羌活,荆芥,白芷,藁本,细辛,川芎,苍朮,甘菊,密蒙花,莱菔子,火麻子,木贼,黄芩,石膏,甘草

胃风汤腹胁虚满,肠鸣疠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

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芍药、肉桂

黑地黄丸房劳虚损,形瘦无力,面色青黄,舌质淡胖,脉虚弱,及血虚久痔。苍术500克(米泔浸) 熟地黄500克川姜(冬30克,夏15克,春21克)

升阳散火汤

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参、白芍

升阳益胃汤

黄芪半夏人参炙甘草(15克)独活(9克)防风(9克)白芍药(9克)羌活(9克)橘皮(6克)茯苓(5克)柴胡(5克)泽泻(5克)白术(5克)黄连(1.5克)

益气聪明汤

黄耆﹑人参各五钱;葛根、蔓荆子各三钱;白芍﹑黄柏各二钱(如有热烦乱,春月渐加,夏倍之;如脾虚去之;热减少用);升麻一钱半(4.5克),炙甘草一钱(3克)

麻黄人参芍药汤

人参、麦冬各三分(1克),桂枝五分(2克),黄芪、当归、麻黄、炙甘草、白芍药各一钱(各3克),五味子五粒(1克)。

升阳举经汤

黄耆、当归、白术、羌活、防风、藁本、独活、附子、甘草、人参、熟地、川芎、细辛、桃仁、红花、肉桂、芍药,姜三片、枣三枚煎。

木香顺气丸

木香、砂仁、香附(醋制)、槟榔、甘草、陈皮、厚朴(制)、枳壳(炒)、苍术(炒)、青皮(炒)。

当归拈痛汤

羌活、甘草、茵陈、防风、苍术、当归身、知母、猪苓、泽泻、升麻、白术、黄芩、葛根、人参、苦参。

中满分消丸

党参、白术(麸炒)、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制)、砂仁、枳实、厚朴(姜炙)、

猪苓、泽泻、黄芩、黄连、知母、姜黄。

中满分消汤

川乌、干姜、生姜、荜澄茄、黄连、人参、当归、泽泻、青皮、麻黄、柴胡各0.6克,吴茱萸、草果、厚朴、黄芪、黄柏各1.5克,益智、半夏、茯苓、升麻、木香各0.9克,水煎,饭前热服

葛花解珵汤

白豆蔻仁5钱,缩砂仁5钱,葛花5钱,干生姜2钱,神曲(炒黄)2钱,泽泻2钱,白术2钱,橘皮(去白)1钱5分,猪苓(去皮)1钱5分,人参(去芦)1钱5分,白茯苓1钱5分,木香5分,莲花青皮(去穰)3分

半夏白术天麻汤

干姜、泽泻、白茯苓、天麻、黄芪、黄柏、人参、苍术、神曲、白术、麦芽、半夏、陈皮

滋肾通关丸

黄柏、知母、肉桂

通幽汤

当归身1钱、升麻1钱、桃仁研1钱、红花1钱、甘草炙1钱、生地黄5分、熟地黄5分、槟榔细末5分

润肠丸

大黄(去皮)当归梢羌活各15克桃仁(汤浸,去皮、尖)30克麻子仁(去皮取仁)38克

清燥汤肺金受湿热之邪,痿躄喘促,胸满少食,色白毛败,头眩体重,身痛肢倦,口渴便秘

黄耆、苍术、白术、陈皮、泽泻、人参、茯苓、升麻、当归、生地黄、麦冬、甘草、神曲、黄柏、猪苓、柴胡、黄连、五味子

清暑益气汤

黄芪、苍术、升麻各6g,人参、炒神曲、橘皮、白术各3g,麦冬、当归身、炙甘草各2g,青皮1.5g,黄柏2g

清空膏

羌活川芎柴胡防风黄芩黄连甘草

白术除湿汤午后发热,背恶风,四肢沉重,小便或多或少、黄色;又治汗后发热

白术1两,生地黄(炒)7钱,地骨皮7钱,泽泻7钱,知母7钱,赤茯苓5钱,人参5钱,炙甘草5钱,柴胡5钱

滋阴地黄丸视物不清

熟地,生地,柴胡,黄芩,当归,天冬,地骨皮,五味子,黄连,人参,甘草,枳壳

地芝丸目能远视而不能近视

生地,天冬,枳壳,甘菊花。

苍术丸《朱氏集验方》乌发明目用于早衰,须发黄白,耳目不聪

由苍术,茯苓组成

太无神术散山岚瘴气,憎寒壮热,一身尽痛

苍术(制)浓朴(制,各一两)陈皮(一两)石菖蒲炙甘草藿香(各一两五钱)

上中下痛风方

南星(姜制)、苍术(泔浸)、黄柏(酒炒)各二两,川芎一两,白芷半两,神曲(炒)一两,桃仁半两,威灵仙(酒拌)三钱,羌活三钱(走骨节),防己半两(下行),桂枝三钱(行臂),红花(酒洗)一钱半,草龙胆半钱(下行)

节斋化痰丸

天门冬(去心)1两,黄芩(酒炒)1两,海粉1两,橘红1两,桔梗5钱,连翘5钱,香附(杵碎,淡盐水浸炒)5钱,青黛3钱,芒消(另研)3钱,瓜蒌仁(取肉另研)1两

代抵挡汤肋痛

生地黄当归尾穿山甲各9克降香4.5克肉桂(去皮)3克桃仁(去皮、尖,炒)6克大黄(去皮)9克芒消2.4克

调营饮

赤芍18克、川芎6克,当归12克,莪术15克,延胡索、槟榔、瞿麦、葶苈子、桑白皮各12克,丹参20克,大黄10克

鸡鸣散

槟榔1.3、陈皮1.3、木瓜1.3、吴茱萸0.4、紫苏0.4、桔梗0.7、生姜0.7。

五子衍宗丸

枸杞子、菟丝子(炒)、覆盆子、五味子(蒸)、车前子(盐炒)。

导赤各半汤泻心

黄连、犀角、栀子、滑石、甘草、麦冬、黄芩、人参、茯神、知母

生地黄连汤男子去血多者

川芎生地黄川归(各七钱)赤芍药栀子黄芩黄连(各三钱)防风(一两)

进退黄连汤关格

黄连(姜汁炒)1钱5分,干姜(炮)1钱5分,人参(人乳拌蒸)1钱5分,桂枝1钱,半夏(姜制)1钱5分,大枣2枚。

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5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朝服崔氏八味丸3钱,半饥服煎剂耳。

如意金黄散

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

枇杷清肺饮

枇杷叶12克、桑白皮15克、黄芩、夏枯草、连翘各9克、银花15克、海浮石30克、甘草3克

茯苓导水汤子肿

木香木瓜槟榔大腹皮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桑皮砂仁苏叶陈皮各等分

胀甚者,加桔壳;腿脚肿者,加防己;湿喘者,加苦葶苈

一捻金

大黄、牵牛子(炒)、槟榔、人参、朱砂。

启膈散

沙参9克丹参9克茯苓3克川贝母(去心)4.5克郁金1.5克砂仁壳1.2克荷叶蒂2个杵头糠1.5克

治痢散

葛根苦参(炒) 陈皮陈松萝茶各500克赤芍(酒炒) 麦芽(炒) 山楂(炒)各360克

安神定志丸

茯苓茯神人参远志各30克石菖蒲龙齿各15克

补天大造丸

紫河车,怀生地黄、麦门冬、天门冬、杜仲、怀熟地黄、牛膝、当归、小茴香、川黄柏、白术、枸杞子、五味子、陈皮、干姜、侧柏叶

六安煎

陈皮4.5克半夏9克茯苓6克甘草3克杏仁3克白芥子2克

化肝煎胁痛,胀满,动血

青皮陈皮芍药各6克牡丹皮栀子(炒) 泽泻(血见下部者用甘草代之)各4.5克土贝母9

暖肝煎

当归、枸杞子、小茴香、肉桂、乌药、沉香(木香亦可)、茯苓

引火汤

熟地(三两)巴戟天(一两)茯苓(五钱)麦冬(一两)北五味(二钱)

镇阴煎(升阳)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而血不能止者格阳喉痹

熟地60、牛膝、炙甘草、泽泻、肉桂3、制附子3

破格救心汤

附子30-200-3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加煎浓汁兑服),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

竹沥达痰丸

半夏(滚姜汤泡透)60克白茯苓(去皮)60克陈皮(去白)60克大黄(酒浸透)60克白术黄芩(酒炒)各90克甘草(炙)人参青礞石(捣碎,同焰消30克,煅如金色)各30克沉香15克用竹沥、姜汁和丸,如小豆大

滋水清肝饮

熟地当归身白芍枣仁山萸肉茯苓山药柴胡山栀丹皮泽泻

全真一气汤

熟地8钱,制麦门冬3钱,鸡腿白术3钱,牛膝(去芦)由2钱加至3钱,五味子1钱5分,制附子由1钱,人参

老崩方

固本止崩汤

大熟地(一两,九蒸)白术(一两,土炒焦)黄耆(三钱,生用)当归(五钱,酒洗)

黑姜(二钱)人参(三钱)

加减当归补血汤

当归(一两,酒洗)黄耆(一两,生用)三七根末(三钱)桑叶(十四片)

滋阴止痢汤泻湿不伤阴

白芍30克当归30克大黄9克车前子15克槟榔6克萝卜子9克

蒸膝汤

生黄耆8两,金钗石斛2两,薏仁2两,肉桂3钱

第一类黄风汤

大熟地(八钱)人参(三钱)云茯苓(三钱)淮山药(四钱)当归身(三钱)枸杞子(三钱)山萸肉(四钱)大麦冬(三钱)五味子(一钱)甘澜水

第二类黄风汤

大熟地(六钱)人参(钱半)怀牛膝(二钱)淮山药(三钱)麦门冬(二钱)福橘皮(一钱)山萸肉(三钱)五味子(八分)炙甘草(五分)甘澜水煎服

第三类黄风汤

大熟地(四钱)云茯苓(二钱)怀山药(三钱)大沙参(三钱)大麦冬(二钱)炙龟板(三钱)野黄精(三钱)五味子(五分)甘澜水煎服

第一真黄风汤

嫩黄芪(三钱)防风根(八分)云茯苓(三钱)炙甘草(五分)制半夏(钱半)福橘皮(一钱)当归身(三钱)赤芍药(钱半)豨莶(三钱)长流水煎,入竹沥三钱,姜汁五分和服

第一真黄风汤

炙黄芪(三钱)防风根(五分)云茯苓(三钱)制半夏(钱半)炙甘草(五分)福橘皮(一钱)当归身(三钱)人参(钱半)桂水炒白芍(钱半)豨莶(三钱)麸炒枳实(五分)

第一真黄风汤

炙黄芪(三钱)防风根(三分)人参(钱半)大熟地(四钱)云茯苓(三钱)炙甘草(五分)制半夏(钱半)福橘皮(一钱)麸炒枳实(五分)豨莶(三钱)

四味大发散:

麻黄绒(麻黄碾碎去粉,所剩之疏松而呈绒状者)一两或二两,蔓荆子一两,藁本一两,北细辛五钱或用一两(叶要去净),老生姜一斤或用八两(连皮捣碎为引)。

八味大发散:

原四味大发散方加羌活一两,北防风—两,白芷梢二两,川芎一两,仍用老生姜八两或一斤为引

四味破气方:

枳壳四两,槟榔二两,郁金二两(打碎),香附子二两(炒)。

益肾蠲痹丸

熟地当归仙灵脾鹿衔草各120 炙全蝎炙蜈蚣各24 炙乌梢蛇炙蜂房炙土元炙僵蚕炙蜣虫各90 甘草30 研末另用生地鸡血藤老鹳草寻骨风虎杖各120浓煎取汁泛丸如绿豆大每日6克Bid

朱良春痛风专方:土茯苓萆薢薏苡仁威灵仙泽泻泽兰桃仁赤芍地龙土鳖虫

三甲复脉汤加五味子鸡子黄大定风珠一甲

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生牡蛎15克(先煎)生鳖甲24克(先煎)生龟板30克(先煎)

菖蒲郁金汤

石菖蒲3钱,炒栀子3钱,鲜竹叶3钱,牡丹皮3钱,郁金2钱,连翘2钱,灯心2钱,木通1钱半,淡竹沥(冲)5钱,紫金片(冲)5分

香附旋复花汤

生香附9克旋复花(绢包)9克苏子霜9克广皮6克半夏15克茯苓块9克薏仁15克

宣痹汤

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仁、半夏、晚蚕砂、赤小豆皮(痛甚,加片姜黄、海桐皮)

加味木防己汤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生石膏1两,桂枝6钱,木防己4钱,杏仁4钱,生香附3钱,炙甘草3钱,苍术5钱

二金汤湿热黄疸,失治而为肿胀

鸡内金15克海金沙15克厚朴9克大腹皮9克猪苓9克白通草6克

解毒活血汤

连翘2钱,葛根2钱,柴胡3钱,当归2钱,生地5钱,赤芍3钱,桃仁8钱(研),红花5钱,枳壳1钱,甘草2钱

急救回阳汤

党参八钱附子八钱大片干姜四钱白朮四钱甘草三钱桃仁二钱研红花二钱

癫狂梦醒汤

桃仁24克柴胡9克香附6克木通9克赤芍9克半夏6克腹皮9克青皮6克陈皮9克桑皮9克苏子12克(研)甘草15克

眼、口齿、疡

耳聋左慈丸

千捶膏芙蓉膏湿润烧伤膏云南白药

六神丸梅花点舌丹锡类散黄连上清丸牛黄清胃丸

以岭药业天士力

治泄九法,即清凉、疏利、淡渗、甘缓、燥脾、升提、酸收、温肾、固涩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

肝气证治:

一法:疏肝理气---香附、郁金、青皮、苏梗、橘叶

二法:疏肝通络:旋复、新绛、归须、桃仁、泽兰

三法:柔肝----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

四法:缓肝----炙草、白芍、大枣、小麦、橘饼

五法:培土泄木-----六君子加吴茱萸、白芍、木香

六法:泄肝和胃----二陈加左金丸

七法:泄肝---金铃、玄胡、吴茱萸、川连、白芍、桂枝、川椒

八法:抑肝----吴茱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

九法:散肝---逍遥散

肝风证治:

十法:熄风和阳---羚角、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

十一法:熄风潜阳----牡蛎、生地、女贞子、玄参、白芍、菊花、阿胶

十二法:培土宁风---人参、甘草、白芍、麦冬、甘菊、玉竹

十四法:暖土以御寒风-----近效白术附子汤

十三法:养肝---生地、归身、杞子、天麻、牛膝、胡麻

十五法:平肝----金铃、钩藤、橘叶、蒺藜

十六法:搜肝----天麻、二活、蔓荆子、防风、荆芥、蚕蜕、白附子、僵蚕

肝火证治:

十七法:清肝----羚角、丹皮、山栀、黄芩、夏枯草

十八法:泻肝-----泻青丸、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

十九法:清金制木---沙参、麦冬、石斛、天冬、玉竹、枇杷叶

二十法:泻子----黄连(消炎利胆)、甘草

二十一法:补母----六味丸、大补阴丸

二十二法:化肝---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名化肝煎

肝寒肝虚等证治:

二十三法:温肝---肉桂、吴茱萸、川椒、人参、干姜

二十四法:补肝---首乌、菟丝子、杞子、枣仁、山萸肉、沙苑子

二十五法:镇肝---石决明、龙牡、龙齿、青铅、磁石

二十六法:敛肝---乌梅、白芍、木瓜

二十七法:补肝阴---地黄、白芍、乌梅

二十九法:补肝血---当归、川断、牛膝、川芎

二十八法:补肝阳----肉桂、川椒、苁蓉

三十法:补肝气----天麻、白菊、生姜、细辛、杜仲

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xx历代宰相大全 本文以朝代为单位,分别介绍历朝的正宰相和一些有重大影响和重大贡献的副宰相共一千多人。详尽介绍每位宰相的生平,事迹及归宿,力求多介绍其任相时期的作为,以介绍史实为主。 商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xx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xx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王子围、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xx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xx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xx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xx xx、公孙操、xx腹、将渠、xx xx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xx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xx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xx 狐庸、xx、xx、xx嚭 xx 范蠡、文种秦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 xx政权 xx、xx、田角、xx、xx xx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 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2.全表摘选十三个朝代199名主要医家的402部现存著作,非主要的或著作已遗佚者均未列入本表范畴。 3.根据医家的出生年代而排列其先后次序,如出生年代无从考者,则参考其著作的成书时间作适当调整。 4.有的著作撰写人未详者,则以"无名氏"代之。 5.有的著作为后人伪托前贤之名而撰者,则此著作均列于前贤名下。 6.关于朝代的起迄年份,均参考山西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史大系表》。 7.著作者一般用其"名",个别的用其"字"。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 1.无名氏:《黄帝内经》 2.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 1.无名氏:《神农本草经》 2.张机:《伤寒杂病论》 3.华佗:《中藏经》 晋(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 1.王叔和:《脉经》 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葛洪:《肘后备急方》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 1.雷敩:《雷公炮灸论》 2.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3.陶景弘:《本草经集注》 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 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 1.苏静:《新修本草》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银海精微》 3.孟诜:《食疗本草》 4.陈藏器:《本草拾遗》 5.王焘:《外台秘要》 6.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玄珠密语》

7.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8.昝殷:《经效产宝》 9.无名氏:《颅囟经》 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 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2.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4.韩祗和:《伤寒微旨》 5.董汲:《小儿痘疹备急方论》 《脚气治法总要》 《旅舍备要方》 6.刘温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运气论奥疏钞》7.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8.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 10.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11.太医院:《圣济总录》 12.寇宗奭:《本草衍义》 13.许叔微:《伤寒发微论》 《伤寒百证歌》 《伤寒九十论》 《普济本事方》 14.刘昉:《幼幼新书》 15.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6.郭雍:《伤寒补亡论》 17.张杲:《医说》 18.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外科精要》 21.施发:《察病指南》 22.宋慈:《洗冤录》 23.严用和:《济生方》 24.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 25.宋异僧:《咽喉脉证通论》 26.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 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2.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中国历代文化知识成果大全 一、春秋战国文化总体特征:文化异常繁荣。1、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2、文学艺术,百花竞艳;3、科学技术有很大发展,不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思想方面: 一、老子和《道德经》 1、李耳、又称老聃,春秋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2、其主张: (1)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2)《道德经》包含着辩证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着,互相依存、不断变化的。 二、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孔子 1、孔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2、其主张: 思想方面 (1)主张实行“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3、著作:《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三、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儒家、墨家实力最强,道家其次。 1、原因(背景):社会的大变革;许多思想家发表不同见解; 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 3、儒家 (1)孟子的主张: ①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②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 ③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荀子的主张: ①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等都是自然变化,而有一定的规律;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人定胜天。

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情况

历代宰相名称和职权变化情况 商朝太宰、冢宰、阿衡 ───────────────────────────────────────西周三公、太宰、冢宰、小宰(副宰相). 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和太保.太宰或冢宰,由三公尤其是少师兼任. ───────────────────────────────────────东周太宰、冢宰、执政官(史籍所称)、少宰(副宰相). 春秋时期,上卿、左相、右相(齐国),正卿(晋国),庶长(秦国),大夫(越国),左师、右师(宋国),令尹(楚国). 战国时期,大良造、相国、左丞相、右丞相(秦国),令尹(楚国). ───────────────────────────────────────秦朝丞相、左丞相、右丞相、御史大夫(副宰相). 一人或二人,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二世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曾为丞相. ───────────────────────────────────────西汉丞相、相国、左丞相、右丞相、中书令、大司徒、宰衡、大司马(太尉)、大将军、御史大夫(副宰相)、大司空(副宰相). 汉武帝起,设中书令分行丞相职权. 汉昭帝时起,常以重臣、外戚,加“大司马”、“大将军”等头衔实掌宰相职权. 三公为大司马(掌兵权)、大司徒(掌民政)和大司空. ───────────────────────────────────────东汉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尚书令、相国、丞相、大司空(副宰相)、御史大夫(副宰相). 东汉初年开始,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中枢实权渐入尚书令手中.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 汉光武帝时,三公又改称司徒、太尉、司空.东汉末一度恢复丞相,曹操亲任此职. ───────────────────────────────────────魏司徒、太尉、尚书令、录尚书事、中书监、中书令、丞相、司空(副宰相). 魏初承东汉旧制,由三公负责行政,尚书令掌握中枢实权. 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监比令位次略高. ───────────────────────────────────────蜀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尚书令. 诸葛亮任丞相,诸葛亮死后,继任者蒋琬称大司马.蒋琬之后,继任者姜维称大将军. ───────────────────────────────────────吴丞相.顾雍、陆逊曾任过丞相 ───────────────────────────────────────西晋尚书令、相国、丞相、尚书左仆射(副宰相)、尚书右仆射(副宰相). 太宰、太傅和太保称上公,为虚衔. 大司马、大将军为荣誉头衔,在地方充任都督. 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司,也为荣誉头衔,但尚保留着一些宰相权力. 以上诸公合称八公. ───────────────────────────────────────

中国古代医生的坎坷命运

中国古代医生的坎坷命运 医生的社会地位依不同社会而有变化,它受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社会制度、社会主导思想尤其统治者对医学和医生的态度。医生社会地位的变化又对医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以上方面来说明我国古代医生社会地位的变化,并进而探讨分析其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以期我们今天能够以史为镜,从中吸取教益。 一、夏——西周 在人类阶级社会早期,在医学发达之前,由于生产力发展所限,人们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不足,抗争手段又十分有限,因而对于各种疾患不得不主要乞求神灵的帮助,因此这一时期是巫医占统治地位与巫术盛行的历史阶段。但巫医并不是专职的医生,仍属于“巫”的范畴。 这一时期,巫教盛行,神秘主义的空气如迷雾般笼罩着整个社会,作为专管祈祷、祭祀的巫,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行事,通过占卜吉凶祭祀等活动影响国家大事,形成一种特殊的政治力量,在社会上有着极其显要的地位。在长期的祈祷祭祀活动中,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吸取人民群众中的某些医药经验和知识,以能和鬼神相通的姿态,用迷信的方式为人治病,给医疗活动披上了神秘的外衣,造成了医巫相混的假象,这部分巫即所谓的巫医,是早期医生的先驱。在当时没有专职医生的条件下,巫医在整个社会的医疗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虽然此期巫医主要以巫而非医生的面目出现在社会上,但是他们毕竟是人类社会早期的知识分子,可以凭借其社会地位,凭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最初的医疗活动和知识集中起来,予以神秘化的思考,把一些有效的医疗经验和药物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从而为后世医学能够从巫术中脱离出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可能。如具有“古之巫书”之称的《山海经》,作为上古巫师从业的依据,本是巫教中的经典[1],该书中却记载了大量的药物学知识,准确地记述了一些药物的产地、性能、效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医学方书,书中就有不少巫祝(巫医)治病的方子;众所周知的甲骨文中更有许多关于疾病的记载。如果没有巫医对医疗和药物学知识系统整理并记载于《山海经》等有关文献中,上古的医药知识能够流传后世,这是不可想象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巫医这一职责也是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我们应该肯定巫医对医学发展积极影响的一方面,而不能对其一概加以否定。 二、春秋——西汉前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变革。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各行各业日益趋向专业化,医学开始从巫术中分离出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行医济世的专职医生。《周礼》把“巫祝”列入“春秋大宗伯”职官中,而医师则属于“天官冢宰”管辖。从此医巫分家。

宰相监修国史

宰相监修国史历史蒙上尘埃 中国历史上的宰相监修国史制度,在初创时期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实行的一人独断修史事务,却使历史的真伪蒙上了尘埃。 浏览一下历代史馆监修所为,有以下几点特别令人深思: 第一,附庸风雅,假充内行。这是不称职的史馆监修的通病。史馆监修虽然不是一个肥缺,但在文人圈内却是一个地位很高的荣誉位子。做监修的史官不一定能做宰相,但宰相有了史馆监修的头衔便会受到天下文人的认同,名声大振。所以自唐初开创宰相任史馆监修先例后,历代宰相无不以兼任史馆监修为仕途之幸事。这种官修史书制却是一场灾难,馆内正常修史秩序被打乱了: 其一,胸无点墨(指史学)的宰相可能在仕途上春风得意,但在纷杂的历史现象面前却一筹莫展,往往是“每欲记一事、载一事皆阁笔相视,含毫不断”,不知从何下笔。其二,即便有过一点舞文弄墨经历的宰相,挂上史馆监修的头衔后,极易忘了自己的根底。原先时政记一类的国史资料都是由一般史官编写的,中唐之后宰相戴了监修的桂冠,以为自己真的亦具备书写乾坤的本事了,独揽了此类史书的修撰。纵览封建官场,大凡以官秩博学术名声者,忠君思想固然牢固,专业知识却往往低下,所以唐以后监修编的此类国史资料的资信程度很低,要么由于不通文法,连皇帝这关都过不了;要么竭尽吹捧之能事,捧得连皇帝也不敢看。国史达到如此境界,功当首推这些帮闲监修。其三,史馆大权在握的那些假内行,虽然才识有限,但决断欲望却很强,热衷于用自己臆想出来的“条章”限制史官,乃至史馆外的高官都可以凭自己的官品盛气凌人地批评修史,指责史官。当然,如果监修们真能在修史事务中为史官提出些指导性的意见来,偶而独断一回也算不了什么,问题恰恰在于这些监修既无点墨指授修史者,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权力。受害的只能是官修史书了。往往是史官尚未提笔,“一国三公”的干扰已提前到来了,从而使史馆修史主体的史官没有了自己的头脑。对史馆内外行领导内行的错位现象及其产生的后果,唐代著名史家刘知几大为不满,称其是“首白可期,而汉青无日”。 第二,忠君为上,政治取士。平心而论,唐初史馆取士还是颇具史学眼光的。这恐怕与唐太宗具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胸怀有关。所以唐初要求史官不但要有政治和史学的素养,“言论慷慨,冠乎终古”,而且还要“文藻宏丽,独步当时”,具备文学家的功底。这时那些渴望用自己的才智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来说,史馆可谓是一座通达彼岸的桥梁。 当时精通儒术成了史官入馆的首选标准。这自然是由于精通儒术者一般个人素养较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大都具有政治头脑,忠君思想牢固。依靠这种人修史至少可以杜绝与统治者利益离德的现象。况且,每每改朝换代,社会上便涌动着一批企图寻求自己新的位子和依附的读书人,他们到处吟唱:“儒生心事良独苦,皓首穷经何所补?胸中经国皆远谋,献达何由达明主?”史馆藉此收罗一批专业子弟兵何乐而不为呢? 及至后代,所谓的“慎选儒臣,以任分修”几乎成了封建政治的代名词了。史馆选士看重的不再是个人的素养,而是其政治的信仰了。诸如五代那种虽才智一般,但“议论刚强”,能够在修史中以“圣朝功德”为本的读书人,或者像明朝那样“论及政事,洋洋千言”,“虽述前代之设施,大意有助于人君鉴戒”的儒生都是有希望入主史馆的。 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因素,如家世、出身也成了史馆监修们选士的必需条件。唐初的姚思廉,因其父亲是隋朝太子舍人、秘书丞,有过编书修史的经历,他遂以家学渊源初选入馆。宋元之后,家学也被人看轻了,史馆更注重的是那些有权势的官宦或贵族出身的人,比如元朝的脱脱、阿鲁图并无多少史学才能,可因其祖上是豪门世家,便被纳为史馆监修。显然,统治者需要的是有忠君思想的卫道士,而不是史家臆想中的直笔良史。

历代名医效方全套整合(附方)

1,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辛附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麻桂各半汤 麻2,大青龙汤越婢汤加半夏还魂续命甘草麻黄汤 黄3,小青龙汤加石膏苓甘五味姜辛汤 汤4,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豆汤 1,桂枝加芍大黄?知母?术附苓?芍姜人参?厚杏?芪桂2,苓桂术甘五苓散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茯苓泽泻 枝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近效术附汤 汤3,枳实薤白桂枝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温经汤 太阳归芪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加吴姜 葛根芩连汤 葛葛根加半夏汤 根柴葛解肌升麻葛根 汤 1,小柴胡加石膏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苓桂龙牡柴胡枳桔汤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生姜泻心汤黄连汤 黄芩汤加姜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小3,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干姜半夏人参丸 伤柴干姜芩连人参汤厚朴姜夏甘生汤橘皮枳实生姜汤 胡甘遂半夏汤 少阳4,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白散排脓散 瓜蒂散葶苈大枣十枣汤大陷胸丸 寒大大黄黄连泻心栀豉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汤 柴茵陈蒿汤枳实栀子大黄豉汤栀子柏皮?干姜汤 胡1,四逆散枳实芍药散枳术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 2,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厚朴?龙牡芍甘附子汤 1,白虎加桂?苍?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竹皮大丸 复脉汤三物黄芩八味丸猪苓汤黄连阿胶汤 阳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酸枣仁汤 2,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明麻仁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硝石汤大陷胸汤 3,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 1,人参汤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乌梅丸 阴2,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肾着汤 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桃花汤薯蓣丸 证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防己黄芪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破格救心汤

历代王氏宰相一览表

中国历代宰相一览表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如北宋侍中兼枢密副使宰相黄中庸,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商 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 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齐国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楚国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晋国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赵国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 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韩国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燕国 子之、公孙操、栗腹、将渠、张唐 鲁国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郑国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宋国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吴国 狐庸、公子光、伍子胥、伯嚭 越国 范蠡、文种 秦 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张楚政权 张耳、邵骚、田角、田荣、田横 西汉 郦商、萧何、周苛、周昌、赵尧、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任敖、曹窋、吕产、周勃、灌婴、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晁错、周亚夫、刘舍、卫绾、直不疑、窦婴、牛抵、许昌、赵绾、田蚡、韩安国、薛泽、张欧、公孙弘、潘系、李蔡、张汤、庄青翟、赵周、石庆、卜式、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名医者,时医也。近代即广为传颂的京城“四大名医”,正是受民众广泛推崇和信赖而长期形成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经济文化发达,且由儒而医,名医辈出。晚清、民国直至解放后,京城流传着四大名医的称誉,他们就是“萧孔汪施”。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孔伯华(公元1884--1955), 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萧龙友,擅治虚劳病;萧龙友(1864-1962),为前清拔贡。精通文史,以文 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 汪逢春,擅治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 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病理变化,特别表现在胃肠消化或吸收机能的障碍上,而兼有热象的称为湿温病);汪逢春(公元1887-1948),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现摘要如下…… 施今墨,擅治心脏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如糖尿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病、气管炎病等)。施今墨(1884-1968),浙江萧山人。十三岁从 其舅李可亭先生学医,弱冠追随黄兴奔走革命,后因宦海浮沉,弃政专以医为业。民国初年提倡中西医结合,尝谓“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素主“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才能取得古人理论精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独创一格,医名大噪…

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xx 历代宰相大全 本文以朝代为单位,分别介绍历朝的正宰相和一些有重大影响和重大贡献的副宰相共一千多人。详尽介绍每位宰相的生平,事迹及归宿,力求多介绍其任相时期的作为,以介绍史实为主。 商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xx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xx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王子围、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xx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xx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xx

xx XX、公孙操、XX腹、将渠、XX xx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XX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XX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XX 狐庸、XX、XX、XX嚭 XX 范蠡、文种秦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樛斿、乐池、樗里疾、甘茂、向寿、魏冉、楼缓、金受、寿烛、杜仓、芈戎、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王绾、冯去疾、李斯、赵高 附: XX 政权 XX、XX、田角、XX、XX XX 郦商、萧何、周苛、周昌、赵尧、曹参、陈平、王陵、审食其、任敖、曹窋、吕产、周勃、灌婴、张苍、冯敬、申屠嘉、陶青、晁错、周亚夫、刘舍、卫绾、直不疑、窦婴、牛抵、许昌、赵绾、田蚡、韩安国、薛泽、张欧、公孙

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2月份模拟考试试题

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2月份模拟 考试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共两卷,第I卷为选择题,满分45分,第II卷为非选择题,满分55分。时间共90分钟。请用2B铅笔和0.5mm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否则不得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15个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西周时期,“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但是,春秋时期日益频繁的战争使军队对兵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打破国、野界限,开始向野人征兵。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平民政治的发展 B.社会转型的趋势 C.中央集权的确立 D.军功爵制的影响 2.汉武帝时期,曾用银锡合铸而成作价奇高的“白金三品”,专门向富商豪民发行。朝廷这种做法 A.意图是稳定金融秩序 B.有利于削弱地方势力 C.实现对铸币权的垄断 D.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3.唐初,“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唐玄宗时期,中书门下(政事堂)成了独立的宰相署,中书省与宰相府署分离,逐渐向“以中书舍人为长官的专门负责撰写制敕的机构”过渡。这一变化体现了 A.政治决策的随意独断 B.三省运行机制的退化 C.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D.三省地位的不断上升 4.宋代,书法帖学兴起,出现新画种(版画和年画),印染工艺也获得发展。这些新变化直接受益于 A.古典科技的进步 B.市民阶层的壮大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核心精神的嬗变 5.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多有“嗜奇好古”和“好奇尚诞”的性格与作风。由于古代的习俗和事物已不再是晚明日常生活经验构成的一部分,因而这种“嗜奇”和“尚诞”更多地表现为对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等的追求。明朝时期的“嗜奇”和“尚诞” A.冲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动摇了封建的正统思想 C.促使国人“开眼看世界”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进步 6.鸦片战争尚未爆发时,道光要求两广总督“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当战局不利,谈判受挫时,道光帝又密谕耆英等大臣,“务须慎持国体,俯顺夷情,俾兵萌早戢,沿海解严,方为不负委任”。清朝统治者在“维护国体”与“俯顺夷情“之间的矛盾心理体现出 A.维护国家利益的主权理念 B.近代化道路上的摇摆不定 C.军事上遭受挫折后的无奈 D.坚持天朝体制的僵化立场 7 A.内地商埠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B.近代民族工业体系逐渐完备 C.沿海和内地区域发展日趋平衡 D.列强对边疆地区侵略日益加深 8.1922年12月,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通过了中国棉工业史上第一个集体限制生产的决议:“自(民国)11年12月18日起停止工作四分之一,以三个月为限,届时设市面仍无起色,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扁鹊,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

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明末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著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古代几类人才的地域分布

古代几类人才的地域分布 从历史记载看,中国古代有这么几类人才。首先是历代帝王,特别是开国皇帝,应当算做一类人才,因为他们身处峰顶,掌握国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他们要登上帝王宝座,都得经过一番奋斗。更远的不说,从秦代开始到清代结束,中国大约建立过大大小小60个王朝。这60个王朝之中,有55个王朝的开国皇帝出生在北方,其中有23个属于少数民族,这些王朝的皇帝大多出生在北部边疆,属于游牧和半游牧民族,而皇帝出生于江南的王朝只有5个:三国的吴,南朝的齐、梁、陈,五代的吴越。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等,还有那个五胡十六国时的后赵国皇帝石勒,都可算得上一流人才,朱元璋和后赵皇帝石勒,两人同工异曲,都从社会的最底层,走上社会的最高处。他们都出生在北方,即长江以北的地方。 其次说历代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左右国家政策取向的人员,毫无疑问,他们能走到这一步,也相当不易,因此,他们也属于一类人才。其中有不少属于才能出众的人才。就他们的出生地或籍贯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从宰相籍贯的南北比例看,以《中国宰相全传》所录1282人为据,从秦汉到隋唐共有宰相685人,其中江南籍的只有42人,只占0"6%;从宋代到明清共有宰相597人,其中江南籍的达到179人,占30%,比例明显增加,到了明清两代,共有宰相302人,江南籍的多达114人,已占到37"7%,可见江南籍的宰相在明清两代已达到历史最高比例。二,从秦汉到隋唐,北方籍宰相相对集中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五个省份,其中河南149人,陕西99人,山西97人,河北91人,山东57人,合计占到72%,明显形成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区”。而从宋代到明清,特别是明清两代,南方籍的宰相已分散于江南各省,其中以浙江和江苏的苏南地区较为集中,浙江53人,苏南35人,而北方籍的宰相多集中在内蒙古(67人)、黑龙江(28人)和辽宁(47人)三个省区,这是因为辽、金、元、清四个朝代的帝王起于这三个地区,大多依靠本族和皇族人士做辅佐。三,从秦汉到隋唐,家族宰相是一个突出的现象,而且集中在荀、李、裴、杜、王、萧、杨、崔、郑、韦、赵等几个家族,祖孙三代、父子二人或先辈与后裔连续出任宰相的情况屡见不鲜,而且绵延到明清。根据我的粗略统计,从西汉一直到清末,父子、祖孙、兄弟、叔侄等宰相一共有200人之多。如东汉“关西孔子”杨震、杨赐、杨彪祖孙三代(杨震,他的高祖是司马迁的女婿杨敞,五世孙则是杨修,他的十四代孙即隋文帝杨坚。东晋王导、王珣、王弘祖孙三代;魏晋裴茂、裴潜、裴楷、裴秀、裴頠、裴宪祖孙四代六人;唐代很多,略去不举;宋代范仲淹、范纯仁父子;直至清代刘统勋、刘墉父子,翁心存、翁同和父子,张之万、张之洞兄弟,等等。 第三,历代武将和文士,是更重要的一类人才。他们外可定边,内可安国,具有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主导权和社会话语权,决定和影响全民的意识形态和政策走向,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根据《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所载,入选的历代武将(不含农民起义将领)约455人,其中出生于江南的或江南籍的只有60人,占到0"1%略多,而清代江南籍武将已达31人,占历代江南籍武将总数的50%还多,可见清代以前的将领基本上都是北方籍的。历代文士(包括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及其他谋士)的情况则大有不同,唐代以前的文士北方籍的占大多数,据《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所载,历代文士约有1619人,南方籍的有679人,占42%多一点,大大高于武将的比例。五代以后的江南籍文士总数高达601人,占历代文士总数的88%。该辞典所载明清两代南北文士共约672人,以下六省

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中国历代宰相大全 本文以朝代为单位,分别介绍历朝的正宰相和一些有重大影响和重大贡献的副宰相共一千多人。详尽介绍每位宰相的生平,事迹及归宿,力求多介绍其任相时期的作为,以介绍史实为主。 商 伊尹、仲虺、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傅说 西周 姜尚、周公、召公、毕公、祭公谋父、甫侯、芮良夫、荣夷公、邵穆公、虢文公 齐国 管仲、崔抒、庆封、晏婴、国惠子与高昭子、田乞、田常、监止、田盘、田白、田悼子、田和、邹忌、田婴、孟尝君、吕礼、淖齿、田单、后胜 楚国 斗祁、彭仲爽、鲍申、子元、斗谷于菟、成得臣、蒍吕臣、斗勃、斗般、大孙伯、斗越椒、虞丘子、孙叔敖、子佩、子

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蘧子冯、屈建、王子围、蘧罢、子皙、斗成然、阳匄、囊瓦、子西、叶公、公孙宁、吴起、州侯、昭奚恤、昭鱼、昭阳、唐眜、景翠、子兰、子椒、昭雎、春申君、李园 晋国 荀息、郤縠、原轸、先且居、赵衰、狐姑射、赵盾、郤缺、荀林父、士会、郤克、栾书、韩厥、荀莹、荀偃、范宣子、赵武、韩起、魏舒 赵国 公仲连、太戊午、苏秦、赵豹、肥义、赵成、李兑、乐毅、蔺相如、平原君、建信君、廉颇、虞卿、春平君、皮相国 魏国 魏成子、李悝、翟璜、公孙痤、中山君、白圭、惠施、公孙衍、田需、翟强、魏齐、范座、信陵君、孔斌 韩国 侠累、申不害、张开地、韩侈、张谴、无正、昭献、成阳君、张平

燕国 子之、公孙操、栗腹、将渠、张唐 鲁国 羽父、臧文仲、庆父、季友、襄仲、季孙行父、孟献子、穆子、季武子、昭子、季平子、阳虎、季桓子、孔子、季康子、公仪休 郑国 祭仲、子罕、子驷、子孔、子展、良霄、子皮、子产、子大叔、驷歂、罕达、驷弘、驷子阳 宋国 孔父、华督、目夷、公子成、公子鲍、华元、子罕、向戍、华亥、华费遂、公孙忌、乐大心、向魋、皇瑗、皇缓、大尹、乐茷、仇郝、唐鞅 吴国 狐庸、公子光、伍子胥、伯嚭 越国 范蠡、文种

古代名医医德名言

古代名医医德名言 篇一:古代医德名言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黄帝内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北宋·范仲淹《能改斋漫录·卷十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枪,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 受病有浅深,使药有重轻。度其浅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轻重,

锱铢不可偏。浅深轻重之间,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宋·史堪《史载之方》 夫用药如用刑.误即便隔死生。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用药亦然。庸下之流,孟浪乱施汤剂,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杀人,何太容易?——清·年希尧《本草类方》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召请,急去无迟,可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宋·张杲《医说》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费伯雄《医方论》 医以苏人之困,拯人之危,性命为重,功利为轻,而可稍存嫉妒哉?奈何今之医者,气量狭窄,道不求精,见有一神其技者则妒之。妒心一起,害不胜言,或谣言百出,或背地道破道,或前用凉药,不分寒热而改热,前用热药,不别寒热而改凉,不顾他人之性命,惟逞自己之私心,总欲使有道者道晦,道行者不行,以遂其嫉妒之意。——清·雷丰《时病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冥之中,自有神佑。——元·曾世荣《活幼心书》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宋·《小儿卫生总

中国古代名医的座右铭

中国古代名医的座右铭 仁心仁术、视病犹亲、术德兼修、感同身受,成为中医人文道德观的重要表达,需要我们后学持续传承与不懈践行。 “一视同仁,贵义贱利”——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认为:“欺则良知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日昌。”明代龚延贤在《万病回春》提出医家要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精求医理,博采众长”——魏晋褚澄在《褚氏遗书》指出:“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要求行医者“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要术德兼修,至精至微,“医道精深,不可浅尝辄止,而医者责任重大,临证不可不慎。” “一心赴救,视病犹亲”——从中医药有史以来,无论是唐代的“患坊”,或是苏东坡创办的“安乐病坊”,无不充溢着仁慈博爱的人文道德。隋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指出“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明代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论及:“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 “廉洁淳良,不唯名利”——明代裴一中在《言医》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

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华序》说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 “宽厚仁和,倾诚无忌”——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认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序》认为医理艰深,疾病千变万化,医生必须具有“爱人、知人”的精神。南宋肖纲在《劝医论》中指出:“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 “医乃仁术,仁善立业”——宋代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指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生死之所系。”清代名医费伯雄认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明朝王绍隆在《医灯续焰》中说:“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 “为医之道,必先正己”——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明辨:“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中国历代宰相表

中国历代宰相表 【宰相- 基本简介】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 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汉以丞相或相国为宰相,御史大夫为副职。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献帝建安中,复置丞 相,由曹操担任。魏初以汉之尚书权大,将原魏王所属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监、令。魏、晋遂以中书令监、令为宰相,而相国、丞相变 为赠官,或为权臣篡夺之阶。吴始终设丞相;蜀汉初设丞相,后改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主国政。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 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隋

朝整理旧制, 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宰相- 职务变迁】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 达几十种官名。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 中幕僚长阶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 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秦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梧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我国古代十大名医分别是针灸之祖———黄帝;脉学倡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等。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儿科之祖———钱乙 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慈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