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南文化产业成经济增长新亮点

河南文化产业成经济增长新亮点

河南文化产业成经济增长新亮点
河南文化产业成经济增长新亮点

文化产业成经济增长新亮点

为了加快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央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文化产业做出了宏观布局和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文化产业,与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切实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10年起,文化产业的统计正式纳入了国家统计制度,国家统计局制定并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方案》(国统字[2010]133号)和文化产业统计制度。执行国家统计局下发的制度和核算方案后,统计围改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部分。以下对文化产业的核算与分析,均按照国家统计局所认定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统计结果。

一、2010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一)文化产业总量情况

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2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453亿元,增长10.5%。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367.13亿元,同比增长15.9%。年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3.7个百分点,高出第三产业增速5.4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文化产业单位数不断增长,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10年底,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7196个,比2008年增加951家;从业人员46.03万人,比2008年增加4.22万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增长4.97%,高于全社会从业人员1.3%的增长速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0.76%,比2008年提高了0.06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2010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实现增加值7.98万元,较2008年增加1.72万元,比全部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高4.18万元,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高3.89万元。分文化产业类别看,

人均增加值最高的是“网络文化服务”(13.23万元),其次为“广播、电视、电影服务”(9.38万元)和“和服务”(9.05万元);最低的是“文化艺术服务”(5.02万元)。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二)文化产业部结构情况

1、文化产业分层发展情况

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和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类别,2010年共有从业人员16.02万人,实现增加值127.66亿元。

文化产业的“外围层”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要容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2010年共有从业人员9.84万人,实现增加值69.61亿元。

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2010年共有从业人员20.18万人,实现增加值169.86亿元。

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结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中:从业人员之比为34.8:21.4:43.8;增加值之比为34.8:19.0:46.2。

2010年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主要指标

2、分类别发展情况

在全省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和外围层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是文化艺术服务,全年实现增加值22.69亿元,增长32.9%;其次是其他文化服务,实现增加值18.85亿元,增长31.6%;其他类别依次为:网络文化服务,全年实现增加值1.88亿元,同比增长30.0%;和服务,实现增加值74.86亿元,增长24.0%;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实现增加值48.88亿元,增长4.7%;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实现增加值30.06亿元,增长1.0%。

在文化产业相关层的行业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行业实现增加值158.92亿元,同比增长17.6%;“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行业实现增加值10.94亿元,同比增长18.6%。

从九个大类比重情况看,从业人员、增加值占比最高的均为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分别为40.8%和43.2%;其次是和服务,分别为18.0%和20.4%,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位居第三,分别为14.8%和13.3%。

(三)文化产业分行业发展情况

在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中,全省已初步形成了跨越第二、第三产业,涵盖了《文化产业分类标准》80个行业领域的较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

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中,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8.53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的54.1%,比2009年增长18.6%,显示出工业企业(从事文化产品及设备的生产企业)占据全省文化法人单位的半壁江山,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9.87亿元,同比增长16.8%,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38.66亿元,同比增长27.2%。

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从事文化产品及设备批发零售的企业)实现增加值21.13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的5.8%,同比增长14.6%;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实现增加值11.74亿元,增长14.5%,限额以下批零企业实现增加值9.39亿元,增长14.6%。

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5.66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的39.7% ,同比增长12.6%;其中服务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3.68亿元,增长11.5%,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增加值49.99亿元,增长14.7%,社会团体及其他实现增加值1.99亿元,增长11.6%。

201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核算表

在法人单位中,实现增加值在前十位的行业为:工艺美术品制造业(105.34亿元)、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业(34.44亿元)、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业(23.06亿元)、其他计算机服务业(16.77亿元)、电视业(14.00亿元)、书报刊印刷业(12.96亿元)、报纸出版业(12.39亿元)、广告业(11.29亿元)、风

景名胜区管理业(8.94亿元)、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业(8.91亿元)。这10个行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67.6%。

文化产业具有广泛吸纳各类社会劳动力的特点和优势,已成为全省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目前,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中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吸纳从业人员13.38万人、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业2.90万人、其他计算机服务业2.07万人、广告业2.04万人、书报刊印刷业1.84万人。这5个行业从业人员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8.3%。由此可见,无论是吸纳从业人员还是实现增加值,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文化产业分地区发展情况

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目标的推进,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亮点,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不少地区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成为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行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全省各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看,2010年法人单位中,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在20亿元以上的省辖市分别有:市(95.04亿元)、市(57.79亿元)、市(41.91亿元)、市(35.14亿元)、市(26.70亿元)。这五个市实现增加值占全省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的69.9%。

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在2万人以上的有市(8.62万人)、市(7.20万人)、市(5.75万人)、市(5.15万人)、市(4.44万人)、市(2.66万人)、市(2.39万人)。

法人单位增加值占本地区GDP比重高于全省水平(1.60%)的有市(4.51%)、市(4.40%)、市(2.37%)、市(2.14%)、市(1.80%)、市(1.68%)。

2010年分省辖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主要指标

(五)文化产业重点行业发展情况

1、新闻出版业发展成就显著

2010年,豫版出版物竞争力不断增强。全省共有图书发行网点8499个,其中国有新华书店1274个;出版各类图书4876种,总印数达20150万册;出版报纸123种,总印数达到21.42亿份;出版音像及电子出版物174种,数量360.5万盒()。

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第二新华印刷有限集团公司印制的《鲁迅》、凯瑞数码公司生产的DVD9-R荣获印刷复制奖提名奖。4种报刊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儿报刊,2种图书荣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101种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分获“2008-2009年度省优秀图书奖”和第八届省优秀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奖。豫版出版物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外向型发展,组团参加2010年图书订货会和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分别实现订货码洋2087万元、2300万元。

2010年,全省新闻出版业主营业务收入237亿元,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主力地位进一步提升。

2、广播影视业快速发展

截至2010年底,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共有从业人员4.22万人,资产总额109.2亿元。全省共有广播电台18座,公共广播节目套数150套;电视台18座,公共电视节目套数166套。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26071小时,全年电视节目播出时间869059小时。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7.3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7.39%。有线电视用户725.14万户,入户率24.28%。

精品生产成效明显。省影视制作集团参与拍摄的主流商业大片《叶问2:宗师传奇》地票房累计收入2.33亿元,全球票房突破3亿元,荣膺2010年上半年国产影片票房第一名。戏曲电影《程婴救孤》获第15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外语戏曲影片奖。电影《少林四小龙》、《苍生大医》获第15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入围奖。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获第13届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大奖评委会特别奖。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提前完成。高标准、高质量完成1840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建设任务,使38.6万偏远地区农民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包括中央和省在的4套以上广播节目、8套以上电视节目。全省农村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到100%。全省共完成公益电影放映场次57.3万场,完成全年放映任务的100.55%,累计观影人次1.6亿。

3、文化事业持续繁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建全。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新建达标县级“两馆”9个,维修改造县级“两馆”20个。新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581个,已达标917个。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活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年共新建51个县级支中心、598个乡镇服务点、18590个村级服务点。“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2107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40场,向30个县级图书馆配送了图书,为基层文艺院团配送流动舞台车22辆。

舞台艺术生产迈上新台阶。文艺演出持续活跃,重大赛事成绩显著。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新编历史剧越调《老子》获得文华大奖,实现了全省在全国文华大奖评选中的“四连冠”;现代豫剧《村官天成》获文化部“文华优秀剧目”奖第一名,豫剧二团树建获“文华表演奖”,另有11人分获文华单项奖。豫剧

《香魂女》入选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实现了在这一项目上的“五连冠”。

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有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3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古籍保护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截至2010年底,全省现有各类文物点约8万处,其中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殷墟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189处(198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4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00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省有各类博物馆150座,104座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向公众开放,全年免费接待观众1000多万人次。博物院被确定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博物院、博物馆、博物馆、汉画馆被确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少林寺武僧团赴喀麦隆、刚果(布)和赤道几亚等国家进行了文化交流演出。艺术团赴新西兰、萨摩亚等南太平洋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等。“中原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拓展。豫台文化交流不断深化。

(六)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情况

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消费需求高度依赖于物质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上升,城乡居民家庭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元,实际增长7.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0838元,实际增长9.6%,家庭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741元,实际增长29.1%,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6.8%,比去年提高0.8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524元,实际增长11.0%;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82元,实际增长4.7%,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50.47元,实际增长6.4%,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6.8%。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产业总量仍然较小,结构调整的压力仍然很大

文化产业总量小,占GDP比重低。2010年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367.1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69%,占GDP的1.6%,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达到文化强省的目标任务很重。

单位人员规模偏小。2010年末,平均每个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有从业人员27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0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37人;限额以上批零企业75人,限额以下批零企业9人;服务业企业13人,文化事业单位29人。文化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单位的人员规模偏小,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亟待提高。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既影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又制约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存在制造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在法人单位中,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98.53亿元,占全部法人单位增加值的54.1%;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98.53亿元,占5.8%;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5.66亿元,占39.7%。从结构看,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比重过大,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娱乐业等为主体的文化服务业比重较低。相对当前文化需求多样性、多层次、个性化的趋势,高质量、高品位,切合文化市场需要的容产品和服务需要大力加快发展。其二,核心层在文化产业的整体格局中比例较低,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2010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分层结构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之比为34.7:19.0:46.3,而这一比例在2008年是35.7:22.1:42.2,相比之下结构仍有待改善。属于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属于文化产业“外围层”的娱乐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广告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及网吧等新兴文化产业比重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

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小型企业居多,资源相对分散,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使得产业主体呈“小、弱、散”的局面。现代大型文化企业不多,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

(三)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

资金是否充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了促进新兴的文化产业发展,政府的资金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目前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为165.63亿元,较2009年增长10.7%,但远远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的增长速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00%,低于2009年1.09%的水平。

(四)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动力不足

作为人口大省,文化消费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但从实际情况看,这种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524元,无论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17位。人均收入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支出的能力。2010年城镇居民日常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最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达到33.0%;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0838元,实际增长9.6%;家庭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741元,实际增长29.1%,但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仅为6.8%,比去年提高0.8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7.2%的平均水平。2010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同样最高,恩格尔系数达到37.2%,比2009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82元(全国4382元),实际增长4.7%(全国5.9%),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50.47元(全国367元),实际增长6.4%(全国7.7%),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6.8%,反而比去年低0.1个百分点,更低于全国8.4%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

相对较低的文化消费制约了文化市场的发育,主要表现在一是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无论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是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二是创新产品缺乏,的文化产品依然是在传统之中徘徊,文化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较低,新兴文化消费品和传统文化消费品发展不平衡;三是文化产品的供给滞后。文化产品是文化消费

链条的上游,因此文化产品的丰富度如何,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等都深刻地影响着文化消费的发展。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发展文化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一)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为了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结构仍需加大调整力度。一是要提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比重,提升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以网络服务和信息咨询业、文化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应采取措施加快发展速度,提高比重,形成主导地位。同时,要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打造更多的大型文化集团,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大的文化企业集团能够以雄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而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有实力参与国际和国市场竞争,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龙头带动,着力培养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支柱企业,借以提高其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和垄断,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实现优化组合,提高效率。三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产业带动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数字电视、数码电影、宽带接入和视频点播、电子出版和数字娱乐等新的文化产业群有较大的发展前途,将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和创新发展趋势非常明显,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给文化产业形态、发展方式、产业模式带来重大变革,促进文化产业加快转型。促使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结构的数字化提升中得到根本性改变。四是理顺文化产业的各个链条、环节、要素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建成良性互动机制。首先,应使文化产业部的创作、出版、展演、传播、教育、销售及消费各环节上下连接,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而营建起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文

化产业不断走向繁荣。其次,还应协调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从而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二)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龙头企业

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推动基础较好、优势明显、潜力巨大的产业门类快速发展。依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抓好出版、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与工艺美术、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武术体育、动漫游戏等九大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出版业要积极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市场竞争,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实施品牌战略。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传统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产业;进一步培育新闻出版骨干企业,鼓励有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推动新闻出版资源适度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支持“专”、“精”、“特”、“新”的现代新闻出版企业发展。演艺娱乐业要繁荣舞台艺术创作,鼓励和支持投资兴办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和举办演出活动;按照整合资源、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要求,大力推进资源重组,提高演艺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提高演艺业的市场化程度;推动演艺与旅游、会展、、科技等结合,打造富有特色的演艺项目;创新娱乐业态,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扩大群众娱乐消费。文化旅游业是全省文化产业的龙头。充分利用各地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文化名城、名人故居、历史传说、民情风俗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策划开发旅游文化景区、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要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涵,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扶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提升品位,拓宽市场,拉长文化旅游链条。目前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制造业无论是实现的增加值还是吸纳的从业人员在全省文化产业各行业中独占鳌头,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不断加大优势,加快发展。要繁荣美术创作,促进当代艺术品产业健康发展,支持传统工艺美术面向市场,鼓励工艺美术技艺创新。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其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动漫产业要着力打造深受观众喜欢的动漫形象和品牌,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要在培育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并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加大对龙头企业的

扶持力度,引领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使其做大做强。要把转企改制与联合重组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省报业集团、中原出版集团、文化影视集团、有线电视网络集团、影视制作集团、歌舞演艺集团等文化企业集团发展壮大,鼓励和支持他们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力争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成为省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引领和带动全省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三)扩大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需求动力

虽然目前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文化消费空间,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却一直没有很好发挥出来。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有文化消费才会有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与空间,因此如何刺激文化消费需求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靠文化消费拉动。要建立健全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娱乐、休闲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原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文化品牌的培育有利于扩大文化消费的市场份额,有利于增强文化消费的连续性,使文化消费成为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文化品牌的培育上,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得文化真正地成为创意文化产业,而不是简单的在传统的基础上的改良。

努力降低成本,完善流通网络,扩大传播覆盖,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为人民群众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支持建设和改造剧院等文化消费的基础设施,为文化消费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传播文化。

文化消费需求高度依赖于物质生产水平和收入水平。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22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0元,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524元,实际增长11.0%,经济增长快于居民收入增长。因此要不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大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

平,改善其生活质量,鼓励城乡居民进一步增加文化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切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通过加强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推动居民文化消费比重和文化消费倾向的提高,并在提高文化消费率的过程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形成人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文化消费不断扩大、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的良性循环。

(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产业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文化队伍的水平与质量。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努力培育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用好大量文化产业人才,坚持以人为本,把文化队伍素质建设提高到重要的位置上。要在全社会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人才。加强相关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化的文化人才,开拓文化产业人才来源渠道,大力引进国外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创新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有发展动力。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要以文化资源为主要对象,以高新科技为主要手段,以容创新和服务创新为主要形式,以文化劳动者为主体,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为经济发展开辟新途径。将高新技术融入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实现科技成果在文化产业里转化,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文化产品生产“技术为王”和“容为王”的有机融合,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业态的融合,提高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和企业自我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不仅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重要容,也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当前,已经进入推进中原崛起,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新阶段。在新的起点上,应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推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助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实现中原崛起、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7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 文档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我省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明显,潜力和空间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与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与沿海先进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明显差距。当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各省市区也竞相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意见,出台政策,抢占产业制高点,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大好机遇,精心谋划,强力推进,努力把我省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

式发展,更好地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总体思路 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是,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规划,重点突破,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等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网络服务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体育休闲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经过努力,形成一批强势文化产业,发展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建立一批具有地域优势的文化产业基地,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发展重点突出、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亮点,使之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在继续发展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广播、电视等行业的同时,着力发展影视节目制作和电子网络出版、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业,实现纸介质向光电介质、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跨越。文艺演出业要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地方剧种和民间艺术,特别要发展现代表演艺术形式,加快演艺业市场化进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文化旅游业在巩固“郑、汴、洛”三点一线黄金旅游带的基础上,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旅游区块、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带动交通、餐饮、旅馆、商业、娱乐等行业的全面发展。 ——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要以高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以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为例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04 论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以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为例 金 莉 (河南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文化产业突出体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坚持的“以人为本”理念,这种二十一世纪的新型经济形态代表了我国文化与经济相互依存以及一体化态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政府无疑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仅以河南省为例,简单论述政府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5-0304-2 文化产业是本世纪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一种朝阳产业。在2002年中央明确提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以来,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众多的文化遗产资源。浓郁的中原文化特色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都使河南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完善河南省文化产业,河南省政府作出了多方努力。2005年通过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同年9月又推出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奠定了未来十五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2007年出台《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2009年省委办公厅与省政府办公厅又联合转发了《省委宣传部、省编办、省文化厅、省广 常会受情绪左右,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调节自身情绪、消除紧张与焦虑的能力。在创造性戏剧激烈的戏剧冲突中,他们感受、表现着鄙陋和高尚;在丰富多样的角色里,真实感受喜、怒、哀、乐、愁,体味人间百态。创造性戏剧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宣泄情绪的合法途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三、创造性戏剧教育应用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策略 (一)将创造性戏剧作为人文课程教学手段 人文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简称,是指根据人文素质教育这一特定目的和为实现一定目标围绕人文学科而设计、开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及其进程的总称。主要包括文学、历史、伦理、艺术、哲学等科目。 创造性戏剧活动的主题来源广泛,如政治、道德、社会、艺术等。通过创造性戏剧活动,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事物,领悟人生、评析时事;学生深入剧中人物心理状态,具备同理心,形成自我约束力,具备道德判断力;学生努力自我表达,与人商讨剧本、台词,逐渐增强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学生深入刻画人物形象,设计舞台布景、道具服装,提升艺术表现力。 (二)开设创造性戏剧课程 20世纪60年代始,西方一些国家以教育立法的形式陆续将创造性戏剧纳入课程。90年代初,一些对戏剧有兴趣的学者如胡宝林、林玫君等把国外创造性戏剧相关观念引入台湾。至2000年,“台湾地区的创造性戏剧教育课程开始纳入到一般艺术课程教学‘艺术与人文’课程的范围之内。 我们可借鉴西方及我国台湾地区先进经验,将创造性戏剧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当然,与培养专业演员的戏剧课程不同,创造性戏剧课程的开设旨在增加学生的群体体验,“其发展的重点在参与者经验重建的过程和其动作及口语‘自发性’之表达。在自然开放的教室气氛下,由一位领导者运用发问的技巧、讲故事或道具来引起动机,并透过肢体律动、即席默剧、五官感受及情境对话等各种戏剧活动来鼓励参与者运用‘假装’(pretend)的游戏本能去想象,且以自己的身体与声音去表达。在团体的互动中,每位参与者必须去面对、探索且解决故事人物或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与情境,由此而体验生活,了解人我之关系,建立自信,进而成为一个自由的创造者、问题的解决者、经验的统合者与社会的参与者” (三)深入幼儿园开展戏剧教学活动 学生可利用幼儿园实习机会,积极开展戏剧教学活动。采用“体验戏剧”的方式,即“围绕某一特定的材料或主题,设置若干场景,使用不同的技巧,以不同方式来表演。”学生通过与儿童共同表演,为儿童带来灵感和动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活动质量。 综上所述,创造性戏剧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应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将其应用于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从而提升学前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索丽珍.创造性戏剧教育融入幼儿园艺术课程的实施探索[C].东北师范大学,2009. [2] 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课程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 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M].台北:心理,2005. [4]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5] 徐东霞.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 策[J].教育教学研究,2008(11). [6] 门保全.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建设研究[J].郑州铁路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责任编辑:罗 红 作者简介:金莉,河南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0 17:18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6549144.html,/kcms/detail/53.1133.D.20130220.1718.167.html

文化资本_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

【经济研究】 文化资本、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Ξ 陈 珏,何伦志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摘 要:作为一种新的资本要素,文化资本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以及对多家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旨在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资本、文化资本与经济增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做出分析,以说明文化资本价值作为经济增长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变量,已成为经济利益主体核心竞争力来源的重要组成因素。 关键词:文化资本;文化产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820(2007)0420005204 在全球化和文化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文化的研究与探索,已远远超出了文化艺术、文化科学、精神文明与意识形态及文化活动等范畴,而立足于全球化文化产业的生产力结构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博弈力体系上去探讨文化、文化资源、文化商品与服务、文化符号,等等。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就是文化资本,作为一种新的资本要素,文化资本必将在后工业文明中对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对打造国家核心竞争力以及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文化资本”一词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 ierre B rou rdileu)首次提出的文化社会学的关键概念。他将“资本”概念广泛应用于文化分析,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资本的文化”领域。他在其著名的论文《资本的形式》中第一次实证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他认为,社会界是一个积累的世界,为了理解社会界的积累性,必须引入资本的概念,因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是一种强调社会界内在规律的原则。”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赌场,赌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机会均等的世界,这是一个没有惯性、没有积累的世界,既无继承权,也无固定资产”。赌场上每个人有同样的输赢概率,机会是平等的。而社会不同于赌场,社会活动的参加者以异质性的身份参与的,这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拥有不同质和量的资本。资本在场域中是不平均分配的,它是积累的结果,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资源。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资本分布结构,体现着社会的资源的权力结构,因而人们的竞争是不平等的[1]。 布尔迪厄将资本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经济资本,这种资本可以直接转换成金钱,往往是以私人产权的形式制度化的;(2)文化资本,这种资本能转化为经济资本,往往是以教育资质的形式制度化的; (3)社会资本,它由社会义务所构成,一定条件下也可转换为经济资本,往往是以某种高贵身份的形式被制度化的。 布尔迪厄又将文化资本细分成三种形式存在,即(1)个体积累的具体形式:与身体相关的人力资本,或以“性情”的形式存在的;(2)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即以物质性、信息性与符号性的文化产品的形式存在,如文学、绘画、工具、器械等;(3)体制化的文化资本,即以一种客观化的,必须加以区别对待的形式存在;如学术资格、文化能力、学历、合法的资质等等,以及相关的制度与机制等,它具有无限重复博弈与边际效益递增的资本扩张与知识资源特征。 在布尔迪厄的资本概念体系中,以资本为工具将场域(field)的分析扩大到整个社会,资本不仅是场域活动竞争的目标,同时也是用以竞争的手段,而其中核心就是文化资本。他的资本概念超出了马克思的经济范畴,将资本与权力概念相结合,分析人的利益与行为,研究出文化资本分配的不平等性与人们在场域中竞争的不平等性。不管怎样,他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资本的角度看待文化,也 2007年7月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uly.2007第35卷第4期Journal of X injiang U niversity(Ph ilo sophy Social Science)V o l.35,N o.4 Ξ收稿日期:2007204217 作者简介:陈珏(1974-),女,山西太原人,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

地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如何发展

地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如何发展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行文化强国战略,广播电视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前沿,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发展风声水起,但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存在着起步慢、规模小、竞争力弱等现状。文章对地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地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地方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如何发展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9-0083-02 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提出,要实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创造力,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发展广电文化产业已成为行业共识。但是,由于各区域内文化、人文、经济的差异性,大多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发展参差不齐,如何提高拉动地方广电产业发展也是各地广播电视行业迫切解决的问题。 1 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广电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手机、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视频网站等为代表的新

兴媒体呈爆炸式发展,新媒体以快捷、方便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以其衍生的新经济模式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多元化,全球化,网络化。而做作为传统的广播电视文化产业则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受其地域性、区域经济、传统观念等因素制约影响,一些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发展可谓举步维艰,后劲不足。 2 地方广电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文化产业作为地方广电行业的一项新型产业,在社会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高,无论是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是技术层级都还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思想不够解放 在经济发达地区,广播电视几乎已经完全改制为集团化经营,走市场运营的道路,但是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少人对广电文化产业理解不清,重视不够,仅仅把广电文化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以及活跃群众生活、改善投资环境的一种措施,没有把它当作产业来开发利用,没有认识到文化经济的一体化,思想观念仍停留在政府办广电,广电文化为休闲娱乐服务的基础上,广电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的开发严重滞后。 2.2 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近几年年将达到亿元左右规模;随着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文化产业,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进入国内市场,并在国内文化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国内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快。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文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各项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音像制品产业管理力度加大;各地文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文化建设进入均衡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无序与低水平竞争一直持续,面对内外挑战缺少持续发展动力。文化产品内容趋同性严重,部分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行为依然严重。 不过,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达到亿元; 即使如此,产业行业仍较大受到宏观面影响,缺乏企业性行为能动性;中国文化产业也将直面来自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挑战,缺少安全稳定性。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动漫行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关于命名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决定(豫文产业[2008]11号)

豫文产业[2008]11号 关于命名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决定 各省辖市文化局,巩义市、项城市、永城市、固始县、邓州市、中牟县文化局: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特色鲜明,促进文化资源、资金、技术、项目、人才、企业进一步融合与集聚的先进文化产业园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为树立榜样、宣传先进、推动工作,促进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我省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按照《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评选办法》、《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在地方推荐、省评审委员会实地考察和评审的基础上,经厅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命名登封嵩山文化产业园区等2个单位(见附件一)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郑州杂技馆等20个单位(见附件二)

为“河南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希望被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再接再厉,进一步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希望全省文化企事业单位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为榜样,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中央、省委有关精神,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一: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名单 附件二:河南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名单 登封嵩山文化产业园区 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

河南省第三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 郑州杂技馆 开封中原民族乐器有限公司 洛阳新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汝州市大唐汝陶研究所 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 河南司母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鹤壁市黄河古陶研制厂 新乡梦工场(新乡市红旗区锡恩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新乡市成林纸品包装有限公司 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 濮阳龙陶工艺有限公司 禹州市神垕镇杨志钧窑厂 临颖县南街村集团 灵宝市函谷关古文化旅游区 南阳金光数字显示有限公司 商丘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商丘开元演艺(集团)有限公司 淮阳太昊陵 永城市芒砀山文物旅游区 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究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究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探 究 [摘要]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通过引用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的矛盾,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经济危机;文化产业;经济拉动 自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经济衰退,中国也未能幸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中国GDP季度增幅依次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剧减至6.1%,二季度稍好,也仅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将“文化产业”作为“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此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文化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P3)、“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

诸如此类的话语在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文化产业”,并批评了“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样的“理论-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创意国度》,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产业”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创意国度》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直到1997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年7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①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创意产业专家组”,进行创意产业界定、创意产业纲要

依托特色文化资源 发展地方文化产业

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摘要: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是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优势所在。陈靖姑文化、圆瑛文化、食用菌文化是古田县最具鲜明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本文在分析目前古田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资源优势;文化产业;古田特色;发展 abstract: the unique cultural resources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and is the superiority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e industry. the culture of chen jinggu, yuan ying and edible mushroom is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unique local feature of gutian coun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utian curture industry and the reasons, the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accelerating culture industry are proposed. key words: resource superiority; culture industry; the features of gutia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文化产业是公认的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黄金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胡锦涛同志明确要求,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河南省各地特色文化产业、企业、园区

河南省各地特色文化产业、企业、园区 1.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商丘)夏邑县火店镇的手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民间传统工艺品加工得以发扬光大,形成了旗穗、中国结、排须等生产基地,从业人员达6万人。 商丘市虞城县的贾艳梅就有这样一双巧手。因为这里是花木兰的故乡,所以她的公司名叫木兰剪纸艺术有限公司。 2.驻马店:上蔡 3.平顶山:汝州县的汝瓷博物馆、蟒川镇半扎村申报“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 宝丰的马街书会,这个书会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说书的展示、展演和交易为主要内容的书会,中国中部几个省的说书人每年都要在这里聚会,可以说是说书文化的大聚会。 唐钧的古瓷遗址多集中在郏县北部 4.焦作:河南天目瓷文化有限公司 5.安阳:内黄县年画艺术馆展出的池家木版年画《双龙五凤福》,年画流派百家,池家年画可圈可点。它以乡土气息浓厚,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为特色,在诸多年画流派中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2012年11月,池家年画被安阳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安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12日,《池家年画项目》被共青团河南省委、省文化厅、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河南省青少年优秀文化产业项目;2013年12月27日,经专家评审,以内黄县池家年画坊为基础的内黄县年画艺术馆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红旗渠太行大峡谷文化旅游产业园、周易文化产业园、曹操高陵文化旅游产业园、三杨庄二帝陵文化旅游产业园、安阳?中国历史文化产业博览园、龙泉生态旅游区产业园、安阳县西南文化旅游产业园、林州航空运动文化旅游产业园、安阳文字文化产业园。 重点文化企业:河南凯瑞数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森润工艺品有限公司、安阳市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安阳日报报业集团、安阳广播电视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林州市红旗渠风景区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林州市太行大峡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河南司母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南安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安阳市富林日用精品有限责任公司。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工作心得: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最新)

工作心得: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最新) 一、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 当今世界,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影响力的一项重要表征是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和带动。文化产业成为一种新的财富创造形态,改变了原有的以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为主要增长方式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社会发展模式,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形式和内容改变了原有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结构,从而使知识经济以文化经济的全新转变成为现代国家发展的关键产业。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选项。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成长预留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探索符合民族和区域实际的特色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优化文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策略和路径。

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产业确立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并提出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建设。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作为重要战略布局被纳入顶层设计。《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并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文化改革规划中。2012年3月出台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再次聚焦特色文化产业,明确将“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办法,引导特色文化产业有序聚集,发展壮大一批特色明显、集聚度高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作为“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2014年3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2014年8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以专项文件的形式明确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保障。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园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摘要]:2005年我国掀起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众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文从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入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发展模式,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功能及存在不足,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从2005年起,受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文化创意产业思潮的影响,我国内地城市也吹响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结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群发展。随着北京、上海建立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城市纷纷效仿,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我国业已形成首都创意产业集群、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滇海创意产业集群、川陕创意产业集群及中部创意产业集群等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数目众多、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 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文化创意产业及产业集群 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源于创意产业这一理念的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兴起于英国,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策性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明确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集合了文化创意和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于一身,涵盖了更为广阔的文化经济活动。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产业基本等同,都能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高度的经济价值,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 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近代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产业区理论,他在1890年开始关注产业地理集聚现象。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2期)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可以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一是通过批量购买原料和集中制造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通过共享基础设计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一般经济性成本开支,三是通过集中和批量销售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通过近距离的面对面的交流也降低了组织内部的组织成本和协调成本。[1] 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集群的新成员,它是指一定时间内生存和坐落于特定区域或环境内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实体所形成的空间聚合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式。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一些城市已经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对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集群发展有利于企业彼此协调竞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张京城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指出,由于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就自身体系而言也无法通过单体行为所能完成;某一单体只能完成产业内的部分内容,而只有通过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企业和机构形成基于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才能获得群体竞争和发展优势。 [2]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表现和途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通过提供一系列创意企业所需要

河南文化产业成经济增长新亮点

文化产业成经济增长新亮点 为了加快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央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文化产业做出了宏观布局和规划。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文化产业,与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切实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10年起,文化产业的统计正式纳入了国家统计制度,国家统计局制定并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方案》(国统字[2010]133号)和文化产业统计制度。执行国家统计局下发的制度和核算方案后,统计围改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部分。以下对文化产业的核算与分析,均按照国家统计局所认定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统计结果。 一、2010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一)文化产业总量情况 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29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453亿元,增长10.5%。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367.13亿元,同比增长15.9%。年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3.7个百分点,高出第三产业增速5.4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文化产业单位数不断增长,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10年底,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7196个,比2008年增加951家;从业人员46.03万人,比2008年增加4.22万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增长4.97%,高于全社会从业人员1.3%的增长速度;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0.76%,比2008年提高了0.06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2010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实现增加值7.98万元,较2008年增加1.72万元,比全部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高4.18万元,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高3.89万元。分文化产业类别看,

10河南省文化厅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文档

河南省文化厅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 业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豫文产业…2005?4号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精神,结合全省文化工作实际,省文化厅确定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依托三个抓手,突出三项重点,发展三大文化产业,奋力实现全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依托三个抓手 (一)抓骨干文化产业企业的培育。 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培育和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集团或公司,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在省电影公司的基础上,发展壮大“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组建河南省影视文化集团公司,在巩固电影发行、放映业务的同时,开展影视节目的制作,在文化系统形成龙头骨干企业;以省演出公司、濮阳市杂技团、新乡市杂技团、濮阳市杂技学校、开封市杂技团、郑州市杂技团、漯河市杂技团为核心成员,成立河南省中原杂技有限责任发展公司,在此基础上,整合全省杂技资源,组建河南杂技集团;在河南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的基础上,组建河南省文化艺术音像公司,开展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业务,逐步形成辐射周边及西北诸省的大型音像制品出版、发行基地。 (二)抓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抓好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以文物、杂技、少林功夫、豫剧等为重点,建立完善文化产业项目库,借助科技力量和市场运作方式,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和艺术团体进入国内、国际市场;认真做好一

年一度的文化项目推介。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载体促进产业的发展。加快中州影剧院的维修改造进度,尽快开展演出经营业务,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团体演出,为省会人民提供一个新的文化娱乐场所;加快文化音像广场的建设进程,吸引国内外音像制品经营单位投资经营,形成中部地区有影响的音像制品集散地;以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和省群众艺术馆为依托,建立文化艺术培训基地,并以各地文化艺术学校为支点,推动艺术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省文物交流中心和省美术馆为依托,成立文物复仿制品和艺术品拍卖经营机构,形成文物复仿制品和艺术品物流基地;注重开发动漫、网络游戏、杂技剧、舞剧等文化项目;各地区依托自身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努力实现一市一景、一县一品发展格局。 (三)抓知名文化品牌的打造 抓好我省世界文化遗产品牌,进一步提升河南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推动我省文化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继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后,抓紧进行安阳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少林功夫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将更多的河南文化遗产推向世界。 抓好精品文艺品牌。加强《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木兰诗篇》、《风中少林》、《河洛风》、《清明上河园》等文艺精品剧目的市场化演出运作,探索与旅游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通过演出完善精品艺术,通过精品艺术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使这些艺术精品成为我省的演出品牌。 抓好河南省奥斯卡电影院线品牌。扶持河南省电影公司在郑州、洛阳、西安、上海、广州等省内外大中城市再建一批现代化影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