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外交关系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外交关系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外交关系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外交关系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山东省茌平县实验高中刘秀珍252100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单元综述: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在日内瓦和万隆举行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坚决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进行抵制。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更广泛的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所谓外交战略,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法指导: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树立历史发展的脉络,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

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同时注意相关知识的链接。

重难突破: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取得的成就

(1)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对新时期外交的发展的影响

调整: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是可能的;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影响: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既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对维护世界和平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对外开放,缩短了我们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增强了综合国力。

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作用

在联合国中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努力。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积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①特点:“一边倒”。②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③作用:中

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③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要点训练:

一、选择题:

1、建国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B、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形成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A、发展与邻国的外交关系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重点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外交关系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3、“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方针的主要着眼点是()

A、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外交关系

B、废除旧政府屈辱的外交关系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反动势力

D、团结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4、周恩来在接见哪国代表团时最早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印度

B、缅甸

C、越南

D、苏联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包括()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平等互利

C、互不干涉内政

D、维护世界和平

6、最能说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

7、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是()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D、中日邦交正常化

8、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最主要表现是()A、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B、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C、成为第三世界国家D、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9、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得以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等西方国际的支持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中日关系的正常化D、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10、促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因素不包括()

A、美苏争霸激烈B、中苏关系恶化

C、中国国际地位提高D、中日关系正常化

11、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方针与政策有()①不结盟政策②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③一边倒一大片④对外开放

A、①②④B、③④C、①②③D、①③

1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世界的看法由“战争革命”转变为“和平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党和政府正确地认清了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认清了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

B、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成败中得出的教益

D、从一些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中得出的教益

13、“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特点是()

A、坚持独立自主

B、实行睦邻友好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

D、推行不结盟政策

14、20世纪90年代,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行为

C、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二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1979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三(中美)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一致同意的各项原

——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会使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或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

(1)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分析材料一美国所持的态度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有何明显的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何重大发展之处?

(3)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的签订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4)根据材料一、二、三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材料四中这个法?

(5)我国争取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18、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外交形势发生一系列变化,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

请回答:

(1)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国际地位有哪些提高?与旧中国国际地位相比你有何认识?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致力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5、DBAAD 6—10、ACABD 11—15、ABDDA

16、(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妄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以便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而此时美国却表示不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并要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决心。这是因为美国的国际地位相对削弱,封锁中国的计划已经宣告破产。

(2)美国从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含糊态度倒“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的明确立场,是一个进步。

(3)美国签订《与台湾关系法》意味着美国政府还没有完全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和其他一切关系。

(4)从这个“法”中可以看出,美国仍继续向台湾提供所谓的“防御性武器”,保持与台湾的各种往来,严重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等文件的精神,仍在干涉中国内政,所以我们坚决反对。

(5)我国政府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

17、(1)50年代中期,新中国先后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1971年,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实现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

认识:弱国无外交,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旧中国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弱国地位。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进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表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不断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巩固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2002年中国和东盟签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决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影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了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朝鲜核试爆就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解决好周边出现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东北亚,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地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成为我国与日本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这是时隔7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首次访问,也是中日打破政治僵局之后的“融冰之旅”,使中日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然而2010年9月7日,我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遭日本巡逻船两次冲撞,并遭日方登船检查,还抓扣中国渔船船长。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东海海底资源开发问题更为凸显,引起了两国民众的“口水之战”,两国的经济交往、民间往来倍受影响。中日关系出现了严重危机。但中日两国始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是搬不开的邻居。作为世界上两大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中日两国的矛盾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的和谐稳定。对于俄国,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力量之一。我们将按照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共识,努力维护和发展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安全上相互信任的新型睦邻关系。 在西南方,我们与周边中小国家的友好关系历经时势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生

我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

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

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中美 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 (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 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 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国对美政策的演变 第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政策(1971-1982)。 第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2-1989)。 第三,“韬光养晦”政策(1989-2000)。 邓小平提出战略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

现代中国外交

现代中国外交 新中国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面临的相同的国际环境:面临帝国主义的威胁,帝国主义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敌视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 不同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采取“另起炉灶”等方针取得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给帝国主义沉重打击。民国政府为换取列强承认,承认列强与华不平等条约,实行屈辱外交。形成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 社会性质不同:一个取得民族独立,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一个未取得独立,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领导力量不同:一个共产党代表群众意志,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有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基础;一个资产阶级领导,本身带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脱离群众,没有独立自主的基础。 外交政策本质上是国内政策的延伸,受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制约。 1、1949-1955年初期外交特点革命性、结盟性、平等性 新中国诞生,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 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建国第一年1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25个国家承认新中国。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声誉,粉碎了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 1955年,亚非29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2. 20世纪70年代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 1971年10月25日,26届联大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中美关系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重大。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与中国的关系。

4.13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原卷版)

第13讲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考纲要求】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影响。 3.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4.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5.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方针及成就。 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基础落实】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 背景 (1) 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____________ 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局面。 (2) 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新政权的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2. 内容 (1) “另起炉灶” ①内涵:不承认_______ 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内涵: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②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 _______________ 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3) “一边倒” ①内涵: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____________ 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不致处于____ 地位。 2. 成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外交政策的成熟及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①____ 年12月,周恩来接见_______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⑵过程②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 系的基本原则。

当代中国外交史重点

当代中国外交史 1. 新中国外交三原则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思想和方针,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这三个原则是开国元勋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新中国领导人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确立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外交三原则。 “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领导层放弃了中间地带理论,接受两大阵营理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宣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教给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然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中、苏结盟就是“一边倒”的落实。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席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做普通侨民而不当做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要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要与各国在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的新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胜利后的对外关系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这两项原则的目的都是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新中国外交三大原则的提出,解决了新中国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①“一边倒”,解决了我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②“另起炉灶”,解决了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了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的问题。 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势力;争取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承认,并同其他一些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争取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讲解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单选题 1、《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3、下列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②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时提出 ③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④成为解决国语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一毛泽东会见斯大林图二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图三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5、下列有关周恩来的外交活动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迎接尼克松②走出日内瓦会场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④会见田中角荣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6、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由此可知()A、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

---------------------------------------------------------------最新资料推荐------------------------------------------------------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 名词解释两条线战略: 概述: 是指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修正主义加紧危害新中国,中国必须同时应对美帝苏修两大敌人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外交方针。 背景: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局势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当时国际政治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美苏争霸过程中出现缓和的迹象,中苏分裂,使确立于建国前夕并在 50 年代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一边倒政策失去存在的意义, 其结果不仅使我国在与美国抗衡中失去强大的依靠力量,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又增加了一个强大对手。 中美关系没有明显改善,我国也逐步走上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状态的道路。 同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国内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变化,强调阶级斗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中国成为核国家。 对于外交与国际事务,主张支持左派政权,筹备第二次亚非会议,世界范围内的农村包围城市。 为了增强同美苏两霸对抗的力量,毛泽东把我国的外交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结成反帝、反霸国际统一战线, 1 / 14

从此,我国的外交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两条线战略时期。 内容: 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 积极评价: (1)、有力地支持了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扩大了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自主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改变了联合国成员的结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2)、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国当时的软实力‐‐革命经验,借推进世界革命,进一步巩固了独立自主权。 (3)在实力悬殊的劣势下顶住了美苏夹击,而且突破了美国长期对我遏制的局面, 维护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大大提高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力。 消极评价: (1)、在强调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上片面强调国家安全,忽视国家的发展。 两条线战略片面夸大美苏对我国安全的威胁,结果导致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出现错位,夸大战争的威胁,影响和削弱了经济建设。 此外,由于受美苏压制的刺激,过分排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缺乏对接世界先进技术的主动性,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搞建设,错失发展良机。

浅谈中国目前的外交关系

浅谈中国目前的外交关系 现代的中国,从相对近的历史沿革来说是在辛亥革命后在清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华民国以及后来通过解放战争所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统一)。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历史阶段,同时期的世界,西方正值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而中国相对与世界,社会经济与科技等综合实力正在被西方拉开差距,以至于在1840年以后饱受外辱。但它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还是有不少历史功绩的,如清朝满族统治者通过对蒙古的和亲与积极协调满汉关系,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可以说它在世界东方建立统一了统一的多名族国家,奠定了我国现今版图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建立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的轮廓,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今天,我们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特别是与周边各国的关系,是要以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特别是清朝的历史为依托。但是进入十九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局势在动荡中前行,使的国际关系一体化加强。特别是通讯和交通等新技术与事物的发展,使一地发生突发事件,远隔重洋的大国领导层迅速了解情况并干预局势成为可能。这就使国际局势溶为一体,地区界限渐趋模糊。迫使我们必须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由于近代文明在西方起源,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成长为世界强国,进而在全球殖民扩张,并且侵略势力很快染指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又经过解放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外国侵略势力才基本上退出了中国。日本通过侵略所得中国领土,悉数归还。沙俄所割中国领土则由于有政府间协议,只能是暂时搁浅。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奉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一边倒”的政策。一方面,使所谓西方民主国家在华势力暂时退出中国大陆,并得到苏联一定帮助;但另一方面,却导致西方对我进行封锁和禁运达二十年左右的时间。 后来中苏关系破裂,说明意识形态领域一致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面前,国家利益仍然高于一切。可见,国家利益仍然是外交之阿基米德杠杆的唯一支点。一般说来,国与国之间是竞争与合作并存,但从根本上说,竞争是本质的,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竞争,当竞争所产生的矛盾冲突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时,也许就已经不远了! 我国在邓小平新政前,依靠自力更生,发展了“两弹一星”,也发展了除印度以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没有的、独立的、齐备的工业体系。虽然它是相对落后的,是计划经济的,但它毕竟是有了这样的工业体系。这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各种努力引进了一批具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并通过合资等多种方式使自身工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经过二十五年的努力,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也与第三世界国家保持了一段距离。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我国经济增长率高,但由于基数小,所以绝对生产总值仍然在拉大。 我们现在谈如何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那么我们以前的,现在的地位又如何呢?从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武帝统治时的强盛及“昭萱中兴”到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我国是世界上是一流的大国,强国。就算到了清朝,也还有“康乾盛世”,在世界上虽然已谈不上强,但绝对是一流大国。可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在划分“三个世界”时,我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赫然列在“第三世界”国家名册里。这虽有历史之原因,也是实事求是之表述,但还是让人感到十分的悲凉。因为“第三世界”,

大国关系与中国外交

一、当今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化和向多极格局过渡的时期。各国加快发展综合国力,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占据有利位置。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机遇中包含挑战,挑战中也可能有机遇。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另一方面,对外联系愈益密切,各种信息愈益畅通,我们遇到了不少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使得我们要正确认清楚当今国际形势。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造成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最主要根源。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的世界毕竟不是美国一家可以独霸天下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还在继续增长,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进一步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我们对于国际局势的一些基本判断仍然是站得住脚的。这就是说,当前国际形势发展仍为我国坚持不懈地开展和平外交,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内一心一意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机遇。 对于当前大国关系和国际形势,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西”主导了“东西关系”,“北”主导了“南北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超强实力地位和突出作用。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极化的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 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G8会议向“G8+5”会议的演变。很多全球政治、经贸和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在G8体制中得到解决,而必须邀请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决策,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议题、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的崛起成为冷战后国际形势发展中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因素。国际反华势力从根本上不愿看到我发展壮大,利用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乃至利用其占据优势的舆论工具对我进行牵制、遏制。我们要与霸权主义、“台独”分裂势力和邪教组织展开的三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彻底暴露了某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的本质、“台独”势力分裂祖国的险恶用心和邪教组织的巨大社会危害,擦亮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睛。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

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

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 【前言】: 曾任美国国务卿的布热津斯基所说的:“中国,不论其具体前景如何,是一个日益崛起的潜在的主导性大国。”伴随着当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发展进步也不能离开中国。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周边地区中国是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总GDP总和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总之,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国际地位,保持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妄自菲薄,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从更长远的层次考虑,中国必须有一个适合自我发展的外交战略,真正的做到和平崛起! 【摘要】: 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当中地位日益重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肯定,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然而在另一方面,中国的外交也面临着困难挑战,台湾问题,中美关系,黄岩岛事件,已经钓鱼岛争端对于迅猛发张中的中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我们的外交战略必须在坚持和平自主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创新,应用新视觉新方法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争端,促进世界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外交现状国际地位国际事务外交政策 【正文】: 上世纪末,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东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由此而引发的国际形势,格局和力量对比等一系列震荡和变化,这种变化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改变本国国际地位的机遇。而中国则抓住机遇,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的提高,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大,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 在此情况下,西方国家的政治家,学者,媒体不顾事实地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进而误导人们对中国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排斥感,在此基础之上,中

中国和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国和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阿尔巴尼亚1949年11月23日爱尔兰1979年6月22日 ?爱沙尼亚1991年9月11日安道尔1994年6月29日 ?奥地利1971年5月28日白俄罗斯1992年1月20日 ?保加利亚1949年10月4日比利时1971年10月25日 ?冰岛1971年12月8日波兰1949年10月7日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995年4月3日丹麦1950年5月11日 ?德国1972年10月11日俄罗斯1949年10月2日 ?法国1964年1月27日芬兰1950年10月28日 ?荷兰1972年5月18日捷克1993年1月1日 ?克罗地亚1992年5月13日拉脱维亚1991年9月12日 ?立陶宛1991年9月14日列支敦士登1950年9月14日 ?卢森堡1972年11月16日罗马尼亚1949年10月5日 ?马耳他1972年1月31日马其顿1993年10月12日 ?摩尔多瓦1992年1月30日葡萄牙1979年2月8日 ?瑞典1950年5月9日瑞士1950年9月14日 ?塞尔维亚和黑山1955年1月2日圣马力诺1971年5月6日 ?斯洛伐克1993年1月1日斯洛文尼亚1992年5月12日乌克兰1992年1月4日西班牙1973年3月9日 ?希腊1972年6月5日挪威1954年10月5日 ?匈牙利1949年10月6日意大利1970年11月6日 ?英国1972年3月13日 ?亚州:阿富汗巴基斯坦不丹朝鲜东帝汶菲律宾韩国柬埔寨老挝马尔代夫马来西亚蒙古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日本斯里兰卡泰国文莱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 ?西亚和北非:埃及利比亚沙特阿拉伯苏丹突尼斯土耳其叙利亚也门伊拉克伊朗以色列等 ?非州:博茨瓦纳布隆迪布基纳法索赤道几内亚多哥厄立特里亚佛得角冈比亚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吉布提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加纳加蓬津巴布韦喀麦隆科摩罗科特迪瓦肯尼亚等 ?莱索托利比里亚卢旺达马达加斯加马里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尼日尔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塞内加尔塞舌尔索马里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坦桑尼亚乌干达赞比亚乍得中非等 欧州地区:欧盟阿尔巴尼亚爱尔兰爱沙尼亚安道尔奥地利保加利亚比利时冰岛 ?波兰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丹麦德国法国芬兰荷兰捷克克罗地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列支敦士登卢森堡罗马尼亚马耳他马其顿摩纳哥挪威 ?拉丁美洲地区:阿根廷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巴哈马巴西玻利维亚多米尼克厄瓜多尔格林纳达哥伦比亚古巴圭亚那秘鲁墨西哥圣卢西亚立尼委内

中国外交关系分类

中国按照外交关系亲疏,从1996年开始将与建交国家的关系分类,按等级由低至高依次为:单纯建交、睦邻友好、伙伴、传统友好合作以及血盟5种关系。 其中,伙伴关系被分为:合作伙伴、建设性合作伙伴、全面合作伙伴、战略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意为共同讨论世界经济问题并在军事、战略方面合作以及国际舞台上展开合作。“战略协作”指除战略合作的内容外,双方还将在军事、战略的技术方面协作互助。“全面战略伙伴”:在战略的各个方面展开合作。 “合作”主要指经济某些方面的合作;“全面合作”指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 “伙伴关系”是指互不对立,并遵守“求同存异”原则,不攻击某个特定的第三国。以中国建有伙伴关系的国家或组织,通常属于中国的邻国或者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力。 “建设性”或“创造性”伙伴关系意为:双方本为敌对阵营,但希望通过合作与沟通,增加互信与双赢,建设真正的伙伴关系。 虽然交关系的等级可以作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外交关系亲疏的一个标准,但它也并不能准确地显示两个国家的真实关系。 与中国有血盟关系的国家: 暂无(中韩建交前,朝鲜为中国唯一有血盟关系的国家,但由于中韩建交,中朝外交等级降低为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与中国有传统友好合作关系的国家: 缅甸、老挝、柬埔寨、朝鲜 与中国有“伙伴关系”的国家: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俄罗斯 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越南、巴基斯坦、法国、巴西、欧盟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意大利、西班牙、非盟、葡萄牙

全面伙伴关系: 英国、德国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韩国、埃及、印度 战略伙伴关系: 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阿根廷、东盟、墨西哥、欧盟、南非、尼日利亚、加拿大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克罗地亚、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秘鲁、智利、罗马尼亚 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关系: 埃塞俄比亚 合作伙伴关系: 乌兹别克斯坦、匈牙利、波兰 伙伴关系: 阿尔巴尼亚、蒙古国 与中国有睦邻友好关系的国家: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文莱、 与中国有合作关系的国家 战略性合作:菲律宾 全面合作关系:澳大利亚 与中国有其他的外交关系的国家: 建设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美国

当代中国外交

当代中国外交 1、什么是外交(一句话),外交的特征(5个)? 外交是各主权独立的国家通过和平方式,为捍卫和促进国家利益所进行的官方往来活动。 特征:1)具有政治性(阶级性) 2)以实力为后盾(综合国力){硬相当的领土面积;软经济实力、军事} 3)以追求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安全、政治、经济) 4)与战争相对应的和平的活动 5)是政治与艺术的结合(具体的手段、方法、技巧) 2、自新中国以来,外交的演变和发展。“一边倒”、采取“一大片、一条线”的背景和内容、 新世纪以来,提出的新理念(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理由)、和谐世界观的内涵? “一边倒”时期(建国初期) (1)一边倒,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关系变化 2)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壮大 3)美苏两国关系变化从合作到竞争 任务:1.得到国际认可2国家建设 (2)另起炉灶,不承认旧中国与外国签约的条约和外交关系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大片、一条线”的背景和内容: 背景:1)为了减轻来自于苏联的威胁 2)美苏关系发生了利于美国的变化 3)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内容:大致上照地球的纬线,联合美、日、巴基斯坦、西欧等国家——一条线除了要团结一条线上的国家,还要团结其他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广泛 的国际统一战线来对付主要的敌人——苏联。——一大片 独立自主理由: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新中国外交的基石,也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畏强暴,不怕鬼不信邪,敢于顶住任何外来压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始终把独立自主作为外交的核心内容,这在毛泽东到胡锦涛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中是一致的。。我们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不信邪不怕压,对西方国家西化分化弱化中国的图谋,保持高度的警惕。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已独立自主外交的鉴定原则和灵活的策略,一次次化解了各种威胁,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和谐世界观的内涵: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只有不同国家间和谐共处、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提。 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建立公正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好比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方面带给世界各国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全球经济的发展埋下了一系列隐

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中国与苏联的外交关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其中抗日战争可以说是中国经历的最惨痛的历史,最后在苏联和美国等多国的帮助下我们才战胜了日本。新中国成立后,一切百废待兴,建国初期少不了苏联的帮助,不夸张地说建国初期我们其实是在模仿苏联前进,后来苏联解体,中苏之间的关系就没那么好了。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美苏争霸的局面已经开始,而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中国大陆刚刚解放,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使得新中国的经济百废待兴,而美国铁定不会借钱帮助中国了,所以中共为了争取到强大的帮助和依靠选择了与之对立的超级大国——苏联。一方面,中共与苏共同是信仰马克思主义者组成,两党交往的历史悠久(正式开始于国民革命时期),且中共之中许多领导人也都去过苏联留学,双方对彼此有着深厚情谊。另一方面,苏联为了牵制美国,削弱美国的力量,那么支持中共也成了绝佳选择。在我看来,中苏结盟完全是各取所需。首先,当时苏联早就可以预料到以后必定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较量,在自己本身短时间内不能有大突破的情况下,拉拢队友是必然的。当时美国已经早一步开始支持蒋介石,如果最后蒋介石成为中国领导人,那么中国必定会倾向于美国。就地理位置而言苏联会很难受,所以他们一定不能让美国的计划得逞,那么苏联就必须找一个和蒋介石对立的来支持,这时共产党就进入了苏联视野。对于中共来说投靠苏联是必然的了,当时的蒋介石已经有了美国的支撑,光靠中共是不可能打的赢得,中共必须找一个可以和美国抗衡的靠山,这样才有机会打败蒋介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时的中国很落后,一切百废待兴,我们需要苏联的技术支持中国发展,再加上地理位置的优势,毕竟很近,所以当时中国和苏联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而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明确表示支持新中国,中苏两党两国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的友好合作新阶段。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新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先后到苏联访问,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进行了会谈。在此期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结成同盟。此后,两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也迅速发展起来。从1950年到1957年,苏联对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给予了大规模的援助,其中最突出的是援助中国建设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苏两国还在军事、外交领域紧密

当代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学论文 题目:当代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作者:李龙杰 学校:河南大学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080110215

中国的新外交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对外交往的持续扩大,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中国的外交也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新理念。从“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中国将和谐从内政延伸到外交,开创了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国外交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领导人对自身执政能力如何提高的深刻认识,是如何治理内政和承担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责任的深度思考。而“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是国内执政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领导人对国际事务冷静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是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度探索。 二、中国新外交的表现 1、推广“国际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所追求的发展是普遍发展和共同繁荣,不是富者愈富、贫者愈

中国古代外交关系

中国古代外交关系 中国古代外交关系历史悠久。从秦至清,中国文化在远近国家产生了影响,也受外来文化影响而逐渐改变发展。 在近代,据中国的对外关系理论,中国是天朝帝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的皇帝是文明世界的领袖。这种观点视中国为天下,在以中国为宗主国的统治下,所有其他国家都被认为是进贡国,有些甚至是直接封臣。从理论上讲,根据天子影响力的不同,在京城的土地被分为“五服”——五个同心的圆形区域。 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几个时期,中国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因为他们认为世界其余地区都是贫穷落后的,因此并不能满足中国所需。 尽管如此,从历史来看,中国很早就是一个贸易中心。许多中国与外界的相互交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完成的。这包括,公元二世纪,与罗马帝国的贸易,并在十三世纪,与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接触。 中国的外交政策,往往是针对所谓的“蛮夷”入侵者的威胁(如匈奴,蒙古人,和来自北方的女真族)。这可以通过军事手段完成,如主动进攻(运动到北)或更多的被动防御(例如中国的长城)。中国还安排政治联盟婚姻称为和亲,或“和睦相亲”。 中国官员把蛮夷分为了“熟番”(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外国人)和“生番”。 在许多时期,中国在外交上是自信满满的。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在中国,古代中国人通过朝贡体系,施行行政手段来保证他们的利益,和对那些朝贡国提供外国地区专属的贸易优先权。在中国人看来,它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年轻的儿子不遗余力赡养年迈的父母是等量齐观的。中华宗主国与进贡国之间也存在着政治婚姻,如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经常在从进贡国那收到贡品的同时,给他们带回中国的商品,这也代表着中国对他们权力和主权的认可。有几个进贡国是臣服于古代中国的,包括邻国日本,韩国,越南,柬埔寨,婆罗洲,印度尼西亚和中亚。朝贡体系和关系是众所周知的,如羁縻,册封,或朝贡。在日本,朝贡制度和关系被称为shinkou(进贡),Cakuhou(册封)和Choukou(朝贡)。 据《汉书》所记,日本各部落(构成倭国)在其组成的第一个世纪,就已经在中国的朝贡关系里了。然而在平安时代,日本不再向中国朝贡,离开朝贡体系的日本,经济并未受到损害。虽然日本最终回到了朝贡体系,但在足利义满将军统治的室町时期,日本却并未进贡。 根据韩国历史文献《三国史记》(????,三國史記)记载,公元32年,高丽王派出外交官到汉朝,汉光武帝授予高丽王官方认可。朝鲜的三个王朝都与中国保持着朝贡关系,一直持续到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际。在这期间,日本入侵朝鲜前,东亚的地缘政治由中国的朝贡体系统治。这保证了进贡国他们自己的主权,同时朝贡制度也保证中国某些有价值的商品的进口。从”理论”上讲,这种交流是天命,这说明,中国的皇帝被天授权统治天下,在其掌管下,最终全人类都会受到恩泽。大多数的亚洲国家都自愿加入该体系。

相关文档