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钱伟长关于学习问题的看法

钱伟长关于学习问题的看法

钱伟长关于学习问题的看法
钱伟长关于学习问题的看法

关于学习问题※(1982)

钱伟长

我们大量的青年知识人才需要培养,现在有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正规的大学没有钱,不能够扩大。国家需要投资很多,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要几千元钱,多收一万个学生,就是几千万元钱,多收十万人就要几亿元教育经费,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假如有几亿元的话,首先要加强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不可能很快地进一步发展。因此,函授、业余、广播、电视、职工教育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应该认识这种教育的必要性。不要认为这是不正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跟30年前不一样。在30年前知识发展很慢,学的东西比较稳定,你大学里学了,出去用了20年不要紧,还可以用。现在不一样了,80年代以后,知识发展得很快,现在是四年加1倍,四年里头全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创造出来的知识相当于已有的知识量。每四年加1倍,那么就是说,你今年学的东西,四年以后就一半能用上,另一半用不上,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在大学的教育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现在的课题是怎么能跟上时代。应该做到培养一个大学生,到他毕业的时候,自己就可以不断地去获取新的知识,无须再让老师讲。要有这个能力,叫无师自通的能力,或叫自学能力,以满足新的时代的要求。培养了自学能力,你大学毕业以后,就能做到一边做好工作,一边不断地继续学习。你的工作时间和学习精力大体是相等的。要不断地学习,要学习一辈子,学到你不能做工作为止。现在有个讲法,说我们现在知识老化。知识老化就是因为你没有边工作边学习,把大学毕业作为学习的结束,工作的开始,不再学习了,只是工作。“四人帮”就是这么一个思想,记得那个时候,他们7点半通知我,让我8点钟去上课,我说上什么课呀?我没有备课,不准备,我也讲不了。他们说不行,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你教了50年的课,你就竹筒子里倒豆子。这个豆子在竹筒子里,一倒就倒出来了,无须准备,不需要再学习了。这是完全错误的思想。现在的确社会上有这样的思想:你大学毕业了,叫学成了。而且大学生应该万能,哪样都晓得。其实你学的是数学,完全可以不懂得生物学,这些我们都晓得。社会上有这样的误解,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我们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误解,不要把大学毕业当成学习的结束,大毕业是学习的开始。我讲一个道理大家听听,我是30年代初期的大毕业生,那个时候,现在我们用的东西都没有,连个扩音器、扬声器都没有,也没有这个名字。录音机从来没看见过。像这样的灯也没有的,只有普通电灯泡。没有计算机、半导体。我是学物理的,对物理方面比较清楚,当时没有激光,没有原子能。我们那时只知道原子有放射性,还不知原子可以裂变,更谈不上什么宇航了,想都没有想过。我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又去念了研究院,假如我就停留在那

个阶段,现在我就不用跟大家讲话了,没有资格跟大家讲话。我很早就发现,毕业了仅是刚刚开始,任何新东西,都靠自己学,一直到现在。我没有先生,我再也没有去听课,现在一讲进修就讲听课,这是错误的。一个大学毕业生,应该学会自己去找材料,自己学习,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新东西,要不你很快就会知识老化,知识没有了,你是废品。知识老化就是因为没有在工作中进行自学。当我们和国际上一交流,就发现不行,语言都不一样,他说的话你听不懂。同样学物理的,两码事,同样学数学的,兴趣就不一样,你研究的问题,很多人家都发展了,你还不晓得。这叫知识老化。现在我们鼓励大家通过这种广播、电视的学习过程,逐步地脱离辅导,逐步地总结出一套自学的经验。以后在工作中还要不断地进行自学。自学要有本事,第一是会找资料,你需要的资料。第二是自己要会读这些资料,能很快从这些资料中提炼出最核心最有用的东西,能整理得有条有理,跟原来学的东西挂上钩。第三是要有眼光,能够逐步看到进一步发展的景象。有了这三个能力,你就永远不会落伍,一直到退休为止。你们的道路还长着呢!而我们的国家的的确确要走出一条路,你们不可能三年两年再回去进修一下,没这个条件。我现在对你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不过,对你们来说是一个“艰苦”的要求,尤其当你们有了工作、家庭以后。我是坚持下来了,到现在还是晚上8点以后是我的自学时间,一直学到12点。晚上最安静,我可以安安静静地自学,获得我所不懂的东西。我毕竟是有经验,自学得很快,这是我长期锻炼出来的。我可以说,我没有懒过,我的知识没有老化。总之,希望大家要学会自学,要勤奋地学习,要活到老,学到老。

第三个问题,我想谈一下应该自己培养自学能力。学习的道路上有拦路虎,你们都是属于功课好的一批人,拦路虎对于你们可能已经不见了,不过我还是愿意谈,因为它曾经拦过我。

我中学时功课不好。我小时候是念文科的,四书五经都念过,那时我是背,一切都是背。小时候背容易,因为记忆力好,模仿性强,大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就完了,不动脑筋。后来我转到学习理科了,就遇到了一些困难。理科靠背是不行的,因为知识越来越广,越来越多,一背就忘了。中学教科书不过几百页,大学教科书几千页,以后更多,现在的杂志,像《物理学评论》,一卷有4000页,你怎么背呀?一定要把背的习惯去掉。那么你说,我不背,怎么会记住呀?主要是弄懂。尤其是学理科、工科的,都要弄懂,弄懂是最主要的。你看我现在这么讲,不带任何稿子,我对一个问题弄通了,我怎么讲都可以,关键是弄通。搞科学技术也要弄通,不要熟读。如果你能改掉背的习惯,将来会不断地进步;改不掉,你最后是神经衰弱,身体不好,睡不着觉。弄通是愉快的,当你不通时是焦头烂额,一弄通,你就会非常愉快。从弄通事情里得到的愉快,是没有人能够想像的,比给你做个大官还舒服,我就是一天到晚在自我欣赏里过日子。我是在不断地弄通我过去不懂的东西,弄通了,就变成我自己的了。我就不需要背,通了的自然记得,不通的,永远不记得,就是今天记

得,明天也就忘了,因为你不通,必须弄懂才行。怎么叫懂呢?这要克服学习上的坏习惯,有人说,我念书一点一滴不放,一切都要钻研。那么好了,你念书,念到一个地方,一句话你怎么也看不懂,你一天到晚泡在这一句话上,这样,你的效率很差。有不少人是这样的,我小时候也曾经这样。这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我建议你在不懂的句子底下划一条线跳过去,以后再说。你把一节、一章看完了,回头一看,这句话早已解决了,已不是问题了。可你不看后头,前头那句话就是你的拦路虎,你老也弄不懂。所以我告诉大家,看书、听课时,假如哪句话不懂,不要在那里抠,抠是自己倒霉的。划条线,跳过去,回头再来看。这叫先弄懂全局,在全局中再去挖掘细节,次要的细节也不要去管它。假如你还不相信,我还可以讲一个道理:比如在街上走路,从火车站到这个地方,那么你必然要走过几条街,拐几个弯,拐弯的地方是个电影院,还有一个小摊等等,你一定记得很多路标。但你用不着把一路上的一个个铺面都记住,只要挑重要的关键的地方记几个,那么你再走的时候就自然会走。假如马路上有坑,有石头,你都要填平了搬走了再走,那你这个路走得也就太慢了。一般人走路都是这样,有坑、有水塘,跳过去、绕过去就完了嘛!一块大石头,何必要搬呢?你绕过去。你走远了,回头一看,那个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公路还是很平的。要记住,学习要抓大节,抓大局,不要去抓细节,细节挡你,仍往前走,就像走路有坑不要紧,可以绕过去。我们现在时间有限,尤其是你们还要工作,年龄也大,更不要抠在细节里泡下去。细节在早期不容易弄清楚,读到后来,全局懂了,细节自然就解决了。这是我教大家的一个办法。我再重复一下,就是先看全面,再看全局里边的个别重要点。从全局来了解片面的东西,理解得就更深。这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

下面我要讲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总结就是学完了一课、一个问题、一本书后要想一想,这里讲了什么问题,标题是什么,标题之下包括什么内容,它的基础是什么,得到了什么新的结论。简单地说,就是:包括什么内容,它的基础是什么,它的结论是什么,就这几条。要把学习的过程想一想,有功夫再记下来。过两三个星期,你再把两三个星期里研究的东西总结一下,这样,就会使你的知识系统化。

我在大学学习时是不记笔记的,我自认为我自学能力很强,我学理科是自学来的。因为我小时候学文科,到了大学讲微积分,我连小数点还没有学过,完全是自己学,因此也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上课我不记笔记,一下课,大家走了,我留在教室里几分钟,想几个问题,把一堂课的内容概括一下,我觉得收益不小。过一段时间再回想一下,到考试的时候,我也是总得想一想,忘了的,不清楚的,翻一翻书就完了。毕业以后留学,我们是公费生,要考试,全国几千人考那么20个人的公费生,要考八门业务课,这下可惨了,因为抗战时期我什么笔记也没有,书都扔掉了,好多东西我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怎么办呢?我就找一个同学,那个同学也参加这个考试,大家可能知道,是一个有名的物理学家,叫林家翘,现在在美国,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美国应用数学学会的主席。他有一个小本子,我就说先

借给我看看。原来他比我多做了一步,就是想完了以后,每两个星期写一段,这一段就是他温习的,也不过练习本的半页。两个星期记半页,一学期大概有那么十页,每一门课就那么十页纸。他的那个小本子很有效,我很快翻了翻,内容、基础和结论,就这么三条,没有别的了。我都能掌握,因为学过,我是懂得的,有了这个小本,一想就想出来了。我们考试都考得很好,我们俩分数一样,结果是一起送出去。一直到现在我觉得他那办法好,所以我也做了笔记,记笔记不要去记详细的东西,学的时候要学懂,学懂就不需要多记,很像现在的教学大纲,不过多几条基础,几个内容,几个结论,很简单。这样一个简单的劳动,对我们是有指导意义的。

我们自学一门课,主要是弄懂它,不是记住它。哪个地方不懂,你就把它标上,这些部分常常也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需要。我有一个小本,就是专记我学习过程中不懂的东西,一条一条的,弄懂了的,就把它划掉。我的本子上有很多圈,有很多杠,还有许多到现在还没弄懂的,还在研究。一辈子不懂的东西还是比懂的东西要多得多。这是我长期学习总结出来的经验,告诉大家。当然,你们每人一定也有很多经验,我没有时间一位一位地跟你们谈,向你们学习。

我相信,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因为你们是有希望的。现代化建设是要在你们手里完成的。我以后做工作的能力越来越小了,70岁了,但还能讲话,我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讲到老。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 《家风》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悠远绵长的文化根基,值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纪录片家风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如今“家风”那些事又被重新提起。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纪录片《家风》,应时、及时。 家风影响着每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

的。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纪录片上集开篇讲述的是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纪录片通过聚焦几个有代表性的家族来诠释家风文化和家风传承,启发我们思考:优良的家风传下来了吗?纪录片不无忧虑地提示观众:家庭结构变了,若家风在,精神就在,核心价值就能传承。 片中介绍,按照家族传统,钱氏家族每有新生儿诞生,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读《钱氏家训》。这在当下已基本见不到了,但今天的家风教育更强调的是父辈身教的传递。家风的

感动中国 钱伟长

现在我来宣读《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伟长的颁奖辞: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1931年,18岁的他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钱伟长:如果要是考状元,我是要考状元的。 1931年9月18日,9·18事变爆发,国难当头。马上要进入清华历史系学习的钱伟长,得知这个屈辱的消息后,当天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钱伟长:蒋介石说的,谁要站起来,不要抵抗,因为人家飞机大炮,我听了以后这个火了,年轻嘛。所以我下决心,我说我不学这个玩意儿了,我要学飞机大炮。而之前的录取考试中钱伟长数理化加英文的总成绩只有25分,放弃双百的文史转学物理,钱伟长无视个人的风险得失。钱伟长:我这些都没考虑。我是将来要造坦克。就是这样的思想。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70分,四年后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且成绩优异。1939年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获得宝贵的去加拿大学习的资格,但是因为搭乘的轮船要在日本横滨逗留三天,钱伟长等留学生拒绝上船。钱伟长:我就不干了,敌国我们不能去,当场就有好多人把护照扔在黄埔江里头了。经过近一年的等待,1940年8月,钱伟长等留学生才搭乘不停靠日本的轮船出发,赴加拿大留学。赴加拿大50天后就因为一篇论文的发表而成名,两年后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至1945年,钱伟长已经成为了一名国际范围内的知名科学家。且收入颇丰。钱伟长:那很不错,大概八万美金一年呢。就在钱伟长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传来了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此时他选择了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机械系担任教授。钱伟长:我是决心,来回家培养更好的学生。但连年内战,经济衰退,到1948年时,钱伟长的工资只够买两支暖瓶。此时,钱伟长有机会再回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但申请护照填表时的一个问题却让钱伟长选择了留在中国。钱伟长:最后一项我填不下去了。他是讲假如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你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我说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1956年,作为清华大学教务长的钱伟长参与制订新中国第一章科学发展蓝图--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钱伟长提出国家要优先发展原子能、导弹和航天等,当时除了钱三强、钱学森,其他所有参与规划的400多人都不支持他,而且这400多人的身份都是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钱伟长:我觉得我还是要说真话,国家应该怎么办呢,不能听这些话。吵了一年多了,最后周总理说,"三钱"说的是对的,我们国家需要这个。事实证明,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成为不了当时改变世界格局的新兴力量;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也成为不了现在以及未来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蓝图才刚刚展开,反右运动来了。1957年6月,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在实验室负责扫地一年,之后下放农村劳动。钱伟长:那无所谓。我告诉你,右派,连儿子上大学都不许,我的儿子、女儿都没上大学。我仍然坚持我的意见。我也不退。被打成右派后,钱伟长仍然利用各种机会发挥自己所长。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一百多项。

钱伟长院士论教学与科研关系

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我一直认为,高等学校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教学不能和科研分家。从本质上看,这是一个涉及到大学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必须要把一个需要教师才能获得知识的人,通过几年的学习,培养成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 社会发展无止境,科学发展无止境,学无止境。社会需要的是成千上万具有自学能力、能不断为自己进行知识充电,进而具备创新开拓能力的人才。这就是大学教育的任务。 早在上世纪 80年代,在谈到教师问题时,我就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这里面,就有一个对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认识问题。在高等学校,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一个教师在大学里能否教好书,与他搞不搞科研关系很大。教师上课,不能再靠背那几本讲义了。我们应该逐步完成这样一种观念上的转变:教师不是教书匠,不能光教书,而要—边教书一边在搞科研、搞课题。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教师走上讲坛讲课,应该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照本宣科,全部都照书讲,讲完书走人。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理解,这是要建立在深厚的基础上的讲好课有两条,一要有学问,二要有好口才。有学问比好口才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搞科研,才能增长学问,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 教师的提高,不是靠听课进修,而是主要靠做科研工作,边研究边学习,缺什么学什么,边干边学,这是积极有效的方法。国家的发展需要你做什么,就研究什么,科研项目做得多了,方向自然形成,而不是人为划定的。 其实,科研题目很多,科研做出成绩并不难,也不神秘。为什么我们的许多教师迟迟不肯跨出这一步呢 ?主要是因为他们长期只搞教学,不搞科研,没有进步;而且久而久之,成一个错觉,以为科研很难,其实不然。教学和科研是一种互动关系,相长关系。我们对教师的要求是既搞教学,又搞科研,双肩挑。许多教师不习惯,一开始要赶着鸭子上架。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的途径是鼓励他们搞科研,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学会

钱伟长的故事

钱伟长的故事 1.在所有的学习阶段,他都表现得十分刻苦,在国外做研究工作时更是废寝忘食的读书,他和导师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重视。 一次,他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 2.1996年钱伟长把在上海市非线性科学会上的发言发言《谈谈非线性科学》交给《自然杂志》发表,此文成了《自然杂志》1996年复刊后的卷首篇。其中关于数学工具与工程技术关系的论述给人影响很深。钱伟长说:“做一番事业,用的工具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解决问题。就像屠夫杀猪要用好刀,但这把刀刚好就行,不要整天磨刀,欣赏刀,磨得多好啊!那是刀匠的事。”钱校长还说说:“不要做刀匠。要做屠夫,去找最合适的刀,去杀最难的问题。”这段话无论是对工程技术人员,还是对普通人都是有启发的。 3.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的火箭多发自欧洲的西海岸,而落点则在英国伦敦的东区,这说明德军导弹的最大射程也仅如此了。据此,钱伟长提出:只要在伦敦的市中心地面造成多次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组织攻击,伦敦城内就可避免遭受导弹的伤害,英国接受了这一建议。这一招很灵,几年后,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曾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可他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4.钱伟长晚年当了上海大学校长,在学校门口处的巨石上面刻着他手书“自强不息”四个字。上海大学新校区里风光旖旎,美不胜收。各幢教学楼之间都有曲折回廊相连,两旁的树木错落有致。这些都来自钱校长的创意:让师生在课间转移时既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又可以赏心悦目,调节精神。连学校的食堂和招待所都冠以文雅的名字:乐乎楼、水秀楼……并有名家题写的匾额,使校园里处处充盈着浓浓的书卷气。当然,作为大学的根本乃大师,而非大楼也。 5.当年他考清华时,有一道历史题,要写出二十四史各卷的名称、卷数、作者和注校者等,考生中仅他一人全对。他的作文《梦游清华园记》令阅卷的老师击节赞赏,然而他为了科学救国,要求改学物理,被吴有训教授婉拒,因为他理科基础太差,四门功课一共才考了25分。但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不仅改变了教授的看法,还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力学大师。1995年7月22日杨振宁来校作报告时,会前钱校长开场白说:“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还教过我数学。”杨振宁答:“钱伟长当年在清华可是一个有名的田径运动员哩!”。令人感叹的是:钱伟长当时18岁,身体瘦弱矮小,被学校田径队婉拒。但他亦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终于成为校越野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并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跨栏季军。 6.1935年,钱伟长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当初,他选择物理专业,不是因为专长,而是出于一个年轻学子的爱国之情。考清华时,钱伟长的国文和历史特别出色,每门都是100分,而数学、物理、化学、外语极差,4门课加起来只有25分,其中,外语是0分,物理是5分。基于这种情况,他顺理成章地选择清华大学中文系。挑好志愿的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了。钱伟长认为,只有科学才能救国,于是,他主动要求改学物理,找到理学院的院长叶企荪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教授,结果,他们都建议钱伟长读中文系。为此,钱伟长缠了吴有训一个星期。吴有训每天8时上课,他6时30分就等在他的办公室。由于不堪纠缠,吴有训只得答应了。不过,他与钱伟长签订了一个君子协定:如果在一年内,钱伟长的数学微积分和物理成绩在70分以下,就将他退回中文系。钱伟长是一个非常用功的人,除了吃饭、睡觉,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学业上。吴有训有心栽培,经常教他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钱伟长的成绩迅速提高。第一学期结束时,他的物理及格了;学年结束,数学、物理、化学、外语都达到80多分。清华本科毕业后,他考取本校物理系研究生。后来出国留学,1942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西学东渐,国学衰微之际。钱伟长就出生在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在

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800字

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800字一个人,些许故事,可能看似平凡简单,但却能点燃心中的激情与理想,欢迎阅读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 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1 今晚,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次颁奖典礼中,有为了中华民族付出了一切的科学家于敏;有为了山区孩子的前途而放弃优越条件去艰苦的地方教学的朱敏才、孙俪那夫妇;有坚持做好事30年的炎黄张纪清;有跟听力障碍的儿子同桌16年的母亲;也有为了新疆的和平不畏牺牲的警察木拉提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而又让我最感动的是警察木拉提和炎黄张纪清。 木拉提是一民警察,这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木拉提跟他的同事们每天有任务,每天都不分昼夜地工作。因为他们在新疆,众所周知,新疆是恐怖人员的根据地,所以有很多恐怖人员以及各种各样的坏人,每年都有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但因为木拉提以及他的队伍,使得老百姓能在这里安居乐业,虽然木拉提他们很可能在某次任务中殉职,但他们依然不畏牺牲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木拉提的许多战友都因为执行危险任务而牺牲离开了我们,但木拉提依然为了和平与恐怖人员勇敢战斗着。 还有一位也令我非常感动的人物炎黄,炎黄的真名叫张纪清,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他为孤儿院,学校,灾区捐赠

了许多资金,每次捐款都以炎黄的化名填汇款单。他原本有三百平米的房子,可他为了捐款,卖了房子,住在70平米的屋子里,默默地坚持做好事。因为他每次捐款都用化名炎黄,人们找了他30年,直到XX年因为他在银行汇捐款时摔倒被送去医院,人们看到他撒落地上的汇款单才知道他就是默默做了30年善事的炎黄。30年来,他一共捐了几十万元。当主持人问他每次捐款时都怎么想,他却说:捐款只是一个小事,很多人在捐,只是我捐的时间长了一点而已。他让我倍受感动的地方是他做了30年的好事却从不留名,其实他的真名是张纪清,正如主持人给予他的颁奖词:是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你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你为我们点燃。 看完颁奖典礼,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们都是如此平凡的人,却又那么伟大,他们值得我们敬佩,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贡献出应有的一份力量! 2018感动中国观后感2 持久性地做着平常的事,用心中的信念支持着自己去奉献与坚持,这伟大而又不凡的人叫榜样。榜样就像久违的甘霖,点点滴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榜样好似无华的丰碑,时时刻刻指引着我们的方向,这是榜样的无穷力量,这是共产党员的本质色彩!

浅谈三峡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浅谈三峡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韩延贵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摘要:三峡水利枢纽从开始提出到竣工运行到现在,关于它的利弊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以及普通国人讨论的热题,虽然以前一直是正面的声音占了上风,但现在随着三峡在运行当中不断出现的一些问题,负面的声音也是不断上涨。关于三峡的利弊之争道出了三峡的恻隐之痛,同时也反映出三峡本身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态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由于在三峡建造之初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的结果,同时这些问题使三峡的综合效益大打折扣。如今三峡已经建成,那巨额的建造资金也已投入其中,我们再讲反对的话也改变不了其存在的事实。但只要是一个对社会有担当有责任的人,一定会从客观的角度认识三峡存在的问题,给社会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三峡。 关键词:三峡问题社会生态效益 On theThree Gorgeswater conservancyand problems Han Yangui (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 Hohai University , Nanjing 211100 ) Abstract :The Three Gorges Dam was completed from start to run proposed tonow,has been about its pros and cons as well as ordinary citizens and foreign scholars discuss hot issues , although the former has been a positive voice prevailed, but now with the Three Gorges during operation emerging issues , negative voices are also rising.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dispute concerning the Three Gorges Three Gorges compassion tells the pain , but also reflects the three gorges itself complex social , political , ecological and other problems, and these problems are just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are not adequately demonstrable results , Three of these issues whil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greatly reduced. Today, the Three Gorges has been completed , and that huge amounts of money have been pu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which , we revisit against it can not change the fact of its existence . But as long as there is an ac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people, must be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s of the Three Gorges , to restore a social objective and true China Three Gorges . Key words: Three Social ecological benefits 三峡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大的方向归类,主要有六个方面,下面就具体对每个问

钱学森

简介 清华学堂计划之钱学森力学班定位于工科基础科学班,以工程力学系为主,联合航天航空、机械、土水等学院等的8个系,借助于全球范围顶尖学者的力量共同建设。 本班致力于营造一个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自主学习、勇于探索、个性化发展,养成批判性思维,厚植数理基础,国际视野,提供想象和充分发挥的空间,长期目标是培养能引领力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发展,具有优秀人文素养和突出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学术大师。 主要措施为: 1)本/硕/博贯通培养,动态流动管理(两次分流、三级出口、选拔新的优秀学生进入); 2)建立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 3)小班授课、导师制、配备最优秀师资队伍,聘请著名学者和国际力学大师授课; 4)通过与世界顶尖大学和国家重大工程合作,为学生搭建今后发展的更高平台。 历史背景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创立于1958年。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钱学森、钱伟长、张维、杜庆华、黄克智、过增元、杨卫院士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为清华力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奠定了清华力学发展的坚实基础,使清华力学成为全国力学学科的一面旗帜,并在全国历次高校力学学科评比中一直名列第一。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具有一流的师资,现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4名,博士生导师30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已有12位毕业生成为院士。自1999年教育部设立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以来,本学科有13篇论文获奖,占全国力学获奖篇数的一半。

工程力学系教学和人才培养一直位居清华大学前列,在全校综合教学评估中多次排名第一,“固体力学重点学科建设与高水平博士生规模培养”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骨干课程均为国家级精品课。 清华力学学科不仅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固体力学团队近十年来在多项重要指标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十,成为人才济济、硕果累累的人才培养核心基地。已有一大批毕业生去哈佛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欧美名校继续深造,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担任教授,或在微软、通用、壳牌等国际著名工业集团担当主管。 核心理念 “钱班”的定位是工科的基础、精英教育。“钱班”工作组的使命是营造一个平台和氛围,教育和帮助有很大抱负和天分的学生,成长为有突出创新能力和优秀人文素质的杰出人才。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加州理工等国际名校的办学模式。主要实施途径是:精选好苗、广揽名师、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导师制)。 在选材方面,强调兴趣、阳光、自信、抱负。在育人方面,先教学生“为人”,再教学生“为学”。在教学方面,努力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钱班”工作组的努力方向,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性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平台和氛围,致力以如下几点: 引导学生深耕基础;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拓展视野; 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批评精神、沟通能力); 搭建更高的今后发展平台(本-硕-博统筹、国际名师、国家重大工程)。 首届钱学森力学班学生感言周文潇重庆理科投档分第一名

XX感恩中国观后感

XX感恩中国观后感 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次颁奖典礼中,有为了中华民族付出了一切的科学家于敏;有为了山区孩子的前途而放弃优越条件去艰苦的地方教学的朱敏才、孙俪那夫妇等等。XX感恩中国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XX感恩中国观后感一:记忆如昨,时光终将会是不可跨越的银河。我的英雄,你却总是挺拔地站在那里,当身边嘈杂杂的声音潮永般褪去,当往来匆匆的行为全者褪色成无声的黑白默片,可你却依旧闪烁着璀璨的光芒。看到那些光芒,我便坚信,世界一直在变,可有些东西,总也不会变。 一片赤诚心,更胜却荣华富贵。留学欧美,却毅然拒绝暂泊日本的轮船,钱伟长丢掉了护照,却拾起了民族气节;弃文从理,只为用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救国,钱伟长放弃了他的强项,却在国际物理界发现了一颗又一颗璀璨的明珠;离富近贫,为新中国开创了近代科学教育体系,钱伟长无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却让中国科技界人才辈出。也许名与利留不住,可他对中国科技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碑柱上;他的一腔报国热血,永远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身体里。也许,真正令人感动的,不是他“科学泰斗”的身份,而是他那一颗赤子之心。 冰雪冻寒天,又怎挡信义步伐?言必信,行必果,这是我们从小就诵读过的警句,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也

许,践诺并不算一件难事,但二十年如一日地履行着“言忠信,行笃敬”的信条,这却不见得很容易。孙东林、孙水林兄弟,为了尊严承诺,为了良心奔波,无视严寒,无视数九寒冬,在荆楚大地上完成生命接力。并不是说亲情不珍贵,并不是说亲情不珍贵,只是对信义的坚守,却更彰显了一个人的博爱。然而,在见证了兄弟俩的情义后,寒雪亦掷地有声!我想不出他们能以生命完成这场信义考验的动力究竟是什么,我只知道,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义”才会真正变成永恒,才不会因为死亡而结束。 烈火炼真金,三进三出侠义情。长坂坡赵云三进三出成佳话,烈焰中侠胆翁婿三进三出更令人震撼与感动。王茂华、谭良才在面对那五个小生命遭炽炎肆掠时,毅然投入火海,以生命换生命,以挚爱换真情。 雪中送炭也许体现了人性,可火中救人却筑就了人间炽爱。无私无畏,有情有义,他们的生命在狂焰涌起之际镀上了爱的光辉,他们的灵魂在金蛇狂舞之时再现了侠义的真情。 你也是累的,对吗?在那样物欲横流的大城市里,在那样光怪陆离的足浴城里,你卑微地面对着一双双脚,你一遍一遍地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揉捏着。你说,你拼命挣钱才能让弟妹们上大学,可他们却一个个让你失望;你说,你辛苦一点爹妈才不会那苦,可他们却把你赶出家门;你说,你也想拿一把刀朝自己砍下去,却发现好多事还没做。于是,你每

钱伟长作文素材

钱伟长作文素材 作文角度:1.爱国2.惜时3.高尚4.奉献自己,造福他人 人物介绍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2010年7月30),江苏无锡人,中国力学家、 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中国科学院院士, 上海大学校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中国近代力 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 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被誉为“力学之父”,“万能科学家”,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科学界著名的“三钱” 事迹简介 钱伟长的研究涉及的领域很多,从文科到理科,从力学到应用数学,从物理到教育再到社会活动,这些领域都有他活跃的身影。每一方面他都堪称专家,他说:“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这位伟大的“万能”科学家一生都在学习、研究,一直奉行为国而学的使命。 1931年,他通过考试获得了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厦门大学的入学机会,最后擅长文史的钱伟长按照叔父钱穆的提议,选择了清华大学中文系。 在清华大学的六年里,瘦弱的他从对运动一无所长,成长为多种体育项目代表队的队员。身高也从进清华时的1.49米长到毕业时的1.65米。体育赛事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而且更锻炼了他的耐力和意志。 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他弃文从理,最后成了清华大学物理系最出色的毕业生。 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大,这对志同道合的新人在日寇飞机的轰炸声中举行了婚礼。 1939年秋,新婚刚刚三周的钱伟长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结束后,钱伟长于1946年5月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83年,他任上海大学校长,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钱伟长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老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钱伟长的一生都在超越自己,直到他生命的后期他还在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了祖国的发展,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精神光辉永远普照中国大地。 名人轶事 二战期间略施小计,助伦敦免遭德军导弹 二战期间,当伦敦正在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于是,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当时,钱伟长正在从事火箭、导弹的设计试制工作,钱伟长仔细研究过德国导弹的射程和射点后发现,德国

钱伟长关于学习问题的看法

关于学习问题※(1982) 钱伟长 我们大量的青年知识人才需要培养,现在有几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正规的大学没有钱,不能够扩大。国家需要投资很多,培养一个大学生一年要几千元钱,多收一万个学生,就是几千万元钱,多收十万人就要几亿元教育经费,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假如有几亿元的话,首先要加强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不可能很快地进一步发展。因此,函授、业余、广播、电视、职工教育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应该认识这种教育的必要性。不要认为这是不正规,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跟30年前不一样。在30年前知识发展很慢,学的东西比较稳定,你大学里学了,出去用了20年不要紧,还可以用。现在不一样了,80年代以后,知识发展得很快,现在是四年加1倍,四年里头全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创造出来的知识相当于已有的知识量。每四年加1倍,那么就是说,你今年学的东西,四年以后就一半能用上,另一半用不上,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因此在大学的教育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现在的课题是怎么能跟上时代。应该做到培养一个大学生,到他毕业的时候,自己就可以不断地去获取新的知识,无须再让老师讲。要有这个能力,叫无师自通的能力,或叫自学能力,以满足新的时代的要求。培养了自学能力,你大学毕业以后,就能做到一边做好工作,一边不断地继续学习。你的工作时间和学习精力大体是相等的。要不断地学习,要学习一辈子,学到你不能做工作为止。现在有个讲法,说我们现在知识老化。知识老化就是因为你没有边工作边学习,把大学毕业作为学习的结束,工作的开始,不再学习了,只是工作。“四人帮”就是这么一个思想,记得那个时候,他们7点半通知我,让我8点钟去上课,我说上什么课呀?我没有备课,不准备,我也讲不了。他们说不行,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你教了50年的课,你就竹筒子里倒豆子。这个豆子在竹筒子里,一倒就倒出来了,无须准备,不需要再学习了。这是完全错误的思想。现在的确社会上有这样的思想:你大学毕业了,叫学成了。而且大学生应该万能,哪样都晓得。其实你学的是数学,完全可以不懂得生物学,这些我们都晓得。社会上有这样的误解,因为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我们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误解,不要把大学毕业当成学习的结束,大毕业是学习的开始。我讲一个道理大家听听,我是30年代初期的大毕业生,那个时候,现在我们用的东西都没有,连个扩音器、扬声器都没有,也没有这个名字。录音机从来没看见过。像这样的灯也没有的,只有普通电灯泡。没有计算机、半导体。我是学物理的,对物理方面比较清楚,当时没有激光,没有原子能。我们那时只知道原子有放射性,还不知原子可以裂变,更谈不上什么宇航了,想都没有想过。我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又去念了研究院,假如我就停留在那

钱氏的来源介绍

钱氏的来源介绍 钱姓,中华姓氏之一,吴越国姓,是一个源流较少但分布广泛的姓氏,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钱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钱氏主要分布在江苏彭城郡(今徐州市),江苏下邳郡(今江苏西北部),浙江吴兴郡(今江苏宜兴一带)。因政治原因(吴越国纳土归宋,助力中华一统)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实际上按人数排名是当时的第四十大姓。钱姓早在西周就已获姓得氏,由彭姓演变而来,但整个先秦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仅有隐士钱丹一人。钱姓族人这时的活动范围仍只局限于其肇基之地的彭城及其周围地区(今江苏徐州一带),至于关中钱姓则是湮没无闻了。进入秦代,钱姓人中才有当时地属关东的下邳(如今江苏睢宁)名士钱产因才能出众、节操高雅被朝延任命为御史大夫,因此诏令一出,钱产顿时声名鹊起,一直不为人所熟知的钱姓也变得家喻户晓,从此进入天下著名姓族之列。 钱姓起源一、源于有熊氏,出自周朝颛帝裔孙彭孚的官名,属于以官职为氏。颛帝曾孙陆终生彭祖之裔孙孚,官拜周钱府上士(掌管国家财政官职)。据《通志;氏族略》、《姓谱》等书记载,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在祖父去世后继为天子,掌管中原地区。他执政期间,中原各部落氏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人口迅猛增长,土地日趋紧张,部族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面对此种情况,颛顼决定重新分封天下,他将自己的八个后人分别分封到己、董、秃、坛、曹、斟、芈(mi)等地,

让他们各自建立方国独立发展。这些方国名称后来陆续演变为相应的姓氏,成为中国南方早期主要八个姓氏的来源。其中彭国传至颛顼曾孙吴回时,帝喾委托吴回接替其兄长重黎的火正之职(掌管火种的官),史称火正祝融。这些别子以后就成为这些别宗的始祖,他们的土地和名位也由各嫡长子继承,成为别宗的宗子。这些别宗的宗子,对于“大宗”而言,他们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内,则为族长,就是“大宗”,史称“别子为相,继别为宗”。因此,彭祖的各支庶子孙多改换姓氏以有别于嫡系,其中有一支把“籛”字去“竹”头简化为“钱”,于是便形成了后来的钱姓。清朝人王相所著《百家姓考略》记载:“钱,征音。彭城郡。系出铿氏。彭祖姓籛名铿,支子去竹而为钱氏。” 二、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而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积极汲取彼此的优秀文化成果,在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以姓氏为例,在古今很多少数民族当中,都可发现汉姓的使用,如在当代的满、回、苗、壮、蒙古、彝、藏、黎、土家、哈尼、布依、纳西等民族中都有钱姓的存在。当然,他们无论从血统还是来源上都与由彭祖或彭孚而来的钱姓主源有所不同,情况也较为复杂,具体来分,其中有些是汉族融入者,有些则是各族中依形势自行改姓者。 三、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五代时钱镠曾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吴越国,历时86年之久,是时境内安宁,人民富足,有不少

钱伟长先生访谈

钱伟长先生访谈 有个学生的高考成绩是这样的:语文、历史两门满分,数、理、化、英文一共考25分的学生(其中英语0分,物理5分;注:每门满分都是100分),请问:按照今天高考标准,这个学生能够上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学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钱伟长先生。 就是这样的成绩,他被清华大学录取,而且学校应他个人的要求,让他进入物理系学习。 显然,这一切,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今天的高考学生中,有没有具有钱伟长先生潜质的学生? 以下是摘自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著名力学家钱伟长”节目内容: [解说]: 1931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七房桥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但是他却有个十分著名的四叔,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的钱穆。在钱伟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他就一直跟随四叔生活,钱伟长受其耳濡目染,在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中,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 [访谈]: 钱:我这语文是很好的,假如重新考状元,我就要考状元对不对? 记者:您还记得当时的语文题目是什么?您怎么答的吗?

钱:语文题目叫《梦游清华园记》。 记者:《梦游清华园记》。 钱:就是说你没到过北京清华的,你怎么晓得要考这个学校?你想象清华是怎么样的?我写了一篇赋,四百五十字,四十五分钟。他们那个出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一个字也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 记者:一个字也改不了,那就只能得满分。 钱:满分。 记者:然后钱木先生看到,你四叔看到了。 钱:后来看见了,批评我了,他说你年青不要那么厉害。 记者:这个文章很好,他为什么批评你呢? 钱:他批评我写得太骄傲。 记者:就是因为您太骄傲了批评你? 钱:要不我看到人家没办法写,我一个人,45分钟写了一篇赋,我自己很得意对不对? 后来考历史我也满分。 记者:那历史的题目是什么?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资料

钱学森生平事迹介绍

钱学森生平介绍 钱学森,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纪录片家风观后感6篇 第一篇 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做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文化,倡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风气,12月4日下午,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厅综合楼三楼会议室集体观看了《家风》纪录片。 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讲述《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 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通过观看纪录片,让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弘扬“家风”的重要性,以良好家风锤炼作风,把家风建设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党内正直生活的重要内容,促使干部职工更加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使良好的家风成为全体干部职工为人做事的“保险栓”,抵御歪风邪气的“防火墙”。 第二篇

由央视科教频道、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联合制作的纪录片《家风》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 《家风》使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和悠远绵长的文化根基,值得老中青少几代人共同学习。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系统阐述家风的纪录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片中生动的人物故事、厚重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的讲述风格犹如和煦春风,将家风深入浅出地层层剖析,令人赞叹。纪录片《家风》以古代著名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以及一个个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体现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 在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在此情况下,家风家教被提高到了关乎社稷兴衰与天下存亡的高度,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高度重视,这对中华文化数千年传承从未中断可谓居功至伟。与之相应,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

浅析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doc

浅析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 关键词:科研教学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论证了科研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学为科研提供需要和基础,科研又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方向和保证。因此,高校和高校教师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学又要大力发展和提高科研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随着中国教育市场的开放,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同样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教学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和高校教师在这样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如何生存,特别是对教学型高等院校和教师来说,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只有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才能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新形式下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科研与教学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教学为科研提供需要和基础,科研又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方向和保证。因此加强教学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将越来越成为高校和高校教师发展的战略。 一、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创新教育,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中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创造者,必须让教学与科研并重。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先生认为:“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不懂得科研,就不是好老

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在教学中,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必然是高质量学术研究的产物。而高校教师只有把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融合于教学中才能达到良好的知识传授效果。因此,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1.强化创新意识,注重科研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用科研的实践和成果去充实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贯穿科研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内容的主体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尽管有的教材或参考书很经典,但是“照本宣科”毕竟是学生厌倦的。课堂教学除了围绕基本理论和概念进行外,还要注重科研成果和科技最新发展动态的渗透。实际上,如果将其中的某些例子或做法,用最近的或自己亲手做过的一些结果或做法给予补充和说明,那会使教学活动显得更为生动、更有活力。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能及时掌握课程中的科技新动态,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很快地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理论和方法。 2.加强科研与实验教学的融合,以教学的实践来促进科研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力是从实验教学阶段开始的,而实验教学阶段多是分组进行的,这有利于科研与实验教学的融合。如果不断地深刻钻研,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提高教学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自己科研水平的验证。 二、科研与教学的和谐发展是发展的 目标

名师简介

中国当代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品赏”之黄爱华:雄逸舒朗 (2008-03-10 15:16:58) 转载▼ 分类:同行评价 标签: 教学艺术 杂谈 “中国当代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品赏”之 黄爱华:雄逸舒朗 [名师简介] 黄爱华,男,1966年出生,著名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名教师。深圳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两次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课堂教学评比,获一等奖。他应邀在全国24个省市教学研讨会上作观摩课、示范课,并作专题讲座100多场。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教学论文180多篇。曾主持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苏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审稿人。 出版学生读物计十二册约60万字,教师教学参考用书200多万字。教学专著有《黄爱华数学课堂教学艺术》、《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黄爱华与智慧课堂》。 [主持谈艺] 雄逸舒朗 ——黄爱华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 《四川教育》编辑余小刚 把职业之乐、数学之美、研究之趣契入个体生命的幸福场景,在中国当代名师中,黄爱华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他这样作自画像:“在人有限的生命里,我比从前越发地加快了步履,我像先贤那样挤时间读书、学习、钻研、琢磨;我仍携带教具去异地交流,下一站永远会在不远处等着我。我相信,探索是幸福的,创造者是幸运的……人群中闪现出一个相当风趣、富有干劲、生气,每个毛孔都散发出活力的人,我看到,那就是我,和从前别无二致。多了的,是步履的更加稳健。”黄爱华是教育的“行者”,所谓“行者无疆”,时代的挺进,总会携挟新的教育哲学迫使教师以行动为之注解,以探究为之丰富;黄爱华是教育的“歌者”,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教育需要的是,以事业超越职业,以热情超越责任,以不断探索超越按部就班;黄爱华是教育的“智者”,所谓“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在教育职场中保持无限活力、乐此不疲并享受其中,方为教育的“智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