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届酬赠诗学案(教师)

2013届酬赠诗学案(教师)

2013届酬赠诗学案(教师)
2013届酬赠诗学案(教师)

2013届酬赠诗学案(高二)

一、经典诵读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简析】由于朱庆馀的赠诗《近试上张水部》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籍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简析】这首小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早春风景图画。描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截取早春加以咏叹,认为早春比盛春景色更优美,可谓思维独到,别运匠心。诗两句诗比了别人不曾比事物——“酥”,诗人感悟了常人所不曾有过的感悟——远看有而今看却无,以超凡的手法“写出了人人胸中有,而人人笔下却无的北方早春独特景象”。而后两句的直接抒情,更不乏画龙点晴功力。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简析】《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这首诗即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望洞庭赠张丞相王维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简析】前四句写景,气象雄浑、境界阔大。首联写八月的洞庭湖满得几乎与岸上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湖与天空接合成了完整的一块。写出湖的开朗涵浑。颔联写出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后四句抒情,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

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却没有船只一样。尾联用典,“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另翻新意,不露痕迹地请求援引。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简析】这首诗诗人写得极其雅致,优雅中见意境。这是一首抒写友情的诗篇,表现手法委婉多致。首句先以山之隐忽难见真容和水之迢迢远去,以远处的画面暗写友人不在身边,故对他思念之意生出。二句以“江南草木凋”反衬地处江北的扬州的豪华热闹,是由人及景的抒情手法。三四句以想象之辞写扬州名胜之美景,表达了诗人欲与友人再次共游的渴盼。景致优美,意境深远。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简析】这首诗是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元稹

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

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简析】“满山风雨杜鹃声”,诗人透过“杜鹃”意象,用叙事笔法,展现了一个思念好友,夜不能眠的诗人形象,语言平白朴实,感情真挚。

二、知识储备

酬赠诗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常常和赠诗的韵,如《酬乐天频梦微之》。与今人靠酒肉交友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

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此所谓赠诗,二者并称“酬赠诗”。

也有的诗人通过酬赠诗干谒请托。干谒,是唐代举子向有权势或有名望的人投递诗文以求提拔或奖掖的行为,这类诗也叫干谒请托诗。如王维《望洞庭赠张丞相》。

需注意的是,酬赠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是从诗的题材角度命名的,读时请加以注意。

酬赠诗常见感情:

一、思念之情、真切情谊

如元稹《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二、请托之意

如王维《望洞庭赠张丞相》、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上部》

三、表明心志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张籍《节妇吟》

酬赠诗常用手法:比兴、拟人、比喻、反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叙事抒情等。

三、教材研读

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元白”的唐代诗人是元稹。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文学家有两位,一位是韩愈,另一位是_柳宗元___。

(一)张籍《节妇吟》

背景介绍:此诗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

《节妇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心不渝的女子形象。用了比兴(暗示)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政治态度(拒绝李师道的拉拢),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婉拒之意。

(二)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宪宗元和十年(815)。这一年王承宗、李师道等藩镇派人在京城暗杀了主张平藩的宰相武元衡。当时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他立即上书要求追查凶手和幕后主使,被藩镇势力以“越职言事”之罪名,贬为江州司马。元

稹听说后,写有《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有《梦微之》诗相送,此诗便是诗人收到白诗后非常感动而写下的答诗。

本诗通过写不同寻常的梦境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写出自己的凄苦处境。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与白居易《梦微之》(看教材附诗)两诗皆写到“梦”,两人写法有何不同?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一反常情,以未能梦见老友的凄苦心境来表现对老友的极端深切的怀念之情。

白居易《梦微之》诗中不说对老友的思念,却从对方着墨,反过来问他何事忆及自己,致使自己梦中见到了日思夜想的老友。使得自己对老友的关心和牵挂更显真情。(对写手法)

(二)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上部》

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诗人抓住“停”“低声”等关键词描写新娘不知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的忐忑不安的心理。这首诗又名《闺意献张水部》,即用闺阁的事来比喻考试的事,用了比兴手法。请联系诗的内容具体分析:

诗人自比新娘,把张籍比作新郎,主考官比作舅姑。「待晓」暗指考试期近。「妆罢」,就是指考生经心着意做好了文章,希望得到主考官赏识。「入时无」,是全诗用意所在,诗人最想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文章能不能迎合主考官的心意呢?

(四)《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写作背景: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遗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

此诗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诗人什么感情?

诗的前两句用比喻手法。在诗人眼里,海边的尖山像一把把锋利的剑在一点一点割着诗人愁苦的心肠。形象表现诗人愤郁绞痛的思乡之情。

后两句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说,如果把自己的愁肠割成千万份,把自己的身子化成千万份的话,当随风飘落在山峰上的时候仍然注视着一个地方一一故乡。奇特的幻想,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诗题标“寄京华亲故”,意在借此诗诉说自己迫切的归思和惨苦的心情,希望京城故旧能施援手,使自己不致客死他乡,终老此蛮瘴之地。

四、经典拓展

同水部张员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韩愈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曲江水满花知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注:①水部张员外,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时为中书舍人。②有底忙时,相当于“有什么忙的啊”。

1.本诗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诗的结构也很有新意。它打破了绝句三句便转的规律,一连三句写景,第四句才陡然一问作结。

2.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除了倾诉自己的激情之外,也有惋惜和埋怨对方爽约的意思。诗人巧妙地极写曲江雨后空气清新景物明净所特有的美。曲江的春天,曲江楼台花树的迷人,愈是渲染得美好,愈显出辜负这良辰美景是多么可惜。末句虽只轻轻一问,尽管语气十分委婉,却把诗人这种心情表述得淋漓尽致。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黄叔灿《唐诗笺注》里说:“当此残灯影暗,忽惊良友之迁谪,兼感自己之多病被贬,此时此际,殊难为情。末句另将风雨作结,读之味愈深。”这首诗的“味”就在于以景衬情,以景写情,叙事抒情,表现作者对白居易的一片殷殷之情。白居易在江州读诗后,深受感动。后来在《与元微之书》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

1.首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首句描写了自己所处之阴暗的背景,衬托出被贬谪又处于病中的作者心境的凄凉和痛苦。

2.此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请就诗中的一细节作分析说明。

表达了对白居易的担心和牵挂,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

《祝福》导学案B5(教师版)

第2课祝福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重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法】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巩固检测 【教具】无 【教时】5课时 预习案 1、依据辅读,掌握作家、作品。 2、读准字音,熟读文本,了解文意。 Ⅰ文本辅读 一、走近作者(见练习册) 二、了解作品(见练习册) 三、相关知识 (1)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

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4)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Ⅱ自学检测 1、生字 监.生(jiàn) 寒暄.(xuān) 烟霭.(ái)镯.子(zhuó)朱拓.(tà) 瘦削.(xuē)间或.(jiàn) 诧.异(chà)悚.然(sǒng)踌蹰 ..(chóu chú) 谬.种(miù)尘芥.(jia)形骸.(hái) 模.样(mú)新正.(zhēng) 俨.然(yǎn)荸荠 ..(bíqí) 驯.熟(xùn) 桌帏.(w?i) 讪.讪(shàn) 咀嚼 ..(jǔju?) 蹙.缩(cù) 诡.秘(guǐ) 怔.怔(zhang) 醴.酒(lǐ) 炮.烙(páo) 窈.陷(yǎo) 惴.惴(zhuì) 歆.享(xīn) 陈抟.(tuán) 2、生词 寒暄:(问)寒(问)暖。指人们见面时说些客套话。暄: 太阳的温暖。 悚然:惊惧的样子。 惶急:惶恐焦急。 踌蹰:⑴犹豫;⑵得意的样子。 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 谬种:坏东西(骂人的话)。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教案 【导入设计】 人物的塑造,鲁迅先生可谓高手而且还有高论:画人物,最有效的莫过于画他的眼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位高手是怎样通过画眼睛来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识记:作者、作品等相关文学常识。 二、理解: 1.梳理文章情节结构; 2.初步了解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3.认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迫害。 【使用说明】 1.1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导学案.2.20分钟讨论、交流、质疑,老师点拔.3.10分钟当堂训练.4.5分钟巩固、记诵、小结. 【预习热身】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呐喊》收录了他自1918至1922年间所写的《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 正传》等14篇作品,此时的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写自1924年至1925年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11篇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2、写作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3、文学常识 (1)、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补充: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越加保守、僵化、反动。此时理学出现了,主张

(完整版)《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3.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先疏通字词,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2.然后局部分析比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一变化的原 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3.师生、生生合作,探讨《祝福》文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文描写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认识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作品: 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和诗人,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文题知识:《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8月初版。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

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3.写作背景: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这篇《祝福》就是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 二、掌握字词: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寒暄.(x uàn) 踌蹰.(c hú)朱拓.(t uò) 百无聊赖.(lài) B.监.生(jiàn) 惴惴.(z h 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g) C.间.或(j iàn) 形骸.(hái)谬.种(m iù) 沸.反盈天(fèi) D.陈抟.(t uán) 驯.熟(xùn)炮.烙(pào) 咀.嚼鉴赏(jū) 2.选出对下列词语或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A.寒暄.(太阳的温暖)形.骸(身体)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紧缩)间或 ..一轮(偶而)歆.享(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窈.陷(幽远)安逸.(安闲)D.鄙.薄(轻蔑)折.罪(抵作)素.不相识(向来)3.选出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A.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 亮,沸反盈天 ....,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导学案及答案

2 祝福 2 《祝福》导学案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2、3 【教学方法】 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检查预习】 1、正字音。 监()生寒暄()烟霭()陈抟()老祖间()或一轮 悚()然谬()种俨()然形骸()尘芥()堆 两颊()沸()反盈天捺()上花冠荸荠()草窠() 讪讪()渣滓()蹙()缩窈()陷歆()享 2、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俨然: 咀嚼赏鉴:沸反盈天: 不更事:《四书》: 3、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学习过程】 1、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都有哪些呢?请大家速读课文,

新人教版必修3高二语文1.《祝福》导学案

《祝福》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掌握倒叙方法的作用 2、抓住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体会人物描写的技巧 二、基础掌握 1、字音 监()生镯()子朱拓( )陈抟()瘦 削()间()或悚()然支梧()不更()事惴惴() 谬()种新正()荸荠()( ) 怔怔() 草窠() 呜咽()驯()熟讪讪() 拗() 炮烙()( ) 歆()享牲醴()() 阿()弥陀佛 2、解释 四书 间或 不更事 沸反盈天 新正 歆享 三、基础拓展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修葺(qi)渲染(xuan)倾轧(ya)叱咤风云(zha) B.蓦地(mo)缄默(jian)遒劲(qid)朝夕揣磨(mo) C.裨益(bi)犒赏(kao)惬意(xia)腾挪跌宕(dang) D.谙习(an)感喟(kui)荟萃(cui)胜卷在握(q udn) 2 .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学术界对这件出土文物所属的年代,一直有 ②要把那些党纪国法,敢于顶风作案的领导干部交司法部门制裁 ③请容许我大胆地一下鲁迅先生那副知名的短联:舒眉傲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A.异议违反篡改 E.异议违犯窜改 C.争议违犯窜改 D.争议违反篡改 3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E.等我们来到厅,里面已是万头攒动、济济一堂 C.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D.大连万达战胜了浦项制铁,无独有偶,鲁能泰山也战胜了现代恐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结果 E.晚会上,他们神情自若,舞姿潇洒,谁能相信他们不是年过花甲甚至年逾古稀的老人呢? C.昨天,市图书馆举办知识经济讲座,聘请了东南大学的教授,会议室的座位真是座无虚 席,好多人站着听了一下午 D.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商务、、购物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 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四、文本体悟 1、小说在结构上采取了怎样的记叙方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 容? 3、思考: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五、课外阅读 《绿的歌》 冰心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 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mm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惘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 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 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 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的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们! 1、文中“临去秋波”比喻什么?用这一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案的字数均不得超过8字)(4分) 答: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 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2、文中“’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这句话中“’向前看’的思

《祝福》导学案

祝福》导学案 (教师用) 隆回二中肖东光 三维总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祝福》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2.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3.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自主学习】 1、字音积累 钝(dùn )响寒暄(xuān )朱拓 (tà )间(jiàn )或 悚(sǒng )然踌蹰(chóu chú )不更(gēng )事谬(miù )种

淡(dàn )然俨(yǎn )然雪褥 (rù )瑟(sè )瑟有声 尘芥(jiè )堆形骸(hái )脸颊 (jiá )沸反盈(yíng )天 贺家墺(ào )荸荠(bí qí )絮絮 (xù )呜咽(yè ) 驯(xún )熟桌帏(wéi )讪讪 (shàn )咀嚼(jǔ )(júe ) 赏鉴(jiàn)渣滓(zhā zǐ )瞥 (piē )拗(niù )不过 蹙(cù )缩门槛(kǎn )窈(yǎo )陷惴惴(zhuì )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 )蹒跚(pán shān )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 形骸(惊骇弹劾)惴惴(揣摩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 肃。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 子。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4.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彷徨》,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呐喊》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集17本。

(完整word版)《祝福》导学案(学生版)

《祝福》导学案(学生版) 课型:新授课时:3课时时间:月日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 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2.体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识记预习案中的相关知识,仔细预习课文内容,给段落标记序号,完成预习案中的题目。 2、先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完成探究案中的探究题。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写到后面的“我的疑惑”处。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它收入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著名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其后又发表了《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 2、小说三要素是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环境描写。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小说情节开端前面有序幕,结局后面有尾声。 3、“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4、三从四德:“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5、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高一语文《祝福》导学案 新人教版(3)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导案 知识积累 1.字音积累 寒暄送灶陈抟朱拓荸荠 门槛咀嚼渣滓炮烙窈陷 草窠蹙缩歆享牲醴唾弃 蹒跚一瞥驯熟俨然醉醺醺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 惴惴(揣摩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讪讪 怔怔怨府 沸反盈天 4.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五经”指《》、《》、《》、《》、《》五部经典著作。 (二)学案 导入语:祝福是鲁镇的年终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那么鲁镇的人是怎样祝福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祝福、拜求到来年的好运气? 一、文本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4.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5.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 情节内容顺序 6.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二、合作探究: 1.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2.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

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3.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三)练案 以“___________的她(他)”为题,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段描写人物肖像的文字,要抓住人物某一典型特征,通过其前后的变化,反映主题。字数200字左右。 《祝福》学案(第二课时) 一.研习文本 1.细读并画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思考它有哪些作用?试分条论述 2.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 (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 (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二.合作讨论: 1.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 4.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二)练案 1、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2、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鲁迅先生把目光投向了社会最底层,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思考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这种胸怀这种眼光在当今社会有无必要?现在的影视界、文艺界谁也是这样的人呢? 参考答案(只给老师参考,不需给学生印刷) (一)导案 知识积累 1、2略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共3学时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二、重难点 1、理解本文环境描写和倒叙手法的作用。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三、相关链接、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背景简介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

《祝福》导学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和诗人,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鲁迅轶事 ①标点与稿费 鲁迅作品发表后,有些出版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标点符号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 ②扁担与柿饼 20世纪30年代,一些作家的主观主义毛病很厉害。一次,有人请鲁迅谈谈这一问题,鲁迅没有多说,只讲了两个故事:其一,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有所感悟道:“皇帝用什么挑水吃的呢?”后又自言自语:“一定用金扁担!”其二,有个农妇很想吃柿饼,于是她就想:“皇后娘娘是怎么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觉醒来就下令,快拿一个柿饼来吃吃!” ③一个人失眠 鲁迅家里有两个保姆,不知何故,发生了几次口角。鲁迅受不了整天的吵闹,晚上经常失眠。隔壁的俞芳小姑娘问道:“大先生,你为什么不喝止她们?”鲁迅微笑着说:“她们闹口角是因为彼此心里都有气,虽然可以暂时压下去,但心里那股‘气’是压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人或两个人失眠,那么还不如让我一个人失眠算了。” 4.名人论鲁迅 ①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毛泽东

《祝福》导学案(学生版)

《祝福》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知识链接】 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1923年写成小说集,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它收入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如《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著名的《药》《阿Q正传》等。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的小说。其后又发表了《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马列主义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 2、小说三要素是、、。小说的情节包括、、、四部分,有 的小说情节开端前面有序幕,结局后面有尾声。 3、“四书”“五经”: 4、“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5、“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教材助读】 背景:《祝福》最初发表于1924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与摧残,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 ..() 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 脸颊.()贺家墺.()荸荠 ..()絮絮.()呜咽.()牲醴.() 驯.()熟桌帏.()讪讪.()咀嚼 ..()瞥.() ..()渣滓 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形骸.()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201803015)

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320) 课题:《祝福》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钱玉坤审核人:饶志清 一、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品味文章细节,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3、分析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三、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 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 六、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2、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3、分析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二、学习内容 (一)【自主学习】] 1、字音积累 钝(dùn )响寒暄(xuān )朱拓(tà )间(jiàn )或 悚(sǒng )然踌蹰(chóu chú )不更(gēng )事谬(miù )种 淡(dàn )然俨(yǎn )然雪褥(rù )瑟(sè )瑟有声 尘芥(jiè )堆形骸(hái )脸颊(jiá )沸反盈(yíng )天 贺家墺(ào )荸荠(bí qí )絮絮(xù )呜咽(yè ) 驯(xún )熟桌帏(wéi )讪讪(shàn )咀嚼(jǔ )( ju é) 赏鉴(jiàn)渣滓(zhā zǐ )瞥(piē )拗(niù )不过蹙(cù )缩门槛(kǎn )窈(yǎo )陷惴惴(zhuì ) 歆享(xīn xiǎn g )牲醴(shēng lǐ )蹒跚(pán shān )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形骸(惊骇弹劾)惴惴(揣摩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子。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4、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彷徨》,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呐喊》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春江花月夜》,理解诗中所传达出来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体会诗歌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2.了解一些诗词鉴赏常用术语,继续积累古诗常见意象的知识; 3.背诵《春江花月夜》; 4.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二、学习重难点 《 目标1、3 三、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滟滟yàn 似霰xiàn 纤尘xiān 皎皎jiǎo 江畔pàn 扁舟piān 捣衣砧zhēn 碣石jié 2. 解释下列词语 滟滟:水中月光闪烁的样子。 宛转:曲折;辗转。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纤尘:微尘,也比喻微细污垢。 皎皎:形容很白很亮。 江畔:江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可怜:值得怜悯;可爱;可惜。 月华:月光; (二)理解鉴赏 阅读《春江花月夜》,回答下列问题 3.划分这首诗的层次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并简述诗歌的脉络。(B级) 明确: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从观照人生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本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月亮升起—月下美景—月下思妇—月亮落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

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4.试概括诗的主旨。 明确:这首诗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动人美景,对宇宙和人生作了哲理性的思索,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主旨) 5. 请根据开头的八句诗句,结合自己的想象,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景象,不少于200字。 明确:(参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6.如何理解“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对生命与宇宙的思考(学法提示:抓住“无穷”“相似”等词语,并与传统文化中对人生的思考作比较) 明确: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 7.说说“可怜楼上月徘徊”中“徘徊”一词的妙处。 明确:运用拟人手法,既传神地写出浮云游动,月光明灭不定的情景,又写出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头徘徊不忍离去。以月亮的真诚依恋,烘托思妇绵绵不绝相思之苦。8.“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浅跃水成文”两句为什么引入“鸿雁”和“鱼龙”两个意象(学法提示:结合上下语境和属地注释) 明确:仰望长空的鸿雁,俯视水底的鱼龙,希望超越现实困境,但鸿雁长飞也超越不了月光,鱼龙浅跃,也只能泛起波纹。作者引入了两种能在月空与江水中行走的生物形象,衬托出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和人类情感在宇宙中的无奈。 (三)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学法提示:体悟景物特点,作出合理推论) 明确: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10.《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是“在”好,为什么 明确:“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四、课堂总结

《祝福》导学案

《祝福》导学案 三维总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祝福》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2.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3.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自主学习】 1、字音积累 钝(dùn )响寒暄(xuān )朱拓(tà ) 间(jiàn )或悚(sǒng )然踌蹰(chóu chú ) 不更(gēng )事谬(miù )种淡(dàn )然 俨(yǎn )然雪褥(rù )瑟(sè )瑟有声 尘芥(jiè )堆形骸(hái )脸颊(jiá )沸反盈(yíng )天 贺家墺(ào )荸荠(bí qí )絮絮 (xù )呜咽(yè ) 驯(xún )熟桌帏(wéi )讪讪 (shàn )咀嚼(jǔ )(júe )

赏鉴(jiàn)渣滓(zhā zǐ )瞥 (piē )拗(niù )不过 蹙(cù )缩门槛(kǎn )窈(yǎo ) 陷惴惴(zhuì ) 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 )蹒跚(pán shān )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 形骸(惊骇弹劾)惴惴(揣摩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 肃。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 子。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4.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彷徨》,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呐喊》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著作。 【合作探究】 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年谱。 26、27 春天前夫死、抗婚、初到鲁镇 27、28 春上被迫改嫁,年底生阿毛(一岁)

鲁迅祝福》学案附答案

鲁迅祝福》学案附答案

《祝福》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2.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 3.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 教的罪恶本质。 4.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肖 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 等)。 【学习难点】 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 教的罪恶本质。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 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3. 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课前预习] 【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 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呐喊》收录了他自1918至1922年间所写 的《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 14篇作品,此时的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 - 2 -

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写自1924年至1925年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11篇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写作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字音字形】 1.阅读课文,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赏鉴渣滓() - 3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